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海南有色地質局

海南有色地質局

發布時間: 2021-02-08 02:32:21

Ⅰ 所有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省的和地質勘查、建築和岩土測繪有關的單位和公司(集團)。謝謝!

目前我國地質勘查隊伍分布在以下部門:
1、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管理
2、各地質勘查局、各有色地質勘查局、各煤田地質局、各核工業地質局、各冶金地質局
3、中國地質調查局: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4、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國冶勘總局):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5、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涿州):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6、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隸屬於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7、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
8、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9、中國人民武裝**部隊黃金指揮部。
10、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隸屬於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
11、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為主)
12、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為主)
14、中國鹽業總公司(即中鹽勘察設計院)
15、延長油礦管理局(陝西省)
16、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地質院校:
1、中國地質大學(原武漢和北京地院)
2、吉林大學(原長春地質學院)
3、成都理工大學(原成都地質學院)
4、長安大學(原西安地質學院)
5、石家莊經濟學院(原河北地質學院)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
(一)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的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質勘查單位統一劃歸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歸口管理,並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
(二)組建中國地質調查局,作為國土資源部所屬的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的事業單位。具體職能和編制由國土資源部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審定。
(三)各工業部門所屬地質勘查隊伍要根據不同情況積極推進改革。冶金、有色、輕工、化工、建材等部門所屬的地質勘查單位,可以從各自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改組為企業或進入企業集團,具體實施方案由國家經貿委與各工業局研究確定。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可以從所屬地勘隊伍中保留一支從事放射性礦產勘查的精幹隊伍,其餘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同步進行屬地化、企業化改革,具體實施方案由國防科工委研究確定。**黃金地質勘查部隊的改革,按照****和國務院的有關決定執行。輕工局所屬部分地勘單位,並入中國鹽業總公司。
一、地質部地勘系統
中國地質調查局:2001年成立,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天津地質研究所(天津地調中心)
沈陽地質研究所(沈陽地調中心)
南京地質研究所(南京地調中心)
宜昌地質研究所(宜昌地調中心)
成都地質研究所(成都地調中心)
西安地質研究所(西安地調中心)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全國地質資料館)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中國地質圖書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法技術研究所
勘探技術研究所
探礦工藝研究所
探礦工程研究所
鄭州綜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綜合利用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機關):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
各省市區地質勘查局(組建地質調查院)全部下放。

原石油地質系統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劃歸中國石化集團。

二、冶金地勘系統(原冶金部地質勘查總局)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國冶勘總局),成立於2001年。
中國冶勘總局一局(華北局):燕郊:第一地質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礎工程總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島天元五一五鑽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從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分出):原編制為:一隊:遷安;二隊:衢州;515隊:秦皇島;516隊:宣化;518隊:邯鄲;520隊:邢台;522隊:唐山;物探隊:灤縣;水文隊:定州;超硬材料研究所:探礦技術研究所:燕郊;測繪大隊:燕郊;建築規劃設計院:職工醫院:二級甲等;子弟學校:
中國冶勘總局二局(原華東局606隊):福州:第二地質勘查院、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
中國冶勘總局三局:太原:311隊、312隊、314隊、316隊、地勘院、岩土總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山東局:濟南:2個專業公司,4個綜合地質隊、2個專業地質隊、2個勘查院、1個測試中心和1所高級技工學校:山東正元資源勘查研究院、新疆地質勘查院(烏魯木齊,外派單位)、山東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中南局:武漢,分布在湖北、湖南、廣西三省八市:603隊:大冶;604隊:孝昌; 605隊:襄樊;606隊:黃石;607隊:宜都;608隊:黃石;609隊:黃石;水文隊:黃陂。
中國冶勘總局西北局:西安:西北地質勘查院(西安,原西安地質調查所);五隊(酒泉);六隊(漢中);烏魯木齊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地球物理勘查院:保定,國內三大航空物探隊伍之一。
中國冶勘總局遙感技術應用中心:北京
中國冶勘總局昆明地質調查院:昆明,原西南局昆明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廣州地質調查所:廣州
四川省(西南)、遼寧省(東北)冶金地質勘查局和冶金華東地質勘查局(安徽省)已下放。
三、煤炭地勘系統(即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總部原涿州,現遷北京豐台。
江蘇煤炭地質局:常州,勘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五隊、物測隊、機械研製中心、勘探研究所、江蘇長江機械化基礎工程公司。
浙江煤炭地質局:杭州,浙江華廈工程勘察院,浙江華廈建築基礎工程公司,浙江煤炭測繪院等。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新市鎮,152地質隊、201地質隊、202地質隊和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廣西煤炭地質局:柳州
湖北煤炭地質局:武漢,125隊、182隊、物探測量隊、地質勘查院和湖北省地質勘察基礎工程公司。
青海煤炭地質局:西寧,105勘探隊、132勘探隊、物測隊、勘查院4和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詢公司。
第一勘探局:邯鄲,119勘探隊、129勘探隊、173勘探隊、物測隊、科教中心、地質勘查院、技術研究中心。
第二勘探局:北京,機械研製中心,建築工程公司,地質制圖印刷中心。
水文地質局:邯鄲,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察院、四個水文地質隊和物探、基礎工程、機電安裝、物資供應、地能空調、污水治理等六個專業公司。
航測遙感局:西安
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北京
煤炭資源信息中心:涿州
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涿州
幹部學校(黨校) :涿州
中煤地質報社:涿州
河北省(邢台)、山西省、內蒙古、東北(沈陽)、吉林省、黑龍江省、安徽省(蚌埠)、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泰安)、河南省、湖南省(株洲)、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新疆煤田地質局已下放。

四、核地勘系統(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地質總局)
核地勘隊伍組建於1955年,現有6個地區性地質局、52個地質大隊以及研究院所、工廠、醫院等90個縣團級以上企事業單位,分布於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核工業地質調查院):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為其業務支撐單位,以6個地區核地質研究所為主體,組建6個核工業地質調查分院,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16大隊、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08大隊、核工業東北地質局243大隊作為專業勘查隊伍。
6個地質局所在省的48個地勘單位,以省為單元,整體屬地化,組建遼寧省(東北)、江西省(華東)、湖南省(中南)、廣東省(華南、由韶關遷花都)、四川省(西南)、陝西省(西北)核工業地質局,其餘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9個單位屬地化後(組建了河南省(信陽,原308大隊)、貴州省、甘肅省、青海省等4個核工業地質局),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管理。
五、有色地勘系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地質勘查總局)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有色地調中心):成立於2001年,北京地質調查所、桂林地質調查所、新疆地質調查所、地質資料館、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中資環):成立於2003年,北京索坤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北京遙感中心、北京測繪院、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原物化探中心)、河北有色測繪公司。
19個地質勘查局全部下放:
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天津市地質調查總院,含河北):原華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下轄514隊(承德)、517隊(石家莊)、519隊(保定)、地質四隊(秦皇島)、普查大隊(燕郊)、核工業247隊(寶坻,原屬核工業東北地質局)等六個地質隊和一所職工大學(保定),在天津局本部設有天津市地質勘查總院、地質研究所。
內蒙古有色地質勘查局
遼寧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吉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黑龍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南京。下轄805(六合)、806(徐州)、807(南京)、809(南京)、810(南京)、813(南京)、814隊(鎮江)、研究所(南京)、測繪院(鎮江)、礦產開發研究院(南京)、南京岩土工程勘查院。
浙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紹興)
江西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河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廣西有色地質勘查局
海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貴州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西南有色地質勘查局(昆明,含四川)
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西安,屬陝西省正廳級事業單位,有12二級單位,分布於西安、臨潼、咸陽、寶雞、漢中、商洛等地)
甘肅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青海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新疆有色地質勘查局
六、化工地勘系統(原化工部地質礦山局)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中國明達化工礦業總公司):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16家地質勘查院(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阿城)、江蘇(徐州)、浙江、福建、泰安(鉀鹽地質)、河南、山東、湖北(荊州)、湖南、廣西、貴州(遵義南白)、雲南、陝西)、1家地質研究院(化工地質調查總院(地質研究總院))、1家職工醫院。遼寧省(錦州)、安徽省(馬鞍山向山)、廣東省(花都)、四川省化工地質勘查院(彭州軍樂)等4家已下放。
七、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建材地調中心):原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地質公司,轄26個各省、市、區總隊,現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八、中國人民武裝**部隊黃金指揮部
九、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原為成立於1974年徐水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後總部遷涿州,2004年更現名。
十、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高碑店,原為海洋石油勘探局。
十一、中國石化集團: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原地質礦產所屬石油地質單位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各石油地質局改稱石油局,2000年整體並入中國石化集團。
華北石油(地質)局:鄭州
東北石油(地質)局:長春
華東石油(地質)局:南京
中南石油(地質)局:長沙。
西南石油(地質)局:成都,地質勘察總公司
西北石油(地質)局:烏魯木齊
上海海洋石油(調查)局:
廣州海洋石油(調查)局:2001年劃歸中國地址調查局。

十二、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十三、中國鹽業總公司:中鹽勘察設計院(前身是輕工業部鹽業勘探隊):長沙

中國地學3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布一覽

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甘肅

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教育部 湖北

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 黑龍江

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陝西省科技廳 陝西

大氣邊界層物理與大氣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北京

大氣科學及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北京

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教育部 北京

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地震局 北京

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教育部 湖北

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四川省科技廳四川

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甘肅

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教育部 上海

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教育部 上海

湖泊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江蘇

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貴州

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北京

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教育部 北京

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陝西

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陝西

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教育部 福建

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北京

礦床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貴州

煤炭資源與安全開采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教育部 北京

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教育部 江蘇

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江蘇

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國家海洋局 浙江

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教育部 上海

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江蘇

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北京

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北京

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四川省科技廳 四川

油氣資源與探測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教育部 北京

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廣東

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氣象局 北京

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學 中國科學院 北京

僅供同行參考!!!

