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劉偉地質大學

劉偉地質大學

發布時間: 2021-01-24 17:48:50

『壹』 大學英語課程到底要「教什麼」「怎麼教」

近年來,對於大學英語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蔡基剛的調研顯示,62%的學生認為他們的英語水平在大學沒有任何提高,甚至有36.2%的學生認為其英語水平跟中學時候相比,沒有提升,反而下降了。大學英語課程到底要「教什麼」「怎麼教」?
高等教育的發展和高校不同程度的擴招,使得高校生源更加廣泛,也帶來學生英語水平的多元化。有些學生在高中階段就達到大學英語四級統考水平;有些學生,特別是擴招生、特長生以及來自邊遠地區的學生英語基礎薄弱。而教師的課堂教學往往主要考慮中間水平的學生,兩頭的學生需求只是兼顧,導致「好學生」不能更拔尖、「差學生」不能有提高,影響了教學效果。「齊步走」「一刀切」的英語教學方式需要改變了。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的學者劉偉,郭曉暹提出,大學英語教學須多樣化和個性化。在漢斯出版社《創新教育研究》期刊上,學者們還詳細闡述了多樣化與個性化的大學英語課程該如何設置。
開展分級教學
根據《指南》對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分成的基礎、提高、發展三個等級,將大一新生在入學時進行分級考試,分三級開展大學英語教學。分別制訂差異化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評估標准,規范分級的標准和依據、課堂管理,配備合理的師資等。由於目前 1 年制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已經被學生認可,2個學期的英語教學時間內不建議採取動態的管理機制,即不建議各級別學生在2個學期內有級別上的流動。從調查數據中看只有不到30%的同學願意分級教學,10%多的同學認為教學內容或易或難,所以建議基礎、提高、發展三個級別的比例為10%、70%、20%為宜。
訓練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的能力是大學英語學習中不可或缺的能力。調查中發現87%的學生希望教師在課堂講解字詞、語法,75%的學生不能完成課後學習任務,72%的學生希望老師能監督其自主課堂的學習。這都充分說明,很多大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能力,缺乏合理安排時間的習慣。建議在大學英語課程中增加學習策略的培訓,養成學生反思性學習的習慣,形成師生共同遵循周計劃、月計劃的教學模式。大學英語教學不同於中學英語的「題海戰術」「保姆式服務」,它更多的要求學生能夠在教師這個課程設計師的策劃下,合作性、創造性地主動學習。
開設後續英語課
大學英語課程不止是一門課,而是一個課程體系。課題組的調查顯示,高達89%的學生不認可大學英語教學質量,認為對自己的英語水平沒有提升。可見,大學英語課堂需要後續課程來補充和完善。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學習可分為三個階段:通用英語階段、橋梁課程階段(ESP、學科英語或大學英語通識教育課程)和全英語/雙語專業課程階段。另外,還可以開設聽說讀寫譯技能類的後續英語課程。
豐富課後教學活動
課後教學活動在有些高校是以第二課堂的形式開展的,是英語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課後的教學活動能夠調動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新性,增加其語言實踐的機會,充分利用個人學習、小組學習等形式,開展個性化的教與學。課後開展一些教學活動很有必要,並且要將課後教學活動規范化,形成規章制度,每項活動都有其明確的目標、內容、監督體系、獎勵機制等。比如,定期組織「英語角」,邀請外教和英語教師參加,提前公布討論的題目,並且評選「英語角之星」;成立英語劇團,開展表演英語課本劇或其他劇本,有老師負責專業指導,每學期進行英語戲劇大匯演;組建英語廣播台,創辦英語寫作欄等。
大學英語教學處在一個充滿現代科技和信息的時代,一個學生和教師都要求創新、發展和個性的時代,一個多元、開放、互贏的時代。制訂合理、科學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任重而道遠。

『貳』 徐家圍子斷陷沙河子組緻密砂岩氣成藏條件及勘探潛力

張大智 楊峰平 印長海 肖利梅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 勘探開發研究院,黑龍江 大慶 163712)

作者簡介:張大智,男,工程師,現主要從事沉積與層序研究工作,E-mail:zdz-007@163.com。

摘 要:緻密砂岩氣屬於非常規天然氣,是常規天然氣的後備資源之一。本文對徐家圍子斷陷沙河子組 天然氣成藏條件的綜合分析認為,沙河子組具有形成緻密砂岩氣藏的地質條件,其烴源岩厚度、砂礫岩厚度 大,分布廣,有機質含量高,成熟到過成熟,資源量大,具有廣闊的勘探前景。沙河子組緻密砂岩氣藏成藏 條件的初步認識為:(1)有利的構造和沉積背景;(2)充足的氣源條件;(3)低孔、低滲的儲集條件;(4) 良好的 封蓋保存條件;(5)匹配的運移疏通條件;(6)有利的圈閉條件;(7)良好的生儲蓋組合。與國內外泥頁岩氣藏特 征對比發現,沙河子組具有形成泥岩氣藏的條件,隨著研究程度的深入以及勘探技術的突破,沙河子組非常 規氣藏勘探有可能取得較大的進展。

關鍵詞:徐家圍子斷陷;沙河子組;非常規油氣;緻密砂岩氣;成藏條件;勘探潛力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and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Tight Sandstone Gas of Shahezi Formation in Xujiaweizi Rift Depression

Zhang Da YangFengpingYin Changhai Xiao Limei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Daqing Oilfield Company Ltd,Daqing 163712,China)

Abstract:Tight sandstone gas belongs to nontraditional natural gas and is one of reserve resource of conventional natural gas.This paper analyses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f Shahezi formation in Xujiaweizi rift depression.Research shows Shahezi formation develops geological conditions which is help for forming tight sandstone gas.Shahezi form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large thickness and extensive distribution of source rocks and sand-conglomerate rocks,abundant organic matter,mature to over mature source rocks.Therefore,Shahezi formation has a large resource volume and an expansive exploration prospect.The primary conclusion about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f tight sandstone gas of Shahezi formation is:(1)advantaged tectonic and sedimentary background;(2)abundant gas origin; (3)reservoirs of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4)favorable conservation;(5)suited migration;(6)favorable trap;(7) well source-reservoir-cap assemblages.Meanwhile,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hahezi formation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shale gas .Shahezi formation maybe develops mud shale gas.With the deep exploration and technique breakthrough,nontraditional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of Shahezi formation maybe makes a great progres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Xujiaweizi rift depression;Shahezi formation;nontraditional natural oil and gas;tight sandstone ga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exploration potential

非常規油氣是未來石油天然氣能源的重要接替資源,所謂非常規油氣是指 「所有不符合常規油氣 成藏原理,或在成因、成分、產狀、性質、儲集介質、封聚機理等方面具有特殊性的天然氣聚集」[1],包括油頁岩、頁岩氣、煤層氣、天然氣水合物、緻密砂岩氣等,本文主要探討徐家圍子斷陷沙河子組致 密砂岩氣的有關特徵。緻密砂岩氣是指孔隙度低(<12%)、滲透率比較低(<1 ×10-3μm2)、含氣飽 和度低(<60%)、含水飽和度高(>40%)、天然氣在其中流動速度較為緩慢的砂岩層中的非常規天 然氣[2],具有地層壓力異常、毛細管壓力高、氣水關系復雜等特徵[3]。目前國外所開發的大型緻密砂 岩氣藏主要以深盆氣藏為主,集中在加拿大西部和美國西部[4],在我國的准噶爾盆地、鄂爾多斯盆地 以及四川盆地西部均發現了儲量巨大的緻密砂岩氣藏[5],同時,在松遼、渤海灣、南襄、蘇北、江漢、 塔里木、吐哈等盆地也發現了緻密砂岩天然氣儲層的分布[6],是未來大有希望且現實的天然氣勘探領 域。本文以松遼盆地徐家圍子斷陷沙河子組為研究對象,分析其緻密砂岩氣藏的成藏條件和勘探潛力,對未來該區域非常規氣藏的勘探開發具有一定的理論與指導意義。

