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質大學博士就業情況
㈠ 地大(北京)的博士
我來替你解答吧 鄧老師個人很強,海龜的 地大的博士是招的提多的 而且地大估計專是最窮的一個屬學校了,個人補助非常少。但是你如果是能源的話,很多牛的老師,找工作應該沒問題。石油大學相對地大來說好點,但是地處郊區,所以每年報考的人比地大少,但是總的來說和學校沒有關系,老師才是重要的。而且地大的博士考試主要是看英語考的怎麼樣,是外交老懷特出的題,不難,多做幾遍往年的題,只要80分以上就能上。
還有地大每年估計是最後一個考試,可以先考石油再考地大,最好的選擇。
㈡ 北京大學的博士生就業
博士畢業的去向:高校任教(俗稱青椒),科研院所,政府,國企,外企,出國博後,
國內博後,大致分為這么7種,下文將以國內高校為例詳細談談博士如何自我定位與培養
1. 工作兩年後的第一道坎,職稱,刺刀見紅的拼殺,概述
關鍵詞:定崗定編,評聘分開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部分學校已經實行定崗定編,並且將陸續推廣到所有學校,在這原
則下,高校鐵飯碗已破,以天津某著名高校的一個有名學院為例,教授已經超編,這就
意味著,第一,部分教授聘不上教授崗,第二,除非有些教授over了或者調離,否則副
教授是基本升不上教授的。第三,一場高校教師之間的腥風血雨般的廝殺即將拉開戰幕
。。。。。。
你做好准備了嗎?
國內高校又可分為一流院校985和部分211高校,以及地方院校,下文統稱三流院校,二
流的就是夾在這兩者之間的部分有一定知名度的院校
對於青椒來說,除碩博連讀的外,一般畢業年齡在28左右,這是個很尷尬的年齡,該結
婚了,結婚就要買房,買房就需要錢,錢從哪來?買房的錢一般有如下三種途徑:父母
提供,學校提供部分,自己提供
一流學校待遇:0-6萬左右房屋補貼,0-2萬左右安家費,1年左右周轉房,不安排配偶工
作,工資2000以下,講師待遇,兩年後可以申請副高(副教授或副研究員),科研啟動
費2萬左右,一年工作緩沖期,不參加崗位考核,一年後考評,直接決定崗位津貼數目。
博貼基本沒有,除非當地政府出。生活滋潤度,最差,甚至有可能入不敷出,年收入3-4
萬。
三流高校待遇:房屋補貼5-20萬左右,越差的學校待遇越高,有的博士來了直接給副教
授待遇,工資1700-2500左右(稅前),基本不解決配偶工作,安家費2-5萬,1年周轉房
,1-2年緩沖期,隨後參加崗位考評,一般會有博士津貼,有的地方有政府的博士津貼,
例如福建。2年後可申請副教授,有的學校評定職稱時承認工作以前包括博士和碩士期間
發表的文章,有的學校不承認,若找工作時,一定要問清楚。生活滋潤度,勉強溫飽,
年收入4-6萬
三本與四流高校:房屋補貼20萬左右,安排配偶工作,年收入稅後6-8萬,有的提供住房
,服務n年後給產權,一般有博士津貼。科研啟動費2-10都有可能。有的可以直接聘入校
博士為副高。生活滋潤度,最好。
發展前途:
一流高校最苦,成名前可能一無所有,三本與四流院校最滋潤,但是職業發展最受限。
申請課題難度
一流高校與研究所最容易,三流以下學校非常困難,後文將對項目申請有詳細敘述,但
是對於大多數青椒來說,沒有項目=沒有職稱
2.兩年後的考驗, 副教授=項目?
