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地質大學侯讀傑小三

地質大學侯讀傑小三

發布時間: 2021-02-09 10:04:18

『壹』 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什麼時候開學

通知書寫的是7,8號報道 而且通知書怎麼那麼簡單呢?? 迷糊

『貳』 負離子電噴霧-傅立葉變換離子迴旋共振質譜研究石油中酸性化合物

劉 鵬1,2,3 黎茂穩1,2

(1.中國石化油氣成藏重點實驗室,江蘇 無錫 214151;2.中國石化

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無錫石油地質研究所,江蘇 無錫 214151;

3.浙江大學 地球科學系,浙江 杭州 310027)

摘 要 採用負離子電噴霧-傅立葉變換離子迴旋共振質譜(ESI FT-ICR MS)分析了加拿大油砂瀝青、加拿大原油和我國冀東原油中的酸性雜原子化合物組成,以研究不同類型石油樣品中石油酸組成的分布特徵。研究結果表明,加拿大油砂瀝青中主要以DBE(Double band equivalence)為2~4的O2類化合物為主,對應1~3環的環烷酸;加拿大原油中O2類主要以1~2環環烷酸為主,還含有一定量的脂肪酸;我國冀東原油含有豐富的石油酸類型,其中既含有豐富的脂肪酸,也含有大量的1~3環的環烷酸,還在其中鑒定出豐富的C30—C35的甾烷酸和藿烷酸。

關鍵詞 石油 環烷酸 高分辨質譜 酸性化合物 電噴霧-傅立葉變換離子迴旋共振質譜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Acidic Compounds in Crude Oil

by Negative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

LIU Peng1,2,3,LI Maowen1,2

(1.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Accumulation Mechanisms,SINOPEC,

Wuxi 214151,China;2.Wuxi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Geology,

SINOPEC,Wuxi 214151 ,China;3.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 0027,China)

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 「原油中大分子極性化合物高分辨質譜分析及地球化學應用」(2012M520550)資助。

Abstract Oil sand bitumen,crude oil of Canada and crude oil of Jidong,China were characterized by negative-io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ESI)and 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FT- ICR M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ost abundant O2 class species in oil sand bitumen of Canada were centered at DBE values of 2~4.These were likely 1~3 cyclic-rings naphthenic acids,respectively.The most abundant O2 class species in crude oil of Canada were 1~2 cyclic-rings naphthenic acids,as well a s soe fatty acids(DBE= 1).crude oil of Jidong,China contain abundant O2 class species,in which the fatty acids(DBE =1), 1~3 cyclicrings naphthenic acids and C30—C35 hopanoid acid and steroid acid were all identified.

Key words crude oil;naphthenic acids;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acidic compounds;electrospray ionization 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ESI FT-ICR MS)

隨著全球高酸值原油產量的快速增長,石油酸組成研究已經成為近期石油化學研究的熱點之一。石油酸組成分析對高酸值油藏的形成與分布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受到油氣勘探地球化學家的廣泛關注。石油酸的分子量分布范圍很寬,組成差異較大,直接分析原油中的石油酸組成十分困難。分析前往往需要進行樣品預處理,然後再進行儀器分析。利用傳統分析儀器,人們已在石油酸組成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1~4]。但是,各種預處理步驟固有的特性導致分析結果存在很大局限性,人們始終無法在分子層次上整體了解石油酸組成的全貌。

近年來,基於傅立葉變換離子迴旋共振質譜(FT-ICR MS)提出了 「石油組學」[5~7]的概念,即從分子層次上研究石油化學組成及其物理性質與化學轉化性能之間的關系。FT-ICR MS具有超高的解析度和質量准確度,可以精確確定由C、H、O、N、S及它們主要同位素所組成的各種元素組合[8]。同時,FT-ICR MS可與多種軟電離技術聯用來分析復雜的石油樣品混合物。特別是FT-ICR MS與電噴霧電離源(ESI)聯用,能有效地分析石油中的極性雜原子化合物組成研究[9,10]。ESI電離源可以在烴類存在的條件下選擇性地電離石油中的極性雜原子化合物,如分別在正離子和負離子模式下,選擇性地電離石油中的微量的鹼性(主要是鹼性氮化合物)和酸性(主要是石油酸)化合物,中性氮化合物(含吡咯氮化物)通常出現在負離子質譜圖上,但是其電離選擇性相對較差[11]。本文以3個不同來源的原油為例,展示負離子ESI FT-ICR MS在原油中酸性化合物分子組成研究中的應用前景。

