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一單元筆記
A. 八年級上冊地理第一節必考知識點
中國地理位置、面積、鄰國、最東端西端…我國內海、最大的鹽漁場、島嶼、經內緯差異、省簡稱、行政容中心、人口最多、計劃生育、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增長快原因、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分界線、人口最多的省、最少的省、人口多的壞處、面積最大最小的省、少數民族人最多的最少的、少數民族辨析圖片(傣、藏、朝、蒙)、民族分布特點、我國地勢地形、三級階梯分界線走向名稱、山脈走向示意圖、地區地形(27頁)、四個高原特點、五種地形比例、災害:泥石流。產生和防治、氣候(冬季夏季氣溫分布)原因、秦嶺淮河五個性質、劃分濕潤半濕潤條件(降水蒸發) 就這些了吧、
B. 八年級上冊地理筆記
第一章 遼闊的疆域
1、從東西半球看,她位於東半球,從南北半球看,她位於北半球。
2、從大洲大洋位置看,她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3、從緯度位置看,大部分位於屬於中緯度地區,屬於北溫帶,南部少部分位於熱帶,沒有寒帶。
4、我國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
5、我國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千米,相鄰的國家有15個。
6、我國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分別是日本、韓國、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7、我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8、渤海有我國最大的鹽場長蘆鹽場,東海有我國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
9、全國的行政區域,基本分為省、縣、鄉三級。
10、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11、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人口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速度快。
12、為了使人口數量的增長,同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條件相適應,我政府把實行集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13、我國人口分布不均,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大,特別是東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區人口密度小。
14、我國人口分界線是黑龍江省黑河市到雲南省騰沖市。
15、我國人口最多的河南省,面積最大的新疆省。
16、在我國56個民族中,漢族人口最多,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
17、漢族的分布遍布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最為集中,少數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東北地區。
18 各民放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20、我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建立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民族鄉等。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境
21、我國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為主,東部則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勢的特徵: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22、第一階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
23、一、二階梯的分界線是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二、三階梯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
24、四大高原是: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雲貴高原 ;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三大平原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25、黃土高原的特徵質地疏鬆,缺乏植被覆蓋的地方水土流失嚴重,溝壑縱橫,內蒙古高原的特徵地面平坦,一望無垠,青藏高原的特徵冰川廣布 ,雲貴高原的特徵地面崎嶇不平。
26、山區常見的自然災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
27、開以利用山區和時候,要特別注意生態環境建設。
28、山區包括山地、崎嶇的高原和丘陵,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 2/3 。
29、冬季,我國南北氣溫差別很大,夏季,大多數地方普遍高溫。
30、1月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
31、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漠河 ,夏季最熱的地方是新疆吐魯番 。
32、號稱我國「三大火爐」的是重慶、武漢、南京 。
33、劃分溫度帶主要指標是活動積溫 。
34、我國從北到南劃分為5個溫度帶是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 。還有一個地高天寒、面積廣大的 高原 氣候區。
35、我國年降水量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
36我國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灣的火燒寮 ,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 。
37、一個地方的降水量和蒸發量 對比關系,反映該地氣候的濕潤程度。
38、干濕地區的劃分是依據氣候的干濕 程度,我國四個干濕潤是 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
