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華東地質局265大隊工會電話

華東地質局265大隊工會電話

發布時間: 2021-03-14 22:21:53

『壹』 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二六五大隊怎麼樣

簡介: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二六五大隊系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原核工業華東地質局)下屬正處級事業單位。

『貳』 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265大隊的廠怎麼樣

265大隊屬於中核地質局下屬的二級事業單位。主要是找礦、采礦為主業。其他的都不是主業。進去執行事業單位編制的工資待遇,待遇本本覺得還不錯。面試的時候會通知你的。僅供參考,謝謝~~~

『叄』 從中國石油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石油大學作為一個石油類的高等學府,培養出眾多的優秀人才,並且為早期以至現在國家石油工業的發展和進步奠定了人才基礎,被譽為 「石油人才的搖籃」。

辰東校友就是最好的例子。

感謝邀請,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肆』 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下屬事業單位265大隊待遇咋樣

會很好!

『伍』 中國熊家礦床

1.礦床位置及研究小史

礦床大地構造位置屬東亞殼體中國東南地窪區浙贛地窪系常山一諸暨地窪列盛源窪凹的東部。據成礦與構造-岩漿活化關系劃分,屬火山活動強烈的構造-火山噴發活化區。礦床礦體集中、埋藏較淺,礦石富,是我國主要的火山岩型鈾礦床之一。

265隊對熊家礦床做了大量的地質和研究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地質資料。核工業部北京地質研究院陳肇博、王傳文、謝佑新等(1974~1976)與265隊組成聯合科研組,對礦床地質特徵、控制因素作了專題研究,認為熊家礦床是與火山作用有密切聯系的低溫熱液礦床。「六五」期間,華東地質局組織力量對贛杭構造火山岩鈾成礦帶開展了多方法、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提出了熊家礦床為同生沉積後生疊加的成因看法。本書作者曾考察該礦床和研究了該礦床的有關地質資料,按地窪學說及其多因復成成礦理論,認為熊家礦床屬典型的多因復成鈾礦床。

2.礦床地質特徵及其多因復成證據

1)礦區地層及含礦主岩

礦區內出露的地層有震旦系至寒武系、三疊系、上侏羅統和下白堊統,各地層分布情況見圖4-3。上侏羅統不整合於古老基底變質岩之上,為打鼓頂組、鵝湖嶺組和石溪組組成的一套火山碎屑沉積岩,詳見熊家礦床地層表(表4-1)。

表4-1熊家礦床地層表

(據核工業部北京地質研究院、265地質隊資料綜合而成)

鈾礦化賦存於鵝湖嶺組中下部的火山-沉積碎屑岩中,含礦主岩的主要岩性為中粗粒晶屑層凝灰岩和粗粒凝灰質砂岩,屬湖相及河流相沉積物,整個含礦岩層中火山-碎屑沉積岩的化學全分析見表4-2。含礦岩層鈾豐度值為10~45g/t,並富含磷質、碳質、粘土質和黃鐵礦等吸附劑和還原劑,其上、下Th、P、Yb、Sr、Cu、Pb、Zn偏高,顯示出鈾在沉積成岩階段產生了鈾的成岩富集作用。含礦岩層上、下均有隔水層,上為J3e2~4上部和J3e2~5的碳質頁岩、泥灰岩和粉砂岩,下為打鼓頂組的粉砂岩。含礦岩層是透水性好的層位,岩石脆性大,與上下隔水層相比,兩者在化學-機械物理性質方面反差較大,受後期構造應力作用易破碎,形成層間破碎帶和裂隙帶,利於鈾礦化的形成。同時,含礦層位中富含碳質、粘土質、磷質和黃鐵礦等鈾的還原劑和吸附劑,又為後期的熱液成礦提供了良好的鈾富集條件。

2)礦床構造形態及成礦構造

礦床所在區域,經歷了長期的地質發展歷史和多階段多期次的活化作用,尤其是燕山中期陸相火山活動極為強烈,形成復雜的構造-火山噴發活化區。礦區位於盛源火山斷陷盆地內部斷陷帶邊緣的一個向南西傾斜的向斜盆地中,盆地中地層產狀平緩,傾角一般在15°~200,沒有明顯的大的褶皺構造,僅局部見一些小褶曲構造。

礦區內斷裂構造十分發育,主要有東西向、北東向和北西向3組。東西向斷裂規模最大,主要分布在礦區的北部邊緣和礦區的東部和南部(圖4-4)。北部邊緣的東西向斷裂為傾角較緩的逆掩斷層,造成盆地邊緣的晚侏羅世地層局部倒轉;東部(F2)和南部(F1)兩條東西向斷裂控制晚三疊世斷陷盆地的分布。北東向斷裂主要有F4、F5、F6(圖4-4),是一組走向40°~60°,傾向南東或北西,傾角60°~88°壓剪性斷層,均以硅化擠壓破碎帶的形式出露地表,沿F。斷裂熱液粘土化廣泛發育。北西向斷裂是一組張性或張剪性斷裂,主要有F3等,這組斷裂規模較小,一般長數十米,寬幾十厘米至1米。

鈾礦化主要分布在F1和F2兩條東西向斷裂控制的熊家東西向斷陷帶之中,鈾礦體的定位受層位和一些產狀平緩、規模較小的順層破碎帶和裂隙帶控制。從剖面上看(圖4-5),這些破碎帶或裂隙帶產出的部位,都是含礦地層產狀發生變化的地段,含礦地層產狀的變化與北東向斷裂有關,常常發生在該組斷裂帶的附近,順層破碎帶或裂隙帶與北東向裂隙帶交匯處,通常是富大礦體產出的集中地段。

3)火山岩及其與鈾成礦關系

核工業部北京地質研究院(1977)把盛源盆地中晚侏羅世火山活動劃分為兩大期6次火山活動,即打鼓頂期和鵝湖嶺期。打鼓頂期進一步細分為3次火山活動,第一次為J3d2,堆積了厚度幾十米的火山彈熔結凝灰岩和熔結凝灰岩;第二次為J3d3~4的晶屑凝灰岩,第三次為J3d4的安山質岩漿的噴發。鵝湖嶺期也劃分出3次火山活動,第一次為J3e2的熔結凝灰岩,第二次為J3e3的凝灰岩、層凝灰岩,第三次為J3e4的熔結凝灰岩或晶屑-玻屑凝灰岩,以第一次最為強烈為特點。

