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局京中
1. 從地質水文資料來看,盛京地區以什麼為主
從地質水文資料來看,盛京地區以沖積平原為主。
盛京是清朝(後金)在1625至1644年的首都,1644年-1912年的陪都。即今遼寧省沈陽市。
沈陽位於遼河平原中部,東部為遼東丘陵山地,北部為遼北丘陵,地勢向西、南逐漸開闊平展,由山前沖洪積過渡為大片沖積平原。地形由北東向南西,兩側向中部傾斜。
沈陽東陵區多為丘陵山地;新城子區北部有些丘陵山地,往南逐漸平坦;蘇家屯區除南部有些丘陵山地外,大部份地區同於洪區一樣,都是沖積平原。新民市、遼中區的大部分地區為遼河、渾河沖積平原,有少許沼澤地和沙丘,新民市北部散存一些丘陵。
全市低山丘陵的面積為1020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12%。山前沖洪積傾斜平原分布於東部山區的西坡,向西南漸拓。
沈陽山地丘陵集中在東北、東南部,屬遼東丘陵的延伸部分。西部是遼河、渾河沖積平原,地勢由東向西緩緩傾斜。全市最高海拔高度為447.2米,在法庫縣境內;最低海拔高度為5.3米,在遼中區於家房鎮。沈陽東部為低山丘陵,中西部是遼闊平原。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平均海拔30―50米。
(1)地質局京中擴展閱讀:
沈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清朝發祥地,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於此,皇太極建盛京城,並在此建立中國清朝,這是沈陽歷史的轉折點,從小小的軍事衛所一躍變為清代兩京之一盛京皇城,東北的中心城市。
長期是東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新中國建立後是中國第四大城市。中國最重要的以裝備製造業為主的重工業基地,被譽為「共和國裝備部」,有著「共和國長子」和「東方魯爾」的美譽。
沈陽先後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稱號。「中國十佳冰雪旅遊城市」。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兩化融合示範區,正在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生態宜居之都,全力推進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
2.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工作會議暨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在京召開
2013年1月21日,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工作會議暨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書記、局長汪民,委託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王研出席會議並宣讀講話,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王小烈代表院領導班子作了題為《奮發有為、迎接挑戰,全力推進地質科技創新》的工作報告,院紀委書記王潔作了題為《夯實基礎、狠抓落實,不斷開創反腐倡廉建設新局面》的黨風廉政工作報告。會議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以及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和局工作會議精神,理清思路,凝聚共識,探討改革發展新思路,確定2013年和「十二五」後3年重點工作。
王研副局長為院十大科技進展特別進展獎頒獎
王小烈書記與院屬單位負責人簽訂責任書
汪民副部長在書面講話中充分肯定了中國地質科學院2012年各項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績,並代表局黨組向辛勤工作在地調科研崗位的各位院士、專家和同志們表示衷心的感謝。他指出,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對科技創新、生態文明建設和國土資源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面對新形勢、新要求,中國地質科學院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組成部分、國土資源部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和地質調查隊伍的主力軍,要認真謀劃2013年的工作,勇於擔當,瞄準國家需求,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貢獻;抓住機遇,發揮自身優勢,努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重視人才,採取有效措施,加快人才隊伍建設;文化引領,營造良好氛圍,凝心聚力再創輝煌,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貢獻。
朱立新常務副院長主持分組討論
中國地質科學院工作報告提出了「十二五」後3年的工作思路:建設世界一流科研機構的目標;抓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發展現代地質科技兩個重點;搞好地質科技與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生態文明、經濟發展的三個結合;提升科技創新、聯合攻關、制度創新、管理水平等四種能力;推進人才隊伍、科技創新平台、科研試驗基地、科技創新文化及黨風廉政五項建設。報告全面部署了2013年重點工作。
