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地質局
⑴ 福建省第二地質勘探大隊待遇怎麼樣
福建省地礦局第二地質大隊,三明市永安市東坡路568號
屬全民所有制事業單位。前身為福建專省地質二隊,組建屬於1971年1月,1982年專業改組時,由地質二隊和地質一隊二分隊的鑽探工作部分,組建成福建省第二鑽探隊,1989年8月改為現名,是一支多專業的地質勘查單位,擁有地質鑽(坑)探甲級資質、固體礦產勘查甲級資質、工程勘察專業甲級資質、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治理乙級資質、基礎施工三級資質。
⑵ 福建省煤田地質局的單位職責
主要職責為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規定組織開展煤田地質勘查、開發活動;管理回所屬事業單答位,負責管理局屬國有資產,確保其保值增值;負責指導局和直屬事業單位黨建工作及精神文明建設;承辦省委、省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⑶ 福建煤田地質局待遇怎麼樣啊
莫要被不知抄情的或者有心人忽悠了。待遇要看你去哪個大隊,總之 ,有些情況要具體分析,但是有一些是可以告訴你的:工時長,工資一般,沒雙休,晚上加班,沒自由時間,沒加班費,要出外業。來的第一年收入基本為零,第二年開始會有點積蓄。效益工資要托一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有能領到錢。平均一個月三千來塊錢。自己看著辦吧。
⑷ 福建省有哪些地質隊
福建省地質局!
福建煤田地質局,121隊,196隊!
福建閩北地質局,福建閩西地質局!
福建省第八地質大隊!
121地質勘察隊在龍岩新羅區
⑸ 福建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地質勘查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和基礎,服務於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貫穿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我省一向重視地質勘查工作,《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出台後,我省繼續加大地質工作力度,不斷增加地質勘查投入,加強地質勘查行業管理,努力提高地質勘查工作的質量,促進地質勘查行業發展。
一、地質勘查全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一)地勘行業人員情況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全省地質勘查單位年末職工數31252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7057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029人,工程技術人員中高級技術人員847人,比2005年增加11%。中級技術人員1371人,比2005年增加21%。全省地質勘查行業職工平均年收入2.16萬元,比2005年增加27%。離退休人員共有23138人,人均費用1.13萬元。
(二)地質勘查資質情況
全省有45家地質勘查資質單位,共核定11個資質類別,甲、乙、丙級資質133個。按單位取得的最高資質統計:取得1類以上甲級資質的單位20個,佔44.44%;取得1類以上乙級資質的單位有8個,佔17.78%;取得1類以上丙級資質的單位有17個,佔37.78%。按資質級別統計:甲級資質37個,佔27.81%;乙級資質37個,佔27.81%;丙級資質59個,佔44.36%。按資質類別統計:區域地質調查5個,佔3.76%;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19個,佔14.28%;固體礦產勘查41個,佔30.83%;液體礦產勘查9個,佔6.77%;氣體礦產勘查1個,佔0.75%;地球物理勘查11個,佔8.27%;地球化學勘查5個,佔3.76%;遙感地質勘查2個,佔1.5%;勘查工程施工27個,佔20.3%;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11個,佔8.27%;選冶加工試驗2個,佔1.5%。
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一)資質情況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我省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國有地勘單位34個,占勘查資質單位總數的75.56%。甲、乙、丙級的單位分別為19個、6個和9個,分別佔42.22%、13.33%和20%;甲、乙、丙級的資質分別為36個、39個和38個,分別佔31.86%、34.51%和33.63%。2006年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地質勘查從業人員平均工資性收入2.46萬元,比增12.96%,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性收入3.39萬元,比增23.22%。離退人員4711人,比2005年增加307人,2006年離退休經費9565.75萬元,比增16.66%。
(二)基本經濟情況
2006年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總收入為144821.70萬元,同比(與2005年比,下同)增長9.89%。地勘事業費24903.75萬元,其中省級地勘經費約2億,中央及地方的專項經費4900萬元。生產增加值48592萬元,比增18.14%,節余與收益6802萬元,比增20.83%。2006年年底總資產183977.98萬元,比增13.77%,其中生產性資產和專用儀器設備32542.44萬元,比增8.57%。總負債117607.6萬元,比增11.81%。總收入144821.70萬元,比增9.89%。總支出140101.77萬元,比增7.62%。省煤田地質局2006年度總資產為43906.65萬元,與2005年度的35519.33萬元對比,增長了23.61%,其中生產性資產12940.81元,與2005年度的10930.73萬元,增長了18.39%;總負債22492.27萬元,與2005年度的19556.96萬元,增長了15%;總收入12638.25萬元,與2005年度的9074.47萬元,增長了39.27%;總支出11543.15萬元,與2005年度的8707.86萬元,增長了32.56%。
