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長沙縣地質局

長沙縣地質局

發布時間: 2021-01-24 21:09:27

Ⅰ 長沙縣國土資源局是什麼行政級別

長沙縣是市轄縣,縣國土資源局是正科級單位,局長是正科級幹部。

Ⅱ 湖南測繪單位那些比較好

湖南省抄道的甲級測繪單位有23所
相比其他測繪單位都較好
但是各個側重點略有不同
現將此23所單位列出
你可在網上檢索相關信息
湖南省資源規劃勘測院
湖南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
株洲市勘測設計研究院
湖南省工程勘察院
衡陽市規劃設計院
湖南省第三測繪院(湖南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長沙勘察設計研究院
湖南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
湖南省第二測繪院
湖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總院
湖南省第一測繪院
中國水電顧問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
湖南省地質測繪院
核工業衡陽第二地質工程勘察院
長沙市勘測設計研究院
湖南地圖出版社
長沙科創岩土工程技術開發有限公司
湖南有色測繪院
湖南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湖南省地球物理化學勘查院
中南石油局第五物探大隊
中國水利水電第八工程局
湘潭市勘測設計院

Ⅲ 湖南地質調查院 怎麼樣待遇怎麼樣是不是地礦局最好的單位

待遇不一定是湖南地礦系統最好的,但是單位肯定是最好的,國家項目都優先給地調內院做

一個省只有一個地調院容,但可以有很多地質隊的

你可以網路搜索 湖南地調院 進主頁看看

本人是湖南省地質調查院的,有什麼不清楚的可以HI我

Ⅳ 長沙縣國土資源局,局長是什麼級別

正科級別
1、長沙縣別稱「星沙」,自古為「三湘首善」,在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排版名中,長沙縣權列第13位。長沙縣位於湖南省東部,處於長株潭「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核心地帶,是省會長沙市東部的近郊縣,是長沙市下屬區縣,屬於正縣處級別。
2、所以長沙縣國土資源局局長是正科級別編制。

Ⅳ 湖南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一、地質勘查全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湖南省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可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四個屬地化管理的地勘局所屬隊伍,包括具有地質勘查資質和不具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二是中央在湘地勘單位;三是其他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

(一)隊伍構成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下同),全省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共有117家單位,其中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97家,不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21家。具體分布如下: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8家,其中具有地勘資質的單位20家,不具地勘資質的8家;省有色地質勘查局12家,其中具有地勘資質的單位7家,不具地勘資質的5家;省核工業地質局10家,其中具有地勘資質的單位7家,不具地勘資質的3家;省煤田地質局12家,其中具有地勘資質的單位7家,不具地勘資質的5家;中央在湘地勘單位6家,均具有地質勘查資質。其他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49家,其中2006年新注冊1家。

(二)人員結構與技術水平

全省地質勘查行業從業人員有21678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為12110人),離退休人員為23605人。擁有地質技術人員7188人,其中中級職稱技術人員2632人,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1564人。與2005年相比,從業人員增加732人,增長3.49%;地質勘查從業人員增加299人,增長2.53%;離退休人員增加112人,增長0.48%。地質技術人員增加405人,增長5.97%;其中中級職稱技術人員增加79人,增長3.09%;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增加181人,增長13.09%。

(三)經營狀況與職工收入

全省地質勘查行業總收入為248642.52萬元,總資產為272459.78萬元,總負債為168783.82萬元。總支出235454.5萬元,節余與收益為虧損1761.01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6451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5740元。與2005年相比,總收入增加30024.15萬元,增長13.85%;總資產增加27220.96萬元,增長11.1%;總負債增加45643.73萬元,增長37.06%。總支出增加21984.64萬元,增長10.3%;節余與收益減虧839.01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2006元,增長13.89%;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2492元,增長18.81%。