由於火山強烈噴發階段的噴發次數多,一次噴發和噴溢所形成的火山岩厚度相對較大,伴有較多的鈾源、礦化劑和熱液。因此,噴發-沉積旋迴中強烈噴發階段形成的火山岩對鈾成礦具有明顯的控製作用,熊家礦區的鈾礦化產出層位J3e2~1和J3e2~3兩層凝灰岩,就是鵝湖嶺期第一次火山活動強烈爆發的產物。此外,火山噴發作用間歇的次數與鈾成礦也有較密切的關系,間歇次數較多的噴發作用形成的火山岩系中沉積岩夾層較多,沉積岩夾層與火山岩的岩石物理力學性質具明顯的差異,在後期構造應力作用下在火山岩層中易形成破碎帶,為成礦提供有利的空間。

圖4-4熊家礦床地質略圖

(據核工業部北京地質研究院和265隊資料綜合而成)

1.沖積、坡積物;2.粉砂岩、細砂岩夾凝灰岩;3.熔結凝灰岩、層凝灰岩、凝灰質砂岩、粉砂岩;4.粉砂岩夾凝灰岩;5.長石石英砂岩夾煤層;6.淺變質砂岩、千枚岩、片岩;7.黑雲母花崗岩;8.壓性斷裂;9.壓剪性斷裂;10.張性斷裂;11.性質不明斷裂

4)礦體形態和近礦圍岩蝕變

鈾礦體的形態,主要受賦礦主岩的岩性、成分和順層破碎帶、裂隙帶,以及切層的北東向裂隙帶的聯合控制。礦體形態主要為透鏡狀、厚餅狀、豆莢狀、似層狀(圖4-6),工業礦化全部產於鵝湖嶺組中下部,但又不嚴格受層位的限制,常出現跨層的礦體。特別是在晚期鈾-鉬礦化改造和疊加地段,礦體形態比較復雜,厚度增大,品位增高,最高品位達1.6%。

圖4-5熊家礦床九號剖面圖

(據265大隊資料)

1.碳質頁岩、粉砂岩;2.砂岩;3.砂礫岩、含礫砂岩;4.礦體;5.凝灰質砂岩;6.層凝灰岩;7.晶屑-玻屑凝灰岩;8.含礫凝灰質砂岩

礦體近礦圍岩蝕變作用發育,主要有迪開石化、水雲母化、高嶺石化、硅化、螢石化和碳酸鹽化等。與鈾礦化有關的圍岩蝕變有兩期,即早期熱液粘土化和晚期硅化。早期熱液粘土化具有面積大、蝕變礦物簡單和分帶不十分嚴格的特點。粘土化主要發生在較大的北東或北西走向的斷裂附近的鵝湖嶺組中下部火山碎屑沉積岩的層間破碎帶、裂隙帶和透水岩層中,蝕變帶中最特徵的礦物就是迪開石,其次為玉髓、水雲母、高嶺石、碳酸鹽。根據礦物組合,核工業部北京地質研究院(1977)劃分出迪開石-微石英帶(中心帶)和水雲母-碳酸鹽帶(外帶),鈾磷礦化主要分布在上述兩個帶之間靠迪開石-微石英帶的一側(圖4-7),常常形成既厚又富的鈾-磷礦體,礦化范圍比熱液粘土蝕變帶范圍小得多,但是礦體的形態與粘土化暈圈形態很相似,常形成厚透鏡狀、「礦卷」狀等礦體。晚期硅化,是利用早期熱液粘土化的通道和蝕變空間進行的,其嚴格地疊加在早期熱液粘土化之上,但范圍要比粘土化小得多。在礦化地段的一些鑽孔中,見到鈾-磷礦化中疊加有弱的硅化現象,並伴隨有紫色螢石和金屬硫化物的生成,導致鈾的品位有增高。而在晚期硅化強烈的地段(如1110孔)可見到晚期硅化對早期粘土化強烈的改造現象,並顯示出明顯的疊加分帶性(王傳文等,1980),蝕變帶的中心為石英帶,兩側為石英-迪開石帶,外帶為水雲母-碳酸鹽帶,在石英-迪開石帶伴隨大量的螢石、硫鉬礦、黃鐵礦和水鋁氟石生成,與晚期硅化相伴的鈾鉬礦化疊加和改造了早期鈾-磷礦化,在礦化中心,鈾的品位達1.06%~1.6%。因此,在晚期硅化強烈疊加改造的地段常形成既富又厚的鈾磷和鈾鉬混合礦體(圖4-6)。

圖4-6熊家礦床11地段聯合剖面圖

(據核工業部北京地質研究院)

1.粉砂岩;2.層凝灰岩、粉砂岩;3.晶屑層凝灰岩;4.凝灰質粉砂岩;5.砂質頁岩、粉砂岩;6.地層不整合接觸界線;7.地層假整合接觸界線;8.地層整合接觸界線;9.工業礦床;10.鑽孔編號;11.鑽孔深度(m)

5)礦石結構構造及物質成分

礦石結構構造按礦石類型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特點,鈾磷礦石的結構構造與含礦岩石的結構構造相關,晶屑層凝灰岩礦石,具膠結狀結構,塊狀構造,含鈾膠磷礦以膠結物形式出現,在富礦石中膠磷礦呈篩狀構造;在凝灰質砂岩礦石中膠磷礦呈凝膠團塊分布於礦石中,在粉砂岩礦石中,膠磷礦沿微層理分布形成微層理構造,而受到晚期鈾鉬礦化疊加改造的礦石,常出現脈狀、網脈狀構造。

圖4-7熊家礦床11號橫剖面圍岩蝕變分帶示意圖

(據核工業部北京地質研究院)

1.砂質頁岩;2.粉砂岩;3.砂岩粉砂岩互層;4.凝灰質砂岩;5.含凝灰質砂岩;6.晶屑層凝灰岩;

