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湖北省地質局裝備中心吳專

湖北省地質局裝備中心吳專

發布時間: 2021-03-15 10:07:54

Ⅰ 請問湖北省黃岡市有哪些名人

弘忍(601-674):東山法門開創者,被尊為禪宗五祖。祖籍潯陽,後遷居蘄州黃梅。瞿九思(1545-1615):明代理學家,字睿夫,嘉靖三十二年進士。歷官廣平知府。汪可受(1559-1620):一名汪靜峰,字以虛,號以峰,萬曆八明進士
帥承瀛(1766—1840):字仙舟,清朝大臣。嘉慶元年一甲三名進士。
湯用彤(1893—1964):字錫予,祖籍湖北省黃梅縣,生於甘肅省渭源縣。中國著名哲學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著名學者。
刑慕寰:1915—1999)當代亞洲最著名的經濟學家之一,中央研究院院士。邢慕寰1915年8月3日出生於湖北省黃梅縣。1938年考入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經濟系,與徐之河、陳觀烈、佟哲暉等人同學,1942年畢業。後到台,創建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首任所長;1950年初期,輔導行政院主計處建立國民會計系統。1950年代後期起,與劉大中,蔣碩傑,顧應昌,鄒至庄,費景漢等(稱六院士),提財經政策供參考,擔任執筆人。1962年籌辦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66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創辦台灣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主任、研究院院長。1999年10月30日逝世。
吳文林(1796-?)譜名立極,字寶書,號森堂,黃梅縣濯港鎮十里吳花園人。清道光八年戊子(1828年)舉於鄉試(元杜慰昌),九年己丑(1829年)登李振鈞榜第八名進士。選庶常,授檢討,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充任國史館篡修。
吳鐸,譜名衍鐸,字振之,號荊眉,黃梅縣大河鎮考田山吳祥村人。生於道光丁亥年(1827年)二月初一日寅時,歿於光緒乙巳年(1905年)九月二十日巳時,享年七十九歲。少負經世志,年十六補弟子員,咸豐八年戊午科舉人(元徐宗一)。著有《綠雨山筆記》三十二卷、《綠雨山詩草》四卷。
廢名(1901-1967):原名馮文炳,曾為語絲社成員,師從周作人,在文學史上被視為京派代表作家。
周強(1960---)1960年4月生,湖北黃梅人。研究生學歷。中共黨員。現為湖南省委書記。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葯物學家。
畢升(又作畢晟,約970年—1051年),中國發明家,發明活字版印刷術。漢族,北宋淮南路蘄州蘄水縣直河鄉(今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人。初為印刷鋪工人,專事手工印刷。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宋朝的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記載了畢升的活字印刷術。
林彪,原名林祚大,字陽春,號毓蓉;曾用名育容、育榮、尤勇、李進。軍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湖北省黃岡縣林家大塆人(今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林家大塆)。1925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在井岡山時期先後任營長、團長、軍長、軍團長等職。參加了紅軍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等職,指揮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等重大戰役。解放後歷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防部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湖北省黃岡縣回龍山香山人(今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香山),蒙古族。首創地質力學。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之後李四光的著名事跡也被翻拍為電影。
王樹聲(1905年05月26日-1974年01月0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擔任多個地方軍區司令員。英勇善戰,戰功顯赫,為創建鄂豫皖、川陝革命根據地和紅四方面軍建立了不朽的功勛。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中國共產黨第八、第九、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委員。

Ⅱ Ⅲ-大別-蘇魯新元古代磷成礦帶(大別-蘇魯新元古代大陸邊緣沉積磷礦床成礦系列)

大別山西鄰秦嶺,東接郯廬斷裂,是一條復合造山帶。研究表明郯廬斷裂東側的蘇魯地區原為大別山的東延部分。大別-蘇魯地區是我國出露面積最大的古老變質地塊(許志琴等,1997)。大別造山帶南部(常稱為南大別)的宿松群、紅安群、肥東群和蘇魯地區的海州群為含磷岩系。

大別造山帶中的宿松群,指分布於宿松西北二郎河一帶,呈NW向延伸的含磷片岩系。宿松群大致可分為兩種岩性組合:第一種岩石組合是雙峰式,但以酸性為主的變質火山岩建造,主要岩性為白雲鈉長片岩、鈉長淺粒岩、石英岩、斜長角閃岩、綠片岩;第二種岩石組合是沉積變質的含磷岩系,主要岩性為白雲石英片岩、白雲質大理岩、磷灰岩,大理岩中有石墨片岩、褐鐵礦和滑石片岩等夾層。因此,宿松群實際上是由火山岩-大理岩-碎屑岩-含磷岩系組合所組成的一套火山沉積變質建造。第一種岩石組合中的基性岩組分的原岩為大陸鹼性玄武岩,它們可能是裂谷初期形成的雙峰式火山岩建造的產物;第二種岩石組合的構造背景是淺海台地相、含磷陸源碎屑沉積建造,是穩定環境下被動大陸邊緣沉積(徐樹桐等,2002)。

與宿松群相當的層位,自西而東分布有紅安群(湖北)、宿松群(安徽)、肥東群(安徽)和海州群(蘇北),這些地層中均賦存磷礦床。其中,湖北省分布有松陽磷礦、黃麥嶺磷礦、四方山磷礦,安徽省分布有宿松磷礦、高尖磷礦、南沖磷礦、大橫山磷礦,蘇北分布有新浦磷礦、錦屏磷礦等,構成大別 蘇魯磷礦床密集區和大陸邊緣沉積磷礦床成礦系列。

(一)礦床地質特徵

本成礦帶的礦床特徵見表5-9。

表5-9 大別—蘇魯新元古代磷成礦帶礦床地質特徵

(二)礦床實例

1.錦屏(海州式)磷礦床

錦屏磷礦床位於江蘇省北部,距連雲港市南14km。

礦區位於蘇魯造山帶南緣,郯廬斷裂以東,淮陰響水口斷裂西北側的變質岩區。本區是秦嶺-大別造山帶的東延部分。海州群含磷岩系不整合覆蓋在東海雜岩之上,分布在錦屏—濫洪—洋河一線與響水—淮陰斷裂之間。是一套形成於陸源陸棚海環境的碎屑-化學沉積岩。

區內北東、北北東向褶皺、斷裂發育,岩漿活動較強烈,並經歷了角閃岩相-綠片岩相變質作用和花崗岩化作用。其地層劃分及含磷層序如下(表5-10):

表5-10 海州群地層劃分及岩性特徵

磷礦床賦存於海州群錦屏組含磷岩系中(圖5-31),又稱「海州式」磷礦。含礦層有上、下兩段,下段為主要含礦層,厚150~400m。

圖5-31 錦屏磷礦床地質圖

(據張秋生等,1984)

1—鉀質花崗岩;2—西里鉀質花崗岩;3—眼球狀片麻岩;4—含磷岩系;5—白雲母片麻岩

錦屏磷礦床位於連雲港市海州南錦屏山區。朐山鉀質花崗片麻岩在區內呈半完整的穹隆構造在區內構成倒轉背斜的軸部,軸部傾沒端為海州群錦屏組含磷岩系。磷礦區位於背斜兩翼,分東山、西山礦區兩部分。東山礦區出露含礦地層主要為錦屏含磷岩繫上段,層序為:(含角閃)白雲鈉質變粒岩、含石榴子石二雲變粒岩、(含磷)大理岩夾磷灰岩與灰綠色綠泥鈣質雲母片岩互層,底部為具白色斑點的灰綠色鈣質雲母片岩,二者構造接觸。礦體長千餘米,走向北東75°~45°,傾向東南,傾角50°。礦體透鏡狀,多層產出,礦層最厚30m,延伸一般至-350m,礦石為細粒磷灰岩,屬中低品位。

西山礦區出露含礦地層主要為錦屏含磷岩系下段,層序為:暗綠色綠泥(雲母)片岩夾白雲質大理岩、磷灰岩、石英岩、石墨片岩和錳磷礦透鏡體,底部為礫狀白雲石英片岩與朐山花崗片麻岩構造接觸。礦體一般延長數百米,中部厚10~20m延伸至-400m尚未尖滅。礦體傾向北東,傾角30°~50°。礦石主要有細粒磷灰岩、錳磷礦、雲母磷灰岩組成,品位中低。

共生礦產為錳礦,主要賦存在磷礦層淺部或磷礦中段的雲母磷灰岩與錳磷礦層間,呈小透鏡體,厚0.5~6m。礦物成分主要為硬錳礦,少量軟錳礦。大多富集於 50m標高以上的氧化帶中。在錦屏地區局部地段富含伴生組分鈾,主要以分散狀態存在於雲母磷灰岩、含磷大理岩中,其次為大理岩、花崗片麻岩、雲母片岩及白雲母斜長片麻岩中。

