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局宋軍
① 南宋時期著名的開禧北伐宋軍的主要領導是誰
韓侂胄
南宋寧宗朝時首相韓侂胄主持的北伐金朝的戰爭。宋寧宗時,韓侂胄漸掌版大權,力主抗金,得到著權名的抗戰派辛棄疾、陸游、葉適等人的支持。宋寧宗對南宋的屈辱地位不滿,也支持韓侂胄的抗金政策。
開禧二年(1206年),身任平章軍國事的韓侂胄未作充分准備,便貿然發動北伐。宋軍紛紛出擊,山東京東招撫使郭倪派兵攻宿州(今屬安徽)、建康府(今江蘇南京)、都統制李爽率部攻壽州(今安徽鳳台)、江陵府(今屬湖北),副都統制皇甫斌攻唐州(今河南唐河),江州(今江西九江),都統制王大節攻蔡州(今河南汝南)。然金軍方面早有準備,故上述宋軍進攻皆以失敗告終,只有鎮江副都統制畢再遇連戰皆捷,但也無法轉變敗局。金軍乘勝分路南下。四川宣撫副使吳曦叛宋降金,割讓關外四郡,金封吳曦為蜀王。面臨這種不利局勢,韓侂胄只好向金朝求和,但因金人提出要斬韓侂胄等人而未果。開禧三年(1207年),吳曦之叛被平定,淮南形勢也漸平穩,金大將仆散揆又病死軍中,形勢對宋有利。但宋廷內主和派開始陰謀活動,禮部侍郎史彌遠與楊皇後、楊次山等勾結,殺死韓侂胄,宋、金罷兵議和。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訂立嘉定和議。
② 宋軍的戰鬥力差在哪裡
宋之中國,戰鬥力之差令世界瞠目。兩宋在對作戰中,從頭至尾,除岳飛朱仙鎮之戰外,幾乎沒有取得過一次戰役級別的勝利,幾百人的勝利就敢叫「大捷」,軍事作戰能力虛弱,可見一斑。
就軍事技術而言,宋朝中國在軍事科學技術上是當時領先的,宋軍當時的裝備也是最先進的,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大量裝備火器的軍隊,曾公亮就在1044年編著了《武經總要》,其中記錄了三種火葯配方,還有為數甚多、種類齊全的火葯武器,從「步槍」到「地雷」都有,甚至還有「槍榴彈」以及「火焰噴射器」。
後來,宋軍與蒙古軍合滅金國時,蒙古軍的火器,還是宋軍提供。
北宋即便以今天的眼光觀之,亦可謂赫赫經濟大國。到了南宋小朝廷時,小宋國依然是世界級富戶。宋金和議中,南宋小朝廷之所以痛快地答應每年給金朝的白銀50萬兩,是因為那對本國而言,是九牛一毛——上貢財務只佔全國財政收入的1%,僅僅相當於一地兩縣的財政收入。用1%的財政收入去換取和平,拔一根毫毛就比金兵大腿粗,可見宋國及宋軍是多麼的不差錢。差在國策?
世人皆認為,宋之弱,在於「重文輕武」的國策,其實這也只是表像。
「武器與軍費」決定戰爭論是錯誤的,簡單的一句「重文輕武」也不能一言蔽之。
我以為,宋軍戰鬥力差,根源在「兩化」,一是沒文化(兵的素質),二是退化(指揮官的能力)。
「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
這是來自宋朝的流行語,宋政府鼓勵「乞丐」和「閑散人員」的人來當兵,不主張知識青年當兵,為的是防止兵變與政變,一勞永逸地指點江山。但是,這卻將宋朝的兵與文化徹底分割,形成文化人不當兵,當兵的沒文化的局面。
史所共知,唐朝之所以強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唐軍戰鬥力非凡。而唐軍戰鬥力的來源之一,在於軍人素質。在士兵構成上,盛唐時代軍隊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士兵素質極高。盛唐時期的唐主力部隊士兵主要由關中良家子和歸化胡人年輕貴族組成,良家子即有田地家人、品行良好的年輕人,他們大多接受過儒家教育,有強烈的國家認同感和榮譽感;而歸化胡人青年貴族們大多對強大的唐王朝有一種近乎宗教信仰般的崇拜,他們試圖通過拚死作戰來獲得唐對他們的肯定。