7.層凝灰岩;8.層凝灰礫岩;9.層間破碎帶;10.微石英-迪開石帶;11.水雲母碳酸鹽帶;

12.水雲母化;13.工業礦體;14.第二期礦化蝕變帶

礦石的物質成分隨其形成時代不同而有所區別,兩期鈾礦化礦石的化學全分析結果見表4-3。早期鈾磷礦石主要由石英、迪開石、膠磷礦、水雲母、方解石、黃鐵礦等組成。晚期鈾鉬礦化通常疊加在早期鈾磷礦化之上,屬鈾-磷-鉬混合礦石,它的礦物組合較復雜,除膠磷礦、石英、迪開石外,還有大量的螢石、水鋁氟石和金屬礦化物,詳見表4-4。早期鈾磷礦化分布廣泛,是礦床主成礦期和主成礦作用的產物,晚期鈾鉬礦化疊加於早期鈾磷礦化之上,形成礦物成分較復雜,鈾礦石品位較富的多因復成型鈾礦石。鈾的存在形式,在不同礦石類型中表現形式不同,在鈾磷礦石中,鈾主要呈吸附形式賦存於含鈾膠磷礦中,其量約占該類礦石的90%。在鈾鉬礦石中,鈾主要呈吸附形式賦存在膠硫鉬礦、膠黃鐵礦和螢石中,或呈微細瀝青鈾礦形式分布。

磷的存在形式,在鈾磷礦石中以膠磷礦形式出現。膠磷礦呈黃褐色至灰白色,膠狀結構,有時見清晰的乾裂紋,以團塊狀、平行條帶狀、篩狀形態產出。膠磷礦不是非晶質礦物,而是六方柱晶體的磷灰石結構的晶質礦物。這可能表明膠磷礦最初是以非晶質的磷酸鈣膠體沉積,後經脫水、硬化開始聚集和結晶,形成超顯微狀的磷灰石晶體的集合體,但仍保留膠狀結構和形式。在鈾鉬礦石中,磷是以較粗粒的柱狀磷灰石形式產出。它是在早期膠磷礦形成之後,經強烈熱液改造後,重結晶作用形成的產物。

表4-2熊家礦床賦礦圍岩化學全分析(%)

(據核工業部北京地質研究院)

表4-3熊家礦床礦石化學全分析(%)

(據核工業部北京地質研究院)

表4-4礦床兩種礦石類型礦物成分表

鈾與磷的關系,據張萬良研究,在鈾磷礦石中呈明顯的正相關系,相關系數達0.8~0.9。而在鈾鉬礦石中鈾磷關系不明顯,因早期含鈾的膠磷礦,在重結晶作用中鈾被凈化(圖4-8)。

圖4-8兩種不同礦石中鈾磷關系圖

(據張萬良)

1.鈾磷礦石;2.鈾鉬礦石

6)同位素地質

鈾礦石的鈾-鉛同位素研究表明(北京三所,1977),存在有兩期鈾礦化年齡。對含鈾膠磷礦的鈾-鉛法測量結果為127~136Ma,相當於早白堊世的下限年齡,表明鈾-磷礦化是在鵝湖嶺地層形成之後才開始的。對鈾鉬礦化的膠硫鉬礦進行鈾-鉛法測量表明,礦化年齡為106Ma,相當於晚白堊世形成。結合兩期礦化的礦物組合特點,認為熊家礦床的形成經歷了明顯的兩期熱液成礦作用,136~127Ma為主成礦期。

3.礦床形成條件分析

1)成礦物質來源

熊家礦床的成礦鈾源,王傳文等(1980)認為主要來自含礦岩系中某些低品位的同生磷鈾層和岩石中比較分散的鈾。華東地質局贛杭帶專題組(1988)認為鈾除了來自噴出物外,主要是來自礦床外圍古老基底,特別是來自鈾含量平均為51g/t,厚數十米的下寒武統的碳質頁岩,後者經風化可提供較多的鈾。鑒於該礦床具有多期成礦和多種成礦作用的特點,我們認為成礦鈾源是多源的,上侏羅世成岩階段既有來自蝕源區寒武紀碳質板岩和加里東期花崗岩中的鈾,又有來自噴出物的鈾,導致火山碎屑沉積岩中鈾的成岩富集達10~45g/t,為後生熱液疊加和改造成礦作用提供了較充足的鈾源,也是多階段成礦作用中原始的鈾富集基礎。此外,爾後的熱液成礦作用過程中,也會帶來某些深部鈾源和含礦岩系中分散的鈾,在有利部位疊加累積成礦。

2)成礦的物理化學條件

從礦化帶內的主成礦期——鈾磷礦化期的蝕變作用看,主要是迪開石化、水雲母化和方解石化發育,可以認為主成礦作用是在中低溫條件下進行。對與晚期鈾-鉬礦化同期的紫色螢石進行均一法測溫,結果為150~190℃,在礦化中心強硅化帶中,有中高溫條件下形成的水鋁氟石。此外,伴隨鈾鉬礦化也發生了熱液粘土化蝕變作用,說明熊家礦床晚期形成鈾-鉬礦化的熱液活動,經歷了一個由中高溫到中低溫的演化過程。礦化主要賦存於產狀平緩的層凝灰岩的順層破碎帶中,從礦體剖面上分析,礦體上覆的地層厚度不大,累計在350~400m以內,礦物組合以中低溫型為主,可以推測主成礦期的深度為中淺成,成礦壓力為中等偏低。

3)成礦空間和動力條件

礦床的空間條件十分有利,表現在成礦地段在剖面上處於有利的構造地球化學界面和岩石地球化學界面附近。從含礦岩系的岩性、成分與鈾礦化在剖面上分布的情況看出,礦體主要賦存於鵝湖嶺組中下部的中粗粒層凝灰岩和粗粒凝灰質砂岩中,屬透水性良好的脆性岩層,其上下岩層為相對柔性的隔水層,由於兩者物理機械性質差異大,受構造應力作用後,極易產生破碎,形成層間破碎帶,引起含礦岩系內各種構造裂隙發育,從而形成有利成礦的空間。

