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大學傑出校友
①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落馬校友
冀文林,男,1966年7月生,1985.09 — 1989.07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物探系勘察地球物理專業學習版。新華網北京2014年2月18日電據中權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消息,海南省副省長冀文林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 。
② 中國地質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本人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一名大四學生,在這兒想給你介紹幾位來自我們學校的名人。
第一個是歐陽自遠院士。如果你對我國的探月工程有所了解,那麼或多或少聽過他的大名。
歐陽自遠1956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也就是我們學校的前身。他是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中國隕石學和天體化學領域的開創者,曾推動我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指導制定了中國月球探測的近期目標和長遠規劃。他把自己的醫生獻給了祖國,作為小學弟,我非常敬佩這位前輩。
除了這幾個人,地大還有很多有名的校友,他們都秉承著「艱苦樸素 求真務實」的校訓,在各個行業發光發熱。我也為自己是一名地大人而自豪。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幫助到你~
③ 贛州地質學校的校友風采
313班,現任安徽省地勘局第一水文工程地質勘查院,副院長,總工程師。
主持或參加的項目主要有:安徽省淮北平原淺層地下水資源評價(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淮北市隱伏岩水資源管理模型研究(地礦部科技成果四等獎)、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安徽部分)(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一等獎)、江淮分水嶺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資源評價(省地礦局科技成果一等獎),安徽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安徽省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安徽省大中型閉坑礦山環境地質問題調查,安徽省西北部地熱資源調查評價,1/10萬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安徽省轄城市地下水應急水源地潛力評價,合肥市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安徽省天柱山地質公園申報等。
發表的論文主要有:淮北市隱伏岩溶水特徵及水資源管理研究(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文集,1993),淮北、阜陽、宿州、蚌埠四城市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問題與對策(安徽地質,1997),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方法討論(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0),安徽省地下水資源評價及戰略研究(安徽地質,2007),(安徽天柱山地質公園遺跡及其科學價值(安徽地質,2007),安徽省重要城市地下水應急供水水源地現狀研究(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10),舒城市東部地區地下水環境質量評價與污染分析(地下水,2011)等。 王林清 贛州地質學校83級岩礦分析專業604班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學生工作處處長(黨委學生工作部部長)、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1991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畢業後留校工作,在職繼續攻讀研究生,2002年獲碩士學位,2002年12月被評為副研究員,2008年6月獲博士學位。
王林清博士在作論壇講座
現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學生工作處處長(校黨委學生工作部部長),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兼)。
主要社會兼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創新創業教育分會理事、湖北高校學生工作研究會秘書長、湖北省高等教育學會學籍管理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湖北省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委員會常務理事。
王林清博士長期從事高校教學、科研與學生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經濟與管理(教育管理、學生事務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先後主持和參與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學校科研項目10餘項,曾獲第六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出版有專著《親歷康博思:大學新生完全手冊》(副主編,2004年12月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生工作研究分會評為2008年度全國高校學生工作優秀學術成果特等獎)、《管理經濟學》(副主編,2007年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項目質量管理》(副主編,2008年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等書。