(三)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基本情況
2006年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公益性地質工作共91項,其中大調查15項、資源補償費項目6項,中央財補2項,局地勘費62項、省勘查基金6項,經費6533.4萬元,收入9129.53萬元,其中西藏礦產勘查425萬元。完成鑽探38557米,硐探5418米,槽探100269立方米。省煤田地質局2006年度從事公益性地質勘查,獲得中央、地方地質項目專項撥款1911萬元,主要用於省內地質找煤項目,其中承擔國家資源補償費項目3個,中央財政補助勘查項目1項,省專項勘查基金項目5項。
(四)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的基本情況
2006年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勞務收入共14773.99萬元,其中礦產勘查共277項,收入4169.41萬元。完成實物工作量鑽探13689米,硐探13965米,槽探55517立方米。從事地災評估及治理等項目1441項,收入4764.36萬元。省煤田地質局2006年度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地質工作,主要由省121煤田地質勘探隊在雲南、貴州進行鑽探工作,獲得勞務收入3061.45萬元。
(五)礦產開發基本情況
2006年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及所屬單位參股控股各類礦山13個,國有獨資1個,總投資為26542.16萬元(包括礦權作價入股)。2006年收入為14613.19萬元,比增48.97%。此外在建和籌建礦山9個,其中包括合股投資雲南施甸鉛鋅礦。2006年投入礦山開發資金5000萬元,有3家開始試產。省煤田地質局屬省197煤田地質勘探隊隊在省內參股煤礦開發,2006年度收入350萬元。
(六)工程勘察施工情況
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共有15家勘察設計單位,其中3家綜合甲級勘察單位。共有6家施工企業,其中1家房建1級總承包資質。2006年承擔的省級重點項目達44項,在省外承接勘察項目23項,及境外阿聯酋工程物探1項,省外境外結算工程款5898萬元。施工業承接23個省級重點工程,在省外承接工程14項,結算工程款5533萬元。省煤田地質局2006年度省196煤田地質勘探隊下屬工程勘察施工收入3087.3萬元。
(七)其他產業基本情況
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主要從事產品深加工、測繪測試、遙感、聯號酒店、新型冶金粉末材料、化工、機加工、印刷等。注冊總資本為13457萬元。2006年收入34655.89萬元。省煤田地質局2006年其他產業收入344.7萬元。
三、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一)以結構調整為抓手,突出地勘主業
近年來我省在推動地勘行業改革過程中,緊緊圍繞地質勘查的核心產業,積極調整地質勘查行業的經濟和人才結構,推進地勘產業主輔分離,大力發展工程勘查與礦業開發等產業,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生產要素向主業傾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為我省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資源保障。主要做法:一是通過地質勘查資質注冊登記工作,整合我省的地質人才,提高地質勘查單位的技術裝備水平。二是以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為我省公益性地質勘查單位的龍頭,加大對地調院的人才和資金支持,整合各地勘單位的人才和裝備資源,切實履行主業的公益性社會職能。三是不斷拓展地質勘查行業的服務范圍,建立大地質的觀念,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大力推進地質科技進步,滿足農業地質、城市環境地質等新領域的對地質工作的要求,為我省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全方位的地質工作服務。四是在建全公益性地質工作體系同時,進一步引進市場機制,積極引進社會資金,採取現代股份制形式,建立健全先進的項目管理體制。五是出台了礦業開發管理辦法和探礦權管理辦法等,明確了礦業權管理中的權利義務,鼓勵地質勘查行業發展,進一步強化了礦業開發管理,礦業開發成為我省地礦經濟的主要增長點,在礦業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
(二)實行地質勘查單位內部事企分體管理的運行機制
制訂了地勘單位內部事企分體管理的指導意見,在地勘單位推行一體兩制,分軌運行,企業和事業的職能分離,實行不同的管理機制,分別管理。從事地質勘查生產經營的實體均實行企業化管理,按企業機制運行,提高管理水平,提高運行效率。將非經營性資產交給事業管理,努力開發利用好資產資源,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確保履行安置輔助工作,切實提高資產的運行效益。
(三)推進產權制度改革,轉變經營機制
針對地勘單位二級單位、實體繁多,項目資金投資情況復雜的特點,積極推行產權多元化的公司制改革,轉變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著力加強內部管理,重點圍繞「八個化」,扎實推進企業化改革進程:管理機構精簡化;幹部選拔民主化;勞資形式多樣化;產權制度清晰化;資本運營集中化;地質勘查商業化;生活基地物業化;離退休管理社會化。圍繞經濟發展,縮減管理人員,以企業的標准打造新型地勘單位,建立精乾的管理服務團隊,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與機制。
(四)抓大放小,集中力量做好優勢產業的優勢環節
對多種經營,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區別對待,有進有退,集中力量扶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科技含量高的規模以上企業,想方設法,多管齊下,採取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推動產品更新換代,建立品牌,鼓勵出口,開拓境外市場等措施,促進礦山企業成長壯大。對個別缺乏競爭力的小企業,實行退出機制,妥善處理。將地勘的延伸產業如樁基、機械加工、房地產等從地勘經濟整體中分離,實行企業化經營,按企業機制運行,並探索組建股權多元的有限責任公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或以拍賣、租賃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放開搞活地勘單位的小企業。