(四)技術專業與資質

全省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有97家,擁有11類勘查資質共303項。按專業分,區域地質調查7項,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49項,固體礦產勘查93項,液體礦產勘查21項,氣體礦產勘查1項,地球物理勘查29項,地球化學勘查20項,遙感地質勘查3項,勘查工程施工54項,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22項,選冶加工試驗4項。按級別分,甲級資質49項,乙級資質95項,丙級資質159項。按單位分,具有甲級資質的單位有35個,最高為乙級資質的單位為18個,只有丙級資質的單位為43個。

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0家,擁有8類勘查資質共101項。其中甲級資質21項,乙級資質38項,丙級資質42項。

省有色地質勘查局7家,擁有7類勘查資質共39項。其中甲級資質9項,乙級資質11項,丙級資質19項。

省核工業地質局共7家,擁有7類勘查資質共29項。其中甲級資質5項,乙級資質16項,丙級資質8項。

省煤田地質局7家,擁有6類勘查資質共28項。其中甲級資質5項,乙級資質9項,丙級資質14項。

中央在湘地勘單位6家,其中在我省注冊地質勘查資質的有5家,它們是: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湖南地質勘查院、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湖南總隊、中國鹽業總公司鹽業地質勘查大隊、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南局長沙地質調查所、核工業230研究所等,擁有9類勘查資質共21項。其中甲級資質4項,乙級資質9項,丙級資質8項。武警黃金十一支隊沒在我省單獨注冊地勘資質,其從事地勘工作使用上級主管單位武警黃金三總隊的地勘資質。

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為便於調查研究傳統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發展問題,本報告下文中除特別註明的外,所稱「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是指四個屬地化管理的地勘局所屬單位和中央在湘地質勘查單位。

(一)基本概況

1.從業人員構成

職工總數18676人,離退休人員20271人。其中地勘從業人員6807人,工程勘查與施工從業人員3713人,礦產開發從業人員551人,其他產業從業人員4810人。有技術人員4642人,其中地學專業技術人員2799人,中級職稱技術人員1942人,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1016人。與2005年相比,職工總數減少39人,減幅2.1%;離退休人員增加351人,增幅1.76%;地勘從業人員增加144人,增幅2.2%;工程勘查與施工從業人員減少89人,減幅2.3%;礦產開發從業人員增加35人,增幅6.78%;其他產業從業人員減少238人,減幅4.7%;技術人員增加122人,增幅2.7%;其中地學專業技術人員減少18,減幅0.64%;中級職稱技術人員增加271人,增幅16.22%;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增加112人,增幅12.4%。

2.經營狀況與職工收入

年度總收入208538.58萬元,總資產187721.53萬元,生產性資產67503.87萬元,專用設備原值17601.5萬元,專用設備凈值10545.1萬元,總負債為103436.58萬元。總支出199627.58萬元,節余與收益虧損1065.05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2990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4903元。與2005年相比,總收入增加32675.83萬元,增幅18.58%;總資產增加22969.39萬元,增長13.94%;生產性資產增加8591.21萬元,增長14.58%;專用設備原值增加2091.88萬元,增長13.49%;專用設備凈值增加1147.47萬元,增長12.21%;總負債增加15658.59萬元,增幅17.84%;總支出增加28819.02萬元,增長16.87%;節余與收益減虧1178.1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1844元,增幅14.12%;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1936元,增幅14.93%。

3.資質情況

四個屬地化管理的地勘局和中央在湘地勘單位中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47家。擁有11類勘查資質共210項,其中甲級資質43項,乙級資質79項,丙級資質88項。具有甲級資質的單位31家,最高資質為乙級的單位14家。

(二)各地勘局經濟發展狀況

1.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1)概況。全局20家地勘單位年末職工總數6283人,地勘從業人員4242人,離退休人員7891人。其中技術人員1695人,中級職稱技術人員884人,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413人。

和2005年相比,地勘單位總數沒變,職工人數增加12人,增幅0.15%;地勘從業人員增加87人,增幅4.00%;離退休人員增加379人,增幅5%。技術人員增加30人,增幅2%;中級職稱技術人員增加236人,增幅36.42%;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增加32人,增幅8.40%。

