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福建省煤田地質局辦公系統

福建省煤田地質局辦公系統

發布時間: 2021-01-23 06:07:18

❶ 福建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地質勘查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和基礎,服務於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貫穿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我省一向重視地質勘查工作,《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出台後,我省繼續加大地質工作力度,不斷增加地質勘查投入,加強地質勘查行業管理,努力提高地質勘查工作的質量,促進地質勘查行業發展。

一、地質勘查全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一)地勘行業人員情況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全省地質勘查單位年末職工數31252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7057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029人,工程技術人員中高級技術人員847人,比2005年增加11%。中級技術人員1371人,比2005年增加21%。全省地質勘查行業職工平均年收入2.16萬元,比2005年增加27%。離退休人員共有23138人,人均費用1.13萬元。

(二)地質勘查資質情況

全省有45家地質勘查資質單位,共核定11個資質類別,甲、乙、丙級資質133個。按單位取得的最高資質統計:取得1類以上甲級資質的單位20個,佔44.44%;取得1類以上乙級資質的單位有8個,佔17.78%;取得1類以上丙級資質的單位有17個,佔37.78%。按資質級別統計:甲級資質37個,佔27.81%;乙級資質37個,佔27.81%;丙級資質59個,佔44.36%。按資質類別統計:區域地質調查5個,佔3.76%;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19個,佔14.28%;固體礦產勘查41個,佔30.83%;液體礦產勘查9個,佔6.77%;氣體礦產勘查1個,佔0.75%;地球物理勘查11個,佔8.27%;地球化學勘查5個,佔3.76%;遙感地質勘查2個,佔1.5%;勘查工程施工27個,佔20.3%;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11個,佔8.27%;選冶加工試驗2個,佔1.5%。

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一)資質情況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我省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國有地勘單位34個,占勘查資質單位總數的75.56%。甲、乙、丙級的單位分別為19個、6個和9個,分別佔42.22%、13.33%和20%;甲、乙、丙級的資質分別為36個、39個和38個,分別佔31.86%、34.51%和33.63%。2006年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地質勘查從業人員平均工資性收入2.46萬元,比增12.96%,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性收入3.39萬元,比增23.22%。離退人員4711人,比2005年增加307人,2006年離退休經費9565.75萬元,比增16.66%。

(二)基本經濟情況

2006年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總收入為144821.70萬元,同比(與2005年比,下同)增長9.89%。地勘事業費24903.75萬元,其中省級地勘經費約2億,中央及地方的專項經費4900萬元。生產增加值48592萬元,比增18.14%,節余與收益6802萬元,比增20.83%。2006年年底總資產183977.98萬元,比增13.77%,其中生產性資產和專用儀器設備32542.44萬元,比增8.57%。總負債117607.6萬元,比增11.81%。總收入144821.70萬元,比增9.89%。總支出140101.77萬元,比增7.62%。省煤田地質局2006年度總資產為43906.65萬元,與2005年度的35519.33萬元對比,增長了23.61%,其中生產性資產12940.81元,與2005年度的10930.73萬元,增長了18.39%;總負債22492.27萬元,與2005年度的19556.96萬元,增長了15%;總收入12638.25萬元,與2005年度的9074.47萬元,增長了39.27%;總支出11543.15萬元,與2005年度的8707.86萬元,增長了32.56%。

(三)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基本情況

2006年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公益性地質工作共91項,其中大調查15項、資源補償費項目6項,中央財補2項,局地勘費62項、省勘查基金6項,經費6533.4萬元,收入9129.53萬元,其中西藏礦產勘查425萬元。完成鑽探38557米,硐探5418米,槽探100269立方米。省煤田地質局2006年度從事公益性地質勘查,獲得中央、地方地質項目專項撥款1911萬元,主要用於省內地質找煤項目,其中承擔國家資源補償費項目3個,中央財政補助勘查項目1項,省專項勘查基金項目5項。

(四)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的基本情況

2006年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勞務收入共14773.99萬元,其中礦產勘查共277項,收入4169.41萬元。完成實物工作量鑽探13689米,硐探13965米,槽探55517立方米。從事地災評估及治理等項目1441項,收入4764.36萬元。省煤田地質局2006年度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地質工作,主要由省121煤田地質勘探隊在雲南、貴州進行鑽探工作,獲得勞務收入3061.45萬元。

