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地質局
❶ 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的內設機構
一、辦公室(政策研究室、外事辦、信訪辦)
二、組織人事處
三、內政策法規處
四、財務管理容處
五、科技管理處(總師辦)
六、總體規劃管理處
七、詳細規劃管理處
八、建築規劃管理處
九、市政規劃管理處
十、監督管理處
十一、歷史風貌保護處(城市雕塑管理處)
十二、地名管理處
十三、土地綜合計劃處(耕地保護處)
十四、土地利用處
十五、土地權籍管理處
十六、礦產資源管理處(地質環境和勘查管理處)
十七、征地補償管理處
十八、行政許可處
十九、信訪辦公室
二十、監察室
二十一、直屬機關黨委(文明辦)、工會、團委
1、直屬機關黨委(文明辦)
2、工會
3、團委
❷ 關於上海的
浙、滬三省市地礦部門聯手開展、國土資源部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主持編寫的《長三角地區地下水資源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終於完成了,其結論是沉重的,長三角地面沉降造成的地面損失近3150億元。
此次調查的負責人、南京地礦所副所長郭坤一研究員回憶最初開展這一調查的起因時說道:「在東部地區開展地質工作主要任務不是找礦。東部地區的經濟發達,伴隨而來的就是環境問題和地質環境問題。地質調查局是1999年成立的,成立後就把長三角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和地質災害作為一個重要項目來做。我們國家有幾個地方地面沉降比較顯著,環渤海也有地面沉降,但長三角地區是比較厲害的。」
南京地礦所在研究中發現,區內1/3范圍內累計沉降已超200毫米,面積近1萬平方公里,其中上海市是我國發生地面沉降現象最早、影響最大、危害最嚴重的城市;江蘇省的蘇、錫、常地區,浙江省的杭、嘉、湖等地已經形成三個區域性沉降中心,最大累計沉降量分別達到2.63米、1.08米和0.82米,形成了三個大「漏斗」。
地面沉降帶來的危害在過去幾年中逐漸顯性化。2003年7月1日凌晨,正在施工中的上海軌道交通4號線(浦東南路至南浦大橋)區間隧道浦西聯絡通道發生地面大幅沉降,導致一幢八層樓房發生傾斜,而裙房則部分倒塌。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空間研究所教授鄭時齡說,地面沉降對上海來說不是一個新問題。自1965年起,上海就開始治理過度開采地下水,因此地面下沉得到了一定的控制。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高樓越蓋越多,地表不堪負荷,陸地沉降現象日益嚴重,平均每年下沉1厘米,已經影響到地鐵和高樓建築的結構。
這與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此前的研究結論一致,即長三角地區地面沉降最主要的原因是過量開采地下水。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的研究表明,僅就上海而言,地面沉降的原因有30%來自高層建築和重大工程項目本身的影響,其餘70%則要歸結為城市地下水的過分開采。南京地礦所的研究認為,在長三角(長江以南)10萬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因為長期超采地下水,引起了區域性地面沉降與地裂縫等地質災害。
關於地面沉降造成長三角地區的近3150億元經濟損失,郭坤一解釋道,這個數字包括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損失,包含了多年累計的損失計算而得,而蘇、浙、滬由於發生沉降時間不同,累計損失計算的起始年份也不同,其中最早出現地面沉降的上海,其損失是從上世紀20年代算起。研究報告大多已交到中國地質調查局,「這是國家公益性地調工作,應該會很快發布」。
「地下水是一種資源,資源不開采就不叫資源,但也不能亂開采,」郭坤一認為,地下水最適宜的用途是作為飲用水,但過去的若干年中,卻往往濫用於生產過程。
自1860年開鑿第一口深井至今,上海已有143年的地下水開采歷史。1921年至1965年,上海進入開采地下水的高峰期,開採的地下水主要集中在市區,用於工廠企業的降溫、冷卻和洗滌等。僅1956年一年,上海開採的地下水量就高達2億立方米。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許保玖認為,就是這類不計後果地對地下水的掠奪性開采,導致上海地面迅速下沉——上海的地下是由近千年來長江沖積的沙子、淤泥逐漸形成的軟土層結構,具有含水量大、孔隙較大及壓縮性大三大特徵,過度開采地下水,地下變了形,就會出現沉陷。
類似的研究還表明,包括上海在內,我國陸續發現的具有不同程度區域性地面沉降的城市達30多座,比較嚴重的有天津、北京、西安和太原。
有關專家認為,絕對控制地下水的開采,對地面下沉叫停是不可能的,但需要通過有力的措施控制沉降。過去的實踐中,上海市政府的解決方式是通過限制樓高以及實施年度地下水采灌方案來控制地面沉降。而南京地礦所在其調研報告中,單辟一章提出了他們的看法。除了通過輿論宣傳,教育大眾珍惜地下水資源等常規的手段之外,南京地礦所提出,對地下水開採用許可證方式予以管理,許可證由國土資源部發放,「這個國家原來就有定論,以前有地礦部的時候,地下水由地礦部管,現在應該屬於國土資源部管理范圍。」
❸ 上海市地礦工程勘察院是做什麼的,可靠嗎
