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業地質局261隊
① 江西省鷹潭市月湖區二六一大隊是醫院嗎
鷹潭月湖區二六一大隊是
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下屬單位
也有自己的附屬醫院
② 湖南九龍徑鈾礦床
歐陽平寧黃宏業
(核工業二三〇研究所,湖南長沙410011)
[摘要]湖南九龍徑鈾礦床是產於諸廣山岩體花崗岩內外帶的鈾礦床,在總結該礦床的地質特徵、礦床產出特點的基礎上,重點介紹了九龍徑鈾礦床擴大的勘查過程以及找礦經驗,特別是運用成礦系列理論,突破單一的沿接觸帶找礦模式,在花崗岩內帶打開了新的找礦局面。
[關鍵詞]勘查過程;主要成果;找礦經驗;九龍徑鈾礦床
湖南九龍徑鈾礦床位於南華活動帶的贛粵湘寒武-奧陶紀褶皺區[1],鹿井礦田西南部,「三九」地區北東部。它屬於花崗岩型鈾礦床,定位於諸廣山岩體由東西向轉為南北向之拐彎處,屬諸廣山鈾成礦帶中的一個小礦床。九龍徑鈾礦床按地區劃分為九龍徑、中山兩個地段。
1發現和勘查過程
1.1礦床的發現(1958~1992)
1958年,原二機部中南三〇九大隊三分隊在該區開展1∶25000伽馬測量時,發現了九龍徑礦點1~4號礦帶和多個異常點。隨後,在1964~1966年,中南三〇九大隊三分隊、二分隊先後在本區進行了1∶10000~1∶2000 地質填圖和伽馬詳測,累計投入槽探2414m3、淺井27.38m、普查坑道572m,提交了一個新的鈾礦點[2]。
1991年5月至1992年12月核工業中南地質局三〇六大隊二十一分隊在九龍徑地段開展了1∶2000鈾礦普查揭露評價,完成伽馬測量3.12km2,施工探槽4351m3,手掘坑道197m,落實為小型礦床[2]。
1.2礦床的重新評價(2009~2010)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國內鈾礦勘查工作整體減弱,九龍徑鈾礦床的鈾礦勘查處於停滯狀態。但相關的研究工作依然在進行,核工業二三〇所在鹿井地區開展選區評價和國防預研等項目時多次到九龍徑鈾礦床進行實地踏勘,把該區劃為重點遠景地段[3~5]。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核工業二三〇所經多次實地踏勘、論證,在工作區內開展了鈾資源評價工作,投入槽探、剝土工作量1000m3,同時開展了高精度磁法剖面測量、210 Po剖面測量、伽馬剖面測量、化探測量、激發極化電磁測量等綜合物化探方法,深入研究區內地層-岩漿岩-斷裂與鈾礦化之間的關系,總結出鈾成礦規律,認為九龍徑鈾礦床具有進一步開展普查工作的潛力[6] 。
1.3礦床的突破與擴大(2011~2013)
2011年,開始在九龍徑鈾礦床開展帶鑽鈾礦預查工作,投入鑽探工作量7003.42m。通過系統消化吸收前人工作資料,特別是對前2年的鈾資源評價工作所取得的資料進行系統分析後,確定了沿岩體外接觸帶揭露花崗岩外帶型鈾礦化的思路,把突破口放在了原來的九龍徑鈾礦床和EW 向斷裂上。第一批2個鑽孔分別布置在這兩個地段,兩個孔都是工業礦孔,尤其是在九龍徑地段施工的ZK0-1號鑽孔,共揭露到6個工業礦體(圖1)。另在上盤次級斷裂內揭露到3個工業礦體,下盤次級斷裂內揭露到2個工業礦體。隨後EW向斷裂內施工的第2個鑽孔也揭露到工業礦體,為前一鑽孔揭露到的礦體在走向上的延伸。
圖1 湖南九龍徑鈾礦床0號勘探線剖面示意圖
1—寒武系香楠組;2—中棚岩體;3—岩性分界線;4—完工鑽孔;5—斷裂;6—礦體
圖2 湖南九龍徑鈾礦床55號勘探線剖面示意圖
1—中棚岩體;2—九峰岩體;3—岩性分界線;4—鑽孔;5—斷裂;6—礦體;7—礦化體
初戰告捷,增強了礦床擴大的信心,堅定了繼續按原來的思路擴大找礦成果的決心。然而,後續施工的幾個鑽孔見礦並不理想,勘查工作一度陷入僵局。經仔細研究分析了鹿井礦田主要礦床的成礦規律和找礦經驗,並對九龍徑鈾礦床已發現的礦化線索進行系統梳理和開展有針對性的地表調查,項目組及時調整了工作部署,在花崗岩內帶設計施工了2個實驗性鑽孔,雖未直接達到預期目的,但發現了較好的找礦線索。隨後,又通過一輪的地表踏勘和綜合研究以及開展相應的物化探工作,繼續在55號勘探剖面沿傾向施工了ZK55-2號孔。該孔在F:號帶的下盤揭露到一條寬度在70m以上的成礦斷裂,並揭露到一段工業礦體和大量的礦化、異常段(圖2)。隨後在55號線上又施工了ZK55-3號鑽孔。該孔共揭露到4個礦體,一舉打破了原來單一的沿地層與岩體接觸帶找外帶型鈾礦化的勘查模式,進入一個新的領域,並將九龍徑鈾礦床55號勘探線附近確定為中山地段,該地段成為後續勘查工作的重點。
2012年,投入鑽探工作量8009m,繼續在中山地段55號線附近開展鑽探揭露,對發現的礦體沿走向、傾向延伸情況進行探索,找礦效果顯著。其中,沿傾向施工的ZK55-4號孔揭露到礦體6個,為ZK55-3號孔所見富大礦體往深部的延伸。沿走向施工的ZK63-1、ZK47-1、ZK31-2號孔等都揭露到了較好的工業礦體,且斷裂、礦體沿走向延伸穩定,使九龍徑鈾礦床的勘查工作逐步走上了順利發展的道路。
2013年,投入鑽探工作量9002m。一方面繼續在中山地段NE向斷裂帶組內擴大鈾成礦規模,一方面對區內SN向斷裂帶組的成礦條件進行探索,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不但把NE向斷裂帶組內鈾礦體往南延伸了360m,也在SN向斷裂內發現了受接觸帶控制的鈾礦體,且沿走向延伸穩定。使九龍徑鈾礦床的鈾礦勘查工作從上年的重點突破花崗岩內帶轉向了內帶、外帶並重,形成了雙向發展的找礦模式。
通過3年的鈾礦預查工作,九龍徑鈾礦床發展成一個中型鈾礦床,並顯示出較大的找礦潛力。
2礦床基本特徵
九龍徑鈾礦床面積約11 .52km2,礦床中部及西北部出露有寒武系香楠組和茶園頭組。香楠組在礦床中部和北部少量出露(圖3),是九龍徑地段的主要含礦層位,主要為中厚層長石石英砂岩夾中薄層粉砂岩、粉砂質板岩、含炭粉砂質板岩。茶園頭組位於香楠組兩翼,為中厚層狀長石石英細砂岩,砂質板岩、粉砂岩,夾中薄層狀含炭粉砂岩、炭質泥岩,與香楠組為整合接觸關系。工作區東北角出露有震旦系埃歧嶺組(Za),為灰綠色巨厚層狀的細粒長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夾板岩、含炭板岩、炭質板岩。地層與花崗岩體接觸部位,均發育有不同程度的角岩化現象。
礦床內出露花崗岩體為諸廣山復式雜岩體,礦床東部為印支期第二階段的桃金洞岩體
圖3 湖南九龍徑鈾礦床地質示意圖
1—第四系;2—寒武系茶園頭組;3—寒武系香楠組;4—震旦系埃歧嶺組;5—燕山早期第三階段過渡相黑雲母二長花崗岩(中棚岩體);6—燕山早期第一階段斑狀黑雲母二長花崗岩(九峰岩體);7—印支期第二階段斑狀黑雲母二長花崗岩(桃金洞岩體);8—細粒花崗岩脈;9—偉晶岩脈;10—斷裂及其編號;11—地層及岩體界線
礦床內構造發育,具有多方位、多期次、脈式活動、多體系復合的特點[7],發育有NE向、EW 向、SN向3組斷裂,其中以NE向的斷裂帶規模最大。NE向斷裂是區內主要的成礦斷裂,以F1、F2、F5為代表;EW 向斷裂密集分布於中山地段NE向斷裂上盤,SN向斷裂多見於NE向斷裂下盤。這3組斷裂相互穿插,形成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或菱形斷塊,其斷裂交匯、夾持部位控制了區內鈾礦化的產出。如中山地段鈾礦化即位於NE向斷裂與EW 向、SN向斷裂的交匯夾持區。各成礦構造岩較復雜,主要為硅質膠結角礫岩、碎裂帶、花崗碎裂岩、碎裂花崗岩等。斷裂內多充填有白色塊狀石英、白色(紅色、黑色)微晶石英脈、螢石脈、方解石脈等。發育較強的赤鐵礦化、鉀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絹雲母化、高嶺土化等蝕變。主斷裂上下盤次級斷裂較為發育。
九龍徑鈾礦床鈾礦化集中分布在九龍徑地段和中山地段。其中九龍徑地段鈾礦體位於岩體與地層接觸帶附近,以外帶為主。中山地段鈾礦化位於中棚岩體與九峰岩體接觸帶附近,為花崗岩內帶型。
鈾礦化嚴格受斷裂構造控制。含礦岩性為構造角礫岩、碎裂岩、花崗碎裂岩、碎裂花崗岩等。鈾礦化與赤鐵礦化、黃鐵礦化、鉀化、綠泥石化、絹雲母化、高嶺土化關系密切。礦體呈脈狀、透鏡狀,礦石類型主要為脈狀礦石、角礫狀礦石以及碎裂岩型礦石。礦石結構構造較簡單,主要為碎裂結構、脈狀—網脈狀結構及角礫狀構造等。礦石礦物以瀝青鈾礦為主,次為硅鈣鈾礦、銅鈾雲母、鈣鈾雲母、黃鐵礦、赤鐵礦、褐鐵礦、方鉛礦、閃鋅礦、輝銻礦等。脈石礦物為石英、螢石、絹雲母、綠泥石等。脈狀—網脈狀礦石中鈾多以分散吸附狀態存在;氧化帶礦石中常見次生鈾礦物;角礫狀礦石中鈾以獨立鈾礦物——瀝青鈾礦和分散吸附狀態兩種形式存在。
3主要成果和創新點
3.1主要成果
3.1.1NE向斷裂構造帶組規模、礦化延伸穩定,深部找礦前景可觀
NE向斷裂是九龍徑鈾礦床主要的成礦構造帶,以F1、F2、F5為代表,該組斷裂傾向290°~340°,傾角60°~78°,最大長度約3500m,地表露頭寬度約3~60m,斷裂具有先壓後張的特徵;礦化主要集中分布在主幹斷裂F2、F5硅化斷裂帶及其上下盤的次級斷裂內。鑽探揭露顯示F2、F5斷裂往深部主要為碎裂岩帶,含礦岩性為紫紅色、豬肝色赤鐵礦化、鉀化、綠泥石化碎裂岩、花崗碎裂岩,局部硅質角礫岩中見有少量的瀝青鈾礦,且斷裂規模較地表變大,產狀變緩,沿走向延伸穩定,斷裂內成礦期蝕變較強(圖4),礦化較為富集。該斷裂帶組內目前已控制礦體長度達1.08km,顯示出較好的找礦前景。
圖4 湖南九龍徑鈾礦床F2、F5斷裂600m中段平面圖