1 實驗部分

1.1 樣品制備

研究樣品包括西加拿大盆地下白堊統的一個油砂瀝青樣品和一個原油樣品及一個我國冀東油田產層為第三系沙河街組的原油樣品,分別取大約10mg原油溶於1mL甲苯中,再取其中20μL樣品溶液溶於1mL甲苯:甲醇(1:1(V:V))混合溶液中,向所得溶液中加入15μL 28%氨水,輕輕振盪使其混合均勻,然後進行負離子ESI FT-ICR MS分析。

1.2 ESI FT-ICR MS分析

儀器:美國Bruker公司Apex-Ultra型FT-ICR MS,磁場強度為9.4 T。ESI電離源,負離子模式。

FT-ICR MS主要儀器參數:進樣速度180μL/h,極化電壓4000V,毛細管入口電壓4500V,毛細管出口電壓-320V,離子源六極桿累積時間0.01s,離子源六極桿直流電壓2.4V,射頻電壓300Vp-p;四極桿Q1m/z 300,射頻400Vp-p;碰撞池氬氣流量0.3L·s-1,碰撞能量-1.5V,貯集時間0.2s,激發衰減11.75dB,採集質量范圍200~900Da,采樣點數4M,掃描譜圖疊加64次以提高信噪比。

1.3 數據處理

所有分析數據均採用自編軟體對質譜數據進行處理,數據處理方法見文獻[12]。簡言之,即將所有信噪比大於6的質譜峰導出到Excel表中,將質譜儀器所測並經內部校正後的IUPAC質量數(IUPAC Mass)通過下式轉換為Kendrick質量數(Kendrick Mass)[13]

Kendrick質量數=IUPAC質量數×(14/14.01565)

轉換後的Kendrick質量數與其最接近的整數質量的差值定義為質量偏差(Kendrick Mass Defect,KMD)[14]。Kendrick質量數的實質是將CH2的相對分子質量14.01565定義為整數質量單位,即14.00000,這樣轉換後的質量表中所有相差14的整數質量單位所對應的化合物即具有相同的母體結構單元,但具有不同的亞甲基數,也就是取代基不同的同類型化合物具有相同的KMD數值。通過KMD值大小可以快速鑒定同類型化合物;通過分子量計算程序計算出各個化合物分子中C、H、S、N、O等原子的組合方式,得到各質譜峰對應的分子式(CcHhSsNnOo,c、h、s、n、o分別為分子中碳、氫、硫、氮、氧的原子個數),最終能得到樣品中所有類型化合物的分子組成信息及其對應的等效雙鍵數(Double band equivalence,DBE):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五)

式中:c、h、n分別為分子中碳、氫、氮原子個數。

2 結果與討論

加拿大油砂瀝青、原油及我國冀東原油的負離子ESI FT-ICR MS質譜圖如圖1所示。其中,加拿大油砂瀝青和原油具有相似的分子量分布,在m/z250~600之間,其質量重心在m/z 400附近;我國冀東原油具有較高的分子量分布,在m/z 300~750之間,其質量重心在m/z 480附近。

圖1 3個不同樣品的負離子ESI FT-ICR MS譜圖

圖2為圖1中兩個相鄰質量單位m/z 419~420處的局部放大圖,從中可以看出,這3種石油樣品在詳細分子組成上存在很大差異。在3個樣品的高解析度質譜圖中,奇數質量單位(m/z 419)均以O2類的質譜峰(8號峰)具有最高的相對豐度;在偶數質量單位(m/z 420),均能檢測到O2類的同位素質譜峰(18號峰),此外在加拿大原油樣品中N1類化合物(12號峰)也具有很高的相對豐度。在m/z 420處質量解析度達到400000以上(m/△m50%@m/z 420 >400000,△m50%定義為質譜峰高一半處的峰寬),顯示了FT -ICRMS具有超高的解析度。在此解析度條件下,能得到樣品中酸性化合物的精確分子量,基於此能准確地對質譜峰進行定性,得到樣品中酸性化合物的分子組成。以加拿大原油高解析度質譜數據在m/z 419 ~420處所鑒定出的質譜峰為例,其定性結果見表1,共鑒定出18個質譜峰(其中9個為同位素峰),並且均能在質量精度為1×10-6以內准確確定其分子組成。

