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西北大學水文地質

西北大學水文地質

發布時間: 2021-02-06 15:00:57

『壹』 我是西北大學地質學碩士,回安徽老家上班

安慶的326,合肥的327、物探院、地調院,蕪湖的水文地質大隊。就城市而言,其他可以不必考慮。具體你可以電話咨詢。

『貳』 想知道: 各位大俠:西北大學和長安大學在水文地質方面那個好(研究生那個學校開的課相對好一點)

我是長安大學環工學院的,我們學院的水文還是比較好的,有一個院士,是自己專學校培養的,不是外屬聘的。給你看下簡介: 學院可在環境科學與工程、水利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土木工程4個一級學科領域招收博士後科研人員;擁有地質工程為國家重點學科,環境工程、水文學及水資源、地下水科學與工程、環境地質、地質工程、第四紀地質學、市政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與空調工程8個博士學位授權點;有環境科學、環境工程、水文學及水資源、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地質工程、環境地質、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水工結構工程、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第四紀地質學、市政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與空調工程、應用化學以及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等1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有環境工程、水利工程、建築與土木工程3個領域的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有環境工程、環境科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給水排水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生物工程7個本科專業,其中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和「陝西省名牌專業」。
西北大學只有地質專業,沒有水文專業。

『叄』 西北大學的地質工程怎麼樣住宿真的很差嗎我要詳細信息

兄弟,我去過復試現場。給你說說現實情況,很多人去了那個學校,連復試都不想參加就想走了,住宿條件那個不是一般的差,導師也不給力。
首先說下住宿條件,研究生還4個人住,寢室沒有廁所,沒有洗漱台,只有一層樓有個公用的洗漱和廁所,木頭門。師兄還給我說是最好的寢室,我當時那個無語。
這個不說了,說說導師吧。
地質工程師資狀況來說,一共4個導師,還有一個是掛名。也就是一共3個人,王老闆做工程的,謝老闆研究黃土,還有一個研究水文,感覺不行。你到他們學校才知道,西大地質出名是因為地質理學出名,而不是工學,因為唯一的院士就是帶構造地質學的,而作為工學的地質工程來說,呵呵,我就不說了啊。
再說說考試,復試。考試難度不大,但是對數學要求很高,復試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問數學考了對少分,還有一個是秦皇島地質地層描述(本科專門學地質的,都會去秦皇島實習的)。從以前考試的題來看,全是機械記憶,你記憶力好就行。但是今年領導換了,再加上以前招的過分注重死記硬背,招生的質量不行。校領導今年要對考試內容進行改革,11年復試已經改革了,12年會改考試科目,不會考《地球科學概論》了,據說會換成 《工程力學分析》和《土壤學》。

跨專業的就不要考了,因為地質工程一共三個導師,有兩個(王家鼎,謝碗麗)會排外的,特別是王家鼎,根本不收跨專業的,原因和簡單,王老闆和謝老闆有很多項目,他們願意找本專業的,一上來專業對口,就可以為他做項目,而不是你啥也不會,辛辛苦苦輔導你三年,你就又畢業了。而且西大本科生學地質的知識學的非常扎實,在復試的時候,認岩石,即使幾百種,分的清清楚楚。跨專業的完全沒有可比性。(11年王家鼎可能會收這3個人,兩個是本校保研的,另外一個是山東科技大學的,都是本科學地質的)
上面說的只針對地質工程和工學,但是平心而論,西大的地質理學真不錯,導師牛,有個院士,學生也牛,11年就有3個考400分以上考西大地質理學。
如果真想考地質工程,長安大學和成都理工都比西大的好(師兄的原話)。