39、我國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緯度位置,冬季風
40、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42、季風氣候的最大優點雨熱同期,是但它會帶來一些災害性天氣如寒潮、水旱災害、台風。
43、我國最大的內河流塔里木河 ,河水主要來自於昆龍山、天山的冰雪融水 。外流河如長江,河水主要來自於天然降水。
44、世界上最長,開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運河。
45、黃河發源地巴顏喀拉山,注入渤 海。
46、具有「塞上江南」美稱的是寧夏平原 。
47、黃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 ,中下游的分界是孟津。
48、黃河下遊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 」。
49、黃河在流經中游 河段後,產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經的地形是黃土高原。
50、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山脈,注入東海,它是我國長度 最長、水量 最大、流域面積 最廣的河流,有「水能寶庫 」和「黃金水道 」之稱。
51、長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湖口。
52、長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游 河段。宜賓 城市以下四季都能通航。
53、有「九曲回腸」之稱的是荊江 ,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彎取直。
54、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的三個主要來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北面的漢江。第三章 中國的自然資源
55、對於可再生資源,如果利用合理,並注意保護和培育 ,便能實現永續利用,對於非可再生資源,我們應該十分珍惜和節約使用 。
56、我國自然資源的特點是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57、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把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設用地。
58、我國人均土地資源佔有量小,且各類土地資源所佔的比例不盡合理,主要是,耕地 少、林地多、難利用土地不足,特別是後備土地資源 與人與耕地的矛盾尤為突出。
59、我國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氣候濕潤的東部季風區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內陸地區。
60、土地資源的人為破壞現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亂佔耕地。
61、土地資源的一項基本國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
62、地球上的水,海洋水佔97%,淡水資源 佔2.5%
63、地球上的淡水資源,絕大多數為兩極和高山的冰川 ,其餘大部分為深層地下水 。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淺層地下水 。
64、我國水資源總量少於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位於世界第 6 位,若按人均計算,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
65、從時間分配看,夏季 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有效調控徑流和水量的季節變化的措施興修水庫 ;
66、從空間分布看,我國水資源南豐北缺,特別華北和西北 地區缺水最為嚴重,進一步加劇了北方的缺水狀況。解決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的有效辦法之一是跨流域調水 。
67、南水北調工程就是把長江 水系水調到缺水嚴重的華北、西北 地區。
68、針對我國水資源嚴重緊缺的問題,節約用水尤為重要。
第四章 中國的經濟發展
69、經濟發展的「先行官」是交通運輸。
70、歷史上我國著名的四大「米市」是無錫、蕪湖、九江、長沙。
71、在各種交通運輸線中,鐵路運輸是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經過西藏省的鐵路是青藏鐵路。
72、貴重或急需的貨物而數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運送。
73、容易死亡或變質的貨物,多採用公路 運送。
74、大宗笨重貨物,遠距離運輸,一般選擇水運、鐵路 運送。
75、農業的生產部門有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
76、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民的基礎產業。
77、西部地區天然草場廣布,有我國四大牧區是內蒙古牧區、青海牧區、新疆牧區、西藏牧區。
78、林業集中分布在東北、西南、東南 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地區是我國淡水漁業最以達的地區。
79、糧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麥公布呈現「南稻北麥 」格局。
80、油料生產形成了長江油菜帶和黃淮花生區兩大生產區。
81、糖料作物則呈現明顯的「南甘北甜 」的分布特點。
82、棉花生產以北方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 三大棉區。
83、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
84、北京的中關村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了試驗區。
85、高新技術產業主要特點1。從業人員中,科技人員 所佔的比重大。2。銷售收入中,用於研究與開發的費用比例大,3。產品更新換代快。
86、高新技術產為是以電子和信息 類主業為「龍頭」產業。
87、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民區多依附於大城市 ,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
88、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方面要考慮自然環境的差異,另一方面要考慮社會經濟條件的制
