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地質大學農智紅
1. 袁見齊的成就及榮譽
國立唐山工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遷來上海辦學,袁見齊受聘於唐振緒院長,任礦冶系教授。1949年5月上海解放,袁見齊隨唐山工學院師生返回唐山時,沿途看到解放區的嶄新面貌,令他感嘆,促他振奮。在教育問題上,袁見齊強調「要啟發式不要注入式」,他在講課中,力求生動活潑。在唐山工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期間的教學正如同學們所評論的:「他把礦物學課教活了」。
1952年院系調整,唐山工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采礦系地質組調往新成立的北京地質學院(今中國地質大學),袁見齊也因而調到北京地質學院任教,並擔任了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教務長、院長助理、副院長等職務。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地質人才,他在主講普通地質學、礦床學、非金屬礦床地質學等課程的同時,開展一系列的教育制度、方法、內容的改革。1959年在歡慶建國十周年的時候,他以多年來工作的感受寫了《巨人的步伐——從北京地質學院的成長看地質教育事業的發展》,對新舊中國地質教育面貌作了深刻的對比,他歌頌地質教育事業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春天。他調入北京地質學院後,繼續鑽研,對啟發式教學理解更深。他一再強調:「啟發式教學不單純是方法問題,也是教學理論和辯證思想的具體體現。要啟發聽課者積極思維,必須由教師積極引導。」他把登上講台比喻為表演藝術家走上舞台,也要「進入角色」。
1978年他已70高齡,主持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工作時(任研究生部主任),為了取得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學經驗,他堅持在教學第一線上課,並就課程設置、實驗室建設、論文選題,甚至學生的課業負擔、課余活動等,都作了認真調查。他參與制定了學校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使研究生的教學工作步入正軌。1985年他又指出高等學校不僅要傳授知識,還必須傳授獲得知識的方法,並能運用知識和發展知識,對研究生部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幾十年來,他以極大的熱忱從事培養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師的工作,為地質事業後繼有人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1954年袁見齊加入九三學社,曾任九三學社北京分社常委兼宣傳部長、中央委員;九三學社第四、五、六、七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參議委員。1964—1988年,當選北京市政協第四、五、六屆委員。1978—1982年,當選為湖北省第五屆人大代表,湖北省第四、五兩屆政協常委。1981年他以74歲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的學生們贊揚他「欣逢盛世身猶健,丹心一片志方遒」。
中國鹽類礦床研究的開拓者,陸相成鉀理論與高山深盆成鹽模式的建立者
1978—1986年,他任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主任,兼鉀鹽礦床地質研究室主任,探索立足國內培養高層次研究人才的教學工作。1980年,他主編的《礦床學》全國通用教材,於1988年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1979年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後任名譽理事。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1—1988年被選為九三學社中央委員。1988年後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校學位委員會主任。
袁見齊一生獻身於祖國的地質科學和教育事業。中國鹽類礦床開發利用的歷史極為久遠,但運用現代地質學的方法研究鹽類礦床,則始於20世紀30年代。袁見齊從1940年起對中國西南、西北廣大地區的鹽礦研究是最為深入、系統的,並在鹽類礦床成礦理論的學術研究上也取得很大進展。他在川、滇、黔等省區的鹽礦調查中,最早指出西南地區的寒武系、三疊系和中、新生代紅層均蘊藏有豐富的鹽礦資源,並興奮地期待「必有新姿態之鹽業興起」。1943—1944年他率先進入西北,調查鹽湖、鹽礦47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進行的鹽湖地質調查。袁見齊途中抽暇整理資料,陸續寄出論文6篇和記述地理、民俗等的新疆雜記10篇。歸來後出版《西北鹽產調查實錄》的專著。他把鹽湖的成因歸結為「鹽質之來源」、「地形之影響」和「氣候條件」等地質地貌環境條件,最早提出「灘鹽」系砂礫間潛水蒸發形成,與鹽池鹵水蒸發沉積鹽層有區別,也觀察到鹽湖區地形變遷與鹵水析鹽分異作用的關系,如達坂城鹽湖中石鹽與芒硝的分異等。西北斷陷盆地都在山脈環抱之中,「高山與深谷,高下懸殊」,「盆地內氣候極度乾燥,氣溫亦炎熱而多劇變,故利於鹽池之生成」。這些認識,正是袁見齊後來提出「高山深盆成鹽理論」的基礎。其中,如鹽類物質來源,鹽湖鹵水成分的演化,成鹽區的構造控制,地形與氣候的關系,以及鹽體變形特徵等學術觀點,至今仍有現實的指導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三次深入柴達木盆地,對察爾汗鹽湖鉀鹽礦床作了周密的考察和研究,總結了礦床形成條件,他的學術論文《中國內陸鹽湖鉀鹽沉積的若干問題》不僅首次描述和報道了這個世界上新類型的鉀鹽礦床,而且他總結得出的陸相盆地的成鉀條件和成鉀機理已為國內外鹽礦學界廣泛利用,並稱之為「陸相成鉀理論」。他的這一研究成果,為蘇聯科學院院士斯特拉霍夫(CtpaxoB,1962)在《沉積學原理》一書的第四卷中所引用。
1956年,袁見齊受地質部地礦司委託,指導新中國的鹽礦地質工作。在北京地質學院成立鹽礦科研組,主持鉀鹽礦床地質條件和預測找礦的研究工作。他應邀擔任輕工業部鹽業資源勘探隊科學顧問。在衡陽盆地找鹽工作中,在他的指導下發現並勘探了中國中新生代紅層盆地中第一個石鹽礦床。他三次赴青海柴達木盆地察爾汗湖工作,總結中國陸相成鹽成鉀的地質條件。1957年,他與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柳大綱共同組建中國科學院鹽湖調查隊,在柴達木盆地發現了察爾汗鹽湖鉀鹽礦床。