樊金濤2001年提出:海州西部牛山花崗片麻岩全岩Rb-Sr等時線年齡7.97億年,為蘇魯造山帶碰撞造山運動後拉張環境下形成。揭示蘇魯造山帶於新元古代中期已開始轉化為裂解。這可與北秦嶺從匯聚作用轉化為裂解作用的時間850~800Ma對比(姜常義,1998)。他們也指示了新元古代華北陸塊與揚子陸塊的一次匯聚-裂解過程。

由此可以推斷,新元古代早期(1000~800Ma)揚子陸塊與華北陸塊碰撞拼合,形成規模宏大的高壓變質帶和同造山、後造山岩漿岩侵入。伴隨朐山花崗片麻岩系火山-岩漿作用,超大陸或者活動性大陸邊緣裂解。張開一長條弧形北東向狹窄的沉降帶,沉積了原岩為中酸-酸性火山-碎屑岩系。

海州岩系為一套淺海相火山碎屑岩與碳酸鹽岩交替沉積,同時沉積了磷礦層。由於沉積旋迴的多階段性,導致本區含磷層的多層性。磷礦的沉積與大理岩層有密切的依存關系,尤與不純大理岩關系密切。從厚度而言,大理岩與磷礦層互呈反消長關系。根據磷礦層內普遍含有較多的黃鐵礦及含磷灰石炭質石英雲母片岩,表明磷礦是在一個良好的靜水介質還原條件下形成的。由於鎂、錳與磷的沉積條件比較接近,所以在磷灰岩中常具有白雲石、方解石條帶,並含有黑白相間的錳磷礦。

2.黃麥嶺磷礦床

礦區位於湖北省大悟縣。區內地層主要為新元古代紅安群黃麥嶺組、天台山組、七角山組、塔爾崗組。底部為古元古代大別岩群。其上部被白堊系、第三系及第四系覆蓋。

黃麥嶺磷礦床位於大磊山穹隆的西南部。大磊山穹隆核部由大別岩群的變酸性火山岩組成。周圍地層為新元古代紅安群,主要岩性為白雲鈉長片岩、片麻岩和石榴鈉長角閃片岩、白雲石英片岩、綠簾綠泥角閃鈉長片麻岩及含石墨片岩、大理岩、變粒岩、石英岩、石墨片岩及磷錳礦層、錳土層等。磷礦體賦存於紅安群黃麥嶺組地層中。核部的變酸性火山岩為磷礦層的底板,圍繞核部有多處磷礦分布。

黃麥嶺組含磷地層為一套副變質岩系並夾有變基性火山岩,具有多次小的沉積韻律。磷礦層一般兩層,總厚度250~850m。主要是沿穹隆的四周和背斜的兩翼分布(圖5-32)。

圖5-32 黃麥嶺磷礦區地質略圖

(據湖北省地質局第六地質大隊,1976)

礦體分為上、下礦層:下礦層是次要礦層,規模小、變化大、不連續、長約1500m,厚2~6m,P2O5一般含量11.72%;上礦層是主礦層,呈連續層狀,長2980m,總厚度5~30m,P2O5含量8.27~9.26%。礦層底板為含磷淺粒岩,夾層主要為大理岩,次為雲母片岩、含磷淺粒岩、含磷變粒岩和含石墨片岩。礦石自然類型有錳質磷灰岩、淺粒磷灰岩、條帶狀變粒磷灰岩和變粒磷灰岩四種,前兩種礦石類型含磷量較高,礦物成分主要為氟磷灰石。礦床類型屬於區域變質的沉積變質磷灰岩礦床。

磷礦層呈層狀、似層狀分布,空間上與碳酸鹽岩、石英岩關系密切,其組合為磷礦層、碳酸鹽岩層、石英岩、變粒岩(淺粒岩)、雲母石英片岩,常含炭錳質等。局部地段為磷灰岩和石英岩互層,或者沿走向傾向帶相變為碳酸鹽岩層。礦體多呈層狀、似層狀,少數為透鏡狀、扁豆狀產出。以中低品位的結晶磷灰岩礦石為主,個別地段可形成較純的磷灰岩礦石,P2O5含量達40%以上。

磷礦床屬淺海相的沉積變質磷灰岩型礦床。常含錳,局部地段較高,可形成錳礦床或錳磷礦床。錳與磷不具消長關系,它主要是由原始沉積環境所決定。

由於風化作用,地表出露的含鐵錳黑褐色岩石、不規則的板狀石英岩和零星出露的碳酸岩鹽層,以及變酸性火山岩(花崗片麻岩)的四周,為該區找礦標志。

3.關於大別-蘇魯磷礦帶成礦時代的討論

長期以來,地學界以紅安群、宿松群、肥東群不整合於大別岩群之上,海州群不整合於東海岩群之上,將其歸屬於古-中元古代。因此,這些地層中產出的沉積變質磷礦床也被確定為中新元古代礦床。

近年來,隨著區調地質填圖和專題研究的不斷深入,對區內磷礦床產出的時代提出了新的認識。

本區磷礦床集中產出在宿松群及相當的層位紅安群(湖北)、肥東(安徽)、海州群(江蘇)中。宿松群及相當層位由西向東斷續出露在湖北大悟縣冷棚、黃麥嶺,黃陂縣四方山、團山溝,浠水縣馬龍,武穴市松陽橋,黃梅縣塔兒畈,安徽宿松縣柳坪、高尖、南沖等地。郯廬斷裂以東的肥東以及江蘇北部的錦屏等地也有出露。

最近安徽省區域地質調查所的1:25萬太湖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2002)結果表明,宿松群早期與大別雜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觸,後來不整合面受到構造作用的疊加。吳維平等也在宿松群中發現可能的疊層石,說明其時代較原歸屬要新(1:25萬太湖幅區調報告,2002)。湯加富等(1999)在宿松群變質火山岩中獲得鋯石U-Pb年齡為866±48Ma,表明原宿松群中變基性-酸性火山岩形成年齡為新元古代,並將其中磷礦層歸屬為陡山沱期(湯加富等,2000,2002)。侯明金等(1995)分別在多處宿松群大理岩中獲得較多的微古植物化石,經南京地礦所閻永奎等鑒定認為,該組合與揚子地層區震旦紀的微古植物化石組合特徵相似,將其地質時代定為震旦紀。

湖北省區域地質調查所在區域地質調查中發現,原認為不整合覆於紅安群黃麥嶺組(含磷層)之下的「大別群」或「桐柏群」均是片麻狀花崗質岩石。這些花崗質岩石雖經強韌性剪切變形,仍保留有很好的似斑狀花崗結構,實為變形變質侵入體。王江海等(2002)獲鋯石U-Pb等時線年齡823Ma,中國地質大學獲鋯石U-Pb年齡858Ma,表明屬晉寧期侵入體。

近期湖北省地調院在1:25萬麻城幅調查中(2001),在原紅安群七角山組(即湖北的宿松群)大理岩中發現藍綠藻類化石(中國地質大學余素玉教授鑒定),藻體屬低等藍綠藻類,為震旦紀常見化石。部分樣品中的微古植物組合定為震旦紀晚期。

在蘇北,江蘇區調所已將原海州群解體,識別出東海雜岩中的變形變質侵入體。徐惠芬等(2001)測定朐山花崗質片麻岩岩漿成因鋯石U-Pb法,Pb Pb法同位素年齡集中於820Ma左右,認為朐山片麻岩原岩形成於新元古代晉寧期。

綜合上述資料,大別-蘇魯磷礦帶是形成於新元古代被動大陸邊緣沉積的磷礦帶。

Ⅲ 湖北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勘查行業調查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25號)要求,我廳組織對我省地勘單位的基本情況、改革發展情況及相關政策落實情況進行了摸底調查。現將調查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省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省共有地勘單位48個,年末在職職工人數 12288 人(其中,從事地質勘查有6725人;從事工程勘察與施工的有4195人;從事礦產開發的有603人,其他產業從業人員有3061人),較2005年職工人數9472人增加2816人。全省專業技術人員有4147人(具有高級職稱的936人;具有中級職稱的1583人),較2005年專業技術人數3879人(具有高級職稱的843人;具有中級職稱的1752人),增加268人。在職職工勞動報酬為18073.47元,較2005年的14882.29萬元增加3191.18萬元,增幅21.44%。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止,全省離退休人員為14662人,比較2005年離退休人員14535人增加127人;離退休費用21695.91萬元,比較2005年離退休費用20658.11萬元增加1037.79萬元,增幅5.02%。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止,我省具備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共有42個,比2005年增加3個,資質類別包括區域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固體礦產勘查、液體礦產勘查、氣體礦產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遙感地質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選冶加工試驗等11類。全省地質勘查單位擁有各類單項資質總數為155個,其中甲級資質62個,乙級資質54個,丙級資質39個,其中具有最高資質為甲級的單位有28個,最高資質為乙級的單位有1個,最高資質為丙級的單位有13個。