(2)經濟發展狀況。總資產73723.35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21778.62萬元,地勘設備原值7603.98萬元,專用設備凈值4526.6萬元),總負債43203.26萬元。總收入74499.8萬元,總支出66997萬元。節余與收益虧損196.73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2512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6485元。

和2005年相比,總資產增加8649.94萬元,增幅13.29%;生產性資產增加3272.26萬元,增幅17.68%;地勘設備原值增加913.67萬元,增幅13.66%;專用設備凈值增加709.58萬元,增幅18.59%;總負債增加7520.84萬元,增幅21.08%;總收入增加13658.1萬元,增幅22.45%;總支出增加6262萬元,增幅10.31%;節余與收益為減虧672.19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2580元,增幅26%;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 2578元,增幅 18.54%。

2.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概況。全局7家地勘單位在職職工2893人,離退休人員為3832名。地質勘查從業人員1087人。有技術人員790人,高級及以上職稱人員178名,中級職稱人員388名。

和2005年相比,地勘單位總數沒變,職工總數減少16人,降幅0.55%。地勘從業人員增加35人,增幅3.33%;離退休人員減少30人,降幅0.78%。技術人員增加25人,增幅3.27%;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增加27人,增幅17.88%;中級職稱技術人員增加43人,增幅12.46%。

(2)經濟發展狀況。總資產30099.22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為11278.05萬元,地勘設備原值為2693.67萬元,專用設備凈值為1628.02萬元),總負債12648.34萬元。總收入25629.67萬元,總支出為25222.03萬元。節余與收益為虧損1233.74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3904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2801元。

和2005年相比,總資產增加3816.73萬元,增幅14.52%;生產性資產增加2717.7萬元,增幅31.75%;地勘設備原值增加320.86萬元,增幅13.52%;專用設備凈值增加111.52萬元,增幅7.35%;總負債增加2868.63萬元,增幅29.33%;總收入增加7320.99萬元,增幅39.99%;總支出增加7854.23萬元,增幅45.22%;節余與收益為減虧278.25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1556元,增幅12.60%;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1118元,增幅9.57%。

3.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

(1)概況。全局7家地勘單位在職職工3775人,從事地質勘查及其延伸業的人員1189人,其中地學專業人數556人,具有高級職稱人員178人,中級職稱人員325人。離退休人員4876人。

與2005年相比:在職職工增加70人,增幅1.89%;從事地質勘查及其延伸業的人員增加3人,增幅0.25%;地學專業人數增加4人,增幅0.72%;具有高級職稱人員增加2人,增幅1.14%;中級職稱人員增加14人,增幅4.50%;離退休人員增加16人,增幅0.33%。

(2)經濟發展狀況。總資產45390.10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為20908.15萬元,專用儀器設備原值為1640.67萬元),總負債30878.80萬元,總收入為76933.07萬元、總支出79698.47萬元,節余與收益537.31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1936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4645元。

較2005年,總資產增加6429萬元,增長16.50%;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增加793.98萬元,增長3.95%;專用儀器設備原值為234.44萬元,增幅16.67%。總負債增加2768.8萬元,增幅9.85%。總收入增加9492.39萬元,總支出增加10159.67萬元,增幅分別為14.08%和14.61%。節余與收益增加184萬元,增幅52.1%。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168元,增長1.43%;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935元,增長6.82%。

4.湖南省煤田地質局

(1)概況。全局7家地勘單位在冊職工2312人,離退休職工2863人。地學專業人員383人,具有高級技術職稱人員136 人,中級技術職稱227人。

與2005年相比:在冊職工減少32人,降幅1.37%。離退休職工增加14人,增幅0.49%。具有高級技術職稱增加13 人,增幅10.57%。中級技術職稱增加16人,增幅7.58%。

