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地質局
⑴ 海南島海水養殖對海岸帶地質環境的影響
徐忠勝 薛桂澄 夏長健
(海南省地質調查院,海口570206)
摘要:海南島沿海灘塗資源豐富,發展海水養殖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本文結合海南島沿海地區海水養殖的發展狀況、經濟效益、養殖方式及發展趨勢,分析海水養殖所引發的環境地質問題,對紅樹林和青皮林的危害;研究海水養殖導致海防林破壞、海岸帶環境污染(海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及咸化)、水土流失、土地荒化(沙化)、港灣淤積、土地鹽鹼化、海岸侵蝕及礦產、旅遊資源破壞的原因,提出海水養殖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幾點建議及相應對策。
關鍵詞:海岸帶;海水養殖;地質環境;環境保護
1 海岸帶地形地貌
海南島位於東經108°37′~110°03′、北緯18°10′~20°10′之間,海岸帶為海岸線往陸地方向10~20km的陸域范圍內,面積約9154km2(見圖1)。
1.1 海岸類型及分布
海南島海岸線曲折,有68處港灣,岸線總長1528km。分布有泥岸、砂岸、岩岸、生物海岸等四種類型海岸。按其特徵可分為三段:北段從儋州市西面的白馬井至文昌市東面的清瀾港,主要為火山岩(玄武岩)台地的海蝕堆積岩岸,在南渡江出海口、海口灣、東寨港等局部地段為砂質、泥質海岸;東段由文昌市東寨港至三亞市榆林港,主要為由溺谷演變而成的小港灣式堆積地貌砂岸、泥岸,此外,在報虎角、銅鼓蛉、南灣猴島、分界蛉等局部地段分布有岩岸;西段從三亞市榆林港至儋州市白馬井,多為沙堤圍繞的海積階地砂岸,在三亞的梅山、昌江的昌化港以北等局部地段為岩岸。
1.2 海岸帶地貌
東北部文昌市境內主要為海積平原,地勢低平,標高一般5~20m;北部海口—洋浦地區主要為玄武岩台地,地形略有起伏;洋浦往西到海頭為海積平原;從海頭往南至樂東的九所為濱海平原;從九所往東至三亞為岩漿岩丘陵區;三亞往北東至陵水為沿海平原-丘陵區;從陵水往北至萬寧為岩漿岩丘陵區。總體上,北部海岸帶主要為平原、台地,地勢低平;東、南、西部主要為平原、丘陵,地勢起伏較大,最大標高為陵水蒙水嶺841m。
眾多的海灣、濱海平原、砂堤砂地以及清澈的海水、較高的水溫,為發展海水養殖創造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條件,特別是本島西部沿岸水域,風浪較小,灘塗面積廣闊,是發展海水養殖的理想場所,同時具有適養品種多,養殖品種生長快的特點。目前適宜養殖的近5萬km2的淺海海域僅利用了8483km2,海水養殖業的發展潛力巨大。
2 海水養殖業的發展概況
2000年全省海水養殖面積14526公頃,產值18.89億元。根據養殖方式不同,可分為網箱養殖和池塘養殖兩大類。網箱養殖主要為魚、貝類,池塘養殖主要為對蝦類。2000年全省對蝦養殖面積7759公頃,占海水養殖面積的53.4%,平均單產2997千克,總產值11.25億元,占海水養殖產值的60%;在海水養蝦中,高位池養蝦面積1486公頃,占海水養蝦面積的19.2%,平均單產6345千克/公頃。低位池養蝦的平均單產為2204千克/公頃,僅為高位池的35%。對蝦養殖業已成為我省海水養殖的主體產業,而高位池養蝦又成為對蝦養殖的主導產業。
4 建議與對策
海南島具有漫長的海岸線、砂質海岸和海灣,淺海灘塗資源豐富,陽光充足,水溫高,具備大規模發展海水養殖業的獨特地理條件。在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的同時,應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做到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本文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與對策。
(1)科學規劃、嚴格控制。目前全省及三亞、文昌的海洋區劃(規劃)和萬寧市的蝦業發展規劃,都還是粗線條的,沒有對很多生態環境問題進行科學的論證,還不能作為實施養蝦計劃的最終依據。因此,必須編制詳細規劃,在詳細規劃中,應綜合考慮林業、旅遊、海洋、環境、礦產、工業、農業、港口以及養殖業中的現在及未來發展的相互關系和影響,進行必要的模式計算和分析,明確提出養殖布局、廢水的處理方法、處理強度、排污方式、排污口和取水點的位置、污泥處置,以及防風固沙的對策等可行方案。要把全海南島當作一個整體,從戰略上、從動態上,開展我省海水養殖業的環境影響評價,為我省海水養殖業規劃提供技術依據。
(2)規范建設、規模開發。積極引導企業、農村集體進行海水養蝦的規模開發,集約發展,鼓勵公司加農戶,村集體加農戶的合作開發方式,減少農民、個體戶的無序開發活動。
(3)嚴禁在自然保護區和生態敏感區挖塘搞養殖。在自然保護區內的蝦塘要堅決退塘還林。對飲用水和農田產生污染的蝦塘,必須停產治理,凡不能取得滿意治理效果的也必須退塘還林。
(4)要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嚴肅查處環境違法案件,必要時對一些破壞生態的案件進行曝光,警示教育。
(5)加大環境資源的監管力度。合理安排對蝦塘的排水方向,嚴格控制養殖廢水排放量、污染物總量及濃度。對養殖廢水足額徵收排污費。要加強巡邏,並發動群眾舉報,堅決剎住擅自挖塘養殖的違法行為。
(6)加強海水養蝦的科研開發,提高污染防治能力。引導並鼓勵和促進養殖知識與技術更新,採用少用水、少用葯、少換水、少排放的技術,選用抗病品種,在飼料中增添植物蛋白質等,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環境。要實施科學輪養、混養模式。通過蝦、蟹輪養,充分利用對蝦耐高溫、青蟹耐寒的季節優勢,有效防止兩造重養造成的病害。另外,在飼養青蟹時,混養江蘺,一方面利用江蘺來分解和吸收螃蟹排泄物和殘留投料,有效地克服水質污染問題,另一方面,又可充分利用蝦塘,提高蝦塘單位產值。引進過濾海水防病養蝦系統,使用抽取過濾後的清潔海水養蝦,從而克服高位養蝦和海水加淡水養蝦等模式存在的環境污染、養蝦周期長和經濟效益偏低等缺點。
(7)加強養殖全過程的產品質量保證,引導發展綠色海產品。
(8)強化公眾參與,加大宣傳力度。強化生態保護公眾參與,接受公眾監督,特別是對涉及農民土地等切身利益的海水養蝦項目,通過廣泛和有效的公眾參與,合理利益分配,減少負面影響,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加強宣傳教育,不斷增強廣大幹部群眾的可持續發展觀點,提高人們的法制意識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參考文獻
[1]龐義春等.廣東省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海南島岸段工程地質報告.廣東省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大隊地質礦產專業隊,1986
[2]龐義春等.廣東省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海南島岸段水文地質報告.廣東省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大隊地質礦產專業隊,1986
[3]趙達迎,林化等.海南島海岸帶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報告.海南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2004
[4]岳平,符致欽.海南島海岸帶(典型區)生態環境現狀調查報告.海南省國土資源廳,2002
Influence of Mariculture on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oastal Zone Hainan Island
Xu Zhongsheng, Xue Guicheng, Xia Changjian
( Hain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Haikou 570206)
