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地質局
❶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二局怎麼樣
簡介:中國冶金抄地質總局二局(簡稱"中冶地二局"),是經國務院批准、中編辦核準的中央直屬地質勘查事業單位,局本部位於東南沿海開放城市--福州。現有全民所有制正式職工1408人,6個縣團級地勘單位,分布在福建省的福州、莆田、泉州、廈門、龍岩等地市。
❷ 福州有哪些地質單位
本是是福建地質工作者。
不知道你現在是做什麼的!
因金融風暴,今年暫時不怎麼好。事業單位不用說了,企業現在福建最好的是紫金礦業和天寶公司。其它都是小公司。
❸ 中國各地地質狀況
1、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管理2、各地質勘查局、各有色地質勘查局、各煤田地質局、各核工業地質局、各冶金地質局
3、中國地質調查局: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4、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國冶勘總局):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5、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涿州):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6、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隸屬於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7、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
8、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9、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10、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隸屬於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
11、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為主)
12、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為主)
14、中國鹽業總公司(即中鹽勘察設計院)
15、延長油礦管理局(陝西省)
16、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17、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
地質院校:
1、中國地質大學(原武漢地質學院、北京地質學院)
2、吉林大學(原長春地質學院)
3、成都理工大學(原成都地質學院)
4、長安大學(原西安地質學院)
5、石家莊經濟學院(原河北地質學院)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
(一)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的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質勘查單位統一劃歸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歸口管理,並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
(二)組建中國地質調查局,作為國土資源部所屬的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的事業單位。具體職能和編制由國土資源部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審定。
(三)各工業部門所屬地質勘查隊伍要根據不同情況積極推進改革。冶金、有色、輕工、化工、建材等部門所屬的地質勘查單位,可以從各自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改組為企業或進入企業集團,具體實施方案由國家經貿委與各工業局研究確定。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可以從所屬地勘隊伍中保留一支從事放射性礦產勘查的精幹隊伍,其餘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同步進行屬地化、企業化改革,具體實施方案由國防科工委研究確定。武警黃金地質勘查部隊的改革,按照中央軍委和國務院的有關決定執行。輕工局所屬部分地勘單位,並入中國鹽業總公司。
一、地質部地勘系統
中國地質調查局:2001年成立,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天津地質研究所(天津地調中心)
沈陽地質研究所(沈陽地調中心)
南京地質研究所(南京地調中心)
宜昌地質研究所(宜昌地調中心)
成都地質研究所(成都地調中心)
西安地質研究所(西安地調中心)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全國地質資料館)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中國地質圖書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法技術研究所
勘探技術研究所
探礦工藝研究所
探礦工程研究所
鄭州綜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綜合利用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機關):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
