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局閹龍
Ⅰ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單位如何呀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CGE )是具有甲級地內球物理勘查資質、容 乙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液體礦產勘察資質、 取得對外經營權、屬於中央直屬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是原煤炭工業部於 1974 年組建的全國煤炭行業唯一的地球物理技術研發和推廣機構。擁有目前世界上先進的地震勘探技術和設備,經營范圍包括承包境外地球物理的勘查、咨詢、設計和監理項目。
單位效益較好,可以去啊
Ⅱ 3閹字為什麼寫成這樣 裡面那個字是龍的意思吧 好幾天了,沒人敢回答啊那我就終結問題了。
門是抄象形,奄是形聲.
奄的本襲意是覆.甲骨文畫的很奇怪看不是很懂,金文後的形狀變成了土覆蓋水的形狀.
最早的時候,中國開始使用閹人的時候是用來看門的.所以有一個門旁.
閹的說文解字的意思是:宮中奄閽閉門者.從門奄聲.
Ⅲ 第一階段勘查鑽探工作概況
3.1.1 勘查工作背景和目的
1956年~1957年,馬坑礦區先後有冶金806 隊、華東地質局378 隊、安溪地質隊、有色金屬309隊等單位進行普查或者踏勘,開展少量山地工作,未能發現隱伏鐵礦(均認為地表礦規模小,遠景有限給予否定)。1957年10月華東地質局403 物探隊在礦區進行1:10000磁測,發現有長寬達4000m×1000m的磁異常,從而揭開了探索本礦區深部隱伏磁鐵礦的序幕。1958年,在大躍進加快建設國民經濟的推動下,福建省確定在閩西建立一鋼鐵基地,鋼鐵廠(設計年產50萬t的中型鋼鐵廠)廠址設在龍岩,定名「龍鋼」。為了滿足龍鋼礦石原料的需要,福建省地質局決定在距龍鋼16km的馬坑開展鐵礦石的勘探工作。
3.1.2 勘查任務與鑽探工作布置
1957年下半年,礦區通過普查檢查工作,實現了進一步發現礦化范圍、搞清成礦條件、發現成礦帶及成礦方向(矽卡岩接觸帶方向)、了解地層和火成岩的分布情況等目的,為初步勘探提供地質依據。
普查檢查時採用磁法測量,分別於火成岩及石灰岩的接觸帶上,發現有價值的大片異常,主要在石灰岩下部,經過異常特徵研究和物性分析及成礦條件預測,認為異常系由下部盲礦體引起,61線/CK1號孔處是磁異常最好的地方,71線/CK2號孔處是全礦區磁異常中心地帶。
普查或踏勘認為該礦區礦床為地下80~600m之間,礦體埋藏較深,礦床為受到一定層位控制的較大的層狀體,礦體傾斜平緩,傾角10°~20°;礦區地形為周邊高局部低的喀斯特溶槽。根據上述礦床埋藏、礦體形狀與產狀、礦區地形等特徵,採用90°直孔以設計的400m×200m勘探網度進行C1+C2級儲量圈定,進一步了解礦床形態和質量,摸清深部地層和構造,並且布置專門水文鑽孔了解礦床水文地質條件,了解礦山開采條件。鑽孔按以下原則布置:
1)在磁異常最好的地方和全礦區磁異常中心地帶上各布置一個鑽孔;
2)原則布置在勘探線上,但地形條件等原因可偏離線1~2m布設(實際鑽探時,個別孔因生產需要而布置在距離勘探線30m之處,如85線/CK42孔)。
3.1.3 勘查鑽探工作過程
1958年3月,福建省地質局成立第四地質大隊404隊(後改為507地質隊),並由該隊進行鑽探驗證。發現鐵礦後,在61~87線間以400m間距展開初步勘探。1958年12月,蘇聯地質專家切爾切夫應邀到馬坑指導工作,他本人既不上山又不到現場,只是聽了匯報後即荒謬斷言馬坑鐵礦「構造復雜、礦藏規模不會很大、品位不高、礦體埋藏深、水文地質復雜、開采難度大,因此不必大規模展開工作,不必再往深度勘探……」。
