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探礦地質局
㈠ 關於黑龍江省探礦權運作情況的調研報告
調研組一行4人於2005年7月6日至13日,對黑龍江省探礦權運作情況進行了調研,先後聽取了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地礦局、有色地勘局、煤田地質局、哈爾濱水泥廠新明礦、哈爾濱松江銅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匯報。現將調研情況簡要報告如下。
一、黑龍江省探礦權運作的基本情況
1.礦產勘查登記情況
從2000年到2004年,全省累計登記探礦權611個,平均每年登記面積2824平方公里,最低年份為1510平方公里,最高年份為5714平方公里。表1是歷年礦產資源勘查登記情況。
表1 黑龍江省2000~2004年礦產資源勘查登記
2.礦產勘查投入情況
礦產資源的勘查投入,主要來源於省和國家礦產資源補償費返還部分,各年的情況,見表2。
表2 黑龍江省2000~2004年礦產資源勘查投入 單位:萬元
4年累計投入37562萬元,其中,省礦產資源補償費35122萬元,國家礦產資源補償費2440萬元。2004年投入的地勘費比2003年增加136.2%,明顯出現加快的趨勢。
3.勘查的礦種
勘查的主要礦種有:金、銅、鉛鋅、鉑鈀、錳、鐵等金屬礦,煤、煤層氣、鈾、地熱等能源礦,菱鎂礦、礦泉水、硼、二氧化碳、水溶氣等非金屬礦,以及綜合研究等。其中投入較多的礦種是:
金礦,2001~2004年累積投入11112萬元,占總投入的29.6%。
有色金屬礦,2001~2004年累積投入5118萬元,占總投入的13.6%。
綜合研究,2001~2004年累積投入6943萬元,占總投入的18.5%。
4.取得的勘查成果
4年取得的主要地質成果為:新發現礦產地20處,其中,遜克東安金礦為特大型岩金礦,遠景儲量可達50噸以上;黑河爭光岩金礦、三道灣子金礦和雞東四山林場金礦,已探明儲量35噸,此外,還在雞東五星地區發現中型以上鉑鈀鈷鎳礦床,在鐵力鹿鳴一平安地區發現有望中型鉬礦等。
5.探礦權流轉情況
從2000年到2004年,全省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有償出讓探礦權77宗,其中,2001年1宗;2002年16宗;2003年21宗;2004年39宗。其餘的437個探礦權,都是審批出讓的。2000年以來,轉讓探礦權只有3個,其中,2003年2個;2004年1個,與外商合作勘查的探礦權3個。
此外,該省地勘單位還到內蒙古自治區勘查,取得探礦權3處;到外蒙古、俄羅斯勘查和購買探礦權5處。其中,在俄羅斯的探礦權只有50%的份額。
二、黑龍江省探礦權運作的突出特點
1.探礦權運作的資金來源比較單一,即主要是政府財政性投入
以省地礦局為例,2000~2004年,各種勘查資金投入,見表3。
表3 黑龍江省2000~2004年探礦運作資金投入 單位:萬元
從上表可以看出,地勘費、地調經費、國家和省返還的礦產資源補償費,均屬政府財政性資金,四者之和共占總投入的96.1%,而社會資金僅佔3.9%。這種情況在全國是不多見的,特別是2004年,該省的社會資金投入僅占總投入的1%不到。而同期,全國地勘投入(固體礦產)的社會資金占總投入的60%以上。
2.在兩級探礦市場中一級市場比較活躍,而二級市場缺少相應的條件
據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統計,2001~2004年,一級市場出讓探礦權77宗,而二級市場轉讓探礦權僅有3宗,原因是在黑龍江省探礦權運作中,出資者主要是政府,地勘單位勘查登記探礦權,但並不真正擁有探礦權,實際上只是與政府簽訂技術勞務合同,取得的探礦權仍舊歸出資者政府所有,最後由政府出讓,所以都屬於一級市場。從事礦產資源的地勘單位,由於沒有探礦權,自然也就無「權」可轉讓,而探礦權二級市場是指「礦業權在一般民事主體之間的轉移」,不是政府行為。需要指出的是,政府出資從事礦產勘查,再把勘查成果(探礦權)拿來出讓,實際上已經進入礦業權生產經營范圍,本應屬於民事行為,把它統計為一級市場不一定準確。
3.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混合運作
黑龍江省財政性資金投入地質勘查,既有公益性的,也有商業性的,而且大部分是商業性的,這部分稱之為「戰略性礦產勘查」。實際上有許多地質項目,根本構不成「戰略性」,如金礦、非金屬礦勘查,純屬一般商業行為;而真正戰略性礦產,如石油、天然氣勘查卻沒有給予投入。可見,在投入方向上界線並不十分清楚,實際上公益性和商業性地質工作有兩大區別,一是成果消費屬性不同,公益性不排它,向社會無償提供;商業性是排他性的,向社會有償出讓。二是核算機制不同,公益性的屬於收益性支出,投入後當期核銷;商業性的屬於資本性支出,投入後形成資產,在耗費中逐步核銷。用這兩條標准來考察,黑龍江省地質成果,在消費上是用商業性的辦法,通過招、拍、掛出讓;在核算上是用公益性的辦法,勘查投入當年核銷,沒有實行資本化。
4.政府財政性投入缺少相應的目標與規范
政府財政性投入是引發以上3個特點的直接原因,黑龍江省礦產資源補償費返還做地質工作的數額很大,每年都是上億元,這在全國各省區之間是少有的,這也是產生上述3個特點的經濟基礎。黑龍江省之所以資金補費數額較大,主要是大慶油田產值巨大,從價計征自然其他省區無法相比。
政府財政性投入正成為影響礦業權市場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這種現象並不是黑龍江省獨有。如何調整地方政府的思想,控制政府財政性投入的逐利性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要使政府財政性投入著眼於長遠利益和社會效益,成為引水之源,更好地發揮財政資金的增倍效應。
三、黑龍江省地勘單位在礦產勘查上的處境
由於黑龍江省探礦權運作的上述特點,給黑龍江省地勘單位從事礦業權的生產經營帶來了不便。本來地勘單位主業的企業化可以有3種主營業務,即:
(1)集中精兵強將和地質信息資源,組成資源型礦產勘查公司,從事礦業權經營;
(2)集中地質技術裝備優勢,通過內部和外部、緊密的和鬆散的聯合,組成專業勘查技術服務公司,從事地質勘查技術服務;
(3)有條件的地勘局,把現有礦山企業和礦產勘查資源集中起來,組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礦業公司,既生產礦產品,又經營礦業權。
可是這3種企業化形成,對黑龍江省地勘單位來說目前可選擇的是第二種,即承包勘查技術勞務。而且在承包時,還要搭上自己手中的地質信息,即礦點、礦化點的地質資料。因為按照黑龍江省探礦權運作的程序:①掌控地質勘查資金的政府,先要求各地勘單位申請地質項目,在申請中要把開展地質工作的依據提供出來;這個依據就是地勘單位掌控的礦點、礦化點;②在申請的基礎上,政府組織專家對申報項目進行評審,聽取意見,再由政府拍板定案;③項目完成後,承包單位獲得承包費用,政府獲得探礦權;④政府對已經掌控的探礦權,通過招標、拍賣、掛牌等方式予以出讓。
顯然對探礦權的上述運作程序,地勘單位別無選擇,只能自願接受,因為他們迫切需要營業收入,養活隊伍,即使是勞務性的,也不願放過;如果他們不接受,自己籌措資金申請探礦權,也要由政府通過招、拍、掛出讓,不再搞行政審批出讓。與其這樣不如提供地質資料去承包勞務。所以在黑龍江,地勘單位只能走打工這條路。對此,地勘單位議論紛紛。
地勘單位雖然在省內經營探礦權有困難,但是在省外、國外經營探礦權,卻得到了省政府的大力支持。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在「對礦資源勘查形勢認識和建議」中明確提出,要「實行走出去戰略,開展周邊國家的礦產勘查和開發工作」。省地勘局、省有色地勘局、也先後在內蒙古自治區、蒙古人民共和國、俄羅斯遠東地區開展礦產勘查工作,取得了全部或部分探礦權。此外,省國土資源廳也支持地勘單位用探礦權同外商合作,吸收國外資金開展黑龍江省礦產勘查工作。省地勘局先後同美國兩家公司、南非一家公司合作勘探,合同投入額可達700萬元人民幣。