各省市區地質勘查局(組建地質調查院)全部下放。
原石油地質系統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劃歸中國石化集團。
二、冶金地勘系統(原冶金部地質勘查總局)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國冶勘總局),成立於2001年。
中國冶勘總局一局(華北局):燕郊:第一地質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礎工程總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島天元五一五鑽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從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分出):原編制為:一隊:遷安;二隊:衢州;515隊:秦皇島;516隊:宣化;518隊:邯鄲;520隊:邢台;522隊:唐山;物探隊:灤縣;水文隊:定州;超硬材料研究所:探礦技術研究所:燕郊;測繪大隊:燕郊;建築規劃設計院:職工醫院:二級甲等;子弟學校:
中國冶勘總局二局(原華東局606隊):福州:第二地質勘查院、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
中國冶勘總局三局:太原:311隊、312隊、314隊、316隊、地勘院、岩土總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山東局:濟南:2個專業公司,4個綜合地質隊、2個專業地質隊、2個勘查院、1個測試中心和1所高級技工學校:山東正元資源勘查研究院、新疆地質勘查院(烏魯木齊,外派單位)、山東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中南局:武漢,分布在湖北、湖南、廣西三省八市:603隊:大冶;604隊:孝昌; 605隊:襄樊;606隊:黃石;607隊:宜都;608隊:黃石;609隊:黃石;水文隊:黃陂。
中國冶勘總局西北局:西安:西北地質勘查院(西安,原西安地質調查所);五隊(酒泉);六隊(漢中);烏魯木齊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地球物理勘查院:保定,國內三大航空物探隊伍之一。
中國冶勘總局遙感技術應用中心:北京
中國冶勘總局昆明地質調查院:昆明,原西南局昆明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廣州地質調查所:廣州
四川省(西南)、遼寧省(東北)冶金地質勘查局和冶金華東地質勘查局(安徽省)已下放。
三、煤炭地勘系統(即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總部原涿州,現遷北京豐台。
江蘇煤炭地質局:常州,勘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五隊、物測隊、機械研製中心、勘探研究所、江蘇長江機械化基礎工程公司。
浙江煤炭地質局:杭州,浙江華廈工程勘察院,浙江華廈建築基礎工程公司,浙江煤炭測繪院等。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新市鎮,152地質隊、201地質隊、202地質隊和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廣西煤炭地質局:柳州
湖北煤炭地質局:武漢,125隊、182隊、物探測量隊、地質勘查院和湖北省地質勘察基礎工程公司。
青海煤炭地質局:西寧,105勘探隊、132勘探隊、物測隊、勘查院4和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詢公司。
第一勘探局:邯鄲,119勘探隊、129勘探隊、173勘探隊、物測隊、科教中心、地質勘查院、技術研究中心。
第二勘探局:北京,機械研製中心,建築工程公司,地質制圖印刷中心。
水文地質局:邯鄲,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察院、四個水文地質隊和物探、基礎工程、機電安裝、物資供應、地能空調、污水治理等六個專業公司。
航測遙感局:西安
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北京
煤炭資源信息中心:涿州
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涿州
幹部學校(黨校) :涿州
中煤地質報社:涿州
河北省(邢台)、山西省、內蒙古、東北(沈陽)、吉林省、黑龍江省、安徽省(蚌埠)、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泰安)、河南省、湖南省(株洲)、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新疆煤田地質局已下放。
四、核地勘系統(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地質總局)
核地勘隊伍組建於1955年,現有6個地區性地質局、52個地質大隊以及研究院所、工廠、醫院等90個縣團級以上企事業單位,分布於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核工業地質調查院):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為其業務支撐單位,以6個地區核地質研究所為主體,組建6個核工業地質調查分院,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16大隊、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08大隊、核工業東北地質局243大隊作為專業勘查隊伍。
