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第三節
⑴ 求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的地理第一章第三節 活動 的答案
好像去圖書室那裡有吧 南邊2樓還是3樓我忘了
⑵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3、4節,以及第三章該如何記憶
對於自然地理,主要是要多看圖,多理解。一定要把課本上的知識和地理圖結合起來,把知識形象化,這樣便記得牢固。
⑶ 中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節第三課時的幾種重要的天氣系統講課時該怎樣導入
可以這樣:第二節我們學習了影響氣候的因素(之前可以提問大氣環流對氣候的影響),今天我們學習影響天氣的因素--鋒面、氣旋和反氣旋。
⑷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資料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1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1、大氣的根本熱量來源是太陽輻射,但大氣最直接的熱量來源是地面。2、大氣對太陽輻射具有削弱作用,對地面具有保溫作用。3、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越多,通過大氣逆輻射還給地面的熱量越多,即保溫作用越強。4、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是地面冷熱不均→大氣垂直運動→水平氣壓差異→大氣水平運動(風)。在圖中繪制出空氣運動的方向、標注出地面氣壓的高、低。 5、空氣水平運動(風)的方向是從高壓指向低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等壓線圖上,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2氣壓帶和風帶1、在圖中標出氣壓帶、風帶的名稱,畫出風帶的風向。 2、氣壓帶中是由於熱力原因形成的是赤道低壓帶、極地高壓帶;由於動力原因形成的是副熱帶高壓帶、副極地低壓帶;風帶是從高壓帶吹向低壓帶帶,並考慮地轉偏向力形成的。3、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規律是無論南北半球都是7月向北移,1月向南移。 4、北半球1月(冬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高壓,切斷了副極地低壓帶,從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阿留申低壓;北半球7月(夏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低壓,切斷了副熱帶高壓帶,從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壓。5、東亞地區由於海陸熱力差異對氣壓帶、風帶的影響可以在形成冬季由陸地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吹向陸地的季風現象。(冬季西北風,夏季東南風)6、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主要分布氣候成因氣候特點熱帶雨林氣候南北緯10°之間終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全年高溫多雨熱帶草原氣候南北緯10°到回歸線之間受赤道低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制干濕季分明,乾季高溫少雨,濕季高溫多雨地中海氣候南北緯30°-40°的大陸西岸受西風帶與副熱帶高壓帶交替控制夏季高溫少雨,冬季溫和多雨溫帶海洋氣候南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終年受西風帶控制終年溫和多雨 §3常見天氣系統 1、圖中1表示冷鋒,2表示暖鋒。其中冷鋒在我國出現的頻率較高。2、鋒面天氣系統: 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後天氣現象實例冷鋒氣溫較高,氣壓較低,天氣晴朗易出現雨雪大風及降溫天氣氣溫下降,氣壓升高,天氣轉晴。夏季的北方暴雨冬季的寒潮(大風降溫)春季的沙塵暴暖鋒氣溫較低,氣壓較高,天氣晴朗易出現連續性降水或霧等天氣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晴。略3、圖中的1表示高壓,2表示低壓。 4、在圖中用箭頭表示出氣流的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方向。5、圖中1形成的天氣特點是晴朗少雨,如我國夏季的伏旱、冬季的寒潮、秋季的秋高氣爽等天氣。2形成的天氣特點是雲雨天氣,如我國夏秋季的台風現象。§4全球氣候變化1、全球氣候變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現代氣候變化最主要的趨勢是全球氣候變暖。2、在我國,氣候變暖現象由空間上看,北方地區十分明顯,由時間上看,冬季季節比較突出。3、產生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的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燒)、森林的破壞、人口的增長 4、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1)導致海平面上升;(2)改變水循環,產生洪澇、乾旱等災害;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性及供需矛盾。 (3)有利於高緯國家,使其農業增產(生長期延長);不利於低緯國家,使其農業減產(洪澇與乾旱加劇)。
