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大學圖切地質剖面
① 作地層剖面圖
(1)繪地形剖面線。在導線平面圖以下適當的位置,將各導線的端點,按高程和比例尺要求分別投影標出其在剖面上的位置。將這些投影點用平滑曲線相連即得地形剖面線(如圖4-4下圖)。
注意:投影時,通常豎直方向比例尺應與水平方向比例尺一致。如遇工作中特殊需要,可以將豎直方向比例尺適當放大。但是,在此情況下為了避免地形與構造要素的關系失真,以下畫剖面上的地質界線(包括斷層線)和岩性符號時,其傾斜角度不再是在剖面總方向上的視傾角值,而應是把該視傾角依據放大倍數進行修正後的角度值,並且應該予以註明。視傾角值換算方法見表4-1。
圖4-4 導線平面圖和實測地層剖面圖(1∶1000;其中剖面圖未畫完)
表4-1 豎直方向比例尺放大後地質界線傾斜角度的修正
(2)畫分層界線。將分層界線點投影到地形剖面線上,並通過該投影點在剖面上畫出分層界線。分層界線的傾斜方向依該岩層在剖面總方向上的視傾向進行繪制,傾斜角度嚴格依照在剖面總方向上的視傾角繪制(豎直方向比例尺未放大時)。
(3)標注標本採集位置。將標本採集位置投影到剖面上,並在剖面上方適當位置標出標本樣號,岩石標本用R001、R002、R003……化石標本用F001、F002、F003……(如圖4-4中的下圖)。
(4)完成地層剖面圖。填岩性花紋,標注地層產狀、地層代號,按照地質剖面圖的格式要求進行整理修飾(如:標明剖面起訖點位置、標志性地形地物,標注剖面總方向,書寫圖名、比例尺,繪制圖例、責任表)等(圖4-5)。
圖4-5 實測地層剖面圖
圖名和比例尺的書寫應力求工整美觀,字體的大小應與圖件的大小相協調。
圖例的高度與寬度之比為0.6~0.7,大小應與圖件的大小相協調。圖例的排列順序為:從左到右,先把機械沉積岩層按碎屑物的粗細排列,再排列化學沉積岩層,最後是其他岩層和礦層。
責任表置於右下方,其內容通常應包括圖名、比例尺、制圖單位、制圖人、技術負責、資料來源和制圖日期等項內容。其格式參見表4-2。
表4-2 責任表
其他與繪制圖切地質剖面圖相同,不再贅述。
提醒:在作圖過程中,一律先用鉛筆繪描,經指導教師檢查無差錯後再上墨。以下各圖也按這一原則進行。
② 1∶5萬地質調查連圖及綜合訓練大綱
(一)教學的性質、目的和任務
本課程設計是在學習完「區域地質調查」理論課程的基礎上,給定一幅1∶5 萬地質圖(MapGIS及JPG格式),在圖中選擇適當區域刪除地質內容(保留地理內容及地質填圖點號),依據地質填圖記錄資料連繪出完整地質圖,並根據課堂教學知識完成本次訓練的其他內容,提高學生全面理解地質填圖的主要成圖環節及綜合分析應用能力。建議在課程學完之後立即進行此設計教學內容。
本課程設計訓練的主要任務:①完成連圖區地質圖成圖。包括:地質體連線,標注地層代號、地質體產狀,地質體造區著色等。②在完成的地質圖區內布置一條圖切剖面,按1∶2.5萬比例尺,繪制地質剖面圖。③根據完成的地質圖區出露的地層和提供的地層表數據,按提供的格式繪制綜合地層柱狀圖。④根據所完成圖區的地形地質圖、地質路線、地質點資料、地質剖面圖、綜合地層柱狀圖等資料,編寫連圖區的地層、岩石、構造、地質演化等的簡要總結。
適用學期:「區域地質調查」課是地質學專業、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等地學類專業的大三第二學期專業課,所以本課程設計在該課之後安排。
學時:「區域地質調查」課後1周時間。