由於71線以西礦體埋藏過深,當時設備能力和鑽探技術水平等無法滿足和實現目標,因此,該階段主要的勘探工程量放在71~87線間。4年中,每年由福建省地質局下達任務指標和其他任務,1958年礦區經常開動6 台鑽機,1959年~1960年開動4 台鑽機,1961年開動3台鑽機。勘查完成工作量為:鑽探12898.19m,井探2652m,槽探3531m3,硐探47m,采樣1424個樣,總投資128萬元。
鑽探過程中,由專門地質人員進行鑽探編錄工作。地質人員每天到鑽機現場進行岩心整理和描述、班報表檢查、孔深校正、回次採取率計算等工作,如有發現回次採取率不高、見礦頂層板孔深未校正和孔斜測量、水位觀測、殘留岩心處理等問題,及時匯總反饋給鑽機和生產技術單位,採取有效措施處理。
1962年3月,受到當時國家困難時期大形勢的影響,礦區撤出鑽機,停止勘探。
1963年5月,提交《福建省龍岩馬坑鐵礦地質勘探中間報告》。該勘查工作期間,完成鑽探工作量12898.19m,獲得C1+C2級儲量5139萬t,輝鉬礦總量12160.35t,並對礦區地質構造、礦體特徵、礦石質量和成礦條件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
Ⅳ 河北煤田地質局第四地質隊在事業單位改革中會改成什麼樣的單位啊公務員還是企業啊
生產性來事業單位,改革的方源向是企業化,單位工作人員(入編人員)在2015年之前將逐步核銷事業編制,簽訂勞動合同,不在享受財政撥款,但在改革初期,單位會有一定的貸款、稅收等優惠,所以效益的好壞就看單位自身努力程度了。需要補充的是,地質勘探行業是比較辛苦的行業,長年在野外作業,「臟、苦、累」就是這個行業的特徵,即便不是學地質、鑽探等專業的,例如文秘、管理、會計等也要到野外實習一年(女性不必野外實習),實習期間職位是鑽工,臟活兒、累活兒都要做,所以,報考地質勘探類單位的考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別辛辛苦苦考進去,適應不了這個行業的特殊性再離職就得不償失了!
Ⅳ 第一個恐龍蛋化石是什麼龍
(1)河南西峽盆地的恐龍蛋河南南陽西峽盆地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恐龍蛋化石
西峽盆地的恐龍蛋化石最早由河南省地質局12隊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於1974年發現,目前已確認7個蛋化石埋藏點,西峽盆地的蛋化石主要分布在西峽縣的丹水鎮、陽城鄉和內鄉縣的赤眉鄉等地,面積大於40km2(圖65)。恐龍蛋化石常呈窩狀分布,排列有序,每窩10多枚至30多枚不等,偶見50枚至70枚者,到1993年6月已發現恐龍蛋達數千枚,估計整個分布可達數萬枚,其數量之多為世界所罕見。尤其是恐龍蛋化石原始狀態保存完好,基本上未遭後期構造運動的破壞。除少量蛋殼受岩層擠壓底面略有凹陷外,大部分完整無損,這在世界上也是前所未見的。
西峽盆地所發現的恐龍蛋,有的如雞蛋大小,直徑4~6cm,有的長徑達40~50cm,以扁圓狀佔多數,有的形如橄欖,長達50cm以上。西峽盆地恐龍蛋類型全,種類多,已發現有,楊氏蛋(Yaungoolithus)、蜂窩蛋(Faveoloolithus)、圓形蛋(Spheroolithus)、副圓形蛋(Paraspheroolithus)、似滔河扁圓蛋(Placoolthus of.taohesis)、安氏長形蛋(Elongatoolithus andrewsi),瑤屯巨形蛋(Macroolithus yaotunensis)、長形長形蛋(Elongatoolithus elongatus)似金鋼口橢圓形蛋(Ovaloolithus of.chinkongknensis)等9種類型。
