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八年級上冊說課內容
1.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地理課本的主要內容以及插圖是什麼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地理課本的主要內容主要內容:
1、遼闊的疆域:
我國的地理位置:位於東半球、北半球,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中心;最南端:曾母暗沙;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匯合處;最西端:帕米爾高原。
四海: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海峽:台灣海峽(屬於東海)、瓊州海峽;
半島: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雷州半島;
島嶼:台灣島、海南島 。
2、中國的行政區劃:
我國現行的行政區劃基本上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縣級市)、鎮(鄉)三級。國家根據需要設立特別行政區。我國共有34省級行政單位(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簡稱用本省的河湖或山名:皖(安徽的皖山)、湘(湖南的湘江)、贛(江西贛江);簡稱用本身的歷史名稱:晉(山西)、冀(河北)、魯(山東)、豫(河南)、蜀(四川)、黔(貴州)、鄂(湖北)、粵(廣東);一省有兩個簡稱:川或蜀(四川)、雲或滇(雲南)、甘或隴(甘肅)、貴或黔(貴州)、陝或秦(陝西)。
3、中國的人口:
2008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我國總人口為13.40億,約佔世界人口總數21.2%,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人口增長速度較快的原因: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出生率明顯上升;人口分布疏密不均,以人口地理分布界線黑河—騰沖為界,東部多西部少;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的數量,提高人口的質量,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
東部人口密集的原因分析:東部地形較平坦,以平原和丘陵為主,氣候濕潤,河湖眾多,經濟方面東部歷史悠久,經濟發展水平高,交通便利。
4、中國的民族:
我國共有56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最多,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人口400萬以上的民族有:滿族、回族、苗族、維吾爾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等。民族政策:平等、團結、互助、民族區域自治。分布特點為大雜居,小聚居,漢族的分布遍及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為集中,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
5、中國的地形:
地勢西高東低並呈三級階梯狀分布,地形復雜多樣高原、山地面積廣大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縱橫交錯的山脈和復雜多樣的地形,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又使祖國各地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
6、中國的氣候:
國氣溫的特點:冬季南北溫差很大(約50℃)原因:南北緯度位置高低不同(緯度因素),南北受冬季風影響大小不同;夏季南北溫差不大(僅12℃)原因:太陽光直射北半球,北方白晝時間較長,接受太陽光不比南方少多少。我國降水空間分布的特點:東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間(地區)分布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7、中國的河流:
流域區域、分界線、佔全國總面積、主要大河外流區域;北段大致沿著大興安嶺一陰山一賀蘭山一祁連山(東端)一線;南段沿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與季風區非季風區的界線大體相近) 2/3 流入太平洋: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海河、遼河、瀾滄江(境外稱湄公河)。
8、自然資源概況:
主要的油田:黑龍江大慶油田、山東勝利油田。
主要的煤礦:山西是我國出產煤炭最多的省區。
我國南方多有色金屬:江西大余的鎢礦,湖南冷水江的銻礦,湖南冷水口山的鉛鋅礦,江西德興的銅礦。
9、中國的土地資源:
土地資源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自然資源,我國面積居世界第三,「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各類土地資源齊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種土地類型,這有利於因地制宜。我國是一個少林地的國家。
北方平原廣闊,耕地多,但熱量較低,降水較少,以旱地為主。
南方多丘陵山地,但熱量高,降水豐沛,以水田為主。
西北內陸光照充足,熱量較為豐富,但乾旱少雨,水源不足,以草地和荒漠為主。
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熱量不足,土地生產力較低。
10、中國的水資源:
我國是世界上缺水嚴重的國家之一,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造成我國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不是總量不足,而是水資源時空分布的不均衡。從空間分布看,我國水資源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若將「水資源」與人口、耕地面積結合起來看,我國水土資源配合欠佳,缺水最嚴重的華北地區,耕地佔全國的40%,水資源僅佔全國的6%,這里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下,河流徑流量小,更重要的是人口稠密,耕地廣大,工農業生產用水量大。從時間變化看,我國水資源季節變化大,夏秋多、冬春少。
2. 人教版八年級上地理哪節課適合說課