Abstract: Coastal beaches' resource is rich in Hainan island , developing seawater breeding has exceptional advantage,this text combines coastal area seawater breeding ' developing conditions, economic benefits, the way of breeding and developding tendency in Hainan island, analyses the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problems, harms to red woods and green leather forest brought by seawater breeding; studing the reasons of sea defencing forest'damage , coast tap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eawater pollution, underground water pollution and salty melt) , water and soil' erosion and land wasteland melting (desertification) , harbour silting up , land salinization, coast erosion and minerals and travel resource' damage caused by seawater breeding, putting forward a few suggests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of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seawater breed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
Key words: Coast tape; Seawater breeding; Geological enviroment; Environment protections
⑵ 海南羊角嶺水晶礦床
(一)地質概況
該礦床位於南嶺次級東西向構造帶與北東向構造帶的復合部位。
礦區地層主要為寒武系陀烈群的一套變質岩,主要岩性為長英脈混合質黑雲片岩、黑雲母混合岩、斑狀混合岩和混合花崗岩。在這套變質岩中夾有扁豆狀、透鏡狀大理岩。
礦區構造簡單,以斷裂為主,主要有兩組:一組是北北東向斷裂,它除控制屯昌花崗閃長岩體的生成外,也是礦區矽卡岩和含晶石英脈的主要控制構造,本礦區多數矽卡岩和含晶石英脈的走向為北北東(圖21-1);另一組為東西向斷裂,主要是幾條高角逆斷層,一些次級斷裂則控制著含晶石英脈的走向。變質岩中片麻理的走向以近東西向為主,說明成礦前本區就存在著南北向擠壓應力。
圖21-1 羊角嶺矽卡岩水晶礦床地質圖(據廣東省地質局海南地質隊六分隊,1975)
本區岩漿岩主要為海西期屯昌花崗閃長岩岩體。角閃花崗閃長岩屬屯昌岩體西部的邊緣相,岩石灰白色,中細粒花崗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為斜長石、鉀長石、石英、黑雲母、角閃石等,副礦物有磁鐵礦、鋯石、榍石、磷灰石、金紅石、鈦鐵礦等。部分黑雲母呈假六邊形重疊堆積是其典型的岩性特徵。岩體與陀烈群變質岩在平面上呈港灣或半島狀接觸,矽卡岩水晶礦床就產於該岩體的西部接觸帶上。
(二)矽卡岩特徵
矽卡岩呈星群狀產於花崗閃長岩與變質岩的接觸帶上或其附近(圖21-1)。產於接觸帶上的矽卡岩多呈倒葫蘆狀或筒狀,規模較大;產於花崗閃長岩中的內矽卡岩,多呈筒狀或脈狀等,規模次之;產於混合岩和片麻岩中的外矽卡岩,多呈筒狀或透鏡狀,規模相對較小。矽卡岩組成礦物主要是石榴子石,其次是綠簾石、透閃石、陽起石、石英、方解石、綠泥石,局部見少量符山石和硅灰石;伴生金屬礦物主要是黃鐵礦、輝鉬礦,其次是閃鋅礦、黃銅礦和鏡鐵礦等。石榴子石有均質和非均質兩種,其中後者分布普遍且常包裹前者,可見後者生成晚於前者。脈狀矽卡岩以非均質石榴子石為主。
矽卡岩在平面上自中心向外大致有下列分帶趨勢:石榴子石矽卡岩→綠簾石化石榴子石(或透輝石)矽卡岩→富石英綠簾石矽卡岩→圍岩(片麻岩、混合岩或花崗閃長岩)。
(三)含晶石英脈地質特徵
含晶石英脈大多呈樹枝狀、不規則透鏡狀或脈狀產於矽卡岩中,粗粒單礦物石榴子石矽卡岩中石英脈分布密集,而細粒緻密塊狀、礦物組成復雜的矽卡岩中石英脈則較稀疏。石英脈明顯地受裂隙控制。當其受多組構造裂隙控制時,則呈網脈狀。在石英脈交叉膨大或尖滅處,往往都有晶洞產出(圖21-2)。
圖21-2 矽卡岩水晶礦床剖面圖(據原地質部第一礦產公司六五三地質隊)
石英脈的類型有純石英脈、綠簾石石英脈和碳酸鹽石英脈。本礦區以純石英脈為主。純石英脈多產於粗粒單礦物石榴子石矽卡岩中。綠簾石石英脈和碳酸鹽石英脈多產於矽卡岩邊部。
⑶ 海南島海岸帶變化與城市地質環境保護研究
丁式江1 徐忠勝2 吳國愛2
(1.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海口;2.海南省地質調查院,海口570206)
摘要:本文評述海南島海岸帶形態特徵,對岸線的侵蝕、淤積作了對比研究,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研究了海岸地質環境變化引發的紅樹林退化、土地沙化、淺層地下水水質惡化等環境地質問題。研究了海南島主要城市的地質環境特徵,城市規劃發展過程中應注意或易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提出了海岸帶及城市地質環境保護的建議。
關鍵詞:地質環境;海岸帶;城市;海南島
海南島是我國最大的熱帶島嶼,陸域面積33920km2,海岸線長度1528km,大小海灣84個。本文海岸帶是指平均海平面向內陸10km的范圍,面積9230km2(見圖1)。海岸帶是海南島經濟最發達的區域,居住著全島60%以上的人口,海南省的省會城市海口市、著名旅遊城市三亞市、化工基地東方市、洋浦開發區等均分布於海岸帶上。經多年的自然條件的演變及人類社會的開發利用,海岸帶及主要城市的地質環境已有了明顯的變化,因此研究海岸帶及主要城市地質環境的變化,提出保護建議,是一項急迫的任務。
1 海南島海岸帶特徵及其變化
海南島海岸特徵主要體現在海岸類型與地貌類型上。
1.1 海南島海岸帶特徵
海南島海岸帶呈環形分布,海岸線曲折綿長、形態復雜多變,海岸類型有砂岸、岩岸、泥岸、生物海岸,其中岸線的64%為砂岸。海南島具有典型的熱帶海岸特徵,潮間帶內有紅樹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全省現有紅樹林面積4300公頃,以東寨港和清瀾灣分布面積最大。珊瑚礁岸線長717km,主要分布於文昌市、瓊海市、三亞市。海岸地貌有山地、丘陵、台(階)地、平原,海岸地貌以平原地貌為主,面積4898km2,占海岸帶面積的53.5%,其次為台(階)地地貌,面積3054km2,占海岸帶面積的33.4%。
由於自然條件及海洋動力作用的不同,海南島海岸帶分為北部、東部、南部、西部海岸4段。北部海岸從臨高縣的臨高角到文昌市的木蘭頭之間;東部海岸從木蘭頭到陵水縣黎安港之間;西部海岸從鶯歌海以北到儋州市之間;南部海岸位於陵水縣黎安港到鶯歌海之間(見圖1)。
1.2 海岸帶變化
海南島海岸帶的變化體現在海岸線的變遷及地質環境的變化。
1.2.1 海岸線的變遷及其成因
1.2.1.1 海岸線變遷
海南島原始海岸大多為山地丘陵組成的基岩港灣岸,而後隨著海岸的侵蝕堆積過程,有些地區發育了沙壩堆積岸,使全島海岸具有海蝕—海積型的特點並且兩類海岸交錯分布。對全島海岸線的變化採用了遙感解譯、不同時段地形圖的海岸線對比及實測的方法進行研究,得出了海岸侵蝕與淤積的變化。
圖1 海南島海岸帶范圍圖
(1)海岸侵蝕
全島侵蝕岸線長度約為218.77km,尤其是東部和西部沿海侵蝕作用更加強烈(見表1)。
比較嚴重的侵蝕岸段有東部文昌市的清瀾灣、東郊、萬泉河河口,北部海口市的海甸島、後海、新海角、澄邁縣玉包角,西北部的洋浦灣、西部的八所灣及南部陵水黎安岸段。典型侵蝕岸段文昌市東郊的邦塘灣,經10年觀測海岸線後退200m,平均年侵蝕速率達到了20m(見圖2)。
萬泉河河流入海口沙堤壩形狀發生了了明顯的變化,1991北沙堤長1.6km,寬1.2km,南沙堤寬1.2km,至2001年,北部沙堤已完全消失,河口由原來180m寬變成510m寬,南部沙堤寬度變為480m,比1991年凈減720m,同時由於受到海水的侵蝕,沙堤向東偏移360m(圖3)。
寧遠河河流入海口處發生侵蝕現象,河口地貌發生巨大的變化(圖4),通過兩期影像對比發現,1991~2001年期間,海岸向內地侵蝕了300m,年均侵蝕30m;河漫灘被海水淹沒1.4km2。
表1 海南島主要侵蝕岸段統計表
1.2.2.8 城市地下水環境問題
海南島主要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都曾遭遇地下水環境問題。地下水曾是城市初期生活、工業、商業用水的主要水源,隨著城市規模的快速擴張,人口規模、工業規模及旅遊等行業的發展,地下水作為一種優質水源,其開采量也快速增加,開采中心地下水位快速下降,開采漏斗急劇擴大,造成了一定的環境地質壓力,比較典型的城市為海口市。
海口市地下飲用水含水層為一套濱海相的砂岩與生物碎屑岩,含水層厚度巨厚、水量豐富、水質優良,自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開采井數量與開采量增加較快,海口地區地下水降落漏斗急劇擴張,漏斗中心水位快速下降;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水位恢復上升,漏斗縮小(表5,圖8)。
表5 海口地區第2承壓水環境地質狀況表
2 海南島海岸帶與城市地質環境保護建議
2.1 海岸帶保護建議