6個地質局所在省的48個地勘單位,以省為單元,整體屬地化,組建遼寧省(東北)、江西省(華東)、湖南省(中南)、廣東省(華南、由韶關遷花都)、四川省(西南)、陝西省(西北)核工業地質局,其餘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9個單位屬地化後(組建了河南省(信陽,原308大隊)、貴州省、甘肅省、青海省等4個核工業地質局),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管理。
五、有色地勘系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地質勘查總局)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有色地調中心):成立於2001年,北京地質調查所、桂林地質調查所、新疆地質調查所、地質資料館、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中資環):成立於2003年,北京索坤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北京遙感中心、北京測繪院、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原物化探中心)、河北有色測繪公司。
19個地質勘查局全部下放:
1.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天津市地質調查總院,含河北):原華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下轄514隊(承德)、517隊(石家莊)、519隊(保定)、地質四隊(秦皇島)、普查大隊(燕郊)、核工業247隊(寶坻,原屬核工業東北地質局)等六個地質隊和一所職工大學(保定),在天津局本部設有天津市地質勘查總院、地質研究所。
2.內蒙古有色地質勘查局
3.遼寧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4.吉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5.黑龍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6.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南京。下轄805(六合)、806(徐州)、807(南京)、809(南京)、810(南京)、813(南京)、814隊(鎮江)、研究所(南京)、測繪院(鎮江)、礦產開發研究院(南京)、南京岩土工程勘查院。
7.浙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紹興,前身為重工業部南京地質勘探公司802隊。
8.河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鄭州,下轄勘查總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五隊、六隊、七隊。
9.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長沙,下轄一總隊(郴州)、二總隊(湘潭)、214(株洲)、217(衡陽)、245(吉首)、247(長沙)、研究院(長沙)、礦業信息研究中心(長沙)等局屬正處級事業單位16個。
10.江西省有色地質勘查局:南昌,江西金源地礦集團公司。下設「五隊、三院、三中心」等11個事業單位。
11.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2.廣西有色地質勘查局
13.海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4.貴州省有色地質勘查局:貴陽,下轄一總隊(清鎮)、二總隊(六盤水)、三總隊(遵義)、物化探總隊(清鎮)、五總隊(安順)、六總隊(凱里)、地質勘查院(貴陽)。
15.西南有色地質勘查局(昆明,含四川)
16.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西安,屬陝西省正廳級事業單位,有12二級單位,分布於西安、臨潼、咸陽、寶雞、漢中、商洛等地)
17.甘肅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8.青海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9.新疆有色地質勘查局
六、化工地勘系統(原化工部地質礦山局)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中國明達化工礦業總公司):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16家地質勘查院(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阿城)、江蘇(徐州)、浙江、福建、泰安(鉀鹽地質)、河南、山東、湖北(荊州)、湖南、廣西、貴州(遵義南白)、雲南、陝西)、1家地質研究院(化工地質調查總院(地質研究總院))、1家職工醫院。遼寧省(錦州)、安徽省(馬鞍山向山)、廣東省(花都)、四川省化工地質勘查院(彭州軍樂)等4家已下放。
七、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建材地調中心):
原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地質公司,轄26個各省、市、區總隊,現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八、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九、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原為成立於1974年徐水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後總部遷涿州,2004年更現名。
十、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高碑店,原為海洋石油勘探局。
