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地質局林娛梧
❶ (一)國有地勘單位基本情況
1.全國國有地勘單位基本情況
《2012年度全國地質勘查行業通報》顯示,截至2012年年末,全國從事非油氣礦產地質勘查工作的地勘單位職工總人數102.76萬人,比2011年減少6.56萬人。其中,在職職工59.79萬人,離退休人員42.97萬人;屬地化管理的地勘單位職工總數27.64萬人,中央管理的地勘行業單位職工6.47萬人,其他單位25.68萬人。
屬地化管理地勘單位的在職職工 27.64萬人,離退休人員29.99萬人。在職職工人員中,地質勘查人員 14.83萬人,佔53.65%;礦產開發人員0.81萬人,佔2.93%,其中技術人員9.96萬人;工程勘察與施工人員4.38萬人,佔15.85%;其他人員7.62萬人,佔27.57%。
中央管理的地勘單位在職職工6.47萬人,離退休人員5.19萬人。在職職工中,地質勘查人員3.38萬人,佔52.24%,其中技術人員2.20萬人;工程勘察與施工人員0.84萬人,佔12.98%;礦產開發人員 0.11萬人,占 1.70%;其他人員 2.14萬人,佔33.08%。
2.調研單位基本情況
2011~2012年,項目組分別赴貴州、青海、西藏、黑龍江、河南、甘肅及海南7省(區)地勘單位調研,獲取了翔實的資料。各省(區)地勘單位基本情況簡要介紹如下:
(1)貴州省地勘行業基本情況
據貴州省國土資源廳提供的數據,截至2011年5月1日,全省地勘單位61家(佔全國地勘單位的2.8%),其中國有地勘單位50家(中央直屬2家、屬地化36家,其他國有12家),佔全省地勘單位的82%。61家地勘單位中,具有地質勘查甲級資質的有21家;具有地質勘查乙級資質的有26家。全省地勘單位國有職工2.36萬人(在職1.06萬人,離退休1.3萬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9400餘人,專業技術人員4300餘人。
貴州省國有地勘單位有5支隊伍: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管理局,在職5274人;省煤田地質局,在職1567人;省有色金屬和核工業地質局,在職2210人;中國建材貴州地勘總隊,在職103人;中化礦山總局貴州地勘院,在職253人。
2010年全省勘查收入23.3億元,其中轉讓礦權收入2.4億元、工程勘察收入3.8億元、礦業開發收入2.9億元、其他收入14.2億元。
(2)青海省地勘行業基本情況
在青海從事地質勘查的有56家地勘單位,投入人力6465人次,其中省內19家,4124人次。2010年產值達23.9億元,人均產值38萬元。
(3)西藏自治區地勘行業基本情況
目前,西藏自治區地勘隊伍主要是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下屬8個勘查單位,現有在職職工1372人,專業技術人員637人,其中高級工程師及以上職稱139人,中級職稱202人。地勘單位具備的勘查資質主要是區域地質調查、礦產地質調查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地質鑽探、液體礦產勘查、岩石礦物鑒定與測試等勘查資格證書,其中甲級資質證書10個,乙級資質證書4個,丙級資質證書2個。
(4)黑龍江省地勘行業基本情況
黑龍江省地質勘查行業(不包括油氣行業的地質勘查人員)在職職工為16553人。其中由黑龍江省屬地化管理的國有地勘單位是黑龍江省地礦局、省煤田局、省有色和核工業局等三個單位,三個單位在職職工總數為10059人,佔全行業人員的60.8%;中央管理的地勘單位武裝警察部隊黃金第一總隊、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黑龍江總隊和中化地質礦山總局黑龍江地質勘查院等三個單位,三個單位的在職職工3257人,佔全行業人員的19.7%;此外還有歸屬地方、礦山企業和獨立的各類所有制的地勘單位約63個,從業人員為3237人。
2010年黑龍江省各地勘單位的地質勘查業總收入超過20億元。其中:地質勘探費6.09億元,地質專項撥款6.58億元,礦產勘查勞務收入7.29億元。2010年黑龍江省各地勘單位的總資產已經達到了75.17億元,凈資產達到41.42億元,專用儀器設備的凈值為3.77億元。
(5)甘肅省地勘行業基本情況
此次調研的國有地勘單位有甘肅省地勘局、甘肅省有色地勘局、甘肅煤田地質局、甘肅省核工業地質局、建材甘肅總隊等。其中,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成立於1956年,截至2011年年底,職工總數13079人,其中在職6099人、離退休6980人(離休125人)。在職職工中專業技術人員 2642人,佔在職職工總數的43.3%,其中高級職稱419人(正高41人)、中級職稱726人。截至2011年年底,全局擁有總資產約28.25億元。甘肅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在職職工2357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770人,佔在職職工總人數的33%。甘肅煤田地質局成立於1953年,是甘肅省從事煤田地質勘查的一支專業化工作隊伍,與甘肅省煤炭資源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現有職工4100人,其中在職職工2060人,離退休人員2040人。
(6)河南省地勘行業基本情況
河南省國有地勘單位主要分屬河南省地勘局、河南省有色地礦局、河南煤田地質局及河南省核工業地質局等。截至2011年年底,省屬國有地勘單位有35個,人員28993人。其中在職職工14331人,離退休人員14662人。