公開發表論文20多篇,其中《高校招生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與開發》被國家教育部高校學生司、中國高校招生研究會評為全國高校招生優秀論文,《構建服務型學生工作新體系的實踐與探索》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生工作研究分會評為2008年度全國高校學生工作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2010年獲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戴世坤(贛州地質學校82級物探專業215班)
男,1964年10月生, 博士後, 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1991年7月獲得中國地質大學碩士學位,1994年7月獲得青島海洋大學理學博士學位,1997年2月於石油大學(北京)完成博士後研究,留校工作至今。研究方向:1、電磁勘探數據處理、數值模擬、反演成像和綜合解釋;2、震電理論及應用;3、地球物理勘探綜合信息處理、反演成像和綜合解釋;4、計算可視化、人機交互和應用軟體開發。講授課程:1、普通物探(本科);2、地球物理勘探原理(研究生);3、綜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與技術(研究生)。發表論文20餘篇。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3項。
著作及論文:
1. 戴世坤、羅延鍾,1993年,二維地電模型多參數反演方法及其在MT測深中的應用,地球物理學報,36(6);
2. 董樹文、戴世坤,1993年,大別山碰撞造山帶基本結構,科學通報,38(6);
3. 戴世坤,1996年,用視模型空間對比進行地球物理反演,地球物理學報,39(4);
4. 戴世坤、徐世浙,1997年,MT二維和三維連續介質快速反演,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第四期;
5. 戴世坤、牟永光,1998年,雙相介質中的震電效應和震電波場傳播理論,第二屆SEG/BEIJING 年會論文集
6. shizhe xu, 戴世坤, 2002.4,Calculation of electrical potentials along a longitudinal section of a 2-D terrain, geophysics,67(2)(進入三大檢索);
7. 黃臨平、戴世坤,2002年,復雜條件下3-D 電磁場有限元計算方法, 地球科學,27(6);
8. 楊輝、戴世坤,2002年,綜合地球物理反演綜述,地球物理學進展,17(2);
9. 徐世浙、戴世坤,2002年,起伏地形位場快速延拓新方法,高校地質學報,27(2)
完成的主要科研成果:
1、 電磁勘探資料可視化、人機交互綜合處理、成像和解釋軟體系統。已在國內各相關單位廣泛推廣應用,2000年2月,負責人;
2、 大地電磁場擬波動變換和成像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0年12月,負責人;
3、 大地電磁場擬波動變換和應用技術,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青年創新基金項目。2000年12月,負責人;
4、 雙相介質中的震電效應及震電波場傳播理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3年1月,負責人。
獲獎:
1、 中國復雜區油氣地球物理勘探理論,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獎,2001年;
2、 油氣儲層地球物理理論與實驗技術,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獎,2002年;
大別山大地電磁測深研究報告,地礦部科技成果三等獎,1993年。 研究領域
高能天體物理(伽瑪暴,軟重復伽瑪暴,TeV blazar, 高能宇宙射線);
暗物質間接探測(相關)理論研究
教育背景
2003.9-2005.9: 紫金山天文台,攻讀博士學位(2006.3獲博士學位)
2000.9-2003.7: 南京大學天文系,攻讀碩士學位
1996.9-2000.7: 長安大學雁塔校區,測繪工程系學習,獲工學學士學位
1992.9-1996.7: 南方工業學校,中專
出國學習工作
2009.12-2010.3: 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 短期訪問學者
2007.9-2009.11: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獨立博士後
2005.11-2007.8: Hebrew University: 博士後
2004.9-2005.8: 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 訪問學者、學生
工作經歷
2010.4-: 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
2009.12-2010.3: 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 短期訪問學者
2007.9-2009.11: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獨立博士後
2005.11-2007.8: Hebrew University, 博士後
專利與獎勵
2009年全國優秀博士論文
2008年中科院優秀博士論文
2007.6: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new hot paper
2004年中科院院長(特別)獎
出版信息
在「伽瑪暴」和「暗物質」間接探測相關領域發表(或已投稿)SCI科研論文、綜述40餘篇,被他引數百次(ADS)。
發表論文
代表性工作:
(1)於2002年首先發現了GRB 990123的反向激波區域是磁化的 (Fan et al. 2002),為伽瑪暴的磁化外流體模型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2)於2005年獨立提出滯後內激波(late internal shock)模型來解釋GRB余輝中X射線閃耀現象(Fan & Wei 2005)。
(3)於2006年中總結出了Swift衛星發現的GRB X射線余輝的代表性圖象並給出了理論解釋框架(Zhang, Fan & Dyks et al. 2006).