圖2 圖1中m/z 419.1~420.6的局部放大圖(18個質譜峰的定性結果見表1)

基於質譜峰的精確分子量進行定性,並將鑒定出的化合物按照雜原子類型進行歸類,加拿大油砂瀝青和原油及我國冀東原油中不同雜原子類型化合物的相對豐度見圖3,圖中不同的色塊代表不同DBE數值,在相同樣品及同一類雜原子化合物中,色塊的高度代表其對應DBE值的化合物類型的相對豐度。可以看出,這3類石油樣品中的雜原子類型也具有很大差異。加拿大油砂瀝青及原油含有較為復雜的雜原子類型,其中油砂瀝青中O2類佔有絕對優勢的相對豐度,O2S1次之,N1類很低,此外還含有少量的O3、O1、N1O1、O1S1及N1S1。加拿大油砂瀝青中O2類豐度很高,這可能與其經過較強的生物降解有關,含有較高的O2S1類及少量的O1S1及N1S1類說明加拿大油砂瀝青硫含量較高,這與之前的分析結果一致。在加拿大原油中,N1類化合物具有最高的相對豐度,其次是O2類和O1類化合物,與加拿大油砂瀝青相比,加拿大原油的生物降解程度應該較弱。我國冀東原油含有5類主要的雜原子類型,其中O2類化合物具有最高的相對豐度,其次是N1、O1、N1O1和N1S1

表1 圖2中質量數m/z 419.1~420.6處質譜峰定性結果

本文重點分析了3種石油樣品中的O2類雜原子化合物,其負離子ESI FT-ICR MS質譜圖中O2類的DBE值及碳數分布圖見圖4。加拿大油砂瀝青中O2類的DBE分布在1~14之間,碳數分布在15~45之間,其中DBE主要分布在2~4,碳數分布在C18—C35之間,說明其中的O2類化合物主要以1~3環的環烷酸為主,DBE=1的O2類相對豐度很低說明其中的脂肪酸含量非常低。加拿大原油樣品中O2類的DBE分布也在1~14之間,碳數分布在12~45之間,其中DBE主要分布在1~3,碳數分布在C18—C35之間,說明其中的O2類化合物主要為1~2環的環烷酸為主,DBE=1的O2類含量較高,說明加拿大原油中含有一定量的脂肪酸。Kim等[15]曾採用脂肪酸與1~3環環烷酸相對含量的比值來衡量生物降解程度,該數值越低,其生物降解程度越高,由此可以看出加拿大油砂瀝青的生物降解程度應該較原油的生物降解程度要高。我國冀東原油中O2類的DBE分布在1~13之間,碳數分布在14~56之間,其中含量較多的O2類化合物主要分布在兩個范圍:一個DBE分布在1~4,碳數分布在C24—C45之間,其分別對應脂肪酸和1~3環環烷酸;另一個DBE分布范圍在5~6,碳數分布在C30—C40之間,4環、5環環烷酸由C29到C30相對豐度突然增高,在C30-C35附近出現最高值,說明冀東原油中甾烷酸和藿烷酸含量豐富,這一現象在研究遼河原油酸性化合物組成時也曾被發現[16]。Jones等[17]指出高豐度藿烷酸與原油的生物降解程度有關,Kim等[15]認為藿烷酸在降解初期增加,而在進一步生物降解過程中藿烷酸也受到攻擊。遺憾的是本實驗所研究樣品並沒有非常直接的相關性,不能從油氣地球化學角度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但是通過該分析技術已經可以得到石油樣品中含有豐富地球化學信息的石油酸分子組成,這預示著FT-ICR MS將為油氣地球化學研究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

圖3 3個石油樣品中負離子ESI FT-ICR MS譜圖中雜原子類型的相對豐度分布

圖4 3個石油樣品負離子ESI FT-ICR MS質譜圖中O2的DBE值及碳數分布圖

3 結論

1)加拿大油砂瀝青、原油及我國冀東原油的負離子ESI FT-ICR MS質譜圖中,均檢測出大量的石油酸分子(O2類),其中加拿大油砂瀝青和我國冀東原油中O2類具有最高的相對豐度,加拿大原油中O2類的相對豐度僅低於N1類化合物。

2)加拿大油砂瀝青中O2類化合物主要以1~3環環烷酸為主;加拿大原油中O2類化合物主要以1~2環環烷酸為主,還含有較高的脂肪酸類(DBE=1)化合物;我國冀東原油中O2類化合物類型非常豐富,其中既含有豐富的脂肪酸,也含有大量的1~3環的環烷酸,還在其中鑒定出豐富的C30—C35的甾烷酸和藿烷酸。