四、國有地勘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一)建立礦產資源勘查投入良性循環機制
「十一五」期間,省級財政每年預算安排省級地質勘查專項資金(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省屬國有煤炭礦山企業按1:1比例配套),委託屬地化管理的國有地質勘查單位在省級煤炭勘查規劃區開展煤炭資源的調查、普查和必要的詳查以及在武夷成礦帶的重要成礦遠景區開展前期地質勘查,勘查成果除煤質較好、礦床規模較大的煤炭資源優先配置並協議出讓給省屬國有煤炭礦山企業外,其餘採用市場競爭方式出讓礦業權,所得收入主要用於地質勘查再投入,實現滾動發展。
(二)科學編制和實施省級地質勘查專項規劃
根據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認真組織編制省級地質勘查專項規劃,優化我省地質工作布局,引導地質勘查資源合理配置。省級地質勘查專項規劃納入省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通過年度計劃、勘查項目、專項措施等予以落實。
(三)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的方案
按照企事分開的原則,全面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地質勘查隊伍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3〕76號)中的各項政策,推進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改革。「十一五」期間,逐步落實屬地化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有關住房改革所需經費,解決職工和離退休人員醫療等社會保障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現有使用的土地需改變為經營性用途的,可由當地人民政府依法收儲,並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土地使用權,所得收入主要支持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改革與發展。
(四)擴大地質領域對外開放
積極引進國外資本、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鼓勵外商在我省投資勘查開發礦產資源,保障外商在我省勘查開采礦產資源的合法權益。鼓勵省內有條件的企業、地質勘查單位到境外周邊國家開展我省緊缺的煤炭等重要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提高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加強與省外重要礦產資源勘查開采領域的合作與技術交流,不斷提高我省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效率和水平。
(五)拓展地質工作服務領域
重點加強武夷成礦帶以及重大地質問題地區區域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遙感地質調查。力爭用10年時間,完成我省東部1:5萬區域地質調查和西部重要成礦遠景區1:5萬區域礦產遠景調查工作。抓緊修編福建省地質圖、福建省礦產圖、福建省煤田地質圖,為社會提供有效快捷的地質信息服務。加強農業地質工作,積極開展沿海經濟帶生態地球化學調查,為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和近海養殖以及人居環境改善、地方病防治提供服務。加強城市地質工作,開展福州、廈門、泉州等中心城市地質調查,建立三維可視化城市地質信息管理系統,為城市規劃和建設提供依據。
五、對策和建議
(一)目前地質勘查單位在改革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由於地勘單位家底薄,歷史包袱重,退休人員多,地質投入經費不足,部分地勘單位技術裝備落後,難以滿足勘查工作要求。
(2)地質工作科技人才隊伍老化,人員結構不合理,綜合研究能力不高。由於地礦系統生活、待遇比較差,地質人才流失嚴重,專業技術人員青黃不接,尤其是高素質的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地質科技領軍人才嚴重短缺,出現人才危機。
(二)對策和建議
(1)中央和地方要加大對地礦系統的投入,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有利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改革途徑,研究加快制定地勘單位改革的具體方案及配套政策,重點解決好地勘單位在社會保障、職工住房、離退休人員待遇、基礎設施建設、管理體制等方面的歷史遺留問題。
(2)發展地質教育,加快人才開發。發展我省地質高等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加強地質類學科專業建設。省教育廳要根據地質工作的實際需要,合理安排省內高等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地質類學生招生規模。國家獎學金和資助貧困學生政策進一步向地質類學生傾斜,鼓勵學生報考地質類專業,鼓勵畢業生到地質一線就業。建立健全鼓勵創新的地質人才開發機制和管理體制,國有地質勘查單位要以重大地質勘查和科技攻關項目為依託,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項目負責人中要有一定比例的中青年技術骨幹。改善野外地質工作條件,工資分配政策要向野外地質工作人員傾斜,完善津貼補貼政策。逐步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勘查開采項目收益分配的新機制,為穩定地質人才隊伍創造良好環境。
(福建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⑹ 急急急!請問在福建省煤田地質局從事地質工作,待遇怎麼樣平均一年出野外多久出野外一般都去哪
待遇方面應抄該可以吧!煤田是個襲好單位!看你是那個部門的了!!應該出差機會也不少!主要是看你在那個部門了。至於你出差去那,那要看你們業務在那了.
