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煤田地質局辦公室李魁廣
『壹』 河北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勘查行業調查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25號)要求,我廳組織對我省地勘單位的基本情況、改革發展情況進行了摸底調查,現將調查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省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省具備地質勘查資質的地勘單位118家,較2005年單位數增加13家,年末在職職工人數38263人。其中從事地質勘查25087人,從事工程勘察與施工的有5331人,從事礦產開發的有2040人,其他產業從業人員有2648人,較2005年職工人數37196增加1067人。全省技術人員有10647人(具有高級職稱2774人,具有中級職稱4164人),較2005年技術人員10147人(具有高級職稱2527人,具有中級職稱4072人)增加500人。在職職工勞動報酬為76717.4萬元,較2005年66593.46萬元增加了10123.94萬元,增幅15.2%。
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全省離退休人員為20910人,比2005年離退休人員19817人增加了1093人;離退休費用32883.9萬元,比2005年離退休費用28242.61萬元增加了4641.29萬元,增幅16.43%。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省具備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共有118家,比2005年增加13個(圖1),資質類別包括區域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固體礦產勘查、液體礦產勘查、氣體礦產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遙感地質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選冶加工試驗等11類。其中具有地質勘查資質最高為甲級的單位的個數49個,具有地質勘查資質最高為乙級的單位的個數27個,具有地質勘查資質最高為丙級的單位的個數42個,各級別分項所佔比例分別為41.53%、22.88%、35.59%。
圖1 河北省地勘單位2005~2006年數量變化圖
二、我省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一)基本情況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省國有地勘單位共計70家。已屬地化的有河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及其下屬地勘單位共22家,河北省煤田地質局及其下屬地勘單位共6家;中央直屬地勘單位有中國煤炭地質總局下屬地勘單位12家;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下屬地勘單位10家;華北石油管理局下屬地勘單位4家;華北地質勘查局下屬地勘單位3家;中化地質礦山總局下屬地勘單位2家;中國地質科學院下屬地勘單位3家;武警部隊地勘單位2家;其他中央直屬地勘單位6家。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省具備地質勘查資質的國有地勘單位共有67個,與2005年相比,增加1家(圖2)。資質類別包括區域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固體礦產勘查、液體礦產勘查、氣體礦產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遙感地質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選冶加工試驗等11類。全省國有地勘單位擁有各類單項資質總數為249個,比2005年增加6個;甲級71個,比2005年68個增加3個;乙級82個,比2005年80個增加2個;丙級96個,比2005年95個增加1個。其中具有最高資質為甲級的單位有48家,比2005年47家增加1家;最高資質為乙級的單位有16家,比2005年15家增加1家。
圖2 國有地勘單位2005~2006年資質變化圖
(二)經濟發展狀況
近幾年來,我省國有地勘單位經濟發展狀況趨好,效益呈較快增長勢頭。全省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總資產53.42億元。其中:生產性資產20.92億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14.34億元,凈值8.88億元,總負債31.66億元,所有者權益21.76億元。以上指標比2005年均有較大幅度增長,總資產36.89億元增長44.81%(華北石油管理局下屬4個單位漲幅偏大,若不計在內,全省其他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總資產由29.48億元增長至32.16億元,增長9.09%),生產性資產15.62億元,增長33.93%,地質設備原值11.69億元,增長22.67%,凈值7.25億元,增長22.48%,所有者權益16.37億元,增長32.92%,總負債20.52億元,增長54.29%。全省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總收入49.85億元,總支出47.53億元。以上指標比2005年也有較大幅度增長,總收入增長52.82%,總支出增長32.9%。
現將省內主要國有地勘單位經濟狀況簡述如下:
