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美洲
Ⅰ 初一地理--南美洲與北美洲的氣候類型
不好意思,非原創 網上找的 北美洲氣候的基本特點
1、溫帶大陸性氣候占優勢。北美大陸輪廓是北寬南窄,大部分面積位於北緯30o~70o,其中以北緯50o~70o最為寬廣,廣大地區冬季寒冷,1月氣溫最低,夏季暖熱,7月氣溫最高,氣溫的年較差較大。年降水量比較適中,以夏雨為主;北美洲西臨太平洋,大陸面積比亞歐大陸小得多,因而北美洲氣候的大陸性不如亞洲極端,無論是氣溫變化的極端性,還是夏雨集中、冬季乾旱程度等方面均遜於亞洲;此外,北美洲的乾旱和半乾旱氣候的分布也不如亞洲廣泛。
2、氣候帶齊全,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北美洲南北延伸很廣,地面受熱狀況有很大的差異。它擁有從寒帶到熱帶和從大陸東岸到大陸西岸的各種氣候類型。其類型多樣性,與亞洲不相上下。北美洲東部不具備亞洲典型的季風氣候而代之以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亞熱帶濕潤氣候、熱帶海洋性氣候,但擁有亞洲缺失的極地冰原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此外,北美洲熱帶氣候類型不全,沒有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總之,北美氣候類型從總體上看,以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溫帶大陸性乾旱與半乾旱氣候、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分布范圍最廣,合佔全洲總面積的一半以上。
3、候類型結構獨特。大陸北部的極地冰原氣候、極地苔原和亞寒帶針葉氣候分布,除極地冰原氣候外,都是南北更替、東西延伸,具有明顯的緯向地帶性結構。大致在西經98o以東地區,從北向南依次為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亞熱帶濕潤氣候和熱帶海洋性氣候,氣候類型的排列基本體現為南北更替、東西延伸的緯向地帶性;西經98o以西的內陸地區,因自東向西乾旱性增強,氣候類型排列為東西更替、南北延伸,表現出非緯向地帶性;在大陸西岸,氣候類型的排列是自北向南有規律地更替;由溫帶海洋性氣候經地中海氣候,向熱帶沙漠氣候過渡,同時又都作南北延伸,這是緯向地帶性與非緯向地帶性的綜合體現。
北美洲氣候形成因素
1、位置、面積和輪廓的作用。北美洲南北延伸很廣,地面受熱狀況差異較大,佔有赤道以外的所有熱量帶,這就給北美洲氣候類型的多樣性奠定了基礎。面積雖然大,但不如亞洲,海陸熱力差異不顯著,所以北美洲不具備亞洲那樣典型的季風氣候;氣候的大陸性也沒有亞洲那樣強烈。大陸輪廓北寬南窄,大部分面積位於北緯30o~70o,其中北緯50o~70o最為寬廣,因此北美洲形成了以溫帶、亞寒帶氣候類型為主,尤其是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占優勢。北緯30o以南面積小,故熱帶氣候類型也就相應減小。而西部緊依太平洋,使北美洲大陸西岸氣候類型完整,由北向南有規律的更替,熱帶乾旱、半乾旱氣候范圍狹小。
2、地形的作用。北美洲以三大縱列帶為特徵的地形結構,對氣候分異有著重要的意義。(1)西部科迪勒拉山系高度大,寬度大,是形成氣候的障壁,對北美洲氣候影響深刻。一方面使極地太平洋氣團和西風受阻,使溫和濕潤的海洋性氣候范圍僅限於北緯40o以北的西岸;另一方面又阻擋了極地大陸氣團、墨西哥灣氣團和大西洋氣團的西進,使之盛行於大陸中部。(2)東部的阿巴拉契亞山地,高度、寬度都不大,且又不連續,不能構成顯著的氣候分界線,但對局地區氣候也是有一定的影響的。(3)中部大平原地勢低平坦盪,南北開敞,對南北不同性質的氣團暢行無阻,寒冷的北方氣流南下,南方的熱帶氣流北上,造成大陸氣候顯著。
3、洋流的作用。
4、大氣環流的作用。
南美洲氣候的基本特點
