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局植被
『壹』 我國的地形特徵對地質,植被的影響
不知道你說的這個中部地區是怎麼劃分出來的
1、地形:大部分地區以低山丘陵為主,山西回為高原答,平原較少(主要分布於湖南南部,湖北、江西北部)
2、水文:大部分地區河流流量大且季節變化大,汛期主要出現在夏季,安徽北部、河南、山西(秦淮以北)有結冰期,但結冰期較短,秦淮以北河流含沙量較大
3、植被:秦淮以北為溫帶落葉闊葉林為主,秦淮以南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
4、自然資源:山西以煤炭為主,且有鋁土分布,河南主要是石油,安徽煤炭豐富,其他地區有色金屬蘊藏量較大
5、優勢條件:資源、能源豐富,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市場較廣闊,交通比較便利,靠近京津唐和滬寧杭工業基地,便於吸引資金和技術
6、發展方向:資源深加工及綜合利用
7、採取的措施:利用靠近沿海地區的區位優勢,吸收東部地區的資金和技術,發揮本地區資源和勞動力優勢,大力發展電力、冶金、化學等資源密集型工業
『貳』 植被對地質災害的影響,謝謝
植被多 植物根系多 有利於保持土壤 不容易水土流失 植被少的話 遇到雨水多的時候容易發生滑坡 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叄』 南華山的地形地貌及植被特點
南華山生態走廊,系懷玉山脈,地質結構以花崗岩為主,岩性堅硬,內山勢險峻,怪石奇容峰連綿。它由3條大崗,2條深溝組成。主峰南華山海拔1166.2米,與山巒橫亘的1114菜刀崗接壤,生態保護區內有山林22000餘畝,除香果樹、長序榆、紅豆杉等多種珍惜樹種外,還有百畝野枇杷,千畝紅南木,千畝楓香樹,千年梅樹王,千年甜茶樹王,成片梅樹堪稱江南一絕,甜茶具有止咳化痰之功能,且越泡越甜,堪稱浙西一絕,萬畝闊葉林也是開化縣境內少有的,構成獨特的風景線;漫山遍野的木本糧食樹種:兩櫧(甜櫧、綿櫧)。三栗(板栗、錐栗、茅栗)、四櫟(石櫟、白櫟、青岡櫟),素有野生糧食倉庫之稱。優越的植物資源,既為飛禽走獸生存提供了豐足的食糧,又為各種動物棲息、繁衍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據霞光村已77歲的蘭金成介紹,他從小至今,在山裡看到的除老鷹、烏鴉、喜鵲、麻雀、八哥、兔子、黃麂、野豬等一般性的飛禽走獸外,還看到長尾雉、白鷳(山雞)、勺雞(竹雞)和黑麂、金貓、山跳、小靈貓、黑熊(狗熊)、豹等珍稀禽獸。
『肆』 為什麼有的地方植被覆蓋越高但是地質災害卻越多
能有最好覆蓋的越高,但是企業的地質災害卻越多,這主要是因為大體形成了不同,就是氣候不一樣,所以造成一些低智商的災害。
『伍』 自然植被生態環境地質
海南島早期大部分地貌為自然植被所覆蓋,隨著社會的發展及人口的增多,自然植被逐漸減少,特別是自然植被中的天然林,數量急劇減少,而次生林和人工林則隨之增加,改變了海南島東北部熱帶植被的林相組成與結構。
7.1.1 季雨林生態環境地質
季雨林分布於海南島東北部南部瓊中縣鸚哥嶺北側、橫嶺—光頭嶺一帶的中低山地區,面積分別為68km 2、174km 2,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足,多年平均降雨量大於2000mm。岩性為海西、印支期花崗岩和石炭系沉積砂岩,其生態分區可命名為中低山花崗岩類季雨林生態區(Ⅰ-4-1)、中低山沉積岩類季雨林生態區(Ⅰ-C-1)(見圖7.2)。
7.1.2 雨林生態環境地質
雨林分布於調查區西南部瓊中縣鸚哥嶺—黎母嶺一帶,中低山地貌區,面積280km 2,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大於2000mm,主要岩性為白堊系沉積砂岩,其次為花崗岩,其生態分區命名為中低山花崗岩類雨林生態區(Ⅰ-4 -2),中低山沉積岩類雨林生態區(Ⅰ-C-2)(見圖7.2)。
7.1.3 常綠闊葉林生態環境地質
常綠闊葉林分布於調查區西南部瓊中縣鸚哥嶺—黎母嶺一帶各山頂部位,其外圍為雨林區,面積183km 2,氣候、地層岩性條件均與雨林區相近,分為中低山花崗岩類常綠闊葉林生態區(Ⅰ-A-3)、中低山沉積岩類常綠闊葉林生態區(Ⅰ-C-3)(見圖7.2)。
7.1.4 紅樹林生態環境地質
紅樹林主要分布於調查區北部鋪前灣東寨港、東部高隆灣清瀾港濱海潟湖,面積24km 2,其中分布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區域為鋪前灣的東寨港,面積18km 2。紅樹林生長於海岸帶泥沙質海灘、氣候溫暖、水質干凈、海水交換通暢的地區,是熱帶海岸特有的植被品種,命名為濱海平原鬆散層類紅樹林生態區(Ⅵ-E-4)。
