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山西省煤炭地質局轉型發展

山西省煤炭地質局轉型發展

發布時間: 2021-02-05 13:42:23

㈠ 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逐漸枯竭,產業轉型應何去何從

山西省的煤炭資源轉型將會向新能源方向發展,因為新能源是未來的大勢所趨,會有比較好的發展前途

㈡ 山西省是我國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開發和利用煤炭資源直接影響到山西省乃至全國的可持續發展。(13分)材料


()鐵鋁煤炭煤炭—焦炭—化工(4分)
(2)大秦線神黃線(2分)
(3)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具有低灰、低磷、低硫、發熱量高;開采條件好,煤田多為中厚煤層,埋層淺,適於露天開采合大規模機械化開采。 (5分)
(4) 一方面,立足優勢資源,對煤炭及原有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其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大力發展農業、輕紡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旅遊業,降低重化工業的比重。(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㈢ 論述題,山西如何實現轉型跨越發展(900字左右)

近年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經濟結構深層次矛盾的困擾,山西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了轉型跨越發展的戰略目標和思路,制定出台並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說,「以轉型發展為主線,以趕超發展為戰略,以跨越發展為目標,在中部崛起和全國競相發展格局中再造一個新山西。」

這一戰略以推進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為重要抓手,以安全生產為重要保障,大力推進以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市域城鎮化、城鄉生態化的四化道路,主要包括:在建設國家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的基礎上,建設全國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中西部現代物流中心和生產性服務業大省、中部地區經濟強省和文化強省,力求再造一個新山西。山西省省長王君說,「我們要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努力走出資源型經濟全面轉型的新路子,實現主要指標翻一番。」

煤炭是山西的傳統支柱產業。近年來,山西省大力推進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礦企業兼並重組工作,煤礦井數由2600座壓減到1053座,辦礦主體由2200多家減少到130多家,保留礦井全部實現機械化開采。今年1至4月,山西煤炭產量達到2.56億噸,增幅達18.3%。

山西焦煤西山煤電集團公司形成的以煤電一體化為主要特徵的大型煤炭企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完善了企業循環經濟產業鏈條,提高了礦區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促進了礦區經濟、社會和環境的有機統一與協調發展。大同煤礦集團規劃和建設了塔山循環經濟園區,構建了「煤炭-電力-建材」、「煤-電-化」一體化產業鏈。「我們堅持以煤為基、多元發展、走環循經濟的路子,實現了對資源的吃干榨盡,產銷量過億噸,獲得了更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和發展空間。」同煤集團董事長吳永平說。

目前,山西正抓住國家將山西列入循環經濟試點省份和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歷史機遇,確定了20戶省級工業循環經濟試點企業、4個省級工業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其中太鋼、潞安、豐喜和安泰等4家企業被列入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單位。

山西之長在於煤,山西之短在於水。為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今年4月,山西省啟動了「大水網」工程,投資300億元建設「兩縱十橫」貫穿全省的水網體系,到2015年,全省年用水總量將由現在的63億立方米提高到86億立方米,供水區總面積可達7.66萬平方公里,受益人口將達2400萬。同時,著力抓好「一村一品、一縣一業」工程,在2010年啟動實施大同、晉中和運城3大現代農業示範區16個縣建設的基礎上,今年再實施26個縣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記者在陵川縣奪火鄉琵琶村看到,「一村一品」工程讓這個嵌在半山腰間的貧困村莊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全村124戶、464口人,在今年4月份建起了60棟黑木耳大棚和50棟香菇小棚,還有13萬根椴木栽培食用菌。文水縣大象禽業公司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已形成禽繁育、飼料生產、蛋品貿易等5大板塊和多條產業鏈,帶動了山西及周邊省市10萬農戶創收。

未來幾年,山西省將加快推進太原都市圈和晉北、晉南、晉東南城鎮群建設,實施「大縣城」戰略和百鎮建設工程,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長極。目前,「百鎮工程建設」已啟動,今年將對21個示範鎮進行集中扶持,為全省小城鎮建設樹立樣板,發揮其連接城鄉的紐帶作用,推進市域城鎮化。

㈣ 山西省煤炭地質局怎麼樣

簡介:山西省煤炭地質局是山西省政府直屬正廳級事業單位,成立於1954年。主要從事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煤炭地質勘查工作及其延伸產業勘查、規劃、科研、施工,為區域和地方經濟的發展服務。

