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新疆煤炭地質局

新疆煤炭地質局

發布時間: 2021-01-25 00:24:37

A. 新疆哈密市沙爾湖煤田東部一區煤炭詳查

(1)概況

勘查區位於哈密市西南147千米處,屬哈密市管轄。外部交通較便利,蘭新鐵路和312國道分別位於工作區之北110千米和78千米。露天礦內部多為沙漠戈壁,部分地段可通行汽車。詳查區所在地區屬大陸溫帶極乾旱氣候區,屬典型的大陸性乾旱氣候,最高氣溫在46℃以上,最低氣溫達21℃,年平均氣溫14.17℃。年均降水量7.4毫米,年蒸發量4098.4毫米。無地表水系和泉流分布。

2009年8月至2010年2月,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一地質大隊開展了勘查工作,勘查礦種為煤礦,工作程度為詳查。

(2)成果描述

詳查區內勘探類型確定為構造簡單、煤層較穩定的類型(一類二型),以長焰煤為主,極少量褐煤、不黏煤,原煤灰分平均值為14.39%。原煤全硫含量平均值為0.24%。原煤乾燥基高位發熱量平均值24.14MJ/千克。可採煤層平均總厚116.67米。鑽探工程的布置按一類二型的勘查類型以線距1000米、孔距不大於1000米探求(332)類資源量,原則上以2000米×2000米探求(333)類資源量。查明煤炭資源量總量40.68億噸(長焰煤40.40億噸,褐煤0.28億噸),其中,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2)14.48億噸(長焰煤);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26.19億噸(長焰煤25.92億噸,褐煤0.28億噸)。另有潛在礦產資源:預測的資源量(334)0.83億噸(長焰煤0.81億噸,褐煤0.02億噸)

(3)成果取得的簡要過程

2009年8月至2010年2月,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一地質大隊開展了野外地質調查工作,完成主要工作量鑽探進尺16071米(44個鑽孔)。

B. 新疆准南煤田阜康市煤圈溝井田煤炭勘探

(1)概況

勘查區位於阜康市東南18千米處的煤圈溝一帶,行政區劃隸屬阜康市三工河哈薩克族鄉。井田以西有簡易公路與阜康—天山柏油路相連,向北約16千米可達吐烏大高速公路,西北至阜康市18千米,西南至烏魯木齊市75千米。交通十分便利。地面標高1190~900米,相對高差290米。該區氣候屬北溫帶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

2009年5月至2010年10月期間,由新疆煤田地質局156煤田地質勘探隊開展了勘查工作,勘查礦種為煤礦,工作程度為勘探。

(2)成果描述

工作區內施工的33個鑽孔中,鑽探甲級孔15個,乙級孔17個,丙級孔1個,甲乙級孔率97%;鑽探見可採煤層146層次,其中優質層75層次,合格層71層次,優質合格率100%。33個鑽孔均進行了測井,鑽孔測井質量均為甲級,測井解釋可採煤層185層次,其中優質層163層次,合格層22層次,優質合格率100%。礦床類型為大型。查明煤炭資源量1.51億噸(氣煤0.91億噸,長焰煤0.60億噸),其中:探明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1)0.14億噸(氣煤0.09億噸,長焰煤0.05億噸);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2)0.30億噸(氣煤0.25億噸,長焰煤0.04億噸);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1.08億噸(氣煤0.57億噸,長焰煤0.51億噸)。資源儲量已通過評審。

(3)成果取得的簡要過程

2009年5月至2010年10月,新疆煤田地質局156煤田地質勘探隊開展了勘查工作,共完成工作量:地質及水文地質測量9平方千米;磁法勘探2448個物理點;施工鑽孔33個,工程量20145米;測井鑽孔33個,工程量19783實測米;抽水試驗5次,採集測試各種樣品686件(組)。

C. 新疆准東煤田吉木薩爾縣帳南東勘查區煤炭詳查

(1)概況

勘查區位於吉木薩爾縣城北3°方向75千米處,行政區劃屬吉木薩爾縣管轄。區內交通較方便,從吐烏大高速公路終點的幸福路口,沿216國道北行90千米到達五彩灣,由五彩灣向東沿准東公路東行30千米可達勘查區。區內地形平坦,汽車均可通行。勘查區位於克拉麥里南麓的戈壁荒漠平原區,地勢北部稍高,南部略低,海拔510~582米。

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新疆地質礦產局第九地質大隊開展了勘查工作,勘查礦種為煤炭,工作程度為詳查,勘查資金為2764萬元。