(2)廣東南雄盆地的恐龍蛋南雄盆地是我國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位於南雄盆地西端的始興縣所發現的化石,分布於沿湞江兩岸長約20km,寬約4km的連綿起伏的小山上。到目前為止,已列入登記的化石點有113處,其中恐龍化石點32處,恐龍蛋化石點73處。
始興縣發現的恐龍蛋化石,保存完好,有2~3枚至10多枚、20多枚、甚至30多枚一窩的。歷年已挖掘出的恐龍蛋在200枚以上。恐龍蛋有圓形和長橢圓形兩種,個體大小各異。據統計,圓形蛋占蛋總數的70%左右,長橢圓形蛋佔30%左右。
圓形蛋∶形狀如「鉛球」,有的因埋藏過程中受到擠壓略呈扁圓形,表面光滑,呈褐紅色。蛋的直徑7~13cm,大多7~9cm.蛋殼厚薄不勻,l~3mm不等。其中,發現保存較好,排列規則,數量較多的有兩窩,一窩有33枚,另一窩35枚。
長橢圓形蛋:外表有凸出的長條紋或蓖點紋,蛋的直徑范圍,長徑8~19cm(大多8~13cm),短徑5~7cm,蛋殼普遍較薄,厚1~1.5mm。其中,15枚一窩的保存最完整,呈內外分層放射狀排列。
(3)江西贛州-信豐盆地的恐龍蛋在上白堊統紅層中保存有較多的散碎蛋殼化石,亦有單個完整的和20多枚成窩的。以殼飾為粗糙丘點狀(粗皮蛋)和點線狀(長形蛋)為主。筆者曾於1976年在贛州郊區采獲兩枚帶胚胎的長形蛋化石,長徑18cm,短徑7.5cm,殼厚1.8mm。粗皮蛋是肉食類恐龍的蛋,觀賞價值較高。
(4)內蒙古二連盆地的恐龍蛋二連查干諾爾和阿拉善吉蘭泰鹽池一帶,素有「恐龍公墓」之稱,不僅出土了門類眾多的恐龍骨胳化石,還有恐龍蛋出土。70年代,吉蘭泰鹽池北部毛爾圖鄂博,查汗敖包等地找到三窩27枚恐龍蛋化石及大量蛋殼碎片,均埋藏於白堊系紫紅色砂岩中,每窩相距100~200m。蛋的排列無一定規律,與現代的龜鱉類相似。蛋呈短橢圓形,長徑142mm,短徑138mm,蛋殼厚1.12~1.68mm,大小相差不多。
1989年,在烏拉特後旗白堊紀砂岩地層中。發現一窩共13枚完好的恐龍蛋化石,呈放射狀排列。排列方向是大頭朝里,小頭朝外(與江西贛州發現的一窩13枚的恐龍蛋化石,排列方式相似)。蛋形與吉爾泰所發現的不同,為長形蛋,長徑17~18cm,短徑778cm,殼厚1~2mm,蛋的兩端大小接近,一端稍圓,略大些;-端稍尖,略小些。
(5)山東的恐龍蛋山東萊陽的恐龍蛋可分為二種,一為短圓蛋(Oolithus Spheroides),蛋形短圓,長徑為8.0~9.5cm,短徑為6.0~7.4cm,殼厚2~3mm,殼面具小丘狀的凹凸;一為長形蛋(Oolithus elongatus),蛋形長而扁,一端鈍,一端略尖,長徑可達17cm,短徑約為6.0cm,殼厚1~2mm,殼面粗糙,具蟲條狀刻紋。
恐龍蛋最珍貴的品種是含胚胎的恐龍蛋。目前,在我國的廣東南雄,江西贛州,內蒙二連,河南南陽均有發現。恐龍蛋是收藏者最喜歡收藏的品種之一,特別是在日本、美國、歐洲等國,由於美國影片《侏羅紀公園》的播映,掀起了收藏恐龍蛋及與恐龍有關的化石熱,新加坡一姓謝的商人聲稱,他有一顆東南亞發現的完整無損的恐龍牙齒化石要出售,售價為62.5萬美元.倫敦博納姆斯拍賣行也宣布,1993年9月將拍賣在中國發現的10枚一億年前的恐龍蛋化石和在美國猶他州發現的23塊恐龍糞便化石。
完整恐龍蛋(特別是含胚胎恐龍蛋)的發現,對研究恐龍的生態、生殖習性和滅絕原因,提供了實物依據,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值得指出的是,一旦發現恐龍蛋化石應加以妥善保護,個人不能隨意採挖,更不能自由採挖!——董枝明《恐龍大地》
