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業地質大學
『壹』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中國石油大學哪個好
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稍好。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全國排名比中國石油大學前版15位。
二、中國權地質大學,是由教育部直屬,國土資源部共建的一所以地球系統科學為主體,應用科學、前沿科學,以及新興交叉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系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列入「111計劃」和「卓越計劃」。是「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優質資源共享聯盟」、「地球科學國際大學聯盟」、「七校聯合辦學」重要成員,被譽為「中國地球科學的最高學府」。
三、中國石油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高校,是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優質資源共享聯盟成員高校,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111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千人計劃重點建設的行業特色型大學入選高校之一。中國石油大學是教育部和五大能源企業集團公司、教育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是石油、石化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被譽為「石油科技人才的搖籃」,已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石油石化特色鮮明、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大學。
『貳』 任建業的學術論文
1、 Ren, K Tamaki andSitian Li, Late Mesozoic and Cenozoic rifting and their Dynamic setting inEastern China, TECTONOPHYSICS,2002,344(3-4),175-203(SCI檢索)
2、任建業,李思田,西太平洋邊緣海盆地的擴張過程和動力學背景,地學前緣,2000,7(3):203-213
3、任建業,林暢松,李思田,焦貴浩,二連盆地烏里亞斯太斷陷層序地層格架及其幕式充填演化,沉積學報,1999,17(4):555-572
4、任建業,陸永潮,李思田,楊士恭,庄新國, 伊舒地塹構造演化的沉積充填響應,地質科學,1999,34(2):196-203
5、任建業,李思田,新世紀的大洋鑽探,地質科技情報,2001,20(1):82-86
6、RenJianye, Kensaku Tamaki, Late Mesozoic and Cenozoic EpisodicRifting of Eastern Eurasia Continent. Abstract of 1999 Fall Meeting of AGU, SanFrancisco, California ,USA, 1999
7、Jianye Ren,Kensaku Tamaki, Sitian Li, Extensional Tectonics of Eastern Eurasia and itsDynamic Setting. Abstract of 2000 western Pacific Geophysics Meeting of AGU,Tokyo, Japan, 2000
8、任建業,渤海灣盆地東營凹陷S6′界面的構造變革意義,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4,29(1):69-76
9、任建業,張青林,東營凹陷中央背斜隆起帶形成機制分析,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04,28(3):254~262
10、任建業,濟陽坳陷新生代褶皺-沖斷構造的釐定及其動力學背景分析,地質科技情報,2004,23(3):1-5
11、任建業, 陸永潮, 張青林,斷陷盆地構造坡折帶特徵及其對層序發育樣式的控制,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4,29(5):596-602
12、任建業, 張青林,陸永潮, 東營凹陷弧形斷裂坡折帶系統及其對低位域砂體的控制,沉積學報,2004,22(4)
『叄』 上海師范旅遊學院和旅遊高等專科學校的區別在哪啊
都是正規的,國家認準的,我是上海旅遊高等專科學校的,也是以前學生會的,對專這個老問題最清楚不過了,俗屬稱,上海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和上海師范大學旅遊學院是「一個班子,兩塊牌子」什麼意思呢,就是名稱不一樣,但是很多教室教師等硬體軟體設施都是公用的,上海師范大學嘛,固然就是本科了,旅專么,就是專科,但是旅專還是很不錯的,專科里的旅遊學校絕對可以排第一!
『肆』 任建業的介紹
男,42歲,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博導。現擔任資源學院海洋科學與工程系主任,教育部「含油氣盆地構造研究中心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分中心」主任。
