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下冊南亞
1. 地理分析南亞的一下情況
1、海陸位置:北部靠喜馬拉雅山脈,南部臨印度洋,西部是阿拉伯海,東部是孟加拉灣,大體在喜馬拉雅山脈和印度洋之間。
2、經緯位置:0°~37 °N,60°E~97°E
3、相鄰位置:北側:中國;東南側:東南亞;西北側:西亞。
4、氣候: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熱季(3-5月)、雨季(6-9月)和冷季(10月至次年2月)。
5、作物及礦產:盛產水稻、小麥、甘蔗、黃麻、油菜籽、棉花、茶葉等作物。蘊藏煤、鐵、錳、雲母、金等礦藏
2個內陸國:不丹,尼泊爾
南亞
3個臨海國: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度
2個島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群島)
1個地區:克什米爾地區
南亞地形分為三部分:北部是喜馬拉雅山地中部為大平原(由印度河、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沖積而成),東、西和南三面為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所環繞
南亞地區約有15.64億人口,其中,印度人口12.1億(2011年),巴基斯坦1.64億(2010年),孟加拉1.42億(2011年),尼泊爾2800萬,不丹69萬(2009年),斯里蘭卡2000萬(2000年),馬爾地夫35.9萬(2007年)。
這二千多個種族包括有小至數十人的部落,又或多至上億人的龐大族裔。這很可能與這地區歷史上多次受到鄰近的外族入侵有關。這地區上最早的民族都屬於達羅毗荼人,之後受到雅利安人和伊朗人的入侵,並與當地的土著民族混和成為多個新的混血族群,繼承了各自的傳統及信仰。
南亞是芒果、蓖麻、茄子、香蕉、甘蔗,以及蓮藕等栽培農作物的原產地。所產黃麻、茶葉約佔世界總產量1/2左右。水稻、花生、芝麻、油菜籽、甘蔗、棉花、橡膠、小麥和椰乾等的產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地位。
黃麻
(1)農業生產三大有利條件:高溫多雨,地形平坦,耕地遼闊。
(2)影響農業生產三大不利條件:水災、旱災、人口增長過快。
(3)解決糧食問題採取三個措施:白色革命、綠色革命、計劃生育。
(4)三大農作物:小麥、水稻、穀子。
(5)三大經濟作物:棉花、茶葉、黃麻。
(6)「神牛」三大作用:提供牛奶、耕地、運輸。
打了這么多,好累啊!還是求採納哦!
2. 初一下冊地理知識點
一地理復習提綱
第六單元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一、 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及河流
1.地理位置:
① 亞洲的半球位置:亞洲大部分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
② 亞洲的緯度位置:熱帶、溫帶和寒帶。
③ 海陸位置:亞洲東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南臨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
④是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
⑤是面積最大的大洲。
⑥是跨緯度最廠的大洲。
2.地理分區:習慣上把亞洲分為6 個地區: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和北亞。
3.地形:
① 地形特點:地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從中部向四周分流。
② 亞洲的世界之最: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 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最大的鹹水湖:裏海;
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貝加爾湖; 陸地表面最低點:死海;
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 最大的群島:馬來群島; 最大的內陸國:哈薩克;
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 最長的運河:京杭運河
二、復雜的氣候
1.氣候特點:
①氣候復雜多樣
②季風氣候顯著
③大陸性氣候分布
第七單元——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日本:
1日本的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3900多個小島組成。
2、主要城市沿海分布,如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北九州、長崎等。
3、多優良港灣:海岸海曲折,多優良港灣。神戶和橫濱是兩個最要的對外貿易港。
4、多火山地震:日本地處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所以,日本多火山、地震。
5、日本跨經緯度廣將使日本的地理環境更為復雜多樣。
6、日本發展經濟的不利和有利條件。日本地域狹小,鐵礦、石油、煤炭等礦產資源貧乏,絕大部分依賴進口。國內市場狹小,產品大部分靠出口
7、「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模式。形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對外貿易對象主要有美國、中國和歐洲。
8、是東西方兼容文化的典型。
9、服裝:和服,第一高峰:富士山
10、日本對其它國家的影響:①日本把污染嚴重的企業移到海外,會使其它國家的環境受到污染,導致環境質量的下降;②日本從本國利益出發,保護本國資源的意識很強,但是大量進口木材或遠洋超量捕撈,將導致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資源嚴重破壞,進而導致全球生態環境失調。
4、工業分布特點及原因:日本工業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
東南亞的位置,河流與城市 :
1、十字路口的位置: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尤其是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日本把它稱為「海上生命線」。
2、地形特點:山河相間、縱列分布。范圍: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中南半島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3、東南亞惟一的內陸國是寮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被稱作「千島之國」。
4、東南亞的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泰國、越南、緬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國;泰國是最大的橡膠生產國;菲律賓是最大的蕉麻和椰子生產國;馬來西亞是最大的椰子生產國。
