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第四屆全國大學生地質

第四屆全國大學生地質

發布時間: 2021-02-08 12:55:31

⑴ 本科生教育

一、日常教學運行

(一)教學工作平穩有序

2012年全年開設課程總門數為1022門,其中春季學期474門,秋季學期548門。主講教師總人數為1108人,其中春季學期544人,秋季學期564人。教授授課250門,副教授授課494門,教授承擔本科課程占總課程數的24.46%。各學院為本科生上課的教授(60歲以下)為163人,佔60歲以下教授總數的95.88%。

在考試管理工作中,順利完成了各項考試安排,嚴格執行考試標准,嚴肅考風考紀,努力促進良好學風形成。

(二)學籍管理服務到位

截至2012年10月,共有在校本科生8395名。完成了2146名學生的電子注冊、2046名畢業生的審核、證書發放和注冊工作。411名學生獲得免試推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資格。段豐娟獲得北京市教委2012年度學籍學歷管理先進個人。

二、教學建設與改革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建設為龍頭,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兼顧,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加強教學內涵建設。在特色專業、精品課程、教學團隊、教學名師與精品教材等方面,加大建設力度,明確重點目標,獲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程」建設項目資助經費1000萬元。

(一)專業建設

2012年,學校根據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及《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完成了本科新舊專業的對照整理工作,整理後學校共有49個本科專業。以實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和「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建設為契機,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專業綜合改革。石油工程、安全工程、測繪工程和土地資源管理等4個專業獲得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石油工程、安全工程和測繪工程等3個專業獲得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支持,材料科學與工程、地球物理學和地下水科學與工程等3個專業獲得了校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支持。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有效期延長申請,這對於提高學校工程人才培養質量、推動學校本科教育與國際工程教育接軌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材建設

學校積極進行教材建設,制定了教材建設管理辦法等綱領性文件,對教材管理、編寫、選用、評選等做出規定,從制度上保證了教材建設的有序進行和順利開展。2012年,學校共資助出版12本教材;立項8本教材;《基礎礦床學》(薛春紀)和《結晶學與礦物學》(李勝榮)2本教材獲得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書目。

(三)課程建設

制定精品課程建設計劃,有計劃、有步驟地申報國家級精品課程。《走近地球》(顏丹平、程捷主講)和《玉雕與玉器》(郭穎、余曉艷主講)2門課程獲得教育部2012年度精品視頻公開課第二批建設選題名單。

(四)教師教學能力建設

2012年,學校啟動首屆校級教學名師的評選,共評選出許虹、周訓和黃文輝等3名校級教學名師;推薦許虹和周訓2名教師參加北京市教學名師獎的評選,其中許虹獲得第八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稱號。與教學名師培養體系相銜接的新教師教學上崗培訓、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得到進一步深化。圓滿完成了第十二屆新教師上崗培訓活動,共有23名教師順利結業;根據新教師的培訓體會,編輯完成了第十二屆《新教師教學上崗培訓心得體會匯編》。啟動第十三屆新教師上崗培訓活動,共有27名教師參加本期培訓。22名從各學院(部)脫穎而出的青年教師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第八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其中一等獎1人,二等獎3人,三等獎6人。

(五)教學研究與改革

學校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推進教改項目的立項和教學成果的培育,「以立項促改革,以教改促成果」。2012年,學校共資助校級教改重點項目9項,一般項目36項,名師配套項目6項;在北京市支持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項目中,共有3個專業綜合改革項目、5個教改項目、5個精品教材項目、2個教學名師項目、1個基地建設項目獲得支持。組織評選了2012年校級教學成果獎,其中一等獎15項、二等獎15項、三等獎20項。

三、實踐教學

(一)實踐教學平台

實習基地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實驗室,學校不斷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完善實習經費管理辦法,為實踐教學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2012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雲南有色資源集團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煤平朔煤業有限責任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獲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項目。雲南有色資源集團、中煤平朔煤業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遼河油田分公司獲國家級工程實踐中心建設項目。

(二)校外實習

校外實習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環節,學校每年集中安排低年級本科學生的校外實習任務。2012年,學校共有1272名學生赴北戴河進行地質認識實習,1070名學生赴周口店進行地質教學實習,另外還接待了青海大學80餘名師生和內蒙古農業大學30餘名師生在周口店的地質實習。學校長期以來依託自身優勢資源強化國際合作,跨境地質實習逐步形成規模,開拓了學生的國際視野。2012年,學校共安排33名學生赴韓國、越南、納米比亞和中國台灣等地進行跨境地質實習和交流,同時接待了40餘名來自韓國、越南、納米比亞、俄羅斯和中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學生來學校交流並在北京周邊進行地質實習。

(三)學科競賽

為進一步推進創新人才的培養工作,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學校持續加大對學科競賽的關注與投入。截至2012年12月16日,學校本科學生參加校級以上學科競賽26項,共獲校級以上獎勵(不含校級)187項。在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中,學校共獲得3個單項一等獎,並獲團體一等獎。

(四)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

學校非常重視大學生科研創新活動的開展,投入專項經費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學校整合優勢資源建設了7個校內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為學生創新活動的開展提供平台。2012年,共立項支持創新創業訓練項目357項,其中國家級150項,北京市級22項,校級185項,經費總額達237.35萬元。參加項目的學生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11篇。創新實驗項目的開展有力地推動了學校的教學改革,加強了對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五)畢業設計(論文)

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是大學四年教育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檢驗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2012年,參加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應屆學生為1960人。畢業設計(論文)選題來自科研、教育、生產等方面,所佔比例分別為61.5%、9.1%和10.6%。指導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教師共507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指導教師比例為65.9%。在優秀學士學位論文評選中,共遴選出校級優秀學士學位論文8篇。

四、教學質量監控

(一)教學質量監控

2012年,學校堅持執行春季學期和秋季學期的期中教學質量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與院(部)溝通,在分析各院(部)檢查總結報告的基礎上,發出學期檢查通報,做到有安排、有總結、有提高。嚴格執行領導幹部聽課制度和學校、院(部)和教研室三級聽課制度,為教學管理部門提供了很好的第一手教學信息。