1、溫暖濕潤,以夏雨為主。南美洲是個溫暖的大陸。除高山地區和南部的火地島以外,冬季(7月)最冷月平均氣溫均在0℃以上,遠比亞洲、北美洲的同緯度地區溫和。在熱帶地區,夏季(1月)最熱月平均氣溫為24℃~28℃,遠不如非洲和澳大利亞大陸炎熱。氣溫年較差很小,大陸性不顯著。冬季不冷,夏季不熱,體現了南美洲獨特的溫暖性。全洲降水豐富,年平均降水量為1350毫米;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地區佔全洲總面積的70%,此兩項指標均居世界各洲之首,而乾旱區只佔大陸總面積的15.8%,僅大於歐洲(乾旱區佔6.4%)、遠小於其他各大洲,乾旱氣候區面積比率居各洲之末。體現出南美洲的濕潤性。此外,熱帶雨林氣候區在世界同類型氣候區中所佔面積最廣。南美洲以夏季降雨為主的地區佔大陸總面積的3/4。
2、以熱帶氣候類型為主。南美洲擁有多種氣候類型,其中熱帶類型區約佔大陸面積的2/3以上。亞馬孫平原的熱帶雨林氣候在世界同類型中面積最廣;奧里諾科平原、蓋亞那高原西部和巴西高原大部為熱帶草原氣候,所佔大陸面積比率及絕對面積均為各大洲之首;南美洲西岸的熱帶乾旱氣候,面積雖小,但南北延伸達27個緯度,顯示了在各大洲中的獨特性。
3、氣候類型結構獨特。安第斯山脈以東,各種氣候類型緯向地帶性分布規律十分明顯。安第斯山脈,特別是山脈以西的太平洋沿岸地區,氣候類型表現為比北美洲更強烈的非緯向地帶性分布特點,甚至表現為同緯度的大陸東西部之間氣候類型截然對立的分布格局。突出表現在赤道以北:哥倫比亞太平洋沿岸屬熱帶雨林氣候,而大西洋沿岸卻屬熱帶草原氣候;南緯3o以南:東部屬熱帶雨林氣候,而西部卻屬熱帶沙漠氣候;南緯40o以南:西部屬溫帶海洋性氣候,而東部卻屬溫帶乾旱與半乾旱氣候。
南美洲氣候形成的因素
1、位置和輪廓。從海陸位置看,南美洲面積比亞歐、非洲大陸都小,東西兩側分別瀕臨大西洋、太平洋,沒有別的大陸互相干擾,故南美洲受海洋影響遠比其他大洲大,乾旱氣候區較小。從緯度位置看,南美洲大致處在北緯12o~南緯56o之間,赤道在北部橫貫,南回歸線橫穿中部偏南,約有2/3的面積位於熱帶地區。北部為赤道無風帶和信風帶。南回歸線~南緯56o之間,全屬亞熱帶和溫帶地區。除山地外,無寒帶氣候類型存在。南美洲輪廓呈三角形,低緯度地區東西很寬,中緯度地區東西寬度變窄。使南美洲熱帶和亞熱帶的氣候類型區面積很大,溫帶各氣候類型所佔面積很小。此外,由於海陸性質不同引起的陸上冬夏熱力差異較小,因而季風環流不明顯,中緯度各地氣候的大陸性程度不同。
2、地形結構。安第斯山是南美洲氣候的重要分界線:(1)安第斯山構成了氣團運行的障壁,來自太平洋的赤道氣團不能越山東行,大西洋上的赤道氣團經常停滯在亞馬孫平原;(2)安第斯山影響了降水分布,向風地帶多地形雨,背風地帶產生焚風效應,雨水稀少;(3)安第斯山造成氣候類型多樣化的垂直分布,在低緯度垂直帶發育最為完整,從山體基部赤道多雨氣候直至高山冰原氣候,無不俱備。高緯度山脈降水量較多而形成冰川。大陸中部和東部都是廣闊的高原和平原,為各氣候類型的發育提供了廣大的空間,為氣候類型結構體現緯向地帶性提供了地形條件,同時也便於氣團南北運行。另外,巴西高原東南沿海地勢較高,有利於氣流抬升,迎風坡形成地形雨,高原部分氣溫隨之下降,夏季涼爽。3、 大氣環流作用4、 洋流的作用
Ⅱ 七年級下冊地理課本,南北美洲的氣候特徵是什麼
南美洲大部分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氣候特點是溫暖濕潤,以熱帶為主,大陸性不顯著。全洲除山地外,冬季最冷月的平均氣溫均在0℃以上,佔大陸主要部分的熱帶地區,平均氣溫超過20℃。
冬季遠比北美洲暖和。而南美洲西部則有呈帶狀分布的熱帶沙漠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安第斯山脈則為高山氣候,在南美洲東南部則有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大部分地區夏季最熱月平均氣溫介於26.8℃之間,遠不及非洲和澳大利亞大陸的熱帶地區炎熱。南美洲各地氣溫的年較差較小,不像亞洲、北美洲那樣變化劇烈。全洲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地區約佔全洲面積的70%以上,為各洲中沙漠面積較小的一洲。
由於安第斯山脈影響西側是溫帶海洋性氣候,東側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北美洲地跨熱帶、溫帶、寒帶,氣候復雜多樣。以溫帶大陸性氣候和亞寒帶針葉林氣候為主。北部在北極圈內,為冰雪世界。南部加勒比海受赤道暖流之益,但有熱帶颶風侵襲。大陸中部廣大地區位於北溫帶,宜於作物生長和人類生存。
