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七年級上冊地理書第一章知識點

七年級上冊地理書第一章知識點

發布時間: 2021-02-25 10:30:08

⑴ 七年級歷史上冊人教版1~7課知識點歸納,及地理第一章歸納.

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距今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他們的活動揭開了中國歷史的第一頁。2、距今約(70萬年-20萬年)前的(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的(周口店),他們的體質特徵:(已具備了人類的基本體質特徵,但仍保留著一些猿類的特點),在生產生活方面:(北京人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靠獵取動物、採集維持生活,能夠使用天然火);距今約(18000年)前的(山頂洞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里,山頂洞人的體質特徵:(模樣同現代人基本一樣),在生產生活方面:(山頂人掌握了磨製和鑽孔技術,能製造有孔器物,能人工取火和用獸皮縫制衣服)。(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是我國的早期人類,都生活在舊石器時代。

第2課 原始農耕文化的遺存1、我們已知的原始居民有(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河姆渡居民)是我國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的代表,(河姆渡遺址)是我國南方留下的重要原始農耕文化遺址;(半坡居民)是我國黃河流域原始農耕的代表,(半坡遺址)是我國北方留下的重要原始農耕文化遺址。2、河姆渡居民距今約(7000)年前,他們使用骨、木、石質及陶質工具;他們在湖泊和沼澤邊種植(水稻),他們飼養水牛、豬和狗等家畜,採集和漁獵在他們生活中仍佔有重要地位,他們最早製成(陶質)小船,他們最早住(木頭建造)的木房子; 半坡居民距今約(6000)年前,生活在(陝西西安),他們廣泛使用(磨製石器),他們種植粟、麻和蔬菜,他們飼養豬、狗、羊、牛、雞等家畜和家禽,他們用麻(紡織麻布),他們能製造各式各樣的(陶器),他們住(半地穴式房子)。3、(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沒有掌握磨製技術,(山頂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大汶口人)都掌握了磨製技術。區分"舊石器"和"新石器"的根本在於(工具是靠打制還是磨製而來),(磨製)是新石器最重要的特點。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特點: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兩大類型(稻作農業和旱作農業)。
第3課 遠古的傳說1、大約(4000)多年前,我國黃河流域最著名的部落是(炎帝)和(黃帝)領導的部落;東方最強大的部落是(蚩尤)領導的部落。2、炎帝姓(姜),人稱(神農氏),他的貢獻有:製作耒耜,教民耕種,發明陶器,發現治病的葯物;黃帝姓(姬),號軒轅氏,他的貢獻有:創制歷法,指導人們根據季節變化播種、收割,發明加工穀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發明銅器、車船。黃炎部落是(華夏族)的主幹,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華夏族尊奉(炎帝)和(黃帝)為祖先,炎帝陵在(湖南),黃帝陵在(陝西)。3、(黃帝)以後很久,(堯)擔任了部落聯盟首領,(堯)老的時候,部落首領們推舉了(賢能)的(舜)任首領,(舜)後是(禹)任首領。(堯、舜、禹)相繼接替擔任部落聯盟首領是經過部落首領們民主推選實現的,歷史上稱這一制度為("禪讓"),即民主推選有才能的人任首領的制度。堯舜以禪讓的辦法推選賢能,是取最公道的制度。4、大禹治水讓人感動,他臨危不懼,不怕艱難困苦,以天下利益為重,為民謀利益,開拓創新,講求方法等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第4課 夏朝和商朝1、(夏)朝是我國第一個王朝,約公元前(2070)年即公元(前21)世紀,由(禹)建立,禹的兒子(啟)繼承了最高統治者的位置後,標志(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夏朝的最後一個王是(夏舛)。2、約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領(成湯)在(鳴條)(今河南封丘)大敗夏舛,滅亡(夏)朝,建立(商)朝,約(前1300年),商王(盤庚)把都城遷到(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從此商朝穩定下來。商的勢力范圍東至(大海),西到(渭水),南抵(長江),北達(遼河)一帶。商朝的(青銅冶鑄)、(玉器製作)和(釀酒)等手工業已很發達。商朝統治500多年,最後一個王是(紂)王,很殘暴,自焚而死。
第5課 西周的興亡1、商朝後期,地處涇水、渭水流域的(周)族逐漸發展起來,約(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在(牧野)大敗商軍,滅亡(商)朝,建立(周)朝,都城在(鎬京)(今陝西西安西),歷史上稱為(西周)。2、周武王實行分封制:分封制的目的:(為控制全國廣大地區),分封制的對象:周王讓自己的(子弟、親戚,以及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後代)在各地去建立封國,這一制度歷史上稱為(分封制)。一共封了(71)個封國,重要的有(魯、齊、燕、晉、宋)等,封國的統治者叫(國君)(一般稱為諸候)。山東稱為齊魯大地與(分封制)有關。各國的國君擁戴周王為(天子)。3、西周末期,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都尖銳起來。(周幽王)在位時,各種矛盾空前激化。(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鎬京),周幽王被殺死,西周結束。4、(前841)年,即共和元年,我國歷史開始有了確切紀年。
第6課 春秋爭霸1、(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從此我國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春秋時期指(前770年-前476年)。2、春秋爭霸的原因:①王權衰落,周王統治已出現嚴重危機;②一些諸候國強大起來;③了奪取更多的土地、財產和人口,爭當左右天下、支配別國的霸主。3、春秋五霸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齊國能夠在春秋時期首先稱霸的原因有哪些?(地理優勢:位於今天山東北部,盛產魚鹽,經濟富庶,是東方的一個大國;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實行改革,使齊國國力更加強盛;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4、齊桓公稱霸的標志是(葵丘會盟),晉楚軍隊(城濮之戰)後,晉文公稱霸,相關的成語是(退避三舍),楚莊王稱霸相關的成語是(一鳴驚人),楚王野心很大,相關事件是(問鼎中原),吳王闔閭任用著名軍事家(孫武)改革內政,加強軍隊,成為第四個稱霸者,越王勾踐不怕吃苦,(卧薪嘗膽),在逆境中拼搏奮斗,堅持不懈,終於成為春秋的最後一個霸主。5、西周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春秋時,"禮樂征伐自諸候出"。這個變化說明了什麼?(說明王權衰落,周王不能控制和指揮諸候,而強大的諸候實際上取代了周王發號施令,控制和指揮其它的諸候。)