良好的生活環境也使也使士兵們擁有良好的體能。如此的軍士,必然成就一支如此強大的軍隊。
而宋不然。「流民」與下層「閑散人員」構成了主要兵源。每逢荒年,宋廷把成千上萬的流亡農民招募為禁軍或廂軍。大量的士兵長期無事可干,游手好閑,軍隊素質低下。
《水滸傳》里,一座梁山居然能聚集一百單八將,其中不少是官軍指揮官,證明當時的軍隊文化含量極低,所以才有對「佔山為王」的共識,鮮有「平天下」志向。
《水滸傳》後傳有「征方臘、平遼」之說,「流民軍」打「農民軍」,戰鬥力難分伯仲,但是如果是打全民皆兵的草原軍隊,肯定不是對手,除非對方退化。
關於退化,恰恰首先是宋將尤甚。宋朝指揮官的能力,一代不如一代。何以如此?因為宋朝將門世襲制。
過度依賴背景、家門功勛而缺乏戰場鍛煉,使宋軍指揮官的實戰能力幾無,到北宋中期,這種情況就更為明顯。這些將門子弟一旦踏上戰場,便暴露出一副無能相,這種局面至北宋後期,不僅並無改觀,而且變本加厲。乃至宋欽宗也不得不承認:時任馬軍副都指揮使的曹彬後裔曹曚,並無應付戰事的能力。
邊關「有才者寡,可用者少」。
兩宋並非無高人看到這一點。改革宰相王安石在《上宋仁宗皇帝言事書》中,就提出「良民當兵,尤其是一般所謂士大夫都人人知兵」的策議。王安石認為,只有叫良民當兵,尤其是一般所謂士大夫都人人知兵,人人當兵,國家才能自立自強。
王安石變法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整軍」。
其中「將兵法」
主張選擇武藝高強、作戰經驗豐富的人擔任將領,專門負責訓練軍隊,以提高軍隊素質,達到「強兵」的目的。「保甲法」主張仿效草原部落,全民皆兵,民兵制與募兵制相結合,以民兵取代冗兵,增強各地的武裝力量。夯實「兵源」的良性循環。
可惜,這些「強軍」良策因侵犯了官僚地主既得利益,而歸於失敗。
兩宋對中國兵制的破裂與沒文化的軍隊做出了開先河的「貢獻」。自宋以後,中國歷朝進入了時時刻刻勉強支撐外侮侵襲的應付局面
。這種對外作戰「不禁打」,不止一個原因,但至少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兵制的破裂——從「寓兵於農」到「好男不當兵」。整個文化的不健全——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到「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所致。
說到根子上,宋軍是一支「沒文化」的隊伍。「好男不當兵」宋以來形成了傳統。從宋代的「流民兵」到清代的「煙槍兵」,其成分大都是「學無所成」的「落第」青年。因為這種傳統和人員結構,中國軍隊從中世紀到近代,整體素質非常不高。
「沒文化的兵」與「無兵的文化」異曲同工,知識青年對兵戎之事不了解、不關心,流氓無賴充斥行伍、軍人素質低下,不能對國家負起真正責任。
③ 王安石變法後宋軍戰鬥力變強了嗎
沒有,但對某些人產生了作用。回一樓,宋軍還是具有一定戰鬥力的。
④ 武漢市公安局宋軍
電話說是你中獎奔跑吧兄弟中獎等,那都是騙子,說你不兌獎,承擔違約金內之類的,起訴你容、送傳票等,那就是騙子的伎倆,有的發送簡訊、電話等,你不要理他,冒充公安局、法院,告訴你什麼警號、職務,你無法確認真假,嚇唬你要你轉賬的都是騙子。記住:不轉帳、不回復、不聯系。什麼事都沒有的,也是對自己的保護。
⑤ 宋軍戰鬥力為什麼會如此低下,較之前的漢族帝國有如此大差別我想要全面系統的回答
