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王時麒

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王時麒

發布時間: 2021-02-10 07:17:35

⑴ 北京大學地質學類都有哪些專業

北大地質學專業介紹及方法指導

1.專業情況介紹
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專業

礦物岩石礦床學研究所是在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博士點和碩士點基礎上組建而成。包括12個基礎理論和應用基礎學科方向:岩漿岩岩石學、沉積岩岩石學、變質岩岩石學、結構礦物學、成因礦物學、寶石礦物學、礦物岩石材料學、岩礦信息學、礦床學、礦產經濟學、油氣地質學、災害地質學等。現有碩士研究生38名、博士研究生9名。多年來,在董申保院士和葉大年院士的領導下,經過不懈努力,不僅在教學上成績斐然,在科研上碩果累累,在應用開發研究中也獨具特色。研究所有關老師編寫的10餘套教材和研究專著多數獲得省部級獎勵。高壓變質作用、華北麻粒岩、北方花崗岩、碳酸鹽岩中的油氣藏成因、儲層非均質性、催化生油、風化作用與邊坡穩定關系、咔賓碳-石墨材料、礦物功能材料研究、環境礦物學與環境礦物材料學、鈣鈦礦系列研究、應用結晶學、粘土礦物、造山帶成礦作用理論、礦產資源經濟學理論等科研項目和方向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寶玉石的檢測與研究、沙漠築路等應用開發領域也取得了很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在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向上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本所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博士生導師6名,副教授13名。在職教員共21名。
所長:魏春景 副所長: 賴 勇 秦善
成員: 陳斌 陳衍景
傳秀雲 董申保 關平 劉楚雄 魯安懷 馬瑞志 田偉 王長秋 吳朝東 葉大年 張立飛 張秀蓮

構造地質學專業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大陸動力學與資源工程研究所是國家理科培養基地,現在擁有構造地質學、災害與環境地質學、資源工程地質學、岩石物理學、信息地質學等學科方向,其中構造地質學是全國重點學科。這里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完善的教學環境、先進的實驗設備、豐碩的科研成果、自由的學術氛圍,是人才成長的理想場所。

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現已經形成以國內外著名學者為學術帶頭人、以具有博士學位的中青年教師為骨乾的教學科研隊伍,目前有教授(包括博士生導師)11人,副教授4人。近5年,在SCIENCE、GEOLOGY、JGR和JSG等國際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SCI收錄論文,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和出版學術專著共278篇(部),獲得省部級獎勵14項。承辦了多次大型國際學術會議,與10多所世界著名大學如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美因茨大學、慕尼黑大學、早稻田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墨爾本大學和莫斯科大學等開展合作研究,人員互訪,主持和參與IGCP國際合作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1項、國家863課題1項和國家973課題5項。

為保證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支持莘莘學子們對學業的追求,特別設有「地質獎學金」和「丁東獎學金」,各方面表現優異者還可獲得學校多種類型獎學金的資助,強度從1000-5000元不等,最高可達10000元,獲獎比例一般在30%以上;對於希望進一步深造的優秀畢業生可以採用免試推薦、連讀、提前攻讀等形式直接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人數一般為應屆畢業生人數的50%以上。

所長: 張進江 副所長: 侯貴廷 張志誠
成員: 郭召傑 韓寶福 何濤 侯建軍 季建青 李江海 梁海華 馬宗晉 潘懋 吳泰然 徐備 尹安
鄭文濤

北京大學石油與天然氣研究中心
http://iog.pku.e.cn/

姓名

職稱

專業

賈承造

教授

石油地質學 構造地質學

潘 懋

教授

石油地質學 儲層地質學 測井資料處理與解釋 信息地質學 數字油田

劉 波

研究員

盆地-構造沉積演化 儲層沉積學 層序地層學 碳酸鹽岩成岩演化

吳朝東

教授

層序地層學 地震沉積學陸相盆地沉積體系數值模擬 黏土礦物與沉積地層年代學

李江海

教授

石油地質學 盆地構造演化

郭召傑

教授

石油地質學 造山帶與盆地構造

關 平

教授

沉積學及地球化學 成藏動力學與油氣運移 盆地分析及油氣資源綜合評價

胡天躍

教授

儲層地球物理學 岩石物理學 測井技術

張東曉

教授

石油及能源開采研究 水資源研究 二氧化碳處理相關研究

侯貴廷

教授

油田構造的數值模擬 盆地構造分析構造應力場 低滲透油藏的裂縫定量預測 井間插值部署加密井技術

師永民

研究員

油氣田開發地質 火山岩油氣藏描述 儲量計算及井位部署
測井地質 地震解釋
岩石力學及構造應立場恢復模擬

何 川

研究員

三維地震建模/偏移及油藏數值模擬 石油工程領域新型測試、測量、監測、診斷

王一博

副研究員

地震勘探採集設計 信號噪音去除 (隨機噪音、面波及多次波等相關雜訊) 多解析度處理方法 波形反演
逆時偏移

2.考試科目
四門:英語、政治、高等數學與地質學基礎、岩石學

高等數學與地質學基礎:二合一的試卷。北大自命題。高等數學佔75分,地質學基礎佔75分。
岩石學:三合一的試卷。沉積岩、岩漿岩、變質岩都涉及。兩種題型:名詞解釋與問答題。
關於專業課考試范圍:

北大岩石學試卷中,變質岩部分的內容還是比較多的,而大多數石油院校的學生在變質岩方面學得也不是很到位,所以這是個很大的漏洞需要彌補。目前,似乎只有北大、地大、中科院的岩石學考變質岩部分。南京大學的岩石學考試不考變質岩。我也看了各研招單位的試卷,變質岩部分考察最難的要算北大了。相比南京大學,北大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專業比南大相比多考了高等數學部分和變質岩部分,所以,北大的考察還是比較全面的。當然,南大的這個專業也不容易考,他們的專業課試題考察的很深入。

變質岩部分要記憶的東西很多,我覺得時間如果不夠,除了泥質系列要重點掌握外,其他系列的變質岩只記憶下名詞解釋就行了吧。我個人感覺:泥質系列最重要,其次是基性系列。區域變質岩最重要,其次是接觸變質岩,至於沖擊變質作用、汽成水熱變質作用什麼的,我個人覺得一般了解下就行了,主要是警惕下名詞解釋,他們不可能出大題的。在記憶各個變質相的礦物組合、變質反應的時候,我感覺聯系變質帶記憶我覺得效果比較好!