Ⅱ (二)地質找礦主力軍作用

國有地勘單位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成長壯大的,幾十年來為國家地質事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具有地質找礦無可替代的優勢。

他們不僅佔有我國絕大多數的地質技術力量和地質技術裝備,而且佔有大量地質信息資料。這些資料對找礦區塊的優選,進而對地質找礦的大突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國有地勘單位正處於改革的過渡時期,當國有地勘單位擺脫舊體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時,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1.國有地勘單位的優勢

當前國有地勘單位優勢主要表現:一是掌握有長期工作積累的大量、系統的地質資料信息;二是具有比較完備、先進的地質勘查工作技術手段和裝備;三是有一支素質較高的、專業齊全的、經驗豐富的地質工作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在當前實施地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整裝勘查中,這些優勢已得到充分的發揮,是地勘單位在這些工作中發揮主力軍作用的最關鍵支撐要素。

2.找礦突破中的主力軍作用

各省(區、市)地質找礦突破、整裝勘查工作都是建立在地勘單位長期工作提供的資料信息基礎上的。

(1)提供了大量的基礎地質信息成果

甘肅省地勘局建局50多年來,在基礎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和水工環地質工作中取得了豐碩成果。在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發現和評價了格爾珂、早子溝、大橋等超大型金礦,石板墩大型磁鐵礦,尤其是國寶山銣礦等具有超大型規模前景的重大找礦成果,有望成為國家級稀有金屬勘查開發基地。

西藏自治區國有地勘單位在驅龍銅礦、甲瑪銅礦等重大發現中作出了突出貢獻。

(2)承擔了大量的地質找礦項目

各省(區、市)在實施地質找礦突破戰略、整裝勘查中,絕大部分勘查項目是由國有地勘單位承擔,各地勘單位也把主要勘查工作要素投入到整裝勘查、找礦突破工作中去,許多地勘部門把三分之二的力量投入其中,真正起到主力軍作用。

青海省國有地勘單位在實施地質找礦戰略突破行動中,承擔了該省絕大多數財政出資和社會資金投入的礦產勘查項目,探索實施探采一體化,效果明顯。

西藏自治區國有地勘單位在推進改革、走企業化道路的過程中,地質生產能力逐步增強,在實施地質找礦新機制、青藏專項、地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

河南省屬地勘單位承擔了該省絕大多數財政出資和社會資金投入的礦產勘查項目,找礦效果明顯。同時,積極拓展省外市場,各國有地勘單位在新疆、西藏、內蒙古等10多個資源豐富的省(區、市)建立了資源勘查基地,部分地區已取得找礦突破。如在新疆哈密、內蒙古探明了兩處特大型鉬礦;在新疆西昆侖西段查明了一處特大型優質鐵礦;在西藏當雄、嘉黎一帶查明了6處大中型礦產地,獲得一大批銀銅鉛鋅資源儲量等。

(3)與企業合作,充分發揮承擔地質找礦主力軍作用

企業化程度比較高的地勘單位,也是地質找礦效果比較好的地勘單位。地質找礦投資和地質找礦技術勞務的結合,在一個企業的主體內,或者在兩個主體之間通過企業對企業的連接,才能形成高效的地質找礦機制。青海省有色地勘局就是這方面的良好例證。他們現有從業人員1943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84人(地質人員318人)。「十一五」期間,共承擔各類地勘項目240個,投入地勘費6.18億元,累計圈出水系沉積物異常501處,磁法異常118處,普查基地16處,提交可供開發礦產地10處,新增資源量:金98 t、鐵礦石2.9億t、銅鉛鋅206萬t、銀1092 t、鈷2萬t、鎢1.1萬t。

甘肅煤田地質局是從事煤田地質勘查的一支專業化工作隊伍,與甘肅省煤炭資源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一套人馬,兩塊牌子。

(4)積極實施礦產資源「走出去」戰略

河南省積極走向非洲、美洲、大洋洲、中亞及東南亞等國家或地區,在幾十個國家進行礦產勘查,其中多個國家找礦取得重大進展和突破。如幾內亞鋁土礦勘查,累計探明鋁土礦資源儲量超過我國鋁土礦保有資源量總和;利比亞鐵礦勘探,已探明鐵礦資源量為特大型規模;坦尚尼亞維多利亞金礦普查,礦床規模已達大型以上等。

海南省地質局在非洲、東南亞、南美洲有關國家開展地質找礦和礦業開發工作,努力實現探、采、選、冶及深加工一體化經營。目前,該局已在國外申請獲得礦權50多個,面積1600多平方千米。