王小烈書記代表中國地質科學院與所屬單位負責人分別簽訂了黨風廉政、安全生產、保密工作、社會綜治責任書。會議表彰了中國地質科學院2012年度十大科技進展,通報了2012年度院屬單位科技創新業績考核結果。中國地質科學院屬各單位負責同志對院2013年的工作報告進行了分組討論,在討論中大家踴躍發言,對中國地質科學院改革發展提出了許多好的意見和建議,並分別匯報了過去一年本單位的工作進展及2013年工作思路。
中國地質科學院黨委副書記、常務副院長朱立新對本次會議作了總結。他認為,會議在總結成績的同時看到了差距,在新的形勢面前明確了任務,在討論交流中形成了共識,時間緊湊,內容豐富,目標明確、措施有力,達到了預期效果。
會議轉變作風,開短會、說短話,是一次引領支撐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更好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會議。陳毓川、肖序常、袁道先、鄭綿平、裴榮富等5位院士,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人事司有關領導,中國地質調查局相關部室負責人,中國地質科學院及各所領導班子成員,中國地質科學院機關各處室負責人以及《中國國土資源報》、《科技日報》、《中國科學報》、《中國礦業報》等媒體記者近80餘人出席了會議。
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工作會議暨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現場
3. 北京的簡介
北京,簡稱「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化國際城市。
北京位於北緯39度56分、東經116度20分,地處華北大平原的北部,東面與天津市毗連,其餘均與河北省相鄰。
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全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現代化國際城市,北京是祖國的心臟。
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所在地,也是中部戰區司令部駐地。
2015年7月31日,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宣布北京攜手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權,北京成為全球首個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將舉辦冬季奧運會的城市。
北京是唯一入選世界15大購物之都的內地城市,擁有百餘家大中型購物商場。王府井大街、前門大柵欄、西單商業街是北京的傳統商業區;國貿商城、東方新天地、中關村廣場。
(3)地質局京中擴展閱讀∶
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有很多地方特色的民風習俗:北京小吃、京劇、京韻大鼓、相聲、舞台劇、鐵板快書、景泰藍、牙雕、毛猴、漆雕、賽蟈蟈和蟈蟈籠、吹糖人、捏麵人等等。
北京是「博物館之都」,注冊博物館多達151座。國家博物館為世界最大博物館。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
北京是全球擁有世界遺產(7處)最多的城市,是全球首個擁有世界地質公園的首都城市。北京對外開放的旅遊景點達200多處,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宮紫禁城、祭天神廟天壇、皇家園林北海公園、頤和園和圓明園,還有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勝古跡。
北京市共有文物古跡7309項,9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含長城和京杭大運河的北京段)、32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國家地質公園、15處國家森林公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京
首都之窗-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概況
4. 清朝末年,中國有哪些著名的科學家越多越好……
林巧稚(1901——1983),張鈺哲(1902——1983),侯德榜(1890——1974),丁穎(1888——1964),熊慶來(1893——1969),湯飛凡(1897——1958),張孝騫(1897——1987),錢三強贊同11|評論(8) 2009-06-17 21:31棒C糖|二級、林巧稚(1901——1983),著名婦產科專家。福建廈門人。1929年畢業於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並被聘為協和醫學院婦產科醫師。後任婦產科主任兼教授。1932年和1940年曾兩次出國,在英國倫敦醫學院、曼徹斯特醫學院和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進修。回國後,歷任協和醫院、友誼醫院婦產科主任兼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北京市婦產科醫院名譽院長、全國婦聯副主席等職,她是中國科學院第一位女學部委員。
2、張鈺哲(1902——1983),著名天文學家。福建閩候人。1919年考入清華大學。1923年赴美留學。1928年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曾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天文研究所所長。 1946年再次赴美, 從事天文研究活動。1948年回國。擔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長、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