上海市地礦工程勘察院簡稱工勘院,直屬於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是版一傢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區域權性大型綜合地勘事業單位。憑借雄厚的地質專業技術優勢,工勘院積極服務於上海的經濟社會發展與市政、工業、民用建設,在淺層地熱能研究開發,水工環地質勘查等領域,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與服務。
❹ 上海市岩土地質研究院有限公司怎麼樣是屬於事業單位嗎待遇在上海活的下去嗎求當地大哥大姐解答..
上海市岩土地質研究院有限公司是由原上海市水文地質大隊沿革而來,隸屬於上海市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實行企業化經營的地勘事業單位。聽說待遇不錯哦,可以去發展發展,祝福你,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❺ 上海有研究頁岩氣的單位
中海油上海分公司,杭州地質研究院,浙江油田公司,中石化華東局,安徽煤田地質局,江西頁岩氣調查開發研究院,這些都有頁岩氣項目的單位。
❻ 上海市地質環境管理對策分析
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和逐步變革,上海市目前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地質環境管理體系(圖7-3),對地質環境形勢的好轉發揮了重要作用。上海市的地質環境管理機制與對策措施為全國其他地區的地質環境管理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模式和經驗。
從地質環境行政管理部門來說,上海市通過立法的形式確定了地質環境行政主管部門。2006年頒布的《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辦法》確定上海市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是地面沉降監測與防治的行政主管部門,上海市水務局負責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中的地下水開采和回灌管理,上海市建設和交通管理委員會負責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中的建設工程管理。由於地質環境管理涉及多個行政管理部門,對各個部門職責予以清晰界定是政府管理地質環境的前提條件,避免職責交叉重疊造成權責不清、互相推諉等問題。
在地質環境狀態管理方面,上海市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組織開展了上海市三維地質調查、地面沉降易發區劃分、地面沉降監測網路建設和信息資料共享與發布制度等工作。2004年,國土資源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啟動了「上海市三維城市地質調查」合作項目,按照「中心城區-新城產業帶規劃區-一般地區」三個空間層次,開展了以建立三維地質結構為目標的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包括基岩地質調查、第四系結構調查、水文地質結構調查和工程地質結構調查。上海市在國內最早建成了地面沉降監測網路,近年來在地面沉降監測中引入了GPS、InSAR技術、自動化監測、信息技術等先進技術。目前,上海地面沉降監測網路由27座監測站、36個一級監測網點、108個二級監測網點、330眼地下水監測井組成。上海市於2006年建立了對轄區范圍內從事地質工作所獲取的地質資料實行統一匯交的制度,要求橋梁工程、地下隧道工程、軌道交通線、鐵路干線、地下儲庫工程、碼頭工程、10層以上居住建築、群體面積超過5萬m2的建築所開展的工程地質勘察須匯交相關地質資料。上海市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利用網路為社會公眾提供地質鑽孔空間分布、地質資料成果檔案目錄及其基本信息,公眾可在線查詢公益性地質調查成果報告。
圖7-3 上海市地質環境管理體系示意圖
在物質流管理方面,上海市水務局、建設和交通管理委員會會同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對地下水開采量和工程建設進行調控。市水務局會同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根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地面沉降監測結果和供水專業規劃共同編制地下水開采和回灌年度計劃,並作為審批取水許可證和組織實施地下水回灌的依據。建設和交通管理委員會會同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對重大市政工程建設項目、深基坑開挖項目的建設項目、地面沉降重點防治區內的工程建設項目進行管理,建設單位依據批準的工程建設方案進行施工。
在問題與災害管理方面,上海市建設和交通管理委員會、水務局會同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開展了防汛和擋潮工程、市區排水工程、地下水人工回灌工程建設等防治工作。為了彌補地面沉降造成的地面高程損失,上海市先後4次大規模進行防汛牆加高加固工程建設,修建黃浦江、蘇州河防汛牆和擋潮閘工程。為了治理地面沉降造成的積澇問題,市政建設了配套的排澇泵站工程。自1966年開始上海開始地下水人工回灌,回灌量持續增長,最高年回灌量達2750萬m3;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回灌工作有所削弱;近年來得到有效加強,2007年全市回灌總量達到1725萬m3。