(五)礦產開發基本情況

2006年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及所屬單位參股控股各類礦山13個,國有獨資1個,總投資為26542.16萬元(包括礦權作價入股)。2006年收入為14613.19萬元,比增48.97%。此外在建和籌建礦山9個,其中包括合股投資雲南施甸鉛鋅礦。2006年投入礦山開發資金5000萬元,有3家開始試產。省煤田地質局屬省197煤田地質勘探隊隊在省內參股煤礦開發,2006年度收入350萬元。

(六)工程勘察施工情況

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共有15家勘察設計單位,其中3家綜合甲級勘察單位。共有6家施工企業,其中1家房建1級總承包資質。2006年承擔的省級重點項目達44項,在省外承接勘察項目23項,及境外阿聯酋工程物探1項,省外境外結算工程款5898萬元。施工業承接23個省級重點工程,在省外承接工程14項,結算工程款5533萬元。省煤田地質局2006年度省196煤田地質勘探隊下屬工程勘察施工收入3087.3萬元。

(七)其他產業基本情況

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主要從事產品深加工、測繪測試、遙感、聯號酒店、新型冶金粉末材料、化工、機加工、印刷等。注冊總資本為13457萬元。2006年收入34655.89萬元。省煤田地質局2006年其他產業收入344.7萬元。

三、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一)以結構調整為抓手,突出地勘主業

近年來我省在推動地勘行業改革過程中,緊緊圍繞地質勘查的核心產業,積極調整地質勘查行業的經濟和人才結構,推進地勘產業主輔分離,大力發展工程勘查與礦業開發等產業,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生產要素向主業傾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為我省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資源保障。主要做法:一是通過地質勘查資質注冊登記工作,整合我省的地質人才,提高地質勘查單位的技術裝備水平。二是以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為我省公益性地質勘查單位的龍頭,加大對地調院的人才和資金支持,整合各地勘單位的人才和裝備資源,切實履行主業的公益性社會職能。三是不斷拓展地質勘查行業的服務范圍,建立大地質的觀念,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大力推進地質科技進步,滿足農業地質、城市環境地質等新領域的對地質工作的要求,為我省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全方位的地質工作服務。四是在建全公益性地質工作體系同時,進一步引進市場機制,積極引進社會資金,採取現代股份制形式,建立健全先進的項目管理體制。五是出台了礦業開發管理辦法和探礦權管理辦法等,明確了礦業權管理中的權利義務,鼓勵地質勘查行業發展,進一步強化了礦業開發管理,礦業開發成為我省地礦經濟的主要增長點,在礦業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

(二)實行地質勘查單位內部事企分體管理的運行機制

制訂了地勘單位內部事企分體管理的指導意見,在地勘單位推行一體兩制,分軌運行,企業和事業的職能分離,實行不同的管理機制,分別管理。從事地質勘查生產經營的實體均實行企業化管理,按企業機制運行,提高管理水平,提高運行效率。將非經營性資產交給事業管理,努力開發利用好資產資源,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確保履行安置輔助工作,切實提高資產的運行效益。

(三)推進產權制度改革,轉變經營機制

針對地勘單位二級單位、實體繁多,項目資金投資情況復雜的特點,積極推行產權多元化的公司制改革,轉變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著力加強內部管理,重點圍繞「八個化」,扎實推進企業化改革進程:管理機構精簡化;幹部選拔民主化;勞資形式多樣化;產權制度清晰化;資本運營集中化;地質勘查商業化;生活基地物業化;離退休管理社會化。圍繞經濟發展,縮減管理人員,以企業的標准打造新型地勘單位,建立精乾的管理服務團隊,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與機制。

(四)抓大放小,集中力量做好優勢產業的優勢環節

對多種經營,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區別對待,有進有退,集中力量扶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科技含量高的規模以上企業,想方設法,多管齊下,採取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推動產品更新換代,建立品牌,鼓勵出口,開拓境外市場等措施,促進礦山企業成長壯大。對個別缺乏競爭力的小企業,實行退出機制,妥善處理。將地勘的延伸產業如樁基、機械加工、房地產等從地勘經濟整體中分離,實行企業化經營,按企業機制運行,並探索組建股權多元的有限責任公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或以拍賣、租賃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放開搞活地勘單位的小企業。