3、侯德榜(1890——1974),著名化學家。福建閩候人。1913年赴美留學。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普拉特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化學。1920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化學工程博士。1921年回國,曾任塘沽永利鹼廠總工程師、南京永利硫酸銨廠廠長、永利化學公司總經理。新中國成立後,任重工業部化學局顧問、化工部副部長、中國化工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全國科協副主席。他是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美國化工學會和英國皇家學會的名譽會員。
4、丁穎(1888——1964),著名農業科學家、水稻專家。廣東茂名人。1912年畢業於廣東高等師范。1913年赴日本留學,攻讀農業科學。1924年回國,任中山大學農學院教授。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華南農學院院長、全國科協副主席、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他是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並曾被授予民主德國農科院通訊院士、全蘇列寧農科院通訊院士等稱號。
5、熊慶來(1893——1969),雲南彌勒人。1906年考入雲南高等學堂。1913年赴比利時留學,後轉赴法國,先後就讀於格倫諾勃爾大學、巴黎大學、蒙柏里大學和馬賽大學,於1920年獲理學碩士學位。1931年再度赴法,以學術論文《關於整涵數與無窮極的亞純涵數》獲法國國家理學博士學位。曾任雲南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等職。他創辦了東南大學和清華大學的數學系,最早把近代數學引進中國,致力整涵數、亞純涵數、代數涵數等學科的研究工作,對我國數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定義的無窮極被國際數學界稱為「熊氏無窮極」(也稱熊氏定理)。
6、湯飛凡(1897——1958),湖南醴陵人。1921年畢業於湘雅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1925年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深造。回國後,先後擔任上海中央大學醫學院教授、上海雷斯德研究院細菌學系主任、上海醫學院教授。1943年,他用自己設計的簡陋設備製造出我國第一批青黴素。他是我國第一個抗生素研究室和青黴素生產車間、第一個實驗動物飼養場和第一個正規卡介苗實驗室的創辦人。1948年,在第七屆國際微生物學會上被選為常任理事。 曾任衛生部中央生物製品研究所所長、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1956年,在世界上第一次分離出沙眼病毒,被世界微生物界稱為「湯氏病毒」。
7、張孝騫(1897——1987),湖南長沙人。192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湘雅醫學院。曾任湖南湘雅醫學院院長、協和醫院內科教授、中國醫科大學副校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等職。他長期從事內科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是中國胃腸病學的奠基人,一生確珍和治療了許多疑難病症。
8、梁思成(1901——1972),廣東新會人,梁啟超長子。1924年,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學習,獲建築碩士、美術學士學位。他代表中國參加了聯合國大廈的設計,被普林斯頓大學贈予名譽博士學位。曾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等職。他為東北大學和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長期從事教育事業和中國建築史的研究工作,曾參加國徽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北京十大建築的設計工作。他所撰寫的英文版《圖像中國建築史》獲「全美最優秀出版物」稱號。
9、錢學森(1911——)中國現代科學家。祖籍浙江杭州,生於上海。留學美國並在近代力學奠基人卡門指導下從事火箭研究工作。1955年回國後投身於開創中國力學、航天事業等工作。他是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學部委員、力學研究所研究員、第一任所長,中國力學學會第一任理事長等。1958年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為我軍的科技事業發展作了大量工作。
10、李四光(1889?971)地質學家。湖北黃岡人。字仲揆。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獲碩士學位。1920年回國。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力學的研究。
11、竺可楨(1890——1974年),我國代氣象事業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1890年3月7日生於浙江紹興東關鎮(今屬上虞)。
12、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出生於金壇金城鎮,是世界著名數學家,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在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就有「華氏定理」、「懷依—華不等式」、「華氏不等式」、「普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氏運算元」、「華—王方法」等。他為中國數學的發展作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美國著名數學家貝特曼著文稱:「華羅庚是中國的愛因斯坦,足夠成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學院院士」。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