⑸ 高中必修一地理的章節順序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第三節 地球的運版動 第四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權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第一節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第二節 氣壓帶和風帶 第三節 常見天氣系統 第四節 全球氣候變化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節 自然界的水循環 第二節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第三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第四章 地表形態的塑造 第一節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 第三節 河流地貌的發育 第五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第二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⑹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氣壓帶與風帶
全球共有六個,極地東風帶,中緯西風帶和東北(南)信風帶,南北半球相似。
其產生原因主要是三圈環流,分別為:0~30--低緯環流;30~60--中緯環流;60~90--高緯環流。在簡化後(認為大氣在均勻地面上運動),在氣壓梯度力作用下產生大氣的三圈環流,形成了赤道低氣壓帶,副熱帶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在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作用下,使得0~30處近地面為東北風,即東北信風。同理,產生了剩餘的幾個風帶。同時,在海路熱力差異和地形因素的影響下,形成了如西伯利亞高壓一樣的高(低)壓中心,隨季節變化,出現了季風環流(氣壓帶風帶的季節位置移動也是成因之一)。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由於地球的公轉運動,太陽直射點隨季節的變化而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同時引起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春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赤道低氣壓帶位於赤道兩側南北緯5°之間。從春分到夏至,太陽直射點自赤道逐漸北移至北回歸線。夏至時,氣壓帶和風帶比春分時北移5°左右。這時的赤道低氣壓帶北移至赤道與北緯10°之間;由於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的時間很短,低氣壓帶來不及形成,所以赤道低氣壓帶不可能移到北回歸線附近。但這時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可以一直吹到赤道,甚至有一部分可越過赤道,吹送到北半球,並偏轉成西南風。
從夏至到秋分,太陽直射點又逐漸南移至赤道;從秋分到冬至、又南移到南回歸線。這時地面上的氣壓帶和風帶,比秋分時一般南移5°左右,比夏至時南移10°左右。例如,赤道低氣壓帶這時已南移至赤道與南緯10°之間,北半球的東北信風可一直吹送到赤道,並有一部分越過赤道,偏轉成西北風。由於氣壓帶和風帶隨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所以在南北緯5°—15°、35°—45°、60°—70°之間的地帶便成為風帶的過渡地帶
⑺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節課本習題
因為地球表面有大氣層,大氣層具有保溫作用,白天地表面吸收太陽輻射,晚上大氣層以大氣逆輻射的方式,把吸收地表面的長波輻射返回給地球表面,使得晚上的時候溫度不會太低。
而月球表面沒有大氣層,白天因接受太陽輻射月球表面溫度極高,但是晚上沒有大氣層的保溫作用溫度就非常低。月球則因為沒有象地球這樣的大氣,因而,致使它表面的溫度晝夜變化劇烈,白天表面溫度可達127℃,夜間可降至-183℃。
大氣逆輻射:
原理
由於大氣本身的溫度也低,放射的輻射能的波長較長,故也稱為大氣長波輻射。地面輻射被大氣吸收,同時大氣逆輻射也能被地面吸收,這就使地面以長波形式輻射所損耗的熱量得到一定的補償(特別是大氣中雲層較厚或水汽含量較多時),即大氣對地面起到了保溫作用。這種作用類似花房中玻璃窗的保暖作用,故常稱為大氣的溫室效應。據估計,如果沒有大氣,地表平均溫度應為-23℃,左右,而實際地表平均溫度是15℃左右。也就是說,大氣花房效應使地表平均溫度提高了將近38℃。
2成因
大氣輻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氣輻射中向下的那一部分,剛好和地面輻射的方向相反,所以稱為大氣逆輻射。大氣逆輻射是地面獲得熱量的重要來源。由於大氣逆輻射的存在,使地面實際損失的熱量比地面以長波輻射放出的熱量少一些,大氣的這種保溫作用稱為大氣的溫室效應。這種大氣的保溫作用使近地表的氣溫提高了約18℃。月球則因為沒有象地球這樣的大氣,因而,致使它表面的溫度晝夜變化劇烈,白天表面溫度可達127℃,夜間可降至-183℃。
雲量多,空氣中濕度大,大氣逆輻射強 .就是說射到地面的光線很容易被雲層反射回來
空氣潔凈,雲量少,反射的太陽輻射少,到達地面的多.地面輻射加強,大氣輻射也跟著加強,大氣逆輻射也會隨之加強.