在地質部的領導下,他於1959年主持完成了全國鹽類礦床分布規律和礦床遠景預測的研究項目,主編了中國第一幅全國鹽類礦床預測圖,不僅為地質部部署全國鹽礦普查工作提供了依據,而且根據中國地質構造特徵,分析討論了中國鹽類礦床成礦時代和成礦區域與西歐、北美的礦床差異。盡管當時可供利用的實際資料還不夠豐富,但他的預測基本上都為以後的勘探所證實。1961年中國首次在湖南衡陽紅層盆地進行鹽礦普查,他應邀到現場指導,他從地層、構造、沉積相等方面做了分析,提出新的找礦方向,不久即鑽遇厚鹽層,發現了紅層盆地中第一個石鹽礦床。70年代,中國已在許多層位和地區發現了大量鹽類礦床和若乾地區的鉀鹽層。他在「中國碎屑岩系中鉀鹽礦床形成條件」一文中,系統總結了中國鹽礦地質資料,概括為(1)鹽盆地的活動性;(2)鹽類物質來源的多源性;(3)鹽類沉積過程的復雜性(鹵水摻雜與鹵水遷移);(4)鹽類沉積層的多變性(包括變質和變形)等四個方面,並進一步歸納為「高山深盆的成鹽模式」。這一研究成果在中國地質學會成立60周年的學術報告會上宣讀,受到學術界的重視。袁見齊提出的這個理論模式,概括了成鹽盆地的構造控制、鹽類的物質來源、岩相分布、沉積環境、鹵水的演化發展等基本的成礦因素,既有現代實例,也有地質歷史上眾多的鹽類礦床資料依據,並經受了找礦實踐的檢驗。
袁見齊長期在高等學校從事地質教育事業,他在教學中,一貫主張認知和實踐並重的教學思想。他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勤奮努力,精益求精。他是一位學識淵博、平易近人、深受學生愛戴的教師,也是一位嚴格要求,具有嚴謹科學作風的導師。袁見齊常說:「一個人待人要誠要實,對社會盡力去作奉獻,這樣社會才會不斷發展。」他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大家都稱贊他是一位為人謙和、待人誠懇的長者。
袁見齊一生發表學術論文、專著、教材和譯著等100餘種,他是中國鹽類礦床地質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的學術思想和他對鹽礦資源勘探開發的重要貢獻,使他在國內外地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 因家道中落,他8歲時入繼上海市奉賢縣袁應天家,遂更名為袁見齊。他自幼讀書勤奮,好學多思,才智敏捷,兼之家業凋零,求學不易,從小就培養了他篤學勵志的優良品格。袁見齊的舅父具有濃厚的民主思想和愛國主義思想,是同盟會成員,抗日戰爭時期因拒絕為日本人服務(出任縣長)被投入監獄。受其影響,青少年時期的袁見齊思想民主,立志報效國家,走科學救國的道路。
袁見齊對自然科學興趣廣泛。酷愛讀書,文學功底深厚,歷史知識豐富。小學時期的演講會、中學時代自編油印小刊物的經歷都使他終生受益。40年代曾以親身經歷為素材撰寫了題為《新疆雜記》的系列文章(連載於《鹽務月報》)。
袁見齊於1924年進入國立東南大學物理系,選讀了「地學通論」和「礦物學」,成績優異,遂轉入地學系。1929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地質系,並留校任教。先後擔任過系主任、教務長、副院長、研究生部主任等職務,並擔任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他對地質教育,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理論、教學方法、專業學科建設、教學計劃和教學管理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和豐富的經驗。他一貫主張要加強基礎教育,培養獨立工作能力和良好學風,發揮教師的教書育人作用。他長期主管學校的教務工作,認真負責,實事求是,以朴實真誠的精神為教學服務,深受大家的尊敬和愛戴。 1929年秋,袁見齊除擔任地質學和礦物學兩門課的實習和輔導外,適逢工學院土木系二年級新開設「工程地質學」,在鄭厚懷教授鼓勵下,他承擔了這門課的講課和實習的全部任務。他認真備課,出色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受到同事的好評。他這一生遇事不畏艱巨,敢於迎著困難上的精神,就是從這時培養起來的。
高元貴、袁見齊、楊遵儀
1929—1939年袁見齊任中央大學地質系助教,兼任地質系秘書,先後講授過工程地質學、地形測量學、普通地質學、地貌學、岩石學、結晶學、礦物學、經濟地質學、構造地質學等課程,曾任張正平、李學清、鄭厚懷、EardParejas等教授的助教。
在中央大學地質系10年教學生涯中,他主動擔任繁重的室內和野外的教學工作,並改進了地學測量、普通地質學、礦物學、岩石學、構造地質學、礦床學等課程的實驗、實習。
1933年起他在鄭厚懷先生指導下率先在中國礦床教學實驗中引入「礦相學」研究方法。在《江蘇江寧獾子洞之成礦作用》(1936年)一文中,首次發表了運用礦相學方法系統地進行礦石物質成分、結構構造方面的研究,從而得出礦床成因的結論。謝家榮先生認為該文「……為精心結構之作,所附示礦石結構之繪圖6幅,精美絕倫,極堪取法」。教學之餘,他在江浙、魯皖、寧蕪等地從事礦產資源調查和礦床學研究。由於他對寧鎮地區的地質情況十分熟悉,經常在教學中安排現場教學示範,如地形測量、地質制圖、礦產調查方法等。他認為,地學教學如能隨時結合野外實習,方能使課堂上所學的書本知識融會貫通,而工作方法和工作經驗的積累,也無不得益於勤於實踐。
1933年他隨中央大學地質系的「四川地質調查團」帶領學生調查四川綦江鐵礦,西行到峨嵋縣,為了測制震旦系玄武岩剖面,他和李春昱、張祖還等人冒著生命危險,奮力攀登八百餘米的懸崖,直達金頂。1938年,他與李承三、郭令智赴西康調查。在雅安、康定、道孚、新龍等地作路線地質及礦產調查。入康途中,他因馬驚而傷左腿,途中無法治療,僅草草裹傷,請人從馬上抬上抬下,以驚人的毅力堅持隨隊西行,直至調查任務完成。
解放前,中國邊遠地區交通困難,治安混亂,高等學校經費困難,生活、工作條件都很差,地質工作不僅辛苦,還有安全問題。但他從不把個人的甘苦放在心上,總是說:「賞山水之樂,識寶藏之豐,只有地質學家能體味個中樂趣」。由於勤奮努力,青年時代的袁見齊在地學的許多領域都有科學論文發表,如《江寧縣鳳凰山鐵礦儲量之新估計》(1934年)、《揚子江上游水力發電廠址之地質討論》(1935年)、《宜昌黃陵廟、葛洲壩兩處築壩問題》(1941年)、《西北鹽產調查實錄》(1946年)、《新疆庫車、拜城、溫宿岩鹽之成因》(1946年)等。 1948年,鹽務總局南遷,袁見齊拒絕遷廣州、撤台灣,返回上海改任唐山工學院(臨時在上海辦學)教授。剛步入壯年的袁見齊,此時已無法安心於課堂教學。他隔江遙盼北斗星,終於迎來了祖國的解放。1949年5月隨工學院師生返回唐山時,沿途看到解放區的嶄新面貌,令他感嘆,促他振奮。
北京地質學院
1952年,他調到北京地質學院任教,並擔任了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教務長、院長助理、副院長等職務。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地質人才,他在主講普通地質學、礦床學、非金屬礦床地質學等課程的同時,開展一系列的教育制度、方法、內容的改革。1959年在歡慶建國十周年的時候,他寫了《巨人的步伐——從北京地質學院的成長看地質教育事業的發展》,對新舊中國地質教育面貌作了深刻的對比。
