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地質局位置
『壹』 湖北地質單位有哪些
湖北省地質調查院 湖北地質 湖北地質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 湖北 湖北省第四地質大隊
湖北省地質局 湖北地質醫院 湖北省地質醫院 湖北地質學院 湖北地質職工大學
『貳』 湖北省地質局冶金地質勘探大隊怎麼樣
您好!我四年前從中國地質大學畢業, 先在湖北省地質局冶金地內質勘探大隊工作了三年,今容年剛調到武漢。這個部門雖然工作比較辛苦,但是福利待遇依然很好,崗位津貼比我現在多很多,並且基本上每年都在漲。如果你想獲得歷練並且有一個較好的收入,這將是一個很好地地方,這是工作真的有點辛苦,但我認為在這里工作是我不斷成長的三年。
『叄』 湖北省核工業地質局的介紹
湖北省核工業地質局始建於1955年,前稱為湖北省核工業地質大隊(核工業中南地質專局三O九大隊),曾屬隸屬於地質部、二機部、核工業部,1999年實行屬地化管理,劃歸湖北省人民政府,由省國防科學技術工業辦公室具體管理,是湖北省唯一的核地勘單位。該局發現的某大型鈾礦床,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做出重大貢獻,而獲全國科技大會獎。
『肆』 湖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的介紹
湖北省地質局(原湖抄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始建於1952年,原隸屬於地質礦產部、國土資源部,1999年劃歸湖北省政府管理,現為省政府直屬正廳級事業單位,是全省唯一的綜合性地質勘查專業隊伍,主要承擔全省基礎地質、礦產地質、環境地質、工程地質、農業地質、城市地質、旅遊地質以及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預報和防治等工作;管理所屬地勘隊伍,負責所屬單位的改革、發展、穩定工作。全局現有職工16047人(含離退休職工)。局機關內設12個部門,核定事業編制84人,參照公務員管理。局屬事業單位25個。近年來,湖北省地質局堅持更加緊扣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更加緊密地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民生需要,構建以地質找礦為主體、以環境地質和地質經濟為支撐的「一體兩翼」發展戰略,狠抓「荊楚富礦、民生地質、新型礦業」三項重點工作,推動全局突破、轉型、改革、發展,努力開創地質工作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新局面。
『伍』 湖北省紅安縣華河螢石礦床
一、礦床概況
1.礦床名稱
湖北省紅安縣華河螢石礦床。
2.地理位置
位於紅安縣城西北,距縣城15km。地理坐標:東經114°31′55″~114°32′27″,北緯31°22′55~31°23′26″。
3.礦床類型、資源儲量、規模、品位、勘查程度和開發情況
紅安縣華河螢石礦床屬岩漿期後熱液充填型螢石礦床。
本礦床1958年發現,1962年至1968年,湖北省地質局第十二地質大隊對華河螢石礦區寨山礦段進行了初步地質勘探,但因有新任務,未完成初勘工作。1971年至1972年,中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604地質大隊,對華河螢石礦床寨山礦體進行了深部補充勘探,提交了一個大型螢石礦床,該礦床CaF2平均含量72.91%。
該螢石礦床因礦體埋藏深,已經停采。
4.所屬Ⅲ、Ⅳ級成礦區帶
該螢石礦床位於Ⅲ級成礦區帶Ⅲ-67-1桐柏-大別蘇魯(造山帶)Au-Ag-Fe-Cu-Zn-Mo金紅石-螢石-珍珠岩-天然鹼-石膏成礦帶桐柏-大別Ag-Au-Cu-Zn-Mo-Fe-金紅石-螢石-珍珠岩天然鹼-石膏成礦亞帶。