Ⅲ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的歷屆獲獎情況

附:歷屆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獲得者名單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劉鐵鑄 上海市地質礦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張良臣 新疆地質礦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陸忠驥 山東煤田地質勘探公司,高級工程師
周世泰 冶金部東北地質勘探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胡惠民 湖北省地質礦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梁珍廷 廣西有色地質勘探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蔣興泉 核工業華北地質勘探公司,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馬宗晉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田在藝北京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研究員(199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寶珺 地質礦產部成都地質研究所,教授(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杜樂天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汪仲英 地質礦產部探礦工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丁中一北京大學地質系,副教授
張本仁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199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王文傑 煤炭部福建煤田地質勘探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宏驥 地礦部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崇佑 地礦部江西省地礦局調研大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集磊 有色甘肅地質勘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劉廣潤 地礦部湖北省地礦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楊兆宇 上海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鞏志根 核工業華南地勘局293大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龔茂清 冶金部西南地勘局,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鄧起東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鄭綿平 地礦部礦床地質研究所,研究員(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於崇文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199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許志琴 地礦部地質研究所,研究員(199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安芷生 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研究員(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趙澄林 石油大學(北京),教授
游振東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獲得者:
張宗祜 地礦部水工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光鼎 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肖序常地質礦產部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袁秉衡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石油物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康玉柱 地質礦產部西北石油地質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光宇 地質礦產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楊明桂地質礦產部江西省地質礦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錢佐國 化工部地質礦山局雲南地質大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何伯墀 有色西北地質勘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許惠龍 煤田地質總局山西煤田地質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祝延修 武警部隊黃金指揮部九支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殷鴻福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國棟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夏林圻地質礦產部西安地礦所,研究員
張文堂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江天壽 地質礦產部探礦工藝研究所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何繼善 中南工業大學,教授(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維襄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特別獎獲得者(只頒發了這一次):
程裕淇地質礦產部,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鴻禎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獲得者:
孫殿卿地質礦產部地質力學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東生 中國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馬杏垣國家地震局地質所,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董申保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張雲湘 地質礦產部四川省地質礦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金琪 地質礦產部西南石油地質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馮志強 地質礦產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楊俊傑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長慶石油勘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萬程 中國煤田地質總局河南煤田地質局,高級工程師
王世忠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第14支隊,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陳光遠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
裴榮富 地礦部礦床地質研究所,研究員(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任紀舜 地質礦產部地質研究所,研究員(199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馮增昭石油大學(北京),教授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郝石生 石油大學(北京),教授
張卓元 成都理工學院,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獲得者:
楊遵儀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韓德馨 中國礦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胡海濤地礦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院,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湯中立 地礦部甘肅省地礦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王永基 冶金部中南地質勘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包家寶 地礦部江西省地質礦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石禮炎 地礦部福建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丁貴明 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大慶石油管理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文恆 煤田地質總局江西煤田地質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金慶煥地礦部廣州海洋地質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學仁 化工部四川化工地質勘查院,高級工程師
王秋華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遼河石油勘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熊光楚 有色北京地質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陳毓川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胡見義 北京石油勘探開發院,教授級高工(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鶴齡 淮南理工學院,教授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翟裕生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199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金景福 成都理工大學,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獲得者:
郝詒純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郭令智 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廷棟 國土資源部,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盧耀如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工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管海晏 中國煤田地質總局航測遙感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楊雲嶺 勝利石油管理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楊繼良 大慶石油管理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殷先明 甘肅省地勘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黃兆洪 化工遼寧地質勘察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呂國安 甘肅有色地質勘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覃慕陶 廣東省地礦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黃第藩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北京開發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思田中國地質大學,教授
袁學誠 中國地質勘查技術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陳旭 中國科學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張一偉石油大學(北京),教授
盧良兆 長春科技大學,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獲得者:
葉連俊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 起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彭熹 中國科學院鹽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潘元林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勝利石油管理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蔣炳南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新星公司西北石油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潘龍駒 中國有色金屬礦產地質勘查中心地質資料館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啟民 中石油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吳奇之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駱耀南 國土資源部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姜劍虹 中國煤田地質總局黑龍江煤田地質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福同 國土資源部新疆地質礦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王鐵冠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龔再升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廖椿庭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
蔣 志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杜汝霖 石家莊經濟學院(原河北地質學院)教授
何國琦 北京大學地質學系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獲得者:
汪集暘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鍾大賚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石耀霖 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多 吉, 西藏地勘局地熱地質大隊教授級高工、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王保群 核工業地質局二一六大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培君中化地質礦山總局地質研究院,研究員
倪斌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秦震 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姚伯初 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何自新 中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陳正輔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趙文智 中石油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季強,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李陽,中石化勝利油田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何漢漪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成善 成都理工大學,教授(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劉本培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榮譽獎:
趙文津 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四光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
夏代祥 西藏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葉天竺 中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童曉光 中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雙明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丕龍 中石化西部新區勘探指揮部,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錫友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山東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黃永樣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文昌 雲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技研究者獎:
崔盛芹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教授
張培震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蔡希源 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丁悌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孫革 吉林大學,教授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
曾勇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教授
鄭亞東 北京大學,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榮譽獎:
傅家謨,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李四光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
李惠,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查院
劉敬黨 ,中國化工地質礦山總局遼寧化工地質勘查院
朱偉林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海油有限公司科技委
張金帶,中國核工業地質局
周海民,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冀東油田公司
李干生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開發部
徐水師,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劉玉書 ,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06地質隊
李四光地質科技研究者獎:
陳均遠,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馬永生,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弭力,中國地質科學院
劉敦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周新源,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
郝守剛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黃潤秋,成都理工大學 李四光野外地質工作者獎:
張善文, 中國石化股份勝利油田分公司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閻鳳增 ,中國武警黃金指揮部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占游, 核工業二O三研究所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鄧運華,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高級地質師(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陳才金,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08地質隊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京彬,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張 宏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杜金虎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技研究者獎:
楊經綏,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研究員
洪友崇, 北京自然博物館 研究員
彭善池,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研究員
金之鈞,中國石化股份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教授(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
王世稱, 吉林大學 教授
朱筱敏,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楊克明, 中國石化西南油氣分公司教授級高工
楊華, 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教授級高工
董連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教授級高工
廖香俊, 海南省地質局(海南省海洋地質調查局)研究員教授級高工
王宇, 雲南省地質調查局省地質環境監測院教授級高工(二級)
熊盛青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教授級高工
謝玉洪,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高級工程師
朱恆銀,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3地質隊教授級高工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鄒才能,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教授級高工
李子穎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研究員
汪嘯風, 武漢地質礦產研究所(原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員
宋國奇, 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教授級高工
毛景文,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教師獎獲得者:
武強,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唐輝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
夏慶龍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郭旭升, 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南方分公司
趙賢正 ,中國石油華北油田公司
夏毓亮,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王香增,陝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丁俊,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
張訓華,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王佟,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
宋岩,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非常規天然氣研究院
徐義剛,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所
杜時貴, 紹興文理學院
殷躍平,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教師獎獲得者:
舒良樹,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顏丹平,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李四光野外地質工作者獎:
付鎖堂, 中國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來明,山東省地質調查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振峰, 中海油湛江分公司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郝蜀民,中國石化華北分公司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燕長海,河南省地質調查院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劉鴻飛, 西藏自治區地質調查院 高級工程師
范立民,陝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潘彤,青海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技研究者獎:
沈樹忠,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教授(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潘桂棠,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 研究員
侯增謙,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研究員
蔣少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
李四光地質教師獎:
彭建兵, 長安大學 教授
賴紹聰, 西北大學 教授

Ⅳ 海南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地質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礎性工作,貫穿於經濟建設的全過程,服務於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幾十年來,地質勘查隊伍為我省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仍然擔負著重要任務。近年來,地質勘查單位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的部署,通過廣大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改革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地質勘查隊伍在改革和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問題亟待解決。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切實做好地質勘查行業管理工作,按照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勘查行業調查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25號)的要求,我廳組織了我省地質勘查行業的調查工作。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地質勘查全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截止到2006年12月底,我省地質勘查單位共有22個,其中國有地勘單位18個,隸屬於海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海南省地質勘查局(原海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海南省核工業地質大隊等3支屬地化國有地勘隊伍;其他地勘單位4個。現有在職人員1597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有1268人。在地質勘查從業人員中,技術人員987人,占總從業人數的77.84%,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291人,具有中級職稱的429人。2006年全省地勘單位的生產經營總收入達21951.63萬元,人均收入13.91萬元。至2006年底,全省地勘單位共有離退休人員1108人,養老費用共計1870萬元。

與2005年相比,我省地勘單位在職人員的人數略有增加,從業人員的人數略有減少,從業人員中的技術人員的人數略有增加,中、高級職稱人員占技術人員的比例增加了8.4%;全省地勘單位年收入增加了2762萬元,同比增加13.7%;人均收入增加0.9萬元。

我省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有13個,資質專業門類齊全,包括區域地質調查,海洋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液體礦產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遙感地質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氣體礦產勘查,選冶加工試驗,其中前10個專業均具有甲級資質。

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情況

(一)基本情況

截至2006年12月底,我省國有地勘單位共計18個,其中14個為海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下屬單位,3個為海南省地質勘查局(海南省海洋地質調查局)下屬單位,1個為海南省核工業地質大隊。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國有地勘單位有9個,資質專業門類齊全,包括區域地質調查,海洋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液體礦產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遙感地質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氣體礦產勘查,選冶加工試驗,其中前10個專業均具有甲級資質。

2006年我省國有地勘單位共有在職職工1305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有1111人。在地質勘查從業人員中,技術人員883人,占總從業人數的78.8%,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261人,具有中級職稱的372人,中、高級職稱人員占技術人員的71.5%。全省國有地勘單位的生產經營總收入達21182.7萬元,人均收入16.23萬元。至2006年底,全省地勘單位共有離退休人員1108人,養老費用共計2263萬元。

與2005年相比,我省國有地勘單位在職人員和從業人員的人數基本保持不變,從業人員中的技術人員的比例基本不變,但中、高級職稱人員占技術人員的比例增加了7.8%;國有地勘單位年生產經營總收入增加了2783萬元,同比增加15.1%;人均收入增加2.33萬元;離退休人員增加23人,費用也增加了130萬元。

(二)各地勘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海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006年度總資產45088萬元,總負債28479.2萬元,年產值15022.9萬元,同比增長19.90%,總支出14613.3萬元,所有者權益合計16608.8萬元,節余與收益為-1122.7萬元。與2005年相比,總資產增加了17666萬元,總負債增加了6416萬元,年產值增加2989萬元,同比增長19.90%,總支出增加了1850萬元,所有者權益增加873萬元,節余與收益增加82萬元。

海南省地質勘查局:2006年度總資產12453.58萬元,總負債4594.31萬元,年產值6063萬元,同比增長20.80%,總支出5741.91萬元,所有者權益合計7859.27萬元,節余與收益為332.68萬元。與2005年相比,總資產增加了1246萬元,總負債增加795萬元,年產值增加1261萬元,同比增長20.80%,總支出增加1000萬元,所有者權益增加451萬元,節余與收益增加80萬元。

海南省核工業地質大隊:2006年總資產226.42萬元,總負債3.64萬元,年產值96.82萬元,所有者權益合計222.78萬元。

(三)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基本情況

1.基礎地質調查

截至2006年底,全省已累計完成6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11幅1:20萬區域重力調查、6幅1:25萬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調查面積均為33900平方千米;累計完成1:5萬區域地質調查38個圖幅,面積13782平方千米,約佔全島陸域面積的40%;累計完成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8個圖幅,面積3560平方千米。其中2006年,全省開展了1:25萬東方縣幅區域地質調查、1:5萬昌灑市文昌縣清瀾港銅鼓咀幅區域地質調查,中央財政投資80萬元。

2.礦產資源調查評價

繼續開展保亭同安嶺火山岩盆地銅金礦評價、尖峰嶺—雅加大嶺鉛鋅多金屬評價、同安嶺地區礦產遠景調查、牛臘嶺地區礦產遠景調查、三亞市嶺殼銅礦普查、保亭縣羅葵洞鉬礦普查等項目,2006年度國家和省財政共投入資金825萬元。通過開展這些項目,圈定了一批成礦異常,發現了一批礦(化)點和礦體,找礦效果較好。

