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地質系
Ⅰ 原北京地質學院有幾個系
中國地質大學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和唐山鐵道學院等院校的地質系(科)合並組建的北京地質學院。1960年被評為「北京市文教戰線紅旗學院」,躋身於64所全國重點高校行列。1975年遷校,1978年在鄧小平同志直接關懷下,在北京原校址恢復辦學。1987年成立中國地質大學,在京漢兩地相對獨立辦學,是我國首批試辦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並首批進入「211工程」建設行列,已經發展為教育部「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大學。2000年2月,中國地質大學由國土資源部整體劃轉教育部管理。2005年3月,大學總部撤銷,京漢兩地獨立辦學。2006年9月,教育部和國土資源部共建中國地質大學。
50多年來,學校歷經了創建、發展、搬遷、重建和振興的曲折辦學歷程。歷屆學校領導班子帶領全體地大人,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培養了大批經濟建設急需的地質專門人才,為新中國工業的起飛和地質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學校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9人,俄羅斯外籍院士5名,博士生導師206名,教授175人,副教授265人。在4萬余名畢業生中,有24人成為兩院院士,200餘人成為省部級以上勞動模範。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建設,學校逐步成為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經、法相結合的多科性全國重點大學,成為我國地學人才培養的搖籃和地學研究的基地。學校現有18個院(系、部),47個本科專業,118個碩士學位授權點,37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6個工程碩士領域和MBA、MPA授權點,9個博士後流動站。涵蓋理、工、文、管、經、法、哲和教育8個學科門類;在職教職工1200人,全日制在校生1.4萬人,繼續教育在讀生2.5萬人,獨立學院在校生1.2萬人。現任黨委書記王鴻冰,校長鄧軍。
學校在50多年的辦學實踐中秉承「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優良校訓,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特色加精品」的辦學理念,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品德優良、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的高素質創新人才,為建設「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的長遠目標而不懈奮斗!
Ⅱ 清華大學李廣賀簡歷
李廣賀,男,1958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導師。1983年7月獲吉林大學(原長春地質學院)學士學位,1986年7月獲吉林大學(原長春地質學院)碩士學位,1992年12月獲中國地質大學博士學位。1986年8月至1990年08月任吉林大學(原長春地質學院)講師,1993年3月至1994年11月任清華大學環境系博士後,1994年12月至1997年12月任清華大學環境系副教授,1998年1月至1999年1月任英國Shefield大學訪問學者,1999年2月至2000年7月任清華大學環境系副教授。2005年5月至2007年12月在英國Cardiff大學從事合作研究。2000年8月起任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並兼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土壤與地下水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地質學會環境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基金委學科評審專家、「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評審專家、國際水文學會會員、《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編委、《中國環境科學》編委、《工程勘察》編委。
Ⅲ 清華大學有地質系嗎
好像沒有吧;不過北大有。地球與空間學院的。
Ⅳ 地質學科技人物史研究與慎守之界