1—硅化、赤鐵礦化飾變帶;2—綠泥石化、水雲母化蝕變帶;3—鉀化、高嶺土化蝕變帶;4—礦體
3.1.2SN向、EW向斷裂帶組均獲得突破
SN向斷裂出露於九龍徑鈾礦床的九龍徑地段,包括了九龍徑地段的F8、F10、F13等斷裂,岩性主要為硅質角礫岩,見較多的淺紅色微晶石英脈穿插充填,局部有紫紅色玉髓脈充填,角礫有花崗岩角礫和白色塊狀石英角礫,發育硅化、赤鐵礦化等蝕變,對成礦較為有利。累計在該部位施工5個鑽孔,其中3個工業孔、2個礦化孔,見礦率100%。ZKS0-2號孔在F13斷裂內揭露到一段工業礦體。ZKS20-1號孔在F8斷裂內揭露到兩段工業礦體,為其沿走向上的延伸。顯示出SN 向斷裂帶組礦化延伸穩定,具有較好的找礦潛力。
EW 向斷裂帶組含礦岩性為碎裂花崗岩及硅質角礫岩,充填有黑色、紅色玉髓脈,發育有硅化、赤鐵礦化、鉀化等蝕變。2011年施工的ZKJ0-1、ZKJ7-1號鑽孔在該斷裂帶組的F29號斷裂內均揭露到工業礦體,且為同一礦體沿走向、傾向上的延伸。ZKJ0-2鑽孔也揭露到多組EW 向斷裂。鑽探揭露表明,EW 向斷裂帶組沿走向、傾向延伸均較為穩定,顯示出明顯剪切特徵,其內礦化、異常也較為連續,且隱伏斷裂及異常段較多。
3.1.3中棚岩體與老地層接觸界面對區內淺部鈾礦化存在較好的控製作用
區內的淺部鈾礦化主要位於中棚岩體與上覆的寒武系香楠組、茶園頭組的接觸界面附近,鈾礦體受接觸界面和斷裂雙重控制,基本位於接觸界面上下盤0~200m范圍內。根據地表踏勘和鑽孔揭露發現,在岩體外接觸帶的沉積地層內發育較強的角岩化,存在較多因石英溶蝕而留下的晶洞,岩石鬆散破碎,有利於鈾礦體的賦存。另外,存在有較多有利於鈾還原沉澱的黃鐵礦、綠泥石等,有利於鈾礦體的富集。特別是岩體凸出部位,對成礦尤為有利。
九龍徑鈾礦床淺部鈾礦化基本位於岩體與地層的接觸界面附近,如ZKJ0-1、ZKJ7-1和ZK8-2等鑽孔中所揭露到的礦體即位於接觸界面下盤的中棚岩體內,而ZK0-1號孔所揭露到的礦體則位於接觸界面上盤的寒武系香楠組石英砂岩內。所有礦體均受斷裂控制,此外ZKS20-1號孔在岩體接觸帶上盤、下盤均揭露到較好的工業礦化,且品位較富。根據礦體分布位置,區內主要的3組成礦構造N E向、EW 向、SN向斷裂均在岩體與地層接觸帶附近發現了工業礦體,顯示九龍徑鈾礦床沿接觸帶找礦前景可觀。
3.2創新點及經驗
3.2.1運用成礦系列理論,突破單一的沿接觸帶找礦模式,在花崗岩內帶開創新的找礦局面
成礦系列是指在一定地質環境下產生並與一定岩石建造有成因聯系的不同類型礦床組合。鹿井礦田主要受NE向遂川-熱水左行走滑斷裂帶的控制[8~10],絕大多數礦體分布在走滑斷裂帶上盤,對花崗岩型和碳硅泥岩型兩大類型的礦石物質組成及成礦物理化學條件的研究表明礦化對賦礦主岩的選擇性不大,兩者屬同一成礦作用系列的產物[11]。九龍徑鈾礦床工作初期,受原有勘探成果的影響,一直把勘探重心放在岩體外接觸帶,一度導致勘查工作陷於僵局。通過運用成礦系列理論,認為九龍徑鈾礦床雖然位於鹿井礦田的外圍,但其礦化特徵、控礦規律與鹿井、黃蜂嶺等礦床均有一定的相似。花崗岩外帶型的鈾礦體實際上受同一構造作用控制,礦體空間定位受到構造、地層、岩體的三重控制,其成礦條件比較苛刻。在勘查中不能單純地根據某一規律進行追索,需要多方面考慮。於是,項目組暫停原有的工作部署,開展大研究大討論。同時,組織各專業的科研人員來九龍徑鈾礦床實地調研,一方面把九龍徑鈾礦床原有的資料進行系統整理,尋找新的突破口;另一方面把鹿井鈾礦田所有的礦床資料進行重新研究,將九龍徑鈾礦床的成礦地質條件與這些已落實的礦床作對比分析。
通過仔細的分析和討論,發現了兩個限制礦床進一步擴大的問題。第一是NE向斷裂是否僅存在於寒武系內,九龍徑地段的寒武系之下200餘米即為花崗岩體,雖然北部的深度會大一些,但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而0號勘探線往南200m即為花崗岩體,如果鈾礦化僅僅是外帶型,那該礦床的成礦空間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鹿井礦田內其實有很多礦床是花崗岩內帶型,如鹿井礦床既有花崗岩外帶型也有花崗岩內帶型。第二,鹿井礦田鈾礦化與構造關系密切,構造規模越大,越易發現大礦體,且礦體數目也越多。而九龍徑鈾礦床EW 向斷裂規模太小,該組斷裂內盡管發現有很多很連續的伽馬異常帶,施工的鑽孔也揭露到較多的礦化、異常段。但是這些斷裂寬僅為數十厘米至數米,且鑽探顯示其沿走向、傾向延伸非常穩定。斷裂規模與斷裂中心的硅質脈體密切相關,而這些硅質脈體規模也非常穩定,一般在10cm左右,規模變大的地方一般位於接觸帶附近和斷裂交匯部位,形成大礦的條件也較差。
面對這兩個問題,項目組及時轉變了研究方向,把目標投入了花崗岩內帶和規模較大的NE向斷裂,一舉突破了以往沿花崗岩體接觸界面尋找外帶型鈾礦化的找礦模式,在花崗岩內帶發現了新的礦化富集帶。
3.2.2任何時候、任何階段都不能放鬆地質調查
地質調查是一切地質工作的基礎,貫穿了礦床發現、發展、落實的每一個階段。在九龍徑鈾礦床開展預查工作的過程中,始終貫徹落實這一原則,注重地表地質調查工作的開展,不間斷修編已有的地質圖件,盡量了解區內的成礦構造格架,調查成礦構造性質和分布規律,為後期研究工作提供了准確、充分的第一手資料。這為我們在認識上取得新突破奠定了基礎,同時為工作思路的變更提供了依據。
2011年,鈾礦勘查工作陷入僵局時,項目組組織了大量人力在九龍徑地段南面的花崗岩出露區開展地表踏勘,進行地質圖修編。最終確定以F2為主的NE向斷裂的確延伸到了花崗岩體內,且新發現一些次級含礦斷裂。因此,分別在15號線和55號線設計施工了1個試驗性鑽孔。這兩個孔各揭露到2段礦化體,遠遠沒有達到預期設想,尤其是在ZK55-1號孔見礦情況甚至比地表還差。面對這一結果,項目組內部產生了兩種意見,一種認為九龍徑鈾礦床的鈾礦化就是花崗岩外帶型,應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到沿花崗岩外接觸帶找礦的思路上來;另一種認為雖然這兩個試驗性鑽孔並未達到預期目標,但卻揭露到較多的隱伏斷裂和大量的礦化異常,應對其深部延伸情況進行探索。為解決這一分歧,項目組繼續開展地表地質調查和科研工作,研究成礦構造體系。最終在F2下盤發現了新的成礦斷裂,地表斷裂規模達24m,且有礦化顯示,為F5斷裂,但因ZK55-1號鑽孔深度不夠未揭露到。因此,繼續在ZK55-1號孔深部施工了ZK55-2號孔,最終取得新的突破。
3.2.3生產中科研能為鈾礦床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在九龍徑鈾礦床勘查過程中,由於地表浮土覆蓋較厚,已發現成礦斷裂較少,礦化線索較為單一,造成勘查初期更多的工作量投入到已發現的老點周邊,對外圍的研究較少。即使有新的思路和認識,也因為缺乏證據的支持而不敢輕易付諸實踐。然而,在找礦陷入僵局時,正是因為生產中科研的進展和突破,為後續的勘查工作提供了足夠的證據支持,推動了勘查工作向正確評價的方向前進。
ZK55-1號孔施工後,並未達到預期目的。研究所一方面要求項目組繼續開展地表地質調查,採取岩、礦心進行構造地球化學分析;另一方面組織其他科研人員協助九龍徑鈾礦預查項目組進行聯合攻關,在55號勘探線及附近剖面開展了氡氣測量和鑽孔岩心210 Po測量。生產中科研效果顯著,ZK55-1號孔內的岩心210 Po測量發現沿斷裂帶有較好的異常顯示。而氡氣測量也顯示在新發現的斷裂處有較好的高值異常。同時,對構造岩所做的微量元素分析也發現一些熱液鈾礦床中常見的前緣指示元素較為富集。各種研究成果均指示55號勘探線深部應有新的鈾礦化體存在,有效地指導了該地段的找礦突破。
3.2.4大量的鑽探工作量是保障
在3年時間里,投入了24015m鑽探工作量。通過鑽探查證,在九龍徑鈾礦床新發現較多的成礦斷裂,並對礦體進行了大致查明。沒有大量的鑽探投入,許多地質認識將得不到驗證。大量的鑽探直接導致了九龍徑鈾礦床取得決定性的突破。
4開發利用現狀
九龍徑鈾礦床目前正處於預查階段,還未進行室內試驗、現場條件試驗、擴大試驗以及工業開發,暫無相關數據。
5結束語
經過3年的鈾礦預查工作,九龍徑鈾礦床已取得了較好的找礦成果,通過大量的鑽探工作量,使九龍徑鈾礦床初具中型以上規模,而目前鈾礦勘查工作僅局限於中山地段和九龍徑地段,礦床內還存在較多的找礦遠景區,如九龍徑地段北部,目前仍未進行揭露,還有希望進一步擴大規模,發展成大型以上鈾礦床。同時,該礦床的突破也使得「三九」地區的鈾礦找礦工作煥發出新的活力,其礦床外圍有望進一步發現新的礦點(礦床)。
參考文獻
[1]中國核工業地質局.中南鈾礦地質志[R]. 2005.
[2]中南地質勘查局三〇六大隊.湖南省汝城縣九龍徑鈾礦點普查評價報告[R]. 1993.
[3]核工業二三〇研究所.南嶺成礦帶湘桂段富鈾礦靶區尋找[R]. 1998.
[4]核工業二三〇研究所.南嶺帶湘南桂北段花崗岩型富大鈾礦成礦環境研究[R].2005.
[5]核工業二三〇研究所.中南地區鈾資源勘查部署規劃研究[R]. 2004.
[6]核工業二三〇研究所.湖南省汝城縣秀才洞地區鈾資源潛力評價報告[R].2010.
[7]中南地質勘查局三〇六大隊.汝城縣大坪鄉九龍徑礦點鈾礦化特徵及遠景評價[R]. 1993.
[8]張振華,李順初,翦勛平.鹿井鈾礦田空間定位條件分析[J].鈾礦地質,1999,15(6):338-342.
[9]劉翔,肖建軍,楊崇秋,等.遂川走滑斷裂帶特徵及其對豐洲盆地鈾成礦的控製作用[J].鈾礦地質,1998,14(5):142-149.
[10]李先福,李建威,傅昭仁.湘贛邊鹿井礦田與走滑斷層有關的鈾礦化作用[J].地球科學,1999,24(4):476-479.