四、認識和建議
黑龍江省探礦權運作受到省政府高度重視,投入了大量財政性資金,取得了重要地質成果,這一點應當給予充分的肯定。但是從深化地勘體制改革角度看,從市場經濟體制下探礦權運作的規則考量,確實還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深入探討。其中主要有:
1.關於財政資金如何支持地質工作更為有效
黑龍江省的全方位支持,固然有它的特點和優點,但潛伏著3個弊端:第一,現階段通過地勘單位的申請項目,可以把過去的找礦信息充分挖掘出來,減輕了財政資金投入的風險。但是持續下去,可利用的找礦信息會越來越少,屆時地質找礦風險,將會全部壓給財政資金,這是很不利的。第二,現行的探礦權運作,地勘單位主要關心的是勞務承包費用,而不是地質成果,這就有可能造成找礦效果不佳。第三,現行的財政資金投入,是非資本運作,經費當年核銷,而社會資金投入礦產勘查,則是資本運作,風險損失要由風險收益彌補。二者在同一個市場運行,夠成了不平等的競爭,長此下去,必然影響社會資金的進入。針對上述弊端,建議把財政性資金分成三部分,分別用不同的機制運作:
(1)對公益性地質工作,可以沿用現行辦法運作,但地質成果應當向社會公開,無償使用。
(2)對需要支持的商業性礦產勘查,可以實行補貼政策,由勘查主體立項、投資,財政資金按比例搭配。找礦成功,財政資金返回;找礦失敗,給予核銷。
(3)對重要礦產的勘查和開發,政府可以作為出資者向國有礦山或國有股份注入股本,增強其經濟實力,以達到控制資金的目的。這樣做既有利於財政資金的保值增值,又能避免政企不分之嫌。
2.關於限定探礦權「招、拍、掛」范圍
黑龍江省現行辦法是所有新設探礦權,基本上全部需通過招、拍、掛方式。這固然體現了市場配置資源、市場形成價格的優越性,但在客觀上也確實抬高了探礦權進入的門檻,不利於社會資金進入風險勘探。對此要認識到,探礦權固然是從礦產資源所有權中派生出來的,受制於所有權。但同時所有權也有賴於探礦權。因為絕大多數礦產資源都埋藏在地下,不經過尋找和勘查,就無法實現所有權。而要尋找和勘查,無非是兩種途徑:一是自己出錢勘查,但要承擔風險;二是通過設置探礦權,讓社會資金勘查,所有者不承擔風險,只享受權益。境外市場經濟的國家,多是選擇第二種途徑,主動降低探礦進入門檻,實行先來先得。這值得我們借鑒的。為此建議要對探礦權進一步細化,明確哪些可以招、拍、掛,哪些不能招、拍、掛,特別是廣大的空白區,只有實行先來先得的政策,才能吸引社會資金,從事風險勘查,從而有利於加強黑龍江省的礦產勘查工作,也有利於實現礦產資源的國家所有權。
3.關於培育和發展探礦權的二級市場
黑龍江省探礦權流轉最薄弱的環節是二級市場,因為一級市場在強大的財政資金推動下尚屬正常,而二級市場基本沒有形成。對此要認識到,礦產資源的優化配置,首先要以礦產勘查的優化配置為基礎,而礦產勘查的優化配置,除了一級市場的招、拍、掛之外,主要依靠探礦權二級市場的活躍。所謂活躍,就是在探礦權市場上要有合理的退出機制,只有退出自如,才能不斷地進入。這就是探礦權的流轉,而每次流轉都是優化配置的過程。貴州銀水洞金礦,加拿大公司花幾十萬美元進行評價,以失敗告終,不得不退出;可是紫金礦業隨之跟進,很快取得了突破,現在已經轉入開發,每年純利上千萬元。如果沒有這種流轉,銀水洞現在可能還是已經死掉的礦點。因此建議,省國土資源廳列出專題,專門研究在黑龍江省如何把探礦權的二級市場搞起來。首先要抓住信息,現階段國土資源廳基本掌控了全省的初級探礦權,要通過各種形式,把這部分探礦權流轉起來。其次要採取多種措施,把探礦權經營者和使用者連接起來,並運用多種方式,包括出售、作價出資、分立、合並、合資、合作、重組改制等,把探礦權市場搞活。只有活躍的探礦權市場,才能為黑龍江省的礦業發展提供長效的推動機制。
㈡ 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和省地勘局區別
部級的部門設置與下面不同。 國土資源部直管國家海洋局和國家測繪局;負責各級國家土回地督察局;直答管國家地質調查局。 比如國土資源局什麼的是縣市一級的概念,上面還會有省級的國土資源廳,廳級部門由該省政府直管,不在國家的部級框架下面。 地...9193
㈢ 中國各地地質狀況
1、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管理2、各地質勘查局、各有色地質勘查局、各煤田地質局、各核工業地質局、各冶金地質局
3、中國地質調查局: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4、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國冶勘總局):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5、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涿州):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6、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隸屬於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7、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
8、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9、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10、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隸屬於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
11、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為主)
12、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為主)
14、中國鹽業總公司(即中鹽勘察設計院)
15、延長油礦管理局(陝西省)
16、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17、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
地質院校:
1、中國地質大學(原武漢地質學院、北京地質學院)
2、吉林大學(原長春地質學院)
3、成都理工大學(原成都地質學院)
4、長安大學(原西安地質學院)
5、石家莊經濟學院(原河北地質學院)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
(一)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的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質勘查單位統一劃歸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歸口管理,並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
(二)組建中國地質調查局,作為國土資源部所屬的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的事業單位。具體職能和編制由國土資源部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審定。
