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地理七年級
A. 七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
七年級地理上冊復習要點
1、地圖的種類包括: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
2、地圖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3、在地圖上確定方向: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採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確定方向。在室外看地圖時,應手持地圖,面朝北,背朝南;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4、例尺就是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一般來說,所畫范圍大,內容簡單,選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畫范圍小,內容詳細,選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個分數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5、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6、麥哲倫環球航行依次經過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7、赤道是0°緯線,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是最長的緯線。緯度自北向南各有90°,分別用N和S表示。0°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有180°,分別用E和W表示。
8、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
9、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分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為界把地球分為東、西半球。
10、緯度范圍:0° 30°為低緯度;30° 60°為中緯度;60° 90°為高緯度。
11、地球表面,陸地面積佔29%,海洋面積佔71%,所以有形象地稱地球為「三分的陸地,七分的海洋」。
12、比較經線和緯線的特點:
名稱 形 狀 長 度 指示方向
經線 半圓(弧形) 相等 南北方向
緯線 都是圓(極點除外) 有長有短 東西方向
13、七大洲的名稱按面積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亞洲和歐洲連成一塊合稱亞歐大陸,中國位於亞洲。南極洲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洲;亞洲是面積最大的大洲。
14、四大洋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洋。
15、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和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6、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總稱為地形。通常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
17、高度的表示方法有海拔和相對高度,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褐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8、非洲的剛果盆地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盆地;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亞馬孫平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長的山脈是安第斯山脈。
19、五種基本地形的特點:
平原:海拔較低,地面平坦;高原:海拔較高,地面坦盪,邊緣陡峻;
山地:海拔較高,峰巒起伏,坡度陡峻;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緩;
盆地:周圍高,中間低。
20、海底地形:大陸架、大陸坡、大洋底三部分,大洋底由海溝、洋盆和大洋中脊組成。
21、地球表面形態處於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地球表面千姿百態的地形是地球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22、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
23、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有張裂拉伸、有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最容易發生火山和地震。
24、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沿岸山脈帶和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脈帶上。
25、在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線稀疏的地方坡緩。等高線由低處向高處凸出的部位是山谷,等高線由高處向低處的部位是山脊。
26、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總數已超過60億。人口的自然增長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27、一般來說,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發達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慢;經濟發展水平低國家(發展中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快。
28、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區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的臨海地帶,如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原因是這些地區處在中低緯度地區、氣候溫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臨海地帶。
29、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表示(每平方千米居住的人口)。
30、人口的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31、城市問題: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工業污染、雜訊干擾、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32、世界三大人種分別是: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黃色人種分布在:亞洲東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也屬黃色人種。白色人種分布在: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黑色人種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33、美洲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均為黃色人種。