二、我省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一)基本情況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止,我省國有地勘單位已屬地化的有3個(湖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湖北省核工業隊、中南冶金地質研究所);中央直屬地勘單位有5個(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南局、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湖北省地質勘查院、湖北煤炭地質勘查院、中國建材地質勘查中心湖北總隊、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止,我省具備地質勘查資質的國有地勘單位共有25個,資質類別包括區域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固體礦產勘查、液體礦產勘查、氣體礦產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遙感地質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選冶加工試驗等11類。全省國有地勘單位擁有各類單項資質總數為117個,其中甲級資質50個,乙級資質48個,丙級資質19個,其中具有最高資質為甲級的單位有24個,最高資質為乙級的單位有1個。

(二)經濟發展狀況

近幾年來,我省國有地勘單位經濟發展狀況趨好,效益呈較快增長勢頭。現將省內主要國有地勘單位經濟狀況簡述如下:

1.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是我省地質勘查工作主力軍之一。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該局資產總額達16.12億元,比2005年的15億元增加了1.12億元,總資產增長率達7.5%。其中,生產性資產9.75億元,與上年度相比,增加7622萬元,增長8.5%,生產性資產中的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1.47億元,比上年度增加1816萬元,增長14.1%。全局凈資產總額達6.9億元,比上年增加4441萬元,增長6.9%。全局負債總額9.22億元,資產負債率與2005年相當。

2006年,該局全年實現總收入達14.67億元,比上年度的11.19億元增加3.47億元,增長31.1%。總收入中,地質勘探業收入從2005年的2.71億元增加到3.43億元,其中,地質勘探費由上年的1.95億元提高到2.53億元,增長了29.8%(主要為政策性增資);地質專項撥款從2005年的4454萬元增加到5163萬元;礦業權轉讓收入430萬元;礦產開發收入從2005年的796萬元增加到951萬元;工程勘察施工收入從2005年的6.41億元增加到8.71億元;其他產業收入2.22億元,比上年增加4960萬元。

2006年度全局支出總額為14.32億元,比上年度的10.85億元增加3.34億元,增長31.99%。其中,地質找礦支出6549萬元,礦產開發支出806萬元,分別比2005年增加610萬元和76萬元。

2.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南局

截至2006年12月31日,該局資產總額達5.39億元,比2005年的4.7億元增加了0.69億元,總資產增長率達14.7%。其中,生產性資產7309.6萬元,與上年度相比,增加了688.39萬元,增長10.4%,生產性資產中的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6120.69萬元,比上年度增加 481.21萬元,增長8.53%。全局凈資產總額達4327.78萬元,比上年增加220萬元,增長5.36%。全局負債總額3.23億元,資產負債率與2005年相比增長14.07%。

2006年該局總收入2.77億元,與2005年同比增長14.04%。其中:地勘業收入2.12億元,工程勘察施工收入2717.77萬元,其他產業收入5287.73萬元。地勘收入中,地質勘探費1.01億元,地質專項撥款3020萬元,礦產資源補償費1780萬元,礦產勘查勞務收入8107.61萬元。2006年,該局總支出26776.42萬元,同比增長14.03%。其中,地質找礦支出11605.86萬元,同比增長52.47%。

3.中國地質調查局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該所資產總額達8444萬元,比2005年的6770萬元增加了1674萬元,總資產增長率達24.7%。其中,生產性資產5332萬元,與上年度相比,增加了1036萬元,增長24.1%,生產性資產中的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3055萬元,比上年度增加了1036萬元,增長51.3%。2006年全所負債總額342萬元,比上年增加了 77萬元。

2006年該所實現總收入(產值)6282萬元,較2005年增長21.8%;2006年總支出4460萬元,較2005年增長11%。

(三)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基本情況

我省公益性地質工作資金來源主要是中央和省兩級財政預算支出。2006年本省地勘單位爭取投入公益性地質項目資金共計達1.39億元,其中爭取中央財政地質項目資金1.29億元,獲得省級財政地質勘查專項資金1100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包括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經費4411萬元;國家礦產資源補償費礦產勘查項目經費5135萬元;地方財政撥款984萬元。

湖北省地質礦產勘查勘查開發局和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南局是我省勘查工作的兩支主力軍,2006年他們認真研究把握國家和本省加強地質工作的政策及財政資金投入方式,加強聯系溝通,協調各方關系,調整立項思路,積極組織申報和落實各類國家資金地勘項目,爭取國家和本省財政資金項目54項,經費達7520萬元。

湖北省地質礦產勘查勘查開發局爭取國家和本省財政資金項目實際投入突破4000萬元預期目標,達到4500萬元,比上年增長25%。其中,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29項,經費2747萬元;國家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6項,經費900萬元;省級地質勘查基金項目15項,經費680萬元;省國土廳技術支撐服務項目13項,約150萬元。此外,部分下年度新上和續作項目資金已爭取到位或申報待批。其中已批准到位中央財政地勘項目和國家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有8項,經費990萬元;已申報審查待批的中央地質勘查基金項目和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有20餘項;區域地質調查在全國首批實現數字化填圖並順利通過野外驗收。1:25萬十堰—襄樊幅地質修測統一了該地區地層系統,總結了區內火山岩、侵入岩時空分布規律,提出了區內基本構造格架新認識;1:5萬金牛幅、高橋幅區域地質調查初步劃分出區內火山岩岩相體,新發現膨潤土、珍珠岩等礦(化)點;1:20萬神農架幅巫溪幅區域重力調查完成面積4500 平方千米,800個物理點。湖北省江漢流域經濟區農業地質調查項目區域生態地球化學評價階段工作全面展開,通過橫向協作和產學研相結合方式實施的沿江鎘生態地球化學評價、農業生態地球化學評價、城市礦山生態地球化學評價、洪湖濕地生態評價及資料庫信息系統建設等各子項目野外工作取得了一批階段性成果資料。

(四)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情況

抓住地質勘查工作社會需求增長的有利時機,全省商業性地質勘查技術勞務經濟規模穩步擴大,服務地域逐步拓寬,經濟效益保持增長,社會影響得到提升。2006年,全省地勘單位簽訂商業性地質勘查技術勞務項目數百項,合同額2億多元。所承接的項目類型主要為礦產勘查、礦產資源儲量檢測、地區礦產資源規劃、礦山環境影響評估、礦山技術咨詢服務、建設項目壓覆礦產調查、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程建設前期地質調查、地質遺跡調查與地質公園規劃等,但技術含量較高、單項合同額較大的礦產勘查項目比例增大。同時,省外、國外地質勘查技術服務市場也逐步得到拓展,省外主要瞄準西部市場,國外主要推進周邊國家和非洲國家市場。

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2006年度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資金276萬元。開展了「援衣索比亞礦產地質調查」項目,編寫的《中國援衣索比亞礦產地質調查前期考察報告》通過了評審,並提交商務部和衣索比亞礦業能源部;編制的《衣索比亞Gimbi-Nejo地區1:25萬地球化學調查總體設計》向商務部、國土資源部科技司和湖北省國土資源局作了匯報,正在根據專家組意見進行修改。提交了湖北省鄖西縣周公山銻礦、鄖西縣西溝錳礦、竹山縣牌樓銻礦等一批礦權登記申請,完成了鶴峰縣向家山—九台山錳礦地質預查等8個礦權申報資料的修改、踏勘檢查、延續申請等工作,為開展礦產勘查工作奠定了基礎。

(五)礦產開發工作情況

本省地勘單位礦產開發工作目前尚處於起步階段。目前主要是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所屬地勘單位通過探礦權折價入股方式參與礦山開發,年收益在1000萬元左右。在礦產品加工貿易方面,省地礦局實驗研究所礦產開發公司研發生產的環粘土、鑄造塗料、水性保溫隔熱塗料、耐火原料等非金屬礦深加工產品市場逐漸打開,目前年礦產品產值在1000萬元左右。

(六)工程勘察施工基本情況

2006年,全省工程勘察施工完成產值約9.28億元,其中屬地化地勘單位完成產值8.9億元,占總產值的95.91%;中央直屬地勘單位完成產值3549萬元,占總產值的3.82%;其他地勘單位完成產值136萬元,占總產值的0.27%。

2006年,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工程勘察施工共完成產值7.31億元(包括岩土工程勘察、工程施工、地質災害防治施工等)、實現收入6.36億元。其中:省內完成產值4.85億元、實現收入4.42億元,省外完成產值2.28億元、實現收入1.85億元,境外完成產值人民幣0.18億元、實現收入人民幣0.09億元。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湖北省地質勘查院是我省以磷化工為主產業的勘查單位,「十五」期間地質工作開始走向市場獲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2005年完成工勘項目110個,產值400萬元,較上年增加50%,完成的「石油學院南區」項目獲荊州市優秀勘察成果三等獎,獲中國石油和化工協會三等獎,在社會上的知名度進一步提高。2006年完成項目129個,合同總額450萬元。從業人員年均收入2.5萬元,在崗率達到90%,比2005年均有增加。