說課還是要看你擅長哪方面,就講哪方面,把最好的闡述,說理展現出來。
「多民族的大家庭」這節課網上的課件也挺多,概念,理論都有,適合深入淺出。
所以建議你說這個。
3. 初中地理怎麼說課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氣候的基本特徵》。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么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所以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課選自商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二節。本節課主要講述了中國氣候的季風氣候顯著以及氣候復雜多樣兩個典型特徵,並詳細說明了典型的氣候對我國氣溫降水的影響。本節課是自然地理中重要章節,同時也是了解中國自然環境的重要部分,為後續綜合分析區域地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說學情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對學情進行一下分析。
我所面對的學生是初中八年級的學生,這個學齡段的學生正處於由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轉變的過程,並且經過一年多的地理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讀圖、析圖能力,能夠從地圖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但是,如何對地理信息進行分析,處理以及地理探究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需要教師採取自學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不僅學的地理知識,同時還能夠提高自身的地理學習能力以及,歸納、遷移的地理思維。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准,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運用中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圖,准確畫出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說出冬、夏季風的源地、性質及影響。
2、運用東部地區雨帶推移示意圖,熟悉我國東部地區雨帶推移的一般規律;理解夏季風的不穩定對我國旱澇災害的影響。
3、運用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概括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影響因素;歸納我國降水的時間分配規律。
【過程與方法】
1、初步學會利用地理示意圖,獲取相關的地理信息,鍛煉歸納總結能力。
2、通過案例資料,學會提取地理信息,進行知識的分析、推理等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情感態度價值觀】
增強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好奇心,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學習對生活有用地理的理念,樹立探索精神和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教學目標的設立,確定了如下的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其成因
2、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難點】
1、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2、影響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的因素
五、說教學方法
由於學生理解氣候這一知識相對抽象,但是學生對於氣溫和降水有直觀的了解,所以本節課我會以此為切入點,通過談話法、地圖法、探究法、小組討論法、歸納法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理解氣候對生活的影響。
六、說教學過程
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根據「教師指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環節一:新課導入
首先是導入環節,良好的導入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慾望,能夠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的,使學生快速進入到課堂教學中來。
所以在這個環節,我採用生活實例的方式進行導入:
同學們,每年過年的時候我們都會在電視上看到,全國各地的人們用各種方式准備春節,哈爾濱的人們穿著厚厚的冬裝在冰雪世界裡欣賞美景,廣州的市民卻正忙著在迎春花市裡挑選鮮花,這反映出我國的氣候有什麼差異呢?形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因素又是什麼呢?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氣候的基本特徵。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季風氣候顯著
季風氣候顯著是中國氣候最典型的特徵,在講解這一塊知識的時候,首先先讓學生閱讀圖2-2-1 中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圖,比較冬夏季風的差異。
【提問】在學生看圖的同時讓他們思考是冬季風影響范圍大,還是夏季風影響范圍大?
先讓學生自己思考,組內交流討論。
【教師總結】隨後根據學生們的討論,總結冬季風的影響范圍大(除青藏高原外,我國大部分地區受冬季風影響)夏季風的影響范圍小。
【提問】了解了季風與非季風的范圍後,再繼續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2-2-1中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小組合作完成下列各題:
①明確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受夏季風影響比較季風區與非季風區降水的差異;
②指出季風區的大致范圍,說說其海陸位置。
③我們的家鄉所在的地區屬於季風區還是非季風區?