13、鄧稼先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後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8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4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1986年7月16日,同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
14、錢偉長,1913年10月生,江蘇無錫人。193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42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獲博士學位。1946年起任清華大學教授、教務長、副校長。1954年起為中科院學部委員(後改為院士),是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自動化研究所的創始人,也是我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15、錢三強,1913年出生於浙江紹興。從新中國建立起,錢三強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業的開創,1960年,中央決定完全靠自力更生發展原子彈後,已兼任二機部副部長的錢三強擔任了技術上的總負責人、總設計師。他像當年居里夫婦培養自己那樣,傾注全部心血培養新一代學科帶頭人,在「兩彈一星」的攻堅戰中,涌現出一大批傑出的核專家,並在這一領域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發展速度。人們後來不僅稱頌錢三強對極為復雜的各個科技領域和人才使用協調有方,也認為他領導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滿門忠烈」的科技大本營。晚年的錢三強身體日衰,仍擔任了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等職務。他一直關心中國核事業的發展,強調不僅要服務於軍用還要供民用。1992年,他因病去世,終年79歲。國慶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錢三強追授了由515克純金鑄成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表彰了這位科學泰斗的巨大貢獻。
16、袁隆平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江西德安人。1930年9月7日生。1953年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歷任研究員、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科院名譽院長、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長期從事雜交水稻育種理論研究和制種技術實踐。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法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設想並進行科學實驗。1970年,與其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為突破「三系」配套的關鍵。 1972年育成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應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號A」和相應的保持系「二九南一號B」,次年育成了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強優組合「南優二號」,並研究出整套制種技術。1986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分為「三系法品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到一系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的戰略設想。被同行們譽為「雜交水稻之父」。1、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1946年應聘到美國講學,很受學術界器重。當時,美國的伊利諾大學以一萬美元的年薪,與他訂立了終身教授的聘約。華羅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適起來了,不僅有了小洋樓,大學方面還特地給他配備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員。新中國成立後,一些人總以為華羅庚在美國已功成名就,生活優裕,是不會回來的了。然而,物質、金錢、地位並沒有能羈絆住他的愛國之心。1950年2月,華羅庚毅然放棄了在美國「闊教授」的待遇,沖破重重封鎖回到祖國。途經香港時,他寫了一封《告留美同學的公開信》,抒發了他獻身祖國的熱情。他滿腔熱忱地呼籲:「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錦城雖樂,不如回故鄉;梁園雖好,非久留之地。」
