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地質大學張志
1.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校花是誰
貌似叫 曲佳子 在一本雜志上偶然看到的,好像是這么寫的,記不清除了,不過我個人以為,估計地大笑話不咋地
2. 考取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法律碩士專業所需要學習的課程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法碩是全國統考的,,主要考英語,政治,專業和綜合。專業包括刑法,民法。綜合課則包括中國法制史,憲法,法理學。 你需要買由人大出版的06年的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入學全國聯考考試指南和大綱,一本考試分析,這樣比較容易通過!英語也挺重要的!《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聯考考試指南》這本書是必不可缺的。 具體: 1、個人認為,憲法一定要背下來,差一個字差好多啊,還常常考。刑法和民法的多看幾遍,印象就很深了,刑法的總則背背,民法多看。 2、如果是應屆生,就應該在准備論文及答辯的所有時間都應投入到英語復習和五門專業課的自學中,如果報名參加了輔導班,像光華學校的就可以免費得到一套他們去年的基礎班同步授課光碟,這對他們的自學會很有幫助作用。 3、如果是在職非應屆的,那麼最好放棄工作全部投入到復習中,既然已定下志向就不要為閑事、瑣事等纏繞,時間何其寶貴,應該分秒必爭、必奪。 法律碩士的考試除了公共課的政治和外語之外,還要考法律的五門課程,分為兩張卷,一張是基礎課,包括刑民法,另一張是法律綜合課的卷,主要包括法理、憲法、法制史。為什麼要按照這五門課來設置呢?大家知道這五門課對法學專業來說都是一年級的課程,一年級的課程就表明是很基礎的課程,很綜合的一些內容。 像刑法作為法律碩士出題的第一門,為什麼很重要?學到法制史,大家就會知道中國5000歷史,可能4500年都是在刑法上打轉轉的,所以刑法在我們國家就比較古老。再一個,刑法涉及到的面很廣,在社會上的波及面也很廣。從新聞媒體上都可以了解到一些刑法的知識,包括刑法上的一些案例。如果你不侵犯別人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我們不受別人侵犯可能就要非常小心了。刑法在社會上波及面很廣,大家接觸的很深、很多,所以它就是一門比較普遍的知識。 第二門就是民法課。大家知道民法屬於民事糾紛性的法律規范,大家在社會上往往會發生一些糾紛,所以民事上的一些法律關系,就是大家日常生活所接觸到的,民法的內容也是在社會上普及面比較廣的,這樣它也就作為一個很重要的課程,公民往往發生一些民事法律關系,也就設置成一個專業性的基礎課了。 大家知道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一個公民的立身之本,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國家的權利義務都是憲法中規定的。像國外對憲法崇拜的時候,大家可以不了解其他法律,但是不能不了解憲法。如果權利受到侵犯,首先可以拿憲法來維護。像我們國家可能憲法有點虛化,不具有操作性,但是憲法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法律部門。其它法律都不能違背憲法,以憲法為基礎產生和形成的,所以憲法是一個很重要的法律,考法碩必須學的。 再一個就是法理,也叫法學基礎理論,在國外也叫法哲學。法理學是所有部門法中共性的問題,包括法的制定、執行、如何培養法律意識,以及法律和其它學科比如政治學、經濟學等的一些關系都是在法理學中學習。學習了法理學之後,再學其它部門法可能對法的基本精神、基本精髓都有所了解,這樣再學其它部門法就比較容易了。所以法理就是一個基本的課程。 還有一個就是法制史,是中國法制史,不包括西方法制史。中國法制史主要強調中國法制的形成脈絡,從夏商周一直到建國前法律是如何發生發展的,主要目的是讓大家了解中華法系的發展過程,學習法律要知道法律是怎麼來的,所以法制史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課程。這些就是五門專業課程。 大家學習了五門以後就要參加考試,那麼法律碩士考試有哪些特點?這個特點主要是和其它考試相比較而言的。 一個就是法律碩士的考試和大家的學分考試不一樣,法律碩士考的一個科目,它考的知識面很全,很難找到側重點,如果只看幾塊的話就很難應付考試。另外就是出題角度多樣性,它不會像學分課的老師交代那樣從哪出題等等,法碩每年出題都有靈活的變化,主要根據趨勢的變化靈活掌握,很難有統一的模式。這樣說來法碩考試的類型可能有預測性,考試的知識點以及考試的角度這個預測性可能就比較難把握一些,自己復習可能就更難把握。這些是不同於學分考試。 再一個特點就是不同於法學碩士的考試。法律碩士是第二專業,所以要求掌握基本知識、基本點,而法學碩士的考試是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要提高它的知識難度、知識深度,所以考起來就相對難些。另外法學碩士專業課的考試是各校出題,所以只要理解這個學校在某個領域中的觀點就可以,考試的時候按照這個學校的觀點來答就可以了。