由於所有的山脈都是南北或近似南北走向,故從太平洋來的濕潤空氣僅達西部沿海地區;從北冰洋來的冷空氣可以經過中部平原長驅南下;從熱帶大西洋吹來的濕潤空氣也可以經過中部平原深入到北部,故北美洲的氣候很不穩定,冬季時而寒冷,時而解凍,墨西哥灣沿岸的亞熱帶地區,冬季也會發生嚴寒和下雪的現象。
北美洲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低於0℃的地區,約佔全洲面積的3/4,整個北極群島(北美大陸以北、格陵蘭島以西眾多島嶼的總稱)及格陵蘭島的大部分地區都低於-32℃,格陵蘭島中部低達-50℃,成為西半球的寒極區。夏季全洲普遍增溫,最熱月(7月,沿海多為8月)平均氣溫格陵蘭島中部為0~3℃,成為北半球夏季最涼的地區;其餘廣大地區都在0-32℃之間,其中20℃以上的地區約佔全洲面積一半以上,30℃以上的地區面積較小。美國西南部的死谷,極端最高氣溫曾達56.7℃,為全洲最熱地區。北美洲東部地區降水較多。
Ⅲ 七年級下冊地理助學讀本第三節美洲知識梳理答案
第一題:
(3)七年級地理美洲擴展閱讀
這部分內容主要考察的是美洲的知識點:
美洲分為北亞美利加洲(North America)和南亞美利加洲(South America),位於太平洋東岸、大西洋西岸。美洲位於西半球,自然地理分為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南緯60°~北緯80°,西經30°~西經160°。
面積達4206.8萬平方公里,佔地球地表面積的8.3%、陸地面積的28.4%,美洲地區擁有大約9.5億居民,佔到了人類總數的13.5%。是唯一一個整體在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以巴拿馬運河為界,總稱亞美利加洲,簡稱美洲,美洲又被稱為「新大陸」。
位於大西洋與太平洋之間,北瀕北冰洋,南與南極洲隔德雷克海峽相望。由北美和南美兩個大陸及其附近許多島嶼組成。巴拿馬運河一般作為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在政治地理上則把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統稱為拉丁美洲,北美洲僅指加拿大、美國、格陵蘭島、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島、百慕大群島。面積4200餘萬平方公里。
大陸從東向西分為三個南北縱列帶:東部是久經侵蝕的山地和高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西部為年輕的高峻山地,屬美洲科迪勒拉山系,阿空加瓜山海拔6962米,是全洲最高點,也是世界上除了亞洲以外最高的山峰。
山脈逼近海岸,沿海平原狹窄;東西部之間是廣闊的大平原,北美中部大平原和亞馬孫平原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平原。主要河流有亞馬孫河、密西西比河等;北美洲還有世界最大淡水湖群——五大湖。
跨有不同的氣候帶:北美大部分屬亞寒帶和溫帶大陸性氣候,有面積遼闊的針葉林和大草原;中美和南美北部主要屬熱帶氣候,有廣大的熱帶雨林和熱帶稀樹乾草原。南美南部則屬溫帶氣候。
地下資源十分豐富,煤、鐵、石油,銅、鎳等有色金屬均佔世界重要地位。十五世紀末以來,西、葡、英、法等國進行探測和殖民。1776年美國宣布獨立。十九世紀初拉丁美洲各國也相繼獨立。
Ⅳ 求2010七年級上冊地理試卷,第一題題目:美洲的印第安人屬於:
但習慣稱法來已經普及自了,所以英語和其他歐洲語言中稱印地安人為「西」印度人,在必要時,為了區別,稱真正的印度人為「東」印度人。漢語翻譯時直接把「西印度人」這個單詞翻譯成「印第安人」或「印地安人」,免去了混淆的麻煩。此人種
Ⅳ 七年級下冊地理 簡述北美洲半球位置 歸納北美洲的海陸位置
北美洲位於北半球、西半球
北美洲位於北美大陸,北臨北冰洋,東臨大西洋,西鄰太平洋,南鄰南美洲
Ⅵ 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 美洲 知識總結
你好!