注意:
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專業考 岩石學 科目,
構造地質學專業、古生物與地層學專業也可以選考 岩石學 科目。

3.參考書目介紹
重點用書:
《岩石學》路鳳香、桑隆康,地質出版社2002
(中國地質大學編寫,目前也基本是各個重點大學地質系的學生教材。)

重點參考書,我認為這些書也是應該備齊的:
《岩石學》 樂昌碩 地質出版社
1984年1月(武漢地院編寫的)
《岩石學簡明教程》衛管一等編,地質出版社,2005(成都地院編寫的)
《岩漿岩石學》邱家驤 地質出版社
中國地質大學編寫的)
《火成岩石學》孫鼐、彭亞鳴 地質出版社(南京大學編寫的)
《變質岩石學》 王仁民等
地質出版社(北京大學編寫的)
《變質岩石學》 賀同新
地質出版社(長春地院編寫的)
《沉積岩石學》石油工業出版社(中國石油大學編寫的,一般也是石油院校的教材。)
《地球化學》
韓吟文、馬振東,地質出版社,2003(在闡述不同構造環境的岩漿作用產出的岩石的地化特徵時應自學一下涉及到的相關內容。)
參考書不用全看,主要是帶著問題去看!邊看邊總結抄錄關鍵點。

關於這些書,可以在書店買或網上郵購買。
比較老的書可以從圖書館借了自己把整本書復印了下來看。
西南地區的考生可以去西南石油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圖書館借閱。
北京地區的學生可以去學院路的
地質出版社 與 石油工業出版社石油科技書店 購買。

推薦參考文獻:
極端條件下的變質作用——變質地質學研究的前沿,張立飛,2007
可在中國知網CNKI下載。
4.深造或就業情況介紹
北大本科生考研的極少,基本想保研都可以保研。
碩士畢業生中:直博或去其他科研院所讀博;出國留學;就業。
就業的單位:石油方向的畢業生可以研究院、外企、油田,國企主要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外企主要是殼牌、斯倫貝謝等等。
博士畢業生:高校任教、研究院、油田等。
專業課復習指導

1.復習資料使用說明:考試書目、真題
通過看真題來找考點、重點,再回頭有針對性地看書!
有條件的話可以找在北大的同學搜集下他們的課件。
如果有時間,至少要精讀一遍考試書目。因為盡管每年的考試試題重復率很高,但基本上保持在150分的卷子里有100分左右是過去曾經考過的,但每年都會有50分左右的試題是新出的。所以,研究往年真題的目的在於保住已有的100分,而精讀的目的就在於爭取未知的50分!
參考書不用全看,主要是帶著問題去看!邊看邊總結抄錄關鍵點。

2.階段性復習方法指導:
看真題→找考點→翻教材找答案→總結凝練→背誦記憶!
先理解,後總結,再記憶!
前期以理解總結為主,後期以強化記憶為主。
不知道考點而盲目看書會導致低效率,無用功!

3.導師介紹
研究生院網站http://grs.pku.e.cn/
關注其考試專業目錄。

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網站 http://sess.pku.e.cn/

瀏覽老師的主頁,尋找老師的聯系方式。

石油與天然氣研究中心網站 http://iog.pku.e.cn

石油地質學方向的學生重點關注。

老師發表的論文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鑽研,大概明確老師的研究方向即可。
可以給打算報考的導師發郵件交流。

礦物代號:
普通角閃石Hb 綠泥石Ch 透輝石Di 鈉長石Ab
鐵橄欖石Fo
柯石英Coe 藍晶石Ky 黝簾石Zo 正長石Or
文石Ar 夕線石Sil 斜黝簾石Czo 陽起石Act 輝石Px
硬綠泥石Cld
十字石St 鐵鋁榴石Alm 鈣鋁榴石Gro 白雲石Dol
方解石Cal 多硅白雲母Phn 黑雲母Bi 白雲母Ms 堇青石Crd

紅柱石And 硅灰石Wo 滑石Tc 透閃石Tr 角閃石Am Al2SiO5 Als
綠簾石Ep 鈣長石An 橄欖石Ol
蛇紋石Ser 絹雲母Se 石榴石Gt

⑵ 鑒定專家王時麒先生簡介

王時麒 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北大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北大寶石鑒定中心副主任,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寶玉石協會理事;鑒定評估委員會副主任;玉石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觀賞石協會科學顧問。鑒定中心副主任,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寶玉石協會理事;鑒定評估委員會副主任;玉石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觀賞石協會科學顧問。
196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後留校任教至今。曾任地質系岩礦教研室主任、礦床教研室主任和寶石教研室主任。現任北京大學寶石鑒定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國寶玉石協會鑒定評估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和玉石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主要從事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地球化學和寶玉石等領域的教學、研究和鑒定工作。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翡翠、閃石玉、蛇紋石玉和古玉做了大量研究。出版《內蒙古赤峰地區金礦地質》、《中國岫岩玉》等4部專著,發表「中國寶玉石的分布」,「岫岩軟玉與紅山文化」等50餘篇論文。