海岸、河口的動力條件是極其復雜的,其作用能量也是極大的,現有海岸、河口形態是海洋、河流動力長期作用的結果。東北風是本島的主流風向,東部海岸的河流輸沙量極少,本島東部海岸是侵蝕的主要岸段,淺海珊瑚礁對保護海岸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保護珊瑚礁是保護東部海岸的重要手段。此外本島主要海灣內的紅樹林也是保護海岸的重要因素。國內外多年的海岸保護研究表明,人為改變海洋、河流動力條件,會引發海岸、河口形態的急劇變化。海岸、河岸侵淤變化最終會遵循物質守衡定律,如果沿岸輸沙或河流輸沙能夠補充侵蝕量,則海岸會保持一種動態平衡狀態,因此在侵蝕岸段增加輸沙量,在淤積岸段減少輸沙量是海岸、河口保護較為科學的方法。因其費用巨大,人工護岸工程僅作一種補救的措施,不得已的情況下採用,國內外海岸工程的經驗表明,丁字壩是人工海岸防護的一種較好的選擇,在敏感岸段或人口、資金密集岸段建造丁字壩,起到防護海岸作用。
圖8 海口地區第二承壓水漏斗中心水位
礦業開采、高位池養殖業對海岸地質環境的影響與施工工藝、生產方式相關。礦業開采應按科學規劃、分塊開采、及時復墾的流程作業,可最大限度減少礦業開采對海岸的破壞;高位池養殖業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主要是池底、池壁、管道的滲漏而造成,採取的嚴格的防滲措施,杜絕滲漏可預防養殖池水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
2.2 城市環境地質保護
城市區域地質構造穩定性是關繫到城市規劃建設和重大工程建設安全的重要問題。海口市的近東西向斷裂、北東、北西向斷裂第四紀以來仍有活動,斷裂運動的概率比較高,斷裂運動是人力不可抗拒的,惟有採取避讓措施才是防護的選擇。我國現有的城市規劃、建築與勘察規范對此都有作了明確的規定,嚴格按相關規范實施可減少生命、財產的損失。斷裂構造的活動性監測是城市環境地質保護必須重視的問題,准確、有效的監測與預報是避免生命與財產損失的前提。
地下水環境的保護關繫到優質地下水的可持續利用及其引發的地面環境地質問題。地下水的開采與環境保護應是合理開采、科學保護,在有效的環境保護下,合理開采利用地下水資源,為社會與人民造福。消極的禁采與過量開采都是不可取的方法。過量開采地下水引發的環境地質問題可通過水質監測、地面沉降觀測來監測,監測方法與實施都比較成熟,因此城市地下水環境保護的最低界限為地下水的持續惡化、開采漏斗區地面持續沉降。
為了更加積極地保護城市地下水環境,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採取措施:(1)優質高價的資源利用觀,優質地下水取高價、一般地表水取低價,利用價格原理調節地下水與地表水之間的消耗量;(2)優先滿足飲用水的需要,抑制工業、農業等其它耗水量大的行業開采利用地下水;(3)分散開采,避免集中過量開采。集中開采容易造成地下水漏斗降深過大,容易引發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的環境地質問題;(4)加強地下水環境的監測與保護工作研究,海口市的地下水監測網部分監測井由於自然損耗,個別監測井已報廢,監測網精度降低。監測手段幾十年來均為繩測,電子技術已發展到較高的程度,地下水監測也應跟隨科技的進步,朝應用自動化、高精度、高頻度的方向發展。
Study on Coastal Zone Change and Ge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Urban in Hainan Island
Ding Shijiang1, Xu Zhongsheng2, Wu Guoai2
(1. Hainan Bureau of Land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Haikou 570206;2. Hain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Haikou 570206)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mments coastal zon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inan Island, contrasts and researchs the corrosion and siltation of the coastline, and analyzes the reason which forms. The article studied the environment geologcal question such as the mangrove forest degeneration, the sandy desertification, shallow groundwater quality worsening and so on, which the seacoast geology environmental change initiates,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 of main city in Hainan Island.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question which was easy initiated should be payed attention in the urban planning developing process. Last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oastal zone and the city geolo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ggestion.
Key words: Geological environment; Coastal zone; Urban; Hainan Island
⑷ 以往礦區地質工作
石碌礦區地質調查和勘探工作,雖始於20世紀30年代,但於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連同科研找礦,實際上已經停滯不前。
1)1932年方干謙曾對石碌等島內銅礦作了調查;1946年林鑽春等先後對田獨、石碌鐵礦等作了較全面考察後指出:島上資源豐富,各類礦產在30種以上;1942~1944年日本對石碌鐵礦進行掠奪性開采。因此,新中國成立前石碌鐵礦科研找礦工作實際上未開展。
2)1975~1978年中國科學院華南富鐵科學研究隊組織了多單位參加海南冶金富鐵會戰研究,重點對石碌鐵礦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同時對全島的區域地球物理場、區域構造、古生物地層、沉積環境、沉積地球化學、重磁異常、鐵礦床與鐵礦、儋縣花崗岩等進行了多學科研究。1976年開展了石碌礦區西南部重力測量,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8條剖面80km,提交了「用重力法在石碌西南部尋找富鐵礦工作小結」。隨後於1986年出版《海南島地質與石碌鐵礦地球化學》。
3)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地球化學所和海南鐵礦地測處聯合科研組,於1986~1988年開展了海南島石碌式鐵鈷銅(金)礦床形成構造背景及其實驗學研究,對該礦區鐵、銅、鈷、(金)成礦的過程和機理進行了初步分析。提交了「海南島石碌式鐵鈷銅(金)礦床形成構造背景及其實驗學研究報告」。
4)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侯威研究員於1987年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海南島地窪構造與石碌鐵礦多因復成礦床」,初步研究了石碌礦區構造變形特徵,首次提出石碌鐵礦韌性剪切帶控礦的觀點。
5)海南省地質勘查局資源環境調查院於2004年11月至2005年3月開展了海南省昌江縣石碌鐵礦及外圍礦產資源潛力調查,提交了「海南省昌江縣石碌鐵礦及外圍礦產資源潛力調查報告」。
6)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於2005~2007年實施開放基金課題「海南島石碌鐵礦及其圍岩主要礦物中包裹體研究」(MSGL04-2),對石碌鐵礦的成因再次開展了專題研究。
