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噪音的來源地質大學
㈠ 簡述控制噪音的三條途徑.
答:控制雜訊的途徑有三條::(1)在聲源處減弱;(2)在傳播過程中減弱;(3)在人耳處減弱.
㈡ 簡述噪音的防治對策有哪些
雜訊污染防治措施主要從三方面進行控制:雜訊源,傳播途徑,接受者內
(一)雜訊源控制
1,消除容雜訊發生的根源:改進結構,改進生產工藝,減少機械摩擦,改變噴口形狀
2,採用吸聲,隔聲裝備
(二)從雜訊傳播途徑上控制
1,阻斷傳播途徑
2,改變機器設備的安裝方向
3,原理雜訊源
(三)對接受者的防護
對接受者進行防護,除了減少人員在雜訊環境中的暴露時間外,可採取各種個人防護手段,如佩帶耳塞,耳罩或頭盔等。
㈢ 簡述雜訊對人體的危害
你好,噪音主要是對人的精神狀態造成傷害,會有易怒情緒不穩定的現象,當心情不好的時候也會影響生理健康。
㈣ 《管理學》簡述溝通中存在的噪音,怎麼減少噪音
管理學簡述溝通中存在的噪音,怎樣減少噪音可以從我們的溝通話術看對方需要什麼?
㈤ 你接觸過雜訊 粉塵 化學品職業危害崗位工藝嗎 簡述
不同類型的電子復廠有不同類型的特製殊崗位,有些是指接觸化學,有些是指接觸的機械特別危險,有些是指噪音或者粉塵的危害,形形色色挺多的,主要還是在化學物品,這些崗位絕對會對身體產生傷害的,傷害程度還是看該公司對員工的保護措施如何。
㈥ 簡述如何對一個平穩非白雜訊時間序列進行建模 百度網盤
簡述如何對一個平穩非白雜訊時間曲線建模網路網盤。這個你可以瀏覽器上面直接搜索。
㈦ 現代名圖1.6t起步加速時轟隆響
根據您的簡述初略分析判斷如下:
噪音的來源與形成分類:
A、發動機噪音。機體的噪音一般有內部機件如活塞上下運動,特別是隨著車輛的老化或使用的時間變長,間隙過大,磨損較多。。還有氣門的開關、散熱電子扇軸承磨損或電機故障、水泵的磨損或卡滯故障。。等。機體外面有各種皮帶及及漲緊輪、惰輪、過橋輪.....等的磨損或是配件質量造成的異響也會傳至車內。。還有皮帶的質量方面以及使用時間變長的原因造成皮帶磨損或變長....也會發出噪音。
B、進氣排氣:除發動機體發出的機械聲外,還包括進氣系統噪音,即高速氣體經空氣濾清器、進氣管、氣門進入氣缸,在流動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很強的氣動噪音。發動機噪音主要由擋火牆和駕駛室的前底板部位傳入駕駛艙。排氣系統的噪音就不應講了,這是主要的發音源之 一。
C、.胎噪:一般的胎噪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輪胎花紋間隙的空氣流動和輪胎四周空氣擾動構成的空氣噪音;二是胎體和花紋部分震動引起的輪胎震動噪音;三是路面不平造成的路面噪音。
D、車身及其他結構件:主要是受兩個方面因素影響,一是車身結構的震動傳遞方式,二是車身上的金屬構件由於在里外作用下產生震動而產生噪音。
E、空氣噪音。一是風噪,就是由車身周圍氣流分離導致壓力變化而產生的噪音;二是風漏,或叫吸出音,是由駕駛室及車身縫隙吸氣而與車身周圍氣流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噪音;三是其他噪音,包括空腔共鳴等。
F、裝配:由於安裝裝配修理等多種原因,造成部件的安裝不到位,安裝不穩,安裝過緊。。等多種原因,也會造成配件一定程度上發出噪音,這點是容易被忽視的。此外還有諸如機倉內的部件的裝配設計不合理及誤裝漏裝或錯誤分布。。。等原因造成的相互干擾共振共鳴。。。
㈧ 人體工程學簡述為什麼要防治雜訊對人的影響
雜訊對聽覺器官的影響是一個從生理移行至病理的過程,造成病理性聽力損傷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和接觸時間。長期接觸較強烈的雜訊引起聽覺器官損傷的變化一般是從暫時性聽閾位移逐漸發展為永久性聽閾位移。