⑶ 上海金城文物藝術專修學院的師資簡介

李學勤:
原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現任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著名青銅器專家。
朱鳳瀚:
原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現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著名青銅器專家。
李伯謙:
原北京大學考古系主任,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主任,考古文博學院院長兼北京大學塞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館長,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副組長、首席科學家。現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考古學家,著名青銅器專家。
唐際根:
牛津大學考古學博士、中國長城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站長。殷墟考古工作隊隊長,著名考古學家。
彭適凡:
江西省博物館名譽館長(原館長)。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江西省文物鑒定專家組組長。中國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金城文物藝術專修學院教授。
陳佩芬:
原上海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著名青銅器專家。
馮 時:
著名中國古文字學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考古學報》副主編,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理事。
許 宏: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著名考古學家。
岳洪彬: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考古工作隊副隊長、考古學家。
譚德睿:
原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實驗室副主任、研究員。現任中國傳統工藝研究會會長,中國科技考古學會常務理事,著名冶鑄史專家。
金 申: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著名佛造像研究專家。
岳占偉: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商代青銅器鑄造工藝研究專家。
吳振鋒:
陝西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西北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陝西省文物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錢幣學會理事。
肖夢龍:
原鎮江博物館館長,鎮江市文物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研究員。現兼任江蘇省吳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蘇州東吳博物館名譽館長。
孫一鳴: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著名青銅器專家、教育家。 王仁湘: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邊疆民族與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王莉英: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中國古陶瓷學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
張浦生:
南京博物院研究員,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
孫新民: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陳彥堂: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兼任教授、研究員,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對外交流合作處處長。
王健華: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故宮古陶瓷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員美術學系陶瓷鑒定專業碩士生導師。對高古、明清及近代瓷器、紫砂器有極深的研究。
沈岳明: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大窯龍泉窯楓洞岩窯址考古隊隊長。
禚振西:
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常務理事,陝西省考古學會常務理事,原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隋唐研究室主任,西北大學和深圳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
李一平:
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白光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副教授,原景德鎮民窯博物館副館長。
餘光仁:
《東方收藏》、《收藏快報》主編。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委員。
高阿申:
上海金城文物藝術專修學院教授,著名瓷器鑒定專家。
翟健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香港藝術品商會古玩鑒定委員會會員,高級藝術品投資經紀人,瓷器鑒定專家。
黃雲鵬:
中國古陶瓷工藝美術大師,景德鎮國際陶瓷文化交流中心會長,著名古陶瓷研究專家。
龔繼遂:
中央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原蘇富比拍賣公司中國書畫部主任。
錢偉鵬:
天物館館長,南京博物院高級藝術顧問,英國國家展覽中心古董展示會高級顧問,國家文物局原駐外文物專家,國際最具實力的藝術品經紀人。
張銘克:
香港藝術品商會鑒定委員,禹州市鈞官窯址博物館名譽館員,龍門博物館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上海金城文物藝術專修學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博士。
蔡森林:
上海金城文物藝術專修學院教授,文論瓷道專業造詣深厚,古陶瓷鑒藏經驗豐富。
滕姚江: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博士,上海金城文物藝術專修學院教授、金城考古學社副社長。 王時麒:
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北大寶石鑒定中心副主任,著名玉料研究專家,中國寶玉石協會理事和玉石專業委員會顧問。
王明達:
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浙江省文物鑒定委員。著名史前玉器專家,曾主持餘杭反山、瑤山等重大考古發掘工作。
殷志強:
南京博物院研究員,南京藝術學院教授,江蘇省政協副秘書長,著名玉器鑒定專家。
蔣衛東:
良渚博物院院長、研究員,著名良渚玉器專家,長期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從事浙北地區史前文化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
劉 斌:
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第一研究室主任,良渚工作站站長。
張敬國: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主持凌家灘遺址發掘工作。
唐際根: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學博士,安陽工作站站長,殷墟考古隊隊長。
吉琨璋: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歷史考古室主任、研究員,山西省考古學會理事。
劉國祥: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考古隊隊長,哈佛大學訪問學者,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副主任。
古 方:
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傳統文化與社會責任研究所執行所長、研究員,中國收藏家協會常務理事、學術研究室主任,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著名古玉鑒定專家。
張 尉:
上海博物館研究員,中國寶玉石協會玉石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大學兼職教授,上海文化人才認證中心顧問,上海東方講壇特聘講師。
楊震華:
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古玉鑒定委員,國家文物局玉器鑒定專家。
常家康:
上海珠寶玉器鑒定師。
陳啟賢:
台灣古玉器研究專家,楊建芳師生古玉研究會會長,叢志美術出版社社長,著名古玉工藝研究專家。
田廣林:
遼寧師范大學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員,赤峰學院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教授兼副主任。
李銀德:
徐州博物館館長、研究員,徐州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江蘇省考古學會副會長,江蘇省文物保護專家組成員,著名的漢代玉器鑒定專家。
錢振峰:
中國寶玉石協會理事,上海黃金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玉文化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上海大學、同濟大學客座教授,美國A.S.A首席珠寶評估師。 王連起: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
馮 遠: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導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名譽院長。原中國美術館館長。
劉曦林:
中國美術館專家委員會、收藏評鑒委員會、展覽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美術》編委。
邢 捷:
天津市文物局文物處,天津市文物鑒定委員會秘書長、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美協天津培訓中心客座教授、四川張大千研究中心研究員。
余 輝:
歷任故宮博物院古書畫部主任、科科研處處長、研究員。
張忠義:
湖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青少年書法家協會會員、嶺南印社常務理事、福州藝友會常務理事、南紀印社社員。
肖燕翼:
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歷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蘇士澍: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書畫室副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會長、中國書法培訓中心教授。
陳履生: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
陳燮君:
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黨委書記,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上海博物館館長,上海市美術家協會理事,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
單國霖:
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歷任上海博物館陳列部組員、書畫研究部副主任、主任、副研究員、研究員。
魯 力:
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南京博物院徵集鑒定部主任、國家文物出境鑒定江蘇站站長、江蘇省文博專業高級資格學科委員會委員。
朱宗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上海金城文物藝術專修學院教授,資深書畫鑒定家。
左頌德:
台灣國立藝術大學畢業,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教授,資深油畫鑒定家。
拓曉堂: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古籍善本部總經理。歷任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組輿圖組組長,國家圖書館古籍善本采編副研究員。
歐陽啟名: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小學書法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語文出版社書法教材主編。
郎紹君: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河北大學藝術理論研究中心主任。
郎天詠:
常年從事美術史論的教學、研究工作,曾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等。
金運昌:
北京故宮博物院古書畫部副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鑒定評估委員會委員,中國收藏家協會咨詢鑒定專家委員會委員。
胡妍妍: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副總裁。
趙 榆:
中國拍賣行業協會藝委會顧問,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顧問。歷任文化部任機關黨委辦公室主任、中國國家畫研究院任副院長等。
郭 彤: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中國近現代書畫部總經理。
蕭 平:
江蘇省國畫院國家一級美術師,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故宮博物院客座研究員。
龔繼遂:
中央美術學院特聘教授,藝術品價格評估專家。
解永全:
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薛永年: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導、研究生部主任。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會員書畫碑帖組召集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章志斌:
國際華夏周易協會上海區會長,國際建築設計堪輿院上海區院長。

