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地理七年級手繪地球

地理七年級手繪地球

發布時間: 2021-02-24 16:18:12

『壹』 七年級地理

是不是這個:
2010年九年級地理專題復習(一)地 球

一、經緯網上點的位置的確定
1、讀圖,分析並完成下列各題。

(1)甲、乙兩圖中,表示北半球的圖是________;表示南半球的圖是________。分別填出甲、乙圖中的緯度。
(2)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觀察分析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_________時針方向轉動;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儀是按__________時針方向轉動。
(3)在甲、乙兩圖中的赤道上用箭頭標出地球自轉方向。
2、讀下面兩幅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C點的經緯度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點的經緯度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圖中A~F各點中,有極晝極夜現象的是___________,位於北溫帶的點是__________,位於南溫帶的點是_________。
(3)A~F各點中,位於東半球的點是_________,位於西半球的點是_________。
(4)12月22日圖中各點白天最長的是_________,白天最短的是_________。
3、讀圖,回答問題:
第3題圖
第4題圖

(1)若D點所處經線度數為150°E,則A點的經度為_________,B點的經度為_________,E點經度為_________。
(2)一架飛機從A點經B點飛往C點,其飛行方向先向_________飛,再向_________飛。
4、讀圖,完成後面的要求。
(1)圖內MN兩線中,哪一條是經線?哪一條是緯線?
(2)根據A、B兩地的經緯度,在圖中標出它們的位置。
A(30°N,80°E) B(20°S,60°E)
(3)寫出圖中C、D兩點的經緯度:C_________;D_________
(4)在圖中相應位置寫上赤道和本初子午線。
(5)四點中位於東半球的點是_________,位於北半球的點是_________,位於溫帶的點是_________。
5、讀圖回答問題。
第5題圖
第6題圖

(1)A點的經度是_________,緯度是_________,它位於高中低緯度地區的_________。
(2)B點的經度是_________,緯度是_________,它屬於_________半球、_________半球。
(3)從C點出發,無論翰哪個方向走都是正_________方。
(4)A、B、C、三點中有極晝極夜現象的是____________。
6、現在假如你是一個擁有千軍萬馬的指揮官,但是這些部隊分布在世界各地,他們的行動都要靠你來指揮。請你看看下圖,根據你所掌握的情況,回答有關問題:
(1)寫出A、B兩支部隊的地理坐標: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如你准備抽調部分兵力到C、D兩處。根據下面C、D兩點的經緯度,在圖中標出他們的位置。
C:南緯40°,西經40°。 D:北緯60°,東經70°。
(3)如果在南緯20°,西經50°發現敵情,要求迅速出擊,殲滅敵人。你調派上面A、B、C、D四支部隊中的哪一支最合適呢?( )
A、A部隊 B、B部分 C、C部隊 D、D部隊
(4)如果將A、B、C、D四支部隊按東西半球編組的話,則________ 在南半球組。
(5)從溫度帶看,A部隊位於________帶,能看到太陽直射現象的是________部隊。
7、讀歐洲西部圖,回答:
第7題圖
第8題圖

(1)P點的經度是________,緯度是________。
(2)A、B、C三國中,有極晝、極夜現象的是________;游覽艾菲爾鐵塔應該選擇去________國。(填字母)
(3)D國的氣候類型是___________氣候。
(4)E處是___________海峽。
8、讀圖,完成(1)~(2)題。
(1)下列關於圖中a、b兩國的敘述,正確的是( )
A、a國首都比b國首都緯度高 B、兩國所跨經度都屬於東經范圍
C、a國位於西半球,b國位於東半球 D、a國時間比b國早
(2)下列有關a、b兩國自然地理特徵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兩國均屬於島國 B、a國地處大西洋西岸,b國地處太平洋西岸
C、a國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b國屬於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D、a國石油資源比較豐富,b國石油資源非常貧乏
(3)下圖是「某半球經緯網圖」,根據圖中信息,判斷A點的經緯度( )
第(3)題圖
第(4)題圖

A、30°S,30°W B、30°N,30°E
C、30°N,30°W D、30°S,30°E
(4)讀圖,某人面北而立,左為東半球,右為西半球,前為熱帶地區,後為溫帶地區,其位置是( )
二、地球的運動
1、讀下面的繞日公轉示意圖完成:

(1)在圖中適當位置畫出地球公轉的方向。
(2)當地球公轉至A時,太陽直射__________,此時是北半球的____________(節氣),為每年的____________(日期)前後;
當地球公轉至B時,太陽直射__________,此時是北半球的____________(節氣),為每年的____________(日期)前後;
當地球公轉至C時,太陽直射__________,此時是北半球的____________(節氣),為每年的____________(日期)前後;
當地球公轉至D時,太陽直射__________,此時是北半球的____________(節氣),為每年的____________(日期)前後。
(3)當地球公轉到C時,北極圈內會出現_________________現象,北半球晝夜長短狀況如何?_________________。
(4)美國遭受颶風侵襲的季節,地球的位置距離_________________處最近。
(5)地球在_________________處時,四川境內的河流開始進入汛期。
(6)地球位於_________________之間時,天津晝長大於夜長。
2、圖中A、B、C、D分別表示二分、二至四個節氣之間的時段,讀圖填空:

(1)地球從春分日(北半球)運行至夏至日(北半球)的這一時段,在圖中由字母__________表示。
(2)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的時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半球晝短夜長的時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北極圈內極晝范圍逐漸增大的時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北半球白晝逐日縮短的時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汕頭北回歸線標志塔」素描圖,圖示球體的影子正好投向正下方,思考並回答:
第3題圖
第4題圖

(1)汕頭的地理緯度是_________________,圖示所表示的日期是________月______日。
(2)這時,澳大利亞是________季;過了這一天後,太陽的直射點應向________(南、北)移動。
4、讀下圖,按要求完成問題:
(1)圖中虛線①和虛線②中,有一條是晨昏線,另一條是經線,代表晨昏線的數字代碼應該是________________。
(2)如圖A點所在的經線是東西半球分界線之一,圖示部分東半球面積比西半球面積大,甲所在經線的經度為________________;乙點的地球坐標為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甲所在地的晝長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則當日北半球節氣最可能是________。這天過後,太陽直射點將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動。

參考答案
一、
1、(1)甲、乙 甲圖中由內到外分別為60°N,40°N,20°N,0°
乙圖中由內到外分別為60°S,40°S,20°S,0° (2)逆、順 (3)略
2、(1)(10°N,10°W)(10°S,10°E)(10°S,170°E)(0°,0°)
(2)A,D; C、D ; B (3)ABCDE
3、(1)60°E 70°E 150°W (2)東南、西南
4、(1)M是經線,N是緯線 (2)略 (3)(60°S,60°W)(30°N,90°E)
(4)略 (5)ABD,AD,ACD
5、(1)0° 45°N 中緯度地區 (2)45°W 30°N 北半球 西半球
(3)南 (4)C
6、(1)A(40°N,60°W) B(20°S,20°E) (2)略 (3)C (4)AC
(5)北溫帶 B
7、(1)10E° 50°N (2)AC (3)溫帶海洋性 (4)英吉利
8、(1)A (2)B (3)C (4)D
二、
1、(1)逆時針
(2)北回歸線,夏至日 6月22日 赤道 秋分 9月23日 南回歸線
冬至 12月22日 赤道 春分 3月21日
(3)極夜 晝短夜長
(4)A A D—A—B
2、(1)A (2)AD (3)BC (4)A (5)BC
3、(1)23.5°N 6月22日 (2)冬季,南
4、(1)① (2)170°W (0°,110°W) (3)夏至 南