34、目前被聯合國確定為工作語言的是: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其中使用范圍最廣的是英語;使用人數最多的是漢語。
35、巴西通用葡萄牙語,西亞和北非通用阿拉伯語。
36、基督教:產生於公元1世紀,經典為《聖經》,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傳最廣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典型建築為教堂。伊斯蘭教:產生於公元7世紀,經典為《古蘭經》,主要分布在亞洲西部和東南部、非洲北部。典型建築為清真寺。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典型建築為寺廟。道教是源於中國本土的宗教。
37、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鄉村。
38、天氣和氣候概念和區別:
概念 特點
天氣 某個地方短時間內發生的陰、晴、冷熱等變化 多變、不穩定
氣候 某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 相對穩定
39、在衛星雲圖上,白色通常表示雲雨區,藍色表示陸地,綠色表示海洋。
40、氣候的兩個要素:氣溫和降水。
41、在北半球最熱月出現在7月,最冷月出現在1月;南半球相反。一天當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點(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42、世界氣溫分布的規律:由低緯度(赤道)地區向高緯度(兩極)地區逐漸降低。
43、非洲是最炎熱的大陸,南極洲是最寒冷的大陸。
44、降水形成條件:1.空氣中含有足夠的水汽和凝結核;2.空氣溫度下降到水汽能夠凝結出來的程度。
45、科學家依據降水形成過程中空氣上升的原因和形式把降水分成三種主要類型: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對流雨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46、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
47、世界降水分布規律:1.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2.中緯度地區大陸的沿海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3.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48、氣溫年較差=最熱月平均氣溫—最冷月平均氣溫
49、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狀、地球的運動、海陸分布、地形地勢、人類活動、緯度位置。
50、緯度越高太陽輻射越小。
51、地球的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周期是一天,自轉產生晝夜交替現象。
52、地球的公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周期是一年,公轉產生四季更替現象;地球公轉時地軸總與公轉軌道平面保持66.5度的夾角不變。
53、太陽光線的直射點有規律地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夏至日(6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冬至日(12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春分日(3月21日前後)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
54、熱帶(23.5°N~23.5°S)有陽光直射現象,氣候終年炎熱;寒帶(緯度66.5°~90°)有極晝極夜現象,氣候終年寒冷;溫帶(緯度23.5°~66.5°)既沒有陽光直射也沒有極晝極夜現象,氣候的四季變化明顯。
55、目前全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面積最大的國家是俄羅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是梵蒂岡;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
56、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通常把世界的國家劃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於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
57、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幹涉內政、互不侵犯、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58、國際間的矛盾與沖突的主要原因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
59、當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
60、世界規模最大和最有影響力的全球性國際組織是聯合國(UN)。
61、聯合國總部設在美國紐約,聯合國安理會的主要職能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
62、中國與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63、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總部設在瑞士洛桑。
64、紅十字會的宗旨是堅持人道主義。
重點地圖讀圖指導:
1、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判讀方位。(小河、村莊圖)
2、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讀出某的經緯度位置及判斷半球位置(東西半球,南北半球)、所屬的高、中、低緯度,兩點間的相對位置。
3、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陸分布圖,識記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七大洲輪廓,三條重要的洲界線。
4、判讀:大陸、海峽、半島、大洋、群島、島嶼。
5、等高線地形圖:識別陡坡和緩坡,山頂、山谷、山脊,海拔和相對高度。
6、海底地形圖:三部分,五種地形,大陸架的深度不超過200米。
7、六大板塊示意圖:板塊名稱。
8、常用圖例識別。
9、世界人口分布圖:四大人口分布稠密區。
10、城市和鄉村的景觀差異。
11、常用天氣符號圖識別。
12、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判讀,氣候類型的判斷。
13、地形雨示意圖。
14、五帶的劃分圖。
15、地區公轉示意圖。
16、面積居前六位的國家輪廓圖。
有什麼困難,我會鼎力幫助的
B. 七年級地理上冊復習提綱 人教版
七年級地理復習提綱
1、地圖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圖例。
2、在地圖上確定方向: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採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確定方向。