四、國有地勘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一)建立礦產資源勘查投入良性循環機制

「十一五」期間,省級財政每年預算安排省級地質勘查專項資金(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省屬國有煤炭礦山企業按1:1比例配套),委託屬地化管理的國有地質勘查單位在省級煤炭勘查規劃區開展煤炭資源的調查、普查和必要的詳查以及在武夷成礦帶的重要成礦遠景區開展前期地質勘查,勘查成果除煤質較好、礦床規模較大的煤炭資源優先配置並協議出讓給省屬國有煤炭礦山企業外,其餘採用市場競爭方式出讓礦業權,所得收入主要用於地質勘查再投入,實現滾動發展。

(二)科學編制和實施省級地質勘查專項規劃

根據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認真組織編制省級地質勘查專項規劃,優化我省地質工作布局,引導地質勘查資源合理配置。省級地質勘查專項規劃納入省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通過年度計劃、勘查項目、專項措施等予以落實。

(三)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的方案

按照企事分開的原則,全面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地質勘查隊伍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3〕76號)中的各項政策,推進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改革。「十一五」期間,逐步落實屬地化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有關住房改革所需經費,解決職工和離退休人員醫療等社會保障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現有使用的土地需改變為經營性用途的,可由當地人民政府依法收儲,並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土地使用權,所得收入主要支持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改革與發展。

(四)擴大地質領域對外開放

積極引進國外資本、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鼓勵外商在我省投資勘查開發礦產資源,保障外商在我省勘查開采礦產資源的合法權益。鼓勵省內有條件的企業、地質勘查單位到境外周邊國家開展我省緊缺的煤炭等重要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提高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加強與省外重要礦產資源勘查開采領域的合作與技術交流,不斷提高我省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效率和水平。

(五)拓展地質工作服務領域

重點加強武夷成礦帶以及重大地質問題地區區域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遙感地質調查。力爭用10年時間,完成我省東部1:5萬區域地質調查和西部重要成礦遠景區1:5萬區域礦產遠景調查工作。抓緊修編福建省地質圖、福建省礦產圖、福建省煤田地質圖,為社會提供有效快捷的地質信息服務。加強農業地質工作,積極開展沿海經濟帶生態地球化學調查,為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和近海養殖以及人居環境改善、地方病防治提供服務。加強城市地質工作,開展福州、廈門、泉州等中心城市地質調查,建立三維可視化城市地質信息管理系統,為城市規劃和建設提供依據。

五、對策和建議

(一)目前地質勘查單位在改革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由於地勘單位家底薄,歷史包袱重,退休人員多,地質投入經費不足,部分地勘單位技術裝備落後,難以滿足勘查工作要求。

(2)地質工作科技人才隊伍老化,人員結構不合理,綜合研究能力不高。由於地礦系統生活、待遇比較差,地質人才流失嚴重,專業技術人員青黃不接,尤其是高素質的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地質科技領軍人才嚴重短缺,出現人才危機。

(二)對策和建議

(1)中央和地方要加大對地礦系統的投入,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有利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改革途徑,研究加快制定地勘單位改革的具體方案及配套政策,重點解決好地勘單位在社會保障、職工住房、離退休人員待遇、基礎設施建設、管理體制等方面的歷史遺留問題。

(2)發展地質教育,加快人才開發。發展我省地質高等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加強地質類學科專業建設。省教育廳要根據地質工作的實際需要,合理安排省內高等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地質類學生招生規模。國家獎學金和資助貧困學生政策進一步向地質類學生傾斜,鼓勵學生報考地質類專業,鼓勵畢業生到地質一線就業。建立健全鼓勵創新的地質人才開發機制和管理體制,國有地質勘查單位要以重大地質勘查和科技攻關項目為依託,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項目負責人中要有一定比例的中青年技術骨幹。改善野外地質工作條件,工資分配政策要向野外地質工作人員傾斜,完善津貼補貼政策。逐步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勘查開采項目收益分配的新機制,為穩定地質人才隊伍創造良好環境。

(福建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❷ 福建省國土測繪院是事業單位嗎編制有沒有待遇如何

國土測繪院,前身是八閩測繪院,現在改個名字比較好聽,不過好歹也是甲級單位,在廈門,廈門城市可要比福州好多了,好像也是有事業編,我以前有個同學就入編了,待遇一般吧,估計應該和省測差不多