『貳』 七年級地理(上) 《地球的運動》 這課的資料

以太陽為參考物做公轉,周期年;同時自轉,周期1天。
回答者:znflint - 試用期 一級 9-29 17:58

1.地球的自轉和晝夜更替
黎明,旭日東升;黃昏,夕陽西下。白晝和黑夜周而復始,不斷地更替出現,這是我們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這是由於地球在不停地繞著地軸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的周期是一天。
2.地球的公轉和四季變化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春暖、夏熱、秋涼、冬寒,寒來暑往,循環往復。這是因為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繞著太陽公轉。地球公轉一周需要365日5小時48分46秒。為了計算方便,一般以365天算為一年,這樣,每一年要比地球公轉周期少將近6小時,每四年約少24小時(1天)。為了調整這個誤差,人們規定了公歷的閏年。公歷閏年2月有29天。其他年份叫平年,平年2月只有28天。 地球存在繞自轉軸自西向東的自轉,平均角速度為每小時轉動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轉的線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種天體東升西落的現象都是地球自轉的反映。人們最早利用地球自轉作為計量時間的基準。自20世紀以來由於天文觀測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地球自轉是不均的。1967年國際上開始建立比地球自轉更為精確和穩定的原子時。由於原子時的建立和採用,地球自轉中的各種變化相繼被發現。現在天文學家已經知道地球自轉速度存在長期減慢、不規則變化和周期性變化。
通過對月球、太陽和行星的觀測資料和對古代月食、日食資料的分析,以及通過對古珊瑚化石的研究,可以得到地質時期地球自轉的情況。在6億多年前,地球上一年大約有424天,表明那時地球自轉速率比現在快得多。在4億年前,一年有約400天,2.8億年前為390天。研究表明,每經過一百年,地球自轉長期減慢近2毫秒(1毫秒=千分之一秒),它主要是由潮汐摩擦引起的。此外,由於潮汐摩擦,使地球自轉角動量變小,從而引起月球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遠離地球,使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周期變長。除潮汐摩擦原因外,地球半徑的可能變化、地球內部地核和地幔的耦合、地球表面物質分布的改變等也會引起地球自轉長期變化。
地球自轉速度除上述長期減慢外,還存在著時快時慢的不規則變化,這種不規則變化同樣可以在天文觀測資料的分析中得到證實,其中從周期為近十年乃至數十年不等的所謂"十年尺度"的變化和周期為2~7年的所謂"年際變化",得到了較多的研究。十年尺度變化的幅度可以達到約±3毫秒,引起這種變化的真正機制目前尚不清楚,其中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核幔間的耦合作用。年際變化的幅度為0.2~0.3毫秒,相當於十年尺度變化幅度的十分之一。這種年際變化與厄爾尼諾事件期間的赤道東太平洋海水溫度的異常變化具有相當的一致性,這可能與全球性大氣環流有關。然而引起這種一致性的真正原因目前正處於進一步的探索階段。此外,地球自轉的不規則變化還包括幾天到數月周期的變化,這種變化的幅度約為±1毫秒。
地球自轉的周期性變化主要包括周年周期的變化,月周期、半月周期變化以及近周日和半周日周期的變化。周年周期變化,也稱為季節性變化,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發現的,它表現為春天地球自轉變慢,秋天地球自轉加快,其中還帶有半年周期的變化。周年變化的振幅為20~25毫秒,主要由風的季節性變化引起。半年變化的振幅為8~9毫秒,主要由太陽潮汐作用引起的。此外,月周期和半月周期變化的振幅約為±1毫秒,是由月亮潮汐力引起的。地球自轉具有周日和半周日變化是在最近的十年中才被發現並得到證實的,振幅只有約0.1毫秒,主要是由月亮的周日、半周日潮汐作用引起的。

地球公轉

1543年著名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一書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地球公轉的軌道是橢圓的,公轉軌道半長徑為149597870公里,軌道的偏心率為0.0167,公轉的平均軌道速度為每秒29.79公里;公轉的軌道面(黃道面)與地球赤道面的交角為23°27',稱為黃赤交角。地球自轉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變化,地球公轉及黃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四季的交替。
從地球上看,太陽沿黃道逆時針運動,黃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兩個交點,其中太陽沿黃道從天赤道以南向北通過天赤道的那一點,稱為春分點,與春分點相隔180°的另一點,稱為秋分點,太陽分別在每年的春分(3月21日前後)和秋分(9月23日前後)通過春分點和秋分點。對居住的北半球的人來說,當太陽分別經過春分點和秋分點時,就意味著已是春季或是秋季時節。太陽通過春分點到達最北的那一點稱為夏至點,與之相差180°的另一點稱為冬至點,太陽分別於每年的6月22日前後和12月22日前後通過夏至點和冬至點。同樣,對居住在北半球的人,當太陽在夏至點和冬至點附近,從天文學意義上,已進入夏季和冬季時節。上述情況,對於居住在南半球的人,則正好相反。

地極移動

地極移動,簡稱為極移,是地球自轉軸在地球本體內的運動。1765年,歐拉最先從力學上預言了極移的存在。1888年,德國的屈斯特納從緯度變化的觀測中發現了極移。1891年,美國天文學家張德勒指出,極移包括兩個主要周期成分:一個是周年周期,另一個是近14個月的周期,稱為張德勒周期。前者主要是由於大氣的周年運動引起地球的受迫擺動,後者是由於地球的非剛體引起的地球自由擺動。極移的振幅約為±0.4角秒,相當於在地面上一個12×12平方米范圍。
由於極移,使地面上各點的緯度、經度會發生變化。1899年成立了國際緯度服務,組織全球的光學天文望遠鏡專門從事緯度觀測,測定極移。隨著觀測技術的發展,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開始,國際上相繼開始了人造衛星多普勒觀測、激光測月、激光測人衛、甚長基線干涉測量、全球定位系統測定極移,測定的精度有了數量級的提高。
根據近一百年的天文觀測資料,發現極移包含各種復雜的運動。除了上述周年周期和張德勒周期外,還存在長期極移,周月、半月和一天左右的各種短周期極移。其中長期極移表現為地極向著西徑約70°~80°方向以每年3.3~3.5毫角秒的速度運動。它主要是由於地球上北美、格棱蘭和北歐等地區冰蓋的融化引起的冰期後地殼反彈,導致地球轉動慣量變化所致。其它各種周期的極移主要與日月的潮汐作用以及與大氣和海洋的作用有關。