2、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國伯明翰大學苦讀六年,取得了地質學碩士學位。他的老師鮑爾敦教授勸他留下深造,獲得博士學位後再回國。李四光謝絕了老師的好意,他回答說:「不,我想把我學到的知識,盡快貢獻給我的祖國。」1920年回國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為止。後來,一度出國,在國外仍堅持地質學的研究工作。到1950年,他放棄國外優厚條件,在新中國百廢待興之際,毅然從英國繞道回國,作為新中國的地質部長為我國石油事業立下卓越功勛。
3、我國「兩彈」元勛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後,美國要給他很好的條件和優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長期在美國工作。但是,鄧稼先並未因高官厚祿而動搖他回祖國工作的決心。1950年,他胸懷報國之志,回到了祖國,為「兩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4、中國當代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在1945年受邀參加美國戰時科學研究與發展局的研究工作。伴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美國海軍部成立了海軍軍工試驗站,並希望周培源到該站工作,待遇甚優。但海軍部是美國的政府部門,在海軍部所屬單位任職便成為美國政府的公務員,外籍人員須加入美國籍才能參加。周培源當即向美方提出三條件:第一,不加入美國籍;第二,只承擔臨時性的研究任務;第三,可以隨時離去。1947年2月,周培源毅然帶著妻兒離開美國回到了自己祖國的懷抱。
5、我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創始人錢三強,1937年赴法國留學研究原子理論,被小居里夫婦認為他是最優秀的科研人員。1948年,錢三強和夫人何澤慧提出回國,導師和同事們都再三勸說、挽留。國民黨政府駐法大使惡狠狠地威脅說:「看他能上得了大陸的岸,那才怪呢!」這意思很明白。如果錢三強堅持要回祖國,國民黨特務就會在半路上下毒手。錢三強不顧個人安危,置生死於不顧,與夫人抱著剛剛半歲的女兒,果斷而機智地回到祖國懷抱,為發展我國原子能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中國「核彈之父」。
6、被譽為「中國現代火箭之父」的錢學森,是著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氣動力專家。他早年留學美國,在馮•卡門教授的指導下,在火箭研究中取得了重大進展,為反法西斯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1947年,剛剛36歲的錢學森被聘請為美國麻省工學院的終身教授。新中國成立的喜訊傳到錢學森那裡,他想:「我是一個中國人,我可以放棄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棄祖國。我應早日回到祖國去,為建設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為了報效新生而落後的祖國,錢學森從1950年起在美國向其當局正式提出回國申請。但是,美國當局卻百般阻撓並加以迫害,沒收了錢學森的各種資料和書籍,並誣蔑陷害他為「間諜」,對他進行審訊和監禁,將他關押在一個孤島上,僅半個月,就使他的體重減輕了14公斤。當時美國當局聲稱,只要錢學森放棄了回國念頭,就照常給他提供實驗室和儀器設備。可是,錢學森寧死也要回國,始終沒有屈服。通過五年的艱苦鬥爭,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錢學森於1955年9月17日踏上了歸國的路程。回國後,錢學森為新中國的航天事業躍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7、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早年留學日本,1931年獲得博士學位。日本不少名牌大學以高薪聘請他,但他想到出國留學是為了掌握科學、報效祖國,就一一辭謝,毅然回國。回國後,他在浙江大學執教,竟一連四個月領不到工資,窮得連飯都難以吃飽,而當時日本帝國大學還答應保留他半年的工資。貧賤難移愛國心,蘇步青毫無再去日本之意。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帝國大學又發來電報,請他前往任教。出於民族大義,他一口回絕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國。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斗,為她服務!」
8、中國核物理學家王淦昌早年為了支持抗日戰爭,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趕出去,他就將自己家中積蓄的白銀、首飾全都獻給了祖國。1961年,當國內出現了嚴重的自然災害,錢財十分短缺時,身在蘇聯的王淦昌就將自己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十四萬盧布(約合人民幣2至3萬元)交給中國駐蘇大使館轉贈給祖國和人民。1982年,王淦昌又將自己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獎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贈給了小學。
評論(5)|25
檢舉|2012-07-17 12:18靈幻由子|三級