(二)教學督導工作

為了加強課堂教學工作,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根據本科教學督導組的職責和2012年度督導組的工作要點,全體督導員按既定分工范圍,以隨堂聽課為主,參與了各院(部)與本科教學相關的多項活動,累計聽課130多人次,抽查審核畢業論文130餘份,參加多次新教師培訓活動,發現和解決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及時與有關院(部)、教研室交換反映相關意見或建議,對教學質量的提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三)教學系列評優

為進一步加強課堂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果,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學校組織完成2012年本科教學系列評優工作,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能源學院和珠寶學院3個學院獲得本科教學管理先進單位獎;30名教師獲得「本科教學優秀獎」,其中一等獎8人,二等獎11人,三等獎11人。匯總3個先進管理單位的經驗總結和8名「本科教學優秀獎」一等獎獲得者的工作體會,編輯了《教學系列評優先進事跡匯編(十二)》。

(四)學生評教

在教學質量評價過程中,學校更加註重學生評教對教學質量評價的重要意義。2012年組織全校本科生對2012年春季學期和2012年秋季學期全體上課教師進行了網上評價,累計參評學生140604餘人次,學生參評率達到95.75%。根據學生評教數據以及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評語進行整理分析,完成了2012年春季學期和2012年秋季學期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結果》;對暑期189名教師的實習、實驗課教學進行質量評價,完成了《實踐教學質量評價結果》。評價結果及時反饋至學院和教師本人,為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數據。

(五)基礎資料收集

學校重視基礎資料的收集和編輯工作,堅持翔實、客觀地記錄本科教學工作的基本情況和教學研究與改革成果。完成《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教學基礎資料匯編》;完成並上報市教委《北京地區本科高等學校教學質量狀態核心數據採集表》和《北京高等學校教育質量分析報告》;完成並上報教育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本科教學質量報告》。

五、附錄

表1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本科新舊專業整理審核匯總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中國地質大學年鑒.2013·北京

註:1.專業代碼後帶「W」的表示目錄外專業;

2.專業代碼後帶「Y」的表示引導性專業;

3.專業代碼後帶「*」的表示目錄內需一般控制設置的專業。

數據來源:《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關於報送現設本科專業整理結果的函》(中地大京函字〔2012〕123號)。

表2 2012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本科招生專業

續表

續表

註:1.專業代碼後帶「W」的表示目錄外專業;

2.專業代碼後帶「Y」的表示引導性專業;

3.專業代碼後帶「*」的表示目錄內需一般控制設置的專業。

表3 2012年全年開課情況

續表

表4 2012年在校生統計

續表

註:數據統計時間截至2012年12月31日。

表5 2012年應屆本科生畢業、學位授予情況

續表

註:數據統計時間截至2012年12月31日。

表6 2012年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

數據來源:《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學科專業名單的通知》(教高廳函〔2012〕7號)。

表7 2012年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名單

數據來源:《教育部關於批准實施「十二五」期間「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2012年建設項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號)。

表8 2012年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情況

數據來源:《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2011年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結論及有效期延長申請審核結論的通知》(教高廳函〔2012〕5號)。

表9 2012年正式出版教材匯總表

表10 2012年教材立項匯總表

續表

數據來源:《關於公布2012年度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項目評審結果的通知》(教發〔2012〕29號),表中註明「*」的項目為自籌經費項目。

表11 2012年國家級規劃教材匯總表

數據來源:《教育部關於印發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書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1號)。

表12 2012年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建設選題名單

數據來源:《關於公布2012年度精品視頻公開課第二批建設選題名單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91號)。

表13 2012年北京市教學名師獎名單

數據來源:《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關於公布第八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獎名單的通知》(京教高2012〕14號)。

表14 2012年校級教學名師獎名單

數據來源:《關於公布2012年校級教學名師獎獲獎名單的通知》(中地大京發〔2012〕71號)。

表15 2012年第八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獲獎名單

續表

數據來源:《關於表彰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第八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獲獎教師和單位的決定》(中地大京發〔2012〕104號)。

表16 2012年校級教改項目

續表

續表

數據來源:《關於公布2012年度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項目評審結果的通知》(教發〔2012〕29號),表中註明「*」的項目為自籌經費項目。

表17 2012年校級教學成果獎獲獎名單

續表

續表

續表

數據來源:《關於公布2012年校級教學成果獎獲獎名單的通知》中地大京發〔2012〕89號。

表18 2012年北京市支持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項目明細表

表19 2012年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名單

數據來源:《教育部關於開展「本科教學工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工作的通知》(教高〔2011〕7號)及《教育部關於批准實施「十二五」期間「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2012年建設項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號)。

表20 2012年國家級工程實踐中心名單

數據來源:《教育部等部門關於建設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的通知》(教高〔2012〕8號)文件。

⑵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參加全國大學生聯賽嗎

不參加

⑶ 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需要學習哪些軟體,還有什麼時間開始

地質作圖的各種軟體,實在不會就用coreldraw,還有就是21號出發,27號回(我們學校)

ps:親,你是哪個學校的啊?