圖7.1 海南島東北部植被圖
圖7.2 海南島東北部生態環境地質分區圖
7.1.5 針葉林生態環境地質
針葉林分布於屯昌縣南坤鎮西北部小區域范圍內,面積56km 2,地貌為丘陵,氣候濕潤多雨,地質岩性為花崗岩,其生態分區為丘陵花崗岩類針葉林生態區(Ⅱ-A -5)。
7.1.6 灌叢生態環境地質
灌叢分布區域較廣,主要分布於調查區東南、西南部,區內面積約為2390km 2。其生長區地貌類型多樣,海南島東北部所有地貌類型區均有分布,其地質岩性條件也多樣,有花崗岩、沉積岩、變質岩、火山岩、第四紀鬆散層,其生態分區分為中低山花崗岩類灌叢生態區(Ⅰ-A -6)、中低山沉積岩類灌叢生態區(Ⅰ-C-6)、丘陵花崗岩類灌叢生態區(Ⅱ-A -6)、丘陵沉積岩類灌叢生態區(Ⅱ-C-6)等。
7.1.7 草原生態環境地質
草原分為濕性草原、低丘台地草原、丘陵山地草原。濕性草原分布於文昌市翁田鎮—公坡鎮—文教鎮一帶,分布面積231km 2,分布地貌為濱海平原,地層岩性為濱海松砂土,氣候相對乾燥。低丘台地草原分布於瓊山區、澄邁、臨高、定安的火山岩台地區,分布面積1171km 2。丘陵山地草原分布於調查區西南部的丘陵、山地區,面積835km 2。低丘台地草原與丘陵山地草原分布區岩性有花崗岩、沉積岩、變質岩,岩性多變。草原生態可劃分為丘陵花崗岩類草原生態區(Ⅱ-A -7)、丘陵沉積岩類草原生態區(Ⅱ-C-7)、剝蝕堆積台地變質岩草原生態區(Ⅲ-B-7)、火山岩台地草原生態區(Ⅳ-D-7)、濱海平原鬆散層類草原生態區(Ⅳ-E-7)。
『陸』 我國植被情況如何
什麼是植被
什麼是植被?植被就是覆蓋地表的植物群落的總稱。所謂植物群落,是指據一定地段的植物的總體,如森林、灌叢、草叢、果園、玉米地等。一棵樹木、一株草、一棵玉米等都是植物的概念,而不是植被。毛主席說過有些人「只是樹木,不見森林」,是比喻「只見局部,不見全部」,所以植被對植物個體來說,它是一個整體,全面的概念。
我國的植被研究工作開始於本世紀三十年代。植被分類標准主要以建群植物的外貌(即生活型)為主,同時還要考慮空間層次(即空間層片)和時間層次(即時間層片,主要是指栽培群落),以外還要考慮土壤基質和生境。在植被分區方面,不僅要考慮天然原生植被,同時還要考慮天然次坐植被和栽培植被。在植被與環境條件的聯系方面,不僅要考慮大氣候環境,同時還要注意基質(即地質和土壤)條件。
我國位於北半球歐亞大陸的東部,東面面臨太平洋,西部深入大陸腹地。最北到達北緯53°,即漠河,南到北緯4°,即曾母暗沙,即寒溫帶、溫帶、亞熱帶、熱帶。在植被上的表現主要就是:寒溫帶落葉針葉林、溫帶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和落葉闊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和雨林等。當然,熱量帶還可以進一步劃分,如把溫帶劃分成溫帶和暖溫帶,將亞熱帶劃分成過渡亞熱帶和典型亞熱帶,將熱帶分成過渡熱帶和熱帶等等。
我國的水分狀況,或者說濕度狀況,由東南向西北逐漸趨向乾燥。我國夏季盛行東南季風,這時全國絕大部分受北太平洋熱帶濕潤氣團控制,雨量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並且常常有台風。冬季盛行西北季風,大部分國土受西伯利亞氣團控制,寒冷、乾燥、少雨雪,並且常常發生強大的寒流。由於我國的降水主要來自東南季風,因而自東西向西北年降水量逐漸減少,濕度則由濕潤逐漸變得乾燥,這樣大致可分為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極端乾旱地區等五個地區。在植被分布上的表現就是:森林地帶、草甸草原(或森林草原)地帶、草原地帶、荒漠地帶、裸露荒漠地帶等。
當然,由於我國土地遼闊,氣候狀況是很復雜的。例如新疆北部的准噶爾盆地,主要受大西洋濕潤氣流的影響,因而年降水量有所增多,乾旱中心出現在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我國南面隔印度次大陸不遠便是印度洋,因而從廣西西部經雲貴高原到西藏南部,主要受印度洋季風控制,年降水量也很多,並且在青藏高原上年降水量表現出自南向北遞減的趨勢。
我國的地形條件也是很復雜的。我國山地和高原占國土面積的80%以上。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形成了獨特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植被。其它還有雲貴高原、黃土高原等,海拔多在1000-2000米以上,對植被也有一定的影響。