[11]余達淦.華南中生代花崗岩型火山岩型外接觸帶型鈾礦找礦思路(Ⅰ、Ⅱ)[J].鈾礦地質,2001,17(5):257-261.
我國鈾礦勘查的重大進展和突破進-—入新世紀以來新發現和探明的鈾礦床實例
[作者簡介]歐陽平寧,男,1981年生,研究生學歷,工程師。2004年6月畢業於中南大學地學院地質工程專業,畢業後在核工業二三〇研究所從事鈾礦地質生產及科研工作。主持和參加的項目獲部級科技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優秀地質報告獎1項。
③ 有哪位同志在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261地質大隊工作那裡待遇~工作環境怎麼樣請詳細介紹一下,亟待解答!
阿門,俺是261土生土長的娃。這位兄台,不知道您是上山還是文職?山上條件還是比較艱苦滴。不過。年輕人苦苦也沒啥。多學學。以後不幹可以跳槽。最起碼。261也有輝煌時代滴。。加油哦~
④ 重磁場特徵
6.2.1 重力場特徵
圖6.1 相山地區布格重力異常圖(單位:10-5m/s2)
1∶500000布格重力異常顯示相山地區為一近EW向展布圈閉的重力低異常,且處在二級重力場分區吉安—泰和重力高值區和贛東南復雜重力場區的交接部位(邱愛金,2001);1∶50000布格重力異常(圖6.1)形態總體變化較簡單,即:相山東側、南側、北側表現為重力高,中部、西部表現為重力低,異常軸向及重力異常梯度帶總體呈EW走向,基本上反映出相山火山-侵入雜岩的輪廓。布伽重力異常全區皆為負值,最大值為-11×10-5m/s2,最小值為-32×10-5m/s2,最大差值超過20×10-5m/s2。結合本區已知地質資料及物性參數分析可知,重力異常的高低變化主要是由基底變質岩的隆凹變化引起。如四周有基底變質岩出露區,它所對應的重力異常是重力高,而在相山中部、西部由於基底埋深較大(0.4km至>2.8km),且被火山岩系所覆蓋,因而所對應的重力異常為重力低;又如鴛鴦排重力高所對應的部位見有基底變質岩出露,即基底呈隆起狀態。至於本區的重力梯度帶或高低異常變異帶,則是斷裂構造帶或基底隆凹變化過渡帶在重力場中的表現。
6.2.2 磁場特徵
1∶500000航磁異常圖顯示相山火山-侵入雜岩位於吉安-永新低穩磁場區與興國-信豐正磁場區的交接部位,為一低緩變化的磁場區(邱愛金,2002);1∶25000高精度磁測異常圖反映出本區磁場總體表現為一弱磁場的特徵,磁異常值一般在0~±50nT之間變化,局部地段有大於+600nT的異常。雜岩體內磁異常值相對跳躍變化較大,體現了火山-侵入雜岩分布區的磁性特徵,與外圍變質岩出露區平穩變化的磁場對比,界線清晰,基本上反映出相山雜岩體的輪廓(核工業261大隊,1996)。
1∶50000航磁測量結果(圖6.2)則反映出相山火山-侵入雜岩東南與西北部不同的磁性變化特點,北西部正負磁異常呈近EW向帶狀相間分布,而東南部磁異常(主為正磁異常)則呈NE-NEE向帶狀分布。
圖6.2 相山地區航磁ΔT平面等值圖(單位:nT)
由於1∶25000高精度磁測原始數據獲取困難,以下僅涉及1∶50000航磁數據處理分析。
⑤ 廣東湖子鈾礦床
賴中信1,2馮志軍2汪洋2郭海濤2王娥2趙藝川2
(1.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武漢430000;2.廣東省核工業二九三大隊,廣州510800)
[摘要]回顧了廣東省湖子鈾礦床的發現和勘查歷程,對其地質特徵進行了歸納總結,對硅化帶型、「交點型」和鹼交代型3種鈾礦化在認識上和實踐上的新突破進行了綜合分析,提出湖子鈾礦床一系列緩傾斜控礦構造是下庄斷裂上、下盤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次級構造,是硅化帶型鈾礦化勘查的重點;研究得出與「交點型」鈾礦化相關的基性岩脈的控礦作用,主要表現在對構造裂隙的控制,所謂的「交點」控礦本質是硅化帶型鈾礦化通過「界面效應」控礦的特殊表現形式;根據下庄礦田鈾礦床、礦化點的分布與後期侵入岩體的空間產出關系及鹼交代型鈾礦化的特點,提出後期岩體的形成與鹼交代型鈾礦化關系密切的觀點。
[關鍵詞]緩傾斜控礦構造;「交點型」鈾礦化;界面效應
1發現和勘查過程
湖子鈾礦床位於廣東省下庄礦田的中部,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隊伍剛進入該地區普查時,發現一批異常點帶,蘇聯派來支持我國找鈾礦的專家認為具有一定的找礦前景,隨後以6009號帶為重點,將其分為北段(主要地段)和南段(陡崖地段)開展坑道揭露,各施工了3層坑道,結果認為礦體分散、規模小、連續性差而停止。20世紀80年代,礦田內尋找「交點型」鈾礦獲得快速發展,廣東省核工業二九三大隊重新在該地區東部和南部硅化帶與輝綠岩交匯部位(即「交點」)開展揭露評價工作,但由於礦體規模小,成果發展緩慢,適逢地質工作大調整,勘查工作再次中止。
2005年中國核工業地質局實施大基地戰略,開展了《下庄礦田鈾資源大型基地勘查規劃部署研究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二九三大隊.下庄礦田鈾資源大型基地勘查規劃部署研究,2009.
2006~2008年,實施中國核工業地質局《廣東省翁源縣下庄礦田湖子地區鈾礦普查》項目,勘查首先從下庄斷裂帶與6009號帶構成的斷陷區內展開,我們分析研究了下庄斷裂的性質及其在成礦中的主導作用,分析研究了6009號帶的力學性質及其對礦體的控制,進行鑽孔揭露,發現了深部礦體群,鈾資源量快速增長,堅定了發展成為中型礦床的信心,預期成果初步落實。
2009年,對前期工作成果進行了階段性歸納總結,我們認為在礦區東部開展找富礦的工作有較大前景,經過2010~2012年勘查,發現北北東構造組與輝綠岩交匯部位有富大淺的礦體產出。經鑽孔控制,圈定礦體39個,勘查成果顯著,落實一個中型鈾礦床。
在整個勘查過程中,廣東省核工業二九三大隊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合作開展岩體構造變形蝕變與鈾礦化關系研究,與中山大學合作開展花崗岩重熔與鈾成礦作用研究,提出了沿礦源層找礦—沿花崗岩重熔界面找礦—沿重熔界面隆起區上部構造找礦的思路,經工程驗證,解決了礦體群總體分布及其圈連問題,發現了區內鹼交代型鈾成礦作用,找礦成果得到鞏固和提高。
2礦區基本特徵
下庄礦田處於閩贛後加里東與湘桂粵北海西-印支坳陷的交接部位,屬於南嶺成礦帶的中帶和貴東岩體東部舌狀突出部位。礦田岩石主要由印支期花崗岩組成。魯溪岩體,粗粒似斑狀黑雲母花崗岩,出露於礦田南部;下庄岩體,中粒斑狀黑雲母花崗岩,出露於礦田中部;帽峰岩體,細粒二雲母花崗岩,出露於礦田北部。各岩體岩石結構差異明顯,但岩體間界線不規則。礦田受黃陂斷裂與馬屎山斷裂的夾持,北北東向斷裂與近東西向輝綠岩組等間距分布,相互交織,形成棋盤格子狀構造格架,控制著礦田內鈾礦床的產出(圖1)。
湖子鈾礦床處於礦田中部,礦區主要出露中粒斑狀黑雲母花崗岩,北北東向新橋-下庄斷裂帶、6009號帶和北西西向黃陂-張光營輝綠岩組構成礦區基本構造格架。北北東向下庄斷裂帶是礦田主要導礦構造,傾向近正東,控制著鈾礦床的分布,已查明鈾礦床主要分布於其以東地區(上盤);6009號帶是主要控礦構造,傾向近正西;6009號帶與新橋-下庄斷裂帶構成小斷陷區,屬於由新橋-下庄斷裂帶與一零二-石角圍斷裂帶構成的斷陷區的組成部分(圖1);斷陷區內次級平行帶發育,出露的有207、205、204、201號帶,隱伏的次級平行帶隨著揭露工作逐步發現。斷裂帶物質成分復雜,充填各色微晶石英、黃鐵礦、赤鐵礦、螢石、方解石等,特別是北東構造與近東西向輝綠岩脈交接復合部位多形成較好工業鈾礦體(圖2)。
湖子礦床鈾礦化主要有硅化帶型和「交點型」。硅化帶型礦體群嚴格受硅化斷裂帶組控制,礦體產狀與構造帶產狀基本一致;主要分布在6009、6009-1~6009-19等構造帶內,為隱伏的鈾礦體群,已發現礦體25個,控制的垂深多在100~400m,揭露最低標高為50m;礦體走向長度一般為100~200m,礦體平均品位為0.091%。礦體呈雁列式成群分布,多呈板柱狀、透鏡狀。「交點型」鈾礦體受硅化斷裂帶與輝綠岩交切復合軌跡控制,礦體規模大小與軌跡面密切相關,礦體走向長度一般近於輝綠岩寬度,多為10~30m;其傾向上延伸一般為沿走向延伸的5~10倍,現已揭露控制的垂深多在100~300m,最淺出露地表,揭露最低標高為70m,已發現礦體31個;「交點型」鈾礦體品位較富,平均品位為0.181%。
圖1 下庄礦田地質略圖
1—白堊繫上統;2—泥盆系;3—寒武系;4—英安斑岩;5—細粒白雲母花崗岩;6—中細粒二雲母花崗岩;7—岩相分界線;8—輝綠岩脈;9—硅化帶;10—石英脈;11—韌性剪切帶;12—礦床及編號;13—小型礦床及編號;14—產狀;15—居民點;16—湖子鈾礦區
圖2 湖子鈾礦床地質簡圖
1—石英正長岩;2—細粒白雲母花崗岩;3—中粒似斑狀二雲母花崗岩;4—輝綠岩脈;5—硅化斷裂帶;6—蝕變碎裂岩帶;7—鈾礦點;8—鈾異常點
3主要成果和創新點
3.1發現緩傾斜隱伏礦體群,揭示了斷陷帶內次級構造的控礦規律,為今後攻深找盲拓寬了思路
3.1.1緩傾斜隱伏礦體群的發現及其特徵
湖子鈾礦床6009號斷裂帶地表物化探異常好,但礦化差,經前人施工坑道揭露,礦體不連續,往深部出現尖滅現象。經過重新論證,並與新橋斷陷帶內已查明的新橋鈾礦床礦體產出規律對比分析後認為,6009號斷裂帶不應孤立存在,應與其西側構造下庄斷裂帶作為整體進行研究,應將6009號斷裂帶作為礦田內由新橋-下庄斷裂帶與一零二-石角圍斷裂帶構成的大斷陷帶內的一部分去研究(前面已提及)。經過由淺入深的工程驗證,在6009號斷裂帶上盤存在一組隱伏的北東—北東東向平緩構造,一般長50m,寬1~5m,產狀65°NW ∠30°,呈雁列式密集分布,均有礦體或礦化產出,岩心中礦化層的軸心夾角一般達到70°(圖3)。由於礦體短,初期使用100m×(100~50)m的工程間距發現的礦體都無法相連,後經加密剖面,礦體產出規律得以展現,資源量快速增長。
圖3 湖子鈾礦床25勘探線剖面圖
1—中粒似斑狀黑雲母花崗岩;2—硅化帶;3—硅化碎裂岩;4—完工鑽孔及編號;5—工業礦體;6—礦化帶;7—異常帶
3.1.2緩傾斜隱伏礦體群控礦構造成因分析