⑷ 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大賽獲獎信息

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團體獎名單

團體一等獎:成都理工大學

團體二等獎:桂林理工大學、吉林大學

團體三等獎:東華理工大學、山東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地質技能綜合應用獲獎名單

獎項
獲獎隊號
獲獎隊員姓名
所在學校

一等獎
12
鄧福理、鍾福軍、李喆明
東華理工大學

一等獎
48
程志國、尤敏鑫、趙佳楠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二等獎
16
戴 昱、范汝海、黃玉珍
桂林理工大學

二等獎
26
郭雲鵬、於 聰、明添學
吉林大學

二等獎
28
楊明春、張晉瑞、石開波
吉林大學

二等獎
32
肖萬峰、李曉鳳、郭鳳霞
山東科技大學

二等獎
41
朱存金、陳靚穎、潘軍利
西南科技大學

三等獎
10
張夏楠、朱雯雯、劉 龍
成都理工大學

三等獎
17
龔 雲、劉東傑、鍾 雁
桂林理工大學

三等獎
33
田恆次、孫金強、曹長國
石家莊經濟學院

三等獎
34
楊晨英、宋 炯、王鵬飛
石家莊經濟學院

三等獎
45
楊維文、李 平、楊興越
新疆大學

三等獎
46
張寶森、張隆隆、吉 海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三等獎
47
孟五一、劉 利、劉 棟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優勝獎
08
賴 楊、熊 波、宋世偉
成都理工大學

優勝獎
09
倪春雨、劉 文、唐軍華
成都理工大學

優勝獎
13
阮 昆、孫 冉、江 海
東華理工大學

優勝獎
19
查明高、盤小新、張 波
貴州大學

優勝獎
23
曾瑞垠、丁 盛、王文祥
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

優勝獎
36
毛 偉、張 樂、朱 斌
西北大學

優勝獎
37
李長政、陳雪霏、張子亞
西北大學

優勝獎
39
曾 磊、張 雄、鮮海洋
西南科技大學

優勝獎
42
朱 訊、高 雄、龍 斌
西南石油大學

優勝獎
51
王 江、魏 穎、劉洪平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地質標本鑒定獲獎名單

獎項
獲獎隊號
獲獎隊員姓名
所在學校

一等獎
08
賴 楊、熊 波、宋世偉
成都理工大學

一等獎
09
倪春雨、劉 文、唐軍華
成都理工大學

二等獎
12
鄧福理、鍾福軍、李喆明
東華理工大學

二等獎
16
戴 昱、范汝海、黃玉珍
桂林理工大學

二等獎
28
楊明春、張晉瑞、石開波
吉林大學

二等獎
29
張育芳、羅智勇、黃宇兵
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

二等獎
36
毛 偉、張 樂、朱 斌
西北大學

三等獎
05
趙曉燕、孫 羽、楊李紅
長安大學

三等獎
10
張夏楠、朱雯雯、劉 龍
成都理工大學

三等獎
17
龔 雲、劉東傑、鍾 雁
桂林理工大學

三等獎
20
趙鳳其、陳正山、楊 慰
貴州大學

三等獎
31
張鳳壘、時 晨、王 康
山東科技大學

三等獎
38
付 玲、南 雲、李智超
西北大學

三等獎
49
姜高磊、梁 蕾、桑 浩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三等獎
51
王 江、魏 穎、劉洪平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優勝獎
04
陳 靜、袁學銀、付宛璐
北京大學

優勝獎
15
藍冬妮、李群芳、陸元芬
桂林理工大學

優勝獎
23
曾瑞垠、丁 盛、王文祥
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

優勝獎
26
郭雲鵬、於 聰、明添學
吉林大學

優勝獎
37
李長政、陳雪霏、張子亞
西北大學

優勝獎
39
曾 磊、張 雄、鮮海洋
西南科技大學

優勝獎
46
張寶森、張隆隆、吉 海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優勝獎
58
姜 爽、張佳佳、程 呈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優勝獎
61
欒東肖、宋丙慧、程俊陽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鑽井岩心地質編錄獲獎名單

獎項
獲獎隊號
獲獎隊員姓名
所在學校

一等獎
10
張夏楠、朱雯雯、劉 龍
成都理工大學

一等獎
33
田恆次、孫金強、曹長國
石家莊經濟學院

二等獎
08
賴 楊、熊 波、宋世偉
成都理工大學

二等獎
12
鄧福理、鍾福軍、李喆明
東華理工大學

二等獎
17
龔 雲、劉東傑、鍾 雁
桂林理工大學

二等獎
21
荀志國、武立軍、張志浩
河海大學

二等獎
31
張鳳壘、時 晨、王 康
山東科技大學

二等獎
32
肖萬峰、李曉鳳、郭鳳霞
山東科技大學

三等獎
19
查明高、盤小新、張 波
貴州大學

三等獎
28
楊明春、張晉瑞、石開波
吉林大學

三等獎
39
曾 磊、張 雄、鮮海洋
西南科技大學

三等獎
44
梁 靜、吳夢陽、文 馨
西南石油大學

三等獎
45
楊維文、李 平、楊興越
新疆大學

三等獎
54
王首同、王 恆、陸 鹿
中國礦業大學

三等獎
59
楊 茜、宋澤章、王丙鋼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優勝獎
06
張蘇楠、劉 通、汪曉偉
長安大學

優勝獎
07
孟德明、康 珍、姜 超
長安大學

優勝獎
20
趙鳳其、陳正山、楊 慰
貴州大學

優勝獎
22
路文龍、曾賢友、吳金凡
河海大學

優勝獎
25
楊 朋、盧春江、吳曉東
湖南科技大學

優勝獎
30
尹靈強、皮宏章、尚 衛
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

優勝獎
35
張騰蛟、張 倩、張 龍
石家莊經濟學院

優勝獎
46
張寶森、張隆隆、吉 海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優勝獎
56
閆永剛、陳國輝、鄭 蕾
中山大學

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綜合地學知識與技能競賽獲獎名單

獎項
獲獎隊員姓名
所在學校

一等獎
郭雲鵬、於 聰、明添學
吉林大學

二等獎
熊 波、倪春雨、張夏楠
成都理工大學

二等獎
肖萬峰、郭鳳霞、時 晨
山東科技大學

二等獎
張寶森、劉 棟、趙佳楠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三等獎
楊晨英、田恆次、張騰蛟
石家莊經濟學院