同時我國有許多超過海拔2000米和3000米的山地,在高原面上的山地有很多超過5000米和6000米。山地氣候和山地植被的特點是垂直變化很明顯。而且高大的山脈對氣候和植被的區域分異也有影響。例如,川西山地、太行山地、大興安嶺等,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恰與夏季東南季風方向垂直,因而這些山地東側較西側濕潤,成為植被上東西分區的界線。而東西走向的山地,則是不同溫度帶的界線,如秦嶺,是亞熱帶與溫帶的界線,天山是溫帶與暖溫帶的界線等等。另外,我國西部山地有許多冰川、雪山,為荒漠綠洲提供了豐富的水源,對發展乾旱地區的農業、畜牧業有重要意義,這是世界上其它國家所少有的。我國乾旱地區的綠洲農業,是沒有旱災的。如西南亞、北非、澳大利亞、美洲等,都很少具備這種條件。當然,山地對人類有不利的一面,但我們要利用其有利的方面,揚長避短地利用山地。
我國的土壤條件也很復雜。我國土壤的復雜性,一方面與地帶性氣候和植被型有關,如寒溫帶和溫帶針葉林地區的灰化森林土,溫帶落葉闊葉林的棕色森林土,草甸草原的黑鈣土,典型草原的栗鈣土,荒漠地區的棕鈣土、灰鈣土,亞熱帶的紅壤、黃壤,熱帶的磚紅壤等,此外,還有山地土壤的垂直變化等。另一方面,我國土壤的復雜性也與我國復雜的地質條件有關,往往在一個地區,或甚至在很小范圍內,土壤就有很大變化。例如在亞熱帶地區,有酸性的花崗岩區、沙臭岩區和鹼性的石灰岩區;有酸性紅色粘土、酸性紫色土沉積層,也有鹼性即石灰性的鈣質紫色土沉積層。同時我國的花崗岩除酸性的外,在乾旱地區還有石灰性的,這也是一種很有趣的地質現象。這些不同的土壤母質決定著土壤性質,往往使土壤在很小范圍內交錯分布、重復出現,有時在幾公尺范圍內就可變化很大。這對植被的發育和分布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反觀印度、澳大利亞、美國、非洲以及歐洲等地,其地質和土壤條件都不如我國復雜。
我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自然條件,決定了我國植被的地理分布規律。一般所公義的緯向變化、經向變化,在我國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在我國,植被的分布是水、熱狀況綜合作用的結果。植被帶的走向,大致呈東北-西南方向,即所謂華夏式走向,遞變的方向是東南-西北向,與東南季風的方向一致。
我國的植被分布規律既不能說以緯向變化為主,也不能說以經向變化為主。我國東半部的森林植被,南北方向上的變化很明顯。但就全國來說,是從東南向西北遞變的,依次出現森林、草原、荒漠和裸露荒漠。青藏高原上的植被,也不是像從前有些人所想像的「寒原一塊」,其植被分布有明顯的地帶性分異,大致是東部和南部高原邊緣為森林地帶,向西北依次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
植物的生長,或者植被的發育,是受生態因子(即自然條件)控制的。生態因子主要是陽光、溫度、水分、礦物質(土壤)、氧氣、二氧化碳等。其中地區性變化較大,而且有一定分布規律的,是前面四個因子,即陽光、溫度、水分、礦物質。也就是說,植被的分布主要與氣候和土壤有關系。人類對植被的改造利用,同樣不能脫離一定的氣候和土壤條件
『柒』 我國的植被情況
什麼是植被
什麼是植被?植被就是覆蓋地表的植物群落的總稱。所謂植物群落,是指據一定地段的植物的總體,如森林、灌叢、草叢、果園、玉米地等。一棵樹木、一株草、一棵玉米等都是植物的概念,而不是植被。毛主席說過有些人「只是樹木,不見森林」,是比喻「只見局部,不見全部」,所以植被對植物個體來說,它是一個整體,全面的概念。
我國的植被研究工作開始於本世紀三十年代。植被分類標准主要以建群植物的外貌(即生活型)為主,同時還要考慮空間層次(即空間層片)和時間層次(即時間層片,主要是指栽培群落),以外還要考慮土壤基質和生境。在植被分區方面,不僅要考慮天然原生植被,同時還要考慮天然次坐植被和栽培植被。在植被與環境條件的聯系方面,不僅要考慮大氣候環境,同時還要注意基質(即地質和土壤)條件。
我國位於北半球歐亞大陸的東部,東面面臨太平洋,西部深入大陸腹地。最北到達北緯53°,即漠河,南到北緯4°,即曾母暗沙,即寒溫帶、溫帶、亞熱帶、熱帶。在植被上的表現主要就是:寒溫帶落葉針葉林、溫帶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和落葉闊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和雨林等。當然,熱量帶還可以進一步劃分,如把溫帶劃分成溫帶和暖溫帶,將亞熱帶劃分成過渡亞熱帶和典型亞熱帶,將熱帶分成過渡熱帶和熱帶等等。
