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讀地理七年級上冊
Ⅰ 初一地理(人教版)上冊解析!急~~~
地理:
§1.1 我們身邊的地理知識
地理與日常生活:地理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可以了解天氣,廣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況和風土人情等。
地理與生產建設:我們生產活動不能隨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和制約。
§1.2 我們怎樣學地理——學會看地圖:
地圖的種類:鳥瞰和平面 地圖的組成:①圖例和注記:介紹每個物體的標志。②方向:用來辨別方向的;有坐標:N為北S為南E為東W為西;無坐標:採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經(南北)緯(東西)度確定方向。③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分母大,比例尺小,范圍大,內容簡單。a.數字式 b. 文字式 c. 線段式
學會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閱地理辭書 ②咨詢有關人士 ③上網查閱資料等
第二章
§2.1 認識地球
地球的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對地球形狀的說法:「蓋天說」和「渾天說」。 麥哲倫遊行圖:西班牙→麥哲倫海峽→太平洋→菲律賓群島→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地球有多大: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地球儀:南極、北極、地軸。地軸與地球平行的圓圈叫做緯線。0度~30度為低緯度地區;30度~60度為中緯度地區;60度~90度為高緯度地區。南北半球的劃分界線為赤道。連接南、北極並垂直於緯線的弧線,叫做經線。東西半球的劃分界線為20°W和160°E。經緯網:在地球儀上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所構成的網格。
名稱 形 狀 長 度 指示方向 0度
經線 半圓(弧形) 相 等 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線
緯線 都是圓(極點除外) 不等(南北對稱兩條相等) 東西方向 赤道
§2.2 世界的海陸分布
海洋與陸地:人們常用「七分(71%)海洋,三分(29%)陸地」概況地球海陸分布
七大洲:面積廣大的陸地叫做大陸。面積較小的陸地叫做島嶼。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成大洲。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積大小排列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注意看P23圖2-19和圖2-20) 南極洲、北冰洋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大洋 ***拉丁美洲***美國以南的美洲,指墨西哥等和南美洲國家。
大陸面積:亞洲:4400萬平方千米;非洲:3000萬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萬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萬平方千米;南極洲:1400萬平方千米;歐洲:1000萬平方千米;大洋洲:900萬平方千米
大洲分界線:亞歐:烏拉爾山脈;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裏海;烏拉爾河。亞非: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亞北美:白令海峽。南北美: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四大洋:1 從大到小排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3 世界的地形
陸地地形: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總稱為地形。
地形類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地形特點: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點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較高,邊緣比較陡峭。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點是地面崎嶇不平;不同是山地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較陡,溝谷較深,而丘陵較低,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環繞,中部相對低平。
海底地形:大陸架:陸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較緩,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內。大陸坡:大陸架向外傾斜的陡坡,水深急劇增至數千米。大洋中脊:大洋中海底誕生的地方,火山活動比較強烈。海溝: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達1萬多米。
§2.4 海陸變遷
大陸漂移假說:原始地球有一整塊大陸,成為「泛大陸」。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有張裂拉伸、有碰撞擠壓。 火山與地震帶:板塊與板塊交接處。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世界的人口
世界人口的數量與增長:世界人口仍以較快的速度在持續增長。一般經濟水平高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較慢,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較快。
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絕大多數人居住在中低緯度地區,在氣候溫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地區或是臨海地帶。有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
世界的人口問題:亞、非一些國家增長速度過快;歐洲一些國家處於負增長。人口的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3.2 世界的人種
人種是根據人類體制方面的特徵所劃分的人群。
黃色人種:分布在亞洲東部; 黑色人種:非洲中部和南部。
白色人種:分布在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和南部,大洋洲。
§3.3 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世界的語言:聯合國工作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漢語: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語言,達到13億;英語:世界上流傳最廣的語言
世界的宗教:
基督教:教堂:高高聳立;分布:歐洲,美洲,大洋洲;概述: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傳最廣的宗教,教徒總數超過10億,分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經典:《聖經》 伊斯蘭教:清真寺:星月照應;分布: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概述:全世界有穆斯林7億多人;經典:《古蘭經》佛教:廟宇:金碧輝煌;分布:亞洲;概述:佛教徒現有2億多人。