④結合中國的地形圖,說說夏季風推進過程中所經過地區地勢的變化。
描畫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對答案進行展示。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的問題設置我採用層層遞進的方式,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思維,能夠引導學生層層深入。
在講解「降水的時間、空間分布規律」這一塊知識時,我會以圖導因,讓學生自己讀圖分析。
【提問】先觀察圖2-2-2東部地區雨帶推移示意圖分析夏季風的強弱對東部地區降水的影響。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學生通過自學以及討論的方式,能夠進行一定的總結,隨後我會與學生一起總結:
夏季風的強弱、進退直接影響我國東部地區的雨季長短和雨帶推移。通常,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遲、雨季長;北方雨季開始遲、結束早、雨季短。夏季風很強的年份,雨帶迅速推到北方,北方多雨,長江中下游地區「梅雨」期較短;反之,長江中下游地區「梅雨」期較長。
【提問】對於我國降水量的分布,我會讓學生先觀察圖2-2-4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
然後看圖分析降水量的規律,為了便於學生總結規律,我會先設置下列問題
①先看圖例,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降水量,描出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線,結合圖2-2-5歸納降水空間分布規律。
②400mm等降水量線和我們學的哪條線相似?我們所在地的降水量是多少?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結合上述問題能夠總結規律——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展示圖片】為了檢驗總結的規律是否符合我國相應城市的降水分布特點,接下來讓學生對比下列四個不同區域的城市。
【提問】
①找出四城市平均年降水量最多的三個月,說說各地在季節分配上有什麼特點。
②對照圖2-1-2、圖2-2-1,結合四城市與海洋的距離、地形等的差異,歸納影響我國降水時空分布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哪些。
【思考歸納】學生結合所學知識,並且讀圖分析能夠總結出:
四城市降水最多的月份大多集中在夏秋季,我國降水季節分配不均。
主要影響因素有海陸位置、地形和季風。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可以鍛煉學生對於等降水量線的判讀能力,提升學生提取,分析信息的能力。
二、氣候復雜多樣
氣候復雜多樣,對於學生而言,理解相對容易,學生可以通過日常的生活積累感受氣候的不同,但是對於氣候復雜多樣的成因還不了解。所以,為了幫助學生從本質上認識氣候的復雜多樣,首先讓學生體會氣候表示因素氣溫在時空上的變化。(設計意圖)
【讀圖思考】仔細觀察圖2-2-6 中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找出0℃等溫線大致經過的地區,並結合圖例觀察1月份南北溫差最大值。
圖2-2-7 中國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觀察全國平均氣溫。
【提問】認識影響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的因素我會展示下述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
①在圖2-2-6描出8℃、0℃、-8℃、-16℃等溫線,說說它們的緯度位置;結合圖2-2-1,說說它們與冬季風源地的關系。
②在圖2-2-7中找出氣溫最低的區域,說說其成因,聯系夏季南北方正午太陽高度和晝長的差異,說說夏季南北方普遍高溫的原因。
③歸納影響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的主要原因。
設計意圖:由於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加深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在此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先進行組內的討論,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最後我與學生一起總結歸納。
承轉:由於氣溫的季節變化和地區差異,對於農業生產意義重大。
【提問】為了讓學生體會這一影響變化,讓學生先從課本中找出積溫的概念,並仔細觀察圖2-2-8中國溫度帶分布圖,圖2-2-9中國干濕地區分布圖,說說我國可以劃分為哪幾個溫度帶和干濕區?
結合生活實際,體會各個溫度帶的農業代表農作物以及熟制。
【圖片展示】我會播放全國各個濕度帶的景觀圖片,讓學生形成鮮明的認知。
承轉:我國氣候的多樣性除了表現在南北差異的溫度帶以及不同的干濕分布區外,最主要的就是體現在各地氣候帶的不同。
【提問】結合圖2-2-10中國氣候類型圖,分析我國典型的氣候帶,並結合圖2-2-11 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①分別比較海口與哈爾濱、北京與銀川、成都與拉薩的氣候特點,說說其主要影響因素。
②說出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這樣設置,是鍛煉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同時也能夠鍛煉學生運用地理技能的能力。
環節三、課堂小結
【活動探究,課堂總結】
在課堂教學的最後,我會先讓學生嘗試評價我國的氣候特徵,列出有利與不利影響。
然後通過列出結構圖的方式,讓學生填出我國的主要氣候特徵,以及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並簡單描述典型案例。
設計意圖:通過知識結構導圖的方式總結,能夠將枯燥的知識系統化,有助於梳理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同時還能夠再次加深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記憶。
環節四、作業布置
課堂學習的結束,並不是地理學習的結束,應該以此為起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讓學生課下尋找本地的氣溫降水年統計資料,並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驗證。
七、說板書設計
以上是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環節,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本節課的板書,我的板書採用綱目式的板書設計,突出了本節課知識點之間的主次關系,並且點出了授課的教學重難點,有助於學生梳理知識結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記憶。