十一、中國石化集團: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原地質礦產所屬石油地質單位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各石油地質局改稱石油局,2000年整體並入中國石化集團。
華北石油(地質)局:鄭州
東北石油(地質)局:長春
華東石油(地質)局:南京
中南石油(地質)局:長沙。
西南石油(地質)局:成都,地質勘察總公司
西北石油(地質)局:烏魯木齊
上海海洋石油(調查)局:
廣州海洋石油(調查)局:2001年劃歸中國地址調查局。
十二、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十三、中國鹽業總公司:中鹽勘察設計院(前身是輕工業部鹽業勘探隊):長沙
❹ 福州市勘測院和福州市規劃院是什麼關系
福州市勘測院和福州市規劃院是上下級的隸屬關系,福州市勘測院隸屬於福州市規劃院。
福州市勘測院始建於1952年,是福州市專業從事城市勘察、測繪、空間數據加工、地理信息系統開發的綜合性生產科研單位,是福建省內集高新技術企業、軟體企業、系統集成資質、工程勘察綜合類甲級、測繪資質甲級為一身的城市勘測單位。全院現有教授級高工7名、高工50名、工程師99名、博碩士49名,注冊測繪師21名、注冊岩土工程師15名,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1名,形成以中、高級職稱為主體的技術人才隊伍。福州市勘測院持有測繪資質甲級(工程測量甲級、攝影測量與遙感甲級、地理信息系統甲級、地籍測繪甲級、房產測繪甲級及互聯網地圖服務甲級)、工程勘察綜合類甲級以及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企業等資質,還擁有地圖制圖、大地測量、海洋測繪、建築地基基礎檢測、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等資質,持有涉密計算機信息系統使用證書、國家秘密載體復制許可證,通過ISO9001-2008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計量認證等。
福州市規劃院的全稱是福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15年4月又更名為福州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總院),系國家首批綜合性甲級勘測規劃設計研究單位。全院員工933人,其中,國家注冊規劃師、注冊建築師、注冊結構師、注冊造價師、注冊咨詢工程師、注冊測繪師、注冊岩土工程師、注冊公用設備工程師等132人,教授級高工31人,高級工程師158人,工程師256人。業務部門包括勘測院(含測繪工程分院、工程勘察分院、信息工程分院、市政與管線測繪分院、平潭分院、福清分院)、規劃設計所、市政設計所、建築設計所、環境綜合所、工程經濟所、園林景觀所、交通所、公路設計所、軌道所、古代建築設計研究所、工程項目管理中心、旅遊規劃設計研究中心、城市研究中心、東南旅遊規劃設計研究中心、東南園林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成建施工圖審查事務所。具有甲級資質15項,包括:城市規劃、旅遊規劃設計、市政公用行業設計(含道路、橋梁、隧道、給水、排水、環境衛生、公共交通工程、熱力工程、載人索道)、建築工程設計、風景園林設計、公路設計、工程咨詢、工程勘察(綜合類)、工程測量、地理信息系統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互聯網地圖服務、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及監理、房產測繪、地籍測繪;乙級資質4項,包括:土地規劃、大地測量、行政區域界線測繪、地圖編制。
❺ 有了解中國冶金地質總局第二地質勘查院的嗎這個單位在福州來說咋樣呀
在冶金系統,別做地質業務還行,這里地質技術是不受得視的,自上而下就不設總工程師了,對於財務,審計,人事管理還是相當的得視,建議後面的三個專業來冶金系統
❻ 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監督檢測中心是真的嗎
你好
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監督檢測中心
是真實存在的,具有檢測資質
如下
希望回答可以幫助您
❼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二局(福州)怎麼樣啊
這種單位你難道還想坐辦公室嗎!幾乎是常年在外!很累!跟農民工也沒差了!
❽ 福州市有多少家測繪或勘測單位
福建省測繪局 東大路60號 350001 87535932
福建省地質測繪院 塔頭路2號 350011 87331724
福建省第1測繪院 華林路209號 350003 87859631
福建省第2測繪院 華林路205號 87830634
福州市房地產測繪處 通湖路178號市房管局辦公樓7層 87556310
鴻圖測繪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晉安北路14號 350013 87594568
華通電腦測繪有限公司 工業路568號留學人員創業園1號樓4層 83717246
威特測繪技術有限公司 東大路60號建發商住樓店面350001 87536624
福建省電力勘測設計院 五四路268號 350003 87812347
福建省國土資源勘測規劃院 銅盤屏西後營92號
福建省航道局勘測大隊 五一南路122號 83268424
福建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東大路158號 87527651
福建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東大路229號 87559443
福州市勘測院 湖東路188號 87807974
上海鐵路局福州勘測設計院 沁園支路41號 87586242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福州設計勘測所 梅峰支路106號南京軍區建築設計院2層 87862858
❾ 福州市國土資源局的內設機構