但是法律碩士考試是全國統考,如果專門學人大的觀點、北大的觀點、法大的觀點,這些觀點都是不一樣的,如果按照某一個學校的觀點來答就容易出錯。比如說很多問題像騙、盜的問題,北大的陳興良和清華的張明凱明顯就是相反的,陳興良就認為是詐騙,張明凱就認為是盜竊。如果考法律碩士按照哪個觀點答呢?恐怕按照不同院校的觀點就會出現不同的答案,那會出現什麼情況呢?可能只有一種答案是對的,其它都是錯的。考法律碩士我們就應該知道指導用書上的一些觀點,按照指導用書上的觀點來答才不會出錯,一般指導用書是採用通說的觀點,而不是張三、李四等其他觀點。這個大家要注意的。 再一個呢,法律碩士不同於司法考試。大家知道拿到法律學士學位和其它學士學位以後都可以參加司法考試,通過司法考試是將來從事司法工作,當檢察官、法官的基本門檻;如果沒過司法考試想從事法律行當就沒有生命沒有前途了。司法考試要比法律碩士難的多,考察的面也廣的多,司法實踐的內容可能要深入的多。法律碩士的考試比司法考試相對簡單一些。但是法律碩士的考試可能也要往司法考試上靠,現在出題的趨勢也偏向司法考試。如果通過法律碩士的考試,讀了研一就可以直接參加司法考試,可以說法律碩士是一個墊底的基礎,還是比較有利的。 如何復習法律碩士的考試?如何高效的復習?大家知道,既便現在開始復習的話,到07年參加法律碩士的考試實際上也就是10個月左右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還要攻外語和政治,剩下的時間是攻五門法律,時間並不是很充分。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利用這段時間,如何高效的學習,這個是很重要的。 第一點,大家要培養對法律的興趣,樹立能考上的信心。如果對法律沒有興趣,硬著頭皮去學,沒有任何意義,莫不如不學,所以首先要對法律感興趣。對法律感興趣要有感性知識,有了感性的知識後再深入學習,這樣才能一步一步深入。第二就是要樹立信心了。既然學法律碩士就要想一想每年參加法律碩士考試的人很多,招生也比較多,像法大每年的招生100-150人左右。大家都在同一個起步點上,有的人考上,有的人考不上,這就要樹立信心,自己不笨好好學習一定能考上,你要有這個信心,只有有這個信心才能堅定自己走下去的勇氣,有信心有興趣去學,這是最重要的。
求採納
3. 張志的介紹
張志,中國,畢業於武漢地質學院,現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
4.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地球科學菁英班、地質學(基地班)和普通的地質學專業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菁英班今年第一年招生,是武漢地大和中科院的八個研究所聯合辦的,官方名稱叫C2聯盟。地大為了這個菁英班專門成立了一個新的學院,叫李四光學院,教務處長楊倫親自擔任院長,師資優選全校最好的老師和中科院的優秀教授任課,學校總的來說還是比較重視的,我兒子就在這個班。
分數在不同省份不一樣,大致和基地班持平,據說有些省份要比基地班高一點,我們省怎麼也要高個五、六十分才敢說有把握,我知道他們班有個孩子實考分比當地一本線高80多分。當然最好還是要有自主招生的分了,自招過了多這二十分把握性要大得多,地大這種學校雖然很不錯,但是很多人對它還是有誤區的,認同度不高,考分高了報覺得虧了,其實從科研水平、專業排名、就業形勢、畢業生薪資待遇,武漢地大的地學在全國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從高考分數角度衡量性價比非常好。廣州具體多少不清楚,您可以查一下當地近幾年基地班錄取分數參考一下,無論菁英班還是基地班招的人很少,每個省過不去三兩個人,有些省甚至就招一個學生,所以偶然性很大,前幾年的分數只能參考。
補充一下基地班和菁英班的區別,除了樓上說的,還有就是菁英班學的東西要比基地班多,地質學基地班主要課程還是地質學,而菁英班有地質學、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與衛星監測等四個大的方向,到大三大四根據孩子的興趣和特長再細分,去八個不同的中科院的研究所做研究性學習。
該校「地球科學菁英班」2012年開始面向全國招生。根據高考成績和學生志願,選拔自主意識強、綜合素質優秀、有志於開展地球科學研究的高考優秀學生進入菁英班學習。菁英班管理採取大學二年級分流補進,大學三、四年級只分流不再補進。入選菁英班的學生,將在本科階段採取「雙導師制」和「2+1+1」人才培養模式,即大一、大二集中學習基礎課,大三分四個專業自主選擇學習,大四進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地質科學院相關所跟隨導師進行研究性學習。本科期間有機會參加由中科院、地科院相關專家開設的專題課程和講座學習。本科學習期間,成績優秀者可獲得專項獎學金,並可獲得推薦保送攻讀中科院和地科院相關研究所及本校研究生的機會。
另:我也是地大的,今年是首屆菁英版招生,高考的時候會招生,且經過大一學習以後,在大二時會進行分流補進,不同的學生按不同的方向進行培養,菁英班的同學並不是絕對的而且每學期都會淘汰掉5名左右的同學,其他專業的同學如果學習好也可以再大二的時候申請進入精英班。
望採納!!