第二節氣候的基本特徵
一、季風氣候顯著
1、冬夏季風差異顯著
2、降水時空分布不均
二、氣候復雜多樣
1、溫度帶、干濕區分異顯著
2、農業類型多樣
3、地勢高低懸殊,地勢多樣,加劇復雜多
以上是我的說課,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考官。
4. 中圖版地理初二上冊《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說課稿怎麼寫
轉眼間初中新的課程又將開始了,為了老師更好的開展自己的教學工作,現將中圖版地理初二上冊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說課稿怎麼寫提供給大家,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各位評委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今天要說的內容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二節地球的公轉。我認為說課應該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圍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四個環節進行。首先,我對本節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地球的運動包括兩方面內容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地球的公轉是地球自轉的延伸,也為以後深入學習地球的運動奠定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圍繞「地球公轉的定義、方向、周期、特點及意義」這一主線而展開,圖文並茂,體現了新課程標准中"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節課是教材的重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能力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知識技能目標:掌握地球公轉運動的方向、周期和特點,知道四季的形成和五帶劃分是由於地球公轉而產生的,了解地球上的五帶的劃分的依據。
二是過程方法目標:通過教學能使學生能夠通過讀圖說出四季的劃分的依據和五個熱量帶的名稱范圍。
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觀察地球的運動,說明物質是運動的,物質的運動是有規律的。並通過學習使學生養成科學的學習態度,初步樹立正確的科學宇宙觀。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四季形成和五帶劃分。
本節教材難點內容是四季形成和五帶劃分原因,我確定這個難點的依據一是四季形成和五帶劃分與地軸傾斜和地球位置有關,十分抽象,本身就是很復雜的問題。二是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比較差,對此不容易理解。
重點和難點已經確定,怎樣處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節課詳講的內容是四季形成和五帶的劃分。
那麼,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採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法的選擇要根據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和以學為法的原則,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
在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採用講練結合的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和結合多媒體動畫演示法。我採用這種教法的依據有三:一是現代教學研究證實真正的理解是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再構建。知識再構建依靠提出問題,引導推測,鼓勵大膽猜測與想像,解決問題,主動建構知識體系。二是根據「二期課改」精神,教師轉變課堂角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過直觀的動畫表現出來,變難為易,學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像、聲音等有機集成並顯示在屏幕上,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提高教學課堂效率。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終生學習的目標。基於以上考慮,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抓住這一生理特點,創造多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進來,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這樣可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聯網和圖書館知識量豐富、資源共享這些優點,我鼓勵學生從互聯網和圖書館中獲取知識,向學生介紹一些網站,搜索引擎和關鍵詞,教給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
本節課教學總的思路是以知識結構為線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師生問答,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整個教學過程我將圍繞「地球公轉的方向、周期、特點及意義」這一主線來組織教學,通過構建三大問題情景,兩次合作討論而完成。
本節課在導入過程中,首先復習地球的自轉的方向、周期、特點及意義,那地球公轉是什麼樣的情況呢?這節課我們也從這四個方面來學習。我採用這種導入法的依據是地球自轉和公轉在教材結構上有相似之處,復習地球自轉既鞏固上一節課的內容,又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本節內容。
本節教材第一部分內容是地球公轉的定義、方向和周期,我將結合多媒體課件進行講解,通過觀察動畫,讓學生回答下列問題:1.什麼是地球的公轉?地球繞著太陽的運動叫做地球的公轉。(2)、地球公轉的方向是如何的?(西向東繞太陽轉公轉方向和自轉方向相同)地球自轉和公轉同樣自西向東運轉,有哪些不同呢?(自轉——以地軸為中心,公轉——以太陽為中心,自轉、公轉同時進行。)
(3)、地球是正著身子還是斜著身子圍繞太陽轉的?