印度自然環境特徵:
1、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2、印度的糧食作物水稻、小麥。經濟作物黃麻,棉花。
3、地形:分為三部分,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是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
4、自給有餘的糧食生產:印度自推行「綠色革命」以來的結果。
5、加爾各答是印度最大的麻紡織中心,孟買是最大的棉紡織中心,首都是新德里。
6、氣候: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全年高溫,一年分為明顯的旱季和雨季。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風,降水多,為雨季。每年10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季風,乾旱少雨,為旱季。印度水旱災害頻繁。
俄羅斯的位置、資源、工業和交通運輸業:
1、位置:俄羅斯緯度較高,絕大部分位於北溫帶。跨亞歐兩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2第一長河是伏爾加河
3、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由於緯度高,冬季漫長漫長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溫暖。
4、資源:俄羅斯自然資源種類豐齊全,儲量豐富。主要礦產地有:庫爾斯克鐵礦、第二巴庫油田、秋明油田、庫茲巴斯煤礦。
2、工業:重工業發達,工業主要分布在歐洲部分。四大工業區:①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工業區;②以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③烏拉爾工業區;④新西伯利亞工業區。
3、交通運輸:主要有西伯利亞大鐵路(亞歐大陸橋)。
亞歐大陸橋為什麼沿南部山修建?
①南部山區有豐富的礦場資源。
②俄羅斯北部山區緯度高,終年寒冷,氣溫低,有很深的凍土層,而在凍土層上修建鐵路難度大,而且安全系數較低。
4、主要城市:莫斯科(首都,最大城市),聖彼得堡(第二大城市)、摩爾曼斯克(終年不凍港)、符拉迪活斯托克(海參崴)、伏爾加格勒(伏爾加河河港)。
第八章——東半球的其它國家和地區
中東地區成為長期熱點問題的原因:
1、重要的地理位置:兩洋三洲五海之地。(亞、非、歐三洲交界地帶)(裏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
2、豐富的石油資源: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中東的石油,由波斯灣沿岸港口用油輪運往西歐、美國、日本等國家。
①運向日本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太平洋→日本
②運向西歐、美國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曼德漢峽→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西歐、美國
③運向西歐、美國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大西洋→西歐、美國
3、匱泛的水資源:中東地處北回歸線穿過的大陸西岸和內部,終年炎熱乾燥,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
4、文化差異:中東不安定的重要原因。
中東的人種主要是白色人種。中東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少數居民信仰基督教、猶太教和其它宗教。麥加是伊斯蘭教的聖城。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聖城。
歐洲西部:
1.這里大多都是發達國家。
2.歐洲聯盟(簡稱歐盟):有27個成員國。
3.歐洲西部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歐洲人酷愛乳產品和牛羊肉。歐洲西部的人們稱牧草是「綠色金子」。荷蘭、丹麥是世界上著名的乳畜大國。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非洲是黑種人的故鄉
2.非洲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
3.單一商品經濟
4.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在各大洲中居首位
5.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澳大利亞:
1國徽上有袋鼠和鴯鶓(特有動物:袋鼠、鴯鶓、樹袋熊、鴨嘴獸)
2.「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3.澳大利亞是獨佔一個大陸的國家。首都是堪培拉。悉尼是全國最大的工業中心和港口城市。墨爾本是全國第二大城市。
美國:
1.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印第安人是美國的土著居民。
2.在舊金山、紐約和洛杉磯有「唐人街」。
3.五大湖(五大淡水湖,從大到小): 蘇必利爾湖、休倫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安大略湖。最大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4.美國是世界上的農業大國。美國農業生產的各個過程和環節都實現了機械化和專業化。
5. 在美國,被稱為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是位於舊金山東南部的「矽谷」。
6.五大淡水湖中,全部位於美國境內的湖泊是密歇根湖.其他四個湖泊是美國與加拿大共有的。
巴西:
1. 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首都是巴西利亞。最大城市聖保羅。
2. 拉丁美洲是一個有大量混血種人的社會。(民族大熔爐的縮影)
3. 農業是巴西重要的國民經濟的基礎部門。
4. 亞馬遜流域的熱帶雨林的作用:調節氣候、為全球提供新鮮空氣、涵養水源、保護淡水資源、保護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維護生物的多樣性等。
5. 目前世界最大的水電站是伊泰普水電站。由巴西和巴拉圭合建。
6.巴西最大的鐵礦是伊拉比塔鐵礦。
極地地區:
1. 南極有企鵝,北極有北極熊。
2. 南極地區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區,有「冰雪高原」之稱。
① 被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包圍。
② 在南極看地球是順時針的。
③ 氣候特點:酷寒,乾燥,烈風。
④ 南極的暖季: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
⑤ 喬治王島的長城站、南極大陸上的中山站
⑥ 1959年12月,12個國家簽訂了《南極條約》。我國1983年正式加入。
3.北極考察站:黃河站
3. 七年級下冊地理學習檢測答案湘教版南亞第一課時
要題目還是答案。如果答案,建議你自己查詢課本和地圖用心做做,不會的題目再發到這里大家幫你解決吧。
加油,祝你學習進步!