三等獎
李 雨、曹斌風、馬 微
西北大學

三等獎
曾 磊、鮮海洋、張 雄
西南科技大學

三等獎
李專鉷、鄧福理、鍾福軍
東華理工大學

三等獎
戴 昱、范汝海、黃玉珍
桂林理工大學

⑸ 發展規劃與國內合作辦學

一、概況

2012年,發展規劃處的主要工作有:對學校發展規劃進行研究、論證、修訂,推進各項規劃落實;協調落實兩部共建協議,繼續擴大國內合作辦學領域,做好對口支援工作;參與校慶工作,負責和協助完成「摺子工程」相關重點任務;完成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任務。

二、常規工作

1.修訂完善發展規劃。根據教育部對學校「十二五」發展規劃反饋意見,充實完善相關內容;配合相關牽頭單位,修訂各專項規劃和學院規劃。

2.啟動大學章程編制調研。貫徹落實《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啟動學校章程編制工作前期學習調研,參加教育部相關培訓。

3.推進國內合作辦學工作。負責兩部共建協議落實、教育部與國家海洋局共建學校涉海學科協議落實情況等相關材料的起草和報送。協調學校與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中國華電集團科學技術研究總院、石河子大學、福建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雲南黃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與沈陽地質調查中心簽署研究生聯合培養示範基地協議。

4.深入推進對口支援工作。組織簽署兩校年度對口支援工作計劃。落實教育部「西部受援高校教師和管理幹部進修鍛煉項目」,負責青海大學進修教師的生活與學習。與研究生院和相關學院協作完成2012年度對口支援青海大學定向培養博士研究生(2名)、碩士研究生(1名)的接收工作。組織2013年度定向培養研究生單獨招生指標申報工作。繼續幫扶青海大學地質工程系碩士點建設,提供參考資料,組織教師赴青海短期授課。

5.積極謀求拓展辦學空間。根據學校統籌部署,負責與四川省德陽市人民政府、四川現代教育集團,溝通協商德陽校區籌建事宜;按照學校積極拓展辦學空間的發展要求,繼續加強與北京市有關方面的聯系,實地考察了房山、延慶、門頭溝等區縣適宜地塊。

6.協調長城學院辦學事宜。代表學校與長城學院及長城學院投資方就相關合作辦學事宜進行溝通,維護學校合法權益,支持長城學院穩定發展。

三、校慶工作

1.重要文稿起草工作。按照學校60周年校慶工作「摺子工程」要求,發展規劃處負責起草向上級單位匯報的文稿及重大活動的領導講話,包括向上級領導匯報、公告、致辭、賀信、賀電、題詞、答謝信等40餘項重要文稿內容或基本材料的起草、准備工作,以及在校慶大會、地學人才培養高峰論壇、中國地質大學組建25周年座談會等活動中,學校主要領導的報告和致辭。

2.教育基金會籌建及接受捐贈工作。按照學校60周年校慶工作「摺子工程」要求,由發展規劃處牽頭,協同相關部門共同完成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教育基金會籌備工作,負責編寫、提交相關申請材料並協調有關事宜。2012年6月6日獲得基金會法人證書並開設銀行賬號接受資金捐贈。校慶期間,在財經處、後勤處等配合下,完成接收社會捐資捐物管理工作。全年共接收貨幣捐贈10863340元、實物捐贈130項。

3.辦學成就展承辦工作。按照60周年校慶工作「摺子工程」要求,發展規劃處和校慶學術交流組承辦「十五」以來辦學成就展工作。成就展於2012年10月18日揭幕,為期8天,貫穿校慶重要活動全過程。成就展分為「繪制藍圖、學科建設、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合作交流、黨的建設、辦學條件」8個板塊,集中展示學校2002~2012年主要辦學成果和師生員工工作學習風貌。

4.協助校慶其他相關工作。按照60周年校慶工作「摺子工程」要求,發展規劃處負責和協助校慶摺子工程工作14項,除上述工作外,還包括向上級領導匯報60周年校慶工作、60周年校慶大會組織工作、中國地質大學組建25周年座談會相關工作、地學人才培養論壇相關工作、來賓邀請和接待工作、招待和答謝宴會有關工作、紀念品宣傳品製作和發放工作、校史館新館建設有關工作、宣傳片和畫冊製作工作、校慶宣傳報道工作及舉辦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

四、附表

表1 2012年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教育基金會貨幣捐贈收入明細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表2 2012年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教育基金會貨幣實物捐贈清單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⑹ 中國北方最大的大學生地質實習基地在哪 介紹一下那邊的情況

地質大抄學有兩個實習基地在北方襲:
1、北戴河 大一的時候去,地質認識實習。相當於去那旅遊,氣候條件很好,中國有名的避暑勝地之一。沒有電扇,晚上還得蓋棉被,那裡用的都是井水,非常冰。那個基地離海很近。至於飲食的話都是北方的風格,而且很貴!
2、周口店 在北京房山區,很偏僻。住宿條件很艱苦,連教室都沒有。宿舍有的是8人間,有的是20多個。我是去年去的,22人一個宿舍。門口的乒乓球台就是我們的桌子。20多人擠一個乒乓球台,看起來很壯觀。呵呵 我們那個宿舍是溫總曾經實習住過的。周口店的實習就比較專業了,准確的講是一個地質工作者從事地質工作開始的地方,好好實習會感覺收獲很多。那邊天氣很熱,伙食沒有北戴河貴。
這兩個實習基地還是比較有名的,好多地礦類的院校都會去那兩個地方。
祝你實習順利!