在教育問題上,「要啟發式不要注入式」,向他提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的要求。他回顧自己十餘年的教學經驗,感到只求內容充實,條理清楚,易於理解,便於記憶,已遠不能達到「啟發式」的要求。因此,他在講課中,力求生動活潑。在唐山兩年的教學正如同學們所評論的:「他把礦物學課教活了」。調入北京地質學院後,他繼續鑽研,對啟發式教學理解更深。他一再強調:「啟發式教學不單純是方法問題,也是教學理論和辯證思想的具體體現。要啟發聽課者積極思維,必須由教師積極引導。」他把登上講台比喻為表演藝術家走上舞台,也要「進入角色」。講理論時,要像參加辯論會那樣,辨疑解難,講清概念。講描述性知識時,應如身臨其境,探幽發微。他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效果受到師生的贊揚,他多次上示範課,為青年教師的成長,無保留地提出自己的意見。聽他講課既學到知識,又學到辯證法,還學到科學作風。他的課堂教學能融合科學技術、教育學、心理學、美學於一體,這是他幾十年刻苦鑽研教學藝術的結果,也是他十分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的體現。他堅持地質學家必須做到既動腦又動手。因此,在他主管北京地質學院教學工作時,十分重視周口店教學實習基地的建設。對學生的畢業實習,他堅持畢業論文的選題一定要努力結合地質找礦工作。
1978年他主持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工作時(任研究生部主任),為了取得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學經驗,他堅持在教學第一線上課,並就課程設置、實驗室建設、論文選題,甚至學生的課業負擔、課余活動等,都作了認真調查。他參與制定了學校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使研究生的教學工作步入正軌。1985年他又指出高等學校不僅要傳授知識,還必須傳授獲得知識的方法,並能運用知識和發展知識,對研究生部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幾十年來,他以極大的熱忱從事培養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師的工作,為地質事業後繼有人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六十多年來,他與翟裕生等合作主編了《礦床學》等多種教材,撰寫科學論文和學術專著百餘篇。主要獲獎成果有:《中國碎屑岩系中鉀鹽礦床的形成條件》(1980,袁見齊、霍承禹著,國際交流地質學術論文集,為第26屆國際地質大會撰寫),獲1981年度武漢地質學院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高山深盆的成鹽環境——一種新的成鹽模式的剖析》(袁見齊、霍承禹、蔡克勤著,地質論評),獲1983年地質礦產部成果三等獎;《江漢盆地鉀鹽礦床的發現及研究》,袁見齊代表了參加單位(武漢地質學院)獲石油部1985年度科學進步三等獎;《礦床學》(國家統編教材)(1988,袁見齊、朱上慶、翟裕生著,地質出版社),獲1988年國家教育委員會優秀教材一等獎;《鉀鹽礦床微機專家咨詢系統》(袁見齊、帥開業、彭盛鳳著),1988年獲地質礦產部成果三等獎。
1963年起,袁見齊教授歷任北京地質學院副院長;中國地質學會北京分會副理事長,後為名譽理事。1979年,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第32屆理事會副理事長,1984年後改任名譽理事。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鹽湖考察隊副隊長,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鹽湖組成員。袁見齊教授曾長期兼任地質部地礦司科學技術顧問,化工部化學礦產地質研究院科學技術顧問,北京市科協自然科學小叢書編委、地學組主任編委,《沉積學報》編委、《礦床地質》雜志常務編委,《大地構造與成礦學》雜志編委。1954年加入九三學社,曾任九三學社北京分社常委兼宣傳部長、中央委員;九三學社第四、五、六、七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參議委員。1964—1988年,當選北京市政協第四、五、六屆委員。1978—1982年,當選為湖北省第五屆人大代表,湖北省第四、五兩屆政協常委。1981年他以74歲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的學生們贊揚他「欣逢盛世身猶健,丹心一片志方遒」。
中國鹽類礦床研究的開拓者
30年代譚錫疇、謝家榮、李春昱、李銳言、林斯澄都曾對四川黃鹵、黑鹵、岩鹽的成因和相互關系進行過理論探討。但對鹽類礦床和鹽湖進行全面、系統研究的,則首推袁見齊。
1937年,南京淪陷,袁見齊隨中央大學地質系師生西遷重慶。1939年他轉入雲南大學任教,與朱熙人、郭令智共同編著《雲南礦產志略》(1940年)時,沿途屢見「赤貧之家,往往其食菜中不得鹽味」。又值抗日戰爭時期,海鹽來源斷絕,內地鹽價飛漲。激於地質學家的良知,他決心從事鹽礦和鹵水資源的調查。1939年他在滇中元永井、黑井進行了較詳細的地質調查。1940年8月他辭去雲大教職,應朱庭祜的約請,到貴州開陽擔任鹽礦技師,經常隻身奔走在雲貴的高山深谷中。
在從事滇黔找鹽時期,他逐漸與以侯德榜教授為首的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有了聯系。其時,侯先生因沿海淪陷,正謀求在內地重新發展中國的鹽化工業,迫切需要調查鹽礦、鹽湖資源。1943年7月,鹽務總局與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聯合組織西北鹽產調查團,袁見齊作為該團唯一的地質學家,負責鹽礦儲量地質調查工作。中國西北鹽湖廣布,開發利用歷史悠久,但無人做過科學的地質研究,鹽礦資源毫無記載。當時廣闊的西北地區,大漠荒野,鹽湖、鹽礦幾乎都處於人跡罕見的戈壁深處,窮鄉辟壤,舉步維艱。他一行4人,冒著風險,在新、甘、青、寧、蒙五省(區)行程2萬余公里,歷時13個月。他在《西北鹽產調查實錄》(1949年)一書中,記載了「山鹽(鹽礦)16處,池鹽55處,重要灘鹽19處」,並指出:「西北各省,位居大陸中央,距海遼遠,水流不能外泄,雨量稀少,產鹽豐富,甲於中國」,「新疆省內,無百里之內無鹽」,從此,中國西北豐富的鹽礦和鹽湖資源始為世人所知。這在中國鹽礦研究史上實是一件大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輕工業部組織了鹽業資源勘探隊,在他的指導下,對茶卡、柯柯、吉蘭泰等鹽湖進行了鑽探,計算儲量與40年代估計數量差不多。當下上述鹽湖已成為機械化開採石鹽的工業基地。同時,在他的指導下,湖南衡陽盆地首次發現了古代陸相厚層石鹽礦床。