4. 南亞的自然地理
1、海陸位置:北部靠喜馬拉雅山脈,南部臨印度洋,西部是阿拉伯海,東部是孟加拉灣,大體在喜馬拉雅山脈和印度洋之間。
2、經緯位置:0°~37 °N,60°E~97°E
3、相鄰位置:北側:中國;東南側:東南亞;西北側:西亞。
4、氣候: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熱季(3-5月)、雨季(6-9月)和冷季(10月至次年2月)。
5、作物及礦產:盛產水稻、小麥、甘蔗、黃麻、油菜籽、棉花、茶葉等作物。蘊藏煤、鐵、錳、雲母、金等礦藏。 2個內陸國:不丹、尼泊爾
3個臨海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
2個島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
1個地區:克什米爾 南亞地形分為三部分:北部是喜馬拉雅山地,平均海拔超出6,000米,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14座。尼泊爾、印度與中國三國間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氣候、土壤和植被的垂直變化顯著。中部為大平原(由印度河、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沖積而成),河網密布,灌溉渠眾多,農業發達。南部為德干高原和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高原與海岸平原之間為東高止山脈和西高止山脈。戈達瓦里、克里希納等河自西而東流,注入孟加拉灣。盛產水稻、小麥、甘蔗、黃麻、油菜籽、棉花、茶葉等。富煤、鐵、錳、雲母、金等礦藏。
由於北有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把南亞跟亞洲大陸主體隔開,東、西和南三面為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所環繞,在地理上有一定的獨立性,使南亞在地理上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因此喜馬拉雅山以南至印度洋的大陸部分被稱為「南亞次大陸」(或簡稱次大陸)。而南亞則是由南亞次大陸的大部分和附近印度洋中的島嶼共同構成的。北部為狹長崎嶇的喜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略成弧形、廣闊的恆河—印度河低地,而南部則是西部略高、東部略低,起伏平緩的德干高原。
南亞地區界線明顯,年輕的褶皺山脈(如西北部的蘇來曼山脈,北部的喀喇昆侖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東部的巴達開山脈和阿拉干山脈等),圍繞在半島的北面,南臨大海。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恆河沖積而成。印度河源於我國西藏,流經南亞西部乾旱地區,注入阿拉伯海;恆河源於西北喜馬拉雅山區,流經印度、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河口有恆河三角洲。
南亞西北部塔爾沙漠成因:①冬季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降水少;②夏季西南季風無法到達;③印度河流域過度開發。 南亞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熱季(3-5月)、雨季(6-10月)和涼季(11月至次年2月),全年高溫,各地降水量相差很大。西南季風迎風坡降水極其豐富,是世界降水最多的地區之一(如印度的乞拉朋齊)。西北部則降水稀少。
南亞大部分地區位於赤道以北和北緯30°以南,除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南部屬熱帶沙漠氣候外,其它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南亞季風氣候的形成,與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以及青藏高原的地形作用等都有密切關系。
根據季風的進退,南亞地區一年之中可分涼、熱、雨三季。11~2月,從大陸吹向海洋的東北季風帶來晴朗、乾燥、涼爽的天氣,為涼季。在涼季里氣溫日較差較大,西北部有一定的氣旋雨,印度半島東岸也有較多的降水。3~5月,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北移,氣溫迅速增高,氣候炎熱乾燥,稱為熱季。德干高原中部氣溫達到35℃,塔爾沙漠的絕對最高溫度曾達50℃以上,有時出現沙塵暴。6~10月,由於南亞地區的持續高溫,在印度西北部產生熱低壓,強烈地吸引著由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偏轉而來的西南季風,從而使西南季風的勢力進一步加強。西南季風經過遼闊溫暖的熱帶海洋,飽含水汽,給南亞大部分地區帶來豐沛的降水,形成雨季。年降水的90%集中於雨季。雨季來臨的時間,半島西部最早,印度西北部最晚,西南季風的晚來早退是南亞雨量變率大的一個主要原因。10~11月為雨季末期,氣溫開始逐漸降低,北部一帶的氣壓也逐漸增高,這樣海陸間的氣壓梯度也逐漸變弱,因此西南季風開始退縮,降水隨之減少,很快又重新轉入涼季。
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林在南亞地區佔有廣大面積,其分布與降水量有密切關系。西高止山西側,東部喜馬拉雅山的南側和阿薩姆地區以及斯里蘭卡島大部,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為熱帶雨林區;德干高原大部年降水量為1,000~2,000毫米,樹木為了減少熱季的蒸發,形成乾季落葉;德干高原內部和印度半島西北部,年降水量在500~1,000毫米之間,多為灌木和草原植被;塔爾沙漠及其周圍,雨量很少,為荒漠和半荒漠,僅生長稀疏草本植物和多刺灌木。西南季風強弱和來得早遲,對南亞農業生產有重要影響。
在北部喜馬拉雅山地有高山氣候。印度河流域有部分熱帶沙漠氣候分布,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使夏季吹西南季風,冬季吹東北季風,這是形成熱帶季風氣候的主要原因之一。
南亞的氣候特徵:
(1)以三種熱帶氣候類型為主▲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島的南部是熱帶雨林氣候▲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南部是熱帶沙漠氣候▲印度半島、恆河平原、喜馬拉雅山脈南麓是熱帶季風氣候
(2)廣布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的成因亞洲大陸與印度洋之間的海陸熱力差異;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夏季向北移動);印度北部低氣壓中心使西南季風勢力加強。▲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一年分涼、熱、雨三季。乾季:涼季:每年十月的次年二月,盛行東北季風,晴朗、乾燥、涼爽;熱季:每年三月到五月,盛行東北季風,晴朗、乾燥、炎熱;雨季——每年六月到九月,盛行西南季風,高溫、濕、降水豐沛。
(3)印度河流域的熱帶沙漠氣候。 河流方面:南亞有三大河流,即印度河、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印度河源出中國(其源頭河叫森格藏布),向西南轉向南流,注入阿拉伯海。它是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自古以來印度河平原就是南亞灌溉農業發達的地區。恆河源出喜馬拉雅山南麓,流經恆河平原。布拉馬普特拉河流經三國,其上游在中國境內,稱雅魯藏布江,中游在印度境內,下游在孟加拉國與恆河匯合,流入孟加拉灣。這兩條河流在入海口地區,沖積成面積很大的恆河三角洲,世界上最大的優質黃麻產地就分布在這里。 礦物資源以鐵、錳、煤最豐富。南亞是芒果、蓖麻、茄子、香蕉、甘蔗,以及蓮藕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所產黃麻、茶葉約佔世界總產量1/2左右。稻米、花生、芝麻、油菜籽、甘蔗、棉花、橡膠、小麥和椰乾等的產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地位。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林佔有廣大面積。
盛產水稻、小麥、甘蔗、黃麻、油菜籽、棉花、茶葉等。富煤、鐵、錳、雲母、金等礦藏。礦物資源以鐵、錳、煤最豐富。南亞是芒果、蓖麻、茄子、香蕉、甘蔗,以及蓮藕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所產黃麻、茶葉約佔世界總產量1/2左右。稻米、花生、芝麻、油菜籽、甘蔗、棉花、橡膠、小麥和椰乾等的產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地位。 印度河平原主要作物是小麥;
德干高原因為海拔高熱量充足適宜於棉花生長;
恆河流域主要的作物是水稻。
5. 初一地理下冊復習資料(詳細)
歐洲西部:
1.這里大多都是發達國家。
2.歐洲聯盟(簡稱歐盟):有個成員國。
3.歐洲西部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歐洲人酷愛乳產品和牛羊肉。歐洲西部的人們稱牧草是「綠色金子」。荷蘭、丹麥是世界上著名的乳畜大國。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非洲是黑種人的故鄉
2.非洲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
3.單一商品經濟
4.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在各大洲中居首位
5.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澳大利亞:
1國徽上有袋鼠和鴯鶓(特有動物:袋鼠、鴯鶓、樹袋熊、鴨嘴獸)
2.「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3.澳大利亞是獨佔一個大陸的國家。首都是堪培拉。悉尼是全國最大的工業中心和港口城市。墨爾本是全國第二大城市。
美國:
1.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印第安人是美國的土著居民。
2.在舊金山、紐約和洛杉磯有「唐人街」。
3.五大湖(五大淡水湖,從大到小): 蘇必利爾湖、休倫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安大略湖。最大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4.美國是世界上的農業大國。美國農業生產的各個過程和環節都實現了機械化和專業化。
5. 在美國,被稱為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是位於舊金山東南部的「矽谷」。
6.五大淡水湖中,全部位於美國境內的湖泊是密歇根湖.其他四個湖泊是美國與加拿大共有的。
巴西:
1. 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首都是巴西利亞。最大城市聖保羅。
2. 拉丁美洲是一個有大量混血種人的社會。(民族大熔爐的縮影)
3. 農業是巴西重要的國民經濟的基礎部門。
4. 亞馬遜流域的熱帶雨林的作用:調節氣候、為全球提供新鮮空氣、涵養水源、保護淡水資源、保護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維護生物的多樣性等。
5. 目前世界最大的水電站是伊泰普水電站。由巴西和巴拉圭合建。
6.巴西最大的鐵礦是伊拉比塔鐵礦。
6. 七年級下地理南亞、東南亞、西亞、歐洲西部題
你可以在5.3上選幾個
7. 七年級地理下冊南亞達標檢測試題及答案
ABAccAADBCCC
8. 初一下冊地理復習提綱
第六單元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一、 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及河流
1.地理位置:
① 亞洲的半球位置:亞洲大部分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但它又同時地跨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② 亞洲的緯度位置:亞洲大致位於10S——80N 之間,地跨熱帶、溫帶和寒帶,是世界上跨緯度最廠的大洲。③ 海陸位置:亞洲東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南臨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分界線是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地中海。西南隔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亞是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