我國的水分狀況,或者說濕度狀況,由東南向西北逐漸趨向乾燥。我國夏季盛行東南季風,這時全國絕大部分受北太平洋熱帶濕潤氣團控制,雨量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並且常常有台風。冬季盛行西北季風,大部分國土受西伯利亞氣團控制,寒冷、乾燥、少雨雪,並且常常發生強大的寒流。由於我國的降水主要來自東南季風,因而自東西向西北年降水量逐漸減少,濕度則由濕潤逐漸變得乾燥,這樣大致可分為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極端乾旱地區等五個地區。在植被分布上的表現就是:森林地帶、草甸草原(或森林草原)地帶、草原地帶、荒漠地帶、裸露荒漠地帶等。
當然,由於我國土地遼闊,氣候狀況是很復雜的。例如新疆北部的准噶爾盆地,主要受大西洋濕潤氣流的影響,因而年降水量有所增多,乾旱中心出現在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我國南面隔印度次大陸不遠便是印度洋,因而從廣西西部經雲貴高原到西藏南部,主要受印度洋季風控制,年降水量也很多,並且在青藏高原上年降水量表現出自南向北遞減的趨勢。
我國的地形條件也是很復雜的。我國山地和高原占國土面積的80%以上。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形成了獨特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植被。其它還有雲貴高原、黃土高原等,海拔多在1000-2000米以上,對植被也有一定的影響。
同時我國有許多超過海拔2000米和3000米的山地,在高原面上的山地有很多超過5000米和6000米。山地氣候和山地植被的特點是垂直變化很明顯。而且高大的山脈對氣候和植被的區域分異也有影響。例如,川西山地、太行山地、大興安嶺等,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恰與夏季東南季風方向垂直,因而這些山地東側較西側濕潤,成為植被上東西分區的界線。而東西走向的山地,則是不同溫度帶的界線,如秦嶺,是亞熱帶與溫帶的界線,天山是溫帶與暖溫帶的界線等等。另外,我國西部山地有許多冰川、雪山,為荒漠綠洲提供了豐富的水源,對發展乾旱地區的農業、畜牧業有重要意義,這是世界上其它國家所少有的。我國乾旱地區的綠洲農業,是沒有旱災的。如西南亞、北非、澳大利亞、美洲等,都很少具備這種條件。當然,山地對人類有不利的一面,但我們要利用其有利的方面,揚長避短地利用山地。
我國的土壤條件也很復雜。我國土壤的復雜性,一方面與地帶性氣候和植被型有關,如寒溫帶和溫帶針葉林地區的灰化森林土,溫帶落葉闊葉林的棕色森林土,草甸草原的黑鈣土,典型草原的栗鈣土,荒漠地區的棕鈣土、灰鈣土,亞熱帶的紅壤、黃壤,熱帶的磚紅壤等,此外,還有山地土壤的垂直變化等。另一方面,我國土壤的復雜性也與我國復雜的地質條件有關,往往在一個地區,或甚至在很小范圍內,土壤就有很大變化。例如在亞熱帶地區,有酸性的花崗岩區、沙臭岩區和鹼性的石灰岩區;有酸性紅色粘土、酸性紫色土沉積層,也有鹼性即石灰性的鈣質紫色土沉積層。同時我國的花崗岩除酸性的外,在乾旱地區還有石灰性的,這也是一種很有趣的地質現象。這些不同的土壤母質決定著土壤性質,往往使土壤在很小范圍內交錯分布、重復出現,有時在幾公尺范圍內就可變化很大。這對植被的發育和分布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反觀印度、澳大利亞、美國、非洲以及歐洲等地,其地質和土壤條件都不如我國復雜。
我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自然條件,決定了我國植被的地理分布規律。一般所公義的緯向變化、經向變化,在我國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在我國,植被的分布是水、熱狀況綜合作用的結果。植被帶的走向,大致呈東北-西南方向,即所謂華夏式走向,遞變的方向是東南-西北向,與東南季風的方向一致。
我國的植被分布規律既不能說以緯向變化為主,也不能說以經向變化為主。我國東半部的森林植被,南北方向上的變化很明顯。但就全國來說,是從東南向西北遞變的,依次出現森林、草原、荒漠和裸露荒漠。青藏高原上的植被,也不是像從前有些人所想像的「寒原一塊」,其植被分布有明顯的地帶性分異,大致是東部和南部高原邊緣為森林地帶,向西北依次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