為了農業化肥化,他投身於尋找鉀鹽資源的工作。應地質部宋應副部長約請,多次參加了工作部署的討論,並提出具體意見,促進了雲南、新疆及東部各省的紅層盆地、四川三疊系和山西奧陶系的找鹽找鉀工作,取得了進展。除找到雲南勐野井鉀鹽礦床外,還發現了雲南及東部沿海各省多處石鹽、芒硝、天然鹼礦床和鉀鹽找礦線索。新疆庫車盆地的鹽礦床和達坂城鹽湖等也得到進一步了解。在60年代前期,他正負責北京地質學院的教學領導工作,但他不辭辛苦。在鹽礦地質人才培養、工作部署等方面,不僅參與組織籌劃,並親自奔走於川滇黔和東部各省工地,他三度進入柴達木盆地,不顧嚴重的高山反應,白天奔走在崎嶇的鹽壟之間,夜晚冒著嚴寒露宿於鹽灘之上,為找鹽找鉀事業作出了貢獻。同時他還根據國外經驗,提出了找油氣工作中兼探鹽類礦床的方法,得到地質和石油兩個部門的重視。1972年在江漢盆地中,可能找到硫酸鉀鹽層的預見終為鑽探所證實。
1976年後,袁見齊在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時,十分注意鹽類礦床地質的建設和發展,提出了除繼續尋找鉀鹽礦床外,應注意蒸發鹽建造中其他礦種的尋找。他雖不能親往找礦現場,仍以80高齡親臨化工部鉀鹽礦床培訓基地,並登臨泰山極頂。
陸相成鉀理論與高山深盆成鹽模式的建立
由於袁見齊在鹽礦地質學方面的傑出貢獻,在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時,他受聘於輕工業部鹽務總局擔任資源勘察隊的顧問。在很短的時間里全面恢復了食鹽的生產,滿足了國計民生之所需。鑒於中國歷代以農業為立國之本,他又把目光投向了農用化肥的礦產資源的找尋。他根據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農用化肥的發展經驗,多次指出中國磷礦有較好的資源優勢,但缺乏鉀肥資源,中國鉀鹽成礦條件和找鉀方向的研究實屬刻不容緩。1956年在北京地質學院礦床教研室成立了以他為學術負責人的鹽礦科研組。不久,他又和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柳大鋼先生共同組建鹽湖調查隊,並任副隊長。1957年,青海柴達木盆地察爾汗鹽湖鉀鹽礦床的發現,對他震動很大。為了弄清這個內陸鹽湖鉀鹽的成礦條件,他於1958年起3次到察爾汗鹽湖工作,對這個面積達5800平方公里、鉀鹽儲量達數億噸的礦床做了科學的調查,寫出了《中國內陸鹽湖鉀鹽沉積的若干問題》(1961年)和《含鉀沉積形成條件的幾個問題》(1961年),這就是後來被稱為中國陸相成鉀理論的學術論文。與此同時,為指導鹽類礦床工作,他組織北京地質學院師生三十餘人,於1959年完成了中國鹽類礦床分布規律和遠景預測研究,主編了中國第一幅中國鹽類礦床預測圖。在這項工作中,他指出中國鹽類礦床成礦時代和成礦區域與西歐北美的著名礦床不同,結合他十多年以前在新疆指出的鹽體變形和鹵水遷移的特點,決定從中國鹽類礦床的實際資料的基礎上總結成礦理論,以提高中國鹽類礦床找礦水平。同年,衡陽盆地找鹽工作遇到困難,他應邀到現場指導,根據沉積中心遷移的觀點,提出了新的找礦方向。不久,輕工業部鹽勘隊鑽遇厚鹽層,發現了茶山坳石鹽礦床。1961年雲南邊陲的江城縣發現鉀鹽礦床,他立即帶領師生進入礦區,通過野外觀察,指出了這個鉀鹽礦床物質成分和礦體形態的特點,並率領研究生親自參加了這個礦床的研究工作。在60年代前期,他根據察爾汗鹽湖鉀鹽沉積過程和沉積環境的實際資料,以及雲南勐野井、湖南茶山坳、新疆庫車盆地的鹽礦所見到的礦床特徵相參照,概括出鹽類(鉀鹽)成礦理論的若干觀點,這些觀點與百餘年來作為鹽類礦床成因理論基礎的沙洲說不盡相同,而和國外某些新觀點頗多相似之處。
70年代,石油地質工作者在東部中新生代地層中發現了分布廣泛的石鹽礦床,也發現了一些含鉀的鹽層,為袁見齊成鹽成鉀理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1980年為參加第26屆國際地質大會而寫的題為《中國碎屑岩系中鉀鹽礦床的形成條件》的論文里,他系統地闡述了中國鹽礦研究30年來的主要成就,概括為:鹽盆地的活動性;鹽類物質的多源性;鹽類沉積過程的復雜性;鹽類物質的易變性(包括變質和變形),並進一步概括為「高山深盆的成鹽模式」,在中國地質學會成立60周年學術報告會上宣讀(1983年),受到普遍的重視。程裕淇先生在會議總結中指出:「高山深盆的成鹽模式」是中國鹽類礦床成因理論的新發展,也是對傳統成鹽理論的修改和補充。袁見齊院士提出的這個理論模式,概括了成鹽盆地的構造控制,鹽類的物質來源、岩相分布、沉積環境,鹵水的演化發展等基本的學術觀點,既有現代實例,也有地質歷史上眾多鹽類礦床的資料依據。他對鹽類礦床成因理論的總結,尤其是他根據中國地質資料對鉀鹽成礦理論的發展,已形成一個系統的學術體系,成為國內外受到重視的學術流派。
1988年81歲的袁見齊患了食道賁門癌。他天天堅持晨練,積極參加校內外的各項工作。直至1991年春末夏初病情惡化,他仍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作斗爭,堅持參加一些會議,審閱研究生論文,並參與有關察爾汗鹽湖文章的修改工作……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想方設法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自己新的認識和看法提供給後人參考,更好地完成「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任務。
1991年10月28日凌晨,袁見齊因病逝世。
2.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自然地理考研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自然地理碩士專業,現有教職工1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講版師3人,工程師權1人;教師中博士13人,教師平均年齡38歲。自然地理專業是一支結構合理、學歷層次高、具有開拓精神、朝氣蓬勃的師資隊伍。自然地理專業目前在校碩士研究生30餘人。
自然地理專業專業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旅遊地理與旅遊資源調查評價與規劃、地質遺跡資源調查評價、地質公園建設與開發、土地利用與規劃、土地生態與可持續利用、資源資產與市場、土地信息系統等領域。
自然地理碩士專業培養的研究生服務於國土資源各級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科研單位和各級政府部門;自然地理自建立以來立足國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服務地方社會經濟建設,享有很高的聲譽;隨著學科實力的迅速提高,學科在國內的影響力正在不斷擴大。
對英語沒有特殊的要求的。
3. 武漢有哪些便宜的特色小吃,我在地質大學附近不想跑太遠…因為是學生太貴了就消費不起了!