❸ 貴州省煤田地質局轉企之後局機關會並入公務員系統嗎

貴州省煤田地質局隸屬貴州省直事業單位,一些崗位也屬於公務員系統,至於轉企之後是否會並入公務員系統這個問題,建議咨詢官方,具體以官方回復為准。
希望能幫到你。

❹ 勘查理論

(一)龍岩煤田構造控煤研究的歷史

隨著煤炭工業建設的開展,自1986年以來,在龍岩煤田各區勘探過程中,發現許多緩傾角斷裂,對勘探區的經濟價值影響很大。有的區從地表來看,上覆地層很厚推測童子岩組煤系地層埋藏很深,但因緩傾角斷裂影響,實際埋藏變淺,提高了經濟價值;有的勘探區,童子岩組煤系地層大面積出露,以為希望很大,但因緩傾角斷裂的影響,童子岩組僅呈「表皮狀」覆在文筆山組或棲霞組或更老的地層之上,喪失了經濟價值;也有的勘探區因受緩傾角斷裂影響,在文筆山組、棲霞組、甚至石炭—泥盆系或更老地層之下保留了童子岩組煤系地層,有了新的發現。鑒於上述原因,廣大地質工作者及科研人員對緩傾角斷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家對緩傾角斷裂的形態特徵、分布規律、形成機制等方面開展了深入廣泛地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並指導了地質勘探工作。

(二)龍岩煤田構造控煤理論

在長達幾十年的煤田勘探實踐中,福建地質工作者對境內煤田地質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先後開展了無數次的地質科研攻關,取得了豐碩成果。

20世紀70年代,重點研究含煤地層的劃分與對比,將早二疊世含煤地層劃分為中二疊統童子岩組(曾分別稱龍岩組、加福組);20世紀80年代初,古生物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又細分3個段、5個亞段、12個標志層等。煤田內構造研究如火如荼,從斷裂、褶皺—緩傾角斷裂—滑動構造—滑脫構造、逆沖推覆構造,構造認識不斷深化。並提出了「地層是基礎、構造是關鍵、找煤是目的」的找煤共識。90年代,加強了聚煤盆地理論研究,系統研究了聚煤盆地內部沉積環境、層序地層格架、岩相古地理和構造演化規律、聚煤規律。

21世紀以來,加大了隱伏區、半隱伏區找煤理論和實踐,確定了「四下」找煤靶區;「四下」是指推覆體蓋層下、火山岩蓋層下、白堊系「紅層」蓋層下及滑覆體下找煤。

福建省煤田地質局根據成煤環境條件,構造發育規律。創新找煤理念,在釐清以往「滑脫構造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為「滑脫、滑覆、推覆構造理論並存的找煤新理論」。在「四下」找煤靶區大膽實踐,在以往認為是找煤禁區開展找煤工作並成功突破,發現了漳平內林、永定東門地、新羅悠遠等大型煤礦區,福建深部找煤成果受到了時任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的高度表揚。

滑脫構造的概念:F0(F0下)滑脫斷層以及和它有成因聯系的上覆滑動地層(單指煤系地層)內部產生的滑脫褶皺、低序次低級別的斷層(如F01斷層),統稱為滑脫構造(圖4-21)。

圖4-21 滑脫構造結構示意圖

滑覆構造的概念:F02滑脫斷層以及和它有成因聯系的上覆滑動地層(翠屏山組、溪口組)內部產生的滑脫褶皺、低序次低級別的斷層(如F03斷層),統稱為滑覆構造(圖4-22)。

圖4-22 滑覆構造結構示意圖

推覆構造的概念:逆沖斷層(F)以及和它有成因聯系的上覆推覆體(煤系地層下伏地層如:棲霞組—泥盆系、寒武系—奧陶系、前震旦系)內部產生的伴生斷層、次級褶皺。統稱為推覆構造(圖4-23)。

圖4-23 推覆構造結構示意圖

❺ 基地建設

野外科研基地位於武夷山成礦帶的中部龍岩煤田,科研基地位於福建省龍岩市境內,是海峽西岸經濟區重要組成部分。野外基地交通方便,有公路和鐵路網線。

展示館位於風景優美的蓮花山森林公園南側、福建121地質大隊大院內,布展面積約600m2;展廳地面鋪設仿古地磚,古樸深沉,牆面以黃色基調為主,突出地質勘探主題;展館設計理念先進,智能化水平較高,功能配套齊全,運用了高科技手段,集聲、光、電之大成,以中央控制系統控制互動,趣味性、互動性、知識性有機結合;展館設有7個分館:綜合館、地質館、勘探與開發館、地質科研成果館、化石岩礦陳列館、「四下」找煤典型礦區館、找煤理論與勘查關鍵技術館。此外,展示館內還另設有隊史廳。