1.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1)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省地勘局共有所屬單位年末職工人數8643人,與2005年末相比減少152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5276人,較2005年末減少了291人,地質勘查技術人員2901人,佔地勘從業人數的54.98%,其中地學專業1982人,較上年增長7.14%,高級專業技術人員655人,中級專業技術人員920人;工勘業從業人員249人,上年末為244人;礦產開發從業人員49人,上年末為48人;其他產業從業人員340人,上年末為355人;內部退休人員1529人,下崗1278人,較上年末分別下降了6%、5.7%。2006年勞動者報酬15265.38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30.42%,人年均收入1.78萬元,其中在崗人員年平均工資2.22萬元。離退休人員年末人數7112人,較去年增加233人,離退休人員費用11238.1萬元,與去年相比增加1474.18萬元,增幅為15.1%。從以上數字可以看出,省地勘局從業人員仍以地質勘查業為主,工程地質基礎業、礦產開發業及其他產業從業人員較少,職工年工資收入水平偏低。在人員構成上,內退人員、下崗人員佔在職職工人數的32.48%,自身負擔較重。
(2)2006年度省地勘局總資產74868.58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35797.69萬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23309萬元,同比2005年度分別增長6.12%、6.15%、12.55%。總負債41332.57萬元,同比增長4.77%;總收入(產值)52998.63萬元,同比增長20.7%,總支出54309.13萬元,同比增長21.43%。由於國家政策增資因素,收入支出增長幅度較大。
(3)公益性地質工作2006年共實現收入26448.01萬元,其中:中央撥款3048.3萬元、地方撥款23399.71萬元。由於一個項目可能包含多種工作手段,在區分資金構成時有一定困難,所以只是按照工作類別的大概統計數:1:25萬區調197萬元,1:5萬區調和礦調1566萬元,1:5萬物化探36萬元,1:5萬水文地質調查142萬元,1:5萬環境地質調查127萬元,水文長觀19.4萬元,農業化探440萬元,城市地質1423萬元,地質災害評估與治理255萬元,其他22243萬元。百分比結構為0.87:6.9:0.16:0.63:0.56:0.09:1.94:6.27:1.12:81.47。
(4)2006年省地勘局局屬各單位從事礦產勘查勞務總收入為1032.09萬元,可統計工作量主要為鑽探1598.85米、槽探2700米、磁測4平方千米。
(5)省地勘局各單位2006年共實現礦山地質基礎工程206萬元、環境地質基礎工程301.77萬元。
(6)其他產業收入主要包括房租、飯店、地質醫院、印刷等服務業收入,2006年為421.95萬元,總投資為420萬元。
2.河北省煤田地質局
(1)年末職工人數。2006年末,全局地質勘查從業人員為3081人,比2005年末的3142人減少61人;專業技術人員為1052人,比2005年末的1009人增加43人。按專業劃分:全局地學人員有588人,比2005年末的568人增加20人;按專業技術職務級別劃分:有高級技術人員173人,比2005年末的164人增加9人;有中級技術人員397人,比2005年末的387人增加10人。
(2)平均人數。到2006年底,全局平均人數為3094人,比2005年平均人數3148人減少54人。
(3)勞動者報酬。2006年全局勞動者報酬為6460萬元,勞動者人均報酬為20880元;2005年全局勞動者報酬為5272萬元,勞動者人均報酬為16748元;2006年全局勞動者人均報酬比2005年全局人均報酬增加4132元,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國家政策性增資和勘探工作量的增加等。
(4)離退休人員。到2006年底,全局離退休人員為1131人,比2005年的1097人增加了34人;離退休人員費用為1827萬元,比2005年1651萬元增加176萬元。
(5)總資產。到2006年底,全局總資產為47160萬元,比2005年47863萬元減少了703萬元。全局生產性資產原值13322萬元,比2005年11821萬元增加了1501萬元;全局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為9238萬元,比2005年8118萬元增加了1120萬元;2006年底全局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凈值為4312萬元,比2005年3657萬元增加655萬元。
從價值狀態看,全局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的新舊化程度2006年為46.67%,2005年為45.05%,兩年相比新舊化程度大體相當,就其價值狀態看,全局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明顯偏舊。
(6)總負債。到2006年底,全局總負債為26102萬元,資產負債率為55.35%;到2005年底全局總負債為28240萬元,資產負債率為59.00%;2006年底全局總負債比2005年減少2138萬元,兩年相比總負債規模大體相當,但從總資產結構看,負債規模明顯偏大,資產負債率明顯偏高。
(7)所有者權益。到2006年底,全局所有者權益為21058萬元,比2005年19622萬元增加1436萬元,其中:2006年節余與收益為-26.36萬元,2005年節余與收益為-71.34萬元。
(8)總收入和總支出情況。到2006年底,全局總收入為25259萬元,比2005年17360萬元增加了7899萬元;到2006年底全局總支出為29682萬元,比2005年22867萬元增加了6815萬元。