根據上述職責,市國土資源局設10個內設機構:
(一)辦公室
綜合協調局機關和直屬單位工作,督促重大事項的落實;承擔局機關文電、會務、機要、檔案、保密、信息、信息化、效能建設、安全保衛、政務公開、新聞宣傳等工作;負責局機關內部規章制度建設,管理局機關國有資產和行政事務等。
(二)執法處
組織起草國土資源管理有關政策和法規;承擔行政復議、行政應訴等工作;承擔政策法規的咨詢和宣傳;承擔局機關有關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審核;監督檢查國土資源法律法規執行情況;擬訂國土資源執法監督和案件查處的有關規定;組織查處國土資源違法案件;指導、監督全市國土資源執法工作;承擔國土資源信訪工作。
(三)規劃耕保處
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編制全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年度計劃以及基本農田保護、耕地開發、土地整理、土地復墾等專項規劃;依法指導和審核縣(市)區國土資源有關規劃;參與城市規劃等其他專項規劃以及基本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的審核;承擔基本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工作;承擔基本農田保護和土地整理、復墾、開發管理工作;承擔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的有關工作,監督檢查基本農田保護和佔用耕地補償制度落實情況;辦理需省、市政府批準的國有荒山、荒地開發的立項審查、報批工作;負責全市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工作,及時通報有關信息。
(四)財務處
編制本部門預、決算和各項經費使用計劃;負責國土資源有關規費的徵收、管理工作;承擔礦產資源補償費和國土資源管理各項行政事業性經費、代征專項稅費的收支監督管理工作;負責局機關財務工作和直屬單位(二級核算單位)經費運行審計工作;承擔國有資產監管工作。
(五)農用地轉用徵用處
指導農用地轉用、土地徵收徵用工作;承辦省政府和國務院批準的全市各類建設項目農用地轉用和徵收徵用的審查、匯總、報批工作;參與大中型建設項目用地的前期工作;跟蹤檢查各類建設項目土地利用情況;組織發布農用地轉用、土地徵收的各類信息;組織、指導征地聽證工作,配合有關部門做好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工作;研究制定征地補償標准,跟蹤落實征地補償費發放;承擔農村村民住宅農用地轉用審批工作。
(六)地籍管理處
承擔全市城鄉地籍管理工作;組織和指導全市土地資源調查、地籍調查、土地統計及土地利用動態監測工作;提供全市土地利用現狀數據;負責規范全市土地權屬管理(不含林木林地、海域權屬管理);負責全市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組織調處重大土地權屬爭議;承擔各類土地登記資料的收集、整理、共享和匯交管理,提供社會查詢服務;負責城鄉地籍信息系統建設工作。
(七)土地利用管理處
負責土地市場管理工作;承擔國有土地使用權劃撥、出讓、租賃、作價出資、轉讓、抵押和政府收購儲備的有關管理工作,指導全市國有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工作;負責具體建設項目供地方案的審查工作,組織發布各類建設用地信息;負責農村集體非農建設土地使用權流轉的管理;負責節約集約用地評價和建設用地分等定級;組織實施基準地價、標定地價的評估及公布,負責土地評估報告備案工作;組織建設項目用地的批後管理和驗收;指導、監督縣、鄉(鎮)村土地利用管理工作;負責土地資源實行資產化管理的有關工作。
(八)礦產開發管理處
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編制全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等專項規劃;依法負責采礦審核、審批登記發證;編制實施采礦權設置方案,管理采礦權市場;監管礦產資源開采活動,調處較大采礦權屬爭議、糾紛;承擔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負責全市礦產資源儲量登記管理和礦山儲量動態監督管理工作,以及建設項目壓覆重要礦產資源的審查工作;負責全市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工作。
(九)地質環境處
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編制全市地質災害防治等專項規劃;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起草並組織實施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指導全市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工作;負責組織全市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負責全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承擔全市古生物化石、地質遺跡、礦業遺跡等重要保護區、保護地的監督管理工作;依法管理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城市地質、農業地質、旅遊地質勘查和評價工作;協助管理地質勘查行業、地質勘查資質和地質資料、地質勘查成果,統一管理全市公益性地質調查;審查探礦權設置有關要件,配合調處探礦權屬爭議、糾紛。監督防止地下水過量開采和污染。
(十)人事處
負責局機關和直屬單位機構編制、人事管理、離退休幹部等工作;承擔國土資源系統教育培訓和專業技術職稱評定的相關工作;按規定承擔縣(市)區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領導班子管理的有關工作;負責國土資源系統外事工作;負責國土資源系統科技工作。