(7)海南省地勘行業基本情況
海南省的國有地勘單位經過多年的發展、整合,2010年7月,由原海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和原海南省地質勘查局合並,組建成立海南省地質局(海南省海洋地質調查局),並於2010年9月正式揭牌。全局下屬13家正處級事業單位,內設13個處室,另外,該局還有全資子公司、控股公司11家。全局共有職工2708人(核定編制1556人),其中,在職職工1585人,離退休職工1123人。專業技術人員829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157人。
❷ 中國中生代礦床同位素地質年齡數據
作者共收集、整理和核實中國155個中生代礦床、467件同位素地質年齡數據(附錄2)。綜合考慮主成礦期與主侵入期、測年精度與可靠性、統計合理性等因素,每個礦床只選取1件同位素地質年齡數據作為統計分析的數據資料基礎。其中,中生代礦床成礦年齡數據86件(表4-3)、中生代礦床與成礦有關的侵入岩及火山岩年齡數據69件(表4-4)。其他674個礦床依據其含礦層位、與成礦有關侵入岩及火山岩的形成時代或推斷成礦時代進行成礦年代學分析。
表4-3 中國中生代礦床成礦年齡數據簡表
其他數據來源與參考文獻相同。
❸ 以往礦山地質勘探工作
1)中南地質局410隊於1953~年進行了海南島東方縣石碌礦區地質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1∶10萬地質測量615km2、1∶1萬地質測量12.345km2、1∶2000地質測量7.027km2、槽探6.2948萬m3、鑽探131個孔共3.1222萬m、井探1.0272萬m、恢復坑道372m等。提交了「海南島東方縣石碌礦區坡積礦地質報告」和「海南島東方縣石碌礦區地質勘探報告」。
2)廣東省地質局海南地質隊於1957~1964年進行了海南島石碌礦區補充地質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1∶2000地質測量0.6km2;鑽探48孔13457.9m,槽探4439m3,井探1065.65m等,提交了「海南島石碌礦區補充地質勘探報告」。
1953年由中南地質局410隊及1957年經廣東地質局海南地質隊進行的地質勘探,原國家儲委分別於1956年和1958年以第48號和177號決議書批准為可供設計報告,1957年至1963年該隊在礦區東部進行補充地質勘探並提交了報告。全礦區累計探明表內地質儲量29170.1萬t(B+C+D級),其中表內原生礦(B+C+D級)儲量26870.8萬t,表內坡積礦儲量(B+C+D級)2299.3萬t。2003年底保有儲量13575.1萬t(A+B+C+D級),其中A+B+C級儲量10016.2萬t,露采范圍內保有儲量4490.1萬t。
存在的主要問題是:①礦區北一東段鐵礦體勘探程度較低,深部鐵礦體的情況基本沒有進行工作;②因任務變更的原因,鈷銅分析資料不系統,揀塊樣占的比重大,資料可靠性差,鈷銅礦體控製程度低;③礦區地層時代未能查明,研究程度不足;④對礦區成礦機理、礦床成因及類型和控礦因素研究不足。
3)廣東冶金地質934隊於1968~1975年進行了廣東省昌江縣石碌鐵鈷銅礦區北一區段銅鈷礦床地質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1∶1萬地質測量計29km2;1∶2000計3.84km2;鑽探148個孔計45477.76m,坑探5741m,槽探23601km3,井探296m等。提交了「廣東省昌江縣石碌鐵鈷銅礦區北一區段銅鈷礦床地質勘探報告」。原冶金工業部儲委於1984年1月26日以[84]冶儲字第19號文批准北一區段鈷銅礦儲量:表內礦石量5686583t,金屬量:鈷11120.12t,銅59894.53t,鎳3260.17t,銀63.707t;硫469238.68t。存在的主要問題是:①東段E8~E17線鐵鈷銅礦體控製程度不足;②東段E17~E31線間深部找礦認識不足,控制不夠,對找礦遠景研究程度較低。
4)廣東省冶金地質934隊於1975~1976年進行了海南石碌鐵鈷銅礦區南礦區段補充地質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鑽探63個孔、進尺6379m等。提交了「海南石碌鐵鈷銅礦區南礦段補充地質勘探儲量計算說明書」。廣東省冶金局以粵冶地字[1979]168號文批准南礦區段鈷銅礦儲量:表內礦石量1336052萬t,金屬量:鈷1387.97t,銅13805.14t,鎳318.68t,銀6.333t;硫35292.52t。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南礦-楓樹下地段石灰頂向斜的控礦機制研究不夠,工作程度低,其北翼和深部(核部)是否有找礦遠景未作交代。
5)廣東省冶金地質934隊於1976~1980年參加了海南富鐵礦普查找礦會戰,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鑽探53個孔、進尺28373.40m;槽探31368km3等。1980年12月完成了「廣東省昌江縣石碌鐵鈷銅礦區鐵礦床遠景評價報告」的編制草稿。由於歷史原因,該報告沒有評審出版。2006年6月經海南省地質勘查局組織復制並提交了該「遠景評價報告」,同年8月11日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組織了專家評審,並以瓊土環資儲備字[2006]17號核定報告提交的E4a~E27線間凈增D級(相當於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鐵礦石總量10068.6327萬t(TFe平均品位42.86%)。