5.區域成礦地質條件
1)大地構造位置:礦區位於秦祁昆造山系,大別-蘇魯地塊。
2)區域地層:主要出露太古宇變質岩系,以白雲斜長片麻岩為主,夾綠泥斜長片麻岩、黑雲斜長片麻岩、斜長角閃片麻岩、角閃斜長片麻岩的透鏡體。
二、礦床地質特徵
(一)礦區成礦及控礦地質條件
1.礦區岩石
礦區岩石為太古宇變質岩和少量岩漿岩(圖5-6)。寨山螢石礦體近礦圍岩有白雲斜長片麻岩、黑雲斜長片麻岩(大多蝕變成黑雲斜長片麻岩)、早期正長(鈉長)斑岩、晚期石英斑岩和硅質脈岩,以及主要由動力變質作用並受硅質熱液影響而成的各種碎裂岩、角礫岩。
地表見到沿破碎帶下盤分布的暗紅色角礫岩,這種角礫岩成分復雜,常含有較多的螢石角礫,局部CaF2含量達30%以上,膠結物除石英外,還有大量的赤鐵礦、褐鐵礦。本區近礦圍岩對螢石礦的控製作用不明顯,螢石礦與圍岩岩性無依賴關系。從圍岩蝕變情況來看,位於破碎帶中的岩石普遍受到蝕變,表明在斷裂、破碎帶形成時或之後,受到熱液的侵蝕,同時也表明斷裂和破碎帶中的螢石礦可能是熱液成因。
2.構造作用
礦區褶皺構造簡單,僅局部可見小型擠壓褶皺構造,一般傾向NWW和SWW、傾角10°~40°的平緩單斜構造。
礦區內斷裂破碎構造發育,主要為北北東向斷裂構造破碎帶,次為北西向斷裂構造破碎帶。
北北東向壓扭性斷裂破碎帶,主要為大致平行的寨山-許晶山斷裂破碎帶、馬頭山-初家山-黃石崗破碎帶及與之大致平行的次一級斷裂破碎構造。主斷裂破碎帶傾向NW,傾角55°~85°,寬數米至數十米,總長達3~4km。斷裂破碎帶中往往充填有正長斑岩脈(局部為石英斑岩脈),並發育有各種碎裂隙、角礫岩,硅化、碳酸鹽化、絹雲母化、綠泥石化和綠簾石化等熱液蝕變普遍。寨山-許晶山斷裂破碎帶充填螢石-石英脈,馬頭山-初家山-黃石崗破碎帶充填重晶石-石英-螢石脈。這些脈體往往見有尖滅再現現象。同時,以硅質、螢石為膠結物的角礫岩在破碎帶中常有出現。這些現象表明,斷裂破碎帶是成礦前構造,在成礦時和成礦後均有過活動。斷裂破碎帶是含礦熱液運移的通道和賦礦空間。區內北西向張扭性斷裂破碎構造不發育,往往為正長斑岩和石英斑岩所充填,局部為重晶石-石英脈所充填,未見螢石礦。
控制華河螢石礦寨山礦段礦體的為一明顯的斷裂破碎帶,這一斷裂破碎帶位於寨山至方劉田一帶,成NE-SW向延伸,傾向約307°,傾角一般為65°~70°,地表破碎帶長達1km,螢石礦體賦存於斷裂帶中。斷裂破碎帶是含礦熱液運移的通道和容礦空間。
3.岩漿岩
區內岩漿岩主要岩性為正長斑岩,其次為石英斑岩和硅質脈岩。正長斑岩多沿北北東向壓扭性斷裂破碎構造帶分布,呈脈狀產出;石英斑岩,主要見於許晶山一帶,多數沿張扭性斷裂破碎帶分布,呈岩株及岩脈產出;硅質脈岩,主要發育於壓扭性斷裂破碎帶中,呈厚薄不一大小不等的脈狀切穿各種圍岩,並切穿螢石礦且彼此穿插,據野外觀察,認為至少有3次脈動,並在成礦前後均有活動。
圖5-6 湖北省紅安縣華河螢石礦區地質略圖
(據中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604地質隊,1972)
1—人工堆積;2—螢石礦(脈);3—正長斑岩;4—礦脈產狀;5—第四系殘坡積及沖洪積物;6—螢石-重晶石礦脈;7—石英斑岩;8—礦山;9—太古宇白雲斜長片麻岩;10—石英脈;11—片理產狀
(二)礦床特徵
1.礦體特徵
華河螢石礦床寨山礦段螢石礦體有主礦脈礦體和分支礦脈礦體兩個螢石礦體。礦體形態、產狀受構造破碎帶控制。從平面看,呈較復雜的分支復合之脈狀(圖5-7)。從剖面看,呈八字形分脈狀,總體產狀變化不大,傾向307°左右,傾角65°左右(圖5-8)。
圖5-7 湖北省紅安縣華河螢石礦床地質示意圖
(據吳自強等,1989)
1—人工堆積物;2—第四系浮土;3—太古宇白雲斜長片麻岩;4—太古宇綠泥斜長片麻岩;5—斷層角礫岩;6—正長斑岩;7—石英脈(或硅質帶);8—螢石礦床
主礦體(主礦脈)沿破碎帶上盤分布,總長約1000m,地表出露長約330m,連續出露。地表出露厚度平均6.70m,最厚達10m。向兩端變窄趨於尖滅。經深部工程揭露,隱伏的盲礦體繼續向SW方向延伸,並逐漸尖滅,盲礦體部分長約670m。礦體平均延伸約145m,並以分叉狀向深部逐漸尖滅(圖5-8)。