① 從總收入構成分析:
財政撥款。2006年國家財政對全局的地質勘探費、地質專用撥款投入為7658萬元,2005年國家財政對全局的地質勘探費、地質專用撥款投入為6486萬元,2006年比2005年增加了1172萬元。
礦產勘查勞務收入。2006年全局礦產勘查勞務收入為18860萬元,2005年礦產勘查勞務收入12830萬元,2006年比2005年增加了6030萬元,得益於政府對地勘項目的投入增加和地質市場的活躍。
其他產業收入。2006年全局其他產業收入為1904萬元,2005年全局其他產業收入為50萬元,2006年比2005年增加了1854萬元。
② 從總支出構成分析:
2006年底,全局總支出為29682萬元,2005年全局總支出為22867萬元,2006年比2005年支出增加了6815萬元。
三、我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隨著《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地質勘查隊伍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3〕76號)和《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的相繼出台,我省各地勘單位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結合自身實際不斷深化改革,突出加強地質工作,加快地礦經濟發展,積極推進河北地質事業全面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省地勘局根據《河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意見》的精神,逐步建立了一支以地調院為龍頭,以地區性、專業性地勘單位為重要支撐的以局為單元的地勘主業隊伍;以人員精幹、結構合理、裝備精良為目標,建精建強我省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按照部門預算管理要求,將其經常性支出等經費列為省財政支出的重點內容,切實保障了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的運行和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的開展,全面推進了公益性地質工作;根據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加大財政對地質勘查的資金投入力度,發揮其對社會資金的引導作用,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資本參與地質勘查,形成多渠道投入地質勘查的良性循環機制;發揮公益性地質調查對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的先導作用,各類礦業企業新建礦山或采區,依法投資礦產資源勘查或有償取得礦業權;在我省事業單位清理整頓和財政供養人員總量控制中,省政府對省地勘局勘查單位性質進行了明確,列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地勘局機關繼續依照公務員管理,這項措施對於穩定地勘隊伍,促使地勘單位全身心投入地質工作具有重要意義;為調動廣大地質工作者的積極性,促進地質工作的開展,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內部經營機制的改革,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省煤田地質局深入開展宏觀政策及市場經濟發展趨勢的研究,及時分析和把握其變化動態並適時調整決策,進一步提高對地質成果商品化的認識,不斷更新觀念,拓寬商業地質勘查工作思路,加快地質基礎性勘查工作進程;充分發揮「發展主業,鞏固多經」的作用,堅持以改革為動力,正確處理改革與發展、穩定的關系,統籌考慮職工經濟和心理兩方面的承受能力,積極而穩妥地推進,以實現經濟持續快速的發展;不斷地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工藝,提高煤炭資源勘查水平,擴大市場份額;牢固樹立「人才強局」的觀念,加強職工隊伍建設,努力提高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的待遇和地位,為其提供施展才華的舞台,不斷地加大科技投入,創造濃厚的科技氛圍;加快安全生產標准化工作進程,盡快建立完整、系統和科學的安全生產技術標准體系;堅持與時俱進的思想政治工作,為改革和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我省國有地勘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和《河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意見》。按照省政府《意見》的要求,繼續貫徹落實國務院和省關於地勘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的扶持政策,因地制宜地穩步推進國有地勘單位內部運行機制的改革,逐步分離地勘單位辦社會的職能。加快落實有關住房改革所需經費,解決職工住房和基礎設施建設欠賬過多等問題。鼓勵地勘單位探索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勘查開采項目收益分配的新機制。
(一)加強省級地質調查隊伍建設
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按照人員精幹、結構合理、裝備精良、能承擔重大任務的要求,以所屬地勘單位為主體,引進急需的專業技術骨幹,充實野外地質調查技術力量,加強裝備和基地建設,建實建強省級地質調查隊伍。省級地質調查隊伍經常性支出等有關經費列為本級財政支出的重點內容,切實保障其運行和工作的開展;項目經費按實際工作量核定。