㈤ 關於山西煤炭產業轉型的調查報告

近年來,我國第一產煤大省山西不斷探索「集團化、潔凈化、多元化和現代化」的新型煤炭產業之路,山西煤炭出現的一些新變化,可以發現昔日的「黑色」產業正在「綠色」轉型,科學發展已呈現許多新亮點。 煤炭開采:「粗放」走向現代化 「多、小、散、亂、差」曾經是山西煤礦的真實寫照,而粗放型發展則是對山西煤炭產業的概括,與之相隨的是產業集中度低、資源浪費嚴重等一系列問題。 2005年,山西在煤炭行業實施「三大戰役」:即打擊非法采礦、淘汰落後礦井,組建煤炭大集團。3年來,這個省累計關閉非法礦點5000餘處,另有1656座小煤礦被整合、關閉或淘汰。目前,全省合法煤礦礦井數量已由三年前的4000多個減至2806個,除了國有重點煤礦,縣營及以下礦井通過整合改造後平均單井規模已經達到了22萬噸/年,而就在兩年前這一規模僅為10萬噸/年左右。 截至目前,山西省30萬噸/年及以上煤礦已達到824座,產能佔全省總產能的72%。全省已有107座地方煤礦實現了機械化開采,在建的機械化礦井達到207座。以往靠「人工放炮、騾子下井」的小煤礦,正在被一批上規模、上檔次的新型大中型現代化礦井所替代,資源回收率也由前幾年的不足20%,提高至目前的40%以上。 山西國有重點煤礦採煤機械化程度平均達到99.15%,掘進機械化程度平均超過50%,均高於全國水平。目前,全省累計建成高產高效煤礦37座,佔到全國的五分之一,同煤塔山、平朔1、2號井,晉城寺河等千萬噸級礦井裝備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整合做大:晉煤發展戰略「關鍵詞」 今年10月底,位於黃河東岸的河曲縣沙坪煤礦一期240萬噸建設項目開始聯合試生產,這一現代化大礦的前身是9個地方和村辦小煤礦,由神華集團和山西省煤炭運銷集團合作將其整合。這些小煤礦開采方式落後、資源回收率不足30%,整合後的沙坪煤礦回收率將超過85%,大大節約了煤炭資源。 沙坪煤礦是山西省實施大集團戰略、整合地方小煤礦的「縮影」。 陽煤集團先後聯營兼並了晉中市的5個地方煤礦,山西焦煤集團收購兼並的煤礦項目已形成產能1220萬噸/年,同煤集團目前已與12個地方煤礦簽訂收購、參股和託管等協議。 在大集團整合改造地方小煤礦的同時,各產煤市的整合重組步伐也在加快,年產2250萬噸的太行無煙煤集團、年產1000萬噸鄉寧焦煤集團等一批產能超千萬噸級的地方煤炭集團已經形成。 按照山西省煤炭發展規劃,通過整合、淘汰,到2010年,全省煤礦個數將控制在2500個以內,形成2個上億噸、3—5個5000萬噸、年銷售額幾百億元的煤炭大集團,控制全省產能的七成以上。 老礦「新景」:循環經濟園區 從同煤集團,到焦煤集團,再到晉城煤業集團,一批以煤炭加工轉化和循環利用為中心的園區正在山西南北拔地而起。過去一些傳統意義上的單一採煤、輸煤的「礦區」,如今成了立足煤炭、多元支撐、循環發展的「園區」。 近年來,山西省確立並實施了「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的煤炭產業政策和調整措施,加快循環經濟園區建設,由單一挖煤向煤、電、化、油、氣等多種產業轉變,全省煤炭產業多元化發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全省煤炭行業「十一五」共規劃建設222個項目,其中非煤項目81項,目前已建成了一批煤電鋁、煤焦化、煤化工、煤建材等加工轉化項目。 目前,全省共有14個煤炭循環經濟園區在建,涉及167個項目。截至2007年8月,已建成56項,40個項目在建,完成投資近200億元。「十一五」期間,園區內50個項目准備開工,21個擬規劃建設。 山西煤炭洗選能力已突破3.5億噸,建成電廠34座,總裝機容量273.9萬千瓦,合成氨和尿素年產能突破600萬噸,煤矸石和粉煤灰制磚年產能突破10億塊,每年消耗矸石和粉煤灰近4000萬噸,可節約矸石佔地1000畝以上。 山西省煤炭工業局局長王守禎說:「隨著煤炭循環經濟園區內一批加工轉化項目的建成投產,傳統意義上的礦區變成了循環經濟園區,形成了煤電、煤冶、煤化工等高附加值的產業鏈,這將成為全省煤炭新的增長點。」 「黑金」的新能源思路:煤制油與煤層氣 近年來,富煤而「無油」的山西審慎論證、建設、實驗煤制油項目,探索高油價背景下的新能源替代思路。在晉東南的潞安礦業和晉城煤業集團,兩條煤制油的工業化裝置正在建設,蘊藏豐富、處處可見的「黑金」——煤炭,有望在明年「出油」。 經國家批准,山西省煤炭企業正在建設的煤變油項目有2個:潞安礦業集團16萬噸/年煤基合成油示範項目,已完成投資近4億元,將在2008年8月「出油」,隨後將建設一期300萬噸/年的工廠,最終達到520萬噸油當量規模;晉城煤業集團利用高硫、高灰的劣質煤為原料,正在建設「高硫煤潔凈化利用10萬噸/年合成油示範工程」,預計2008年底竣工投產,在此基礎上籌建300萬噸/年的煤制油項目。 令人談之色變的礦井「殺手」-瓦斯(煤層氣),經過有效開發利用,正在成為一種潔凈、高效能源。目前,煤層氣開發利用規模最大的晉城煤業集團,累計建成700多口地面煤層氣抽采井,形成了2億立方米/年以上的產氣規模。晉城市2000多輛計程車和公交車已改裝成為可燃用壓縮煤層氣的雙燃料汽車,當前氣價比汽油便宜了一半以上,深受汽車用戶歡迎。清潔高效的煤層氣在為當地礦區和城區5、6萬用戶提供燃氣的同時,還成為工廠燃料的替代品。 由香港中華煤氣與晉城煤業集團合作的煤層氣液化項目正在建設,經液化後的煤層氣經公路運輸至江浙等地區,將成為天然氣的補充。到2008年,項目將形成日液化125萬立方米煤層氣的產能,成為全國最大的煤層氣液化基地。 根據規劃,到「十一五」末,山西煤層氣(瓦斯)開采規模達到50億立方米,包括地面抽采35億立方米、井下抽采15億立方米。煤層氣(瓦斯)將以發電為主,並向化工、民用、車用等多方拓展,使之成為全省能源供應的有力補充。