『肆』 西北大學法學考研科目

好像沒有這專業吧

http://www.xdyjs.com/yjszb/05sscksm.HTML

2005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參考書目

考試科目 參 考 書 目
214日語 《中日交流標准日本語》,人民教育出版社,初級(上、下冊),中級(上冊)
215法語 《簡明法語教程》,商務印書館出版,孫輝主編;《新大學法語》,高等教育出版社,李志清主編
216德語 《新概念德語》,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德語300小時》,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310世界政治與經濟(含國際關系)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李景治;《國際經濟與政治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程毅等主編;《國際政治學概論》,人民大學出版社,宋新寧主編
311教育管理學 《新編教育管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吳志宏,馮大鳴
312普通心理學 《普通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修訂版,彭聃齡
313管理學(含管理思想史) 《管理學》,復旦大學出版社,周三多;《管理思想的演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美】雷恩
314經濟學(含宏觀、微觀經濟學) 《經濟學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美】曼昆
315圖書館學基礎理論 《圖書館學基礎》,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修訂本),吳慰慈,董炎編著;《現代圖書館學理論》,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徐引篪,霍國慶著
318文學概論 《文學理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童慶炳著;《文學概論新編》,西北大學出版社,張孝評著
319語言學概論 《語言學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葉蜚聲、徐通鏘;《普通語言學綱要》,高等教育出版社,伍鐵平
320中國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袁行霈主編
321古代文論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張少康著
322傳播史論一 《傳播學》,高等教育出版社,邵培仁著;《中國新聞傳播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方漢奇主編;《外國新聞傳播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鄭超然等編;《新聞學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李良榮著
323傳播史論二 《傳播學》,高等教育出版社,邵培仁著;《媒介批評通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劉建明著;《中外廣告史》,中國物價出版社,陳培愛編
324綜合英語 《高級英語》,商務印書館,張漢熙主編;《英語詞彙學引論》武漢大學出版社,林承璋主編;《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入門》,高等教育出版社,朱永濤主編;《英語寫作手冊》,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丁往道主編
325中國古代史(二) 《中國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朱紹侯主編
326文物保護技術 《文物與化學》,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宋迪生
327人文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王恩涌、趙榮等著
328世界通史 《全球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年版,斯塔夫里阿諾斯
329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辯證唯物主義原理》《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人民出版社,肖前、李秀林主編
330科學技術史 《科學的歷程》(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吳國盛
335中共黨史 《中國共產黨七十年》,中共黨史出版社,胡繩主編
336社會學概論 《現代社會學》,上海人民出版社,吳增基著
337中國自然地理 《中國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趙濟主編 ;《中國自然地理綱要》,商務印書館,任美鍔
338中國思想通史 《中國思想史》,西北大學出版社,張豈之主編
339國際關系概論 《國際政治學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人民大學出版社;同時可參閱《國際政治學概論》,人民大學出版社,宋新寧主編
340數學分析 《數學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陳傳璋等編
341普通物理 《普通物理》(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程守珠等編
342細胞生物學 《細胞生物學》,高等教育出版社,翟中和等編
343物理化學(含結構化學) 《物理化學》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付獻彩等編;《結構化學基礎》(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周公度、段連運編
344現代城市規劃理論 《城市規劃原理》(第3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同濟大學李德華主編
345植物生物學 《植物生物學》,高等教育出版社,楊繼等編
346動物生物學 《動物生物學》,高等教育出版社,許崇仁等編
347微生物學 《微生物學》(面向21世紀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沈萍編
348中葯學 《中葯學》,上海科技出版社,雷載權編 ;《中葯學學習指導》,上海科技出版社,雷載權編
349生態學 《生態學》,高等教育出版社,李博編
350普通地質學 包含內容見地質系網頁,http://www.geo-nwu.cn,
351美術理論(藝術概論、中外美術史) 《藝術概論》,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版,王宏建;《中國美術史》,西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屈健主編;《外國美術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央美院《外國美術史》編寫組
352中國古代史(一) 《中國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朱紹侯主編
353影視概論 《影視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彭吉象著;《電影解讀與評論》,太白文藝出版社,張阿利著;《電影電視製片管理學》,中國電影出版社,於麗主編
401中外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徐大同主編
402教育經濟學 《教育經濟學》(修訂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靳希斌
403實驗心理學與心理測量 《實驗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朱瀅;《心理測量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鄭日昌
404政治學與行政法學 《行政法學》(新編本),北京大學出版社,羅豪才;《政治學基礎》,北京大學出版社,王浦劬
405社會學(含社會調查與方法) 《現代社會學調查方法》,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風笑天;《社會學概論新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鄭杭生
406圖書館管理 《現代圖書館管理》,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徐建華編著
407經濟學(含西方經濟學、政治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北方版),陝西人民出版社,資本主義部分2002年版,社會主義部分2003年版;《經濟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美】曼昆
408西方經濟學 《經濟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美】曼昆;《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黃亞鈞
409管理學 《管理學》,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樊耘、李隨成、齊捧虎
410經濟學與經濟思想史(含政治經濟學與中國經思想史) 《政治經濟學》(北方版),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走向富強的前年追求》,西北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韋葦;《中國歷代經濟管理與發展思想新論》,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何煉成
414文藝理論專題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張少康;《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胡經之
415古代漢語 《古代漢語》,商務印書館,郭錫良;《古代漢語》,中華書局,王力
416現代漢語 《現代漢語》,高等教育出版社,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上海教育出版社,胡玉樹
417古代漢語基礎 《古代漢語》,商務印書館,郭錫良
418中國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袁行霈 或 《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游國恩等
419中國現當代文學史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大學出版社,錢理群;《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洪子誠
420創意素描、色彩與圖形 《岳鈺非洲寫生集》,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岳鈺
421創意素描、色彩、速寫 《岳鈺非洲寫生集》,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岳鈺
422素描、白描花卉寫生、書法 《岳鈺非洲寫生集》,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岳鈺
423影視理論專題 《影視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彭吉象著
424新聞業務 《新聞采訪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藍鴻文;《當代新聞寫作》,復旦大學出版社,周勝等;《當代新聞編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張子讓;《新聞評論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一版),胡文龍等著