三、我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隨著《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地質勘查隊伍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3〕76號)和《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的相繼出台,我省各地勘單位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結合自身實際不斷深化改革,突出加強地質工作,加快地礦經濟發展,積極推進湖北地質事業全面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積累了可取經驗。

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認真落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以「富民、強隊、興局」為目標,以「調整結構、強化主業、培育主體」為主線,以地質工作為立局之本,以礦產開發為強局之路、以科技創新為興局之策,實施「一主三化」發展戰略,壯大核心產業、鞏固優勢產業、發展特色產業、開辟新的服務領域,推動地質工作和地礦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所謂「一主三化」,就是堅持以地質勘查為主業,加快推進礦產開發產業化、建設工程集約化、多種經營產權多元化。通過有效整合全局資源,優化產業結構,進一步理順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形成以地調院、環境總站為龍頭,以地區性、專業性地勘單位為重要支撐的以局為單元的地勘主業隊伍,充分發揮專業技術整體優勢,突出礦產資源勘查,切實做好地質災害監測與防治以及地質環境調查,積極拓展地質工作服務領域,做優做強地勘主業;以局礦業公司為投資經營主體,大力加強礦業權經營和礦產品開發,新增、運作一批探礦權,控股、參股一批礦山企業,實現礦產開發產業化;以地建集團為龍頭,以高資質企業為支撐,調整經營策略,瞄準重點項目,立足國內市場、拓展海外業務,實行專業化分工、區域化布局、集約化經營,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提高市場佔有率;要努力盤活地產資源,適度發展製造加工業,精心培育服務業,改革多種經營產權制度,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將股份製作為放開搞活多種經營企業的主要實現形式。經過近幾年的努力,該局的隊伍結構更趨合理、專業特色和優勢更加凸現、市場競爭力更強,地勘隊伍正向主業現代化、輔業企業化和管理科學化加速邁進。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南局:適應市場經濟新形勢,求生存、謀發展、帶隊伍,一是在「三個不變」,即保持地勘事業性質不變、保持地勘主業不變、保持地勘單位建制不變的前提下,局、隊兩級分流部分人員組建工程勘察、岩土施工、地理信息等地勘延伸產業公司開展相關業務,以解決人員安置壓力,彌補事業經費不足。二是保持行業特色,穩定地勘主業,在國家地質任務不飽和,商業地質市場發育不充分的情況下,面向公益性地質和商業性地質兩個市場,大力開拓地質勘查工作領域。經過艱苦努力,該局不僅保留了原有地勘工作體系、單位建制、保存了地勘隊伍基幹力量,保留提升了地勘及相關資質,保證了地勘主業穩步較快發展,並取得了豐富成果和良好效益。

中國地質調查局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抓住國家加強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建設的有利時機,通過積極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著力推進學科建設,加大先進裝備引進管理,大力推進基地建設,隊伍規模不斷擴大,技術力量進一步增強,在地質科研及地質生產市場中的競爭能力穩步提高,國家地質調查工作骨幹隊伍的職能和作用得到了有效發揮。

總結我省地勘單位改革經驗,有以下體會:一是有一個團結戰斗、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特別是在行業不景氣,單位生存發展困難的情況下搞改革要充分發揮領導班子的主心骨作用。二是堅持從一切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下積極推進改革。三是注重在改革中妥善處理國家、集體和職工個人的利益關系,兼顧各方利益。四是妥善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特別是妥善處理好保持地勘工作體系與在市場中求生存的關系,實現兩者同步協調發展。五是按照有利於生存、有利於發展、有利於保持主業的原則,推進地勘單位的改革。

四、我省國有地勘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一)加強省級地質調查隊伍建設

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按照人員精幹、結構合理、裝備精良、能承擔重大任務的要求,以所屬地勘單位為主體,引進急需的專業技術骨幹,充實野外地質調查技術力量,加強裝備和基地建設,建實建強省級地質調查隊伍。省級地質調查隊伍經常性支出等有關經費列為本級財政支出的重點內容,切實保障其運行和工作的開展;項目經費按實際工作量核定。

(二)深化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改革

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的方案,推進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改革。根據國家關於事業單位改革的有關規定,研究解決國有地質勘查單位屬地化管理改革進程中的問題。按照全省關於事業單位改革的統一政策,落實國有地質勘查單位離退休人員及在職職工社會保障政策、地方性補貼和住房改革政策;幫助國有地質勘查單位解決職工住房和基礎設施建設欠賬過多問題;加快分離地勘單位辦社會職能的改革。

(三)完善省級地質勘查基金制度

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和礦業(山)企業等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多渠道投入地質勘查的機制。加大財政對礦產資源勘查的投入力度,突出發揮對社會資金的引導作用。進一步完善省級地質勘查基金制度,主要用於重點礦種、重點成礦區帶的前期勘查及找礦綜合研究工作。逐步擴大基金規模,省級財政分成所得的礦產資源補償費、礦業權使用費、礦業權價款等收益,主要用於礦產資源勘查。

(四)引導國有地勘單位進行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

積極培育商業性地質勘查市場主體,積極探索以公益性地質工作為先導,以商業性地質工作為主體,二者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的地質勘查發展道路。鼓勵支持國有地勘單位獲取運作礦業權,承擔投資風險,享受投資權益;鼓勵國有地勘單位與社會資本及外資合資、合作組建礦業公司或地質技術服務公司,鼓勵發展多種所有制的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公司和機制靈活的找礦企業,支持符合條件的礦業企業在境內外上市融資,培育壯大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的市場主體。

(五)加快地質人才隊伍建設

將地質教育納入全省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加大對地質類人才培養的投入力度,依託我省地質院校,加強與部屬院校的合作和共建。全面實施地質職工全員教育,推進在職職工的崗位培訓和青年職工的學歷教育,有計劃地選送各類地質專業技術人員接受繼續教育,大力開展職業培訓和技能培訓,提高地質隊伍總體素質,以重大項目為依託,加快培養高層次的地質專業技術骨乾和復合型人才。建立我省地質傑出人才、地質找礦成果、地質科技進步等獎勵制度,激勵地質科技創新,形成地質找礦不斷取得成果、地質科技水平不斷創新、地質人才不斷涌現的良好局面。大力改善野外地質工作條件,提高野外地質工作人員待遇,完善津補貼政策,進一步完善地質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定、專家選拔機制。逐步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勘查開發項目收益分配的新機制。

(六)推動地質科技創新

編制全省地質科技發展中長期規劃,實施科技興地戰略,建立健全鼓勵創新的機制,營造良好的地質科研環境。健全地質科技多渠道投入體系,逐步加大地質科技投入,合理安排重大地質科技問題研究和新技術引進推廣的經費,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計劃對重要地質科技項目傾斜。積極開展重大地質問題科技攻關,突出重點礦種和重點成礦區帶地質問題研究;組織運用新的理論和技術方法,開展重要礦產的成礦條件、成礦規律和成礦預測研究;大力推進成礦理論、找礦方法、地質勘查與資源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的創新;積極開展非常規油氣資源、尾礦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技術以及礦山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地下水資源和地熱資源開發、農業地質和城市地質環境等課題的綜合研究。加強省級重點地質實驗室的建設,有計劃有重點地提升地質裝備水平,採取措施提高現有地質裝備的利用效率,加快深部探測、分析測試等高新技術及先進設備的引進、開發與應用。

(七)擴大地質領域對外開放

積極推進省外、國外礦產資源風險勘查,重點到資源勘查開發潛力大、資源互補性強、有一定投資環境的國家和地區開展我省嚴重短缺或投資收益顯著礦種的風險勘查工作。鼓勵國有地勘單位和有條件的企業以資源條件較好、地質工作程度較低的西部省份以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為重點,開展省外、國外地質勘查和礦產開發。創造穩定、公平、透明的法制和政策環境,積極引進國內外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廣泛開展地質勘查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五、對策建議

地質事業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地勘單位為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地方經濟建設提供資源保障和基礎服務,任務光榮而艱巨,必須進一步加快改革發展步伐。針對當前地勘單位改革與發展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提出具體對策及建議如下:

(1)進一步落實加強省級地質調查隊伍建設的有關政策。盡快落實將省級地質調查隊伍經常性支出等有關經費列為本級財政支出重點內容的政策。按照國務院批準的2007年新的政府收支分類科目,將這支隊伍經常性支出納入「一般公共事務」類級科目。同時,每年度相應固定安排基礎地質、礦產地質和環境地質等公益性地質工作專項經費,適應地質工作信息化、現代化進程需要的地質裝備更新專項經費,地質成果數字化建設與地質資料保護專項經費以及基本建設專項經費支出。建議中央財政對省級地質調查隊伍建設安排一定的專項補貼。