(三)各工業部門所屬地質勘查隊伍要根據不同情況積極推進改革。冶金、有色、輕工、化工、建材等部門所屬的地質勘查單位,可以從各自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改組為企業或進入企業集團,具體實施方案由國家經貿委與各工業局研究確定。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可以從所屬地勘隊伍中保留一支從事放射性礦產勘查的精幹隊伍,其餘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同步進行屬地化、企業化改革,具體實施方案由國防科工委研究確定。武警黃金地質勘查部隊的改革,按照中央軍委和國務院的有關決定執行。輕工局所屬部分地勘單位,並入中國鹽業總公司。
一、地質部地勘系統
中國地質調查局:2001年成立,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天津地質研究所(天津地調中心)
沈陽地質研究所(沈陽地調中心)
南京地質研究所(南京地調中心)
宜昌地質研究所(宜昌地調中心)
成都地質研究所(成都地調中心)
西安地質研究所(西安地調中心)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全國地質資料館)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中國地質圖書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法技術研究所
勘探技術研究所
探礦工藝研究所
探礦工程研究所
鄭州綜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綜合利用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機關):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
各省市區地質勘查局(組建地質調查院)全部下放。
原石油地質系統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劃歸中國石化集團。
二、冶金地勘系統(原冶金部地質勘查總局)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國冶勘總局),成立於2001年。
中國冶勘總局一局(華北局):燕郊:第一地質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礎工程總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島天元五一五鑽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從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分出):原編制為:一隊:遷安;二隊:衢州;515隊:秦皇島;516隊:宣化;518隊:邯鄲;520隊:邢台;522隊:唐山;物探隊:灤縣;水文隊:定州;超硬材料研究所:探礦技術研究所:燕郊;測繪大隊:燕郊;建築規劃設計院:職工醫院:二級甲等;子弟學校:
中國冶勘總局二局(原華東局606隊):福州:第二地質勘查院、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
中國冶勘總局三局:太原:311隊、312隊、314隊、316隊、地勘院、岩土總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山東局:濟南:2個專業公司,4個綜合地質隊、2個專業地質隊、2個勘查院、1個測試中心和1所高級技工學校:山東正元資源勘查研究院、新疆地質勘查院(烏魯木齊,外派單位)、山東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中南局:武漢,分布在湖北、湖南、廣西三省八市:603隊:大冶;604隊:孝昌; 605隊:襄樊;606隊:黃石;607隊:宜都;608隊:黃石;609隊:黃石;水文隊:黃陂。
中國冶勘總局西北局:西安:西北地質勘查院(西安,原西安地質調查所);五隊(酒泉);六隊(漢中);烏魯木齊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地球物理勘查院:保定,國內三大航空物探隊伍之一。
中國冶勘總局遙感技術應用中心:北京
中國冶勘總局昆明地質調查院:昆明,原西南局昆明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廣州地質調查所:廣州
四川省(西南)、遼寧省(東北)冶金地質勘查局和冶金華東地質勘查局(安徽省)已下放。
三、煤炭地勘系統(即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總部原涿州,現遷北京豐台。
江蘇煤炭地質局:常州,勘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五隊、物測隊、機械研製中心、勘探研究所、江蘇長江機械化基礎工程公司。
浙江煤炭地質局:杭州,浙江華廈工程勘察院,浙江華廈建築基礎工程公司,浙江煤炭測繪院等。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新市鎮,152地質隊、201地質隊、202地質隊和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廣西煤炭地質局:柳州
湖北煤炭地質局:武漢,125隊、182隊、物探測量隊、地質勘查院和湖北省地質勘察基礎工程公司。
青海煤炭地質局:西寧,105勘探隊、132勘探隊、物測隊、勘查院4和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詢公司。
第一勘探局:邯鄲,119勘探隊、129勘探隊、173勘探隊、物測隊、科教中心、地質勘查院、技術研究中心。
第二勘探局:北京,機械研製中心,建築工程公司,地質制圖印刷中心。
水文地質局:邯鄲,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察院、四個水文地質隊和物探、基礎工程、機電安裝、物資供應、地能空調、污水治理等六個專業公司。
航測遙感局:西安
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北京
煤炭資源信息中心:涿州
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涿州
幹部學校(黨校) :涿州
中煤地質報社:涿州
河北省(邢台)、山西省、內蒙古、東北(沈陽)、吉林省、黑龍江省、安徽省(蚌埠)、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泰安)、河南省、湖南省(株洲)、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新疆煤田地質局已下放。
四、核地勘系統(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地質總局)
核地勘隊伍組建於1955年,現有6個地區性地質局、52個地質大隊以及研究院所、工廠、醫院等90個縣團級以上企事業單位,分布於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核工業地質調查院):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為其業務支撐單位,以6個地區核地質研究所為主體,組建6個核工業地質調查分院,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16大隊、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08大隊、核工業東北地質局243大隊作為專業勘查隊伍。