3)ESI FT-ICR MS能有效地在分子層次上得到石油中的酸性化合物分子的組成及分布特徵,而這類化合物又包含有大量的地球化學信息,因此,ESI FT-ICR MS將在油氣地球化學研究中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Li M,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petroleum acids using combined FT-IR,FT-ICR-MS and GC-MS:Implications for the origin of hig h acidity oils in the Muglad Basin,Sudan[J].Organic Geochemistry,2010,41(9):959~965.

[2]汪雙清,林壬子,梅博文.高升油田蓮花油層主要砂體稠油中的酸性化合物[J].地球化學,2000.29(4):376~382.

[3]康晏,王萬春,張道偉,等.柴達木盆地第四系脂肪酸分布特徵與生氣潛力的關系[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5,26(6):778 ~785.

[4]Ramljak Z,Sole A,Arpino P,et al.Separation of acids from asphalts[J].Anal.Chem.,1977.49(8):1222~1225.

[5]Marshall A G and Rodgers R P.Petroleomics:The next grand challenge for chemical analysis[J].Acc.Chem.Res.,2004.37(1):53~59.

[ 6]Rodgers R P,Schaub T M,Marshall A G.Petroleomics:MS returns to its roots[J].Anal.Chem.,2005,77(1):20A~27A.

[7]Marshall A G and Rodgers R P.Petroleomics:chemistry of the underworld[J].P.Natl.Acad.Sci.U.S.A.,2008,105:18090~18095.

[8]Qian K,Rodgers R P,Hendrickson C L,et al.Reading chemical fie print:Resolu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3000 nitrogen-containing aromatic compounds from a single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um of heavy petroleum crude oil[J].Energy Fuels,2001,15(2):492~498.

[9]Liu P,Shi Q,Chung K H,et al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sulfur compounds in Venezuela crude oil and its SARA fractions by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J].Energy Fuels,2010,24(9):5089~5096.

[10]Shi Q,Hou D,Chung K H,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Heteroatom compounds in a crude oil and its saturates,aromatics,resins,and asphaltenes(SARA)and non-basic nitrogen fractions analyzed by negative-io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J].Energy Fuels,2010,24(4):2545~2553.

[11]史權,趙鎖奇,徐春明,等.傅立葉變換離子迴旋共振質譜儀在石油組成分析中的應用[J].質譜學報,2008,29(06):367~378.

[12]Liu P,Xu C,Shi Q,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sulfide compounds in petroleum:Selective oxidation followed by positive-ion electrospray Fourier transform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J].Anal. Chem.2010,82(15):6601~6606.

[13]Kendrick E.A mass scale based on CH2 =14.0000 for 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of organic compounds[J].Anal.Chem.,1963,35(13):2146~2154.

[14]Hughey C A,Hendrickson C L,Rodgers R P,et al.Kendrick mass defect spectrum:A compact visual analysis for ultrahigh-resolution broadband mass spectra[J].Anal.Chem.,2001,73(19):4676~4681.

[15]Kim S,Stanford L A,Rodgers R P,et al.Microbial alteration of the acidic and neutral polar NSO compounds reveal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J].Organic Geochemistry,2005,36(8):1117~1134.

[16]史權,侯讀傑,陸小泉,等.負離子電噴霧-傅立葉變換離子迴旋共振質譜分析遼河原油中的環烷酸[J].分析測試學報,2007,27:317~320.

[17]Jones D M,Watson J S,Meredith W,et al.Determination of naphthenic acids in crude oils using nonaqueous ion exchange solid-phase extraction[J].Anal.Chem.,2001,73(3):703~707.