1 地質概況

徐家圍子斷陷位於松遼盆地北部,總面積5300km2,整體近北北西向展布,西以斷層與中央古隆起 帶相隔,東側與尚家-朝陽溝隆起帶呈斜坡過渡,是由徐西斷裂(南北兩段)、徐中斷裂及徐東斷裂帶 條等三條斷裂控制的復式箕狀斷陷(圖1a、b),總體表現為西斷東超的構造格局。受控於區域性構造、 沉積作用,深部地層自下而上發育上侏羅統火石嶺組、下白堊統沙河子組、營城組、登婁庫組和泉頭 組[7~12]。其中,沙河子組劃分為沙一段和沙二段,岩性主要是一套黑色、灰黑色泥岩與灰色中砂岩、 細砂岩、礫岩,夾煤層(圖1c),沉積環境主要是湖相、扇三角洲沉積,殘餘地層厚度400~2800m。由於徐家圍子斷陷沙河子組埋藏深度較大(超過3000m),砂礫岩儲層緻密(孔隙度小於6%,滲透率 小於0.1×10-3μm2),開展的研究工作較少。前人認為沙河子組是主要的源岩層,因此勘探程度較低,對其砂礫岩的發育特徵認識尚不清楚,目前所鑽探井多分布在斷陷邊緣,但基本都見氣顯示,個別井壓 後最大日產量超過5×104m3,顯示了沙河子組緻密砂岩氣勘探的良好前景。

圖1 徐家圍子斷陷構造特徵及岩性柱狀圖

2 沙河子組緻密砂岩氣成藏條件

2.1 有利的構造和沉積背景

沙河子組處於強烈斷陷期,受徐西斷裂、徐中斷裂及徐東斷裂帶條等三條斷裂的控制,形成徐西、 徐東兩個凹陷,成為該時期的沉積沉降中心,發育巨厚的沙河子組地層,局部厚度達到2800m(圖2),砂礫岩厚度0~700m(圖3),暗色泥岩厚度0~1100m(圖4),與凹陷內部發育的小型斷裂和裂隙相 結合,形成有利的天然氣運移聚集條件。在凹陷邊緣主要發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沖積扇等沉積相(圖5),由於靠近物源區,沉積沉降速率快,碎屑物質成分復雜,分選較差,碎屑沉積物可以較快推進 到湖泊沉積中,形成烴源岩和儲集岩相互疊置,因而構造和沉積背景均有利於緻密砂岩氣藏的形成。

圖2 沙河子組殘餘地層厚度圖圖

圖3 沙河子組殘余砂礫岩厚度圖

2.2 有利的氣源條件

充足的氣源是形成有利氣藏的基礎,沙河子組本身就是徐家圍子斷陷深層最主要的源岩層,烴源岩 分布面積廣,厚度大,地震揭示其暗色泥岩厚度0~1100m,鑽井揭示其煤層厚度0~150m。暗色泥岩 有機碳含量在0.22% ~5.48%,平均1.57%,氯仿瀝青 「A」 含量為0.0016% ~0.4776%,平均 0.0491%,成熟度為1.02~4.16,平均為2.89。煤層有機碳含量為9.12~84.44%,平均43.66%,氯 仿瀝青「A」 含量為0.0045%~0.48%,平均0.2307%。乾酪根類型以Ⅲ型為主,佔55.3%,其次為 Ⅱ型,佔31.8%,Ⅰ型最少,為12.9%。前人研究認為[13,14],松遼盆地含Ⅰ型乾酪根的烴源岩生油門 限深度約為1100 m,含Ⅱ型乾酪根的烴源岩生油門限深度為1200~1300 m,含Ⅲ型乾酪根的烴源岩生 油門限深度為1850 m。沙河子組埋藏深度在3000m以下,從以上地化指標可以看出,烴源岩已達高成 熟-過成熟,是非常好的源岩層,生氣潛力較高。對徐深1井沙河子組烴源岩生氣強度研究發現[15],暗色泥岩生氣強度為38×108m3/km2,煤層生氣強度為100×108m3/km2,該層總生氣強度為138× 108m3/km2。而徐深1井位於昇平-興城背斜構造的中段,暗色泥岩沉積厚度還是相對較薄的。根據地 層厚度分布和沉積相研究結果預測,徐家圍子斷陷中部沙河子組暗色泥岩最大厚度約1100m,由此計 算,徐家圍子斷陷沙河子組暗色泥岩最大生氣強度可達220×108m3/km2,足以達到形成大氣田的氣源 條件。

圖4 沙河子組殘余暗色泥岩厚度圖

圖5 沙河子組二段沉積圖

2.3 儲集條件

沙河子組緻密氣藏的主要儲集層為扇三角洲砂礫岩儲層和近岸水下扇砂礫岩儲層,砂礫岩顆粒間以 線接觸和點接觸為主,壓實作用強烈,膠結物主要為火山質和碳酸鹽,膠結類型為孔隙式和基底式膠 結。單層厚度變化較大,一般為1~10m,最厚超過40m。由於距物源較近,儲集層橫向上夾於烴源岩 之間,易於油氣聚集。目前研究表明,砂礫岩儲層的總厚度變化在0 ~700 m,占沙河子組地層總厚度 的0~40%。物性分析顯示,儲層具有低孔、低滲、成岩作用強等特點,孔隙度多數小於10%(主要介 於2%~6%),滲透率小於0.1×10-3μm2。岩心觀察及鏡下微觀特徵研究表明,沙河子組砂礫岩中也 發育有一定規模的次生孔隙,因此具備形成氣藏的儲集條件。

2.4 封蓋保存條件

沙河子組本身發育厚度較大的烴源岩,在作為生油層的同時,也可作為有效的區域蓋層。封蓋機理 主要有兩種情況,其一是岩性封蓋,烴源岩本身緻密,可以作為良好的蓋層,砂礫岩埋藏深度較大,儲 層緻密,由於岩性的緻密造成了岩石本身突破壓力高,阻止了天然氣的運移;其二是壓力封蓋,目前沙 河子組產層段壓力系數都大於1,屬於超壓層,因此存在較好的壓力封蓋條件,使天然氣難以向上運 移。盡管斷裂和裂縫的存在會造成氣體的散失,但充足的氣源可以為其持續補給,形成一個動態平衡。同時,在後期改造比較嚴重的地區,早期天然氣藏在晚期重新分配、調整,在新的圈閉中聚集形成新的 氣藏。

2.5 運移疏導條件

沙河子組儲層緻密,天然氣的運移存在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天然氣運移發生在砂礫岩緻密化之 前,此時成岩作用尚不強烈,原生孔隙及次生孔隙大量發育,形成天然氣富集。第二種情況是天然氣運 移發生在砂礫岩緻密化之後,此時,由於成岩作用的強烈改造,砂礫岩物性急劇降低,天然氣沿著構造 活動形成的斷裂或裂縫系統運移,形成天然氣富集。從目前研究來看,天然氣大規模運移應發生在砂礫 岩緻密化之後。從構造特徵上來說,沙河子組時期構造活動強烈,控制徐家圍子斷陷發育的徐西、徐中 斷裂強烈活動,同時發育溝通烴源岩和儲層的伴生斷層,為天然氣沿不整合面和大斷裂向構造高部位運 移提供了通道。在斷陷邊部發育地層超覆、上傾尖滅等多種圈閉,有利於天然氣聚集成藏。

