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亞洲
Ⅰ 七年級地理下冊復習提綱 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記清楚七大洲、四大 洋的位置。 七大洲:亞洲、歐洲、非
1、亞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東亞、 東南亞和南亞是人口稠密的地區。 2、亞洲少數國家屬於發達國家,如日本 ,大部分國家為發展中國家,即使同為發 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差異也很大。沙特 阿拉伯等西亞波斯灣沿岸國家是依靠其豐 富的石油資源出口而成為比較富裕的國家 ;新加坡、韓國、馬亞西亞、泰國等先後 大加發展出口加工工業,推進了本國經濟 的發展。 3、三類產業的劃分:第一產業是農業, 第二產業是工業和建築業,第三產業是流 通部門和服務部門(除農業、工業和建築 業以外的)。 第七章 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第一節 日本 1、b—太平洋、a—日本海,c—瀨戶內 海;A—北海道、B—本州島、 C—九州島、D—四國島 2、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對日本的 漁業、造船業、海上運輸和 對外經濟聯 系十分有利。 3、日本多火山、地震,原因:日本處於 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相互 交界的地方 ,地殼活動頻繁。防震減災方面有關的知 識(會判斷某些做法的對錯) 4、日本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產生的背景 :日本地域狹小,資源貧 乏,是一個資 源小國,有優良港口方便運輸,所以形成 了以出口加工為主的經濟。 工業分布: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 內海沿岸。工業分布的原因: ①原料、 燃料主要依靠進口 ②港口條件優越,巨 型船舶可以停靠 ③產品主要出口 ④沿海 多平原 ⑤城市和人口集中,是國內最大 消費地。
Ⅱ 七年級地理,亞洲和歐洲的分界是1地還是2地
你好,是2地 烏拉爾山
Ⅲ 初一地理題(速進啊~~~~~)關於亞洲氣候類型的
第一個熱帶沙漠氣候;第二個極地氣候;第三個是熱帶季風氣候;第回四個是熱帶雨林氣候答。
東亞熱帶、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原山地氣候;東南亞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氣候;南亞熱帶季風氣候;西亞熱帶沙漠氣候;中亞溫帶大陸性氣候;北亞亞寒帶氣候
Ⅳ 初一地理 亞洲地形分布特點
亞洲地形的第一個特點是地形復雜多樣,地勢起伏很大。有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號稱「世界屋脊」;有世界最高大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和海拔8844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有湖面鴟地地中海海面392米的死海低地;有菲律賓群島外側深達10497米的菲律賓海溝;有高峻的山地和寬廣的高原,也有肥沃的平原和巨大的盆地;千差萬別,復雜多樣,高峰與深海溝之間,竟相差近兩萬米。
亞洲地形的第二個特點是以山地和高原為主,高原和山地約佔全洲總面積的四分之三。亞洲大陸的平均海拔高度約950米,除了被厚層冰雪覆蓋的南極洲以外,它是世界上地勢最高的一個洲。
亞洲地形的第三個特點,是它的地勢好象一朵怒放的鮮花,從中部向四周輻射延伸,中間高,四周低。
大陸中部的帕米爾高原,好象這朵花的花心,一列列巍峨的山脈,以這里為中心向四面延伸,彷彿是這朵花的第一層花瓣。從帕米爾向西伸出的主要有興都庫什山脈、蘇來曼山脈等。從帕米爾向東伸出的有昆侖山脈,向東北伸出的有天山山脈,向東南伸出的有喜馬拉雅山脈。在這幾條巨大的山脈和它們向外延伸的山脈之間分布著很多高原和盆地,主要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等。此外,亞洲的北部有中西伯利亞高原,亞洲的南部有阿拉伯高原和德干高原,亞洲的西部有安納托利亞高原。
亞洲的平原好象綻開的鮮花的外層花瓣,多分布在大陸邊緣的大河中下游地區。在亞洲西部有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南部有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湄公河平原等,西北部有西西伯利亞平原和土蘭平原,東部有我國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
參考資料:http://61.184.198.202/Resource/Book/E/SZJY/TS014019/0008_ts014019.htm
Ⅳ 初一地理題..亞洲的主要氣候是什麼
Asian climate)在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和下墊面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形成了亞洲復雜的氣候。
基本特徵 亞洲氣候具有大陸性氣候強烈、季風氣候典型,氣候帶俱全和氣候類型復雜等突出特徵。