⑸ 海南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地質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礎性工作,貫穿於經濟建設的全過程,服務於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幾十年來,地質勘查隊伍為我省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仍然擔負著重要任務。近年來,地質勘查單位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的部署,通過廣大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改革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地質勘查隊伍在改革和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問題亟待解決。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切實做好地質勘查行業管理工作,按照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勘查行業調查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25號)的要求,我廳組織了我省地質勘查行業的調查工作。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地質勘查全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截止到2006年12月底,我省地質勘查單位共有22個,其中國有地勘單位18個,隸屬於海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海南省地質勘查局(原海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海南省核工業地質大隊等3支屬地化國有地勘隊伍;其他地勘單位4個。現有在職人員1597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有1268人。在地質勘查從業人員中,技術人員987人,占總從業人數的77.84%,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291人,具有中級職稱的429人。2006年全省地勘單位的生產經營總收入達21951.63萬元,人均收入13.91萬元。至2006年底,全省地勘單位共有離退休人員1108人,養老費用共計1870萬元。
與2005年相比,我省地勘單位在職人員的人數略有增加,從業人員的人數略有減少,從業人員中的技術人員的人數略有增加,中、高級職稱人員占技術人員的比例增加了8.4%;全省地勘單位年收入增加了2762萬元,同比增加13.7%;人均收入增加0.9萬元。
我省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有13個,資質專業門類齊全,包括區域地質調查,海洋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液體礦產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遙感地質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氣體礦產勘查,選冶加工試驗,其中前10個專業均具有甲級資質。
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情況
(一)基本情況
截至2006年12月底,我省國有地勘單位共計18個,其中14個為海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下屬單位,3個為海南省地質勘查局(海南省海洋地質調查局)下屬單位,1個為海南省核工業地質大隊。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國有地勘單位有9個,資質專業門類齊全,包括區域地質調查,海洋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液體礦產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遙感地質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氣體礦產勘查,選冶加工試驗,其中前10個專業均具有甲級資質。
2006年我省國有地勘單位共有在職職工1305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有1111人。在地質勘查從業人員中,技術人員883人,占總從業人數的78.8%,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261人,具有中級職稱的372人,中、高級職稱人員占技術人員的71.5%。全省國有地勘單位的生產經營總收入達21182.7萬元,人均收入16.23萬元。至2006年底,全省地勘單位共有離退休人員1108人,養老費用共計2263萬元。
與2005年相比,我省國有地勘單位在職人員和從業人員的人數基本保持不變,從業人員中的技術人員的比例基本不變,但中、高級職稱人員占技術人員的比例增加了7.8%;國有地勘單位年生產經營總收入增加了2783萬元,同比增加15.1%;人均收入增加2.33萬元;離退休人員增加23人,費用也增加了130萬元。
(二)各地勘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海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006年度總資產45088萬元,總負債28479.2萬元,年產值15022.9萬元,同比增長19.90%,總支出14613.3萬元,所有者權益合計16608.8萬元,節余與收益為-1122.7萬元。與2005年相比,總資產增加了17666萬元,總負債增加了6416萬元,年產值增加2989萬元,同比增長19.90%,總支出增加了1850萬元,所有者權益增加873萬元,節余與收益增加82萬元。
海南省地質勘查局:2006年度總資產12453.58萬元,總負債4594.31萬元,年產值6063萬元,同比增長20.80%,總支出5741.91萬元,所有者權益合計7859.27萬元,節余與收益為332.68萬元。與2005年相比,總資產增加了1246萬元,總負債增加795萬元,年產值增加1261萬元,同比增長20.80%,總支出增加1000萬元,所有者權益增加451萬元,節余與收益增加80萬元。
海南省核工業地質大隊:2006年總資產226.42萬元,總負債3.64萬元,年產值96.82萬元,所有者權益合計222.78萬元。
(三)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基本情況
1.基礎地質調查
截至2006年底,全省已累計完成6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11幅1:20萬區域重力調查、6幅1:25萬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調查面積均為33900平方千米;累計完成1:5萬區域地質調查38個圖幅,面積13782平方千米,約佔全島陸域面積的40%;累計完成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8個圖幅,面積3560平方千米。其中2006年,全省開展了1:25萬東方縣幅區域地質調查、1:5萬昌灑市文昌縣清瀾港銅鼓咀幅區域地質調查,中央財政投資80萬元。
2.礦產資源調查評價
繼續開展保亭同安嶺火山岩盆地銅金礦評價、尖峰嶺—雅加大嶺鉛鋅多金屬評價、同安嶺地區礦產遠景調查、牛臘嶺地區礦產遠景調查、三亞市嶺殼銅礦普查、保亭縣羅葵洞鉬礦普查等項目,2006年度國家和省財政共投入資金825萬元。通過開展這些項目,圈定了一批成礦異常,發現了一批礦(化)點和礦體,找礦效果較好。
3.水工環地質調查
2006年,開展了瓊海、萬寧、昌江、海口等4個市縣的地質災害調查,調查面積7478平方千米,財政資金投入55萬元;開展了全省地下水監測及地下水污染現狀調查,財政資金投入163萬元;開展了海口市城市環境地質調查和海南省主要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等2個項目,財政資金投入258萬元。
4.農業地質調查
繼續開展海南島生態地球化學調查,2006年財政資金投入600萬元,完成調查面積2694平方千米,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四)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的基本情況
2006年,我省地勘單位實施省內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不含油氣)96個,社會資金投入3508萬元。我省地勘單位沒有在省外承攬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
(五)礦產開發基本情況
我省有1個地質勘查單位投資參股開發金礦,由於2006年礦山停產,礦產開發收入僅10萬元。
(六)工程勘察施工基本情況
2006年我省地勘單位完成工程勘察項目施工,總收入8744萬元。
(七)其他產業基本情況
在其他產業經營方面,2006年我省地勘單位年產值6263萬元,實現利潤662.32萬元,同比增長9.18%。
三、國有地勘單位各項優惠政策落實情況