便宜又有特色?地大那塊的小吃街都基本拆光了!最近的在南望山(地大往植內物園方向500M)那有容一小塊,算不上特色小吃,衛生狀況也一般般!光谷步行街不有條「小吃」街嘛,就光谷電影院旁邊,東東也是感覺一般般,價格還行吧!再稍微遠點虎泉啦,熊家嘴啊,大多都是學生吖吃的地方喔!新竹路有幾條夜市,不過不算特色小吃了吧!價格小貴!再過一年這些地方都要拆掉了哦!想吃也沒得吃了。。。
4. 中國地質大學招收區調研究方向委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始末
顧德林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 世紀 90 年代,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建設迅速發展的需要,以 1∶ 5 萬區域地質調查為主的基礎地質研究任務日趨繁重。為緩解當時區調隊伍中較高層次的中青年技術人才的短缺,使新頒布的行業標准 《區域地質調查總則 ( 1∶ 50000) ( DZ/T001—91) 》更好地實施,不斷提高區調圖幅質量和區域地質研究水平,原地質礦產部直屬單位管理局和教育司委託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和武漢) 招收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的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先後共招兩期,分別於 1996 年、1999 年畢業。這些畢業生在區調行業為提高我國區域地質研究水平和區域地質調查質量起著重要作用。這次招收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實踐,為中國地質大學招收大批委培生提供了經驗,亦為中國地質大學後來招收工程碩士研究生打下了基礎。
一、招生背景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陸續開展了 1∶ 100 萬和 1∶ 20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當時採用的填圖工作方法基本是學習蘇聯的。局部地區也開展了1∶ 5萬區域地質填圖,其工作方法也是從蘇聯學來的。隨著地質科學的發展,歐美地質科學和地質填圖方法都處於國際領先水平。1986 年,原地礦部設立了 「1∶ 5 萬區調中地質填圖方法研究」項目,並列入部 「七五」重點科技攻關第十六項 ( 編號 86016 -02) ,開展我國花崗岩、變質岩、沉積岩發育區的 1∶ 5 萬區調填圖方法研究並委託原地礦司 ( 後改名直管局) 負責織組實施。項目研究的指導思想和目標是: 「把當代地質科學領域中的新理論、新觀點、新技術和新方法運用到區域地質調查中,改革傳統的區調填圖方法。在既充分借鑒和吸收國外有關的先進填圖方法,又包容我國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選擇典型試驗區進行填圖實踐和研究,突破目前地質填圖方法的技術難點,總結和創立一套適合我國特色的花崗岩區、變質岩區和沉積岩區地質填圖方法,以填制出新一代的地質圖,趕上和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進一步提高我國區域地質研究程度和水平。」經過 4 年廣泛、深入的研究和典型區專題實踐,提出了一套適用於沉積岩、岩漿岩和變質岩區的 1∶ 5萬地質填圖方法體系,其最大特點在於: 把當代地層學、沉積學、岩漿岩石學、變質岩石學、變質地質學和構造地質學等學科的先進理論與 1∶ 5 萬區域地質填圖緊密結合融會貫通,在學術理論上和 1∶ 5 萬區域地質填圖的實踐上都具有深遠意義和實用價值。在項目進行的後期,這套填圖工作方法在全國 1∶ 5 萬區調填圖中推廣,同時原地礦部按照新填圖方法制定了 1∶ 5 萬區域地質調查的行業規范——— 《區域地質調查總則 ( 1∶ 50000) ( DZ/T001—91) 》,全國區調行業學習新方法、應用新方法形成了熱潮,我國的基礎地質研究和區域地質調查質量正向著新的水平邁進。
「區域地質調查是有計劃有步驟地通過系統的地面地質填圖、遙感地質解釋、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同位素年齡測定、岩礦測試、古生物 ( 包括微體古生物) 鑒定等綜合研究手段,闡明區域地質構造、地層、岩石、岩漿活動等基本特徵及其與礦產的關系,為礦產普查提供方向和依據,為工農業建設、科學研究和教學等提供可靠的基礎地質資料。」這是一項既具專業性又具綜合性的工作,要求進行區調工作的技術人員要具有扎實的基礎地質理論和較強的綜合研究能力,還要具有較多的野外工作經驗。但在 20 世紀 90 年代初期參加區調工作的部分技術人員技術水平不夠理想,基礎地質理論掌握較弱,吸收國內外先進理論和技術較慢,綜合研究能力較差,且野外實踐經驗較少。
「七五」末,原地礦部決定,到20 世紀末完成200 萬 km2面積的1∶ 5 萬區調。要完成這一戰略目標是相當困難的。為實現這一目標,原地礦部直管局加大了部署。不但省區調隊進行 1∶ 5 萬區調,有些勘探隊亦進入區調行列,進行 1∶ 5 萬區調。同時一些地質院校也參加 1∶ 5 萬區調工作。我有幸自 1989 年開始,步入 1∶ 5 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為了盡快掌握地質填圖方法和管理要求,經常參加一些 1∶ 5 萬區調項目的設計審查、野外驗收和最終驗收,學習新、老區域地質調查方法和區域地質調查管理。同時亦了解了這些單位參加區調工作的技術人員的基本情況。
二、籌備和招生
1992 年秋,部直管局區調處在西安召開秦嶺造山帶填圖經驗交流會,我參加了會議。會間原地礦部直管局區調處陳克強處長徵求我對當時區調工作的意見時,我談了兩個問題,其一是勘探隊進行 1∶ 5 萬區調的圖幅質量問題; 其二是參加 1∶ 5 萬區調的部分技術人員的素質有待提高,特別是較高層次中青年技術人才嚴重短缺。陳處長問我有什麼辦法解決第二個問題時,我說 「你出錢,我出力,培養一部分較高層次中青年技術人才,然後由他們再帶動他們的隊友,逐漸提高區調技術人員的素質。」我解釋為: 採取委託代培碩士研究生的辦法培養區調隊的項目技術負責和填圖組組長,這些學員畢業後回原單位參加1∶ 5萬區調工作,可以擔任 1∶ 5 萬區調項目技術負責,或者擔任項目負責人,甚至可擔任區調隊的區調質量管理工作。難題是培養經費問題,但也有解決的渠道。例如國家下撥給地礦部 1∶ 5 萬區調地勘經費平均費用為 28 萬元/幅,而撥給地質院校的地勘費為 22 萬元/幅,其餘 6 萬元是作為人工費扣除了。可將院校參加區調的圖幅經費扣除的人員工資部分( 每幅圖 6 萬元) 作為培養經費。招生名額請部教育司向教育部申請增加委培生名額。陳處長當場就和我討論了具體工作步驟和招生單位。我提出,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和武漢)是地質礦產部的直屬院校,由我們先招生試點,待條件成熟 ( 資金和招生名額) 後再擴大到其他院校。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 主要招收北方的學員,而中國地質大學 ( 武漢)則招收南方的學員。當晚,我和參加會議的索書田老師草擬了招生簡章和培養方案。回京後,我向區調所所長譚應佳教授、系主任吳正文教授和教務處做了匯報,他們都同意和支持這項工作,中國地質大學區調所和教務處對招生簡章和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進行了充分討論和修改,並向部教育司提出招生申請。期間,陳克強處長到部教育司和直管局就委培生的招生和培養經費的落實做了大量具體工作。