第7課 戰國爭雄1、戰國,因戰爭眾多,爭奪激烈而得名。春秋之後,我國歷史進入了戰國時期(前475年-前221年),戰國七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都城分別是(臨淄、郢、薊、鄭、邯鄲、大梁、咸陽)。2、戰國時期,(鐵)兵器出現,(步兵)和(騎兵)取代(車兵),著名的軍事家有前354年齊軍"圍魏救趙"的(孫臏),前260年秦"長平之戰"以少勝多的(白起)。3、戰國中後期,秦國力量日益強大,對東方六國構成嚴重威脅。齊、楚、燕、韓、趙、魏有"合眾勢以攻一強",史稱"合縱", "合縱"的傑出人物是齊國的(蘇秦);秦國為進一步向東發展,必須破壞六國的聯合,尤其是齊楚的聯盟,於是採用了各個擊破的辦法,分別收買拉攏東方國家服從於自己,"事一強以攻眾弱",史稱"連橫" ,"連橫"的傑出人物是秦國的(張儀)。
第8課 商鞅變法1、戰國時期,社會主要政治特點是("亂")和("變")。"亂"是指戰爭不斷,爭霸兼並戰爭不休止,如晉楚城濮之戰,泌之戰,秦趙長平之戰,合縱與連橫等。變是指變法,如商鞅變法等。2、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志是(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3、秦孝公為何重用商鞅進行變法?(①秦國相對落後,東方六國都看不起秦國,連會盟都很少讓它參加;②魏軍渡過黃河佔領秦國大片土地,秦國無力還擊;③秦孝公即位後,深感落後就要挨打,被他國鄙視是莫大的恥辱,於是決心改革內政,變法圖強。商鞅又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才,所以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4、商鞅變法的時間:(前356年)。 商鞅變法的內容:①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挖掉土地原有的標志、疆界,國家承認私人的土地所有權。 ②重農抑商。凡是努力從事農業,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為獎勵。禁止棄農經商。凡是因棄農經商或懶惰貧困的人,要罰做奴隸(此條最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 ③獎勵軍功。是在戰場上殺敵立功的人,不論出身,按功勞大小,賞給爵位或官職,賜給土地和房宅。貴族及其後代沒有軍功,就不能獲得爵位和享受特權。 ④遷都咸陽,推行縣制。全國高31縣,由國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 ⑤嚴明法令。公布法律,編制戶口,實行連坐法,使百姓相互監督。商鞅變法的作用(或影響):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通過變法,舊制度廢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軍的戰鬥力大大提高了;秦國的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戰國後期,秦國修建了(都江堰)和(鄭國渠)兩大水利工程。商鞅變法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第9課 秦朝的統一
1、秦王"掃六合"指的是(滅六國,統一全國)。秦統一全國的背景:①戰國末年,秦國實力已遠遠超過東方六國;②統一天下的時機已經成熟;③秦王嬴政執掌大權以後,制定了克敵制勝的策略。2、秦滅六國的順序:(韓→趙→魏→楚→燕→齊),秦滅六國的時間:前230年-前221年。秦統一全國的時間是(前221)年,統一後的都城在(咸陽),統一全國的歷史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3、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①自稱"始皇帝",秦始皇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擁有絕對的權力,國家重大事務由他決定;②在中央設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別管理行政、軍事和監察;③在地方廢除分封制(採納的是李斯的建議),全面推行郡縣制。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必須絕對服從皇帝的命令。這樣,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建立起來。 4、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①統一度量衡;②統一貨幣;③統一文字。秦統一後的貨幣是(秦半兩錢),秦統一貨幣後有利於貨幣的流通和管理,也方便統治階級賦稅的徵收和貿易的往來。 秦統一後的文字是(小篆),後來,書寫更為方便的(隸書)字體也逐漸流行起來。 秦朝的殘暴表現:焚書坑儒,繁重的賦稅、兵役、徭役,嚴酷的刑罰等。從總體上簡要簡要秦始皇:(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他採取的一系列措施都是為了維護和鞏固其封建統治。所以我認為就其皇帝一生,功過很明晰,但功大於過。)
第10課 秦末農民起義
1、秦的暴政表現在("焚書坑儒",這是秦始皇專制統治在文化思想領域的集中表現,這也是採納李斯的建議造成的;繁重的賦稅、兵役、徭役,嚴酷的刑罰等)。 秦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 2、秦末農民起義:時間是(前209)年, 地點是(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 領導人是(陳勝、吳廣), 建立政權的地點是(陳), 稱王的是(陳勝), 政權名稱是(張楚), 結果是(吳廣被部下殺死,陳勝被車夫害死,起義失敗)。 歷史意義是(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建立了第一個農民政權;首次提出了"王候將相寧有種乎"的思想解放口號。) 3、陳勝、吳廣犧牲後,起義仍在繼續。(項羽)、(劉邦)的隊伍強大起來,後來(項羽)率領的起義軍在(巨鹿)大敗秦軍主力,著名成語是(破釜沉舟),(前207)年,秦朝滅亡
第11課 漢武帝的文治武功
1、(前202)年,(劉邦)稱帝,建立(漢)朝,都城在(長安),歷史上稱為(西漢)(前202年-9年),(東漢)都城在(洛陽)(25年-220年)。過幾十年的恢復和發展,(漢武帝)(劉徹)在位時,漢朝進入(鼎盛)時期。(漢武帝)在位(53)年,即(前140年-前87年)。2、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在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理由是(董仲舒認為,上天是萬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兒子,萬物要一統於上天,國家要一統於皇帝。如果允許各家演說同時存在,必然要攪亂人們的思想,妨礙"大一統"的實現。) 漢武帝實現大一統的措施: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②在都城長安興辦太學,讓博士主持教學,招收"弟子員"。這是漢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採取的措施。 漢武帝在政治上採納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了("推恩令"),目的是削弱各候王的勢力,最後也達到了目的。 漢武帝在經濟上(整理財政),他規定貨幣由(國家統一鑄造),鹽鐵由(國家壟斷經營),這些措施的作用:大大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為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的財力支持。) 漢武帝在軍事上開疆拓土,設置("河西四郡"),管轄從今(甘肅)(河西走廊)至(玉門關)一帶遼闊地區。重新設置郡縣,加強對(五嶺)以南廣大地區(包括海南島)的管轄。把("西南夷")地區納入漢王朝的直接統治下。漢武帝在位時,西漢成為疆域遼闊的多民族的大帝國。 西漢時的"西南夷"指的是今四川南部和西部、貴州、雲南一帶的少數民族地區。
第12課 張騫通西域