(2)成果描述

西山窯組為勘查區主要含煤岩組,含煤1-11層,平均純煤總厚35.19米,含煤系數28%。可採煤層6層,自上而下煤層編號為B、2

、B1

、B0。B1煤層為全區可採的較穩定煤層,平均可采厚28.35米。八道灣組有5個鑽孔見有0.30~5.97米(平均厚1.37米)的煤層(編號A1煤層),含煤系數為1.81%,煤層厚度變化大不穩定,埋深1000米以下。

石樹溝群下亞群底部普遍見1-3層薄—厚煤層。C1煤層純煤厚0~3.03米,平均1.44米,含煤系數0.56%。可采厚0.80~2.92米,平均厚1.59米,屬大部可采較穩定煤層。B煤組是良好的工業動力發電、民用煤,也可作為化工用煤;C煤層為高硫煤,目前暫不能利用。

查明B煤組煤炭資源量62.41億噸。其中:控制資源量(332)20.48億噸,推斷資源量(333)41.93億噸。資源儲量已通過評審。

(3)成果取得的簡要過程

完成工作量有1∶25000地形地質及水文地質修測265平方千米;施工鑽孔27563米(30孔);地球物理測井27399米(30孔);共採集各類樣品359件(組)。

D. 非油氣能源礦產調查

一、部署重點

1.煤炭資源戰略調查評價

煤炭地質調查。重點部署在西部和東部資源枯竭礦區外圍深部,南方缺煤省份。以吐哈盆地、准噶爾盆地東部和南部地區、伊犁盆地、庫車—拜城地區為重點,開展新疆煤炭資源專項調查;以青海柴達木盆地北緣及祁連山地區、青藏鐵路沿線(青南地區、烏麗開心嶺地區)為重點,開展青藏高原煤炭資源遠景調查;以豫東、兩淮、徐州、魯西南、冀東大城地區為重點,開展蘇魯豫皖深部煤炭資源調查;以滇東、黔西北、黔西南地區為重點,開展雲貴地區低硫煤調查;以廣西十萬大山、福建龍永、江西萍樂、湖南湘中等地區為重點,開展南方缺煤地區煤炭資源調查;以黑龍江三江—穆棱河盆地及西北地區為重點,開展東北煤炭資源調查;以山西河東及晉東南、河南西部、安徽淮北、黑龍江七台河、寧夏中部等地區為重點,開展優質稀缺煤種資源調查;以河北邯邢、河南焦作與安陽、山西晉城與潞安及霍西等礦區為重點,開展華北晚古生代煤田煤炭資源地質勘查。

煤炭整裝勘查。部署在大型煤炭基地及新發現的大中型煤炭礦產地。重點開展新疆、青海煤炭資源的普查和必要的詳查工作。新疆煤炭勘查以准東南聚煤區、吐哈盆地聚煤區、伊犁盆地聚煤區為重點,其中吐哈盆地聚煤區包括三塘湖、淖毛湖、伊拉湖—艾丁湖、庫木塔格—沙爾湖、大南湖—野馬泉5個勘查區;伊犁盆地聚煤區包括新源—鞏留、尼勒克、清水河、昭蘇等5個勘查區。

基礎地質研究。開展新疆吐哈、准噶爾、伊犁、塔里木盆地綜合研究和東部構造控煤規律與找煤研究,總結成煤模式和聚煤規律,指出找煤方向和綜合利用方向,為煤炭資源勘查和開發規劃提供依據。

開展優質與稀缺煤種成因機制與分布規律研究,分析優質和特殊稀缺煤種形成的控制因素及分布規律,為尋找優質煉焦用煤、優質無煙煤和其他特殊稀缺煤種提供理論依據。

2.鈾資源戰略調查評價

以天山、准噶爾、祁連—秦嶺、華北陸塊、華東南、大興安嶺等鈾成礦省為重點,選出130多個鈾礦預測工作區,分階段、按層次部署鈾礦資源調查評價和地質勘查工作。

地浸砂岩型鈾資源調查評價工作重點部署在北方地區沉積盆地;火山岩型鈾礦調查評價重點部署在大興安嶺、燕遼、雪米斯坦、贛杭、武夷山等火山岩帶;花崗岩型鈾礦調查評價工作重點部署在桂北—湘南、岡底斯、三江、阿爾金、龍首山等地區;以湘西地區黑色岩系為重點,兼顧南秦嶺、贛西北等地區的黑色岩系,進行鈾資源總體潛力調查評價;開展黔中地區含鈾磷塊岩分布區鈾資源潛力調查;開展釷資源總體潛力初步調查。