徐家圍子斷陷沙河子組烴源岩從距今110Ma開始快速生氣,在距今95Ma和75Ma出現兩次顯著的 生氣高峰期,興城地區深層火山天然氣成藏期是距今60~103Ma,即在主力蓋層登婁庫組沉積之後,這 對深層天然氣的保存較為有利[16]。因此,形成了較大規模的營一段火山岩岩性氣藏(如昌德東氣藏) 以及登婁庫組的地層超覆氣藏(如衛深5井氣藏)和上傾尖滅氣藏(如芳深801井和衛深501氣 藏)[1]。既然沙河子組生成的天然氣可以經過較長距離的運移在營城組、登婁庫組形成氣藏,也有可 能通過斷層及裂縫的連接就近運移聚集於沙河子組的砂礫岩中形成氣藏。

2.6 圈閉條件

對於沙河子組來說,氣藏主要形成在儲層緻密化之後,同時,砂礫岩儲層與烴源岩交互頻繁,在後 期構造活動的改造下,主要形成以古構造為背景的符合圈閉,如構造-岩性、構造-成岩、斷層-岩性 等圈閉。

2.7 生儲蓋組合

在沙河子組內部,烴源岩既是源岩,又是蓋層,在暗色泥岩表面及裂縫中又可以有吸附氣的聚集,因 此又可以作為儲層,具有「自生自儲」 的特徵。同時,天然氣可以就近聚集於與烴源岩交互的砂礫岩中,也可以經過較遠距離的運移儲集於斷陷邊部砂礫岩中,形成「近源它儲」式、「遠源它儲」式氣藏。

3 沙河子組緻密砂岩氣勘探潛力評價

3.1 資源量估算

關於泥頁岩的排烴系數很多學者開展過深入的研究,李明誠[18]通過渤海灣盆地各坳陷古近系烴源 岩的模擬和計算得出其排氣率(排烴系數)為70%~80%;宋國奇[19]經計算得出了勝利油區上古生界 煤岩成熟度與排烴系數關系(表1),反映出不同演化階段煤岩的排烴率不同,演化程度越高,排烴系 數越大。沙河子組成熟度為1.02~4.16,平均為2.89,其排烴系數應在80%以上,泥岩、煤層生排氣 量見表2。聚集系數按2%~3%計算,沙河子組天然氣資源量為(4072~6108)×108m3,因此,天然 氣就近運移到沙河子組砂礫岩中形成氣藏是可能的。同時,參考表1數據可以看出,沙河子組泥岩、煤 層吸附氣量也比較大,超過20m3/d,因此,沙河子組泥岩中也可能蘊藏著豐富的天然氣資源。

表1 煤岩成熟度與排烴系數關系計算表 [19]

表2 徐家圍子斷陷沙河子組生排氣量及資源量

表3 徐家圍子斷陷沙河子組與國內緻密砂岩氣特徵對比

3.2 勘探潛力評價

國內外在緻密砂岩氣藏勘探開發方面都取得了一些進展,美國具有緻密砂岩氣藏的盆地有23個,通過三維地震技術的提高、井網加密、直井分層壓裂等技術使其勘探開發取得了較大成功[20]。國內致 密砂岩氣的勘探開發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及吐哈盆地,通過對比它們的特徵可以發現(表3),徐家圍子斷陷沙河子組緻密砂岩與其有相似之處,一些條件甚至更為優越,比如含氣性、烴源 岩厚度等,因此,沙河子組緻密砂礫岩具有形成規模儲量的潛力。

同時,沙河子組厚層泥岩、煤層中存在吸附氣聚集成藏的可能。泥岩氣的聚集是天然氣在烴源岩中 大量滯留的結果,天然氣成藏的生、儲、蓋、運、聚、保等作用都在同一套泥岩地層中完成,因此成藏 控制因素相對簡單,能夠形成巨大的資源[21]。與美國已經成功開采泥頁岩氣的盆地對比(表4),沙河 子組TOC、Ro更高,烴源岩厚度更大。因此,沙河子組具有發育泥岩氣的地質條件。

表4 徐家圍子斷陷沙河子組與國內外泥頁岩氣藏特徵對比

續表

(國外及川西數據引自參考文獻[21])

目前,沙河子組已經開展了老井復查、壓裂設計等相關工作,進一步的研究工作正在逐步開展,因 此,隨著研究程度的深入以及勘探技術的不斷進步,沙河子組的非常規氣勘探有可能取得較大的進展。

4 初步認識

通過上述分析得到以下初步認識:一是徐家圍子斷陷沙河子組具備形成緻密砂岩氣的地質條件,資 源量大,勘探前景廣闊。二是沙河子組緻密砂岩氣的成藏條件為:(1)有利的構造和沉積背景;(2)充足 的氣源條件;(3)低孔、低滲的儲集條件;(4)良好的封蓋保存條件;(5)匹配的運移疏通條件;(6)有利 的圈閉條件;(7)良好的生儲蓋組合。三是沙河子組暗色泥岩厚度大,煤層發育,TOC、Ro較高,與國 內外泥頁岩氣藏特徵相比,具有形成泥岩氣藏的可能性,隨著研究程度的深入以及勘探技術的進步,有 可能在泥岩氣藏勘探方面取得進展。

參考文獻

[1]張金川,薛會,卞昌蓉,等.中國非常規天然氣勘探雛議[J].天然氣工業,2006,26(12):53~56.

[2]關德師,牛嘉玉.中國非常規油氣地質[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5,60~85.

[3]宮秀梅,曾濺輝,邱楠生.濰北凹陷深層緻密砂岩氣成藏特徵[J].天然氣工業,2005,25(6):7~10.

[4]董曉霞,梅廉夫,全永旺.緻密砂岩氣藏的類型和勘探前景[J].天然氣地球科學,2007,18(3):351~355.

[5]唐海發,彭仕宓,趙彥超.大牛地氣田盒2-3段緻密砂岩儲層微觀孔隙結構特徵及其分類評價[J].礦物岩石,2006,26(3):107~113.

[6]胡宗全.緻密裂縫性碎屑岩儲層描述、評價與預測[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5:1~7.

[7]劉學鋒,鍾廣法,王正允,等.松遼盆地北部徐家圍子斷陷構造格局及其成因[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版),2006,21(4):6~10.

[8]王傳成,侯貴廷,李江海,等.大慶徐家圍子斷陷火山岩儲集性控制因素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1(6):909~910.

[9]蒙啟安,楊永斌,金明玉.斷裂對松遼盆地慶深大氣田的控製作用[J].石油學報,2006,27(增刊):14~17.

[10]陳均亮,蔡希源,林春華,等.松遼盆地北部斷陷盆地構造特徵與幕式演化[J].石油學報,1999,20(4):14~ 18.

[11]遲元林,雲金錶,蒙啟安,等.松遼盆地深部結構及成盆動力學與油氣聚集[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2: 113~221.

[12]蔡周榮,夏斌,郭峰,等.松遼盆地北部徐家圍子斷陷營城組火山岩受控機制分析[J].石油學報,2010,31(6):941~945.

[13]楊萬里,高瑞琪,李永康,等.松遼湖盆的生油特徵及烴類的演化[J].石油學報,1980,1(增刊):1~9.

[14]楊萬里,李永康,高瑞琪,等.松遼盆地陸相生油母質的類型與演化模式[J].中國科學,1981,11(8):1000~1008.

[15]李景坤,劉偉,宋蘭斌,等.徐家圍子斷陷深層烴源岩生烴條件研究[J].天然氣工業,2006,26(6):21~24.