(2)長期以來,因政策緣由,多數地勘單位未能納入社保體系,職工後顧之憂沒有解決,單位負擔較重。因此,爭取中央財政資金的支持,解決職工(含離退休職工)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等社會保險和地質隊進城及各種政策性補貼等問題。

(3)建議加快地勘單位資本積累和職工生活條件改善的步伐,通過進一步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地質勘查隊伍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3〕76號),對地勘單位所持有的劃撥土地給予優惠政策,使之成為地勘單位能夠經營開發的商業用地,作為資源經營,以解決地勘單位經濟積累不足的問題,同時,針對地勘單位的實際困難,給予地勘單位職工集資解決居住條件的政策。切實解決職工住房貨幣化所需的補貼資金。

(4)在全面落實《關於深化探礦權采礦權有償取得制度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財建〔2006〕694號)和《關於印發〈以折股方式繳納探礦權采礦權價款管理辦法〉(試行)》(財建〔2006〕695號)所給予地勘單位在礦權經營方面的政策基礎上,對國有地勘單位獲取經營礦權和礦山開發給予進一步傾斜政策。中央、省級基金礦產勘查項目形成的探礦權出讓收益分配比例向承擔項目的國有地勘單位傾斜,建議為轉讓價款的30%。

(5)以野外一線為重點,切實增加省級地質勘查隊伍的裝備投入,改善地質裝備條件。此類經費根據實際需要,中央財政予以專項補貼。中央財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補助經費,幫助省級地質勘查隊伍解決基礎設施建設欠賬過多的問題。

(湖北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Ⅳ 湖北省附近的漂流有那些比較好玩

給你推薦幾個線路,既然三峽九畹溪漂流你已經去過,那麼這次你還可以選擇桃花源漂流、金三角漂流、武陵岩漂流、野人谷漂流啊!

下面為景點介紹:

桃花源漂流
桃花源長廊風景區,位於安徽省黃山市世界文化遺產地—黟縣,是指黟縣漳河流域石山至漁亭10公里段。因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此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桃花源記》,描述出一個美麗而寧靜的世外桃源而得名,漂流起點就設在景色秀美的石山岱峰腳下。終點設在漁亭鎮上游的石門鴛鴦灣。漂流全長六公里,漂完全程約1.5小時。

從岱峰腳下登上竹筏,在清凌凌的河面上戲水飄盪,穿溪越灘…。近看碧水淺灘、游魚可數,彩石紛呈 。遠眺竹林疊翠、山花簇擁、桃園隱映。徽州古村落和居民掩映在古樹群中,構成一幅又一幅美侖美奐的桃花源山水長卷。一座又一座的徽州牌樓、古祠則如新安江源頭百年圖騰。昭示著歷史的深逐,生態的原始,民風的古樸……。也是《桃花源記》最原始的寫真。

「漂游桃花源長廊,體味《桃花源記》禪意」是您古徽州之旅最完美的選擇。漂流起點距西遞4公里、宏村15公里、齊雲山18公里、黃山風景區42公里、屯溪老街(黃山市)50公里、徽州棠樾牌坊群70公里、祁門牯牛降96公里。

金三角漂流
金三角漂流地處華東最後一片原始森林--安徽天堂寨風景名勝區、大別山國家地質公園內,與燕子河大峽谷風景區相鄰。匯聚天堂寨瀑布之水,渾然天成,蜿蜒環繞在青山之中。

金三角漂流配套服務設施齊全:有專供遊客、司陪休息的遮陽涼亭、豪華娛樂休息室、公共洗手間、專用更衣室、寄存處、商品部等。設有上、中、下三站,漂流全長6000多米,落差100多米,形成了氣勢磅礴的急流。大面積的原始森林滲透出甜美的山泉,產生大量的空氣負氧離子,清新怡人,益身養顏。岸邊怪石嶙峋、竹濤林涌、山鳥鳴翠、禪鍾遠揚,艇下溪流湍急,一波三折,更有那清風撲面夾著綠野芳香,令人心曠神怡。

置身其間,抬頭可看白馬寨的雄偉挺拔,低頭眺望鮑家窩的旖旎風光,掛瀑吹瀉、蒼鷹翱翔、溪水清澈、魚石可數。帝主廟、洗馬潭、王墩大橋盡顯張揚激情,大河泡、金河灘極盡端莊。接受大自然的洗禮,體驗挑戰大自然的樂趣。不僅能讓您豪氣頓生,還能使您真正領略「水至清,山至美,魚至多」的天堂河谷獨特魅力,體會到「人行明鏡里,魚游綠水中」的詩情畫意。它「險似三峽、秀如灕江」,不愧被專家譽為「皖西第一漂」。

金三角漂流把驚、險、奇、趣巧妙地融入一體,有成年人驚險刺激的探險漂,還有為老年人、幼童量身定做的快樂休閑漂,真正是老少同樂、趣而無憂。如果想體驗驚險、刺激,那麼金三角皮劃艇漂流一定會是您大別山之旅的首選!好景點不多了,您快來親歷試試激情多級跳吧!

皮劃艇漂流是國際奧林匹克運動項目,也是當前世界上最熱門的旅遊、娛樂項目。它是勇士的試金石,是勇敢者的游戲,一定會讓您大呼過癮!

武陵岩漂流
武陵岩峽谷位於廬山以西,地處國家生態示範區——江西武寧東南部,緊毗歷史名山吳王峰,上挨馳名中外的彌陀寺,綿延數十公里,貫穿武陵岩國家森林公園,南倚贛北第一高峰——武陵岩神霧山,北入亞洲第一大土壩人工千島湖——柘林湖重點風景名勝區楊洲湖區,與永修柘林湖景區緊密相連。

武陵岩峽谷漂流景區是目前江西省接待量最大的漂流景區,分上下兩段,為贛北唯一的峽谷漂流,九曲十八彎的河道水急、石怪、洞幽、林奇、山秀,峽谷幽深、原始古樸、雲霧繚繞、清新宜人,兩岸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廊充滿詩意,沒有污染;一深一潭,錯落有致。下「險」灘、飛流激浪,有驚無險;過深潭、隨波逐流,聽鳥觀魚;身臨其境即可領略旖旎的自然風光,又可感覺擁抱大自然的無限樂趣。身臨此勝地,如在畫中游。
沿途勝境,美妙神奇:「鳳凰池」風姿綽約,「龍王廟」動魄驚心,「玉女潭」令人神往,「雙龜岩」鬼斧神工,「仙人潭」神秘莫測,「蟾蜍石」栩栩如生……近聞彌陀寺磬聲鼓韻,仰觀吳王峰峭壁凌雲,峽谷間猿啼鳥語,群山中飛瀑流泉,柘林湖千島棋布;好一個武陵仙境,真乃世外桃源。古老而美麗的傳說,讓人遐想;刺激又安全的漂流,使人流連。

野人谷漂流
野人谷位於房縣城南30公里處的橋上鄉境內,這里是宜昌通往神龍架以及長江北岸旱路入重慶的咽喉要道。原名"神龍峽",後因《房縣志》中關於野人在此出沒的記載被發現,更名為"野人谷"。

野人谷漂流屬於溪河自助探險河流,位於三峽門戶的第一大支流黃柏河上,以峽谷雄峻、溪水湍急而聞名。"七里峽、三里花,放排漢子奈何不了它!"傳唱至今。漂流全部採用雙人橡皮艇,漂流全程5公里,歷經3關18灘,讓您放漂心靈之舟,體驗澎湃激情,盡享探險征服之樂。

在野人谷附近,還集中著一批自然景觀和人文奇觀,情人泉是我國唯一一處集洞、泉、瀑於一體的原始白雲岩溶洞標本和地下河景區,是宜昌新十景之一。

全長5公里,含「三里花探險漂」和「七里峽激情漂」兩段,「三里花」是長達1.5公里的滾水瀑布群,是成年人尋求刺激的最愛;「七里峽」灘潭相連,風光秀麗,適合全家人共享漂流激情。

野人谷漂流採用兩個人一條的橡皮艇;漂流全程需要兩個半小時,您如果參加漂流過程中的一些河谷文化活動和互動游戲,則需要3個小時左右。

野人谷漂流特色:
1:三峽唯一原始生態的探險漂流景區
①野人谷漂流不受三峽蓄水影響,全程動水漂流,這里峽谷險峻,溪水湍急,怪石嶙峋,漂流全程均為天然河床。
②野人谷漂流獨有吊水瀑布飛漂和長達1.5公里的滾水瀑布沖浪,構成了三峽最驚險刺激的漂流河段.
2:中國首例原始河谷文化主題漂流
①獨特的起漂儀式,如:起漂時喝摔碗酒,塗野人彩妝。
②奇特的河谷民俗,感受放排、淘金、蹦河、捕魚、沙雕等原始河谷文化。