§3.4 世界的聚落
聚落的形態:人們集中的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城市:人口達到一定規模、主要從事非農業產業活動的居民聚居地。
村莊:規模比較小的居民點,周圍有農田。集鎮:規模比較大的居民點。
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
第四章
§4.1 天氣和氣候
天氣:某個地方距離地表較近的大氣層在短時段內的具體狀態。
氣候:指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4.2 氣溫和降水
氣溫:空氣的溫度,常用℃表示,在北半球,最熱月出現在7月,最冷月出現在1月。一天當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點(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從低緯度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最寒冷的大洲為南極大陸。
主要降水類型:降水形成有兩個基本條件:空氣中含有足夠的水氣;空氣溫度下降到水氣能夠凝結出來的程度.對流雨:濕潤空氣受熱膨脹上升,變冷凝結而形成的降雨。地形雨:濕潤空氣水平運動時,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溫度下降,水汽凝結,在迎風坡產生的降水。鋒面雨:類似的道理,當冷空氣與暖空氣相遇時,相對較輕的暖空氣被「抬升」,遇冷凝結而產生的降水。
世界降水的分布: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中緯度地區大陸的西岸降水多於東岸和內陸地區;南北回歸線穿過的大陸西部或內陸地區降水少。
世界雨極:乞拉朋齊
§4.3 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地球的形狀;地球的運動;海陸分布;地表的起伏……
地球的形狀與氣候:太陽光線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陽高度最大,太陽輻射最強,當太陽線垂直照射赤道時,隨著緯度的增高,太陽輻射的強度逐漸降低。
地球的運動與氣候: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時,地軸與公轉軌道的平面呈66.5°的固定傾角。春分、秋分:太陽與赤道(0°)成垂直角。夏至:太陽與北回歸線(23.5°N)成垂直角。冬至:太陽與南回歸線(23.5°S)成垂直角。
根據這三條線劃分五帶: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
海陸分布與氣候:緯度相同的地方,夏季海洋氣溫低,陸地上氣溫高;
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
地形地勢與氣候:一般情況下,每增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4.4 世界主要氣候類型
熱帶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最大的亞馬遜平原。熱帶草原氣候:最大的非洲草原。熱帶季風氣候: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熱帶沙漠氣候:非洲撒哈拉大沙漠
亞熱帶的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溫帶的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中國的東北,俄羅斯的東南,朝鮮半島和附近的島嶼。溫帶海洋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年內降水均勻。 溫帶大陸性氣候和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寒帶氣溫和高山高原氣候。苔原氣候和冰原氣候
第五章
§5.1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
不同類型的國家:全世界有60多億人,分別居住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世界上最大國家俄羅斯:1707萬平方千米;最小國家梵蒂岡:0.44平方千米。
世界國家面積居世界前十名世界國家人口居世界前十名
國家 單位(萬平方千米) 國家 單位(億人)
俄羅斯 1707 中國 12.67
加拿大 997 印度 9.98
中國 約960 美國 2.76
美國 937 印度尼西亞 2.09
巴西 854 巴西 1.68
澳大利亞 768 巴基斯坦 1.52
印度 297 俄羅斯 1.45
阿根廷 278 孟加拉國 1.27
哈薩克 272 日本 1.27
蘇丹 250 奈及利亞 1.09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分布特點:發達國家大部分位於北半球,發展中國家即大多數分布在南半球。
§5.2 國際合作
國際間的矛盾與沖突:當代世界存在著許多矛盾與沖突,導致這些矛盾和沖突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
§5.3 重要的國際組織
聯合國:縮寫:UN;常任理事國:中國、英國、美國、俄羅斯、法國;行政負責人:秘書長。總部:美國紐約;主要職責:防止戰爭,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國際間的友好關系;開展國際合作,解決國際的經濟、社會、文化和人道主義性質的問題世界貿易組織:縮寫:WTO;行政負責人:總幹事;總部:瑞士日內瓦;主要職能:減少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限制,控制和減免關稅,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中國:2001.12.11加入世貿組織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簡稱:國際奧委會;精神: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理想:和平、友誼、進步;總部:瑞士洛桑 紅十字會:宗旨:人道主義;任務:防止並減輕人類的疾苦,保護人的生命健康;保障人類的尊嚴;為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社會福利而工作
上海合作組織:總部設在中國上海
Ⅱ 中學教材全解七年級地理上的目錄
第一章讓我們走進地抄理
本章綜合解說
第一節我們身邊的地理知識
情景激趣誘思
知識技能全解
教材內容全解
典型例題精析
知識整合提升
智能跟蹤訓練
第二節我們怎樣學地理
情景激趣誘思
知識技能全解
教材內容全解
典型例題精析
知識整合提升
智能跟蹤訓練
章末復習提高
知識網路歸納
中考熱點解讀
本章綜合訓練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本章綜合解說
第一節認識地球
情景激趣誘思
知識技能全解
教材內容全解
典型例題精析
知識整合提升
智能跟蹤訓練
第二節世界的海陸分布
情景激趣誘思
知識技能全解
教材內容全解
典型例題精析
知識整合提升
智能跟蹤訓練
第三節世界的地形
情景激趣誘思
知識技能全解
教材內容全解
典型例題精析
知識整合提升
智能跟蹤訓練
第四節海陸變遷
情景激趣誘思
知識技能全解
教材內容全解
典型例題精析
知識整合提升
智能跟蹤訓練
章末復習提高
知識網路歸納
中考熱點解讀
本章綜合訓練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第四章世界的氣候
第五章世界的發展差異
Ⅲ 地理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思維導圖
地理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思維導圖,五個字「自己動筆畫」;
覺得自己不專會畫,擔心畫屬不好,怎麼辦?動筆吧!開始了就好辦,開畫才有思考,只有你畫,啟動的才是你的思考,思考一啟動就停不下來,畫好初稿再反復修改幾次,你一定會很有成就感的收獲滿意的學科思維導圖作品!