2.大小: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洲。七大洲按面積大小排列為: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3.地理分區:習慣上把亞洲分為6 個地區: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和北亞。各個地區和國家如下表所示:
地區 國家
東亞 中國、蒙占、朝鮮、韓國、日本等
東南亞 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印尼、東帝汶等
南亞 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孟加拉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等
西亞 土耳其、以色列、約旦、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科威特等
北亞 俄羅斯的一部分
4.地形:
① 地形特點:以高原和山地為主,平均海拔高;地而起伏很大,既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 珠穆朗瑪峰(8844米),也有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低地—— 死海(一400 米),是世界上地面起伏最大的大洲;地勢中部高,四周低。
② 亞洲的世界之最: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最大的鹹水湖:裏海;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貝加爾湖;陸地表面最低點:死海;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最大的群島:馬來群島;最大的內陸國:哈薩克;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最長的運河:京杭運河)
5.河流:亞洲大河受地勢影響,多發源於中部的高原山地,順地勢呈放射狀向四周奔流入海,主要河流如下表奔流人海:
河流 流向 特徵 注入海洋
長江 自西向東 長度、流量亞洲第一,世界第三 太平洋
黃河 自西向東 長度5500千米,中國第二長河 太平洋
湄公河 自西北向東南 在我國境內稱瀾滄江,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 太平洋
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 自南向北 位於亞洲北部,緯度較高,冬季河流冰期較長 北冰洋
恆河 自西向東 位於亞洲南部,流經印度、孟加拉國 印度洋
印度河 自北向南 位於亞洲南部,流經巴基斯坦 印度洋
二、復雜的氣候
1.氣候特點:
①氣候復雜多樣:亞洲地跨寒帶、溫帶和熱帶,東、北、南三面瀕臨海洋,西南深人到亞歐大陸內部;地形復雜多樣。受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的影響,亞洲的氣候復雜多樣。除溫帶海洋性氣候以外,世界上的各種氣候在亞洲都有分布。
②季風氣候顯著:亞洲背靠世界上最大的陸地——亞歐大陸,瀕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洋和陸地之間的熱力推異十分顯著,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風氣候區。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手風氣候都有分布,其中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惟獨亞洲有分布
③大陸性氣候分布(溫帶大陸性氣候幾乎占亞洲的一半):亞洲為世界第一大洲,面積廣大,亞洲內陸距海遠,受海洋影響小。夏季內陸升溫快,冬季降溫也快,因此冬冷夏熱;由於內陸距海遠,海洋水汽難以到達,因此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2.氣候對農業的影響:在亞洲,季風氣候對農業的影響尤為突出。在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氣候區,降水與夏季風的強弱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說來,夏季風強的年份,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風弱的年份,降水也較少。如果降水過多,就可能造成洪澇災害;反之,降水過少,就可能形成旱災。因此,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區)雨熱同期,使農作物得以旺盛生長,但常受不穩定的夏季風影響而發生旱澇災害,嚴重威脅著農業生產。
精講:( l )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亞洲人口佔61% 。
①世界各大洲或地區按人口數的多少排序為: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北美和大洋洲。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高低排序為: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歐洲。
②世界上人口超過l 億的國家共有10 個,其中有6 個位於亞洲:東亞的中國、日本,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
③眾多的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影響:
2.多樣的地域文化:亞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個左右,約佔世界民族總數的一半(不同地區的民族,在建築、服飾、音樂、舞蹈、禮儀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的文化藝術風格和不同的民風民俗。如:日本的抗震建築、沙烏地阿拉伯的帳篷和長袍。亞洲的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達米業平原(兩河流域),因其適的溫帶或熱帶氣候、豐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而分別成為人類文明的發祥地。
3.經濟發展旅異:亞洲除日本是發達國家外,其餘國家為發展中國家。各國經濟發展的差異很大。主要原因是:除日本外,各國過去長期遭受殖民統治,工業基礎一般較薄弱。從20 世紀70年代開始,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經濟發展較快。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問題一、日本的自然環境特徵
1、領土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等4個大島、3900多個小島及其周圍海域組成。
2、主要城市沿海分布,如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北九州、長崎等。
3、地形特點:以丘陵、山地為主。平原面積狹少,分布在沿海地區。關東平原為日本最大的平原。
4、多優良港灣:海岸海曲折,多優良港灣,尤其是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為最好,這對日本的漁業、造船業、海上運輸和對外經濟聯系十分有利。神戶和橫濱是兩個最要的對外貿易港。
5、多火山地震:日本地處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屬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所以,日本多火山、地震。每年有感地震達1500多次。被稱為「地震國」和「世界火山博物館」。日本最高的山——富士山就是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第一高山,日本人民奉為「聖岳」。
6、日本南北國土狹長,並與經線斜交,日本大部分處在23ºN——46ºN之間,跨經緯度廣將使日本的地理環境更為復雜多樣,如跨緯度廣,日本的南北溫差就大,跨經度廣,東西地方時間差就大。
問題二、日本的經濟
1、日本發展經濟的不利和有利條件。日本地域狹小,鐵礦、石油、煤炭等礦產資源貧乏,絕大部分依賴進口。國內市場狹小,產品大部分靠出口。但日本也有發展經濟的的優勢:a、島國多港灣,海運便利;b、勞動力素質高;c、管理效率高。
2、「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模式。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日本大量進口原料、燃料,然後依靠高技術和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對進口原料進行加工,製成高品質的工業產品,再銷往世界各地,形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對外貿易對象主要有美國、中國和歐洲。
3、近年來,日本加速擴大海外投資,建立海外生產和銷售基地。日本投資建廠的主要對像是美國、西歐、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好處:①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資源和廉價勞動力,降低生產成本;②加入國際經濟技術的合作和國際市場的競爭;③保護本國的自然資源,減緩資源消耗,保護本國資源;④減少運輸成本的投入。 對其它國家的影響:①日本把污染嚴重的企業移到海外,會使其它國家的環境受到污染,導致環境質量的下降;②日本從本國利益出發,保護本國資源的意識很強,但是大量進口木材或遠洋超量捕撈,將導致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資源嚴重破壞,進而導致全球生態環境失調。
4、工業分布特點及原因:日本工業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
5、日本經濟的有利和不利影響:日本經濟對外依賴嚴重,有利的影響是可促進日本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可促進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從而使日本的工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更具有競爭力;不利的影響是世界經濟危機的發生,必然使日本的經濟受到沉重的打擊。
問題三:東南亞的位置,河流與城市
1、十字路口的位置: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部分。中南半島的南部又稱馬來半島。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尤其是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天然水道,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海上通道,日本把它稱為「海上生命線」。
2、東南亞的國家:東南亞共有11個國家。其中與中國陸地接壤的是:緬甸、寮國、越南;惟一的內陸國是寮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被稱作「千島之國」。
3、河流與城市的關系:中南半島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
問題四:印度自然環境特徵
1、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人口居世界第二位。眾多的人口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帶來很大壓力。因此,印度政府推選計劃生育政策。
2、位置:①大部分位於10ºN——30ºN之間,主要位於熱帶。②海陸位置:亞歐大陸南部,印度洋以北,東瀕孟加拉灣,西濱阿拉伯海。