⑺ 珠寶學院

珠寶學院成立於1995年9月,是中國最早開展寶石學教育和開辦寶石學專業的高等學府之一。自1988年學校招收寶石學專業學生以來,已培養了寶石學專業、藝術設計專業本、專科生3000多人,博士、碩士研究生300餘名,為珠寶行業輸送了大批高級及專門人才。

學院設有一個博士點:寶石學;兩個碩士點:寶石學、設計藝術學;兩個本科專業:寶石及材料工藝學、藝術設計學。2012年,在校本科生462名,碩士生147名,博士生7名。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職教師23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8名、講師12名;12人具有博士學位;6位老師擁有「全國注冊珠寶玉石質量檢驗師」資格證書,多位教師擁有英國FGA寶石鑒定證書或比利時HRD鑽石分級師證書。

學院現有的「珠寶與礦物材料實驗教學中心」是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012年獲批首批「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稱號。實驗教學中心由寶石鑒定、鑽石分級、寶石加工、玉雕、首飾製作、首飾雕蠟、首飾拋光、計算機機房、寶石研究室等9部分組成;配備先進的現代測試儀器設備及珠寶首飾鑒定、分級、設計、加工、雕刻等方面的配套實驗儀器設備500多台(套),擁有實驗及研究類珠寶玉石標本170餘種,8000餘粒;此外還有天光畫室、設計專業教室、作品展示室及藝術走廊,為國內一流的實驗教學中心。學院還與數十家珠寶檢測機構及珠寶公司合作建立了實習基地,為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學院依託學校「211工程」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重點學科的發展優勢,在寶石鑒定、寶石改善、寶石合成、寶石材料的設計與加工、寶石礦床、藝術設計等領域承擔國家自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基礎條件平台及省部級等項目。2012年度,在研項目35項,年度科研經費突破400萬元;教師和學生發表學術論文20篇,其中國際SCI5篇,國際EI2篇,國內核心期刊7篇,其他刊物論文6篇;教師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近10餘人次,做特邀報告1人次。學院藝術設計專業教師獲批的國家社科基金藝術類專項基金項目是珠寶學院、也是學校首次獲批此類項目。

學院的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和校園文化活動異常活躍。2012年,舉辦了第九屆「珠寶文化節」、第三屆「宿舍文化節」、第四屆「鑽石分級大賽」及第五屆「鑒定能手大賽」;2名學生獲得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二等獎;1名學生獲得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三等獎;2名學生獲得全國英語詞彙大賽三等獎;8名學生獲北京市優秀畢業生;10091021班獲得校優秀班集體、校十佳班集體、校優秀學生宿舍。

學院與國際著名珠寶鑒定師培訓機構——英國寶石協會聯合開設FGA培訓課程,2012年開辦了第四期課程。第三期學員陶姜立獲得了「全球最佳理論試卷獎」,這是珠寶學院學生第二次獲得此項獎項。

學院將堅持「特色加精品」的辦學理念,以教學為主,逐步加強寶石學的科學研究;拓寬寶石與材料工藝學及其相關專業、藝術設計及其相關設計專業;立足珠寶首飾行業,面向相關領域,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高技能、創新型珠寶人才;經過努力,將珠寶學院建設成為國內有較高聲譽的特色學院。

⑻ 我國目前的瀕臨滅絕的動物有哪些

揚子鱷
揚子鱷生活在淡水裡,主要分布在我國安徽、浙江、江西等地的局部地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在生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爬行動物曾稱霸於中生代,那時,地球是它們的天下。後來因為環境變化,恐龍等許多爬行動物不能適應而絕滅了;而揚子鱷等爬行動物卻一直延續到今天。在揚子鱷身上,至今還可以找到早先恐龍類爬行動物的許多特徵。所以,人們稱揚子鱷為「活化石」。揚子鱷生活在水邊的蘆葦或竹林地帶,以魚、蛙、田螺和河蚌等作為食物。但有時會襲擊家禽和壓壞莊稼,加上它長相"醜陋",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有害動物而被捕殺,所以數量稀少。揚子鱷長約2米,背部暗褐色,腹部灰色,皮膚上覆蓋著大的角質鱗片。每年10月就鑽進洞穴中冬眠,到第二年四五月才出來活動。它以卵繁殖,6月份交配,一般七八月產卵,幼鱷9月出殼。揚子鱷為我國特產動物。現在,人們研究恐龍時,除了根據恐龍化石以外,也常常以揚子鱷等爬行動物去推斷恐龍的生活習性。因此,揚子鱷對於人們研究古代爬行動物的興衰和研究古地質學和生物的進化,都有重要意義。我國已經把揚子鱷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嚴禁捕殺。為了使這種珍貴動物的種族能夠延續下去,我國還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揚子鱷的自然保護區和人工養殖場。

獨特的捕食方法揚子鱷如在陸地上遇到敵害或獵捕食物時,能縱跳抓捕,縱捕不到時,它那巨大的尾巴還可以猛烈橫掃。遺憾的是,揚子鱷雖長有看似尖銳鋒利的牙齒,可卻是槽生齒,這種牙齒不能撕咬和咀嚼食物,只能像鉗子一樣把食物「夾住」然後囫圇吞咬下去。所以當揚子鱷捕到較大的陸生動物時,不能把它們咬死,而是把它們拖入水中淹死;相反,當揚子鱷捕到較大水生動物時,又把它們拋上陸地,使獵物因缺氧而死。在遇到大塊食物不能吞咽的時候,揚子鱷往往用大嘴「夾」著食物在石頭或樹幹上猛烈摔打,直到把它摔軟或摔碎後再張口吞下,如還不行,它乾脆把獵物丟在一旁,任其自然腐爛,等爛到可以吞食了,再吞下去。揚子鱷還有一個特殊的胃。這只胃不僅胃酸多而且酸度高,因此它的消化功能特別好。

善於打洞的揚子鱷揚子鱷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的本領,頭、尾和銳利的趾爪都是它的打洞打穴工具。它的洞穴常有幾個洞口,有的在岸邊灘地蘆葦、竹林叢生之處,有的在池沼底部,地面上有出入口、通氣口,而且還有適應各種水位高度的側洞口。洞穴內曲徑通幽,縱橫交錯,恰似一座地下迷宮。也許正是這種地下迷宮幫助它們度過嚴寒的大冰期和寒冷的冬天,同時也幫助它們逃避了敵害而倖存下來。

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安徽省宣城地區,面積44300公頃,1975年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揚子鱷及其生態環境。