報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①鑽孔分布稀而不均,偏斜過大,部分礦塊礦量僅達到E(3341)級;②部分鑽孔礦心採取率偏低(採取率<75%,約佔28%),未能揭穿礦體;③未進行礦山開采技術條件研究;④未進行可選性試驗和技術經濟可行性評價。
❹ 以往礦區地質工作
石碌礦區地質調查和勘探工作,雖始於20世紀30年代,但於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連同科研找礦,實際上已經停滯不前。
1)1932年方干謙曾對石碌等島內銅礦作了調查;1946年林鑽春等先後對田獨、石碌鐵礦等作了較全面考察後指出:島上資源豐富,各類礦產在30種以上;1942~1944年日本對石碌鐵礦進行掠奪性開采。因此,新中國成立前石碌鐵礦科研找礦工作實際上未開展。
2)1975~1978年中國科學院華南富鐵科學研究隊組織了多單位參加海南冶金富鐵會戰研究,重點對石碌鐵礦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同時對全島的區域地球物理場、區域構造、古生物地層、沉積環境、沉積地球化學、重磁異常、鐵礦床與鐵礦、儋縣花崗岩等進行了多學科研究。1976年開展了石碌礦區西南部重力測量,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8條剖面80km,提交了「用重力法在石碌西南部尋找富鐵礦工作小結」。隨後於1986年出版《海南島地質與石碌鐵礦地球化學》。
3)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地球化學所和海南鐵礦地測處聯合科研組,於1986~1988年開展了海南島石碌式鐵鈷銅(金)礦床形成構造背景及其實驗學研究,對該礦區鐵、銅、鈷、(金)成礦的過程和機理進行了初步分析。提交了「海南島石碌式鐵鈷銅(金)礦床形成構造背景及其實驗學研究報告」。
4)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侯威研究員於1987年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海南島地窪構造與石碌鐵礦多因復成礦床」,初步研究了石碌礦區構造變形特徵,首次提出石碌鐵礦韌性剪切帶控礦的觀點。
5)海南省地質勘查局資源環境調查院於2004年11月至2005年3月開展了海南省昌江縣石碌鐵礦及外圍礦產資源潛力調查,提交了「海南省昌江縣石碌鐵礦及外圍礦產資源潛力調查報告」。
6)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於2005~2007年實施開放基金課題「海南島石碌鐵礦及其圍岩主要礦物中包裹體研究」(MSGL04-2),對石碌鐵礦的成因再次開展了專題研究。
❺ 海南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地質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礎性工作,貫穿於經濟建設的全過程,服務於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幾十年來,地質勘查隊伍為我省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仍然擔負著重要任務。近年來,地質勘查單位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的部署,通過廣大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改革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地質勘查隊伍在改革和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問題亟待解決。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切實做好地質勘查行業管理工作,按照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勘查行業調查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25號)的要求,我廳組織了我省地質勘查行業的調查工作。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地質勘查全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截止到2006年12月底,我省地質勘查單位共有22個,其中國有地勘單位18個,隸屬於海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海南省地質勘查局(原海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海南省核工業地質大隊等3支屬地化國有地勘隊伍;其他地勘單位4個。現有在職人員1597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有1268人。在地質勘查從業人員中,技術人員987人,占總從業人數的77.84%,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291人,具有中級職稱的429人。2006年全省地勘單位的生產經營總收入達21951.63萬元,人均收入13.91萬元。至2006年底,全省地勘單位共有離退休人員1108人,養老費用共計1870萬元。