3.水工環地質調查

2006年,開展了瓊海、萬寧、昌江、海口等4個市縣的地質災害調查,調查面積7478平方千米,財政資金投入55萬元;開展了全省地下水監測及地下水污染現狀調查,財政資金投入163萬元;開展了海口市城市環境地質調查和海南省主要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等2個項目,財政資金投入258萬元。

4.農業地質調查

繼續開展海南島生態地球化學調查,2006年財政資金投入600萬元,完成調查面積2694平方千米,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四)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的基本情況

2006年,我省地勘單位實施省內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不含油氣)96個,社會資金投入3508萬元。我省地勘單位沒有在省外承攬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

(五)礦產開發基本情況

我省有1個地質勘查單位投資參股開發金礦,由於2006年礦山停產,礦產開發收入僅10萬元。

(六)工程勘察施工基本情況

2006年我省地勘單位完成工程勘察項目施工,總收入8744萬元。

(七)其他產業基本情況

在其他產業經營方面,2006年我省地勘單位年產值6263萬元,實現利潤662.32萬元,同比增長9.18%。

三、國有地勘單位各項優惠政策落實情況

我省現有3支屬地化國有地勘隊伍,包括原隸屬國土資源部的海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原隸屬有色系統的海南省地質勘查局及原隸屬核工業系統的海南省核工業地質大隊。各地勘單位落實各項優惠政策情況不盡一樣,總的說來,社會統籌保障體系政策(包括離退休職工養老金保障政策、基本醫療保險、失業、工傷和生育政策、職工養老保險社會統籌政策)均已落實,但一些優惠政策沒有落實:地質勘查費基數年增幅不大;礦業權價款轉增國家資本金政策已暫停;因省財政沒有配套地勘費而出現資金缺口,下崗職工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基本建設預算內投資補助政策、增加工資政策、住房改革支出政策沒有落實。

四、深化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的建議

我省國有地勘單位基礎建設相對薄弱,存在設備陳舊老化、資金和設備嚴重缺乏、職工結構性失業、人員和機構調整難度大等問題,且由於種種原因,《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地質勘查隊伍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3〕76號)的許多政策尚未落實,我省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的步伐不夠快,地勘單位發展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約。為加快國有地勘單位改革,促進國有地勘單位發展,提出如下對策及建議:

(一)切實建立起公益性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運行、協調發展的新體制

將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所屬承擔我省地方公益性地質工作的省地質調查院、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分離出來,專門從事我省公益性基礎地質調查、重要礦產資源前期風險勘查及地質環境調查與監測工作,其經常性支出列入財政預算。政府資金主要加大對公益性地質工作的投入。其餘國有地勘單位將面向商業性地質工作,按照事企分開的原則,穩步推進改革,切實解決地勘隊伍分散、功能重疊的問題。通過政策扶持,做大做強我省國有地質勘查單位,鼓勵國有地質勘查單位與社會資本合資、合作或戰略協作,組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礦業集團公司或地質技術服務公司,實現勘查開發一體化。

(二)積極解決國有地勘單位歷史遺留問題

對地質隊伍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兩庫兩室(地質實驗室、地質資料室、實物地質資料庫、地質專業設備庫)」建設、地勘隊伍基地搬遷、住房補貼等歷史遺留問題和有關債務給予財政和政策扶持。

(三)對地勘單位設備建設給予支持

地勘單位裝備、設備嚴重缺乏,既無法滿足國土資源大調查等公益性地質工作需要,也制約了地勘隊伍從事商業性地質工作。建議設立專項資金以幫助地勘單位更新必要的專用儀器設備。

(四)盡快出台地質勘查隊伍按貢獻參與勘查開采項目收益分配的政策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辦發〔2006〕4號)中明確指出要「發揮地質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各級政府都要積極創造條件,改善環境,充分發揮現有地質隊伍和廣大地質工作者的作用」。探索建立地勘單位依靠技術和資料優勢參與勘查開采項目的收益分配,應用經濟手段,切實調動地質工作者的積極性,提高工作質量。

(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地勘礦管處)

Ⅳ 根據《中國黑色有色金屬礦產圖集》圈定的成礦帶和成礦區進行預測意見的檢驗

1988年國家科委提議,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和地質礦產部地質調查局主持,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負責,各省、市、自治區地質礦產局參加,編制《中國黑色有色金屬礦產圖集》。經500多名地質學家及制圖人員的共同努力,1992年完成編稿,經多次審查修改,1995年最後定稿,1996年出版。該圖集充分反映了20世紀80年代末以及部分90年代初區域地質調查、礦產普查勘探和有關科學研究的成果,為調查研究、找礦部署與礦產開發利用提供了難得的參考資料。

該圖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3個成礦域、若干成礦帶和成礦區以及69個成礦亞帶(圖4-6)。該圖客觀反映了1995年我國已經發現的內生金屬礦產的分布規律,成礦帶的劃分也反映了作者對區域成礦前景的意見,這些對我們1985~1987年預測的成礦帶和成礦遠景區無疑起了檢驗作用。以該圖為據與我們提出的預測的成礦帶與成礦遠景區進行對比(請參閱圖4-4與《中國黑色有色金屬礦產圖集》6~7圖),不難發現兩者輪廓基本一致。

1.預測成礦帶的檢驗

1)陰山-天山成礦帶:從東到西有32、33,26,31,9,4,7,8,5,6等。

2)秦嶺-昆侖成礦帶:從東到西有35,39,38,41,20,21,18,19,11。

3)南嶺成礦帶:從東到西有54,53,52,51,44,48,42,61,62,63,64,69。

4)海南成礦帶:有55。

圖4-6中國內生黑色、有色金屬成礦圖(據Ⅸ中國黑色有色金屬礦產圖集》,1996)

5)台灣成礦帶:有56。

6)張廣才嶺-遼東半島-山東半島-東南沿海成礦帶:從北到南有29,30,32,36,35,45,46,47,50,54,52,49,53,51,55。

7)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成礦帶:從北到南有22,23,24,25,26,31,33,38,39,43,44,48,61。

8)狼山成礦帶。

9)婆羅科努山-祁連山成礦帶:從東到西有20,14,15,16,17,7,5。

10)北山成礦帶:有13。

11)中蒙弧形成礦帶:自東向西有22,23,24,9,3。

12)淮陽弧成礦帶:有45,40。

13)祁呂弧成礦帶:從西向東有16,14,20,38,37。

14)三江成礦帶:從北到南有58,42,61,62,63,64,69。

15)札依爾山成礦帶:有2,5,6,10。

16)阿爾金山成礦帶:有9,12,18,19。

17)小興安嶺成礦帶:有27,28,29。

19)歹字型成礦帶:從東北向西南有18,57,59,58,60,61,65,66,62,63,64,67,68,69。

2.預測成礦遠景區的檢驗

1)南嶺緯向構造帶與新華夏隆起帶復合處,主要包括粵北、贛南、福建地區及湘西、桂北、貴州地區。即52,53,51,49,50,54,44,48等成礦亞帶的編號所在地區。

2)南嶺緯向構造帶與川滇經向構造帶及青藏歹字型構造復合處,主要是三江地區。即42,61,63,64,69等成礦亞帶的編號所在地區。

3)秦嶺-昆侖緯向構造帶東段(及淮陽山字型東翼)與新華夏構造隆起帶復合處,主要是皖南地區和長江中下游一帶。即45,40等成礦亞帶的編號所在地區。

4)秦嶺-昆侖緯向構造帶中段與新華夏構造隆起帶、北西向構造帶及祁呂山字型前弧復合處,主要包括豫西、陝中南、晉東南、隴東南和川東北地區(即秦巴地區)。即39,38,20,37等成礦亞帶的編號所在地區。

5)秦嶺-昆侖緯向構造帶中段與龍門山北東向構造帶、武都山字型、隴西系構造復合處,即甘肅東南部和陝西西南部地區。也即41,57,20,21等成礦亞帶的編號所在地區。