福州市國土資源局鼓樓分局、台江分局、倉山分局、晉安分局為市國土資源局的派出機構,規格均為正科級。
機關黨組織按《黨章》規定設置。
❿ 福建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地質勘查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和基礎,服務於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貫穿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我省一向重視地質勘查工作,《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出台後,我省繼續加大地質工作力度,不斷增加地質勘查投入,加強地質勘查行業管理,努力提高地質勘查工作的質量,促進地質勘查行業發展。
一、地質勘查全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一)地勘行業人員情況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全省地質勘查單位年末職工數31252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7057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029人,工程技術人員中高級技術人員847人,比2005年增加11%。中級技術人員1371人,比2005年增加21%。全省地質勘查行業職工平均年收入2.16萬元,比2005年增加27%。離退休人員共有23138人,人均費用1.13萬元。
(二)地質勘查資質情況
全省有45家地質勘查資質單位,共核定11個資質類別,甲、乙、丙級資質133個。按單位取得的最高資質統計:取得1類以上甲級資質的單位20個,佔44.44%;取得1類以上乙級資質的單位有8個,佔17.78%;取得1類以上丙級資質的單位有17個,佔37.78%。按資質級別統計:甲級資質37個,佔27.81%;乙級資質37個,佔27.81%;丙級資質59個,佔44.36%。按資質類別統計:區域地質調查5個,佔3.76%;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19個,佔14.28%;固體礦產勘查41個,佔30.83%;液體礦產勘查9個,佔6.77%;氣體礦產勘查1個,佔0.75%;地球物理勘查11個,佔8.27%;地球化學勘查5個,佔3.76%;遙感地質勘查2個,佔1.5%;勘查工程施工27個,佔20.3%;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11個,佔8.27%;選冶加工試驗2個,佔1.5%。
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一)資質情況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我省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國有地勘單位34個,占勘查資質單位總數的75.56%。甲、乙、丙級的單位分別為19個、6個和9個,分別佔42.22%、13.33%和20%;甲、乙、丙級的資質分別為36個、39個和38個,分別佔31.86%、34.51%和33.63%。2006年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地質勘查從業人員平均工資性收入2.46萬元,比增12.96%,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性收入3.39萬元,比增23.22%。離退人員4711人,比2005年增加307人,2006年離退休經費9565.75萬元,比增16.66%。
(二)基本經濟情況
2006年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總收入為144821.70萬元,同比(與2005年比,下同)增長9.89%。地勘事業費24903.75萬元,其中省級地勘經費約2億,中央及地方的專項經費4900萬元。生產增加值48592萬元,比增18.14%,節余與收益6802萬元,比增20.83%。2006年年底總資產183977.98萬元,比增13.77%,其中生產性資產和專用儀器設備32542.44萬元,比增8.57%。總負債117607.6萬元,比增11.81%。總收入144821.70萬元,比增9.89%。總支出140101.77萬元,比增7.62%。省煤田地質局2006年度總資產為43906.65萬元,與2005年度的35519.33萬元對比,增長了23.61%,其中生產性資產12940.81元,與2005年度的10930.73萬元,增長了18.39%;總負債22492.27萬元,與2005年度的19556.96萬元,增長了15%;總收入12638.25萬元,與2005年度的9074.47萬元,增長了39.27%;總支出11543.15萬元,與2005年度的8707.86萬元,增長了32.56%。
(三)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基本情況
2006年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公益性地質工作共91項,其中大調查15項、資源補償費項目6項,中央財補2項,局地勘費62項、省勘查基金6項,經費6533.4萬元,收入9129.53萬元,其中西藏礦產勘查425萬元。完成鑽探38557米,硐探5418米,槽探100269立方米。省煤田地質局2006年度從事公益性地質勘查,獲得中央、地方地質項目專項撥款1911萬元,主要用於省內地質找煤項目,其中承擔國家資源補償費項目3個,中央財政補助勘查項目1項,省專項勘查基金項目5項。
(四)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的基本情況