『伍』 紀念丁文江先生誕辰周年
王鴻禎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一
2007 年適值丁文江先生誕辰 120 周年,又逢丁先生故居整修開放。我有幸應約為文紀念,感到非常榮幸。謹以這篇短文對丁先生的 120 周年華誕和故居開放表達誠摯的敬意和祝賀。
近年以來,國家社會,弘揚文化,振興科教,尊師重道,崇敬先賢。泰興黃橋是一代科學大師丁文江先生的故鄉。現在故居開放,供人瞻仰。我相信地質界、地學界、科學界以至整個學術界的有關人士都會受到鼓舞,感到慶幸。
這篇短文是應丁先生故鄉江蘇省泰興市政府之約,於 2007 年 4 月寫成。承允發表於此,僅表謝意。
二
丁先生對地球科學的各個學科無不通曉、對自然科學以及人文科學,也無不關懷。但他學術的專精則在於地球科學和地質科學。他在地質事業和地質教育兩個方面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先說地質事業: 丁先生一生對人對事,負責求真,自強不息。他早年同章鴻釗、翁文灝等創建地質調查所,篳路藍縷,育人建業,艱辛奠基。不到 10 年,就把地質調查所建成為中國最早的一所完整的科研機構,在地質調研和學術出版等方面都達到了公認的國際水平,成為中國科學發展史上的驕傲。
關於地質教育,應從北京大學說起。丁先生和章鴻釗先生借用北京大學原地質學門的房屋設備創辦的地質研究班 ( 所) ( 1913 ~1916) ,實際上就是一所早期的地質教育機構,培養了中國第一批地質人才,他們以後成為中國地質工作的脊樑。
說到北京大學地質系,丁先生於 1920 年促成蔡元培校長做了兩件重要的事。一是聘請美國著名學者葛利普來華任古生物學教授; 二是聘請李四光回國任地質學教授,從而形成了中國最早的正規的理科地質系,出現了北大地質系第一個輝煌時期 ( 1923 ~ 1928) 。我在林任申著 《丁文江傳》題詞中的 「誼推葛李」即是指葛利普、李四光兩位先生。1930 年北京大學陷入困境,又是丁先生和胡適、傅斯年先生等促成了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與北大全面合作,增購設備,聘請研究教授,以支持蔣夢麟校長北上改革北大。當時丁先生就受聘為地質系研究教授。同時聘請的研究教授還有李四光、曾昭掄、王守競、汪敬熙、劉樹杞、胡適、湯用彤、周作人、劉復、徐志摩、趙乃摶等共 15 人,由此形成了北大地質系以及北大整體在 20 世紀 30 年代的再度輝煌。丁先生對中國高等學校早期成立的地質科系也都盡量予以關懷和支持。
丁先生還是 「中國地質學會」( 1922) 、「中國古生物學會」 ( 1929) 、和 「中國地理學會」( 1934) 的主要創始人。所以稱他為 「地學宗師」是最為恰當的。
三
丁先生對國家、社會以及朋友、學生和家人的責任感和服務意識是極為真摯、感人至深的。文末聯語所說的 「政論」主要是指他在 《努力周報》 ( 1921 ~ 1924) 和 《獨立評論》( 1932 ~1935) 上發表的涉及政治、外交和軍事的論文,其特點是出刊及時、「振聾發聵」,有新穎的見解。盡管他們提出的 「好人政府」 ( 1922) 不免使人感到有陷入 「明君賢相」窩桕之嫌,但從整體上說,仍然當得起時代 「新聲」之譽。丁先生關心政治,勇於發表政論,應是受到梁啟超先生的啟迪。他和梁先生於 1919 年作為顧問,同去參加巴黎和會,成為忘年之交。他對梁先生十分崇敬。1929 年梁先生去世,丁先生在北平、上海兩地舉行的追悼會上都寫了輓詞,深情感人。我在林任申著 《丁文江傳》題詞中的「名重蔡梁」即是指蔡元培、梁啟超二位先生。
丁先生的服務於人民大眾、以大多數人的利益為行動准則的理念幾乎成為一種信仰。他多次呼籲少數人應當並能夠擔當國計民生的大責任,而且終生身體力行,就是這個理念的表現。因此他論人治事每常以實踐成效為准。即以引起頗多質疑的他 1926 年出任淞滬商埠總辦一事而論,其目標是利用機緣,為國家人民做些實事,其過程是幾位有社會影響的同道志士與當權者先有要約,而在一旦發覺當權者有違所約時,即決然離去,可謂光明磊落。而且是丁先生在短短的 8 個月任期內就做出了超常的業績,初步奠立了大上海市的規模,部分收回了上海公共租界內中國人民的權利。我想把先賢林則徐的兩句名言換幾個字,改成 「苟利國家實踐 ( 生死) 以,豈因毀譽 ( 禍福) 避趨之」,也許可以理解和說明他當時急於求得實效、不計個人毀譽的心情。還應當指出,他在 1933 年訪問蘇聯之後的兩年內所寫的幾篇政論,對蘇聯新政權基本上是抱有希望和肯定的,這顯現出了他的大家風范和接受新生事物的科學家的客觀態度。由於時代的局限,他服務於大眾的理念無法上升到能夠相信大眾和依靠大眾的高度,這也是我們不能苛求於前人的。
四
丁先生具有多方面的學術造詣,不限於地球科學,也不限於自然科學。他是地球科學的通才和全才,在地質以外,對測繪學和地圖學的貢獻也是膾炙人口的。他還是人類學家、考古學家、語言學家和科學史家。他對川滇土著人種的研究 ( 1933) ,他的關於少數民族語言的著作 《爨文叢刻》 ( 1936) ,他對 17 世紀探險式地理學家徐霞客的長期推崇,精心編著的三卷本 《徐霞客游記》和年譜長卷,及其對其重要科學價值的闡發和評價( 1921,1926,1928) ,以及他對 17 世紀宋應星著 《天工開物》軼稿的搜求和部分重印( 1923) 都是最好的證明。
丁先生還具有非凡的科學管理才能。他於 1934 年應蔡元培先生約請,出任中國最高科研機構中央研究院總幹事,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內,就完成了艱巨的全面整頓措施,使全院及各研究所工作都有章可循,面貌一新。1936 年蔡先生親自總結了他對中央研究院建立根本典章制度上的三大貢獻。他在 《努力周報》( 1923) 上主導開展的著名科學與玄學的論爭則體現了他捍衛科學和真理的精神,振聾發聵,喚醒了當時社會,特別是青年一代的科學意識,的確是中國科學文化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他的這些活動實際上已經超越了自然科學,包括了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在內的整個文化領域。因此,丁先生對 「科壇巨子、文化先鋒」的稱謂是當之無愧的。