㈥ 山西省煤炭地質局職工培訓中心怎麼樣

簡介:山西省煤炭地質局職工培訓中心成立於2005年,為山西省煤炭地質局直屬正處級建制回的事業單位,下設答有金泉大酒店,現有在編職工32人。職工培訓中心的主要職責是為山西省煤炭地質事業的發展提供幹部職工及各類技術人員、技術崗位的教育培訓服務和承擔山西省煤炭地質局交辦的相關任務。
注冊資本:141萬人民幣

㈦ 山西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報告

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勘查行業調查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25號)要求,我省認真組織人員對當前地質勘查行業進行了全面的摸底調查,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省地質勘查年末職工總數56318人,較2005年增加了2807人。從事地質勘查人數14071人,比2005年增加了633人。具有勘查資質單位81個,其中高級技術員1371人,比2005年增加了213人,中級技術員2671人,比2005年增加了232人,離退休人員18384人,比2005年增加了43人。離退休經費26055萬元,比2005年增加了5078萬元。

二、屬地化地勘單位情況

我省屬地化國有勘查單位有2個。

(一)山西省煤炭地質局

山西省煤炭地質局,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至,本系統勘查單位為13個,有8個單位具有地質勘查資質,佔全局單位的88.89%;國家規定的13類資質中,全局共佔8個,占資質類別的61.54%;各類各級資質共38項,甲級有15項,占總數的39.47%;乙級有13項,占總數的34.21%;丙級有10項,占總數的26.32%。資質類別、專業分布情況為:區域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液體礦產勘查、氣體礦產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等8個類別。

年末職工人數4011人,與2005年對比沒有變化。其中年末地質勘查從業人員2439人,包括技術人員1328人(地學專業547人,高級技術人員254人,中級技術人員620人),比上年增長4.48%。本期平均人數3845人,勞動者報酬合計9353.68萬元,勞動者報酬比上年增長9.67%。另外,離退休人員年末人數為2054人,離退休費用合計4444.83萬元,費用比上年增長16.03%。

全局2006年總資產52757.79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13450.28萬元,專用儀器設備7307.69萬元,總資產比2005年增加11709.86萬元,增長28.53%,生產性設備增加4071.81萬元,增長43.42%,專用儀器設備增加1463.64萬元,增長25.04%。