[16]李景坤,馮子輝,劉偉,等.松遼盆地徐家圍子斷陷深層天然氣成藏期研究[J].石油學報,2006,27(增刊): 42~46.

[17]任延廣,朱德豐,萬傳彪,等.松遼盆地北部深層地質特徵及天然氣勘探方向[J].中國石油勘探,2004,9(4):12~17.

[18]李明誠.石油與天然氣運移[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4:102.

[19]宋國奇,徐春華.勝利油區古生界地質特徵及油氣潛力[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0.

[20]雷群,萬玉金,李熙喆,等.美國緻密砂岩氣藏開發與啟示[J].開發工程,2010,30(1):45 ~48.

[21]葉軍,曾華盛.川西須家河組泥頁岩氣成藏條件與勘探潛力[J].天然氣工業,2008,28(12):18~25.

『叄』 哪位好心人告訴我一下,2008年北京聯合大學的校長是哪位啊還有他的簡介 謝謝

柳貢慧
簡介
教授,1963.10出生,擔任北京聯合大學校長。
社會工作:中國石油學會教育與科技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科技委委員;北京市昌平區青聯副主席;《石油科技》(英文版)編委會副主任,《石油學報》、《石油大學學報》編委;石油學會、 VDI 、SPE 會員。
研究方向
學科及主要研究領域:井下過程式控制制、導向工具研製、射孔完井研究、井下信號採集與處理
個人簡歷
學 歷
1992-1994 博士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七系;
1989-1992 博士,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機械繫;
1986-1989 碩士,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機械繫;
1980-1984 學士,阜新礦業學院采礦系。
主講課程 碩士生選修課:《油氣井工程測量理論和方法》
本科生主幹課:《機械設計》,《感測與檢測 》
論文
主要論著 專著《新型減變速傳動》;在《石油學報》、《齒輪》等雜志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 20 余篇。
發表的文章:
• 「機械結構域內熱源模糊求解方法」 , 《機械傳動》,第 18 卷第 4 期,柳貢慧、周有強; 1994.12
• 「大位移井的井壁穩定力學分析」,《地質力學》, 19 99.1 ,第三作者;
• 「井眼軌跡不確定性分析方法的探討」,《天然氣工業》,第 19 卷第 4 期 ; 第三作者, 1999.
• 「膏鹽岩地層的井眼縮徑變形分析」,《石油大學學報》, 1999.2, 第三作者
• 「水力壓裂模擬中的相似准則」,《石油大學學報》, 2000.5 ,柳貢慧、龐飛、陳治喜;
• 「石油高校應成為應用基礎研究的基地」 , 《石油科技論壇》 1999.4 柳貢慧、寧正福;
• 「興辦有中國特色的石油軟體產業」 , 《石油科技論壇》 2000.2 柳貢慧;
• 「誤差橢球 ( 圓 ) 及井眼交碰概率分析」 , 《鑽采工藝》, 2000.3 柳貢慧、董本京;
• 「鑽壓波動對軌跡影響的攝動有限元分析」,《鑽采工藝》, 2005 , 4 柳貢慧,劉偉,侯喜茹.
• 「井身結構設計必封點綜合確定方法研究」 ,《石油大學學報》。2005.4 侯喜茹,柳貢慧,仲文旭 .
• Xiru Hou, Gonghui Liu, Lijun Hao, Aijun Tian, and Yuxin Liu, 「A Effective Approach for Successfully Drilling into the Naturally Fractured Reservoir (NFR): A Field Application Study 」 This paper was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14 th SPE Middle East Oil & Gas Show and Conference held in Bahrain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Centre, Bahrain, 12–15 March 2005. SPE 93725
(二)會議論文
• 「Temperature Analysis and Test in Mesh Zone of Gear Transmission」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ar April 1996,Dresden, Germany, Liu Gonghui, Dong Zhifeng 。
• 「 Load Sharing and Stress Analysis of continues Speed Variator of Cone Disc 」 IftoMM 國際會議,義大利米蘭, 1995.9 Dong Zhifeng , Zhou youqiang ,Liu Gonghui
• " Virtual axis Machine Tools --Machine Tools of a new Generation" ,<Progress of Cutting and Grinding>,Published by JSPE 96. Zhang wuyi, Fan rui, Liu Gonghui
• 「 Some Late Development of Virtual Axis Machine Tools 」 <Progress of Cutting and Grinding>,Published by JSPE 98. Zhang wuyi, Fan rui, Ding Zheliang, Liu Gonghui
• Reservoir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Decision-Based Smart Drilling and Completions System. World Petroleum Congress 1st Youth Forum, 17th –20th October 2004 Beijing China , Xiru Hou , Gonghui Liu, Zhonghua Xiang, Yuxin Liu,
• 井下隨鑽環空壓力測量 (APWD) 在復雜結構井中的應用研究 . 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三屆國際學術會議, 2004 年 10 月 21 - 22 日 中國,成都 , 侯喜茹,柳貢慧,任紅英.
• Technological Approach and Measures for Sustainable Supply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World Engineers' Convention (WEC 2004) 2nd-6th, November 2004 Shanghai China , Hou X.R, Liu G.H, Liu S.C and Liu Y.X, 復雜條件下井眼軌跡自動化與智能化控制技術發展歷程及潛力分析,岩石力學與石油工程研究進展——第三次全國深層岩石力學學術大會論文集, 2004 年 10 月 中國,成都 , 侯喜茹,柳貢慧,楚彥方.

『肆』 中國海洋大學,走出了哪些歷史名人

您可以使用網路的搜索引擎功能,查詢網路的「中國海洋大學」詞條。在這個詞條里,有「傑出校友」的版塊,裡面有一百多位傑出校友的名字及職務。

『伍』 中國大學前十名是哪些

根據2017年的排名:

1.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創辦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當時中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辛亥革命後,於1912年改為現名。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作為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發祥地,作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活動基地,北京大學為民族的振興和解放、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鋒作用。

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在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2.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是中國著名高等學府,坐落於北京西北郊風景秀麗的清華園,是中國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技術研究的重要基地。

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華學堂,成立於1911年,當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為嘗試人才的本地培養,1925年設立大學部,同年開辦國學研究院,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辦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清華大學遷回清華園原址復校。

3.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高等學府,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風景旅遊勝地杭州。浙江大學的前身求是書院創立於1897年,為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新式高等學校之一。1928年,定名國立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是一所特色鮮明、在海內外有較大影響的綜合型、研究型大學,其學科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藝術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十二個門類。學校設有7個學部,36個學院(系)。

擁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4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1個。據ESI公布的數據,截至2015年9月,我校18個學科進入世界學術機構前1%,居全國高校第二;7個學科進入世界前100位,4個學科進入世界前50位,居全國高校第一。

4.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創建於1905年,原名復旦公學,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創始人為中國近代知名教育家馬相伯。校名「復旦」二字選自《尚書大傳·虞夏傳》中「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強不息,寄託當時中國知識分子自主辦學、教育強國的希望。

1917年復旦公學改名為私立復旦大學;1937年抗戰爆發後,學校內遷重慶北碚,並於1941年改為「國立」;1946年遷回上海江灣原址;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後,復旦大學成為文理科綜合大學;1959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

5.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RenminUniversityofChina)是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直屬於教育部,由教育部與北京市共建。

學校的前身是1937年誕生於抗日戰爭烽火中的陝北公學,以及後來的華北聯合大學和華北大學。著名教育家吳玉章、成仿吾、袁寶華、黃達、李文海、紀寶成、陳雨露先後擔任校長。現任黨委書記為靳諾教授,校長為劉偉教授。

6.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是我國歷史最悠久、享譽海內外的高等學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屬並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經過120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學已經成為一所「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大學。