C. 初二上冊地理筆記(稍微多點) 急需啊 !!!!
小兄弟,以後筆記要自己寫哦!!! 第一章 從世界看中國 1、從東西半球看,她位於東半球,從南北半球看,她位於北半球。 2、從大洲大洋位置看,她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3、從緯度位置看,大部分位於屬於中緯度地區,屬於北溫帶,南部少部分位於熱帶,沒有寒帶。 4、我國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 5、我國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千米,相鄰的國家有15個。 6、我國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分別是日本、韓國、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7、我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8、渤海有我國最大的鹽場長蘆鹽場,東海有我國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 9、全國的行政區域,基本分為省、縣、鄉三級。 10、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11、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人口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速度快。 12、為了使人口數量的增長,同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條件相適應,我政府把實行集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13、我國人口分布不均,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大,特別是東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區人口密度小。 14、我國人口分界線是黑龍江省黑河市到雲南省騰沖市。 15、我國人口最多的河南省,面積最大的新疆省。 16、在我國56個民族中,漢族人口最多,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 17、漢族的分布遍布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最為集中,少數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東北地區。 18 各民放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20、我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建立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民族鄉等。 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境 21、我國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為主,東部則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勢的特徵: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22、第一階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 23、一、二階梯的分界線是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二、三階梯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 24、四大高原是: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雲貴高原 ;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三大平原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25、黃土高原的特徵質地疏鬆,缺乏植被覆蓋的地方水土流失嚴重,溝壑縱橫,內蒙古高原的特徵地面平坦,一望無垠,青藏高原的特徵冰川廣布 ,雲貴高原的特徵地面崎嶇不平。 26、山區常見的自然災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 27、開以利用山區和時候,要特別注意生態環境建設。 28、山區包括山地、崎嶇的高原和丘陵,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 2/3 。 29、冬季,我國南北氣溫差別很大,夏季,大多數地方普遍高溫。 30、1月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 31、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漠河 ,夏季最熱的地方是新疆吐魯番 。 32、號稱我國「三大火爐」的是重慶、武漢、南京 。 33、劃分溫度帶主要指標是活動積溫 。 34、我國從北到南劃分為5個溫度帶是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 。還有一個地高天寒、面積廣大的 高原 氣候區。 35、我國年降水量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 36我國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灣的火燒寮 ,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 。 37、一個地方的降水量和蒸發量 對比關系,反映該地氣候的濕潤程度。 38、干濕地區的劃分是依據氣候的干濕 程度,我國四個干濕潤是 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 39、我國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緯度位置,冬季風 40、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42、季風氣候的最大優點雨熱同期,是但它會帶來一些災害性天氣如寒潮、水旱災害、台風。 43、我國最大的內河流塔里木河 ,河水主要來自於昆龍山、天山的冰雪融水 。外流河如長江,河水主要來自於天然降水。 44、世界上最長,開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運河。 45、黃河發源地巴顏喀拉山,注入渤 海。 46、具有「塞上江南」美稱的是寧夏平原 。 47、黃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 ,中下游的分界是孟津。 48、黃河下遊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 」。 49、黃河在流經中游 河段後,產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經的地形是黃土高原。 50、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山脈,注入東海,它是我國長度 最長、水量 最大、流域面積 最廣的河流,有「水能寶庫 」和「黃金水道 」之稱。 51、長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湖口。 52、長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游 河段。