2006年總負債26465.90萬元,比2005年增加7299.08萬元,增長38.08%。

2006年總收入43770.51萬元,比2005年增加9340.19萬元,增長27.13%。

2006年總支出35860.34萬元,比2005年增加4596.55萬元,增長14.7%。

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情況:省內主要有礦業權價款項目和少量的國家財政及補償費項目,其中省礦業權價款項目8000餘萬元,國家財政及補償費項目500餘萬元。

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情況:主要從事省內社會地質工程項目,資源勘查多為煤礦的接續和補充勘探等。實物工作量大致為鑽探進尺10萬余米,合同價款9000萬元。

各種礦產開發(省內、外、境外)投資與收入:基本沒有開展此項工作。

工程勘察施工(省內、外、境外)市場承攬項目情況:局基礎工程公司擁有建築業地基與基礎專業承包一級資質,還有乙級工程勘察資質及鑿井資質。近兩年沒有承攬到大項目。

其他產業基本情況:主要為建築製造業(佔全局對外總收入近1/4)和安置型酒店餐飲(三產)服務業(佔全局對外總收入近8%)。

1.建築製造業主要代表企業有

(1)金浦混凝土有限公司。1998年由經局148勘查院投資興建,注冊資金2000多萬元,2006年產值6000萬元。

(2)匯鏹磁性材料製作有限公司。1994年由229隊與中信公司共同投資興建,注冊資金750萬元,2006年產值為2000萬元。

2.酒店餐飲(三產)服務業

金泉大酒店,2006年為500萬元。下屬單位還有115院地質招待所,144院地質賓館,148院西苑賓館,水勘院水仙賓館等。酒店服務業除水勘院水仙賓館外,其他均無盈利。

(二)山西地質勘查局

截至2006年12月30日,全局共有地質勘查單位20個,有16個單位具有地質勘查資質。各類專業82個,其中:甲級資質30個,乙級資質30個,丙級資質20個。甲級資質中區域地質調查資質1個,水工環資質4個,礦產資源勘查資質13個,物化遙資質3個,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1個;乙級資質中區域地質調查資質5個,水工環資質5個,礦產資源勘查資質8個,物化遙資質5個,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8個,選冶加工試驗1個;丙級資質中水工環資質3個,礦產資源勘查資質4個,物化遙資質8個,勘查工程施工資質4個,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1個。

從業人員6442人(正式職工),其中:高級職稱454人,中級職稱906人,初級職稱881人,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17780元。共有離退休人員5948人,離退休人員經費12144萬元。

與2005年度相比,地質勘查單位數量未變,從業人員減少139人,減少2.1%。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增加2850元(含調資因素),增加19.1%。全局離退休人員總數減少95人,經費增加577萬元(含增資因素)。

2006年總資產81751萬元,比2005年的66582萬元,增加22.78%。生產性資產原值9043萬元,比2005年的9615萬元,減少5.95%,其中:地質勘查專用儀器原值4191萬元,比2005年的4362萬元,減少3.92%,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凈值3061萬元,比2005年的3151萬元,減少2.86%。

2006年總負債41634萬元,比2005年的28183萬元,增加47.73%。2006年所有者權益合計39915萬元,比2005年的38399萬元,減少3.95%。

2006年總收入53444萬元,比2005年的37574萬元,增加42.24%。2006年總支出52763萬元,比2005年的36965萬元,增加42.73%。

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基本情況:2005年承擔的本省公益性地質項目7個、外省2個,總經費1345萬元,其中國家財政資金765萬元,省財政資金580萬元。2006年全局共承擔本省公益性地質項目12項,外省公益性地質項目2項,總經費2455萬元,其中取得國家財政資金1575萬元,省級財政880萬元,國家財政占總經費的64%。

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的基本情況:2005年和2006年在省內外及境外幾乎無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

礦產開發情況:2006年在省內礦業開發投資8309萬元,在省外及境外無礦業開發投資。

工程勘查施工基本情況:2005年和2006年在省內外及境外幾乎無大的工程勘查項目。

三、中央直屬地勘單位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三局:全局現有職工4273人,其中離退休職工2253人,在職職工2020人。在職職工中具有高級職稱的110人,具有中級職稱的318人,具有初級職稱及技術員552人。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有8個,分別為中國冶金地質總局第三地質勘查院、山西冶金岩土工程勘察總公司、311隊、312隊、314 隊、315隊、316 隊、物探隊。其中:甲級勘查資質5個,乙級勘查資質1個,丙級勘查資質12個。

