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甘肅省煤田地質局孫學虎

甘肅省煤田地質局孫學虎

發布時間: 2021-02-06 21:18:08

⑴ 蘭州資源環境學院

「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骨幹高職院校

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是甘肅省教育廳直屬的普通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是我國西部地區惟一一所資源環境類公辦普通高校,甘肅省「十一五」重點建設的高職院校,中央財政專項支持的煤礦安全實訓基地。系專科層次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實施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目前全日制綜合辦學規模6000餘人。

學院設三個校區。本部地處蘭州東郊,依山而建,佔地516.3畝;東、西校區位於蘭州市城關區段家灘,佔地20餘畝,交通便利,辦學環境良好;學院總建築面積153929平方米。學院建有煤礦開采技術、礦山地質、計算機中心和環境監測等各種校內實驗實訓室56個,校外建有華亭煤業集團、甘肅省地礦局、甘肅省煤田地質局、靖遠煤業有限責任公司、首鋼集團、酒鋼集團、吐哈油田、中國黃金集團、山東山水集團、山東兗州礦業集團和海爾集團等實習實訓基地93個,實習實訓教學科研儀器總值2100萬元;圖書館擁有先進的自動化管理系統,館藏各種書刊29.6萬冊;學院建有完善的區域網、辦公自動化管理系統和校園一卡通管理系統,為教學、科研、管理提供現代化的工作平台。

學院現設有23個二級部門。教學單位有地質與礦業工程系、氣象與環境工程系、機電工程系、經濟管理系、信息工程系、成教部和中專部,設有教學輔助直屬部門圖書館、計算中心、培訓中心。學院現有教職工340人,有一支學歷、年齡結構合理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有專職教師270多人,其中正高級職稱5人,副高級職稱64人,中級職稱84人,有一批省級優秀教師和學科帶頭人。

學院構建了以環境氣象、采礦工程、資源勘查、信息工程、礦山安全工程為主的五大專業學科門類,形成了以煤炭、氣象兩大行業為主要特色的辦學格局。采礦和氣象特色專業積累了較強的實力,礦山工程技術、礦山安全和高空大氣探測等學科建設,保持了省內和國內同類院校中相對穩定的領先地位;煤礦開采技術是國家高職高專院校精品專業,高空探測是全國唯一專業。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學院積極應對行業和市場需求辦學,近三年,學院畢業生就業率均在90%以上,連續三年名列全省高職院校第二名。

目前,我院除了專科(高職)學歷教育外,還設有甘肅省第八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國家計算機高新技術考試站、甘肅省煤礦安全技術培訓中心、全國公共英語、計算機等級考試考點、普通話測試考點、省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職業資格考試培訓點等。我校學生畢業時除頒發學歷證書外,同時頒發有關職業資格證書。「1+x」多證制工作在我院各種類型、各種層次的學歷教育中全面展開。

近年來,學院積極探索高等教育規律,應對激烈競爭,很好地處理了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學院堅持走質量立校、特色興校、改革強校之路,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專業學科建設為龍頭,大力推進教學水平提升、品牌專業建設、「雙師型」人才工程、和諧校園建設和管理創新等辦學戰略,立足區域,服務西北,輻射全國辦學,質量、結構、規模、效益協調發展,辦學水平顯著提高,綜合實力大幅增強,各項事業融合並進,社會聲譽和社會地位明顯提升,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學院先後被甘肅省委、省政府評為全省辦學先進集體,命名為省級文明單位,榮獲蘭州市城市綠化和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等稱號。

未來五年,學院將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改革發展大局,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服務和服從於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以市場需求和就業為導向,進一步搶抓發展機遇,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走高質量有特色的發展道路,力爭全面實現建設全國示範、特色鮮明、優勢突出、西部一流高職學院的奮斗目標。

http://map..com/?newmap=1&s=con%26wd%3D%E5%85%B0%E5%B7%9E%E8%B5%84%E6%BA%90%E7%8E%AF%E5%A2%83%E5%AD%A6%E9%99%A2%26c%3D36&fr=alam0&ext=1地圖

⑵ 甘肅省環縣沙井子西部勘查區煤炭資源詳查

(1)概況

勘查來區位於甘肅省環縣源西南部,從本區至周邊各鄉鎮均有簡易公路,區內大部分地區溝壑縱橫,道路崎嶇,交通不便。環縣系甘肅省乾旱縣之一,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雨量稀少,人口33萬,經濟以農業為主。