野人谷漂流服務設施
1:基礎設施:野人谷漂流日接待量3000人,起點與終點均建有專門的服務設施,更衣室、洗澡間(熱水)齊全。交通便捷,全部為國家二級公路。移動信號全面覆蓋,溝通暢通無阻。
2:個性化服務:①漂流景區專門開辟「勇敢少年」漂流河道,並設有安全員護漂。
②漂流景區提供免費停車,代客泊車及區間接送,讓您方便省心。
③提供免費茶水,姜湯,以及日常應急葯品,讓您健康舒心。

野人谷漂流安全
1、護漂:從起漂點到終點每個險灘均有足夠的安全員現場監護,岸上有專人專車巡護,讓您漂的放心,玩的安心,有驚無險的體驗與浪共舞的巔峰激情。
2、水情:在漂流河段上游設有專門的水情監測員,確保漂流安全。
3、疏散:有便捷、足夠的上岸通道,隨時隨地可以疏散至安全地帶。
4、制度:在漂流前均有導游為客人講解漂流安全公告及注意事項,公司內部有嚴格的安全制度,開業四年以來從未發生過一起重大安全事故,是所有漂流景區中安全工作做的非常好的。

1:野人谷漂流景區專門為小孩開辟了「勇敢少年」河道,不必讓小孩與父母擔受同樣的風險,並配有專業的安全員護漂,讓您玩的舒心,漂的安心,是適合全家漂流的勝地。
2:野人谷漂流交通便捷,更是自駕車成員漂流的最佳選擇,起點與終點只間隔4公里,景區還設有免費停車、代客泊車、區間接送等優惠政策,使駕車一族可以放心去漂流,大可不必為漂流後車子不在身邊而煩惱。

我的回答應該對你有很大的幫助,我期待著你的50分。有什麼問題可以再像我咨詢。

Ⅳ 中國鉀鹽找礦史簡述

周博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鉀鹽是中國緊缺重要礦產資源之一。60年來尋找大型鉀鹽礦是中國地質科學界的一大難題。中國鉀鹽礦床是以第四紀鹽湖液體鹵水鉀礦為土,缺少規模巨大的古代固體鉀鹽礦床。中國探明鉀礦儲量僅世界的2%左右,鉀鹽礦95%用途是生產農業用鉀肥。由於中國缺少人型固體鉀礦,鉀肥產量受限制,缺口巨大,全國缺鉀土地達3.4億畝。

宋代開始配製含硝酸鉀黑色火葯,中國農民使用農家草木灰肥獲取鉀元素。1940年,中國鹽礦地質先驅袁見齊先生在川滇一帶含鹽地層作初步調查時,開始注意了鉀鹽的線索。1946年,袁先生在「西北鹽礦概論」一文中提到:「在茶卡(鹽湖)母液中,已證明鉀之存在,但成分多寡,尚未測定,能否利用,亦未可必?查鉀為制鉀肥、炸葯之重要原料,吾國尚未大量發現,尤宜特別注意」。若從袁先生重視找鉀算起,到新中國成立以後鉀鹽工作正式起步,中國尋找鉀鹽已走過60多年歷程。從時間上大致可以劃分三大階段,即1949~1977年為第一階段,1978~1999年為第二階段,2000年至今為第三階段。

一、第一階段(1949~1977)

1.中國首次發現鉀鹽礦

1951年蘭州大學化學系戈福祥教授上書中央,要求調查青海鹽湖資源。1956年中國政府和科學家制定的「中國12年國家重大科學技術長遠規劃」將考察中國鹽湖列入之中,並於1957年以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綜合考察委員會為主,組成了「中國科學院鹽湖科學調查隊」,明確了以找鉀、硼為主要的任務。

在1955~1956年,青海省交通廳公路局在察爾汗地區修築敦格公路穿越柴達木盆地時,發現了聞名於世的察爾汗干鹽灘。築路工人挖坑取鹽食用後,發現有不能食用的苦辣鹽,送至正在那裡的地質部西北地質局632隊化驗,證實含KCl,地質學家朱夏指出察爾汗為巨大鹽庫,其鹽層含鉀0.40%。為此,1956年化工部地質礦山局應部總工程師、鹽礦專家李悅言指示,派鄭綿平隨普查組到大柴旦、馬海和察爾汗考察,化驗察爾汗鹽湖晶間鹵水含鉀1.1%,並指出找鉀有希望。以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柳大綱為隊長,北京地質學院袁見齊教授和中國科學院綜考會領導韓沉石為副隊長的鹽湖調查隊奉命於1957年再次赴青海察爾汗。期間,鄭綿平和高世揚在察爾汗鹵坑中發現和鑒定了光鹵石礦物以及原生鹽湖沉積光鹵石鉀鹽層。從此,揭開了中國鉀鹽歷史新的一頁。翌年秋天20多個民族青年多至5000人在茫茫無垠人跡罕至的察爾汗鹽灘上,土法上馬用原生鹵光石生產出第一批含KCl 50%的953t鉀肥。此時,距1860年世界最早開采鉀鹽的德國遲了100年。

2.古鉀鹽礦床的發現

1962年,在中國雲南思茅地區,雲南省地質局16隊在勐野舊鹽硐中發現了紅色不能食用鉀鹽礦,成為發現的中國第一個中型古代固體鉀鹽礦床。為了加強找鉀工作,1962年成立了四川省地質局鉀鹽地質隊(1964年更名為210地質隊,1968年又稱第七普查勘探大隊,1978年改為第二地質大隊,現在名稱為西南石油地質局第二地質大隊)。該隊前期主要從事中國東部白堊紀—古、新近紀、華北奧陶紀和四川寒武紀、三疊紀的鉀鹽找礦、成鉀預測以及鹽礦和鹵水礦的勘查和評價,認為在埋藏3000m以內找到大型鉀鹽礦床前景不佳,但對盆地三疊系富鉀鹵水礦資源開發評價極高(林耀庭,1994),預測四川液態含鉀鹽鹵水潛在資源量高達4374億m3

3.油鉀兼找

20世紀70年代初,當時的燃化部重視油氣地質兼探鹽(鉀)工作,國家計委地質局地質科學院和江漢石油勘查院在湖北江漢油田發現鉀芒硝鉀鹽層。但因埋藏大於3000m,定為暫無開采價值。1974年袁見齊先生發表了「陸相紅層盆地鹽礦成因」等論文三篇,強調了古代陸相碎屑岩層及含油盆地找鉀的可能性。1976年,中國地質科學院鄭直研究員等與國家地質總局西南所合作編制了1/400萬「全國鉀鹽找礦遠景圖」及說明書,為全國進一步開展找鉀提供了方向。從20世紀50~70年代,國外許多大型鉀鹽礦床在普查勘探石油時被發現。同期,中國也在重視石油勘探中探鉀。如1977年,石油化工出版社出版《石油勘探中找鉀鹽礦的方法》一書。但以後由於體制分割等方面制約,使「油鹽兼探」工作開展不理想,此時期,內部出版多本《鉀鹽礦床》、《鉀鹽專輯》及《鉀鹽資料選編》等書刊,及時供給全國找鉀人員學習,為下一階段找鉀高潮准備了條件。從1958年起,到1978年由國家地質總局勘探查明鉀礦產地僅有幾處,KCl儲量不足2億t。和國外相比,中國鉀資源嚴重匱乏,且主要為鹽湖鹵水鉀礦。中國鉀肥工業終因工藝落後和資源缺乏等原因,到1978年鉀肥產量才達2.3萬t,遠遠滿足不了農業增產需求和土地逐年貧鉀的困難。此時,全國各地尤其南方各省開展了窯灰鉀肥的生產和農田試用。為了提高鉀肥的自給率,國家計委於1975年發文通知對開發青海察爾汗鹽湖進行規劃,是年8月國家計委、石油化學工業部等十部委完成開發規劃報告,建議一期工程年產鉀肥20萬t,二期工程為80萬t。表明中國政府及老一輩鉀鹽科學家對開發和生產鉀肥的極大重視。總觀中國鉀鹽事業發展的第一階段特點是:在中國政府及老一輩鉀鹽科學家關心和參與下,全國開展了以找鉀硼為主的鹽礦地質普查和科學研究,取得了找鉀突破,發現察爾汗鉀鎂鹽湖礦床及一批K、B、Li、Rb、Cs及石鹽、天然鹼、芒硝、石膏、鈉硝石、天青石等鹽類礦產,從實踐中產生了「陸相成鹽成鉀」等學說。全國形成了地質、化工、中國地質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和石油等不同系統多支找鉀勘探和研究力量,實現了中國鉀鹽和鉀肥零的突破。但這階段的工作還遠遠滿足不了農業上的需求。同期,世界各國找到眾多大型海相為主的鉀鹽礦產。