都是轉的
5. 張志的個人簡介
1. 1983-1987年原武來漢地質學院地質學專業學源習,獲學士學位 2. 1987-1989年在湖北省冶金地質勘探隊工作。 3. 1989-1992年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院攻讀遙感地質學專業,獲碩士學位。 導師:徐成彥教授、薛重生教授 4. 1992至今在中國地質大學工作,1997-2001年在職攻讀第四紀地質學博士學位, 2001年6月獲理學博士學位。 導師:殷鴻福院士、薛重生教授
6.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的學院成就
華貴氣派的鑽石、精靈巧妙的貓眼、凝練典雅的翡翠、清麗脫俗的珍珠……提起珠寶,人們自然就會聯想起它的美麗、超凡、高貴、莊重,這些看似細小的晶體,不但是人們信仰寵愛的尤物,更是財富之巔的濃縮。
作為地球母親饋贈的精美禮品,一顆璀璨奪目的寶石,只有經歷漫長的地質年代孕育,人類的開采、提煉、甄別,以及工匠的精心設計、切磨、雕刻,最終才能點綴我們七彩斑斕的生活。
尋求華麗背後的真實價值,寶石的彌足珍貴,就在於它的稀少。也正是如此,所以從人類認識到寶石的價值並進入市場流通環節開始,寶石的造假者便如同幽靈一般隨之出現了。
裂隙眾多的祖母綠用彩色油浸泡後充當優質祖母綠;一件普通的翡翠用酸溶解掉其部分物質後,再注入膠,就成為了一件高檔的的翡翠。當造假者隨著科技的發展而不斷提高造假水平、當假劣珠寶越來越逼真化的時候,這也宣告了僅靠摸、掂、看便可以鑒定出珠寶真假的時代完全走向終結。
一塊普通的石頭於人而言無傷大雅,而一塊寶石有時卻足以改變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的命運,而作為全球珠寶產業主要消費國之一,雖然中國的珠寶首飾業取得了迅速發展、具備了一定規模,但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珠寶業在珠寶檢驗、鑒定、評估專業人才的缺失,卻成為了扼制中國珠寶首飾業發展的「瓶頸」。
要凈化中國珠寶業市場、建立一個珠寶評估的技術准則,構建一套科學、嚴密的量化評估體系,避免出現單憑個人經驗為評判指標的尷尬狀況,那就必須擁有一批從事寶玉石鑒定和商貿經營管理、首飾設計加工及其管理的,專業的並具有開拓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技術人才。
作為中國最早成立的最具規模和實力的寶石學教育與研究機構、最早引進國際先進寶石學教育體系的學院、全國僅有的3個國家珠寶玉石質量檢驗師考前培訓站之一,創辦14年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它不但創立了自己的GIC證書品牌、為市場開發了許多先進的珠寶鑒定儀器,同時,它還為中國珠寶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擺脫了中國珠寶教育落後的局面,並加速了國內珠寶教育的發展。
奪目的鑽石,象徵著珠寶學院所提供的質優、價廉的寶石學儀器和優質技術服務;尊貴的翡翠,代表著珠寶學院三個珠寶檢測中心專業、權威、高效、優質的服務;而珠寶學院的唐人首飾設計中心,則恰似一粒晶瑩的珍珠;至於珠寶學院擁有的GIC珠寶職業教育和學歷教育,則無可替代的成為了天下學子開啟成功人生的一把耀目的純金鑰匙。
今天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年輕而充滿朝氣,回首她創立至今,我們在她遇到困難、戰勝困難並且不斷開拓、全面發展的整個過程里,看到了中國珠寶教育工作者的思想、理念、信心、毅志,以及他們從歷史走向現實,從現實走向未來的理性思考。
在中國珠寶業發展史上,這是珠寶教育者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描繪出了一幅壯麗藍圖,中國珠寶教育史上,又是他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著述了一部艱難竭蹶的創業史冊。
變幻莫測的創業經過和建設者們的豪情、孤寂、才學、謀略、歡欣、痛楚、成就、理智……這些凝結著血汗和智慧的故事,應該原原本本地銘刻於史冊珍藏、也應該真真切切地奉獻給人間流傳。正是因為有了這一段創業史跡,這才演繹了一闕中國人突破重圍,開創中國珠寶教育事業的華美贊歌——
揚帆——蟄伏於困境中的崛起
時間:20世紀80年代初期。地點:湖北武漢機場。人物:兩位攜帶著巨大且沉重的手提箱的英國人。
一套套高端精密的檢測儀器、兩張深沉得看不出任何情緒的臉,從他們踏進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寶石研究組的大門開始,忙碌替代了沉默,幾天後,他們的工作正式結束,並且踏上了返回英國的飛機。
不久,在國外一本學術刊物上,一位寶石界的外國專家,在一篇論文中以輕視的態度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整個中國,只有兩個寶石專家。」此文一出,一時之間,國外一片嘩然,然而,在中國國內,學術界對此的反應卻是異常平靜,沒有泛起絲毫的漣漪。並非沒有聽到國外專家的批評,並非體會不到其中所含的譏諷與輕視,事實上,真正令國內學術界沉寂的原因,其實就在於外國專家一下點中了中國寶石界的死穴。
沒有珠寶學科專業人才、沒有完整的珠寶教育體系、沒有系統的珠寶研究成果……也難怪外國專家會如此振振有詞。我們無法迴避現實,事實上,在當時的中國科學界,地質與寶石專業的分別還處於相對模糊的階段,雖然在改革開放之後,復甦的市場經濟讓珠寶業得以起步,然而,無論是運作方式,還是從業人員及消費者對珠寶專業知識的掌握,幾乎都以零為計,而中國的寶石教育在當時更可謂是一片空白。
百廢待興之時,卻遭遇了國外學術界突如其來的一拳重擊,這無疑令中國學術界既難堪又疼痛。不過,尷尬也好,無奈也罷,一窮二白的現狀卻仍然還得清晰面對,畢竟只有將中國人自己的寶石教育真正發展起來,才能挺起腰桿不被國外學術界所輕視。
再寒冷的冬天也無法阻擋春天的溫暖;再貧脊的土壤之下,也總有頑強的種子會生根發芽。雖是春寒料峭,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領導卻敏銳的抓住了改革開放的勃勃生機,針對當時的形勢,他們迅速在學校建立了寶石研究課題組,並率先在全國邁出了打造中國寶石教育的第一步。
1981年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剛剛完成遷校工作,正處於相對困難的時期,雖然艱苦的環境令人倍感心酸,但那些被安置在學校博物館里辦公的寶石研究課題組成員,並沒有因為工作條件的惡劣和捉襟見肘的困難而生出任何消極的想法,相反,發展中國寶石業的重擔與責任感,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他們。
眾志成城、披肝瀝膽,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寶石研究課題組緊跟時代發展,在蓬勃興盛的時代大潮中逐漸顯出了它的重要與優勢。不久,寶石研究組便提升成為學校的寶石研究室,繼而又成為學校的直屬機構寶石研究所。