6)秦嶺-昆侖緯向構造帶西段與河西系復合處,主要范圍是青海東部地區。該圖顯示預測區為礦產聚集處。

7)秦嶺-昆侖緯向構造帶與阿爾金山北東向構造帶望處,主要范圍是青海西南部地區。

8)秦嶺-昆侖緯向構造帶與歐亞山字型構造復合處,主要范圍是新疆西南部地區。即5、6等成礦亞帶的編號所在地區。

9)陰山-天山緯向構造帶與新華夏構造隆起帶復合處,主要范圍是遼吉南部、河北北部與內蒙古東南部。即32,33,26,31等成礦亞帶的編號所在地區。

10)陰山-天山緯向構造帶與狼山系復合處,主要范圍是河套西北地區。該圖顯示預測區為礦產聚集處。

11)陰山-天山緯向構造帶與北東向構造復合處,包括甘肅西北與新疆東北一帶。即9,19等成礦亞帶的編號所在地區。

12)陰山-天山緯向構造帶與婆-祁北西向構造帶復合處,即天山中部地區。也即7,8,5等成礦亞帶的編號所在地區。

13)陰山-天山緯向構造帶與歐亞山字型東翼復合處,主要是天山西段。即5,6等成礦亞帶的編號所在地區。

14)歐亞山字型東翼與中蒙弧形構造西翼復合處,即阿爾泰地區。即41,57,20、21等成礦亞帶編號所在地區。也即1,3等成礦亞帶的編號所在地區。

15)中蒙弧形構造與新華夏構造體系復合處,即黑龍江西部與內蒙古東部地區及吉林西北部地區。即22,23,24,25,26等成礦亞帶的編號所在地區。

16)祁連山北西向構造帶與阿拉善弧及隴西系復合處,即甘肅中部。也即14,15,16,13,17等成礦亞帶的編號所在地區。

17)淮陽山字型西翼與新華夏系復合處,即鄂西地區與鄂東南地區。即40等成礦亞帶的編號所在地區。

18)青藏歹字型與北東向構造復合處,包括拉薩—那曲一帶。即65,66,67,68,69等成礦亞帶的編號所在地區。

19)新華夏系、郯盧系及魯西系、山東山字型復合處,即山東中東部地區。即35,36等成礦亞帶的編號所在地區。

20)海南緯向構造帶與新華夏系復合處,即海南島地區。也即55等成礦亞帶的編號所在地區。

需要說明,作者的預測只是少數人在1984~1986年,經過數年的綜合研究後提出的。由於當年資料和研究程度所限,所提出的預測區范圍主要是根據成礦條件和構造體系確定的,在地理位置上還比較籠統,沒有確切的地理名稱。盡管如此,通過比對,當年預測的成礦帶和成礦遠景區與以後大量詳細工作所獲得的實際情況基本相符,已經說明我們採用的隱伏礦產預測方法是可以應用的。我們相信,只要假以時日,進行更為詳細的調查研究是可以對隱伏礦田、礦床進行具體預測的。

Ⅵ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怎麼樣

江西大余鎢礦,湖南郴州柿竹園鎢礦

湖南錫礦山銻礦,湖南桃江板溪銻礦,湖南新邵龍山銻礦,湖南桃源沃溪銻礦

江西德興銅礦,安徽銅陵銅礦,湖北大冶銅礦,山西中條山銅礦,甘肅白銀廠銅礦,雲南東川銅礦,西藏玉龍銅礦

貴州銅仁汞礦,貴州務川木油廠汞礦

河南張窯院鋁土礦,廣西平果鋁土礦,山西孝義克俄鋁土礦,福建漳浦鋁土礦,海南蓬萊等等鋁土礦,山東淄博鋁土礦,河南鞏縣小關鋁土礦,山西陽泉百家莊鋁土礦

雲南個舊錫礦,廣西大廠錫礦,廣西平桂錫礦,廣東海陸豐錫礦,廣東信宜銀岩錫礦

四川攀枝花鈦礦,廣東茂名鈦礦

新疆哈密黃山鎳礦,新疆喀拉通克鎳礦,甘肅金昌金川鎳礦,雲南元江鎳礦

內蒙古白雲鄂博稀土礦

山東招遠金礦,河南小秦嶺金礦,吉林樺甸縣夾皮溝金礦,新疆若羌縣大青山金礦,黑龍江烏拉嘎金礦,承德赤峰朝陽金礦,新疆阿勒泰金礦

湖南水口山鉛鋅礦,黑龍江西林鉛鋅礦,遼寧紅透山鉛鋅礦,遼寧青城子鉛鋅礦,河北蔡家營子鉛鋅礦,內蒙古白音諾鉛鋅礦,甘肅西成鉛鋅礦,陝西鉛硐山鉛鋅礦,青海錫鐵山鉛鋅礦,湖南黃沙坪鉛鋅礦,廣東凡口鉛鋅礦,浙江五部鉛鋅礦,江西冷水坑鉛鋅礦,江蘇棲霞山鉛鋅礦,廣西大廠鉛鋅礦,雲南省的蘭坪鉛鋅礦,雲南會澤鉛鋅礦,雲南都龍鉛鋅礦,四川大梁子鉛鋅礦,雲南金頂鉛鋅礦

Ⅶ (一)國有地勘單位基本情況

1.全國國有地勘單位基本情況

《2012年度全國地質勘查行業通報》顯示,截至2012年年末,全國從事非油氣礦產地質勘查工作的地勘單位職工總人數102.76萬人,比2011年減少6.56萬人。其中,在職職工59.79萬人,離退休人員42.97萬人;屬地化管理的地勘單位職工總數27.64萬人,中央管理的地勘行業單位職工6.47萬人,其他單位25.68萬人。

屬地化管理地勘單位的在職職工 27.64萬人,離退休人員29.99萬人。在職職工人員中,地質勘查人員 14.83萬人,佔53.65%;礦產開發人員0.81萬人,佔2.93%,其中技術人員9.96萬人;工程勘察與施工人員4.38萬人,佔15.85%;其他人員7.62萬人,佔27.57%。

中央管理的地勘單位在職職工6.47萬人,離退休人員5.19萬人。在職職工中,地質勘查人員3.38萬人,佔52.24%,其中技術人員2.20萬人;工程勘察與施工人員0.84萬人,佔12.98%;礦產開發人員 0.11萬人,占 1.70%;其他人員 2.14萬人,佔33.08%。

2.調研單位基本情況

2011~2012年,項目組分別赴貴州、青海、西藏、黑龍江、河南、甘肅及海南7省(區)地勘單位調研,獲取了翔實的資料。各省(區)地勘單位基本情況簡要介紹如下:

(1)貴州省地勘行業基本情況

據貴州省國土資源廳提供的數據,截至2011年5月1日,全省地勘單位61家(佔全國地勘單位的2.8%),其中國有地勘單位50家(中央直屬2家、屬地化36家,其他國有12家),佔全省地勘單位的82%。61家地勘單位中,具有地質勘查甲級資質的有21家;具有地質勘查乙級資質的有26家。全省地勘單位國有職工2.36萬人(在職1.06萬人,離退休1.3萬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9400餘人,專業技術人員4300餘人。

貴州省國有地勘單位有5支隊伍: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管理局,在職5274人;省煤田地質局,在職1567人;省有色金屬和核工業地質局,在職2210人;中國建材貴州地勘總隊,在職103人;中化礦山總局貴州地勘院,在職253人。

2010年全省勘查收入23.3億元,其中轉讓礦權收入2.4億元、工程勘察收入3.8億元、礦業開發收入2.9億元、其他收入14.2億元。

(2)青海省地勘行業基本情況

在青海從事地質勘查的有56家地勘單位,投入人力6465人次,其中省內19家,4124人次。2010年產值達23.9億元,人均產值38萬元。

(3)西藏自治區地勘行業基本情況

目前,西藏自治區地勘隊伍主要是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下屬8個勘查單位,現有在職職工1372人,專業技術人員637人,其中高級工程師及以上職稱139人,中級職稱202人。地勘單位具備的勘查資質主要是區域地質調查、礦產地質調查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地質鑽探、液體礦產勘查、岩石礦物鑒定與測試等勘查資格證書,其中甲級資質證書10個,乙級資質證書4個,丙級資質證書2個。

(4)黑龍江省地勘行業基本情況

黑龍江省地質勘查行業(不包括油氣行業的地質勘查人員)在職職工為16553人。其中由黑龍江省屬地化管理的國有地勘單位是黑龍江省地礦局、省煤田局、省有色和核工業局等三個單位,三個單位在職職工總數為10059人,佔全行業人員的60.8%;中央管理的地勘單位武裝警察部隊黃金第一總隊、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黑龍江總隊和中化地質礦山總局黑龍江地質勘查院等三個單位,三個單位的在職職工3257人,佔全行業人員的19.7%;此外還有歸屬地方、礦山企業和獨立的各類所有制的地勘單位約63個,從業人員為3237人。

2010年黑龍江省各地勘單位的地質勘查業總收入超過20億元。其中:地質勘探費6.09億元,地質專項撥款6.58億元,礦產勘查勞務收入7.29億元。2010年黑龍江省各地勘單位的總資產已經達到了75.17億元,凈資產達到41.42億元,專用儀器設備的凈值為3.77億元。

