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中美地理對比
Ⅰ 中美地理區位對比起來,有哪些異同
1,緯度
2,氣候帶
3,北臨大國南臨大海
Ⅱ 中美兩國位置差異
相同點:都來跨經度緯度廣(面積大自);東岸都臨海;大部分位於中緯度(溫帶為主);
不同點:中國東海西陸,而美國東西臨海;中國在東半球而美國在西半球;中國相鄰的鄰國多爾美國鄰國少;中國處於最大的陸地和最大的海洋之間(季風典型)而美國不是;
Ⅲ 誰有中美地理對比簡單介紹的英文
地理是世界或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經濟因素(物版產、交通、居民點)權的總的情況。例如自然地理、經濟地理。(《現代漢語詞典》[2])
土地、山川等的環境形勢。今指全世界或一個地區的山川、氣候等自然環境及物產、交通、居民點等社會經濟因素的總的情況。(《漢典》[1-2])
Ⅳ 中美兩國地理特徵相比,相似的有()
D 答案正確.
Ⅳ 下圖是「中美兩國本土地理位置重疊對照圖」(兩國的比例尺相同),回答下列問題:
隨著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與北回歸線之間不停的移動內,直射點從北回容歸線離開,到下次回到北回歸線,大概需要365天。只要地球公轉不停,那麼在同一天地球上就不可能有相同的太陽高度(不考慮地理差異)。中國和美國地處東西半球兩邊,所以太陽高度大概應相差:半天/365天=730分之一(不知道什麼單位嘿嘿)。
Ⅵ 中美地理對比
地形與氣候的關系
山地對氣候的影響較大,高山阻擋來自大洋的暖濕氣流
1, 位於時間上最大的大陸和最大的大洋之間,受極地低壓、冷氣流和熱帶高壓、暖濕氣流影響,是產生季風氣候的主要原因。
2, 青藏高原隆起阻擋了印度洋南來的暖濕氣流,產生低壓改變了南亞次大陸熱帶風帶的分布,將副熱帶高壓帶北移造成了中國乾旱半乾旱區域北移。
1, 位於兩大洋之間沒有明顯的季風現象,南北走向的東部的山地阻擋大西洋暖濕氣流,導致暖濕氣流常由南面墨西哥灣進入中部平原長驅直入,常有颶風龍卷風發生,冬季北下的冷空氣也因沒有東西向山脈阻擋可一路南下影響中部和東南部平原地區,造成冬季多雪。
2, 西部落基山脈阻擋了來自太平洋的濕潤氣流,高原山區降水較少,西南部海岸受西風帶與副熱帶高壓帶影響形成冬季溫濕夏季乾熱的地中海氣候。
人口與城市分布
兩國同為人口大國,都是東部沿海比較發達,人口密度高,西部內陸人口分布較少。
1, 有13億人口的龐大總量,大多分布在東部南部地區,東部沿海地區人口密度最大。
2, 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
3, 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主要分布在東部和南部。
1, 有近3億人口,東北部沿海人口密度最高,西部沿海也有分布。
2, 有來自世界各地移民的移民國家。
3, 城市化程度高,城市主要分布在東西濱海及五大湖區。
地緣政治
兩國都位於大陸與大洋間的重要戰略位置,是世界地緣政治的核心地區。
鄰國眾多(14個),北鄰俄羅斯,東望日本,南接印度,地緣政治關系復雜,領土爭端不斷,且目前被第一二島鏈封鎖,出遠洋困難。
鄰國僅加拿大與墨西哥,東西國土接兩洋,安全性得到保證,戰略地位十分突出。
地域文化
都有獨特的文化地域背景,對世界文化和人類文明有巨大貢獻。
1, 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儒家思想的發源地,歷史上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現今又走上了偉大民族的復興之路。
2, 受地形影響東邊大海、西邊高山、北邊荒漠、南面森林,長期處於封閉狀態中,講求內斂中庸之道,自給自足的農耕文明與「大盆地意識」
1, 二百多年來發展最迅速的國家之一,當今世界頭號強國,其生產生活方式、自由民主的思想觀念都對世界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2, 從殖民地發展而來,帝國資本主義發展模式,追求開放活躍的思想以及民主自由的制度
Ⅶ 八年級地理會考資料 回答給分 會追加
第一章 從世界看中國
1.1 遼闊的疆域
1、偉大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陸兼備;其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領土南北跨緯度很廣,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南部少數地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沒有寒帶。
陸地大國: ①國土遼闊②陸界(20000多千米)③陸上鄰國多(14個)
海洋大國:①遼闊海域②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③隔海相望六國(日本、韓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
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處(135E);
最西:新疆帕米爾高原(73E);
最南:曾母暗沙(4N);
最北:漠河以北主航道的中心處(53 N)。
我國幅員遼闊,疆域廣大,陸地總面積約960萬Km2,差不多與整個歐洲的面積相等,在世界各國中居第3位,是世界上面積較大的國家。
我國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家之一。我國海域分布有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6500多個。我國領海的寬度是22.22公里(12海里)。我國管轄的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
眾多的鄰國:我國陸上國界漫長,達2萬多千米,接壤的國家共有15個(順口溜):東朝鮮、北蒙古、東北西北俄羅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丹;南部還有緬老越。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順口溜):印尼馬文菲日韓。
2、34個省級行政
現行行政區劃:我國現行的行政區劃基本上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縣(自治縣、縣級市)、鎮(鄉)三級。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台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
掌握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行政中心和輪廓(書本八年級上冊第7、10面)
1.2 眾多的人口
1、數量世界第一: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2000年)佔世界人口1/5以上。目前人口數為13億多。