不斷提升的部門級別,彰顯了學校對寶石研究工作的重視,同時也間接反映出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對於寶石學教育以及寶石學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1989年,己經成為地質大學直屬機構的寶石研究所從學校博物館搬遷了出來,正式結束了長達8年的無獨立辦公條件的歷史。這是艱苦卓絕的8年,這一批最早在地質大學從事寶石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正是他們,在這長達8年的時間里,在研究所人力、物力極為匱乏的情況下,他們自籌2萬多元資金,建起了國內第一個永久性的寶石陳列室,同時還為校內大學生和研究生開設了選修課,並舉辦了寶石培訓班,召開了寶石學會議,請來知名專家講學……
雖然不必再寄居於博物館內進行寶石研究工作,但這卻並不意味著研究所的工作條件有了根本性的改變,事實上,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寶石研究所全體成員一直呆在學校劃撥的兩間破舊的房子里辦公,他們研究的是五光十色的華麗寶石,但他們自己的生活卻並沒有多少亮色。
研究其實是一件清苦的工作,它不但要求研究者遠離功利與慾望,同時,它還要求研究者必須要有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心。從來沒有人,對艱苦的環境產生任何的怨言。令人感動的是,這些早期的寶石科學工作者們,他們的眼神總是那樣的專注,他們的腳步總是走得那樣的從容,他們其實也是很普通的人,他們也並非不想享受安逸的生活,然而他們卻始終嚴謹的鑽研並完善著自己手中的寶石學課題,因為他們清楚的知道,他們所肩負的,正是振興中國寶石學的重任。
挺進——讓借來的雞生自己的蛋
1988年5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與世界首家寶石鑒定師培訓機構——英國皇家寶石協會簽定了聯合辦學協議。1990年,英國寶石協會在中國大陸開設的第一個聯合教育中心正式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成立,這是英國寶石協會在世界上第一個用中文進行教學和考試的中心,可以說它的成立,不但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贏得了國際珠寶界的認同,同時,它也預示著中國的寶石研究從此進入了一個高標準的發展時期。
事實上,早在兩位國際知名專家學者到來之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校領導與寶石研究所成員,便己經開始思考如何盡快擺脫中國珠寶教育的落後局面、加速國內珠寶教育發展的重大問題。伴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中國的各行各業都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態,而珠寶行業也同樣異軍突起、飛速發展,不過,專業人才奇缺、從業人員素質不高,常常使得珠寶市場出現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現象;在另一方面,由於國內沒有珠寶專業技術人員把關,一些境外的不法商人利用合資的幌子,將一些劣質材料充當高檔優質寶石材料合資入股,直接給國家和集體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
緊迫的形勢表明中國的珠寶教育僅僅依靠國內的技術力量顯然並不能取得快速突破,畢竟當時國內的珠寶教育尚屬空白,沒有一所高校具有開展珠寶教育的能力。要取得突破就必須打破常規,要迅速提升國內的珠寶教育水平,那就必須將目光放到在寶石科學研究領域己經取得重大突破的國外研究機構上去。
經過深入的分析和細致的研究,最終,寶石研究所決定採用當時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常務副校長陳鍾惠教授提出的「引進智力、洋為中用、借雞下蛋、高起點,高質量辦學」的辦學方針,著手與國際知名的寶石教育機構進行接觸,以借鑒國外的辦學經驗,發揮本校地質與寶石學的相關基礎知識等優勢,來培養中國自己的師資隊伍,而兩位國際專家學者的到來,其實僅僅只是這一過程中的一個序曲。
經過嚴格的培訓與考核,聯合教育中心首批10名學員,全部通過了考試,並獲得了由英國寶石協會頒發的世界公認的寶石課程證書,至此,整個中國只有兩位寶石專家的歷史終於被打破了。
只有具備高瞻遠矚的目光,才能在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快,倘若當年地質大學的領導和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們沒有「不拘一格為學問」的務實態度,那麼,中國的寶石教育可能還有很長一段曲折的道路要走,畢竟封閉的思想和單憑摸索進行研究的方式,顯然不利於科學技術的交流與發展。
與國際著名的寶石研究機構聯合成立了教育中心、培養出了中國人自己的寶石專家,這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寶石研究所所取得的重大勝利。然而,與長期性的發展目標及國外寶石行業的先進水平相比,此時的勝利仍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進步而己。清晰的定位奏響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寶石研究所的發展凱歌,經過與國外寶石研究機構幾年的深入合作,研究所不但充分積累了辦學經驗,切實的鍛煉了自己的師資力量,同時,它們也在國內外獲得了一定的知名度。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當勝利的曙光初現、當希望的太陽半露笑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領導和寶石研究所的工作者們,仍然將務實的目光聚焦在發展這一重大戰略上,待到上述有利條件一一成熟,改所建院的最佳時機終於來到了。
1991年11月,經校領導研究同意,一紙改所建院的報告上報到了中國地質礦產部,在陳述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寶石研究所在近幾年所取得的一系列發展狀況及有利條件後,地質礦產部很快予以審批,並於1992年正式成立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從此,國內第一所專業性的珠寶教育學院正式誕生,而中國的珠寶教育發展,也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只有自主創新,才更適合中國的國情、更有利於中國寶石教育的正常發展,然而,真正要想在寶石這一學科領域取得更大更為長遠的發展,則必須跳出聯合辦學的桎梏,長期性的依賴於人,雖然有利於提高自己的實力與水平,但在某種程度上講,反而不利於開創一片更為寬廣的學術天地。