蔡克勤 陳寶國 員雪梅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老一輩地質學家是中國地質學發展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他們或留學師從世界級學術大師,回國後成為地質學學科和學術理論的奠基者和引領者;或在中國大地上成長和推動中國地質事業發展,在教育、地質勘查、學術研究等領域作出突出貢獻。地質學科技人物史研究,依他們的學術成長經歷為主線,真實反映其求學歷程、師承關系、工作經歷、學術研究、重大成果等,將鮮活地豐富我國地質學科學技術發展歷史,推動和發展學術傳統,從而為准確把握未來地質科學事業發展的方向提供參照和借鑒。深入研究他們學術思想的形成、發展、成熟的全過程,探討他們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歷程、方法、關鍵節點、關鍵因素,及其背後的精神動力,解剖他們成功攀登科學高峰的社會環境、科研和工作條件、文化氛圍和物質基礎,進而探求我國地質學學科和事業發展規律,科技人才成長規律,學術傳承和學術傳統的發揚光大,都有重大的啟迪意義。
地質學史專業委員會翟裕生主任在《地質學史論叢·5·》(2009)的序中指出:自1980年地質學史研究會成立以來,地質人物史一直是學史研究的重點,「努力探索人物的學術思想、治學道路的深邃境界,使人物研究更具深入和理性特點」。這是人物史研究的正確方向。這方面已有人物傳記和年譜出版,也有論述重大地質成果和機構建設中先驅者的事跡與貢獻,緬懷和紀念前輩業績;更有一批前輩學者的文集出版,系統地收集了他們的學術著作,部分未刊出的手稿、文獻資料和照片等,使這些人物的人生歷程得以生動地展現,為人物史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借人傳事 借傳述史
我國有人物傳記的歷史傳承,《史記》開創了傳記文體,有帝王本紀和各色人等的列傳;但一部二十四史,稱得上與科學技術相關的人物,幾無蹤跡可尋。科學家傳記或科技人才史,在我國還是一門年輕的分支學科。特別是以謹嚴的學術梳理見長,闡發人物學術和治學道路的著作,尚不多見;但是他們的事功、德行、思想、個性,都將為後輩學人展示深刻的人生智慧,引導我們去思考人生目的、意義和價值,鼓舞後人在學術道路上奮發進取,這是值得深入開掘的園地和學史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綜觀已有的人物史研究,李四光、黃汲清、丁文江、翁文灝、謝家榮等已有較優秀的研究成果,不僅傳主是中國地質學的奠基人,早期各級地質機構創立者和地質事業的領導者,而且他們投身地質學研究的時代,正是20世紀初中國從封建社會轉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時代;除丁文江外,他們都迎來了新中國,為新中國地質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因此,借人傳事,借傳述史,是人物史研究的主要途徑。
2012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了馬勝雲等編著的《李四光和他的時代》一書,以收集到的李四光和其他人物間的書信為史料,是考證李四光生平事跡的准確史實,尤為難得的是其中刊布了諸多名家手跡,彌足珍貴。參以《李四光傳》(陳群等,1984,人民出版社)和《李四光年譜續編1889~1971》(馬勝雲等,2011,地質出版社)等研究資料,為我們的人物史研究樹立了典範。
為此,以李四光研究為例略作申述。李四光年僅16歲在日本留學期間成為同盟會創建會員,22歲(1911年10月)參與武昌起義,任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後任實業司司長)。袁世凱竊奪革命成果後,憤而辭職,24歲赴英國留學,先學采礦,後轉入學習地質學。他以《中國之地質》為題的學位論文,獲伯明翰大學自然科學碩士學位。他在學位論文中寫有如下的字句:「今天,我們要求新一代的黃帝子孫們認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也許並非為時已晚」。李四光無論是投身革命,還是選擇地質學,都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振興中華緊密相連。
李四光開創中國冰川學研究的貢獻,已有諸多文章述及,我們綴拾部分史料,以表述學者的學術思想和學術途徑的由來。李四光本人在《揚子江流域之第四紀冰期》(1933)一文中披露,他研究冰川的興趣萌生於家鄉傳說的巨石——「打牛石」(當地傳為此巨石系天上金牛星下界作亂,天公拋下此巨石,趕走金牛星),年僅12歲的他對此留下深刻印象。這是片麻岩巨礫,遺留在江漢平原的冰川漂礫。在英國學成之後,他曾赴歐洲考察了阿爾卑斯山的冰川地質。1921年他帶領北京大學地質系學生在河北沙河縣沙源嶺和山西大同口泉一帶發現冰川漂礫(帶有擦痕的巨礫)、U形谷地和圓滑的孤丘等,從而確認中國存在第四紀冰川活動。當他把這些材料攜回北京,在中國地質學會第三次年會(1922年)上報告這些發現。在場的瑞典學者安特生(J.G.Andrson 時任農商部顧問)和加拿大籍學者步達生(D.Black)都表示懷疑,甚至斷言第四紀時期中國緯度過低(與阿爾卑斯山相比),形不成冰川。後來,李四光在《地質工作者在科學戰線上做了些什麼》的演講中,回憶此事時用了「他輕視地置之一笑」記述了那一刻的場景。1931年夏,李四光率北大地質系學生赴江西廬山實習,並先後三次在廬山研究冰川遺跡,從遺留的冰川堆積物和冰川運動痕跡,到地形、地貌,劃分出鄱陽、金井、木樓三個冰期和考證其時代,從而奠基了李四光作為中國第四紀冰川學研究第一人的學術地位。