425傳播業務 《現代廣告通論》,中國物價出版社,丁俊傑著;《視覺傳播—形象載動信息》,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美)保羅·M·萊斯特著
426英美文學 《英國文學新編》(上、下冊),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郭群英主編;《新編英國文學選讀》(上下冊),北京大學出版社,羅經國編注;《美國文學大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吳定柏編著;《美國文學簡史》,南開大學出版社,常耀信主編;《美國文學選讀》(上、下冊),南開大學出版社,常耀信主編
427英漢、漢英翻譯理論與實踐 《大學英譯漢教程》,山東大學出版社,王治奎主編;《大學漢譯英教程》,山東大學出版社,王治奎主編;《漢英翻譯基礎》,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陳宏薇主編;《英漢互譯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馮慶華主編
428英語語言學與教學 《語言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胡壯麟主編;《語言教學的流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劍橋大學出版社,Jack C.Richards & Theodore S.Rodgers主編;《簡明英語語言學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戴偉棟等主編
429中國考古學通論 《中國史前考古學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張宏彥;《中國考古學通論》,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張之恆;《田野考古學》,山東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於海光等
430中國考古學概論 《中國史前考古學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張宏彥;《中國考古學通論》,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張之恆;《田野考古學》,山東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於海光等
431分析化學 《分析化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華東理工大學分析化學教研組、成都科技大學編
432歷史文選 《古代漢語》上、中兩冊,天津人民出版社,郭錫良主編
433中國近現代史 《中國歷史·晚清民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陳振江、汪沛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何泌
434世界近現代史 《世界史·近代史編》《世界史·現代史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吳於堇、齊世榮主編
435西方哲學(以西方古典哲學為主) 《西方哲學史新編》,人民出版社,苗力田、李毓章著
436科學技術哲學 《自然辯證法新論》,陝西人民出版社,申仲英主編
437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復旦大學出版社,吳伯麟
438西方社會學理論 《西方社會學理論》,南京大學出版社,宋林飛著
439中國近現代史(二) 《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最新版出版社,李侃主編;《中國現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王檜林主編
440中國歷史文化 《中國歷史》(6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張豈之主編;《古代漢語》,中華書局,王力;《西方哲學史》(增定本),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梯利著
441宗教學基本原理 《宗教學原理》(第一至九章為主),宗教文化出版社,陳麟書、陳霞主編
442中東近現代史 《阿拉伯國家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彭樹智主編;《二十世紀中東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彭樹智主編
443高等代數 《高等代數》,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數學系
444科技期刊史 《中國大學科技期刊史》,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姚遠
445數學史 《數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李文林編
447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陝西科技出版社,張紀岳
448固體物理學 《固體物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方俊鑫
449激光原理 《激光原理》,陝西科技出版社,田來科
450光學 《光學》,西北大學出版社,張振傑
451生物化學 《生物化學》,高等教育出版社,沈同、王毓岩主編
452無機化學 《無機化學》上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武漢大學等校編
453分析化學(含儀器分析) 《分析化學》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武漢大學主編;《儀器分析》(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朱明華編
454有機化學 《有機化學》,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胡宏紋等編
455經濟地理學原理 《經濟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1世紀教材),李小健等
456自然地理學 《自然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伍光和主編
457生態學 《生態學》,高等教育出版社,李博主編
458城市地理學與城市規劃 《城市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1世紀教材),許學強等;《城市規劃原理》,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李德華主編
459經濟地理學與區域規劃 《經濟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1世紀教材),李小健等;《區域分析與規劃》,高等教育出版社(21世紀教材),崔功豪等
460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科學出版社,湯國安、趙牡丹
461遙感導論 《遙感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梅安新等
462計算機圖形學 《計算機圖形學基礎》,清華大學出版社,唐澤聖等
463中外城市建設史 《中國城市建設史》(第二版),中國建築出版社1989年版,同濟大學董鑒泓主編;《外國城市建設史》(第二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9年版,同濟大學沈玉麟主編
464環境科學 《環境學概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劉培桐等編著;《環境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左玉輝等編著
465環境工程學 《環境工程學》,高等教育出版社,蔣展鵬等編著
466植物生理學 《植物生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藩瑞熾等編
467動物生態學 《動物生態學原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孫儒泳編
468動物生理學 《動物生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陳守良編
469遺傳學 《普通遺傳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劉祖洞編
470天然葯物化學 《天然葯物化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姚新生等編
471電子線路(含模擬、數字) 《模擬電子技術基礎》(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童詩白著;《數字電子技術基礎》(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閆石編
472半導體物理學 《半導體物理學》(第六版),電子工業出版社,劉恩科等編
473微機原理與介面技術 《微型計算機原理與應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王永山等編
474信號與系統 《信號與線性系統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吳大正主編
475計算機組成原理 《計算機組成原理》,科學出版社,白中英編;《IBM-PC匯編語言程序設計》,清華大學出版社,沈美明編
476數據結構與程序設計 《數據結構》(第二版),清華大學出版社,嚴蔚敏著;《數據結構》—C語言描述,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耿國華編
477化工容器設計 《化工容器設計》(第二版),化學工業出版社,王志文主編
478工程材料 《工程材料》,化學工業出版社,閻康平
479化工原理 《化工原理》(上、下冊,第二版),化學工業出版社1999年版北京,陳敏恆等編
480專業綜合(微生物學含生物化學) 《微生物學》,高等教育出版社,沈萍主編;《生物化學》,高等教育出版社,沈同、王毓岩主編
481有機化學 《有機化學》,高等教育出版社,高鴻賓著
482生物化學 《生物化學簡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羅紀盛等
483沉積岩石學 《沉積岩石學》,地質出版社,曾允孚編
484礦床學 《礦床學》,地質出版社,袁見齊編
485地球化學 《地球化學》,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趙倫山編
486岩漿岩石學 《岩漿岩石學》,地質出版社,邱家驤編
488結晶學與礦物學 《結晶學與礦物學》,地質出版社,潘兆櫓編
490石油地球物理測井 《油礦地球物理測井》,地質出版社,杜奉屏編
492地震資料解釋 《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郭慶光著
495構造地質學 《構造地質學》,地質出版社,朱志澄編
497油層物理 《油層物理》,地質出版社,羅蟄譚編
805地史學 《地史學教程》,地質出版社,劉本培編
808第四紀地質學 《第四紀地質學》,地質出版社,武漢地質學院編
809中國區域地質 《中國區域大地構造學》,地質出版社,楊淼楠編
812地球物理基礎 《固體地球物理學導論》,科學出版社,曾融生主編
814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普通物探教程—重力及磁力》,地質出版社,丁緒榮編;《普通物探教程—地震附聲波探測》,地質出版社,丁緒榮編
820地質統計學 《礦床統計預測及地質統計學的理論方法》,冶金工業出版社,侯景儒編
821工程地質學 《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陝西人民出版社,王家鼎
822土力學地基基礎 《土力學地基基礎》,清華大學出版社,陳希哲
823水文地質學 《水文地質學基礎》,地質出版社,王大純等;《專門水文地質學》,地質出版社,房佩賢等
824水資源勘察與評價 《水資源開發與保護》,地質出版社,徐恆力等編著
825地下水動力學 《地下水動力學》,地質出版社,李俊亭、王愈吉
827影視產業化管理 《電影電視製片管理學》,中國電影出版社,於麗主編
828區域經濟學 《區域經濟學》,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吳殿廷等