在地質環境監管方面,上海市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政府定期編制地面沉降防治規劃,工程建設項目實行地面沉降危險性評估制度。針對地面沉降防治,上海市在1963年就出台了《上海市深井管理辦法》,1996年發布了《上海市地面沉降監測設施管理辦法》,1997年修正了《上海市深井管理辦法》,2006年頒布了《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辦法》,以行政法規的形式明確了地面沉降管理、監測、防治和相關法律責任。上海市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會同水務局、建設與交通委員會等部門,編制地面沉降防治規劃,包括地面沉降的防治目標、重點防治區、防治項目和防治措施等內容。地面沉降防治規劃報上海市政府批准後實施。對於重大市政工程建設項目、基坑開挖深度超過7m的建設項目、地面沉降重點防治區內的工程建設項目,建設單位須進行地面沉降危險性評估。《上海市地面沉降監測設施管理辦法》還規定,深基坑項目施工過程中,建設單位應當委託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按照地面沉降監測技術標准和技術規范,進行基坑周圍區域的地面沉降影響監測,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報告項目所在地的建設管理部門,並採取治理措施。
❼ 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
全國地質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一、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基本情況
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暨上海市環境地質站)現有從業人員15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28人(高級職稱者31人,中級職稱者80人,初級職稱者17人),其他人員22人(見表)。
上海城市地質信息網
(http://www.sigs.com.cn)
五、主要監測成果和服務
1999~2002年,開展了國土資源大調查——長江三角洲上海地區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工作,基本掌握了地質環境結構、地下水開發利用現狀與地面沉降特徵,為進一步完善、優化地質環境監測網奠定了基礎,同時為控制地面沉降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學依據。
2003~2005年間,與江蘇、浙江共同開展「長三角」地區地面沉降監測網建設與監測工作,通過建設長三角地區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監測統一技術要求,為長三角地區地面沉降監測聯動奠定了基礎,同時為長三角地區各級政府提供了更具針對性的地質災害預防信息,地面沉降防治效果顯著。
2004~2008年,國土資源部與上海市合作的「上海市三維城市地質調查」項目,依託長期的地質環境監測資料和勘查成果,對上海地區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基礎和第四紀地質等進行了全方位的調查與研究,取得了豐富的地質調查研究成果,並在城市規劃與建設、土地合理利用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取得了地質成果與城市規劃緊密聯系的重大突破。同時,針對城市生命線安全需求,明確了加強城市生命線地面沉降監測的重要性。
2006~2010年,長江三角洲地區上海市地面沉降監測與風險管理研究工作的開展,可為政府實施區域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減災防災提供技術支撐。
2007年,「上海地質環境條件及其對地下空間開發影響研究」,為城市地下空間開發過程中地質環境監測提供了科學依據,研究成果在地下空間開發領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六、法制建設
1.2006年頒布《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辦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62號),並2006年10月1日實施。
2.199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第53號令,修正並重新發布《上海市深井管理辦法》,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❽ 國土上海市督察局張先余在2015年任什麼職務
國土上海市督察局張先余現任國土資源部機關黨委副書、紀委書記。
工作簡歷
1987-90在浙江省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從事野外地質調查和礦產普查工作,任地質員、組長.