(二)深化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改革
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的方案,推進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改革。根據國家關於事業單位改革的有關規定,研究解決國有地質勘查單位屬地化管理改革進程中的問題。按照全省關於事業單位改革的統一政策,落實國有地質勘查單位離退休人員及在職職工社會保障政策、地方性補貼和住房改革政策;幫助國有地質勘查單位解決職工住房和基礎設施建設欠賬過多問題;加快分離地勘單位辦社會職能的改革。
(三)完善省級地質勘查基金
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和礦業(山)企業等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多渠道投入地質勘查的機制。加大財政對礦產資源勘查的投入力度,突出發揮對社會資金的引導作用。進一步完善省級地質勘查基金,主要用於重點礦種、重點成礦區帶的前期勘查及找礦綜合研究工作。逐步擴大基金規模,省級財政分成所得的礦產資源補償費、礦業權使用費、礦業權價款等收益,主要用於礦產資源勘查。
(四)引導國有地勘單位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
積極培育商業性地質勘查市場主體,積極探索以公益性地質工作為先導,以商業性地質工作為主體,二者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的地質勘查發展道路。鼓勵支持國有地勘單位獲取運作礦業權,承擔投資風險,享受投資權益;鼓勵國有地勘單位與社會資本及外資合資、合作組建礦業公司或地質技術服務公司,鼓勵發展多種所有制的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公司和機制靈活的找礦企業,支持符合條件的礦業企業在境內外上市融資,培育壯大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的市場主體。
(五)加快地質人才隊伍建設
將地質教育納入全省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加大對地質類人才培養的投入力度,依託我省地質院校,加強與部屬院校的合作和共建。全面實施地質職工全員教育,推進在職職工的崗位培訓和青年職工的學歷教育,有計劃地選送各類地質專業技術人員接受繼續教育,大力開展職業培訓和技能培訓,提高地質隊伍總體素質,以重大項目為依託,加快培養高層次的地質專業技術骨乾和復合型人才。建立我省地質傑出人才、地質找礦成果、地質科技進步等獎勵制度,激勵地質科技創新,形成地質找礦不斷取得成果、地質科技水平不斷創新、地質人才不斷涌現的良好局面。大力改善野外地質工作條件,提高野外地質工作人員待遇,完善津補貼政策,進一步完善地質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定、專家選拔機制。逐步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勘查開發項目收益分配的新機制。
(六)推動地質科技創新
編制全省地質科技發展中長期規劃,實施科技興地戰略,建立健全鼓勵創新的機制,營造良好的地質科研環境。健全地質科技多渠道投入體系,逐步加大地質科技投入,合理安排重大地質科技問題研究和新技術引進推廣的經費,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計劃對重要地質科技項目傾斜。積極開展重大地質問題科技攻關,突出重點礦種和重點成礦區帶地質問題研究;組織運用新的理論和技術方法,開展重要礦產的成礦條件、成礦規律和成礦預測研究;大力推進成礦理論、找礦方法、地質勘查與資源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的創新;積極開展非常規油氣資源、尾礦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技術以及礦山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地下水資源和地熱資源開發、農業地質和城市地質環境等課題的綜合研究。加強省級重點地質實驗室的建設,有計劃有重點地提升地質裝備水平,採取措施提高現有地質裝備的利用效率,加快深部探測、分析測試等高新技術及先進設備的引進、開發與應用。
(七)擴大地質領域對外開放
積極推進省外、國外礦產資源風險勘查,重點到資源勘查開發潛力大、資源互補性強、有一定投資環境的國家和地區開展我省嚴重短缺或投資收益顯著礦種的風險勘查工作。鼓勵國有地勘單位和有條件的企業以資源條件較好、地質工作程度較低的西部省份以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為重點,開展省外、國外地質勘查和礦產開發。創造穩定、公平、透明的法制和政策環境,積極引進國內外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廣泛開展地質勘查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五、對策建議
地質事業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地勘單位為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地方經濟建設提供資源保障和基礎服務,任務光榮而艱巨。但當前地勘單位改革與發展還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特提出具體對策及建議如下:
(1)國家應繼續為全面提高地勘單位職工待遇,穩定地勘隊伍,切實解決地勘單位的歷史欠賬等問題加強專題調研,特別是對落實住房和保險等政策問題應給予高度重視。目前,過去沒有得到落實的住房補助資金和各類保險費用,到現在仍然沒有得到落實,尤其是基層地勘單位的住房狀況亟待改善。基層地勘單位積極呼籲和建議中央和地方政府作為一個專題進行深入調查,研究進一步落實中央有關政策的措施,切實解決地勘單位職工待遇問題。
(2)推進國有地勘單位改革必須要按照「統一領導,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穩步推進」的原則,妥善把握改革力度,充分考慮地勘單位的實際情況和職工心理承受能力,實施分類推進,差別化政策支持等,不能人為超越現實情況,更不宜搞一刀切。
(3)為適應當前地質勘查的大好形勢,應大幅度提高地勘行業裝備技術水平,國家應及時出台支持裝備國產化和支持國有地勘單位參與試制和應用推廣的政策,以扭轉目前靠拼低端設備和職工大強度勞動的狀況,對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安全舒適、人性化、智能化操控的裝備,適當給予傾斜政策和資金補貼,鼓勵國有地勘單位加快改進技術裝備步伐,提高綜合勘查能力,以及參與國際市場的能力,為地勘單位走向市場、走出國門,為國家尋找礦產資源創造條件。
(4)各級地方政府要進一步為開展地質勘查工作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目前,地勘單位普遍反映,地質勘查外部環境較差,比如在地質勘查項目實施過程中,當地索要佔地費、青苗和樹木賠償等費用,部分村民「獅子大開口」,漫天要價,甚至無理阻撓,不讓進點施工的現象普遍存在,嚴重影響了地質工作的正常開展。因此,加快建立政府監管,市場化運作,切實維護地質工作秩序,建立良好的地質工作環境的法制建設已勢在必行。
(5)在過去50多年的地質工作中,形成了大量固體岩芯等實物地質資料,而且每年還在大量增加。利用新技術對這些固體岩芯加強綜合研究,對於實現深部和外圍找礦突破有著重要意義。但是,固體岩芯的保護研究狀況卻不容樂觀,過去的岩芯庫由於年久失修,部分岩芯標本已不能很好保存,新的岩芯得不到及時入庫保存。地勘單位積極呼籲,希望國土資源部高度重視,及時出台有關加強岩芯等實物地質資料保護的政策和措施,特別是資金補貼政策。
(河北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貳』 孝感市農業產業化辦公室郵箱是多少
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長付志方
分管省政府辦公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財政廳,省人事廳,省國家稅務局,省地方稅務局,省統計局,省物價局,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省保密局,省檔案局(館),省委,省政府法制辦,省政府外事辦公室(海外中國事務辦公室,省政府),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省政府實驗室(省經濟研究中心),省委,省政府參事室,省行政學院。
2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長楊崇勇
負責部,商務部,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工商局,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省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省旅遊局,河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驗檢疫總局,新聞辦公室省委,省政府,省委,省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石家莊海關,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河北省分會。
省政府副省長宋恩華
負責,省建設廳,省交通運輸,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省民政廳,省公安廳局,省國家安全,省司法廳,省字母和信訪局辦公室,省人民防空辦公室,老齡化辦公室,省委常委,省民航管理委員會(河北機場管理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室。
省政府副省長張和
在農業,水資源,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省扶貧領導小組辦公室,省林業局,省糧食局,省氣象局,省供應和銷售合作社,省國土資源廳負責發展,省級農業產業化省農業(農業,食品加工)辦公室開律師事務所,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
5省政府副省長孫士彬
省文化廳,省衛生廳,省民族宗教事務局,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省體育局,省廣播電視局,省新聞出版局(省版權局)的負責人。
6個省的副省長龍庄偉
分管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地震局,省教育考試院,省社科院,省科學院,中國科學院農業和林業。
7個省副省長孫瑞彬
省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省信息產業廳,部土地和資源(省海洋局),省環境保護局,省中小企業局,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負責,河北煤礦安全監察局,省地質礦產勘查和開發局,省煤田地質局,省煙草專賣局(中國煙草總公司河北省機械設備成套局(省機電設備招標局),省通信管理局,省郵政管理局,河北儲備管理局點公司),國防科學技術工業辦公室,省政府信息技術辦公室,省金融證券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