博士工作兩年後可以申請副高,下面看看不同院校的要求
一流高校與研究所:主持並完成1-2項國家級項目(國家自然基金,973,863),SCI有
影響力的文章若干。由於這個限制,國內畢業青椒想在工作後2年順利拿下副高簡直是做
夢
三流高校:主持並完成1項廳級項目(例如教育廳項目)或作為主要參與人(前三)參與
完成省部級(地方省級基金委、科委或者國家教育部,人事部等)項目一項或者完成橫
向項目達到一定經費數額,例如我所在學校要求橫向一次到位經費10萬以上。SCI/EI檢
索論文至少一篇,其他重要文章一篇。注意,要求是完成結題的項目,論文有的要求是
必須署名為工作單位的,有的沒要求,也就是你在讀博士期間發的也可以。由於項目的
限制,都要求完成的項目,因此,想在工作兩年後拿下副高,最快的方法是弄到一個大
額橫向,然後與企業商量迅速結題。縱向項目,拿到完成,最少需要3年。
三本與四流高校:參與完成廳級以上項目,幾篇文章即可
對於女博士來說,可以考慮三流與四流院校,工作壓力小,有利於家庭穩定,收入很不
錯
對於有志於有所成就的博士,那麼下面的問題,就需要仔細考慮了
影響青椒前途最重要的,是兩個東西,項目和文章,文章各個行業不同,很難說清。
項目,這個是每個大學青年教師頭上最大的一座大山,沒有項目,一事無成。下文將就
項目仔細評說
對於青椒來說,若無導師幫忙或者相當的人脈積累,橫向項目(企業項目)是基本無望
的,現在企業已經很狡詐了,一般要求你有成果,拿過來,可轉化為生產,才會給錢。
不象以前了,不會支持前期探索的。
縱向項目:973,963,國家自然(社科)基金,教育部博士點新教師基金,地方省市自
然科學基金,教育廳基金,中醫葯管理局基金等
973,863那是誰拿項目誰寫項目申請指南,一般青椒就不用考慮了。地方省部級自然科
學基金與教育廳項目,限項申報。也就是規定了每個學校能申報多少項。以我所處學校
為例,每年允許申報30項左右,最後批准3-6項不等。由於限項,所以很多人的本子連學
校都出不去。所以青椒的努力方向就剩兩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博士點新教師基金,
這兩個自由申請,但是如果你跟我一樣,所在的院系沒有博士點,那麼只有國家自然科
學基金一途了。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通往職稱的華山一條路?誰是你的伯樂?
號稱國內最公平的基金,能不能申請到全看個人本事。08年以後,國基將青年科學基金
從面上項目中分離出來,列為人才基金,總體命中率25%左右,各個學科不盡相同,其中
生物醫學類是死亡之組,地球和數學好些。國基在本人眼裡,最容易拿到的基金,其難
度低於省部級基金和教育廳基金,教育部新教師基金沒申請過,不知難易。
申請要求:博士學位35歲以下,在職博士需要導師推薦信
國家基金考察什麼:創新點,排名第一,其次為研究基礎,課題組組成等。
評審方式:3個以上匿名專家評審人(簡稱函評),評審人的意見為三種,優先資助,資
助,不予資助。根據三個評審人的意見決定你的本子是否提交學科組開會評議(簡稱會
評,需要至少一個優先資助),會評通過,則獲得國家基金,上會率,據說今年青基是1
30%,也就是會評時還需要滅到30%的人。
國家基金與博士期間的工作
創新點,國家基金的靈魂,如果你在博士期間完全依賴老師,老師交代什麼做什麼,很
抱歉,你無法提出能夠讓評審人欣賞的idea,那麼你的博士是失敗的。
申請青基的思想來源一般為三種:博士論文的延續,工作單位的新方向,以上兩者結合
為什麼要從這三個方面入手,很簡單,國基要求,創新+工作基礎,雖然國家基金委一直
強調說,對於青年基金申請者,可以放鬆對工作基礎的要求。但是,這條相當於無用,
因為很多人有工作基礎,你沒有工作基礎申請,簡直是找死。什麼是工作基礎,就是你
的文章和項目與現在申請課題的緊密度,你現在單位的條件是否能夠滿足你完成改項目
,還有你的課題組成員搭配是否合理。
因此,最容易讓青椒入手的是,博士論文的延續或者將工作單位新的方向與以前博士課
題結合起來,這樣所有的文章都能用上。文章越牛,希望越大。
4. 博士的訂單式培養---以科研創新與文章為主體,死亡賽跑的起點
我的警告:浪費博士3年,等於浪費你的未來
目前現狀:中國博士產量世界第一,以我所在學校為例,06年,我們學院兩人申請副教
授,07年,13人,08年,24人,全院接近100教師,近三年引進博士約60人
課題現狀:省自然基金全校每年限報30項左右,教育廳項目限報25項左右,全校每年新
引進博士約100人
如何才能申請到國家基金?