3、地形:分為三部分,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是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
4、主要河流:恆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由西北向東南注入孟加拉灣。
5、自給有餘的糧食生產:印度自推行「綠色革命」以來,糧食不僅能夠自給,而且還有一定的余糧可供出口。主要家產品為水稻和小麥,水稻主要分布在恆河平原及沿海平原地區,小麥主要分布在恆河上游及德干高原西北部。
6、氣候: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全年高溫,一年分為明顯的旱季和雨季。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風,降水多,為雨季。每年10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季風,乾旱少雨,為旱季。印度水旱災害頻繁,主要是由西南季風的不穩定造成的(一盤西南季風風力弱,來得晚、退得早,就形成旱災;反之,則形成水災)。
問題五:俄羅斯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
1、位置:俄羅斯緯度較高,絕大部分位於北溫帶。跨亞歐兩洲,也跨東西半球。西臨波羅的海,北臨北冰洋,東臨太平洋,西南臨黑海,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主要鄰國西有芬蘭、白俄羅斯、烏克蘭、南有哈薩克、中國、蒙古、朝鮮。國土遼闊,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2、地跨亞歐兩洲的歐洲國家:歐洲部分雖然面積只佔1/4,但人口佔3/4,工業、農業、首都、主要城市都位於歐洲,歷史上一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此,歷來被公認人歐洲國家。
3、地形:比較平坦,以平原和高原為主。大河和山脈成為地形區的重要分界線。
4、河流與湖泊:俄羅斯有四大河流,「母親河」伏爾加河位於東歐平原,自北向南注入裏海,是歐洲最長的河,也是著名的內流河。它流量豐富,水流平緩,航運價值很高。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主要湖泊有:裏海(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內陸(鹹水)湖)、貝加爾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5、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由於緯度高,冬季漫長漫長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溫暖。
問題六:俄羅斯的資源、工業和交通運輸業
1、資源:俄羅斯自然資源種類豐齊全,儲量豐富,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資源能夠自給的大國之一。主要礦產地有:庫爾斯克鐵礦、第二巴庫油田、秋明油田、庫茲巴斯煤礦。
2、工業:重工業發達,消費品製造業發展緩慢,工業主要分布在歐洲部分。四大工業區:①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工業區;②以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③烏拉爾工業區;④新西伯利亞工業區。
3、交通運輸:俄羅斯交通運輸部門齊全,鐵路、公路、航空、內河、管道運輸均很發達,以鐵路運輸為主。歐洲部分鐵路網密集,以莫斯科為中心呈放射狀。亞洲部分鐵路網比較稀疏,主要有西伯利亞大鐵路(亞歐大陸橋)。
4、主要城市:莫斯科(首都,最大城市),聖彼得堡(第二大城市)、摩爾曼斯克(終年不凍港)、符拉迪活斯托克(海參崴)、伏爾加格勒(伏爾加河河港)。
第八章 東半球的其它國家和地區
一、中東地區成為長期熱點問題的原因
1、重要的地理位置:兩洋三洲五海之地。中東地處亞、非、歐三洲交界地帶,周圍被裡海(世界最大的鹹水湖)、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地中海和紅海,土耳其海峽溝通了地中海與黑海,因此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2、豐富的石油資源: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這也是一些大國爭奪的原因。
①中東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主要產油國有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伊朗、埃及等國家;
②中東的石油,大部分由波斯灣沿岸港口用油輪運往西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③石油輸出路線:a: 運向日本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太平洋→日本
B:運向西歐、美國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曼德漢峽→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西歐、美國
C:運向西歐、美國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大西洋→西歐、美國
3、匱泛的水資源:是戰爭的導火線,是本區發展農業的制約因素。中東地處北回歸線穿過的大陸西岸和內部,終年炎熱乾燥,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僅在地中海沿岸分布著狹小的地中海氣候。匱泛的水資源對中東各國的生產以至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
4、文化差異:中東不安定的重要原因。
中東的人種主要是白色人種,但多數民族在這里匯集,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中東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少數居民信仰基督教、猶太教和其它宗教。