燕山期構造-岩漿活化作用,為鈾成礦提供了熱液和驅動力條件,盛源火山盆地上侏羅統中劃分出兩大期共6次火山活動,礦區東部有燕山期黑雲母花崗岩分布,表明礦區地殼在燕山期處在強烈活化作用之中,為鈾成礦作用提供了充足的熱液和動力源,使先成地層中的鈾活化,形成礦體,再次活化和再次富集沉澱,形成大型鈾礦床。

4.成礦作用的演化

1)成礦大地構造的演化

礦區及區域成礦大地構造演化,經歷了地槽、地台和地窪3個大地構造階段。地槽階段的沉積期形成一套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的以復理石韻律為特徵的碎屑岩及海相火山岩建造;中志留世末期加里東構造運動使地槽回返,使先成岩層普遍經受淺度的區域變質作用,伴隨有加里東期花崗岩類岩體的侵入。礦區內地台構造層缺失,但區域上泥盆紀至中三疊世,早期沉積了陸相碎屑岩沉積,中晚期形成一套分布廣厚度大的淺海相碳酸鹽岩為主,夾有碎屑岩的岩石建造,最後為海陸交互相含煤地層的沉積,共同組合成地台構造層。

晚三疊世至今為地窪階段,晚三疊世沉積了一套陸相含煤碎屑岩建造。晚侏羅世形成了一套火山沉積碎屑岩,早白堊世沉積了厚度較大的紅層,充填於盛源火山盆地內,構成地窪構造層。該構造層以發育一套上侏羅統的酸性火山碎屑沉積岩為主要特徵,並以不整合形式覆蓋在地槽構造層之上。在地窪階段激烈期(燕山運動中、晚期),區內有燕山期黑雲母花崗岩侵入和大規模的中酸性火山活動,表明構造-岩漿活化作用強烈發育。

2)鈾成礦作用的演化

根據熊家礦床的地質特徵和礦區及區域地質演化簡史,該礦床的形成經歷了火山盆地基底岩石的鈾初步富集、地窪階段沉積-成岩期鈾的成岩富集作用和地窪階段改造疊加富化期的熱液成礦作用。

火山盆地基底岩石的鈾初步富集。地槽構造層內,寒武紀地層中有一套黑色頁岩系,鈾豐度值較高,平均為51g/t,成為地槽階段沉積成岩期的原始富集層,為爾後的成礦作用提供重要的鈾源。

地窪階段沉積-成岩期鈾的富集作用。礦區及其周圍區域內,在地槽階段形成的淺變質岩系和加里東期花崗岩體中,均存在鈾含量較高的岩層或岩體,在地窪階段激烈期的構造-岩漿活化作用下,形成地貌反差強度大的富鈾蝕源區。同時,在盛源斷陷盆地中發生了大規模的火山噴發,導致在鵝湖嶺組地層中下部一些層位內形成了富含碳質、粘土質、磷質和黃鐵礦等鈾的吸附劑和還原劑和使鈾發生成岩富集(10~45g/t)的含礦層位,含鈾層位的累計厚度又達80~100m。因此,鵝湖嶺組中下部的火山碎屑沉積岩系,既是礦床的含礦主岩,又是鈾源層,屬成岩後熱液成礦作用的鈾源層之一。

地窪階段改造疊加富化期熱液成礦作用,是在經歷了火山盆地基底岩石的鈾初步富集作用及盆地蓋層中火山-沉積岩鈾的成岩富集作用之後,在地窪階段激動期中晚期的構造-岩漿活化作用影響下,形成的多次熱液成礦作用。根據鈾礦石年齡及礦石礦物共生組合,並結合礦床地質特徵和成礦條件分析,可把熊家礦床的熱液成礦作用期劃分為兩個成礦世代,即燕山中期中低溫火山熱液成礦作用和燕山晚期熱液疊加富集成礦作用。火山熱液成礦作用是最重要的鈾成礦作用,是以火山熱液為主,有古地表地下水參與混合構成的混合成礦熱液,在構造驅動力作用下,上升至礦區鵝湖嶺組中下部的有利構造-岩性部位成礦,以形成礦石年齡為127~136Ma的鈾磷礦化為代表。燕山晚期熱液疊加富集成礦作用,以形成礦石年齡為106Ma的鈾鉬礦化為代表,鈾鉬礦化通常僅疊加在早期鈾磷礦化之上,使礦體變富、變厚。從礦化中心部位的礦物組合來看(表4-4),有中高溫條件下形成的水鋁氟石,說明成礦溶液的初始溫度相當高。礦石中螢石的大量出現和膠硫鉬礦的發育,均表明含礦熱液可能主要來源於深部。我們傾向性認為,燕山晚期的鈾鉬礦化與該區異常地幔(研究區位於贛杭坳陷帶與武夷隆起帶復合部位),在早白堊世晚期重新劇烈活動,分異出的富F、富∑CO:等礦化劑的成礦流體有關,這種成礦流體通常繼承已有的火山岩漿的上升通道,在火山盆地內疊加成礦。

綜上所述,熊家礦床的形成,是經歷了多大地構造階段、多種成礦鈾源和多次鈾成礦作用的疊加富集所致,我們把熊家礦床的成因,歸為以火山熱液成礦作用為主,具多來源、多階段、多成因和累積疊增特點的多因復成鈾礦床。

『陸』 黑龍江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自動監測儀數據接收終端

四、信息化建設情況

自2003年開始至今,一直採用電話或傳真方式接收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經專家會商確定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等級後,省廳以電話或傳真的方式向有關地市發布預報預警信息。自2003年至2008年,共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40條,成功預報6次,避免近200人傷亡。

黑龍江省未建立地質環境環境空間數據管理平台,按工作項目要求,省站先後完了全省1:50萬水、工、環地質圖空間資料庫、21幅1:20萬水文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和18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資料庫建庫工作。2007年7月,在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信息室協助下,建立了地下水動態自動監測系統,實現了遠程地下水水位和水溫的自動監測。

五、主要監測成果和服務

1991年、1996年和2001年分別提交了《1986~1990年黑龍江省地下水環境質量報告》、《1991~1995年黑龍江省地下水環境質量報告》、《1996~2001年黑龍江省地下水環境質量報告》。近幾年來為適應新時期環境地質工作要求,每年向地方政府提交該地區的地下水水情通報和預測預報,在全省81個市(縣)中,已向50個市(縣)提供了水情通報。