與2005年相比,我省地勘單位在職人員的人數略有增加,從業人員的人數略有減少,從業人員中的技術人員的人數略有增加,中、高級職稱人員占技術人員的比例增加了8.4%;全省地勘單位年收入增加了2762萬元,同比增加13.7%;人均收入增加0.9萬元。
我省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有13個,資質專業門類齊全,包括區域地質調查,海洋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液體礦產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遙感地質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氣體礦產勘查,選冶加工試驗,其中前10個專業均具有甲級資質。
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情況
(一)基本情況
截至2006年12月底,我省國有地勘單位共計18個,其中14個為海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下屬單位,3個為海南省地質勘查局(海南省海洋地質調查局)下屬單位,1個為海南省核工業地質大隊。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國有地勘單位有9個,資質專業門類齊全,包括區域地質調查,海洋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液體礦產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遙感地質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氣體礦產勘查,選冶加工試驗,其中前10個專業均具有甲級資質。
2006年我省國有地勘單位共有在職職工1305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有1111人。在地質勘查從業人員中,技術人員883人,占總從業人數的78.8%,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261人,具有中級職稱的372人,中、高級職稱人員占技術人員的71.5%。全省國有地勘單位的生產經營總收入達21182.7萬元,人均收入16.23萬元。至2006年底,全省地勘單位共有離退休人員1108人,養老費用共計2263萬元。
與2005年相比,我省國有地勘單位在職人員和從業人員的人數基本保持不變,從業人員中的技術人員的比例基本不變,但中、高級職稱人員占技術人員的比例增加了7.8%;國有地勘單位年生產經營總收入增加了2783萬元,同比增加15.1%;人均收入增加2.33萬元;離退休人員增加23人,費用也增加了130萬元。
(二)各地勘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海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006年度總資產45088萬元,總負債28479.2萬元,年產值15022.9萬元,同比增長19.90%,總支出14613.3萬元,所有者權益合計16608.8萬元,節余與收益為-1122.7萬元。與2005年相比,總資產增加了17666萬元,總負債增加了6416萬元,年產值增加2989萬元,同比增長19.90%,總支出增加了1850萬元,所有者權益增加873萬元,節余與收益增加82萬元。
海南省地質勘查局:2006年度總資產12453.58萬元,總負債4594.31萬元,年產值6063萬元,同比增長20.80%,總支出5741.91萬元,所有者權益合計7859.27萬元,節余與收益為332.68萬元。與2005年相比,總資產增加了1246萬元,總負債增加795萬元,年產值增加1261萬元,同比增長20.80%,總支出增加1000萬元,所有者權益增加451萬元,節余與收益增加80萬元。
海南省核工業地質大隊:2006年總資產226.42萬元,總負債3.64萬元,年產值96.82萬元,所有者權益合計222.78萬元。
(三)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基本情況
1.基礎地質調查
截至2006年底,全省已累計完成6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11幅1:20萬區域重力調查、6幅1:25萬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調查面積均為33900平方千米;累計完成1:5萬區域地質調查38個圖幅,面積13782平方千米,約佔全島陸域面積的40%;累計完成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8個圖幅,面積3560平方千米。其中2006年,全省開展了1:25萬東方縣幅區域地質調查、1:5萬昌灑市文昌縣清瀾港銅鼓咀幅區域地質調查,中央財政投資80萬元。
2.礦產資源調查評價
繼續開展保亭同安嶺火山岩盆地銅金礦評價、尖峰嶺—雅加大嶺鉛鋅多金屬評價、同安嶺地區礦產遠景調查、牛臘嶺地區礦產遠景調查、三亞市嶺殼銅礦普查、保亭縣羅葵洞鉬礦普查等項目,2006年度國家和省財政共投入資金825萬元。通過開展這些項目,圈定了一批成礦異常,發現了一批礦(化)點和礦體,找礦效果較好。