(2)經濟發展狀況。總資產27443.57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7105.85萬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2167.36萬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凈值1260.4萬元),總負債12693.08萬元,總收入21648.39萬元,總支出21436.98萬元。節余與收益為虧損389.24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3773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3747元。

和2005年相比,總資產增加3218.81萬元,增幅13.29%(其中生產性資產增加980.84萬元,增幅16.01%;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增加482.36萬元,增幅28.63%;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凈值增加264.86萬元,增幅26.60%);總負債增加2193.47萬元,增幅20.89%;總收入增加2293.53萬元,增幅11.85%;總支出增加2460.17萬元,增幅12.96%。節余與收益為減虧4.55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2916元,增幅26.86%;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2069元,增幅17.72%。

(三)從事公益性地質調查的基本情況

2006年度,在省內開展了13個公益性地質調查項目,項目經費2411萬元。其中: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承擔12項,經費2211萬元;省有色地質勘查局承擔1項,經費200萬元。

公益性地質調查中,中央財政出資項目11個,投入經費2088萬元,包括:1個1:25萬區域地質調查項目(80萬元)、1個1:5萬區域地質調查項目(116萬元)、1個1:20萬區域重力調查項目(90萬元)、4個1:5萬礦產資源遠景調查項目(730萬元)等共7個基礎地質調查項目,經費1016萬元;4個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經費1072萬元;省級財政出資項目2個,分別為「湖南省1:20萬區域化探遺留問題成果報告編制及印刷」(223萬元)和「1:5萬湘幅、橫溪幅礦產資源遠景調查」(100萬元),投入經費323萬元。

我省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具有以下三大特點:一是以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為主體,所有13個項目均為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二是以礦產資源為主線,13個項目均為地質找礦服務;三是投資渠道多元化,以中央財政為主,佔全部投資的86.6%,省級財政開始加大投入,為全面加強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提供經費保證。

(四)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的基本情況

2006年度,四個地勘局所屬地勘單位完成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58個,經費9141.17萬元。完成主要實物工作量鑽探61253.46米,槽探94451.04立方米。

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完成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30項,經費5523萬元,其中吸收外資合作勘查經費882萬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鑽探21509.7米,槽探48819立方米。

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17項,經費1974萬元,完成主要工作量為鑽探16132.09米,槽探23054.01立方米。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6項,經費1146萬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鑽探15429米,槽探5984立方米。

湖南省煤田地質局: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5個,經費498.17萬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鑽探8182.67米,槽探16594.03立方米。

(五)礦產開發基本情況

2006年度,全省國有地勘單位基本上沒有從事大規模的礦產開發工作。其中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礦產開發支出為1965.3萬元,收入為1104.7萬元;省核工業地質局礦產開發支出為184萬元,收入235萬元。總體看來,投資規模小,經濟效益不佳。

(六)工程勘查施工基本情況

四個地勘局所屬單位均從事工程勘查施工,年度實現結算總收入104726.3萬元。其中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4.5億元;省有色地質勘查局1.67億元;省核工業地質局5.5億元;省煤田地質局0.71億元。各地勘局充分發揮在工程地質、樁基礎施工等領域的技術優勢,積極承攬項目,安置了大量職工,取得了較好的效益。

(七)其他產業基本情況

2006年度,各地勘局在機械製造、物業、教育、醫療、房地產、園林和服務等產業上均奠定了一定基礎,並有較大的發展。其中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經營收入同比增長達22.5%;省核工業地質局經營收入為4773萬元;省煤田地質局經營收入4164萬元;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經營收入1.67億元,比2005年增加0.18億元,增幅12.1%。

三、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近些年來,我省國有地勘單位根據國家政策和自身特點,進行了多項卓有成效的改革。通過整合資源,突出特色,內部挖潛,苦練內功,初步實現了地勘隊伍全面脫貧解困,各單位基本具備了一定的市場生存和競爭能力。

