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第一次月考測試
① 高一地理必修二 試題及答案.doc
自己找的
人教網上:http://www.pep.com.cn/gzdl/jszx/kbjc/dlst/200802/t20080226_446586.htm
http://www.pep.com.cn/gzdl/jszx/kbjc/dlst/200712/t20071218_431946.htm
給你一個網站,在這里你應該可以找到你需要的:
http://www.dilifu.com/DatumList-100.aspx
呵呵,希望可以幫到你
② 地理必修一第一次月考范圍
這個問題太籠統啦,各校進度不同啊,按照慣例,必修一第一章需要講一個月左右,所以,地理必修一第一次月考會以第一章內容為主。
③ 必修二的地理因該怎麼復習,注意些什麼。禮拜一月考
必修二的主要是人文地理,和工業區位比較重要
④ 初二地理第一次月考
DCACBC
⑤ 高一地理必修二期中考試復習資料
第五單元 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
1、 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
氣候:熱量、光照、降水影響極大;氣候條件分布有明顯的地域性
地形:平原——耕作業;山地——林業、畜牧業;山地農作物的垂直分布;
土壤: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酸性紅壤——種茶樹
市場:市場的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運輸:園藝業、乳畜業——必須有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條件;接近城市分布
政策:如商品性農業生產基地建立
2、 農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
(1)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自然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並非都是決定性的,
A培育良種、改良耕作制度——擴大某種農作物的區位范圍
如我國橡膠和雙季稻生產北推;小麥種植高限擴展
B根據經濟技術條件,對不適宜的自然因素進行改造
如玻璃溫室(溫室效應原理)——改善溫度、並可對光照、通風、濕度進行調節
梯田——改造地形;較陡的山坡不適宜修築梯田;灌溉——改造水分
(2) 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
農業區位的選擇,更多要考慮社會經濟因素的發展變化
A市場區位及需求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為突出
如城市周圍成為菜、肉、蛋、奶、園藝業等農副產品基地
B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世界大市場的形成——農業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區域專業化生產)
如美國東南部花、菜基地供應東北部工業基地;
我國北方冬季從南方大量調進蔬菜;
荷蘭鮮花裝點世界許多大城市;
美、加、澳、法等成為世界主要商品糧生產國;
荷蘭、丹麥、紐西蘭等成為世界主要乳畜產品供應國
拉美、非洲以及東南亞和南亞成為世界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
3、 農業主要地域類型的特點(從土地利用的方式的角度)
農業地域類型 代表性地區 主要分布地區 分類 特點
水稻種植業 中國秦淮以南 東亞的亞熱帶季風區;南亞的熱帶季風區;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 勞動密集型
自給農業 人多地少,小農經營;
單產高,商品率低;
機械化水平低,田地規模小
水利工程量大
科技水平低
大牧場放牧業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美、澳、紐西蘭、阿根廷、南非 密集農業
商品農業 地廣人稀,大規模機械化經營;
優良的天然牧場
交通便利,促進了商品化經營
廣闊的市場需求
商品穀物農業 美國中央大平原 美、加、阿根廷、澳、俄、烏克蘭 商品農業
種植業
密集農業 優越的自然條件:
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和
便利的交通運輸;
地廣人稀;
高度發達的工業:
為農業生產提供現代化農業機械、電力、化肥、農葯
先進農業科技
混合農業 澳大利亞的墨累-達令盆地
(背風坡;灌溉成為農牧業發展的限制性條件;東水西調) 歐洲、北美、南非、澳、紐西蘭 商品農業
密集農業 良性農業生態系統
有效利用時間安排農事活動
農業生產有較大的靈活性和對市場的適應性;
大規模機械化家庭農場
市場廣大
交通便利
4、 影響工業區位因素
(1) 經濟方面:原料、動力(燃料)、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自然條件
(2) 社會方面:政府、政策、個人偏好等
(3) 環境:污染類型和污染程度
主導因素影響工業區位選擇:
類型名稱 典型工業部門 相關特點
原料指向型工業 製糖、水產品加工、水果加工、罐頭廠 所需原料豐富地區;
原料不便運輸
市場指向型工業 瓶裝飲料、傢具製造、印刷 接近產品消費地區;
產品不便運輸
動力指向型工業 有色金屬冶煉(煉鋁)、化工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 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地區
技術指向型工業 集成電路、航天、航空、精密儀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