6個地質局所在省的48個地勘單位,以省為單元,整體屬地化,組建遼寧省(東北)、江西省(華東)、湖南省(中南)、廣東省(華南、由韶關遷花都)、四川省(西南)、陝西省(西北)核工業地質局,其餘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9個單位屬地化後(組建了河南省(信陽,原308大隊)、貴州省、甘肅省、青海省等4個核工業地質局),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管理。
五、有色地勘系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地質勘查總局)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有色地調中心):成立於2001年,北京地質調查所、桂林地質調查所、新疆地質調查所、地質資料館、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中資環):成立於2003年,北京索坤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北京遙感中心、北京測繪院、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原物化探中心)、河北有色測繪公司。
19個地質勘查局全部下放:
1.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天津市地質調查總院,含河北):原華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下轄514隊(承德)、517隊(石家莊)、519隊(保定)、地質四隊(秦皇島)、普查大隊(燕郊)、核工業247隊(寶坻,原屬核工業東北地質局)等六個地質隊和一所職工大學(保定),在天津局本部設有天津市地質勘查總院、地質研究所。
2.內蒙古有色地質勘查局
3.遼寧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4.吉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5.黑龍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6.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南京。下轄805(六合)、806(徐州)、807(南京)、809(南京)、810(南京)、813(南京)、814隊(鎮江)、研究所(南京)、測繪院(鎮江)、礦產開發研究院(南京)、南京岩土工程勘查院。
7.浙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紹興,前身為重工業部南京地質勘探公司802隊。
8.河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鄭州,下轄勘查總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五隊、六隊、七隊。
9.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長沙,下轄一總隊(郴州)、二總隊(湘潭)、214(株洲)、217(衡陽)、245(吉首)、247(長沙)、研究院(長沙)、礦業信息研究中心(長沙)等局屬正處級事業單位16個。
10.江西省有色地質勘查局:南昌,江西金源地礦集團公司。下設「五隊、三院、三中心」等11個事業單位。
11.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2.廣西有色地質勘查局
13.海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4.貴州省有色地質勘查局:貴陽,下轄一總隊(清鎮)、二總隊(六盤水)、三總隊(遵義)、物化探總隊(清鎮)、五總隊(安順)、六總隊(凱里)、地質勘查院(貴陽)。
15.西南有色地質勘查局(昆明,含四川)
16.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西安,屬陝西省正廳級事業單位,有12二級單位,分布於西安、臨潼、咸陽、寶雞、漢中、商洛等地)
17.甘肅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8.青海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9.新疆有色地質勘查局
六、化工地勘系統(原化工部地質礦山局)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中國明達化工礦業總公司):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16家地質勘查院(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阿城)、江蘇(徐州)、浙江、福建、泰安(鉀鹽地質)、河南、山東、湖北(荊州)、湖南、廣西、貴州(遵義南白)、雲南、陝西)、1家地質研究院(化工地質調查總院(地質研究總院))、1家職工醫院。遼寧省(錦州)、安徽省(馬鞍山向山)、廣東省(花都)、四川省化工地質勘查院(彭州軍樂)等4家已下放。
七、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建材地調中心):
原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地質公司,轄26個各省、市、區總隊,現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八、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九、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原為成立於1974年徐水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後總部遷涿州,2004年更現名。
十、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高碑店,原為海洋石油勘探局。
十一、中國石化集團: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原地質礦產所屬石油地質單位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各石油地質局改稱石油局,2000年整體並入中國石化集團。
華北石油(地質)局:鄭州
東北石油(地質)局:長春
華東石油(地質)局:南京
中南石油(地質)局:長沙。
西南石油(地質)局:成都,地質勘察總公司
西北石油(地質)局:烏魯木齊
上海海洋石油(調查)局:
廣州海洋石油(調查)局:2001年劃歸中國地址調查局。
十二、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十三、中國鹽業總公司:中鹽勘察設計院(前身是輕工業部鹽業勘探隊):長沙
㈣ 地勘局是什麼性質的單位
地勘局,顧名思義是搞地質勘探的,主要從事地形地貌,礦產分布,地質變化,等等系列工作。該單位隸屬國家礦業部。市級的地勘局歸屬市委常委中分管工業礦業的主抓領導負責吧!