五
我是從事地質科研和教學工作的晚輩學子,沒有聆聽過丁先生的教誨。但我清楚地記得,在 1935 年 10 月的一天,我剛進入北大地質系不久,在地質館樓道里,看見蔣夢麟校長陪同一位蓄須微駝、談笑風生的先生走進來。地質館的一位老職工指點著對我說 「這就是丁先生。」當時他面部充滿了崇敬之情。這是我有幸看見丁先生的唯一的一次。我想丁先生的高尚品德和非凡魅力會永遠激勵我們地質學人奮發前進。
我還要說明,在寫這篇短文時,特別受益於胡適的 《丁文江的傳記》 ( 1956,1960,1973) ,黃汲清等的 《丁文江選集》( 1993) 和王仰之的 《丁文江年譜》 ( 1989) 。胡先生的深情,黃先生的崇敬和王先生的勤慎都使我深深感動,敬志於此,表示謝意。
最後,我在此恭撰聯語,敬謹表達我對丁先生的無限崇仰之情。
地學宗師 政論新聲
科壇巨子 文化先鋒
士林崇仰 桑梓同榮
忝屬晚輩 共頌事功
『陸』 想知道成都有哪些大學
成都有很多好的大學,比如,四川大學,四川師范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華大學,四川外國語學院等等
『柒』 我是外校的,學的是資源勘查工程石油方面的,想考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研究生,報考哪個專業的比較好呢
海洋地質,或者能源地質工程。
能源地質工程是石油系的,就是油氣方面的;
海洋地質是海洋系的,有油氣方面的,也有固體的。
有的比較牛的導師帶的學生有海洋系的,也有石油系的,學的東西差不多。
石油系你可以看下這些導師:http://zyxy.cug.e.cn/sjdw/Petro(2008)/TeachersAll.htm
郝芳最近當上了副校長,如果能夠跟他是最好的了。
海洋系的導師有這么些:http://zyxy.cug.e.cn/sjdw/marine/dw3.htm
解習農、任建業、王華、陸永潮、王龍樟、劉曉峰、肖軍、姜濤、廖遠濤這些導師都是油氣方面的,解習農和任建業學術型比較強,強烈推薦吧。
老師都挺好的,當然越好的導師報考的越多,競爭越強,也要老師看得上你才行。祝你順利吧。
海洋地質方面高數可選,不過一般的都不選,因為高數難;能源地質工程我就不知道考不考高數了。
專業課,應該是普通地質學和另外一門,像沉積學或者石油及天然氣地質學等。
另外,好像原來你也給我發過信息,不過現在我不在學校,最近一段時間都比較忙,你可以在3月中旬給我網路發消息找我要qq號,有什麼問題可以聊一下,雖然不一定幫得到什麼忙,能幫一點是一點吧,呵呵:-)hehe。
『捌』 南京的名人(至少10)
葉兆言
江蘇蘇州人。1957年生。198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1986年又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班。歷任金陵職業大學教師,江蘇文藝出版社編輯,江蘇作家協會專業創作員。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 祖父是中國文學元老葉聖陶,名字來源於父母的名字各取一半。是真名。
南京人。1974年高中畢業,進工廠當過四年鉗工。1978年考入南京大學中文系,1986年獲得碩士學位。80年代初期開始文學創作,創作總字數約四百萬字。主要作品有七卷本《葉兆言文集》、《葉兆言作品自選集》以及各種選本。另有長篇小說《一九三七年的愛情》、《花影》、《花煞》、《別人的愛情》、《沒有玻璃的花房》、《我們的心太頑固》, 散文集《流浪之夜》、《舊影秦淮》、《葉兆言絕妙小品文》、《葉兆言散文》、《雜花生樹》等。
其作《追月樓》獲1987——1988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首屆江蘇文學藝術獎,現為江蘇省作協專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主要作品有:《燭光舞會》《一九三七年的愛情》、《花煞》、《花影》、《舊式的情感》、《小杜嚮往的浪漫生活》、《路邊的月亮》、《哭泣的小貓》、《詩意的子川》、《閑話南京的作家》、《南京女人》、《不娶我你後悔一輩子》、《名與身隨》等。
有一女兒,03年高考。現居南京
梅婷是一個,還有個男的明星,我不知道叫什麼名字,是和梅婷一起演電視劇叫,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葉凡也是
游本昌[濟公]
毛阿敏
孫權(以前的)
徐容,女,1997年獲世界羽聯第一屆世界盃羽毛球賽女子團體冠軍,這是南京市運動員奪得的第一位世界冠軍;欒菊傑,曾8次獲全國女子花劍個人冠軍、6項團體冠軍。在第二十三屆奧運會上,奪得女子花劍個人冠軍,成為1896年以來第一個載入奧運會擊劍史冊上的亞洲人;胡星剛1983年奪得第四屆世界盃技巧比賽男子單人全能和第二套兩項冠軍;楊陽在1987--1989年,獲世界羽毛球錦標賽、世界盃羽毛球賽、第二十四屆奧運會羽毛球表演賽男子單打冠軍和第十五屆湯姆杯團體冠軍,被譽為當時世界羽壇"四大天王"之一,國家體委曾兩次授予他"體育運動榮譽獎章",並被評為全國十佳運動員之一;2003年11月,中國女排在日本大阪舉行的第九屆世界盃女排賽上奪得冠軍。南京人趙蕊蕊作為主力副攻手參賽,她還榮獲2003年世界盃最佳扣球手,她的名字可以與被稱譽為"鐵榔頭"的郎平放在一起。
具有2400多年歷史的南京,人傑地靈,人文薈萃。南京籍名人傑士層出不窮,燦若群星。他們在歷史的長河中,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譜寫了一曲曲不朽的篇章。南京的形象,南京人的形象,因他們而更加生動鮮明。南京人為之感到驕傲和自豪。