(一)整合資源,同城合並

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率先實施同城合並,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也啟動隊伍重組工作,以優化布局、調整結構、整合資源為重點,將同一城市內的所屬地勘單位進行合並,全面整合了人力資源、信息資源、資質資源,減少了內部無序競爭,簡化了行政管理,提高了工作效能。通過隊伍重組,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發展較快的單位人力資源不足,發展較慢的單位市場競爭能力較差的問題,以一個品牌帶動一片,達到了強強聯合、以強扶弱的目標,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和佔有率,拓寬了發展空間。

(二)事企分開,做大實業

省有色地質勘查局大力推行「產業興局、實業興局」的發展戰略,引進企業機制,將事業管理和企業運作分開進行。抓住地礦業、建築業和物業三大產業系統,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行「資本真實化,產權人格化,運作規范化」,在全局范圍內進行人財物的資源重組,分別組建江山地礦集團公司、中南市政建設集團公司和江山物業集團公司。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以地質工程施工的專業優勢資源,組建湖南省地質建設(集團)總公司,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以工程勘查施工為重點,以樹立品牌為興業之本,以省內擴展、省外紮根為發展思路,優勢進市場,強勢創市場。2006年度工程勘查經營收入達4.5億元,成為了局內龍頭企業。

(三)產業分離,加強勘查

為做大做強地質勘查,四大地勘局分別組建了一個綜合性的地質調查(勘查)院。通過項目運作,留住了一批地質技術人員,培養了一批地質勘查骨幹,較好地完成了國家和社會出資的各類地質工作。

(四)單位進城,穩定隊伍

為穩定地勘隊伍,改善職工生活、工作、學習條件,更好地盤活各地勘單位的知識、技術等優勢資源,各局努力創造條件,爭取政策,大力推進地勘隊伍就近向地級市和省會城市搬遷工程。省有色地質勘查局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均已進城;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全面加快了進城速度,目前只有一家單位仍在縣城,正在實施搬遷工作;省煤田地質局和核工業地質局的進城速度也在全面加快。地勘單位進城,全面改變了地勘隊伍的精神面貌和市場形象,過去萎靡不振、破爛不堪、人心渙散的局面大為改善,增強了地勘單位和職工的自信心與創造力,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穩定效益。

(五)創新機制,加快發展

省煤田地質局積極探索體制改革,通過機制創新,按市場規律調整分配製度,全面調動了地勘單位和職工的積極性,為下步發展建立了良好的運行機制和環境。近年來,該局按照「小局大公司、小隊大企業」的思路,在保存事業性單位的基礎上,推行內部股份制,主體向企業化過渡。收益80%由投資人享有,按投資額進行分配;20%歸局或隊。省核工業地質局也全面完善和推行了「資質公有化,資產私有化,項目責任化,人員社會化」的管理制度,力求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省有色地質勘查局出台新政策,逐年核減局屬各單位不良資產,促使局屬二級單位輕裝前進,集中精力搞經營,一心一意謀發展。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也採取措施,主動關停一些經營不善、市場不好、資不抵債的單位和企業,核減二級單位的不良資產,讓困難企業逐步退出市場。各局在改革過程中,均充分考慮了穩定的因素,採取分別對待、分步實施、穩中求進的策略。有色地質勘查局實行了內部經費分開,改善保障制度的政策。尊重歷史,照顧現實,確保離退休人員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則針對不同改革內容,採取「老人老辦法,新人新政策」,區別處理。既保持穩定,又推進改革,促進發展。

四、國有地勘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一)以局為單元,深化改革

各地勘局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組織機構,人、財、物各自獨立,在地質勘查、工程施工和多種經營三大領域各具特色,在產業經濟發展和改革重點上也不盡相同。以局為單元推進改革,符合湖南的實際,也是客觀形勢的需要。

(二)做產業文章,發展實體

各局及其所屬地勘單位,均在一定領域有較優勢的產業和相應的經濟實體,這是企業化改革和發展的基礎,必須進一步做強做實。省有色地質勘查局致力於做強三大集團總公司,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在進一步促進地質建設總公司發展的基礎上,加強房地產、物業等的發展,做強實體。