該組構造分布於6009號帶與新橋-下庄斷裂帶的夾持部位,由於下庄斷裂為左行正斷層,6009號斷裂帶為右行逆斷層,根據6009號斷裂和下庄斷裂的性質可以對其形成的應力作用分析如圖4所示,在垂直圖示意中可以看出,下庄斷裂的下盤相對上升,給上盤一個方向向上的摩擦力,由於這一作用力在斷層面的不同高度有所不同,即下盤對上盤的摩擦阻力不均勻而導致上盤沿著近垂直於斷層面的方向斷開(圖4a)。在下庄斷裂和6009號斷裂的水平示意圖中可知,右盤相對左盤運動而給左盤一個方向南西的作用力,有助於形成與主構造低角度相交的次一級構造(圖4b),這與勘查中發現的北東—北東東向平緩構造一致,由此可以推斷下庄斷裂上、下盤的相互作用是北東—北東東向平緩構造形成的萌芽階段,6009號斷裂在水平方向的相互作用是其形成的繼承與發展。通過該組構造形成應力的研究,結合勘查成果(圖3)得知,該組斷裂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均有等間距近平行分布的特徵,並且會隨著構造應力的減弱間距不斷收縮減小。
圖4 緩傾斜控礦構造形成構造應力分析簡圖
1—緩傾斜構造帶;2—輝綠岩脈;3—地質塊體(相對)運動方向;4—作用力方向
3.1.3緩傾斜隱伏礦體群的勘查思路
湖子鈾礦區屬於新橋-下庄斷裂帶與一零二-石角圍斷裂帶構成的大斷陷帶的一部分,約占該斷陷帶縱向長度的五分之一,6009號帶上盤北東—北東東向平緩鈾礦體的發現,驗證了斷陷帶內存在一系列次級含礦構造的推測,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斷陷帶內具有形成大型鈾礦床的潛力,除了6009號帶與新橋-下庄斷裂的夾持部位外,在新橋-下庄與一零二-石角圍斷陷帶的其他地段攻深找盲,具有較大找礦前景。
3.2發現特富「交點型」鈾礦體,再次成為礦田勘查的焦點,增強了礦田找大礦找富礦的信心
3.2.1特富「交點型」鈾礦體的發現及其特徵
下庄礦田「交點型」鈾礦勘查經歷了最初的「淺散小」否定性評價到「淺富易」肯定性評價的突破,查明的資源量占礦田鈾資源總量的40%,其中40%的「交點型」礦體平均品位達到0.3%富礦指標,礦石易采、易選。由於「交點型」鈾礦體成群產出但間距較大,在一個勘查區內要達到一定的勘查控製程度需要較大的工作量,如何提高找礦效率和提高經濟效益成了「交點型」鈾礦勘查的困惑和難題,在以往的勘查過程中,一直本著「撿芝麻也可以抱西瓜」的創新精神艱難探索。
湖子鈾礦床勘查過程中,在205號帶與輝綠岩交匯部位,地表僅有弱礦化顯示,經過工程揭露,地表以下幾十米處即發現特富鈾礦體A205-1-3(交點型),礦體呈板柱狀,延長10m,延深45m,平均厚0.82m,平均品位11.59%,最高品位36%(圖5)。特富鈾礦體的發現,有力說明「交點型」鈾礦化具有形成富大鈾礦的潛力,為今後尋找此類礦體找到了新的出路。
圖5 湖子鈾礦床205~19勘探線剖面圖
1—中粒似斑狀黑雲母花崗岩;2—輝綠岩;3—硅化帶;4—蝕變碎裂岩;5—完工鑽孔及編號;6—圈定礦體;7—樣段
3.2.2特富「交點型」鈾礦體的形成機理初步分析
對控礦構造進行包裹體測溫,結合前人對成礦溫度的研究[1],得出成礦期溫度為
220~270℃。前人研究表明,下庄礦田中基性岩脈與鈾成礦存在著密切聯系[2]。但前人對下庄礦田中基性岩脈的研究尚有不足,就岩性而言,爭議較大[3~6],前人認為中基性岩脈提供的礦化劑∑CO2與鈾成礦關系密切[7];認為地幔流體對研究區鈾成礦有著重要作用[8~10] ;亦有學者通過 H、0 同位素研究證明了這一點[4,11];鈾源自水熱系統之圍岩[12~13] ,來自地幔流體對地殼基底岩石和圍岩中鈾的浸取[10,14~16] 。結合最新研究成果,由(Fe3++Fe2++Ti)-Al-M g圖解(圖6a,內部數據)可知,除部分點落在高鋁拉斑玄武岩范圍外,其他落在了高鐵拉斑玄武岩范圍,可以認為是所取樣品被強硅化及鹼交代所致;在K2O-Na2O圖解(圖6b,內部數據)中,礦石樣品點落在了鉀質范圍內,無礦樣品點落在了鈉質范圍內。
圖6( Fe3++Fe2++Ti)-Al-M g圖解和K2O-Na2O圖解
UMK—超基性科馬提岩;BK—玄武質科馬提岩;HMT—高鎂拉斑玄武岩;HFT—高鐵拉斑玄武岩;HAT—高鋁拉斑玄武岩
由於硅化與鈾礦化關系密切,故以SiO2為橫坐標,以其他常量元素為縱坐標進行物質演化分析,鑽孔中取富鈾及較強的圍岩蝕變的中基性岩脈,與地表無礦化中基性岩脈樣品進行對比,研究中基性岩脈在礦化過程中常量元素的變化規律。結果顯示,隨著硅化的增強,Fe3+和Fe2+均減少(圖7),鐵離子隨著礦化的增強而較低,與礦化段常伴隨黏土化等褪色蝕變有關,說明有一部分鐵離子因淋濾作用而流失。並非由於Fe2+對六價鈾的還原作用,致使Fe3+顯著增高,Fe2+降低,而鐵離子總量不變。對比可知,隨著硅化的增強,CaO 和M gO 逐漸較低(圖略),說明CaO、M gO 和SiO2在礦化過程中,成分上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系,與成礦沒有直接作用;隨著硅化的增強,氧化鉀和氧化鈉迅速增高(圖8),且氧化鉀含量增加的更為明顯,從而揭示了成礦過程中「鹼化」對成礦的作用,且以鉀交代為主,特富礦體的形成可能與硅化和鉀化的疊加有關。
3.2.3特富「交點型」鈾礦勘查思路
綜上分析認為,特富「交點型」鈾礦體,初步認為中基性岩脈在構造應力的作用下更易破碎形成成礦物質的運移通道和沉澱場所,其成因可能是在形成常規「交點」型鈾礦化的基礎上,疊加富硅富鹼熱液在特定地球化學環境中成礦,具體成礦機理還有待商榷。值得肯定的是特富「交點型」鈾礦體與常規「交點型」鈾礦體的產出形式一致,因此,在勘查思路上應該從現有的硅化帶與中基性岩脈復合控礦的「交點」向存在富硅富鹼熱液運移匯集的「交點」轉移。
圖7 Fe3+-SiO2、Fe2+-SiO2圖解
圖8 K2O-SiO2和Na20-SiO2圖解
根據這一思路,根據岩體構造變形蝕變與鈾礦化關系及花崗岩重熔與鈾成礦作用研究提出的沿礦源層找礦—沿花崗岩重熔界面找礦—沿重熔界面隆起區上部構造找礦的認識,「交點」型鈾礦化控礦本質是富硅富鹼熱液通過「界面效應」成礦的特殊表現形式,礦田北部帽峰岩體是富鹼岩漿活動所成,岩體的凹兜部位是富鹼熱液匯集區,經中基性岩脈穿插連通和成礦期構造活動作用,導致含礦熱液疊加,是尋找特富「交點」型鈾礦的有利部位。
而在下庄礦田西部,高溫蝕變(雲英岩化、偉晶岩化、鉀鈉交代)普遍發育,鉀鈉交代型鈾礦化(早期鈾礦化)沿著岩體邊界普遍呈浸染狀分布,可能與西部形成岩體的岩漿屬於鹼性或富含氟離子有關,推測岩體邊界對礦化有一定的控製作用,可以認為是下庄礦田新的礦化類型。該類鈾礦化的勘查深度可達地表-500m以下[17],預示著下庄礦田鈾勘查潛力尚有足夠的開拓空間。
4開發利用狀況
與相鄰礦區類比可知,湖子礦床開采條件良好,選冶性能簡單,屬於易采選的鈾礦床,該礦床已進入詳查階段,在礦山開采規劃之列。
5結束語
湖子鈾礦床的發現和擴大是下庄鈾礦田找礦的一項新成果,特別是緩傾斜隱伏礦體群的發現和特富「交點」型鈾礦體的發現,為下庄礦田新一輪找礦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地質依據。由於投入的工作量有限,對礦化點帶的揭露程度尚有不足,有待繼續獲得新的突破和進展。
參考文獻
[1]潘家永,曹雙林,管太陽,等.下庄鈾礦田流體包裹體地球化學研究[J].鈾礦地質,2007, 23(5):257-261.
[2]胡瑞忠.X W 鈾礦床成礦機理.成都地質學院學報[J],1989,(3):1-9.
[3]胡瑞忠,金景福.貴東花崗岩體中煌斑岩的成因[J].礦物岩石,1990,10(4):1-7.
[4]王正其,李子穎,吳烈勤,等.幔源鈾成礦作用的地球化學證據——以下庄小水「交點型」鈾礦床為例[J].鈾礦地質,2010,26(1):24-34.
[5]朱捌,凌洪飛,沈渭洲,等.粵北石土嶺鈾礦床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J].礦床地質,2006, 25(1):71-82.
[6]王學成,章鄭桐,張祖還,等.暗色岩脈與鈾成礦關系研究[J].礦床地質,1991,10(4):359-369.
[7]張國全,胡瑞忠,商朋強,等.302 鈾礦床方解石C-O 同位素組成與成礦動力學背景研究[J].礦物學報,2008,28(4):413-420.
[8]杜樂天.幔汁(H ACO NS)流體的重大意義[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1989,13(1):97-99.
[9]杜樂天.烴鹼流體地球化學原理——重論熱液作用和岩漿作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1165-2301.
[10]杜樂天.中國熱液鈾礦基本成礦規律和一般熱液成礦學[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1:57-110,151-237.
[11]鄧平,沈渭洲,凌洪飛,等.地幔流體與鈾成礦作用:以下庄礦田仙石鈾礦床為例[J].地球化學,2003,132(6):520-528.
[12]李學禮,孫占學,周文斌.古水熱系統與鈾成礦作用[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0.
[13]邵飛.相山礦田低溫熱水及其與鈾礦化關系[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5, 30(2):206-210.
[14]毛景文,姜耀輝,等.深部流體成礦系統[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5.
[15]劉正義,劉紅旭.花崗岩鈾成礦作用的模擬實驗[J].地學前緣(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大學),2009,16(1):99-113.
[16]倪師軍,胡瑞忠,金景福.302鈾礦床熱液的混合和沸騰垂直分帶模式[J].鈾礦地質,1994,10(2):70-77.
[17]馮志軍,黃宏坤,曾文偉,等.下庄礦田及外圍深部找礦的地質依據[J].鈾礦地質,2011, 27(4):221-224.