5、 工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
由於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區位因素發展變化如下:
(1) 原料來源多、交通改善
——原料地對工業區位影響漸弱;市場影響漸強
例:鞍鋼(原料、動力指向型);寶鋼(市場指向型)
(2) 一些發達國家,交通運輸條件對工業區位的影響有所下降
(3) 信息通信網路的通達性作為工業區位因素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4) 勞動力素質對工業區位的影響力在逐漸增強
(5) 國家政策變化的影響:如我國西部大開發、改革開放初沿海地區的發展
(6) 國防的需要:如我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內地的重工業和軍事工業
(7) 個人偏好:如華僑回鄉投資
(8) 工業慣性的影響
(9) 環境保護的影響:
原則:大氣污染企業應在居民區的下風向;或最小風頻上風向;與盛行風垂直的兩郊外
水污染企業應在居民區下游
固體廢棄物和噪音多的企業遠離居民區
氣污、水污:化工廠
氣污:水泥廠、火電廠、鋼鐵廠、化工廠
水污:印染廠、造紙廠、電鍍廠、化工廠
噪污:交通線、車站、飛機場
6、 工業聯系和集聚現象
(1) 工業聯系:
A生產上聯系:投入-產出聯系
如:煉鐵廠和鋼鐵廠;皮革廠、鋼鐵廠和汽車廠
B非生產上的空間聯系:共用廉價勞動力或基礎設施
如:天津新技術開發區內的「康師傅」和「三星」
C信息聯系:計算機聯網
(2) 工業集聚
好處: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獲得規模效益
類型:
A專業化生產集聚地域:投入-產出聯系
如鋼鐵廠工業區和石油化工區
B新小批量定製產品的生產:協作工廠集聚並接近市場,及時反饋信息形成新興工業區
7、 不同工業地域的形成和發展特點
形成類型:
(1) 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有投入-產出關系
(2) 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有投入-產出關系;或由於共同設施而集聚一起
發展特點:
(1) 農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地域:發育程度低;工業發展潛力小,面積小;如糕點廠、糖果廠等
(2) 以鋼鐵等生產過程復雜工業為主的工業地域:發育程度高;工業發展潛力大,面積大
可擴展成為工業城市,其區位由核心工廠區位因素而定
如鋼鐵工業城市鞍山、攀枝花、馬鞍山
石油工業城市大慶、克拉瑪依
汽車城十堰
傳統工業區 新興工業區
代表工業區 德魯爾區;英中部區;美東北部區 美矽谷;中關村
主要區位因素 原料、廉價勞力 人才、環境、交通
主要部門 鋼鐵、煤炭、紡織、化工、機械 電子、航天、生物工程
工業地域特點 以傳統大型企業為核心發展集聚而成 分散為主
產品特點 重、厚、長、大 輕、薄、短、小
生產規模 大 小
科技人員比例 低 高
生產增長速度 慢 快
產品更新換代周期 長 短
研發費用 低 高
發展類型 資金密集型、資源密集型、廉價勞力密集型 技術密集型
按主導區位因素分類 原料、動力、廉價勞力指向型 技術指向型、市場指向型
⑥ 高中地理必修二測試題 詳解
第一源題 D
A項可持續發展應該三個原則,其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條件,生態可持續發展是基礎,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目的。。B項限制消費當然是不可行的。。C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應注意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片面追求經濟的發展是不合理的發展。。。D項正確。發達國家消費的資源更多,排放的棄物更多,對環境影響更大,應負更大責任。
第二題 C
A項青藏高原上的應該是自然因素
B項市場因素
C項 商品糧基地建設是政策國素。
D項 自然因素。
有疑問歡迎各位大大指正。
⑦ 高一 地理 第一次月考沒考及格 考了46分老師讓寫反思 500字左右 不會寫 求大家幫忙
時間如流水般淌過,轉眼間考試也已結束,試卷也發下來了.望著試卷上的分數,我驚訝了.因為這並不是我真正想要的分數.為什麼我不能考得再高一些呢!於是,我開始自我檢查.
我平時不上課不認真,地理竟然還沒及格,為此,我想出了幾個辦法.1)在做題前,時刻要記得還有個"";2)解答題時,不要急於下筆,要先在草稿紙上列出這道題的主要步驟,然後按照步驟一步步做下來,不忽略每一個細節,盡量把每一道題都答得完整漂亮;3)平時多做一些不同類型的題,這樣就會對大多數題型熟悉,拿到試卷心中就有把握;4)適當做一些計算方面的練習,讓自己不在計算方面失分.我想如果我能做到我以上提到的這幾眯,我一定能把考試中的失誤降到最低.因此,我一定會盡力做到以上幾點的.
但我想僅靠以上幾點還是不夠的,我還就該擁有幾點科學應試技巧.於是,我根據我自己的實際情況想出了幾點.第一點:拿到考卷後,應把考卷整體審視一遍,看一看哪些題比較容易,哪些題比較難.第二點:先從簡單的題做起,把那些好拿的分數全部拿過來.第三點:如果有選擇題不會,亂蒙也要寫上一個.因為如果你寫了你就有的機會,總比沒有機會好.第四點:遇到難題,實在寫不出來的話,就過.不要死死地盯著那道題,而忽略了別的題.第五點:考完後,認真地檢查,看看自己有沒有把題目看錯或抄錯.
在下一次考試中,我一定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
⑧ 高中地理必修二測試易錯題型
高二了,要考的也就是區域地理,而區域地理也就是世界幾大洲和中國的一版些具體情況。考也權就考這個地方的現象是怎麼形成的等等,無非是從地形、氣候、水源、風向等自然因素和一些社會因素等來答就是了啊。考試要冷靜,做題要效率,沒事給自己打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