3、比例尺就是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一般來說,所畫范圍大,內容簡單,選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畫范圍小,內容詳細,選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個分數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4、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0°緯線又叫赤道,赤道就是0°緯線,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是地球上最長的緯線。緯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別用N和S表示。0°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有180°,分別用E和W表示。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
5、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分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為界把地球分為東、西半球。
6、緯度范圍:0° 30°NS為低緯度;30° 60°NS為中緯度;60° 90°NS為高緯度。
7、比較經線和緯線的特點:
名稱 形 狀 長 度 指示方向
經線 半圓(弧形) 相等 南北方向
緯線 都是圓(極點除外) 有長有短 東西方向
8、地球表面,陸地面積佔29%,海洋面積佔71%,所以有形象地稱地球為「三分的陸地,七分的海洋」。
9、七大洲的名稱按面積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亞洲和歐洲連成一塊合稱亞歐大陸,中國位於亞洲上。
南極洲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洲;亞洲是面積最大的大洲。
10、四大洋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洋。
11、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和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
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
。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2、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總稱為地形。通常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
13、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4、五種基本地形的特點:
平原:海拔較低,地面平坦;
高原:海拔較高,地面坦盪,邊緣陡峻;
山地:海拔較高,峰巒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緩;
盆地:周圍高,中間低。
15、地球表面形態處於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地球表面千姿百態的地形是地球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
16、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有張裂拉伸、有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最容易發生火山和地震。
17、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上。
18、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總數已超過60億。人口的自然增長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19、一般來說,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慢;經濟發展水平低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快。
20、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區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原因是這些地區處在中低緯度地區、氣候溫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臨海地帶。
21、人口增長過快、過慢都會帶來嚴重的問題:
人口增長過快帶來了就業、居住、教育、醫療等難以解決等問題;
人口增長過慢造成了勞動力短缺、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22、人口的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23、城市問題主要表現在: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工業污染、雜訊干擾、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24、世界三大人種分別是: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
黃色人種分布在:亞洲東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也屬黃色人種。
白色人種分布在: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種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25、目前被聯合國確定為工作語言的是: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其中使用范圍最廣的是英語;使用人數最多的是漢語。
26、世界的三大宗教:
基督教:產生於公元1世紀,經典為《聖經》,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傳最廣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蘭教:產生於公元7世紀,經典為《古蘭經》,主要分布在亞洲西部和東南部、非洲北部。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27、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鄉村。
28、天氣和氣候概念和區別:
概念 特點
天氣 某個地方短時間內發生的陰、晴、冷熱等變化 多變、不穩定
氣候 某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 相對穩定
29、氣候的兩個要素:氣溫和降水。
30、在北半球,最熱月出現在7月,最冷月出現在1月。
一天當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點(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31、世界氣溫分布的規律:由低緯度(赤道)地區向高緯度(兩極)地區逐漸降低。
32、降水形成的條件:空氣中含有足夠的水汽;空氣溫度下降到能夠凝結出來的程度。
降水的主要類型有: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
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
33、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
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中緯度地區大陸的西岸降水多於東岸和內陸地區;
南北回歸線穿過的大陸西部或內陸地區降水少。
34、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狀、地球的運動、海陸分布、地形地勢、人類活動、緯度位置、洋流因素。