經過多方努力,於 1993 年 6 月 20 日地礦部直管局和教育司聯合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礦局 ( 廳) 發出 《關於招收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函( 地直函 [1993] 052 號) 》,文中強調: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建設迅速發展的需要,以 1∶ 5萬區域地質調查為主的基礎地質研究任務日趨繁重。為緩解現有區調隊伍中較高層次的中青年技術人才短缺,使新頒布的行業標准 《區域地質調查總則 ( 1∶ 50000) 》 ( 編號 DZ/T0001—91) 更好地實施,不斷提高區調圖幅質量和區域地質研究水平,上一個新台階,經研究,從1993 年8 月起,由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和武漢) 招收20 名區域地質研究方向的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經費由部 「八五」後 3 年新增該校 4 個圖幅 ( 北京和武漢各 2 個圖幅) 的費用基礎上,每幅再增加 6 萬元 ( 共 24 萬元) 解決。文件的兩個附件是招生簡章和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
附件一:
招生簡章
經地礦部教育司批准,部直管局同意,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 和中國地質大學 ( 武漢) 於 1993 年招收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各 10 名。
研究方向: 區域地質調查
學制: 2 ~3 年
招生對象與條件: 各地礦局 ( 廳) 區調隊技術骨幹。本科畢業,具有 4 年以上 ( 含 4 年) 實踐經驗,工作能力強,有一定外語基礎,身體健康,年齡 45 歲以下。
招生辦法:
1. 由兩名高級職稱同行專家推薦,經省地礦局 ( 廳) 及所在單位政審合格、批准。各個省局 ( 廳)推薦 2 名。
2. 推薦由各省局 ( 廳) 向兩校統一辦理,並隨寄體檢表,本科 ( 含函授本科) 畢業證書復印件及推薦書,政審材料,於 1993 年 7 月 10 日前寄往校教務處 [東北、西北、華北及山東省報名材料寄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 ; 中南、西南、華東 ( 除山東省) 報名材料寄中國地質大學 ( 武漢) ]。
3. 被推薦者參加由學校單獨命題的入學考試,考前參加外語、數學、政治及專業基礎的補習班。入學考試合格者,錄取為委託培養碩士研究生,入學時間由 1993 年 8 月算起。
4. 經費: 在校期間的培養費、完成生產與學位論文各項費用及野外津貼等全部費用,由部 「八五」後 3 年新增給學校的 4 幅圖的費用基礎上,每幅再增加 6 萬元,即按 28 萬元/幅全額下達。學生在校期間的工資、書報費、醫療費、探親費、福利等待遇由原單位負責。
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 ( 武漢)
一九九三年六月十四日
附件二:
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一、培養目標
具有扎實的岩石、地層、構造及礦產等基礎地質理論,系統掌握區調中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熟練運用一門外國語閱讀專業文獻,具有區調生產、科研能力及組織管理能力,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級區調人才。
二、學制與教學安排
學制: 兩年半
教學安排 ( 見下表)
教學安排表 ( 委託代培研究生) ( 初定)
第二學期末進行專題報告。
學位進修生第一學年在校學習,修滿規定的課程並取得相應的學分。
三、研究方向
根據委託單位需要及區調圖幅的具體情況,圍繞總的培養目標,設立岩石學、地層學、構造學及礦產等研究方向,初步擬定為:
岩石學方向:
1. 沉積岩岩石學 2. 變質岩岩石學 ( 含顯微構造) 3. 岩漿岩岩石學
地層學方向:
4. 地層古地理學 5. 沉積古地理學 6. 生物地層學
構造學方向:
7. 區域地質力學 8. 岩石流變學 9. 遙感構造地質學
10. 區域構造學 11. 構造地質學
礦產地質方向:
12. 金屬礦產 13. 非金屬礦產
四、課程設置
碩士學位必須修滿 30 ~ 32 個學分,其課程設置分公共必修課、學位必修課、選修課及讀書報告。具體課程設置如下:
公共必修課 ( 13 學分)
1. 馬列主義理論課 90 學時 4 學分
2. 第一外國語 160 學時 6 學分
3. 應用數學 60 學時 3 學分
學位必修課 ( 7 學分)
1. 1∶ 5 萬區調規范及區調管理 20 學時 1 學分
2. 沉積岩區地質與填圖 20 學時 1 學分
3. 花崗岩區地質與填圖 20 學時 1 學分
4. 變質岩區地質與填圖 20 學時 1 學分
5. 現代構造學 30 學時 1. 5 學分
6. 地質構造變形分析 30 學時 1. 5 學分
選修課 ( 選滿 8 ~10 學分)
1. 演算法語言 80 學時 4 學分
2. 應變測量與分析 30 學時 1. 5 學分
3. 顯微構造學 30 學時 1. 5 學分
4. 岩石流變學 30 學時 1. 5 學分
5. 地層學新理論、新方法 40 學時 2 學分
6. 沉積岩專題 30 學時 1. 5 學分
7. 岩漿專題 30 學時 1. 5 學分
8. 岩漿動力學 30 學時 1. 5 學分
9. 變質岩專題 30 學時 1. 5 學分
10. 金屬礦產地質專題 30 學時 1. 5 學分
11. 非金屬礦產地質專題 30 學時 1. 5 學分
12. 現代測試方法簡介 20 學時 1 學分
13. 岩石化學在區調中的應用 30 學時 1. 5 學分
14. 遙感在區調中的應用 30 學時 1. 5 學分
15. 物探方法在區調中的應用 20 學時 1 學分
讀書報告 ( 2 學分)
在學習期間必須完成 1 篇讀書報告。讀書報告圍繞論文選題作文獻綜述。讀書報告公開宣讀,通過後取得 2 學分。
五、野外地質調查、科學研究與學位論文
參加 1∶ 5 萬區調圖幅的踏勘、剖面測制、填圖及專題研究與野外驗收全過程。加強實踐性環節,結合專題研究,廣泛收集資料,參加樣品測試與成果分析處理,在此基礎上完成學位論文的編寫。
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 ( 武漢)
一九九三年六月十四日
文件下達後,各省開始報名,由於當時正處於地質行業最不景氣的時期,加之正值夏天,區調技術骨幹正在野外工作,報名工作直到 9 月中旬結束。材料到達後,中國地質大學和區調處一起進行了審查,最後確定 8 名學員入學。他們是青海區調綜合地質大隊 2名,甘肅地質科學研究所 1 名,甘肅第一地質隊 1 名,河北區調研究所 2 名,遼寧區調隊1 名,黑龍江第一區調大隊 1 名。這 8 名學員都為男生,都是 20 世紀 80 年代的本科畢業生或函授本科畢業生。在原單位都參加過 1∶ 5 萬區調工作,有些還參加過 1∶ 20 萬區調,大部分都為項目的正、副技術負責人,個別為填圖組組長,野外地質調查經驗豐富。學員於 1993 年 9 月中旬入學。至此,中國地質大學第一屆委培區調研究生班招生工作圓滿結束。
三、培 養
1. 補課
按照部教育司批準的區域地質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 ( 以下簡稱培養方案) ,學員入學後就應編入碩士學位研究生班按課表進修碩士生課程,但這些學員尚未進行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當時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科目有外語、數學 3、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由於這批學生長期從事野外地質調查,外語、數學由於長期不用而生疏,其專業知識雖然都在用,但讓他們完整地答題還是有一定困難的。為了確保這些學員能通過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我們調整了教學計劃,專門安排基礎課教員對他們進行外語、數學補課,並根據他們的需要,進行了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輔導。經過學員和老師們 3 個多月的共同努力,這些學員都順利地通過了碩士研究生的入學考試,真正取得了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的資格。