學分:2。
(二)課程設計內容和基本要求
根據給定 1∶ 5 萬圖幅地質圖(MapGIS 和 JPG 格式)和全套地質資料,按國家(GB958—99)及行業的相關規范,完成:①連繪出原刪除區內的地質內容,通過連圖構成完整地質圖;②合理選擇圖切剖面位置,編繪連圖區的地質剖面圖(比例尺1∶2.5萬);③編繪連圖區的綜合地層柱狀圖,如圖8-1、圖8-2所示;④完成連圖區的簡要地質總結,提交連圖及編圖。
基本要求:
1)完成連圖區地質圖成圖。包括:地質體連線,標注地層代號、地質體產狀,地質體造區著色等。要求內容齊全、准確,圖面合理、美觀;線型與要素、造區著色准確規范。本教程附圖8、附圖9為依據實際地質填圖資料連繪的我國××地區兩張1∶5萬地質圖(局部),學生可參照模擬。
2)綜合地層柱狀圖:依據地層厚度及圖面結構等合理選擇比例尺繪制綜合地層柱狀圖。要求年代地層、岩石地層及代號填寫准確;地層接觸關系、岩性花紋及厚度表達正確;岩性描述正確、完整,柱狀圖岩性、線型、造區著色准確規范。圖8-1、圖8-2為依據我國××地區實際地質填圖資料編繪的兩張綜合地層柱狀圖,可參考此圖進行實際訓練。
3)地質剖面圖:剖面位置選擇要合理,要素標注(圖名、方向、比例尺)齊全,剖面內容(包括剖面地質體及代號齊全、構造樣式、產狀及圖內表達)正確,圖面線型、造區著色規范;按1∶2.5萬比例尺,繪制地質剖面圖。附圖10為是據實際地質填圖資料編繪的××圖幅圖切地質剖面圖,可參考此圖進行實際訓練。地質剖面圖剖面位置選擇和上述各實際訓練還可參照附圖11的相關內容進行。
4)根據所完成圖區的地形地質圖、地質路線、地質點資料、地質剖面圖、綜合地層柱狀圖等資料,編寫連圖區的地層、岩石、構造、地質演化等的簡要總結。要求結構正確、章節齊全,內容齊全、正確(建議主要採用 MapGIS 成圖,可另選用 CorelDRAW、AutoCAD等軟體完成或手繪完成)。
③ 地質圖怎麼畫成地質剖面圖
按比例尺在米格紙上面畫就是,一般來講剖面圖的比例尺是和地質圖一樣的,也叫圖切剖回面,坡度按等高線來答畫,岩性按地質圖對應岩性來畫,岩層傾向傾角根據地質圖上給的產狀來畫,需要注意地質圖的距離對應的是米格紙上面的水平距離,一般情況海拔也要根據比例尺來。
④ section圖切剖面讀取地質信息功能
主要是地形線讀取錯誤 可能你的地圖測量時對地形線做了屬性處理 將地形線選擇 剪切 復制至另一文件下面試試
⑤ 實習五 第四紀地質圖的圖切剖面
一、實習目的和意義
第四紀地質圖的圖切剖面是反映研究區各種第四紀沉積物和地貌在時間和空間相互關系的圖件,能清晰地反映研究區的第四紀地層的接觸關系和岩性岩相變化特徵。通過本次實習,使學生了解圖切剖面的製作方法,提高學生製作剖面圖和綜合分析第四紀地質圖的能力。
二、實習內容和要求
(1)學習第四紀地質圖圖切剖面的製作程序和方法。
(2)了解第四紀地質圖圖切剖面線選擇的原則和剖面圖的主要內容。
( 3 )作《瀘江兩岸第四紀地質圖》AB線圖切剖面。
(4)實慣用具:鉛筆、計算器、橡皮、三角尺。
(5)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實習作業。
三、實習步驟與方法
(1)首先聽教師講解第四紀地質圖圖切剖面的製作方法。
(2)在仔細閱讀了第四紀地質圖之後,充分了解第四紀地質圖的內容基礎上,選擇圖切剖面線。
(3)在坐標紙上作圖切剖面。
四、第四紀地質圖圖切剖面的製作方法
1.選擇圖切剖面線(基線)
圖切剖面就是在第四紀地質圖上,沿著某一個方向切一條剖面圖。該剖面圖必須較全面地反映該區的第四紀地質情況。