1、漢朝時,西域指的是(玉門關)(今甘肅敦煌西北)和(陽關)(今甘肅敦煌西南)以西、(蔥嶺)以東的廣大地區。廣義的西域也包括(蔥嶺)以西更廣闊的地區。2、張騫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的原因:(西漢前期,匈奴控制著西域。匈奴貴州殘酷地壓迫和掠奪西域各族人民。匈奴騎兵不時南下,威脅西漢都城長安的安全。)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張騫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失敗的原因:(當時,大月氏人的生活已經安定下來,日子過得不錯,不願再和遠在東方的匈奴作戰。)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聯絡烏孫),給匈奴以更沉重的打擊。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時間是(前138年,前126年回到長安); 長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時間是(前119年,前115年回到長安)。 3、張騫出使西域的積極作用:張騫通西域,勾通了內地與西域的聯系,促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為絲綢之路的開通作出了巨大貢獻。 我們應學習張騫的什麼精神?(張騫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外交家和探險家。我們應學習他敢於冒險的大無畏精神;學習他為了祖國利益不怕犧牲生命的高尚品德;我們應學習他不怕困難,堅持到底的精神。)4、西漢設置西域都護的原因:(加強對西域地區的管理), 西漢設置西域都護的時間:(前60年) 西域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內地精美的絲綢和鐵器等產品,先進的鐵器製作和打井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駿馬、瓜果、蔬菜、音樂、舞蹈和魔術等傳入內地。) 西域都護是在什麼情況下設置的?(A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後;B西域和內地人員商旅往來增多;C西漢在西域的政治、軍事活動加強。) 設置西域都護的意義:(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管轄) 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區)5、漢武帝在加強內地與今天新疆地區聯系方面有什麼成就?(在外交方面主要是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對西域的了解和溝通。) 從總體上簡要概括評價漢武帝。(漢武帝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間,西漢成為疆域遼闊的多民族的大帝國,漢朝進入鼎盛時期。)
第13課 兩漢時期的對外交流
1、一條以(長安)為起點的一條重要商路,經過區(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區,翻越(蔥嶺),通向(西亞)和(歐洲)。在這條高路上,漢朝向外輸出的主要是(絲綢),所以叫絲綢之路。西漢時,以(成都)為起點的"南方絲綢之路"實際已經形成。形成的原因:(A地理位置決定的;B經濟政治文化地位決定的;C產業特點決定的。)2、(朝鮮)是中國唇齒相依的近鄰,近數十年間,在(平壤)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大批漢代文物,其中有(蜀郡)製造的漆器。這些事實都可以證明漢朝的經濟和文化對朝鮮有重要的影響。 (日本)是中國隔海相望、一衣帶水的鄰邦,中日效有悠久歷史。57年,日本列島南部的倭奴國派使臣來到洛陽,與東漢王朝"通好"。東漢政府接待了來使,(漢光武帝)贈給("漢委奴國王")金印一牧。3、(97)年,正在西域的東漢官員(班超)派部屬(甘英)出使大秦(古代羅馬帝國)。甘英到達(條支海)(今波斯灣)後沒有繼續前行,作用:但(他了解了沿途及歐洲的一些情況,擴大了中國人的視野)。 (166)年,一批大秦人從海路來到中國。這是中國與(歐洲)第一次直接交往。4、尋訪古代陸上"絲綢之路"成為中國旅遊的黃金線路之一。假如你是"絲綢之路"上的導游,你將如何向遊客描述這條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之路很早就傳到國外。張騫出使西域以後,中國和外界的陸上貿易往來有了很大發展。以長安為起點的一條重要商路,經過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區,翻越蔥嶺,通向西亞和歐洲。在這條商路上,中國向外輸出的主要是絲綢,所以叫做"絲綢之路"。)5、簡述兩漢時期中朝兩國的友好交往。(①漢朝時,一些中國人從海上或渡過鴨綠江到朝鮮半島,他們帶去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在國中去的工匠的幫助下,當地人掌握了鐵器鑄造技術。②在平壤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大批漢代文物,其中有蜀郡製造的漆器。)
第14課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1、東漢末年,在軍閥混戰中,著名的有(袁紹)、(曹操)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是(曹操),提出"惟才是舉,吾得而用之。"的是(曹操)。2、官渡之戰的時間是(200)年,地點在(官渡)(今何南中牟北),交戰雙方是(曹操)和(袁紹),取勝原因是(曹操善於用人,戰略戰術正確),官渡之戰的意義或影響是(曹操基本統一了北方)。曹操在(官渡之戰)中,親率精兵偷襲(烏巢),把袁紹的糧草燒得一干二凈,為取勝奠定了基礎。3、曹操為什麼能夠基本統一北方?(答:一是政治謀略得當,挾天子以令諸侯;二是重視人才,"惟才是舉";三是重視發展經濟,實行屯田;四是軍事才能出眾,戰略戰術得當,在官渡之戰中打敗袁紹。)4、赤壁之戰的時間是(208)年,地點在(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交戰雙方是(曹操)和(孫權、齊備聯軍),交戰的原因是(曹操想統一全國)。曹操失敗原因是(A、孫權、齊備一方:組成聯軍,戰略得當;採用火攻,戰術得當;利用氣候,地理條件等。 B、曹操一方:客觀原因是官兵來自北方,不習慣水戰,水土不服;主觀原因是因實力強大而驕傲自滿,鬆懈輕敵,戰術失誤),赤壁之戰的意義或影響是(曹操、孫權和齊備三分天下的局面形成)。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兵力損失大半,率殘兵敗將從(華容)小路狼狽逃走。(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5、魏、蜀、吳的建立:(220)年,(曹操)病逝,他的兒子(曹丕)脅迫(漢獻帝)退位,自己登基稱帝,改國號為(魏),建都(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歷史上叫做(蜀漢)或(蜀);(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國號(吳),定都(建業)(今江蘇南京)。至此,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6、簡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過程。(官渡之戰-曹操基本統一了北方;赤壁之戰-三分天下的局面實際形成;魏、蜀、吳三國建立-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7、蜀國建立後,(劉備)率大軍伐(吳),蜀軍慘敗,劉備死於(白帝城)(今重慶奉節縣境內),諸葛亮擔任治蜀任務後,主動改善與吳國的關系,有力地制約了魏國,使三國鼎立局面得以維持。8、看《三國鼎立形勢圖》,記住三國的位置、都城和戰場位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5ba570100a8vt.html
http://e.dbw.cn/system/2007/02/27/050714371.shtml
http://www.gzkg.net/news/show.aspx?id=1491&cid=295
http://bbs.pep.com.cn/thread-263992-1-1.html