創新,在博士期間對本領域一定要做到世界級的領悟,對於每個缺點,發展方向要做到
瞭然於胸,看100篇英文文章?拜託,這才入門而已。並且,看,不代表你了解,要了解
每一篇文章為什麼這么做,有什麼缺點,有什麼優點。如果你能將100篇文章的背景全部
了解,算是合格的博士了,記住,合格,不是優秀。
國家基金的最高原則
優中選優,即所謂錦上添花,國家基金不是扶貧項目,也從來不會雪中送炭
在我眼中什麼樣的博士是優秀的,能夠一畢業就能申請到國基的?
SCI3篇以上,影響因子越大越好,博士老闆越牛越好,最好是能當會評評委的那種,創
新點越新越好,解決某個領域的基礎性問題。因此,還是我上篇帖子的哪句話,大量的
閱讀文獻,流利的英文閱讀與寫作,勤奮的工作,那麼你將來的路,要平坦很多。天天
一到實驗室就上網聊天打屁,整天都不知道幹了什麼的博士,進了高校也會被淘汰。當
然,也有例外,例如你找到一個棵大樹靠,那算我沒說。
國基會評的幾條原則:1. 有人在會上堅決支持的項目一定能獲得資助,即使全體學科組
成員投票沒過半數,而這個支持者則必須簽字表示支持,即所謂非共識項目。2. 有人堅
決反對的項目也基本通不過。
因此,博士時導師非常重要,如果你的函評專家認識你導師(認識你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你導師在會評時力挺,這些都是不可忽略的資源。所以說,導師越牛越好,文章IF
越大越好。如何處理與導師的關系,請看我的第一個帖子。在這場死亡賽跑中,如果失
去了導師的支持,那麼你就只剩下你一個人
-----------------------------------------------------------------------------
----------------------------
總結
博士期間的論文水平參加項目水平=工作基礎
博士期間的獨立能力+領悟能力+對本領域的了解=創新能力
工作基礎+創新能力+一些運氣=國家基金
國家基金=課題組的經費+你的職業發展
--------------------------------------------------------------------------------------------
博士就業兩極分化
提起博士生就業,這兩年給人明顯的印象是境況大不如前,他們普遍被戴上了「薪酬縮水」「找不到工作」的帽子。
5年前,經常有企業招聘博士時會配車配房,但現在,這種特殊待遇減少了許多,甚至海歸博士的優勢也不再體現。那是因為之前博士相對較少,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對學歷有一種崇拜。而如今博士越來越多,沒有那麼多的企事業單位來吸納博士,各地高校也基本處於教師飽和狀態。
如今在人才市場上,博士找工作基本上就一個字——「難」。這個「難」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針對博士的崗位少,並且你也別以為自己是博士,競爭力強,其實你的對手全部是博士,PK更激烈;二是對崗位、薪水、福利的預期與現實給付的差距太大。比如本科生心理預期2000元,企業給1500元,也就差了500元,但博士的心理預期普遍是七八千,企業一開口只有三四千,一下子就懵了,這工作還怎麼找?
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人才發展報告(2009)》顯示,當前我國博士畢業生實際月收入均值是4814元。其中不同類型單位提供給博士生的工資很不一樣,在公司企業工作的博士平均月收入最高,為7184元;其次是在科研機構工作的博士,為4709元;再次是在政府或其他事業單位工作的博士,為4272元;最低的是高校,工資為3932元。
當「唯學歷」時代逐漸遠去時,研究生這群原來的「皇帝女兒」突然成了「行走在尷尬地帶的群體」。所以如果你這兩年准備考博,請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讀博的目的是什麼?2、想讀的專業是什麼?3、該專業就業情況如何?4、畢業後的工作期望如何?