自2000年起至今完成了牡丹江市、雞西市、雞東縣、穆棱市、七台河市、雙鴨山市、鶴崗市、伊春市、黑河市、海林市、尚志市、綏芬河市、巴彥縣、木蘭縣、通河縣、依蘭縣、方正縣、五常市、東寧縣、寧安縣20個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

2002年提交了《黑龍江省地下水資源評價》報告;2005年提交了《黑龍江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報告;2006年提交了《黑龍江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報告;2007年提交了《松花江重點地段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報告和《東北地方病(肇源縣、肇州縣)嚴重區供水安全示範工程》報告;2008年提交了《黑龍江主要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報告。

2004年和2006年完成「301國道阿城段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301國道尚志段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2004~2008年完成「大慶及周邊地區地質環境監測」工程;2005~2007年完成「五大連池市焦得布礦泉水勘察」工程。

多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其中「黑龍江省地下水資源評價」獲2005年度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6年「黑龍江省典型礦山生態環境定量化評價研究」獲國土資源部「十五」科技進步二等獎;「黑龍江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獲2006年度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六、法制建設

1998年經黑龍江省人大審議批准,《黑龍江省礦產資源管理條例》正式頒布實施。在該條例中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土地復墾及尾礦處理做了明確規定,並對小型礦山企業實行閉坑抵押辦法,對勘查、開采礦產資源造成地質環境破壞或者誘發地質災害未按期恢復治理的行為作出了相應的處罰規定。

1999年,經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黑龍江省地質環境管理辦法》於9月2日正式頒布實施;1999年7月6日,黑龍江省地礦廳以黑地發〔1999〕40號文件下發了《黑龍江省小型礦山閉坑抵押金管理辦法》。1999年雞西地礦局出台並實施了《雞西市礦泉水資源管理暫行辦法》;嘉蔭縣於1998年頒布實施了《嘉蔭縣恐龍化石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阿城市地礦局、嫩江縣地礦局分別制訂了《阿城市礦山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和《礦山企業排土、排水、排廢棄物、尾礦管理規定》;2001年9月1日,哈爾濱市人民政府下發《哈爾濱市地質環境管理辦法》;2005年4月20日,雙鴨山市人民政府下發《雙鴨山市地質環境保護管理辦法》;2006年10月20日,經黑龍江省人大審議通過《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保護條例》,並於2007年1月1日實施;2007年8月1日,黑龍江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局聯合下發《黑龍江省礦山地質環境保證金制度》,該制度自發布之日執行。

『柒』 2019年高級職稱評審條件

申報高級工程師的第一步,了解自己時候否符合申報地區的申報要求,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申報的前提條件:擁護憲法和法律,具有中國國籍,沒有刑事處罰經歷,所提交的資料務必保證真實性。

2、學歷資歷條件:一般每個省的要求可能會有些差異,一般學歷越高,要求的工作年限越短,比如碩士學歷從事本專業4年以上,如果你學歷低點也沒事,只要工作年限達到就可以了。

3、專業能力要求:你要完成市廳級項目,並獲得成果鑒定,或者承擔過大型工程,開發出新技術新工藝,並取得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的,也可以是參加過國家標准制定,注意只需其中某一項就行了

4、業績成果要求:你要完成市廳級二等或者三等獎以上,解決過重大疑難問題,獲得發明專利,或者是國家承認的中青年專家,只需其中某一項就行。注意,各個省市要求不同,各個專業要求不同。

5、論文出版要求:你要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本專業論文2篇以上,並且具有較大價值,或者自己出版發行學術刊物,注意,各個省市要求不同。

6、計算機能力要求:計算機專科學歷以上,或者通過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或者通過計算機軟體資格考試,滿足其中之一即可。注意,有些省市對於計算機的要求更高。

7、繼續教育要求

8、外語能力要求

『捌』 李衛平的人物履歷

1979.01——1981.01,就讀於華東石油學校學習;
1980.01——1983.08,任華東石油地質局地質研究大隊工會幹事;
1983.08——1985.08,入長春地質學院社會科學系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習;
1985.08——1987.05,任華東石油地質局地質研究大隊團委副書記;
1987.05——1990.08,任江蘇省揚中縣委辦公室秘書科秘書、副科級秘書;
1990.08——1991.04,任江蘇省揚中縣委辦公室副主任(1990.12助理研究員);
1991.04——1993.07,任江蘇省揚中縣委研究室主任兼辦公室副主任,縣委辦公室主任兼研究室主任、保密辦主任;
1993.07——1994.01,任江蘇省揚中縣新壩鎮黨委副書記、鎮長;
1994.01——1996.03,任江蘇省揚中縣新壩鎮黨委書記;
1996.03——1997.11,任江蘇省揚中市委常委、新壩鎮黨委書記;
1997.11——1998.05,任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黨組副書記;
1998.05——2001.01,任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委副書記(其間:1999.09—2002.07在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在職研究生班政治學理論專業學習);
2001.01——2002.04,任江蘇省鎮江市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市體改辦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2002.04——2004.08,任江蘇省鎮江市貿易局局長、黨委書記兼市經貿委副主任;
2004.08——2004.12,任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委副書記、代區長;
2004.12——2006.03,任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委書記;
2006.03——2012.05,任江蘇省淮安市委常委、漣水縣委書記。
2012.05——至今, 任江蘇省鎮江市副市長、黨組成員
省十一次黨代會代表,省委候補委員。

『玖』 相山礦田研究現狀

前人在相山地區先後開展了礦田成礦地質背景(王德滋等,2002)、火山岩岩石學特徵(夏林圻等,1992;范洪海,2001)、礦田控礦因素及成礦規律、熱液蝕變(黃志章等,1999;溫志堅等,2000;杜樂天,2001)、古水熱系統與鈾成礦作用(周文斌,1995;李學禮等,2000)等專題研究。

按時間先後,相山礦田較全面的基礎地質、鈾成礦作用及攻深方法技術研究工作包括以下五次:

1964~1965年,華東608隊12分隊通過地質填圖、專題研究,提出相山主體岩性不是花崗岩而是火山岩。

1970~1972年,二機部北京地質局組織的「3隊1所1礦」聯合科研隊,編制了第一份相山構造地質圖,認識到礦田北部控礦的花崗質小岩體是次火山岩體。

1978~1980年,北京三所、華東地勘局261隊聯合調研組在以往地質資料全面總結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相山火山盆地是破火山口(火山塌陷盆地),鈾礦田在總體上受其控制,礦床成因為「雙混合」模式,即成礦溶液和其中的鈾均具有雙重來源和混合性質,成礦溶液中的水為岩漿水和岩漿熱場導生出來的地下熱水體系混合,原生流體中的鈾和從富鈾地層及古老鈾礦床所溶解的鈾相混合。

1982~1986年,華東地質勘探局270研究所與261、265、268、269四個大隊聯合對贛杭構造火山岩鈾成礦帶開展了綜合研究,總結了相山礦田成礦特徵和成礦規律,並剖析了相山礦田鈾成礦作用過程,認為成礦熱液中的礦化劑主要來自岩漿,而水主要是被岩漿活動加熱了的地下水及少量岩漿水的混合物;鈾大部分來自經內生和外生活化作用的富鈾火山岩本身。

1993~1995年,華東地質局270研究所與261、266大隊聯合開展了相山火山岩型富大鈾礦找礦模式及攻深方法技術研究,對相山火山塌陷盆地基底構造、富大鈾礦成礦規律、控礦因素提出了新認識,並對相山火山岩型富大鈾礦進行了成礦預測。

目前國內外關於火山岩型鈾礦研究所存在的問題,在相山礦田的研究中也存在。相山礦田以往的研究多局限於礦田范圍,並側重於源 運 聚這一復雜成礦過程的最後一個環節,研究方法仍停留在將基本地質現象進行歸納和演繹,並形成唯象理論的層次上,多次的研究,部分成果是重復性的總結、歸納,始終沒有從更深層次去研究鈾成礦作用。在一些問題上,眾多研究者歷來是各持己見,難以達成共識。如鈾源問題,主要觀點有:①鈾來自原生流體和富鈾地層及古老鈾礦床的溶解(Chen Zhaobo,1981);②火山岩本身提供鈾源;③鈾來自富鈾的深部基底變質岩所形成的深熔岩漿的充分演化釋放;④鈾源來自水熱系統之圍岩(周文斌,1995);⑤鹼交代岩是成礦的礦源(杜樂天,2001);⑥是地幔流體中的鈾(毛景文,姜耀輝等,2005)。又如成礦溶液水的來源也眾說不一,有岩漿分異熱液說、大氣降水說、岩漿水與岩漿熱場導生出來的地下熱水混合說。可見,不同的研究者得出的不同結論,除說明成礦物質及成礦溶液的可能多源性之外,實際上相山礦田有些問題一直是懸而未決。以往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始終局限於在相山火山盆地內找「源」,並且主要是利用火山盆地內各種岩礦石的分析測試數據進行推斷,沒有明確相山火山盆地的「源」、「匯」屬性。正因為如此,在「匯」區一直無法說清「源」自何處。我們知道,現在已經發現的鈾礦集中產出地一定是大時空尺度上區域鈾成礦物質的「匯」區,成礦作用只是「匯」區內成礦物質的再分配或者說是成礦物質在一定地球化學作用過程中的進一步富集。為此,相山礦田鈾源研究應跳出相山,必須從區域地質-地球化學特徵入手,根據區域成礦物質時空歷史演化分析而正確判斷。

其次,限於鈾源問題的認識,相山礦田成礦物質遷移載體和遷移途徑也就不能正確分析,由此而導致在相山火山盆地內成礦物質遷移的研究歷來是薄弱環節。尤其是成礦物質自「源」區到「匯」區的遷移研究幾乎是空白,以往在相山火山盆地內的地球化學分析測試數據僅能說明「匯」區內成礦物質的二次遷移過程。

第三,成礦物質的遷移載體——成礦流體來源的研究,在相山礦田要麼是定性描述,要麼是簡單的根據氫、氧同位素組成進行推斷,盡管已經認識到礦田成礦溶液中有雨水成分的存在,但對雨水成分的來源及其進入成礦溶液的途徑一直沒有討論。顯然,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成礦流體系統演化的研究。

第四,系統演化和成礦作用的動力學過程研究尚不夠深入,表現在相山礦田鈾成礦作用礦源-流體運移-聚集成礦過程的整體研究脫節,沒有建立系統概念。源、運、聚是構成成礦作用有機整體(系統)的關鍵要素,它們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為此,必須以系統科學思想為指導,從系統演化和動力學過程進行分析,對鈾成礦作用開展深入研究,這對最終建立融源、運、聚於一體的鈾成礦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拾』 滁州市琅琊山銅礦()

琅琊山銅礦在1958年前稱破山口銅礦,1958—1978年間稱滁縣銅礦,1978年改稱琅琊山銅礦。

礦區位於滁州市西南2.5公里。區內公路直接通往全省各市、縣,並有鐵路支線與津浦線銜接,通往全國各地。距滁縣火車站4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該礦床為典型的夕卡岩型富銅礦床。礦區位於大豐山復式倒轉向斜東南翼的次級褶皺——醉翁山不對稱緊閉向斜的軸部。礦體產於上寒武統車水桶組上段結晶灰岩與燕山期石英閃長岩岩株的接觸帶上。已探明礦體225個,其中儲量在1000噸以上的有12個,占總儲量78%。礦體均呈「多」字型排列,單個礦體呈脈狀、透鏡狀、扁豆狀、囊狀等;其規模一般為:長50—120米,最長435米,延深一般50—120米,最大延深265米,一般厚度2—10米,最厚17.94米。礦石礦物主要為黃銅礦、斑銅礦、磁鐵礦,次為黃鐵礦、輝銅礦、赤鐵礦、銅藍、輝鉬礦及少量黝銅礦、鏡鐵礦、方鉛礦、閃鋅礦、自然金等;脈石礦物有鈣鐵石榴子石、透輝石、斜長石、角閃石、綠泥石、綠簾石、透閃石、陽起石和少量石英、玉髓、方解石等。