從政治上說,宋朝是一個開國君主通過篡位得到的王朝,所以歷代統治著十分重視兵權,所以各地守將經常調動,並且權力極少,調動軍隊得逐級上報,得到准許才可,這就等於站著不動等敵人打,所以不少將軍望風而降,或是堅決主和,造成諸多不便,這是其一;從軍事上說,宋朝軍隊大多集中到首都附近,而邊疆地區卻大多防守薄弱,宋朝軍人的單兵戰鬥力並不弱,尤其禁軍,人人皆可開二石硬弓,五百步開外可射穿鎧甲,但是,宋朝軍隊軍隊來源卻五花八門,有地痞流氓、市井俗人、充軍罪犯等(詳情請見《水滸傳》)請注意,我說的是單兵戰鬥力強,要想贏得戰爭,重要的不僅是匹夫之勇,尤其是大兵團作戰,兵種配合至關重要,宋朝軍隊體繫到了後期已經瓦解,幾乎變成了各地軍閥的私人武裝(比如岳飛的岳家軍、韓世忠的韓家軍、張俊的張家軍等)這些人的武裝數量之大,戰鬥力之強悍;,令統治者忌憚,於是,統治者不得不削弱他們將領的兵權,可是這樣一來,統治者和兵權所有者甚至士兵就必然會產生矛盾,矛盾激化的結果固然是軍隊戰鬥力下降,內部不團結,間接影響到作戰的成敗;還有一點,因為宋朝是通過篡權而來的,並不是經過一刀一槍硬打下來的,所以沒有經過血火的洗禮,從一開始就缺乏實戰經驗,內斗有餘而作戰不足從地理位置上講,北宋開國就失去了燕雲十六州的險要要塞,致使廣大平原無險可守,而宋軍大多為步兵,即使有騎兵,中原經過百餘年的戰亂,良馬幾乎絕跡,一米多高的劣種戰馬怎能駝得動士兵、兵器、重甲重量的總和?一邊是訓練有素,不缺乏戰馬的騎兵部隊在平原上馳騁,一邊是步兵勉強甚至不敢抵抗,怎能打贏?從全局戰略看,宋朝一建國,就沒有善茬兒鄰居,西夏、遼已經夠受,又來了蒙古猛打猛捶,只好趴下認輸。雖然宋朝被滅,而且給人的印象一直不怎麼好,但是,其中不乏英雄,有如岳飛、韓世忠、文天祥、陸秀夫……再次,為他們致敬!
⑥ 歷史上著名的黃天盪之戰中宋軍的主要將領是誰
此戰役宋軍的主要將領是韓世忠
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秋,完顏兀術統率金兵再一次南下,占內領了建康容(今江蘇南京),接著連破臨安(今浙江杭州)、越州(今浙江紹興)、明州(今浙江寧波)。宋高宗趙構一直逃到海上,才沒成為金兵俘虜。金兵在大肆燒殺搶掠之後北撤,可是在途經黃天盪時遭到了南宋名將韓世忠的截擊,發生了著名的黃天盪之戰。黃天盪之戰沉重地打擊了金兵的囂張氣焰,扭轉了南宋軍總是打敗仗的局面,大長了宋軍抗金救國的士氣。
⑦ 宋軍能堅守釣魚城二十年之久,蒙古軍隊為何無計可施
宋軍之所以能堅守釣魚城二十年,一方面與釣魚城得天獨厚的地利有關;另一方面與守將的能力也有不可或缺的關系。
下面我就就這兩方面詳細分析一下:
一、釣魚城之戰前的形勢與准備
1.戰略層面的三道防線
自宋蒙端平開戰以來,蒙古軍一再深入四川腹地。巴蜀一失,敵軍順流而下,南宋長江防線就將形同虛設,因而構築長江上游的防務體系,事關抗蒙戰爭的全局。
嘉熙三年(1239年)秋,蒙古大軍攻入川東,直指夔門。理宗急命孟珙率師入川救援,宋軍在歸州(今湖北秭歸)、巴東(今屬湖北)阻擊住了蒙軍,解了燃眉之急。
寶佑五年,蒙軍試圖從安南北上廣西,南宋派出李曾伯擔任廣南制置使。他此前在京湖安撫制置使任上,曾整頓孟珙死後留下的防務系統。再度收復襄陽和樊城,富有抗蒙戰爭的經驗。到任以後他成功扼住了蒙古軍北上的進路,確保了中南腹地的安全。
兩淮戰場一直是南宋防禦的重點,四川依山築城的經驗也因地制宜推廣到兩淮,蒙古軍的進攻很難得手。
寶祐六年,蒙哥汗決定三路攻宋:自己親率主力四萬攻打四川,然後出峽東下;塔察兒領兵南下,進攻荊襄;兀良合台從安南出兵,經廣西北上;三路大軍會師鄂州(今湖北武昌),再合力東攻臨安。
蒙哥主力入大散關,由利州(今四川廣元)直取劍門,經過近一年艱苦攻戰,歲末打到釣魚城下。這時四川已大部淪陷,王堅以興元都統制兼知合州。他到任後就發動軍民重新修繕釣魚城。