分支(礦脈)礦體 沿破碎帶下盤分布,礦脈形態較復雜,總體產狀與主礦脈大致相同,傾向307°左右,傾角較陡,70°左右。礦脈具明顯的膨脹狹縮和「尖滅再現」現象,並在礦脈轉折處,沿裂隙方向出現礦脈「尾巴」。礦體水平厚度最大8m,一般5~7m,礦脈總長250m左右,向深部尖滅。
2.礦石特徵
(1)礦石類型
礦石類型 以螢石型為主,其次為螢石-重晶石型。
礦石自然類型 本區螢石礦石分為塊狀礦石、似條帶狀礦石及角礫狀礦石等。
(2)礦石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 以中粗粒結構為主(往往具程度不同的壓碎結構),次為不等粒變晶結構、似斑狀結構。
圖5-8 紅安縣華河螢石礦床108線剖面圖
(據吳自強等,1989)
1—人工堆積物;2—白雲斜長片麻岩;3—正長斑岩;4—斷層角礫岩;5—螢石礦體
礦石構造 以塊狀構造為主,次為似條帶狀構造、角礫狀構造。
(3)礦物組成及化學成分
礦物組成 礦石呈半透明和不透明,以白色—淡綠—綠色為主,其次為淺黃色、淡紫—紫色(往往在礦體邊部見到)。礦物成分簡單。有用礦物為螢石,呈半自型—自型晶粒,粒徑1mm至數十毫米不等,多數為3~10mm,具三組斜交解理,部分螢石晶粒中含鈦礦物(榍石、金紅石)和鋯石的包裹體。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次為玉髓,有時含圍岩碎屑。石英一般佔25%~30%,呈他形半自型粒狀充填於螢石晶隙間,或呈放射狀圍繞螢石晶體生長,或呈脈狀切穿螢石,或呈膠結物膠結角礫狀螢石。螢石與石英的共生關系說明,在產出規模較大而氣熱作用較穩定的環境下,螢石主要結晶期早於石英,但在產出規模較小而驟然冷卻的環境下,則往往以石英結晶開始,螢石生成較晚。
化學組成 礦石化學成分以CaF2,SiO2為主,占總含量的95%以上。有益組分 CaF2,在礦石中一般含量為79%左右,最低20%,最高可達95%。螢石礦品位隨礦體的逐漸尖滅而逐漸降低。寨山礦段螢石礦體品位變化系數為16.90%,礦體品位變化均勻。
主要有害雜質為SiO2,其含量變化與CaF2含量的變化成反比函數關系。其他有害雜質為Fe2O3,CaO,BaSO4,S,P等。
三、礦床成因
該螢石礦床礦體賦存於斷裂破碎帶中,受斷裂構造控制,圍岩蝕變強烈,礦體產於同源岩漿岩(正長斑岩)附近,礦體與正長斑岩、石英斑岩等脈岩在空間上的一致性和礦脈生成時的滯後性,說明晚期岩漿熱液與成礦的密切關系,分析認為,該礦床屬於岩漿期後中低溫熱液充填礦床。
『陸』 湖北省地質局怎麼樣
簡介:湖北省地質局(原湖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始建於1952年,原隸屬於地質礦產部、國土專資源部,屬1999年劃歸湖北省政府管理,現為省政府直屬正廳級事業單位,是全省唯一的綜合性地質勘查專業隊伍,主要承擔全省基礎地質、礦產地質、環境地質、工程地質、農業地質、城市地質、旅遊地質以及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預報和防治等工作;管理所屬地勘隊伍,負責所屬單位的改革、發展、穩定工作。全局現有職工16047人(含離退休職工)。局機關內設12個部門,核定事業編制84人,參照公務員管理。局屬事業單位25個。 近年來,湖北省地質局堅持更加緊扣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更加緊密地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民生需要,構建以地質找礦為主體、以環境地質和地質經濟為支撐的「一體兩翼」發展戰略,狠抓「荊楚富礦、民生地質、新型礦業」三項重點工作,推動全局突破、轉型、改革、發展,努力開創地質工作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新局面。