搜一下: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
美洲
知識總結
如有疑問,請追問。
Ⅶ 七年級下冊地理第一節中怎樣描述北美洲的經緯度位置幫忙講一下
北美洲(英語:來North America),全稱為北源亞美利加洲。位於西半球北部。是世界經濟第二發達的大洲,其中美國經濟位居世界前列,在全球經濟和政治上有重要影響力。面積2422.8萬Km²(包括附近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通用英語,其次是西班牙語、法語、荷蘭語、印第安語等。
北美洲大部分面積都為發達國家,有著極高的人類發展指數和經濟水平,其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南美洲相分,東北面隔丹麥海峽與歐洲相望,地理位置優越。大陸東至聖查爾斯角(西經55°40′,北緯52°13′),南至馬里亞托角(西經81°05′,北緯7°12′),西至威爾士王子角(西經168°05′,北緯65°37′),北至布西亞半島的穆奇森角(西經94°26′,北緯71°59′)。
綠色區域就是北美洲
Ⅷ 七年級下冊地理美洲思維導圖
Ⅸ 七年級地理亞非,美洲的地勢
亞 洲(東、北半球 )
1、亞洲東、南、北三面瀕臨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
2、亞洲地形特徵:高原、山地為主,地勢中部高,四周低。世界陸地最高點——珠穆朗瑪峰;世界陸地最低點——死海。
3、亞洲面積廣大,地跨寒、溫、熱三帶,氣候復雜多樣,以溫帶大陸性氣候與季風氣候為主,溫帶海洋性氣候除外。其中北半球的「寒極」是奧伊米亞康。 4、亞洲,大陸性特徵顯著;亞洲東部和南部的季風最典型。夏季風的源地是太平洋和印度洋。
5、亞洲河流多發源於中部的高原山地,順地勢向四周流入海;
6、世界最深的湖泊:貝加爾湖,世界最大的湖泊:裏海,一半鹹水一半淡水:巴爾喀什湖。亞洲最長的河流:長江。湄公河(瀾滄江)是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
7、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歐 洲(東、北半球 )
1、歐洲北、西、南三面瀕臨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地形以平原為主。歐洲河網密布,水量豐富但短小。其中流經國家較多的是多瑙河。
2、歐洲西部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南部是地中海氣候。
2、歐洲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一個洲,也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最低的大洲。
非 洲(東半球西部 )
1、非洲地跨赤道南北。東臨印度洋,西臨大西洋。是世界上國家最多的大洲。 非洲與歐洲分界線:直布羅陀海峽
非洲與亞洲分界線:蘇伊士運河,溝通了紅海與地中海。
2、非洲高原面積廣大,稱為「高原大陸」,地勢東南高,西北低。
3、非洲屋脊是衣索比亞高原。最高峰是的乞力馬扎羅山,世界最大的盆地是剛果盆地,世界最長的裂谷帶——東非大裂谷,世界最大的沙漠是撒哈拉沙漠。 4、非洲平均氣溫在20℃以上,大部分地區處於熱帶,稱為「熱帶大陸」。熱帶草原面積最大。
5、非洲的氣候特點:①氣溫高;②乾旱地區廣;③氣候類型以赤道為界,南北對稱分布。赤道熱帶雨林氣候,雨林的南北兩側是熱帶草原氣候,回歸線附近是熱帶沙漠氣候,南北兩端的是地中海氣候。
6、非洲物產豐富多樣,稱為「豐饒大陸」。金剛石、黃金、鉻鐵礦、磷酸鹽等的儲量和產量都居世界前列。大型野生動物的數量和總類居世界首位。
7、非洲是咖啡、棗椰和油棕等作物的原產地,出口經濟作物有咖啡、可可、花生、棕櫚油和劍麻,糧食中玉米的種植面積最廣,是主食。 8、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大洲。 美 洲(西半球北部)
1、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
2、穿過白令海峽的三線是國際日期變更線、亞洲和北美洲的洲界線、俄羅斯和
美國的國界線。
3、中美地峽指的是墨西哥以南、哥倫比亞以北的狹長陸地,被稱為中美洲。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加拿大通行英語,有一部分講法語,以白色人種為主。 美國以南的美洲部分,通行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稱為拉丁美洲。南美洲以混血人種為主,稱世界人種大熔爐。
4、北美洲平均海拔較高,地勢起伏較大,地形分為三大南北縱列帶:①西部是高大的山系;②中部是廣闊的平原;③東部是低緩的高地。
5、格陵蘭島(世界第一大島)覆蓋著厚厚的冰層,是除南極洲以外,冰川分布最廣的地區。
6、北美洲地跨寒、溫、熱三帶,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大部分地區位於溫帶,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熱帶范圍小。
7、貫穿北美洲西部和南美洲西部的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
8、南美洲的地形特點是西部是高大的安第斯山脈,世界最長的山脈,平原、高原相間分布。
9、南美洲熱帶范圍廣闊,寒帶缺失,氣候類型以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為主。降水較多,是世界最濕潤的大洲。
10、南北美洲的溫帶海洋性氣候與熱帶沙漠氣候僅限於西海岸的原因:安第斯山脈與落基山脈阻擋來自太平洋的濕潤空氣。(地形)
11、美洲經濟發展很不平衡,美國,加拿大是發達國家,其餘屬於發展中國家。 12、墨西哥是玉米的原產地,玉米是該國的主要糧食作物,該國被稱為「玉米的故鄉」。阿根廷為重要的小麥出口國,牛肉、羊毛等畜產品地位突出。南美洲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熱帶經濟作物占絕對優勢。 東 南 亞