2. 導師選擇
導師的安排採取學員選擇和安排相結合的原則,考慮的因素包括學員想側重的專業和實習地點的安排。當時中國地質大學正在進行的 1∶ 5 萬區調的圖幅共 5 幅圖,其中由宋鴻林、李志忠兩位教授負責的河北省 1∶ 5 萬興隆幅和六道河幅,區內除主要為中、新元古代的沉積地層外,還有變質岩區,構造也較復雜; 另一個測區在山東省中部,沂水縣城以北地區,共 3 幅 1∶ 5 萬圖幅,區內水、火、變齊全,沂沭斷裂帶 ( 郯廬斷裂的山東部分)在測區內通過。這 3 幅圖區調,由我負責,聘請游振東教授當顧問,陳建強副教授、蘇尚國老師參加圖幅工作。最後河北興隆項目安排 3 位學生,由宋鴻林、李志忠兩位教授任導師; 山東沂水項目安排 5 位學生,由游振東教授、陳建強副教授、顧德林副教授任導師。
3. 課堂教學
由於第一學期沒有進行學位課中基礎課 ( 外語、數學、計算機語言等) 的學習,不能中途插班上這些課。1994 年春天即區調研究生班第二學期開學後,考慮到夏天的野外實習都是參加 1∶ 5 萬區域地質調查,我們給安排了專業學位課,如 1∶ 5 萬區調規范及區調管理、三大岩類區地質與填圖、現代構造學及地質構造變形分析等。由於這批學員都參加過 1∶ 5 萬區調工作,上這些課時採用教員主講,提出問題,大家討論,教員總結的方法,或者請學員介紹參加過的 1∶ 5 萬區調圖幅成果和工作方法,大家進行討論,指出不足,提出工作建議,收到良好效果。
第一屆區調研究生班的第三學期和第四學期,主要安排課堂學習。按照培養方案要求,集中學習了公共必修課、部分學位必修課和選修課。為了擴大學員的知識面,要求學員盡量多聽一些選修課。
4. 生產實踐
野外生產實踐分為河北隊和山東隊兩隊,以下僅記述山東隊情況。
野外實習是學員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最好時機。在野外實習前,我們要求學員根據自己的專業側重和導師的意見,查閱該專業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盡可能帶上參考資料。1994 年 6 月初,我們出發去山東進行第一次生產實踐。本隊由教員 3 人、碩士研究生7 名、本科生7 名 ( 本科生出發時間為6 月底) 組成。實習時間共3 個月,完成約 2 幅圖的生產任務。這次野外工作不僅僅是生產,而是現代地質理論和 1∶ 5 萬區調填圖工作方法野外討論、研究和實驗的過程。
由於這些碩士生大都有生產實踐經驗,因此,實習開始就要求他們閱讀測區前人工作成果,在充分野外踏勘後進行討論,討論的主題包括: ①區內存在的主要問題,這些問題解決的途徑和可以作為專題研究的題目; ②工作部署的原則及工作布置; ③不同岩類區採用的工作方法和注意的問題; ④測區的填圖單位劃分。通過討論,大家對測區內的填圖單位劃分、存在的地質問題、解決的途徑、採用的工作方法都統一了認識。填圖的過程實際是大家學習新的 1∶ 5 萬地質填圖工作方法過程,因此填圖路線採用平行路線穿越的辦法,路線上遇到什麼岩類就用什麼岩類區調填圖工作方法填圖,回到室內集體連圖,如果遇到大片圖連接困難時,就組織有關的填圖組集體到野外追索和討論,這樣做主要是現場再次統一認識、統一工作方法,保證全隊採用同一填圖單位,確保圖幅填圖質量。
在全區路線填圖結束後,要求所有參加填圖的人都閱讀地質草圖,確定專題研究題目( 這些專題既是學員的學位論文,又是項目的專題研究內容) ,並根據各人專業側重不同進行分工,各人根據自己專題的題目設計研究內容和野外收集資料的地點和路線,這樣便於全隊的工作安排。在實測地質剖面階段,全隊所有的人都參加實測剖面,但分工時除保證每一位學員都要參與不同岩類區的剖面測制外,還要兼顧各人的研究專題有所側重,這樣既保證了學員對不同岩類區工作方法的全面學習和全隊生產任務的完成,又能保證各得其所,保證論文資料的收集齊全。野外結束前,要求各位學員進行小結。小結內容包括測區地質構造特徵和專題研究的資料兩部分,在專題研究部分要求提出室內研究工作內容和下一步計劃。這樣做的結果會使學員在室內學習階段能結合自己的論文,做一些實際工作。
第二次野外生產實踐是在 1995 年夏天。野外工作之前,組織學員閱讀測區成果草圖,查閱測試結果,在熟悉全區地質構造特徵的基礎上,要求學員做好野外工作計劃。野外工作主要根據學員工作計劃,安排學員專題研究,進一步收集學位論文資料,進行必要的路線追索、取樣等精細觀察。
在第二次野外生產實踐的後期,我們請游振東教授進行野外指導。一方面請游老師對我們近 3 年的工作進行審查,特別是對前人的工作成果有較大改變或我們工作中有重大發現的地段; 另一方面請游老師對典型地質現象進行講解和指導,並對變質岩區填圖工作方法中的一些問題進行答疑。學員們普遍反映受益匪淺。
第二次生產實踐的最後還安排一項重要任務是參加我們項目的野外驗收。這一次出席我們項目野外驗收會的專家有山東省地礦局地科處處長、區調管理專家、局區調質量監控組成員、中國地質大學科技處何科昭處長和專家趙崇賀教授,山東省地礦局的專家都是山東地質通,且對 1∶ 5 萬區調填圖工作方法及區調工作管理都有豐富的經驗,因此要求學員把參加野外驗收過程當做一個學習過程。既接受他們的質量審查,又學習他們先進的填圖工作方法,也可當做我們的外聘老師的一次現場教學。會議期間,學員們和老師們一起認真聽取專家們的意見,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還主動請教問題,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5. 學位論文和答辯
第二次生產實踐後學員都轉入室內研究和學位論文的編寫。我們給學員提出如下要求: 其一,確保使用的資料的真實性,無論使用自己收集的資料還是使用別人收集的資料,都要進行認真審核,確保每一個數據、每一張插圖都是真實的。其二,做各種測試和鑒定,凡是能自己動手的則自己動手,特別是岩礦鑒定需要自己觀測。即使已有鑒定報告也需要自己檢查一下,其目的是保證第一手資料的准確性和完整性。其三,不要寫成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式的論文。區域地質調查報告是通過野外點、線、面的調查收集的資料,通過綜合研究和科學總結而寫成的,其地層、岩石、構造、礦產、地質發展史等章節齊全,面面俱到,而且可以有不同的觀點。論文則要求就某一科學問題進行論證或討論,最後得出一個恰當的科學結論。其四,論文要精簡,如果經過適當修改就可以在科學雜志上發表就更好。經過近半年的努力,每一位學員都完成了一篇論文。
碩士學位論文的答辯實際上也是一個教學過程,而對於這個班來說,也是委託培養單位對培養效果驗收的過程。因此,我們聘請中國地質科學院區調處 ( 原地礦部直管局區調處) 原處長陳克強教授和當時的處長其和日格教授參加他們的答辯委員會 ( 後因陳克強教授有重要會議而未能出席) ,答辯委員會主席分別由吳正文教授和譚應佳教授擔任,答辯委員還有邱家驤、周珣若、宋鴻林等教授。正式答辯前由各位導師主持,講解了答辯的准備工作、答辯的注意事項等,並進行了試答辯。答辯時,學員們宣讀了論文的主要內容,在回答答辯委員會和參會者提出的問題時,都能綜合各方面的問題,引經據典,有理有據地做了回答,答辯委員會表示特別滿意。最後都以優秀的成績通過了論文答辯。
四、第二次招生
第一批學員畢業後,部教育司和直管局都很滿意,並同意招收第二批 ( 第二屆) 區域地質研究方向的委培碩士學位研究生。1996 年暑期進行招生,所有招生程序和第一屆相同。這次中國地質大學也招了 8 名學生,其中內蒙古自治區地礦局第一區調隊 2 名,內蒙古自治區地礦局第二區調隊 1 名,山西省地礦局區調隊 1 名,山西省地礦局 214 地質隊1 名,山東省地礦局區調隊 2 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科學研究所 1 名。這 8 名學員都為男生。都是20 世紀80 年代中、晚期 ~90 年代早期的本科畢業生,都參加過或正在從事 1∶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個別學員擔任過 1∶ 20 萬區域地質調查或 1∶ 5 萬區域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或技術負責人,都希望進一步學習和提高地質理論和地質工作方法。