我省現有3支屬地化國有地勘隊伍,包括原隸屬國土資源部的海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原隸屬有色系統的海南省地質勘查局及原隸屬核工業系統的海南省核工業地質大隊。各地勘單位落實各項優惠政策情況不盡一樣,總的說來,社會統籌保障體系政策(包括離退休職工養老金保障政策、基本醫療保險、失業、工傷和生育政策、職工養老保險社會統籌政策)均已落實,但一些優惠政策沒有落實:地質勘查費基數年增幅不大;礦業權價款轉增國家資本金政策已暫停;因省財政沒有配套地勘費而出現資金缺口,下崗職工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基本建設預算內投資補助政策、增加工資政策、住房改革支出政策沒有落實。
四、深化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的建議
我省國有地勘單位基礎建設相對薄弱,存在設備陳舊老化、資金和設備嚴重缺乏、職工結構性失業、人員和機構調整難度大等問題,且由於種種原因,《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地質勘查隊伍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3〕76號)的許多政策尚未落實,我省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的步伐不夠快,地勘單位發展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約。為加快國有地勘單位改革,促進國有地勘單位發展,提出如下對策及建議:
(一)切實建立起公益性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運行、協調發展的新體制
將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所屬承擔我省地方公益性地質工作的省地質調查院、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分離出來,專門從事我省公益性基礎地質調查、重要礦產資源前期風險勘查及地質環境調查與監測工作,其經常性支出列入財政預算。政府資金主要加大對公益性地質工作的投入。其餘國有地勘單位將面向商業性地質工作,按照事企分開的原則,穩步推進改革,切實解決地勘隊伍分散、功能重疊的問題。通過政策扶持,做大做強我省國有地質勘查單位,鼓勵國有地質勘查單位與社會資本合資、合作或戰略協作,組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礦業集團公司或地質技術服務公司,實現勘查開發一體化。
(二)積極解決國有地勘單位歷史遺留問題
對地質隊伍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兩庫兩室(地質實驗室、地質資料室、實物地質資料庫、地質專業設備庫)」建設、地勘隊伍基地搬遷、住房補貼等歷史遺留問題和有關債務給予財政和政策扶持。
(三)對地勘單位設備建設給予支持
地勘單位裝備、設備嚴重缺乏,既無法滿足國土資源大調查等公益性地質工作需要,也制約了地勘隊伍從事商業性地質工作。建議設立專項資金以幫助地勘單位更新必要的專用儀器設備。
(四)盡快出台地質勘查隊伍按貢獻參與勘查開采項目收益分配的政策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辦發〔2006〕4號)中明確指出要「發揮地質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各級政府都要積極創造條件,改善環境,充分發揮現有地質隊伍和廣大地質工作者的作用」。探索建立地勘單位依靠技術和資料優勢參與勘查開采項目的收益分配,應用經濟手段,切實調動地質工作者的積極性,提高工作質量。
(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地勘礦管處)
⑹ 海南後萬嶺鉛鋅礦
後萬嶺鉛鋅礦床位於海南省樂東縣千家鎮西南5km處,面積約10.58km2。該礦床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原廣東省海南地質大隊(現海南省地質調查院)在進行1∶5萬地質填圖時發現的鉛鋅礦點。經過這幾年的地質工作,已發展成為大型鉛、鋅、銀、銅等多金屬礦床。
一、礦床地質背景
後萬嶺鉛鋅礦床位於Ⅱ級構造單元華南褶皺系五指山褶皺帶的西南部,處於晚白堊世岩漿活動帶、九所-陵水深大斷裂帶北側,區域性北東向斷裂次一級晚期北北西向斷裂中段和千家岩體的中部。該礦床屬熱液型,其控礦因素為北北西向—近南北向扭張性斷裂、晚白堊世早期花崗質岩漿侵入體、石英脈絹雲母化破碎帶。目前,已在礦區的3條主要礦化石英脈絹雲母化破碎帶(脈帶)中共圈出13個脈狀礦體,其礦(化)體長度為55~180m,最大傾向延深為18~110m,平均厚度為0.37~7.8m。礦體產狀總體走向為北北西—近南北向(348°~360°),傾向東,傾角多大於60°,僅V3-3脈傾角約為45°(圖4-3-1)。
二、地球物理特徵
(一)區域地球物理場特徵
後萬嶺鉛鋅礦床處於千家重力低的北東部。布格重力異常約(-30~-32)×10-5m/s2,經重力剩餘異常、重力垂向二階導數處理,後萬嶺熱液型鉛鋅多金屬礦床處於與千家花崗岩體有關的局部重力低中。航磁異常平面圖上,該礦床位於呈東西走向的航磁負異常中,網格化的ΔT異常強度約-90nT;經低緯度化極垂向一階導數處理顯示,礦床處於正負異常的過渡帶(圖4-3-2)。
(二)礦區磁場特徵
在1∶5萬航磁平面圖上,礦床對應於負異常的低值部位,在平剖圖上礦床與航磁負異常低值區對應,礦床在低緯度化極垂向一階導數圖上沒有異常反映(圖4-3-3)。
(三)礦床岩(礦)石電性特徵
1.岩(礦)石充電率
後萬嶺礦區在鉛鋅礦脈(或礦化蝕變帶)上,其視充電率為10~30ms;在未蝕變的花崗岩上,視充電率則為2~8ms。二者之間具有明顯的激電性差異,表明硫化物礦床具有高極化異常的基本特徵(見圖4-3-4)。
2.岩(礦)石電阻率
該礦區表層電阻率一般在幾十至100Ω·m之間,深部未蝕變的母岩(花崗岩)的視電阻率在800~1000Ω·m,鉛鋅礦化及鉬礦化蝕變帶的電阻率在200~400Ω·m之間。與圍岩相比,礦(化)體具有低阻(或相對低阻)異常特徵(圖4-3-4)。
三、物探方法技術運用
(一)工作部署與工作方法
為查明區內1∶1萬土壤銅鉛鋅綜合異常,擴大該礦區的資源儲量,開展了1∶1萬的激電中梯測量工作。
圖4-3-1 後萬嶺鉛鋅多金屬礦區地質圖
野外工作中使用美國Zonge公司生產的GDP-32Ⅱ多功能電法儀。
激電測量工作採用中間梯度裝置,點距為40m;供電電極距視測量剖面長度決定,AB=1200~2000m;測量電極距MN=40m,供電電流在2A左右。
為查明激電測量推斷的五個礦化帶的埋藏深度及空間賦存狀態,穿過礦化帶布置40線、43線、44線、47線4條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CSAMT)剖面。
圖4-3-2 後萬嶺典型礦床所在區域地質礦產及物探剖析圖
圖4-3-3 後萬嶺典型礦床所在地區地質礦產及物探剖析圖
(二)工作成果
1.激電中梯測量
1∶1萬的激電中梯測量,圈定了D1-1、D1-2;D2-1;D3-1、D3-2五個異常帶(見圖4-3-5)。
D1-1異常帶長約700m,平均寬約60m,走向北北西向,呈條帶狀展布,形態較規則,異常反映呈中低電阻率、高充電率特徵(圖4-3-5、圖4-3-6、圖4-3-7),推斷為礦致異常。經探槽揭露,在異常區分布有2條北北西向的鉛鋅礦脈,位置及走向基本上與激電異常相對應。又經ZK4302鑽孔資料(43線110號點東10m左右)驗證,在孔深48.67~50.67m見黃鐵礦化,黃鐵礦呈立方體。ZK3903鑽孔在孔深14.2~89m之間均不同程度見有黃鐵礦化。根據該異常特徵與地質及鑽孔資料結果分析,認為D1-1異常為硫化物多金屬礦(化)脈引起。
圖4-3-4 後萬嶺鉛鋅多金屬礦區40線地質-物探綜合剖面圖
圖4-3-5 後萬嶺礦區激電中梯視充電率(ms)等值線平面圖
圖4-3-6 後萬嶺礦區激電中梯視電阻率(Ω·m)等值線平面圖
D1-2異常帶長約500m,平均寬約55m,走向北東向,形態較規則,表現為中高電阻率、相對高充電率特徵。MS=6ms等值線形態呈3條北西西向帶狀分布,與已知礦脈分布形態對應,亦為礦脈引起。
D2-1異常帶呈南北走向,異常沒有封閉,表現為低阻率、高充電率特徵。推斷為礦致異常。經探槽驗證,與該異常對應有一南北向分布的鉛鋅礦脈異常。
D3-2、D3-1異常帶均呈南北走向,表現為低電阻率、高充電率特徵。推測該異常為礦體的反映。經探槽揭露,與D3-1異常對應有一南北向分布的鉛鋅礦脈(V2-1)。D3-2異常與相鄰不遠的D3-1異常特徵極為相似,推斷為鉛鋅礦脈引起。
2.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CSAMT)剖面測量
在礦區共完成40線、43線、44線、47線4條剖面的CSAMT測深工作,4條剖面CSAMT二維反演斷面圖如圖4-3-8~圖4-3-11所示。
對4條剖面的CSAMT反演結果分別解釋如下。
a.在43線110~118號點由地表向地下至370m處出現一陡立的、視電阻率值在100~300Ω·m的低阻異常。該異常的淺部(50~100m)與高充電率異常(D1-1)相對應,推測與鉛鋅礦化、圍岩蝕變有關。在深250~300m以下的低阻體,推測除鉛鋅礦化外,還存在其他硫化物礦化。另外,在102~106號點,由淺向深也有一明顯的低阻異常帶,對應有9ms的低緩充電率異常,推測可能與深部硫化物金屬礦化有關。在138~140號點深100~400m處,出現一視電阻率值為60~300Ω·m的陡立低阻帶,其上有9~11ms的充電率異常,推測為隱伏的硫化物金屬礦(化)體(圖4-3-8)。