我國鈾礦勘查的重大進展和突破進-—入新世紀以來新發現和探明的鈾礦床實例
[作者簡介]賴中信,男,1963年生,高級工程師。1984年畢業於華東地質學院地質系普查勘探專業,2010年獲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碩士學位,在職博士,現任廣東省核工業二九三大隊總工程師。主持完成1個大型、2個中型、5個小型鈾礦床的勘查工作,主持或參與完成專題研究5項,編制了下庄礦田鈾資源大型基地勘查規劃,組織實施地質項目和人才培養工程,取得顯著成果和找礦效益。
⑥ 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地址在哪裡
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下屬10個事業單位.263,266隊,機械研究所,測試研究中心,核工業南昌高技,南昌工業學校南昌市、267九江市、264贛州市、261,265隊鷹潭市、新干縣,玉山縣
⑦ 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二六一大隊怎麼樣
簡介: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二六一大隊組建於1958年2月,隸屬於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是全國最大的地質隊、全國地質勘查功勛單位、江西省文明單位。大隊共有職工3234人,現駐地江西省鷹潭市梅楓路4號。
⑧ 相山礦田西北部和東南部多源地學信息對比
相山礦田內鈾礦床、礦點在空間上分布不均勻,東南部礦床較少,西北部礦床無論是數量還是品位都明顯好於東南部。筆者將對礦田西北部與東南部多源地學信息進行對比分析,以揭示這種分布差異性的主要控制因素。
9.2.1 地形地貌特徵的對比
江西地處亞熱帶,高溫多雨。位於江西中部的相山火山-侵入雜岩,岩石風化較強烈,土壤發育,植被茂盛。雜岩體主體岩石———碎斑熔岩,抗蝕能力強,呈現為中央高四周低的中低山-丘陵地貌,水系由中央向四周呈放射狀分布。
作為相山火山-侵入雜岩主體岩石的侵出相碎斑熔岩,分布面積210km2,約占相山火山-侵入雜岩面積的70%。通過對西北部和東南部的DEM數據的統計對比,發現東南部碎斑熔岩的平均高程為419.3m,略高於西北部(平均406.3m),而西北部碎斑熔岩高程均方差(242.3),略高於東南部(238.5),反映相山西北部地形較東南部要復雜。
9.2.2 岩體、構造發育特徵的對比
相山火山-侵入雜岩除碎斑熔岩外,侵入相花崗斑岩和流紋英安斑岩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花崗斑岩露頭規模東南部較大,呈岩株狀、岩牆狀,岩體形態較簡單,稍大的岩體相變明顯,從中間相到邊緣相,結晶程度降低,中間相的岩石可稱為似斑狀花崗岩,似斑狀花崗岩中黑雲母的含量達5%~10%;西北部的岩體較小,多呈岩滴、岩脈狀,斑晶較細小,相變不顯著,但岩體形態復雜多變。
當然,從東南部到西北部,花崗斑岩露頭規模和岩性的變化是漸進的,兩者並沒有一個截然的界線。
流紋英安斑岩主要分布在相山礦田的西北部,面積近10km2,東南部的流紋英安斑岩規模很小,僅在相山東部上諳見厚度不到10m的近SN向的英安斑岩脈。相山北部的流紋英安斑岩脈體,從西向東,脈寬是逐漸變小的,1∶50000相山礦田地質圖體現了這一變化特徵。
相山火山-侵入雜岩中部EW剖面顯示(圖9.4),東南部碎斑熔岩與圍岩接觸界面產狀陡立,西北部碎斑熔岩呈「舌狀體形態」,厚度不大,產狀平緩地鋪在基底岩系之上。因此,東南部和西北部碎斑熔岩的產出形態是不對稱的。
由於東南部和西北部的地質結構不同,構造發育特徵也明顯不同,東南部碎斑熔岩厚度大、抗剪強度大,相對不易被晚期斷裂所破壞,從而斷裂不甚發育;而西北部碎斑熔岩呈似層狀,厚度不大,在應力作用下容易發生破裂,因而斷裂構造發育,且NE向和NNW向構造相互交織,形成菱形斷塊。
9.2.3 物理化學場特徵的對比
相山火山-侵入雜岩岩性組成較復雜,對其籠統地做西北部與東南部的對比,難以進行地學理解與分析,因此,筆者選取分布面積占相山火山-侵入雜岩70%的碎斑熔岩為代表,進行物理化學場特徵的對比研究。
以遙感解譯的北東向主幹構造(F2)為界,將碎斑熔岩分成西北和東南兩部分,分別統計其航放數據K、U、Th平均值和均方差(表9.1)。
圖9.4 相山火山-侵入雜岩剖面圖
表9.1 相山碎斑熔岩西北部與東南部航放信息對比
從表9.1可見,東南部碎斑熔岩的K含量略大於西北部,均方差則變化不大;西北部碎斑熔岩中U含量和均方差均大於東南部。這與西北部鈾礦好於東南部的事實是相聯系的;Th在西北部與東南部碎斑熔岩中的含量近於一致,但西北部的均方差略高於東南部,西北部鈾礦多含Th可能與這種現象相聯系。
據核工業266大隊(1997)《江西省相山地區1∶50000重力測量工作報告》,1355塊地表標本和岩心標本(風化、半風化、蝕變標本不在其列)密度測定結果統計表明,相山西北部碎斑熔岩密度為2622kg/m3,東南部為2609kg/m3。東南部碎斑熔岩的密度小於西北部,與東南部岩石風化較強烈有一定關系,因為,風化可使岩石結構疏鬆,孔隙度增大,密度減小。
碎斑熔岩的岩石化學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夏林圻等,1992;陳迪雲等,1994),本書僅對2004年所獲的5個碎斑熔岩樣品的岩石化學分析結果(張萬良,2005)進行了風化潛力系數[100(K2O+Na2O+CaO+MgO-H2O-)/(SiO2+Al2O3+Fe2O3+TiO2+K2O+Na2O+CaO+MgO)]的計算(Reiche,1943),結果表明(表9.2),礦田東部的風化潛力系數較大。
相山東南部與西北部航磁異常變化雜亂程度不同(見圖6.2),東南部為相對高磁場,表現正負相間排列的異常場,正負異常間界線清楚;西北為相對低磁場特徵,局部異常值變化較平緩。
表9.2 相山礦田碎斑熔岩風化潛力系數
注:數據分析單位:國土資源部中南礦產資源監督檢測中心;分析方法:常規濕化學分析法。
9.2.3.1 東南部磁場區
磁異常以正異常為主,呈面形分布,磁異常值變化較大,有的磁異常高低變化界線清晰,有的則正負跳躍變化。通過對本區地質資料分析,認為:①正負異常分界清晰的磁異常一般是斷裂構造的反映;②正負跳躍變化較大磁異常或大面積的正磁異常一般是淺成-超淺成侵入體所致。資料表明,芙蓉山岩體、浯漳岩體、鳳崗岩體的副礦物中含有豐富的磁性礦物如磁鐵礦、鈦鐵礦等,其中磁鐵礦的含量占所含副礦物總量的60%以上(核工業261大隊,1982)。
9.2.3.2 西北部磁場區
在這個磁場區中,大致可以湖溪—相山一線為界,劃分為南北兩個磁場亞區。
(1)北亞區磁場以負磁異常為主,西北部及雜岩體外圍磁異常相對變化平穩,而在雜岩體內磁異常呈跳躍變化,磁異常值一般在0~±50nT之間變化,這種磁場特徵反映出本區斷裂構造發育,基底埋深相對變化較大。
(2)南亞區主要以0~+50nT正磁異常為主,磁異常總體變化平穩,局部地段分布有0~-50nT的負磁異常和大於+50nT異常。平穩磁場反映出本區火山活動相對較弱,基底埋深相對較淺,局部高磁異常可能是斑岩體所引起。
9.2.4 成礦類型的對比
相山礦田屬脈型鈾礦(核工業270研究所等,1988),礦化對圍岩選擇性不大,礦體主要受斷裂、裂隙控制,與礦化有關的熱液蝕變明顯,蝕變礦物組合具有重要的成礦作用示蹤意義。根據熱液活動和熱液蝕變礦物組合特點將成礦類型劃分鹼交代型和螢石-水雲母型(見表3.4)。相山礦田西北部和東南部的成礦類型和成礦特徵是有差異的。
鹼交代型鈾礦主要分布在相山礦田的東部或北部東段(Zhang Wanliangetal.,2005),雲際628礦床是典型的鹼交代型鈾礦,礦石類型以U-磷灰石型為主,U-碳酸鹽型和U-綠泥石型為次,礦石中Th/U值一般為0.01~0.08;螢石-水雲母型礦化則在礦田西部和北部西段較發育。大多為鈾釷復合型礦化,Th/U值均大於0.2,大體以鄒家山6122礦床為中心,釷的富集程度最高,向北、向西、向南,含釷量有降低的趨勢(陳肇博等,1980)。
總體說,鹼交代型鈾礦的礦物共生組合相對比較簡單,礦物種類少,伴生元素也少,Th含量低,多為純鈾型礦化;而螢石-水雲母型鈾礦的礦物共生組合及伴生元素均較復雜,鈾釷礦物種類也較多,大部分礦床都含有一定數量的Th,Mo、Y元素含量也較高。由於鹼性和酸性熱液只是一個相對概念,鹼交代型處於螢石-水雲母型之下,均沒有嚴格的區分標志,它們是相互過渡的。
⑨ 江西鈾礦區
610礦區位於武功山—北武夷山東西向隆起構造帶與樂安—平遠南北向構造帶截接、波陽—贛州北北東向復式坳褶帶與東西向構造帶反接、與南北向構造帶斜接復合部位,也是贛杭火山岩帶與宜黃—寧都南北向花崗岩帶交匯處的火山盆地中。
目前已發現和探明礦床及礦點數十個,其中大、中型礦床20多個,主要產於火山盆地的北部和西部。
(一)礦區地質簡述
盆地基底主要為震旦系片岩、干枚岩等,並出露於盆地的四周。另外盆地東緣有上三疊統安源煤系。蓋層為侏羅繫上統打鼓頂組(J3d)和鵝湖嶺組(J3e),沉積岩較少,而主要是火山熔岩(圖4-3、4-4)。
構造活動頻繁而強烈。東西向構造至少從加里東期開始持續多期、多次活動,形成東西向隆起褶皺帶,因而震旦紀地層受動力變質和褶皺,致使缺失古生代地層。東西向斷裂發育,不僅控制火山盆地呈東西向橢圓形,而且控制火山活動。區域上除崇義—樂安北北東向復式背斜外,還有其次級樂安—興國斷裂硅化岩帶,並多期多次活動。尤其是北北東向深大斷裂發育最盛。早期斷裂構造與東西向等構造復合控制火山岩活動,後期斷裂構造控制次火山岩和一些鈾礦體。新華夏系除北北東向斷裂發育外,還有北西、北北西和北東向配套斷裂,尤以北北西向斷裂較明顯。
火山機構乃是礦區構造的一大特色。火山機構既典型又完整(圖4-3)。除上述東西向橢圓形火山盆地外,還有外薄內厚呈橢圓周形的多次噴溢的火山熔岩相,中心有火山通道相,以及次火山岩的侵入相。火山口周圍的岩層中有放射狀和環狀斷裂發育。火山機構隨構造應力場及火山岩漿活動而多次發生發展演化,早期構造應力強烈作用和火山岩漿大量上升和噴溢,形成東西向橢圓形火山盆地,晚期火山岩漿活動減弱而形成一些隱爆岩筒和次火山岩體。
圖4-3610礦區地質示意圖
(據261大隊資料)
1—第三系砂礫岩;2~5—侏羅繫上統鵝湖嶺組:2—上段J3e2c管道中碎斑花崗斑岩;3—上段J3e2b流紋質碎斑熔岩;4—上段J3e2a流紋質泡沫熔岩;5—下段J3e1流紋質晶玻屑凝灰岩;6~7—侏羅繫上統打鼓頂組;6—上段J3d2流紋英安岩;7—下段J3d1砂礫岩;8—三疊繫上統石英砂岩夾碳質頁岩;9—石炭系下統變質石英岩;10—震旦系變質岩;11—次斑狀花崗岩,次花崗斑岩;12—印支期花崗岩;13—加里東期黑雲母花崗岩;14—不整合接觸界限;15—北東向復合構造;16—北西向復合構造;17—漸變地質界限;18—東西向復合構造;19—斷裂構造;20—火山層間離張構造;21—火山斷陷構造;22—推測火山活動中心(火山管道)
