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徐老師高中地理必修一

徐老師高中地理必修一

發布時間: 2021-02-24 04:47:39

『壹』 高中地理必修一講解視頻

澳大利亞(Australia)是全球土地面積第六大的國家,國土面積比整個西歐大一半.澳大利亞不僅國土遼闊,而且物產豐富,是南半球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是全球第四大農業出口國,也是多種礦產出口量全球第一的國家.澳大利亞是一個移民國家,奉行多元文化,20%的居民出生在澳大利亞以外的國家和地區.澳大利亞也是一個體育強國,是全球多項體育盛事的常年舉辦國.
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面積居世界第六,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和巴西,約相當於五分之四個中國.它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海岸線長達37000公里.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獨佔一個大陸的國家.
澳大利亞位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由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島等島嶼和海外領土組成.它東瀕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塔斯曼海,西、北、南三面臨印度洋及其邊緣海,海岸線長約3.67萬公里.面積769.2萬平方公里,佔大洋洲的絕大部分,雖四面環水,沙漠和半沙漠卻佔全國面積的35%.全國分為東部山地、中部平原和西部高原3個地區.全國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撥2230米,最長河流墨爾本河長3490里.在東部沿海有全世界最大的珊瑚礁——大堡礁.北部屬熱帶,大部分屬溫帶.年平均氣溫北部27℃,南部14℃,內陸地區乾旱少雨,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東部山區500—1200毫米.

『貳』 求高中地理必修一課本電子版

人教版的http://www.pep.com.cn/gzdl/jszx/tbjxzy/kbjc/dzkb/bx1/
湘教版回的答http://ebook.hneph.com/zdl_bx1/mulu.asp

『叄』 高一地理必修一

網頁鏈接這個你看看吧,打字解釋不清楚啊

『肆』 高一地理必修一全套教學視頻

建議來你源到http://video.1kejian.com/senior/senior1/7838/這個網上

『伍』 高中必修一地理的章節順序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第三節 地球的運版動 第四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權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第一節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第二節 氣壓帶和風帶 第三節 常見天氣系統 第四節 全球氣候變化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節 自然界的水循環 第二節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第三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第四章 地表形態的塑造 第一節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 第三節 河流地貌的發育 第五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第二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陸』 高一地理必修一

1因為石油和煤的形成的原因是:
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
簡單來說就是他們是由動植物形成的。
那麼我們都知道動物是生產者它們將光能(太陽輻射)轉化為能量在食物鏈上提供給其他動物微生物,所以動物和植物他們的能量都是來自於太陽輻射的。

2 (建議答案只寫第一段就足夠了)
在太陽的光球層上,有一些旋渦狀的氣流,像是一個淺盤,中間下凹,看起來是黑色的,這些旋渦狀氣流就是太陽黑子。黑子本身並不黑,之所以看得黑是因為比起光球來,它的溫度要低一、二千度,在更加明亮的光球襯托下,它就成為看起來像是沒有什麼亮光的、暗黑的黑子了。

黑子是由本影和半影構成的,本影就是特別黑的部分,半影不太黑,是由許多纖維狀紋理組成的,具有旋渦狀結構。當大黑子群具有旋渦結構時,就預示著太陽上將有劇烈的變化。人類發現太陽黑子活動已經有幾千年了。

黑子活動的周期平均是11年。在開始的4年左右時間里,黑子不斷產生,越來越多,活動加劇,在黑子數達到極大的那一年,稱為太陽活動峰年。在隨後的7年左右時間里,黑子活動逐漸減弱,黑子也越來越少,黑子數極小的那一年,稱為太陽活動谷年。國際上規定,從1755年起算的黑子周期為第一周,然後順序排列。1999年開始為第23周。