四、地質勘查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隨著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逐步向攻堅破難階段推進,一些由於歷史原因發展形成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已經顯現出來,成為嚴重影響經濟發展的瓶頸。尤其中央直屬地質勘查單位,地方出台的補貼政策得不到執行,地方政府又只出政策而不給資金,從而使得職工的工資福利待遇同屬地化地質勘查單位的差距逐漸拉大,每月人均相差800多元,特別是離退休職工對此反映十分強烈,屬地化國有地勘單位存在的問題也很多,嚴重影響到職工隊伍的穩定,歸納以下幾條:

(1)在1998年換發勘查許可證中放棄的國家出資勘查的、至今尚未設立探礦權、采礦權的區塊,地質勘查單位已提交了相應的地質報告,但由於當時經濟困難,未能交費,造成礦權滅失。

(2)地質勘查單位基本建設的投資,資金嚴重不足。

(3)資本不多,可經營資產少。技術裝備相對落後,科技含量較低。(4)多種經營產業規模不大,經濟運行質量低,抗風險能力及獨立生存能力差。

(5)隊伍結構不合理,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緊缺的現狀沒有大的改變。

(6)有的地質隊地處偏遠農村,交通不便,下崗職工安置和職工子女上學、就業、就醫困難,廣大職工迫切希望能就近搬遷到城市。

(7)基礎建設欠賬較多,住房緊張,辦公和生活條件普遍不好。

(8)目前山西省政府尚未出台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政策,除原勞動合同制職工按照地方有關規定納入養老保險外,其他人員尚未納入。

這些問題已經給地質勘查隊伍謀生存、闖市場、求發展帶來了內在的困難,嚴重製約了地質勘查單位的改革與發展。

五、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經過近年來的改革發展與探索,取得如下工作經驗:

(1)地質勘查業及地質延伸業,是立身之本,做精做強勘查業是經濟社會對地質勘查單位的發展要求。

(2)多經產業是地質勘查單位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有效途徑,要面向社會,服務大眾,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做好人員的分流和安置工作,為深化改革提供保證。

(3)要想大發展就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積極融入地方經濟建設,把為政府提供各項服務放在重要議事日程。

(4)不斷優化內外部發展環境,積極爭取有利政策,為改革發展提供動力。

(5)在投資體制改革方面,局結構調整資金本著「扶優助強」的原則,重點向優勢企業傾斜,取得了較好效果。

(6)在產權制度改革方面,有的地勘單位對下屬法人企業職工持股進行了回購,積極探索了股權多元化的途徑,使股權結構和股本設置更加合理。

(7)在體制上,對地勘單位的二級實體逐步進行股份制改造,提高二級實體的市場競爭能力。

(8)在機制上,建立對地質找礦有功或創收突出的人員的獎勵制度,充分發揮他們在找礦和市場承攬項目的積極性。

(9)產業結構調整中,一方面要加大市場項目承攬力度,另一方面產業要重點向礦業開發轉移,要集中資金積極參與市場競爭。

(10)加大地質科技投入,引進或購買先進裝備,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和為國家找大礦的能力。

六、「十一五」地質勘查改革發展的思路設想

在「十一五」期間將按照「做精做強地質勘查業,大力拓展勘查延伸業,穩步推進建築製造業,積極培育旅遊服務業」的工作方針,以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為統領,認真落實省第九次黨代會的部署,在深化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在做精做強主業,發揮主力軍作用上下功夫;在提升裝備水平,推進科技創新上下功夫;在深化經濟結構調整、培養優勢企業上下功夫;在構建和諧社會、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上下功夫,實現礦權設置、對外創收、裝備升級、地質科研四個突破,努力開創山西省地質勘查事業新局面。其中改革的主要任務是調整機構、職能,深化人事、勞動、分配製度改革,投資體制改革,產權制度改革,達到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地質行業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總收入和職工年收入在全國同行業中居中上游水平。

七、地質勘查行業的對策及建議

目前經濟收入仍主要依賴於國家和省財政地質勘查項目,項目多時日子就好過,還沒有一個穩定的產業,正在改革發展中摸索。從全國其他省份的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經驗來看,一是地質勘查單位必須要有穩定的產業,不但要進行地質勘查還要開礦,要從專一的地質勘查走向礦業勘查與開發。二是落實貫徹好《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關鍵是要給予地質勘查部門,特別是國有地勘單位待遇傾斜和投入傾斜。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找礦大會戰是這樣,今後仍然是這樣。特提出下列建議。