3大氣輻射與大氣逆輻射的區別
大氣對太陽輻射有削弱作用(如吸收,反射和散射)
但是,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作用是相當小的。地球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幾乎是透明體,大部分太陽輻射能夠透過大氣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溫。地面輻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紅外線部分,屬於長波輻射。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紅外線長波輻射的能力很強。因此,地面放出的長波輻射除極少一部分透過大氣返回宇宙空間外,絕大部分都被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氣增溫。所以,地面是對流層大氣的主要熱源。大氣在增溫的同時,也向外放出紅外線長波輻射。這就是大氣輻射。大氣輻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間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與地面輻射正好相反,故稱大氣逆輻射。
⑻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和三章復習提綱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知識摘要
1. 大氣圈的組成與結構;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氣的垂直分層及特徵。
2. 大氣的受熱過程;全球性大氣環流及氣壓帶風帶。
3. 大氣運動,大氣運動的基本形式。
4. 常見的天氣系統,副熱帶高壓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伏旱。
知識結構
一、 大氣的成分
1、干潔空氣: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氣
3、固體雜質
二、大氣圈的結構
1、對流層
2、平流層
3、高層大氣
三、大氣運動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熱不均
2、水平運動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氣壓差異
3、水平運動原動力:水平氣壓梯度力
四、大氣水平運動受力
1、水平氣壓梯度力:決定原始風向、風速
2、地轉偏向力:改變風向,不改變風速
3、摩擦力:改變風向,減小風速
五、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緯、中緯、高緯
2、季風環流
(1)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2)分布:東亞:溫帶季風氣候;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六、海陸分布影響環流
1、北半球氣壓帶呈塊狀分布
(1)一月,大陸上是高壓,海洋上是低壓
(2)七月,大陸上是低壓,海洋上是高壓
2、南半球氣壓帶呈帶狀分布
七、常見天氣系統
1、鋒面
(1)冷鋒
(2)暖鋒
(3)准靜止鋒
2、氣旋與反氣旋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知識摘要
1.水圈的組成,水圈中水體的組成及作用。
2.水循環、水循環的類型、主要環節及其意義,不同類型水循環發生的空間范圍。
3.洋流、洋流的類型、分布規律,洋流的成因及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知識結構
一、 水圈的組成
1、海洋水
2、陸地水
(1)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沼澤、冰川
(2)地下水
二、水循環的類型
1、海陸間循環
2、海上內循環
3、陸上內循環
三、洋流
1、概念:海水沿相對穩定的方向做大規模運動
2、洋流的分布規律
(1)中低緯海區以副熱帶高壓為中心的大洋環流
(2)北半球中高緯海區以副極地低壓為中心的大洋環流
(3)西風漂流
3、洋流的地理意義
(1)對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2)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形成大漁場
(3)對航運事業的影響:順洋流快,逆洋流慢
(4)對海洋環境的影響:加快凈化速度,擴大污染范圍
⑼ 求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復習筆記(詳細點)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1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一、大氣的受熱過程:1.大氣主要的、直接的熱量來源: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吸收較少大氣對地面長波輻射吸收較多大氣主要的、直接的熱量來源是地面。2.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 (選擇性吸收):臭氧吸收紫外線; 二氧化碳、水汽、甲烷、氟氯烴等吸收紅外線反射:與天空中的雲量相關,雲越多、越厚則反射越強散射:藍色光比較容易被散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可以避免地球上出現「過高」的溫度,其強弱可以受到天氣陰晴、太陽高度角(緯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3.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甲烷、氟氯烴等專門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再以大氣輻射的形式釋放出來,其中絕大部分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返回地面。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可以避免地球上出現「過低」的溫度,其強弱可以受到二氧化碳含量、天氣陰晴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的強弱與大氣逆輻射的強弱呈正相關。二、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流:冷熱不均 ↓空氣垂直運動 ↓水平氣壓差異 ↓空氣水平運動(風)冷熱不均是形成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氣壓差異是形成大氣水平運動(風)的直接原因案例分析:海陸風與海陸熱力差異城市風與熱島效應1.