古代的太多,最傑出的有沈括(僅僅發現地球磁偏角和發明標准指南針、數學垛積法三項就可以比列牛頓、愛因斯坦而成為人類三大科學偉人)、墨翟(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祖沖之、秦九韶、朱世傑、趙友欽、伏羲(爻卦易學創立者和一、二、五、九、十進位制的創立者和網、烹調術等的發明者)、神農(東方醫學奠基人,種植業的改進者)、隸首(東方計算數學理論創立者,著有《九九術》文本失傳)、秦越人(被譽為神醫扁鵲,《皇帝內經》的原作者、《難經》等醫學經典的作者,發明針灸術、推拿術等)、張蒼(《九章算術》的重編者)、孫思邈(煉制丹葯而發明了火葯)、王文素(東方古典數學的集大成者)、劉徽、商高(《周髀算經》原作者)、蘇頌、賈憲、姬旦(《九章算術》的原作者)、趙爽、甘德、石申、張衡、葛洪、張機、蔡倫、畢升、陳規(11世紀華人,原始火槍的發明者)、趙與(約在1270年發明鐵火炮)、唐福(約公元999發明爆炸武器炸彈、地雷、手榴彈等的原型火蒺藜)、馮繼升(約公元969年發明火箭)、程大位(東方最後的數學大師,與西方近代數學的開端人維達同時)、李時珍、宋應星、徐光啟(後三位是東方古典科學的總結者)等等。
現代的科學家,按照傑出程度排名,有趙忠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正電子和反物質、反能量的科學家,中國核物理學的奠基人,錢三強、王淦昌大師等人的老師)、袁隆平、錢學森(對神華大陸航天事業貢獻最大,但科學發現不如趙忠堯、袁隆平、丁肇中)、丁肇中、李四光、竺可楨、華羅庚、陳省生、蘇步青、熊慶來、李政道、楊振寧、吳文俊、朱棣文、崔琦、高錕、李遠哲、丘成桐、錢永健、陳景潤、陳建功、鄧稼先(主要是組織兩彈實驗)等。
5. 中國地質科學院京區地質科研實驗基地
2013年1月31日,中國地質科學院京區科研實驗基地建設項目進入北京市擴大內需重內大項目綠色審批通容道(優先辦理),可極大縮短項目審批時間。
完成小三角綠地一級開發、征地、環評、交評、穩評、規劃、土地預審等系列工作,可研報告通過發改委投資中心評審。
京區地質科研實驗基地效果圖
京區地質科研實驗基地效果圖
6. 黃汲清先生誕辰周年紀念大會在京隆重舉行
2004年6月7日9時30分,黃汲清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京西賓館隆重舉行。紀念大會由國土資源部聯合全國政協辦公廳、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九三學社中央、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共同發起,由中國地質學會、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主辦,中國古生物學會、中國石油學會、中國第四紀研究會、北京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協辦。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出席大會。科技部部長徐冠華、國土資源部部長孫文盛及其他發起單位領導,中國地震局局長宋瑞祥,國土資源部領導鹿心社、葉冬松、陳邦柱、孟憲來、王世元,原地礦部、國土資源部老領導朱訓、塞風、夏國治、方樟順、張文駒、張宏仁、陳洲其、蔣承菘、楊朝仕、董道華,有關單位領導洪紱曾、沈國舫、邱中建、宋南平、張耀倉、茹克、孫樞也出席了大會。
大會由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代理事長、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基金管理委員會主任孫文盛同志主持。
首先,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基金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孫樞宣讀關於頒發第二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的決定,授予劉敬黨、余秋生、陳志勇、李金高、李丕龍、孫龍德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授予金小赤、彭平安、王京彬、郭正堂地質科技研究者獎;授予鄧軍、劉樹根、蔣少涌、武強教師獎。值此紀念黃汲清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大會召開之際頒獎。獲獎者們隨著《勘探隊之歌》的樂曲聲走上主席台,從曾培炎、路甬祥、徐冠華和孫文盛等領導人的手中接過鮮紅的獲獎證書。全場熱烈鼓掌,表示祝賀。
接著,曾培炎副總理發表講話,他說,黃汲清先生是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地質學家,是中國地質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把一生奉獻給了地質工作和科學事業,值得我們永遠尊敬和懷念。他簡略地回顧了黃汲清先生光輝的一生,高度評價了黃汲清先生的優秀品格和為地質事業作出的傑出貢獻,號召大家向黃汲清學習,弘揚愛國主義傳統、發揚求實創新精神,尊重科學、尊重人才,努力做好新時期的地質工作。
孫文盛部長最後說,曾培炎副總理的講話對我們廣大地質工作者和國土資源系統的同志們來說,既是巨大的鼓舞和關懷,又是殷切的期望和囑托。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領會,全面貫徹落實。新的時代、新的形勢,黨中央、國務院賦予國土資源部門新的職能和任務,提出了新的要求。溫家寶同志指出,地質工作在經濟建設中起著「先頭部隊」的作用,貫穿建設的全過程,並且延伸到經濟、社會發展的諸多領域。要求地質工作要更加緊密地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結合,更加主動地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出席大會的還有:劉東生、楊遵儀、塗光熾、施雅風、葉連俊、王鴻禎、陳夢熊等50位兩院院士,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基金管理委員會委員,黃汲清先生的子女、親屬、生前友好和家鄉仁壽縣代表,第一屆和本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地質學會名譽理事、第37屆理事及秘書長、副秘書長,國土資源部所機關和在京直屬單位的領導和專家,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領導和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有色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國地震局、武警黃金指揮部、中國核工業地質局、中國煤炭地質總局、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中化地質總局、中國建築材料地質中心、中國化工進出口公司領導和專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西北大學、石油大學、吉林大學、成都理工大學、長安大學、中山大學、中南工業大學、石家莊經濟學院領導和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領導和專家,已故著名地質學家丁文江、趙亞曾、李春昱和程裕淇先生的晚輩等,共計500餘人。