宜賓 城市以下四季都能通航。 53、有「九曲回腸」之稱的是荊江 ,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彎取直。 54、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的三個主要來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北面的漢江。 第三章 中國的自然資源 55、對於可再生資源,如果利用合理,並注意保護和培育 ,便能實現永續利用,對於非可再生資源,我們應該十分珍惜和節約使用 。 56、我國自然資源的特點是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57、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把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設用地。 58、我國人均土地資源佔有量小,且各類土地資源所佔的比例不盡合理,主要是,耕地 少、林地多、難利用土地不足,特別是後備土地資源 與人與耕地的矛盾尤為突出。 59、我國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氣候濕潤的東部季風區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內陸地區。 60、土地資源的人為破壞現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亂佔耕地。 61、土地資源的一項基本國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 62、地球上的水,海洋水佔97%,淡水資源 佔2.5% 63、地球上的淡水資源,絕大多數為兩極和高山的冰川 ,其餘大部分為深層地下水 。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淺層地下水 。 64、我國水資源總量少於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位於世界第 6 位,若按人均計算,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 65、從時間分配看,夏季 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有效調控徑流和水量的季節變化的措施興修水庫 ; 66、從空間分布看,我國水資源南豐北缺,特別華北和西北 地區缺水最為嚴重,進一步加劇了北方的缺水狀況。解決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的有效辦法之一是跨流域調水 。 67、南水北調工程就是把長江 水系水調到缺水嚴重的華北、西北 地區。 68、針對我國水資源嚴重緊缺的問題,節約用水尤為重要。 第四章 中國的經濟發展 69、經濟發展的「先行官」是交通運輸。 70、歷史上我國著名的四大「米市」是無錫、蕪湖、九江、長沙。 71、在各種交通運輸線中,鐵路運輸是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經過西藏省的鐵路是青藏鐵路。 72、貴重或急需的貨物而數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運送。 73、容易死亡或變質的貨物,多採用公路 運送。 74、大宗笨重貨物,遠距離運輸,一般選擇水運、鐵路 運送。 75、農業的生產部門有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 76、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民的基礎產業。 77、西部地區天然草場廣布,有我國四大牧區是內蒙古牧區、青海牧區、新疆牧區、西藏牧區。 78、林業集中分布在東北、西南、東南 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地區是我國淡水漁業最以達的地區。 79、糧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麥公布呈現「南稻北麥 」格局。 80、油料生產形成了長江油菜帶和黃淮花生區兩大生產區。 81、糖料作物則呈現明顯的「南甘北甜 」的分布特點。 82、棉花生產以北方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 三大棉區。 83、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 84、北京的中關村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了試驗區。 85、高新技術產業主要特點1。從業人員中,科技人員 所佔的比重大。2。銷售收入中,用於研究與開發的費用比例大,3。產品更新換代快。 86、高新技術產為是以電子和信息 類主業為「龍頭」產業。 87、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民區多依附於大城市 ,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 88、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方面要考慮自然環境的差異,另一方面要考慮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 84、北京的中關村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了試驗區。 85、高新技術產業主要特點1.從業人員中,科技人員所佔的比重大。2.銷售收入中,用於研究與開發的費用比例大。3.產品更新換代快。 86、高新技術產為是以電子和信息類主業為「龍頭」產業。 87、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民區多依附於大城市 ,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 88、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方面要考慮自然環境的差異,另一方面要考慮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
D. 初二地理上冊的知識點!!!!!
1、我國的地理位置:位於 半球、 半球,位於 的東部, 的西岸。
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①從緯度位置看,南北跨緯度廣,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 ,南部有少數地區屬 ,無寒帶,氣候差異大,利於 。②從海陸位置看,我國是一個 的國家,利於農業生產,發展海洋事業,對外交往與合作。
2、國土遼闊:陸地領土面積 平方千米,跟 洲差不多,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
居世界第 位。①我國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千米,鄰國 個。②我國領土四至:最北端:黑龍江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中主線,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島上的 ;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匯合處,最西端:新疆 高原。③臨海: 。渤海有我國最大的鹽場 ,東海有我國最大漁場 。領水面積 萬平方千米,海域面積 萬平方千米。我國的內海: 和 。④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主要島嶼有 ,半島有 。六個海上鄰國(韓、日、菲、馬、文、印度)