1990-91在浙江省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政治處工作,任宣傳幹事.
1992-94在浙江省地礦廳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政治處工作,任宣傳幹事. 1993.4加入中國共產黨。
1994-95在浙江省地礦廳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辦公室工作,任副主任(主持工作)。
1995-97在浙江省地礦廳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政治處,紀委工作,任政治處副主任(主持工作),紀委副書記(主持工作).
1997-2000在浙江省地礦廳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任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政治處主任(副處).
2000-2007在 浙江省地質勘查局工作,任辦公室主任(正處),兼機關黨委副書記、機關工會主席、局紀委委員.兼任浙江地勘職工政研會副會長,中國國土資源報、中國礦業報、中國黃金報駐浙江地勘記者站站長、記者。浙江省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副會長、秘書長。
2007.4—2007.11 在浙江地勘局測繪大隊工作,任大隊長、黨委書記。
2007.11—2008.12 在國家土地督察成都局工作,任督察四室主任(兼信息處處長)、臨時黨支部宣傳幹事。
2008.12—在國家土地督察上海局工作,任辦公室主任。
2009.6—在國家土地督察上海局工作,任副專員、黨組成員。
2011年—現任國土資源部機關黨委副書、紀委書記。
❾ 上海市地震局怎麼樣
哈哈復哈,樓上的幾個小朋友,你們也搞制笑了!在我的印象里,上海的防空洞改成地下商場、停車場。。。。。。而在杭州,防空洞可以作為市民們夏天納涼的好去處!而且,地震是地質發生斷層,理論上說防空洞結構十分牢固,在地震之後可以作為避難所!----------日本地震了,你們至於那麼慌張嗎!!!!不要自己嚇自己了!淡定!----------上海的人防工程大多已改建為地下商場或車庫,且多在大樓、廣場地下。上海...
❿ 我曾參加過一段時間的區域地質調查管理工作
耿樹方
(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區域地質調查是國家地質工作的基礎,區域地質調查程度的高低,代表了國家地質工作程度的高低,因此世界各國對區域地質調查工作都十分重視。1961 ~ 1965 年,我曾參加過這段時間的中國區域地質調查管理工作中的幾件主要事情。現將這段時間我直接參與的,以及前前後後我所知道的有關區域地質調查方面的一些事項,回憶 「補記」在這里,提供給地質學史研究會參考,它對後人了解這一段 「中國區域地質調查史」可能會有所幫助。
1956 年是我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 ( 1953 ~ 1958) 的 「中間關鍵年」,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為了適應國家建設和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的需要,原地質部成立了 3 個中蘇合作的「區域地質測量大隊」( 原稱 「區域地質測量」,現稱 「區域地質調查」; 原簡稱 「區測」,現簡稱 「地調」) ,即大興安嶺隊、秦嶺隊、南嶺隊。此外,1953 年曾成立了中蘇合作的「新疆第十三地質大隊」( 簡稱 「新疆十三隊」) 。3 個區測大隊以開展 1∶ 20 萬區測工作為主,新疆十三隊以 1∶ 50 萬區測工作為主。