b.在47線114~118號點,由地表至300m出現一個比較陡的視電阻率值在100~300Ω·m的低阻異常帶。該異常淺部與高充電率異常(D1-1)相對應,推測與鉛鋅礦化或圍岩蝕變有關。另外,在118~128號點之間,在深200~450m之間出現一凹形的低阻異常,異常值在100~300Ω·m之間,推測為隱伏的硫化物金屬礦化引起。同時,在130~138號點之間,深250~450m之間出現一視電阻率在60~300Ω·m的向東緩傾斜的低阻帶。該低阻帶上有9ms的充電率異常,推測該低阻帶為蝕變帶或礦化引起(圖4-3-9)。
圖4-3-7 後萬嶺礦區激電中梯視充電率、視電阻率剖面平面圖
圖4-3-8 後萬嶺礦區43線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CSAMT)二維反演斷面圖
圖4-3-9 後萬嶺礦區47線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CSAMT)二維反演斷面圖
c.在40線114~120號點之間,由地表至170m之間出現一陡立的電阻率60~300Ω·m的低阻異常與激電中梯高充電率異常(D3-2)相對應,推測與鉛鋅礦化或圍岩蝕變有關。另外,在深200~300m之間出現一視電阻率60~300Ω·m的層狀低阻異常,規律性強,連續性較好,推測為隱伏的硫化物金屬礦化引起(圖4-3-10)。
d.在44線116~120號點,深度由地表至200m出現一個比較陡的視電阻率100~300Ω·m的低阻異常帶。該異常淺部與高充電率異常(D3-2)相對應,推測與鉛鋅礦化或圍岩蝕變有關。在深200~450m之間出現一電阻率值在150~300Ω·m的低阻帶,規律性強,連續性較好,推測為隱伏硫化物金屬礦化引起(圖4-3-11)。
圖4-3-10 後萬嶺礦區40線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CSAMT)二維反演斷面圖
圖4-3-11 後萬嶺礦區44線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CSAMT)二維反演斷面圖
四、驗證結果
經過3年的工作,依據其地質、物探等資料,已在該礦區圈定礦化石英脈絹雲母化破碎帶(以下簡稱脈帶)6條。這些脈帶呈略向北撒開向南收斂的帚狀,分布在以後萬嶺為中心且地貌上呈近南北向的狹長山脊上。單條脈帶長數百至1900m,最長為2500m,寬數米,最寬達30m,走向北北西—近南北,傾向東或北東東,局部傾向西,傾角為50°~85°。脈帶之間的間距總的北寬南窄,最寬數百米,最窄為30~40m。其中FmI、FmⅡ、FmⅢ是礦區的主要礦化脈帶,各脈帶的礦化連續性較差,共圈出鉛鋅礦脈10餘條。
(一)Ⅰ號鉛鋅礦化脈帶(FmI)
分布在後萬嶺東300m,呈近南北—北北西向斷續分布在後萬嶺東部的低山脊上,地表出露標高為180~257m。脈帶由中心的礦化石英脈和兩側的絹英岩、硅化絹雲母化碎裂岩、絹雲母化二長花崗岩組成。脈帶長1150m,寬度沿走向變化較大,地表出露寬3~10m,最寬25m,沿傾向略有變寬(ZK4202),延深大於170m,脈帶總體走向近南北—北北西(350°~360°),傾向東或北東東,傾角59°~85°。
在Ⅰ號脈帶中段(TC132)和南段(TC108)的主脈中,礦化蝕變較強,為礦區的重要礦化地段。中段(TC132和ZK4202)已圈出4個鉛鋅礦體(3個為隱伏礦體),南段(TC108)圈出1個鉛鋅礦體。礦體總長182m(地表部分),其餘地段礦化比較微弱。脈帶含礦系數為12.17%。
(二)Ⅱ號鉛鋅礦化脈帶(FmⅡ)
該脈帶呈近南北—北北西向斷續分布在後萬嶺的山脊上,地表出露標高220~340m。脈帶是由中心部位的礦化石英脈和兩側的絹英岩、絹雲母化碎裂岩、絹雲母化二長花崗岩組成。脈帶長2500m,寬度沿走向變化較大,地表一般寬2~5m,最寬20m,沿傾向中部變寬,下部分枝漸窄(ZK001、ZK002),延深大於400m。脈帶總體走向近南北(340°~15°),傾向東或北東東,傾角為40°~83°。
Ⅱ號脈的北段、中段和南段的主脈中,礦化和蝕變較強,尤其是中段和南段;往深部礦化變好,礦體變大,是礦區鉛鋅工業礦體的主要富集地段。礦區的主礦體就賦存於Ⅱ號脈帶,已圈出的鉛鋅礦體中,主礦體長達1000m。
(三)Ⅲ號鉛鋅礦化脈帶(FmⅢ)
Ⅲ號脈帶分布在後萬嶺東250m,呈近南北—北北西斷續分布在後萬嶺東部的低山脊上,地表出露標高為220~300m。脈帶特徵與Ⅰ號脈相似。脈帶長1900m,走向近南北—北北西(330°~360°),傾向東或北東東,局部傾向西,傾角69°~84°。
Ⅲ號脈的南段(TC112、TC343、TC417)的主脈中礦化蝕變較強,已圈出鉛鋅礦體4個,總長255m,其餘地段礦化較弱。脈帶含礦系數達23.95%。
到目前為止,經鑽探驗證,在後萬嶺礦區共圈出鉛鋅(銅)礦體10餘個。其中V1銅鉛鋅礦體規模最大,品位最高。據初步估算求得V1礦體Pb+Zn資源/儲量(121b+122b+333)14萬t,伴生Cu資源/儲量約8000t,伴生Ag資源/儲量約60t。
其他十餘條礦脈大小不一,長度50~300m,延深50~200m,厚度1~15m,Pb+Zn品位1%~3%,伴生Ag2~8g/t,少數礦脈含有伴生Cu。這些礦脈合計有望求得Pb+Zn資源/儲量6萬t以上。整個礦區有望求得Pb+Zn資源/儲量(121b+122b+333)20萬t,伴生Cu資源/儲量約1萬t,伴生Ag資源/儲量約100t。
另外在ZK2307發現了很好的鉬礦找礦信息及礦區南部ZK10303的銅礦化信息。
(本節供稿人:謝順勝)
⑺ 海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監測人員在測地下水水位
四、信息化建設情況
(一)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系統建設
為了更好地推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效地減輕和避免地質災害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2003年底,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與海南省氣象局合作,委託海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開展了海南省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為滿足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需求,2004年海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專門成立了項目組,配置了設備及軟體,並建立了值班制度及會商機制,為預報預警工作開展提供了信息傳輸、發布、會商、產品製作的理想平台。
(二)地質環境資料庫建設
目前,海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已建立地下水動態資料庫、市(縣)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庫、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資料庫及廢棄礦井調查資料庫等。其中,地下水動態監測信息系統、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資料庫、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資料庫較完善,數據管理情況正常,廢棄礦井調查資料庫正在建設中。
五、主要監測成果和服務
多年來,總站地質環境監測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監測數據和綜合研究成果,為全省國民經濟建設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基礎資料和科學的決策依據。
總站每年向各級政府地質環境管理部門和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提交《地質環境監測工作總結》、《地質災害趨勢預測》、《地下水監測年度報告》、《地下水水情通報》和《地下水動態監測資料庫》、《地質環境公報》、《汛前地質災害檢查工作總結》、《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總結》及其他臨時報送的資料。
2004年6月,海南省國土資源廳和省氣象局聯合開展了海南省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2004年以來,通過海南省電視台發布三級以上地質災害預報30次,為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提供了更具時效性的地質災害預防信息,防災減災效果顯著。
六、法制建設