1922年當李四光將《華北挽近冰川作用的遺跡》一文,用英文發表在英國的《地質雜志》(V.59,No1.P14~21)上時,國際地學界對第四紀大冰蓋之說尚存爭議,他在文章中說:「任何為了搞清這個問題的嘗試,都必須在野外進行」。1940年他在華南調查時,再度著有《鄂西川東湘西桂北第四紀冰川現象述要》一文。這些史實表明,作為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在科學問題面前是勇敢而嚴謹的。1941年美國學者戴特拉(轉引自周耀華《廬山第四紀冰川的三次大論爭》,1972,天地縱橫,尹培基主編,地質出版社出版)發表的文章中,確認中國第四紀冰川的存在。1942年9月,李四光在《科學工作的幾個基本問題》一文中說:「干科學工作的人們,第一要有勇氣,要有毅力……僅靠高談闊論,世界上就沒有你立足的地方」。又說:「說而不行,行而不動,用力不準確,都不是科學的精神」(1942,建設研究,8卷第一期)。以上引述的史料,大致勾畫出李四光奠定中國冰川學的學術研究過程。
1958年《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成立,李四光為首任主任委員,1959年他已70歲高齡,仍在北京西山模式口、八大處、香山、潭柘寺等處調查冰川遺跡,對三家店東北隆恩寺南的山坡上有冰溜擦痕先後觀察三次。如果以李四光開創的中國冰川學出發,還可進一步梳理地質歷史時期的冰川堆積,如1923年李四光考察三峽地質,識別出最古老的「南沱冰磧層」(新元古界,距今約650~740Ma),中國冰川研究者的師承關系,直到現代冰川研究,包括冰心的氣候學證據等,轉入到冰川學的學科史研究。因此,因傳述史,不僅反映時代風雲,也是學科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還要從《年譜續編》中引述李四光早年的一首題為《詠鐵錐》的新體詩,發表於1921年11月9日的《北京大學日刊》上。全文如下:「山巍巍,水洄洄,好一個玲瓏世界。再過百萬年,可祗剩得幾堆塵土,幾堆余灰。這是迷。破迷還賴我鐵錐。工作復工作,莫道吃虧,我們今天定要作出一塊紀念碑。還要待誰?!」。地質學中的「迷」,實實在在地存在而且很多,李四光破解中國第四紀冰川之謎,無疑是一塊高聳的科學紀念碑。我們認為,人物史研究應該通過史實、學術記錄(本人或同時代人的學術評價)和多方面史料,還原人物科學攻關的全貌和全過程,從而撰寫前輩的科學作風和學術傳承。
二、史蘊風雲際遇,文傳時代潮流
每個人物都在一定的時代生活,其性格、情感、際遇、行為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然而作為個體人物,他的學習、工作、生活經歷,特別是科學工作和科技貢獻,則不可能與時代之間都產生一一對應關系。人物研究的魅力在於發現天才人物與其科學貢獻之間的關系。每個時代之中,千變萬化的個人性格、人生際遇各不相同。這種個性,特別是工作經歷和環境成就了人物的獨特性。如果不從研究人物的學歷和工作經歷,包括家庭和社會環境,性格和情感、個人際遇、工作條件,以及對科學問題引發的興趣,探索的方法和途徑,那就很難寫出為什麼作這項研究,以及如何做的。因此,人物史研究必須收集相當系統的資料,篩選與研究主旨相關的史料,並對史料之間的關系進行必要的梳理和有依據的推理分析,將史實合理地形成論證鏈,並在此基礎上作出客觀的評價。作為科技人物史的學術評價,應減少研究者本人的主觀評價,更多地引證同時代同行科學家的評價、學術觀點和成果的引用情況。
如前輩地質學家中的翁文灝,無疑是地質科學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人物,他前後主持中國地質事業達30多年,1926年任中國地質調查所所長(之前有4年為代所長),1932年創辦清華大學地質系,在地質學科史上首建燕山運動構造旋迴,可以說在地質學領域頗多建樹,中華民國時期的中國地質事業史與他有密切的關系。但他1932~1949年步入政界,曾任經濟部長、行政院院長,1951年回歸新中國。他的歷史際遇如此,對他的研究更多是從民國人物角度,傳寫他的人生軌跡。如李學通著《翁文灝》(1996,蘭州大學出版社)和《翁文灝年譜》(2005,山東教育出版社),潘雲唐著《翁文灝年譜》(1989,《中國科技史料》,10卷4期),張淑岩著《翁文灝的石油業績》(2006,石油工業出版社),以及其他回憶紀念文章,對翁文灝的學術經歷及歷史背景做了有價值的表述和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但對他學術貢獻的研究,以及翁文灝作為一個科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在特定的社會環境背景下的宏觀作用及個性研究還比較粗略,數量也不多。在中華民國時代,翁文灝的政治和社會地位明顯高於李四光,但在地質學領域無論是個人的建樹,還是對地質科學的貢獻而言,李四光應是世界級的學術大師。這是大時代風雲際會中,個人歷史軌跡不同所致。作為1912年獲國外博士學位的翁文灝,最早的海歸人士,在地質學科技領域的貢獻必然受到限制。
三、求真的心態 慎守的分界