『伍』 地質工程專業大學排名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地質工程專業考研學校排名,排名前2名的大學是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石油大學,以下是具體榜單,供大家參考:

排名 學校名稱 評估結果
1 中國地質大學 A+
2 中國石油大學 A+
3 中國礦業大學 A-
4 吉林大學 B+
5 中南大學 B+
6 成都理工大學 B+
7 長安大學 B+
8 同濟大學 B
9 南京大學 B
10 西南石油大學 B
11 西北大學 B
12 東北石油大學 B-
13 河海大學 B-
14 山東科技大學 B-
15 長江大學 B-
16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C+
17 河南理工大學 C+
18 西南交通大學 C+
19 西安科技大學 C+
20 東華理工大學 C
21 桂林理工大學 C
22 昆明理工大學 C
23 太原理工大學 C-
24 東北大學 C-
25 安徽理工大學 C-
26 中國海洋大學 C-

地質工程專業是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下屬的二級學科,以原二級學科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和探礦工程為主體,相互交叉滲透發展起來的,本工程領域涉及到數學、物理學、地質學、油氣及固體礦產的礦產普查與勘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岩土工程、遙感地質、數學地質、應用地球物理和應用地球化學、計算機應用技術等學科。本專業學生畢業後主要就業方向在國民經濟基礎行業,包括地質調查、油氣及固體礦產資源的普查勘探與評價、大型工礦企業和水利水電建設、公路和鐵道建設、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的調查、勘察及監測等。