2010年2月底至2011年3月中旬,甘肅煤田地質局146隊開始本項目的野外施工,勘查礦種為煤礦,工作程度為詳查,勘查資金投入5151萬元。

(2)成果描述

詳查區含煤地層為中侏羅統延安組(J2y),含煤地層平均厚度408.48米,主採煤5-1層屬中灰、低硫、高揮發份、中熱值低煤化度(CY42)的長焰煤。通過本次詳查,該項目提交報告共獲得煤炭資源儲量13.69億噸(報告評審通過),其中獲得:控制的內蘊經濟的(332)類資源量為5.59億噸,推斷的內蘊經濟的(333)類資源量5.46億噸,預測的(334)類資源量為2.65億噸。以上資源量估算截至日期為2011年3月31日。

(3)成果取得的簡要過程

2010年2月底至2011年3月中旬,甘肅煤田地質局146隊開始本項目的野外施工,共完成工作量:鑽孔56個,合計工程量52670米。

⑶ 甘肅煤田地質局待遇怎麼樣

最近幾年還不錯的,工資獎金各方面都還不錯~推薦去局勘查院(蘭州),非慶陽勘查院哦,還有就是地質研究所(蘭州)啦,如果要去地方,首選146(平涼咯),其他的嘛就看自己喜歡什麼地方了~

⑷ 國土資源部關於通報表揚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參與單位和個人的決定

國土資發〔2010〕6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後,部迅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視災情為命令,視人民生命高於一切,快速行動,全力組織投入支持開展抗震救災和防範次生地質災害。國土資源系統抗震救災工作及時、有力、有效,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在部黨組的統一領導下,青海省國土資源系統的多支隊伍第一時間趕赴災區開展抗震救災、次生地質災害防治、安置點地質安全評價、應急找水打井等工作,並服務災民救助和安置,參與災後重建,至今仍在災區辛勤工作。陝西、甘肅省國土資源系統抽調精兵強將,自備裝備給養,奔赴災區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和調查評估工作。中國地質調查局及下屬單位及時趕赴現場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和斷裂帶調查與研究,獲取解譯遙感資料並提供給相關部門。

在前方災區工作的同志,克服高原缺氧、餘震不斷、交通不便、低溫雨雪等多重困難,風餐露宿、忘我工作、連續作戰,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為災區恢復重建提供了可靠依據,為防災減災工作奠定了扎實基礎。在後方工作的同志,積極參與抗震救災工作,為災後恢復重建貢獻力量,取得了明顯成效。在此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國土資源系統廣大幹部職工的戰鬥力和凝聚力,贏得了地震災區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為總結和弘揚抗震救災工作中的好思想、好作風和成功經驗,推動工作,部決定通報表揚青海省國土資源廳等27個參與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的單位、劉山青等794名參與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的個人。

國土資源系統廣大幹部職工要向受表揚的單位和個人學習,學習他們講政治、顧大局的高度責任感,學習他們心系災區、無私奉獻、忘我工作的思想境界,學習他們恪盡職守、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的優秀品格,更加盡職盡責,團結奮斗,開拓創新,努力開創國土資源事業新局面。

希望受到表揚的單位和個人再接再厲、努力工作,把在抗震救災工作中培育和體現出來的好思想、好作風、好精神長期堅持下去,為奪取青海玉樹地震抗震救災的全面勝利和國土資源事業的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附件:參與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單位和個人名單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四日

附件:參與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單位和個人名單

一、青海省(9個單位518人)

青海省國土資源廳

劉山青、王建斌、宋建國、李志勇、徐衛東、劉紅星、汪明道、王德瑜、劉長義、史德、昝明壽、王峻鑫、徐世福、康進軍、康維海、李傑、劉國元、蒲毅、王平、姚剛、李成龍、張俊茹

青海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趙家緒、畢海良、隋嘉、呂寶倉、呂文斌、顏元東、王軍、吳國福