(5)甘肅省地勘行業基本情況

此次調研的國有地勘單位有甘肅省地勘局、甘肅省有色地勘局、甘肅煤田地質局、甘肅省核工業地質局、建材甘肅總隊等。其中,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成立於1956年,截至2011年年底,職工總數13079人,其中在職6099人、離退休6980人(離休125人)。在職職工中專業技術人員 2642人,佔在職職工總數的43.3%,其中高級職稱419人(正高41人)、中級職稱726人。截至2011年年底,全局擁有總資產約28.25億元。甘肅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在職職工2357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770人,佔在職職工總人數的33%。甘肅煤田地質局成立於1953年,是甘肅省從事煤田地質勘查的一支專業化工作隊伍,與甘肅省煤炭資源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現有職工4100人,其中在職職工2060人,離退休人員2040人。

(6)河南省地勘行業基本情況

河南省國有地勘單位主要分屬河南省地勘局、河南省有色地礦局、河南煤田地質局及河南省核工業地質局等。截至2011年年底,省屬國有地勘單位有35個,人員28993人。其中在職職工14331人,離退休人員14662人。

(7)海南省地勘行業基本情況

海南省的國有地勘單位經過多年的發展、整合,2010年7月,由原海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和原海南省地質勘查局合並,組建成立海南省地質局(海南省海洋地質調查局),並於2010年9月正式揭牌。全局下屬13家正處級事業單位,內設13個處室,另外,該局還有全資子公司、控股公司11家。全局共有職工2708人(核定編制1556人),其中,在職職工1585人,離退休職工1123人。專業技術人員829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157人。

Ⅷ 中國地質類的研究所有那些,在那些地方,有誰知道

目前我國地質勘查隊伍分布在以下部門:

1、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管理

2、各地質勘查局、各有色地質勘查局、各煤田地質局、各核工業地質局、各冶金地質局

3、中國地質調查局: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4、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國冶勘總局):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5、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涿州):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6、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隸屬於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7、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

8、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9、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10、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隸屬於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

11、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為主)

12、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為主)

14、中國鹽業總公司(即中鹽勘察設計院)

15、延長油礦管理局(陝西省)

16、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地質院校:

1、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北京)

2、吉林大學(原長春地質學院)

3、成都理工大學(原成都地質學院)

4、長安大學(原西安地質學院)

5、石家莊經濟學院(原河北地質學院)

6.中國海洋大學(原山大地礦系)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

(一)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的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質勘查單位統一劃歸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歸口管理,並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

(二)組建中國地質調查局,作為國土資源部所屬的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的事業單位。具體職能和編制由國土資源部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審定。

(三)各工業部門所屬地質勘查隊伍要根據不同情況積極推進改革。冶金、有色、輕工、化工、建材等部門所屬的地質勘查單位,可以從各自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改組為企業或進入企業集團,具體實施方案由國家經貿委與各工業局研究確定。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可以從所屬地勘隊伍中保留一支從事放射性礦產勘查的精幹隊伍,其餘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同步進行屬地化、企業化改革,具體實施方案由國防科工委研究確定。武警黃金地質勘查部隊的改革,按照中央軍委和國務院的有關決定執行。輕工局所屬部分地勘單位,並入中國鹽業總公司。

一、地質部地勘系統

中國地質調查局:2001年成立,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天津地質研究所(天津地調中心)

沈陽地質研究所(沈陽地調中心)

南京地質研究所(南京地調中心)

宜昌地質研究所(宜昌地調中心)

成都地質研究所(成都地調中心)

西安地質研究所(西安地調中心)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全國地質資料館)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中國地質圖書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法技術研究所

勘探技術研究所

探礦工藝研究所

探礦工程研究所

鄭州綜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綜合利用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機關):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

各省市區地質勘查局(組建地質調查院)全部下放。

原石油地質系統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劃歸中國石化集團。

二、冶金地勘系統(原冶金部地質勘查總局)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國冶勘總局),成立於2001年。

中國冶勘總局一局(華北局):燕郊:第一地質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礎工程總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島天元五一五鑽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從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分出):原編制為:一隊:遷安;二隊:衢州;515隊:秦皇島;516隊:宣化;518隊:邯鄲;520隊:邢台;522隊:唐山;物探隊:灤縣;水文隊:定州;超硬材料研究所:探礦技術研究所:燕郊;測繪大隊:燕郊;建築規劃設計院:職工醫院:二級甲等;子弟學校:

中國冶勘總局二局(原華東局606隊):福州:第二地質勘查院、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

中國冶勘總局三局:太原:311隊、312隊、314隊、316隊、地勘院、岩土總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山東局:濟南:2個專業公司,4個綜合地質隊、2個專業地質隊、2個勘查院、1個測試中心和1所高級技工學校:山東正元資源勘查研究院、新疆地質勘查院(烏魯木齊,外派單位)、山東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中南局:武漢,分布在湖北、湖南、廣西三省八市:603隊:大冶;604隊:孝昌; 605隊:襄樊;606隊:黃石;607隊:宜都;608隊:黃石;609隊:黃石;水文隊:黃陂。

中國冶勘總局西北局:西安:西北地質勘查院(西安,原西安地質調查所);五隊(酒泉);六隊(漢中);烏魯木齊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地球物理勘查院:保定,國內三大航空物探隊伍之一。

中國冶勘總局遙感技術應用中心:北京

中國冶勘總局昆明地質調查院:昆明,原西南局昆明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廣州地質調查所:廣州

四川省(西南)、遼寧省(東北)冶金地質勘查局和冶金華東地質勘查局(安徽省)已下放。

三、煤炭地勘系統(即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總部原涿州,現遷北京豐台。

江蘇煤炭地質局:常州,勘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五隊、物測隊、機械研製中心、勘探研究所、江蘇長江機械化基礎工程公司。

浙江煤炭地質局:杭州,浙江華廈工程勘察院,浙江華廈建築基礎工程公司,浙江煤炭測繪院等。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新市鎮,152地質隊、201地質隊、202地質隊和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廣西煤炭地質局:柳州

湖北煤炭地質局:武漢,125隊、182隊、物探測量隊、地質勘查院和湖北省地質勘察基礎工程公司。

青海煤炭地質局:西寧,105勘探隊、132勘探隊、物測隊、勘查院4和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詢公司。

第一勘探局:邯鄲,119勘探隊、129勘探隊、173勘探隊、物測隊、科教中心、地質勘查院、技術研究中心。

第二勘探局:北京,機械研製中心,建築工程公司,地質制圖印刷中心。

水文地質局:邯鄲,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察院、四個水文地質隊和物探、基礎工程、機電安裝、物資供應、地能空調、污水治理等六個專業公司。

航測遙感局:西安

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北京

煤炭資源信息中心:涿州

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涿州

幹部學校(黨校) :涿州

中煤地質報社:涿州

河北省(邢台)、山西省、內蒙古、東北(沈陽)、吉林省、黑龍江省、安徽省(蚌埠)、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泰安)、河南省、湖南省(株洲)、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新疆煤田地質局已下放。

四、核地勘系統(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地質總局)

核地勘隊伍組建於1955年,現有6個地區性地質局、52個地質大隊以及研究院所、工廠、醫院等90個縣團級以上企事業單位,分布於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核工業地質調查院):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為其業務支撐單位,以6個地區核地質研究所為主體,組建6個核工業地質調查分院,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16大隊、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08大隊、核工業東北地質局243大隊作為專業勘查隊伍。

6個地質局所在省的48個地勘單位,以省為單元,整體屬地化,組建遼寧省(東北)、江西省(華東)、湖南省(中南)、廣東省(華南、由韶關遷花都)、四川省(西南)、陝西省(西北)核工業地質局,其餘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9個單位屬地化後(組建了河南省(信陽,原308大隊)、貴州省、甘肅省、青海省等4個核工業地質局),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管理。

五、有色地勘系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地質勘查總局)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有色地調中心):成立於2001年,北京地質調查所、桂林地質調查所、新疆地質調查所、地質資料館、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中資環):成立於2003年,北京索坤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北京遙感中心、北京測繪院、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原物化探中心)、河北有色測繪公司。

19個地質勘查局全部下放:

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天津市地質調查總院,含河北):原華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下轄514隊(承德)、517隊(石家莊)、519隊(保定)、地質四隊(秦皇島)、普查大隊(燕郊)、核工業247隊(寶坻,原屬核工業東北地質局)等六個地質隊和一所職工大學(保定),在天津局本部設有天津市地質勘查總院、地質研究所。

內蒙古有色地質勘查局

遼寧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吉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黑龍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南京。下轄805(六合)、806(徐州)、807(南京)、809(南京)、810(南京)、813(南京)、814隊(鎮江)、研究所(南京)、測繪院(鎮江)、礦產開發研究院(南京)、南京岩土工程勘查院。

浙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紹興)

江西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河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廣西有色地質勘查局

海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貴州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西南有色地質勘查局(昆明,含四川)

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西安,屬陝西省正廳級事業單位,有12二級單位,分布於西安、臨潼、咸陽、寶雞、漢中、商洛等地)

甘肅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青海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新疆有色地質勘查局