『陸』 跨專業考西北大學自然地理科學專業研究生

雖然我不是西北大抄學的,但我本科是地理科學,而且現在在學地理系統概論,這門學科很復雜,設計到ARCMAP制圖等等,上課幾乎天天在機房,如果沒有經過這方面的洗禮,真的很難選這方面的研究生,如果真心喜歡地理,考研的地理分大方向,一是自然地理,就是深化水文。氣象、土壤、植物等學科。二是人文地理,只要有區域規劃,城市地理學,經濟地理學、3S技術細化等。三就地理教育類,主要和教育掛鉤的中學地理教育。而且地理在大學屬於理科學科,考研出了教育類之外都是要考數學3的,跨專業真誠建議你,考自然或者人文類,除了3S類專業,你的機會還是很大的

『柒』 水文地質旋迴

大地構造是地球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主要研究地球的構造、演化及其運動變形和發展規律等問題的學科,是研究地球科學的基礎理論之一,不僅對深入認識地球發展史和地殼、岩石圈運動史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對研究成礦條件、地表成因及預測礦產資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中國地處環太平洋構造帶和特提斯構造帶的丁字接合處,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地構造特徵。「波浪狀鑲嵌構造學說」、「地質力學」、「多旋迴構造」、「地窪說」和「斷塊構造說」是老一輩地質學家對我國大地構造特徵的總結,被稱為「中國五大地質構造學派」。
為了開闊思路,提高認識,培養同學們獨立分析地球科學基本問題的能力,並能正確理解和運用大地構造理論和術語,本節將扼要介紹中國主要大地構造學派的理論,要求同學們對各學派基本理論、基本原理有所了解。

課時:2學時

授課內容

一、波浪狀鑲嵌構造學說
二、地質力學
三、多旋迴構造運動說
四、斷塊構造學說
五、地窪說
重點

「波浪狀鑲嵌構造」學說的創始人張伯聲院士是我校已故的中國乃至全世界著名地質科學家之一,為我國的地質科研和教育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因此「波浪狀鑲嵌構造」學說是本節的重點。

難點

地球運動的動力學機制是非常復雜並很難解決的問題,有些解釋在學生目前知識條件下較難理解,可用模擬實驗及折紙演示說明。

教學方法

用多媒體以講授為主,結合適當課堂討論及演示說明。

講授重點內容提要

一、「波浪狀鑲嵌構造」 學說
(一)「波浪狀鑲嵌構造」學說創始人張伯聲院士生平簡介 張伯聲院士,1903 年6月23日出生於河南省滎陽縣喬樓村,1994年4月4日下午5時在西安逝世。1926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學校,以優異成績被保送赴美留學,先後在威斯康辛大學和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學習,1928年獲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學士學位,後又在芝加哥大學和斯坦福大學地質系研究部攻讀地質學。1930年回國,先後在焦作工學院、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河南大學和北洋工學院任地質學和岩礦學教授。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張伯聲教授隨同北洋工學院從天津遷到陝西,先後在西安臨時大學、西北聯合大學,西北工學院和西北大學任教。抗戰勝利後,原北洋工學院的教師紛紛返回天津,但他則認為,秦嶺需要他,西北需要他,毅然跟隨西北大學遷回西安,出任西北大學地質系主任。解放後,張伯聲院士以極大的熱情投入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1956年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任西北大學副校長。1980年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11月調任西安地質學院長。張伯聲院士為地質教育和地質科學研究工作整整奮鬥了64年之久,獻出了他的畢生精力,為黨、為人民做出了傑出貢獻。
張伯聲教授被公認為陝西省最有影響的教育家之一。他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國民經濟發展服務。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是他一貫的教育思想。
1951 年,國家亟需一批石油地質人才,擬在3年內連續招生2000名專修科大學生,張伯聲教授急國家所急,決然接受了這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正是這2000多名專修科大學生後來成了我國石油工業和礦產地質的生力軍。但由於編寫新教材過度勞累,而得了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張伯聲教授教書育人,身教重於言教,在抗美援朝期間,他送子參軍,並捐獻出全部積蓄購買飛機大炮,對激發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起了很大作用。他在生活十分上節約儉朴,一貫嚴格要求自己,而對學生卻關心備至,在經濟上經常資助一些生活十分困難的學生。他總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學生們的獨立思考和自學能力。他認真吸取國外先進的科學思想,而又不被這些思想所束縛,總是教育學生要結合中國國情,自力更生,走自己發展的道路。他師德高尚、胸懷坦盪,深受學生們的愛戴和敬仰。他在耄耋之年仍孜孜不倦地指導研究生的學習;直至生命危垂之際,他還念念不忘地質事業的發展和年輕一代的培養工作。他數十年如一日,用畢生心血澆灌中華地質苗圃,親手為祖國培養出數千名地質英才。由於他在教育事業工作中的顯著成績,1989年被國家教委和陝西省人民政府分別授予全國優秀教師和陝西省勞動模範等光榮稱號。張伯聲教授是一位人民公認的、當之無愧的傑出教育家。
張伯聲院士還是一位國內外著名的地質學家。他理論聯系實際,刻苦鑽研,思維敏捷,在地質科學的諸多領域中有所發現,卓有創造、成果累累。由於他在大巴山區對「漢南花崗岩」的認真工作,為確立「漢南地塊」奠定了基礎;他在嵩山發現了我國第一個太古與元古地層間的不整合界面—「嵩陽運動」界面;他發現了黃河中上游地區的「黃土線」,為黃土「水積說」提供了有利的佐證;他在區域地震活動的周期性、地震震中的等間距跳遷和地震帶的干涉等方面的創見,對我國地震地質學界的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他對中條山前寒武紀構造特徵的研究,使50年代中國地質界對中條山曠日持久的爭論得以圓滿解決。在礦產地質方面,他早在建國之初就積極響應河南省人民政府的召喚,參加了豫西地質礦產考察團,並擔任顧問。由於他和馮景蘭教授以及考察團全體成員的努力,先後發現了鞏縣小關鋁礦和平頂山煤礦,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張伯聲院士在地質學領域最卓越的貢獻在於他創立了地殼波浪鑲嵌構造學說。在70年代初期我國台灣省出版的網路全書性巨著《中山自然科學大辭典》將該學說作為分析中國地質構造的首席觀點予以收錄。70年代後期,在中國地質學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和全國第二屆構造地質學會會議期間,波浪鑲嵌學說已被公認為我國五大地質學派之一。80年代至90年代初,他和學生們共同努力,又把學說推進到了一個更新的高度。應用該學說的理論,無論在指導找礦或研究地震等方面均已取得了明顯成績。
張伯聲院士一生撰寫的地質學術論著、譯著等共90 余篇(本)。由於他在地質教育和科學研究方面的卓越貢獻,60年代初曾出席全國群英會,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的親切接見。1978年又出席了全國科學大會並獲先進個人和科研項目獎,他所領導的兩個科研項目在1979年和1984年分別獲陝西省科技成果一等獎和地礦部科技成果二等獎。張伯聲院士是一位勇於攀登科學高峰的勇士,是一位人們所崇敬和愛戴的科學家。
(二)「波浪狀鑲嵌構造學說」簡介
波浪狀鑲嵌構造學說,是張伯聲教授創立的一種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理論學說。這一學說的思想萌芽於1959 年。當時主要闡明的問題是,相鄰二地塊在不同地質歷史時期都以它們之間的活動帶為支點帶,互作天平式擺動,並相應地引起支點帶本身與之同時做激烈的波狀運動。1963年,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整個地殼是由不同級別的激烈運動的活動帶與不同級別的相對穩定的地殼塊體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級套一級的鑲嵌構造。並把相鄰二地塊的天平式擺動在空間上擴大范圍來統一考慮,引伸出地塊波浪的概念。自此以後,經過張伯聲教授等不斷地研究,逐步系統化、理論化,成為目前的地殼波浪狀鑲嵌構造說。波浪狀鑲嵌構造有別於五十年代以來國外學者提起過的地殼的鑲嵌構造。他們只是認為地殼的某些部分像一層「巨大的角礫」,雜亂無章地鑲嵌在一起。而波浪狀鑲嵌構造說則認為地殼的鑲嵌是有規律的,其空間展布、運動變化都好象是幾個系統的波浪的相互交織。
波浪狀鑲嵌構造說在理論兼收並蓄了「脈動說」的合理部分,從地球自身的運動探討了波浪鑲嵌構造的形成機制,賦於「地球四面體理論」以新的含義。它指出,由於地球以收縮為主的脈動,使地表產生四個地殼波浪系統。它們各自不停的傳播及相互交織,形成地殼的波浪狀鑲嵌構造網。地球由於脈動所派生的自轉速度的變化,又加劇或減弱了一些方向的地殼波浪,並可在上述波浪鑲嵌構造網上疊加一些其他構造形象。地殼的波浪狀鑲嵌構造,就是地球以收縮為主要趨勢的脈動以及由此而導致的自轉速度的變化所造成的綜合效應。
該學說以地殼波浪運動的三種基本形式(蠶行式、蛇行式和蠕行式)來形象地說明地殼各大小塊體的運動是以水平方向傳遞為主,但「漂而不遠,移而不亂」。它有別於「板塊構造說」所認為的地殼幾大板塊在地幔上作遠距離漂移的看法。而且波浪狀鑲嵌構造是由於不同系統的級級相套的地殼波浪交織而成的宏觀與微觀統一的級級相套的地殼塊體的鑲嵌構造,這也有別於有限數量的岩石圈板塊(圖9-6,9-7,9-8,9-9,9-10,9-11)。