㈤ 中國地質類的研究所有那些,在那些地方,有誰知道
目前我國地質勘查隊伍分布在以下部門:
1、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管理
2、各地質勘查局、各有色地質勘查局、各煤田地質局、各核工業地質局、各冶金地質局
3、中國地質調查局: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4、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國冶勘總局):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5、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涿州):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6、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隸屬於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7、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
8、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9、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10、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隸屬於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
11、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為主)
12、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為主)
14、中國鹽業總公司(即中鹽勘察設計院)
15、延長油礦管理局(陝西省)
16、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地質院校:
1、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北京)
2、吉林大學(原長春地質學院)
3、成都理工大學(原成都地質學院)
4、長安大學(原西安地質學院)
5、石家莊經濟學院(原河北地質學院)
6.中國海洋大學(原山大地礦系)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
(一)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的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質勘查單位統一劃歸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歸口管理,並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
(二)組建中國地質調查局,作為國土資源部所屬的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的事業單位。具體職能和編制由國土資源部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審定。
(三)各工業部門所屬地質勘查隊伍要根據不同情況積極推進改革。冶金、有色、輕工、化工、建材等部門所屬的地質勘查單位,可以從各自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改組為企業或進入企業集團,具體實施方案由國家經貿委與各工業局研究確定。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可以從所屬地勘隊伍中保留一支從事放射性礦產勘查的精幹隊伍,其餘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同步進行屬地化、企業化改革,具體實施方案由國防科工委研究確定。武警黃金地質勘查部隊的改革,按照中央軍委和國務院的有關決定執行。輕工局所屬部分地勘單位,並入中國鹽業總公司。
一、地質部地勘系統
中國地質調查局:2001年成立,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天津地質研究所(天津地調中心)
沈陽地質研究所(沈陽地調中心)
南京地質研究所(南京地調中心)
宜昌地質研究所(宜昌地調中心)
成都地質研究所(成都地調中心)
西安地質研究所(西安地調中心)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全國地質資料館)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中國地質圖書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法技術研究所
勘探技術研究所
探礦工藝研究所
探礦工程研究所
鄭州綜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綜合利用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機關):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
各省市區地質勘查局(組建地質調查院)全部下放。
原石油地質系統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劃歸中國石化集團。
二、冶金地勘系統(原冶金部地質勘查總局)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國冶勘總局),成立於2001年。
中國冶勘總局一局(華北局):燕郊:第一地質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礎工程總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島天元五一五鑽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從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分出):原編制為:一隊:遷安;二隊:衢州;515隊:秦皇島;516隊:宣化;518隊:邯鄲;520隊:邢台;522隊:唐山;物探隊:灤縣;水文隊:定州;超硬材料研究所:探礦技術研究所:燕郊;測繪大隊:燕郊;建築規劃設計院:職工醫院:二級甲等;子弟學校:
中國冶勘總局二局(原華東局606隊):福州:第二地質勘查院、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
中國冶勘總局三局:太原:311隊、312隊、314隊、316隊、地勘院、岩土總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山東局:濟南:2個專業公司,4個綜合地質隊、2個專業地質隊、2個勘查院、1個測試中心和1所高級技工學校:山東正元資源勘查研究院、新疆地質勘查院(烏魯木齊,外派單位)、山東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中南局:武漢,分布在湖北、湖南、廣西三省八市:603隊:大冶;604隊:孝昌; 605隊:襄樊;606隊:黃石;607隊:宜都;608隊:黃石;609隊:黃石;水文隊:黃陂。
中國冶勘總局西北局:西安:西北地質勘查院(西安,原西安地質調查所);五隊(酒泉);六隊(漢中);烏魯木齊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地球物理勘查院:保定,國內三大航空物探隊伍之一。
中國冶勘總局遙感技術應用中心:北京
中國冶勘總局昆明地質調查院:昆明,原西南局昆明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廣州地質調查所:廣州
四川省(西南)、遼寧省(東北)冶金地質勘查局和冶金華東地質勘查局(安徽省)已下放。