(4)、什麼是地球的公轉周期呢?地球的公轉周期是多少呢?這個問題讓學生看課本回答。這樣處理條理清晰,知識點明確,有利於培養學生觀察地理現象獲取信息的能力。
地球運動是自轉運動和公轉運動兩者同時進行,自轉運動產生了晝夜交替,那公轉運動產生了什麼地理意義呢?引出地球公轉的意義,首先是四季的形成,學習四季的形成要先知道南北回歸線,這個問題我讓學生觀察動畫以問題的形式解決。
通過觀察動畫,引導學生找出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上移動的范圍。進而得出結論:一年中,太陽直射點總是在北緯23.5度和南緯23.5度之間來回移動,南北緯23.5度稱為南北回歸線。引出南北回歸線的概念,為學習四季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四季的形成這一部分內容,我採用結合圖片,講解春季的形成,然後啟發引導學生總結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形成,使學生不但學會還要會學。
3月21日前後,太陽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晝夜長度相等,這一天稱為春分日,春分日前後的3、4、5三個月是北半球的春季,春季北半球獲得的太陽光熱適中,氣溫溫和。
那什麼時候是夏至日呢?夏季包括哪幾個月呢?光熱狀況如何呢?讓學生看課本並結合現實生活回答。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這個難點解決後,我設計了一個表格對這部分內容進行總結,以強化學生的記憶效果。
接下來是五帶的劃分。五帶的分界線是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南北回歸線這個知識點學生已經知道,要想學習五帶還要先讓讓學生知道南北極圈。這個問題我先讓學生看圖,我再結合圖表進行講解。
夏至日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以內地區出現極晝;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及以內地區出現極夜。南北緯66.5度是出現極晝極夜的界限,所以稱為極圈。北緯66.5度緯線稱為北極圈。南緯66.5度緯線稱為南極圈。這樣也就突出了地理學科的特點既從地圖中獲取知識,在地圖中消化理解知識。
這樣五個熱量帶的分界線知道了,解決五帶的劃分就容易了,南北回歸線之間為熱帶,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之間為溫帶,南北極圈和南北極點之間為南北寒帶。
那五個自然帶各有什麼天文特徵和氣候特徵呢?這個問題我同樣是結合一個圖形並以問答的形式解決。首先在熱帶地區有太陽的照射狀況和氣候的特徵是怎樣的呢?這個難點我同樣設計了一個表格幫助學生歸納總結理解記憶。
為了鞏固本部分內容我設計了一個練習題:
結合現實生活回答下列問題:(1)一年之中,南陽每天中午太陽都升得一樣高嗎?什麼季節升得高一些?什麼季節比較低?(2)一年之中, 南陽每天白晝的時間一樣長嗎 什麼季節較長 什麼季節較短。
本節課,我設計了兩類練習題,一是填空題,考查學生的記憶能力和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二是綜合題,考查學生讀圖、用圖、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這兩類練習題,起到了鞏固本節內容,考查學生掌握情況,反饋教學效果的功能。這些練習題確定的原則是:遵守教學大綱,突出思想性、基礎性和教學重點、難點;訓練量適中。
對於課後總結這一環節,我的理解是,他不應該僅僅為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所以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問題:通過本節課的學習,1.你學到了什麼?2.你的體驗是什麼?3.你掌握了什麼?其總的設計意圖是回顧知識,強化記憶。
布置作業:查閱資料看看我國大部分地區位於哪一個溫度帶,這些溫度帶對人民的生產生活有什麼影響?上交一篇作文。
5. 初中地理全冊說課稿
地理說課去「精品教師」上邊找,
(網路搜下「精品教師」四字,第一個就是)
裡面有全冊的
看右邊--他的文檔(4444) -- 查看全部
抄下來
6. 尋求八年級地理說課稿,
去「精品教師」上邊看,
(網路搜下「精品教師」四字,第一個就是)
很多地理說課,也有全冊
如果改版了--看右邊--他的文檔(4444) -- 查看全部
看中了就抄抄唄
7. 尋求八年級地理說課稿,
關於地勢和地形的說課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講的課題是地勢和地形。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下分析:一、 說教材1、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本節內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第八冊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我國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區劃、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國情。在這個基礎上學習本章中國的自然環境就順理成章了,同時本節內容又是本章重要的基礎性部分,為今後學習高中自然地理大下了基礎。2、 學習目標知識與技能:(1) 運用地形圖,讓學生總結出我國地勢特徵以及各級階梯的主要特徵,並能識記各級階梯分界線的名稱,培養學生讀圖的能力。(2) 理解山脈走向的概念,能確認幾條重要的山脈走向,並能解釋重要山脈所起到的「骨架」作用。(3) 通過閱讀統計圖,總結出我國山區面積廣大的特點。過程與方法:組織學生討論地勢特徵對氣候、河流、交通以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使學生初步掌握評價地理事物的方法。