科技人物史研究主要依據史料,許多前輩學者作古多年,或身後蕭條,史料難覓;或僅有後輩親屬、學生等的斷片記憶,有的雖事同而說法不同;或史料輾轉引述,以致失真。這是人物史研究中常見的現象。需要研究者在史料矛盾、錯亂和訛誤中進行鑒別,務求得到傳主和相關人物生平事跡的准確史實。完成從史料到史實,還是研究的第一步。作為學術性人物研究,重點應落在學術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深入剖析和論述其學術成果,從而使史料與學術貢獻掛鉤,真實反映前輩學者學術科研活動的軌跡,關鍵節點和重要的科學資料,反映其學術成果的科學意義所在。以此豐富我國地質學科技發展的歷史資料,弘揚學術傳統。
作為人物史研究或傳記寫作,需要對史料的骨架進行合情合理的構建。與年譜編制不同,對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工作環境、科研項目、地質考察的收獲、國內外同類研究的概況等,都有所理解,進而謹嚴地論學析理,梳理出和敘述好人物的事功德行,學術思想形成和發展過程。研究者選取的人物,特別是深入了解後,往往萌生出對人物的熱愛與尊敬,行文敘事不免帶有濃烈的感情。這方面需要研究者掌握情感的度,客觀冷靜是史學研究者的必要素養之一。同時,評價學術成果和貢獻時,也需要有分寸感。科技人物的學術活動和貢獻,往往延續多年,分別體現在不同時期的學術專著和論文中,切忌將相關材料籠統地歸類,或排列成流水賬。最好能將不同時期的學術成果的前後關聯性吃透和理解,從而闡明學術發展和成熟的過程。
應該說,地質學科技人物史研究有相當的難度,不僅要深入理解專業性很強的學術研究成果,更要深入人物的學術思路探究,作為非同專業的研究者常會彷徨於外,尤難深研人物的人生智慧和作出判斷。人物史研究的學術(學位)論文,要以首尾貫注的文筆析事論理,先要確立論文的框架,細究章節之間的邏輯關系。為了做到敘事有血有肉,達到寫出可感可觸的鮮活人物形象,切忌羅列學術活動和史料,尤應注意運用好史料中的某些細節和生活小事,適當引入相關結構中,體現人物的思想和精神境界,使筆端流瀉出感情,行文才能情趣盎然。
以上是我們在研究人物史和指導研究生學位論文中的一些體會,不當之處,請讀者指正。
參考文獻
[1]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史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學史研究所.地質學史論叢·5·.北京:地質出版社,2009
[2]王恆禮,王子賢,李仲鈞.中國地質人名錄.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89
[3]馬勝雲,馬越,馬芝.李四光年譜續編.北京:地質出版社,2011
[4]馬勝雲,馬越,馬芝.李四光和他的時代.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Ⅳ 清華大學理科有哪些專業
首先,孩子,你要先弄清楚「工科」和理科的區別。在高中的時候,我們說專的理科指的是物理化屬學生物這三門基礎學科的,在高中選擇了讀理科的話,大學的選擇范圍就是理科和工科了
你要確定你喜歡的是物理化學生物數學這樣的理論學科,還是偏向於應用的計算機,電子,信息工程,機械製造等工程性學科
對與綜合性而言,清華大學是著名的優秀的頂尖的工科院校,她的機械,建築,電子都是很頂尖的工科,當然,由於學校的實力也是擺在那裡的,理科的基科班也是很牛逼的。但是北大的單項的物理,數學,化學,這些也很強的。
進一步說的話,要是你選擇的是理科的話,那麼以後就是偏研究方面要多一點,最後也要讀個博士出來或許比較有用,你要靜得下心來搞研究,你現在想或許覺得容易,但是真的讀出來還是有有很大的毅力的,但是工科的話就業神馬的都比較好。這就是後話了。
你自己加油吧~~~希望你考上最優秀的大學~\(≧▽≦)/~啦啦啦
有問題追問我
當然希望我的答案你滿意
Ⅵ 地質系有什麼好大學詳細一點,非常感謝
地質系好大學很多,比較出名的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北京兩個學校)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前身是原北京地質學院的礦產地質與勘探系。擁有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個湖北省重點學科、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國土資源部「資源定量評價與信息工程實驗室」、湖北省「油氣勘探開發理論與技術」實驗室)和1個中石化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是 「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主體建設單位之一。學院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10個博士學科點和12個碩士學科點(涉及5個一級學科領域:地質工程和資源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海洋科學、地質學、公共管理學)。