圖4-4610礦區地層綜合柱狀圖
(南嶺鈾礦組據華東地勘局261隊資料編)
① —噴溢-侵出中心亞相;②—噴溢中間亞相;③—噴溢底板亞相;④—爆發沉積亞相;⑤—噴溢亞相;⑥—爆發-沉積亞相;⑦—噴溢亞相;⑧—沉積相;⑨—沉積-噴溢亞相;⑩—噴發-沉積相
岩漿活動強烈,有加里東期和印支期火山岩以及燕山期火山岩等。燕山期岩漿活動最強,且以噴溢活動方式為主,侵入次之。由於鈾礦是在燕山期岩漿噴溢-侵入演化過程形成的,尤其是晚侏羅世岩漿噴溢-侵入過程就有鈾沉澱富集成礦體,故側重加以闡述。
燕山期晚侏羅世岩漿為多旋迴多次噴溢和侵入,根據其噴發-沉積、溢流、侵入及岩性等關系,至少劃分為兩個噴溢-侵入旋迴。
第一噴溢旋迴為晚侏羅世早期。上侏羅統下部打鼓頂組底部湖相沉積含礫砂岩(J3d1a)之後,開始間歇性噴溢,先形成1~3層綠色蝕變晶屑玻屑凝灰岩(照片4-6),後形成熔結凝灰岩;再次間歇沉積21m厚的雜色砂岩、粉砂岩。接著岩漿大量噴溢,形成厚達200多米的英安岩(照片4-7);爾後有砂礫岩沉積(J3d2b),岩漿又間歇性噴溢,形成兩層薄層狀或透鏡狀英安質流紋質熔塊岩,一層厚層狀具赤鐵礦條帶流紋英安岩(J3d2c-1);岩漿進一步演化噴溢,最後形成英安流紋岩及英安流紋質塊熔岩(3d2c-2)。第一旋迴主要發育於盆地北部,東部和西南部也有少量出露,總體呈東西向展布,但從塊熔岩呈北東向長條狀,說明NNE-NE向斷裂聯合東西向斷裂控制的裂隙式火山岩漿噴溢。【1】
第二噴溢旋迴為晚侏羅世晚期。上侏羅統上部鵝湖嶺組底部砂礫岩沉積成岩後(J3e1),就有少量流紋質晶玻屑凝灰岩(照片4-8)噴溢。岩漿噴溢活動雖不強,但這是第二旋迴的序幕。火山活動間歇,盆地又接受粉砂岩、細砂岩(J3e2a)沉積。岩漿活動加強,大量中酸性岩漿噴溢,形成較厚的流紋質泡沫熔岩。岩漿活動進一步加強,大量酸性岩漿溢流,達到鼎盛程度,形成厚度大(1200m以上)、分布最廣的碎斑熔岩(照片4-9)。從盆地四周向內傾斜,傾角由緩變陡。部分研究者認為具底板相、中間相和管道相。經研究表明,各相底部有早成熔岩的岩塊和角礫(照片4-10),往往有集塊熔岩和侵入現象。說明是同一岩漿多次噴溢和侵入,它們的活動方式略有不同,早兩次以溢流為主,晚一次以侵入為主。
早噴溢的(所稱底板相)流紋質泡沫熔岩(J3e2a),出露於本次噴溢的外圍(圖4-3),與J3e1或三疊繫上統呈超覆和侵入關系,局部呈脈岩侵入圍岩中。流紋質泡沫熔岩以凝灰岩結構為主,但也有碎斑結構,尤其是與下伏岩層接觸處具凝灰結構,顯示冷凝邊的特徵。冷凝邊一般厚幾厘米至幾米。
經短暫間歇後岩漿再次更大量噴溢,形成以碎斑熔岩為主體,底部也有流紋質泡沫熔岩的熔岩體(J3e2b)。碎斑熔岩體主要覆蓋於J3e2a之上,但也有局部超覆於三疊紀等地層之上,也有為次火山岩體(花崗斑岩)沿接觸面侵入。碎斑熔岩中雖然變質岩屑大為減少,但砂岩、流紋英安岩、晶屑玻屑凝灰岩等岩屑和岩塊較多,即岩塊的岩性種類增多,且塊度顯著增加,由幾厘米至幾十米,以至大於百米呈夾持體或捕虜體,為團塊狀或條帶狀。這些岩塊均角岩化,也有同化混染現象。這是本次岩漿大量噴溢的結果,控岩斷裂深、且影響范圍大,大量岩漿噴溢時帶入多種岩屑和較大的岩塊。從碎斑熔岩的斑晶和基質結晶程度高,基質為微晶狀和細晶狀,也證明這一點。但斑晶有破碎現象,有的成尖棱狀(照片4-9),說明部分斑晶在深部已晶出,在岩漿上升和溢流時擠壓和磨擦等作用,使已晶出的斑晶破碎,即自碎作用。
深部岩漿再次上升,雖然強度減弱,但以侵入為主,形成碎斑花崗斑岩及含集塊的碎斑花崗斑岩(管道相J3e2c)。主要出露於盆地中心偏北東的位置,呈近東西向的橢圓形。碎斑花崗斑岩結晶程度更高,基質為顯微花崗結構,並有石英與微紋長石共結形成文象結構,以至為花斑岩。岩體中普遍含有花崗斑岩、花崗岩、砂岩以及前兩次噴溢的碎斑熔岩的岩塊,塊度幾厘米至幾米不等,這說明所謂底板相和中間相分別成岩後,岩漿再次活動,且以侵入為主,形成次火山岩體。在盆地中有較多的次火山岩體,發育於盆地北部和東南邊緣,呈不連續的環狀的次花崗斑岩、花斑岩(照片4-11)岩體,其結構(文象結構等)、成分與這一次火山岩體相似,因此至少其中一些岩體是這次岩漿侵入而成的次火山岩體。
關於火山岩的地質時代:火山岩超覆的最新地層為三疊繫上統,而火山岩又被老第三系覆蓋。同位素年齡見表4-5,J3e2碎斑熔岩中黑雲母鉀-氬年齡值為158~163Ma,次花崗斑岩鋯石鈾-鉛法年齡值為155Ma,火山岩地質時代定為晚侏羅世。
表4-5岩漿岩同位素年齡表
據徐禮中資料編制。
另外,還有與各次噴溢的火山岩相應的次火山岩,它們多為次花崗斑岩。這些次火山岩的形態和產狀極不規則。另外局部形成隱爆角礫岩筒。次花崗斑岩往往具邊緣相和內部相。邊緣相有細晶岩和花崗斑岩,基質和斑晶顆粒較小,而內部相基質和斑晶顆粒增大,基質為細晶結構至細粒花崗結構。不論是邊緣相或內部相,都是斑晶晶出後結晶條件改變而晶出基質,斑晶往往被基質熔蝕而呈港灣狀,都是斑狀結構的花崗斑岩。
綜上所述,晚侏羅世兩個火山岩漿活動旋迴,第一旋迴至少有8次噴溢,第二旋迴至少有5次噴溢和侵入。而且這兩個旋迴岩漿,隨著構造應力場和岩漿間歇性活動而演化分異。第一旋迴岩漿由中性至中酸性演化分異,即由凝灰熔岩→英安岩→英安質流紋岩、英安質流紋質集塊熔岩。英安岩和英安質凝灰岩礦物成分以斜長石為主(50%~60%),且為An33的中長石。微紋長石次之(20%),暗色礦物黑雲母和角閃石含量較多(10%~15%),石英含量較少,為5%~10%。而第二旋迴岩漿由中酸性至酸性演化分異,即由流紋質凝灰熔岩→碎斑熔岩→花崗斑岩。流紋質凝灰岩和碎斑熔岩中微紋長石含量(30%~35%)大於斜長石(20%~30%),斜長石為(An為28~29)更長石。石英含量增加為25%~30%。並且岩漿中揮發分含量增加,除有電氣石團塊外,還有螢石化、綠泥石化、絹雲母化的岩漿自交代作用。
晚侏羅世岩漿強烈活動後,隨之有弱的中酸性至中基性岩漿活動,只形成次火山岩和超淺成岩體,以及中基性岩脈。主要有次花崗斑岩、斜長花崗斑岩、細晶岩、煌斑岩和輝綠岩。它們侵入於晚侏羅世火山岩中,其同位素年齡為107~109Ma(表4-5),即為燕山晚期(白堊紀)的岩漿岩。
岩漿岩同位素特徵(表4-6)。從鍶同位素初始比值為0.7101~0.7117,以及氧硫同位素數值,顯示殼幔源混合特徵。特別是根據火山熔岩由中性至酸性演化分異,再結合同位素特徵,說明岩漿以幔源為主,有地殼物質混入。
表4-6岩漿岩同位素分析結果表
據徐禮中資料。
(二)兩類礦床地質特徵簡述
相山地區鈾成礦作用有兩種類型,一是火山岩漿成岩成礦為主的礦床;一是火山岩漿熱液成礦為主的礦床。
1.火山岩漿成岩、成礦為主的礦床
火山岩漿成岩、成礦為主的礦床,沿著晚侏羅世的火山熔岩分布,且主要集中在打鼓頂組和鵝湖嶺組發育較完全的北部、北東部和西部半環形地帶,有6117、611、6122等十多個礦床。礦床的產出和分布與火山熔岩成岩成礦過程鈾富集成礦密切相關,火山岩漿成岩、成礦的礦床中,礦體主要賦存於打鼓頂組火山熔岩上段及其與鵝湖嶺組接觸帶,以及鵝湖嶺組火山熔岩中下部。在火山熔岩中鈾礦體呈層狀和似層狀,與火山熔岩產狀基本一致(圖4-5),尤其在J3d和J3e火山熔岩接觸帶附近,往往形成規模較大的隱伏礦體。相山礦區火山熔岩中鈾含量普遍較高((10~13.7)×10-6),並且火山熔岩的鈾含量比次火山岩的鈾含量高,結晶程度低的次火山岩鈾含量又比結晶程度高的次火山岩高。同位素測定結果,鈾成礦年齡與賦存礦體的火山熔岩年齡相吻合。核工業部北京第三研究所對相山礦區雲際礦床與鈾共生的磷灰石進行鍶同位素測定,其初始比值為0.7105,與火山岩的初始比值(表4-6)接近,並還處在同一等時線上,認為成礦物質與火山岩漿來源相同。所有這些說明火山熔岩成岩過程,鈾沉澱富集成礦。在火山岩漿成礦為主的礦床中,也有熱液成礦疊加。熱液形成的礦體往往產狀較陡,有切穿岩層的現象。
(1)礦體形態產狀特徵
火山熔岩和次火山岩成岩過程富集形成的礦體,為似層狀和透鏡狀(圖4-5),其產狀與火山熔岩、次火山岩產狀基本一致。
圖4-5產於碎斑流紋岩中的鈾礦體示意圖
1—晚侏羅世碎斑流紋岩;2—上侏羅統砂岩;3—斷裂(F);4—礦體
(2)蝕變
火山岩漿成岩過程,強烈的岩漿自交代作用過程,使鈾沉澱富集形成礦體。伴隨鈾礦化的岩漿自交代作用有鈉長石化、絹雲母化、綠泥石化、赤鐵礦化、螢石化等。在火山岩成岩過程,這些蝕變作用強烈。並且隨著岩漿多旋迴、多次噴溢而演化,產生不同種類和不同階段的蝕變。
岩漿自交代的鈉長石化局部見到,在火山岩噴溢的中心部位較發育,尤其是礦區北部和東部最明顯。鈉長石在岩漿結晶晚期交代早結晶的長石和基質等。
岩漿自交代的絹雲母化、綠泥石化作用范圍廣,晚侏羅世各旋迴各次噴溢的熔岩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發育,如J3d1a的晶屑玻屑凝灰岩、J3d1b泡沫熔結凝灰岩、J3d2c流紋英安岩、J3e1底板泡沫熔岩等各次噴溢的火山熔岩,都有絹雲化和綠泥石化,形成綠色火山岩。在絹雲母化和綠泥石化過程鈾不同程度富集,尤其是在絹雲母集合體中有黃鐵礦、螢石、綠泥石、方解石等共生時,鈾可富集成礦體。
(3)成礦階段
火山岩漿成礦期至少有三個成礦階段:含鈾鈉長石化階段,含鈾絹雲母化、綠泥石化階段,含鈾螢石、磷灰石化階段。
含鈾鈉長石化階段。是細柱狀鈉長石交代火山熔岩而成(照片4-12),即岩漿結晶過程,岩漿分異結果,鈉和CO2等氣液集中的部位,鈉長石晶出並交代早結晶的礦物。在鈉長石化的過程還有石英和方解石晶出(照片4-12)。鈉長石包體爆裂法測溫結果為300~330℃。
含鈾絹雲母化、綠泥石化階段,在岩漿自交代過程,絹雲母強烈交代,並有綠泥石化,形成綠色火山岩。在絹雲母化和綠泥石化過程有鈾局部富集,但鈾含量較低。局部地方見到鈦鈾礦、鈾石和瀝青鈾礦。伴生元素的Co、Ni、Cr、V、Pb、Mo、Sn、Cu等。
含鈾螢石、磷灰石化階段。主要發育於礦區的西部,在礦化的火山熔岩絹雲母化、綠泥石化發育的部位,有含鈾螢石、磷灰石化的疊加。在螢石、磷灰石集合體中有含釷鈾礦、含鈾釷石、瀝青鈾礦、釷石、磷釷礦等,伴生有Mo、Pb、P、Ba、Be、Cu、Zn等。
根據瀝青鈾礦鈾-鉛法同位素測定年齡值為120~145Ma(表4-7)。
表4-7瀝青鈾礦同位素年齡值(鈾-鉛法)
據徐禮中資料。
2.火山岩漿熱液成礦為主的礦床
火山岩漿熱液成礦為主的礦床,主要分布於斷裂帶中,尤其是次火山岩(花崗斑岩)岩體的內外接觸帶和隱爆角礫岩筒中最多,如615、617等礦床。鈾礦化受斷裂構造和火山機構控制,一般為陡傾斜的礦體。礦體雖主要產於火山熔岩和次火山岩的斷裂中,但也隨控礦構造發育而產於震旦系等地層中(圖4-6)。
(1)礦體形態產狀特徵