歲差與章動

在外力的作用下,地球的自轉軸在空間的指向並不保持固定的方向,而是不斷發生變化。其中地軸的長期運動稱為歲差,而周期運動稱為章動。歲差和章動引起天極和春分點位置相對恆星的變化。公元前二世紀,古希臘天文學家喜帕恰斯在編制一本包含1022顆恆星的星表時,首次發現了歲差現象。中國晉代天文學家虞喜,根據對冬至日恆星的中天觀測,獨立地發現了歲差。據《宋史·律歷志》記載:"虞喜雲:'堯時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餘年,乃東壁中,則知每歲漸差之所至'"。歲差這個名詞即由此而來。
牛頓第一個指出產生歲差的原因是太陽和月球對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吸引。在太陽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轉軸在空間繞黃極描繪出一個圓錐面,繞行一周約需26000年,圓錐面的半徑約為23°.5。這種由太陽和月球引起的地軸的長期運動稱為日月歲差。除太陽和月球的引力作用外,地球還受到太陽系內其它行星的引力作用,從而引起地球運動的軌道面,即黃道面位置的不斷變化,由此使春分點沿赤道有一個小的位移,稱為行星歲差。行星歲差使春分點每年沿赤道東進約0.13角秒。
地球自轉軸在空間繞黃極作歲差運動的同時,還伴隨有許多短周期變化。英國天文學家布拉得雷在1748年分析了20年恆星位置的觀測資料後,發現了章動現象。月球軌道面(白道面)位置的變化是引起章動的主要原因。目前天文學家已經分析得到章動周期共有263項之多,其中章動的主周期項,即18.6年章動項是振幅最大的項,它主要是由於白道的運動引起白道的升交點沿黃道向西運動,約18.6年繞行一周所致。因而,月球對地球的引力作用也有相同周期變化,在天球上它表現為天極在繞黃極作歲差運動的同時,還圍繞其平均位置作周期為18.6年的運動。同樣,太陽對地球的引力作用也具有周期性變化,並引起相應周期的章動。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一、地球的起源