空氣的垂直運動:地面受熱→熱空氣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氣壓↓出現雲雨天氣地面冷卻→冷空氣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氣壓↓出現晴朗天氣2.空氣的水平運動(風):水平氣壓梯度力:高壓指向低壓,同時垂直等壓線地轉偏向力:北右南左摩擦力:(高空中可忽略,造成風向與等壓線平行)3.風向與風力的判斷:風向判斷:主要取決於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風力判斷:主要取決於氣壓差大小即等壓線的密集程度§2氣壓帶和風帶一、大氣環流:大氣環流:全球性的有規律的大氣運動。(氣壓帶、風帶;季風)二、氣壓帶、風帶:1.氣壓帶、風帶的分布:2.氣壓帶、風帶的成因:氣壓帶成因:熱力原因:赤道低壓帶、極地高壓帶動力原因:副熱帶高壓帶、副極地低壓帶風帶成因:由於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影響而成3.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無論南北半球均是7月北移,1月南移三、季風:1.海陸熱力差異:2.海陸熱力差異對氣壓帶、風帶的影響:3.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的分布: 亞歐大陸太平洋大西洋1月亞洲高壓(蒙古、西伯利亞高壓)阿留申低壓冰島低壓7月亞洲低壓(印度低壓)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夏威夷高壓亞速爾高壓4.季風的形成:夏季風由海洋吹向陸地;冬季風由陸地吹向海洋 1月7月成因東亞西北季風東南季風海陸熱力差異南亞東北季風西南季風海陸熱力差異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 5.季風對我國的影響: 氣候特點季風因素夏季高溫多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東南季風冬季寒冷少雨亞洲高壓;西北季風四、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1.影響氣候的因素:太陽輻射(緯度)是影響氣候的根本因素,另外還有大氣環流、下墊面、人為活動等2.氣壓帶、風帶的性質與氣候的形成:(1)氣壓帶、風帶的性質對氣候的影響:氣壓帶:高壓帶→少雨;低壓帶→多雨風帶:離岸風→少雨;向岸風→多雨(2)受氣壓帶、風帶影響而形成的氣候:熱帶雨林氣候、熱帶沙漠氣候、溫帶海洋氣候、熱帶草原氣候、地中海氣候、熱帶季風氣候§3常見天氣系統一、鋒面與天氣:1.氣團與鋒:氣團:水平方向上溫度、濕度等物理性質分布比較均一的大范圍空氣。如冰洋大陸氣團、冰洋海洋氣團、極地海洋氣團、極地大陸氣團、熱帶海洋氣團、熱帶大陸氣團、赤道氣團等。當某地受某單一氣團影響時,其天氣是比較穩定的,且和該氣團的性質相一致。鋒:冷暖空氣相遇時二者的交界面叫鋒面,鋒面向冷氣團一側傾斜;鋒面與地面相交的線稱為鋒線;鋒面和鋒線統稱為鋒。當某地受到鋒的影響時,常會出現雲、大風、降水等天氣變化。2.鋒的類型與天氣:(1)冷鋒與天氣:v 冷氣團主動移向暖氣團,鋒面向暖氣團一側移動。v 移動速度一般較快。v 過境前受暖氣團影響,氣溫較高,氣壓較低,天氣晴朗。v 過境時易出現雲雨(雪)大風,降水往往出現在冷鋒鋒線之後。v 過境後受冷氣團影響,天氣轉晴,氣溫下降,氣壓增高。v 我國一年四季均有冷鋒現象,尤其冬半年常見。v 我國冬季的寒潮、夏季北方暴雨、春季沙塵暴都是由於冷鋒影響造成的。(2)暖鋒與天氣:v 暖氣團主動移向冷氣團,鋒面向冷氣團一側移動。v 移動速度較慢。v 過境前受冷氣團影響,氣溫偏低,氣壓偏高,天氣晴朗。v 過境時易出現連續性降水或霧,降水往往出現在暖鋒鋒線之前。v 過境後受暖氣團影響,天氣轉晴,氣溫上升,氣壓下降。v 在我國出現頻率低於冷鋒,主要見於東北及長江中下游。(3)准靜止鋒與天氣:v 冷暖氣團勢均力敵,或遇地形阻擋,較長時間在一個地區擺動。v 易造成陰雨連綿的天氣。v 我國初夏長江中下游的梅雨、冬季雲貴地區的華西秋雨就是由於准靜止鋒的影響造成的。3.鋒的圖形表示方法:二、低壓(氣旋)、高壓(反氣旋)及其天氣:1.部分基本概念:低壓與高壓:指氣壓分布狀況;低壓:中心氣壓低於四周;高壓:中心氣壓高壓四周。氣旋與反氣旋:指低壓區和高壓區的氣流狀況。低壓區氣流運動形式稱為氣旋;高壓區氣流運動形式稱為反氣旋。低壓槽:由低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高壓脊:由高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2.低壓和氣旋:水平方向:北逆南順;垂直方向:中心氣流上升;低空輻合-高空輻散天氣:雲雨天氣舉例:台風3.高壓和反氣旋:水平方向:北順南逆;垂直方向:中心氣流下沉;低空輻散-高空輻合天氣:晴朗少雨天氣舉例:我國夏季伏旱、秋季秋高氣爽、冬季寒潮等天氣三、等壓線分布圖的閱讀:(鋒面氣旋的閱讀)低壓區(氣旋)的低壓槽容易出現鋒面,該鋒面將隨氣旋的旋轉而運動。§4全球氣候變化一、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1.全球氣候變化主要包括「冷暖干濕」變化。(氣溫、降水)2.全球氣候變化的時間尺度:地質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整個地質歷史時期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距今一萬年以來近代氣候變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氣象觀測記錄時期大尺度氣候變化是小尺度氣候變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據;小尺度氣候變化反映了大尺度氣候變化中的細節。(重點討論近代氣候變化)二、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趨勢:全球氣候變暖1.全球氣候變暖的復雜性:全球氣候變暖是針對全球而言的;而對於局部地區來說,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差異。例如:由空間上看,我國北方氣溫增高十分明顯,而長江流域則弱;由時間上看,冬季增溫明顯,夏季相對較弱。2.全球氣候變暖受人為活動的影響越來越明顯:二氧化碳的排放(化石燃料);氟氯烴(製冷劑)的排放;森林的破壞;人口的增加三、全球氣候變暖的可能影響:1.對海平面的影響:兩極冰川融化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淹沒島嶼、沿海低地海水體積膨脹2.對水循環與水資源的影響: 3.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四、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對策:人類如何延緩全球氣候變暖,減輕其危害?