本區地處江南古陸與金陵凹陷的過渡地帶,全境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地形錯綜復雜、溝塘、渠、壩星羅棋布,在海拔300米以下的池溏、溝沖、山窪和水庫中,分布有我國特有的,也是現存最古老的爬行動物---有「活化石」之稱的揚子鱷。揚子鱷與美洲密西西比河鱷為目前世界上僅存的兩種淡水鱷,數量極其稀少,被國家的列為一級重點保護動物。保護區建立以來,通過採取就地保護和人工繁殖相結合的措施,使揚子鱷的種群得到較大幅度的增長,初步解除了該種瀕臨滅絕的危險。

別名中華鼉、土龍、豬婆龍,屬於鼉科,學名為 Alligator sinensis。

成體全長可達2米左右,尾長與身長相近。頭扁,吻長,外鼻孔位於吻端,具活瓣。身體外被革質甲片,腹甲較軟;甲片近長方形,排列整齊;有兩列甲片突起形成兩條嵴縱貫全身。四肢短粗,趾間具蹼,趾端有爪。身體背面為灰褐色,腹部前面為灰色,自肛門向後灰黃相間。尾側扁。初生小鱷為黑色,帶黃色橫紋。

在江湖和水塘邊掘穴而棲,性情兇猛,以各種獸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和甲殼類為食。6月份交配,7~8月份產卵,每窩可產卵20枚以上。卵產於草叢中,上覆雜草,母鱷則守護在一旁,靠自然溫度孵化,孵化期約為60天。具冬眠習性。

產於安徽、浙江和江蘇的交界處。揚子鱷是我國特有的孑遺物種,它在生理上具有許多殘遺特徵,分布上的不連續性也說明了這一點。為了探索揚子鱷的奧秘,我國已建立了揚子鱷保護區和揚子鱷繁殖研究中心。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揚子鱷是我國特有的鱷類,也是世界上瀕臨絕滅的爬行動物之一。它的身體長約1.5-2米,不如非洲鱷和泰國鱷的體型那麼巨大。揚子鱷的吻短鈍,屬短吻鱷的一種。因為揚子鱷的外貌非常像「龍」,所以俗稱「土龍」或「豬婆龍」。上世紀70年代,它被攜出國門,雲游歐洲,名揚世界。

鱷類與龐然大物恐龍在中生代曾繁盛一時,獨霸天下。可是經歷了7000萬年的生物大絕滅時期以後,驕橫一世的恐龍遭到了滅頂之災,而揚子鱷卻成了殘存下來的少數爬行動物之一。為什麼揚子鱷能神奇般地生存下來呢?這個問題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受到了生物學家的重視,揚子鱷在科學研究上有較高的價值。

有人把揚子鱷稱為鱷魚,把它看作是魚一類的水生動物。其實揚子鱷沒有鰓,也不是水生動物,只不過揚子鱷又回到水中,形成了一些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具有水陸兩棲的本領而已。這樣,揚子鱷就擴大了生活的領域,使它們容易在生存斗爭中成為優勝者。

揚子鱷喜歡棲息在湖泊、沼澤的灘地或丘陵山澗長滿亂草蓬蒿的潮濕地帶。它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的本領,頭、尾和銳利的趾爪都是它的打洞打穴工具。俗話說「狡兔三窟」,而揚子鱷的洞穴還超過三窟。它的洞穴常有幾個洞口,有的在岸邊灘地蘆葦、竹林叢生之處,有的在池沼底部,地面上有出入口、通氣口,而且還有適應各種水位高度的側洞口。洞穴內曲徑通幽,縱橫交錯,恰似一座地下迷宮。也許正是這種地下迷宮幫助它們渡過了嚴寒的大冰期和寒冷的冬天,同時也幫助它們逃避了敵害而倖存下來。

揚子鱷喜靜,白天常隱居在洞穴中,夜間外出覓食。不過它也在白天出來活動,尤其是喜歡在洞穴附近的岸邊、沙灘上曬太陽。它常緊閉雙眼,爬伏不動,處於半睡眠狀態,給人們以行動遲鈍的假象,可是,當它一旦遇到敵害或發現食物時,就會立即將粗大的尾巴用力左右甩動,迅速沉入水底逃避敵害或追逐食物。它最愛吃的食物是田螺、河蚌、小魚、小蝦、水鳥、野兔、水蛇等動物。揚子鱷的食量很大,能把吸收的營養物質大量地貯存在體內,因而它就有很強的耐飢能力,可以渡過漫長的冬眠期。

揚子鱷的子孫曾興旺發達過,七八十年前,安徽蕪湖萬春圩一帶的河灘上還生活著很多揚子鱷。據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回憶,可是到了1949年,那裡已很難聽到揚子鱷的吼叫聲了。現在,揚子鱷的分布區不斷縮小,數量也日益減少。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分析起來,主要還是棲息地環境的破壞。加上揚子鱷全身都是寶,它的肉曾是宴席上的佳餚,它的皮是製造高檔革製品的上好材料,它還具有很高的葯用價值,因此遭到人們的亂捕濫殺。又因為揚子鱷是一種肉食性動物,能在圩堤上挖穴打洞,因此農民曾把它當作有害動物,見了就捕殺。揚子鱷已處於幾乎要絕滅的境地。

為此,我國政府於1972年將揚子鱷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973年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將它列入重點保護動物名錄,禁止貿易。1981年,據專家估計,野外生存的揚子鱷僅有300--500條,這一物種可能在10年內絕滅。然而令人高興的是,時至今日,揚子鱷不僅沒有絕滅,而且數量已大大增加。這一人間奇跡又是怎樣創造出來的呢?
為了保住揚子鱷這一物種,改變瀕臨絕滅的狀況,讓它世世代代生存發展下去,我國政府投入了巨大的物力和人力,建立了安徽國家級揚子鱷自然保護區和揚子鱷繁殖研究中心。