(4)於2006年率先指出GRB的X射線余輝和光學余輝的拐折不一致現象不能用主流的能量注入模型甚至任何已知簡單模型來解釋(Fan & Piran 2006, MNRAS, 369, 197)。該疑難現在得到了一致公認並/但尚待解決。
(5)首次指出GRB的正向激波同步輻射而不是通常認為的逆康普頓散射可能成為Fermi衛星LAT探測器的主要光子來源(Zou, Fan & Piran 2009). 該預言得到了現階段Fermi-LAT觀測的支持。
科研活動
科研項目
1. 黑洞以及其它緻密天體物理的研究 (-2013), 科技部973項目, 第四課題組骨幹成員
2..費米衛星時代的伽瑪暴外流體的物質組分研究(2011.1-2013.1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主持
參與會議
2004.12以來參加過在美國,以色列,義大利,荷蘭,法國,瑞典,以及中國南京,北京等地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或研討班10多次,做口頭報告約10次。
被邀請成為國際會議Prompt GRB 2011 workshop 的科學委員會成員。
合作情況
和境外的有共同興趣的觀測/理論同行(如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的Tsvi Piran, 義大利國立天體物理研究所的Stefano Covino, 在英國工作的日本同行Shiho Kobayashi,在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任教的Bing Zhang)建立了長期且穩定的合作關系。 一九八七年畢業於贛州地質學校地質專業(127班)
現任貴州財經學院經濟學院院長。中共黨員,教授,碩士生導師,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後,2008年網易「100名經濟學家會診中國」成員之一,「寧波銀行全員造富神話」獨家分析人,曾獲湖南省第五屆青年社會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和復旦大學「光華」獎學金等,貴州省第一任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先後成功地承辦了一系列重大學術會議:全國高等財經院校《資本論》研究會2008年學術年會、第四屆全國馬克思主義院長論壇、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會第八次學科論壇),現為貴州財經學院經濟學院院長,原浙江師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助理。
2009年7月參加國家教育部組織的赴美國考察團,2010年11月應邀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並作大會發言,2010年12月31日應邀參加第二屆貴州省委決策咨詢博士高端論壇並作大會發言。先後在《金融研究》、《經濟學動態》、《統計研究》、《國際金融研究》、《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思想理論教育導刊》、《中國高等教育》及《復旦學報》等刊物上發表論文100多篇,研究方向為貨幣理論與政策。
主要科研成果
1.范方誌.西方中央銀行獨立性理論的發展及其啟示[J].金融研究,2005(11)[金融與保險(人大復印資料),2006(08)]. 2.范方誌,湯玉剛.農村公共品供給制度:公共財政還是公共選擇[J].復旦學報,2007(03) (該文被《新華文摘》引用).
3.范方誌.美國聯邦儲備體系的發展與演變[J].金融研究(實務版),2007(05).
4.范方誌,張耿慶.中國技術創新政府幹預的理論依據[J].統計研究,2004(11).
5.范方誌,張立軍.中國地區金融結構與產業結構升級研究[J].金融研究,2003(11).
6.范方誌.通貨膨脹目標制:理論,實踐及其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2008(02).
7.范方誌.2007年我國貨幣政策述評[J].經濟學動態,2008(06).
8.范方誌,趙大平.人民幣匯率變化及其傳遞對中國外貿平衡影響的實證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02).
9.范方誌,劉望,陳交輝,鄭必清.我國助學貸款制度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高等教育,2000(23)(該文入編《三湘青年優秀學術論文集》).
10.范方誌.西方中央銀行獨立性理論的發展及其啟示[J](該文原發表於《金融研究》2005年11期).金融與保險(人大復印資料),2006(08).
11.范方誌,麻勇愛.旅遊消費信貸初探[J].旅遊學刊,2006(11).
12.范方誌,全國高等財經院校《資本論》研究會2008年年會綜述[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8(5).
13.范方誌,李璐媚.美國次貸危機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 財經問題研究,2008(9)(被國研網轉載).
14.范方誌,李海海,蘇國強.中國中央銀行獨立性與政治經濟周期的實證分析[J].社會科學,2005(11).
15.范方誌,蘇國強.中國中央銀行獨立性問題研究[J].經濟縱橫,2005(10).
16.范方誌.入世,不確定性與居民消費[J].消費經濟,2002(06).
17.范方誌,楊海水.「理性黨派信徒」政治經濟周期理論及其實證分析——兼論中央銀行獨立性[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8(02).
18.范方誌,加強《資本論》研究,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全國高等財經院校《資本論》研究會2008年學術年會綜述[J].當代經濟研究,2008(10).
19.范方誌,毛晉生.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注資股改上市和道德風險.社會科學輯刊,2004(06).
20.范方誌.市場經濟呼喚存款保險制度[J].經濟縱橫,1999(06).
21.范方誌.完善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制度的對策思考[J].經濟縱橫,2006(10).
22.伍柏麟,范方誌.新制度經濟學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4(01).
23.范方誌,湯玉剛,齊行黎.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路徑和動力[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04).
24.范方誌,劉望,陳交輝,鄭必清.我國助學貸款制度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修改稿)[J].經濟研究參考,2000(114).