三、煤炭地勘系統(即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總部原涿州,現遷北京豐台。
江蘇煤炭地質局:常州,勘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五隊、物測隊、機械研製中心、勘探研究所、江蘇長江機械化基礎工程公司。
浙江煤炭地質局:杭州,浙江華廈工程勘察院,浙江華廈建築基礎工程公司,浙江煤炭測繪院等。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新市鎮,152地質隊、201地質隊、202地質隊和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廣西煤炭地質局:柳州
湖北煤炭地質局:武漢,125隊、182隊、物探測量隊、地質勘查院和湖北省地質勘察基礎工程公司。
青海煤炭地質局:西寧,105勘探隊、132勘探隊、物測隊、勘查院4和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詢公司。
第一勘探局:邯鄲,119勘探隊、129勘探隊、173勘探隊、物測隊、科教中心、地質勘查院、技術研究中心。
第二勘探局:北京,機械研製中心,建築工程公司,地質制圖印刷中心。
水文地質局:邯鄲,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察院、四個水文地質隊和物探、基礎工程、機電安裝、物資供應、地能空調、污水治理等六個專業公司。
航測遙感局:西安
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北京
煤炭資源信息中心:涿州
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涿州
幹部學校(黨校) :涿州
中煤地質報社:涿州
河北省(邢台)、山西省、內蒙古、東北(沈陽)、吉林省、黑龍江省、安徽省(蚌埠)、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泰安)、河南省、湖南省(株洲)、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新疆煤田地質局已下放。
四、核地勘系統(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地質總局)
核地勘隊伍組建於1955年,現有6個地區性地質局、52個地質大隊以及研究院所、工廠、醫院等90個縣團級以上企事業單位,分布於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核工業地質調查院):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為其業務支撐單位,以6個地區核地質研究所為主體,組建6個核工業地質調查分院,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16大隊、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08大隊、核工業東北地質局243大隊作為專業勘查隊伍。
6個地質局所在省的48個地勘單位,以省為單元,整體屬地化,組建遼寧省(東北)、江西省(華東)、湖南省(中南)、廣東省(華南、由韶關遷花都)、四川省(西南)、陝西省(西北)核工業地質局,其餘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9個單位屬地化後(組建了河南省(信陽,原308大隊)、貴州省、甘肅省、青海省等4個核工業地質局),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管理。
五、有色地勘系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地質勘查總局)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有色地調中心):成立於2001年,北京地質調查所、桂林地質調查所、新疆地質調查所、地質資料館、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中資環):成立於2003年,北京索坤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北京遙感中心、北京測繪院、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原物化探中心)、河北有色測繪公司。
19個地質勘查局全部下放:
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天津市地質調查總院,含河北):原華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下轄514隊(承德)、517隊(石家莊)、519隊(保定)、地質四隊(秦皇島)、普查大隊(燕郊)、核工業247隊(寶坻,原屬核工業東北地質局)等六個地質隊和一所職工大學(保定),在天津局本部設有天津市地質勘查總院、地質研究所。
內蒙古有色地質勘查局
遼寧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吉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黑龍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南京。下轄805(六合)、806(徐州)、807(南京)、809(南京)、810(南京)、813(南京)、814隊(鎮江)、研究所(南京)、測繪院(鎮江)、礦產開發研究院(南京)、南京岩土工程勘查院。
浙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紹興)
江西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河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廣西有色地質勘查局
海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貴州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西南有色地質勘查局(昆明,含四川)
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西安,屬陝西省正廳級事業單位,有12二級單位,分布於西安、臨潼、咸陽、寶雞、漢中、商洛等地)
甘肅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青海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新疆有色地質勘查局
六、化工地勘系統(原化工部地質礦山局)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中國明達化工礦業總公司):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16家地質勘查院(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阿城)、江蘇(徐州)、浙江、福建、泰安(鉀鹽地質)、河南、山東、湖北(荊州)、湖南、廣西、貴州(遵義南白)、雲南、陝西)、1家地質研究院(化工地質調查總院(地質研究總院))、1家職工醫院。遼寧省(錦州)、安徽省(馬鞍山向山)、廣東省(花都)、四川省化工地質勘查院(彭州軍樂)等4家已下放。
七、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建材地調中心):原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地質公司,轄26個各省、市、區總隊,現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八、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九、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原為成立於1974年徐水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後總部遷涿州,2004年更現名。