35、最長山脈-安第斯山脈 最高峰-珠穆朗瑪峰 最高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最長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最大高原-巴西高原 最高高原-青藏高原
最大平原-亞馬孫平原 最大平原-剛果盆地
36、紅海面積擴大 位於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張裂處;地中海面積縮小 位於非洲板塊和亞歐板塊相撞擠壓處;台灣和日本多地震 位於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相撞擠壓處;喜馬拉雅山脈 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撞擠壓隆起處 ;安第斯山脈 位於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相撞擠壓隆起處
37、世界主要氣候類型 :
熱帶雨林: 赤道附近 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馬來群島 終年高溫多雨。
熱帶草原: 氣候 南北緯10-20度大陸中西部 分布在雨林兩側,非洲分布最廣。 終年高溫,分干、濕兩季。
熱帶沙漠:南北緯20-30度大陸中西部 非洲撒哈拉沙漠分布最廣。 終年炎熱乾燥
熱帶季風:北緯10-30度大陸東部 印度半島、中南半島 終年高溫,分旱、雨兩季
亞熱帶季風:南北緯30-40度大陸東岸 中國、美國和巴西的東南部 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冬季低溫少雨。
地中海:南北緯30-40 度大陸西岸 地中海地區 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溫帶季風:南北緯40-60 度大陸東岸 中國東北部、俄羅斯東南部 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冬季寒冷乾燥。
溫帶大陸性:南北緯40-60度大陸內陸 亞歐大陸和北美洲中部 氣溫年、日較差大,降水少
溫帶海洋性:南北緯40-60度大陸西岸 歐洲西部 終年溫和濕潤
亞寒帶針葉林:北緯50-70度俄羅斯和加拿大北部 夏季短而涼爽,冬季漫長而嚴寒,降水少
C. 義務教育教科書地理七年級上知識點 復習資料
七上
1、地圖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圖例。
2、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3、0°緯線又叫赤道,赤道就是0°緯線,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是地球上最長的緯線。緯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別用N和S表示。
4、0°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有180°,分別用E和W表示。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
5、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分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為界把地球分為東、西半球。
6、緯度范圍:0° 30°NS為低緯度;30° 60°NS為中緯度;60° 90°NS為高緯度。
7、比較經線和緯線的特點:經線 半圓(弧形) 相等 南北方向; 緯線 都是圓(極點除外) 有長有短東西方向
8、地球表面,陸地面積佔29%,海洋面積佔71%,所以有形象地稱地球為「三分的陸地,七分的海洋」。
9、七大洲的名稱按面積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亞洲和歐洲連成一塊合稱亞歐大陸,中國位於亞洲上。
南極洲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洲;亞洲是面積最大的大洲。
10、四大洋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多的大洋。
11、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和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2、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總稱為地形。通常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
13、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4、五種基本地形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15、板塊構造學說: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
16、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有張裂拉伸、有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最容易發生火山和地震。
17、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上。
18、人口的自然增長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19、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區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原因是這些地區處在中低緯度地區、氣候溫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臨海地帶。
20、人口增長過快、過慢都會帶來嚴重的問題: 人口增長過慢造成了勞動力短缺、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人口增長過快帶來了就業、居住、教育、醫療等難以解決等問題;
21、世界三大人種分別是: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黃色人種分布在:亞洲東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也屬黃色人種。 白色人種分布在: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種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22、目前被聯合國確定為工作語言的是: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其中使用范圍最廣的是英語;使用人數最多的是漢語。
23、世界的三大宗教: 基督教: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傳最廣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蘭教:主要分布在亞洲西部和東南部、非洲北部。佛教: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24、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鄉村。 25、氣候的兩個要素:氣溫和降水。
26、天氣和氣候概念和區別: 天氣 某個地方短時間內發生的陰、晴、冷熱等變化 多變、不穩定
氣候 某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 相對穩定
27、在北半球,最熱月出現在7月,最冷月出現在1月。 一天當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點(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28、世界氣溫分布規律:由低緯度地區向高緯度地區逐漸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