25.范方誌,毛晉生.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注資股改觀點述評[J].國有資產管理,2004(10).
26.范方誌. 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國際實踐及其啟示(被人大復印資料《金融與保險》(2006年第5期)全文轉載)[J].投資研究,2008(01).
27.范方誌.我國小企業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經濟縱橫,1999(06).
28.范方誌.貨幣政策制度國際比較與我國貨幣政策制度完善[J].東南學術,2006(05).(該文題目被列入《新華文摘》(2006年22期)報刊文章篇目輯覽)。
29.范方誌,張立軍.以金融結構的優化促進西部產業結構的調整[J].中國國情國力,2004(03).
30.范方誌,湯玉剛,虞拱辰.反思農村公共品供給制度演變:一個建設性分析框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7(05).
31.范方誌.通貨膨脹目標制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7(62).
32.范方誌,譚燕芝,郭英.論跨域消費[J].消費經濟,2003(05).
33.范方誌. 美國次貸危機的發展演變及其啟示[J].寧夏社會科學,2008(03).
34.范方誌,周陳曦.新舊兩類農村金融機構比較研究[J].經濟縱橫,2008(11).
35.范方誌.亞洲金融危機與中國金融改革[J].開放導報,1999(12).
36.范方誌,蘇國強.美國次級房貸市場危機及其啟示[J].中國國情國力,2007(12).
37.范方誌,湯玉剛,齊行黎.國內外銀行業聚集上海動因的實證研究[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4(05).
38.范方誌,湯玉剛.政府間縱向分權的契約性質:——以浙江強縣擴權、強鎮擴權為例[J].財經問題研究,2007(11).
39.范方誌,李海海.中央銀行獨立性與政治經濟周期:中國的實證分析[J].科學.經濟.社會,2005(04).
40.范方誌. 美國次級房貸市場危機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河南金融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8(01).
41.范方誌,周劍.對外直接投資、外部經濟與高新技術產業集群[J].東岳論叢,2003(06)(該文被人大復印資料C7《高新技術產業化》2004年1期全文轉載).
42.范方誌,趙明勛.中國金融抑制與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3)(該文被人大復印資料《金融與保險》2004年第8期全文轉載).
43.范方誌.諾德豪斯—麥克雷模型及其實證分析[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07(05)(該文被人大復印資料《理論經濟學》2008年第2期全文轉載).
44.湯玉剛,范方誌.財政規模決定:基於經驗模型的經濟學解釋[J].財經研究,2005(10).
45.朱波,范方誌,湯玉剛.出口退稅中央、地方分擔機制——運作原理、負面效應與機制優化[J].財經研究,2004(01).
46.朱波,范方誌.金融危機理論與模型綜述[J].世界經濟研究,2005(06).
47.范方誌.基於選舉的政治經濟周期理論及其實證分析——兼論中央銀行獨立性[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07(4).
48.范方誌.我國中央銀行體制改革的回顧與展望——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9(02).
49.范方誌.金融監管、信息不對稱與道德風險[J].寧夏社會科學,2009(06).
50.范方誌.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貴州財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發展記實[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11).
51.范方誌.對美國次貸危機不斷惡化的反思[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0(01).
52..范方誌.我國高校思政理論課部門名稱和地位的科學界定[J].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0(03).
53..范方誌.我國高校思政理論課部門名稱和地位的科學界定[J]. 馬克思主義文摘(人大復印資料),2011(02).
54..范方誌.房地產價格波動、通貨膨脹與收入分配差距[J].青海社會科學,2010(03).
55.范方誌.我國高房價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1(03).
56.范方誌.論通貨膨脹[J]. 寧夏社會科學,2011(02).