圖9-8 顯微鏡下絹雲母鑲嵌格局

圖9-9 顯微鏡下黑雲母波狀消光

圖9-10 顯微鏡下變形紋呈鑲嵌特徵

圖9-11 顯微鏡下位錯呈鑲嵌特徵
在中國,明顯的存在著兩個系統的地殼波浪:一是環太(平洋)構造帶和與之類平行的一系列外太構造帶以及夾在其間的那些波谷帶。一是地中(海)構造帶和與之類平行的一系列古地中構造帶以及夾在其間的那些波谷帶。二者的相互交織使中國有規律地呈現出斜方網狀構造格局。在大的斜方網格中,還有次一級、更次一級的斜方網格,把中國地殼次分、再次分為更小的以至顯微塊體。在中國的這種斜向構造網路之中,還可以看到疊加著一些遷就斜向構造而成的正向構造帶。這種以斜向交織的構造網路位置,有近東西及近南北的構造疊加其上的鑲嵌構造格局,不僅是近代地殼構造的特點,而且早在元古代就已具雛形。只是在一個地史時期以某一組斜向為主,到另一時期則以另一斜向為主。構造帶的具體部位也隨著地史發展不斷遷移,但總的格局無太大變化。
波浪狀鑲嵌構造說的實踐意義,在於它所強調的地殼運動的波浪性以及不同系統地殼波浪的交織。多年來,地質界普遍注意到了「等間距」問題,即:無論造山帶、沉積窪陷帶的展布,或是斷裂帶、岩漿岩帶、變質帶的分布,都具有似等間距性,從而與之密切相關的各類礦產的分布也具有似等間距性。波浪狀鑲嵌構造說用波浪運動的根本特性對「等間距」問題作出了合理的解釋。並利用不同級別的地殼波浪有著不同級別的似等間距這一特點,可以在已知若干礦點的基礎上推斷未知礦點和成礦有利部位,或在裸露礦床的基礎上推斷隱伏礦床,以減少普查和勘探工作的盲目性。不同系統地殼波浪的交織,使地殼的不同部位基本上顯示出三種不同的地質特徵,從而與之相應地發育著不同的礦產資源。兩個系統的波谷帶相交,形成較大的窪陷,即構造網眼中的地塊,多為含油氣盆地,其邊部多有煤田可供開采;波峰帶與波峰帶相交,形成較高隆起,即構造網的網結,多為構造較復雜的山塊,構造作用強烈,岩漿活動、變質作用發育,多內生及變質礦產;波峰帶與波谷帶相交,即構造網的網線部位,隆窪程度因具體情況而異,多形成以波峰方向為主導構造方向的交織,決定著油田的具體位置;復雜山塊和構造帶內次一級活動帶的交叉網點,是內生金屬礦生成的有利部位;構造帶邊部及內部窪陷地帶,對成煤和沉積成因金屬礦都較有利。波浪狀鑲嵌構造也同地震有關。中國歷史強震震中基本在兩組斜向構造帶內或沿其邊部周期地、交互地作跳動式遷移。在一段時期內,地震以沿北東向活動為主;到另一時期,則以北西向活動為主。構造交叉部位,一般是地震活躍部位,但也有某些交叉部位,表現出特長的地震活動周期,這都屬於地殼波浪的干涉現象。
二、地質力學簡介
地質力學,是運用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規律的一門學科。它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教授,從本世紀二十年代初在研究我國和東亞構造的基礎上,總結廣大地質工作者的長期實踐經驗而創建的地質科學中的一門邊緣學科。李四光教授曾形象化地講過「地質力學是一門邊緣學科,它的一條腿站在地質學方面,另一條腿站在力學方面。」
地殼的岩層、岩塊中的褶皺、節理、斷層等各種地質現象,稱為構造形跡。構造行跡的規模大小不一,可以大到展布於地殼上的山脈,也可以小到礦物的晶格位移和礦物定向排列所形成的片理等等。它們是地殼、岩體在應力作用下永久變形形成的蹤跡。
在野外工作中,為了描述構造形跡的特徵和它在空間上的方位,往往採取這些構造形跡上的一個面(平面或曲面)來表示該構造的形跡,這種面稱為結構面。按各種構造形跡所反映的力學性質,可將結構面分為下列幾種:
(1)壓性結構面:由擠壓力形成的結構面,簡稱擠壓面,如褶皺軸面、逆斷層或逆掩斷層、片理面及一部分劈理面。
(2)張性結構面:主要是由引張拉伸力形成的結構面,簡稱張裂面,如部分正斷層面、張裂隙面、張節理面。
(3)扭性結構面:主要是由扭動力形成的結構面,簡稱扭裂面,如平移斷層、扭裂隙、X型節理等。
(4)壓性兼扭性結構面:簡稱壓扭性結構面,如一部分斜沖斷層。
(5)張性兼扭性結構面:簡稱張扭性結構面,如一部分上盤斜落的正斷層。
在構造帶與構造帶之間,又常夾有構造形跡相對微弱的地塊或岩塊。如果它們是同時期經過一次構造運動或按同一方式經過幾次運動產生的,就可以把它們看作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稱為構造體系。
構造體系的類型繁多,按它們形成的地應力分析,可概括為三類:即巨型緯向構造體系、經向構造體系和各種扭動構造體系。
巨型緯向構造體系
巨型緯向構造體系又稱東西向構造體系,或稱東西復雜構造帶。在大陸殼上突出的表現為橫亘東西的隆起山嶺,往往出現在一定緯度上,它的規模很大,是具有全球意義的。
它主要是受南北向擠壓力而產生的。它的主體是由東西走向的褶皺或壓性斷裂構成的,同時還有與它垂直的張性斷裂和與它斜交的兩組扭性斷裂。這一系列東西復雜構造體系,不一定具有同樣的發展過程,也不一定具有同樣的綜合形態,但卻具有主要的共同特徵,作為一個整體的復雜構造體系以及組成它的主要褶皺和斷裂,大致都是東西走向的。在中緯度地區比較集中,它在大陸上斷續延伸長達幾千公里,在大洋底也有它存在的蹤跡。
它的發展歷史很長,經歷了反復多次的地殼運動,一般常伴隨有東西走向的岩漿岩帶分布。所以對各種礦產的分布有著重要的控製作用。
從我國大地構造輪廓來看,有三條明顯呈東西向的山脈,形成三條橫亘東西的巨型緯向構造體系。由北往南是:陰山—天山構造帶、秦嶺—昆侖構造帶和南嶺構造帶。
.經向構造體系
經向構造體系是一些走向南北的強烈構造帶,又稱南北向構造體系。其規模不等,性質也不盡相同。它主要由走向南北的褶皺和壓性斷裂以及伴生的張性、扭性斷裂構成。在我國最為顯著的南北向構造帶出現在四川西部和雲南中部,其中以大雪山—戛貢山為主體,稱為川滇南北向構造帶。該帶在地理上稱為橫斷山脈。自西向東並列有高黎貢山、怒山和大雪山,由一系列強烈褶皺和規模巨大的沖斷層組成。
在我國境內的其它地方,還有一些不太強烈的經向構造體系。在北方如賀蘭山區南北走向的構造帶與祁呂賀山字形脊柱相復合;在南方,四川東南至貴州中部,有川黔南北向褶皺群出現。此外,還有一些經向構造體系,有的是呈零星分布,有的與「山」字型構造的脊柱相復合。
扭動構造體系
上述的巨型緯向構造體系和經向構造體系,反應了經向或緯向的水平擠壓或引張作用,都是具有全球性的構造體系,也是地殼構造運動的兩個基本方向。但是,由於地殼組成的物質的不均一性,而使沿著緯向或經向的作用力發生變化,導致局部地殼發生扭動,便形成各種扭動形式的構造體系。
扭動構造體系的形式很多,根據作用力方式不同,可分為直線扭動和曲線扭動,前者一般稱為扭動構造,如「多」字型、「山」字型構造;後者一般稱為旋扭構造或旋卷構造,如帚狀構造等。
根據地質力學的觀點,前面所說的東西向或南北向水平應力,是由於在重力的作用下,地球自轉速度改變時所引起的離心力(一種是南北向的,一種是東西向的)產生的結果。
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地球自轉速度是有變化的。就是由於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而產生的切應力,使地殼產生運動。切應力在赤道上為最大(因為地球轉速最大),兩極為最小(地球轉速等於0),因此在赤道附近出現巨型張裂、扭裂以及大的旋卷構造。