十、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高碑店,原為海洋石油勘探局。
十一、中國石化集團: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原地質礦產所屬石油地質單位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各石油地質局改稱石油局,2000年整體並入中國石化集團。
華北石油(地質)局:鄭州
東北石油(地質)局:長春
華東石油(地質)局:南京
中南石油(地質)局:長沙。
西南石油(地質)局:成都,地質勘察總公司
西北石油(地質)局:烏魯木齊
上海海洋石油(調查)局:
廣州海洋石油(調查)局:2001年劃歸中國地址調查局。
十二、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十三、中國鹽業總公司:中鹽勘察設計院(前身是輕工業部鹽業勘探隊):長沙
總之,地質專業還不錯,本人也是學地質勘查的。還有疑問,加一下人人網的「地質」公共主頁,相信裡面的東西會對你有幫助
㈥ 地質探礦和生產探礦有什麼不同
地質探礦知道生產,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那句: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應征理論,地質探內礦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結合容比較密切的作業,而生產探礦已經作出了實踐,只能在生產過程中完善地質探礦,更加准確的全都探明儲量,或者等等111B
㈦ 探礦權收益現狀
(一)黑龍江省探礦權分布基本情況
黑龍江省已形成了以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為主體,多種經濟類型並存的地質勘查行業隊伍。截至2008年底,黑龍江省地質勘查行業具有地質勘查資質單位共102家。主要開展地質礦產勘查工作單位有: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省煤田地質局、省有色地勘局、省黃金工業管理局、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黑龍江總隊、武警部隊黃金第一總隊、化工部黑龍江地勘院以及大慶石油總公司的勘查單位等8個部門。具體情況如表4-1、4-2所示。
表4-1 探礦權發證按勘查階段統計表
(二)黑龍江省礦產資源勘查財政收入現狀
在礦產資源申請探礦權過程中,探礦權人需根據《中華人民礦產資源法》、《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在中國境內進行探礦權申請的需繳納探礦權使用費,申請由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的礦產地的尚需繳納探礦權價款。近幾年來,全省探礦權個數及其使用費和價款繳納情況見表4-3所示。由表中可以看出,全省有償使用探礦個數2004年最多,而探礦權使用費和價款收入在2005年達到目前最高峰,即1.05億元。
表4-2 探礦權勘查登記按礦產分類統計表
表4-3 2002~2006年全省有償出讓探礦權個數及繳納探礦權使用費及價款情況
(據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2002-2009)
(三)2003~2008年地質勘查取得成果的基本情況
1.2003~2007年地質勘查取得的成果
2003年度,固體礦產勘查穩步推進,其中各地勘單位在國補、省補以及自投資金的各類地質勘查中圈出有一定數量的多金屬,貴金屬異常區和礦(化)點及礦體,並預測多處成礦區和找礦區,同時也找到具有一定規模的非金屬礦產並獲得了一定資源量。全省勘查工作中有突破性進展的礦區多處,已發現小型岩金礦產地4處,小-中型鉛鋅礦產地2處,中-大型建材非金屬礦產地2處。東安大型岩金礦資源儲量通過國家級評審,探明資源儲量24.3噸,平均品位8.99克/噸。
2004年度,各地勘單位在國補、省補以及自投資金的各類地質勘查中圈出一定數量的多金屬,貴金屬異常區和礦(化)點及礦體,並預測多處成礦區和找礦區,同時也找到具有一定規模的非金屬礦產並獲得了一定資源量。2004年全省勘查工作中有突破性進展的礦區多處,其中在阿城市白嶺區發現了較具前景的鉛鋅礦床;鐵力市鹿鳴-平安區發現了有望達到中-大型的鉬礦床;黑河市爭光岩金礦和黑河三道灣子金礦有望達到中型以上礦產地。
2005年度,勘查成果比較顯著,煤炭新增資源儲量6.2億噸,遜克東安岩金礦外圍新增資源儲量10噸,新發現了大興安嶺呼中區上中埃基西馬亞河地區鉛鋅、寧安市沙蘭鎮地區金銀、大興安嶺塔源二支線金銀、黑河市三道溝-豬肚子河岩金、黑河市上馬場鄉納金口子岩金、寧安市黃旗溝地區鉛鋅錫、雙鴨山寒蔥溝鐵等7處小-中型礦產地和一些重大找礦線索。
2006年,通過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工作,發現礦點(礦化點)40餘處,可供進一步勘查的靶區5處;利用中央和省礦產資源補償費安排地質勘查項目57個,項目資金19572萬元。寧安英城子岩金礦預測資源量達到10噸,黑河爭光岩金礦控制內蘊經濟資源量20噸,雙鴨山寒蔥溝鐵礦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達500萬噸,大興安嶺地區探明可望達到中型的鉛鋅礦和鉬礦各1處,呼瑪椅子圈煤礦煤炭預測資源量達1.3億噸。在得爾布干成礦帶上發現了白卡魯山碧水鉛鋅礦,在中部小興安嶺———張廣才嶺成礦帶首次發現了大型的鐵力市鹿鳴鉬礦床,已經探求控制的和推斷的鉬金屬量大於10萬噸,同時,又發現了同類型的霍吉河鉬礦床。
2006年,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依託省資源開發融資平台,建立了境外資源開發貸款項目儲備庫,運作的境外項目達66個。龍興集團取得了俄羅斯圖瓦共和國塔什特克大型鉛鋅多金屬礦的礦產資源使用權,哈爾濱龍港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取得了俄羅斯赤塔州莫戈恰區涅爾丘甘煤礦的礦產資源使用權,省地勘局對玻利維亞聖克魯斯省穆能鐵礦進行了前期調研。黑龍江省地質科學研究所將蘭塔爾斯卡亞采礦公司股權的70%轉讓,收回了前期投資並有所獲利。庫頓岩金礦勘查已探求金資源量35噸,預測全區金資源量90噸。赴南澳大利亞考察礦業,初步達成了銅礦的合作意向。礦業集團在俄馬加丹州砂金開采工作已經正常開展,馬加丹州岩金勘查項目已與湖南鼎新公司達成轉讓協議,並投資進行地質勘查工作。赴玻利維亞考察礦產資源,已通過穆通鐵礦的初步立項論證。黑龍江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院與澳大利亞北部省洽談,取得了合作勘查開發該地區礦產資源的共識,並在辛巴威選了一處金礦、一處鉭鐵礦作為投資目標。省區域地質調查所與俄羅斯濱海邊疆區達成了開發紅山鉛鋅礦的協議。
2006年,齊齊哈爾礦產勘查總院與澳大利亞就爭光岩金合作項目重新談判,補償資金大部分已到位;地勘一院與大連新發展集團合作,新發展集團已投入400萬元進行風險勘查;地勘四院成功運作地熱項目;地勘五院的鹿鳴鉬礦、紅旗山鐵多金屬礦和大西北岔硅石礦三個礦權成功合作。地勘六院辦理了翠宏山鐵多金屬礦礦權延續,霍吉河多金屬礦的礦權合作也正在全力推進。科研所與澳大利亞合作組建龍邦礦業,引進澳方100萬澳元資金。礦業集團將多寶山銅礦床勘查許可證更名,保障了多寶山礦田整體開發。黑龍江省地勘局與福建天寶集團合作開發三道灣子金礦,已經投產。