青海省環境地質勘查局

吳國祿、邊純玉、李兆鈞、胡貴壽、李小林、馬曉強、張曉、劉勇、魏剛、寧永春、張隆壽、崔發全、王貴慶、崔發鵬、汪恩福、於曉軍、白雲、劉鈺、武新寧、王占巍、江旺升、楊世新、高立華、曹德雲、陳金賢、陳明亮、甘斌、薛建球、周成福、劉應斌、童金慶、張運海、張啟、張書珍、姚春海、馬良峰、曹千紅、馬轉運、馬良元、張運康、王其紅、馬吉福、李西寧、李慶祝、張永善、宋顯祥、周得榮、齊衛兵、楊全有、薛生勤、陳滿壽、陳止壽、黃滿成、王生滿、王生福、瓦永吉、牛萬輝、趙永興、余占忠、陳武仁、余占明、張占榮、陳元壽 黃溫家保、白范祿、祁福全、白壽財、白萬壽、黃六十三、黃五十九、黃文家保、雷友德、趙文強、賈君、雎建國、張勇、張新榮、王豐成、賈全福、魯占才、李孝清、劉孝林、張占清、曹德成、張占海、汪雨德、沈士學、夏超忠、崔岩新、王世滿、蘇海增、孔德玉、張萬壽、李建軍、王丙丙、張虎、張洪慶、黃進才、趙慶忠、王廣宇、王超、宋國財、寧國治、桓秦幫、苗衛生、王廣成、王仁青、李得其、王永柱、馮國森、魏順祥、李春衛、王祖業、崔成林、張科善、楊軍、才讓旦智、魯仁軍、李發夏、高建慶、孔祥寬、王興文、陶廷雄、李小澤、孔林孝、莫尚明、孔祥永、韋勝紅、余祥德、李玉業、張永福、鐵勇、杜彩虹、張常青、董柴琦、何永紅、姜年元、馮德忠、丁光業、馬成芳、陳清軍、余效貴、岳鵬、李希發、劉偉、樊慶業、張海威、楊小輝、柴曉然、李躍峰、劉紅軍、劉滿成、王世民、夏雨普、吳進萍、李有實、喬永順、劉加學、王傑、常學良、曲娟、魏太明

青海省地勘局

高學忠、劉永恆、張春化、朱賢、高慶、張京平、段仰東、艾宏

青海省水工環調查院

嚴維德、馬興華、陳錫慶、杜建寧、張洪銀、童彥文、哈文錄、雷海智、候殿海、李兵、韓江濤、薛慶林、孫滿超、王小年、王仲復、彭亮、袁時祥、馬鳴、張盛生、田成成、杜文學、耿海深、李育昆、李永國、戰輝、賈小龍、黃勇、馬還援、宋源祥、朱紅

青海省核工業地質局

趙世勇、宗瑞玉、原義剛、申占洪、王文華、易文斌、梁江義、郭岐山、吳統一、石雲、張雲飛、李水芸、黎明、曾國壽、戴瑜、羅友弟、吳英波、金文藝、鄭少軍、高瑞濤、董國輝、張利軍、馬文太、喬小龍、楊旭偉、陳富春、朱傑、祁俊良