本礦區有悠久的采礦、冶煉歷史,區內遍布古采坑和古爐渣,估算堆積的爐渣可達50萬噸,其含銅在0.3—1%之間。據傳在明代曾採掘冶煉,其後放棄。1955年地質部華東地質局三二八隊在本區勘探時發現古瓷片,經南京博物館鑒定認為是隋唐產物。另外,區內「龍池」也就是古代采礦而湧出的泉水地,相傳為朱洪武所建之池故而得名龍池。據以上兩點分析,該區最晚應在明朝初期就已採掘。

新中國成立以前,1928—1929年曾有德國人來該區調查(據日本人資料而得知);1941年日本人小林冶夫來此做地質調查,同年8月15日完成《安徽省滁縣破山口銅礦調查報告》;同年8月日本人滿野雄芳在礦區做物理探礦,10月份完成《安徽省滁縣破山口電氣探礦調查報告》,他認為「電氣探礦無銅存在,同時礦質貧雜,亦無經濟價值」;同年又有日本人佐滕舍三來礦區調查,於12月28日完成《安徽省滁縣銅礦地質再調查報告》。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皖中礦產勘測隊於同年來礦區進行調查,在琅琊山發現上寒武統標准化石Agnostus sp與Cnangshania sp,並提交了《滁縣琅琊山寒武紀等地層之發現及其意義的報告》。1955年6月,地質都華東地質局組織大專院校生產實習大隊來礦區開展普查找礦,爾後由地質部華東地質局三二八隊轉入地質勘探。完成主要工作量:鑽探0.39萬米,平巷99米,淺井345米,探槽7581立方米;探明銅金屬儲量0.3萬噸,於1957年3月由周仁麟等提交了《滁縣破山口銅礦區最終地質勘探報告》,認為本礦區「為一小而分散的礦量不大的無經濟價值的夕卡岩礦化點」而撤離該區。1959—1960年,省地質局三四五隊又對該礦床東區的鳳凰山地段進行地質勘查,探明銅金屬儲量0.2萬噸,由周作禎、熊化龍等於1960年提交了《安徽省滁縣破山口銅礦儲量報告》。後該隊撤銷,勘查中止。

為開發該礦區的銅礦資源,滁縣人民政府於1958年籌建礦山,取名滁縣銅礦,職工280餘人,日采選能力達50噸左右。由於礦石資源日趨枯竭,至1964年礦山生產已難以維持,准備閉坑下馬,當時僅剩有100多職工也准備各奔前程。在這山窮水盡之際,冶金八一一隊來到礦區,使這座瀕於閉坑的礦山又獲得了新生,得到了發展。

1965年初,冶金部華東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八一一地質隊編完江蘇省冶山鐵礦地質勘探報告,後備勘探基地無著。為此,隊決定由地質技術負責人牟啟珍和晏才訥二人分工負責,牟負責普查,晏負責冶山鐵礦報告編制。

地質普查工作開始時僅限於江蘇省境內,收效甚微。為冶山鐵礦勘探報告事宜,臨時到八一一隊工作的華東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張守韻提出「安徽省滁縣有個破山口銅礦,你們可以去看看。」根據張的提示,5月下旬該隊派出以陳希交為首和楊達釗、李文生、鍾國儒四人組成的踏勘小組,前往滁縣銅礦、黃道山及全椒縣馬廠等三個礦點進行踏勘和收集資料。10天後踏勘組帶回滁縣銅礦提供的由地質部三四五隊工作的該礦區僅有的一些地質資料。在一個小型匯報會上,踏勘組提出在踏勘的三個礦點中,滁縣銅礦可列為首批工作的重點。根據三四五隊的地質資料和踏勘組的情況匯報,與會人員一致認為滁縣銅礦化普遍,與成礦有關的閃長玢岩小岩株與寒武系(奧陶系)碳酸鹽岩接觸形成東西兩個接觸帶,長千餘米,成礦地質條件較好;原三二八隊、三四五隊雖然施工了一些鑽孔,提交了0.5萬噸銅儲量,但所施工的鑽孔深度多在百餘米之內,勘探深度過淺,以此否定深部無一定規模的銅礦顯然依據不足,有必要做進一步踏勘和投入地質工作。

為此,7月份隊又派出以陳希交為首的8人地質組前往滁縣銅礦進行詳細踏勘。8月1日,副隊長王錫爵動員並親自率領全隊地質人員到達滁縣,並分成兩個組開展工作,明確指定牟啟珍負責滁縣礦區組,晏才訥負責全椒縣馬廠組。8月初,滁縣礦區的地質普查工作分三個作業組同時展開,工作內容及目的為:外圍1∶1萬地質填圖,確定礦區地質構造;地表調查,以研究各組裂隙與夕卡岩的生成關系;坑道調查,確定礦體產狀,研究圍岩蝕變。與此同時,華東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八一四隊易步高、高洪來、陳其威等人根據公司指示,組織物化探分隊於8月初到達滁縣銅礦配合冶金八一一隊工作,並在礦區內首先進行1∶2000磁法測量。

8月底,冶金八一一隊各地質作業組按計劃完成了礦區的各項預定地質工作任務,同時收集到原三四五隊的地質報告和三二八隊的部分地質資料。隊技術負責人牟啟珍認為編制深部找礦設計的條件已經具備,沒有必要再進行地表工作。根據已掌握的大量地質資料,作出以下推論:①本區有倒轉向斜存在(當時誤為倒轉),南端抬起,北端傾伏,北部裂隙發育,成礦條件好;②北東、東西兩組斷裂交匯利於成礦,在這兩組裂隙的交匯處有可能形成向北東側伏的礦柱;③西接觸帶往深部(負50—負200米)出現較穩定的接觸帶,其附近常存在夕卡岩、銅礦化或銅礦體。23線的接觸帶自上而下皆賦存有夕卡岩,但銅礦化在0米標高才出現,相鄰剖面也有類似情況,有可能此系新礦帶的起點,其下存在有礦體,深部理想的礦體主體當在14線以南;④東帶深部可能存在較完整的接觸帶,成礦條件有利。