二、第二階段(1978~1999)

1976年化工部成立了化工礦山地質研究所,後改為礦產地質研究院,其內設立了鉀鹽研究室。1979年,在山東成立了化工部所屬「鉀鹽地質勘探大隊」表明化工部重視找鉀勘探和研究隊伍建設,與此同時,1979年國家地質總局在山東兗州成立了找鉀為主的第三地質大隊。兩個部同時在山東成立找鉀隊伍,表明當時人們在中國東部地區,即山西、陝西奧陶系及山東、江蘇、河南、安徽等古、新近系盆地中開展勘查鉀鹽的決心。

1980年袁見齊先生發表「鉀鹽礦床成礦理論研究的若干問題」,首次提出「高山深盆」陸相成鹽成鉀模式概念,1983年完善了該理論,發表了「高山深盆的成鹽環境一種新的成鹽模式剖析」,充實了陸相成鹽成鉀學說。1984年在青海西寧召開全國鹽類沉積學術會議。為了迅速改變中國嚴重缺鉀狀況,地礦部在1985年開始的第七個五年計劃中,安排了中國柴達木盆地西部和北部開展古、新近系和第四系鉀鹽普查項目。除完成地面普查外,還應用航空伽馬能譜新技術遙感找鉀。

1995年10月地科院礦床所王弭力研究員領導的「羅布泊遠景區成鉀」專題組,在「羅北凹地」發現鹵水鉀礦。從1995~1999年,由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所牽頭,新疆地礦局第二地質大隊及地礦部遙感中心參加的「九五」國家項目課題組,冒著「死亡之海」惡劣的氣候條件,在簡陋的裝備下,靠著為國為民找到大鉀礦的決心,甘願受苦,憑著聰明才智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發現了大型鹵水鉀礦。按已控制面積、礦層厚度和平均品位計算,羅北凹地鉀礦床已揭示的鹵水KCI地質儲量超過了2.5億t,達到大或特大型規模。中國鹽湖鉀鹽從無到有,現保有K20資源量約5億t。

三、第三階段(2000~2011)

2010年8月,由中國地質科學院鹽湖研究中心和礦產資源研究所為負責單位申報的鉀鹽國家重點基礎研究「中國陸塊海相成鉀規律及預測研究」「973」計劃項目,先後通過函審和2輪公開答辯,從全國430餘項建議項目中脫穎而出,已獲得國家科技部批准。

該項目是中國找鉀研究隊伍第一次聯合作戰,實現了中國找鉀幾代人聯合找鉀的夢想。中國找鉀經歷漫長60年,找到的鉀鹽資源僅能滿足國內需求30%左右,而70%農業鉀鹽消費量仍然依靠進口。因此,鉀鹽是關系中國糧食穩產、增產重要戰略礦產資源之一。為了扭轉中國找鉀瓶頸難題,袁見齊院士早在1988年就明確提出,「找鉀工作的重點亦應轉向海相層位」,袁見齊院士晚年的中國海相地層找鉀理想,終於在20年後得到國家重視並以「973」工程計劃實現。

在國土資源部科技司、中國地質調查局的直接領導和組織協調下,經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科學院和青海省聯合推薦,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的劉成林研究員為該項目首席科學家,專家顧問組組長是中國地質科學院資源所鄭綿平院士。

該項目還有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有30餘名中青年學者,其中90%為博士將直接參與項目的研究。預計2011~2015年5年完成項目計劃。「科學找鉀」是本項目核心,找鉀研究走向「定量化」、「定向化」和「定位化」三化,將是中國找鉀成功之路。同時,在走出國門,尋求開發利用國際鉀鹽資源放置的引導下,中國多個企業組建力量,已在泰國、寮國、加拿大、剛果等國開展鉀鹽礦床地質勘查和礦山建設。

參考文獻

[1]袁見齊.西北鹽礦概論.見:袁見齊教授鹽礦地質論文選集.北京:學苑出版社,1989

[2]富之強.紀念中國發現鉀鹽40年.化工礦產地質,1996,18(4):314~316

[3]張彭熹院士簡介.鹽湖研究,1997,5(3~4):120~122

[4]鄭錦平,等.青藏高原鹽湖.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5]曲懿華,蔡克勤,等.蘭坪-思茅盆地鉀鹽成礦規律及預測.北京:地質出版社,1998

[6]林耀庭.四川盆地液態鉀礦資源及其開發有關問題探討.化工地質,1994,16(2)

[7]章午生,等.青海地質礦產志.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

[8]蒙慶.陝北奧陶系成鹽地質條件及找鉀遠景.化工礦產地質,1996,18(1)

[9]袁見齊.袁見齊教授給秦仲達部長的信.化工礦產地質,1996,18(4)

[10]李廷祺,胡東生.羅布泊地區鉀礦成礦遠景的遙感地質研究.鹽湖地質,1988(4)

[11]劉析盾.羅布泊有望成為我國最大的硫酸鉀產地.科技日報,1997-01-18(1)

[12]張彭熹.古代異常鉀鹽蒸發岩的成因.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

[13]袁見齊,楊謙,等.察爾汗鹽湖鉀鹽礦床的形成條件.北京:地質出版社,1995

[14]楊謙,吳必豪,等.察爾汗鹽湖鉀鹽礦床地質.北京:地質出版社,1993

Ⅵ 肖縣王場鐵礦(2)

王場鐵礦位於肖縣永固鄉張院村境內。礦區由王場、張院兩礦床組成,相距約1.5公里,分布在區內近東西走向的架子山南北兩側。王場鐵礦床有大小礦體11個,是本礦區的主體礦床,儲量達到中型規模;張院礦床分布在架子山南麓的半山坡上,計有9個鐵礦體,礦體小,儲量少。

王場鐵礦區,東西長2.2公里,南北寬1.6公里,面積約為3.5平方公里。區內主要出露下奧陶統碳酸鹽類岩石。

礦區東面17公里有京滬鐵路夾溝車站,南面8公里為青龍山車站;西面10公里為淮北市;北面3公里為張庄、朱庄,有專用鐵路。礦區與上述各站、市有土公路相通,交通方便。

1958年,大辦鋼鐵時,當地農民曾在架子山北坡一些被鐵染的岩層中找鐵礦,由於沒有技術和方法簡單,結果一無所獲。

1960年4月,地質部物探局航測大隊九○二隊,在皖蘇北部開展1∶20萬及部分1∶10萬綜合性的航空物探,發現王場航磁異常,編號M—55。同年10月,省地質局第三物探隊,對航磁M—55異常進行地面磁測檢查,並圈定其地面位置,分別以M3、M4表示,於12月提交了地面物探檢查報告。

1966年7月,省地質局三二五地質隊派以吳豐洲為主的五名地質人員在本區開展普查找礦工作;在進行地質填圖的同時,選擇M3磁異常中心布置ZK02進行鑽探驗證,於孔深249.49—342.59米見磁鐵礦3層,累計厚達75.27米,證實磁異常為磁鐵礦所引起。為了進一步查明礦體情況,首先採用「十字剖面法」對礦體進行追索、控制,因「文化大革命」影響,礦區普查工作暫停。1969年,省冶金地質局指示三二五隊要迅速查清淮北地區的銅鐵礦產賦存情況。據此,三二五隊又對王場礦區開展地質普查,經地質、物探共同努力,在很短的時間內,除繼續對M3磁異常工作外,在其外圍開展了1∶1萬地質草圖10平方公里和1∶2.5萬地面磁測工作。經過地面磁測,在M3異常西南1.5公里處發現張院低磁異常,編號為M5

在1970—1972年間,三二五隊繼續對王場鐵礦開展普查評價工作,同時對張院M5低磁異常進行鑽探驗證,驗證結果亦為磁鐵礦體引起。

1975年,省冶金地質局要求三二五隊,對「肖縣王場鐵礦,在普查評價的基礎上轉入勘探,1977年提交詳細勘探報告」。

遵照上級指示精神,三二五隊編寫了王場鐵礦詳細勘探設計,設計布置鑽孔67個(其中水文孔5個),預計鑽探工作量2.98萬米,預算鐵礦石儲量1800萬噸。由於施工力量不足和礦區水文地質條件十分復雜,抽水試驗孔由普通口徑改為大口徑抽水,影響了礦區勘探的速度。野外工作到1979年全部完成,1980年5月25日由王玉芝、金業朝等編寫提交了詳細勘探報告。

自磁異常驗證、初查、普查到勘探結束,共施工鑽孔125個,進尺5.4萬米,抽水試驗17個孔19層,採集各種樣品3536個,其中包括選礦試驗樣3個,填制1∶1萬地質草圖10平方公里、1∶2000礦區地質圖3.5平方公里,對所有的見礦鑽孔都進行了三分量測井,基本查明礦區內礦體的形態、產狀及分布規律以及礦體與地層、構造、岩漿岩的關系。求得鐵礦石儲量1980萬噸、黃鐵礦礦石儲量12.84萬噸、石膏礦礦石儲量544萬噸及伴生硫52.87萬噸、鈷0.24萬噸。鐵礦礦石主要賦存在負200—負400米之間。礦區總投入資金271萬元,每噸礦石成本0.13元。