熱液形成的礦體為脈狀、細脈狀和透鏡狀,其產狀與斷裂、裂隙產狀一致(圖4-6)。疊加於火山岩成岩成礦的礦體規模較大,如617礦床中隱爆角礫岩筒控制的礦體,長120m,寬30~60m,深250m。
(2)蝕變
熱液蝕變強,主要沿斷裂、裂隙發育,以絹雲母化為主,其次有綠泥石化、硅化、赤鐵礦化、黃鐵礦化、螢石化、方解石化,在一些礦床中有白雲石化。
絹雲母化作用最強,沿斷裂發育而呈帶狀。絹雲母集合體沿裂隙交代長石及基質等。在絹雲母集合體中有石英、細晶狀黃鐵礦、方解石等。
圖4-6橫簡礦床3線剖面圖
(據261隊資料)
1—上侏羅統打鼓頂組下段紫紅色砂礫岩及火山熔岩(J3d);2—晚侏羅世鵝湖嶺組次花崗斑岩(J3e2(c));3—震旦系粗粒黑雲母石英片岩(Z6);4—礦體
綠泥石化除在絹雲母化過程伴隨有綠泥石交代暗色礦物等外,還有一次較強的綠泥石化。綠泥石集合體沿裂隙和微裂隙交代圍岩的長石、基質等,形成綠泥石脈和細脈,組合成綠泥石化帶。在綠泥石集合體中有黃鐵礦、螢石、重晶石、瀝青鈾礦等。
硅化硅化作用不強,但較普遍,並多次作用,形成脈幅較小的硅化岩脈。硅化作用是熱液石英沿裂隙和微裂隙充填交代圍岩的長石等。在石英集合體中有螢石、赤鐵礦、黃鐵礦、瀝青鈾礦等。
(3)熱液成礦階段
熱液成礦期至少有四個成礦階段:含鈾赤鐵礦硅化岩階段,含瀝青鈾礦黃鐵礦化、綠泥石化階段,含瀝青鈾礦黃鐵礦化、碳酸鹽化階段和含瀝青鈾礦磷灰石、螢石化階段。
含鈾赤鐵礦化硅化岩階段。是熱液期第一成礦階段,鈾主要以分散狀分布在微粒石英集合體中,極少見到瀝青鈾礦。在微粒石英集合體中,有粉末狀赤鐵礦、黃鐵礦、絹雲母。伴生元素有P、Mn等。
含瀝青鈾礦黃鐵礦化綠泥石化階段。是重要的成礦階段。鈾礦物以瀝青鈾礦為主。在綠泥石集合體中有黃鐵礦、螢石、重晶石、方解石、瀝青鈾礦。它們沿含鈾赤鐵礦化硅化岩等裂隙充填交代(照片4-13),形成細脈狀。
含瀝青鈾礦黃鐵礦化、碳酸鹽化階段。鈾礦物以瀝青鈾礦為主,形成瀝青鈾礦-方解石型礦石。礦物共生組合為方解石(或白雲石)、黃鐵礦、磷灰石、螢石、重晶石、綠泥石、瀝青鈾礦。伴生元素有Ag、Pb、Zn、P等。
含瀝青鈾礦磷灰石、螢石化階段。是重要的成礦階段。鈾礦物為瀝青鈾礦(照片4-14)。礦物共生組合為螢石、磷灰石、方解石、黃鐵礦、赤鐵礦、石英、瀝青鈾礦,它們的集合體沿裂隙和微裂隙交代充填,形成脈狀和網脈狀礦石。
此外,含瀝青鈾礦黃鐵礦化硅化岩階段。在一些礦床中是重要成礦階段。鈾礦物以瀝青鈾礦為主,瀝青鈾礦為短細脈狀、不規則狀(照片4-15)。
鈾-鉛法測定的瀝青鈾礦年齡值為89~105Ma(表4-7),即為燕山期岩漿演化結果的熱液成礦期。
成礦後仍有熱液活動,有白色螢石、方解石脈和白色硅化岩脈和紅色玉髓脈等。
⑩ 關於江西地勘單位改革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2007年4月23日~27日,結合參加全國地勘經濟發展座談會,調研組對江西省的地勘單位改革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期間,由省廳地勘處組織召開了有關地勘單位參加的座談會,邀請了江西省地勘局、有色地勘局、核工業地質局、煤田地質局及部分地質隊的同志參加了座談,並對核工業263地質隊、261地質隊、江西省地調院等地勘單位進行了實地調研。現將有關情況簡要總結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江西省是中部地區重要的礦產資源大省之一,也是全國地勘隊伍規模最大的省份之一,目前共有地勘隊伍4.3萬人,主要的地勘隊伍包括江西地勘局、有色地勘局、核工業地質局、煤田地質局等。屬地化後,各地勘局轉為省政府直屬事業單位。近幾年,江西地勘單位在宏觀形勢好轉、國家和地方政策支持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基本上都保持在兩位數以上增長。但同時由於發展基礎、實際情況不一樣,各行業地勘單位發展速度和發展模式也呈現不同的特點。
江西地勘局總體上是採取以局為單元的改革發展模式。2006年全局實現總收入13.7億元,增長18.8%。在職職工人均年收入1.51萬元,增長13.8%。新探明大型鉛鋅礦1處,發現礦產地6處,形成重要勘查後備基地5個,可供進一步工作的礦點20個。目前全局勘查登記面積3500多平方千米。2006年全局地質勘查投入達到1.19億元(其中自籌和社會資金投入達7832萬元),比上年增長27.3%,比2004年增長近兩倍。
江西核工業地質局總體採取以二級單位經營責任制的改革發展模式。該局現有職工1.1萬人,由於鈾礦地質市場化受限,該局一度面臨嚴峻的生存發展困難,因此該局企業化改革推進時間較早、力度相對較大、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江西核工業地質局2000 年到2006 年,市場經營規模總量從4.2億元增加到18 億元,增長了4.2 倍,實現利潤從1200 萬元增加到1.18億元,增長了9.8倍。
江西有色地勘局全局在冊職工4716人,其中在職職工2105人。全局現有總資產7.76億元,凈資產3.3億元。自我評價「2001~2005年是建局以來改革發展成效最為顯著的五年」。全局貨幣工作總量、經營收入、經濟效益2005年比2001年分別增長了180.47%、217.34%、32.7%,平均每年分別增長22.91%、25.98%、5.82%。「十五」末期,全局保有登記礦權59處,登記面積700餘平方千米。探明金屬資源儲量52.51噸,五氧化二鉭資源儲量29942噸,普查及其他地質報告40餘份。
江西煤田地質局現有職工5531人,其中在職職工3144人。全局總資產3.43億元,其中凈資產1.90億元。該局近幾年重點是工程施工業發展較快,年發展速度超過30%。煤田地質勘探受各種因素影響,發展較慢,前幾年省內煤田勘探項目少,每年勘探項目經費僅有100萬~200萬元,勘查主業發展困難。
關於江西省公益性地質隊伍的建設,目前總體情況是「四駕馬車」的格局,基本上是每個地勘局建立了一支自己的公益性隊伍,包括江西省地質調查院(331人)、江西省煤田地質調查院(2003年成立,編制410人)、江西核工業地質調查院、江西有色地質勘查開發院等。
二、改革發展模式
江西省政府目前對地勘單位沒有實施統一的改革方案。各局主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作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發展模式探索,在改革進展、發展程度上呈現出非均衡發展的態勢。其中,核工業地質局的內部企業化改革走得最早,效果也最明顯。現重點就江西核工業地質局改革發展情況和江西省地調院有關公益性地質隊伍的有關情況總結如下。
(一)江西核工業地質局改革發展模式
江西核工業地質局的改革發展模式可以概括為「產權多元、開發開放、產業拓展、資本運營」。
(1)推進產權制度改革,激發企業活力。江西核工業地質局在屬地化後,實行了以「事企分開」為核心的改革,事業部門依照事業政策管理,興辦的企業則以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實施股份制改造。該局制定了《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投資主體多元化和體制創新的意見》,全面推進股份制改造。同時以招商引資為契機,面向社會、面向職工進行投資主體多元化改革,建立混合所有制經濟。目前全局3/4的企業實行了投資主體多元化改革,半數企業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全局職工入股辦企業的資金達到5000萬元以上。
(2)發展開放型經濟,拓展新的產業增長點。由於受國家宏觀政策和鈾礦地質市場的雙重影響,迫使這支隊伍較早地走上了改革的道路。通過數年的摸索,該局突破過去自我滾動發展模式,發展開放型經濟,廣泛開展招商引資、內部聯合、進駐園區等舉措,幾年來共引進外部資金和募集職工股金3億多元,改變了過去單純依靠國有資本單一投資的格局,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該局下屬的地勘單位積極進入各地的工業園區,構建發展平台,全局在南昌、鷹潭、吉安、九江等地的開發區購置土地達到1900多畝;與南昌大學、海爾等開展了廣泛的合作,引進了納米材料、醫葯等一批高技術項目,對項目、資金、信息、技術、人才等各種生產要素實現了優化組合,為核工業地質局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3)優化產業資源配置,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推動了「三個轉移」——地勘單位和企業向發達地區、區域經濟中心、工業園轉移;經營項目向資源型、技術型、服務型轉移;職工隊伍向管理型、知識型、技術型轉移。形成了四大產業——地質礦產業、建設工程業、產品製造業、商貿服務業。在強化局屬二級單位自主發展的基礎上,重視內部聯合促發展,搭建了「四個平台」——投融資平台、工業園發展的平台、工程建設產業平台、礦業開發產業平台。全局10個地勘單位共同出資組成了江西省核工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搭建了實力較強的投融資平台;261大隊和263大隊共同出資,聯合南昌大學組建昌大瑞豐公司,搭建了工業園發展的平台;利用局建工集團的市政和房建資質,搭建了工程產業發展的平台;集中局屬鑽探施工力量,組建鑽探公司,搭建了鑽探施工的平台;由局屬11個單位共同出資組建江西中核礦業公司,搭建了礦業開發的平台。通過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提高了整體的市場競爭力。
(4)以輔業促主業,以市場方式加強地勘主業。在積極調整產業結構,解決地勘單位基本的生存發展問題的基礎上,核工業地質局進一步優化地質勘查力量,以開放的理念、市場的理念指導地質工作,把地勘主業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培養。首先是繼續發揮傳統優勢,加強鈾礦地質工作。2006年承擔國家項目9個,完成鑽探工作量3.9萬米。二是突破過去單純找鈾的狀況,面向市場需求開展找礦;全局目前取得探礦權33個。三是突破地域限制,面向國內外礦產勘查市場。在埃及、澳大利亞、尼日等國家開展了一批項目,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江西地調院公益性隊伍模式