基地建設可概括為「1個室內展示館、1個標准岩心庫、4個野外勘查技術示範場地(包括教育示範地質剖面)、1個科研基地網路平台」。科研基地內有大樓5座,包括辦公大樓、地質勘查院、鑽探公司、物探公司、測試公司,具有科普宣傳、會議、研究生實習等功能,基地內實際建築面積約100000m2。展示館布展內容豐富,展示館融知識性、專業性、趣味性、科普性、教育性、藝術性為一體,是增強地質科技創新能力、擴大地質公眾參與的理想科技場所。龍岩煤田科研基地內保持最完整的是古生物標本,主要保存在基地展示館內。其次,岩心標本也很齊全,各勘查區鑽孔岩心、地層岩石標本,主要保存在岩心庫中。福建省121地質大隊標本展示廳共收藏古生物化石1374件,主要采自省內二疊紀地層中,以童子岩煤系地層中的標本佔大多數。其中頭足類94件,類151件,腕足類514件,雙殼類191件,其他動物化石52件,古植物化石372件。

(一)展示館

(1)綜合館:布展內容有沙盤、遙感圖片、領導關懷、龍岩概況、重要事件、人才培養。

(2)地質館:布展內容有野外照片、工作照片、岩心照片、配文字說明。包括:龍岩地質概況、福建省煤田地質圖、龍岩煤田地質圖、龍岩煤田構造綱要圖、閩西南地層簡表、典型剖面圖、遙感圖、礦區分布圖等。

(3)勘探開發館:主要有福建省龍永煤田勘探和開發史、福建省龍永煤田鑽探進尺統計表、福建省龍永煤田歷年提交的地質報告一覽表、福建省龍岩煤田歷年重要產量表、龍岩市重要煤炭基地、立柱部分用化石標本集成展示。

(4)科研館:主要有地層認識過程示意圖、地質找煤理論研究過程,構造(從地質力學到三下找煤)剖面示意圖1張、沉積環境認識過程示意圖1張、翠屏山3線剖面示意1張、發表的有關書籍及相關的小設備(實物展示)。

(5)典型礦區館:主要有紅層下(仁盤)找煤示範、火山岩下(呂鳳)找煤示範、推覆體下(王莊)找煤示範、滑覆體下(東門地)找煤示範,以及在仁盤礦區、呂鳳礦區、東門地礦區等礦區精選的岩心照片資料。

(6)關鍵技術館:主要有煤田地質理論演變、礦山測量技術、遙感技術、地質填圖技術、地面物探V8技術、測井技術、鑽探技術、化驗測驗技術、數字化3D技術、福建深部找煤理論及關鍵技術組合。

(二)專業技術設備

具有野外科研、室內研究的基本科學儀器和設備:地質、測量、電法、鑽探、測井、測試各類設備齊全,並有專人管理和維護。鑽探設備:國內深孔岩心鑽探設備,孔深1500~2000m的地質岩心鑽機較多採用XY-6立軸式鑽機,2000m以上鑽孔採用XY-8型立軸式鑽機或全液壓動力頭式鑽機。福建省121地質大隊主要採用張家口探礦機械總廠生產的XY-6B型鑽機。物探設備: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CSAMT)和瞬變電磁(TEM),輕便堅固的採集系統、GPS同步系統和無線網路技術,大功率TXU30發射機配套國產柴油發電機組,大功率,大電流長時間供電,接收信號強,探測深度達1500m以上。

(三)路線及路線設計

路線設計1:省煤田地質博物館(福州福建省煤田地質局內)—基地展示館(龍岩省121隊內)—翠屏山煤礦—推覆體剖面(東肖森林公園)—東門地勘查區。

路線設計2:基地展示館(龍岩省121隊內)—翠屏山煤礦(滑覆體下)—九峰岐野外剖面(推覆體下)—仁盤勘查區(紅層下)—呂鳳勘查區(火山岩下)。

(四)礦區野外觀測點選擇與分布

本觀測基地擬以「四下」找煤為重點,對龍岩煤田典型礦區進行野外補充地質工作,觀測點分布在11個礦區,選擇了5條典型剖面(翠屏山1條、呂鳳2條、仁盤1條、長塔龍潭1條),組織地質人員進行野外觀測。