參與課題及專著
1.主持2006年度博士後科學基金課題(一等資助5萬元,中博基字[2006]15號)《我國農村公共品供給與農村和諧社會建設》[資助編號:20060390108](2006年1月-2007年6月); 2.主持2010年度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四十七批面上二等資助(三萬元)課題《城市化、土地供給制度缺陷與我國房地產市場的非理性繁榮》(資助編號:20100470934)(2010年6月-2011年6月);
3.主持2006年度浙江省哲學社會規劃常規性課題《行政級次與經濟發展:浙江經驗及其超越》[課題編號:06CGYJ24YBX],(2006年9月—2007年6月);
4.編著《當代貨幣政策:理論與實踐》,三聯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作者;
5.專著《中央銀行獨立性:理論與實踐》,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年5月。
④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校友中的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獲得者
吳奇之,1960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石油天然氣地質與勘探專業,2001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駱耀南,1962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地質測量及找礦專業,2001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龔再升,1962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石油天然氣專業,2001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何國琦,1956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2001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劉本培,1952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2003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何自新,1969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2003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
何漢漪,1962-1967年7月就讀於北京地質學院物探系,2003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葉天竺,1963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2005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王雙明,1983年畢業於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獲碩士學位,2005年獲得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
鄭亞東,1957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石油地質與勘探專業,2005年獲得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李惠,1964年8月於北京地質學院地球化學專業畢業,2007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周海民,1986年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007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李干生,1965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石油及天然氣地質勘探專業,2007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馬永生,1984年畢業於武漢地質學院地質學專業,2007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彭善池,1968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地質系古生物學專業,2009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謝玉洪,2005年獲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專業博士學位,2011年獲李四光獎
汪嘯風,1961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地層古生物專業,2009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丁俊,1982年畢業於武漢地質學院地質力學專業,2013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杜時貴,1984年畢業於武漢地質學院地質系,1992年獲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地質碩士學位,2013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燕長海,1982年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找礦專業,2015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范立民,1988年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煤田地質與勘探專業,2015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潘桂棠,1965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地質系地質測量及找礦專業,2015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彭建兵,1978年畢業於武漢地質學院地質專業,2015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⑤ 中國地質大學隆重舉行建校周年慶祝大會
地學搖籃,甲子華章。2012年月20日上午,中國地質大學建校60周年慶祝大會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體育館隆重舉行。
教育部、國土資源部、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人事局、北京市委市政府、青海省人民政府、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以及部分省(市)的國土資源廳、兄弟高校等單位向學校發來賀信,向地大師生和海內外的校友表示熱烈祝賀。