(1)地勘單位改革發展關鍵是體制機制問題,建議國家制訂政策,促進地質勘查單位深化改革,盡早走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2)督促落實屬地化地質勘查隊伍的有關優惠政策,真正解決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的實際問題,為地質勘查單位的改革發展創造條件。

(3)全面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決定》精神,盡快出台國家裝備上要對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投入的具體意見,制定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立項的優惠政策和進行礦產資源開發的扶持政策,發揮各地質勘查局的技術管理上的作用。

(4)進一步確定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的投入方向,大力培育地質市場,保證地質市場對地質勘查工作有較高的需求。

(5)引導國有地勘單位積極「走出去」,使國有地勘單位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為國家解決礦產資源缺乏的問題,同時拓寬地勘單位服務區域。

總之,我省地質勘查行業,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管理創新為動力,不斷完善「突出發展地礦業,規模發展延伸業,努力提升製造業」的發展思路,經濟保持了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態勢。地礦業緊緊抓住《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頒布帶來的新機遇,按照「高起點,大手筆,裂變式」的發展要求,認真落實「勘查開發一體化」的經營方針和「立足山西、西進北上、走出國門」的發展戰略,以打造地勘單位「國家隊」為目標。結合實際,確立了「以地質礦產勘查為基礎,以礦業開發和礦權運作為主體,以社會地質工作為補充,以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質為延伸,全力打造地礦主業,推動地礦經濟裂變式增長」的發展定位。確立了「集團化發展、規模化經營」的發展方針,不斷優化內部結構,更加註重提高經濟發展總量和經濟運行質量,體系建設、市場開發、經營管理,要不斷取得新成效,提高市場佔有份額。

(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㈧ 山西煤炭地質局局長是誰

8月25日下午,山西省煤炭地質局召開全局幹部大會。省委組織部副部回長張葆、組織部企答事業幹部處處長張培良、省煤炭地質局新任局長王學軍、新任黨委書記潘增武出席了會議,張葆副部長作了重要講話。會議由省煤炭地質局黨委書記白秀平主持。
會議宣布了省委省政府關於省煤炭地質局主要領導幹部的任免事項,決定王學軍同志任省煤炭地質局局長,潘增武同志任省煤炭地質局黨委書記。

㈨ 太原晚報2008年10月13日電,改革開放30年來,山西省煤炭生產發生了很大的變革。其統計數據如下,據此完成


小題抄1:D
小題2:A
小題3:A

㈩ 煤炭資源整合的企業轉型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雖然通過政府和企業的不懈努力,山西省企業節能減排和轉型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由於本省能源消費結構的特點,高能耗行業比重較高,工業經濟對電力、煤炭等能源的依賴性較強,新投產項目中高耗能行業投資比重依然偏大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全省企業在實現轉型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
1、資金問題成為企業在當前經濟環境下轉型發展的最大難題。在金融危機影響下,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普遍存在經營效益急劇下滑現象,企業可用資金匱乏;另一方面隨著國家對節能減排的重視,特別是對高耗能行業採取了一些制約其發展和膨脹的措施,使這些企業在融資方面出現了利息高、貸款條件苛刻等困難局面。此外國家和政府的節能獎勵資金和節能專項資金不能及時到位,陽泉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再生鋁項目一期省機能獎勵資金800萬元實際到位560萬元,生產循環水余熱利用項目,國家節能專項資金300萬元尚未到位。資金問題成為困擾企業改進生產設備,提升工藝技術,促進轉型升級的最大難題。
2、技術瓶頸仍是制約企業節能降耗、轉型升級的主要因素。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降低能耗、減少污染的主要手段是依靠技術的改進和生產工藝水平的提高,但是國內行業生產技術仍然比較落後,能源利用率水平仍然偏低,污染物排放及處理還達不到最好效果。因此引進先進的技術及人才,解決技術瓶頸,已成為企業節能建好、轉型升級的當務之急。
3、政府職能部門辦事效率仍有待進一步提高。近年來政府部門行政效能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調查中仍有企業認為一些政府部門行政效率水平過低,特別是在一些節能項目的審批上,程序繁瑣、耗時過長,對企業項目的上馬和技術的革新造成了嚴重影響。
4、政策因素對企業的生產和發展造成了很大制約。受今年山西煤炭資源整合等政策的影響,不少行業特別是焦化行業煤源緊缺,煤炭價格也長期處於高位運行,造成企業生產成本過高,出現與產品價格倒掛的現象,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生產和發展,對企業造成了很大制約。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