鈾礦整裝勘查工作重點部署在北方伊犁、鄂爾多斯、二連、吐哈和松遼盆地等大型砂岩型鈾資源潛力區,以及南方有較大硬岩型鈾資源潛力區。

二、部署建議

(一)缺煤省份煤炭調查評價

1.工作現狀

我國煤炭資源相當豐富,垂深2000米以淺的煤炭總資源量有5.57萬億噸。截至2008年底,全國累計查明煤炭資源儲量1.35萬億噸,資源查明率為24%,其中1000米以淺的煤炭資源查明程度僅46%,未查明的遠景資源量尚有1.53萬億噸。我國煤炭資源具有西多東少、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與主要消費市場呈逆向分布。這種分布特點也決定了我國煤炭資源勘探開發程度的不均勻性,即東部、南方地區勘探開發程度較高,許多礦山出現資源枯竭,煤炭供需矛盾突出,迫切需要在已有礦區深部和外圍尋找接替資源;西部地區煤炭資源調查工作滯後,勘探開發程度低,待查明煤炭資源十分豐富,亟待加強煤炭資源潛力調查,新發現大中型煤炭礦產地。

2.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累計新發現可供進一步開展普查工作的大中型煤產地14~24處,預期提交一批煤炭資源量。其中:

「十二五」期間:累計新發現大中型煤產地7~12處,預期提交一批煤炭資源量。

「十三五」期間:累計新發現大中型煤產地14~24處,預期提交一批煤炭資源量。

3.工作任務

主要分布在我國中東部煤炭資源枯竭區、青藏沿線及南方缺煤地區。即以南方缺煤省份、東部資源枯竭礦區外圍深部為重點,開展煤炭資源調查評價、遠景調查和潛力評價,為煤炭資源勘查和開發提供資源遠景基地;開展大型煤炭後備基地煤炭資源勘查示範,為國家煤炭資源利用規劃提供資源保障。

(二)新疆東疆含煤盆地煤炭礦產勘查

1.工作現狀

礦產勘查區位於新疆東部,行政區劃隸屬於吐魯番和哈密兩個行政區。東西長約725千米,南北寬約325千米,總面積約18萬平方千米,區內包括三塘湖和吐哈兩個含煤盆地。煤炭資源調查評價工作分為南北兩個重點區,總面積約2.5萬平方千米。北部三塘湖煤田東西長300餘千米,南北寬10—50千米,面積約9345平方千米。南部吐哈煤田南部東西長約600千米,南北寬10—30千米,面積約15560平方千米。

工作區已往開展的地質工作有石油普查、區域地質礦產調查、放射性工作檢查和煤炭資源遠景調查等,其中南區的吐哈煤田南部部分地帶工作程度較高,開展過「三湖」煤炭資源遠景調查,對全區的資源賦存和基本構造輪廓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近年開展過普查以上工作的煤礦區只零星分布於盆地的邊緣或隆起地段。工作區未進行過預查及以上煤田地質勘查工作。

2.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任務:在以往煤田預測的基礎上,開展新疆東部的三塘湖煤田和吐哈煤田煤炭資源勘查工作,採用地質簡測、二維地震、鑽探以及煤田測井、樣品測試等主要手段,完成預查和普查工作,開展兩個含煤盆地的成煤條件和聚煤規律研究。探求推斷的和預測的煤炭資源量,提交可供詳查的大型煤炭資源礦產地,並提出勘查部署建議。

預期成果:提交一批1000米以淺(333+334)資源量。提交大型煤炭資源礦產地10處。通過本次煤炭資源調查評價工作,可進一步提高新疆東部地區煤田地質工作程度,為「西煤東運」生產基地建設提供資源保障。

3.工作任務

全面收集研究以往煤炭資源調查和石油地質調查勘查成果資料,開展三塘湖煤田的三塘湖區、淖毛湖區,吐哈煤田的伊拉湖—艾丁湖區、庫木塔格—沙爾湖區、大南湖—野馬泉區的煤炭資源勘查工作。採用地質簡測、二維地震、鑽探以及煤田測井、樣品測試等主要手段,先期開展煤田預查工作,總結聚煤規律,圈定賦煤區;進而對圈定的賦煤區進行普查工作。初步確定工作區的地層層序,確定含煤地層時代;初步了解工作區的構造形態。初步了解含煤地層的分布范圍、煤層層數、煤層的一般厚度和埋藏深度;大致了解煤類和煤質的一般特徵;大致了解其他有益礦產情況。具體工作安排:

開展三塘湖區、淖毛湖區,伊拉湖—艾丁湖區、庫木塔格—沙爾湖區、大南湖—野馬泉區的煤炭資源預查工作,圈定賦煤區,提出普查工作區及部署建議。

開展賦煤區的普查工作,探求推斷的和預測的資源量,提供可供進一步詳查的大型煤炭資源礦產地。

(三)黑龍江省寶清縣七星河南區煤炭勘查

1.工作現狀

工作區范圍由黑龍江省寶清縣七星河南區煤炭普查(1區)和(2區)組成,面積936.10平方千米,其中1區面積為454.90平方千米,2區面積為481.20平方千米。勘查區東西長約44千米,南北寬約31千米,為一上寬下窄的倒梯形,面積約712平方千米。依據地質及煤層分布特徵,以第Ⅱ走向勘查線為界分為東西兩個區,西區(1區)面積約270平方千米,東區面積約442平方千米。

黑龍江省寶清縣七星河南區自1994年完成普查地質工作,至今沒再開展地質勘查工作。

2.工作目標

基本查明本區內的構造形態,控制勘查區可能影響井田劃分的構造,評價勘查區構造復雜程度。

基本查明各主要煤層的層位、厚度和可采范圍,確定它們的連續性,控制煤層露頭位置,了解對破壞煤層連續性和影響煤層厚度的古河流沖刷、古隆起等,並大致查明其范圍,評價可採煤層的穩定程度和可采性。

基本查明煤層的煤質特徵和工藝性能,評價煤的工業利用方向,初步查明可採煤層風氧化帶界線。

基本查明本區內水文地質條件,基本查明各主要煤層頂底板工程地質特徵、煤層瓦斯、地溫等開采技術條件,對可能影響礦區開發建設的水文地質條件和其他開采技術條件做出評價,初步評價勘查區環境地質條件。

初步查明其他有益礦產賦存情況,對其有無工業價值做出初步評價。

估算各主要煤層的控制的、推斷的、預測的資源/儲量。全區5個可采(≥1.5米)煤層參與資源量估算,預獲得能利用資源量為302383萬噸。

3.工作任務

在充分研究普查成果的基礎上,首先施工地震工程,然後進行鑽探施工和地球物理測井,並對所施工鑽孔的可採煤層進行采樣化驗,以進一步確定本區煤層的具體特徵和可采范圍。鑽探施工結束後轉入室內資料分析整理,提交詳查地質報告。

(四)鈾資源戰略調查評價

1.工作現狀

我國陸域范圍已完成航空放射性測量390萬平方千米,完成中比例尺以上放射性地質、物化探調查評價的面積僅約120萬平方千米,共探明×個鈾礦床。但全國鈾礦地質工作程度整體較低,除礦田范圍內,大部分地區鈾礦勘查工作程度較低,青藏等地區多為空白區;大多數硬岩型鈾礦床只控制在500米以淺,地浸砂岩型鈾礦床勘查深度多在400米以淺。開展工作程度較低地區和已知礦區深部及外圍鈾資源調查和勘查,是實現鈾資源新發現和增加資源儲量的必然途徑。

2.工作目標

開展我國主要鈾成礦區帶和主要鈾礦類型的鈾礦資源調查評價,查清資源潛力,圈定成礦有利區,力爭落實一批新的大型勘查基地;對鈾資源潛力大的礦化集中區,開展鈾資源勘查示範,探明大型鈾資源基地。

預期提交礦產地5~10處,新增一批鈾資源量。

3.工作任務

開展鄂爾多斯盆地東北部地區砂岩型鈾礦勘查示範。繼續開展內蒙古二連盆地中東部地區、巴丹吉林盆地、廣西北部、新疆雪米斯坦火山岩帶、大興安嶺成礦帶和西藏岡底斯成礦帶鈾資源調查評價。開展新疆伊犁盆地、松遼盆地白興土地區地浸砂岩型鈾資源調查評價;開展武夷山成礦帶北中段地區鈾遠景調查。開展重要成礦帶鈾礦找礦靶區優選與評價。

(五)鄂爾多斯盆地東北部砂岩型鈾礦勘查

1.工作現狀

工作區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總面積約2750平方千米。

鄂爾多斯盆地位於華北地台西部,盆地具有「雙重基底」結構,結晶基底為太古界、下元古界古老變質岩系;直接基底為中元古界、古生界變質岩系與中、下中生界海相地層。蓋層為中新生界,其中中侏羅統直羅組為找礦目的層。

2.工作目標

大致查明礦體的數量、規模、形態和礦化特徵等,大致查明水文地質條件和開采技術條件,提交可供礦山建設的特大型、大型鈾礦床各1處;同時,進一步開展已圈定有利成礦地段的資源潛力評價。提交一批(332+333)鈾資源量。