如果還是不會畫,一點頭緒都沒有呢?網路,找思維可視化研究院,劉濯源老師團隊的學科思維導圖作品參考,模仿著畫。
如果就是一點不想畫,就想弄張現成的抄呢?真幫不上忙了!!!
Ⅳ 地理七年級上冊知識要點整理和圖案
舒瓊整理
第一章 地球與地圖
一、地球的形狀、大小
1.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1)站在海邊,遙望遠處駛來的船隻,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且送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後消失。
(2)站得高,看得遠(登高望遠)。
(3)發生月偏食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
(4)麥哲倫環球航行; (5)衛星照片
2.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3.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 緯線(緯度) 經線(經度)
形狀 圓(除極點外)
半圓(兩條相對應經線組成一個圓)
長度
1.赤道最長,極點最短為0,度數越大,緯線越短;2.同緯度的緯線等長
等長 (約為2萬千米)
指示方向 東西方向
南北方向
起始線
赤道(0°緯線)(距南、北兩極相等的緯線圈) 本初子午線(0°經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度數范圍 0°~90°(南北緯)
0°~180°(東西經) 度數分布規律
北緯(N):向北越來越大
南緯(S):向南越來越大
判定:緯度向北變大的是北緯N,向南變大的是南緯S 東經(E):向東越來越大
西經(W):向西越來越大
判定:經度往東變大的是東經E,向
西變大的是西經W
特殊線(點) 赤道(0°)、南北回歸線(23.5°)、南北
極圈(66.5°)、30°、60°、兩極(90°) 本初子午線0°、西經20°經線、東
經160°經線、180°經線
劃分界線 赤道以北為北半球N、赤道以南為南半球S 0°——30°N(S)為低緯度 30°——60°N(S)為中緯度
60°——90°N(S)為高緯度 回歸線和極圈是五帶的分界線
20°W以東到160°E為東半球, 20°W以西到160°E為西半球(大大為
西,小小為東——經度大於160的都在西半球,小於20的都在東半球,其餘東經E在東半球,西經W在西半球)
4.經緯網:准確描述一個地點的地理位置,例如北京:40°N,116°E
網路文庫http://wenku..com/link?url=GSl5_S6F---NSzzGxdqD__
Ⅳ 關於七年級上冊地理,第一章——第二章的知識要點,分析。
七年級上冊 地理(第一章)知識要點歸納
發布者匿名 發布時間: 2012-10-20 16:43:46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則的球體。(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2、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古代(憑直覺)——「天圓地方」;近代(觀察,麥哲倫環球航行成功)——「球形」;現在(測量計算)——不規則的橢球體。
3、由「站得高,看得遠」;「月食」;「站在海邊看遠方來的船,先見桅桿後見船身」;「地球的衛星照片」等可證明地球是個球體。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1、地球儀的概念
2、地軸——假想軸
3、地軸穿過地心與地球表面的交點,指向北極星的為北極(N),反之為南極(S)。
三、經緯線和經緯度
1、緯線與緯度
(1)緯線的定義 在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
(2)緯線的特點
A.形狀 所有的緯線都是圓,可稱為緯線圈;
B.長度 長短不等,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
C.方向 指示東西方向。
(有無數條)
(3)緯度的劃分 赤道(0°緯線)以北為北緯,習慣上用"N"表示;赤道以南為南緯,習慣上用"S"表示。南北緯各劃分90°;南北極分別為90°S和90°N。
(4)低中高緯度的劃分
低緯度:0°~30°
中緯度:30°~60°
高緯度:60°~90°
(5)南北半球的劃分 赤道以北為北半球,赤道以南為南半球;所有北緯均位於北半球,所有的南緯均位於南半球。
2、 經線和經度
(1)經線的定義 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叫做經線,也叫子午線。
(2)經線的特點
A.形狀 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狀;
B.長度 所有的經線長度都相等;
C.方向 所有的經線都指示南北方向。
(有無數條)
(3)經度的劃分 從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以東的180°為東經,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的180°為西經,習慣上用「W」為代號。
(4)經線圈 所有的經線均為半圓形,故在地球儀上兩條相對的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組成經線圈之和等於180°,且兩條經線中一條為東經,另一條則為西經。
(5)東西半球的劃分 國際上習慣用20°W和160°E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限。20°W以東到160°E為東半球。20°W以西到160°E為西半球。(切記:0°--20°W雖為西經,但是東半球;160°E——180°雖為東經,但是西半球。)
四、地球的運動
1、地球的自轉: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
(1)方向:自西向東
(2)周期:大約是24小時
(3)產生的現象: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