『叄』 中國地質大學什麼時候放暑假」

學校有小學期,基本沒什麼暑假。兩三周吧

『肆』 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師德先進個人

於海亮 馬海軍 王廣軍 王翠香 付志強 湯金樹 余曉艷 辛仁臣 沙景華 張彬 張育王 張煥香 武雄 季曉慧 郝舉 侯勝利 徐德斌 黃文輝 黃朝暉 崔彬 薛濤

『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有哪些不錯的教授

作為馬院同學,來回答一下我接觸過的地大優秀的文科教授。(地大各個門類的文科老師基本集中在馬院哦~)

嚴世雄老師,曾經教過我們倫理學,在社會科學領域的造詣令我映像深刻。

但是老師非常的和善,對同學總是很友好。

要是有什麼問題或者說疑惑,嚴老師總是鼓勵學生勇於和他交流。他還提倡學生要敢於質疑、勤於思辨,要在自我探索中進步。可以說,他手下的學生總是能從他那兒獲益良多。

『陸』 我系石油工程的學生,欲上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或者武漢的相關方向研究生,有高手能推薦或者介紹一下么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能源學院創建於1952年建校之初,歷經礦產地質及勘探系、可燃礦產地質及勘探系、能源地質系、能源學院等演變,由石油天然氣地質及勘探、煤田地質及勘探二個專業發展而來。在能源學院的建設歷程中,曾經涌現了一批享有盛譽的專家學者,如提出「陸相生油」理論的中國石油地質專業主要創始人潘鍾祥教授、我國第一個煤田地質專業的創建者楊起院士等。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能源學院積極開展高素質、有特色的人才培養,逐漸形成了重視地質理論基礎、強化實際動手能力的人才培養特色,為中國能源工業培養和輸送了大批品學兼優的科技人才和管理骨幹,由能源學院培養的三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傅家謨、殷鴻福、張彭熹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能源學院目前由石油地質、石油工程、能源與環境三個教研室組成,有教職員工50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教授15人(博導13人)、副教授(高級工程師)14人,另有退休後返聘的教授(博導)6人和兼職教授4人。在人才隊伍中,中青年教師是教學與科研的中堅力量,他們多數擁有博士學位並曾在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荷蘭等科學技術先進的國家留學或進修過,有獲全國青年地質科技銀錘獎2人,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獎」1人,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2人,進入原地質礦產部跨世紀人才計劃的1人。

在學科結構上,能源學院設有「礦產普查與勘探學」博士後流動站、「礦產普查與勘探」、「油氣田開發工程」及「能源地質工程」三個二級學科的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點、「油氣井工程」碩士學位授予點,在「石油與天然氣工程」領域招收工程碩士研究生,在「石油工程」和「資源勘查工程」二個專業招收本科生。其中,「礦產普查與勘探」和「油氣田開發工程」分別為國家重點學科和省級重點學科,「資源勘探工程」為國家重點專業,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油氣地質方向)被確定為我校工科教學基地。學院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100餘名、碩士研究生70餘名、工程碩士研究生100餘名、本科生180餘名,現有各類學生1208名,研究生與本科生的比例接近1:1。

能源學院擁有較雄厚的科研實力,不斷追蹤世界學科發展動態,立足於學科發展前緣。圍繞著含油氣盆地地質及勘探開發,形成了多個特色明顯、處於領先地位的研究領域,如沉積學、層序地層學、含油氣盆地分析、油氣成藏動力學、儲層地質學、有機地球化學、天然氣地質學、油氣田開發地質學、油氣井動態分析、油藏工程、油藏數值模擬等。在長期的科研活動中,能源學院與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海油等集團公司及國土資源部等部門開展了廣泛的合作,研究領域涉及到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二連盆地、東海海域、南海海域以及國外等含油氣盆地。先後承擔了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國家攀登項目、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以及橫向合作項目120多項,2004年科研經費增長至1500萬元。許多項目獲得了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的評價,先後有17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獎勵,出版專著11部,發表論文440多篇,其中,進入SCI、EI及ISIP三大檢索系的論文40多篇。

能源學院實驗室建設快步發展,儀器設備性能優良,實驗教學條件良好。下設能源基礎室、有機地化室、沉積岩石學室、油氣田開發室、油層物理室、數值模擬室和能源信息分析室。

能源學院依託國有大型石油企業和科研院所(勝利油田、遼河油田、中原油田、大慶油田、中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廊坊,通過多年的建設與完善,建成了多個具有多層次(本科、碩士、博士和工程碩士)、多功能(本科生產實習、研究生論文基地、工程碩士辦學點和教師科研基地)特色的「產-學-研實習基地」。

另外,我院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油氣地質方向)已被確定為我校工科教學基地。

能源學院一直奉行以科研促教學的辦學思想,提出了「科研成果進課堂,科研參與促成長,科研經費助教學,科研協作搭橋梁」的科研促教學辦學模式。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積極開展高素質、有特色的人才培養,形成了重視地質理論基礎、重視實際動手能力、重視創新意識的人才培養特色,著力打造具有地質大學特色的實踐教學模式。學生傳統就業率多年來一直居全校之首。