小邵在采訪了不少博士後發現,他們當初之所以考博,一是對學校抱有幻想。覺得清華北大中科院是科學聖殿,自己能攀上科研巔峰,自然前途無量;二是對導師抱有太高期望。有些人並不了解自己所報考的導師,只以為導師有名,就業就不會發愁。這樣的想法都有片面性,容易走入就業誤區。
目前,博士就業出現了兩極分化的局面。水平高的博士,一流學校畢業,有對口的研究方向與課題,有海外留學經歷,收入依然會很高;但水平低的博士,二三流學校畢業,身上只有一份紙上談兵的論文和一張學位證,那麼你的收入可能會不盡如人意,生活也會很拮據。因此想要通過讀博士改變命運的人,得慎重。
高校不再是就業避風港
從博士就業的單位類型看,高校和科研機構是主要去向,占總數的68%;真正進入政府機關的博士並不多,比例不到3%;進入企業的博士主要進入大型國有企業和外資合資企業,其比例分別為7%和10%。
先說說國內高校的招聘情況。近幾年很多高校編制已處於飽和,大多數高校進人都很少,一般比較大的系一年也就四五個人。且越知名的高校門檻越高,一般要求海歸博士,對「土鱉」興趣不大。同時,即使有招聘名額,你也很難把握。高校很多專業學科都習慣留用自己的學生。你北大畢業,北大門檻太高進不去,進個北師大北航總可以吧?這個想法其實是錯誤的,可能門都沒有。
高校招聘時對候選人的考察因素有很多:專業、畢業學校、論文、個人關系、研究方向等等。因為高校招的人少,且是由人來決定的,因此主觀性很強,偶然性也就非常大。此外,國內名校基本上不太願招剛畢業的博士,相對樂意招那種在國外已拿到教職、一回來就能吸引研究經費的人才,這樣有利於高校在某研究領域的快速發展。同時,高校往往對女博士不那麼青睞,因此女性選擇讀博要更謹慎。
除此之外,考博要不僅要考慮現在的情況,更要考慮未來更緊縮的就業名額。對於既沒名額又想招人幹活的高校來說,普遍提出的招聘方案是:一是通過博士後的方法錄用。一些高校規定你要進入高校,必須做博士後,如浙江大學,山東大學等。現在乃至將來,做博士後才能進高校是大勢所趨;二是實行人事代理。將你的檔案放在人才市場,通過第三方代理企業和高校產生僱傭關系。
小心「充門面」式招博陷阱
下面說說企業對博士的招聘態度。
在企業界,不同專業的博士就業難易度差別很大。一般來說,喜歡招博士的公司並不多,很多公司覺得博士做的課題華而不實,與實際距離很遠,而工資要求卻高,常常眼高手低。
另外,公司里研究類職位受經濟形勢影響最大,企業一般都會在財務狀況不好時削減研究經費,這也就意味著當經濟形勢不好時,研究類職位將不招人或招很少的人。很多專業尤其是基礎學科在企業界幾乎找不到工作。即使是在高科技企業,比如中興、華為、騰訊等公司,招聘均是以本科生為主。原因很簡單,高科技應用開發不是基礎理論研究,需要的是具備一定知識基礎的人員不斷去學習接觸新事物,大量工作有一定知識含量但又不涉及過深的基礎理論。而從目前培養體系中出來的博士生,大多屬於關起門來研究理論的人。
那麼什麼樣的企業會招博士?無非有兩類:一類是出於「充門面」的目的。在一些中小規模的心理咨詢、健康養身、醫葯或教育機構,很多會打出招聘博士的廣告。被招博士常常在公司的對外活動或宣傳中擔當「主角」,他們對外的名片上赫然印著「博士」兩字,似乎是在炫耀公司在該領域的專業度。進入這類公司,博士價值被大大弱化,工資也不會很高,且沒有升職與發展可能。博士求職時一定要小心避免踏入這類企業的「陷阱」。
另一類是大型研究型企業,是真正的招聘,在這些企業中博士可以充分發揮研究才能。在國內有少數技術領先的「牛」公司,需要依靠前沿的技術研究,支持自己的企業長期立於不敗之地。這些公司往往願意支付很高的報酬,但對博士的要求也很高,不是海歸或名校博士,不會有面試機會。這類企業以外企居多,但在整體外企數量中也僅佔有很小一部分,以醫葯、化學、高科技、通訊、搜索網站、快速消費品等行業居多。因此在讀博前你一定要搞清楚,你選的專業,哪些企業會重視博士招聘,以及每年招聘的數量大概有多少。
博士就業還有最後一條出路——創業。對於大多數沒有經驗的大學畢業生來說,創業的成功率很低,但博士成功率較高。因為博士可以考慮將自己的科研課題變成產品,遇到企業資源豐富的導師,還可以藉助導師的力量,幫助自己成功創業。
㈢ 博士的就業情況怎麼樣在哪個城市就業比較好
博士上海就也很好?不會把,說實話,你實力強,到哪裡都可以,不過現在我在上海的博士同學(化學)就業比前幾年難很多,葯谷大企業基本進不去。
㈣ 關於中國地質大學就業前景如何推薦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研究生在學位申請前,應具備下列條件: 1、在攻版讀博士學位期間,至少以第一作權者(論文第一署名單位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下同)發表SCI(SCIE、SSCI、A&HCI)檢索論文1篇;或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刊物或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篇。 2、申請兩年畢業的博士生,以及本-碩-博或碩-博貫通式培養的博士生,至少以第一作者發表SCI(SCIE、SSCI、A&HCI)檢索論文1篇。