⑷ 王時麒的介紹

王時來麒,博寶鑒寶網特邀自專家、中國寶玉石協會理事曾任地質系岩礦教研室主任、礦床教研室主任和寶石教研室主任。現任中國寶玉石協會理事和玉石專業委員會顧問,中國觀賞石協會科學顧問。1997年10月被國家人事部和國家技術監督局認定為全國首批珠寶玉石質量檢驗師。二十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主要從事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和地球化學等學科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共培養研究生15名,曾獲1985年和1996年北京大學教學優秀獎。在國內外有關刊物上發表論文30餘篇,專著3部,曾獲國家教委1998年科學進步三等獎,地質礦產部1991年科技成果三等獎和北京大學1996年科技成果一等獎。

⑸ 王烈教授在北京大學

於 洸

( 北京大學)

2009 年,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將迎來它的 100 周年誕辰,在慶祝建系 100 周年之際,人們很自然地十分緬懷為地質學系的建設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王烈教授。

王烈 ( 1887 ~1957) ,字霖之,浙江蕭山人,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1909 年京師大學堂 ( 北京大學前身) 創設地質學門,王烈是第一屆學生。1913 年 2 月畢業前不久,王烈赴德國留學。1914 年畢業後回國,先後任教於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農商部地質研究所。1919 年 8 月受聘任北京大學地質學系教授。此後,他從未離開過北大,從未離開過地質教育崗位,從事地質教育 40 多年,是在國內學習地質學並終身從事地質事業的第一人。1924 ~ 1927 年及 1928 ~ 1931 年,兩度擔任北京大學地質學系系主任。1929 ~ 1933 年間,先後任北大學院第二院 ( 理學院) 代理主任、北大學院總務長兼第二院主任,北京大學秘書長。王烈先生畢生從事地質事業,特別是地質教育事業,為北京大學地質學系的建設和發展,為我國地質科學人才的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

王烈,字霖之,1887 年 11 月 10 日 ( 清光緒十三年九月二十三日) 出生於浙江省蕭山縣臨浦鎮。10 歲時到省城杭州讀書,聰慧勤奮。1906 年被選送到京師大學堂預備科學習,1909 年夏畢業。1909 年8 月3 日 ( 清宣統元年六月十八日) ,學部奏請京師大學堂畢業生給獎折,其中,預備科 80 分以上為最優等,共 8 人,王烈名列第三,畢業平均分數八十八分三厘四毫。京師大學堂於 1909 年開辦分科大學,格致科大學首批設立的有地質學門。它是我國高等學校中設立的第一個地質學系,是我國高等學校中培養地質人才的肇始。當時規定,格致科大學以預備科德文班學生升入,當年入地質學門的有王烈等 5 人,他們是地質學門的第一屆學生,也是我國大學中學習地質學的第一批學生。當時在地質學門任教的主要是德國地質學家梭爾格博士 ( Dr. F. Solgar) 。1912 年 5 月 3 日,國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呈請,將京師大學堂改稱北京大學。該班學生於 1913 年 5 月畢業。畢業前不久,王烈考取公費留學,1913 年 2 月,王烈赴德國勿蘭堡大學繼續攻讀地質學。當時,德國正忙於准備與英、法、俄 「協約國」的戰爭,國內形勢緊張混亂,1914 年 8 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王烈於畢業後就匆匆回國了。

回國後,王烈在北京高等師范學校 ( 北京師范大學前身) 博物部任教。農商部地質研究所於 1913 年 6 月成立,前兩年附設於北京大學,是我國自辦的一所三年制地質專科學校。北京大學地質學門第一屆學生、留學德國的王烈也在地質研究所講授構造地質學和德語,並兼任地質調查所工作。1916 年 7 月,地質研究所 22 人結業,其中獲畢業文憑的18 人,13 人入地質調查所工作。自此,我國的地質調查工作才真正開始起步,並為以後地質工作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王烈為這批地質人才的培養也作出了貢獻。

地質研究所結束後,1917 年秋季,北京大學地質學門恢復招生,1919 年秋改稱地質學系。1919 年 8 月,王烈受聘任北京大學地質學系教授,直至 1937 年抗日戰爭爆發,一直在北大任教,先後擔任礦物學、礦物學實習、高等礦物實驗、地質學、岩石學及實習、高等岩石學及實習、地形測量及實習等課程的教學工作,往往同時上三四門課,每周多達15 學時以上,並專門安排出時間給學生答疑,還要指導學生野外實習。王烈所授的課程涉及許多不同學科,知識面廣,他的講課很受學生歡迎。1928 年還兼任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 ( 原北洋大學) 采礦冶金門地質學教授。