⑵ 初一地理上冊知識點

第一章:地球和地球儀

1、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2、大小:半徑: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3、地球儀: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找出地軸、兩極、赤道)

4、經線:經線特點:所有經線一樣長;經線都指示南北方向;經線是一個半圓。經度:0°—180°;0°經線為本初子午線,以東為東經,用字母E表示,0°經線以西為西經,用字母W表示;

5、緯線:緯線特點:緯線長短不一,赤道最長,向南北兩極逐漸縮短;緯線都指示東西方向;
緯線是一個完整的圓。緯度:0°—90°;0°緯線為赤道,赤道以北為北緯,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為南緯,用字母S表示。

6、低中高緯的劃分:南北半球,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

7、東西半球的劃分:以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為界;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20°W以西、160°E以東為西半球;

8、能在地球儀上利用經、緯網確定地球上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

9、地球的自轉:方向:自西向東;周期:一天(24小時);自轉中心:地軸;
地理意義:產生了晝夜更替和時間的差異。

10、地球的公轉:公轉中心:太陽;方向:自西向東;周期:一年;公轉軌道:橢圓;
地理意義:產生了季節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11、五帶的劃分:

⑶ 初一上學期地理第一章資料

初中地理知識復習提綱
1、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則的球體,它的平均直徑為6371米。
2、在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所有的緯線都是圓,可稱為緯線圈;緯線圈的長度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緯線都 指示東西方向。赤道是最長和緯線,長約4萬千米。它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是地球儀上的零度緯線。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習慣上用"N"作代號;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習慣上用"S"表示。
3、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叫做經線。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狀,長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地球儀上的零度經線叫做本初子午線,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以東的180°屬於東經,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的180°屬於西經,習慣上用「W」為代號。國際上習慣用20°W和160°E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4、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也就是一天。這樣就產生了晝夜交替於時間差的現象。
5、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著太陽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時間就是一年。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總是保持著66.50的夾角。由於地球的公轉,產生了季節的變化。
6、五帶的劃分 熱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之中有陽光直射現象,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氣候終年炎熱。回歸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寒帶在北極圈以北和南極圈以南的地區,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極圈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溫帶在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的地區,一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氣候上的四季變化比較明顯。
7、地圖三要素 比例尺、圖例與注記。在地圖上所畫地區的范圍越小,要表示的內容越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應越大;反之選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圖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8、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 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9、等高線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10、世界海陸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積佔了71%,而陸地面積僅佔29%。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起來叫做大洲。全部位於北半球的有歐洲、北美洲。大部分
人們習習慣把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一線作為歐洲和亞洲大陸的分界線。亞洲和非洲以蘇伊士運河作為分界線。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稱為美洲。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南極洲主要位於南極圈內,四周被大洋環繞。
11、陸地地形 人們把地形分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種基本類型。
山地 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巒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條帶狀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兩條由若干條高大山脈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條是橫穿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另一條是縱貫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脈組成。
平原 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較小,常用「一望無際」來形容平原的坦盪。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
歐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較簡單,分別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亞洲的地形則比較復雜,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平原分布在大陸周圍地區。
12、促使地形變化的力量 地球內部所產生的作用稱為內力作用,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區,主要 集中在環太平洋沿岸的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帶。來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風、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氣和氣候 天氣是一個地方短時間里陰晴、風雨、冷熱等的大氣狀況。它是時刻在變化的。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14、氣溫的變化 一天當中,氣溫有時高,有時低。陸地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正午過後(約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一年當中,世界陸地上大多數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氣 溫,北半球出現在7月,南半球出現在1月。月平均最低氣溫,北半球出現在1月,南半球出現在7月。一個地方的月平均氣溫最高值同月平均氣溫最低值之差,叫 做該地的氣溫年較差。
15、世界氣溫的分布 世界氣溫從低緯度向極地逐漸降;同緯度的海洋和陸地氣溫並不一樣。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氣溫還受地勢高低的影響。山地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會逐漸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氣溫約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規律:赤道附近地帶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西岸降水少,大陸東岸多;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
17、降水的季節變化 全年多雨區:在赤道附近地帶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區:在內陸地區、兩極地區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開羅;夏季多雨區:在南、北緯 300~~400附近的大陸東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中國北京;冬季多雨區:在南北緯300~~400附近的大陸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義大利 羅馬;常年濕潤區:在南、北緯400~~600的大陸西岸,全年受從海洋上吹來的西風影響的地區,各月濕潤,雨量適中,如英國倫敦。
18、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
一、熱帶主要氣候類型
1、熱帶雨林氣候 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區,全年高溫多雨。
2、熱帶草原氣候 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終年高溫,一年中有明顯的乾季和雨季。
3、熱帶季風氣候 以亞洲南部、東南部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最為顯著。這種氣候終年高溫,一年中也可以分為旱雨兩季,風向隨季節而變化。旱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乾旱少雨;雨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降水集中。
4、熱帶沙漠氣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地區,這種氣候降水量稀少,終年炎熱乾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二、溫帶的主要氣候類型
1、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地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大致以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為界,此線以北為溫帶季風氣候,以南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2、地中海氣候 主要位於大陸西岸的中低緯度地區,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3、溫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中緯度內陸地區,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降水量較少,集中夏季。