『柒』 高中必修一地理

左邊這頁
1.a>b>c肉眼可以分辨
2.角速度除南北兩極點(南北兩極點角速度為0)外都約為15°/h(15°每小時)
線速度:自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自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
赤道線速度為1670km/h 30°緯線1447km/h 60°緯線上是837km/h(約為赤道的一半)
讀圖題
1.a線左側為夜半球(用平行等距直線畫出,作圖題用鉛筆)
2.各緯度晝夜長短
0度全年晝夜等分 晝長12小時=夜場12小時
50°N 看圖可知50°N緯線被a(晨昏線)分成兩部分,在晝半球的叫晝弧,夜半球的叫夜弧,晝夜弧代表晝和夜,圖中能看出晝夜長度比4:2,(當然這種圖只能看到一半地球,另外一半地球也是一樣的晝夜弧比為4:2)根據一個晝夜交替周期為24小時可得晝長+夜長=24小時,又晝長比夜長=4:2計算可以得到晝長16小時,夜長8小時
同理可得
50°S晝長8小時,夜長16小時(南北半球同緯度晝夜長相反)
66°34′N晝長24小時,夜長0
66°34′S晝長0,夜長24小時

右邊這頁
1.ab弧線的左側為夜半球
2.0° 晝長12小時夜長12小時,66°34′S晝長24小時夜長0
3.晨線為b昏線為a
4.第一張圖 畫晨昏線:要過地心(這個圖上最中間那個點,虛線沒有箭頭的那一個端點)晨昏線⊥太陽光線(有箭頭那條,或者虛線那條都可以)
第二張 畫太陽光線,過地心,垂直晨昏線(晝夜半球那個分界線)
第三張 畫太陽光線 跟上面第三題的圖一樣,畫在這個地球右側,用帶箭頭線,線之間要平行
第四張 畫夜半球 弧線(與極圈相切的那條,像眉毛一樣的那條)的上面的都是

『捌』 2015高中地理必修一共有幾本書

2015高中地理必修一共有三本書。

它們分別是:是自然地理回,人文地理,區域地理。

《高答中地理》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寫的。該書是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8)徐老師高中地理必修一擴展閱讀:

學習地理有如下的重點內容:

地理基本概念:能說明某種特點地理現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低氣壓、高氣壓、地球的自轉、公轉等。反映某種地理事物類別的特定概念(對這類概念特別要注意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分析)

地理基本規律與基本原理。地理事物的時空分布規律及其成因分析。

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線的分析應用、各類經濟圖表的繪制與判讀、各種地理示意圖的繪制與判讀、圖文轉換與圖圖轉換能力等等。

地理內容的文字邏輯表達能力。收集、整理地理資料的能力

『玖』 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國地圖出版社)相關問題!!很急!!

孩子,作復為一個地理老師。我負制責的告訴你。如果你將來要學文科的話,必修一裡面都是重點。
第一章地球運動,公轉自轉都是重難點,有很多孩子到了高三都搞不懂。總之第一章除了第一節都是重點和難點。
第二章大氣運動裡面的除了全球氣候變暖一節不是重點都是重點。難點在大氣的受熱過程和天氣系統。重中之重:三圈環流,和全球氣候。非常難。
第三章水循環裡面的重點是洋流和人類活動的關系。
第四章岩石圈重難點在岩石圈的循環,板塊運動和山的不同形成原因。
第五章最難理解的就是自然帶與氣壓帶、洋流等等的相互關系。還有水平自然帶和垂直自然帶都很難理解。
總之必修一是整個高中地理的精神核心。必修一是自然地理,必修二是人文地理。各有側重。

『拾』 高中地理必修一

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二單元課標解讀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

課 標: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課標分析: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是指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環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理解。宏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天體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微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位置。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目的不是要系統學習天文知識,而是要為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礎。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從質量、體積、運動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員,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級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為太陽系中特殊的一員。很顯然,地球上為什麼適宜於生命生存是本條「標准」的重點要求。說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僅要從地球自身條件和行星際空間條件分析,還要從恆星際空間條件分析。「標准」將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陽系范圍之內,隱含著在太陽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實際上,人類一直在為尋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幾十顆可能會有生命的行星。

從根據本條「標准」的要求,學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時,要會運用有關資料加以說明。這些資料如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圖、地球本身的條件等。