下設資源科學與工程系、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系、土地資源管理系、海洋科學與工程系、煤及煤層氣工程系、沉積盆地與沉積礦產研究所、國土資源信息系統工程研究所、數學地質與遙感地質研究所等教學和科研單位,為學院教學、科研、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其資源勘查類學科群是學校的優勢學科群,目前形成了以趙鵬大院士和胡光道教授為首的"礦產資源定量預測及勘查評價"、姚書振教授、胡明安教授、魏俊浩教授為首的"礦產普查與礦床學"、李思田教授、解習農教授、王華教授為核心的"沉積盆地與沉積礦產"、費琪教授、郝芳教授、梅廉夫教授、陳紅漢教授為核心的"油氣勘探開發新理論、新技術"、吳沖龍教授為首的"地礦信息系統與地質過程模擬"五大科研群體,取得了非常多的具有顯示度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學術界具有很高的影響力。同時以李江風、王占岐教授為核心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以其特色鮮明的學科特點在國內享有較高聲譽。近五年來,我院科研在學校一直保持領先地位,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連續增長,年均經費3000萬;發表文章1600餘篇,其中44篇被SCI檢索、92篇被EI檢索、54篇被ISTP檢索,編撰科技專著共90 部。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以地質、資源為主要特色,以理為主,理工結合的學科專業體系。學院目前有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含古人類學),地球化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構造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等18個學科,其中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含古人類學),地球化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礦產普查與勘探,構造地質學5個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第四紀地質學,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2個學科為省部級重點學科。本科招生有3個專業:地質學、地球化學、資源勘查工程(固體礦產)。學院下屬7個教研室,包括地層古生物教研室,構造地質教研室,地球化學教研室,礦物岩石教研室,礦床與勘探教研室,遙感與地學信息教研室,第四紀教研室。學院有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3個博士後流動站。學院在16個學科150個研究方向招收博士和碩士研究生。此外根據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11工程」建設總體規劃,統籌考慮學科建設、高層次人才培養、重點實驗室的配套建設,學院在戰略上重點發展地球動力學及全球事件勘查評價與地學信息3個學科群。學院現有在校學生3994人。其中博士生728人,碩士生1329人,工程碩士723人,本科生1214人。學院在地球動力學、地球節律與全球地質事件、岩石探針與深部過程、成因礦物學與找礦礦物學、成礦系統與區域成礦學、非傳統礦產資源發現與開發、地質系統的復雜性、地球化學動力學及造山帶研究等方面已經處於國內領先、國際先進行列。近年來,學院教師承擔國家973項目、863項目、科技公關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年均發表三大檢索文章50多篇。學院現有北京市基礎地學實驗教學中心1個,地球化學實驗室(包括流體包裹體實驗室、原子吸收室、化學處理室和儀器室)、遙感與地學信息技術實驗室(地學信息技術實驗室和遙感實驗室)、第四紀生態環境實驗室、資源勘查工程實驗室(包括礦石學與礦相學實驗室、地質學實驗室和資源勘查評價數字化實驗室)。
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學在國內是最強之一,應該毫無疑問,當然南京大學可以與他一決雌雄。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是我國歷史最久的地質學教育機構之一,至今已培養了大批優秀地學人才,其中兩院院士有23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4名。在八十餘年的歷史中,辦學傳統和特色可以概括為四句話:愛國奉獻,真誠團結,科學民主,求實創新。現每年招收地質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水文與水資源及地質工程共5個專業。設有理科「