新世紀的能源學院正以高昂的姿態、百倍的信心闊步前進。
科研方向
層序地層學
層序地層學雖屬於現代地層學的范疇,但從學科所依據的理論基礎和研究內容來看,已遠遠超過了地層學所涉及的范疇。層序地層學將年代地層學與現代沉積學、全球海平面升降結合起來, 通過等時地層格架的建立,在時間地層單元內進行地層充填結構和展布樣式的研究,在盆地油氣勘探和開發領域,包括盆地沉積演化史分析、地層與儲層預測、隱蔽油氣藏的勘探、及至油氣藏描述等方面,均取得了成功。因而層序地層學不僅變革了傳統地層學和沉積學的理論,而且已成為一門能夠指導油氣勘探的應用科學。在石油和天然氣工業強大生產力的推動下層序地層學作為地層學的新的分支學科正在不斷發展、完善。

我院層序地層學研究方面實力雄厚,擁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專家、教授,在國內外多個盆地和地區的研究中取得了豐碩成果。目前主要研究領域有:層序地層與隱蔽圈閉預測研究、陸相斷陷湖盆層序地層研究、河流相層序地層研究、前陸盆地層序地層研究、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在油藏描述中的應用等。

沉積學與油氣儲層
沉積學是對沉積物的來源、沉積岩的描述和分類以及沉積物形成過程進行研究的學科,其研究內容廣泛,包括沉積岩、沉積環境、沉積相、沉積過程及沉積礦產等多個方面。沉積相的研究貫穿於油氣勘探開發的全過程,主要研究烴源岩、儲集層和蓋層的沉積條件及有利相帶分布、以及地層、岩性圈閉形成條件的分析。油氣儲層研究是利用地質、地震、測並、試井等資料和各種儲層測試手段,以沉積學原理為指導,研究和解釋油氣儲集體所形成的沉積環境、成岩作用及其形成機制,分析與確定儲層的地質信息及不同層次的非均質性特徵.提高油氣勘探與開發效果。

該研究方向為我院的傳統優勢學科之一,研究實力雄厚,目前主要研究領域有:沉積相與油氣、油氣儲層綜合預測、儲層成岩作用、油氣儲層表徵與建模等。

油氣地球化學與油氣成藏
油氣地球化學與油氣成藏主要研究油氣的成因、運移、聚集、演化和分布規律。油氣地球化學主要研究油氣的成因,包括有機質豐度、類型、油源對比等;油氣成藏主要研究油氣成藏條件、成藏作用、成藏過程及成藏動力學系統等。

該研究方向為我院的傳統優勢學科之一,研究實力雄厚。目前主要研究領域有成藏動力學系統與含油氣系統、油氣運移、油氣地球化學、油藏及開發地球化學、根緣氣及天然氣成藏序列等。

含油氣盆地分析
盆地分析是地質學中多學科交叉的重要學科領域,它圍繞著沉積盆地的形成、演化、沉積充填、後期改造及礦產資源分布規律等問題開展綜合研究。含油氣盆地分析注重研究盆地的形成、演化、改造過程以及它們與油氣資源分布、油氣成藏作用的關系,主要內容包括含油氣盆地構造學分析、地層學與沉積學分析、沉降史和熱史分析、石油地質學分析等。

該研究方向為我院的傳統優勢學科之一,研究實力雄厚。

石油構造分析
石油構造分析是構造地質學與石油地質學相結合的產物,包括石油構造分析的理論基礎、石油構造分析的實例以及與油氣形成和分布有關的構造作用、構造樣式及構造規律性等。其主要研究對象是含油氣盆地內的構造作用和構造樣式,不僅要研究含油氣區大地構造、區域構造和盆地構造分析,而且還要研究盆地內各次級構造單元(坳陷、隆起、凹陷、凸起、二級構造帶(油氣聚集帶)、油氣構造圈閉)的石油構造地質條件。