『柒』 湖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的機構設置
(一)辦公室。
組織、協調機關日常工作;負責有關文件的起草及局決定事項的交辦、督辦;負責管理機關文秘、信息、宣傳、檔案、保密、文印工作;負責綜合治理及信訪工作;負責有關重大會議的籌辦 ;負責對外聯絡、新聞發布和公務接待工作;負責電子政務建設與技術管理工作。
(二)發展規劃處。
組織研究地質工作發展戰略,參與擬訂地質工作發展中長期規劃;開展有關政策法規研究。指導地勘單位改革和發展,擬訂結構調整方案;負責工作目標管理和合同管理工作;負責法制宣傳教育及法律咨詢服務工作。
(三)財務處。
貫徹執行國家有關財務會計、國有資產管理、基本建設、統計、審計等法律、法規和制度,並組織落實和檢查;管理地質勘查基金;負責局機關和所屬單位財政預算及資金的監督管理;負責資金籌集和融通;組織重大投資項目的立項論證,並對投資進行監管;負責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負責工作目標責任制經濟指標考核及獎懲兌現工作。
(四)地質勘查處。
擬訂基礎地質調查和礦產開發工作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並組織實施;承擔全省礦產資源、地質勘查規劃得編制工作;管理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調查礦產勘查工作;管理礦業權經營與礦產勘查開發工作;管理省外、國外礦產勘查與開發工作;負責地質勘查和礦產開發技術業務管理工作;負責指導地質資料管理工作;負責相關專業資質建設和管理。
(五)環境地質處。
承擔全省地質環境以及地質災害防治、礦山環境保護等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承擔全省地質環境和地下水監測工作;承擔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工作;負責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等技術業務管理;負責相關專業資質建設和管理。
(六)工程地質處。
指導、協調工程地質勘察、設計和施工等工作;負責工程地質、探礦工程等技術業務管理;指導、協調所屬單位重大生產經營項目的實施;負責安全生產管理工作;負責相關專業的資質管理;負責局勞動鑒定委員會的日常工作。
(七)科技處。
負責擬訂地質科技發展戰略、規劃並組織實施;組織開展前沿性、基礎性地質研究以及地質相關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的應用研究、引進與推廣工作;負責科研項目、科技成果的管理工作;負責全面質量管理工作;組織協調對外科技與經貿合作;負責外事日常工作;指導有關學會、協會工作。
(八)組織人事處。
負責所屬單位領導班子建設,指導所屬單位搞好黨的建設、精神文明和職工隊伍建設;負責擬定人力資源開發 規劃和人力資源管理制度;負責局機關及所屬單位的機構編制、幹部人事、勞動工資、保險福利等工作;負責專家、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出國人員政審工作;負責職工教育管理工作。
(九)離退休幹部處。
負責局機關離退休人員工作,指導所屬單位的離退休人員工作。
(十)機關黨委。
負責局機關及在漢直屬單位的黨群工作。設立機關黨委辦公室,承擔機關黨委的日常工作。
(十一)紀檢監查機構。
(十二)地礦工會。
『捌』 湖北省地質調查院和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調中心有什麼區別
地方軍和國家軍
地調院屬湖北局或廳
地調中心屬中國地質調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