地質學」和工科「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兩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涵蓋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構造地質學、地球化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水文學及水資源、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地質工程共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9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每年招收約90名碩士研究生和40名博士研究生。此外,還設有「地質學」博士後流動站。 擁有「地質學」一級國家重點學科和「水文學與水資源」專業國家重點學科培育點。「水文學與水資源」專業又屬江蘇省重點學科。有「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北京大學地質學系隸屬於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是中國高等學校中設立的第一個地質學系。1909年創辦時稱京師大學堂地質學門。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稱國立北京大學。1913年地質學門暫停招生。1917年恢復招生。1919年改稱地質學系。1937年北京大學南遷至長沙﹐1938年在昆明﹐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組成西南聯合大學﹐設地質地理氣象學系。1946年遷回北平後仍稱地質學系。1952年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地質學系與清華大學等校有關系科﹐組建了北京地質學院(見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學設地質地理學系﹐1955年地質學專業恢復招生﹐1978年恢復單獨設立地質學系。何傑﹑王烈﹑王紹瀛﹑李四光﹑謝家榮﹑孫雲鑄等曾任系主任。丁文江﹑章鴻釗﹑翁文灝﹑譚錫疇﹑袁復禮﹑楊鍾健﹑侯仁之﹑樂森潯﹑何國琦等諸多地質學家都曾在該系任教。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於2001年10月26日正式成立。新組建的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由原北大地質學系、地球物理學系的固體地球物理學專業、空間物理學專業、北大遙感所以及城市與環境學系的GIS等專業組成。新成立的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設有5個本科生專業(地質、地球化學、固體地球物理學、空間科學與技術、地理信息系統)、3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授權點,並設有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理學、測繪學四個博士後流動站;學院共有教授51人(其中中科院院士7名,長江特聘教授5名)、副教授40人;設有國家理科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地1個(地質學),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1個(地球物理學),國家重點學科3個(構造地質學、固體地球物理學、地理信息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造山帶與地殼演化重點實驗室),北京市重點實驗室1個(空間信息集成與3S工程應用),北京市重點學科1個(空間物理學)。它是我國地球科學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承擔著為國家現代化建設輸送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空間科學、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測繪科學與技術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的重任,是北京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一支重要力量。
地質學好大學還有西北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成都理工大學(成都地質學院更名,原五大地院之一)、吉林大學(原五大地院之一的長春地質學院並入)、浙江大學(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前身是1936年由時任校長竺可楨先生創辦的史地系)、中國石油大學(看名字就知道其地質主要偏向了)、中國礦業大學、合肥工業大學、長安大學(原五大地院之一的西安地院並入)、中山大學、蘭州大學、西南大學、長江大學(也是偏石油地質的)等等
還有海洋地質專業,最強的當屬同濟大學,有汪品先領銜的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實力堪稱一絕;海洋地質還有中國海洋大學也可以
受篇幅限制,先介紹這么多吧,歡迎追問!
Ⅶ 前身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外國人辦的唐山鐵道學院的地質系合並的中國地質大學的地質學和
中國地質大學的地質相關學科永遠的國內第一, 國際領先.
北大地質系都得仰脖瞅著咱.