該研究方向為我院的傳統優勢學科之一,研究實力雄厚。

煤層氣地質與開發工程
在煤層氣生成、聚散及成藏的地質過程分析、煤層氣生儲過程演化與成藏配置關系、煤儲層物性及其控制機理、煤儲層氣-水兩相滲流機制、煤層氣驅動運移機制、氣-固-流耦合作用對煤層氣產出的影響以及煤儲層傷害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構建了煤層氣吸附-解吸-擴散-滲流的地質模型。以煤層氣富集性與可采性為切入點,探討煤層氣有利區塊的判識標准,建立符合煤層氣地質特點和產業發展要求的資源評價體系,通過煤層氣地質調查圈定有利區帶並作出准確地質評價。開展注氣提高煤層甲烷採收率和在深部煤層中進行CO2埋存等方面的相關研究。

能源利用與環境工程
包括潔凈能源研究、含能源盆地分析與計算機模擬、環境地球化學與環境保護、應用有機地球化學等。

潔凈能源研究:研究潔凈能源的天然產出與人工潔凈化方法,能源利用對環境的影響及其對策。含能源盆地分析與計算機模擬:結合地質學的方法和現代計算機的模擬技術分析盆地的形成、演化和煤油氣的聚集規律。環境地球化學與環境保護:用環境地球化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影響現代環境的各種地質因素和與之相關的人為因素及其對策。應用有機地球化學:用有機地球化學的理論和分析測試技術研究黑色頁岩及其伴生礦產(包括部分貴金屬礦產和煤油氣)的形成、演化和富集規律。

油氣田開發理論與方法
主要包括二次採油方法、提高採收率理論與方法、油氣井動態分析、調剖堵水方法、壓裂酸化優化設計、井網優化等研究方向。

我校在油氣藏開發工程方面取得了一些有特色的結果,承擔973項目及省部級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與國內大油氣田有廣泛合作。

油氣開采工程
油氣開采工程理論與技術是綜合運用數學、固體力學、流體力學、滲流力學、物理、化學、地質、熱力學、電子、機械、生物等理論和技術,經濟、快速、安全、有效地開採石油天然氣的一個理論與技術相結合的學科方向。

近年來,水平技術、大位移井技術、化學提高採油率技術、生物採油技術、物理採油技術、稠油熱采技術、煤層氣開采技術、連續油管技術的出現和發展,使得採油采氣工程理論與技術成為理論研究活躍、應用前景廣泛、經濟效益巨大的一門科學。

該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採油采氣工藝、採油機械、修井、測井,增產措施等,是油氣田開發的最重要環節。

油氣藏工程
油氣藏工程是油田科學開發的基礎,是油田開發過程中至始至終都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主要研究的內容包括油氣井的產能評價、油氣藏的開發井網設計、油氣藏的動態分析與動態預測、合理井網調整與加密、剩餘油分布預測等,油氣藏工程理論研究與應用是我院的特色和強項之一,目前與全國各大油田都有業務聯系。

油氣滲流理論與應用
油氣滲流力學是整個油氣田開發工程的基礎,它源於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法國的水力學,興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盛於二十世紀中葉,目前發展有所減緩。礦場工程師們利用滲流力學理論和方法,探索油氣開發過程中發生的油、氣、水等地下流體流動所遵循的規律,制定正確的油氣田開發方案和開發調整方案、評價油氣儲層、分析區塊開發動態、有效地控制和調整開發過程。現代油氣田開發越來越注重科學地認識和改造油氣藏,尊重客觀規律,以最低成本獲得最多的油氣,滲流力學是認識油氣藏、高效開發油氣藏以及改造油氣藏的科學基礎和重要工具。我院教師在非線性滲流、煤層氣滲流、水平井滲流、垂直裂縫井滲流和氣體滲流以及相應的工程應用方法研究亦取得了一些有特色的結果。目前的研究方向有:

(1)多相流體滲流研究

以岩心流動實驗為基礎,油藏地質建模和油藏數值模擬相結合,進一步探索多相流體滲流規律,精細描述開發中後期油層滲流場特徵;

(2)壓力敏感介質滲流研究

以高溫高壓油氣田開發為背景,通過室內實驗研究開發過程中由於壓力變化而導致的儲層敏感效應,研究孔隙度、滲透率等儲層物性參數變化規律,通過數學建模研究儲層壓力敏感效應對可采儲量的影響;

(3)低滲透介質滲流研究

通過室內實驗研究油氣在低滲透介質中的滲流規律,並結合油氣井壓裂、酸化、打水平井等增產措施,研究垂直裂縫井、水平井多維滲流問題,形成垂直裂縫井、水平井不穩定壓力分析系列方法;

(4)煤層氣滲流研究

根據煤層氣開采特點,研究多重介質中有吸附和解吸發生的煤層氣不穩定滲流問題,給出煤層氣開采動態分析和預測方法;