4、溫帶海洋性氣候 位於中緯度地區大陸西岸,以歐洲西部分布最廣,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
19、自然資源 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土地、陽光、水、礦產、森林等,都是自然資源。按其形成的特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可再生資源;一類是非可再生資源。可再生資源,是 指在較短時間內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環使用的資源;非可再生資源,是指在人類歷史時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產的資源。
20、土地的利用類型 土地的利用類型可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築用地等類型。
21、土地資源的分布 溫帶濕潤的平原地的地勢平坦,氣候溫暖,適宜發展農業,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區。氣候冷濕的亞寒帶地區和炎熱多雨的熱帶地區,保留了大片的針葉林和雨林。熱帶和溫帶半乾旱地區草地面積廣闊,是世界畜牧業的主要分布區。
22、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三種存在形式。陸地水又有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澤水、河水和生物水等多種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水總量很多,但 是96%以上的是海洋水。在淡水資源中,冰川中儲存的水量最多,現在人們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水、湖泊水(淡水湖的水)和部分地下水。保護水資 源,主要途徑有:節約和合理用水,減少對水資源的浪費;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淡化海水,擴大淡水來源。
23、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森林有調節大氣成分、凈化空氣、含蓄水源、增加空氣濕度、防風護田、保持水土等作用。所以,人們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總調節室」。世界有森林面積40億公頃,主要在以針葉林和闊葉林為主。全球森林資源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24、鐵、煤、石油的分布 世界上鐵、煤、石油的分布情況如下:
1、世界上的鐵礦主要分布在俄羅斯、馬西、國、澳大利亞、印度、加拿大和美國。這七個國家的鐵的儲量約佔世界的90%。
2、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亞歐大陸和北美洲中部,在世界各國中,煤儲量居世界前列的有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國。
3、世界上石油資源的分布很集中,中東地區約佔世界石油儲量的一半還多。主要輸往日本、歐洲和北美洲等地。
25、世界人口的增長 人口的增長速度在世界特別各洲是不同的,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歐洲的人口增長速度最慢。歐洲為2%;亞洲為15%;北美洲為10%;南美洲為17%;大洋洲為14%;非洲為27%。
26、世界人口的遷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遷移的規模變小,人口遷移主要以三種形式為主。第一種是科技移民,即大批的高素質人才由發展中國家移向發達國家。第二種是勞動力輸 出。外籍勞工流動的基本方向是由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由貧窮國家流向富裕的在石油輸出國,由人口稠密的同家流向人口稀疏的國家。第三種是國際難民遷 移。
27、世界人口的分布 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以及北美洲東部的人口最為稠密,人口稠密的地區主要位於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帶。在嚴寒的苔原帶、冰原帶,廣大的嚴寒帶針葉林帶,末開發的熱帶雨林帶,乾旱的沙漠地區,以及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人口稀少。
28、人口向城市遷移及產生的問題 一個國家的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重,往往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標准之一。世界上發達國家人口的70%以上為城市人口,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人口只佔 人口的30%多一點。現在農村人口向城市大規模遷移的現象,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
29、世界的人種 白種人的膚色、眼色、發色一般較淺,頭發呈波狀,鼻樑高、嘴唇薄,體毛較多,他們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黃種人的皮膚呈淡黃色或棕黑色,頭發黑 直,面龐扁平,體毛中等。他們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黑種人膚色黝黑,頭發捲曲,嘴唇較厚,體毛較少,他們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和美國境內。
30、世界上的國家 世界上有190多個國家,名國的面積大小不一,面積最大的俄羅斯有1700多萬平方千米。中國的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千米居第三位。最小的是梵蒂岡。
31、國界和領土 國界線范圍以內的陸地、領海、領水和領空,總稱為領土。南美洲的阿根廷和智利以安第斯山為界;美國和加拿大東部以湖泊中心為界,西部有一段以緯線為界,有一段以經線為界。
32、世界地埋區域的劃分 共分為13個地區。圖見書本第一冊P83。
33、東亞概述 圖見P85。東亞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西側,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蒙古、日本等國家。蒙古的畜牧業佔有重要的地位。日本為現代工業發達的國家。東亞是 世界上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地區之一,冬季盛行偏北風,風由寒冷的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吹向太平洋,風力強勁,受其影響,大部分地區氣候寒冷乾燥。夏季盛行偏南 風,風從太平洋、印度洋帶來豐沛的降水,降水由沿海向內陸減少,氣候炎熱。在東亞的季風氣候區內,根據氣溫和降水的不同,又分為溫帶季風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區。前者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雨季較短;後者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雨季較長。
34、東亞的人口和經濟 東亞是世界上黃色人種的主要分布區,居民絕大部分是黃色人種。東亞是目前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
35、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徵 日本是東亞的一個島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一些小島組成,面積比較狹小,人口稠密。日本境內多山,國土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 陵,鄰近東京灣的關東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本州島太平洋沿岸的神戶和橫濱,是全國著名的海港。日本群島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火山很多。富士山是 其中著名的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最高的山。日本的季風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徵,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方相比,冬季較溫暖,夏季較為涼爽,降水比較豐富。全國大部 分為森林所覆蓋,山間河流短急,水能資源豐富。但礦產資源貧乏。圖見第一冊P90。
36、日本的經濟 日本最大的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神戶和橫濱的日本兩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日本同中國的貿易有很大發展。從中國輸入的商品有服裝、石油、煤炭、棉花、水產品和蔬菜等。向中國輸出的商品有鋼材、電子產品和其他工業產品。
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首都東京在關東平原的南部,東京灣的西北岸。 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上著名的漁場。日本的捕魚量常佔世界第一位。現在稻米的產量已能自給。但蔬菜、水果仍需要進口。
37、東南亞 圖見第一冊P94。東南亞位於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南部狹長,一直延伸到赤道附近,叫做馬來半島。東南亞的國家,除了老 撾是內陸國外,其他都是臨海國或島國。其中面積最大的是印度尼西亞。領土由13000多個島嶼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是世界上火山活動最多的國 家。因此有「火山國」之稱。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位於赤道附近,屬於熱帶雨林氣候。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屬於熱帶季風氣候。
38、居民與經濟 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該國人口一半以上分布在爪哇島。東南亞是華人與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其祖先大多是中國廣東、福建的居民。東南亞是世 界上天然橡膠、棕油、椰子、蕉麻等熱帶經濟作物產品的最大產地,各國居民多以稻米為主在食物。東南亞的礦產以錫和石油為最重要。新加坡有「花園城市」之 稱。
39、南亞 圖見第一冊P108。南亞是佛教和印度教的發源地。南亞北部有綿延高聳的喜馬拉雅山。這一部分叫做「南亞次大陸」。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恆河沖積而成,是南 亞的主要農業區和人口密集區。印度半島大部分被德干高原所佔據。南亞的降水受季風的影響,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風,為雨季。10月~~次年5月盛行西 北季風,為旱季。
40、印度 印度的耕地面積很廣,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印度的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和小麥,經濟作物有棉花、茶、黃麻等。印度的礦產主要有煤、鐵、錳等。主要分布 在德干高原的東北部。首都新德里。加爾各答盛產黃麻,是印度的紡織工業中心和重要海港。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孟買位於西部沿海,是印度最大的海港和 棉紡織工業中心。
41、中亞 中亞地處亞歐大陸中部,深居亞洲陸。地形以丘陵、平原為主。中亞境內的河流多為內流河。西部瀕臨世界最大的內流湖--裏海。中亞中部和南部牧場是世界上僅 次於中國和美國的第三大產棉基地。烏茲別克因盛產棉花而稱為「白金之國」。牲畜以細毛羊和羔皮羊為主。同時采礦、冶金、軍事工業相當發達。