33、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 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中緯度地區大陸的西岸降水多於東岸和內陸地區;南北回歸線穿過的大陸西部或內陸地區降水少。
34、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狀、地球的運動、海陸分布、地形地勢、人類活動、緯度位置、洋流因素。
35、最長山脈-安第斯山脈 最高峰-珠穆最大平原-亞馬孫平原 最大平原-剛果盆地 朗瑪峰 最高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最長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最大高原-巴西高原 最高高原-青藏高原
36、紅海面積擴大:位於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張裂處;地中海面積縮小:位於非洲板塊和亞歐板塊相撞擠壓處;台灣和日本多地震:位於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相撞擠壓處;喜馬拉雅山脈: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撞擠壓隆起處;安第斯山脈:位於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相撞擠壓隆起處。
37、世界主要氣候類型 :
熱帶雨林: 赤道附近 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馬來群島 終年高溫多雨。
熱帶草原: 氣候 南北緯10-20度大陸中西部 分布在雨林兩側,非洲分布最廣。 終年高溫,分干、濕兩季。
熱帶沙漠:南北緯20-30度大陸中西部 非洲撒哈拉沙漠分布最廣。 終年炎熱乾燥
熱帶季風:北緯10-30度大陸東部 印度半島、中南半島 終年高溫,分旱、雨兩季
亞熱帶季風:南北緯30-40度大陸東岸 中國、美國和巴西的東南部 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冬季低溫少雨。
地中海:南北緯30-40 度大陸西岸 地中海地區 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溫帶季風:南北緯40-60 度大陸東岸 中國東北部、俄羅斯東南部 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冬季寒冷乾燥。
溫帶大陸性:南北緯40-60度大陸內陸 亞歐大陸和北美洲中部 氣溫年、日較差大,降水少
溫帶海洋性:南北緯40-60度大陸西岸 歐洲西部 終年溫和濕潤
D. 七年級上冊地理所有答案
地理七年級上半學期復習資料
第一章
1、人對地球形狀的認識:
天圓地方 天如斗笠,地如覆盤 麥哲倫的環球旅行 衛星圖片
2、地球大小: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平均直徑:6371千米;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
3、緯線: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呈圓形;長度不等,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成為一點。
赤道以北稱北緯,「N」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S」表示。
4、經線:經線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圓狀;長度都相等。
0度經線以西稱西經,「W」表示;0度經線以東稱東經,「E」表示。
5、地軸:地球自轉軸。
6、北極:地軸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7、南極:地軸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8、南北半球分界:赤道
9、東西半球分界:160度E 20度W
10、地球的自轉:方向:自西向東 周期:24小時
11、地球的公轉:方向:自西向東 周期:一年
12、地球公轉與季節的關系:
氣節 日期 北半球季節 太陽直射點位置 晝夜長短
春分 3月21日前後 北半球春季 赤道 全球晝夜等長
夏至 6月22日前後 北半球夏季 北回歸線 晝長夜短
秋分 9月23日前後 北半球秋季 赤道 全球晝夜等長
冬至 12月22日前後 北半球冬季 南回歸線 晝短夜長
13、與地球自轉和公轉相關的地理現象:
自轉 晝夜更替
地球運動 不同地方時間差
公轉 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變化
一年中晝夜長短變化 四季更替
14、五帶的劃分:北寒帶位於北緯66.5度,南寒帶位於南緯66.5度,這里陽光斜射得厲害,甚至有一段時間太陽總在地平線以下,產生了極晝極夜現象,氣候終年寒冷;北溫帶位於北緯66.5度與23.5度之間,南溫帶位於南緯66.5度與23.5度之間,這里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四季變化比較明顯;熱帶位於北緯23.5度與南緯23.5度之間,在很長的一段日子裡,這里正午的太陽總是照在頭頂上,氣候終年炎熱。
15、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16、等高線:把各個地點的海拔標注在地圖上,再把海拔相同的點連成線。
特點:1、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 2、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17、地圖的基本要素:1、比例尺 2、方向 3、圖例
第二章
1、七大洲: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州、南極洲
亞洲面積最大,為4400萬平方米;大洋州面積最小,為900萬平方米。
2、四大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北冰洋面積最小)
3、大洲的分布:
北半球 亞洲、非洲、北美洲、歐洲 跨南北半球 非洲、南美洲
南半球 南極洲、大洋州 東半球 亞洲、非洲、南極洲、歐洲、大洋州
西半球 北美洲、南美洲
4、各大洲之間的分界線
北美洲與亞洲 白令海峽 南美洲與北美洲 巴拿馬運河
亞洲與非洲 蘇伊士運河 亞洲與歐洲 山脈、河流、海峽
歐洲與非洲 直布羅陀海峽 歐洲與北美洲 丹麥海峽
5、海峽: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6、半島:半島是綠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
7、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以及人類活動,如填海造陸。
5、六大板塊: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版塊、非洲板塊。
7、海陸分布特點: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8、紅海處於板塊的開展邊界,地中海處於板塊的碰撞擠壓邊界。
9、大西洋是由地殼板塊張裂運動造成的,喜馬拉雅山是由碰撞擠壓運動造成的。
10、跨洲國家: 埃及:非洲、亞洲 俄羅斯:歐洲、亞洲 土耳其:歐洲、亞洲
第三章
1、 天氣的特點:
①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的時間里的天氣狀況,它是經常變化的,有時候在幾分鍾之內,可以由陽光燦爛變為烏雲密布。
②同一時刻,不同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2、氣溫分布規律:
①赤道及其附近地區氣溫最高,由赤道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
②年平均氣溫高於20度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低於-10度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南北極圈之內。