1.1997年9月29日,經海南省人民政府第157次常務會議通過《海南省地質環境管理辦法》,同年11月21日以政府令第107號發布施行。
2.2007年11月,完成了《海南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送審稿),並報送省法制辦,目前已列入海南省政府法規建設立法計劃。
⑻ 海南石碌鐵礦
石碌鐵礦區與海南省昌江縣石碌鎮毗連,向北與海南西線高速公路相接,向北東距海口市約191km,向南至東方市約 70km。礦山有鐵路專線與東方市八所港相接,並與粵海鐵路相通。
石碌鐵礦是我國鐵礦石的重要基地之一,鐵礦品位高達 62% 以上,為中國最富的大型露天鐵礦床。石碌鐵礦最初是作為銅礦開發的。《昌化縣志》記載: 明崇禎二年 ( 1629 年) ,知縣張三光趕走礦盜,宣示嚴禁私采亞玉山 ( 石碌嶺) 銅礦。明至清的幾百年間,石碌銅礦多為私采,故幾次議開幾次禁采。
1933 年,海南島成立瓊崖實業局,接受華僑投資開發本島資源。1935 年,瓊崖實業局派人到石碌嶺調查銅礦,意外發現此處鐵礦儲量頗豐,且品位極高,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開采。1939 年 2月,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踏上瓊島,為了實現其 「以戰養戰」、「就地供給」的戰略,隨即派出調查隊對石碌鐵礦進行勘查,並授命日窒素肥料株式會社投資進行大規模掠奪性開采。到 1945 年日本戰敗投降時,從海南掠奪鐵礦石 300 萬 t 以上 ( 其中田獨鐵礦 269 萬 t,石碌鐵礦 69 萬 t) 。
1946 年 8 月原民國資源委員會海南鐵礦籌備處成立並接管海南鐵礦,竟將拆毀的礦山精密機件的一部分運到越南銷售,一部分則運到廣西北海賣掉。原以為國人接管的海南鐵礦生機仍存,勃發有望,結果是再度陷入停滯。直至新中國成立後 1957 年才恢復生產。
1957 ~ 1964 年海南地質大隊對礦區補做勘探工作,1957 ~ 1958 年地質部物探局航測大隊 951隊對礦區進行了 1∶ 1 萬地面磁法測量 ( 8km2) ,圈出 27 處異常。其中,有 5 處異常認為是隱伏鐵礦引起,經鑽探驗證均見鐵礦。已知的探明工業儲量 + 遠景儲量 2552 萬 t,全鐵平均品位46. 27% 。老礦區開采至今仍存在資源危機。2007 ~ 2008 年全國危機礦山專項設立接替資源勘查項目,由海南省資源勘查院和廣東省地質局地球物理探礦大隊合作勘查,採用物化探配合鑽探多方法在北一—花梨山、南礦—朝陽開展普查找礦工作,在礦區外圍雞心、武烈、金牛嶺地段開展預查工作。根據物探成果,結合地質,劃定了 3 處找鐵礦遠景區。新增鐵礦資源量 ( 礦石量) 4000萬 t,銅鈷金屬量 2 萬 t。
一、礦床地質背景
石碌鐵礦區位於華南褶皺系石碌褶皺帶的西段。多期次的構造活動和變質 - 岩漿再造作用,形成了主要由東西向構造 - 岩漿帶和北東向構造 - 岩漿帶交接復合而成的構造格局。區域性成礦地質構造格局屬於我國重點金屬成礦區帶中的南嶺成礦帶; 其成礦條件十分優越,是我國金屬礦、非金屬礦、稀有和稀土礦的重要成礦遠景區帶。
礦區出露的地層主要有青白口系和震旦系 ( 圖 2 -4 -1) 。礦區鐵鈷銅礦主要賦存在青白口系岩層中,按岩性又可分為六層,其中第一、三、四、五層為白色或深灰 - 灰紫等雜色千枚岩、石英片岩或石英絹雲母千枚岩、石英岩等硅鋁質岩石,普遍含有紅柱石,第五層還夾有一層岩屑凝灰岩; 第二、六層為灰白色 - 淺灰色白雲岩、透輝石透閃石化白雲岩、透輝透閃岩、赤鐵礦岩、石英岩等。第六層是目前所掌握的鐵、鈷、銅礦產的主要賦存岩層。按岩性組合及與成礦關系,又可細分為 3 段:下段含鈷銅層位; 中段含鐵層位; 上段白雲岩夾炭質千枚岩為無鐵礦段,屬白雲岩礦含礦層。石碌鐵礦受地層控制,為火山 - 沉積變質型礦床,礦體呈層狀產出。
石碌礦區是國內知名的以富鐵礦為主的大型礦集區。除鐵礦外,還共生或伴生銅、鈷、鎳、銀、鉛鋅等金屬和白雲岩、石英岩、重晶石、石膏、硫等非金屬礦產; 在礦區近外圍區域發現的主要礦產有: 鐵、銅、鉛鋅、鎢、錫、金等金屬和石灰岩、黏土、石英砂、鋯鈦砂等非金屬礦床( 點) 多處。
二、礦區地球物理特徵
( 一) 磁性特徵
鐵礦區航磁 ΔT 異常 ( 圖 2 -4 -2) 走向總體上為近東西向。異常正負相伴,正異常位於南面,分布較稀,梯度較小; 負異常分布於北面,分布密集,梯度較大。異常強度最高達 600nT,最低為 -900nT,且負異常大於正異常。ΔT 正異常場分布,其梯度變化的形態與整個礦區復式向斜構造的形態比較吻合。ΔT 分布特徵與礦區含礦岩系的分布及其構造緊密相關。本區鐵礦體上磁異常的規律是異常正負伴生,礦體北側出現負異常,磁異常中心偏離礦體中心位置,礦體位於正負異常極大值之間,一般在零值線附近。
區內岩礦石磁性參數見表 2 -4 -1。赤鐵礦石具強磁性,透輝透閃岩、構造角礫岩具弱磁性,其他岩石不具磁性或弱磁性。
圖 2 -4 -1 石碌鐵礦礦區地質圖
表 2 -4 -1 岩心磁性測試統計表
續表
圖 2-4-2 石碌鐵礦礦區航磁 ΔT ( nT) 異常圖
( 二) 電性特徵
2007 年,系統測定了礦區 ZK1101 和 ZK3 鑽孔的岩心電阻率。統計表明,赤鐵礦體表現為低阻特徵( 265Ω·m) ; 多數圍岩白雲岩、白雲質灰岩、石英砂岩、透輝透閃岩等電阻率為 325 ~1500Ω·m,平均700Ω·m,表現為中高阻特徵。
( 三) 礦床地質 - 地球物理模式
礦區是國內知名的以富鐵礦為主的大型礦集區,還共生或伴生多金屬、非金屬礦產。根據物性測定結果,礦石具低電阻率,礦化岩石電阻率相對低,各種地層與各種礦化岩石電性差異明顯,區內鐵礦石具強磁性,可確定此類礦床的地質 - 地球物理模式為低阻高磁找礦模式。
三、物探方法技術運用及驗證效果
( 一) 設計方法及使用儀器
2007 ~ 2008 年物探設計選擇了 1∶ 1 萬磁法、CSAMT、TEM 和井中物探工作,其主要任務是:
1) 通過高精度地面磁測工作,結合過去重磁資料,進行綜合解釋,挖掘深部找礦信息。
2) 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主要任務是圈定 1. 2km 深度范圍內岩層與構造,重點是查明石碌群第六層分布狀態。在地質條件有利時,用於追索隱伏礦體。
3) 瞬變電磁法主要任務是發現和追索隱伏礦體,並用於勘查石碌群第六層中下部含炭層 ( 鐵、鈷、銅礦產的主要賦存岩層) ,勘查深度 500 ~1200m。
4) 井中三分量磁測主要任務是判斷異常源及其異常的性質,推測盲礦的深度、方向及見礦部位、延伸、范圍和厚度。
投入的主要儀器設備見表 2 -4 -2。
表 2 -4 -2 石碌鐵礦接替資源勘查物探投入的主要儀器設備一覽表
(二)工作部署
對石碌鐵礦區雞心嶺、北一—花梨山、南礦—朝陽的深部和邊部及其外圍開展普查工作,深入研究石碌地區鐵多金屬礦床的成礦地質條件和控礦因素,提高找礦效果。
(三)物探異常解釋推斷
1.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解釋推斷
1)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數據處理、反演效果。對卡尼亞爾電阻率和阻抗相位數據進行整理、編輯。由於採用不同的濾波方式反演所表現的效果是不同的,可根據需要突出地層橫向分布和局部礦體反演結果。圖2-4-3為E11線兩種濾波方式的對比結果圖。可見,為突出礦體要經過試驗對比方能取得較好效果。
2)卡尼亞爾電阻率斷面切片立體圖。
a.高頻段一般為中低阻(幾十~幾百歐·米),而且分布不均勻,主要反映第四系地層及淺部電性不均勻的岩層(如圖2-4-4、圖2-4-5)。
b.中低頻段中,低阻(幾十~幾百歐·米)層主要反映了第六層(QnS6)地層,是主要的含礦地層,所以電阻率較低;高阻(幾百~幾千歐·米)層主要為第四層(QnS4)、第五層(QnS5)地層等的反映。
c.中低頻內見封閉的低阻圈,呈凹陷型,為復式向斜軸心的部位。這是賦礦的有利部位,極具找礦意義。
d.低頻段出現極高電阻率(>10000Ω·m),是進入過渡帶或近區的反映。
3)阻抗相位切片立體圖。
a.中高頻段相位一般高於400mard,進入中低頻段相位低於400mard。它顯示了上部地層電阻率相對下部地層要低。進入低頻段後阻抗相位迅速下降,趨於零甚至為負值。這是進入過渡區、近區的反映。
b.成礦向斜主軸部位阻抗相位一般高於1000mard,且中低頻段要高於高頻段,反映了向斜軸心底部電阻率較低,是賦礦的有利部位。
圖2-4-3 E11線不同濾波方式的反演結果圖
圖2-4-4 CSAMT等頻點切片和等標高電阻率立體圖
圖2-4-5 CSAMT反演電阻率-400m高程平面圖
4)反演電阻率切片等高程平面圖。
a.一般反映上部層位低阻,下部層位高阻的地電斷面。另外,第六層(QnS6)、石炭系(C1)地層表現為低阻,第四層(QnS4)、第五層(QnS5)等地層表現為高阻。
b.向斜軸部表現為低阻,並有明顯的「鍋底」狀向下延伸。礦體一般不是表現為最低電阻率上,而是表現為中低電阻率(圖2-4-5)。
2.瞬變電磁法(TEM)(伍卓鶴,2007)
1)直接反映礦體的TEM異常特徵。已知礦體位於3014~3064點/E15處,礦體走向為南東東向,礦體寬度約50~100m,埋深較淺,約10~30m。
圖2-4-6為E15線的TEM電壓剖面圖,圖中3014~3064點/E15的響應電壓強烈,電壓剖面在關斷後第2道(61.0μs)開始便見隆起、抬高的異常,這充分反映了埋深很淺的礦體(低阻體)。以3014~3064/E15為中心,小號點一側的電壓值緩慢上升,而大號點一側迅速衰減,依此可推斷礦體(低阻體)的寬度可往小號點方向(西向)再延伸1~2個測點距離,即50~100m。