你們應該不會太累。有不想鑽機上的工人!!順便告訴你,待遇應該是和你付出成正比的。在順便說下 我也是煤田地質局的!我在河南!
⑺ 福建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的下屬單位
1、福建省閩北地質大隊;
2、福建省閩西地質大隊;
3、福建省閩東南地質大隊;
4、福建省第二地質勘探大隊;
5、福建省第四地質大隊;
6、福建省第八地質大隊;
7、福建省閩南地質大隊;
8、福建省廈門地質工程勘察院;
9、福建省地質探礦機械設備服務中心;
10、福建省地質工程勘察院;
11、福建省地質工程大隊;
12、福建省地礦建設大隊;
13、福建省地質測試研究中心;
14、福建省地質測繪院,加掛「福建省地質科學研究所」牌子;
15、福建省地質培訓中心;
16、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加掛「福建省資源遙感中心」牌子;
17、福建省核工業二九四大隊;
18、福建省核工業二九五大隊。
⑻ 福建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怎麼樣
福建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福建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更多信息和資訊。
⑼ 福建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的局情簡介
福建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成立於1958年,為福建省政府直屬的正廳級事業單位。據有關資料顯示,福建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下設18個地勘單位,分布於全省各地,全局有職工10428人,其中在職職工6856人。全局基本形成了以地質勘查找礦和礦業開發、工程勘察施工以及多種經營三業並舉,共同發展的格局。建局40多年來,先後投入數十億元資金,開展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地質工作。
截止2003年,在基礎地質方面,完成了全省1:20萬區域地質調查、1:20萬水系沉積物地化測量和1/20萬區域重力調查,1/5萬地質填圖覆蓋全省陸地面積近一半,完成1/5萬化探掃面2150平方公里,開展了1:50萬全省地質災害調查和13個縣市水文地質調查,廈漳經濟區環境地球調查與評價、福建省沿海1:25萬生態環境地質調查、福建省遙感綜合調查等。地質工作信息化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率先開展了計算機儲量計算和計算機輔助填圖試驗,完成了福建省區域化探資料庫、1/50萬重力資料庫和全省礦產地的建庫工作。地質找礦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為發展礦業開發提供了資源基地。全省發現礦點5000多處,礦種116種,佔全國已發現礦種的70%,有74種礦產探明了儲量,佔全國已探明儲量礦種的49%;探明各類礦床近千個,其中:中型礦床100多個,大型礦床60個,包括國內著名的大型礦床,如上杭紫金山銅金礦、馬坑鐵礦等,礦產潛在價值在2300億元以上,為福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地質找礦取得了豐碩成果,共獲得部(省)級以上各類獎勵276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部找礦一等獎6項,二等獎4項,部科技二等獎10項,省科技二等獎1項,部勘查二等獎4項。
改革開放以來,全局緊跟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步伐,充分發揮地勘隊伍在勘查、開發方面的優勢,大力發展礦業,使礦業開發成為該局極具潛力的經濟增長點,初步形成礦業勘查開發一體化的構架。「九五」期間局屬7個單位先後從事礦產開發,相繼建成了南平鈮鉭礦、馬坑鐵礦等一批控股和參股的大中型礦山企業。全局礦業開發朝著健康的方向穩步發展。抓住全國建築業快速發展的機遇,發揮鑽探技術優勢,拓寬服務領域,積極開拓建設業市場,承攬建築施工和工程勘察項目,實現了快速發展,成為局重要的支柱產業,已形成以福建地礦建設集團公司為龍頭的具有一級總承包資質的建築業集團。在鞏固工程勘察和基礎施工優勢的同時,進一步向上部建築、路橋、水利和地質災害防治等工程拓展,在立足省內市場的同時,積極開辟上海等省外市場,承接了許多大型項目。
優化多種經營業。據有關資料顯示,全局有多種經營業70多家企業網點,涉及測試技術、IT材料、旅遊服務、新型金屬材料、印刷、機械加工、礦產品加工銷售、汽車駕駛培訓等行業。多種經營業堅持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兼顧安置效益,集中力量扶持重點骨幹企業的發展。涌現出山水大酒店、核威公司、ITO導電玻璃、山海化工公司、石墨廠、印刷廠等重點骨幹企業和高科技應用開發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