地球不是一個理想的剛體,當自轉角速度變快時,它的扁度就要變大,地球表層— 地殼物質就向赤道擁擠,中緯度地帶受擠壓最強,於是就出現大規模的緯向(橫向)構造帶。同時,在緯向切應力方面,當自轉加速度變快時,就使地殼中的結合不牢固的部分物質,因跟不上轉速加快的步伐而掉隊,猶如車速急增時,乘客後仰一樣。這就使部分地殼相對地向西滑動,如美洲大陸相對於歐非大陸落後,便在它們之間出現了大西洋;美洲大陸西緣遇著太平洋底硅鎂層的阻擋,形成南北向的巨大擠壓帶—縱向大山脈,伴生的山字型弧頂也向西凸出。
三、「多旋迴構造運動」學說簡介
「多旋迴構造運動」學說,即地殼運動的多旋迴理論,是黃汲清教授於一九四五年提出來的。該學說是在地槽發展單旋迴觀點上的進一步發展。所謂單旋迴,是德國地質學家史蒂勒提出來的地槽褶皺帶發展的模式。他認為,地槽發展初期以下沉為主,有大量蛇綠岩出現;以後地槽型沉積褶皺成山,與此同時有大量花崗岩侵入,隨後有安山岩噴發和各種小侵入體;最後褶皺帶遭受剝蝕,地槽轉化為地台,並有玄武岩噴溢。這就是有名的地槽發展單旋迴的基本觀點。
一九四五年黃氏指出,地槽的發展不是單旋迴而是多旋迴的。黃氏分析研究了我國大量資料,並結合世界上其它地槽褶皺帶的實際資料,不斷闡述了地槽的發展可以分為加里東、早華力西、中華力西和晚華力西四個旋迴,每一個旋迴都有基性岩出現和強烈的褶皺運動、花崗岩侵入和安山岩噴發。更重要的是每一旋迴都具有它獨特的內生礦床組合,如哈薩克地槽,早期以金礦為主,中期金礦減少,晚期則鎢錫礦特別重要。
結合地球物理資料,他認為深斷裂也是多旋迴活動,並把深斷裂按深度進行分類:硅鋁層斷裂、硅鎂層斷裂、岩石圈斷裂和超岩石圈斷裂(見表9-1)。
表9-1 深斷裂分類簡表
名稱 深度 舉例
世界上 我國
殼斷裂
硅鋁層斷裂 切穿硅鋁層,但並不明顯地進入硅鎂層 甚多 邵武河源深斷裂
硅鎂層斷裂 切穿整個地殼,但不明顯地進入上地幔 甚多 滄州深斷裂
超殼斷裂
岩石圈斷裂 切穿岩石圈,但不明顯地進入軟流圈 東非裂谷 郯城廬江深斷裂
超岩石圈斷裂 切穿岩石圈,並深入軟流圈 西太平洋島弧帶 雅魯藏布江深斷裂
一九五四年,他提出,自中生代以來,亞洲出現了三種不同構造的格局:古亞洲型、太平洋型、特提斯喜馬拉雅型。以後他結合板塊構造學說,又進一步提出了三大構造域的概念:古亞洲構造域、濱太平洋構造域和特提斯喜馬拉雅構造域。古亞洲構造域是比較穩定的地區;濱太平洋構造域的中生代構造運動特別突出,並出現了大量的火山岩噴發和花崗岩侵入,這是太平洋板塊向亞洲板塊俯沖的結果;特提斯喜馬拉雅構造域,新生代構造運動特別發達,它使喜馬拉雅升起成為高山,青藏地區隆起為4500m—5000m的廣大高原,這是印度板塊向北漂移,繼而碰撞亞洲大陸的結果。
他認為板塊運動是長期的、多旋迴發展的,如澳大利亞的塔斯滿地槽,就是由六個褶皺旋迴組成的。它是太平洋板塊向西、向澳大利亞六次俯沖的結果。每次俯沖都產生了蛇綠岩套、褶皺運動、花崗岩侵入和安山岩噴發;而深海溝(即俯沖帶)就隨著褶皺運動由陸地向大洋方向遷移,這叫多旋迴向洋遷移運動。西南日本地槽褶皺帶的向洋遷移運動也十分明顯,那裡發生了五個褶皺旋迴,每一次板塊俯沖結束之後,地槽即向東、向太平洋方向遷移。在中國,特提斯喜馬拉雅構造域地槽褶皺帶的向洋遷移運動同樣十分明顯。
該學說認為,板塊運動說與多旋迴構造運動說不但沒有矛盾,而且可以互相補充,互相結合。在研究中國大地構造過程中,把這兩種學說密切結合起來,是地質工作者的長期任務。
四、「斷塊構造」學說簡介
斷塊構造學說,是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張文佑教授等,繼承與發展李四光教授的地質力學思想,吸取了「地槽地台說」、「板塊說」等的合理部分,在分析與綜合我國及世界大量地質、地球物理資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斷塊說在研究方法上,強調運用地質力學與地質歷史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地球的構造形成與形變進行辨證分析,將構造旋迴的劃分與構造形成、形變過程聯系起來。認為地殼的形變,一般是從褶皺到斷裂;但一經產生斷裂,它便對以後的變形起決定性作用,即第一期的斷裂控制第二期的褶皺,第二期的褶皺改造第一期的形變,也就是基底控制蓋層,蓋層改造基底,所以斷塊學說,側重於研究斷裂的形成與發展。
該學說認為,地殼形變主要取決於力和介質兩個因素的相互作用,二者都是不均一的,應力的集中與釋放往往發生在介質的不均一處。由於受力方式、邊界條件以及介質物理力學性質的不同,斷裂常以不同型式組成「X」 型、「Y」型等斷裂體系,可表現為拉張、擠壓、剪切、剪切—擠壓,以及層間滑動等不同活動方式。按不同深度,斷裂可劃分為岩石圈斷裂、地殼斷裂、基底斷裂和蓋層斷裂四級。同樣,被各種斷裂網格所切割成的斷塊,也相應地劃分為四級。隨著深度及溫度壓力的增加,褶皺與斷裂具分層性,這種分層性與地球各圈層之間,「軟」、「硬」層之間的層間滑動有關。構造層劃分要考慮形成與形變兩個方面,從形成到形變是構造發生和發展的一個旋迴。每一個構造旋迴的形成控制該旋迴的形變,而前一構造旋迴的形變又控制下一旋迴的形成,所以基底斷裂構造常可控制蓋層的構造發育。在區域應力場的演化中,壓、張、剪是同時存在的,一個地區擠壓,相鄰地區必然拉伸,反之亦然。同樣一個時期擠壓,必然在另一時期拉張,反之亦然。擠壓區常以水平運動為主,拉張區常以垂直運動為主,水平和垂直是一個運動的兩種方式,何者為主,依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由於斷塊學說吸取了有關大地構造學說的優點,使許多疑難問題從理論上得到科學的解釋,因此受到國內外地質界的普遍重視,並已在石油、鐵礦、地震地質、水文工程等項生產實踐中收到一些實際效果。
五、地窪學說簡介
地窪學說是中南礦冶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所長陳國達院士所倡導的學說。該學說認為,自一八五九年以來,地質界傳統的理論是大陸地殼大發展過程只有兩個階段:先出現活動區— 地槽區,後來變為「穩定」區—地台區。一九五六年,陳氏在總結中外地質資料的基礎上提出,中生代中期以來地殼演化進入了新階段,經受斷裂作用和拱曲作用後所形成的狹長形或長圓形的凹地或凸起,其大地構造性質既非地台區,也與地槽區有別,而是一種新型活動區,是大陸地殼的第三構造單元。因它是地台區向活動區轉化的產物,故取名為活化區;又因其最主要的特徵是區內出現地窪盆地,故稱地窪區。
地窪學說認為,在地殼演化史上,不只活動區可以轉化為「穩定」區,而「穩定」區也可轉化為新的活動區。大陸地殼的發展過程,並非如地槽—地台說認為的那樣,直線地僅由地槽階段發展到地台階段,而是多階段、螺旋式的升進。通過活動區與「穩定」區之間的互相轉化遞疊,按照「否定之否定」法則向前發展,這叫「動、定轉化遞進律」。它的力源機制在於上地幔軟流層的物質運動,叫散聚交替說,它與板塊構造活動有關。
該學說認為,地窪階段是一個重要成礦期,其特點是形成豐富的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分散元素及放射性元素等礦床;汞、氟、金剛石等也很重要。世界上80%的鎢、85%以上的鉬、50%的錫、40%的銅產於中、新生代;金剛石以中生代為產出的高峰期。
地窪盆地中也產生石油、天然氣、煤、油頁岩、石膏、鹽,以及沉積銅、鈾、鐵等礦。其礦床特點常以小面積內可以集中大儲量著稱。
該學說還認為,地窪區常可繼承先成的構造單元的礦產,形成礦床疊加,其成礦作用又可將先成礦床改造富化,形成新的礦床或使先成地層中分散的成礦物質富集形成工業礦床。
因此,在地窪區內礦產綜合多樣,且常見大而富的多因復成礦床。 由於地殼演化新階段具有如此的成礦作用,因此引起國內外成礦學者的高度重視。有人把第三構造類型與板塊構造並列為決定當代地質學家發展的新學說。
本節小結