思想目標:通過對本節的學習,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同時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決心為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學習的思想。3、 重點、難點的確立本節課的核心是讓學生認清中國地形的整體特徵,因此中國地形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而中國地勢西高東低這樣一個特點對氣候、河流、交通等的影響是本課的難點,因為學生年齡偏小,對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經歷的現象不能很好的與理論知識相連接,因此對於這些問題需要老師進行指導,從而讓學生能夠總結出來。二、 說教法1、 教學方法「讀圖—討論—講解」結合法圖表分析、討論法啟發式教學探究式學習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根劇初二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在學生回答問題時要注意麵向不同層次的學生,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的機會,增強他們的自尊和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2、 課前准備:教師准備:中國地形模型圖、中國地形圖學生准備:地圖冊、直尺、紙張三、 說學法1、 學生特點分析對中學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關鍵年齡,同時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想像力也在迅速發展。從年齡特點上來看,初中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因此要抓住學生的這些特點,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從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的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2、學習方法觀察法、討論法、綜合分析法四、說教學過程1、 教學結構:復習舊課——導入新課——講解新課——課堂練習——鞏固新課——布置作業2、 教學程序:(1) 復習舊課: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中國的人口和民族,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的回顧以下。(3分鍾)(2) 導入新課:我們都生活在地球上,都生活在中華民族這樣一個大家庭里,那我們熟悉我們所生活的這個自然環境嗎?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環境——中國的自然環境,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我國的地勢和地形。(板書: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境 第一節 地勢和地形)(1分鍾)(3) 講解新課:()① 出示中國地形模型圖,讓學生從宏觀上認識中國的總體地勢和地形(1分鍾)② 分析課本P22圖2.2「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示意」,讀懂分層設色圖,再配以直觀形象的「樓梯」形狀,讓學生得出「階梯」的分布特點。(活動:讓學生在黑板上和自己的作業本上畫出樓梯圖,只要求畫三步。)(6分鍾)③ 閱讀地圖冊P10~11「中國地形」,讀出每一級階梯的位置以及海拔高度。(板書:1、地勢呈三級階梯狀分布:)(5分鍾)讓學生再對照書本,確定三級階梯的分界線,海拔高度。對於重點的一些字眼用筆畫下來。(板書)(3分鍾)④ 分析P22圖2.1「我國東西向(北緯32。)地形剖面」,讓學生得出中國地勢的特點。同時能夠歸納出第一級階梯以什麼地形為主,第二級階梯以什麼地形為主第三級階梯以什麼地形為主。(板書:一、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3分鍾)⑤ 講解:在第三級階梯上,由於東流入海的河流將所攜帶的泥沙沉積下來,從而形成了肥沃的沖積平原。在廣闊的近海大陸架區,不僅島嶼星羅棋布,同時海洋資源非常豐富。⑥ 分小組討論:(5分鍾考慮,8分鍾回答)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面向海洋,對氣候產生了什麼影響?(教師有選擇的板書:利於東部濕潤氣流深入大陸內部,帶來降水)這樣的地勢特點對河流的流向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板書:使大多數河流的流向為自西向東。)舉例:如中國的三大河流對交通起到了什麼樣的影響?(板書:促進了東西方的往來,阻礙了南北的交通往來。)因此,在我國古代就修築了京杭大運河來溝通南北的交通。河流從高一級階梯流向低一級時,落差會有什麼樣的變化?有什麼利用價值?能不能舉出一項工程(現在談論的比較多的)。(4) 鞏固新課:(3分鍾)對本課的內容進行總結歸納,可請學生進行總結。(5) 布置作業(5分鍾)① 我國的地勢特點是---------,呈---------狀分布。② 讓學生完成P23「活動」,在圖2.3上標出三級階梯的界線名稱(6) 有疑問的學生進行提問(2)附:板書示意第一節 地勢和地形一、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1、三級階梯狀:第一階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第二階梯:平均海拔1000~2000米第三階梯:平均海拔500米以下2、地勢對氣候、河流、交通的影響對氣候:利於東部濕潤氣流深入內陸,帶來豐富的降水對河流:使大多數的河流流向為自西向東對交通:溝通東西,阻礙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