20 世紀 20 年代初期,我國中文地質文獻很少,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著的幾大部《中國》( Das China) 是重要的參考文獻之一。但當時能閱讀德文的人很少,王烈不辭辛苦,用筆譯或口譯向學生傳授。1920 年 10 月,美籍德裔地質、古生物學家葛利普應聘任北京大學地質學系教授,講授古生物學、地史學等課程,他用英語和德語講課,初期由王烈口譯。葛利普教授為我國培養出一批著名的地質、古生物學家,人們都認為,王烈曾起過不少的協助作用。

1924 年 10 月至 1927 年 4 月及 1928 年 9 月至 1931 年 9 月,王烈兩度擔任北京大學地質學系系主任。在這段時間里,地質學系的師資隊伍有很大加強,何傑、溫宗禹、孫瑞林、王紹瀛、葛利普、李四光、朱家驊、孫雲鑄等教授都先後在系裡任教,特別是葛利普、李四光兩位教授 1920 年到系任教,對教學工作、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都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這一時期課程設置不斷改進,課程分必修科目與選修科目,普通科目與高等科目。從 1923 年秋季學期開始,三、四年級分礦物岩石學門、經濟地質學門、古生物學門三個學門,供學生選習。教師們傾心教學; 教學內容豐富,注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培養青年既嚴格要求,又熱情關心。重視野外實習。科學研究工作有很大進展。王烈對此作出重要貢獻。

王烈對青年人的成長是很關心的。1920 年 9 月,地質學系二年級學生楊鍾健等發起成立地質研究會,其宗旨是 「本共同研究的精神,增進求真理的興趣,而從事於研究地質學」。10 月 10 日舉行成立大會時,王烈因事未能參加。但他與其他教授都積極支持該會的活動。1920 年 11 月 28 日,研究會舉行講演會,王烈發表了 「中國之支那海侵時代及昆侖海侵時代」的講演,他從地質歷史、海陸變遷講起,並運用圖、表,著重介紹了中國地區寒武紀、奧陶紀的 「支那海侵」和志留紀、泥盆紀的 「昆侖海侵」的分布特徵,並講述了古地理、海陸變遷的研究方法,對學生很有啟發。這次講演的記錄稿刊登在《國立北京大學地質研究會年刊》第一期 ( 1921 年 10 月 10 日出版) 上。地質研究會《簡章》規定會務有四項,即: 敦請學者講演,實地調查,發刊雜志,編譯圖書。1920 年12 月 12 日,研究會召開茶話會,敦請老師參加,徵求學會如何開展活動的意見。翁文灝、葛利普、何傑、王烈等教授與會,並發表了意見。王烈對研究的方針提出建議,他說: 「( 一) 注意理論,不急於速求應用; ( 二) 科學上新說可以把舊說代替,故不必存絕對的觀念; ( 三) 應該用科學的方法把當時尚凌亂的中國地質調查報告加以整理」,「至於實地調查,可利用暑期假回家時去做。現在就能辦到的先辦。」地質研究會要按上述四項內容開展活動是有不少困難的,其中之一就是經費。王烈在茶話會上說: 「可以先向地質系的教員呈請捐助,也可以像葛利普教授所說的那樣,向國外人募集。」會後,系主任何傑教授發起地質學系教員捐助,至 1921 年初即募得 125 元,支援了研究會的活動。

王烈從多方面支持地質研究會的活動,並對他們做出的成績加以鼓勵。《國立北京大學地質研究會會刊》第三期 1928 年 7 月出版,王烈寫了 「卷頭語」,從礦業、工業、農業、水利、災害、商業、軍事等方面論述了 「近代地質學之關於近代文明者至深且巨」,但 「吾國人每以此為理論科學而漠然視之」, 「吾校地質系同人組織之地質研究會,歷有年所,年出會刊,將平日調查研究之所得貢獻於世,藉以喚起國人之注意,本屆循往例而刊行,其意仍猶是也。」1929 年 11 月 26 日,地質研究會全體會員大會議決改名為 「北京大學地質學會」。《國立北京大學地質學會會刊》第五期於 1931 年 4 月出版,王烈又寫了「卷頭語」,指出 「比年以來,吾國人士常自憾出版品的寥落,而尤疚心於科學論著之罕覯。今吾校地質學會會刊又將付梓矣,斯刊梓行後,其貢獻於學術界者或至微渺,而足供今中國人及肄習斯學者觀摩之資,則彰彰明甚。循是焉,而益求深詣,其前程固未可量也。」