「波浪狀鑲嵌構造」學說由我校張伯聲院士創立。該學說認為,全球由不同級別的構造活動帶分開,又被其鑲嵌組成級級相套的鑲嵌圖案。地殼運動無不採取波浪運動形式。
地質力學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院士運用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構造和運動規律的一門科學。
「多旋迴構造運動」學說指地殼運動的多旋迴理論,是黃汲清教授1945年提出來的。
「斷塊構造」學說是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張文佑教授創立。該學說認為,地殼的形變,一般是從褶皺到斷裂,但一經產生斷裂便對以後的變形起決定性作用。
「地窪說」為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所長陳國達院士所創立。他認為,大陸地殼的發展由地槽—地台—地窪。其大地構造性質既不是地台,也與地槽有別,而是一種新型活動區,故稱地窪。

思考題

『捌』 世界大學地質學專業排名

排名 大學 星級 學校數
1 中國地質大學 5★

2 中南大學 5★ 65
3 中國礦業大學 5★ 65
4 吉林大學 4★ 65
5 長安大學 4★ 65
6 南京大學 4★ 65
7 山東科技大學 4★ 65
8 成都理工大學 4★ 65
9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4★ 65
10 長江大學 4★ 65
11 昆明理工大學 4★ 65
12 西南交通大學 4★ 65
13 西北大學 4★ 65
14 石家莊經濟學院 3★ 65
15 河南理工大學 3★ 65
16 東北石油大學 3★ 65
17 太原理工大學 3★ 65
18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 3★ 65
19 西安科技大學 3★ 65
20 桂林理工大學 3★ 65

工程地質學是:研究人類的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的相互作用,以便認識評價,改造和保護地質環境。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
工程地質是一門研究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地質問題的專門學科。
工程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工程地質條件和工程地質問題。
所謂工程地質條件是:工程地質環境各個要素的總和。包括:
(1)岩土類型及其工程地質性質(2)地形地貌條件(3)地質結構與地應力(4)水文地質條件(5)物理地質現象(6)天然建築材料

『玖』 西北大學和長安大學哪個學校地質工程好我是考研的,希望詳細分析一下

長安大學吧,長安大學畢竟有老西安地質學院留下的根基,就像三樓四樓專五樓說的一樣,首先你要分清屬地質學和地質工程,其次既然來網路知道詢問,就不要單純看二樓說的排名,長安大學就從來沒有被排進前100,但是他仍然有很多強勢專業,甚至有的強勢專業還不被人所知!他的路橋和公路交通、國土資源等專業都是他的特色專業,關於資源學院的師資力量四樓和五樓都已經替我說了,只能說你要考的專業,長安大學不比西北大學差!再給你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排名不高在考研競爭中對你來說也是有好處的,每年報的人不多,上國家線基本上就能來。從就業來看,資源學院的本科生上雙選會的都是差的,資源學院是長安大學每年簽的最早的學院之一,雙選會不到基本上就簽完了他們,研究生學歷更不在話下了!一個專業不比西北大學差但考研競爭壓力要比西北大學小且就業形勢也不比西北大學差的學校你焉能不選?

『拾』 西北大學考研的《地球科學概論》,第一版,汪新文編,,1999年版,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與地質出版社的區別

地質出版社的《地球科學概論》
本書作為高等學校相關專業的學生學習地球科專學的入門教材,較詳細地屬介紹了有關地球科學的一些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涉及地球科學的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理學,氣象學、海洋學、水文學、環境地學、天文地學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識。本書的主要內容包括:地球科學的含義,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的外部與內部圈層特徵,地質年代的基本知識,地球上各種地質作用的基本原理和過程,地球的資源與環境問題,地球形成、演化的基本概念和認識等。
中國地質出版社的《地球科學概論》我沒找到,但從圖書館的資源來看,地質出版社的這本屬於地球概論的創始者,我在地大的相關精品課程中看了,他們參考的是另一本屬,也是地質出版社的。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