十九世紀末,甲午戰敗,民族危難。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盛宣懷和一批有識之士秉持「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的信念,於1896年在上海創辦了交通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

建校伊始,學校即堅持「求實學,務實業」的宗旨,以培養「第一等人才」為教育目標,精勤進取,篤行不倦,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已成為國內著名的高等學府,被譽為「東方MIT」。

抗戰時期,廣大師生歷盡艱難,移轉租界,內遷重慶,堅持辦學,不少學生投筆從戎,浴血沙場。解放前夕,廣大師生積極投身民主革命,學校被譽為「民主堡壘」。

7.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簡稱「武大」,位於湖北武漢,是直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的副部級全國重點大學,國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2011計劃」重點建設高校,同時是「111計劃」、「珠峰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和「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等重點建設的綜合研究型大學,是與法國高校聯系最緊密、合作最廣泛的中國高校之一,是世界權威期刊《Science》列出的「中國最傑出的大學」之一。

武漢大學辦學源頭可溯源於清朝末期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1913年改名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1926年組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1928年定名國立武漢大學,是民國四大名校之一;1949年,更名為武漢大學。

8.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坐落於鍾靈毓秀、虎踞龍蟠的金陵古都,是一所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百年名校。其前身是創建於1902年的三江師范學堂,此後歷經兩江師范學堂、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南京大學等歷史時期,於1950年更名為南京大學。

在一個多世紀的辦學歷程中,南京大學及其前身與時代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謀國家之強盛、求科學之進步,為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振興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作為教育部直屬的重點綜合性大學,南京大學又在嶄新的歷史機遇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各個領域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各項辦學指標和綜合實力均位居全國高校前列。

9.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由孫中山先生創辦,有著一百多年辦學傳統,是中國南方科學研究、文化學術與人才培養的重鎮。作為中國教育部直屬高校,通過部省共建,中山大學已經成為一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綜合性大學。

現由廣州校區、珠海校區、深圳校區三個校區、五個校園及八家附屬醫院組成。中山大學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努力成為全球學術重鎮。

10.吉林大學

吉林大學於2000年6月12日由原吉林大學、吉林工業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長春科技大學、長春郵電學院合並組建而成。2004年8月29日,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需大學並入吉林大學。合並前的六所學校,都有著光榮的歷史。

原吉林大學的前身是始建於1946年的東北行政學院,1950年更名為東北人民大學,1952年經院系調整成為我黨親手創建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1958年更名為吉林大學。

(5)劉偉地質大學擴展閱讀:

QS全球教育集團24日發布2018年亞洲500強大學排名,前十名的大學中有6所來自中國,其中香港大學排名亞洲第二,清華大學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並列第三。

新加坡國立大學在榜單上位列第一。排名前十的中國大學還包括北京大學、復旦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

從總體上看,中國有157所大學進入亞洲500強,數量居亞洲第一,其次是日本(89所)、印度(75所)和韓國(57所)。

據QS全球教育集團介紹,中國大陸高校在國際科研影響方面尤為突出,22所大學在「篇均引用」指標上進入亞洲50強,在「國際研究合作」一項中,也有16所中國大陸高校位列前50名。

QS全球教育集團中國總監張巘說,中國高校的學術聲譽和人才培養逐漸得到國際社會認可,越來越多優秀的海外人才願意來中國留學或任教。

『陸』 中國出名大學排名

2016年1月26日,最好大學網發布「2016中國最好大學排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
「生源質量」指標排名顯示,國內頂尖學生優先報考的依然是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排名第三。其次是中國人民大學、南大、上海交大、復旦、中科大、浙大和南開大學。
2015年12月30日,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正式發布《2016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報告公布了2016中國大學排行榜100強榜單,這是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連續第14年發布中國大學排行榜。校友會網2016中國大學排行榜100強中,北京大學綜合實力最強,連續9年蟬聯第1;清華大學居第2,復旦大學列第3,武漢大學列第4,浙江大學居第5,中國人民大學列第6,上海交通大學居第7,南京大學列第8,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居第9,中山大學列第10。
排名對象
「中國最好大學排名」的排名范圍是教育部公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2015年5月21日公布)中,1216所辦學層次為本科的大學。這其中公辦大學793所、民辦大學140所、獨立學院283所。
「中國最好大學排名˙綜合排名」的排名對象是1216所大學中同時符合以下條件的大學:
在高考文史類、理工類本科批次招生人數不少於100人(2014);
已有本科畢業生且正式公布本科畢業生就業率(2014);
近5年發表論文總數超過500篇(2010-2014);
企事業單位委託的科技經費與技術轉讓當年實際收入之和不小於200萬元人民幣(2013)。

『柒』 哪位好心人,能告訴我一下,2006年北京聯合大學的校長是誰

柳貢慧

『捌』 中國的核武器研究成功都經歷了哪些波折

20世紀50年代初,剛剛從戰爭的廢墟中站起來的中國人民渴望和平地建設自己的家園,但極其嚴峻的形勢也擺到了年輕的共和國面前:一方面,人民政府接收的是一個舊中國遺留下來的爛攤子,科技與經濟十分落後,百廢待興;另一方面,帝國主義不甘心其侵略政策在中國的徹底失敗,除了在經濟技術上對新中國進行全面封鎖外,還在軍事上嚴重地威脅著我國的安全。1950年6月,美國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並且不顧中國政府的嚴重警告,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6月27日,美國又悍然宣布派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武裝侵略中國領土台灣。美國依仗手中的核武器,橫行霸道。有的好戰分子甚至叫囂要對中國發動核戰爭,進行核恐嚇。

在手持核武器的帝國主義面前,中國人民深深懂得,要反對核戰爭,粉碎核訛詐,保衛祖國安全,維護世界和平,中國就一定要有強大的國防,一定要有自己的核武器。但是,舊中國在原子能方面只有為數不多的科學家在專門研究機構中從事研究工作。中國的核武器研製工作的起步異常艱難。

1946年,由於物理學家嚴濟慈、錢三強的推薦,在法國國立科學研究中心的資助下,在上海中法大學鐳學研究所工作的放射化學家楊承宗,進入了著名的法國巴黎大學鐳學研究所,師從約里奧·居里夫人深造放射化學。解放初期,周恩來號召國外留學生回國參加祖國建設。楊承宗正好完成學業,兩次拍電報給先期回國的物理學家錢三強,要求回國,報效生他養他的祖國,實現自己崇高的理想。臨行前,約里奧·居里先生對他說:「你回去告訴毛澤東,你們要反對原子彈,就必須有自己的原子彈。原子彈也並不是那麼可怕,原子彈的基本原理也不是美國人發明的。」約里奧·居里的話語不多,但充滿了鼓舞的力量。他相信自己的學生,也相信中國可以而且一定會製造出原子彈。約里奧·居里夫人還將親手製作的10克含微量鐳鹽的標准源送給楊承宗,在核研究方面給予中國具體的幫助。

1955年初,中國發展原子能事業的決策工作開始了。周恩來約見錢三強、李四光和劉傑等人,詳細詢問了中國核科學的研究人員和設備、資源等情況,還向他們了解發展核能技術所需要的條件等。

政治局經過討論,通過了原子能發展計劃,代號為「02」。

1949年11月1日,南京中央研究院與北平研究院合並,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中國政府邀請海內外華人科學家幫助創建現代化的科研機構。科學院以外的一些學術團體,如中國物理學會,也積極參加研究工作。該學會約有570名成員,其中包括10名積極從事核科技研究的科學家,他們是錢三強、王淦昌、彭桓武、何澤慧、趙忠堯、鄧稼先、朱洪元、楊澄中、楊承宗、戴傳曾。在以後的幾年裡,一些在國外學習、工作的科學家,如張文裕、汪德昭、王承書、李整武、謝家麟等也陸續回到祖國;還有原來分散在各高校工作的朱光亞、胡濟民、虞福春、盧鶴紱、吳征鎧、周光召等都被組織起來了。