1.翠屏山礦區

補充編錄地點位於十八茶坑公路,編錄公路長度為991.43m。從西至東編錄的地層為文筆山組(P2w)33.60m,童子岩組第一段(P2t1)645.20m,童子岩組第二段(P2t2)為304.33m,童子岩組第三段(P2t3)8.30m。童子岩組第一段(P2t1)為含可採煤層、以砂質泥岩和泥質砂岩為主的海陸交互相地層;童子岩組第二段(P2t2)為一套以泥岩為主的海相地層,它們為整合接觸,本段地層滑覆構造特別發育。在15號樁位有火成岩出露,在27號樁位有斷層出露,同時看到許多小褶皺。本段剖面對完善礦區煤系地層綜合柱狀圖有積極的借鑒意義。經對比,2號樁、9號樁、21號樁和26號樁附近的泥質砂岩為同一套地層,結合地形地質圖,可以判斷本段地層有兩個向斜和背斜。

2.呂鳳礦區

補充編錄了2條剖面,分別為11線西側第1號公路和煤礦矸石山15線東側第2號公路。其中1號公路編錄636.42m,2號公路長度1206.13m。

3.龍潭野外實錄剖面

童子岩組指的是文筆山組之上、翠屏山組之下的一套海陸交互相含煤沉積。以基本相連的長塔、龍潭等井田最為發育,現對3個井田剖面綜合分層。

童子岩組發育完全,三分性清楚,第二段不含煤,第一、第三段均有較好的含煤性,其中第一段比第三段更好。含煤地層的沉積物主要是交替出現的細砂岩、根土岩、煤層、泥岩、粉砂岩。

(五)礦區典型實物標本匯總與保管展示

除少量典型地層標本、岩礦標本保存在展示館內,展示館基本按照地質結構布局的基本陳列,不僅展示能反映海西煤炭等地質勘查成果、歷史,而且兼顧具有代表性的礦物、岩石、化石精品;且大量採用大量數字化、仿生、虛擬現實等技術,讓觀眾在濃郁的科學氛圍中,通過親眼目睹、親手操作和親身體驗,輕松步入精彩紛呈的地學空間。絕大部分岩心仍按規范保存在岩心庫里。

(六)展區介紹

龍岩煤田地質展示館虛實結合,奇妙無比。就地取景,建築設計採用了自然元素和現代元素相結合的手法,人工建築與設計美景渾然一體,互為補充。整個展示館區佔地面積500m2

整個展覽以煤為主線,展覽採用文字、圖表、標本、模型、雕塑、壁畫結合多媒體、虛擬現實技術、互動等手段,以電子沙盤、立體影像圖和觸摸屏為手段,整個展覽館分為7個展廳:綜合廳、勘探開發廳、地質廳、科研廳、典型礦區廳、勘查技術廳、實物廳。真實再現了龍岩地質發生、煤田勘探、技術示範過程,展示了一大批重要成果、地質遺跡、礦石化石標本,將大家帶進記憶遠古時期的潮漲潮落,見證地質歷史的滄海桑田裡,去體會五彩繽紛的壯觀場面。

龍岩煤田勘探技術展示館主要有幾部分內容,一是龍岩煤礦勘探史、開采史、科研發現史;二是勘探技術、成果展示;三是化石、礦物標本陳列;四是野外地質觀測現象。

寬泛的展示內容,演繹了龍岩煤田地質勘探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濃縮了龍岩的地理、生態和人文,再現了龍岩煤田地質勘探技術發展的歷史沿革和豐碩成果,它既是勘探技術示範的平台,也是科普教育的課堂。

獨具匠心的展館構造,成就了5大看點:一是主題鮮明的序廳,二是絢麗多彩的圖文燈箱,三是穿越時空的時光隧道,四是多媒體互動觸摸台,五是聲情並茂的影像系統,六是野外地質觀測剖面。