3.水工環地質調查
2006年,開展了瓊海、萬寧、昌江、海口等4個市縣的地質災害調查,調查面積7478平方千米,財政資金投入55萬元;開展了全省地下水監測及地下水污染現狀調查,財政資金投入163萬元;開展了海口市城市環境地質調查和海南省主要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等2個項目,財政資金投入258萬元。
4.農業地質調查
繼續開展海南島生態地球化學調查,2006年財政資金投入600萬元,完成調查面積2694平方千米,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四)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的基本情況
2006年,我省地勘單位實施省內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不含油氣)96個,社會資金投入3508萬元。我省地勘單位沒有在省外承攬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
(五)礦產開發基本情況
我省有1個地質勘查單位投資參股開發金礦,由於2006年礦山停產,礦產開發收入僅10萬元。
(六)工程勘察施工基本情況
2006年我省地勘單位完成工程勘察項目施工,總收入8744萬元。
(七)其他產業基本情況
在其他產業經營方面,2006年我省地勘單位年產值6263萬元,實現利潤662.32萬元,同比增長9.18%。
三、國有地勘單位各項優惠政策落實情況
我省現有3支屬地化國有地勘隊伍,包括原隸屬國土資源部的海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原隸屬有色系統的海南省地質勘查局及原隸屬核工業系統的海南省核工業地質大隊。各地勘單位落實各項優惠政策情況不盡一樣,總的說來,社會統籌保障體系政策(包括離退休職工養老金保障政策、基本醫療保險、失業、工傷和生育政策、職工養老保險社會統籌政策)均已落實,但一些優惠政策沒有落實:地質勘查費基數年增幅不大;礦業權價款轉增國家資本金政策已暫停;因省財政沒有配套地勘費而出現資金缺口,下崗職工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基本建設預算內投資補助政策、增加工資政策、住房改革支出政策沒有落實。
四、深化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的建議
我省國有地勘單位基礎建設相對薄弱,存在設備陳舊老化、資金和設備嚴重缺乏、職工結構性失業、人員和機構調整難度大等問題,且由於種種原因,《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地質勘查隊伍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3〕76號)的許多政策尚未落實,我省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的步伐不夠快,地勘單位發展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約。為加快國有地勘單位改革,促進國有地勘單位發展,提出如下對策及建議:
(一)切實建立起公益性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運行、協調發展的新體制
將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所屬承擔我省地方公益性地質工作的省地質調查院、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分離出來,專門從事我省公益性基礎地質調查、重要礦產資源前期風險勘查及地質環境調查與監測工作,其經常性支出列入財政預算。政府資金主要加大對公益性地質工作的投入。其餘國有地勘單位將面向商業性地質工作,按照事企分開的原則,穩步推進改革,切實解決地勘隊伍分散、功能重疊的問題。通過政策扶持,做大做強我省國有地質勘查單位,鼓勵國有地質勘查單位與社會資本合資、合作或戰略協作,組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礦業集團公司或地質技術服務公司,實現勘查開發一體化。
(二)積極解決國有地勘單位歷史遺留問題
對地質隊伍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兩庫兩室(地質實驗室、地質資料室、實物地質資料庫、地質專業設備庫)」建設、地勘隊伍基地搬遷、住房補貼等歷史遺留問題和有關債務給予財政和政策扶持。
(三)對地勘單位設備建設給予支持
地勘單位裝備、設備嚴重缺乏,既無法滿足國土資源大調查等公益性地質工作需要,也制約了地勘隊伍從事商業性地質工作。建議設立專項資金以幫助地勘單位更新必要的專用儀器設備。
(四)盡快出台地質勘查隊伍按貢獻參與勘查開采項目收益分配的政策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辦發〔2006〕4號)中明確指出要「發揮地質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各級政府都要積極創造條件,改善環境,充分發揮現有地質隊伍和廣大地質工作者的作用」。探索建立地勘單位依靠技術和資料優勢參與勘查開采項目的收益分配,應用經濟手段,切實調動地質工作者的積極性,提高工作質量。