1950年上半年,中國科學院重新組建其下屬的各研究所,新成立了一些,研究機構,近代物理研究所就是其中之一,吳有訓、錢三強分別擔任該研究所的所長和副所長。6月,這些學術帶頭人決定重點開展原子核研究。中國政府也要求外交部有選擇地邀請一些外國專家訪問中國,幫助中國進行建設,其中包括科學技術現代化建設。在以後的幾年裡,核物理研究繼續被列為國家的研究重點,並支持近代物理研究所從事這一領域的研究工作。同時,加速培養這方面的專門人才,逐步形成一支比較強大的骨幹隊伍。

同年,經周恩來同蘇聯駐華大使尤金多次談判,蘇聯政府正式通知中國政府,在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提供一座7000千瓦的重水型實驗反應堆和直徑為12米的迴旋加速器,並接受科學技術人員去蘇聯實習。

1956年4月,周恩來對當時擔任軍委總幹部部第一副部長的宋任窮說,要從軍隊里調一個中央委員出來加強地質戰線。宋任窮思考了兩天,毛遂自薦,對周恩來說:「就把我調出來吧。」周恩來在1956年7月向中央作的《關於原子能建設問題》的報告中,提出成立「原子能事業部」的建議。毛澤東同意周恩來的意見。1956年11月,國務院正式提交一屆人大常委會議通過,決定成立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年2月改為第二機械工業部),任命宋任窮為部長,副部長是劉傑、劉偉、雷榮天、錢三強,後來又增加了袁成隆。

從此之後,中國的原子能發展事業正式踏上了征途。

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由於中蘇關系破裂,中國「大躍進」政策失誤和國內自然災害的影響,國民經濟進入嚴重困難時期,尖端武器的研製該「下馬」還是「上馬」的議論越來越多,越來越公開化。有人認為,國家處於特別困難的時期,肚子都填不飽,就不要花那麼多錢去搞一時看不見摸不著的尖端武器了,原子彈、導彈的研製工作應該停止。有人認為,原子彈、導彈應該搞,但是國家現在太困准,尖端武器的研製工作應該放慢速度。

陳毅說:「即使當了褲子,也要把原子彈搞出來。」

中央專委在周恩來主持下,3年內召開9次會議,卓有成效地組織了原子彈、導彈研製工作中的協作攻關等問題。

為了給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起一個代號,物理學家朱光亞提議並經核武器研究所所長李覺同意,把蘇聯來信拒絕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的日期——1959年6月,作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即「596」。

中國研製核武器勝利在望,少數大國為了保持核壟斷的地位,不願看到中國擁有核武器,想方設法進行阻撓和破壞。

在美、英、蘇三國聯合遏制中國進行核試驗的大背景下,中國的科技專家們努力工作,發憤圖強,在核武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到1964年夏天,我國終於全面突破了原子彈技術難關,取得了原子彈研製方面的巨大成就。

可疑的設施是一個能夠在兩個月內投入使用的核試驗基地。」根據這一情報,美國國務卿臘斯克發表了一個特別聲明:「中國將在最近進行一次核爆炸試驗。」美國的情報雖然准確,但它是無法阻擋住中國進行核試驗的步伐的。

1964年8月初,中國第一顆原子彈開始總裝。

9月1日,核試驗預演結束。當時傳來消息,國外可能有人正在策劃對中國的核設施進行破壞,以阻止中國掌握核武器。這樣,何時爆炸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便更加緊迫地提到中共中央和中央專委會的議事日程上來。為此,周恩來於16、17日兩天主持召開中央專委會第九次會議,聽取張愛萍、劉西堯關於原子彈預演情況的匯報,綜合分析國際形勢,慎重研究正式試驗的時機。周恩來綜合大家意見,提出兩個方案:一是早試,將在本月下旬下決心;一是晚試,先抓三線研製基地的建設,選擇機會再試。他說:「我們要設想一下原子彈炸響後的情況,再決定爆炸試驗的時間,國慶前下決心。」周恩來本人傾向於早試。無論早試還是晚試,准備工作不能有絲毫鬆懈。至於核試驗的具體時間,待報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毛澤東做最後決定。

9月21日,周恩來致信毛澤東,請示爆炸的時間。當晚,毛澤東在信上批示:「已閱,擬即辦。」

9月22日,周恩來在毛澤東、劉少奇等參加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上匯報了首次核試驗的准備工作和中央專委會的試驗方案。會議做出了早試的明確決定。

9月23日,周恩來召集賀龍、陳毅、張愛萍、劉傑、劉西堯等開會,傳達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的決定。他興奮地向大家說:我向毛主席和少奇等同志作了匯報,他們同意第一方案。原子彈的確是嚇人的,主席更大的戰略想法是,既然是嚇人的,就早響。這樣,任務更重了,不是更輕了。試驗的時間看來需在20天以後了。10月有4次好天氣,中旬可能趕上也可能趕不上,還有下旬一次;11月上旬還有一次,到11月下旬就不好了。要把風向、放射性微塵飛散距離詳細計算,搞出資料。原子彈響了,影響就大了。萬一不響;後果如何,還要找參加核試驗的專家進行專門研究。

周恩來還指出,為了防備敵人萬一進行破壞,由總參謀部和空軍研究,做出嚴密的防空部署;由劉傑負責組織關鍵技術資料、儀器設備的安全轉移;由陳毅組織外交部進行對外宣傳工作的准備;張愛萍、劉西堯趕赴試驗現場組織指揮;除我和賀龍、羅瑞卿親自抓以外,劉傑在北京主持由二機部、國防科委組成的聯合辦公室,負責北京,與試驗場的聯絡;要規定一些暗語、密碼。他還鄭重地叮囑:「一定要保護好我們自己的專家,東西要轉移保存下一部分。不是破釜沉舟,一錘子買賣。」

盡管進行了這樣周到細致的准備,但仍有相當的風險。萬一試驗失敗,消息泄露,將造成不利影響。為了絕對保守原子彈試驗的秘密,周恩來對與會人員規定了嚴格的保密紀律。他說:「希望你們對家裡人也不說,不要一高興就說出去。鄧穎超同志是老黨員、中央委員,不該說的我不向她說。任何人不該知道的,不要知道。」他還對後到會的陳毅說:「你可不能講啊!」陳毅知道周恩來是提醒他在以外長身份接待外賓時不能說了出去。他操著四川口音爽快地回答:「我不講哇!」

張愛萍和劉西堯返回西北核試驗現場,將周恩來的指示傳達給現場上萬人員。周恩來以身作則的表率行為,使大家受到深刻的教育,有效地保證了第一次核試驗沒有發生一起泄密事件。

根據氣象情況,周恩來將核爆炸的零時選定為1964年10月16日巧時,並得到了毛澤東的批准。當基地的人們知道這個確切的時間後,他們想起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基地有一個姓楊的技術員,在1964年10月1日國慶節的前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當他醒來後,沖出帳篷;大喊道:「黨中央已經審定通過爆炸時間了!」當別人問他是怎麼回事時,他激動地喊著:「我夢見黨中央已經確定了爆炸時間,它包括3個『十五』。」

當時無人能說得清楚,這3個「十五」究竟代表什麼意思。現在這個夢有了比較能夠自圓其說的解釋:第一個「十五」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5周年;第二個「十五」表示從10月1日起往後數15天即10月16日;第三個「十五」表示原子彈將在那天的15時爆炸。