雄起——要創中國人自己的證書品牌
從1990年到1993年,在短短3年的時間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共為國家培養出了取得(FGA)國際珠寶鑒定師資格的4批共32名學生,他們榮幸的成為了中國大陸自己培養的國際珠寶鑒定師。
只有經過初級考試、理論考試和實踐考試「三大關」,既要具備優良的理論基礎,又要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方才能躋身於中國珠寶界的「精英」行列。然而,在中國這個擁有巨大消費潛力的寶石市場,在國內珠寶市場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僅僅32名專業珠寶鑒定師顯然是遠遠不能滿足珠寶業對專業人才的亟需。與此同時,多年的教育實踐,又使得武漢珠寶學院已經形成了具有鮮明個性的教學特色,在外需內促的環境下,在學習國外先進科技和辦學經驗的基礎上,1993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正式推出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GIC寶石鑒定師資格證書,從此開創了國內寶石教學的先河。
GIC品牌的一經推出,立即就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對於這個新生的珠寶證書品牌,英國寶石協會也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他們不但派出了教學主管前來學院進行考察,並且還將學院的教學材料帶回英國提交給英國寶石協會的考試委員會進行討論。
經過不懈的努力,珠寶學院優秀的師資、完善的教學和實驗設施、嚴格的教學管理和考試體制為GIC證書質量提供了保證,在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上都達到國際水準,最終得到了英國寶石協會的正式承認。從此,獲得GIC證書的珠寶學院學員,便可以直接參加英國寶石協會的FGA證書考試,而武漢的FGA培訓中心,也成為FGA、GIC聯合培訓中心。
成立僅短短一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便能創出自己的證書品牌、獲得國外知名寶石研究機構的認可,這無疑是中國寶石教育史的一次重大超越。消息一經傳出,國內各大報刊及港、台地區的珠寶類雜志均對此進行了深入報道。
謀略與膽識同生,作為遠東地區唯一一家兩種證書品牌共存的培訓中心,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的聲名可謂不脛而走,然而,在成績與榮譽面前,珠寶學院的領導和全體科技工作者們,卻並沒有因此沾沾自喜,相反,除了在校內進行辦學之外,珠寶學院還與國內有關的兄弟院校廣泛進行合作辦學,先後在青島、台灣、南京、北京、焦作等地開設了聯合教學點,並在青島、南京、北京、上海、濟南、杭州、蘇州、溫州、金華、合肥、深圳、太原、南昌、成都、西安、昆明等地開辦了鑽石短訓班和翡翠班,學員人數由最初的每個班幾人至十幾人上升到每班次幾十人,而培訓學制也由兩年縮短到一年。
全方位的珠寶人才打造戰略,解決了中國珠寶事業在其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瓶頸」難題,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也在推動國內珠寶事業高速發展的同時,自身也獲得了重大的發展。
此後的1994年,經過多方准備,珠寶學院與地質學院聯合招收地質學(寶石方向)本科生,這是珠寶學歷教育的起步。經過幾年的辦學實踐和不懈努力,學院的教師們在詳細研究了珠寶市場的走向,並不斷調整了學科的課程設置後,於2000年,經國家教育部正式批准,珠寶學院又設立了面向市場、面向未來的寶石及材料工藝學本科專業,除招收、培養寶石及材料工藝學方向和珠寶首飾設計方向的本科生之外,它還同時培養更高層次的寶石學碩士生和博士生。此外,學院還通過成人教育和網路教育的方式,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的珠寶專業人才,並以此構成了多層次、多廣度的珠寶教育體系。
作為一項長期、系統的教育工程,引進智力只是促進科學發展的一種必要手段,然而它卻並不是珠寶學院所求取的最終目的,從聯合辦學到獨立建成寶石學院,從借勢於國外的鑒定師品牌到打造完全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證書品牌,潛藏在一系列大膽舉措背後的,便正是中國珠寶教育先行者們的大智與大氣。
突破——以實力贏得角逐
2001年,第28屆國際寶石學大會在西班牙隆重召開,就世界寶石學的發展及各國在寶石研究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大會予以了高度的評價與熱烈的討論,然而,本次大會最為引入注目的焦點,卻集中在一個中國人身上,那就是來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的院長袁心強教授。
「我們希望第29屆國際寶石學大會能夠在中國舉辦!」當他以流利的英語鏗鏘的說出這樣一句真誠的話語時,全場的與會代表都被袁心強院長給震住了。面對著那份由袁心強院長提交的、關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和香港珠寶學院共同舉辦第29屆國際寶石學大會的申請,寶石學大會組委會的委員們陷入到了一場激烈的討論中。
「他們有能力辦這樣的國際性大會嗎?」、「如果讓中國人去辦這樣高規格的國際學會,他們是否真的能夠辦得好呢?」一個個的疑問清晰地擺在組委會成員面前,不過,這些疑慮卻又最終被成員們一一否決。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巨大的珠寶消費品市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在寶石學研究領域的突出表現,這些優勢與條件,如同一針針強心劑,讓寶石大會組委會的成員們最終通過了袁心強院長的申請,並將大會地址定在了珠寶學院的所在地——中國武漢。
在激烈的角逐中贏取勝利,這不僅僅意味著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打破了多年來國際寶石大會從來沒在中國大陸召開的先例,同時,它也推動了中國珠寶界的成長,促進了中國珠寶研究的發展。
只有實力方才是成功的銘證,「要麼不辦,要辦就要辦好!」袁心強院長的努力沒有白費,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領導的指導和珠寶學院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第29屆國際寶石學大會不但成功的在武漢舉辦,而且獲得了圓滿的成功。
成功承辦如此盛大的國際學術會議,可見珠寶學院的實力足以讓世界為之矚目,而它也召示著珠寶學院已經完整的融入了國際珠寶界。事實上,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完全與珠寶學院長期以來努力進行科學研究、不斷與國內外同行進行學術交流、保持與世界理論和技術的同步是絕對分不開的。