(三)向企業過渡,明晰權屬

企事分離,事業管理一塊按事業體制運行,企業經營一塊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和市場規則運行,建立統一、協調、有序、高效的管理體制,形成充滿活力、具有競爭力的社會經濟組織和市場主體。省煤田地質局明晰經營者、管理者、投資者的身份,重組力量,實行專業化改造;省有色地質勘查局以企業集團公司的方式,分解企業和事業;省核工業局以建立混合制經濟形式,以「脫鉤、分類、放權、搞活」為手段,明析權屬,企事分離,發展外向型、自主型企業,這些做法均值得借鑒。

五、對策建議

(一)給足改革成本

國有地勘單位資產較少,除少量的固定資產外,幾乎沒有其他資產,形成的地質成果資料也基本進入社會共享體系。國有地勘單位原來是小社會,與外界接觸較少,適應市場的能力較差,進入市場的成本較高,壓力較大。地勘單位企業化改革比國有企業改制難度更大。建議進一步採取措施,向國有地勘單位注入改革成本,進一步為國有地勘單位減負,推動改革進程。

(二)落實優惠政策

中央和省級政府對國有地勘單位的改革和發展,先後出台了一些優惠扶助政策。但多數政策以導向性為主,不夠具體,沒有配套的辦法和措施。相關部門在處理具體問題時,優惠政策往往難以落實,或落實不到位。建議中央政府及有關部委就地勘單位享受的優惠政策進一步逐項制訂具體辦法和措施;出台激勵政策,調動地勘單位和廣大地質工作者從事地質找礦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大力培養人才

人才始終是事業發展的根本。人才緊缺,尤其是技術人才和綜合性人才的緊缺,是當前困擾和阻礙地勘單位發展的突出問題之一。建議從高等教育入手,加大地質類人員的培養;出台相關政策,鼓勵大學生到地質隊工作;完善政策措施,提高野外一線工作人員的待遇。

(湖南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Ⅵ 湖南長沙寧鄉縣核工業地質局304大隊

寧鄉304 是國家一地探單位,在寧鄉人民醫院附近,現已沒有什麼正經工作,在原有的老院內賣地皮,搞房地產。

Ⅶ 工作概況

20世紀70年代,考古發掘和搶救性文物保護工作增加,用物探方法對主要埋藏於地下或水下的古文物進行探察成為考古工作的重要手段,逐漸成為探察古文物的先行步驟。

1978年,應河南省博物館之邀,河南省地質局物探隊在固始縣侯古堆古墓用磁法及電阻率法確定了古墓位置,並經開挖證實[6]

1981年底至1982年初,安徽省滁縣文物保護科技研究所及文化部文物局文物保護科技研究所合作在開封西郊南正門村一段地下古城牆遺址上,進行了電阻率法試驗,勘查結果與鑽探驗證結果相當吻合[5]

1982年,文化部文物局文物保護科技研究所與安徽省滁縣文物保護科技所合作用電阻率法成功地找到安徽亳縣古墓,經發掘驗證為一磚室古墓[7]

1982年,陝西省考古所等單位用磁法、電阻率法、化探測汞等方法在秦始皇陵進行了工作[1]。對墓室深度及范圍有了一定了解[8]