(1)暫時性聽閾位移。暫時性聽閾位移是指人或動物接觸雜訊後引起暫時性的聽閾變化,脫離雜訊環境後經過一段時間聽力可恢復到原來水平。
①聽覺適應:短時間暴露在強烈雜訊環境中,感覺聲音刺耳、不適,停止接觸後,聽覺器官敏感性下降,脫離接觸後對外界的聲音有「小」或「遠」的感覺,聽力檢查聽閾可提高10~15dB,離開雜訊環境1min之內可以恢復,這種現象稱為聽覺適應。
②聽覺疲勞:較長時間持續暴露於強雜訊環境或多次接受脈沖雜訊,引起聽力明顯下降,離開雜訊環境後,聽閾提高超過15~30dB,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十小時聽力才能恢復,稱為聽覺疲勞。一般在十幾小時內可以完全恢復的屬於生理性聽覺疲勞。在實際工作中常以16h為限,即在脫離接觸後到第二天上班前的時間間隔,在此期間內恢復至正常水平。隨著接觸雜訊的時間繼續延長,如果前一次接觸引起的聽力變化未能完全恢復又再次接觸,可使聽覺疲勞逐漸加重,最終聽力不能恢復而變為永久性聽閾位移。聽覺適應和聽覺疲勞均屬於可逆性聽力損傷,可以被視為生理性保護效應。聽覺適應和聽覺疲勞發生時,聽力下降,能聽到聲響的閾值提高,從而減輕雜訊的傷害。
(2)永久性聽閾位移。永久性聽閾位移指雜訊或其他有害因素導致的聽閾升高,不能恢復到原有水平。出現這種情況是聽覺器官具有器質性的變化。永久性聽閾位移又可分為聽力損失、雜訊性耳聾以及爆震性聲損傷。
①聽力損失:是指長期處於超過聽力保護標準的環境中[>85~90dB(A)],聽覺疲勞難以恢復,持續累積作用的結果,可使聽閾由生理性移行至不可恢復的病理過程。主要表現在高頻(3000Hz、4000Hz、6000Hz)任一頻段出現永久性聽閾位移大於30dB,但無語言聽力障礙,又稱高頻聽力損失。高頻聽力損失(特別是在3000~6000Hz)可作為雜訊性耳聾的早期指標。
②雜訊性耳聾:當高頻聽力損失擴展至語言頻率三頻段(500Hz、1000Hz、2000Hz),造成平均聽閾位移大於25dB,伴有主觀聽力障礙感,稱雜訊性耳聾。並且在4000Hz處有一聽力突然下降的聽谷存在。雜訊性耳聾是由於長期遭受雜訊刺激所引起的一種緩慢性、進行性的感音神經性耳聾。
③爆震性耳聾:又稱爆震性聲損傷。是在一次強雜訊作用下造成的聽力損傷,如爆破作業、火器發射或其他突然發生的巨響所形成的強脈沖雜訊和弱沖擊波的復合作用,使外耳道氣壓瞬間達到峰值,強大的壓強可使鼓膜充血、出血或穿孔,嚴重時可致聽骨鏈骨折。瞬間高壓傳入內耳,造成內淋巴強烈振盪至基底膜損傷、出現聽力障礙,並可由於前庭受到刺激而伴有眩暈、惡心、嘔吐等症狀。此時生理保護結構所起的反應已經完全不起作用,因此必須加強聽覺器官的個體防護。
(3)耳蝸形態學的改變。雜訊引起的聽覺系統損傷是物理(機械力學)、生理、生化、代謝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可使聽毛細胞受損傷,嚴重時Corti器(柯替氏器)全部消失或破壞。損傷部位常發生在距卵圓窗9~13mm處。[1]
㈨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真題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07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一、名詞解釋(共50分,每小題5分)
1
㈩ 請簡述在粉塵和噪音的工作環境下需要配備什麼勞動防護用品
提出的這種情況,你是說有粉塵和噪音的工作環境中需要配備什麼勞保防護用品,這個平常的勞保用品應當是口罩,然後是窗子怎麼排風,怎麼把灰塵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