第二屆區域地質研究方向委培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方案和第一屆相同,培養過程也基本相同,只是生產實踐和學位論文編寫工作安排有所不同的。「九五」期間,中國地質大學共承擔了 8 幅 1∶ 5 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地點都在內蒙古自治區,其中固陽地區 3幅,多倫地區 5 幅,大部分學員的生產實踐都安排在這兩個隊,個別學員因原單位也承擔著區調任務,且是項目進行中途來參加學習的,就將他們的生產實習地點安排在原單位的原項目。其中僅一名學員隨導師的科研項目進行生產實踐和學位論文的編寫。學員的學位論文取材相對分散,部分學員論文取材於中國地質大學承擔的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區調項目; 另一部分學員論文則取材於原單位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的區調項目。經過 3 年培養,都以優秀或優良的成績畢業。
五、效 果
中國地質大學兩屆區域地質研究方向的委培碩士學位研究生畢業後在區調行業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青海省一位學員還沒有畢業就被局人事處選中,調局地科處負責全省的區調工作管理,後任地調院副院長和青海省地質科學研究所所長。甘肅省的一位學員畢業後經過一階段實踐,調任地礦局地科處處長兼地調院總工,後任地礦局副總工程師等職。河北省兩位學員畢業後正逢我國 1∶ 25 萬區調試點工作,他們都參加了 1∶ 25 萬承德幅區調試點項目,其中一位任項目負責。遼寧省學員畢業後被任命為省地礦局區調隊總工程師。山西省一位學員在地調院專門管理區調項目,另一位學員參加青藏空白區 1∶ 25 萬區域地質調查項目,任項目負責人,成績顯著,被評為山西省勞動模範……。後來部分學生又攻讀了博士學位,向更高層次邁進。現在,大部分學生都工作在區調工作第一線,為提高我國基礎地質調查和研究水平而努力工作。
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研究生招生和培養為中國地質大學在培養在職工作人員高層次學歷方面積累了一整套方法和經驗,也為後來招收工程碩士學位研究生打下了基礎。
5. 湖北武漢有多少所大學
截止2010年5月31日,經教育部審批或備案,湖北省有普通高等學校89所,其中中央部委屬高校8所,省屬本科高校27所,高等專科學校3所,高等職業學院51所。另有獨立學院31所,成人高等學校14所
6. 武漢有哪些985和211大學
武漢市的高等教育是比較出名的。高校的人數在全國所有的城市當中是最多的,有100多萬版人。首先權就是武漢大學。即是985,學校也是211工程大學。緊跟其後的就是華中科技大學。都是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學。其他的奧,一一工程大學主要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華中農業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這些都是211工程大學。武漢是中國高等教育資源最為集中的五大城市之一。科教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大城市第三位。截止到2014年末全市幼兒園1097,所。在幼兒園24萬人。小學588所在校生44.45萬人。浦東中學365所在校學生30.66萬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08所在校生9.18萬縷。普通高校80所在校研究生11.08萬人。在校本科生及大專生96.21萬人。整個武漢市學前三年教育入學率86.55%。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7.7%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5.33%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0.9%。擁有這么多的高等院校,在中國僅次於北京大學生數量100多萬人是全球城市,第一。
7. 武漢有哪些高校
985院校:武漢大學、來華中科自技大學
211院校:華中師范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華中農業大學
普通本科院校:武漢科技大學、中南民族大學(中央民族委員會直屬)、武漢科技學院、武漢工程大學、湖北師范學院、湖北經濟學院、湖北美術學院、武漢音樂學院、湖北大學、湖北工業大學、江漢大學、湖北中醫學院、武漢體育學院、武漢工業學院
軍事院校:海軍工程大學、軍事指揮學院
三類本科院校: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武漢大學東湖分校、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華中師范大學漢口分校、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武漢大學珞珈學院、湖北大學知行學院、湖北工業大學工商學院、湖北工業大學商貿學院、武漢生物工程學院、中南民族大學工商學院、武漢工業學院工商學院
高職高專:長江職業學院、武漢外語外事職業學院、武漢交通職業學院、湖北警官學院、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以上只是本人知道的,你還可以去hao123里 點左側的大學進入湖北看更多內容
8. 武漢洪山區有什麼大學
武漢市洪山區轄區內復有高校20餘所制,中央及省、市科研院所30餘家。據調查,洪山區所轄高校在校生19萬,占武漢市高校學生總數的76%(最新的,節選來自光明日報今天的一條新聞!)。
下面是洪山區或緊鄰洪山區的部分高校:
華中科技大學
武漢體育學院
武漢理工大學(部分校區)
武漢科技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華中農業大學
華中師范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部分校區)
湖北工業大學
武漢工程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
華中女子大學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
武漢工業學院
9. 武漢一共多少所高校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武漢大學
武漢工程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武漢工業學院版
武漢體育學院
武漢交權通職業學院 武漢外語外事職業學院
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 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
武漢商業服務學院 武漢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還有好多給你些參考資料 那裡還會有很多學校的詳細介紹
我是去年的考生 去年的這個時候也很著急
能體會你的心情
希望能幫到你 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