地球起源問題是同太陽系的起源緊密相聯系的,因此探討地球的起源問題,首先了解目前太陽系的三個主要特徵是必要的。概括起來說,它們是:
1.太陽系中的九大行星,都按反時針方向繞太陽公轉。太陽本身也以同一方向自轉,這個特徵稱為太陽系天體運動的同向性。
2.上述行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面,非常接近於同一平面,並且這個平面與太陽自轉赤道面的夾角也不到6°,這個特徵稱為行星軌道運動的共面性。
3.除水星和冥王星外,其它所有行星的繞日公轉軌道都很接近於圓軌道。這個特徵稱為行星軌道運動的近圓性。
關於地球的起源問題,已有相當長的探討歷史了。在古代,人們就曾探討了包括地球在內的天地萬物的形成問題,在此期間,逐漸形成了關於天地萬物起源的"創世說"。其中流傳最廣的要算是《聖經》中的創世說。在人類歷史上,創世說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占據了統治地位。
自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以後,天體演化的討論突破了宗教神學的桎梏,開始了對地球和太陽系起源問題的真正科學探討。1644年,笛卡兒(R.Descartes)在他的《哲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了第一個太陽系起源的學說,他認為太陽、行星和衛星是在宇宙物質渦流式的運動中形成的大小不同的旋渦里形成的。一個世紀之後,布封(G.L.L. de Buffon)於1745年在《一般和特殊的自然史》中提出第二個學說,認為:一個巨量的物體,假定是彗星,曾與太陽碰撞,使太陽的物質分裂為碎塊而飛散到太空中,形成了地球和行星。事實上由於彗星的質量一般都很小,不可能從太陽上撞出足以形成地球和行星的大量物質的。在布封之後的200年間,人們又提出了許多學說,這些學說基本傾向於笛卡爾的"一元論",即太陽和行星由同一原始氣體雲凝縮而成;也有"二元論"觀點,即認為行星物質是從太陽中分離出來的。1755年,著名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I. Kant)提出"星雲假說"。1796年,法國著名數學和天文學家拉普拉斯(P. S. Laplace)在他的《宇宙體系論》一書中,獨立地提出了另一種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由於拉普拉斯和康德的學說在基本論點上是一致的,所以後人稱兩者的學說為"康德-拉普拉斯學說"。整個十九世紀,這種學說在天文學中一直佔有統治的地位。
到本世紀初,由於康德-拉普拉斯學說不能對太陽系的越來越多的觀測事實作出令人滿意的解釋,致使"二元論"學說再度流行起來。1900年,美國地質學家張伯倫(T. C. Chamberlain)提出了一種太陽系起源的學說,稱為"星子學說";同年,摩耳頓(F. R. Moulton)發展了這個學說,他認為曾經有一顆恆星運動到離太陽很近的距離,使太陽的正面和背面產生了巨大的潮汐,從而拋出大量物質,逐漸凝聚成了許多固體團塊或質點,稱為星子,進一步聚合成為行星和衛星。
現代的研究表明,由於宇宙中恆星之間相距甚遠,相互碰撞的可能性極小,因此,摩耳頓的學說不能使人信服。由於所有災變說的共同特點,就是把太陽系的起源問題歸因於某種極其偶然的事件,因此缺少充分的科學依據。著名的中國天文學家戴文賽先生於1979年提出了一種新的太陽系起源學說,他認為整個太陽系是由同一原始星雲形成的。這個星雲的主要成份是氣體及少量固體塵埃。原始星雲一開始就有自轉,並同時因自引力而收縮,形成星雲盤,中間部分演化為太陽,邊緣部分形成星雲並進一步吸積演化為行星。
總的來說,關於太陽系的起源的學說已有40多種。本世紀初期迅速流行起來的災變說,是對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的挑戰;本世紀中期興起的新的星雲說,是在康德-拉普拉斯學說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更加完善的解釋太陽系起源的學說。人們對地球和太陽系起源的認識也是在這種曲折的發展過程中得以深化的。
至此,我們可以對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質和方式給出如下可能的結論。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質主要是上述星雲盤的原始物質,其組成主要是氫和氦,它們約占總質量的98%。此外,還有固體塵埃和太陽早期收縮演化階段拋出的物質。在地球的形成過程中,由於物質的分化作用,不斷有輕物質隨氫和氦等揮發性物質分離出來,並被太陽光壓和太陽拋出的物質帶到太陽系的外部,因此,只有重物質或土物質凝聚起來逐漸形成了原始的地球,並演化為今天的地球。水星、金星和火星與地球一樣,由於距離太陽較近,可能有類似的形成方式,它們保留了較多的重物質;而木星、土星等外行星,由於離太陽較遠,至今還保留著較多的輕物質。關於形成原始地球的方式,盡管還存在很大的推測性,但大部分研究者的看法與戴文賽先生的結論一致,即在上述星雲盤形成之後,由於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不穩定性,星雲盤內的物質,包括塵埃層,因碰撞吸積,形成許多原小行星或稱為星子,又經過逐漸演化,聚成行星,地球亦就在其中誕生了。根據估計,地球的形成所需時間約為1千萬年至1億年,離太陽較近的行星(類地行星),形成時間較短,離太陽越遠的行星,形成時間越長,甚至可達數億年。
至於原始的地球到底是高溫的還是低溫的,科學家們也有不同的說法。從古老的地球起源學說出發,大多數人曾相信地球起初是一個熔融體,經過幾十億年的地質演化歷程,至今地球仍保持著它的熱量。現代研究的結果比較傾向地球低溫起源的學說。地球的早期狀態究竟是高溫的還是低溫的,目前還存在著爭論。然而無論是高溫起源說還是低溫起源說,地球總體上經歷了一個由熱變冷的階段,由於地球內部又含有熱源,因此這種變冷過程是極其緩慢的,直到今天地球仍處於繼續變冷的過程中。