足印化石簡單說就是動物的足跡遺痕留下軟泥上,經過地史時間的地質作用而成為岩石。足印化石是在地史中,特定時間與空間,動物活動的實際記錄。他與其它任何的古生物證據比較,真正是臨場的快照留影。它們能夠指示出往某一特定方向,有多少的動物經過,同時能提供出有關於它們體型大小,速率,與多樣性的特殊訊息。因而痕跡的圖幅能夠轉換成整族群恐龍確實遷移行動於某一特定地區的透視圖象。
回溯到1929年,一位牧師也是法國著名的脊椎古生物學家德日進與楊鍾健在陝西省,神木縣進行地質旅行時,採集到一個足印化石。這是中國最早所發掘到的恐龍足跡印痕,推測是由似禽龍類留下來的。發掘以將近30年,才在1958年,庫恩(Kuhn)正式命名為楊氏中國足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二位日本地質學者,H. Yabe與Tokio Shikama被派往中國東北采查資源以供給戰爭所需。他們在遼寧省西部,朝陽縣的羊山四家子發掘到恐龍足印。所有足印屬於同一種恐龍所遺留,被命名為熱河足印。 所有足印,由一種小型侏羅紀中期腔(虛)骨龍遺留,為一種跖行動物,三趾型。
在四川盆地中產出相當豐富的足印化石,包括了中國境內所發掘到最老的足印,二件四趾型被命名為Pengxianpus cifengensis,推斷是由原蜥腳類恐龍遺留的。
在1982年,於雲南省金陵縣的侏羅紀早期地層中發掘到四個屬的恐龍足印化石。在金陵盆地中恐龍足印保存的異常豐富在厚約1.5公尺的砂岩層之中,推定為湖泊相沈積物,總計估算多達1800個足印遺留在這個盆地范圍。大部份足印是屬於食肉類恐龍遺留的,或許是由1987年於金陵盆地發掘到的雙脊龍所留下來的。
Schizograllator xiaohebaensis是一種獸腳類恐龍的足印。標本是由一系列連續保存的十一個足印構成,它也可能是由只脊龍遺留下來的。
張此足印是發掘在煤層中。包括了四趾型,三趾型,與半趾型。一般外型呈三角形,第四趾較第二趾為長。模式標本發掘於吉林,輝南松杉崗煤礦。
陝西足印是一種小型腔骨龍遺留下來的。它是一種三趾型,各趾均較為細 長,第二趾與第三趾相當分開。趾末端具有尖爪,跟部較小。這件標本是採集自陝西省,銅川焦平煤礦,在細砂岩薄層上遺留的兩個足跡印痕。
在1984年,於內蒙古的鄂托克旗,Chabu Sum白堊紀早期地層中,出現大量的恐龍足印化石。內蒙古博物館李榮研究員採集一些標本,包括了1700個石板遺留的足印。這些足印遺留在湖邊的砂岩層上,當湖水乾涸,這些荒涼沙泥成為陷阱。大群恐龍到水邊飲水而留下印痕。根據仔細分析,這個區域總計有五到六種不同種類的恐龍來來往往。在1987年,中加恐龍考察隊曾經勘查這個地點。
中國的恐龍足印化石,從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晚期,完整的保存而且陸續被發掘出土。仍然有相當豐富的足印,重見天日,仍有待學者進一步的挖掘與研究。——內容來自《恐龍大地》作者:董枝明
中國的恐龍蛋不論在數量上、類型上、保存的完好程度上,都是其他國家無法相比的。早在1923年,安德魯斯就在內蒙古的二連附近發現了恐龍蛋,這是中國發現恐龍蛋的最早記錄。大約在20世紀30年代初,日本人在沈大鐵路沿線的泉頭與雙廟子兩個站之間的某處發現了十多枚恐龍蛋,時代為白堊紀。經過日本科學家的研究,其中一枚長83.5毫米。遺憾的是現在已找不到這批蛋化石的下落。1965年筆者陪同楊鍾健去東北考察,曾參觀過大連自然博物館部分古生物標本,據當時該館的負責人介紹,該館現存的一些恐龍蛋是日本人採的,不知是否就是上述地點採到的。1996年6月,新聞媒體報道在遼寧昌圖發現了恐龍蛋,進一步證明在遼寧境內確有恐龍蛋的發現。