(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地勘礦管處)
❻ 有哪位兄弟姐妹可以告訴我海南省地質勘查局這個單位怎麼樣啊
很閑是真的……
工資應該有保障
但是不高
❼ 請問一下知情的朋友,怎樣才能在海南省地質局找一份工作
在當地地質網站上去查一下
❽ 未經債權人同意的股權質押是否有效
1.股東會決議文件不能代替股東名冊的股權出質記載
——股權出質因未記載於股東名冊,質押協議未生效,質權未設立,債權人要求質押人承擔質押擔保責任,不予支持。
2.債務清償附條件但時間無法確定的,視為約定不明
——當事人在還款所附條件成就的時間無法確定,協議中關於還款時間約定不明情況下,應依《民法通則》規定處理。
3.合作協議終止後,所簽還款協議,獨立於合作協議
——雙方合作協議終止後所簽還款及還款擔保協議,應視為雙方簽訂的結算和清理條款,該協議效力獨立於合作協議。
4.增資擴股後,質權人應按原出資額相應作權利縮減
——公司增資擴股後,對於原以公司部分股權設定質權的權利人而言,質權人所享有的質權應按原出資額作相應縮減。
5.債權人收到股權證收據,不足以證明股權質押成立
——債務人將股權證交與債權人,債權人出具收據證明收到的行為,尚不足以證明雙方之間形成了股權質押法律關系。
6.以被查封股權設定質押的合同無效,不等於不生效
——以被查封的非上市公司的股份出質並記載於股東名冊,股權質押合同雖為無效,並不等於該股權質押合同不生效。
7.發起人股份質押期間,不受質押協議簽訂時間限制
——《公司法》第147條不是對達成發起人股權轉讓協議時間的限制,故股份質押亦不必受質押協議簽訂時間的限制。
8.就發起人預期股權紅利收益所簽預定抵銷合同有效
——一方以預期不確定的紅利收益與他人債務簽訂的預定抵銷協議,並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應認定為有效。
9.以擬設公司股份質押,未登記的,質押合同不生效
——以擬成立的合資公司中的股份作為質押物,又未將股份出質記載於股東名冊及辦理質押登記的,質押合同不生效。
10.國有股權轉讓,須經過相應程序才能發生法律效力
——國有股權轉讓須經資產評估機構的評估,並將評估結果報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核准,完成工商變更登記,才能生效。
所以未經債權人同意的股權,質押是不生效的。
❾ (二)地質找礦主力軍作用
國有地勘單位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成長壯大的,幾十年來為國家地質事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具有地質找礦無可替代的優勢。
他們不僅佔有我國絕大多數的地質技術力量和地質技術裝備,而且佔有大量地質信息資料。這些資料對找礦區塊的優選,進而對地質找礦的大突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國有地勘單位正處於改革的過渡時期,當國有地勘單位擺脫舊體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時,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1.國有地勘單位的優勢
當前國有地勘單位優勢主要表現:一是掌握有長期工作積累的大量、系統的地質資料信息;二是具有比較完備、先進的地質勘查工作技術手段和裝備;三是有一支素質較高的、專業齊全的、經驗豐富的地質工作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在當前實施地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整裝勘查中,這些優勢已得到充分的發揮,是地勘單位在這些工作中發揮主力軍作用的最關鍵支撐要素。
2.找礦突破中的主力軍作用
各省(區、市)地質找礦突破、整裝勘查工作都是建立在地勘單位長期工作提供的資料信息基礎上的。
(1)提供了大量的基礎地質信息成果
甘肅省地勘局建局50多年來,在基礎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和水工環地質工作中取得了豐碩成果。在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發現和評價了格爾珂、早子溝、大橋等超大型金礦,石板墩大型磁鐵礦,尤其是國寶山銣礦等具有超大型規模前景的重大找礦成果,有望成為國家級稀有金屬勘查開發基地。
西藏自治區國有地勘單位在驅龍銅礦、甲瑪銅礦等重大發現中作出了突出貢獻。
(2)承擔了大量的地質找礦項目
各省(區、市)在實施地質找礦突破戰略、整裝勘查中,絕大部分勘查項目是由國有地勘單位承擔,各地勘單位也把主要勘查工作要素投入到整裝勘查、找礦突破工作中去,許多地勘部門把三分之二的力量投入其中,真正起到主力軍作用。
青海省國有地勘單位在實施地質找礦戰略突破行動中,承擔了該省絕大多數財政出資和社會資金投入的礦產勘查項目,探索實施探采一體化,效果明顯。
西藏自治區國有地勘單位在推進改革、走企業化道路的過程中,地質生產能力逐步增強,在實施地質找礦新機制、青藏專項、地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
河南省屬地勘單位承擔了該省絕大多數財政出資和社會資金投入的礦產勘查項目,找礦效果明顯。同時,積極拓展省外市場,各國有地勘單位在新疆、西藏、內蒙古等10多個資源豐富的省(區、市)建立了資源勘查基地,部分地區已取得找礦突破。如在新疆哈密、內蒙古探明了兩處特大型鉬礦;在新疆西昆侖西段查明了一處特大型優質鐵礦;在西藏當雄、嘉黎一帶查明了6處大中型礦產地,獲得一大批銀銅鉛鋅資源儲量等。