2006年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勞務收入共14773.99萬元,其中礦產勘查共277項,收入4169.41萬元。完成實物工作量鑽探13689米,硐探13965米,槽探55517立方米。從事地災評估及治理等項目1441項,收入4764.36萬元。省煤田地質局2006年度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地質工作,主要由省121煤田地質勘探隊在雲南、貴州進行鑽探工作,獲得勞務收入3061.45萬元。
(五)礦產開發基本情況
2006年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及所屬單位參股控股各類礦山13個,國有獨資1個,總投資為26542.16萬元(包括礦權作價入股)。2006年收入為14613.19萬元,比增48.97%。此外在建和籌建礦山9個,其中包括合股投資雲南施甸鉛鋅礦。2006年投入礦山開發資金5000萬元,有3家開始試產。省煤田地質局屬省197煤田地質勘探隊隊在省內參股煤礦開發,2006年度收入350萬元。
(六)工程勘察施工情況
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共有15家勘察設計單位,其中3家綜合甲級勘察單位。共有6家施工企業,其中1家房建1級總承包資質。2006年承擔的省級重點項目達44項,在省外承接勘察項目23項,及境外阿聯酋工程物探1項,省外境外結算工程款5898萬元。施工業承接23個省級重點工程,在省外承接工程14項,結算工程款5533萬元。省煤田地質局2006年度省196煤田地質勘探隊下屬工程勘察施工收入3087.3萬元。
(七)其他產業基本情況
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主要從事產品深加工、測繪測試、遙感、聯號酒店、新型冶金粉末材料、化工、機加工、印刷等。注冊總資本為13457萬元。2006年收入34655.89萬元。省煤田地質局2006年其他產業收入344.7萬元。
三、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一)以結構調整為抓手,突出地勘主業
近年來我省在推動地勘行業改革過程中,緊緊圍繞地質勘查的核心產業,積極調整地質勘查行業的經濟和人才結構,推進地勘產業主輔分離,大力發展工程勘查與礦業開發等產業,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生產要素向主業傾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為我省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資源保障。主要做法:一是通過地質勘查資質注冊登記工作,整合我省的地質人才,提高地質勘查單位的技術裝備水平。二是以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為我省公益性地質勘查單位的龍頭,加大對地調院的人才和資金支持,整合各地勘單位的人才和裝備資源,切實履行主業的公益性社會職能。三是不斷拓展地質勘查行業的服務范圍,建立大地質的觀念,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大力推進地質科技進步,滿足農業地質、城市環境地質等新領域的對地質工作的要求,為我省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全方位的地質工作服務。四是在建全公益性地質工作體系同時,進一步引進市場機制,積極引進社會資金,採取現代股份制形式,建立健全先進的項目管理體制。五是出台了礦業開發管理辦法和探礦權管理辦法等,明確了礦業權管理中的權利義務,鼓勵地質勘查行業發展,進一步強化了礦業開發管理,礦業開發成為我省地礦經濟的主要增長點,在礦業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
(二)實行地質勘查單位內部事企分體管理的運行機制
制訂了地勘單位內部事企分體管理的指導意見,在地勘單位推行一體兩制,分軌運行,企業和事業的職能分離,實行不同的管理機制,分別管理。從事地質勘查生產經營的實體均實行企業化管理,按企業機制運行,提高管理水平,提高運行效率。將非經營性資產交給事業管理,努力開發利用好資產資源,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確保履行安置輔助工作,切實提高資產的運行效益。
(三)推進產權制度改革,轉變經營機制
針對地勘單位二級單位、實體繁多,項目資金投資情況復雜的特點,積極推行產權多元化的公司制改革,轉變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著力加強內部管理,重點圍繞「八個化」,扎實推進企業化改革進程:管理機構精簡化;幹部選拔民主化;勞資形式多樣化;產權制度清晰化;資本運營集中化;地質勘查商業化;生活基地物業化;離退休管理社會化。圍繞經濟發展,縮減管理人員,以企業的標准打造新型地勘單位,建立精乾的管理服務團隊,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與機制。
(四)抓大放小,集中力量做好優勢產業的優勢環節
對多種經營,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區別對待,有進有退,集中力量扶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科技含量高的規模以上企業,想方設法,多管齊下,採取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推動產品更新換代,建立品牌,鼓勵出口,開拓境外市場等措施,促進礦山企業成長壯大。對個別缺乏競爭力的小企業,實行退出機制,妥善處理。將地勘的延伸產業如樁基、機械加工、房地產等從地勘經濟整體中分離,實行企業化經營,按企業機制運行,並探索組建股權多元的有限責任公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或以拍賣、租賃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放開搞活地勘單位的小企業。