2、中國的人口特點:人口基數大,增長快。
3、中國的人口分布特點:東多西少(東南多西北少)。
疏密不均劃分線:黑河(黑龍江省)——騰沖(雲南省),此線以東人口稠密,以西稀疏。
人口多處特點:
①東部地區人口多
②沿海、沿河、沿湖地區人口多
③平原、盆地人口多
④經濟和交通運輸發達地區人口多
⑤城鎮密集、工業發達的地區人口多
人口少處特點:
①漢族地區人口多。 西部地區人口少;
②乾旱荒漠地區人口少;
③山地、高原人口少;
④偏僻的農業、牧業地區人口少;
⑤偏僻的農業、牧業地區人口少;
⑥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少。
4、我國的人口政策: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的數量,提高人口的質量,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
1.3 多民族的大家庭
1、民族:我國是一個團結統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漢、壯、蒙古、回、藏、維吾爾、苗族等56個民族成員。漢族人口眾多,接近全國總人口的92%;其他民族(55個)人口僅佔8%,被稱為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壯族;最少是珞巴族。
2、民族分布特點:大雜居、小聚居(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也有漢族居住;漢族分布最廣,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則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部地區。)
3、民族風情:蒙古族——那達慕大會;雲南傣族——潑水節;中華民族——端午節等等。
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境
2.1 中國的地勢地形
1、地勢特徵: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分三級階梯分界線:第一階梯(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
第二階梯(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山脈、雪峰山脈)第三階梯
山勢走向:東西走向: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
南北走向: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區。
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長白山、武夷山、台灣山脈、玉山。
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祁連山;弧形走向:喜馬拉雅山脈。
中華五嶽: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2、地形特徵: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縱橫交錯的山脈和復雜多樣的地形(33%山地、26%高原、19%盆地、12%平原、10%丘陵),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又是祖國各地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山區:包括山地、崎嶇的高原和丘陵,常見的自然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高山終年積雪,冰川縱橫;內蒙古高原:高原地勢平坦開闊,西北部多荒漠、戈壁、東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黃土高原:世界上黃土分布面積最廣的區域;雲貴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區地形崎嶇,石灰岩分布廣泛。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內中有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准噶爾盆地:我國第二大盆地;
柴達木盆地:被美譽為「聚寶盆」;
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稱,著名的成都平原位於盆地西部,農業發達,物產豐富「天府之國」之稱。
三大平原:東北平原:黑土面積廣大;華北平原:地勢低平,地面坡度很小;
長江中下游平原: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2.2 中國的氣候
1、特徵: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①氣候復雜多樣:冬季南北氣溫差異大,南方溫暖,而越往北氣溫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溫。②季風氣候顯著:我國雖然氣候類型多樣,但季風氣候顯著,季風氣候區最為遼闊。)
我國氣候類型分為: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原高山氣候。
季風(特別是夏季風)的影響是導致降水時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多災害天氣:主要有寒潮、台風、旱災、洪澇等。
多旱澇災害:洪澇是我國發生頻繁、損失嚴重的自然災害;乾旱是對我國農業生產影響最大、最常見且分布范圍最廣的一種氣候災害。
2、根據氣溫的南北差異,並結合農業生產的實際,我國從北到南可以分為5個溫度帶: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另外還有一個地高天寒、面積廣大的高原氣候區。
3、我國氣溫最冷地方:黑龍江的漠河鎮;最熱地方:新疆的吐魯番;
降水最多地方:台灣省的火燒寮;最少地方: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
4、一個地方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反映該地氣候的濕潤程度。我國可以劃分為: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
2.3河流和湖泊
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中區域。水系是指流域內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澤、地下暗河等組成的水流系統。地表和地下徑流最後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區域,成為外流區。最終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內陸湖泊或消失於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內流河。內流河分布的區域,叫做內流區。