中東多數國家和地區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這些國家被叫做「阿拉伯國家」。猶太人集中分布在以色列,主要信仰猶太教。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主人信仰伊斯蘭教。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是伊斯蘭教的聖城。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聖城。
二、歐洲西部的國家、工業和旅遊業
1、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歐洲西部占歐洲的一半左右,這里人口稠密,國家眾多,絕大部分是發達國家。為了進一步加強聯系,本區的區域性國際組織,即歐洲聯盟(簡稱歐盟)形成了。它有25個成員國,都有是經濟發達國家。歐盟在世界經濟領域和國際政治舞台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工業發達,以加工製造業為主。歐洲西部從事製造業的人口比例很高。工業中心多,面布密集,呈「十」字形分布。自英國向東到波蘭境內,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到義大利,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工來密集地帶。
3、繁榮的旅遊業:歐洲西部的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異常豐富。南歐陽光燦爛的地中海海邊風景區和沙灘浴場,北歐曲折、幽深的峽灣,引人入勝;中部高聳的阿爾卑斯山,是登山和滑雪運動的好場所;獨特的風土人情,古老的城堡,庄嚴的教堂、為數眾多的博物館,使歐洲西部成為世界旅遊業發達的地區。法國、西班牙和義大利成為歐洲著名的三大旅遊國。
三、歐洲西部的地形、氣候與農業
1、地形:地勢低平,以平原為主。平原分布在中部,以萊茵河為界,以西為西歐平原,以東為波德平原。山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和北部半島上。北部有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部有阿爾卑斯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呈東西走向,有利於大西洋暖濕流深入內陸。
2、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冬季溫和,夏季涼爽,年降水量較多,季節分配比較均勻。
3、三者之間的關系:
地處中緯度大陸西岸的地理位置→溫帶海洋性氣候;以平原為主的地形→多汁牧草、草場廣布→畜牧業發達
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本區位於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的低緯度地區,地形以高原為主,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地勢東部和南部高,中部和西部低。
2、本區氣候以熱帶氣候為主,因此是很多熱帶經濟作物的故鄉,如咖啡、可可;此外,本區很多礦產資源在世界中佔有有重要地位,如金剛石、銅。
3、單一商品為主的經濟:①概念:過分依賴某一種或幾種產品生產的經濟;②弊端:初級產品價格低廉,工業製成品價格昂貴,制約了本國經辦濟的發展;③形成原因:長期受到殖民主義者的統治和控制;④出路:發展多樣化農業,振興民族工業。
4、本區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地區。人口增長過快,超過糧食及經濟增長速度,己構成了日益嚴重的人口問題和糧食問題。由於殖民主義的長期統治和控制,本區科學技術落後,農牧業生產水平很低,糧食始終不能自給。而人口增長過快,需要更多的糧食和肉類,於是人們砍伐森林,開墾草原,以擴大耕地面積,或過度放牧,導致土壤肥力下降、草原退化,加劇了土地荒漠化,使生態環境逐步惡化。解決措施:控制人口數量;提高農牧業生產水平;保護自然環境。
五、澳大利亞
1、地形:從地形圖上可以看出,澳大利亞的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形不同。東部有自北向南縱貫的大分水嶺。全國最大的河流墨累河,從大分水嶺西則發源,向西南注入印度洋。東北部沿海有世界著名的大堡礁。西部廣闊的低矮高原,佔全國面積的一半左右。中部是大面積的平原,地勢最低處有艾爾湖。平原上河流很少,但地下水豐富,在平原中部地勢低的地區鑿井,地下水可以自動流出地面,成為自流井,因此人們也把那裡叫做「大自流盆地」。
2、地形與農牧業:西部海拔不足1000米的廣闊的低高原,中部是大面積的平原,地下水豐富,牧草優良,沒有大型肉食動物,適合露天圍欄放牧。
3、氣候與農牧業:澳大利亞的中、西部和北部地區為廣大的熱帶沙漠氣候和熱草原氣候區,較為乾燥,適宜牲畜過冬和繁殖。東南部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西南部地區冬季溫和濕潤,夏季高溫乾燥,這樣的氣候特點既適宜畜牧業也同樣適宜耕作業,因此這些地區發展了混合農業。
4、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綿羊數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
5、澳大利亞養羊地區差異大的自然原因:澳大利亞70%以上的羊只集中在東南部沿海的混合經營地帶,其它廣大地區放養的羊只相對較少。因為東南部和西南部地區地形較為平坦,西南部地區氣候適宜,降水相通對於其它地區較為豐富,東南部地區雖然處於大分水嶺的雨影區,但引水灌溉可以滿足其小麥種植和畜牧業的利用,因此這個地區發展混合農業比較有利。
6、世界活化石博物館:澳大利亞位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四面環海,面積768萬平方千米,是世界唯一獨佔一個大陸的國家。幾千萬年以前,澳大利亞大陸同其它大陸分離,孤居一方,獨立發展。長期以來,自然條件比較單一,動物演化緩慢,又沒有大型食肉動物的侵擾,許多珍奇的原始動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特有的動物有:袋鼠、鴯鶓、樹袋熊、鴨嘴獸等。
7、坐在礦車上的國家:澳大利亞礦產資料十分豐富,許多礦產儲量居世界前列:如西部的鐵礦;東部沿海的煤礦和東北部的鋁土礦。澳大利亞礦產品的開采和出口也是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