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課 標: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課標分析:課標對本部分內容的要求是「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這其實是上一節內容的延伸,是以太陽為案例,進一步說明宇宙環境對地球的影響。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主要是從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兩方面進行闡述,教學中必須把重點放在其對人類的影響上。為了說明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必須明確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的主要特徵和規律。並且,由於說到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實在太過廣泛,因此可以用案例的方式進行闡述。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課標: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課標分析:地球運動及其地理意義是必修1模塊內容的重要基礎理論,對於自然環境方面知識的學習有著重要意義。本條「標准」要求學生從了解層面上升到理解規律和成因層面。地球運動包括繞地軸自轉和繞日公轉兩重形式。要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需要認識地球的運動規律,而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是同時進行的,兩種運動疊加、合成了地球的運動。因此,應關注地球自轉和公轉之間的關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種運動。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主要從晝夜的產生、晝夜更替和地方時的產生層層推進,最後具體分析時區的劃分;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意義,教材主要通過讀圖來分析,前後關聯的知識點層層遞進,地球自轉和公轉形成黃赤交角,決定了地球表面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導致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從而形成了四季和五帶。本條「標准」要求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不僅要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還應分析這些現象對地理環境的形成和變化,以及人類活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其中,後者更為重要。

第四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

課 標: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課標分析:本條「標准」有顯性和隱性兩方面的要求。顯性要求是從宏觀上了解地球的結構及特點。地球呈現出圈層結構,可以劃分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於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之間的一個圈層,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即軟流層之上的固體岩石部分。本條「標准」的隱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環境的組成,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塊的主題是「自然環境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在學習了有關「宇宙中的地球」之後,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什麼是自然環境」。「標准」以「宇宙環境—地球—自然環境」的認識思路,設計了在宏觀了解地球圈層結構的基礎上認識自然環境的組成,即在空間范圍上把自然環境放在地球圈層結構中認識。

自然環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理解。從宏觀層面上,根據現代自然地理學的研究,自然環境就是指地球表層系統,它是由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交叉而成的。人類屬生物圈的一部分。從微觀層面上講(如落實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氣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組成的。

從人地關系角度出發,並且本條「標准」的行為動詞為「說出」(要求較低),對於各圈層不要求展開深入了解,而應抓其主要特點及與人類活動關系密切的內容。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人類通過長期活動創造了人文環境(也有稱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共同組成地理環境。可見,地理環境的空間范圍與自然環境是一致的。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第一節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課 標: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

課標分析:本條「標准」雖然簡短,但它要求的內容是比較多的。從有關大氣各條「標准」綜合來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把握本條「標准」。第一,作為自然環境組成要素,「標准」中的「大氣」是指低層大氣,其高度不超過對流層頂。第二,了解大氣受熱,需要明確大氣的熱量來源,即導致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太陽輻射是大氣根本的熱源,下墊面輻射(包括陸面和海面)是大氣直接的熱源。第三,大氣受熱過程,實際上是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和大氣輻射之間相互轉化的過程。其中,大氣溫室效應及其作用是需要重點闡述的基本原理。第四,學習大氣受熱過程,是為理解大氣運動打基礎,所以,大氣熱力環流是需要闡述的另一個基本原理。大氣熱力環流是大氣不均勻受熱的結果。大氣不均勻受熱主要是由太陽輻射的緯度差異和下墊面熱性質差異引起的。大氣不均勻受熱是大氣運動的主要原因,大氣熱力環流則是理解許多大氣運動類型的理論基礎。小到城市熱島環流,大到全球性大氣環流,都可以用大氣熱力環流的原理來解釋。第五,學習和說明大氣受熱過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圖,如大氣溫室效應示意圖、大氣熱力環流形成示意圖等。

第二節 氣壓帶和風帶

課 標: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課標分析:本條「標准」關注全球性大氣環流及其對氣候的影響。全球性大氣環流是自然環境中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的重要形式之一,對自然環境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對水、熱、地貌、氣候等的影響)。