青海省有色地勘局

孫占科、張興利、劉文、楊發源、隋源、楊小平、李瑤、嚴喜、謝治國、劉向陽、李偉、魏振傑

青海省測繪局

唐千里、劉海平、李強、張新聲、劉凌霄、陳德理、梁海波、王波、孔繁煜、陳家瑞、萬勇治、蘇占邦、吳析楚、紀曉東、楊傑、嚴晶功、張生軍、應九臣、孔繁寧、蔣英俊、周建軍、張廣華、白春平、馬生財、馬強、馬有文、黃太平、李名、楊勇、劉國、岳小勇、李建明、竇超、雒成元、張健、陳岷、丁延榮、戚一鳴、劉玉章、熊占興、姚剛、鄭耀輝、孫劍鋒、井厚青、楊海鵬、李文虎、莫龍剛、楊占青、劉宏鵬、龔克、霍景龍、王延、馬國福、曾學宏、保長金、吳元文、郭韓勇、陳偉學、李得基、張生成、史占成、李延、劉雲、喬華桑、童成寶、易力、丁鵬輝、謝克敏、汪永堂、金躍順、陳豐田、包東海、王宏偉、劉俊、伊萬仁、孫玉華、馬學明、解占林、崔天彪、何旭東、王建虎、王國俠、馬剛、康福寧、劉海世、范曉明、趙春祥、鄧林、陳立飛、李良、劉海玉、吳壽忠、劉維才、汪順林、杜發澤、梁有山、霍永瑜、楊貴勇、劉書謙、高迎瑞、陳有輝、代永發、王海鵬、李友、趙積昌、孫棟、馬明金、馬國金、李永海、孟武潮、張萬森、陳生全、趙文淵、吳銀橋、趙永芳、呂登申、趙得錄、馬國寶、蔡邦兵、張乃功、歐陽永健、楊德芳、徐喜峰、何志強、宋海珍、汪治權、馬成、趙廷寶、蔡洪海、杜國梁、李樹安、徐江明、田曉程、陶金、王建、熊元森、鄒慶華、史晨星、孟超、萬玉輝談永邦、韓有文、楊元軍、侯雲、杜國豹、張峰生、馬成彪、馬永才、楊小平、楊海賢、韓有文、楊海東、張萬成、李廷海、韓富財、梁俊傑、李玉偉、陳生權、安萬金、祁順傑、祁偉山熊換新、盧本森、劉延平、陳小項、丁春、左奎、鄒仁斌、嚴繼平、熊勁峰、艾楊權、陳雷雷、艾海軍、熊書健、肖洪強、肖世剛、李林壽、魏國章、王全德、李雲、季增奎、張玉佳、陶國欣、高再良、陳忠、熊永合、張銀建、張曉俊、侯燕傑、張厚祿、閻宏亮、包曉虎、魏巍、蒲秉永、焦信博、冶存璽、朱斌、李田龍、張占鰲、蒲正軍、韓志清、楊曉英、王恆東、王祖順、劉盛慶、張斌、張海青、張斌、張建軍、李智明、施生壽、盧世偉、姜明偉、曹祥廷、王亮、孫青山、王海崗、楊正青、紀曉東、周敬平、楊生田、張學剛、張里南、李啟才、徐家祿、浮超、米利、閻寒、李財風、何君、惠海寧、包明相、王劍、喻傑、杜成璽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

盧青建、魯海民、程忠琳、金長城、王兵、孫海軒、張志青、桑盛毅、溫得銀、崔建華、霍志強、蘇立、孫延成

二、陝西省(7個單位114人)

陝西省國土資源廳

喻建宏、李強、朱利平、肖平新、孫長安、王雁林、高剛強、湯鵬超、郭長安、王文昭、劉伯敏、韓東方、侯曉宇、劉衛峰

陝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寧社教、高建軍、康金栓、滕宏泉、肖志傑、張新宇、支源、李憲、王靜、王培林、婁月紅、亢宏偉

陝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齊文、蒙曉記、羅乾周、王天明、李益朝、王友林、穆根胥、任娟剛、藺新望、金光、司國輝、井延泉、賀斌、王寧、侯威、耿戰輝、馮曉強、石衛剛、楊平、陳文生、陳凱、高峰、曾忠誠、秦臻、楊志軍、張凱、王天佑、王龍傑、楊曉鵬、魯洪深、唐學林、李國富、謝宏濤、邢寶珠、王占龍、范志勇、張雷

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

李文忠、湯振宇、常喜順、鄭崔勇、魚康平、張富國、黨勘峰、高關軍、姚學軍、杜成濤、宋濤、李貴桓、於鳳鳴、穆方

陝西省核工業地質局

郭三民、左文乾、魏東、齊普榮、姜方明、張彥紅、張俊、李輝、陳希民、程德進、李宇飛、王瑞華、謝昌貴、劉濤、李建華、張江、蔡偉、竇有航、魏躍文、李建華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

李智學、張建、傅宏科、常光鋒、賈海平、師千勝、冉百濤、張耀、李姜勇、楊磊、楊金才、將申偉、齊進寶、張國華、年鑫

陝西電視台

鄭原、楊景茂

三、甘肅省(6個單位58人)

甘肅省國土資源廳

張力學、張國華、趙玲房、王永超、王景輝、李建偉、劉星、王蘇麗、何金花、陳春良、杜四喜

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陳漢、馬秉虎、苟少峰、王發明、王玉貴、余艷萍、馮曉迪、程群、鄭家龍、宋啟波、金春、李小軍、楊宇明

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

黎志恆、趙成、姜才文、張永軍、張川、李軍、何雲峰、樊憲明、蔣永智、胡正軍、王廣林、陳傳玉、董成憲

甘肅省地礦局第二地質礦產勘查院

龐招平、李文彥、朱建武、王洋、張弘、張玉龍、董毅、張永生、張寶鵬

甘肅省地礦局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

翟向華、王有權、陳偉彪、黃超、楊華奎、滕宏偉、李文東、秦慶峰、袁致富、王俊卿、李鳳儀

甘肅省地質礦產報社

劉崇貴

四、中國地質調查局(5個單位104人)