3.工作任務

開展內蒙古鄂爾多斯重點地區鈾資源勘查、鄂爾多斯盆地北部鈾礦地質調查。

對已發現的礦體的連續性以及延伸方向進行大致了解,擴大礦帶規模,大致了解該地段灰色殘留體的賦礦規律。

(六)伊犁盆地砂岩型鈾礦勘查

1.工作現狀

勘查區位於伊犁盆地,總面積420平方千米。設置兩個工作區段。

工作區從1955年開始鈾礦地質勘查工作,發現了煤岩型鈾礦床,1991年開始地浸砂岩型鈾礦勘查與評價工作,提交了3個可地浸砂岩型鈾礦床。該區鈾礦地質工作基礎扎實,資料豐富,具備了開展可地浸砂岩型鈾礦勘查的條件。

伊犁盆地是一個造山帶山間盆地,可分為三個基本構造單元,分別為北部斷隆帶、中央拗陷帶和南緣斜坡帶。南緣斜坡帶為相對穩定區,中新生代地層總體呈向北緩傾的單斜構造,具有層間氧化帶發育的構造條件;主要含礦層中下侏羅統為一套陸相灰色含煤碎屑岩建造,發育九層適宜層間氧化帶發育的砂體,其中八層已發現了規模較大的層間氧化帶砂岩型鈾礦帶。在中上三疊統小泉溝群也發現了層間氧化帶及鈾礦化。

2.工作目標

擬開展工作區范圍內現已落實的××大型鈾礦床普查及××中型鈾礦床普查工作,大致查明礦體的數量、規模、形態和礦化特徵等,大致查明水文地質條件和開采技術條件,提交可供礦山建設的大型鈾礦床2個,同時進一步開展伊犁盆地南緣東段有利成礦地段為重點的資源潛力評價。落實一批(332+333)鈾資源量。

3.工作任務

伊犁盆地砂岩型鈾礦勘查以鑽探工程揭露為主要工作手段,重點對礦體進行鑽探工程式控制制。

同時,在可地浸砂岩型鈾礦床開展普查工作;在××地區,對西山窯組上段、西山窯組下段、頭屯河組中的鈾礦體的延伸情況進行控制。

(七)二連盆地中東部地區鈾礦勘查

1.工作現狀

勘查區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市,面積10000平方千米。勘查區位於二連盆地的中東部,夾持於北西部的隆起和南東部的隆起之間,分布於兩大次級構造單元中。

2.工作目標

對鈾礦產地開展勘查工作,基本查明礦體的數量、規模、形態和礦化特徵等,基本查明重點地段水文地質條件和開采技術條件。提交大型鈾礦床2個,落實一批(332+333)鈾資源量。

3.工作任務

開展二連盆地中東部地區重點地段鈾礦預查。

按普查網度對礦體進行控制,並對鈾成礦環境進行查證。同時兼顧外圍環境查證。

E. 新疆哈密市沙爾湖煤田東部二區煤炭詳查

(1)概況

勘查區位於哈密市西南147千米處,屬哈密市管轄。外部交通較便利,蘭新鐵路和312國道分別位於工作區之北110千米和78千米。露天礦內部多為沙漠戈壁,部分地段可通行汽車。所在地區屬大陸溫帶極乾旱氣候區,屬典型的大陸性乾旱氣候,最高氣溫在46℃以上,最低氣溫達21℃,年平均氣溫14.17℃。年均降水量7.4毫米,年蒸發量4098.4毫米。無地表水系和泉流分布。

2010年3月至2010年8月,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一地質大隊開展了勘查工作,勘查礦種為煤礦,工作程度為詳查。

(2)成果描述

詳查區內勘探類型確定為中等構造、煤層較穩定的二類二型。煤類以長焰煤為主,極少量褐煤、不黏煤。原煤灰分平均值為10.80%~21.20%。原煤全硫含量平均值為0.16%~1.73%。原煤乾燥基高位發熱量平均值22.10~25.76MJ/kg。可採煤層平均總厚72.09米。

工程的布置按二類二型以線距1000米、孔距不大於1000米探求控制的類資源量,原則上以2000米×2000米勘查網度探求推斷類資源量。查明煤炭資源量總量51.62億噸,其中: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2)27.29億噸;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24.33億噸。另有潛在礦產資源:預測的資源量(334)9.77億噸。

(3)成果取得的簡要過程

2010年3月至2010年8月,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一地質大隊開展了勘查工作,共完成主要野外工作量:鑽探68個孔,23914米。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