中共中央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白立忱,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顧秀蓮,國土資源部部長、黨組書記、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教育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杜玉波,北京市副市長洪峰,全國政協原秘書長、原地質礦產部部長、中國地質大學首任校長朱訓,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汪民,安徽省委副書記孫金龍,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前進,全國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邵鴻,武警黃金指揮部政委楊繼明,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鍾自然,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常務副書記劉建,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任姜沛民,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夏國治,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張宏仁,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陳洲其,國土資源部原副部長蔣承菘,中國觀賞石協會會長、國土資源部原副部長壽嘉華,原中央紀委駐國土資源部紀檢組組長董道華,中國地質調查局原局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孟憲來,國家海洋局原局長嚴宏謨,國務院參事、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原副局長閃淳昌,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張洪濤,科技部原黨組成員、科技日報社原社長張景安,科技日報社原社長焦洪波出席慶祝大會。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代表劉光鼎、李德生、馬宗晉、傅家謨、歐陽自遠、葉大年、李廷棟、趙鵬大、殷鴻福、於崇文、翟光明、湯中立、汪集暘、盧耀如、胡見義、張本仁、翟裕生、鍾大賚、謝和平、李曙光、康玉柱、王鐵冠、金振民、楊文采、莫宣學、翟明國、馬永生、舒德乾等28人出席大會。
國土資源部部長、黨組書記、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教育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杜玉波,北京市副市長洪峰分別在慶祝大會上講話,向中國地質大學60年華誕致以誠摯的祝賀,充分肯定學校60年來的辦學成績,並提出了殷切希望。
教師代表顏丹平,學生代表扈恆暢,校友代表馬永生,兄弟院校代表南京大學校長陳駿,海外高校代表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副校長珍妮特·基斯特納,國際友好人士、納米比亞駐華大使羅納德·納穆巴胡,合作單位代表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局長邵毅分別在大會上致辭。
大會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書記王鴻冰主持。他向各位領導和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向親身經歷了學校建設和發展的老教師代表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王鴻冰說,人才培養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校的聲譽和影響也源自所培養的人才,60年來數萬名畢業生走出校門,紮根基層,投身一線,踏遍青山,獻身地質,成為事業發展的棟梁和骨幹,鑄就了地大的輝煌,在此向數萬名校友表示感謝和歡迎。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鄧軍做了題為《傳承地大精神彰顯地學品質為建設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努力奮斗》的主題發言,回顧辦學歷史、總結建設成就和特色優勢,闡述學校發展思路。
鄧軍在發言中說,中國地質大學的歷史是一部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與行業同起伏共發展的奮斗史;是一部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服務國家經濟建設的創業史;是一部推動地學發展,追求學術卓越的創新史;是一部弘揚先行精神,引領地學文化的光榮史。
鄧軍指出,目前學校正處在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時期,將繼續堅持「品德優良、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的人才培養方針和「特色加精品」的辦學理念,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高水平隊伍建設為核心,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根本,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關鍵,以管理體制改革和運行機制創新為保證,推進協同創新,不斷增強綜合辦學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深刻領會校友溫家寶總理對母校的殷切希望,努力建設一個更具創造力、貢獻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中國地質大學,最終實現建設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標。
教育部、國土資源部相關司局和直屬單位領導,北京市相關委、辦、局領導,國內外大學和合作單位領導,全體校領導,海內外校友代表、離退休老同志代表和在校師生代表共3000餘人出席慶祝大會。
⑥ 中國地質大學排名
中國地質大學的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全國第一,但是學校的學科門類不是很齊全,綜合排名不是很高,全國排名大約四五十名。
⑦ 西北大學的知名校友
西北大學的知名校友有閻隆飛、舒德干、田在藝、徐宗本、任紀舜等。
一、閻隆飛
閻隆飛(1921年11月23日—2001年1月16日),中科院院士,中國植物生理學家、生物化學家、農業教育家,滿族,顏扎氏,北京市人,曾任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
194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生物系。1946年夏考取清華大學研究院,1949年畢業,獲理學碩士學位。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二、舒德干
舒德干,男, 湖北省鄂州市人,1946年2月生於湖南湘潭,1964年,畢業於湖北省黃岡中學;196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古生物專業;1970年,被分配到彬縣北極鎮教授中學化學和數學;1978年,考入西北大學地質系古生物學專業研究生。
1981年,獲西北大學地質系古生物學專業碩士學位,1987年,獲中國地質大學理學博士學位;1999年,被聘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教授;2011年12月9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三、田在藝
田在藝於1939年8月考入國立西北大學地質地理學系學習;1940年9月,轉入四川重慶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地質系學習;1972年,任江漢石油學校副校長。