⑽ 求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前兩節的知識要點~越詳細越好
1、大氣的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體雜質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層大氣組成:穩定比例的干潔空氣(氧氮為主)、含量不穩定的水汽、固體雜質 氮--生物體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溫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護傘,吸收紫外線 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雜質:凝結核 2、大氣的垂直分層及各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大氣分層 氣溫隨高度變化 氣流狀況 其它特徵 與人類關系 對流層 越高越低 對流 佔3/4大氣質量;水汽和塵埃;各緯度層高不一致 天氣現象 平流層 越高越高 平流 高空飛行;存在臭氧層 高層大氣 存在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太陽活動干擾短波通訊 3、大氣的受熱過程 (1)根本能量源:太陽輻射(各類輻射的波長范圍及太陽輻射的性質--短波輻射) (2)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的熱力作用)--太陽曬熱大地,大地烤熱大氣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三種形式及各自現象(用實例說明) 影響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陽高度角(各緯度削弱不同)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了解地面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大氣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 保溫作用的過程:大氣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將熱量還給地面 (圖示及實例說明--如霜凍出現時間;日溫差大小的比較) 保溫作用的意義:減少氣溫的日較差;保證地球適宜溫度;維持全球熱量平衡 4、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各緯度之間;海陸之間) (2)大氣運動形式: 最簡單形式:熱力環流(圖示及說明);舉例:城郊風;海陸風;季風主要原因 熱力環流分解:冷熱不均引起大氣垂直運動 水平氣壓差 水平氣流由高壓流向低壓 大氣水平運動(風): 形成風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 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水平壓差(或水平氣壓梯度力) 影響風的三個力: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風向的決定:1力風(理論風)--垂直於等壓線,高壓指向低壓.2力風(高空風)--平行於等壓線,北右偏,南左偏.3力風(實際地表風)--斜穿等壓線,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實際地表氣壓場中的某點風向的畫法 5、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1)無自轉,地表均勻--單圈環流(熱力環流) (2)自轉,地表均勻--三圈環流 (3)三圈環流的組成:0-30低緯環流;30-60中緯環流;60-90高緯環流 地表形成7壓6風:緯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帶狀) 各氣壓帶的干濕狀況(低壓濕;高壓干) 各風帶的風向及干濕狀況(信風一般較干;西風較濕) 極鋒:60度附近,由盛行西風和極地東風相遇形成 氣壓帶和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季節性南北移動而移動 (4)海陸分布對氣壓帶和風帶的影響:實際地表狀況(塊狀) 最重要的影響:海陸熱力差 表現(大氣活動中心): 北半球7月(夏季):亞歐大陸-亞洲低壓;太平洋上高壓 北半球1月(冬季):亞歐大陸-亞洲高壓;太平洋上低壓 (5)季風環流(重視圖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氣環流的組成部分;東亞季風最典型 季風的成因: 主因--海陸熱力差(可解釋東亞的冬夏季風;南亞的冬季風) 南亞夏季風的成因--南半球東南信風北移過赤道右偏成西南風 (或概括說: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季風的影響:季風的共性特點:雨熱同期;降水量季節變化大,易有旱澇災 東亞的兩種季風氣候及各自分布區(以秦淮一線為界);各自氣候特點 --溫帶季風氣候:秦淮以北季風區;冬乾冷;夏濕熱 --亞熱帶季風氣候:秦淮以南季風區;冬溫和少雨;夏濕熱 --東亞兩種季風氣候的冬夏季風風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風區城市工業布局中大氣污染企業的分布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高溫,旱季(東北季風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風控制)交替季風區是世界上水稻種植業主要分布地區 --東亞、南亞和東南亞的季風氣候區和東南亞的熱帶雨林氣候區 