在古代,南京籍的狀元有20餘位,其名單如下:
南唐的盧郢;
北宋的葉祖洽、秦檜、秦熺、俞栗;
南宋的吳潛、張孝祥;
明朝的黃觀、焦竑、朱之蕃。明清的武狀元有周旋、袁士、文質、尹鳳、董永遂、解元;
清朝的胡任輿、秦大士、黃思永、林本直(武狀元)。(清朝的任長華,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回族探花);
太平天國的傅善祥,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狀元。
從古到今,人物的活動反映了整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軌跡,尤其是傑出的人物,為推進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蕭衍(464--549),即梁武帝,他建立了南朝梁。祖籍南蘭陵(今常州),生於秣陵同夏里(今南京東南),在位48年。他"天性銳敏,下筆成章,長於文學,文武兼備"。和別人撰寫成《通史》。又善於音樂與寫詩填詞,其作品大多散佚,明朝人收集殘作,輯成《梁武帝御制集》流傳於今。葬於修陵(今丹陽市東城村)。
清朝大臣、民族英雄鄧廷楨(1775--1846),祖籍福建,清初入江寧(今南京),遂籍。出身宦紳之家,世居秦淮河畔萬竹園。嘉慶六年(1801)中進士。鴉片戰爭時,升任兩廣總督,與欽差大臣林則徐通力協作,開展禁煙英勇斗爭,為鴉片戰爭中堅決抗擊英軍侵略者的愛國將領之一。累官至閩浙和陝甘總督。道光二十六年,終因積勞成疾,卒於任上。死後葬於今南京東郊仙鶴門外靈山下的鄧家山。鄧廷楨墓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玖』 走滑斷層與走滑盆地
徐守禮1王偉鋒2
(1.江蘇石油勘探局,江蘇揚州225009;2.華東石油大學,山東東營)
1研究歷史回顧
有關走滑斷層名詞,最早的科學記載可以追溯到1888年對紐西蘭大地震的記載文獻中,也正是在這一年美國地質家協會成立。從那時起,由於觀察到許多地表斷裂的現象,一些走滑斷裂被識別出來,其中尤其引人注意的是1906年發生在聖安德列斯斷層上的聖弗郎西斯科大地震。走滑斷裂是一種區域性的構造,要求區域性地研究它們的存在和演化歷史。紐西蘭大地震過去數十年,人們才有足夠的數據來推斷(靠經驗和地震中瞬時形成的走滑斷層)有關地質時期由於走滑作用而形成的、局限在數十到上千公里的地殼轉換。隨後,起源於大陸漂移學說的板塊論克服了在20世紀60年代盛行的固定板塊論的局限,解釋了走滑構造及其形成的復雜機制。
野外調查的大范圍展開、實驗研究技術的革新、地震反射和鑽探的三維圖象、有限元技術、古地震資料的精確解釋以及現代地震的分析,均表明在地質時期地殼板塊曾有較大距離的水平滑移。這正如魏格納早前的假說。
或許是因為沿走向長度太大,或許是由於離人口高密度區太近,或許是因為沿走滑斷層的構造圈閉中石油的發現,使得聖安德列斯成為世界上走滑斷裂研究最透徹的一個斷層(Crowell,1979;Hill,1981;Allen,1981)。也正因為如此,聖安德列斯成為走滑斷層觀點產生的源泉(Hill,1981)。
走滑斷層和傾向斷層是斷層在運動學上的兩種分類(Reid,1913;Perry,1935)。走滑斷層指斷層的運動方向平行於斷層的走向。「扭斷層」這一術語是由於Moody和Hill(1956)的使用而流行起來。而他們的觀點引之於Kennedy(1946),而Kennedy則受E.M.Anderson的影響,Anderson則在1905年就使用這一術語,這是由於「扭斷層」被ScottishGeological Survey in the Highlands長期使用。所以這些作者都把這一術語用於深海區域性的,即涉及到了地殼上部的沉積岩,又涉及到了火山岩和變質岩基底的近於垂直的走滑斷層(Moody and Hill,1956;Wilcox,1973;Biddle,1985)。其他一些學者則把這種斷層稱為橫沖斷層。的確,對於大型走滑斷層來說是個很好的術語,但卻與成因分類有些不清(Wood-cock,1886)。
走滑構造,作為造山帶中最主要的構造之一,全面研究開始於70年代末期。80年代,通過對西歐海西造山帶中走滑構造的研究,對西太平洋中生代斜向俯沖與走滑拼貼效應的研究以及對北美西部大陸邊緣地體增生與走滑運動的研究及構造作用的走滑擠出構造的研究等,使走滑構造研究不斷深入,從而深化了板塊俯沖、碰撞、沉積作用、造山機制等地質作用的研究。在走滑構造樣式研究的基礎上研究了花狀構造和走滑雙重體、拉分盆地。近年來,在阿爾卑斯—喜馬拉雅造山帶研究中又進一步提出了擠出構造和構造逃逸的概念。這些概念和研究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造山帶的研究。
2國內外研究現狀
隨著在紐西蘭、日本和加利福尼亞大地震的地表露頭勘探工作的全面展開,走滑斷層的重要性也逐漸為人們所認識。如果僅通過觀察一次地震中的水平位移來推出一個經過長期緩慢聚集為幾百公里的水平位移則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如果能進行區域地質填圖和合成的話,這種外推則是可以的。
2.1走滑斷層類型
走滑斷層通常分為轉換斷層和橫沖斷層兩大類。前者切穿了岩石圈而作為板塊的邊界,後者僅限於地殼中。而每一種類型又可根據它們在板塊內或板塊中的作用再細分。徐嘉煒將走滑盆地分為雁列張性盆地、縱向鬆弛盆地和拉分盆地3種類型(1995)。其中,拉分盆地可以發育在大陸內部與大洋轉換帶、離散型板塊邊界和拉張大陸環境、聚斂板塊邊界和擠壓環境等構造部位。
正斷層的形成可以通過實驗模擬,這就給出了一個與單剪式或純剪模型相關的理論基礎。走滑斷層的共軛部分是純剪模式下形成的,穿過造山帶收縮的方向,斷層的長度一般不超過100km,斷距從數千米到數10千米之間。大型走滑斷層形成於區域性的單剪作用帶中,一般平行於造山帶。實際上,隨著區域性填圖的日臻完善,識別出走滑斷層在古造山帶中的作用也日漸成為一種共識。