③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氣溫降低約0.6度。
④南半球的等溫線較平直,北半球較彎曲,同緯度地區,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
3、降水分布規律:
①赤道附近各地降水多,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
②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③由赤道向兩極,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④在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年降水量比大陸西岸多。
⑤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年降水量不沿海地區少。
4、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5、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1、 一年中,南半球氣溫,海洋上2月最高,大陸上8月最低。
2、 等溫線的特點:等溫線密集的地方,氣溫差別大;等溫線稀疏的地方,氣溫差別小。
3、 影響降水量多少的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
4、 各個地方的氣候特點:
①赤道地區,氣候特點是終年高溫多雨,這種氣候叫做熱帶雨林氣候。
②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區的氣候類型是熱帶沙漠氣候,特點是終年高溫少雨。
③我國東部南方地區的氣候類型主要是亞熱帶季風氣候。
5、 各類氣候主要分布地區:
①熱帶雨林氣候分布在非洲赤道地區,亞洲印度尼西亞新加坡,亞馬遜流域。
②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印度半島。
③溫帶地區,大陸西岸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大陸中部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大陸東岸是溫帶季風氣候。
6、 衛星雲圖:白色表示雲區,雲的顏色越白,表示雲層越厚;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
7、 氣候概念: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個地方的氣候具有一定的特徵。
第四章
1、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2、 聯合國工作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3、 人口稠密地區: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以及北美洲東部等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4、 人口稀疏地區:沙漠、雨林、高原、山區、高緯度地區。
5、 鄉村與城市的形態:
差別 交通 人口分布 建築 生產方式
鄉村 不發達 稀疏 分散、低層建築 農業產業
城市 便利 密集 樓房層次高、排列密集 非農生產
6、建築與環境地理的關系:
地區 環境 建築分布
東南亞 濕熱 雲南傣族、低緯度地區
北非 乾旱、炎熱、風沙大 西亞、黃土陝西高原、內陸
極地 嚴寒、大風 冰屋
註:還包括自然、社會、經濟條件。
各大洲的分界線:南美洲與北美洲:巴拿馬運河
南極洲與南美洲:德雷克海峽
北美洲與亞洲:白令海峽
歐洲與亞洲:烏拉爾山 烏拉爾河 大高加索山
歐洲與非洲:直布羅陀海峽 地中海
亞洲與非洲:蘇伊士運河 紅海 曼德海峽
E. 非洲地理世界之最 10條
1.尼羅河——非洲、世界第一長河
2.撒哈拉沙漠——非洲、世版界第一大沙漠
3.剛果權盆地——非洲、世界第一大盆地
4.東非裂谷帶——非洲、世界第一裂谷帶
5.乞力馬扎羅山——非洲第一高峰
6.幾內亞灣——非洲最大的海灣
7.維多利亞湖——非洲最大的湖泊
8.坦葛尼喀湖——非洲最深的湖泊
9.馬達加斯加島——最大的島
10.納米比亞——最後獨立的國家
F. 地理七年級上冊湘教版復習提綱
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復習提綱
第一章:讓我們走進地理
1. 以風車而著名的國家是荷蘭。
2. 阿拉伯人的傳統服裝多是身穿白色長袍,頭戴頭巾,這種打扮的原因是反射陽光、抵擋風沙。
3. 地平面上有東(E)、西(W)、南(S)、北(N)四個基本方向,在此基礎上,又分出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共八個方向。
4. 在沒有方向標的地圖上,要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判定方向。
5. 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6. 比例尺分為數值比例尺、線段比例尺、文字比例尺。
7.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越詳;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越大,內容越略。
8. 地圖的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注記和圖例。
9. 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徑:①查閱地理辭書 ;②咨詢有關人士 ;③上網查閱資料等。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10. 經過測量,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11. 曾經對地球形狀的兩種說法是「蓋天說」和「渾天說」。
12. 麥哲倫環球遊行路線是西班牙→麥哲倫海峽→太平洋→菲律賓群島→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13. 地球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半徑是6371千米;赤道周長是4萬千米。
14. 地球儀:人們根據地球的形狀並按一定的比例縮小後,製作成地球模型,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15. 地球的自轉方向是由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是逆時針方向旋轉;從南極上空看是順時針方向旋轉。
16. 赤道和與赤道平行的圓圈叫緯線。
17. 赤道的緯度是0°,赤道以北稱北緯,以南稱南緯,北緯和南緯各有90°。
18. 北極和南極分別是北緯90°寫作(90°N)和南緯90°寫作(90°S)。
19. 人們規定,0°~30°為低緯度區,30°~60°為中緯度區,60°~90°為高緯度區。
20. 南北半球的劃分界線是赤道。
21. 連接南、北極並垂直於緯線的弧線叫做經線。
22. 經度的起點是本初子午線,或者稱0°經線,東、西經最大度數為180°。
23. 東西半球的劃分界線為20°W和160°E。
24. 由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成的網路,叫做經緯網。
25. 人們通常用「三分陸地,七分海洋」粗略說明全球陸地和海洋面積的比例【海洋實際佔71%,陸地實際佔29%】。
26. 面積廣大的陸地叫做大陸;面積較小的陸地叫做島嶼;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成大洲。
27. 全世界共有7個大洲,分別是: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七大洲面積大小排序(由大到小)的順口溜:亞非北美南;南極歐大洋】。
28. 南極洲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