6、大氣環流與水熱輸送的關系——是對大氣環流作用的總結 (1)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促進了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與水汽的交換; 調整了全球的水熱分布; 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幾類重要氣候的成因: 地中海氣候: 南北緯30-40之間大陸西岸;冬受西風控制,暖濕;夏受副高控制,乾熱 熱帶草原氣候: 南北緯10-20度之間;全年高溫,雨季受赤道低壓控制,乾季受信風控制 溫帶海洋性氣候: 南北緯40-60之間大陸西岸;全年受西風控制,氣候暖濕 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附近;全年濕熱,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 三種季風氣候:(見以上分析) 7、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鋒面系統 鋒面類別 圖示 符號表示 過境前天氣 過境時天氣 降水位置 舉例 冷鋒 暖氣團控制:晴;氣壓低 陰天、下雨、刮風、降溫 鋒後 冬寒潮;夏我國北方暴雨 暖鋒 冷氣團控制:晴;氣壓高 連續性降水 鋒前 低壓(氣旋)和高壓(反氣旋)系統 氣壓:高低壓 氣流:氣旋和反氣旋 圖:會判斷;會畫風向 中心氣壓 水平氣流方向 垂直氣流方向 中心天氣狀況 舉例 其它影響 氣旋 低 北逆南順 向上 陰雨 亞洲低壓 沿槽線形成鋒面 反氣旋 高 南順北逆 向下 晴 亞洲高壓 鋒面氣旋(重要!) 要求:圖上每一個天氣系統的識別; 不同地點所受天氣系統的控制及出現的天氣現象 8、地理位置、大氣環流、地形等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8-1氣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緯度位置:決定太陽輻射——氣候差異的最基本原因——決定熱量或氣溫 B海陸位置: 例如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溫差小,濕度較大;大陸性反之 大陸東岸季風氣候形成是由於海陸之間的熱力性質的差異 大氣環流(氣壓帶和風帶) 特點:雙重性質——各緯度、海陸之間水熱交換;直接控制某地氣候特點(水熱狀況) 下墊面(地表狀況);最近地面大氣直接熱源與水源 其它影響氣候的因素:人類活動、洋流(寒流降溫減濕;暖流增溫增濕) 8-2氣候類型 氣候特點(會判斷氣溫降水圖;會描述) 氣候要素:氣溫、降水 以溫定帶——月均溫在15度以上,為熱帶氣候 月均溫最低在0-15度,為亞熱帶氣候 月均溫最低在0以下,溫帶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除外) 以水定型——熱帶氣候分為四種: 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全年乾旱; 熱帶季風氣候:旱雨兩季 熱帶草原氣候:旱雨兩季 ——亞熱帶氣候分為兩種: 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冬雨夏干 ——溫帶氣候分為三種: 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少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濕潤 氣候成因 季風氣候成因:三種季風氣候 氣壓帶和風帶交替控制氣候: 地中海氣候(副高和西風);熱帶草原氣候(信風和赤道低壓) 單一氣壓帶和風帶控制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壓);溫帶海洋性氣候(西風) 氣候分布 大陸東岸氣候:三種季風氣候 大陸西岸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大陸內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答案補充
10、四季與五帶的形成 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周年變化: 同日不同緯度的分布規律:由直射點所在緯線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緯度不同季節的變化:近大遠小(6月22日前後?12月22日前後?) 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 直射點所在半球晝長於夜,緯度越高晝越長 直射點移向的半球晝漸長 6月22日前後,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內有極晝 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及以內有極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晝夜平分 赤道?——全年晝夜平分 四季的劃分:(中緯度明顯) 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太陽最高、白晝最長的時間為天文夏季 太陽最低、白晝最短的時間為天文冬季 春秋是其中的過渡 三種四季;24節氣 五帶的劃分: 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緯度分布狀況——太陽輻射量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五帶形成 五帶界線及各自現象;五帶是氣候劃分和自然帶劃分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