第一個在中國找到恐龍蛋,並對此作了學術研究的中國科學家是周明鎮教授。他於1950年帶領山東大學地質學生在山東萊陽作野外實習時,曾發現兩枚恐龍蛋及一些蛋的碎片。1951年及1954年他先後發表有關的研究論文。1951年,楊鍾健與劉東山在山東萊陽又發現了至少三十六枚恐龍蛋。1959年,北京自然博物館的有關人員又在那裡發現了兩窩完整的恐龍蛋,每窩十二枚,排列很不規則。楊鍾健分別於1954年、1958年和1959年發表三篇論文,討論這三次發現。1964年,筆者與北京自然博物館的王存義和時墨庄在江西贛州發現了一窩保存保存完整的恐龍蛋。這窩蛋共二十一枚,分三層排列,蛋尖的一端向外,蛋殼表面十分粗糙,有各種不同的紋飾。蛋殼有3毫米厚。結合1962年至1964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人員在廣東南雄始興發現的恐龍蛋,楊鍾健對國內發現的恐龍蛋進行了綜合研究,初步把它們分為四種,即粗皮蛋、長形蛋、圓形蛋和南雄蛋,為後來我國恐龍蛋的分類打下了基礎。
Ⅵ 西安地礦單位有哪些
有西北有色地勘,陝西地礦局,陝西核工業地質局,陝西煤田地質局,中國冶金地質西北局,每個都有很多下屬單位。
Ⅶ 風水寶地被,閹,鎮,制,殺,毀了,用什麼方法把它還來原形
不可能了,破了一個都要四十到六十年才能恢復,你這又是被鎮又是被毀的,我覺得重新找一塊風水寶地比恢復這一塊實際一點。
Ⅷ 江西有色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怎麼樣
簡介:江西有色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是江西有色地質勘查局地質找礦龍頭隊伍。為全部財內政補助正容處級事業單位。擁有固體礦產勘查甲級、地球化學勘查甲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丙級和礦產資源儲量核查檢測(5位評審專家)等相關資質及《安全生產許可證》。2002年3月通過了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並獲得中質協質量保證中心的質量管理體系證書。 本院由原江西有色地質研究所更名並整合局內一、三、四、五地勘大隊主要地質技術骨幹人員和招聘地質院校的研究生、本科生組成。現有職工101人,其中教授級高工3人、高級工程師24人、工程師44人、助工20人。
成立時間:1997-01-01
Ⅸ 河南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怎麼樣
簡介:河南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系河南省煤田地質局直屬全供事業單位,位於專鄭屬州市新鄭路3號,交通便利,位置優越。始建於五十年代初期,早年立足中原,兼顧兩湖兩廣,曾經為中南各大煤田的開發及經濟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自九十年代開始,物測隊實施科技興隊戰略,以人為本,精益求精,迅速走上全面振興、快速發展的軌道。現已形成以地球物理勘察(地震、電磁法)、測繪專業為龍頭,工程地質勘察、岩土工程、城建基礎處理、樁基檢測、地質災害治理、賓館酒店業等多業並舉的發展格局,年產值達7000萬元。被國土資源部審定為甲級勘探單位,一九九六年首批獲得全國測繪甲級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