42、西亞與北非 西亞和北非地處亞歐非三大洲、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的樞紐地帶,地理位置很重要。死海湖面海拔高度為-400米,是世界上陸地表面的最低點。大部分地區屬於 熱帶沙漠氣候。世界上最高的氣溫記錄出現在北非利比亞的阿齊濟耶(57.8℃)。一般降水稀少。只有地中海沿岸是典型的地中海氣候。
43、撒哈拉沙漠 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沙漠。西起大西洋岸邊,東到紅海海濱,北起地中海岸,南抵蘇丹熱帶草原,約占非洲面積的1/4。終年高溫少雨,植物稀少,沙漠下有豐富的石油。
44、阿拉伯人與伊斯蘭教 西亞和北非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區,主要為白色人種。通用阿拉伯語,這些國家被叫做「阿拉伯國家」。西亞是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的發祥地。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城被稱為伊斯蘭教的聖城。耶路撒冷被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都看做聖城。
45、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庫 西亞和北非是出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西亞以波斯灣為中心,形成了一條巨大的石油帶,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是西亞主要的產油國家。石油儲量 約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1/2,產量約占總產量的1/4。所產的石油,主要輸往西歐、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摩洛哥一國的磷酸鹽儲量佔世界的3/4。
46、畜牧業與農業 棗椰樹是綠洲農業的代表植物。
47、巴基斯坦 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側,是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樞紐。發展滴灌和噴灌技術。
48、埃及 位於非洲東北部,亞洲境內的西奈半島,也是埃及的領土。全境90%以上是沙漠,耕地、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狹長的尼羅河沿岸平原和入海處的河口三角洲地 區。尼羅河全長6600多千米,是世界上第一長河,發源於非洲東部高原,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首都開羅是阿拉伯國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亞歷山大是埃及在 地中海邊的重要海港。地中海和紅海之間的蘇伊士運河,把地中海與紅海彼此相連,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航程,比繞道非洲好望角縮短了8000-10000千米。 過去,埃及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長絨棉一直是埃及著名的出口商品。近年,埃及的石油、運河、僑匯和旅遊收入都超過了棉花,成為埃及的主要經濟支柱。埃 及的金字塔等名勝古跡是旅遊的主要景點。
49、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是世界上黑人的故鄉。整個非洲大陸的地形以高原為主,東非裂谷帶,南起贊比西河,北經紅海,一直延伸到西亞的死海附近。死火山中的乞力馬扎羅山,是非洲最 高峰。東非大裂谷是地殼在運動過程中斷裂形成的。非洲最大的島嶼--馬達加斯加島,有一個突出在海洋上的尖角,叫做好望角。整個非洲有「熱帶大陸」之稱。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熱帶草原氣候分布面積很廣。動物主要以斑馬、羚羊、長頸鹿、獅和豹子為主。黃金、金剛石的儲量和產量都佔世界第一位。南非是出產黃金 最多的國家,幾內亞是出產鋁土最多的國家,尚比亞是出產銅礦的重要國家。奈及利亞是重要的石油輸出國。
50、居民與經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非洲只有埃及、衣索比亞、賴比瑞亞三個獨立國家。1990年,最後一個殖民地--納米比亞也宣告獨立。整個經濟是以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
51、南非 南非位於非洲大陸最南端,首都比勒陀利亞。臨近好望角的開普敦是南非最大港口。約翰內斯堡是金礦開采和機械製造工業中心。
52、歐洲西部 歐洲西部北臨北冰洋,南臨地中海,海岸線十分曲折。主要的半島,北部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有伊比利亞、亞平寧和馬爾干三個大半島。主要的島嶼有不列顛 群島和冰島。主要的內海有北部的波羅的海,南面的地中海,東南部的黑海。地中海位於歐、亞、非三大洲之間,西經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通,北海是重要的邊 緣海。
歐洲西部地形以平原和山為主,平原主要是萊茵河以東部的波德的平原,以西的西歐平原。北部有縱貫斯 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部主要有橫貫東西的阿爾卑斯山脈。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湖泊眾多。半島西側有冰川作用而形成的地形。意法邊境上勃朗峰 是歐洲西部最高的山峰。
氣候 主要是海洋性氣候,冬季比較溫和,比較涼爽,全年降水的季節分配也比較均勻。降水量向東逐漸減少,年溫差自西向東逐漸增大。地中海沿岸的植被以常綠灌木為 主,耐旱。多瑙河發源流經九個國家,注入黑海,是歐洲流經國家最多的一條國際河流。萊茵河流經德國魯爾工業區,也是一條重要的國際河流。
53、歐洲西部的居民與經濟 居民以白種人為主。人口稠密的地方大多是工業區。其人口自然增長率是最低的。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地區,工農業生產約佔世界的1/3。其對外貿易很發達,佔世界對外貿易總額的1/2以上,其中德國居第一位。
54、英國 英國全稱是「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領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顛島和北愛爾蘭島東北部。大不列顛島分為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三部分,其中英格蘭是全國 的政治、經濟中心地區。是工業化最早的國家。目前商船噸位仍居世界前列。英國的石油主要靠進口。北海油田對經濟有促進作用。首都倫敦,過去曾叫做「霧 都」,是游覽勝地,大英博物館,格林尼冶天文台,公墓內安眠著馬克思。
55、法國 是歐洲西部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有著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以平原和丘陵為主的地形、溫和濕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壤,都有利於農業的發展。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 園藝業發達,尤以出產葡萄著名,所產的葡萄酒世界聞名。目前,法國是歐洲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首都巴黎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艾菲爾鐵塔,凱旋門、蓬皮杜 中心、巴黎聖母院是有名的旅遊勝地。同時巴黎還是著名的時裝與化妝品中心。法國的烹調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56、德國 是歐洲西部鄰國最多的國家。北部是北德平原,中部是山地,南部有高原和草地。德國工業的發展,主要是建立要本國豐富的煤炭資源,便利的水陸運輸條件,雄厚 的科技力量基礎上。魯爾區是德國重要的工業區。德國南部的慕尼黑是德國宇航、飛機製造和微電子中心,德國是歐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萊茵河是德國最重要的 河流,是德國的「黃金水道」。貨動量居世界各河首位。人口超過百萬的大城市有首都柏林、漢堡和慕尼黑。
57、歐洲東部和北亞 歐洲東部是指西起波羅的海東岸,東到烏拉爾山,北到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間的歐洲部分。北亞是指亞洲北部屬於俄羅斯的領土部分以。
58、俄羅斯 領土面積為1700多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面。歐洲部分集中了全國3/4的人口。首都莫斯科位於歐洲部分中央。伏爾加河發源了東歐平原西部的丘陵地區,注入裏海,是歐洲最長的河流。貝加爾湖位於西伯利亞,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俄羅斯的工業主要分布在歐洲部分。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工業區和以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這兩個工業區以機械、化學和多種輕工業為主。二戰後,工業 建設向東發展,在烏位爾山區建立了鋼鐵工業和機械工業為主的烏拉爾工業區,以及以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為主的新西伯利亞工業區。其農業不穩定。首都莫斯科。聖 彼得堡是全國第二大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是太平洋沿岸的主要海港。
59、北美 是一些以英語為主的美洲國家。西部高山區是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由落基山脈組成。東部高原、山地區 在加拿大境內有拉布拉多高原,美國境內有阿巴拉契亞山。中部平原區有中央大平原。 蘇必利爾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是由過去冰川作用形成的。除密歇根湖全在美國境內以外,其餘四湖為美、加兩國所共有。 北美大部分區屬於北溫帶,溫帶大陸性氣候在北美所佔的范圍最廣。北美氣候除了受緯度位置影響,降水分布和天氣變化還受地形的影響比較顯著。北美當地原來的 居民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他們是黃種人。因紐特人生活在北冰洋沿岸。
60、美國 美國國旗內有50顆白色五角星。本土有48個州,位於北美西北角的阿拉斯加州,位於太平洋北回歸線附近的夏威夷州。美國的全稱為「美利堅合眾國」。美國面 積為930多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四位。美國人口中白色人種佔80%以上。美國的有色人種主要是黑人,華人與華僑在舊金山,紐約一帶。近幾十年來,有不少 人從東北部向南部西部「陽光地帶」遷移。美國是世界上輸出農產品最多的國家。美國農業的另一特點是地區生產專門化,美國的農業生產可分為可抑制棉花帶、玉 米帶、小麥帶、乳畜帶、畜牧和灌溉農業區等主要農業帶。美國是輸出工農業產品數量最多,產值最大的國家,是世界上進口小汽車、鋼鐵、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 家。美國工業的分布,可分為三大地區。東北部地區:紐約是大西洋沿岸最大的工商業中心和港口。南部地區:休斯敦是南部石油化工、宇宙航空研究和發展中心。 西部地區:加利福尼亞洲是西部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舊金山是西部的大港口,附近的「矽谷」是新興的電子工業中心。洛杉磯是西部人口最多的城市和海港,主要生 產飛機,精密機械等。這里的好萊塢是美國電影、電視工業中心,舊金山和洛杉磯也是美國華人最多的城市。
61、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是指美國以南的美洲國家和地區。北部,包括三個地理區域,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峽和西印度群島。南部是南美洲。南端島嶼中最大的是火地島,火地島與 南美洲大陸之間隔著麥哲倫海峽。墨西哥和南美大陸之間,有狹長的中美地峽,有「美洲大陸橋梁」和稱號。巴拿馬運河位於中美地峽的最窄處。安第斯山被稱叫做 「南美洲的脊樑」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亞馬孫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巴西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大河。僅次 於尼羅河,居世界第二。有「河海」之稱。墨西哥的銀、巴西的鐵、智利和秘魯的銅,儲量和產量都居世界鬧前列。秘魯附近的海洋,是世界著名的漁場之一。阿根 毛廷出口的牛肉,佔世界第一位。南美大陸還有一些獨特的動物,如哺乳類的樹懶、大食蟻獸、卷尾猴,鳥類中的巨嘴鳥。