㈤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就業情況如何一般向什麼方向
我是北京地大的,如果你想學地質學(地質學基地班,本碩連讀的地質學)資源勘查,寶石加工或鑒定,還有地球物理,那就來吧,其他的專業一點用也沒有,也很難找工作,至於官網上那麼多數據,全是假的。
石油行業2個重要的環節,一個解釋一個處理,處理就是資源勘查和地球物理的分工,處理為後期分析做准備,需要的物理數學功底多,個人認為相當枯燥,主題學科為數學物理方程,復變函數,連續介質力學,場論等,本人就是學地球物理的,待處理人員將野外檢波所得的資料做成地質剖面圖以後,拿給學地質學的解釋人員,他們來判斷此處地層的情況,有油無油也是他們說了算,考驗判斷力理解力和記憶力還有語言能力,主題學科為礦床,結晶,構造地質學等。
地球物理出野外的情況不多,工作以後都是面對電腦,地質學以後在地質局的情況多,出野外的也多,不算枯燥。資源勘查以後去油田的機會大,實踐內容偏多,油田算是半個共產主義社會,去過都覺得好,不過可能樂不思蜀。要我重新選擇,我會選地質學,算是石油行業的核心,當然還是根據您或您孩子的自身特點來報志願,要是真的對理論數學和物理感興趣,學地球物理依然是最好的選擇。
我所知道的就這么多了,家父也是從事地球物理,也就是處理行業的,希望能幫上您。
我郵箱[email protected] 有什麼問題給我發郵件吧
㈥ 中國地質大學就業怎麼樣
跟地質相關的。
什麼地質學啦,勘察技術與工程啦,等等等。
信工和地空學院的幾個專業也不錯。
還有珠寶學院。
人們的生產與生活都離不開能源。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迅猛,經濟的發展帶動了能源需求旺盛。我們生產生活常用的能源主要指礦物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炭。礦物能源能夠進入生產生活,首先需要查找、評價和開采。地質工作者就是專門從事礦物資源查找、評價和開采工作的職業人群。
在我國高校中,地質類專業擔負著培養地質工作者的任務。我國的地質教育源於 19世紀末,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現在,各高校開設的有代表性的地質類專業主要有:地質學、地質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資源勘查技術。這幾個專業分屬理學與工學專業大類,涉及了礦物資源查找、評價、開采幾個階段。
地質學專業屬理學大類,是一個基礎性的專業。地質學的學習內容都是圍繞地球展開的,比如,地球的物質組成、構造、發育歷史,會涉及地球的圈層分析、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岩石性質、礦物成分等知識。地質學專業主要是在地質理論、知識方面為從事地質工作打基礎。 礦物資源的查找不僅需要基本的地質理論知識,還必須藉助勘查方法。早期的勘查方法只能找到埋藏很淺或直接暴露在地面的石油和煤炭資源,隨著人類對能源的不斷利用,人們對勘查方法要求越來越高了。
為了解決這個實際問題,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高校專門設立了資源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這個專業側重於礦物資源的勘查、評價與管理方面。比如,了解能源的構成成分和形成年代;了解地球和一些能源的物理化學性質,根據這些性質尋找能源;對勘查到的能源進行評價,看看有多大開采價值等。資源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雖屬於工學類專業,但是較側重理論知識的學習。 查找礦物資源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查找方法,還需要藉助工程手段,做地質設計、施工工作。地質工程就是專門培養能在資源勘查、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管理領域從事勘查、評價和管理的工程型人才的專業。這個專業首先要學習地質學知識,了解影響礦物開採的基本因素;同時還要學習能源探測開採的工程學知識,學會解決各類施工中的地質問題、施工問題。 隨著地質條件的變化和開采條件的不同,查找礦物資源工作遇到很多技術難題。對勘查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勘查技術與工程就是逐步分離出來的,專門培養掌握勘查技術的地質工作者的專業。這個專業主要學習地球化學方法、地球物理方法兩大類勘查技術。