我國外流河的水文特徵深受季風氣候的影響。以秦嶺—淮河為界,以南地區的河流流經濕潤地區,水量豐富。以北地區的河流流經半濕潤或半乾旱地區。
與外流河相比,我國內流河的水文特徵明顯不同。中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陽湖。
滾滾長江:長江源自唐古拉山,呈「V、W」字形,幹流先後流經青海、西藏等11個省,最終注入東海,全長6300千米,是我國第一長河,世界第三長河。上游:源頭——宜昌(武漢);中游:宜昌——湖口(江西);下游:湖口——入海口。中游段被稱為「九曲回腸」——荊江。
滔滔黃河: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顏喀拉山,呈「幾」字形,徑流青海、四川等9省區,注入渤海,全長5464千米。
第三章 中國的自然資源
3.1 自然資源概況
什麼是自然資源:人們從自然界獲得並能為人類所利用的物質與能量。
主要包括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以及海洋資源等。
我國自然資源的特徵:總量豐富,人均不足。在自然界,自然資源的數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自然資源的質量各個地區是有差異的。我國自然資源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自然資源由於受到某些成因的制約,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但他們在地區分布上一般都是均勻的。自然資源的狀況處在不斷的變動之中。
3.2土地資源(6月25日 世界土地日)
土地是人類生活生產活動的舞台。「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
1、類型齊全:我國各類土地資源齊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種土地類型,這有利於因地制宜。我國草地面積廣大、居世界前列,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較好的資源條件。我國耕地面積不到一億公頃。我國土地類型:耕地、沙漠、林地、草地、戈壁、高寒荒漠、石山。
2、區域差異明顯:我國土地資源的空間分布不平衡,土地生產力的區域差異明顯。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我們把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屬於農業用地)和建設用地(屬於非農業用地)等。我國的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南;東南部山區的林地多為人工林。我國草地主要分布在內蒙古的東部、青藏高原的東部與南部。我國各地區土地資源的質量差別很大。西北內陸光照充足,熱量較為豐富,但乾旱少雨,水源不足,以草地和荒漠為主。
3、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⑴優勢:總量豐富、類型齊全;⑵劣勢:人均佔有量少、比例結構不合理、分布不均、各種土地資源破壞嚴重。
4、「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3.3 水資源 (3月22日 世界水日)
1、我國水資源的特點(問題):⑴水資源短缺(總量豐富,人均不足;污染、浪費嚴重)⑵時空分布不均(①時間上:夏秋多、冬春少(解決辦法有「興建水庫」)②空間上:南多北少,東多西少,即東南多,西北少(解決辦法有「跨流域調水等工程」))
2、時間分配不均:我國水資源在時間分布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季節、年際變化大的特點有關。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於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平均,為了合理利用水資源,有必要興建水庫、跨流域調水等工程(如:引黃濟青、南水北調)。
3、解決水資源問題的措施:①興建水庫②跨流域調③節約用水④保護水資源⑤處理並防止水污染⑥植樹造林等。
第四章 中國的經濟發展
4.1逐步完善的交通運輸網
1、交通運輸:指的是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從一個地方運送到另一個地方。
2、交通運輸發展變化:手提肩扛→牲畜馱運→現代運輸(公路、鐵路、航空、水路和管道)
3、目前分布特點:東部密集,西部稀疏。
現代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
運輸方式 優點 缺點
公路運輸 方便、機動靈活、速度快 運費較貴、運量較小
鐵路運輸 速度快、運費低、運量大、連續性好 靈活性較差、短途運輸成本高
航空運輸 速度最快、舒適、安全 運量最小、運費最高
水路運輸 運費最低、運量最大 速度最慢、受天氣影響較大
管道運輸 方便、速度快運量大、運費低、 靈活性差
損耗小、安全可靠、連續性強、
管理方便
4、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鐵路運輸。(「三橫五縱」看書本第91面)
5、交通運輸樞紐:指在若干條交通運輸線交叉的地方。
類型:單一型和綜合型。
6、選擇運輸方式要考慮的因素:
(1)客運:要考慮人所擁有的經濟情況、時間長短、出行目的、所到目的地、出發點與目的地間的距離及各運輸方式的價格、速度快慢。
(2)貨運:要考慮貨物本身性質及運貨量、運輸距離、目的地位置、運輸工具的特點等。
總之,無論是運人還是運貨,在選擇運輸方式時,都要考慮交通工具的特點、運輸距離、時間、運輸目的、運輸的人或物本身情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如:貴重或急需的貨物且數量不大的,多由航空運送;易死亡變質的活物、鮮貨,短程可由公路運送,遠程而又數量大的可用鐵路上的專用車;大宗笨重的貨物,遠距離運輸,盡可能利用水運或鐵路運輸。
4.2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基礎產業
1、農業:利用運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各部門,統稱為農業。
2、分類: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副業。劃分依據:勞動對象的不同。
農業有大有小,狹義的農業僅指種植業,而廣義的農業則可包括農(種植業)、林、牧、副、漁五大部門。
2、農業重要性——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