王烈在主要從事教學工作的同時,還從事地質調查和科研工作。王烈回國時,我國地質工作還處於籌備草創時期,他所著 《河北省懷來縣八寶山煤田地質報告》,是我國早期的地質報告之一。1920 年 10 月 16 日晚,甘肅東部海原、固原 ( 今屬寧夏回族自治區)一帶發生里氏 8. 5 級大地震,災害嚴重,死亡 20 多萬人,房屋、牲畜、農田等損失不計其數。1921 年 2 月 15 日,教育部訓令北京大學教授王烈、測量助教楊鐸會同內務、農商兩部派員,前往陝甘地震災區調查。這是民國以來組織的第一次地震調查。王烈與翁文灝、謝家榮等 6 人於 1921 年 4 月 15 日出發,乘京綏車至綏遠,由綏遠取道寧夏至皋蘭,繼經固原、平涼、天水至蘭州,震災之重要地點都進行了調查。此行目的,尤注意於科學之研究,除調查震災狀況,勘察山崩、地裂等現象外,更注意地質之考察,以便了解此次震波之起源及與地殼之關系。此次地震甘肅海原、固原等地災情最為嚴重,其次為陝西西部與甘肅交界處,此外,山西、河南、直隸 ( 今河北) 、山東、湖北、安徽等省皆覺有震,但未成災。這次調查歷時近 4 個月,嗣後,謝家榮留該地繼續調查。這次調查後,翁文灝、謝家榮均發表了有關論文,謝先生在文中還寫道 「余師翁詠霓 ( 翁文灝) 、王君霖之 ( 王烈) 皆為赴甘之委員,同行時,對於調查材料,互相討論,獲教之處甚多。」此次調查後,王烈又向南至甘肅省南部之武都、陝西省南部之漢中等地調查。他在漢中的葯鋪中購得石燕貝化石,回京後請葛利普教授研究,經追索查明,該化石原產於廣西 ( 在湖南也有很多同類者) 。後來葛利普發表了 《中國古生物志》專著之一 《中國泥盆紀腕足類化石》,其中定了一個新種,命名為 「王烈石燕」,以示對王烈的敬仰。

王烈積極參加地質科學的學術交流活動。王烈是中國地質學會 26 名創立會員之一。1922 年 1 月 27 日,26 位地質學界人士應邀在北京地質調查所新建圖書館的會議室開會,逐條討論了學會章程草案。會議主席丁文江提議由 5 人組成籌備委員會,負責推舉學會職員候選人,章鴻釗任主席,王烈是籌委會委員之一 ( 另三人是翁文灝、李四光、葛利普) 。2 月 3 日召開會員大會,通過了章程,選舉了職員,宣布中國地質學會正式成立。王烈當選為首屆評議員 ( 相當於以後的理事會理事) 。

1922 ~ 1924 年,王烈連任了三屆評論員。1925 年 1 月 3 ~ 5 日,中國地質學會在北京舉行第三屆年會,1 月 4 日在北京大學二院大禮堂舉行大會,大會由王烈主持,會長翁文灝發表演說,題為 「理論的地質學與實用的地質學」。葛利普作學術報告,題為 「Misun-derstood Factors of Organic Evolution」。以後,王烈又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第五屆 ( 1926 ~1927 年度) 和第七屆 ( 1929 年度) 評議會副會長。

20 世紀二三十年代,王烈還參加了北京大學的一些管理工作。1924 年即擔任學校庶務委員會委員。1928 年 9 月 21 日,南京國民政府決定設立北平大學區,將北京大學等北平九所國立高等學校及天津、河北的國立高等學校合組為北平大學。這一決定遭到北大師生的強烈反對,要求恢復北京大學。1929 年 1 月,南京政府教育部作出讓步,確定學校名稱為北平大學北大學院,包括第一院 ( 文學院) 、第二院 ( 理學院) 、第三院 ( 社會科學院) 。對外仍譯用國立北京大學 ( The Peking National University) 。北大被迫停課九個多月之後,於 1929 年 3 月 11 日重新開學。1929 年 1 月 22 日,王烈任北大學院第二院代理主任。3 月 11 日,王烈任北大學院總務長兼第二院主任。3 月 17 日北大學院舉行評議會評議員選舉,王烈等 7 人當選為評議員。4 月 13 日還被聘任為財務委員會委員長,聘任校舍委員會委員和自然科學季刊委員會委員,研究所自然科學門委員。8 月 3 日,王烈致函北大學院陳大齊院長,請辭總務長及二院主任,陳院長請王烈打消辭意,職務照舊擔任至北大學院結束。8 月 8 日,王烈致函陳院長,表示暫不辭職,共任時限。

1929 年 7 月 1 日,北平大學區停止試行。8 月 6 日,國民政府決定,北平大學北大學院脫離北平大學,正式恢復國立北京大學名稱。8 月 8 日,北大學生會致電教育部,請頒令任蔡元培校長,並函陳大齊暫行繼續維持校務。8 月 23 日,北大全體教職員工緻電蔡元培先生: 北大幸得恢復,校長一席非先生莫屬,務乞北返主持,以慰眾望。並推舉王烈、劉復兩位先生赴滬敦請。王烈、劉復及學生會代表隨即赴滬敬勸蔡元培先生返校。蔡先生表示: 「深感諸先生維護北大,愛重鄙人之盛情。」9 月 16 日,國民政府任命蔡元培為北京大學校長。在蔡未到任以前,以陳大齊代理。

1929 年 10 月,王烈任北京大學評議會評議員 ( 共 13 人) ,校舍委員會委員長,財務、聘任、庶務、學生事業委員會委員。1930 年 9 月,北京大學取消原來的評議會,改設校務會議,決定學校的方針大政。1931 年9 月至1937 年9 月,王烈都是校務會議會員。1931 年 7 月至 1933 年 12 月,王烈任北京大學秘書長。此外,1931 ~ 1937 年還任圖書、儀器委員會委員,1931 ~1933 年任財務委員會委員,1932 ~1933 年任學生事業委員會委員。王烈在上述職務崗位上,為北京大學的建設和發展貢獻了力量。

在 《國立北京大學同學錄》( 1930) 中,王烈書寫了前言,對同學們提出希望。他寫道: 「在我國這種風雨飄搖的教育狀況之下,諸君居然完成了大學教育,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回憶這六年中,我校經過了多少困難,才得到今日這樣的地位。現在諸君畢業了。我一方面很榮幸地來慶賀你們; 一方面還希望諸君在學業上,本著精益求精的宗旨,去繼續研究,在服務上,本著我校飽受困苦的經驗,百折不回的精神,去繼續為社會為國家奮斗,發揚北大的光榮於全國。諸君前途無量,願各好自為之。」