2、地球的公轉:
(1)方向:自西向東
(2)周期:一年。
(3)產生的現象:四季的季節變化
(4)公轉的重要特徵: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總是保持著66.5°的夾角,並且北極總指向北極星附近。
(5)晝夜的長短:
陽光直射赤道(春分、秋分),全球各地晝夜平分。
陽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越往北去白晝越長,直射北回歸線(夏至)時,北半球各地白晝時間最長。
陽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越往北去白晝越短,直射南回歸線(冬至)時,北半球各地白晝時間達到最短。
五、溫度帶的形成與分布
1、五帶的劃分:依據——地球表面獲得太陽光熱的多少。
2、范圍:0°~23.5°S(23.5°N)為熱帶;23.5°N~66.5°N為北溫帶;23.5°S~66.5°S為南溫帶;66.5°N~90°N為北寒帶;66.5°S~90°S為南寒帶。
3、特點: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無極夜極晝現象,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
寒帶——陽光斜射,有極夜極晝現象,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少;
溫帶——陽光斜射,無極夜極晝現象,四季變化明顯。
Ⅵ 中學教材全解七年級地理上的內容簡介
知識是基礎,能力是歸宿。「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一幅地圖,蘊含著豐富的地理知專識,屬一個圖表可以化抽象為形象。充分利用地理圖表,並從圖表中尋找有關信息進行理解、分析、綜合、歸納,可以提高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4.關注熱點聯系生活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學習的基本落腳點,學習時要關注時事、關注生活,把課本知識的學習與現實生活、世界局勢聯系起來,用所學知識去觀察、思考、分析、解決現實生活和生產中的問題,做到學以致用。
學習知識,掌握方法,揭開地理的神秘面紗,奇異的地理世界會讓您大開眼界。努力學習吧,相信自己會走向成功!
Ⅶ 七年級上冊地理知識要點(人教版)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則的球體。 2、大小: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地球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 3、地球儀: 考點2:經緯線與經緯度 1、緯線與緯度 ①緯線的定義: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繞一周的圓圈。 ②緯線的特點: ③緯度的劃分:赤道(0°緯線) 海陸分布特點、七大洲、四大洋等三部分內容。 1、海陸分布特點:教材從文字和圖像兩方面說明了世界海陸分布特點;通過餅狀圖對世界海陸面積進行了比較;通過南、北半球以及柱狀統計圖說明了海陸分布及其特點,使學生了解把地球稱為「水球」的依據。當然,由於自古以來人們就居住在陸地上,將人類的家園稱為「地球」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2、七大洲:教材首先從大陸、島嶼、大洲等基本概念入手, 天氣預報圖 1、氣象預報圖(衛星雲圖):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白色表示雲雨區,其越濃說明雲層越厚,往往下面的雨就越大。 2、天氣符號圖:(識別常用天氣符號) 3、天氣預報圖:通常,天氣預報要說明一日內陰晴、風雨、氣溫和降水的情況。 知識點匯總,有天氣和氣候,1.在世界氣候分布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 2.舉例分析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3.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閱讀世界氣候的分布圖,建立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布的空間概念。 2.初步具備通過讀圖,分析某一地區氣候特徵的能力。 1.通過實例分析,體會到各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三個知識點1.知道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基本規律。 2.理解晝夜交替現象的產生原因和地理意義。 3.初步了解現實生活中需要具備時差知識。 4.知道地球公轉引起晝夜長短的變化和四季的變化。 5.知道五帶的界線及各自的特點。能力: 1.學會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2.能用簡單的工具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更替。 3.能用圖或親身體驗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日。 知道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是人類各種形式聚居地的總稱。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能力目標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以及各地民居建築的差異,聯系實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保護傳統聚落的重要意義及生保護和珍惜傳統聚落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