(3)與企業合作,充分發揮承擔地質找礦主力軍作用
企業化程度比較高的地勘單位,也是地質找礦效果比較好的地勘單位。地質找礦投資和地質找礦技術勞務的結合,在一個企業的主體內,或者在兩個主體之間通過企業對企業的連接,才能形成高效的地質找礦機制。青海省有色地勘局就是這方面的良好例證。他們現有從業人員1943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84人(地質人員318人)。「十一五」期間,共承擔各類地勘項目240個,投入地勘費6.18億元,累計圈出水系沉積物異常501處,磁法異常118處,普查基地16處,提交可供開發礦產地10處,新增資源量:金98 t、鐵礦石2.9億t、銅鉛鋅206萬t、銀1092 t、鈷2萬t、鎢1.1萬t。
甘肅煤田地質局是從事煤田地質勘查的一支專業化工作隊伍,與甘肅省煤炭資源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一套人馬,兩塊牌子。
(4)積極實施礦產資源「走出去」戰略
河南省積極走向非洲、美洲、大洋洲、中亞及東南亞等國家或地區,在幾十個國家進行礦產勘查,其中多個國家找礦取得重大進展和突破。如幾內亞鋁土礦勘查,累計探明鋁土礦資源儲量超過我國鋁土礦保有資源量總和;利比亞鐵礦勘探,已探明鐵礦資源量為特大型規模;坦尚尼亞維多利亞金礦普查,礦床規模已達大型以上等。
海南省地質局在非洲、東南亞、南美洲有關國家開展地質找礦和礦業開發工作,努力實現探、采、選、冶及深加工一體化經營。目前,該局已在國外申請獲得礦權50多個,面積1600多平方千米。
❿ 海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監測人員在測地下水水位
四、信息化建設情況
(一)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系統建設
為了更好地推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效地減輕和避免地質災害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2003年底,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與海南省氣象局合作,委託海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開展了海南省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為滿足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需求,2004年海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專門成立了項目組,配置了設備及軟體,並建立了值班制度及會商機制,為預報預警工作開展提供了信息傳輸、發布、會商、產品製作的理想平台。
(二)地質環境資料庫建設
目前,海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已建立地下水動態資料庫、市(縣)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庫、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資料庫及廢棄礦井調查資料庫等。其中,地下水動態監測信息系統、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資料庫、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資料庫較完善,數據管理情況正常,廢棄礦井調查資料庫正在建設中。
五、主要監測成果和服務
多年來,總站地質環境監測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監測數據和綜合研究成果,為全省國民經濟建設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基礎資料和科學的決策依據。
總站每年向各級政府地質環境管理部門和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提交《地質環境監測工作總結》、《地質災害趨勢預測》、《地下水監測年度報告》、《地下水水情通報》和《地下水動態監測資料庫》、《地質環境公報》、《汛前地質災害檢查工作總結》、《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總結》及其他臨時報送的資料。
2004年6月,海南省國土資源廳和省氣象局聯合開展了海南省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2004年以來,通過海南省電視台發布三級以上地質災害預報30次,為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提供了更具時效性的地質災害預防信息,防災減災效果顯著。
六、法制建設
1.1997年9月29日,經海南省人民政府第157次常務會議通過《海南省地質環境管理辦法》,同年11月21日以政府令第107號發布施行。
2.2007年11月,完成了《海南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送審稿),並報送省法制辦,目前已列入海南省政府法規建設立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