1980年1月,任石油工業部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地質師、教授級高工、博士生導師;1993年,從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退休;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5年3月3日15時17分在北京病逝,享年96歲。
四、徐宗本
徐宗本於1976年從西北大學數學系畢業;1987年獲得西安交通大學理學博士學位;1987年至1989年在英國思克萊德大學做博士後研究;1990年破格晉升為教授;1990年至1994年擔任西安交通大學計算數學與應用數學研究所非線性分析理論與方法研究室主任。
1994年擔任西安交通大學信息與系統科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1997年至2003年擔任西安交通大學理學院院長;1998年兼任西安交通大學基礎科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2003年至2014年擔任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2010年應邀在世界數學家大會上作45分鍾特邀報告;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五、任紀舜
任紀舜,地質學家,1935年2月6日出生於陝西華陰,現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西北大學教授,世界地質圖委員會構造圖分會中國代表,中國地質學會理事,曾任世界地質圖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地質系。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⑧ 北京大學的傑出校友有哪些
北京大學的名人:
▲教育界
北大學子中涌現了近四百位大學校長,遍及中國各大名校正校長,包括:清華大學、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中國人民大學校長袁寶華、北京師范大學校長徐旭生、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校長顧方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李未、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陳光中、中國地質大學校長趙鵬大、復旦大學校長張志讓、交通大學校長葉恭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管惟炎、浙江大學校長錢三強、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劉哲、吉林大學校長唐敖慶、周其鳳、南開大學校長滕維藻、北洋大學校長劉仙洲、同濟大學、重慶大學、西北大學校長胡庶華、武漢大學校長劉秉麟、西北大學校長張豈之、蘭州大學校長聶大江、山東大學校長潘承洞、台灣大學校長傅斯年等。
▲外交界/司法界/金融界/新聞傳媒界
北京大學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外交人才,前後兩任外交部長唐家璇和李肇星、前外交部副部長徐敦信、周南、前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首席代表凌青等均出身北大;據不完全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北大學子中有至少45人出任駐外大使。此外,迄今已有近20位北大留學生校友出任過各國駐華大使,現任印度外交部長納特瓦·辛格、衣索比亞議會聯邦院議長、前駐華大使穆拉圖·特肖梅、阿爾巴尼亞總統外事顧問、前阿爾巴尼亞外長穆罕默德·卡普拉尼等都曾留學北大。
⑨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有哪些不錯的教授
作為馬院同學,來回答一下我接觸過的地大優秀的文科教授。(地大各個門類的文科老師基本集中在馬院哦~)
嚴世雄老師,曾經教過我們倫理學,在社會科學領域的造詣令我映像深刻。
但是老師非常的和善,對同學總是很友好。
要是有什麼問題或者說疑惑,嚴老師總是鼓勵學生勇於和他交流。他還提倡學生要敢於質疑、勤於思辨,要在自我探索中進步。可以說,他手下的學生總是能從他那兒獲益良多。
⑩ 中國西安地質大學院士
7月9日下午,地大赴西安實踐團來到長安大學地學大廈,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傑出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長安大學教授湯中立院士進行了親切交談,湯院士熱情接待並填寫了校友寄語卡,隨後為母校六十年校慶送上了誠摯的祝福。
湯中立院士向我們詳細的介紹了他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學習生活。1952年9月,他進入了北京地質學院,開始了他對地質學的學習、認識和理解。其間,他曾聆聽過李四光、孫雲鑄、謝家榮、尹贊勛、袁復禮、馮景蘭等學者的演講或教誨,他們獻身地質科學的精神,以及在地質實踐中所表現的科學態度,成為湯院士一生的榜樣。尤其是著名的地質學家、我們的前校長李四光先生在一次講演時,語重心長地對他們說,你們應當成為新中國的「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李四光先生希望同學們成為新中國優秀的地質學家,像神話中的「土地神」一樣,熟悉和掌握腳下的地球。湯中立對這次講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時至今日,湯院士每當提起這段時光,臉上還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他說,李四光先生是他一生的榜樣。
隨後,湯院士向我們介紹了他參加工作後的情況。湯中立院士長期從事礦產勘查和地質礦產研究工作,是中國鎳礦工業和甘肅省金礦工業的開拓者之一,其重大貢獻是對金川鎳礦的發現和二礦區深部隱伏礦體的勘探和突破,使該鎳礦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鎳礦。據湯院士回憶,當時正直「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湯院士保守地估計了當地鎳的儲量為2.5萬噸,但是後來的專家卻給出了5.0萬噸的儲量預測,而縣里的領導卻向上報了20萬噸的儲量預測。湯院士告訴我們:當時儲量在5.0噸以上的鎳礦已經是屬於我國的大礦。上報了如此大數目的預測湯院士心裡也十分忐忑,但是經過後期的勘察,當地探明儲量為140萬噸!其中包括90萬噸鎳和50萬噸銅!如今,金川礦業已經年產值達到了1100億元,探明儲量在550萬噸以上。湯院士一生致力於鎳礦的研究,為國家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也因為這樣傑出的貢獻,湯院士先後榮獲甘肅省委、省政府科技先進工作者;地礦部全國地礦系統勞動模範;甘肅省政府、地礦部聯合授予「祖國鎳都開拓者」榮譽稱號;甘肅省優秀專家;國家出版局著作出版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李四光地質科學家榮譽獎;金川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談到這些榮譽,湯院士只是莞爾一笑,並且謙虛的說:「能夠取得這些榮譽,是三分靠實力、七分靠運氣」,他還說地質學者要發揚「艱苦樸素 求真務實」的地大校訓,在地質工作上要一絲不苟,才能獲得優異的成績。
在隨後的時間里,我們向湯院士贈送了地質大學的書簽,湯院士十分高興。湯院士還熱情的為我們填寫了校慶六十周年校友寄語卡,並與實踐團成員一一合影留念。在采訪的最後,我們通過手中的攝像機為湯院士錄制了傑出校友獻禮校慶的視頻,湯院士在視頻中表達了對母校的熱愛以及對當代大學生的殷切期望,整個訪談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結束。本次采訪活動,每位實踐團的成員都很激動,通過與湯院士的交流,我們欣賞到了院士的風采,增長了知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