2007年,中國地質調查局與省國土資源廳於11月2日簽署了《合作開展黑龍江省多寶山地區礦產遠景調查協議書》,投資4000萬元,用3年時間在該區進行礦產遠景調查綜合方法技術試驗與示範。啟動全省煤炭資源調查工作。經多次溝通協調,省財政擬出資2億元,自2007年開始,用5年時間,開展全省煤炭資源調查工作。2007年開展3個區塊,調查面積2.78萬平方千米,資金概算0.76億元。開展城市地質調查試點工作。省國土資源廳與哈爾濱市政府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投資5000萬元,分3年時間在哈爾濱市開展城市地質調查試點工作,為城市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環境評價和生態環境整治及城市建設發展等提供依據。發現了綏濱縣福興煤礦大型礦產地1處,黑河市上馬場鄉岩金、大興安嶺地區碧水鉛鋅等中型礦產地2處,呼中區偃尾山銅多金屬礦、樺南縣亂泥溝金銀礦、樺南縣二伐岩金礦、寧安市英城子外圍金(銀)礦、大興安嶺松嶺區大子楊山—紅光一帶煤礦等小型礦產地5處。新增資源儲量:煤炭4.02億噸;金屬量:金6.4噸,鉬0.43萬噸,鎢0.86萬噸;鉛鋅3萬噸;礦石量:鐵340萬噸。有力地提高了礦產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省國土資源廳負責的援藏地質找礦項目,投資1000萬元,利用兩年時間,共發現了3個大型礦床、3個中型礦床、3個礦點和一批重要找礦線索。
2007年,省坤源公司與帝國礦業公司(寮國)進行合作勘查湄公河畔的孟巴本鎮金礦項目普查。
2.2008年地質勘查取得的成果
2008年1月,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與黑龍江省政府在哈爾濱簽署了《黑龍江省公益性地質調查及戰略性礦產勘查協議》,該協議的簽署,是中央和地方合作開展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的一次全新探索,也是提高全省基礎地質工作程度和研究水平,促進地質礦產勘查,實現地質找礦重大突破的一個重要舉措。協議確定開展公益性地質調查,統一部署重點成礦區帶地質找礦工作;開展區域地質調查、區域地球化學勘查工作、勘查技術方法試驗、礦產遠景調查和重大地質問題研究;開展煤炭資源及非常規能源調查評價;開展城市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開展公益性地質調查成果保護和處置研究等。目前初步框定各類合作項目13.6億元。合作周期為2008~2015年。
(1)新發現礦產地和新增查明的礦產資源儲量情況
2008年,完成階段性勘查煤礦地4個,其中大型1個(勘探)、中型1個(普查)、小型2個(詳查1個、勘探1個);本年新發現煤礦產地7個(大型1個、中型1個、小型5個),鉬2個(中型1個、小型1個);本年提高規模級別的煤礦產地4個(大型2個、中型2個)。新增查明(333)級以上礦產資源儲量為:煤738253千噸,其中已經資源儲量評審備案256633千噸、已經地質勘查報告評審26550千噸、未經地質勘查報告評審455070千噸(伴生油頁岩17400千噸);鉬金屬量18008噸(未經地質勘查報告評審);金金屬7107千克(未經地質勘查報告評審)。
(2)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取得重大成果
自2006年國家全面實施危機礦山找礦以來,全省共有8個國有大中型礦山開展了礦山接替資源找礦項目。2008年度實施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項目6個,其中3個項目取得了顯著的地質找礦成果。黑龍江省鶴崗煤礦接替資源勘查,該礦為國有大型煤礦,在本項目實施前,保有(333)級及以上資源量153000萬噸。初步估算新增(333)+(334)?煤炭資源量31949萬噸(未經地質勘查報告評審),其中(333)級及以上資源量10920萬噸。可延長礦山服務年限9年,解決數萬人就業。黑龍江省雞西煤礦接替資源勘查,2008年在礦區外圍普查找礦,初步估算新增(333)+(334)?煤炭資源量30000萬噸(未經地質勘查報告評審),其中(333)級及以上資源量10000萬噸。
另外,黑龍江省寶清縣老柞山金礦接替資源勘查,本礦為國有大型金礦山。原(333)級及以上資源量24400千克,經歷年開發已開采殆盡,現保佑資源儲量700千克。在主礦帶的深部發現了延伸礦體及盲礦體10條,初步估算新增(333)級及以上金資源量4000千克。
(3)煤炭資源勘查成果顯著
黑龍江省依蘭縣依蘭煤礦深部勘探,原為小型煤礦,原有(333)級及以上煤炭資源量2241萬噸。2005年以來在礦區深部開展詳查、勘探工作。2008年發現深部礦體長7千米,估算新增(333)級及以上煤炭資源量15622萬噸(已經資源儲量評審)。黑龍江省綏濱縣福興煤炭普查,原為中型煤礦,原有煤炭資源量為(334)級,經2007~2008年普查工作,估算新增(333)級及以上煤炭資源量7540萬噸(已經資源儲量評審備案)。黑龍江省寶清縣元寶區煤炭普查,2008年開展普查工作,估算(333)級以上煤炭資源量6000萬噸(未經地質勘查報告評審)。黑龍江省七台河市馬場區煤炭詳查,原為中型煤礦,原有(333)級以上煤炭資源儲量56392萬噸。2004年以來開展普查、詳查工作,本年估算新增(333)級以上煤炭資源量4000萬噸(未經地質勘查報告評審)。黑龍江省七台河煤礦接替資源勘查,2007年以來開展普查工作,本年估算新增(333)級以上煤炭資源量3000萬噸(未經地質勘查報告評審)。黑龍江省呼瑪縣鷗浦盆地362高地煤礦勘探,2007年以來開展勘探工作,本年估算新增(333)級以上煤炭資源量2655萬噸(已經地質勘查報告評審)。黑龍江省密山市太平煤炭普查,2005年以來開展普查工作,本年估算新增(333)級以上煤炭資源量2578萬噸(未經地質勘查報告評審)。黑龍江省七台河市北山口煤炭詳查,2007年以來開展詳查工作,本年估算新增(333)級以上煤炭資源量2501萬噸(已經資源儲量評審備案)。黑龍江省雞東縣寶泉參場西區煤炭詳查,原為小型煤礦,原有(333)級以上煤炭資源量2080萬噸。2007年以來開展詳查工作,本年估算新增(333)級以上煤炭資源量2200萬噸(已經資源儲量評審備案)。東寧縣東寧煤田浪東溝礦區詳查,2008年開展詳查工作,估算(333)級以上煤炭資源量2029萬噸(未經地質勘查報告評審)。黑龍江省鹿山煤礦二井區生產補充勘探,原為小型煤礦,原有(333)級及以上煤炭資源量4124萬噸。2008年開展補充勘探,本年估算新增(333)級及以上煤炭資源量2000萬噸(未經地質勘查報告評審)。
(4)金屬資源勘查成果明顯
在小興安嶺—松嫩盆地邊緣成太帶(Ⅲ級)孫吳有色金屬成礦區(Ⅳ級)實施的2個鉬礦勘查工作成果突出:黑龍江省遜克縣霍吉河鉬多金屬礦床詳查,2008年開展詳查工作,估算(333)級及以上資源量鉬金屬量13008噸(未經地質勘查報告評審)。黑龍江省孫吳縣蓮花山鉬多金屬礦產普查,2008年開展詳查工作,估計(333)級及以上資源量鉬金屬量5000噸(未經地質勘查報告評審)。
黑龍江省東寧縣金廠礦區及外圍岩金普查,該礦自1994年發現至2007年,已成為特大型金礦,(333)級金資源量已達63406千克。2008年繼續開展普查工作,估算新增(333)級及以上資源量金屬量3107千克(未經地質勘查報告評審)。
(四)黑龍江省地質勘查行業投入-產出現狀
黑龍江省地質勘查行業投入產出情況如表4-4所示。
表4-4 2002~2006年黑龍江省地勘行業投入-產出情況
續表
註:國家地質勘探費中包括國土資源大調查、國家礦補、中央財政補貼。
2008年礦產資源勘查完成實物工作量:鑽探347650米,坑探11899米,槽探97萬立方米,淺井3409米。地勘單位完成主要實物工作量及完成比例情況如表4-5所示。
表4-5 地勘單位完成主要實物工作量及完成比例
㈧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昆明地質勘查院和紫金礦業西南地勘院,各自的福利待遇怎麼樣、學地質勘查的
搞地質的都差不多 工資基本上差不了多少 就看你野外的補助有多少 還有就是你項目的盈利情況
㈨ 黑龍江省地質礦產局的直屬單位
局直屬處級單位復21個:省地制質調查研究總院、省地質調查研究總院齊齊哈爾分院、省齊齊哈爾礦產勘查開發總院、省第一地質勘察院、省第四地質勘察院、省第五地質勘察院、省第六地質勘察院、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省九○四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省區域地質調查所、省地球物理勘察院、省地質科學研究所、省地質礦產測試應用研究所、省地質測繪院、省樁基礎工程公司、省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省地質建設公司、省地質探礦機械廠、省地質礦產物資供銷總公司、東北工程技術學校、局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