中國地質調查局機關

王學龍、劉延明、庄育勛、殷躍平、文冬光、張作辰、張開軍、李曉春、夏鵬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侯金武、康戰、田廷山、徐萬忠、劉傳正、李鐵鋒、陳紅旗、曾青石、李媛、唐燦、邢雁鷹、李香菊、王燦峰、周萌、溫銘生、劉艷輝、連建發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王平、王殿琦、熊盛青、方洪賓、郭大海、楊清華、姜德仁、詹世富、鄭雄偉、張微、鍾昶、吳芳、李進來、武興、陳紅根、齊建偉、李景華、安娜、曹文玉、李友綱、陳穎、王懿哲、韓旭、孫禧勇、王建超、晉佩東、徐宏根、童立強、李小慧、張曉坤、李麗、李曼、楊蓓、邵帥、周硯文、胡桂英

西安地調中心

李文淵、張茂省、王佳運、李林、徐友寧、李建星、李瑛、王冬、張成航、高波、馮衛、張江華、喬崗、張俊、李金皋、湯科、席曉鵬、趙哲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龍長興、何長虹、侯春堂、馬寅生、張永雙、胡道功、楊農、吳樹仁、張春山、孟憲剛、譚成軒、安美建、馮梅、姚鑫、廖椿庭、王連捷、彭華、馬秀敏、雷偉志、余佳、楊健、高衛、王津、李躍輝

⑸ 甘肅省崇信縣赤城煤田南部煤炭資源普查

(1)成果描述

勘查區主要可採煤層有4層,即煤5-1層、煤5-2層、煤3-2層、煤3-1層,煤層厚度變化較大,但在可采范圍之內,區內煤類單一,煤質變化小,除煤5-2的結構較為復雜外,煤3-1層、煤3-2層、煤5-1層結構均較為簡單,故煤層的穩定程度為較穩定型煤層。

估算了區內可採煤層推斷的和預測的資源量2.80億噸,其中,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1.18億噸,占總量的42%,預測的資源量(334)1.62億噸。

(2)成果取得的簡要過程

普查區及外圍1959至2009年先後有甘肅省煤炭工業局191隊,西北煤田地質勘探局134隊和甘肅煤田地質局146隊進行過地質工作。2009年完成地震測線5條,生產物理點2364個,完成3個地震驗證鑽孔,工程量4280米。

⑹ 各位前輩,學地質的本科生去甘肅省煤田地質局和金川公司,哪個更好一點。

這兩個單位明顯不是一個等級的啊!煤田地質局如果沒改制還是事業單位,肯定回是個國企!進去答有個編制以後發展了你就是煤田系統的人;而金川公司(我沒查相關資料)明顯是個私企;我是地質工程的研究生;我今年簽了陝西煤田地質局;我身邊的朋友沒有一個人想去私企的;大家都想的是有編制、進大單位大平台發展。其實我們地質行業的,年輕人只要能吃苦,都能賺到錢,都不會很差的;差別會出現在工作後的5年左右,你的平台有多大?如果你是單位的主力了;單位都會努力培養你;但私企就不會;私企更多的還是期待你不停的幹活;賺錢。以上只代表我找工作一年的心得!如果是我,我肯定豪不猶豫的去煤田地質局!希望學弟你有個 好前途;大家以後多多交流!

⑺ 甘肅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勘查行業調查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25號)的要求,我廳立即對當前我省地質勘查行業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調查,並按要求對地質勘查單位各項優惠政策落實情況進行了逐項核查,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地勘單位基本情況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省共注冊登記33個地質勘查資質證書。其中屬地化管理的地勘單位有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甘肅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甘肅煤田地質局、甘肅省核工業地質局下屬的24個各地勘單位;中央直屬地勘單位有建材地勘中心甘肅總隊和冶金地勘西北局五隊2個,其他經濟主體的地勘單位有7家。全省(不含金川集團、白銀集團、酒鋼集團三企業)地勘退休人員13210人,在冊職工人員12171人,從事地質勘查人員4496人,技術人員2504人。