六、化工地勘系統(原化工部地質礦山局)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中國明達化工礦業總公司):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16家地質勘查院(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阿城)、江蘇(徐州)、浙江、福建、泰安(鉀鹽地質)、河南、山東、湖北(荊州)、湖南、廣西、貴州(遵義南白)、雲南、陝西)、1家地質研究院(化工地質調查總院(地質研究總院))、1家職工醫院。遼寧省(錦州)、安徽省(馬鞍山向山)、廣東省(花都)、四川省化工地質勘查院(彭州軍樂)等4家已下放。

七、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建材地調中心):原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地質公司,轄26個各省、市、區總隊,現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八、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九、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原為成立於1974年徐水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後總部遷涿州,2004年更現名。

十、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高碑店,原為海洋石油勘探局。

十一、中國石化集團: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原地質礦產所屬石油地質單位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各石油地質局改稱石油局,2000年整體並入中國石化集團。

華北石油(地質)局:鄭州

東北石油(地質)局:長春

華東石油(地質)局:南京

中南石油(地質)局:長沙。

西南石油(地質)局:成都,地質勘察總公司

西北石油(地質)局:烏魯木齊

上海海洋石油(調查)局:

廣州海洋石油(調查)局:2001年劃歸中國地址調查局。

十二、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十三、中國鹽業總公司:中鹽勘察設計院(前身是輕工業部鹽業勘探隊):長沙

總之,地質專業還不錯,本人也是學地質勘查的。還有疑問,加一下人人網的「地質」公共主頁,相信裡面的東西會對你有幫助

Ⅸ 再論「就礦找礦」

張立

(中國礦業報)

「就礦找礦」理論再一次引起礦業界的普遍關注。

為紀念朱訓同志《論就礦找礦》發表30周年,研討「就礦找礦」哲學理論、經驗及其現實意義,指導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國地質調查局於2012年7月30日~31在北京召開再論就礦找礦座談會。

之所以說是「再一次」,熟悉我國地礦行業的人都知道,全國政協第八屆委員會秘書長、原地質礦產部部長、中國礦業聯合會名譽會長朱訓同志於1982年5月在原《地質報》上公開發表的理論文章,總結與概括了地質人找礦的實踐經驗。文章發表後,立即受到時任地礦部部長孫大光同志的重視,認為文章「甚好」,要求部黨組成員傳閱並責成地礦司落實。

實踐證明,「就礦找礦」是實現找礦突破的重要途徑。2012年6月,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作出「就礦找礦依然十分重要」的重要批示。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徐德明也專門指示:朱訓部長的《論就礦找礦》理論文章在《地質報》上發表已有30年,今天讀起來對推動找礦突破戰略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他要求部內媒體再次發表,「供地質找礦特別是年輕一代地質工作者研讀」。7月初,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汪民就《論就礦找礦》一文作出批示:「我已讀了幾遍。再讀,都深受啟發。」並要求國土資源部地勘司、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技術指導中心落實。

會議期間,朱訓同志介紹了《論就礦找礦》發表的時代背景,闡述了其理論依據和現實意義。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徐德明,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汪民在座談會召開期間看望了部分代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王研代表汪民作了講話。湯中立、翟裕生等特邀專家圍繞會議主題進行了研討。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山東正元地質勘查院、湖南省湘南地質勘察院、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一地質調查隊、遼寧有色地質局101隊、海南省資源環境調查院等單位的代表圍繞「就礦找礦」哲學理論、找礦經驗及其現實意義做了典型發言。

本報摘錄了發言者的講話內容,以期讓更多的讀者了解「就礦找礦」理論,並在今天以至今後相當長的時間里仍將「就礦找礦」理論作為實現找礦突破的一條重要指導方針,充分發揮「就礦找礦」理論的現實指導作用,不斷開拓地質找礦新局面,努力實現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目標,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就礦找礦」是地質工作中的一種實踐

朱訓:「就礦找礦」不是我的發明,而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特別是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這段時間里,全國廣大地質工作者在地質找礦工作中的一種實踐行為。在國外也有不少就礦找礦的成功事例。我之所以寫這篇文章,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

《論就礦找礦》一文是1982年2月我在江西地質局工作時成稿的。當時在地質界,有的同志對找礦方向和找礦途徑有這樣兩種看法:一種看法是把「就礦找礦」與「理論找礦」對立起來,認為「就礦找礦」過時了,認為找礦主要靠經驗不行,應該用理論找礦,用先進地質理論和先進技術方法找礦。再一種看法是,應該到新區找礦,理由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30年的找礦,老礦點大多已勘查過了,老礦點、老礦山沒有多少「油水」了,所以就礦找礦不可能有多大作為。

對於這兩種看法,我當時的認識是:第一,就礦找礦與新區找礦是兩條並行不悖的找礦途徑。新區找礦要開展,就礦找礦還有潛力。第二,就礦找礦和運用先進地質理論和新技術新方法找礦並不矛盾。找礦需要有實踐經驗,但就礦找礦並不等於經驗找礦。就礦找礦也好,新區找礦也好,都需要有理論指導,都需要有新技術新方法的支持。這樣一些觀點在1982年初寫就的《論就礦找礦》一文中都進行了論述。

強調「就礦找礦」這個方針還有一個原因,在已知老礦點和老礦區找礦挖掘資源潛力,比在新區找礦要來得快一點,經費和人力物力也要省一點,因為可以節省新發現礦點、礦區所需要的時間和人力、物力。

正是基於對就礦找礦仍然有效這個判斷的基礎上,我於1982年在江西寫了這篇文章。寫這篇文章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引起地質找礦戰線同志們對「就礦找礦」的重視,從而更自覺地開展就礦找礦工作。

汪民:「就礦找礦」理論極具科學性和實踐性。《論就礦找礦》理論文章發表30年來,一直指導著我國地質找礦工作,充分體現了「就礦找礦」理論觀點的科學性、實踐性。一批重要找礦成果的取得,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應用了「就礦找礦」理論。

在一些工作程度較高的礦集區,堅持就礦找礦,近年相繼取得了一批新的找礦突破。如湖南花垣鉛鋅礦,2011年依據李梅礦區找礦經驗,取得外圍找礦重大突破,新發現了楊家寨礦段,新增鉛鋅遠景資源量300萬噸,一舉將花垣礦田提升為千萬噸級世界級資源基地。目前,這一整裝勘查區總資源量超過1500萬噸,遠景資源量2000萬噸。又如遼寧大台溝鐵礦,前人曾經對航磁異常做過查證及綜合研究,認為異常是由隱伏的鞍山式鐵礦引起,但由於鑽機能力有限未見到鐵礦體。2006年,通過對航磁異常進行鑽探驗證,發現了位於1280米深處的厚大鐵礦體,目前已探獲鐵礦石資源量達43億多噸,遠景資源量超過70億噸。再如江西大湖塘鎢礦,在幾上幾下的情況下,近年將主攻類型從石英脈型黑鎢礦轉向斑岩型白鎢礦,通過大量投入,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探獲三氧化鎢資源儲量106萬噸,成為世界第一大鎢礦。

翟裕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實踐才能出真知。「就礦找礦」理論是朱訓同志用朴實的事實,從哲學的高度分析和提高,並加以概括而形成的。

實踐能夠出真知,但首先要做好野外工作。朱訓同志具有豐富的找礦經驗,而且他這種理論的實踐沒有局限在某一個省份。朱訓同志是「就礦找礦」理論的倡導者和推廣者,他的這種理論在全國得以推廣,並直接或間接地發現了其他礦產。

就當前而言,有一種傾向,那就是重論文、輕實踐,這是非常不好的。廣大地質工作者要認真、精細、投入地反復實踐,還要善於思考,提煉真知,要進一步研究成礦系統,要將礦床空間的結構弄清楚,這樣就礦找礦就更有效率。

總體而言,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是國家層面的一個重要工程。實現這一目標,一是需要成礦學理論的基礎;二是需要先進的找礦技術、方法、設備保障。除此之外,還要有科學的思維。

豐富內涵為地質找礦提供思考空間

汪民:新中國成立以來,就礦找礦一直廣泛存在於全國地質找礦工作中,20世紀50年代就被公認為行之有效的重要找礦途徑和方法之一。朱訓同志通過對找礦實踐經驗總結、成礦地質理論分析和哲學歸納,形成了「就礦找礦」理論。

30年來的地質找礦工作實踐證明,《論就礦找礦》一文是當之無愧的經典之作。「就礦找礦」理論在指導找礦實踐中行之有效,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湯中立(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訓「就礦找礦」理論提出的時候,我們國家地質工作經歷了30年豐富的實踐。他根據其工作的實踐提出這一理論,不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這一理論,是在對我國30年地質工作實踐的基礎上提出的一個概括性的認識。可以說,「就礦找礦」理論是一個科學思想的提煉,也是一個哲學思想方法的總結,是對我國地質工作者實踐基礎的提煉。