1983年4月,省礦產儲量委員會會同省冶金設計院、馬鞍山鋼鐵設計院、省地質局地質礦產處和野外地質隊等10個單位,對報告進行審查。由於鑽探封孔質量較差,審批決議認為待上述問題補課後,再行商議。由於三二五隊資金不足,補封孔的工作一直未能進行。礦床也無對口開采單位而未開發利用。

王場鐵礦為一隱伏中型礦床,礦石品位較富,類型簡單,以高硫富鐵礦為主。礦體主要賦存於王場倒轉背斜北翼未倒轉的部位上。產於下奧陶統肖縣組下段灰岩中,屬遠離接觸帶的接觸交代型礦床。礦體受緩傾斜岩層層間裂隙控制,走向近東西,傾角平緩,傾向北西或南東,多呈似層狀或透鏡體,長315—820米,寬100—550米,最大厚度21—50米。礦體空間分布集中,頂、底板圍岩多為大理岩化灰岩、綠泥石化蛇紋石化灰岩、大理岩、透輝石夕卡岩和閃長玢岩等。與礦體關系密切的圍岩蝕變有蛇紋石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絹雲母化、陽起石透閃石化、鈉化和透輝石化等。礦體的頂底板圍岩大多數做了物性試驗。礦石的自然類型以透輝石磁鐵礦、方解石磁鐵礦為主,蛇紋石磁鐵礦次之。礦石的結構構造以緻密塊狀為主,浸染狀、團塊狀、條帶狀次之。礦石礦物除磁鐵礦外,有赤鐵礦、黃鐵礦、黃銅礦等。磁鐵礦石平均全鐵品位為42.71%,單樣最高全鐵品位為62.02%,硫平均品位2.73%,鈷平均品位0.012%。銅、鋅、鉬微量。礦石按工業類型劃分,以高硫富礦為主,約占礦石總量的55%,平均全鐵品位為48.84%,硫為2.84%;貧鐵礦占儲量的45%;平均全鐵品位為36.08%。屬自熔性到偏鹼性礦石。

王場鐵礦,根據三分量磁測井資料和對M3的磁異常分析表明,在勘探線4—7之間,有可能存在小盲礦體,建議尋找,並進一步了解深部正接觸帶中的磁鐵礦體,以擴大礦區儲量。

Ⅶ 南京大學有哪些名人啊

中共中央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勛中的任新民、黃緯祿、錢驥、朱光亞、程開甲、趙九章是南內大校友。截至容2014年24位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中閔恩澤、吳良鏞、劉東生、張存浩、程開甲是南大校友。

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閔乃本、王德寶、秦仁昌、馮康、侯先光等是南大畢業生,截至2012年2月,南大是唯一獲得該獎的內地高校。歷年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數居全國第3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自1994年設立至2014年,南大有137位本科畢業生、113位碩博畢業生獲得該基金,為全國高校之首。

當然還有許多如中國第一架超音速噴氣式戰斗機設計師陸孝彭。研製中國第一台超音速擴散氟化氫激光器的張存浩。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總設計師錢驥。復旦經濟學院首任院長陳觀烈等等。

Ⅷ 江西有色地質勘查二隊如何,我是學測量的,那邊待遇咋樣,萬分感謝!!

1949年前,全省經勘查的礦產21種,發現503處礦產地和礦點。1949年至建局前的地質找礦工作,主要由地質、冶金、煤炭三部門所屬的地勘隊伍在各重點礦區進行著煤、鐵、銅、鎢及鉛鋅礦等少數礦產的勘查工作,到1957年底探獲了16種礦產儲量,135處礦產地。1958年江西省地質局成立,五十年來,經地質、有色、核工業、煤炭、建材、冶金、武警及地方地質隊伍的四萬多從業人員的共同奮戰,全省共發現各類礦產166種(以亞種計),其中探明儲量的有106種,列入省礦產資源儲量表統計的礦產有102種,礦區831個(到2005年底止)。據不完全統計共發現各類礦點有5000餘處。
1958年6月,江西省委發出「關於統一和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將原屬地質部、冶金工業部和煤炭工業部所屬的地質隊伍,統一組成江西省地質局,統一領導全省地質勘探工作。
1958年建局以來,根據國家在各個時期的需要和江西地質條件的可能,普查礦種擴大到石油、硫、磷、鈹、錳等多個礦種,六十年代在稀有、稀土元素、岩鹽等方面取得一批成果。文革前,冶金、煤炭部門又分開建局,文革期間,三家再次合並到省重工業局地質組。1973年地質局又恢復了原建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金、銀等貴金屬和大量非金屬礦產均列入到省地質局的勘查計劃中。
1958年以來,省地質局從發動群眾在全省范圍內開展找礦報礦開始,通過在全省進行1:20萬區域地質調查、物化探掃面和大量的輕、重型山地工程的揭露、檢查、驗證,連前共發現了許多重要礦產基地,並構成了分布於全省的多個成礦遠景區、帶,主要有:
1、長江中下游成礦帶。在江西省境內主要有(九江)瑞(昌)銅多金屬礦田。這里主要是古生界為主的褶斷帶受許多中生代中酸性小侵入體侵入的地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省地質局九江專區地質勘探大隊(現贛西北地質大隊前身}在九江城門山和瑞昌武山一帶的鐵帽下部,先後發現了極有遠景的銅硫礦體,經多年勘探出銅的儲量達到350萬噸以上,伴生金100多噸,伴生銀4000多噸,與其先後發現的銅嶺、丁家山、洋雞山、鄧家山、吳家、白楊畈、銅溪沖、通江嶺、東雷灣、獅子島、金雞窩、城門壩等多個銅、鐵、金、銀、鉛鋅等原生和次生礦床或礦點,構成了長江中下游銅礦帶在江西省的重要礦集區。過去受當時生產條件、勘探手段和資金條件等限制,深部的找礦和勘探工作還作的不夠,今後還可以向深部和多處礦點、礦化點、異常點開展找礦、評價工作,可進一步擴大本區銅多金屬的資源遠景。
2、香爐山——彭山鎢錫多金屬成礦帶。這條礦帶主要是由下部古生代以前的老地層被燕山期花崗岩侵入條件下形成的接觸帶及其外緣形成的礦床所構成。西部以修水的香爐山為主,構成一個以類矽卡岩型白鎢礦為主的礦田。香爐山鎢礦及其外圍的形坪、張天羅、觀堂、高湖等礦區經過歷年來的工作。至今已獲三氧化鎢資源儲量達30萬噸以上,並有伴生的金、銀、銅、鉍、鎵等多種可利用的資源。東部是德安彭山錫多金屬礦田。該礦田是六十年代中期,由省局區域地質測量大隊進行1:20萬區域地質測量的瑞昌圖幅時,發現了多金屬化探異常和矽卡岩露頭。1965年冬,贛西北地質大隊上山普查找銅,1966年組成五0二分隊通過鑽探施工在曾家壠礦區10號鑽孔中打到二層富錫礦,從而自1967年起轉為以錫為主的普查勘探工作。1973年起由重建地質局後的九一六大隊二分隊繼續礦田的普查勘探工作。歷年來陸續發現和勘查了曾家壠、尖峰坡、坡西、紅花尖、培家壠、黃金窪等錫礦以及張十八鉛鋅礦、寶山銻礦、洪溪坂螢石礦。新世紀以來,九一六大隊又進一步把張十八鉛鋅礦由中型擴大到大型,並發現大屋頭大型螢石礦和百福腦中型銻礦,使彭山礦田從高溫——中溫——低溫構成一座按成礦溫度環形分帶的典型礦田,極大地豐富了地區的礦床成礦規律。
3、九嶺——鄣公山鎢、錫、金多金屬礦帶。這個礦帶由前震旦系基底被燕山期花崗岩侵入而成礦。也可大致分為東部和西部兩帶。西部為大湖壙——雲山——陽儲嶺——蓮花山為主的鎢錫鉬礦帶,不少礦區是1958年由區測大隊重砂普查發現,贛西北大隊組織勘查的。物化探大隊在1978年用化探方法發現了陽儲嶺鎢礦,由九一六大隊三分隊負責勘查成一座大型鎢鉬礦床。進入21世紀,贛西北大隊在東部陸續發現茅棚店、徐家尖、八字腦等一批中小型錫(鎢)礦,在西部的大湖壙地區也發現東陡崖岩脈型黑鎢礦等新的礦床類型。九一六大隊在雲山地區找錫也有新進展。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