除學習必須的地質學方面的知識外,還會學習勘查工程技術課程,如鑽探工藝與設備、基礎工程施工、工程地質等,掌握基本的鑽探工藝、勘探工程施工方法等。 隨著高校擴招,地質類專業招生人數逐年增加。但是人才總量仍顯不足。各高校地質類專業就業率大都在90%以上,部分院校的供求比在1:10左右。地質類專業面向艱苦行業工作的比例大,這也使得很多考生不願報考。從近幾年的分配去向看,地質院校培養的本科畢業生絕大多數進入地質科研院所和效益較好的地勘單位和石油勘查單位工作。資源勘查、地質工程這類應用類專業到石油石化煤炭行業就業較多,平均達40%以上。本科生去野外工作的比例逐年減少,普通本科的野外工作率為20%左右,重點高校為5%左右。各高校地質專業考取研究生比例逐年增加,平均達到30%以上。很多研究生畢業後,選擇留在大中城市的研究院所工作。
根據教育部2005年統計資料,全國普通高等院校地質類專業布點共有98個,其中地質學13個、資源勘查工程26個、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28個、地質工程專業18個。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南京大學、成都理工大學、東華大學、吉林大學、中南大學、桂林工學院、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西安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是招收地質類專業的代表院校。南京大學考取研究生的比例最高,約為80%;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約為50%.
㈦ 碩士、博士的就業情況及起薪
十九大報告指出,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農民工多渠道就業創業。
為及時准確地了解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為教育決策和畢業生就業提供更豐富有效的信息,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研究所繼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對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進行了問卷調查之後,於2017年6月又進行了第八次大規模的問卷調查。
本次調查包括我國東、中、西部地區20個省份的33所高校,其中「原985」重點高校5所、「原211」重點高校5所、一般本科院校11所、高職院校9所、民辦高校2所、獨立學院1所。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8076份。本文是對2017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統計分析的節選。
西部畢業生落實率低於東部
1
從被調查的畢業生總體統計來看
「已確定單位」的比例為38.8%;
「升學」與「出國/出境」的比例合計為26.3%。
2
從學歷層次的比較來看
專科生的落實率最高,為88.9%;
其次是碩士生,為85.2%;
再次是博士生,為83.1%;
本科生的落實率最低,為82.7%。
3
從性別之間的比較來看
男性落實率高於女性,
男性落實率為87.5%,女性為81.7%;
性別差距主要體現在「自主創業」上。
4
從學校類型的比較來看
高職大專院校的落實率最高,為89.5%;
第二是「原985」高校,為88.2%;
第三是民辦高校,為87.5%;
第四是「原211」高校,為85.3%;
第五是普通本科院校,為80.9%;
獨立學院最低,為75.7%。
5
從學校所在地的比較來看
東、中、西部高校的落實率分別為86.9%、87.3%、77.6%;
西部地區高校的落實率低於東部和中部。
畢業生平均起薪4537元
收入是反映就業狀況的關鍵指標之一。在本次調查中,由已經確定就業單位的畢業生對自己的起薪進行了估計。為了排除奇異值,我們只統計了月起薪在500~30000元之間的觀測值。統計結果顯示,2017年高校畢業生月起薪的算術平均值為4812元,中位數是4000元。按照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分別賦予43%、47%、8%和2%的權重計算,高校畢業生月起薪的加權算數平均值為4537元。
㈧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類的研究生有什麼排名。還有就是現在什麼專業好就業(專業人士解答)
樓上的兄弟,「地質沒有不用出野外的」?您聽誰說的,難道進入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的整天都是出野外?都出野外了室內工作誰做?