伴生褶皺、局部主張應力和壓應力以及相關的裂縫和斷層的位置及方向都與走滑斷層或斷層帶的彎曲或褶皺的幾何形態有關,同樣也和走滑斷層的聚斂與離散有關。
伸展盆地,范圍從地槽到平行裂谷,主要是在離散走滑時以張應力為主的情況下形成的。拉張盆地是在兩個疊覆的走滑斷層之間演化而成的。與盆地相連的走滑斷層在垂直於走向的剖面上呈鬱金香花的形狀。伸長的隆起范圍從擠壓脊到長的低山或小的山脈,在走滑斷層聚斂中把地殼壓縮時形成。它們常常在剖面上被限定成棕櫚樹的形狀。
走滑盆地的形成演化主要受控於斷裂作用,典型走滑—拉分盆地不存在深部熱擾動,因而盆地充填演化中只出現拉分伸展引起的構造沉降,而無熱沉降。
2.2走滑構造形式的控制因素
走滑斷裂在平面上為呈直線或曲線型的重要位移帶,在剖面往往以在沉積蓋層內呈辮狀到向上分叉等近垂直的斷裂帶為特徵。許多走滑斷層,甚至包括結晶基岩,在中、上地殼中可那是拆離的。對構造型式的演化起主要控製作用的因素是在走滑過程中相鄰地塊匯聚或離散的程度、位移的規模、沉積物的物性以及前期構造格局。每一種因素都有隨時間變化的趨勢。
與大型走滑斷裂相伴隨的是垂向的隆升。目前由於缺少直接的、明確的標志和有效的方法,伴隨大型走滑斷裂的隆升問題的研究滯後於對它的水平位移的研究。復雜斷層的運動歷史往往使研究者將大型走滑斷裂伴隨的隆升歸咎於它的正斷層運動或逆斷層運動。
2.3走滑斷裂產生的構造背景
古地震研究表明,走滑斷層處地震發生的頻率遠高於正斷層或逆斷層地區。活動的走滑斷層表現出的斷層的蠕變也使其不同於其他斷層,這是在地震發生深度的范圍內由地殼的彈性負載所驅動的一種大規模的表面現象。蠕變可以是持續的也可以是間隙式的;既可以發生在地震之前也可以發生在地震之後或同時,這取決於斷層帶的組成特徵和靜應力場的特徵,當然還有其他一些還沒有完全理解的因素。
近期的研究已經辨認出走滑斷層與在古地震帶附近的地殼的折離作用和關系,而這也為地殼板塊的旋轉和變換提供了一種機制。但是這種機制是如何驅動板塊運移仍然是個問題,還有待進行深入的觀察、資料搜集以及模擬。
2.4走滑盆地的形成
沿走滑斷層分布的一些盆地,其發育與走滑變形直接相關,它是局部地殼擴張或縮短的結果,走滑盆地的沉降機制除地殼拉張作用外,另一種重要的機制是地殼塊體局部聚斂所產生的負荷作用。
2.5走滑斷層在地層記錄方面的特點
走滑盆地可發育在不同的構造背景下,但在地層記錄方面仍有獨特性:盆地內和邊緣在地質上不協調;盆地不對稱性;幕式快速沉降;局部相變和不整合;同一地區不同盆地差別很大。
2.6與油氣的關系
油氣是走滑盆地中的重要資源,據初步統計,已有1330億桶石油來自於走滑構造盆地。單個走滑盆地的含油氣性差別很大,從富含石油到不含石油均有。這存在著是否有生油岩、成熟度、運移能力、儲層的質量和分布、圈閉和蓋層的發育、烴類的保存等因素。最重要的是油氣成熟、運移和圈閉形成的時間性,因為走滑盆地常是短命的。
3研究進展與趨勢
對走滑斷裂的認識,最近幾年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鑒別出沿走滑斷裂出現的若干構造式樣;關於地塊繞縱軸旋轉以獲得古地磁證據;建立了走滑盆地演化的新模式;對造山帶中的巨型走滑斷層獲得了古地磁和其他證據,等等。
活動的走滑斷層的識別標志:合成地震表面的移動,下輪廓明顯的地球物理特徵和地震亮點機理,當前的位置及活動斷層的滑距由大地測量研究所記錄,它們的古地震行為是由詳細的微地層研究來解決的。
收縮的構造如褶皺、逆斷層,伸展構造象正斷層等,這些復雜多樣的構造或單獨或同時具有雁行式褶皺或斷裂等主要特徵。解釋這些褶皺、斷裂及其伴生構造的幾何學和動力學機理是純剪切或單剪切。有關走滑斷裂的沉積盆地已有不少文章(Balance,1980;Crowell,1982;Biddle,1985),許多沉積盆地是典型的高沉積速率,缺少火山及變質活動,相變快,短距離相序變厚,存在多個不整合等,反映了同構造沉積,非對稱的斷層邊緣角礫岩相代替山麓堆積岩或沖積扇體(Crowell,1974;Mitchell.1978;Nilsen,1985;Dunne,1984),在盆地邊緣斷裂形成一個狹窄條帶狀的粗粒盆地邊緣相。
通常較多地被人們所研究的是一些高角度斷層,而對低角度斷層往往缺乏足夠的認識。因此,Lake Creek斷層最初認為是推覆構造,也有人認為是鏟狀斷層的一側,或花狀構造或野馬拆離斷層的伴生斷層,但經實踐證實這是一個低角度的走滑斷層。斷層組系分析表明該斷層是在壓應力場斷滑形成的,而壓應力狀態及地殼層的各向異性控制了該斷層的幾何形態和動力學機制。建模實驗表明在一定的應力場條件下,摩擦力方向對走滑斷層的走向起到很大的影響作用。由此可見,在地殼層中,低角度走滑斷層是完全可以形成的,如果以該斷層為低角度走滑斷層的實例進行剖析,無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略傾斜的軸向壓應力場和區域性地殼層的各向異性是形成低角度走滑斷層的主要因素。
伴隨著走滑形成的盆地最顯著的地層特徵是:拉分盆地形成厚的對稱上超層序。這是由於同沉積走滑引起的沉積中心的遷移(Crowell,1974b,1982a)。沉積中心的遷移與盆地走滑運動的方向相反,盆地拉長且形成超覆。挪威西部Hornelen盆地,面積不過1250km2,但在長不足70km、寬僅15~25km的區域內,泥盆系厚度竟達25km(Steel,1977,1980)。然而,任何地區真實的鉛垂厚度不超過8km(Steel,1980)。南加利福尼亞隆起大約有30~40km長、6~15km寬,區域面積400km2,累積厚度有13km,但如此厚的地層在任何單井孔中都是相對極薄的。像這樣的厚度、不對稱性及其沉積充填方式,與其他不同規模、時代及構造樣式的盆地形成了鮮明特徵。