29. 各個大洲的面積:【亞洲:4400萬平方千米;非洲:3000萬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萬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萬平方千米;南極洲:1400萬平方千米;歐洲:1000萬平方千米;大洋洲:900萬平方千米】。
30. 各個大洲的分界線:【亞洲和歐洲: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裏海;亞洲和非洲: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亞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峽;南美洲和北美洲: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31. 太平洋跨越南北兩個半球,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一半,在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島嶼也最多。
32. 大西洋跨越南北兩個半球,形狀略呈「S」形,是世界第二大洋。
33. 印度洋大部分位於南半球,是世界第三大洋。
34. 北冰洋是四大洋中最小、最淺的大洋。
35. 北冰洋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洋。
36. 看圖填空:(填寫代號及名稱)
①赤道穿過的洲有②南美洲、③非洲、⑤亞洲、⑥大洋州
②赤道穿過哪些洲的大陸?②南美洲、③非洲
③太平洋沿岸的洲有①北美洲②南美洲⑤亞洲⑥大洋州⑦南極洲
④大西洋沿岸的洲有①北美洲②南美洲③非洲④歐洲⑦南極洲
⑤南極洲被哪些大洋包圍?B大西洋 C太平洋 D印度洋
⑥主要位於西半球的洲有①北美洲②南美洲
37. 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總稱為地形。
38. 地形類型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39. 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40. 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點是:地面起伏小;不同點是:平原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較高,邊緣比較陡峻。
41. 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點是:地面崎嶇不平;不同點是:山地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較陡,溝谷較深;而丘陵較低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
42. 盆地四周多被山地和高原環繞,中部相對低平。
43. 海底地形:【大陸架:陸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較緩,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內;大陸坡:大陸架向外傾斜的陡坡,水深急劇增至數千米;大洋中脊:大洋中海底誕生的地方,火山活動比較強烈;海溝: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達1萬多米。】
44. 原始地球有一整塊大陸,稱為「泛大陸」。
45. 地球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46. 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
47. 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有張裂拉伸、碰撞擠壓。
48. 板塊與板塊交接處會產生火山與地震。
49. 世界上的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50. 到2011年10月底,世界人口總數突破70億。
51. 人口的自然增長主要是由出生率與死亡率決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與經濟發展水平有密切聯系。一般經濟水平高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較慢;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較快。
52. 出生率=出生人口數÷總人口數×100%;死亡率=死亡人口數÷總人口數×100%;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53. 世界上大多數人居住在中低緯度區,而在氣候溫和、降水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區,人口更為集中,如有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
54. 黃色人種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紐特人也屬於黃種人。
55. 亞洲和非洲一些國家人口數量增長速度過快;歐洲一些國家人口數量處於負增長。
56. 人口的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57. 白色人種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的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58. 黑色人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59. 混血人種是三大人種通婚產生的。
60.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被稱為黑人的故鄉。
61. 現在使用比較多的語言有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
62. 聯合國的工作語言是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63. 當今世界上使用漢語的人數最多,達到13億。
64. 世界上流傳最廣的語言是英語,當今世界上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已經超過4億。
65. 信仰宗教的人被稱為教徒。
66. 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為世界三大宗教。
67. 基督教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傳最廣的宗教,教堂是高高聳立的,教徒總數約20億,分布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及大洋洲相對集中。
68. 基督教起源於公元1世紀巴勒斯坦地區,經典為《聖經》。
69. 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清真寺是祭祀場所,分布在亞洲的西部、東南部和非洲的北部和東部,全世界有教徒(伊斯蘭教徒也叫穆斯林)約15億人。
70. 伊斯蘭教起源於公元7世紀的沙烏地阿拉伯,經典為《古蘭經》。
71. 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廟宇是祭祀場所,以亞洲最多,佛教徒現有3億多人。
72.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
73. 中國本土的宗教是道教。
74. 人們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75. 城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主要從事非農業產業活動的居民聚居地。
76. 村莊是規模比較小的居民點,周圍有農田。
77. 集鎮是規模比較大的居民點。
第四章:世界的氣候
78. 天氣指某個地方距離地表較近的大氣層在短時間內的具體狀態。