在作圖切剖面之前,首先要選擇圖切剖面線。圖切剖面線的選擇必須在充分分析第四紀地質圖的基礎上,弄清研究區第四紀地質和地貌的特徵,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剖面線。剖面線的選擇應該滿足以下幾個條件:①剖面線方向與第四紀地層分布的延伸方向應基本垂直;②沿剖面線應穿越圖區第四紀地層和地貌類型最多的方向;③如果有鑽孔,剖面線盡量從鑽孔附近穿過;④只要能把圖區的第四紀地質表現出來,以最短的剖面線為佳。剖面線選定後,應在圖上標出剖面線的位置。
2.確定比例尺
在大多數情況下,第四紀地質圖中的地形起伏和地貌高差遠小於水平方向的距離,因此圖切剖面採用不同的水平比例尺與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與地質圖一致,而垂直比例尺多數是需要放大的,但放大的倍數不宜過大,否則將會歪曲地形與堆積物之間的關系。垂直比例尺畫在剖面圖的兩端,標注海拔高度或河拔高度,而水平比例尺標在剖面圖上方(圖1-20)。
圖1-20 東河第四紀地質圖及圖切剖面
1—全新統(Qh2al)沖積礫石、砂(河漫灘);2—全新統(Qh1al)沖積礫石、砂、粘土層(第一級階地);3—上更新統(Qp3al)沖積礫石、砂、粘土層;4—上更新統(Qp3pl)洪積角礫石、粘土、黃土層(第一期洪積扇);5—中更新統(Qp2-2al)沖積礫石、粘土層(第三級階地);6—中更新統(Qp2-1pl)洪積角礫石、粘土層(第二期洪積扇);7—下更新統(Qp1-2al)沖積礫石、粘土層(第四級階地);8—下更新統(Qp1-1l)湖積粘土層;9—上新統(N2)湖積粘土層;10—前新近紀地層;11—等高線(m);12—鑽孔及編號
3.繪制地形剖面線
依據確定的圖切剖面線和比例尺,先在方格(坐標)紙上畫出剖面基線,基線的長度與剖面線的長度相等,基線畫在方格紙的下方,但要注意在基線與方格紙的邊緣之間留出一定的空間,便於繪圖例。在基線的兩端畫上垂直線條,並按確定的垂直比例尺在垂直的線條上從基線開始向上依次註明標高(圖1-20),但要注意基線所處的標高一般比剖面所過最低點的標高位置低1~2cm,這是為了便於充填岩性花紋符號(圖1-20)。然後將第四紀地質圖上的剖面線與地形等高線相交各點,用尺子量出水平距離並一一投影到相應標高的位置,再把相鄰點用曲線連接起來,按實際地形對曲線進行圓滑即得到地形剖面線。
4.投影地質或地貌界線
將第四紀地質圖上的剖面線與地質界線(地層分界線、不整合線、斷層線等)的各交點投影到地形剖面線上,再按各點附近的地層產狀或地貌形態繪出分層界線。在地形剖面線下方的地質(地層)界線的勾繪要在充分分析地層的接觸關系、地貌關系以及鑽孔揭露的地層特徵等基礎上進行。這步工作是整個圖切剖面最難的一步,需要認真分析第四紀地質圖的內容,才能正確地勾繪出來。
5.岩性符號的充填和修飾
根據第四紀地質圖的地層岩性,充填各時代地層的岩性花紋符號,並註明各岩層的地層代號。按第四紀地質剖面圖格式要求完善圖名、圖例、比例尺、剖面方向等內容。
五、實習作業
在坐標紙上編繪《瀘江兩岸第四紀地質圖》(圖1-19)的AB剖面線的剖面圖。
第四紀地質學與地貌學實習指導書
⑥ 地質作者原圖的編圖步驟
(1)選擇地理底圖,設計全面布局
A.地理底圖的選擇