(5)非牛頓流體滲流研究

研究聚合物、完井液、堵水劑等非牛頓流體在地層中的滲流行為,分析儲層損害、堵水效果等。

儲層建模與數值模擬
我校在此領域內有著突出的優勢,在與國內主要油田的合作研究中,形成了以岩心、測井和地震多資料相結合的、以儲層精細劃分與對比為基礎的、以建立油藏地質模型為核心的理論體系與技術體系,並在生產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以岩心、測井、三維地震資料為基礎,運用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學的理論與技術,建立精細等時地層對比格架及油氣田開發的地質模型。在精細、等時的地層單元內開展儲層,隔層預測與評價研究,能大大提高地層預測的准確性,為油田開發中注、采井布署提供科學依據,為流體流動最佳數值模擬提供岩石物理模型。

油藏模擬是油藏管理內容的一部分,其目的是針對某一油藏,以最小的資本投入和操作費用獲得最大的油氣採收率。油田管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確定從油藏現狀出發,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採收率所需要的最佳技術。而油藏模擬是獲得這一目標最高級的方法。

現代油藏經營管理
油藏經營管理是油藏區塊作為對象,根據開發的各個不同階段,以油藏管理部門為核心,組織物探、地質、油藏工程、採油工藝、地面建設、經濟分析等人員成立項目小組,確定分工與合作,共同協調管理。是以確定的目標情況下,各部分協同完成目標,達到獲取最大經濟效益,達到科學開發油氣田的目的,現代油藏經營管理在我國的研究才起步,目前還不能完成照搬國外的模式,需要結合我國的國情進行現代油藏經理模式的研究。

師資隊伍
能源學院現有中科院院士1名
楊 起

能源學院在職教授(排名不分先後順序)

樊太亮(博導)、鄧宏文(博導)、李治平(博導)、侯讀傑(博導)、湯達禎(博導)、

李寶芳(博導)、林暢松(博導)、陳開遠(博導)、姜在興(博導)、於興河(博導)、

劉大錳(博導)、黃海平(教授)、黃文輝(教授)、肖建新(教授)、唐書恆(教授)、

張金川(教授)、何登發(教授)、郭少斌(教授)、王曉冬(教授)

能源學院現有副教授(排名不分先後順序)

陳昭年、陳 程、王紅亮、毛小平、劉景彥、陳永進、丁文龍、劉鵬程、王宏語、李勝利

地大能源學院網站:上面有任何一個導師的聯系方式。

『柒』 河北地質大學的學校領導

黨委書記:李軍
黨委副書記、校長:王鳳鳴
黨委副書記:劉耀輝
副校長:張偉良、毛磊、張小平
紀委書記:南振興
黨委常委:侯書文 石家莊經濟學院(1996.5——2016.3)郝東恆黨委書記1999.4- 2015.9校長1999.4-2007.11李軍校長2011.03- 2016.3辛彥懷校長2007.11- 2011.03周振玲黨委書記1994.4- 1999.4賈貴廷校長1996.7-1999.4河北地質學院時期(1971.11——1996.4)楊昌明院長1994.4- 1996.7閻鳳鳴院長1985.12- 1992.8黨委書記1992.8- 1994.4周振玲黨委副書記主持黨委工作1991.5-1992.8馬乾樂黨委書記1984.1–1991.5王希堯黨委副書記、副院長,主持全面工作1980.8-1985.12郭思敬黨委書記兼革委會主任1972.6-1980.8地質部宣化地質學校時期
(1953.3——1971.11) 馮呈瑞黨委書記1963.2-1971.11革委會主任1968.3-1971.11印 通校長1960.9-1968.3李 明黨委書記1959.6-1963.4劉林之黨委書記1957.6-1959.4許硯田校長黨總支書記1956.4-1961.31956.4-1957.6王竹林副校長(暫代校長職務)1953.8-1956.3黨總支書記1954.10-1956.4李庚堯校長(未到職)1953.7-王竹林建校籌委會主任1953.3-1953.8

『捌』 中國地質大學保研候補有希望嗎

考上研究生的還是比較多的,信息學院和材料學院不錯,不管是就業還是考研,水平都高。保研外校主要是中科大(每年20人左右)、另外還有少數進了國防科工委7校。保研主要看平時成績和面試成績

『玖』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什麼時候開始錄取

快了。8月能收到通知書。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