為了對各區測大隊進行統一管理,1956 年在原地質部地礦司設立了 「區測管理處」。1957 年 4 月 1 ~ 9 日地質部在北京召開了 「全國第一屆區域地質測量會議」,統一部署了 3個區測大隊的區測任務和要求,明確了統一使用蘇聯編寫的 《1∶ 20 萬 ~1∶ 10 萬區域地質測量規范》。
1958 年 1 月蘇聯地質研究所副所長馬爾珂夫斯基來華考察中蘇合作的區測工作開展情況,由原地質部地質研究所區域地質及編圖研究室主任王曉青、副主任郭文魁分別陪同,先後考察了南嶺隊 ( 在廣州) 、秦嶺隊 ( 在西安) 和大興安嶺隊 ( 在哈爾濱) 。考察結束後,為了加強對區測工作的技術指導,地質研究所副所長朱效成要求王、郭兩位主任提出 《區測指導員工作守則》( 以下簡稱 《守則》) ,並於 3 月 8 ~10 日地質研究所所務會議上討論、通過了該 《守則》。根據 《守則》的內容和要求,當時地質研究所和礦物原料研究所 ( 原礦床地質研究所,即現礦產資源研究所的前身) 的一、二級工程師 ( 現一、二級研究員) 均被聘請為 「區測指導員」,包括: 黃汲清、孟憲民、孫雲鑄、程裕淇、謝家榮、王曉青、郭文魁、李春昱、王曰倫、王恆升、徐仁、蔣溶等。由他們負責對區測工作中的地層古生物、岩石、礦物、礦床等專業的疑難問題給予技術指導。
為了對全國區測隊測制的1∶ 20 萬圖件確保出版質量,1958 年3 月27 日地質研究所所長集體辦公會議討論通過了 《中國地質圖編審委員會組織條例草案》和編審委員會委員名單,報請地質部審批。根據地質部審批意見,時任地質部部長李四光兼任編審委員會主任,黃汲清等4 人為副主任委員,孫雲鑄等48 人任委員,編審委員會的日常辦事機構———編審委員會辦公室掛靠在地質研究所區域地質及編圖室。室主任王曉青兼任該辦公室主任。我於 1958 年 8 月大學畢業分配到研究室後,被補充為兼任此辦公室秘書之一。
從 1958 年 7 月開始全國掀起了 「大躍進」浪潮,開展了 「大煉鋼鐵」運動,形成了「全民找礦」局勢。在此新形勢下,各省、自治區地質局紛紛要求成立區域地質測量隊( 簡稱區測隊) ,於是地質部將原 3 個區測大隊的技術骨幹力量分別調往各省、自治區擔任新建區測隊的技術負責人,原 3 個大隊也相應歸屬到所在省、成為省的區測隊———原大興安嶺隊改稱為黑龍江省第一區域地質測量隊 ( 駐地哈爾濱,後遷往阿城) ,原秦嶺隊改稱為陝西省區域地質測量隊 ( 駐地西安,後遷往武功) ,原南嶺隊改稱為廣東省區域地質測量隊 ( 駐地廣州,後遷往佛山) ,原新疆第十三地質大隊改稱為新疆第一區域地質測量大隊 ( 駐地烏魯木齊,後遷往昌吉) 。從1958 年秋到1960 年春,除西藏自治區和台灣省、天津市和上海市外,其他各省、自治區及北京市,都先後成立了區域地質測量 ( 大) 隊,面積大的省、自治區先後建立了 2 個區測隊 ( 如黑龍江、內蒙古、四川、雲南、青海、甘肅和新疆) 。
由於區測隊迅速增加,急需 「區測規范」,因此原地質部地質研究所於 1959 年下半年組織力量 「突擊」編寫了 《1∶ 100000 ~ 1∶ 200000 區域地質測量規范 ( 草案) 》,並於1960 年 1 月內部印刷提供給各省、自治區區測隊試用。
1960 年 10 月,在全國區測隊伍迅速壯大的新形勢下,為了加強區測工作的業務管理和技術指導,地質部決定將地礦司區測管理處合並到地質部地質研究所區域地質及地質編圖綜合研究室 ( 簡稱一室至今) ,相應的 3 位工程師 ( 譚筱波、陳蔭祥、徐昭儀) 也同時調到一室。在一室建立了區測 ( 管理) 組,除譚等 3 人外新增加了 4 人,並由室副主任李春昱負責本組工作,地質科學研究院 ( 現中國地質科學院) 副院長朱效成被分工主管區測工作。
本人是一室區域地質及編圖組成員,當區測組的事情多、忙不過來時,我參加一些幫忙的工作。從 1961 年初到 1965 年春,我參加幫忙的區測工作主要有以下幾項。
1) 1961 年上半年,協助完成了 《1 ∶ 100000 ~ 1 ∶ 200000 區域地質測量規范 ( 修正草案) 》,我編寫了其中的 「內生金屬礦產成礦規律圖編制的基本原則和方法」中的礦產分布圖、構造 - 岩性圖和構造 - 岩漿岩圖編圖內容和編圖方法。
與此同時,區測組翻譯並內部印刷了蘇聯的 《1∶ 50000 區域地質測量規范》。