1、東南亞位於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
2、中南半島在中國以南。北部地勢高,與我國山水相連,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地表形態。
2、馬來群島是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島嶼的總稱。大多數島嶼山嶺多,平原少。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被稱為「火山國」。
3、馬來群島火山、地震活動頻繁的原因:在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為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部分,地殼不穩定。
4、中南半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11月到5月為旱季,盛行東北風,降水少,6月到10月為雨季盛行西南風(來自印度洋),降水多。
5、馬來群島大多數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農作物可以隨時播種,一年到頭都有收獲。
6、東南亞處在亞洲與大洋洲、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十字路口」。馬來群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溝通了太平洋與印度洋。新加坡稱花園城市。
7、東南亞盛產熱帶經濟作物。泰國——天然橡膠、棕櫚油產量、出口世界首位;菲律賓——椰子、椰油出口最多的國家。東南亞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熱帶經濟作物產區的主要原因是勞動力資源充足。
8、東南亞主要糧食為水稻。泰國、越南、緬甸是重要的稻米出口國。。 9、東南亞的礦產主要是錫和石油,馬來西亞的錫居世界第一位。
10、東南亞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區之一。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兩岸的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平原(因為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農業發達,交通便利)
11、東南亞是世界上海外華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區,大部分來自福建(閩)、廣東(粵)兩省。 南 亞
1、南亞指亞洲南部喜馬拉雅山脈與印度洋之間的地區,它東瀕孟加拉灣,西臨阿拉伯海。
2、南亞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馬爾地夫7個國家和克什米爾地區。都是發展中國家。
3、南亞的三大地區,北部:喜馬拉雅山 中部:恆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地勢西高東低,有廣闊的耕地)
4、南亞地區大多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可以分為三季,3~5月為熱季(高溫少雨);6~10月為雨季(濕熱多雨)(吹西南風來自印度洋);11至次年2月為涼季(涼爽宜人)(吹東北風)。
5、南亞以種植水稻為主,其次是小麥,恆河下游有世界最大的黃麻種植區。 6、南亞是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的發源地,是人口稠密區,印度人口數量世界第二。
7、印度是世界上最多牛的國家,泰姬陵是旅遊景點。 西 亞(五海三州之地)
1、五海:黑海、裏海、紅海、阿拉伯海、地中海;三洲:亞洲、歐洲、非洲;二海峽:霍爾木茲、土耳其;二海灣:波斯灣、亞丁灣;一運河:蘇伊士運河。霍爾木茲海峽是西方的生命線,世界油閥。
2、西亞氣候炎熱,沙漠面積廣大。在乾旱的自然環境條件下發展了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節水農業典範以色列。主要的灌溉農業區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也叫兩河平原。土耳其的安卡拉羊毛,伊拉克的棗椰。
4、阿拉伯人佔多數的國家稱為阿拉伯國家。西亞是世界上阿拉伯人的主要聚居區。
5、西亞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阿拉伯人大多信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的聖城是麥加。西亞也是基督教、猶太教的發源地。三教聖地是耶路撒冷。
6、西亞是世界石油寶庫。主要分布在波斯灣沿岸地區。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伊拉克是世界重要的產油國。西亞石油主要運往西歐、美國和日本。海上運輸路線: 西運:①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洋→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西歐、美國(航程短)
②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洋→非洲南端好望角→大西洋→西歐、美國(運量大)
東運: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太平洋→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