看點之一:主題鮮明的序廳,進入展廳,映入眼簾的是一面黃色幕牆,鑲嵌著醒目的「國土資源部龍岩煤田勘探技術示範展示館」一行文字,頂棚是一座約6m2的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為中心的地球東半球模型,下方是一盤約5m2、1:25000的龍岩礦區電子互動沙盤。

看點之二:絢麗多彩的圖文燈箱,它們再現了地質工作者艱難曲折的勘探歷程和輝煌成就,其中一張簡單的「閩西南地層沿革簡表」,它凝聚了幾代人的心血,歷盡了千辛萬苦,幾經反復,才確立了被地質界譽為「鐵柱子」的閩西南地層層序,它為龍岩煤田地質勘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四下」找煤典型礦區館和找煤理論與勘查關鍵技術館,重點介紹了「四下」找煤理論的產生、完善過程,在4個典型礦區證實理論的正確性、有效性,應用V8物探儀、繩鑽等關鍵技術,開展深部勘探,新增煤炭資源量數億噸,煤田地質勘探有了重大突破,使面臨資源枯竭的老礦區獲得新生。

看點之三:穿越時空的時光隧道,進入時光隧道,講解員娓娓動聽的解說,把人們的思緒引入到遙遠的時空,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想,隧道兩側陳列的古生物化石,是地質人員數十年來收集的上千件古生物化石中的一部分,這些化石不僅是地質人員認識和判別地層的標志,也是科普教育的生動教材。

看點之四:多媒體互動觸摸台,觀眾通過多媒體互動查詢系統,即可查詢有關內容,擴展展廳信息量,系統與電子沙盤聯動,方便查詢閩西煤礦區分布地理位置和相關信息。

看點之五:聲情並茂的影像系統,該系統播放的福建煤田地質局拍攝的影視片,生動地介紹了福建地質演變和成礦過程,聲情並茂,是一部視覺效果極佳的科普教育影片。該系統預留輸出介面,為今後增加影視資料提供方便。

看點之六:野外地質觀測剖面,數十年來,地質工作者在野外地質工作中,建造和維護了眾多的野外地質觀測剖面,它們不僅為地質勘探提供基礎資料,也是技術培訓的理想課堂。

❻ 請問福建省196地質大隊怎麼樣待遇,福利等如何沙縣那地方怎樣謝謝各位!!!

還行....我是121地質隊的...

❼ 福建煤田地質局待遇怎麼樣啊

莫要被不知抄情的或者有心人忽悠了。待遇要看你去哪個大隊,總之 ,有些情況要具體分析,但是有一些是可以告訴你的:工時長,工資一般,沒雙休,晚上加班,沒自由時間,沒加班費,要出外業。來的第一年收入基本為零,第二年開始會有點積蓄。效益工資要托一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有能領到錢。平均一個月三千來塊錢。自己看著辦吧。

❽ 福建省煤田地質局的單位職責

主要職責為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規定組織開展煤田地質勘查、開發活動;管理回所屬事業單答位,負責管理局屬國有資產,確保其保值增值;負責指導局和直屬事業單位黨建工作及精神文明建設;承辦省委、省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❾ 急急急!請問在福建省煤田地質局從事地質工作,待遇怎麼樣平均一年出野外多久出野外一般都去哪

待遇方面應抄該可以吧!煤田是個襲好單位!看你是那個部門的了!!應該出差機會也不少!主要是看你在那個部門了。至於你出差去那,那要看你們業務在那了.
你們應該不會太累。有不想鑽機上的工人!!順便告訴你,待遇應該是和你付出成正比的。在順便說下 我也是煤田地質局的!我在河南!

❿ 福建省121地質大隊屬什麼級別的單位

一二一煤田地質勘探隊正處級事業單位!

根據閩委編辦〔2010〕173號《中共福建省委版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權關於福建省煤田地質局及其所屬事業單位機構編制清理整頓方案的批復》文件精神,福建局所屬一二一煤田地質勘探隊、一九六煤田地質勘探隊、一九七煤田地質勘探隊分別更名為福建省一二一地質大隊、福建省一九六地質大隊、福建省一九七地質大隊。所屬3個地質大隊均為正處級事業單位。根據省編委批復,該局還保留了福建省煤田地質勘查院、福建省煤田地質測繪院、福建省煤田地質岩土測試中心(福建省煤田地質物探普查隊)3個直屬事業單位。
http://www.ccgc.cn/html/jicengdongtai/20100916/21707.html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