地理底圖是地質圖的重要背景要素,要選擇精度符合要求的地理底圖來編製作者原圖。地理底圖中的地理要素的表示程度要突出地質要素發生的環境,但不能幹擾地質要素的表示,整個地形地質圖的圖面要層次分明、清晰易讀。為了准確突出表示地質內容,對地層、岩石構造等起到定向、定位作用的水系、山系等地貌應正確反映其特徵、類型;對谷、坡形態及地形變換處應准確詳盡表示。而對居民點、交通則可做綜合取捨,但對於新近修建的地物標志要利用遙感技術和實地調繪的手段進行補充。此外,圖中的植被可不表示。
B.設計全面布局
根據地質作者原圖的內容和要求,設計其布局,准確、合理地放置平面地質圖、綜合地層表、岩石地層(填圖)單元說明、圖例、圖切剖面圖、角圖、接圖表等。
(2)擬定地質體
選擇擬在作者原圖中要表現的地質體,一般有以下要求:
(a)選定要表現的地質體在圖面上的直徑需大於2mm。
(b)選定要表現的線狀地質體在圖面上的寬度需大於1mm(但不能合並不整合接觸和不同時代的地質體)。
(c)對於特殊的含礦層、標志層可擴大表示,但其頂界線或底界線必須准確無誤。
(d)在圖中,寬小於(含等於)2mm,面積小於4cm2的第四系地層可捨去。
(e)在圖中,長度小於5mm的小型斷層可捨去。
(3)編制平面地質圖
按第四系界線→斷層線→地層分界線→產狀→地貌→地層單元代號的順序,從實際材料圖中將以上內容轉繪到地理底圖上,檢查完整無誤後,放置在作者原圖的平面地質圖的位置。
(4)編制圖切地質剖面圖
根據測區地質情況和復雜程度,編制一條或多條圖切地質剖面圖,並水平放置在平面地質圖圖框外下方。
(5)編制綜合地層表(綜合地層柱狀圖)
根據測區不同地層分區內地層的出露特徵和層序特徵,分別編制綜合地層表或綜合地層柱狀圖,並放置在平面地質圖圖框外左側。
(6)編制岩石地層(填圖)單元說明
根據測區不同地層分區內地層的岩性和組合特徵及其橫向變化,編制岩石地層(填圖)單元並加以文字注記說明,放置在平面地質圖圖框外右側。
(7)編制角圖
通過對測區地質的綜合整理分析,結合測區地質體的發育狀況,編制符合並能反映測區地質特色的角圖,並放置在平面地質圖圖框外右側圖例的下方或平面地質圖圖框外左側綜合地層表的下方。
(8)編繪圖例
對平面地質圖、圖切剖面圖、綜合地層柱狀圖、岩石地層單元說明中出現的線條、代號、符號、岩性花紋等進行統計分類,編繪出圖例,並按規范要求的順序排列和放置在平面地質圖圖框外右側岩石地層單元說明的下方。
(9)著色
對平面地質圖、圖切剖面圖、綜合地層柱狀圖、岩石地層單元說明、圖例、角圖中的地質要素進行著色。
選擇色標:按照國標規范的要求進行著色,不同時代的地質體有其基本的色調,而同時代地層由老到新,其顏色由濃變淡。
上色:按先淡後濃和全面統一的原則上色,即以平面地質圖→圖切剖面圖→綜合地層柱狀圖→岩石地層單元說明→圖例→角圖為序,從上至下,從左至右依次統一著色。
(10)線條繪制
對於不同顏色線條,先繪制斷層,後繪制其他地質界線;先繪制主線,後繪制輔助線條。不同地質線條繪制順序為:第四系界線→其他地質界線→產狀→岩性花紋→圖切剖面圖→綜合地層柱狀圖→代號→圖切剖面線及起止點字母→剖面圖標高、地名等。
(11)繪制其他信息
包括圖名、圖幅編號、線段比例尺、數字比例尺、制圖單位、責任表及責任人員等。
⑦ 請教SECTION中圖切剖面如何加入地質內容
是要讀取的 應該是讀取的底層的區文件。你沒有做完呢,就直接切剖面了。
⑧ 構造地質學圖切地質剖面圖怎麼繪制論文
通過閱讀一些相關的信息,這方面的內容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看到別人寫這個東西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