⑷ 初一地理第一章復習知識點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表面積是 5.1億平方千米,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最大周長約為4萬千米。 2、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並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製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地軸是地球自轉軸(假想軸),現實中並不存在。 3、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 4、地球的自轉軸叫做地軸,地軸的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叫北極,地軸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叫南極。 5、緯線是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長度不等,緯線長度從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緯線有南北之分,赤道以北稱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用「S」表示。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度數<=90°地球上緯線有無數條。 6、經線是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相交的半圓,經線有東西之分,0°經線以東稱東經,用「E」表示,0°經線以西稱西經,用「W」表示。經線指示南北方向,度數<=180°。所有的經線長度相等,地球上有無數條經線。 7、本初子午線(即0°經線)位於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赤道紀念碑位於南美洲厄爪多爾首都基多市中心以北24千米處。 8、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160°E和20°W組成的經線圈。地球表面某一點的位置可以用經緯網來確定。求一條經線相對的那條經線:度數之和為180°,東西經相反。 9、地球繞著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的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約為24小時,也就是一天。 10、晝夜形成的原因:由於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在任何時刻,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11、由於地球的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和時間差異。 12、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時間是一年。13、地球公轉的特點:地球在公轉時,地軸是傾斜的,而且它的空間指向保持 不變。 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季節的變化、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范圍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晝夜長短的變化、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五帶的劃分。 14、人們根據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布狀況,把地球表面劃分為五個帶:熱帶(范圍23.5°S~23.5°N)、北溫帶(范圍23.5°N~66.5°N)、南溫帶(范圍23.5°S~66.5°S)、北寒帶(范圍66.5°N~90°N)、南寒帶(范圍66.5°S~90°S)。 15、比例尺、方向、和圖例是地圖的基本要素。 16、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圖例是地圖的語言,包括各種符號和它們的文字說明、地理名稱和數字;指向標指示圖上的方向。 17、比例尺可分為數字式、線段式和文字式三種類型。 18、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在經緯網地圖上:同一條經線只存在正南正北方向,同一條緯線只存在正東正西方向。北極是地球上最北的地方,其四周方向都是南;南極是地球最南的地方,其四周方向都是北。 19、圖例和注記幫助我們區分不同類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們的特徵。 20、我們常用等高線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21、在既沒有指向標又沒有經緯網的情況下,通常是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定方向。 85、世界上的所有人種都是平等的,沒有優劣之分。 86、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印度北部、北美洲中部、大洋洲東部和南部以及南美洲東部沿海。 87、黑種人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和大洋洲西南部,南、北美洲也有分布。 88、黃種人分布在亞洲東部和東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和西部。 89、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 90、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其次是英語,第三位是西班牙語;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91、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是世界的三大宗教。 92、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伊斯蘭教徒被稱為穆斯林,該教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 93、在中國,多數人不信教;少數民族中,維吾爾族、回族等多信仰伊斯蘭教,藏族、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 94、鄉村和城市統稱為聚落,一般來說,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95、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 96、鄉村聚落有農村、牧村、漁村、林場等不同類型,居住在這些地方的人們分別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 97、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 98、由於勞動生產方式的差異,不同類型的聚落所呈現出的景觀有較大的差異。 99、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工農業生產比較發達,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100、世界各地自然環境差異很大,各民族的生活習俗、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聚落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築風格。 101、如何保護好聚落中有價值的紀念地、建築群和遺址,處理好聚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 102、傳統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103、文化遺產是指具有歷史學、美學、考古學、科學、民族學或人類學價值的紀念地、建築群和遺址。 104、傳統聚落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105、法國的「巴黎塞納河岸」、義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國山西省的平遙古城、雲南省的麗江古城、安徽的皖南古村落、澳門歷史城區等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第五章 發展與合作 106、世界上有2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面積最大的是俄羅斯,面積最小的是梵蒂岡。 107、從陸地面積來看,居前六位的分別是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108、到2003年為止,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共有11個,按人口數由多至少依次為: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俄羅斯、孟加拉國、奈及利亞、日本、墨西哥。其中位於東亞的是中國和日本,位於東南亞的是印度尼西亞,位於南亞的有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位於北美洲的有美國和墨西哥,位於南美洲的是巴西,位於歐洲的是俄羅斯,位於非洲的是奈及利亞。 109、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 110、中國一貫主張「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和平共處,平等互利」的五項原則。 111、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地區。 112、國界是地圖上一國與鄰國或公海之間的界線,它是國家主權范圍的邊界。 113、國界是人為劃分的,有的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有的依據民族、語言、宗教等來劃分。 114、國界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 115、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通常把世界上的國家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116、世界上有20多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117、發展中國家有150多個,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118、中國是繼俄羅斯、美國後第三個發射載人太空飛船的國家。 119、習慣上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 120、把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121、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正式成立於1945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 122、聯合國的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123、聯合國有聯合國大會、安全理事會、經濟及社會理事會、託管理事會、秘書處和國際法院等6個主要機構。 124、聯合國安理會是維持世界和平與安全的主要機構,它由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和美國5個常任理事國和10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