鑒於樓主是物探的,個人覺得可以給你這幾個方面選擇:
第一、繼續深造物探,物探是個很吃香的專業(很多想進來都沒機會的),雖然出野外比較多,但是很不錯,找工作也比較方便,反正應該很好的。而且你才大二,你就確定你以後畢業找不到好的工作?你就這么確定不能夠保上研究生?自己應該對自己專業有信心啊。
第二、如果你想考研究生,可以向海洋工程方向轉行,這個就不用介紹了吧,未來的發展方向。
第三、石油方向,這個北京的油氣儲層地質與評價很出名的,上了研究生之後進入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還是很不錯的,不過現在這幾個大公司招的人比以前少很多了,這個沒辦法,形式是這樣的。
不過你想留在北京,中海油中心是在北京,不過研究生畢業進去比較難了現在。
第四、向煤工系轉行,物探出身的向這個方向轉行最快,基礎課都差不多,我都懷疑這兩個是不是本來就是一個專業的哦⊙﹏⊙b!
個人比較推薦第三個,因為主要是你想留在北京(估計是不想去西北吧^_^o(∩_∩)o...),而且不是很想出野外,所以這個專業就很適合你。
你現在才大二,我認為你最好是現在學習好現在的課程,以後有交叉保研的,你學習好,可以保上其他專業的研究生的,如果你想向這個方向轉行的話,在學好現有課程的基礎上,可以接觸沉積學、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層序地層學等方面的知識,學的多一點,就算以後你不想換專業了也都不是壞事吧。
另外,如果你現在學習不是很好的話,以後保不上研究生,那就要從現在開始好好將英語學好,考研英語很主要。這里有一個大二的想考研的同生曾經向我提過的問題,雖然專業跟你扯不上關系,但是跟你的情況比較類似,我仔細的回答了的,你可以參考一下:http://..com/question/86657156.html。
最後想說一下,個人認為珠寶算不上地質吧,就業前景就不討論了。
㈨ 中國地質大學 就業率 中國地質大學就業怎麼樣
中國地復質大學(武漢)發布的制《2016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顯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016屆畢業生共有6175人。其中,本科畢業生4254人,分布在19個學院(課部)的59個專業;碩士畢業生1748人、博士畢業生173人,分布在23個培養單位。截至2016年12月20日,2016屆畢業生就業率為96.55%,其中本科畢業生為96.40%、碩士畢業研究生為96.62%、博士畢業研究生為99.42%。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 屆畢業生總計 3933 人,其中本科畢業生 2056人,碩士畢業生1579 人,博士畢業生298人。截至 2016年10月31日,全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為 95.04%,其中本科生就業率 94.60%,碩士生就業率 95.63%,博士生就業率94.97%。
㈩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能源學院博士畢業難嗎
中國地質抄大學(北京)博士研襲究生在學位申請前,應具備下列條件:
1、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至少以第一作者(論文第一署名單位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下同)發表SCI(SCIE、SSCI、A&HCI)檢索論文1篇;或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刊物或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篇。
2、申請兩年畢業的博士生,以及本-碩-博或碩-博貫通式培養的博士生,至少以第一作者發表SCI(SCIE、SSCI、A&HCI)檢索論文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