釣魚城周長十餘里,山頂地勢平曠開闊,上有充足的水源與足夠的良田,軍民耕戰結合而無後顧之虞。釣魚山高近四百米,嘉陵江與渠江環繞其南、北、西三面,山腰據險築起兩道二三丈高的城牆,又築"一字城"直達嘉陵江岸,可安然保持與外界的聯系。當時,遷入釣魚城內避亂的民眾多達十餘萬。
蒙哥派降將晉國寶前來勸降,被王堅在釣魚山閱兵場當眾處死。開慶元年(1259年)二月,蒙古大軍渡過渠江,蒙哥親自督戰攻城,雙方攻守戰打得十分激烈,但蒙軍始終無法得手。四月,蒙古軍一度襲破一字城外城,但旋即被宋軍擊退。
蒙古軍曠日持久,師老兵乏,時值盛暑水土不服,疫疾蔓延,宋軍以逸待勞,不時夜襲敵營。南宋政府聽說蒙軍入川,即派呂文德出任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慶府,負責川蜀抗蒙大局。五月,呂文德率戰船千艘馳援合州,遭到蒙將史天澤的邀擊,只得返回重慶。
六月,蒙將汪德臣單騎到釣魚城下招降,城上發飛石將其擊死,蒙軍士氣越發低落。相反,王堅則命守城宋軍向城下蒙古軍投擲鮮魚面餅,並致書說:"你們北兵可烹魚食餅,再攻十年,城亦不可得!蒙哥見釣魚城固若金湯,久攻不下,只得黯然撤軍,命主力轉攻重慶,自己則死在退兵途中的溫湯峽(今重慶北溫泉)。
關於蒙哥汗的死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說病死,所染即為痢疾;一說中飛石或飛矢而死;一說因炮風所震,得疾而死。一般認為,蒙哥是在釣魚城東瞭望指揮時被炮石擊傷而死的。
據說,蒙哥臨死遺言:"若克此城,當盡屠之。"為了發泄攻城失利的憤懣,蒙古軍在護喪所經途中,殺無辜平民二萬餘人。
蒙哥一死,各路蒙軍先後北撤,南宋政權轉危為安。其後數余年間,宋蒙戰爭未發生重大戰役,這是因為忽必烈繼承汗位後,專注於解決內部紛爭與推進封建化進程。封建化進程弱化了蒙古軍的原始野蠻性,也相應減輕了宋元替代過程中社會生產力的破壞強度。
釣魚城之戰是南宋方面自宋蒙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不但有力阻扼了蒙古軍的凌厲攻勢,挽救了川蜀的危局,而且為余玠奠立的山城防禦體系取得了重要的實戰經驗,極大鼓舞了南宋軍民的抗蒙鬥志。
⑧ 金軍和宋軍出現了怎樣的僵持局面
完顏宗弼在金朝政治斗爭中得勢,殺完顏昌等人,於紹興十年撕毀和約,分兵四內路,大舉南容侵,迅速奪取陝西、河南之地,進逼兩淮。趙構被迫命令各軍抵抗。新任東京副留守劉率領王彥舊部八字軍進駐順昌府(今安徽阜陽),以少擊眾,大敗完顏宗弼的金軍主力。完顏宗弼退守汴京,宋軍分路出擊,韓世忠軍奪據海州(今江蘇連雲港)等地。陝西吳璘、楊政、郭浩等軍屢敗金兵,後因田晟在涇州(今甘肅涇川北)戰敗,宋軍退守川口要隘。金軍也因傷亡較多,退守鳳翔府,不再出戰。
⑨ 宋軍戰鬥力的問題
往往事物的瓦解,由內部瓦解會更快且效果也更明顯 就如侵華戰爭一樣 要不是我們民族內部矛盾嚴重 小日本怎麼會打進來
⑩ 宋軍遭遇的最大一場慘敗,是如何失敗的呢
西夏,是中國歷史上由黨項人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一個政權,前期和遼、北宋,後期與金朝並立。歷經十帝,享國189年。經過李繼遷和李德明兩代的經營,陸續佔領河西走廊地區,奠定了帝業基礎。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即夏景宗,西夏正式建國。
此時,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夜深了,將士們都不能安睡,無論是將軍還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頭發,只好默默地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