二、各項優惠政策落實情況

自2001年地勘隊伍實行屬地化管理以來,各地勘單位在省委省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各項優惠政策措施基本上得到了貫徹落實。省財政對屬地化各單位實行「基數加增長」預算管理模式,地質勘查費年增長幅度達13%(見表1)。從1999年至2006年,省財政從生活補貼、正常晉級、工齡工資、工資調檔等方面給屬地化地勘單位補貼達9億元,地勘費基數中轉增了國家資本金29397萬元(10%)。轉讓國家出資形成的礦業權時,國家投入的部分轉增國家資本金,其餘部分計入地勘單位主營業收入。由中央政府給予的轉產貸款財政貼息率在44%~59%,中央財政劃撥的地勘事業費40%用於離退休職工的費用,原地礦部管理的單位每年仍享受國土資源部下達的基本建設預算內投資補助政策(2006年未下達,其他地勘單位沒有享受此政策)。各地勘單位基本上參加了醫療保險,為職工辦理了養老保險。

表1 地質勘查費基數與年增長幅度表 單位:萬元

三、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基本建設問題

地勘單位屬地化管理以前,國家每年安排基本建設資金,但屬地化管理以後,就基本上再沒有安排,地勘單位遺留的問題如基地搬遷,特別是一些老基地年久失修問題以及新基地建設問題就特別突出,亟待解決。這些問題僅依靠各地勘局自身的力量以及省上的財政一時難以解決。為保證國家政策的延續性,建議向國家有關部門反映,列專項基金給予妥善安排和解決。

(二)職工住房問題

長期以來,地勘隊伍職工住房欠賬多,遺留問題多。職工住房貨幣化改革後,各個地勘局按政策需要發放住房補貼的資金缺口很大,大多數省局資金缺口達數億元,各個地勘局根本無力承擔,地方政府也無力承擔這個壓力。因此,我們建議:國家應設法幫助解決這一困擾地勘單位生存和發展的遺留問題,以確保地勘隊伍的長期穩定和廣大地勘職工的切身利益,同時出台屬地化地勘單位的住房改革政策。

(三)養老保險問題

地勘單位進入地方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問題,是國辦發〔1999〕37號文件規定的一項重要內容,但事業單位申請加入養老社會保障政策尚未出台。因此建議國家盡快出台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政策,與市場經濟體制、機制接軌。

(四)職工工資及野外津貼問題

近年來,在國家的統一政策下,地勘職工的工資調整增幅較大。但其中一部分中央財政要求各省自行解決,而我省財政解決確有困難,一直是差額增長,造成了地勘單位被迫擠佔地勘工作資金,影響了地勘工作的進行。另一方面,目前國家沒有出台新的野外津貼標准,仍執行國家以往野外津貼標准,很多地勘單位技術人員野外津貼每天只有10元,這對地勘職工工作積極性影響很大,我省幾個地勘單位的總工程師和高級工程師因工資、福利低等問題已跳槽到民營企業工作。如果職工工資及野外津貼這個問題解決不好,技術人才流失的問題將越來越嚴重。因此建議國家出台對地勘單位進行調整工資及野外津貼費的政策,所需經費大部分由中央財政承擔。

(甘肅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⑻ 張群生的工作經歷

1963—1968年在西安礦業學院地質系煤田地質及勘探專業學習,留校待分配(1968.09—1968.11)。1968—1972年任甘肅省窯街礦務局三礦技術員。1972—1982年任甘肅省煤炭工業局基建處技術員、工程師。1982—1983年任甘肅省煤炭工業總公司基建處副處長。1983—1984年任甘肅省煤田地質公司經理。1984—1986年任甘肅省煤炭工業總公司副總經理。1986—1989年任甘肅省靖遠礦務局局長(正局級)兼省煤炭工業總公司副總經理。1989—1992年任甘肅省煤炭工業總公司副總經理、省政府經濟協作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正局級)(1989.07—1992.06)。1992—1995年任中國煤田地質總局局長、黨委副書記、黨委書記。1995—1996年任河北省省長助理、省政府黨組成員。1996—1999年任河北省省長助理,省政府秘書長、黨組成員、辦公廳黨組書記。1999—2001年任河北省委常委、秘書長。2001—2002年任河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2002年1月起任河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現任民政部緊急救援促進中心總幹事、法人代表。

⑼ 甘肅煤田地質局怎麼樣

簡介:甘肅煤田地質局成立於1953年,是甘肅省國土資源廳管理的副廳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