走滑斷裂的幾何形狀及構造樣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即不同時代、先存岩石的構造形狀、水平滑移量和伸長率等。決定走滑斷層上升或下降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斷層面相對於它的滑移矢量所形成的幾何形狀,因為它決定了本地區地塊的聚斂或離散(Fairbanks,1907;Clayon,1966;Pakiser,1996)。有些學者(Hamilton,1996;Freund,1970a,1910b;Seissere,1973;Beck,1976;Zone,1976;Simpson,1977;Hamilton,1978)對美國太平洋沿岸及死海地區在單剪切作用下沿垂軸發生旋轉提出了質疑。然而Roestein(1984)、Ron(1985,1986)和Kissel(1987)等卻接受構造旋轉的概念,並且在其他大的走滑斷層區域內發現了構造旋轉的古地磁證據。
哥倫比亞大學P.F.Friend等人對美國Spitsbergn西北地區的研究發現在盆地兩個邊界斷層中有一個走滑斷裂帶。這個走滑斷裂帶可在露頭上識別出來,並且在走滑斷裂帶中存在一些地質事件,作者以此作為研究走滑斷裂的動力學機制。
Paul J.Umhoefer通過對英哥倫比亞東南海岸帶的研究,認為Ylakom斷裂系為走滑斷層系的演化復雜性以及斷層反轉的幾何形狀對構造體系和應力模式的影響方面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實例。該斷層為晚白堊世到老第三紀。這些大型走滑斷層的構造不僅延遲了收縮構造的加積,而且造成了許多地表向北方向的運動。
M.Thhibaut在研究阿爾卑斯和加里弗尼亞地區時,建立了線性函數反演模型來演示走滑斷層和逆沖斷層的空間幾何形態。
Auareyd D.Huerta以Ih中南部的湖灣地區為例,研究了低角度走滑斷層的動力學及水動力學機制。
在研究三維變形方面,M.Jhibaut和J.P.Gratier提出了線性准則的新方法,並在San Cayetano沖斷層得到了具體應用並得到較好的效果。Timonthy A.Little通過對紐西蘭Awater走滑斷層的觀察認為前人對斷層的斷距梯度與應變只考慮了野外觀察的斷層位移或下掉幅度以及各個斷層之間的關系這兩個方面的因素,並撰文對Wojtals方法進行了改進。作者認為是提供了一種新的天然斷層組系的動力學分析方法,為在活動構造變形區域研究區域大地應力構造特徵、在傾斜分散地區斷層體系研究動力學控制因素和斷塊倒傾的作用以及在大型走滑斷層鄰近地區斷層分布特徵中的瞬時和空間矢量成為可能。,
Allen P A(1990)認為:「走滑變形有關的盆地同裂谷盆地、被動邊緣盆地和前陸盆地相比,一般比較小且復雜。它們與一個地區的構造演化緊密相關,由於變形的歷史極為復雜,一直未能建立起其機理模型」。然而,與單純走滑變形有關的小型盆地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T.H.Nilsen和R.J.Mclaughlin分別對挪威西部的Hornelen盆地、南加利福尼亞的Ridge盆地和北加利福尼亞的Little Sulphur Creek盆地等典型走滑盆地進行了對比研究,總結了走滑斷層附近發育的某些盆地的主要特徵和識別標志。類似的盆地還有沿委內瑞拉Bocono斷裂帶發育的晚新生代盆地、洛杉磯和文圖拉盆地,中國的寧蕪盆地、海原盆地和百色盆地等等。
Reading,N.Christie-Blick,Rodgers,Crowell和Mann,Nilsend等提出了走滑斷裂和盆地形成的動力學模式和成因機制。其中,闡述較為全面的首推Mann等提出的經典拉分盆地演化的定性模式:①在堅硬的大陸內部的板塊走滑邊界帶,沿主位移走滑斷裂帶與板塊之間理論滑動線斜交的部位,即斷層的分離轉折部位,首先形成拉分雛形;②沿分離轉折部位的初始裂開產生紡錘形盆地,並被一些與走滑斷裂的不連續端部相連接的斜向滑動斷裂限定,且常被其分割:③逐漸擴大的走滑位移使盆地具有一定的形態,在左旋斷層之間者稱為「舒緩的S形」,在右旋斷層之間者稱為「舒緩的Z形」;④隨走滑位移增大,導致「S」形或「Z」形盆地的長度增大,從而形成長菱形拉分盆地,後者以在盆地底部包含兩個或多個近環狀深淵為特徵;⑤持續數千萬年以上的走滑作用可形成長而狹窄的海槽。
伸展或裂谷盆地是目前研究較多、理論較成熟的一類盆地。這類盆地強調成盆區地殼或岩石圈引張成因。已發展了以下一些動力學模式:①主動裂谷:a.隆起推力、重力擴展作用(Neugebauer,Bott,Housemne等);b.底闢作用(Woidt等)。②被動裂谷:a.純剪切(Mckenzie等);b.簡單剪切模式(Wernicke):c.分層剪切模式(Eeaton)。③碰撞裂谷。R.S.White,D.Latin和N.White(1993)等對裂谷盆地演化的深部控制因素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深部地幔柱引起的熔融不僅導致了大規模的岩漿活動,也造成了地殼的隆升與沉降。隨地震層析、岩石圈探針等技術的發展和超級地幔柱理論的提出,人們對控制盆地形成演化的深部過程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在我國,對郯廬斷裂帶的研究亦已相當深入,並取得了大量成果。據初步統計,已有200餘篇論文從不同角度論證了斷裂帶的形成、演化、切割深度、走滑位移量、斷裂帶力學性質與區域應力場、斷裂帶深部構造特徵以及斷裂帶與內生金屬成礦作用的關系等。對斷裂附近的松遼、渤海灣、膠萊和蘇北等中、新生代含油氣盆地的結構、構造、火山與熱作用、沉積層序和油氣分布等特徵也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然而,對這些盆地的基底結構和構造、盆地的形成演化機制和動力學過程的認識仍然存在眾多分歧,斷裂與盆地的耦合關系尚缺乏深入探討,特別是在分析盆地演化機制和建立盆地成因模式時前人很少或基本未考慮郯廬斷裂的影響。