二、地球的演化

地表的基本輪廓可以明顯地分為兩大部分,即大陸和大洋盆地。大陸是地球表面上的高地,大洋盆地是相對低窪的區域,它為巨量的海水所充填。大陸和大洋盆地共同構成了地球岩石圈的基本組成部分。因此,岩石圈的演化問題,也就是大陸和大洋盆地的構造演化問題。有關地球內部的結構請參見地球各圈層結構一節。
現在,絕大部分地球科學家都確認大陸漂移現象,並一致認為地球上海洋與陸地的結構分布和變化與大陸漂移運動直接相關。比較堅硬的地球岩石圈板塊作為一個單元在其之下的地球軟流圈上運動;由於岩石圈板塊的相對運動,導致了大陸漂移,並形成了今天地球上的海洋和陸地的分布。地球岩石圈可分為大洋岩石圈和大陸岩石圈,總體上,前者的厚度是後者的一半,其中大洋岩石圈厚度很不均勻,最厚處可達80公里。
大部分大型的地球板塊由大陸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組成,但面積巨大的太平洋板塊由單一的大洋岩石圈構成。地球上陸地面積約占整個地球面積的30%,其中約70%的陸地分布在北半球,並且位於近赤道和北半球中緯度地區,這很可能與地球自轉引起的大陸岩塊的離極運動有關。
在全球范圍內,分布在大陸附近的大陸殼島嶼幾乎全部位於大陸的東海岸一側,個別一些大陸東部邊緣,則被一連串的大陸殼島嶼構成的花彩狀島群所環繞,形成了顯著的向東凸出的島弧。這種全球大陸殼島嶼的分布特徵,可以用岩石圈板塊的普遍向西運動和邊緣海底的擴張理論來加以解釋。長期以來,人們就注意到地表上的某些大陸構造能夠拼合在一起,這就好像是一個拼板玩具,特別是非洲的西海岸與南美洲的東海岸之間的吻合性最為明顯。這種現象可以用大陸岩石圈的直接破裂和大陸岩塊體的長期漂移得到解釋。這就是我們後面將要介紹的關於杜托特提出的現今的大陸是由北半球的勞亞古陸和南極洲附近的岡瓦納古陸的破裂後漂移形成的。
1966年,梅納德(H. W. Menard)等匯集了當時所有的有關海洋深度的探測資料,再度進行了世界海洋深度的統計,得到全球陸地在海平面以上的平均高程為0.875公里,大洋的平均深度為3.729公里。大陸和大洋之間存在為海水所淹沒的數拾公里寬的邊緣地帶,這個地帶包括大陸架和大陸坡,兩者共佔地球表面積的10.9%。大陸地殼和大洋地殼的差異非常明顯,大陸地殼的化學成份主要是花崗岩質,而大洋盆地下的岩石主要是由玄武岩或輝長岩構成。因此,整個地殼又可以分為大陸硅鋁殼和大洋硅鎂殼兩大類型。
有關大陸的起源問題,地質和地球物理學家杜托特(A. L. Du Toit)於1937年在他的《我們漂移的大陸》一書中提出了地球上曾存在兩個原始大陸的模式。如果這個模式成立,那麼這兩個原始大陸分別被稱為勞亞古陸(Lanrasia)和岡瓦納古陸(Gondwanaland);這實際上就象以前魏格納等人所主張的那樣,把全球大陸只拼合為一個古大陸。杜托特認為,兩個原始大陸原來是在靠近地球兩極處形成的,其中勞亞古陸在北,岡瓦納古陸在南,在它們形成以後,便逐漸發生破裂,並漂移到今天大陸塊體的位置。
早在19世紀末,地質家學休斯(E. Suess)已認識到地球南半球各大陸的地質構造非常相似,並將其合並成一個古大陸進行研究,並稱其為岡瓦納古陸,這個名稱源於印度東中部的一個標准地層區名稱(Gondwana)。岡瓦納古陸包括現今的南美洲、非洲、馬達加斯加島、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斯里蘭卡島、南極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它們均形成於相同的地質年代,岩層中都存在同種的植物化石,被稱為岡瓦納岩石。杜托特用以證明勞亞古陸和岡瓦納古陸的存在和漂移的主要證據,是來自地質學、古生物學和古氣候學方面。根據三十多年中積累起來的資料,有力地證明岡瓦納古陸的理論基本上是正確的。
勞亞古陸是歐洲、亞洲和北美洲的結合體,這些陸塊即使在現在還沒有離散得很遠。勞亞古陸有著很復雜的形成和演化歷史,它主要由幾個古老的陸塊合並而成,其中包括古北美陸塊、古歐洲陸塊、古西伯利亞陸塊和古中國陸塊。在晚古生代(距今約3億年前)這些古陸塊逐步靠擾並碰撞,大致在石炭紀早中期至二疊紀(即2億至2億7千萬年前)才逐步閉合。古地質、古氣候和古生物資料表明,勞亞古陸在石炭~二疊紀時期位於中、低緯度帶。在中生代以後(即最近的1-2億年間)勞亞大陸又逐步破裂解體,從而導致北大西洋擴張形成。研究表明,全球新的造山地帶的形成和分布,都是勞亞古陸和岡瓦納古陸破裂和漂移的構造結果。在這過程中,大陸岩塊的不均勻向西運動和離極運動的規律十分明顯。總的看來,勞亞古陸曾位於北半球的中高緯度帶,岡瓦納古陸則曾一度位於南半球的南極附近;這兩個大陸之間由被稱為古地中海(也稱為特提斯地槽)的區域所分隔開。
在杜托特(1937年)提出勞亞古陸與岡瓦納古陸理論之前,魏格納(A.L.Wegener)早在1912年曾提出了地球上曾只有一個原始大陸存在的理論,稱為聯合古陸。魏格納認為,它是在石炭紀時期(距今約2.2億-2.7億年前)形成的。魏格納把聯合古陸作為他描述大陸漂移的出發點。然而根據人們現在的認識,魏格納所提出的聯合古陸決不是一個原始的大陸。雖然仍有很大一部分人贊同聯合古陸觀點,但他們所作出的古大陸復原圖與魏格納所提出的復原圖相比,已存在很大的差別,相反倒有些接近杜托特的兩個古大陸分布的理論。
最近2億年以來的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已得到了確切證明和廣泛的承認。然而有人推測,板塊運動很可能早在30億年前就已經開始了,而且不同地質時期的板塊運動速度是不同的,大陸之間曾屢次碰撞和拼合,以及反復破裂和分離。大陸岩塊的多次碰撞形成了褶皺山脈,並連接在一起形成新的大陸,而由大洋底擴張形成新的大洋盆地。因此,要准確復原出大陸在2億多年前所謂的"漂移前的漂移"是十分困難的。地球的年齡已有46億年歷史,目前已經知道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年齡為37億年,並且分布的面積相當小。這樣,從46億年到37億年間,約有9億年的間隔完全缺失地質資料。此外,地球上25億年前的地質記錄也非常有限,這對研究地球早期的歷史狀況帶來不少困難,因此,直到現在我們還沒有一個關於地球早期歷史的統一的理論。