四、國有地勘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一)建立礦產資源勘查投入良性循環機制
「十一五」期間,省級財政每年預算安排省級地質勘查專項資金(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省屬國有煤炭礦山企業按1:1比例配套),委託屬地化管理的國有地質勘查單位在省級煤炭勘查規劃區開展煤炭資源的調查、普查和必要的詳查以及在武夷成礦帶的重要成礦遠景區開展前期地質勘查,勘查成果除煤質較好、礦床規模較大的煤炭資源優先配置並協議出讓給省屬國有煤炭礦山企業外,其餘採用市場競爭方式出讓礦業權,所得收入主要用於地質勘查再投入,實現滾動發展。
(二)科學編制和實施省級地質勘查專項規劃
根據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認真組織編制省級地質勘查專項規劃,優化我省地質工作布局,引導地質勘查資源合理配置。省級地質勘查專項規劃納入省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通過年度計劃、勘查項目、專項措施等予以落實。
(三)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的方案
按照企事分開的原則,全面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地質勘查隊伍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3〕76號)中的各項政策,推進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改革。「十一五」期間,逐步落實屬地化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有關住房改革所需經費,解決職工和離退休人員醫療等社會保障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現有使用的土地需改變為經營性用途的,可由當地人民政府依法收儲,並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土地使用權,所得收入主要支持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改革與發展。
(四)擴大地質領域對外開放
積極引進國外資本、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鼓勵外商在我省投資勘查開發礦產資源,保障外商在我省勘查開采礦產資源的合法權益。鼓勵省內有條件的企業、地質勘查單位到境外周邊國家開展我省緊缺的煤炭等重要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提高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加強與省外重要礦產資源勘查開采領域的合作與技術交流,不斷提高我省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效率和水平。
(五)拓展地質工作服務領域
重點加強武夷成礦帶以及重大地質問題地區區域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遙感地質調查。力爭用10年時間,完成我省東部1:5萬區域地質調查和西部重要成礦遠景區1:5萬區域礦產遠景調查工作。抓緊修編福建省地質圖、福建省礦產圖、福建省煤田地質圖,為社會提供有效快捷的地質信息服務。加強農業地質工作,積極開展沿海經濟帶生態地球化學調查,為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和近海養殖以及人居環境改善、地方病防治提供服務。加強城市地質工作,開展福州、廈門、泉州等中心城市地質調查,建立三維可視化城市地質信息管理系統,為城市規劃和建設提供依據。
五、對策和建議
(一)目前地質勘查單位在改革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由於地勘單位家底薄,歷史包袱重,退休人員多,地質投入經費不足,部分地勘單位技術裝備落後,難以滿足勘查工作要求。
(2)地質工作科技人才隊伍老化,人員結構不合理,綜合研究能力不高。由於地礦系統生活、待遇比較差,地質人才流失嚴重,專業技術人員青黃不接,尤其是高素質的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地質科技領軍人才嚴重短缺,出現人才危機。
(二)對策和建議
(1)中央和地方要加大對地礦系統的投入,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有利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改革途徑,研究加快制定地勘單位改革的具體方案及配套政策,重點解決好地勘單位在社會保障、職工住房、離退休人員待遇、基礎設施建設、管理體制等方面的歷史遺留問題。
(2)發展地質教育,加快人才開發。發展我省地質高等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加強地質類學科專業建設。省教育廳要根據地質工作的實際需要,合理安排省內高等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地質類學生招生規模。國家獎學金和資助貧困學生政策進一步向地質類學生傾斜,鼓勵學生報考地質類專業,鼓勵畢業生到地質一線就業。建立健全鼓勵創新的地質人才開發機制和管理體制,國有地質勘查單位要以重大地質勘查和科技攻關項目為依託,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項目負責人中要有一定比例的中青年技術骨幹。改善野外地質工作條件,工資分配政策要向野外地質工作人員傾斜,完善津貼補貼政策。逐步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勘查開采項目收益分配的新機制,為穩定地質人才隊伍創造良好環境。
(福建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