植物的生長,或者植被的發育,是受生態因子(即自然條件)控制的。生態因子主要是陽光、溫度、水分、礦物質(土壤)、氧氣、二氧化碳等。其中地區性變化較大,而且有一定分布規律的,是前面四個因子,即陽光、溫度、水分、礦物質。也就是說,植被的分布主要與氣候和土壤有關系。人類對植被的改造利用,同樣不能脫離一定的氣候和土壤條件。
『捌』 植被與地質災害
植被起到護坡和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對斜坡的演化和穩定性具有一定的影響。調查區北部植被覆蓋度低,地質災害分布廣泛;南部植被覆蓋度高,地質災害不發育,植被覆蓋度與地質災害分布呈現出顯著的關聯性(圖4-19)。但是,植被不是決定地質災害是否發育的根本原因。
區內植被對斜坡變形、演化和地質災害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水文地質效應:植被不同程度地阻滯了地面徑流,增大了降水對坡體的入滲補給量。區內地下水匱乏,一般不存在植被對地下水的蒸騰排泄作用。
圖4-19 植被覆蓋度與地質災害危險程度對比圖
(2)力學效應:植被根系具有加固土體,提高土體抗剪強度的能力,嵌入基岩或下部老黃土的根系還起到錨筋作用;同時,坡體上植被的自重又增加了坡體的荷重,並向坡體傳遞風的動力荷載。
(3)護坡效應:植被發育的地區不易產生水土流失,地形侵蝕切割較緩慢,斜坡變形破壞較弱。相反,植被覆蓋率低的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地形切割強烈,斜坡變形破壞較強。
調查區南部汾川河流域植被發育,其主要組成樹種有遼東櫟、山楊、白樺等闊葉樹以及油松、側柏等針葉樹,植被覆蓋率一般>0.6,局部>0.8,這一地區的坡體相對穩定,地質災害很少發生。而北部延河流域植被不發育,以森林灌叢草原為主,主要有荊條、酸棗、狼牙刺等灌木以及白羊草、黃背草等眾多草本植物,植被覆蓋率一般<0.3,大多數區域<0.6,水土流失嚴重,坡體穩定性差,地質災害十分發育。據調查統計,在293處實地調查滑坡中,幾乎都發生在北部的延河流域,只有一處發生在南部汾川河流域。
『玖』 分析我國植被類型的特點
我國森林植被由南向北依次分布著熱帶雨林和季雨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溫帶針葉落葉闊葉林帶和寒溫帶針葉林帶.在西北和西南等地區還存在植被的非地帶性分布.這些森林植被中,以喬木為主體的群落有 14 個植被型、 25 個植被亞型、 48 個群系組;各植被類型內的氣候資源,尤其是水熱資源各有自己的特徵.多樣化的氣候資源和繁多的森林植被類型,為我國森林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的形成與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樹種和樹種組多,森林類型多和珍貴經濟林木多. 分布不均
由於歷史和自然地理條件等方面的原因,我國森林資源分布非常不平衡.東北、西南和東南各地森林資源較多,華北、中原和西北各地的森林資源分布少,差異極大.從人均擁有量看,人均面積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的只有西藏和內蒙古自治區,其中西藏人均最多,森林面積人均達到2.987公頃 ,這主要也是由於人口少所致.人均蓄積超過世界平均水平71.8立方米的只有西藏自治區,林分蓄積達到人均850.9立方米 .
《中國植被》將我國植被分為8個分區
1.大興安嶺北部寒溫帶落葉針葉林區域
大興安嶺北部寒溫帶落葉針葉林區域
我國大興安嶺北部的落葉針葉林是歐亞大陸北方針葉林的一部分,屬於東西伯利亞南部落葉針葉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續部分.
大興安嶺山地海拔高度約600-1000米,有些山峰接近1400米.年平均溫度為-1.2℃——-5℃以下,七月平均氣溫為16~20℃,全年積溫(持續日均溫>10℃之總和)為1100-1700℃,無霜期為70-100天,年降水量為400-600毫米.由於生長素氣溫低,空氣相對濕度較大.
山地下部為棕色森林土,中上部為灰化棕色針葉林土,均呈酸性反應.
這里的植被有明顯的垂直分帶現象.海拔600米以下的谷地是含蒙古櫟的興安落葉松林.其它樹種有黑樺、山楊、紫椴、水曲柳、黃檗等.林下灌木有二色胡枝子、榛子、毛榛等.
海拔600-1000米為杜鵑-興安落葉松林,局部有樟子松林.林下灌叢有興安杜鵑-杜香、越桔、篤斯越桔等.
海拔1100-1350米為蘚類-興安落葉松林,含有紅皮雲杉、岳樺等少量喬木樹種.林下蘚類地被層很發育,主要有塔蘚、毛梳蘚、樹蘚等,樹桿上有黑樹發蘚,但沒有松羅.
海拔1350米以上的頂部為匍匐生長的偃松矮曲林,還有樺屬植物和越桔,它們也都變成了高山型植物.