可是僅靠揚子鱷自身的繁殖,仍無法挽回種群趨向絕滅的總趨勢。從70年代起,我國的科學工作者邁上了充滿坎坷的人工繁殖揚子鱷的征途,現在我國人工孵化鱷卵、人工繁殖鱷群技術已走在世界前列。在他們不懈的努力下,揚子鱷的數量已從建場初期的170條增加到4000多條,現在每年的繁殖數量都在1000條以上,揚子鱷已成為被國際貿易公約批準的第一種可以進行商品化開發利用的受脅動物。

關於揚子鱷,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發生在我國浙江省長興縣一個叫尹家邊的小村莊里。1982年,尹家邊的農民捕獲到一雌一雄兩條揚子鱷,雖然生活窮困,但他們懷著「決不讓國寶在我村失傳」的樸素信念,自發建立了也許是世界上最小、最簡陋的自然保護區。尹家邊的村民用一雙勤勞的雙手和一顆赤誠的心,為國寶——揚子鱷自行做窩12次,產下了236枚卵,並孵出幼鱷208條,存活了170條。人們保護了揚子鱷,揚子鱷一定會為人類造福。

大鯢
別名娃娃魚、啼魚、狗魚,屬於有尾目隱鰓鯢科,拉丁學名Andrias davidianus,英文名giant salamander。

生存環境:棲息於海拔200-1500m的山區水流湍急,水質清涼,石縫裂隙和岩石孔洞甚多的溪河中。

捕食與食性:覓食不是主動出擊,張開大口,一動不動地等待著獵物自投羅網。喜食魚、蟹、蝦、蛙和蛇等水生動物。

分類:兩棲綱、有尾目、隱鰓鯢科。

分布:在雲南的滇東北和滇東南的山溪中有發現,中國17個省區均有分布。

現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種,最大體長可超過1米。頭部扁平鈍圓,口大,眼不發達,無眼瞼。身體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漸轉為側扁。身體兩側有明顯的膚褶,四肢短而扁,前肢五趾,後肢四趾,稍有蹼。尾圓形,尾上下有鰭狀物。體表光滑,布滿粘液。身體背面為黑色和棕紅色相雜,腹面顏色淺淡。

生活在山區的清澈溪流中,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間,洞穴位於水面以下。叫聲也似嬰兒啼哭,故俗稱「娃娃魚」。每年7~8月間產卵,每尾產卵300枚以上,雄鯢將卵帶繞在背上,2~3周後孵化。

中國特有物種,產於華北、華中、華南和西南各省。心臟構造特殊,已經出現了一些爬行類的特徵,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數量稀少,需加強保護。

保護:由於它肉嫩味鮮,所以長期遭到人們大量捕殺。各產地數量銳減,有的產地已瀕臨滅絕。已列為國家II級保護動物和CITES附錄I。

別名娃娃魚,屬於兩棲綱有尾目。在兩棲動物中要數它體形最大,全長可達1米至1.5米,體重最重的可超百斤,而外形有點類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壯扁平。大鯢棲息於山區的溪流之中,在水質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並且要有迴流水的洞穴中生活。大鯢頭部扁平、鈍圓,口大,眼不發達,無眼瞼。身體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漸轉為側扁。體兩側有明顯的膚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後四,具微蹼。尾圓形,尾上下有鰭狀物。體表光滑,布滿粘液。身體背面為黑色和棕紅色相雜,腹面顏色淺淡。大鯢每年7~8月間產卵,每尾產卵300枚以上,雄鯢將卵帶繞在背上,2~3周後孵化。

產於華北、華中、華南和西南各省。大鯢為我國特有物種,因其叫聲也似嬰兒啼哭,故俗稱「娃娃魚」。大鯢的心臟構造特殊,已經出現了一些爬行類的特徵,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由於肉味鮮美,被視為珍品,遭到捕殺,資源已受到嚴重的破壞,需加強保護。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白暨豚
物種現狀:極度瀕危!尚不能確認是否已經滅絕。目前最後一次的發現是2004年7月在長江南京段擱淺死亡的白暨豚屍體。

白暨豚(bái jì tún)Lipotes vexillifer,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又稱白豚、白鰭豚。脊椎動物門,哺乳綱,鯨目,齒鯨亞目。原屬淡水豚科,20世紀70年代末,根據中國科學家周開亞教授的建議,單獨設立了白暨豚科。

為我國特產的一種小型鯨。體呈紡錘形,長1.5~2.5米,重可達230公斤。吻部狹長,約30厘米,前端略上翹。噴氣孔縱長,位於頭頂左側。眼極小,在口角後上方。耳孔呈針眼狀。背鰭三角形,鰭肢較寬,末端鈍圓,尾鰭呈新月形。身體背面淺藍灰色,腹面白色。

白暨豚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及與其連通的洞庭湖、鄱陽湖、錢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對或10餘頭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處活動。白暨豚壽命可達30多年,雌獸一般在6歲達到性成熟,雄獸為4歲。成年白暨豚每年發情兩次,分別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為10至11個月,一胎一仔,偶有兩仔。野生狀態下,成年白暨豚雌雄比例為1:1,但雌獸懷孕率一般僅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白暨豚是食肉動物,口中約有130個尖銳牙齒,為同型齒。常在晨昏時游向岸邊淺水處進行捕食,一般以整條吞食體長小於6.5厘米的淡水魚類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蟲。呼吸時,頭部先出水,然後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動2米後,再入水中。白暨豚的視力幾乎為零,依靠回聲定位了解環境變化的情況,在生物學、仿生學和生理學等方面具有廣泛的科學研究價值。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魚縣漁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長江邊捕獲世界上第一頭活體雄性白暨豚,其隨即被送往位於湖北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飼養,取名「淇淇」。科學家對淇淇的行為、生理、包括季節變化規律,血液學、治療、飼養等方面的研究,一一填補了對白暨豚知識的空白。我國於當年12月15日臨時增發T.57《白豚》郵票一套2枚,分別為「悠然自得」和「環游潛底」,發行量150萬套。隨著「淇淇」在國內外的名聲和影響越來越大,在郵票發行整整一個月後,又發行SB (2)《白豚》小本票。生活在武漢的「淇淇」從此成為武漢的「形象大使」。1992年9月29日~10月5日,第四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在湖北武漢舉行。同年9月28日發行JP.33《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屆大學生運動會》紀念郵資明信片,「淇淇」腰圍綬帶、鰭捧花束,作為該屆大運會的吉祥物亮相郵資圖。2000年2月25日,我國發行2000-3S《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I級)(一)》特種郵票小版張。小版張含10枚郵票和兩枚無面值過橋票,其中第七枚面值2.60元的為「白豚」。當時白暨豚整個種群不足百頭!2002年7月14日,「淇淇」離開了我們,白暨豚自然種群的命運再次陰雲籠罩。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日本、德國和瑞士等六國近40名科學家往返近3400公里,對宜昌—上海長江中下游的幹流1700公里江段進行了為期38天的長江淡水豚類考察。這一迄今最大規模的國際考察活動,旨在找尋長江孕育的兩種淡水哺乳動物,江豚及最瀕危哺乳動物白暨豚。然而,令科考人員失望的是,不但江豚的數量大量減少,整個科考過程也未發現一頭白暨豚的蹤跡。1997年到1999年農業部曾連續3年組織過對白暨豚進行大規模的監測行動,三年找到的白暨豚分別是13頭、4頭、4頭。此次考察的結果則是0。