⑸ 跪求地理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的一二小節的所有知識點,一定要齊全,不是很重要的也都要,所有!(有些

地理不重要的

⑹ 初一上人教版地理第一章復習提綱

初一上人教版地理第一章復習提綱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1.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天圓地方 天如斗笠,地如覆盤 環球航行 地球衛星照片
2.地球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3.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赤道周長為4萬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4.緯線:
●定義: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特點:①形狀都是圓;②長度不相等,最長的緯線是赤道,最短的緯線是南極點和北極點。③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劃分方法:赤道為0°度緯線,從赤道向兩極各劃分為90°。赤道以北為北緯,用字母N表示;以南為南緯,用字母S表示。
●南緯、北緯辨別:緯度向南越來越大為南緯;緯度向北越來越大為北緯。
●重要緯線:
赤道:地球上最長的緯線,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線。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回歸線(南北緯23.5度),太陽直射的最南、最北界限,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極圈(南北緯66.5度)溫帶和寒帶得分界限,極晝極夜的最南、最北界限。
●高中低緯度的劃分:
低緯度地區(0°—30°);中緯度地區(30°—60°);高緯度地區(60°—90°)。
5.經線:
●定義:連接南北兩極並同緯線相交的半圓。
●特點:①形狀都是半圓;②長度都相等;③指示南北方向。
●劃分:從0°經線起向東、向西各分為180°;0°經線向東為東經,用字母E表示;0°經線向西為西經,用字母W表示。
●東經、西經辨別:經度向東越來越大為東經,經度向西越來越大為西經。
●重要經線:
本初子午線(0°經線):經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是東、西經度的分界線;
180°經線:既是180°E ,又是180°W。習慣上稱作180°經線;
20°W和160°E經線:把地球平分為東西兩半球;東半球的范圍是<20°W、<160°E ; 西半球的范圍是>20°W、>160°E。
6.經緯網:確定地球表面任意一點的位置。確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
7.地球自轉:
定義:地球繞地軸不停的旋轉運動。
運動方向:面對地球自西向東;從北極看是逆時針方向;從南極看是順時針方向。
周期:一天(或24小時)。
地理現象:產生晝夜更替現象和時間差異。
8.地球公轉
定義:地球繞著太陽的旋轉運動。
運動方向:自西向東。
周期:一年。
地理現象:四季變化(各地晝夜長短的變化、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9.地球公轉示意圖:課本P11
10.五帶的劃分:
劃分依據:根據太陽熱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狀況。
熱帶: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帶,終年炎熱,有太陽直射現象。
溫帶:北回歸線與北極圈之間為北溫帶,南回歸線與南極圈之間為南溫帶。溫帶地區的四季變化現象明顯。
寒帶:北極圈以內為北寒帶,南極圈以內為南寒帶。寒帶地區終年寒冷,有極晝和極夜現象。
11.地圖三個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12、比例尺:
●公式:比例尺=
換算時注意單位的統一。
●表示方式:1.數字式。2.線段式.3.文字式。
●大小判斷:比例尺是一個分數.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地區范圍越大,內容越簡略;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地區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
13.方向:①通常情況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②畫有指向標的地圖根據指向標定方向;③經緯網地圖上根據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4.圖例:熟悉常用圖例。P14
15.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16.等高線:
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點:1.同一條等高線上的各點海拔相同;
2.等高線都是閉合的曲線;
3.不同海拔高度的等高線一般不相交。
17.等高線地形圖:
18.地形判讀:
●等高線密集處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處表示坡緩。
●地形部位:①山頂一般用▲表示。②山脊:等高線的彎曲部位由高處向低處凸出.③山谷:等高線的彎曲部位由低處向高處凸出.④鞍部:相臨兩山頂之間的較低部位.⑤陡崖:等高線重合的地方.
19.地形剖面圖:能夠直觀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高低起伏狀況.

⑺ 七年級上學期的地理第一章第三節的所有知識點和要素急!!!

1.地圖三要素(1.2.3.)
2.判斷方向(1.2.3.)
3.相對高度,等高線,等深線
4.16頁 陡坡的地方....等高線...
5.5種地形圖
6.大比例尺的范圍小,內容詳細.小比例尺相反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