這里農業不發達.在平坦谷地有一年一熟的喜涼作物,如馬鈴薯、甘蘭、春大麥等.果樹有李子、山杏、山荊子以及野生的山果品——牙疙疸等.
2.東北、華北溫帶落葉闊葉林區域
域包括本區東北東部山地,華北山地,山東、遼東丘陵山地,黃土高原東南部,華北平原和關中平原等地.由於南北熱量條件的差異,可分為以下兩個植被帶:
1.溫帶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帶:
2.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3.華中、西南常綠闊葉林區域
華中、西南常綠闊葉林區域
本區域包括淮河、秦嶺到南嶺之間的廣大亞熱帶地區,向西直到青藏高原邊緣的山地.我國亞熱帶是世界上南北兩半球同緯度地區,唯一的面積最廣大的濕潤亞熱帶,這是我國的寶貴財富.
這里氣候溫熱多雨.無霜期長達240——300天,7110℃年積溫為4500——7500℃,年平均氣溫為14——21℃,最熱月七月均溫為28——29℃,年降水量為1000——1800毫米,集中在5——9月,但不像華北地區那樣特別集中.在這樣溫濕的氣候下,植被主要是常綠闊葉林、常綠針葉林和竹林,在山地上部和石灰岩山地為落葉闊葉-常綠闊葉混交林.
本區域可分為東部和西部兩個亞區域,大致以松潘、瀘定、水城、百色一線為界.
東部亞區域
西部亞區域
4.華南、西南熱帶雨林、季雨林區域
華南、西南熱帶雨林、季雨林區域:
這一區域包括北回歸線以南的雲南、廣東、廣西、台灣四省、區的南部以及西藏東南緣山地和南海諸島.它是我國熱量最充足的地區,全年積溫為7500——9000℃或更高,年平均氣溫為21——25.5℃,一月平均氣溫為12——20℃,年降雨量為1200——2200毫米.這里的代表性植被是常綠闊葉雨林和季雨林.樹木有老莖生花、板狀根、氣根、滴水葉尖等熱帶植物形態特徵以及大量的藤本植物、紋殺植物、附生植物等熱帶熱帶植物生活型特徵.按照熱量條件和植被特點,本區域可分為兩個植被帶.
北部熱帶季雨林帶:
熱帶雨林、季雨林帶:
5.內蒙、東北溫帶草原區域
V.內蒙、東北溫帶草原區域:
包括東北平原、內蒙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一部分.年降水量為300——500毫米,屬於溫帶半濕潤、半乾旱氣候.植被主要為禾草草原,以耐旱的多年生根莖禾本科草類為主.植物有明顯的旱生形態,如葉子捲曲、細長,深根系,莖、葉上有茸毛等.
本區域可以劃分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森林摹.
東北、內蒙東部草甸草原帶:
內蒙中部典型草原帶:
內蒙西部荒漠化草原:
黃土高原森林草原帶:
6.西北溫帶荒漠區域
VI.西北溫帶荒漠區域
我國荒漠地區年降水量大部在200毫米以下,很多地方不到100毫米,甚至不到10毫米,屬於溫帶乾旱氣候和極端乾旱氣候.這里的植物普遍具有旱生特徵,其旱生形態有:葉片縮小,葉子退化成刺,葉片完全退化,莖、葉被有密集的絨毛,或出現肉質莖和肉質葉等,以便減少水分蒸發或貯集水分.同時這里植物的根系特別發達,有的深達幾十米,有的根系重量是地上部分的8——10倍,這樣便能從土層的深度和廣度吸收水分.這是在乾旱生態環境下植物長期適應演化的結果.我國荒漠區域大致可分為三個帶或區.
溫帶灌木、半灌木荒漠帶:
北疆溫帶半灌木、小喬木荒漠帶:
南疆暖溫帶灌木、半灌木荒漠帶:
7.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區域
VII.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區域:
本區域包括青海和西藏東南半部的大部分地區,並包括川西和雲南西北部部分地區.高原面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山地都超過5000米,東部邊緣的深切河谷可低於4000米.
這里的氣候特點是天氣多變而涼爽.年平均氣溫1——6℃,一月均溫-3——-10℃,七月均溫10——15℃,年降水量約300——500毫米.植被的特點是草類普遍低矮,葉片縮小,以適應寒冷多風的氣候.可分兩個植被帶.
高寒草甸帶:
高寒草原帶
8.高寒荒漠區域
VIII.高寒荒漠區域
分布在西藏西北部,海拔高度在4500——5000米以上.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有的地方不到20毫米,氣候特點是寒冷而乾燥,全年平均氣溫在℃左右,但夏季白天氣溫經常升高到20℃以上.
植被是以墊狀駝絨黎、藏亞菊、蒿類為主的高寒荒漠.
中國幾乎包括世界上除了極地凍原以外所有主要植被類型,並有高原高寒植被.全國自然植被包括29植被型、52亞型和600多個主要群系.