紀念大會召開之前,曾培炎副總理等領導同志親切會見了第二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全體獲獎者和黃汲清先生的親屬代表,並與他們合影留念。
上午10時30分,按照中國地質學會的安排,繼續進行紀念活動,有350人參加。40多位院士不顧年事已高,繼續與會,體現了他們對黃汲清先生的仰慕之情。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陳毓川院士主持大會。
中國地質學會副秘書長、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戴進業代表黃汲清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的發起單位、主辦單位和協辦單位致賀詞。給本次紀念大會發來賀信和賀電的有: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中國氣象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國古生物學會、南京大學、西北大學地質學系等單位。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院士以個人名義發來賀信,還有劉池陽、周志武、張雲湘、王戰等個人發來賀信和賀電。
陳毓川代表會議的發起單位、主辦單位和協辦單位向發來賀信和賀電的單位和個人,向參加這次會議的新聞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郭正堂代表第二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獲獎者發言。他表示,我們14名青年地質科技工作者能夠得到以黃汲清命名的地質科學技術獎,感到非常光榮。黨和國家始終重視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為我們迅速成長創造了十分優越的條件;遼闊的國土和廣袤的海域,為我們施展才華提供了巨大的空間;組織上的關懷、事業上的重託、同行們的支持是我們取得成績的前提。我們將把這次獎勵作為新的起點,再接再厲,努力攀登新的高峰,不辜負黨和政府及老一輩科學家的期望。
接著,劉東生、施雅風、葉連俊、王鴻禎、陳夢熊和肖序常六位院士相繼發言。
劉東生院士回憶說,他與趙亞曾之子是中學同學,那時他就聽說黃汲清的名字,知道他是一位十分負責的前輩;在趙亞曾先生不幸遇害後,黃先生長期為趙先生的子女提供了生活和學習費用。後來在黃先生手下工作,更感到黃先生十分注意提攜青年人。
施雅風院士說,黃先生是他最景仰的地質學大師,欽佩黃先生對冰川研究有很深的功底。
陳夢熊院士回憶了1945年起黃先生帶領他和其他8位大學畢業不久的年輕人進行全國1∶100萬和1∶300萬地質編圖工作的經歷,他說,黃先生對年輕人要求嚴格,但作風民主;工作時嚴肅認真,工作之餘則談笑風生;還和黃夫人一起經常參加青年人的文體活動。陳夢熊說,黃先生十分重視年輕人野外地質工作能力的培訓。陳院士還批評現在有些人好像水平很高,但到野外去不認識斷層,最普通的岩石也搞不清,有的甚至連羅盤都不會用。
葉連俊院士回憶說,在重慶時期,日本鬼子的飛機天天轟炸,我在山上能看到日本的飛機扔炸彈。就在這種情況下黃汲清卻在防空洞中寫他的「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上面轟轟響,洞里什麼資料也沒有,他天天寫,出洞後由別人給他打字。我們問他您為什麼這么緊張工作,他說:我做了好多工作,現在應該把它紀錄下來,如果炸死了不是白浪費了嗎?無法向國民交代。這種情景,真是感動了我們。葉先生說到此處,十分動情,潸然淚下。
王鴻禎院士重點總結並贊揚了黃先生的高尚品格:景仰前輩,尊重同齡人,提攜後生。倡導章鴻釗、丁文江100周年誕辰紀念活動和設立青年地質科學獎就是很好的證明。
肖序常院士說黃先生嚴謹而民主的科學學風及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促進了自己成長。他還介紹了黃先生對板塊構造學說的態度:一不盲從,二不輕易否定,三要結合中國的實際。
下午進行黃汲清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大會學術報告會,有150人參加,由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基金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邱中建主持。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張彥英作了「發揚黃汲清先生的治學精神」報告,李星學院士講了「黃汲清先生對中國二疊系研究的重要貢獻」,任紀舜院士談了重讀中國大地構造的經典著作——《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的體會,丁國瑜院士作了「新構造研究的幾點回顧」報告,李廷棟院士作了「中國地質編圖的先驅——黃汲清先生」的報告,李德生院士報告的題目則是「辛勤調查山川盆,廣描油氣發展圖」。這些報告從地質科學的不同角度緬懷了黃汲清先生對地質科學的卓越貢獻,並展示了當今地質科學幾個主要方面的重大進展。
中國地質學會十分重視這次紀念活動,除了籌劃紀念大會外,還在《地質論評》2004年第3期出版了紀念專號,組織出版了《黃汲清年譜》和《我的回憶——黃汲清回憶錄摘編》兩本書,並請國土資源部部長孫文盛、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壽嘉華分別題詞。