多年來,非常重視與外界進行學術交流的珠寶學院,不但派代表參加了國內幾乎所有的寶石教育、科研、質檢機構等寶石學術交流會議,而且最近幾年,與香港、台灣學者的學術交流和合作也變得越加頻繁。2001年和2003年,珠寶學院的李立平教授和亓利劍教授曾先後應邀到新加坡寶石協會進行講學。與此同時,為了擴大國際交往,學院還以多種形式邀請國外著名專家學者前來講學訪問。到目前為止,已有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10多個國家的著名學者來華訪問過該院,其中包括寶石學界的泰斗和重量級人物古柏林教授和沙川一朗教授等。
每年一次的學術交流會,從來不曾中斷,而專家的到來,既增加了珠寶學院與外界的互通、為學院的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知識和技術,又確立了學院的影響,並使得學院成為了國內學術交流的有力平台。
此外,在積極開展寶石學領域的科學研究和對外學術交流的同時,珠寶學院在鑽石、翡翠、有色寶石、有機寶石如珍珠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以珠寶學院為依託開辦的寶石學學術期刊《寶石和寶石學雜志》和定期在武漢舉辦的寶石學術年會為國內外學術交流提供了重要陣地,而學院教師也在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之餘,在鑽石、有色寶石以及光譜學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完成了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004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又開始招收寶石學專業博士研究生,這是我國首個寶石學博士點,它的出現,預示著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寶石學院走上了一條更為寬廣的發展大道。
跨越——永不停歇的步伐
從內困外憂中艱難起步,到開放性的依託國外先進水平打造自己的師資力量,繼而開創自己的證書品牌,並實現了中國人承辦國際寶石學術大會的夢想,不斷壯大的實力和對業界發展所做出的貢獻,使得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在業界獲得了「中國珠寶教育的搖籃」、「珠寶界的黃埔軍校」的美譽,然而成功永遠沒有止盡,尤其是科學研究更是一個不能停歇的求索過程。
隨著珠寶市場近20年的日趨規范和成熟,珠寶教育也在逐步走向發展、成熟,並形成了適合中國市場的職業教育體系,作為國內最早成立珠寶學院教育機構的先行者,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始終以推動行業發展、培養珠寶專業人才為己任,並不遺餘力的開拓著中國珠寶教育的美好未來。
在新一代珠寶學院領導的帶領下,珠寶學院新一代科研工作者,在保持前輩嚴謹務實的科研學風的同時,不斷的往更深更廣的科學領域開拓。
早在1992年,為了滿足珠寶行業的需要、規范珠寶行業市場的經營秩序,珠寶學院在堅實的基礎上開始籌建湖北省珠寶質量監督檢驗站,該站承擔了全省數百個商家的珠寶質檢工作,每年檢測近100餘萬件商品;2001年,為了服務全國珠寶企業,珠寶學院又在深圳市開設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檢測中心分站,立足於珠三角沿海發達的這一駐外工作站,不但推動了當地珠寶行業朝向正常健康的方向發展,而且,駐外工作站還成為了珠寶學院打造整體形象和卓越院校品牌的有效示範窗口。
此外,為了進一步提高珠寶鑒定的科技含量水平,創造出更多高品質、多款式的優質珠寶產品,珠寶學院又以院內一批資深專家為學科帶頭人,自主研製生產了諸如常規儀器設備、能夠跟蹤珠寶市場最新動向的寶石鑒定儀器,以及珠寶陰極發光儀、紅外光譜儀鏡面反射器、鑽石切工自動分析儀、鑽石顯微打標技術、寶石材料紅外資料庫等一大批技術領先、質量優秀、品種齊全的寶石學儀器,這些高技術測試設備的研發,解決了中國珠寶業檢測設備多年來依靠進口的局面,它們不但獲得了許多項有關珠寶鑒定技術的專利,而且,這些自主研發的機器,更適用於國內珠寶產品質量檢驗機構、寶石教學和研究單位的產品開發及使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得益於這些凝聚了眾多科技工作者心血與智慧的成果,中國的寶石行業這才有了一個相對規范的發展環境,形成了極具競爭力的行業優勢。
人才是21世紀提升競爭力的最佳資源所在,而對於致力於發展珠寶職業教育和學歷教育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而言,教師既在教學過程中起著主導地位,同時,優秀的教師也是高質量辦學的關鍵所在。早在辦學最初,學院所有教學的主要收入均用於培養建設自己的師資隊伍,經過幾年的分批培訓,學院師資隊伍的專業水平不但得到了整體提高,而且所有上崗教師均經過高級鑒定師培訓。先後有11人獲得FGA證書,8人獲得DGA證書,13人獲得GIC證書,14人獲國家注冊檢驗師資格。此外,學院還擁有多位在珠寶界具有影響力的著名專家,其中,珠寶學院在崗教師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講師6人;4人獲博士學位,9人獲碩士學位;4人在讀博士學位,3人在讀碩士學位,至此,一支業務素質精湛、學術水平較高、敬業愛崗的師資隊伍初步打造完成。
珠寶學院職業教育可開設十幾種不同類型的培訓課程,包括GIC和FGA雙證書課程、FGA證書課程、DGA證書課程、GIC鑽石分級實踐課程、DGA鑽石分級實踐課程、GIC鑽石理論(函授)課程、珠寶首飾評估課程、電腦首飾設計課程、首飾設計課程、首飾製作工藝課程、寶石切磨工工藝課程以及國家珠寶玉石質量檢驗師考前培訓課程等。而學院的職業教育也從寶石鑒定、鑽石鑒定分級、翡翠鑒定,逐漸擴向了首飾設計和首飾製作等其它專業,2002年9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又成功開辦了珠寶首飾評估課程。
與14年前相比,今天的珠寶學院己經新建成為具有4000平方米的教學樓,配置了先進的教學實驗室和科研設備,同時設有中國地質大學珠寶檢測中心、湖北省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站,及武漢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寶石商貿基地、珠寶鑒定儀器研製中心、首飾設計和製作中心等多個部門的現代型高級珠寶教育學府。
至今,珠寶學院已培養出FAG寶石鑒定師288名、DGA鑽石鑒定師156名、GIC珠寶鑒定師3092名,學員遍布全國各省、市級珠寶質檢站及各大珠寶公司。這些高級鑒定人才進入我國珠寶教育、科研、珠寶質檢和珠寶企業,在其中發揮著骨幹作用,為我國珠寶行業的健康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7.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應用心理學研究生導師誰比較好啊張錦高教授、傅安洲教授、郭蘭教授相比呢