大陸性氣候強烈 亞洲是世界大陸性氣候最強烈的大洲。主要表現在冬季寒冷、夏季暖熱,春溫高於秋溫,氣溫年較差大。冬季1月平均氣溫有2/3地區在0℃以下,大陸東北部的維爾霍揚斯克—奧依米亞康為北半球的寒極,1月均溫在-45~-50℃,絕對最低氣溫-71℃。夏季7月均溫多在20℃以上,西南亞干荒漠區均溫在35℃以上,絕對最高氣溫達55℃。年較差很大,寒極地區達60℃以上,絕對年較差高達101℃。此外,廣大地域降水量年內季節分配不均也是大陸性強烈的反映。
季風氣候典型 亞洲季風氣候以范圍廣、類型多、強度大而著稱。季風氣候的范圍,北起俄羅斯遠東南部,經日本群島、朝鮮半島及中國東部地區,直至東南亞和南亞。季風氣候類型包括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每一類型又可分出大陸性和海洋性兩種季風氣候。在亞洲季風區,盛行風向隨季節而有顯著的變化,1月與7月盛行風向的變化超過120°,盛行風向的平均頻率超過40%。我國高校和中學地理教科書中,僅在亞洲列出了季風氣候這一類型。
氣候帶俱全、氣候型復雜 亞洲大陸擁有赤道帶至(北)極地帶的世界上所有氣候帶。同時,亞洲擁有除溫帶海洋性氣候類型外的世界所有主要氣候類型。亞洲高山氣候的垂直帶和氣候類型也是最齊全的,在世界各洲中,只有北美洲可與亞洲相比,其他洲均遜色得多。
形成因素 亞洲主要氣候特徵的形成,是由其地理位置、面積輪廓、大氣環流、洋流及地形結構諸因素相互作用、綜合影響的結果。
位置、面積和大陸形狀 特定的空間位置和龐大地域是亞洲氣候特徵形成的前提條件。地域所跨經、緯度之廣,不僅是氣候帶全、氣候類型復雜的基本條件,而且也導致了氣候強烈的大陸性特點和季風氣候的形成。巨大面積、完整輪廓,一方面使亞洲具有廣大內陸,使大陸性、乾燥氣候范圍擴大,加劇了大陸性程度;另一方面,造成了陸面與廣闊洋面的巨大熱力差異,進而導致季風氣候的形成。亞洲中緯地區西接歐洲,遠離大西洋,因此缺乏溫帶海洋性氣候。
大氣環流 氣候特徵形成的根本原因在於大氣本身的狀況,因為其他因子的影響都是通過大氣環流活動而起作用的。亞洲的大氣環流位置處在從極地到赤道的所有氣壓帶和相應的大氣活動中心及完整的北半球行星風系中。對亞洲氣候起主要作用的有4個大氣活動中心:即冬季大陸上的西伯利亞高壓;夏季大陸上的印度低壓;全年存在於北太平洋的阿留申低壓(北太平洋副極地低壓)和夏威夷高壓(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冬季,西伯利亞高壓和阿留申低壓都非常發育,西伯利亞高壓幾乎控制了全部亞洲大陸,成為大陸反氣旋的中心和秉性乾冷的極地大陸氣團的源地,在其控制下形成的冬季風勢力強盛,由陸地吹向海洋,加之冰洋氣團南侵,致使寒潮頻繁南下,多寒冷乾燥晴朗天氣。阿留申低壓則成為西來氣流的總匯,因其與西伯利亞高壓間巨大的氣壓梯度,使東亞的冬季風勢力特別強盛。夏季,大陸高壓崩潰,印度低壓形成,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濕氣團由海洋吹向大陸,熱帶輻合帶和極鋒給陸地帶來豐沛雨水,天氣暖熱濕潤,多陰雨天氣。冬、夏秉性迥異氣團的不同影響,導致氣溫巨大的年較差和季風氣候的形成。使亞洲大陸氣候具有強烈的大陸性、典型的季風性特點。
地形結構 亞洲中高周低的地形結構一方面加劇了氣候類型的復雜程度,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大陸性氣候和典型季風氣候的形成。亞洲中部的高大山原和縱橫分布的龐大山帶,使氣候類型更趨復雜化,山地高原本身形成了獨特的氣候類型和復雜的垂直氣候帶。同時,中部青藏、帕米爾高原,由於其巨大高度,使其冬為冷源,夏為熱源,加強了冬、夏季風的勢力,季風更加活躍強盛。高原對南亞夏季的西南季風也有很大作用,因為由於高原對西風急流的分支作用,位於青藏高原南側的南支急流,控制著南亞西南季風的進退,只有當南支急流北跳後,西南季風才能迅速地推進到整個印度半島。所以南亞西南季風有突發性的特點。中部被邊緣山地圍繞的盆地、高原,都具有典型大陸性氣候特點,因此,擴大了大陸性氣候的范圍,加劇了大陸性氣候的強度。
洋流 對亞洲氣候影響較大的洋流有二支,一支是黑潮暖流,另一支是季風漂流。勢力強大的黑潮暖流一方面使其流經的西太平洋沿岸地區的氣溫升高,另一方面,使途經其上的太平洋氣團增溫增濕,加強了東亞夏季風的勢力,使其影響范圍更廣、程度更深,從而突出了東亞季風氣候的特色。印度洋的季風漂流對南亞和中南半島的西南季風也有很大影響。夏季,印度洋北岸的季風洋流對南亞等地氣候的影響和作用與黑潮暖流所起作用基本相同。
氣候類型區 亞洲的氣候類型十分復雜,中學地理課本共劃分出9個氣候類型區,即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式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極地氣候和高山氣候。和地形組合區的劃分一樣,氣候類型區可以包含有不同的氣候類型,每一氣候類型也可以進一步劃分出若干亞型。
亞洲各氣候類型區的氣候特點與其他各洲的同類型區具有共性特徵(見熱帶雨林氣候等),同時,在分布區范圍、氣候要素具體特點等方面又有特殊性。如亞洲的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群島等地,與南美洲和非洲同類型區的氣候相比,具有海洋性和季風性特色,年均溫25~27℃,年較差更小,普遍在1.5℃以下,最大不超過3℃;降水的地區分布差異較大,甚至出現年降水量只有幾百毫米的半乾旱區,這在南美洲和非洲的同類型區是沒有的。亞洲的亞熱帶、溫帶和寒帶氣候類型區,與北美洲和歐洲的同類型區相比,都表現出強烈的大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