這次紀念大會開得很成功,正如曾培炎副總理講話所說:紀念和學習黃汲清先生,繼承和發揚黃汲清先生的精神,就是為了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號召廣大地質工作者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目標,獻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為國家的繁榮強盛作出貢獻;就是為了大力弘揚求實創新精神,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積極探索,追求真理,與時俱進,勇攀科學高峰;就是為了大力弘揚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精神,為科技進步和人才成長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
黃汲清先生的一生不僅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科學遺產,還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就是他始終不渝地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忠於共產黨、忠於社會主義事業的高尚情操;振興中華、造福人民的博大志氣;嚴謹篤學、求實創新的科學作風;正直誠實、剛正果斷的優良品質;關心青年、誨人不倦的師表風范;鞠躬盡瘁、奮斗不息的奉獻精神。他的精神鼓舞著獻身於我國地質事業的幾代人。我們將永遠懷念他、學習他。
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光明日報、科技日報、中國國土資源報、人民政協報、工人日報、科學時報、證券時報、海峽之聲廣播電台、新華網、中國廣播網、中共中央統戰部網站、中國科學院網站、中國海外聯誼會網等對這次紀念大會作了報道。
7. 秦始皇的墓到底埋在哪裡
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千米處的驪山北麓。
秦始皇陵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斗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坑。
8. 晉城京和地質勘探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晉城京和地質勘探有限公司成立於2008年10月10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地質鑽探:內乙級,銷售鑽采配件容、泥漿材料、管材、管件,鑽前、鑽井、測井、固井、錄井、測試、射孔、壓裂等項目服務,管道工程的施工,房屋、場地租賃等。
法定代表人:任園園
成立時間:2008-10-10
注冊資本:2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4052520000620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金村鎮府城村
9. 中國地質調查局在京參公崗位,有沒有大佬知道面試形式呀
面試公告未註明的就是結構化
10. 中國煤礦企業前十有那幾家
1 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 冀中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3 山東能源集團有限公司
4 山西煤炭運銷集團有限公司
5 山西焦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6 河南煤業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7 陽泉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8 開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9 山西潞安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10 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煤礦分布介紹
我國煤炭資源豐富,品種齊全、分布廣泛。全國32個省(區、市)中除上海市外,都有煤炭資源,但區域分布不均衡。總體特徵是北多南少,西多東少,山西和西北地區最富集。根據國土資源部《二○○六年全國礦產資源儲量通報》,截至2006年底全國煤炭保有儲量為:資源儲量11597.79億噸,資源量8262.99億噸,基礎儲量3334.8億噸,儲量1825.39億噸。
從地理分布上看,在秦嶺—大別山以北的儲量約為9100億t,約佔全國保有儲量90.0%左右;分布於太行山—雪峰山以西的儲量約為8750億t,約佔全國總儲量的87%左右,其中晉陝蒙地區約為6459億t,佔全國總儲量的64%左右,西北自給區的新甘寧青四省區約為1405億t,約佔14%,西南的雲貴川渝四省市約為903億t,約佔9%,且集中分布在雲、貴兩省,其餘東北、京津冀、華東和中南各省市區保有儲量約為1266億t,約佔全國總儲量的13%;尤其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東部十省市(含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和廣東等省市)已查證的資源量僅為568億t左右,約佔全國總量5.7%左右。
按區域分布,華北地區1930.84億噸,佔57.87%,華中地區148.68億噸,佔4.46%,華南地區11.25億噸,佔0.34%;華東地區253.75億噸,佔7.60%,東北地區144.53億噸,佔4.33%,西北地區557.39億噸,佔16.70%,西南地區290.35億噸,佔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