也許是純屬巧合,也許是後人的編排。不管這個夢是真是假,它已經成為中國核武器發展史上的一段趣話了。

10月14日13時,原子彈靜卧在鐵塔上那個純金屬構造的銀灰色小屋裡。這個鐵塔由8467個構件組成,高102米,重70噸,在耀眼的金色陽光輝映下,傲然挺立。

10月15日15時,有關技術人員完成了原子彈核心部件的裝配和幾道關鍵的工序。現場總指揮張愛萍帶領技術人員作最後一次檢查。離開鐵塔時,他有點戀戀不舍,便取下相機,想拍張照片留念,但又考慮到現場不準個人拍照,自己不能違例,他就沒有拍照,沒有留下自己在那偉大的歷史時刻的身影。當將軍後來回顧當時的情景時,仍然感到有點遺憾。

圍著鐵塔,在約60公里的范圍內,呈放射狀地擺列著近百項效應工程和實物:飛機、軍艦、大炮、坦克、裝甲車、橋梁、鐵路、戰時工事和民用樓房,還有馬、狗、猴於、老鼠、種子以及各種測試儀器設備等。真像一個大幹世界,應有盡有。

羅布泊戎裝待命,靜候震撼世界的庄嚴時刻。

10月16日凌晨6時30分,一切不必要留下來的人員撤離現場。現場指揮所設在離爆心23公里外的孔雀河畔的山坡——「721」高地,指揮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核試驗。

下午,李覺、張蘊鈺和兩位工程師最後一次來到塔上,安裝了電引線,做了最後一次檢查。當他們在離爆炸零時前50分鍾回到地面時,周圍的人們關心地詢問他們為什麼比預定的時間晚下來4、5分鍾,李覺回答:「我一定要親自確認沒有任何的差錯。」

接著,他們撤離到現場指揮所,李覺把塔的也控裝置的鑰匙交給了控制室的領導。採取這一安全措施,是為了保證原子彈不能被爆炸塔附近的任何人引爆。這也是爆炸前最後時刻的一個檢查環節。

總指揮部的電話全天24小時與北京總理辦公室的電話接通,張愛萍最後一次報告說:「總理,安裝工作已經結束,一切順利,請指示。」

周恩來平靜地說:「預祝你們成功!」

張愛萍發出最後指令。

在主操縱員讀秒到達零時,「起爆」命令發出的一瞬間,只見羅布泊大漠深處出現一道紅色的強烈閃光;緊接著,騰空而起一個巨大的火球,猶如出現第二個太陽,天空和大地被照得一片通紅;爆炸形成的蘑菇雲不斷上升擴張;稍後,一陣驚天動地的巨響震耳欲聾,好像要把蒼穹撕裂似的。

這時,試驗現場歡聲雷動,全體參試人員激動萬分,熱淚盈眶,互致祝賀。

15時4分,張愛萍眼望高聳藍天的蘑菇雲,問王淦昌:「這是一次核爆炸嗎?」

王淦昌肯定地回答:「是的!」

然後,張愛萍給北京的二機部打電話:「請找劉傑同志。」

在二機部原子彈試驗辦公室里,劉傑正和幾名幹部焦急地等待著。電話鈴突然響了,接電話的同志太緊張了,以至把話筒掉到了桌子上。劉傑一把撿起來,聽到張愛萍激動的聲音:「請報告周總理和毛主席,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了!」

「再說一遍。」

「原子彈爆炸了,已經看到了蘑菇雲!」

「我馬上報告!」接著,劉傑抓起了專用電話:「我是劉傑,請周總理講話!」

「我是周恩來!」

「總理,張愛萍同志從試驗基地打來了電話,原子彈已經爆炸了,看到了蘑菇雲!」

「好,我馬上報告毛主席。」

幾分鍾後,周恩來給劉傑回電話:「毛主席指示我們,一定要搞清是不是核爆炸,要讓外國人相信!」

劉傑立刻把毛澤東的指示傳達給張愛萍。張愛萍回答說,這確實是一次核爆炸,這一點已經被充分證明了。

這時,劉傑不由自主地開始抖動,他又給周恩來打了電話:「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已經爆炸成功。這是一次成功的核試驗!請黨中央和毛主席放心。」

張愛萍向周恩來報告後,隨即趕赴爆區,檢查爆後的各種效應情況。兩個多小時後,張愛萍、劉西堯等簽發一份經多方專家認定的關於原子彈成功爆炸的報告,將它電告毛澤東、周恩來、林彪、賀龍、羅瑞卿:確實實現了核爆炸,威力估計在2萬噸TNT當量以上。

張愛萍這位儒將詩興大發,懷著喜悅的心情,欣然吟出《清平樂·我國首次原子彈爆炸成功》一詞:東風起舞,壯士千軍鼓。

苦鬥百年今復主,矢志英雄伏虎。

霞光噴射雲空,騰起萬丈長龍。

春雷震驚寰宇,人間天上歡隆。

是啊,這一歡隆的歷史時刻終於來到了!

1964年10月16日傍晚5時,周恩來陪同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鄧小平、董必武、彭真、李富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接見3000多名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演職人員。他滿面春風地向大家宣布:「同志們,毛主席讓我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在國內,中國人民充滿了民族自豪感,對國防力量的增強歡欣鼓舞;在國外,友好國家和團體認為,中國有了原子彈,顯示了自力更生的威力,是亞洲歷史上的一個輝煌功績。