我國農業生產特點:差異很大。原因:我國國土遼闊,氣候、地形、水分等自然條件復雜,地區差別大,再加上全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等,導致全國的農業類型和發展狀況在地區分布上有很大差異。
3、農業的地區分布:我國東部與西部、南方與北方的差異很明顯。
①種植業、林業、漁業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其中,東部半濕潤和濕潤的平原地區以種植業為主;林業集中分布在東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區,以及東南部的人工林區;東部沿海地區是我國海洋捕撈和海洋養殖的基地;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②西部地區天然草場廣布,以畜牧業為主,那裡有我國四大牧區(內蒙古牧區、新疆牧區、青海牧區、西藏牧區)。因為降水稀少,種植業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源、河谷和綠洲。③我國東部、南部農耕區的畜牧業,以畜禽飼養為主。
4、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
①宜林則林: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但是發展林業可以保持水土。
②宜糧則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利於耕作。
③宜牧則牧:降水較少,但是牧草生長良好,適宜發展畜牧業。
④宜漁則漁:河湖較多,適宜發展漁業。
5、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發展現狀 發展成就 舉世矚目:產量、位次、生產能力等
面臨挑戰 問題嚴重:耕地減少、水土流失、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等
發展方向與對策①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業
②建立商品糧基地
③科技興農
我國東中西地區農業發展方向差別及原因:⑴「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積極發展出口創匯農業」的地理條件:地勢平坦,多平原、丘陵地形;降水豐富,熱量充足,水熱配合較好;交通發達,便於運輸,臨海,進出口方便,適於發展對外農業貿易;技術設備先進,信息不源廣,居民眾多,市場大。⑵而「西部地區之所以要實行退耕還林,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主要是因為西部自然條件在發展耕作業方面處於劣勢,不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已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形勢嚴峻,所以必須根據西部特點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
4.3 工業——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
工業生產:從自然界獲得物質資料,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再加工的過程。
業生產特點:階段性、關聯性、計劃性。
工業「主導」:工業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國家經濟獨立、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為農業、建築、科研、軍事等部門提供了許多機械設備、科研儀器,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
我國工業分布趨勢:沿河、沿江、沿海。其中,沿海地區——工業最發達:4個基地、5個特區、14個開放。
我國四大工業基地的比較:
工業基地: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
遼中南工業區:煤、鐵、石油等礦產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京津唐工業區:鐵、石油、海鹽等資源豐富,靠近山西能源基地,有統一的電網,交通便利,技術力量雄厚。
滬寧杭工業區:工業歷史悠久,工業基礎和技術力量雄厚,有統一的電網,交通便利。
珠江三角洲工業區:靠近港澳地區和東南亞,很多地方是僑鄉,便於引進外資發展工業,有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
我國工業的發展:我國煤炭、鋼鐵、棉布、電視機、電冰箱等產量居世界首位。
能源工業分布:能源供應不足與浪費並存,必須貫徹開發與節約並舉的方針。
煤炭是我國第一大能源,占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總量的70%以上。石油是我國第二大能源,在我國能與生產和消費總量中僅次於煤炭。水力是我國的重要能源資源。
6、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涵義:科學技術為基礎,電子和信息為龍頭,產品科技含量高。
特點:科技人員比例大、研究開發費用高、產品更新換代快。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情況:起步晚,發展迅猛。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分布:依附於大城市,大分散小集中。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地區差導:
沿海——科技園區型: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工業基礎好,科技力量雄厚、經濟發達,高層次知識人才集聚,形成了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
沿邊——貿易導向型:沿邊地區利用其地理優勢,依靠國家的開發政策,發展了以組裝、加工為主的貿易導向型產業。
內陸——國防軍工型:內地地區依靠資源優勢和工業基礎,形成了以有色冶金、機械製造、電子、航空航天等工業為主的與國防軍工有密切關系的產業。
Ⅷ 對比中美地理意義
是中美地理教材中地理概念表述的比較嗎?
Ⅸ 讀中美兩國地理位置重疊對照圖(兩國比例尺相同)問答。(10分) (1)中美兩國的重疊部分,相似的氣候類型有
(來1) 溫帶大陸自性氣候 ; 亞熱帶季風氣候 ;(2分)
(2) 亞熱帶 ;(1分) (3) 電子 ; 能源 ;(2分) (4) 自東向西擴展 ; 從東北向西部和南部擴展 ;(2分) (5) 青藏鐵路 ; 合理布局交通網、推動藏區經濟發展、促進民族團結 ; Ⅹ 中美地理相似處
河流流向很少吧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