20世紀80年代初,地礦部門曾主動向國家文物主管部門介紹過物探方法可用於考古,並初步達成共識,國家的大型考古活動可邀請物探隊伍參與相應工作。以後我國的考古部門與一些物探單位合作進行了多處考古工作,一些文物部門及下屬單位組建了自己的物探考古力量。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物探在古墓及古遺址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工作。主要有,1987年,安徽省滁縣文物保護科研所用電測深對安徽鳳陽明中都城門遺址進行探察[7]。1987年,地礦部物化探研究所用電磁法、熱釋汞測量對河南安陽殷墟王陵區及宮殿進行了工作,電磁法異常與熱釋汞異常基本吻合,異常反映了這些探測對象[1]。1987年,北京地礦局地質研究測試中心用甚低頻電磁法對北京延慶山戎墓葬群進行了探察,發現一批異常,經初步驗證有一半為古墓[4]。1987年,西安地質學院曾用磁法、電法在秦始皇陵進行了工作。1988年,鐵道科學院等單位用中間梯度剖面法及五極縱軸測深法對新疆拜城克孜爾千佛洞隱埋石窟進行了探察,經發掘證實地下有一洞穴[1]。1988年,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用高精度重力及淺層地震對北京明茂陵進行了探察,繪出了地宮的推斷模型,為以後開挖提供了依據[1]。1989年,中國地質大學用探地雷達對湖北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進行了探察,探地雷達繪出的老窿投影與考古發掘基本一致,略有不同[1]

1989~1992年,中國地質大學與河南省文物所用磁法對河南省新鄭戰國—漢代古墓進行探察,其結果得到鑽探證實。1991年,中國地質大學與荊州博物館用磁法、電剖面及電測深法對湖北江陵楚故都雨台楚墓進行探察,除在已知墓上有異常外,還發現了新的異常。1991年,鐵道科學研究院鐵建所等單位用中間梯度法及探地雷達對河南登封縣嵩岳寺塔基進行探察,經發掘證實有一填滿細土的地穴。1994年上半年,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和日本田中地質株式會社等單位,在重慶雲陽縣帽盒嶺(是三峽大壩工程淹沒區)用電法CT、探地雷達、甚低頻電磁法和磁法進行了工作,而後中科院地球物理所與地礦部物化探所又在此區進行了地震、磁法、電法、化探等工作[1]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中國地質大學用磁法在河南登封圈出了古窯和古井遺址。中科院地球物理所與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用高密度電阻率法對河南商丘東周時期宋國地下古城牆遺址進行了探察,與考古鑽探結果十分吻合[11]。安徽省滁縣文物保護科研所用磁法、電法對安徽南陵古銅礦冶煉遺址和安徽績溪縣五代—北宋時期瓷窯遺址進行了工作[2]。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室用旁側聲納、磁法、淺地震在遼寧綏中縣海域找到古沉船位置[1]。中科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用氡氣測量、探地雷達對長沙楚墓群的完整性進行了評估[9]。地礦部物化探所用地震面波法對北京附近某戰國古墓進行方法試驗,表明該方法與文物部門鑽探結果基本一致[1]

在文物保護方面,20世紀90年代以來,陝西省文物保護中心和德國巴伐利亞州文保局合作,曾用超聲波方法對陝西彬縣大佛寺石窟風化狀況及加固效果進行過評估;鐵道部科研院鐵建所等單位用微電測深對四川樂山大佛表面風化程度和噴塗防風化劑後效果進行了檢驗。這類噴塗防風化劑後的加固效果檢測工作還在山西雲岡石窟、河南龍門石窟、新疆克孜爾石窟及南越王墓等重點文物保護中進行過[1,10,12]

根據有關方面提供的資料知,物探還在陝西周塬-風翔地區西周墓葬群、甘肅張掖西漢古墓、河南戰國古陽城、甘肅黑水國古城、河北永清古戰道、北京故宮地基等的探察方面進行了工作,還為發現周口店掩埋史前洞穴進行了工作,為了解浙江紹興蘭亭御碑等文物內部破損情況進行了探察。

由於在我國考古及文物保護工作還屬於非營利事業,整個工作在國家文物部門指導下進行,基本上是在指定的地段配合考古活動進行一定工作,採用的方法也多為輕便和經濟者。物探配合考古進行工作的規模遠比物探的其他應用領域規模小。近年雖有許多工作,但它仍屬於物探的新興應用領域。