79. 天氣的突出特點是多變。
80. 氣候指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81. 天氣預報是氣象工作者通過對天氣的資料的分析,發布的將要出現的天氣狀況。
82. 天氣符號:晴、陰、多雲、降雨、霜凍、雷雨、降雪、霧。
83. 氣溫是指空氣的溫度,常用攝氏度(℃)表示。
84. 降水的兩個基本條件:
①空氣中有足夠的水汽和凝結核;②空氣溫度下降到水汽能夠凝結出來的程度。
85. 對流雨是濕潤空氣受熱膨脹上升,變冷凝結而形成的降雨;地形雨是濕潤空氣水平運動時,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溫度下降,水汽凝結,在迎風坡產生的降水。鋒面雨是類似的道理,當冷空氣與暖空氣相遇時,相對較輕的暖空氣被「抬升」,遇冷凝結而產生的降水。
86. 世界降水的分布是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中緯度地區大陸的西岸降水多於東岸和內陸地區;南北回歸線穿過的大陸西部或內陸地區降水少。
87. 世界雨極是印度的乞拉朋齊。
88. 氣候資料的表示方法有表格、坐標圖、等值線。
89. 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是地球的形狀、地球的運動、海陸分布、地表的起伏等。
90. 春分在3月21日前後;夏至在6月22日前後;秋分在9月23日前後;冬至在12月22日前後。
91. 地球的形狀與氣候:太陽光線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陽高度最大,太陽輻射最強,當太陽線垂直照射赤道時,隨著緯度的增高,太陽輻射的強度逐漸降低;地球的運動與氣候: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時,地軸與公轉軌道的平面呈66.5°的固定傾角。
92. 春分、秋分:太陽與赤道(0°)成垂直角;夏至:太陽與北回歸線(23.5°N)成垂直角;冬至:太陽與南回歸線(23.5°S)成垂直角。
93. 在北半球,最熱月出現在7月,最冷月出現在1月;南半球則相反;一天當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點(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94. 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是從低緯度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最寒冷的大洲為南極洲。
95. 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上,北極圈出現極晝現象,南極圈出現極夜現象。
96. 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南極圈出現極晝現象,北極圈出現極夜現象。
97. 地球上的五帶是: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98. 一般情況下,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攝氏度。
99. 人類在生產、生活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急劇增加,導致使全球氣溫升高,旱澇等災害頻繁即全球氣候變暖。
100. 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亞馬孫平原(熱帶雨林氣候面積最大)、剛果盆地和馬來群島等地。
101. 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以非洲的熱帶草原面積最為廣大。
102. 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
103. 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經過的內陸地區以及大陸的西岸地區,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區最為廣大。
104. 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濕潤氣候主要分步在亞熱帶的大陸東岸地區,夏季高溫多雨。
105. 地中海氣候的特點是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106. 溫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北、俄羅斯的東南、朝鮮半島和附近的島嶼。
107. 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點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年內降水均勻。
108. 溫帶的氣候類型是溫帶季風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
109. 溫帶大陸性氣候是世界上分步最廣泛的氣候類型。
第五章:世界的發展差異
110. 目前,全球70多億人口分別居住在220多個國家和地區。
111. 世界上最大國家是俄羅斯,國土面積有1709.8萬平方千米;最小國家是梵蒂岡,國土面積有0.44平方千米。
112. 中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其次為印度、美國等。
113. 發達國家除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外,都分步在北半球,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於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114. 當代世界存在著許多矛盾與沖突,導致這些矛盾和沖突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是主要原因。
115. 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
116. 聯合國(UN)的常任理事國有中國、英國、美國、俄羅斯、法國;行政負責人是聯合國秘書長;總部設在美國紐約;主要職責是:①防止戰爭,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②發展國際間的友好關系;③開展國際合作,解決國際的經濟、社會、文化和人道主義性質的問題,到2013年5月,聯合國共有193個成員國。
117. 世界貿易組織(WTO)是重要的全球性經濟貿易組織;行政負責人是總幹事;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主要職能是:①減少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限制;②控制和減免關稅;③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
118.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19. 紅十字會的宗旨是:人道主義;紅十字會的任務是①防止並減輕人類的疾苦,保護人的生命健康;②保障人類的尊嚴;③為預防疾病、增經健康和社會福利而工作;紅十字會的會旗由瑞士的國旗演變而來。
120. 上海合作組織的總部設在中國上海。
G. 非洲的地理特點
一、位置(西經10—東經50;南緯30—北緯30)
二、地形:1、類型 高原為主的「高原大陸回」—高原(衣索比亞答高原(「非洲屋脊」)、東非高原(乞力馬扎羅山為非洲最高)、南非高原); 山脈(阿特拉斯山、德拉肯斯山); 盆地(剛果盆地等); 平原(尼羅河谷地與三角洲)
2、地勢:東南高,西北低
3、兩大特殊地形區:
(1)東非大裂谷(世界上最大裂谷帶)——①位置(南起贊比西河口,向北經紅海,一直延伸到死海附近) ②沿途地貌(懸崖峭壁;多火山;谷底連串的湖泊) ③成因(地殼運動,板塊張裂陷落而成) ④影響(導致地殼不穩定,多火山地震)
(2)剛果盆地(世界最大盆地)——內流湖因地殼上升,而後受剛果河侵蝕下切,湖水外泄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