王烈曾幾次請辭秘書長職務。1931 年 12 月 18 日,王烈致函蔣夢麟校長,寫道: 「烈素耽教學,不習庶事,前承畀以秘書長重任,屢次請辭,迄未獲許,荏苒數月,貽誤實多。近以同學赴京示威,承校務會議推舉,南下照料,舟車勞頓,舊症復發,實難再膺繁劇,務懇辭去秘書長職務,俾資休養,無任感荷。」12 月 24 日,校務會議議決: 在蔣校長未回校以前,仍請王秘書長照常繼續職務。王烈顧全大局,繼續履行職務,直至 1933年 12 月 6 日新任秘書長到任。

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帝國主義製造了盧溝橋事變,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從此開始。7 月 29 日北平失守,7 月 30 日日軍佔領天津。北平、天津淪陷後,國民政府命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湖南長沙,合組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 年初又遷往雲南昆明,4 月,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王烈一生熱心教育工作,無論在軍閥混戰時期,或在抗日戰爭時期,他都堅持教育崗位。日本帝國主義佔領北平後,年逾半百的王烈,在國難當頭的危急時刻,不顧體衰,離別家庭,長途跋涉,顛沛流離,先至長沙,後到昆明,繼續為培養地質青年而努力。這種崇高的民族氣節,感動了不少滯留在淪陷區的教育界知識分子,他們以王烈等人的愛國情懷為榜樣,相繼走向大後方。

王烈任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學系教授,一直講授礦物學、光性礦物學,也教過岩石學和測量學。他是我國最老一輩的礦物、地質學家之一,在地質地理氣象學系教授中也是年紀最長的一位。學生們對他上課時的情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教學經驗豐富,講課時不看講稿,常把老花鏡推到額頭上,許多數字都能背到小數點後第三四位。他作風嚴謹,往往講完一個段落,就摸出懷表來看看,下課鈴聲響起,他的講課也就告一段落了。當學生們拿著礦物、岩石標本問他時,他便拿起放大鏡,或用簡單的測試方法測試標本,很快就解答清楚了學生的問題。他指導學生鑒定岩石薄片時,在偏光鏡下轉幾下,就能准確定出礦物名稱。大家公認他是礦物學、岩石學方面實踐經驗相當豐富的老權威。在西南聯大期間,他還積極參與各種學術活動,他曾應邀為全系師生作 「中國地質教育史」的報告。

1945 年 8 月,抗日戰爭勝利。1946 年夏,北京大學復員北平。王烈不辭遠途勞累,首先由昆明回到北平,籌備北京大學地質學系的復員工作,他雖年近花甲,但仍精神飽滿地為復員工作的大小事務操勞。1946 年 10 月開學後,他仍擔任普通地質學和普通礦物學的教學工作。1948 年秋,國民政府實行所謂 「幣制改革」,王烈因此精神受到強烈刺激,健康狀況嚴重惡化。

1950 年以後,先生年老多病,不堪教書之勞,退休在家,但仍然關心教育工作。先生平時忙於教學和行政工作,著述不多,退休後體病力衰,但病情稍愈、精神好轉時,即潛心從事礦物學、岩石學書籍的譯著工作,為地質科學事業發揮余熱,幾年中完成數卷。惜這是病中所作,精神不夠貫注,出版問世尚需加工,但書未完成,先生即仙逝了。

王烈晚年所患疾病主要在神經系統方面,時輕時重。1956 年底病情轉劇,入北京協和醫院治療,於 1957 年 2 月 2 日與世長辭,終年 70 歲。

先生故後,移靈於東城賢良寺。1957 年 2 月 10 日,北京大學校長馬寅初教授、北京礦業學院副院長何傑教授 ( 王烈的老友,北京大學地質學系第一任系主任) 主持了王烈的公祭大會,王烈的同事、學生和親友參加了公祭大會,正在舉行的中國地質學會第二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部分代表、學會理事和會員也參加了公祭大會。王烈先生的遺體安葬於北京西郊萬安公墓。

王烈教授在地質教育戰線辛勤耕耘了 40 幾個春秋,在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工作了 30 多年,為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地質學系的建設和發展貢獻力量,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地質科學人才。他為我國地質事業,特別是地質教育事業所作的貢獻,功不可沒,他執著的工作精神,永遠值得北大和地質學界的晚輩們學習和弘揚。

參 考 文 獻

[1] 高振西 . 王烈 ( 霖之) 先生小傳 . 地質論評,1957,17 ( 2) : 204 ~206

[2] 潘雲唐 . 載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王烈,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 理學編地學卷 2.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 ~ 5

[3] 於洸,王烈 . 中國地質 1992 ( 7) 「地學人物」,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部主辦 . 北京: 地質出版社,1992,33

[4] 王學珍等 . 北京大學史料第二卷 ( 1912 ~1937) .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5] 王學珍等 . 北京大學紀事 ( 1898 ~1997) .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第二版