大洋的起源與演化

有關大洋的起源和演化研究從本世紀初才開始,在此之前一般認為大洋盆地是地球表面上永存的形態,也即大洋盆地自從貯水形成以來,其位置和分布格局是固定的。隨著地球科學的發展,特別是本世紀初以魏格納為首的大陸漂移這一革命性的學說的提出,對自最近的2億多年以來大洋的起源和演化有了突破性的認識。
對於大陸漂移學說,並非一開始就得到許多人支持的,因為當時對引起大陸漂移的機制,即力源問題並沒有很好解決。1931年,霍姆斯等人提出了地幔對流學說,用於解釋大陸漂移的力源,然而這個觀點在當時很少受到人們的注意。19世紀後期,有人建立了地球收縮的全球構造學說,用於解釋地球上為什麼會有如此大規模的造山運動。然而,本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全球性大洋中裂谷的巨大拉張性證據的發現,收縮學說被普遍放棄了,與此同時,地球膨脹學說很快流行起來。膨脹說認為,地球開始時很小,直徑是現今地球的一半。由於地球大幅度膨脹,原始地殼裂開成為現在的大陸,裂開的地方經過不斷發展成為現代的大洋盆地。並且,由於地球的大幅度膨脹引起的所謂大陸漂移,表明大陸塊基本上是停留在原地的,即各大陸之間和大陸相對於地幔之間並沒有發生過顯著的移動。由於膨脹說無法解釋大陸地殼上廣泛發育的褶皺山脈構造特徵是怎麼形成的,霍姆斯等人的地幔對流說很快再次被重視。60年代初,隨著洋底探測資料的迅速積累,赫斯(H. H. Hess)和迪茨(R. S. Dietz)首先把地幔對流方案發展為海底擴張的學說。赫斯在1962年發表了《大洋盆地的歷史》一文,提出了大洋起源的新觀點,即海底擴張理論。赫斯認為洋底的主要構造就是由地幔對流作用的直接表現。海底擴張理論證明,大陸和洋底是在對流著的地幔上被動地移動著,而不像早期的大陸漂移說所主張的大陸在洋底上主動漂移。海底擴張理論提出後不久,一些別的洋底觀測結果,諸如洋底地殼構造、地磁、地震震源和地熱流量分布等對這個理論提供了有力證據。這種情況下,使得大部分的學者都轉向了關於海底擴張的研究。現在已經普遍確認,可以用海底擴張和板塊運動理論解釋大洋起源和演化,大洋盆地的固定論看來是過時了。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學說對大洋的起源和演化的理論解釋的基礎都是地幔對流說。
現代研究證實,大洋最初是在大陸內部孕育的,並開始於大陸岩石圈中的裂谷。大陸在裂谷處破裂並相互分離,從而開始產生新的大洋盆地。魏格納曾把南大西洋兩對岸的吻合作為闡述大陸漂移說的出發點。事實上,把南美洲與非洲兩大陸拼合到一起,不僅大陸邊沿地形輪廓非常吻合,而且岩石類型和地質構造也可以對接起來。現已證明,大西洋在二疊紀(2億5千萬年前)時還根本不存在,據估計,形成中大西洋的大陸裂谷發生在稍後的三疊紀(約1億6千萬-1億9千萬年前)。至侏羅紀末期(約1億2千萬年前),中大西洋可能已張開達1000公里的寬度;南大西洋的張開大約開始於早白堊紀(約1億1千萬年前),而最初的裂谷發生在晚侏羅紀(約1億3千萬年前);北大西洋張開最晚,大約開始於第三紀初(約6000-7000萬年前),與此同時,由北大西洋裂谷向東北延展而伸入格陵蘭與歐洲之間,挪威海隨之張裂開。從6千萬年到2千萬年前,挪威海、巴芬海和北大西洋主體都在擴張,但速率和方向均有些變化。綜上所述,現今的那些廣闊的大洋盆地並不是從來如此,而是長期的地球運動和演化的結果。大洋由狹窄海灣到寬闊盆地的發展,是通過持續發生的大規模海底擴張過程實現的。海底擴張和板塊運動的動力都是地幔對流。
由於地球原始地殼自從形成以來,從來沒有停止過大規模的地質構造形態的運動。因此,可以肯定地說,現在地球上大洋和陸地的形態就是過去數拾億年來大規模地殼運動的結果。
出處:上海網上天文台
謝謝投我~!