『玖』 那位高人能說一下北京科技大學哲學研究生的一些情況

北京科技大學2007年碩士生初試參考書目

考試科目 參考書目
101政治理論 教育部指定教材
111單考政治 哲學與時事 (哲學70%時事30%)
199MBA聯考綜合能力 MBA指導委員會指定教材
201英語 教育部指定教材
202俄語 教育部指定教材
203日語 教育部指定教材
210單考英語 《本課程均為水平考試》 不依據任何一教科書命題
211單考俄語 《本課程均為水平考試》 不依據任何一教科書命題
212單考日語 《本課程均為水平考試》 不依據任何一教科書命題
213日語(二外) 《中日交流標准日本語》初級上、下冊 人民教育出版社
214俄語(二外) 《大學俄語簡明教程》 (二外用)(1995年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張寶鈴、錢曉蕙主編
215德語(二外) 《大學德語》 (一、二冊) 高等教育出版社
216法語(二外) 《簡明法語教程》 商務印書館 孫輝
217德語 《本課程均為水平考試》 不依據任何一教科書命題
299MBA聯考英語 MBA指導委員會指定教材
301數學一 教育部指定教材
302數學二 教育部指定教材
303數學三 教育部指定教材
304數學四 教育部指定教材
306西醫綜合 教育部指定教材
307中醫綜合 教育部指定教材
311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 教育部指定教材
401普通生態學 《普通生態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 尚玉昌
402控制工程基礎 《自動控制原理簡明教程》 科學出版社 ,2003 胡壽松主編
403科學技術概論 《科學技術概論》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版 胡顯章、曾國屏主編
404物理化學A 《物理化學》 冶金工業出版社 梁英教
405普通地質學 《普通地質學》 ,1995年 地質出版社 夏邦棟
406結晶學與礦物學 《結晶學與礦物學》 (第3版) 地質出版社 潘兆櫓
407傳輸原理 《冶金傳輸原理》 冶金工業出版社 張先耀
408化工原理 《化工原理》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譚天恩
409冶金物理化學 《冶金物理化學》 冶金工業出版社 張家芸 和《物理化學教程》 冶金工業出版社 郭漢傑
410運籌學 《數學規劃及其應用》 冶金工業出版社 (第二版),2003,范玉妹等
411傳熱學 《傳熱學》 冶金工業出版社 周筠清 ;
《傳熱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楊世銘
412微生物學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 北京科技大學講義 林海
413材料力學C 《材料力學上冊、下冊第 10、11、12、14各章》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劉鴻文主編
414金屬學 《金屬學》 冶金工業出版社 宋維錫
415電路及數字電子技術(電路70%,數字電子技術30%) 《電路一、二》 (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邱關源;
《數字電子技術基礎》 清華大學出版社或高等教育出版社 閻石主編
416計算機組成原理及數據結構(各佔50%) 《計算機組成原理》 (修訂版) 電子工業出版社 俸遠禎;
《數據結構(C語言)》 清華大學出版社 嚴蔚敏
417模擬電子技術與數字電子技術基礎 《模擬電子技術基礎》 高等教育出版社 童詩白主編,清華大學電子學教研組編 ;
《數字電子技術基礎》 高等教育出版社 閻石主編,清華大學電子學教研組編
418設計基礎(包括:設計思維,創意,表現技法,設計素描) 《設計素描》(包括:設計思維、創意、技法、素描 ;自備設計用品和1#不透明繪圖紙)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孔繁強
419細胞生物學 《細胞生物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翟中和等編
420通信原理 《通信原理》 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 周炯磐等 ;
《通信原理》 國防工業出版社(第5版) 樊昌信等
421浮選原理 《選礦學》 (第四篇,浮游選礦) 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 謝廣元主編
422材料力學D 《材料力學》 (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劉鴻文主編
423微生物學 《微生物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沈萍主編
424管理學與經濟學基礎 《經濟學教程》 經濟管理出版社 (第二版) 闞宏、呂殿平;
《管理學教程》 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二版) 戴淑芬等
425高等代數 《高等代數》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學數學系幾何與代數教研室代數小組
426理論力學A 《理論力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哈工大編
427思想政治教育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邱偉光、張耀燦主編
428綜合科技史 《科學的歷程》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7年 吳國盛;
《中國科學技術史稿》 科學出版社,1982年,杜石然
429計算機基礎 《計算機網路技術及應用》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5年1月版 曹耀欽等;
《C++程序設計》 人民郵電出版社,2005年2月版 鄧振傑主編
430普通教育學 《現代教育論》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黃濟、王策三
431礦山岩石力學 《岩石力學與工程》 科學出版社 蔡美峰 ; 或其他本科生岩石力學課本
432環境規劃與管理 《環境規劃與管理》 科學出版社 ,2005年 尚金城
433無機化學 《無機化學》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連理工大學編
434流體力學 《流體力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張邊影
435有機化學B 《有機化學》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胡宏紋
436結構力學 《結構力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朱慈勉主編
437地質學 《地質學》 (第3版第一篇) 冶金工業出版社 徐九華等
438滲流力學 《滲流力學》 石油工業出版社 葛家理主編
439信號系統與數字電路(信號系統佔50%;數字電子佔50%) 《數字電子技術基礎》 高等教育出版社 閆石 ;
《信號與系統》 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 奧本海姆(著),劉樹棠(譯)
440社會學研究方法 《社會研究方法教程》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第三次印刷 袁方
441行政管理學 《公共行政學》 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4年第2次印刷 張康之編著
442工程流體力學 《流體力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張邊影主編
446文物保護基礎 《文物學》 學苑出版社, 2005年 李曉東
447安全原理 《安全科學原理》 化學工業出版社 金龍哲、宋存義
449自動檢測技術(自動檢測技術佔60%;過程參數檢測佔40%) 《檢測技術及應用》 計量出版社 張朝輝
450電工技術 《電工學》上、下冊 高等教育出版社 秦曾煌
452社會學 《社會學教程》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7年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學教程》編寫組
456水處理原理 《廢水處理的原理與工藝》 北京科技大學講義 孫體昌
458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政治經濟學教程》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版 吳樹青顧問,逄錦聚,洪銀興,林崗,劉偉主編
460岩石力學 《岩石力學與工程》 科學出版社 蔡美峰主編
461現代生產管理 《現代生產管理》 人民大學出版社 汪星明
471工程熱力學 《工程熱力學》 高等出版社 沈維道 ;
《工程熱力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華自強
472中國文論史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 (上、下)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版 張少康等
474綜合英語 《英語國家概況》 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 余志遠主編 ;
《英國文學簡史》(修訂版) 河南人民出版社 劉炳善主編;
《美國文學簡史》(第二版) 南開大學出版社 常耀信主編;
《語言學教程》(2001版) 北京大學出版社 胡壯麟主編
475固體物理 《固體物理學》上、下冊 上海科技出版社 方俊鑫、陸棟 ;《固體物理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黃昆、韓汝琦;《固體物理導論》 科學出版社 基特爾(楊順華譯)
476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上冊 科學出版社 曾謹言 ;《量子力學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周世勛
477綜合考試(合同法40%;知識產權法40%;民事訴訟法20%) 《知識產權法》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0年第2版 劉春田;
《合同法》 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3版 崔建遠;
《民事訴訟法》(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1 江偉
610單考數學 《考研數學教程》第一 ,二冊 氣象出版社 秦明達等
612普通物理 《力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漆安慎、杜嬋英 ;
《熱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椿、章立源、錢尚武;
《電磁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趙凱華、羅蔚茵;
《光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姚啟均
613數學分析 《數學分析》上、下冊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第三版 華東師范大學數學系;
《數學分析》(上、下冊) 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 歐陽光中編
614歷史唯物主義 《唯物史觀通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林泰主編
615普通心理學 《普通心理學》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版 彭聘齡
616中國古代史 《中國史綱要》 人民出版社, 1994年 翦伯贊
617晶體光學 《晶體光學》 地質出版社 李德惠
618基礎英語 《本課程為水平考試》 不依據任何一教科書命題
619普通化學 《普通化學》 (第五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浙江大學編
620民法學 《民法》 (第二版)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第2版 王利明
621管理學原理 《管理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周三多主編、陳偉明副主編
623文藝學原理 《文藝學導論》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2年10月版 吳中傑
624設計理論(包括:工業設計概論,人機工程,設計史) 《人機工程》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丁玉蘭 ;
《工業設計概論》 機械工業出版社 程能林;
《工業設計史》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何人可
625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上、下冊)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肖前主編
626科學技術史 《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系》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年版 W.C.丹皮爾著,李珩譯
627物理化學B 《物理化學》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傅獻彩
628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生物化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鏡岩等 ;
《現代分子生物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朱玉賢編著
629分析化學 《分析化學》 (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武漢大學
630社會學理論 《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年版 鄭杭生,《國外社會學理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劉少傑

『拾』 中國海洋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我是中國海洋大學大三一個學生,中國海洋大學作為全國有名的985大學,走出過很多各方面的人才。不過大家絕對想不到:我們不止在學術研究方面有亮眼的成果,即使是在運動方面,我們也同樣是人才輩出。在這里我必須要介紹兩個巾幗英雄,她們分別是中國女子射箭隊的領軍人物——張娟娟和國內女子拳擊75公斤級一姐——李倩。


張娟娟和李倩的成功不僅僅來自於她們對體育的熱愛,更來自於她們堅持的日日夜夜的訓練和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的精神。這些寶貴的精神品質為她們帶來了成功,更為祖國帶來了榮耀,因此這也是我們海大學子的追求,我們不光是為了自己的未來在奮斗,更要為了祖國的未來而拼搏努力。我們也秉承著這頑強拼搏的精神,牢記這「海納百川,取則行遠」的校訓,向這些成功的校友前輩們看齊。希望大家不要拘泥於學習上的成績,我們對於其他領域的人才一樣歡迎啊!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