基於以上推斷,牟啟珍於8月下旬著手編制第一份《安徽省滁縣銅礦地質普查設計》,設計兩個鑽孔,其中102孔位於趙家山地段,101孔位於龍池地段。該設計於9月上旬經華東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審批後,副隊長王錫爵與隊黨總支副書記王學宣等人研究決定,立即將參加南京梅山鐵礦會戰的本隊兩台鑽機調往滁縣銅礦,並責成工程股股長華有水具體負責鑽機搬遷事宜。

9月22日,304號鑽機首先在趙家山13線施工102號鑽孔;10月初於150米深處見礦9.86米,銅品位1.04%(即後來的21號礦體),證實原設計的指導思想基本上是正確的,深部的確存在較大的礦體。已被「蓋棺定論」的滁縣銅礦從此重見天日。至於同時設計、施工的101孔,因礦區北部接觸帶深部變陡而未達設計目的,在石英閃長岩中停鑽。

1965年10月,八一一隊設立了滁縣分隊,張興露、張心恕分別任分隊長和指導員,地質組長為李成信。1966年3月李成信借調到公司,組長由劉永安、劉玉良擔任。

首孔見礦之後,礦區的地質工作是「順藤摸瓜」,沿兩側接觸帶布置勘探線追索礦體。與此同時,八一四隊於當年11月提交了《安徽省滁縣破山口銅礦65年物探結果報告》,又於1969年10月提交了《安徽省銅礦及其外圍1967—1969年度物化探工作報告》,1974年5月提交了《安徽省滁縣原生暈工作結果的補充報告》。八一四隊在滁縣銅礦先後投入了磁法、電法、次生暈、原生暈等綜合找礦方法,為八一一隊布置鑽探提供了大量的物化探資料和依據,尤其是磁法找礦在本區顯示了卓有成效的地質效果。

由於地質找礦的重大突破,1966年八一一隊全隊找礦施工力量集中至安徽滁縣,並於1967年將隊部遷至滁縣。在對滁縣銅礦的地質普查與評價中人們的認識也不統一。有的認為該區礦體薄(最厚不超過10米),雖然孔孔見礦,但可能孔孔不連;這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找礦思想的解放,影響了工作進程。但在1966年上半年到1967年先後施工的11線115孔和28線208孔都見到了厚達三、四十米的礦體,這不但說明本礦區有較大的礦體,而且證明北部同樣有較好的礦體賦存。另外還發現礦區向斜不是倒轉構造,同時還發現東帶向西傾伏且其間有頗具規模的礦體。至此,人們對該礦床的規模才獲得了較為確切的概念。

通過4年的地質工作,礦區南部西接觸帶的礦體已基本控制,根據礦山擴建的要求,1969年由劉永安、劉顯臣、劉學會、馬雲龍等人提交了《安徽省滁縣銅礦西接觸帶8—18線中間總結報告》;1972年冶金部在湖北省黃石市召開工作質量會議後,認為該報告中部分工程過稀,決定以60×60米的網度求工業儲量,同時配合部分坑道進行驗證。

1971年,冶金部要求滁縣銅礦在「四五」計劃期間擴建成日采選千噸的規模,並由安徽省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組重工業管理站委託南昌有色冶金設計院進行擴建設計。同年,八一一隊由華東冶金地質勘探公司下放到安徽省,歸屬安徽省冶金地質勘探公司。

經過7年的地質工作,至1972年已基本形成了東西接觸帶兩個礦帶。其中西礦帶長2200米,寬40—150米,東礦帶長2200米,寬40—110米,控制深度達400米,鑽探工程網度大部已達100—140×100—150米。1972年12月牟啟珍、晏才訥主持,由劉顯臣、劉玉良、孫長明等主編了《安徽省滁縣銅礦1973年地質勘探設計書》。該設計根據安徽省冶金地質勘探公司的指示精神,將礦區8—18線以南使用鑽探工程網度大致定為60×60米,求一部分工業儲量,對18線以北及東礦帶布置稀疏勘探工程。

1973年,根據安徽省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組和安徽省冶金地質勘探局的指示,要求八一一隊提交滁縣銅礦南部西礦帶8—18線和東礦帶40—50線地段地質勘探中間報告,以供礦山設計日采選千噸規模之用。為此,八一一隊劉顯臣、劉永安、馬雲龍、單文圳、朱雅林、程正言於1974年11月正式提交了《安徽省滁縣銅礦床南部地質勘探中間報告》。同年12月28日冶金工業部批准銅金屬儲量10.36萬噸。

在對南部勘探的同時,對礦區北部開展了找礦評價工作,並從1975年開始對北部進行加密勘探。1979年11月,在牟啟珍主持下,由劉永安、劉玉良等人編制提交了《安徽省滁縣銅礦床北部地質勘探報告》。1981年6月19日安徽省冶金工業廳批准銅金屬儲量7.22萬噸,並批准伴生金儲量4.156噸、伴生銀儲量99噸;同時補充批准南部金儲量3.946噸、銀儲量106噸;另外批准單鉬金屬儲量為:北部1147噸,南部48噸。

滁縣銅礦(南部和北部)共投入鑽探工程13.12萬米、坑道704米。投入地質事業費806萬元,探明1噸銅金屬量成本為45.87元。

從1966年開始至勘探結束,滁縣銅礦的礦山建設與地質勘探幾乎同時進行。冶金部華東公司、安徽公司及安徽省冶金工業廳對滁縣銅礦積極推行「三邊」作業,即八一一隊、滁縣銅礦、南昌有色冶金設計院共同協作,邊勘探、邊施工、邊設計。1975年10月,日選千噸的選廠建成投產。至1991年,礦山已有職工3112人,擁有固定資產4100萬元,采礦回採率95%,選礦回收率96.5%,年產銅2000噸,回收金50公斤,銀1200公斤,1991年總產值3210萬元,實現稅利總額398萬元。目前礦區面積9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當年荒涼恐怖的萬人坑(古采坑和拋屍場)旁,現已高樓林立,車水馬龍。滁縣銅礦已成為皖東經濟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