『叄』 七年級的地理圖冊

答案在這里

第一章
一、略
二、北 西 ( 9.3) ( 5.2 )(48.36 )( 42 )(1.15)(加括弧怕你看混了)
三、東南 西南 西北
四、略
五、正東 東南 西南 113 64
東北 西北 東南 6
六、1.D 2.A 3.A 4.D
5.小 大 大 小 簡單 詳細
第二章
一、1.略
2.球體
3. 6378千米 6357千米 6371千米
約4萬千米 5.1億平方千米
二、1.略
2.地球自轉軸 地軸北端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地軸南端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地球表面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地球表面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三、半圓弧 圓圈 是 否 南北方向
東西方向 本初子午線 赤道
四、1.略
2.以赤道為界 赤道為0°,越往北度數越大,最大是北極90°N
赤道為0°,越往南度數越大,最大是南極90°S
五、1.略
2.赤道 (90°N) (90°S)
(23.5°S、23.5°)
(66.5°N、66.5°S)
六、略
七、略
八、1.略
2.地球儀 地圖 經線 緯線
可以確定地球表面的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
九、略
十、1.圓弧 圓弧或直線
2.北極 直線 圓圈
3.直線 相互垂直
十一、(150°E)(20°N)(160°E)(40°N)(西南)(90°W)(50°S)(80°W)(70°S)(西北)

『肆』 世界地圖的簡筆畫以及七大洲八大洋的標注

世界地圖的簡筆畫以及七大四大洋:

拓展資料:

七大洲指地球陸地分成的七大陸地板塊,包括亞洲(全稱亞細亞洲)(Asia)、歐洲(全稱歐羅巴洲 )(Europe)、北美洲(全稱北亞美利加洲)(North America)、南美洲(全稱南亞美利加洲) (South America)非洲(全稱阿非利加洲)(Africa)、大洋洲(Oceania)、南極洲(Antarctica)。

四大洋是地球上四片海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的總稱。也泛指地球上所有的海洋。海洋面積為36100萬平方公里,太平洋佔49.8%,大西洋26%,印度洋20%,北冰洋4.2%。

七大洲-網路四大洋-網路

『伍』 七年級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節認識地球,學完

小結的內容可以是地球的大概基本信息,此為對地球的認識,末尾結語可以寫,地球神秘而偉大,自己會努力學習,去探索更多關於地球那未知的秘密。。。。。七年級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節認識地球,學完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