根據東部盆地顯示的拉張裂陷特徵,國內一些知名學者提出了不同的、有些甚至是相左的認識。張愷等(1995)、陳發景(1996)認為它們是裂谷盆地。然而,當附近的岩石圈大規模仲展裂陷成盆時,郯廬斷裂作為先存的岩石圈不連續面也應發生大規模裂陷變形,但事實上郯廬斷裂表現為以走滑作用為主、性質多變的復雜斷裂帶。李德生(1982)、田在藝等(1991)認為這些盆地是大陸內部斷陷—坳陷型盆地,上地幔隆升引起岩石圈上部拉張裂陷,地幔冷卻收縮時形成坳陷。但是,上地幔隆起機制是什麼?是否與郯廬斷裂活動時的觸發與減壓效應有關?李思田(1995)認為「渤海灣盆地是張扭性盆地,受伸展與走滑雙重機制影響,而以前者為主」。劉澤容(1977,1982)認為渤海灣盆地是郯廬斷裂大規模平移活動派生應力場形成的帚狀構造。宋新民等(1995)認為郯廬斷裂和太行山東翼斷裂均發生右旋剪切,共同作用形成渤海灣拉分盆地。那麼,郯廬斷裂中、新生代的活動對它附近盆地的形成、演化究竟有何影響?強度如何?這都需要進行深入研究。
4待解決的問題
A.G.Sylvester在1988年撰文對聖得列斯斷層的一些特徵進行了詳細論述。可是,聖安得列斯斷層的動力學機制、水動力學機制及地震活動表徵對一般的走滑斷層,特別是邊界轉換斷層有多大代表性呢?對於地震風險評價和走滑機制、走滑構造的理解來講,該問題的回答至關重要。從加利福尼亞邊界轉換斷層所得出的一些論斷將會引起整個構造界的重視。就像走滑斷裂最早在南加利福尼亞提出,後來擴展到其他地區一樣。
對以下幾個問題的理解還是遠遠不夠的:雁行褶皺和相關走滑斷層的形成機制;構造格局對走滑斷層構造體系的影響;沿轉換板塊邊界的地熱和應力狀態;由海底地磁異常分析得出的歷史時期的斷滑速度與現代斷滑速度之間的差異。通過近一個世紀對聖安德列斯斷層的觀察,人們已經得出了許多與走滑斷層有關的概念和問題,而且還在不斷獲取新的信息。但是當科學工作者注意到其他一些研究尚不透徹的走滑斷層時,這些基本的問題將會得到逐步解決。
ArthurG.Sylvester通過對聖安得列斯的研究,例舉了4個與走滑斷層相關的基本問題:在決定走滑斷層樣式上,構造格局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聖安得列斯缺少一個熱流異常帶?為什麼現今的表面力測量結果和動力學模擬不相吻合?為什麼古地震確定的斷裂兩側相對速率比從洋底古地磁資料得出的結果小?
對於走滑斷層的一些構造作用,最近一些相關的概念和說法在時空區域內大大拓寬了人們的視野。例如,對大陸邊緣微板塊構造的觀點引入了第三維的概念已改變了活動帶變形機制的理論。沿著台地板塊邊界,走滑斷裂是構造遷移中最主要的構造樣式。現在應力集中在構造特徵及板塊邊界史的研究上,從而確定出了這些板塊邊界改造後的兒何形狀。
對地殼中深層地震反射研究的解釋至少與理解走滑斷層同等重要。這些地震反射不僅暗示出在地殼的一定范圍內拆離的存在,同時也顯示出在地殼深處這些拆離切穿了一些走滑斷層。傳統觀點涉及的一些方面,如走滑斷層附近不同地殼深度范圍內的應力方位及分解,以及關於走滑斷裂的強度、走滑斷裂吸收地震彈性能的能力等方面,這些解釋已完全動搖了傳統的觀點,這些概念的內容廣泛,它們涉及內、外生礦床的勘探,涉及到古構造學、古地理學及地震風險等各種學科。對於那些研究構造及走滑斷裂的學者來講,這些結論向他們提供了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富有啟發性的思路。同時,這些提法也預示我們獲得發現和理解的喜悅時刻的即將到來。
參考文獻
[1]李四光.地質力學概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72.
[2]朱夏.朱夏論中國含油氣盆地構造.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6.71~79.
[3]Wang Weifeng et al.Meso-Cenozoic Evolution of the Tanlu Fanlt and Formation of SedimentaryBasins.Acta Geologica Sinica,1998,72:350-362.
[4]構造地質論叢編輯部.構造地質論叢(3)(郯廬斷裂論文集).北京:地質出版社,1984.
[5]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郯廬斷裂.北京:地震出版社,1987.
[6]徐嘉煒.論走滑斷層作用的幾個主要問題.地學前緣,1995,2(1,2):125~135.
[7]萬天豐,等.郯廬斷裂帶的形成與演化:綜述.現代地質,1996,10(2):159~166.
[8]竇立榮,等.郯廬斷裂北段形成的年代學及其意義.地質論評,1996,42(6):508~512.
[9]李德生.李德生石油地質論文集,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2.
[l0]田在藝.田在藝石油地質論文集.北京:石汕工業出版社,1997.
[11]田在藝,等.中國含油氣區構造特徵,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9.
[12]張愷.中國大陸板塊構造與含油氣盆地評價.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13]王偉鋒.渤海灣盆地西部構造級序與油氣分布.石油大學學報,1996,20(1):6~12.
[14]王偉鋒.遼西地區構造演化與盆地成因類型研究.地質力學學報,1997.3(3):81~89.
[]5]高瑞祺,蕭德銘.松遼及外圍盆地油氣勘探新進展.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5.
[16]姜貴周.中國東北中新生代盆地成因與演化.大慶石油學院學報,1997,21(1):1~5.
[17]廖興明.遼河盆地構造演化與油氣.北京:石汕工業出版社,1996.
[18]宗國洪,等.濟陽盆地中生代構造特徵與油氣.地質論評,1998,44(3):299~294.
[19]嚴俊君,等.渤海海域的郯廬扭斷裂及含油氣盆地的發育.地球科學,1992,17(1):31~38.
[20]李鵬舉,等.東濮凹陷拉張構造研究.石油勘探與開發,1994,21(4):6~9.
[21]汪澤成,等.黃驊坳陷中新生代構造負反轉分析.地球科學,1998,23(3):289~293.