全球有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理解這些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和分布規律,最好通過三圈環流來說明。理解三圈環流有兩個基礎,一是大氣熱力環流,一是風的形成及風向的轉變。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氣壓梯度力,近地面的風向是氣壓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標准」關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對於三圈環流中高空的氣壓和風向不作要求。三圈環流是假設地球表面均勻情況下的理想模式,實際上氣壓帶和風帶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連續的,並形成一個個氣壓中心。在三圈環流的基礎上,還應了解海平面氣壓和風的實際情況,以使理論聯系實際。

氣壓帶、風帶在一年內還隨季節作周期性移動,其根本原因是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所以,一般模式圖或示意圖展示的是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分布的平均狀況,以此狀況為參照,氣壓帶和風帶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以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其移動為基礎,疊加海陸位置和下墊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復雜多樣的氣候。這是學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認識。具體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對氣候的影響,可以通過舉例,而不要求系統講述氣候類型的成因。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對氣候的影響,比較好的例子是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受西風帶控制);移動規律對氣候的影響,比較好的例子是熱帶草原氣候(信風帶和赤道低壓帶的交替控制)、地中海氣候(副熱帶高壓帶和西風帶的交替控制),以及西南季風(東南信風夏季北移跨過赤道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偏轉而成)等。

根據本條「標准」的要求,學生應能熟練閱讀並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其季節移動示意圖。

第三節 常見天氣系統

課 標: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高壓低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課標分析:天氣圖是學生以及將來作為一名公民在現代社會中要經常接觸到的。本條「標准」旨在使學生能閱讀和簡單分析天氣圖,並解釋天氣變化現象。

天氣圖是用來反映天氣狀況並預報天氣變化的專業性圖像,其中涉及各種類型鋒面、低壓和低壓槽、高壓和高壓脊、切變線等天氣系統。人們經常接觸到的多是電視節目中播放的簡易天氣圖。本條「標准」所指的就是這類簡易天氣圖,所要求的天氣系統主要是常見的鋒面(包括冷鋒和暖鋒)、低壓(包括低壓槽)、高壓(包括高壓脊),而且只關注海平面的天氣圖。高空天氣圖在此不作要求。

各種天氣系統的特點,可從氣溫、氣壓、濕度(包括降水)、風等幾方面分析,從而綜合出各天氣系統控制下的天氣狀況;進一步明確天氣系統移動前後的天氣變化,這是運用天氣圖分析天氣狀況並作天氣預報的關鍵所在。

學習天氣系統尤其是鋒面,需要引入氣團的概念,但對其他概念(如氣旋、反氣旋),「標准」未作要求,目的是簡化知識頭緒。把握本條「標准」還應注意以下問題:第一,應從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出發,切忌增加知識難度;第二,應對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予以重視,並能聯系相關的天氣實例作適當拓展分析,如鋒面等;第三,不同地區應重視對影響本地區的重要天氣系統的了解,如雲貴高原地區的昆明准靜止鋒。

第四節 全球氣候變化

課 標:根椐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課標分析:本條「標准」是上一條「標准」的深入,旨在學習自然條件的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根據一定的自然條件,形成比較穩定的活動方式。但是,自然條件總是在不斷變化之中。長期微弱變化的積累,使得自然條件出現比較明顯的變化,從而對人類已經形成的穩定的活動方式產生影響。「標准」規定以全球氣候變化為例說明自然條件的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由於全球變暖引起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全球氣候變化也成為近些年來地理學家研究的前沿領域。課程標准為了反映地理學研究的新成果,並緊密聯系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選擇了全球氣候變化的內容。從本條「標准」的要求來看,學習的重點不在全球氣候變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氣候變化看作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從而探討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因此,學習本條「標准」時,不必分析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而應通過資料認識全球氣候一直處於波動變化之中並呈現一定的變化周期。最好從地質時期、歷史時期和近現代三個時間尺度給出氣候變化資料,以使學生對全球氣候變化有全面的認識。同時,還應給出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相關資料,以供分析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全球氣候變化狹義地理解成全球變暖。全球變暖是針對近些年氣溫增高而提的,並且強調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則是就地理環境的演變而言的。「標准」要求學習全球氣候變化,目的是使學生正確看待全球變暖的原因,即目前的全球變暖現象,本身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正常體現,當然,人類活動可能對自然變暖的趨勢起了加劇的作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