中國植被特徵
覆蓋在中國地面的植物群落,由於幅員遼闊,地質歷史悠久,第四紀冰川的影響范圍較小,自然環境復雜,人類活動影響深刻,致使中國植被具有以下四個明顯特徵:
植物種類豐富,植被類型繁多 據統計,現有維管束植物353科,3184屬,27150種,佔世界同類科數的80%,是世界上植物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僅次於馬來西亞(約4.5萬種)和巴西(約4萬種).由於中國植物區系成分的復雜性,因而由此組成的植被類型繁多,從森林、草原到荒漠以及從熱帶雨林到寒溫帶針葉林和山地苔原,應有盡有;另外,在青藏高原還有我國特有的高寒植被.據調查,除赤道雨林,地球上絕大多數植被類型均可在中國找到.我國是世界上植被類型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起源古老,殘遺種和特有種多 中國大陸的輪廓於中生代時已奠定,並經長期的侵蝕夷平,緯向分布規律明顯,暖熱氣候占優勢,第四紀大陸冰川影響范圍較小,故植物起源古老,殘遺種和特有種多.表現在:蕨類植物豐富;裸子植物中的蘇鐵科,銀杏科、麻黃科和買麻藤科均只有一屬;起源於晚石炭紀的松柏類植物,保存至今的全世界只有7科,中國就有6科;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木蘭科,世界現存12屬250種,中國有10屬95種;著名的第三紀殘遺種鵝掌楸,全科約25屬90種,中國就有17(或18)屬70多種;特有種約有196屬(72科),其中有鍾萼樹科、珙桐科和杜仲科等,許多古老的鍾屬,也是中國的特有種屬.
地理成分與分布混雜 中國植物區系中含有泛北極、泛熱帶、古熱帶、古地中海和古南大陸的各種成分.其中熱帶成分共1466屬,約佔全國屬的50%,溫帶成分共930屬,古地中海成分有278屬.各類地理成分的分布相互混雜、滲透,如泛熱帶分布的100科,約有50%延伸到亞熱帶,30%延及溫帶.許多北溫帶的代表科屬,在南、北方廣泛分布.
人工植被大量取代天然植被 中國歷史悠久,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影響深刻.在利用、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中,大大地改變了自然面貌,大部分地區的天然植被基本上被人工植被所取代,成為世界上栽培植物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中國植被與土壤垂直分布規律 是由於山地高度變化隨之氣候演變而出現相應地植被與土壤依次有規律地分布.我國山地面積廣闊,山地植被、土壤類型多.山地垂直帶譜,一方面受山地所在緯度地帶的制約,另方面又受山體的高度、山脈走向、坡向、坡度等影響.我國植被、土壤的山地垂直帶譜可分為東南部濕潤海洋型與西北部乾旱內陸型,兩者之間為一些過渡類型.
東南部濕潤海洋型 從熱帶到溫帶的沿海各主要山地出現的植被、土壤垂直譜組成皆屬此類型,並呈有規律地變化.每座山地垂直帶譜的基帶,與該垂直帶譜所處的水平地帶一致.例如,處於熱帶海南島的五指山 (1879米),海拔400米以下的基帶是熱帶季雨林磚紅壤帶,基帶以上依次出現山地雨林與季雨林磚紅壤帶、山地季風常綠闊葉林黃壤帶、常綠針闊混交林山地黃棕壤帶、山地灌叢草甸土帶;處於亞熱帶台灣島的玉山(3997米),海拔100米以下的基帶是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赤紅壤帶,基帶以上依次是季風常綠闊葉林山地黃壤帶、落葉闊葉林山地棕壤帶、針闊混交林山地暗棕壤帶、寒溫帶常綠針葉林灌叢草甸山地草甸土帶;處於溫帶的長白山(2774米),海拔800米以下的基帶是溫帶針闊混交林暗棕壤帶,基帶以上依次是針闊混交林山地暗棕壤帶、暗針葉林山地漂灰土帶、矮曲林山地生草森林土帶、山地苔原山地苔原土帶;處於寒溫帶的大興安嶺(1700米),海拔500米以下的基帶是寒溫帶落葉針葉林漂灰土帶,基帶以上依次出現落葉針葉林山地漂灰土帶、常綠針順灌叢山地寒漠土帶.濕潤地區山地植被、土壤垂直帶譜的結構,從南向北,由繁變簡,各帶的上限由高到低.如南亞熱帶高山(台灣的玉山)的垂直帶譜多達6~7個帶;溫帶山地(長白山)則減少到4~5個帶;寒溫帶山地(大興安嶺)則只有2~3個帶.另外,由於濕潤地區在一定范圍內,由山麓往上,濕潤程度雖有一定增加,但變化不甚顯著.而熱量條件的變化,才是植被、土壤變化的主導因素.所以,山地垂直帶譜的各帶上限,必然隨著緯度的增高而降低.以針葉闊葉混交林為例,其上限在南亞熱帶的玉山,可達海拔2800米;到了暖溫帶的小五台山(650米,3~4個帶),就只能達到2000米;而到了溫帶的長白山,則僅達1200米,成為那裡的基帶.其他森林土壤帶也有同樣的規律性.總之,濕潤地區的山地植被、土壤垂直帶譜中以各種類型的森林植被、土壤為主.自下而上逐漸從暖熱地區的類型過渡到寒冷地區的類型.山地植被、土壤垂直帶譜的特點,取決於山地所處的緯度(水平)地帶的位置.一般以其所在的緯度(水平)地帶為山地垂直帶譜的基帶.