根據化石記載,白暨豚於2500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籍《爾雅》中,亦有對白暨豚的記載,尊之為江神。白暨豚曾廣泛存在於長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陽湖湖區,在長江中的分布最遠至三峽地區葛洲壩上游35千米處,至上海附近的長江入海口都曾有發現。估計歷史上曾經有5000頭之多。但長期以來,隨著人類活動的影響,其種群數量不斷減少,分布區域也在逐漸縮小。

白鰭豚生性膽小,很容易受到驚嚇,一般都遠離船隻,很難接近,加之其種群數量很少,活動區域廣闊,所以在野生狀態下對白鰭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暨豚身體呈流線型,體態矯健優美。成年白暨豚一般體長約2.5米,體重100至200千克,雌獸略小於雄獸。至2006年為止,已發現的最大雌獸體長253厘米,體重237千克;而已發現的最大的雄獸體長216厘米,體重125千克。

白暨豚皮膚光滑細膩,富有一種特殊的彈性,原理與競賽式游泳衣著中使用具有彈性的尼龍織料相同,能夠減少在水中快速游動時身軀周圍產生的湍流。它的尾鰭扁平地分為兩叉,兩邊的胸鰭呈扁平的手掌狀,背鰭呈三角形。這四鰭給白暨豚提供了優良的水中游動時方向與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彈性的皮膚與流線型的身軀,白暨豚在逃避危險的情況下可達每小時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著每小時10至15千米的游速。

新生幼體體色略深,成年白暨豚一般背面呈淺青灰色,腹面呈潔白色,在陽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鰭肢和尾鰭上下兩面分別與背面和腹面同色,這樣的顏色分布恰好與環境顏色相符。當由水面向下看時,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為一體很難分辨;當由水底向上看時,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強光顏色相近也很難被發現。這使得白暨豚在逃避敵害、接近獵物時,有了天然的隱蔽屏障。

白暨豚吻突狹長,伸向前方,約30厘米左右。其牙齒密密麻麻地排布於上下頷兩邊,共130多顆圓錐形的牙齒。前額呈圓形,向前隆起,好似照相機中聚焦的透鏡,所以被稱為「額隆」,這是白暨豚發音器官最重要的部分。呼吸孔或「鼻孔」位於頭頂的左上方,呈小長圓形,啟閉自如。平常白暨豚會每隔10至30秒鍾突出水面換氣一次,在換氣過程中會發出「噗哧噗哧」的響聲。

白暨豚的眼睛位於嘴角的後上方,小似綠豆。外耳廓已經消失,耳孔仍存在,但小似針眼並且閉塞不通,是一種痕跡器官。因為白暨豚長期生存於長江的濁水中,它的視覺和聽覺均退化嚴重,在水中主要以發射聲納接收信號來識別物體。白暨豚的上呼吸道有著三對獨特的氣囊與一個形似鵝頭的喉嚨,但是因為生存於水中靠水發音,所以並沒有陸地動物在空氣中發音所需要的聲帶。用特製的水聽器,可以聽到白暨豚發出的「的答」「嘎嘎」等數十種不同的聲音。白暨豚發出的聲音常為兩聲一對,發出聲音後會安靜的等待著回聲,從而辨出自己與產生回聲的阻礙的距離和大小,並且考慮是否游向目標。它又會在收到回聲後的不久發出新的一對聲音,稍候又安靜一陣等待回聲。第二次回聲收到後,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標游動的方向與速度,白暨豚就是這樣如人造聲納般的做回聲定位。用這獨特的聲納系統,它時常還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發出人耳聽不見的高頻率音波,與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聯系。

白暨豚的大腦表面積要比海豚的大,大腦的重量約占總體量的0.5%,其中平均一隻重95千克的雄豚,大腦重470克。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與黑猩猩的大腦重量,甚至某些學者認為白暨豚比黑猩猩或長臂猿更聰明。

⑼ 求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大賽具體獲獎情況

我知道我們學校的獲獎情況,給你看看吧!
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版賽於日前落下帷幕。本次競賽共權分「地質技能綜合應用」、「野外地質技能競賽」、「地質標本鑒定」、「地學知識競賽」四個單元。中國海洋大學選派的地質學專業2009級張玉祥、王愛美、王群、李朝陽、馬珊和高星華6位同學組成兩支代表隊參加了本次競賽,榮獲單元競賽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並獲團體三等獎(總排名第九),劉東生老師獲得優秀教練獎,學校獲得優秀組織獎。
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由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聯合主辦,旨在激勵大學生學習和運用地學知識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地學教育改革,提高地學人才培養質量。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吉林大學、成都理工大學、西北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等來自全國39所院校、104個參賽隊的300多名選手參加了本次競賽。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