張錦高,男,漢族,江蘇省大豐市人,1946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版津貼權享受
者。1970年北京地質學院畢業後留校工作,曾先後擔任輔導員、校團委書記、基礎課部黨總支書記、學工處長等職,1990年任校黨委副書記,1993年兼任副校長,1996年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黨委書記兼副校長,2003年6月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
傅安洲,男,漢族,1961年4月生,籍貫江蘇省豐縣,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2004年1月任校黨委副書記。 主要社會兼職有全國高等教育學會學生工作研究分會副會長、全國高校輔導員工作研究會常務理事、湖北省學生工作研究會會長。 傅安洲同志1983年7月於武漢地質學院地質學專業畢業留校,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思想品德課教學與德育研究。曾先後在華中師范大學、上海外國語言文化大學學習和進修。1997-1998年赴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學習訪問。
郭蘭教授:中國地質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所長。她主攻是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
都很出色,看你選擇什麼方向吧。
8. 從武漢大學讀出名的有幾位歷史人物是哪幾位
▲教育界
北大學子中涌現了近四百位大學校長,遍及中國各大名校正校長,包括:清華大版學、中央大學校長權羅家倫、中國人民大學校長袁寶華、北京師范大學校長徐旭生、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校長顧方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李未、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陳光中、中國地質大學校長趙鵬大、復旦大學校長張志讓、交通大學校長葉恭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管惟炎、浙江大學校長錢三強、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劉哲、吉林大學校長唐敖慶、周其鳳、南開大學校長滕維藻、北洋大學校長劉仙洲、同濟大學、重慶大學、西北大學校長胡庶華、武漢大學校長劉秉麟、西北大學校長張豈之、蘭州大學校長聶大江、山東大學校長潘承洞、台灣大學校長傅斯年等。
9. 地質大學出過什麼傑出人士或名人
楊遵儀教授(1908.10— ),男,廣東揭陽人,中共黨員,九三學社社員,1939年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著名的古生物學家。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學系,1939年獲美國耶魯大學理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地質學特別是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執教於中山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地質學院。歷任中山大學地質系主任兼兩廣地質調查所所長,北京地質學院副總務長,專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地質測量及找礦系、地質系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古生物學報》的編委,《地質學報》、《地層古生物論文集》的副主編和《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China》 的主編;九三學社中央顧問;美洲地質學會終身榮譽會員,美國耶魯大學Sigmay Xi榮譽會員;國際地科聯地層委員會岡瓦納地層分會委員。
主編了《古生物學教程》、《古生物學》和《古生物地史學》教材。其中1980年與郝詒純教授合作再次主編的《古生物學教程》獲國家教委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與程裕淇、王鴻禎教授合著的《The Geology of China》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外學者四人合編的《Permo——Triassic Events in the Eastern Tethys》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環太平洋事件及其全球對比》(英文)先後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還著有《貴州中部中、上三疊統腕足類》;合著《南祁連山三疊系》(1983)、《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1987)、《桃李滿天下》(1993)等9部專著和60餘篇論文。
80年代初與殷鴻福、張克信、吳順寶等合作研究《全球二疊-三疊系界限層型(GSSP)浙江省眉山剖面》去年被定為國際「金錘子」獲2001年國內科技十大新聞。
參加編著的《中國地層概論》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一等獎,主持的《南祁連山的三疊系》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1年起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獲第五屆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同年還獲得何梁何力科技進步獎。被錄入《中國科學家傳記大詞典》和《中國科技名人錄》。