2) 1962 年初,我參加了南方區測普查工作會議的籌備工作。此會由地質部地礦司與地質科學研究院聯合主辦,於 3 月 5 ~18 日在廣州召開。原地質部副部長宋應主持會議,副部長許傑和卓雄均參加了會議,地質科學研究院分工主管區測的朱效成副院長做了區測工作情況的報告 ( 原計劃同年下半年在太原召開同樣內容的北方區測普查工作會議,因故未開) 。
3) 1963 年 4 月,我參加了全國區測工作 10 年 ( 1963 ~ 1972) 規劃研究工作,並由地質科學院向地質部提出了 《全國區測工作 10 年規劃 ( 1963 ~1972) 方案》。在此 《規劃方案》中提出,10 年內 ( 1963 ~ 1972) 完成: ①全國雪線以下全部 1∶ 100 萬區測;②全國 1∶ 20 萬應測面積的 50% ; ③1∶ 5 萬正規區測 100 ~200 幅。
4) 1963 年 10 月中旬至 12 月中旬,我參加了中南地區 1 ∶ 20 萬區測圖幅清理試點工作組,擔任該工作組的秘書之一。清理工作從廣東區測隊開始,然後是廣西、湖南、湖北、河南。根據對中南五省 ( 區) 的清理結果,在區測圖幅清理工作總結中提出了按圖幅質量進行 「清理分級劃分標准」。並按此 「劃分標准」將清理圖幅分為甲級、乙級、續測、補測、重測 5 種類型。
5) 1964 年 3 月初至 5 月中旬,我參加了西北區測圖幅清理工作組 ( 同時開展清理工作的還有華北、東北、華東和西南工作組) ,繼續擔任秘書之一。清理工作從新疆 ( 區測隊) 開始,然後是青海、甘肅與寧夏、陝西。至 5 月底完成了全國圖幅清理工作,對當時已完成的 380 多幅 1∶ 20 萬圖幅進行了全面的質量檢查和評價。將清理結果分為甲級、乙級、補測、續測、重測 5 種類型。原新疆十三大隊測制的 1∶ 50 萬圖幅作為 「資料復制」供內部使用。在 5 種類型中,「續測」和 「重測」屬於沒有完成、繼續工作的圖幅,「補測」相當於 「丙級」圖幅,經過補充工作要求達到乙級或甲級的質量標准。在被 「清理」的 380 多幅圖中,甲級和乙級圖占 40% 。
同年 11 月,地質部批准了地質科學研究院 《關於全國 1∶ 20 萬區測圖幅清理工作報告》。
1965 年 5 月 4 日,朱效成調往西安擔任新成立的中國區域地質測量局 ( 簡稱區測局)局長兼陝西省地質局局長。同時調往西安區測局的還有地質研究所一室副主任李春昱、陳雙和區測組 6 人。
從 1966 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圖幅清理中被列為補測、續測和重測的圖幅,不僅沒有來得及布置和開展工作,而且被 「造反派」說成是 「否定大躍進」,因此朱效成、李春昱、陳雙被 「造反派」揪斗、批判,並關入 「牛棚」,從而使剛剛成立一年的中國區域地質測量局的工作完全停頓。
1969 年秋地質部實行軍管,並將地質部合並到國家計委,改稱國家計劃委員會地質局,從此撤銷了西安的中國區域地質測量局,有關人員大多數歸屬於陝西省地質局,少數調往地質部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 其中李春昱以後又重調回到地質研究所) 。
1970 年,在國家計劃委員會地質局地礦司又重新建立了 「區測 ( 管理) 處」,鄭恆有擔任區測處處長。
1973 年由該處負責組織編寫並正式出版了國家計劃委員會地質局 《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暫行規范》,比例尺 1∶ 200000 ( 地質出版社,1973 年 12 月) 。在該 《暫行規范》中,從 「附件二」到 「附件六」,都是在 1961 年地質研究所編寫的 《1∶ 100000 ~1∶ 200000 區域地質測量規范 ( 修正草案) 》基礎上補充的 ( 其中曾由我編寫的礦產圖的礦產符號及成礦規律圖的礦床成因與成礦時代表示方法的花紋符號,全部未改動地復制使用了) 。
以上就是我親自參與的和所見所聞的我國區域地質調查及其管理工作,最初 18 年( 1956 ~1973) 的發展變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