⑹ 搜索地質學家李四光爺爺的感人事跡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黃岡縣農村的一個貧寒家庭。他勤奮好學,13歲時就以優異的成績考上省城武昌高等學校,但當時他並未想到要學地質。離開家鄉坐船到武昌去上學時,他看見帝國主義軍艦在長江里橫沖直撞,激起的大浪掀翻了中國的小木船,非常氣憤,發誓一定要學造船,造出大兵艦,把洋人趕出長江,趕出中國!後來,他果然以優異的學習成績被保送去日本,學造船工業。可是,造船需要鋼鐵,鋼鐵又要礦石作原料,於是,李四光又遠渡重洋,去英國考上了伯明翰大學預科學采礦。學了兩年,他又考慮到造船、造機器需要鐵礦、燃料,可鐵礦、燃料全都埋在地下。中國地大物博,礦藏一定很豐富。因此,第一重要的是要找到鐵礦、煤礦、石油,而要掌握打開地下寶庫的鑰匙,就得學地質學,於是他進了地質系學習地質,同時還兼學物理系的課程。這期間,他獲得了學士、碩士的學位。
20年代,李四光在北京大學地質系擔任教授。獲得了伯明翰大學的科學博士學位。解放後,李四光對我國的能源、地震、礦產資源等方面都提出了重要的指導性意見,推動了我國地質工作的開展。他還非常精通於古生物學、第四紀冰川地質和地質力學。李四光另一個重大貢獻就是打破了「中國貧油論」的錯誤論斷,為中國人民找到了大油田。
長期以來,中外地質學家總是一致認為「中國貧油」,這是因為在當時世界上已經發現的大油田的地層在幾億年前大多是海洋形成的,因此認為只有海相地層才有生油的條件。而中國的地層在幾億年前大多是陸地,所以斷定中國是個貧油的國家。李四光不同意這個觀點,經過長期的研究和考察,認為不論是海相地層還是陸相地層,只要具備了生油的條件和儲油的地質構造,就能找到大油田。在他的考察和研究下,陸續發現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李四光為我國的地質學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創建同盟會,16歲的李四光加入了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孫中山勉勵他說道:「努力向學,蔚為國用。」1919年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獲碩士學位。1920年回國。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力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建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長、地質部部長、中科院地學部委員、中國科協主席,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李四光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主張用力學研究地殼現象、探索地殼運動與礦產分布的規律,把各種構造形跡看作是地應力活動的結果,從而創立了「構造體系」的基本理論。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1956年,他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里,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用此理論分析中國東部地質構造特點,認為新華夏構造體系的三個沉降帶具有大面積儲油層。在地震地質工作方面,主張在研究地質構造活動性的基礎上觀測地應力的變化,為實現地震預報指明了方向。著有《中國地質學》、《地質力學概論》、《地震地質》、《天文、地質、古生物》等。
李四光的研究涉獵廣泛,在古生物學、冰川學研究上取得很大的成績。他對第四紀冰川遺跡的研究推翻了過去的「中國無第四紀冰川」的斷言。

⑺ 北京大學地質系研究生和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出來有多大差別,都是什麼養的職業道路

地大學校規模更來大,學科更全源,因此有規模效應,尤其在生產單位不是一般地有勢力;

而如果搞科研,比如出國,研究生、博士生待遇(這個差得太多),北大更有優勢…當然地大牛人也非常多,跟著院士大牛隻會平步青雲,畢竟歷史悠久,基數大;但是人多有優勢必有劣勢,導師良莠不齊,學生多管不過來~

剩下的就是那些隱形的了。比如說地質行業不景氣、或者你不想搞地質了,想去轉行去某個500強做培訓生,想去投行,這時北大牌子的優勢完全不是其他學校可比的。。哈哈,再比如親戚朋友給你介紹對象,說起來是北大畢業的跟地大畢業的。。。

⑻ 東北老黃玉是什麼玉種

東北老黃玉就是黃白老玉。黃白老玉屬於廣義和田玉的一種,多為「石版包玉」,俗稱「河權磨玉」,書名為「籽料」。含有與和田玉相同的透閃石成分,其質地溫潤、色澤清雅,自出世以來也受到廣大玉石愛好者的喜愛。

黃白老玉硬度高,亮度強,硬度為摩氏6.36—6.46質地純凈細膩,顏色白里透黃,因為白玉時間久了就會變黃,所以這種玉就被稱為老玉了。

(8)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王時麒擴展閱讀

黃白老玉起源:黃白老玉其原石表面由於千萬年的水浸土蝕和風化而形成石皮,石皮與黃白玉質之間相互浸潤而多成為糖色。

由於其形成歷史年代久遠,以至於當前科學還無法記算,「老玉」也因此而得名。在2001年7月,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王時麒等來岫岩對岫岩玉進行科考時,發現了一種透閃石極品岫岩白玉,其玉質與新疆和田羊脂玉等同,堪稱岫岩「羊脂白」。

這一重大發現,為岫岩玉樹起一個里程碑,把岫岩玉提升為國內玉類最高品位。岫岩透閃石玉,即老玉、河磨玉,與新疆的和田籽料同質。

⑼ 請高手幫忙鑒定此鐲,採納給高分

岫岩玉有兩類,老玉,老玉中的籽料稱作河磨玉,質地朴實、凝重、色澤淡黃偏回白,是一種珍貴的璞玉答;另外是岫岩碧玉,其質地堅實而溫潤,細膩而圓融,多呈綠色至湖水綠,以深綠、通透少瑕為珍品。色彩深淺不一,富有變化,濃度適中,鮮艷亮麗,分布均勻,存在一些雜質。透明度中半透明的顯得比較珍貴,而全透明的岫岩玉品質最好。晶體顆粒細膩、結構緊密,較少雜質、瑕疵、裂紋。內部的雜質、瑕疵或是裂紋越少,岫岩玉品質越好。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王時麒通過科學測定,認定岫岩玉平均年齡17.7億年,屬於元古代。5000多年前北方紅山文化時期,考古發現黃河中下游及長江流域等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玉器中,有岫岩玉器。岫岩玉在皇家用玉中仍時有蹤影。漢代「金縷玉衣」的玉片多是岫岩玉,明定陵出土的玉器中有不少用岫岩玉雕琢,清代是岫岩採掘盛期,清宮遺寶里更有大量精美的岫岩玉藝術品。建議自然光下拍攝,從圖片中看到色澤和包漿較明顯,妥善保存,具體情況需要看實物。

⑽ 李四光幾歲時當上北大地質系教授

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市(今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的一個貧寒人家回。1917年,李四光從英國伯明翰答大學畢業,獲得碩士學位。1918年,他回到國內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所以應該是29歲。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