王鴻禎教授(1916.11— ),男,山東蒼山人,中共黨員,1950年2月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著名的地質學家和地質教育家。193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地質系,1947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秘書長、北京地質學院副院長、武漢地質學院院長;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國際地科聯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副主席、第六屆全國人民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人民政協常務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參議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地質學會及中國古生物學會名譽理事、中國民主促進會顧問。
研究領域包括古生物學、地層學、古地理學、前寒武紀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和地質學史。在地層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統分類和演化階段,將沉積相與構造背景相結合,區別不同的古地理格局與古構造框架,主編出版了《中國古地理圖集》;提出了層序地層的分類級別體系及其與天文周期之間的可能聯系,出版了《中國層序地層研究》;在大地構造方面,提出了構造名詞體系和中國及全球的構造單元和構造階段的劃分,提出了以泛大陸為準的大陸聚散周期,進行了全球古大陸再造研究,提出了地球演化中可能曾發生階段性有限膨脹的設想,由此形成了全球構造活動論和歷史發展階段論相結合的地球史觀。地質學史方面,提出以學科史和學科思想史為主要研究方向,主編出版了《中國地質科學五十年》。發表論文180餘篇,出版專著、文集、圖集和教材20餘種。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1994),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特別獎(1996)。
趙鵬大教授(1931.5— ),男,滿族,遼寧清源人,中共黨員,1980年任教授,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1995),地質勘探學家、數學地質學家。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研究生畢業並獲副博士學位。長期從事礦產普查與勘探、數學地質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現任中國地質大學校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名譽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及地質勘探、礦業、石油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會長、礦產勘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數學地質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九屇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定量地層委員會表決委員,IAMG雜志《不可再生資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編委及IAMG雜志《計算機與地學》(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訊編委,《中國地質大 學學報——地球科學》主編。曾任國際地質數據委員會亞洲地區代表、國際數學地質協會專門委員。
10.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海洋地質學
地學類專業現有地質學、地球化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地理科學(第四紀地質學)、地質學基地班、地質學(地質調查與開發)等六個專業。資源類專業現有地礦類(資源勘查工程基地班)、資源勘查工程、資源勘查工程(礦產調查與開發)、石油工程、土地資源管理、海洋科學(海洋地質與資源)、煤與煤層氣工程等7個專業材料化學大類包括應用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及材料化學三個本科專業,實行通才培養。環境學院的專業主要屬於工程類,現有水文與水資源工程、環境工程(含水資源與環境工程試驗班)、地下水科學與工程三個專業。工程類含勘查技術與工程,土木工程(分為岩土工程、地下建築、道路橋梁、建築工程等四個方向),安全工程等三個專業。地球物理學、地質學、信息科學。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的專業屬於地球物理類,前期通識教育課程與學科基礎平台課程模塊全部打通,實行通才培養,後期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進入相應的專業方向進一步深造,同時可選擇指導教師,參與科學研究工作。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的專業屬於地球物理類,前期通識教育課程與學科基礎平台課程模塊全部打通,實行通才培養,後期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進入相應的專業方向進一步深造,同時可選擇指導教師,參與科學研究工作。地球物理學、地質學、信息科學。機械類包括「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和「工業設計」兩個專業,電氣信息類包括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四個專業。工商管理類下設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財務管理、旅遊管理5個專業。信息工程學院現有軟體工程、測繪工程、遙感科學與技術、地理信息系統、信息工程四個專業,屬信息技術大類數學與物理學院的數學類下設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兩個個專業珠寶學院寶石及材料工藝學(珠寶首飾設計方向)寶石及材料工藝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現有設計藝術學和傳播學兩個碩士點,環境藝術設計、資訊藝術設計、數字動畫、廣播電視新聞學、音樂製作與傳播、音樂表演與傳播等六個本科專業及專業方向政法學院公共管理大類下設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兩個專業計算機類專業下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安全、網路工程三個本科專業。還有體育部,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