「就礦找礦」這4個字具有豐富的內涵,也有很多含義,在找礦工作的多個方面都有參考價值。比如,鉬礦是一個很重要的有色金屬,現在大家都說鉬礦到處都是,那是經過了幾十年的實踐的結果。可以說,很多鉬礦床被發現,其中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就礦找礦和先進理論、技術的應用是不沖突的,而且是相互促進的。

就礦找礦從根本上說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找礦是這樣,平時工作也應該有這樣的概念。「就礦找礦」理論提出來和不提出來,是完全不一樣的,提出並認識了,就能拿來指導實踐。有了一個理論認識後,能夠發揮更大的效果。這既是科學的,也是概括的,今後我們應該學習這種思路,運用到實踐當中。

畢孔彰(全國地學哲學委員會副理事長):「就礦找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樸素的辯證法,它是地質找礦的科學發展觀。就礦找礦的「礦」是泛指,可以就「煤」找「煤」,就「鐵」找「鐵」,也可以是就「煤」找「鈾」,就「銅」找「鉬鉛鋅」……就礦找礦的核心是找,找的是成礦的地質條件。就礦找礦的關鍵是要提高地質調查研究的程度與水平。

「就礦找礦」具有深厚的哲學基礎

汪民:「就礦找礦」具有哲學理論和地質理論兩個方面的理論基礎。第一,根據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原理,對於任何一個成礦區帶,其三維空間的礦床分布以及復雜礦床的各自賦存狀態,不可能通過一次找礦實踐就認識其全貌,而是需要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反復過程,才能獲得比較全面而深刻的評價。對未作出肯定評價或對其作出否定評價的找礦線索進行再探索、再分析,完全可能獲得與以往不同的新認識。第二,根據礦床學理論,礦床與成礦地質條件緊密聯系。一方面,形成一個有工業開發價值的礦床,需要有較好的成礦地質條件。另一方面,凡具有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往往可以形成一批類似的礦床。也就是說,在能形成一個礦床的成礦地質條件所分布區域,通常不僅僅只分布單一的已知礦床,在其周圍空間還可能有類似礦床的存在。這就為在已知礦山周圍進行再找礦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胡魁(國土資源部教授級高工):哲學是研究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科學,人們的一切行為都自覺不自覺地受到哲學思想的支配。找礦哲學是研究地質找礦規律的科學,是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銳利的理論武器。

「就礦找礦」理論為什麼幾十年來長盛不衰?因為它是從大量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來的科學規律;因為它客觀上揭示了礦床形成於一定地質條件具有類比集聚的本質特徵;因為它主觀上順應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反復深入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因為它從技術經濟評價角度,預見到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有用礦產的領域將要擴大,從而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比如2010~2012年朱溪礦區找礦的重大突破,就是就礦找礦的成果。向千米以下的深部進軍,靠的是「六氣」:科技人員對地質規律再認識的智慧和勇於探索的勇氣,國家強盛經濟實力雄厚的底氣,領導決策果斷的膽氣,依託探采技術進步趕超世界水平的志氣,地質隊通過競爭奪得項目的銳氣,多少還有點地質工作的運氣。

曹鍾清(江西省地勘局贛西北隊總工):江西大湖塘前後三輪找礦是多次實踐、反復認識、不斷創新的過程,充分說明「就礦找礦」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規律。正如朱訓同志在《論就礦找礦》中所述,就礦找礦具有深厚的哲學基礎。我們應以毛主席實踐論為指導,按「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過程循環反復,指導老區勘查,示範指導新區找礦,使「就礦找礦」理論發揮更大威力。

此外,要掌握「觀察—分析—綜合」緊密結合的就礦找礦方法論,要踐行「繼承—創新—集成—驗證」的「就礦找礦」系統觀。

「就礦找礦」理論本身就是繼承與創新的結合。以已有異常、已知礦化和前人資料為基礎,必須繼承;再找礦由於時空變化,難度增大,不能簡單重復,需要創新思路和方法技術;「就礦找礦」需要科研與勘查相結合,需要新方法、技術、手段的支撐,這些方法、手段只有有機集成才能發揮更佳的效果;驗證是「就礦找礦」實踐探索,是實現找礦突破關鍵。如果按照「繼承—創新—集成—驗證」有機銜接的系統觀去實施就礦找礦,必將取得更優的找礦效果。

龔述清(湖南湘南地質勘察院副總工):實行就礦找礦,從成礦地質理論上分析是有道理的,因為一個礦床的形成是多種地質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它的存在絕非是一種偶然的、孤立的地質現象,而是與其周圍地質環境有一定內在的有機聯系。能夠形成某種礦床的某種綜合地質作用在地殼某一地區的出現,通常在空間上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而往往不會局限於一個極小的、僅僅相當於一個礦床的空間范圍之內。這就是相似的礦床為什麼常常在一個地區內成群出現、成帶分布的原因。因此,在已知礦床,特別是在大型礦床附近類似的地質環境里,尋找類似的礦床有可能獲得成功。

所以,在老礦區及其附近或在已知成礦區帶范圍內開展就礦找礦,是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實行就礦找礦,從地質經濟效果來看,也是「多快好省」的。一個老礦區往往已建有礦山,采選能力、交通水電等生產設施有一定基礎。因此,當擴大了老礦山遠景之後,或可以延長礦山服務年限,或可以擴大生產規模。

進一步發揮「就礦找礦」的指導作用

汪民:實踐證明,就礦找礦是實現找礦突破的重要途徑。一方面,經過廣大地質找礦工作者60多年的努力,我國地質工作總體程度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為就礦找礦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另一方面,就礦找礦工作投資少、見效快,更容易實現快速突破。

一個好的理論,總是在指導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完善。「就礦找礦」理論一方面指導著找礦實踐,另一方面又在實踐中不斷總結、豐富其內涵。今天,「就礦找礦」理論不僅在指導老區找礦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在指導新區找礦中也具有重要意義。無論是內生礦床還是外生礦床,都具有其客觀規律性;通過對已經發現礦床的研究,建立找礦模型,在相同地質條件下,可以在新區找同類型礦床。老區找礦取得的經驗、總結的模式,用於找礦預測和新區找礦,目標明確,能做到有的放矢。

當前,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已全面啟動,《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2011—2020年)》明確了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地質礦產勘查的主要目標任務。在推進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我們要進一步發揮「就礦找礦」理論的指導作用:一是加強老礦山深部和外圍找礦;二是突出東部地區、整裝勘查區、油氣資源勘查示範區深部找礦;三是開拓西部等工作程度低的新區,實現區位上的突破。

同志們,就礦找礦源遠流長,地質事業方興未艾。在紀念朱訓同志《論就礦找礦》發表30周年之際,在積極推進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偉大事業中,我們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地質工作者的光榮傳統和求實精神,充分發揮「就礦找礦」理論的現實指導作用,大膽探索實踐,不斷開拓地質找礦新局面,努力實現找礦突破戰略行動「358」目標,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王京彬(有色金屬地質調查中心主任):一個理論的創立需要實踐,「就礦找礦」已經過實踐的考驗。

我們在智利、衣索比亞等國家進行選區,也是運用「就礦找礦」的思路,指導找礦工作。一直以來,我們自覺不自覺地運用到「就礦找礦」理論。所以一般而言,我們在陌生地區會選擇大型礦集聚區開展找礦,而不是選擇新區進行找礦。

今後,我們應進一步創新「就礦找礦」的理論和方法。比如,礦化的自然邊界是怎麼界定?工程的邊界是否是礦化的邊界?大礦的識別標志是什麼?有的理論我們要反復認識,認識到了就能縮短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

李金發(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此次座談會在朱訓部長《論就礦找礦》一文發表30周年之際召開,意義深遠。會議總結回顧了近年來「就礦找礦」實踐成效,並對進一步發揮好「就礦找礦」指導作用提出了明確要求。

為切實保證座談會成果落到實處,我提幾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1)充分理解「就礦找礦」理論內涵。「就礦找礦」理論是在總結找礦實踐經驗、分析成礦地質理論和哲學歸納基礎上形成的。在今後地質找礦工作中,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對「就礦找礦」理論形成背景、理論內涵與外延、理論現實指導意義等各方面的理解,在推進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要切實應用好,發揮其作用。

(2)提高「就礦找礦」應用自覺性。「就礦找礦」工作不能停留在理論層面,要充分發揮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大家要充分領會朱訓同志和汪民副部長的講話精神,正確認識理論找礦和就礦找礦的關系,正確認識就礦找礦與新區找礦的關系,重視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不斷提高就礦找礦應用自覺性。

(3)加大就礦找礦的力度。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在積極開展新區找礦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就礦找礦工作,特別是老礦山找礦。老礦山已有開發基礎,礦山基本建設費用少,新增資源儲量更易於直接開發利用形成新增產能,加大老礦山深部和外圍找礦力度,是提高資源保障能力的最有效途徑。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