Ⅷ 盧耀如的清華大學
盧耀如到北京後,先去看望沈元先生,然後去清華大學教務處領取華北統考備取生志願表,查了一下高考的分數,知道一些北京、天津、唐山的大學理工系,他還是可以被錄取的,包括有的大學的航空系。那時清華大學已開學幾天,他填了地質系本科,擬入校後再轉系。
入學時,盧耀如選修了為數學系學生開的微積分(當時還是英語講授),及為物理系學生開的物理課。不久,地質系主任袁復禮教授對他說:地質人才缺乏,國家急需,你不要想轉系。當時想轉系的同學還有幾位。經過一段時間學習,他們有12位同學了解到有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向,於是就想向這個方向發展,以期安慰他自己讀理工方面的志願。清華大學土木系陳梁生教授經常來地質系,他是福建人,盧耀如也向他請教,使他進一步了解了地質工作在土木、水利等工程建設上的重要性。他還選了機械繫開的「機械制圖」、張維教授開設的「材料力學」及「建築材料」等課程。
盧耀如在清華大學修讀了馮景蘭教授的「普通地質學」、池際尚教授的「岩石學」、塗光熾教授的「礦物學」、楊遵儀教授的「古生物學」、張席禔教授的「地史學」。這些著名教授的授課,為他終身從事地質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時這些著名的老、中、青教授們的治學精神,在他心中不斷起著楷模的指引作用。在清華大學學習全靠國家給的助學金,除了伙食費之外,每月尚有7000元錢(幣制改革後,相當於7角錢)可零用,其中包括講義費、理發、買牙膏和肥皂、看電影及寄信等費用,當時一封外地信也要800元(即後來的8分錢)。雖然經濟上很拮據,但他精神上感到非常舒暢,身心都感受到清華大學這著名學府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以及求知、嚴謹、友愛與活躍的學風的熏陶。當時,在他思想上也有包袱,因為放棄工作又來升學,這種「個人主義」自己還是要不斷地進行自我檢討。在清華大學,學校及同學們還是很信任他,所以他還被派出擔任北京市市長代表,到頤和園一帶負責宣傳工作。1951年夏天,他去北京一個大的建築工地進行勞動,協助建築公司進行工地整頓,得到的報酬,大部分捐獻給抗美援朝,自己只留下幾元錢,用以購買野外調查時穿的登山鞋。
清華大學的社團活動開展得很好,盧耀如在英華中學時就參加了銅管樂隊,由美國老師教吹奏黑管,所以他在清華大學經音樂老師當面考核後,就加入清華大學銅管樂隊,在大節日時,樂隊發揮了很好的鼓舞作用。他也經常去聽些音樂講座,當時,他記得貝多芬的一句名言:「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精神爆出火花。」後來他還和物理系及其他系的同學,共同組建了中國民樂管弦樂隊,他擔任指揮,於1952年春節時,他們演出三個節目,其中包括《馬車夫舞曲》,受到同學們的熱烈歡迎。
清華大學兩年歲月,給盧耀如深刻的熏陶,比起當時較閉塞的福州來,使盧耀如有了開拓視野的好機會。在清華大學,經常聽一些名人來校做報告、講演,增長了很多政治、經濟及社會方面的知識,這對更好地認識自然,更好地在科學技術方面作出貢獻,確實有著很大的幫助。
Ⅸ 清華大學工科類有哪些專業
清華大學工學類專業:
電子科學與技術 本科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本科
材料科學與工程 本科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 本科
車輛工程 本科
製造自動化與測控技術 本科
核工程與核技術 本科
工程物理 本科
能源動力系統及自動化 本科
自動化 本科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本科
生物醫學工程 本科
計算機軟體 本科
土木工程 本科
工程力學與航天航空工程 本科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本科
電子信息工程 本科
給排水工程 本科
水利水電工程 本科
環境工程 本科
化學工程與工業生物工程 本科
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 本科
建築學 本科
測控技術與儀器 本科
工程力學 本科
Ⅹ 清華大學地球科學系怎麼看不到錄取名單呢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土木水利學院、機械工程學院、航天航空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理學院、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院、地球科學學院(籌)、法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應用技術學院等,以及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2009年9月28日成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同時撤銷該建制)、生物信息與系統生物學、醫學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心等院系。北京大學:理學部數學科學學院物理學院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城市與環境學院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心理學系信息與工程科學部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工學院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軟體與微電子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人文學部中國語言文學系歷史學系考古文博學院哲學系(宗教學系)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對外漢語教育學院社會科學部國際關系學院經濟學院光華管理學院法學院信息管理系社會學系政府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育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人口研究所國家發展研究院體育教研部醫學部基礎醫學院葯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護理學院公共教學部/醫學人文研究院醫學網路教育學院第一醫院人民醫院第三醫院口腔醫院第六醫院北京腫瘤醫院深圳醫院首鋼醫院12所教學醫院跨學科類元培學院先進技術研究院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分子醫學研究所深圳研究生院信息工程學院化學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學院環境與能源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學院匯豐商學院國際法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錄取分數線每年都不一樣的,樓主可以去看看他們的官方網站,查歷年的錄取分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