圖2-4-6 E15線電壓曲線剖面圖
通過以上已知礦體的TEM資料分析可知,由於赤鐵礦為低阻體,引起的感應電壓較為強烈,幅值大,在電壓剖面上表現為「彩虹」狀的異常形態特徵。礦體埋深越淺,則感應電壓異常出現越早;反之,則越晚。
2)反映構造的TEM異常特徵。圖2-4-7為E11線電壓剖面圖。ZK1101孔位於4150/E11號點,於孔深487~670m見赤鐵礦。地質資料和CSAMT資料都顯示,ZK1101孔揭示的礦體賦存部位為向斜軸心部位(4050~4400/E11號點)。TEM電壓剖面也清楚地反映了此向斜構造形態,具體表現為如下特徵:電壓曲線在向斜兩翼部位抬升,在軸心部位下降,形態如「鍋底」狀。此特徵在中晚期測道表現尤為突出。
圖2-4-7 E11線電壓剖面圖
電壓曲線表現的這種「鍋底」狀異常形態與向斜構造形態極為相似。作者認為,這是由於向斜中第六層底部硫化物多及岩層破碎並充水而構成厚大低阻層的存在,兩翼的低阻層較淺,軸部較深。感應電壓會首先在較淺的低阻部位(兩翼)出現幅值較大的異常,而在相同的時間,由於感應渦流還未到達深部(軸部)低阻層,則感應電壓較弱。
由於淺層電性偏低的特殊性,具有相當屏蔽作用,TEM有時反映不了礦體;但可反映向斜軸部這個主要賦礦部位,對工作亦具指導意義。根據上述TEM異常特徵,圈定了6個TEM異常。
3.高精度磁測成果
高精度地面磁測與航磁異常相吻合,地面磁測因工作精度的提高對異常特徵表現得更為細致、准確,更加突出了淺部異常和局部異常。通過補償圓滑濾波及上延100m、200m和500m等處理(圖2-4-8~圖2-4-10),消除了淺部和地表異常,突出深部異常,變為一南正北負的伴生異常體。從上延50m、100m、200m、500m的異常圖看出,越往高處延拓,異常總體走向從北西西漸變至近東西,到上延至500m近東西走向的特徵更為明顯。在低緯度區鐵磁性礦體位置往往對應於磁異常正負過渡帶處,表明深部礦體規模大,范圍廣,為一近東西展布、埋深達1000m以上大的礦體。
圖2-4-8 測區磁測ΔT(nT)異常平面圖
圖2-4-9 測區磁測ΔT(nT)上延200m異常平面圖
圖2-4-10 測區磁測ΔT上延500m異常平面圖
4.三分量磁測井
對測區內深井進行了三分量測量,確定各個深井成礦情況,為進一步鑽探工程提供條件。共進行了8個鑽孔測量工作,都取得了好的結果。
1)ZK2測井成果。該孔進行了視電阻率測井、磁化率測井、井中三分量磁測、井中高精度ΔT磁測等。測量范圍:8.36~647.3m。礦與礦化層共計五層,總厚度47.10m。0~58m為井中套管。142.40~144.90m,厚2.50m,赤鐵礦或礦化層;164.90~203.90m,厚39.00m,含磁岩(礦化)層;220.90~224.90m,厚4.00m,赤鐵礦或礦化層;293.30~293.90m,厚0.60m,薄層含磁礦化層;310.60~311.60m厚1.00m,薄層含磁礦化層(圖2-4-11)。
該孔井中磁測資料顯示,在井深320~500m處ΔZ曲線均呈近似反「C」型。320m處ΔZ=-975nT,419m處ΔZ=-2695nT,500m處ΔZ=-916nT。ΔT曲線均呈「C」型。260m處ΔT=-1120.34nT,400m處ΔT=-2998.1nT,500m處ΔT=-1043nT。ΔX、ΔY曲線均顯示為負值,表明異常處於第四象限。
圖2-4-11 ZK2井中三分量測井曲線
綜上所述,初步判斷在該孔320~500m井段存在井旁盲礦異常。依據異常曲線的形態和特徵點,大致判斷:該異常體的中心埋深相當於該孔井深的400~420m段,距ZK2孔大約有100m;異常體存在於該孔的南西方向。該孔西南200m是ZK1101孔,見礦段約160m。
2)ZK3測井成果。該孔進行了磁化率測井和井中三分量磁測(圖2-4-12)。測量井段:16~808m。34m以上為套管。
該孔主要見礦或礦化磁性礦層有:582.00~610.50m,厚度28.50m;629.00~641.00m,厚度12.00m;680.50~683.50m,厚度3.00m;690.50~700.00m,厚度9.50m;706.00~734.50m,厚度28.50m;801.50~808.50m,厚度7.00m;該孔800m以下未見明顯曲線開口,故判斷近孔底一定范圍內不存在較大磁異常。
5.深部找礦效果
通過利用地面高精度磁測、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瞬變電磁法、井中三分量測量等多種物探找礦方法,本次勘查圈定了鐵礦體賦存空間狀態,取得了明顯找礦效果,為礦山外圍深部找礦提供了有參考價值的資料。
1)傳統物探手段對深部探測效果不佳、易受礦山雜訊干擾。採用交變大地電磁法能取得好的探測效果,CSAMT、TEM法探測深度深達1000m以上,大大超過直流電法探測深度。在地形條件復雜情況下,使用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瞬變電磁法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技術運用中,要通過試驗與分析對比確定有關觀測技術措施(如裝置參數、原始數據可靠性等)和數據處理技術,採用突出局部低阻異常反演技術圈定礦體輪廓等方法。
2)地面高精度磁測通過數據處理濾波與上延提取深部成礦信息圈定深部鐵磁性礦體,求得礦體埋深,也取得成效。通過鑽孔三分量磁測井精細測量,了解了井周是否存在盲礦體(所舉礦例中有),對下一步布鑽將起到重要作用。
圖2-4-12 ZK3井中三分量測井曲線
四、驗證結果
1)從成果可知:磁測ΔT向上延拓500m後的零等值線,CSAMT表現為低阻異常和高阻抗相位異常,TEM表現為有下凹、凹中凸等異常特徵,顯示為礦異常性質。驗證結果證實,物探推斷的這一部位7個鑽孔見礦情況好。這一部位無疑為本測區深部找礦的最有利部位。
2)危機礦山深部找礦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綜合研究、方法技術應用和工程驗證等幾個重要環節。深部找礦工作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應用具有「高解析度、探深大」功能的方法技術。由於採用了以上這些新方法技術,而獲取了較多的深部礦化體信息,圈定礦體輪廓,為實現「礦化體」的空間定位提供了技術手段。
參考文獻和參考資料
伍卓鶴.2007.瞬變電磁法在礦產勘查中的應用研究[J].華南地震,27(3):26—43
伍卓鶴.2009.危機礦山外圍高新物探技術方法找礦效果及綜合找礦模式———以XX礦床為例[J].泛珠三角港澳台
地區地球物理研討平台成立暨首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
(本節供稿人:伍卓鶴)
⑼ 青海西寧海南地質情況
海南州在地貌分區上屬柴達木--湟中海拔盆地大區,青海東部中海拔盆地分區,青海湖--共和中海拔盆地小區。海南呈北西西--南東東向之盆地與山地相間的格局,由北而南依次為青海湖盆地、青海南山中起伏山地,共和--貴德盆地,河卡山中起伏山地,興海--同德盆地,蘑菇山--桑赤崗大起伏山地。在這種近東西向起伏相間的格局兩端,西為北北西--北西走向的鄂拉山大起伏山地,東為西山--扎馬日崗中起伏山地,這種基本地貌的形成,是基於地質構造山斷塊抬升的山地與山間斷陷盆地的差異性升降運動,以及共和盆地東西兩側各存在一個近南北向的構造帶。山地是海南主要地貌類型,面積占海南陸地總面積的42.3%,丘陵及殘山占海南陸地總面積的11%;中海拔平原和台地佔海南陸地總面積的46.7%,其中河谷階地為12.4%。
海南州境內地形以山地為主,四圍環山,盆地居中,高原丘陵和河谷台地相間其中,地勢起伏較大,復雜多樣。海南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最高海拔5305米,最低海拔2168米。
海南州:位於青海省東部,東與海東地區和黃南藏族自治州毗連,西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接壤,南與果洛藏族自治州為鄰,北隔青海湖與海北藏族自治州相望,因地處著名的青海湖南部,故名海南。地理坐標為東經98°55′--105°50′,北緯34°38′--37°10′,東西寬260千米,南北長270千米,面積為4.45萬平方千米,占青海省總面積的6.18%。
⑽ 海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怎麼樣
簡介:海南省復地質環境監制測總站前身為創建於1981年的海口地下水監測站,1991年經原地質礦產部批准,正式成立海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隸屬海南省地礦局。2003年3月20日海南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調整為正處級。2007年底經海南省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隸屬關系變更為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
成立時間:1991-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