西北部乾旱內陸型 從半濕潤、半乾旱到乾旱的廣大西北內陸各山地出現的植被、土壤垂直帶譜組成均屬此類型.位於內陸的山地,從山麓至山頂,氣溫降低,而濕潤程度在一定高度內則逐漸增高.影響植被、土壤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濕潤狀況,山地垂直帶呈有規律地變化.每座山地垂直帶譜的基帶,與該垂直帶譜所處的干濕類型是一致的.例如,處於半濕潤地區的霧靈山(2050米),海拔600以下的基帶是暖溫帶森林草原褐土帶,基帶以上依次出現針闊葉混交林(旱生森林、灌叢)山地淋溶褐土帶、針闊葉混交林(以落葉闊葉樹為主)山地暗棕壤帶、草甸植被與亞高山草甸土帶;處於半乾旱地區的賀蘭山(3 554米),海拔1500米以下的基帶是溫帶荒漠草原棕鈣土帶,基帶以上依次是禾草草原栗鈣土帶、針闊葉混交林山地暗棕壤帶、高山灌叢草甸山地草甸土帶;處於暖溫帶極端乾旱地區的昆侖山(中段),海拔2600米以下的基帶是暖溫帶半灌木荒漠山地棕漠土帶,基帶以上依次是溫帶荒漠草原.山地棕鈣土帶、亞寒帶半乾旱草原高山草原土帶、寒帶荒漠高山荒漠土帶,5200米以上為亞冰雪稀疏植被.乾旱地區的山地植被、土壤垂直帶譜的上限隨乾旱程度的加大而逐漸升高,垂帶譜的結構趨於簡化.如針闊葉混交林山地暗棕壤帶的上限,在半濕潤地區的霧靈山為2000米,向西到半乾旱地區的賀蘭山就上升到3000米.又如,在乾旱地區山地垂直帶譜的結構組成,在天山北坡有5個帶,而天山南坡為4個帶,在更為乾旱的昆侖山和阿爾金山的北坡只有2~3個帶.極端乾旱的山坡則全被荒漠占據.
青藏高原是一系列具有垂直結構的高大山原,在廣闊的高原面上又有許多高山,它又具有植被、土壤垂直帶譜.山體愈高,相對高差愈大,植被、土壤垂直帶譜愈完整.如世界最高的喜馬拉雅山珠穆朗瑪峰(8848米),其基帶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紅壤帶,以上經過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山地黃棕壤帶、落葉闊葉林山地棕壤帶等5個帶,再向上到達高寒荒漠寒漠土帶與雪線,形成較為完整的植被、土壤垂直帶譜.由高原面向谷底,隨著生物氣候的變化;而植被、土壤依次變化的規律,稱作植被、土壤的負向垂直分布規律,這是青藏高原等所特有的現象.負向垂直帶譜(亦稱下垂譜),主要發生在高原面的負地形(河谷)中.高原面上的植被與土壤為垂直地帶的起點(即基帶),在河谷不同地段就會出現不同的下垂譜式,而這種不同的植被、土壤下垂譜式為一河流貫串起來,就形成特殊的負向植被、土壤垂直帶譜.如雅魯藏布江谷地的大拐彎到拉孜段,由上向下是由亞高山灌叢草甸土帶→針葉闊葉混交林山地暗棕壤帶和針葉林灰化土帶→落葉闊葉林山地棕壤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山地黃棕壤帶→常綠闊葉林山地黃壤帶組成的下垂譜.
『拾』 土壤、水文、植被、地質、地貌、大氣各要素的定義,誰能幫我總結歸納一下啊,最好詳細點
1、土壤:土地類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土壤的肥沃程度
2、水文:水位(高低回和變化特徵,取決於河答流補給類型及水利工程和湖泊的調蓄功能)、流量大小、含沙量的多少、結冰期、河流的落差、河床的寬窄、流速的快慢、河流的長短、支流多少及分布等方面的概括
3、植被:主要看這個地區的植被覆蓋情況、主要的植被類型
4、地質:褶皺(背斜、向斜)、斷層(地塹、地壘)、地質作用(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岩性是否純、空隙和裂隙的發育范圍、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
5、地貌:地形種類(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山谷或河谷、沖擊角、三角洲)、地面起伏狀況(坡度陡緩、相對高差)、海拔高度等
6、大氣:氣溫(高低的季節變化、年較差)、降水(年降水量的多少,季節變化)、四季的變化(冬夏季節的長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