[22]陳昭年,陳發景.松遼盆地反轉構造運動學特徵.現代地質,1996,l0(3):391~396.
[23]張功成,等.松遼盆地伸展和反轉構造樣式.石油勘探與開發,1996,23(2):16~20.
[24]陳發景,等.中國中、新生代含油氣盆地構造和動力學背景.現代地質.1992,6(3):317~327.
[25]任建業,等.中國大陸東部晚中生代裂陷作川的表現形式及其幕式擴展.現代地質,1996,l0(4).
[26]李思田.沉積盆地的動力學分析.地學前緣,1995,2(3,4):1~8.
[27]P.A.艾倫,P.R.艾倫著.陳全茂等譯.盆地分析——原理和應用.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0.108~128.
[28]何明喜,劉池洋,等譯.盆地走滑變形研究與古構造分析,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2.
[29]Harding T P.Seismic characteristics and identification of negative flower structures,positive flower structures and positive structural inversion.AAPG,1985,69:582~600.
[30]Molnar P.and P.Tapponnier.Rclation of the tectonic of eastern.China to the India-Eurasiacollision.Geology,1977,5.
[31]Cathy J.Busby,Raymond V.lngersoll,Tectonicsof Sedimentary Basins,Blackwcll Science,425~457.
[32]Christie-Blick,Biddle K T.Deformation and basin formation alongstike-slip faults.Society of Economic Paleontologists and Mineralogists Special Publication 37,1995.1~34.
[33]Sylvester A G.Strike-slip faults.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1988,100:1666~1703.
[34]ZolnaiG.Continental wrench-tectonics and hydrocabon habitat.America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Continuing Ecation CourseNote Series30,variably paginated.1991.
[35]Mckenzie D P.Some remarks on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1978.48:25~32.
[36]WernickeB.Low-angle nomal faults in the Basin and Range province:nappe tectonics in an extendingorogen.Nature,1981,291:645~647.
[37]WernickeB,Burchfeld B C.Modes of extensional tetonics.J struct Geol,1982,4:105-115.
[38]Wernicke B.Uniform sense normal simple shearof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Can J Earh Sci, 1985,22:108~125.
[39]Ziegler PA(ed).Geodynamics of rifting.Tectonophysics,1992,215:1~253.
[40]Latin D,White N.Magmatism in extensional sedimentarybasins.AnnaliDi Geofisica,1993,36(2):123~138.
[41]何登發.沉積盆地的動力學研究的新進展.地學前緣,1995,2.(3,4):53~59.
[42]鄧乃恭,等.造山與成盆作用形成於統一的動力學機制.地質論評,1996.42(4):300~303.
[43]Zoback M L.First and second orderpatterns of stress in the lithosphere.J Geophys Res.1992.92:11703~11728.
[44]Paul J,Vmhoefer and Paul Schiarizza.Latest Cretaceous to Early Tertiary dextral strike-slip faulting on the southeast Yalakom fault system,southeastern coast belt.GSA Bulletin,1996,108(7):1666~1703.
[45]Aydrey D.Huerta.and Rodgers.Kinemanic and dynamic analysis of a low angle strike-slip fault.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1996,18(5):585~583.
[46]Timothy A.Little.Faulting-related displacement gradients and strain adjacent to the Awatere strike-slipfault in New Zealand.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1996,18(2,3):321~340.
[47]P.F.Fried andothers.Late Silurian and early Devonian stratigraphy and probable strile-slip tectonicsin n orthwestern Spitsbergen.Geol,1997,134(4):459~479.
[48]M.Thibaut and others.An invers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ree-dimensionalfault geometry with thread criterion.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1996,18(9):1127~1138.
『拾』 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和華東中國石油大學哪個好
論名氣肯定是地大略勝一籌,地大的綜合實力較強,但是石油大學作為石油院校的黃浦其石油研究實力當然不可小視。
就專業實力而言,基礎地質方面那肯定是地大強啊,但論石油方向的專業(石油工程、油氣勘探、油氣儲運、油氣煉制)那石油大學就當仁不讓了,但是地大里的資源學院實力也可以,名師也不少。
就所在城市而言,這不言而喻了,武漢作為大城市信息交流更通暢,新鮮事物多,這會讓你大大開闊眼界,為將來更好的發展打開更廣闊的思路,但同時誘惑也不少,所以能靜下心來好好學習就顯得非常珍貴;東營這個不知名的小城市坐落在黃河入海口,學校周圍沒有多少商業性的場所,但學習氛圍很好,絕對適合學習,同時在這里也可能會局限你的眼界和思路。大學的專業知識學習同樣重要哦,畢業找工作時,企業還是很看重你的的真才實能,要知道你不會幹活,別人招你幹啥。另外石油大學在青島也有分校區,盡管在黃島,但是校區南門就是大海,環境四季如春怡人,挺不錯的。
就出國機會來講,他們作為「211」院校,每年國家都會給一部分的公費留學生名額,國家給學生出全部的費用。就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而言,每年大概就有30個左右的名額,最多隻報了一半,所以只要你的英語可以,出國絕對是沒有問題的,在名額上地大可能要更多一點。
就就業情況而言,我們石油大學連續多年整體就業率就在90%以上,個別專業的就業率達到了95%甚至100%,就業去向一般是去國內外油田單位,國內的油田福利待遇在國內企業中算比較好的了,基本保險都有,工資算中等,盡管餓不著,但想發財也不易。
到底選擇哪個學校,這得看樓主怎麼看了,要是覺得大學裡面開拓研究和思路最重要呢,那就建業選地質大學;要是覺得將來找工作比較重要呢,建議考慮你下石油大學。另外,我覺得上大學還得盡可能選自己喜歡的專業,無論選那個學校盡量讓自己喜歡的專業就是他們那裡最牛的專業,這樣工作和愛好都能符合要求了。
最後祝願樓主金榜題名!找到自己喜歡的專業,踏踏實實的學習專業知識,同時多參加課外活動同同學搞好關系,那樣的話你的大學生活將會既豐富多彩,又充實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