江西地調院是1998年成立的,幾年來抽調精兵強將、集中優質資源組成,地調院把過去的包袱都剝離給了贛西隊,初步實現了精乾的目標。2005年通過與測試中心重組,進一步加強了分析測試能力,初步形成了以「三性」(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工作為主業,測試分析為手段的公益性地調院運作模式。地調院目前在職職工331人,擁有6個甲級資質及若干個乙級、丙級資質。全院的組織管理體制由若干個行政處室、業務處室,以及6個地域分院、4個專業分院組成。10個分院實行「院隊共管,以隊為主」,地調院與分院之間實行項目聯系,分院的項目人員在地調院列支。江西地調院在新疆、西藏都承擔了區調項目,取得了重要成果,也得到了部、省的高度評價。江西地調院目前是以公益性地質工作為主,商業性地質工作為補充。兩者的結構比重為,公益性地質工作佔90%左右,商業性地質工作佔10%左右。地調院認為,這種模式的優點是:
(1)能更好地調動人才、資源、資料優勢,實現公商互補,有序銜接,避免「兩張皮」。
(2)符合地質工作各階段逐步深化的特點,也適合我國目前地勘隊伍仍以國有地勘單位為主的實際情況。
(3)在當前各類技術人員短缺、任務繁重的情況下,地質人才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4)促進了地質找礦突破,提高了找礦效果。
三、取得的成效
江西地勘單位改革發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可以概括為:
(一)突出了加強地質工作
順應礦業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江西各地勘單位普遍重視地質工作,明確「地質立局、地質強局」的發展思路,重新確立了地質工作在地勘單位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突出了地質勘查及其延伸產業在地勘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江西地勘局提出「抓地質工作就是抓發展,抓好地質工作才能促發展」。
(二)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發展道路
大多數地勘單位抓住這幾年地質勘查及礦業總體形勢趨好的機遇,結合自身特點,加快了自身的發展。據介紹,江西核工業地質局與江西地勘局的改革發展模式不同,前者是以隊為主,採取經濟承包責任制的形式,局一般不調控和干預二級單位的經濟發展,優點是有利於調動二級單位的積極性;而後者則主要是推行以局為單元的改革,增強了全局的發展調控能力。江西核工業地質局的昌大瑞豐工業園被列入江西省重點項目,263大隊瑞豐牌赤黴素產品的年產量佔世界年產量的40%,銷往美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263隊正因為一個赤黴素產品的開發,年稅後收入達到1.5億元,真正實現了「一個產業搞活了一個地勘單位」。
(三)加快了與地方經濟的融合
各局普遍強化了發展意識、礦權意識,重視「以礦引資、用礦合作、靠礦發展」。通過地質找礦和礦權運作,既促進了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了大大改善了地勘單位的經濟狀況。如江西地勘局在省內外、國內外實施的一批項目受到國家和省、市政府的重視和關注。
(四)保持了隊伍的穩定
各地勘單位在發展過程中普遍注重和諧地勘單位的建設,在加快發展、深化改革的過程中,保持了隊伍的穩定與和諧。
四、反映的問題
(一)關於省級公益性隊伍建設
主要反映的問題有:
(1)如何整合一支力量較強的公益性地質隊伍。江西省級公益性隊伍目前是「四駕馬車」齊驅,力量分散,技術力量差距很大,承擔任務也不均,如何形成一支核心的力量。
(2)對於省級公益性地質隊伍,認為目前情況下地調院也應能經營礦業權,因為純公益性地質工作利薄,難以調動積極性,又因為是差額撥款事業單位,地調院認為,應允許其從礦業權經營上有補充收益。
(3)地調院希望不要再折騰公益性隊伍的歸屬問題,重要的是保持穩定發展,這樣有利於推進公益性工作。
(二)地質專業技術人才問題
普遍反映地勘單位人員結構不合理,人才競爭激烈,技術骨幹逐步退休,中青年隊伍受前幾年地質工作低谷的影響,野外工作經驗不足。骨幹專業技術人才普遍任務繁重,工作量飽和。
(三)地質工作的外部環境較差
基層地勘單位反映,礦業權登記的行政審批不規范,礦業權審批登記要上縣市常委會討論,地方政府公開要股份。有的還需要鄉村簽署意見,程序復雜,很難辦成事。地方對於用地補償、青苗補償要價太高,另外與地權、林權的沖突難以協調。有的行業地勘單位反映,基礎資料收集不方便,尤其是礦產調查的成果(掃面資料)難以查閱到,礦業權查詢也不方便。
(四)鈾礦地質工作體制不順
江西核工業地勘單位的同志反映,江西鈾礦資源佔全國的1/3,而且有一支技術力量較強的隊伍,但目前未受到應有重視。希望國家加大對南方硬岩型鈾礦的勘查投入。另外鈾礦應打破目前的高度壟斷局面,適度放開。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對屬地化核工業地質隊伍不公平,應由地礦行業主管部門代表國家統一行使資源管理的職責。
(五)關於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問題
主要認為,改革中歷史遺留問題如何解決;區域經濟不發達,職工安置困難;缺乏持續發展的主導產業,徹底企業化難度很大。希望《決定》相關的配套文件能夠盡快出台。
五、結論與建議
綜合江西調研的初步情況,形成以下幾點認識:
(一)先改革先主動
江西核工業地質局的改革發展歷程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在調研過程中,江西核工業地質局的同志說,我們的改革是逼出來的。在經歷過改革的陣痛之後,如今的核工業地質局給我們的印象是面對市場的自信和創業的激情,幹部職工的精神面貌與其他地勘單位的確有很大的區別。
(二)正確處理產業結構調整與加強地質工作的關系
與國企改革一樣,國有地勘單位改革要解決兩大問題:一是人往哪裡去,二是錢從哪裡來,本質上是要提高效率。這一方面要求地勘單位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通過拓展產業,分流隊伍,優化隊伍;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實現投資多元化。另一方面,要求地勘單位在改革過程中進一步優化地勘主業,建立精乾的、有競爭力的地勘主導產業。江西核工業263隊的負責人說,雖然我們的非勘產業已經達到一定的規模,但我們還要抓住地勘產業作為主業,我們要用多年的市場經營理念,引入到地勘主業的經營中來,用市場經濟方式來搞活和加強地質工作。據座談會上反映,也有一些地勘單位在前幾年勘查形勢不好的情況下,沒有協調好產業結構調整與加強地勘主業的關系,而是完全轉向了自己不具競爭力的產業,結果在勘查形勢向好的情況下沒能抓住發展機遇。「不能離開地勘主業求發展」,這是多個地勘單位的經驗總結。
(三)公益性隊伍的建實建強關鍵在於理順體制
公益性隊伍要實現「三公」(公共財政支持、承擔國家和地方公益性地質項目、成果公開社會共享)的目標,必須要明確定位、理順體制關系。首先要理順財政體制關系,把公益性隊伍納入公共財政范疇,保障基本的財政預算支出。因此對於公益性地質工作,財政要給足支持。當然財政項目也要有一定的激勵機制,提高公益性地質工作的運行效率和社會效益。二要理順管理體制,明確公益性隊伍的服務對象,強調公共服務職能,從這個意義去明確歸屬。三要理順事企關系。地質工作體制改革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改革過去地質工作與下游礦產開發業、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地質工作的關系,建立適合市場經濟的地質工作運行體制機制。如果僅僅是將過去的「大事企混合」轉為「小事企混合」,也依然沒有解決公益性地質工作實現公益性服務的目標。另外,從運行效率來看,目前很多地方出現的公益性隊伍「局—院—分院」的模式,會不會存在管理層級太復雜的問題?當然,如果將目前地調院的模式作為一種過渡模式,保留技術骨幹,工作延續,為下一步公益性隊伍的到位創造條件,則另當別論。(目前部分省、區地調院的建設,出於各種顧慮有「走回頭路」的傾向,有的地勘局擔心公益性隊伍建實建精後會被拿走,考慮重新「摻沙子」,值得關注)
(四)地勘單位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地勘單位這幾年發展很快,大家也很清楚,一靠宏觀經濟形勢趨好拉動,二靠政策拉動,三靠全球礦業市場因素拉動。但目前地勘經濟的發展形勢能否持續,在幾次相關研討座談會上,一些地勘單位的負責人都表示了擔憂,主要觀點可以歸納為:
(1)改革還遠未到位。政事關系、事企關系還需要進一步理順,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地勘工作新體制、新機制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地勘單位包袱重、資產差、人員缺、歷史遺留問題多的狀況沒有從根本上解決。
(2)規范的地勘產業盈利模式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盡管這幾年地勘產業發展形勢很好,礦業權交易日趨活躍,給地勘單位和礦業權人帶來了較為豐厚的回報,但從整個行業來說,還沒有形成規范清晰的盈利模式。這一點從勘查資本市場不發育也可以得到印證,因為這個行業還不成熟,在技術標准、評估認證等環節還有缺陷,資本市場難以為之提供融資支持。
(3)向下游產業延伸也面臨著不確定性。通過幾年的發展,部分地勘單位的礦業企業逐步起來了,據部分地勘單位目前的情況來看,礦業企業發展起來,地勘單位的經濟發展速度有望實現更快發展。但也要注意到,不少地勘單位利用自身礦權做的礦業開發項目,相當一部分屬於粗放型、低起點的礦業開發項目,在下一輪的礦業經濟周期中能否具有持續競爭力,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五)政府要努力促進公益性地質工作的成果共享
在目前公益性地質工作體制下,單純依靠承擔公益任務的地勘單位,難以完全解決公益性成果的有效社會共享問題。地調院認為,地調院作為乙方不清楚自己的公益服務職責義務,也缺乏相應的標准,應該由甲方(政府)制定公益性資料的服務方案和標准。大調查項目中的有關成果如何處置,也沒有說法,大量成果擱置而不知如何處置。這些需要政府主管部門盡快研究制定公益性地質工作成果的服務規范和服務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