Ⅷ 長沙火車南到煤田地質局怎麼坐車

公交線路抄:地鐵襲2號線 → 124路,全程約4.9公里

1、從長沙南站步行約60米,到達長沙火車南站

2、乘坐地鐵2號線,經過1站, 到達杜花路站

3、步行約1.3公里,到達圭塘站

4、乘坐124路,經過4站, 到達木蓮路萬家麗路口站

5、步行約590米,到達煤田地質局

Ⅸ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的下屬單位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301大隊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內302大隊
湖南省核工業地容質局303大隊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304大隊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306大隊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311大隊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調查院
湖南省核工業超硬材料研究所
湖南省核工業240醫院
湖南省核工業技工學校
核工業長沙中南建設工程集團公司
湖南飛碟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
湖南天祥物業管理有限公司
湖南湘核投資有限公司
湖南省中核礦業開發有限公司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培訓中心

Ⅹ 長沙市國土資源局的工作

時隔近三年後,長沙市征地補償標准再次調整。2013年6月3日,記者從長沙市人民政府獲悉,《長沙市人民政府關於執行湖南省征地補償標准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已於日前正式發布。新標准執行後,長沙市內五區I類補償標准達到76000元/畝,相較於老標准66000元/畝,提高了1萬元/畝。在地類修正系數方面,新標准也多有提高,被征地方將能獲得更高標准補償。新標准從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新標准實施前已發布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實施公告的,按原有標准執行。
補償標准有提高
此次標准修正理由,「為進一步規范長沙市征地補償安置工作,切實維護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合法權益」等被寫入《通知》中。此前在2012年12月,湖南省政府已經下發《關於調整湖南省征地補償標準的通知》。
根據新標准,長沙市的征地補償標准共分為市內五區(含芙蓉區、天心區、嶽麓區、開福區和雨花區)、長沙縣、寧鄉縣、望城區和瀏陽市等五個大類。
其中,市內五區I類補償標准達到76000元/畝,相較於老標准66000元/畝,提高了1萬元/畝;Ⅱ類標准則由60720元/畝提高至70000元/畝,提高幅度達9280元。在地類修正系數方面,內五區老標准中旱地和園地的系數均為0.7,新標准則全部提高至0.8,林地則從0.5提高至0.6。
在四縣市I區補償標准上,長沙縣和望城區均從47520元/畝提高至54700元/畝,提高了7180元;寧鄉縣則從43010元/畝提高至50000元/畝,提高幅度為6990元;瀏陽市則從45540元/畝提高至52400元/畝,提高了6860元。
得知新標准發布消息,家住在嶽麓區的覃先生認為,如果按照老標准,自己的4畝地按I類標准算,只能補到264000元,新標准實施後,將可多獲得補償款4萬元。
提取10%作社保資金
對於專業菜地、專業魚池和集體建設用地,《通知》明確「給予高附加值補助」。專業菜地方面,一類專業菜地為58000元/畝,二類專業菜地為40000元/畝。魚池方面,一類專業魚池22000元/畝,二類專業魚池11000元/畝。不過,專業菜地、專業魚池的認定將按照有關主管部門規定的標准和條件執行。企業建設用地(砂石場、預制場、磚廠等用地除外)補助費,根
據合法建設用地面積按300元/平方米的標准支付。此外,徵收單位和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等,將按照《長沙市征地補償實施辦法》(市政府令第103號)所規定的標准執行。
為了確保征地農民社保資金能夠落實,《通知》指出,征地時在征地補償費(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兩項費用之和)中提取10%作為社保資金。此外,芙蓉區、天心區、嶽麓區、開福區、雨花區則按征地面積每平方米收取社保費90元。望城區、長沙縣、瀏陽市、寧鄉縣范圍內被征地農民的社保費用,則由縣級人民政府統籌,在按照有關規定確保20元/平方米的社保費到位的前提下,可結合本地實際,科學制定社保費收取標准。
《通知》明確,堅持征地補償費主要用於被征地農民的原則,將由市政府有關部門另行制定集體資產管理、使用和分配指導意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