3、我國的行政區域分為三級: 、 、 。我國共 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北回歸線穿過的省區: (熟記34個省級行政單位簡稱及中心)
二、眾多的人口
1、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國人口 億,佔世界人口1/5
以上,我國的人口政策是: (內容: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我國人口的國情是: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均。(人口觀)
2、人口東多西少:我國 地區人口密度大, 地區人口密度小,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世界平均 人/平方千米)東西人口分界線:從黑龍江省的 市至雲南省的 。人口最多的省是 ,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
三、多民族的大家庭
1、民族構成:我國共有56個民族,其中 人口最多,占總人口數的92%,其它55
個民族占總人口的8%,稱為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 。
2、民族分布特點: , 。漢族的分布遍及全國各地,以 和 最為集中,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 地區。民族成分最多的省 。
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境
一、地勢和地形
1.地形地勢特徵:地形 和 面積廣大。(山區:山地、崎嶇的高原和丘陵)地勢 ,呈 狀分布。第一、第二階梯界線: ;第二、第三階梯界線: 。地勢對我國的影響:①氣候 ②河流 ③交通
2.地形地勢的影響:①有利影響:地形多種多樣,為我國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如我國山區面積廣大,在發展 等方面具有優勢。
②不利影響:山區地面崎嶇,交通不便。山地災害主要有 、 和 。
3.我國的主要山脈:(落實到地圖上)
⑴東北--西南走向,西: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長白山-武夷山;東:台灣山脈。⑵東西走向,最北:天山-陰山;中間:昆侖山-秦嶺;最南:南嶺。
⑶西北-東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等。
⑷弧形山系,喜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世界最高峰,位於中國與尼泊爾交界處。
⑸南北走向,主要有賀蘭山、橫斷山脈等。
四大高原: 四大盆地:
三大平原:
二、氣候
1、南北氣溫的差異:冬季 (約50℃)。我國溫度帶的劃分:①根據我國氣溫的南北差異和農業生產的實際;②(北→南): 以及 。
2.東西干濕的差異:根據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幹濕地區:
。年降水量分布的總趨勢是 。
冬季最冷的地方 ,夏季最熱的地方 ,三大火爐是 ,夏季氣溫最低的地區 。年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方分別是 。
3、季風氣候顯著:季風是指一年內盛行風向隨著季節變換而顯著變化的風。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劃分是以夏季風能夠影響的地區為標准劃分的:其界線為: 。冬季風 ,夏季風 ,我國季風氣候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雨熱同期(夏季高溫多雨)。季風帶來的災害性天氣有 。我國主要降水類型 ,長江中下游地區夏初 ,7、8月 。
4、氣候類型復雜多樣:東部地區: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西北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地區:高原山地氣候。
三、河流和湖泊
1、我國最大的內流河 ,河水主要來自 。 外流河中含沙量最大的 ,汛期最長的 ,流量最大的 ,結冰期最長的 。
京杭運河
起、終點 地位 長度 經過省、市 溝通水系 航運量
北京到杭州 世界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運河 1800千米 京、津、冀、魯、蘇、浙 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重要的水上運輸線,年運輸量在內河航運中僅次於長江
2.黃河的治理:(P48 圖)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 ,源頭約古宗列曲,呈巨大「幾」字形,向東流經青、川、甘、寧、內蒙古、陝、晉、豫、魯九省區,注入 ;上中下游劃分界點: 和 。
黃河的「功勞」: 塑造平原、富蘊水能、提供水源:「塞上江南」是指 。
黃河的「憂患」: 上游——氣候乾旱,草地退化、 嚴重,有凌汛;
中游—— 嚴重;
下游——「 」(原因及危害)
治黃的關鍵在於 ,治黃的根本在於 。
3.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 ,源頭沱沱河,流經青、藏、川、雲、渝、鄂、湘、
贛、皖、蘇、滬11個省區,注入 。(P53圖)主要支流: 。
長江是我國的第一大河:長度最長,流域面積最廣,水量最大(上游:源頭——湖北宜昌;中游到江西湖口;下游至入海口),有 和 之稱。
水能寶庫:長江的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分布在 河段,水能蘊藏量佔全國的1/3,可利用量佔全國的一半,但開發較少。最大的水利工程是 。
黃金水道:干支流航程近8萬千米,佔全國的2/3,貨運量約佔全國的60%。
洪澇發生原因:①夏季降水豐沛且集中;②三大洪水來源(宜昌以上的長江上游干支流;洞庭湖、鄱陽湖兩大水系;北面漢江);③社會原因:圍湖造田、濫伐森林、陡坡開荒等)。
治理:灘多流急的 和「九曲回腸」的 。
第三章 中國的自然資源
一、自然資源概況
1、自然資源的特點:①來自 ;②對人類有 ;
2、分類:① :可循環使用的資源,應合理利用,注重保護和培育,實現永續利用;② :在人類歷史時期用一點少一點,應十分珍惜和節約使用。
3、我國自然資源基本特徵:① ,「資源大國」;② ,「資源小國」。
解決人口與資源的矛盾的對策:節約資源,保護資源
二、土地資源
1、我國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 等。最多的是 。
2、我國土地資源特點:總量豐富,類型齊全;人均佔有量小,比例不合理,耕地、林地少,
難利用土地多,後備土地資源不足,人與耕地的矛盾尤為突出;分布不均;破壞嚴重。
3、分布:從我國土地資源空間分布看,耕地主要分布在濕潤、半濕潤平原、盆地及低山丘
陵,北方以旱地為主,南方以水田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南及東南山地;草地主要分布
在內陸乾旱、半乾旱高原、山地及青藏高原。(P68)
4、問題: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亂佔耕地等。
5、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全國土地日 。
三、水資源
1、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 ,僅佔全球淡水資源的0.3%。2、分布:空間上,我國水資源 。我國水土資源配合欠佳,缺水最嚴重是 、
地區。時間上,我國水資源季節變化大, 。
3、措施:① ,解決空間分布不均的問題;南水北調工程把 水調到 、
地區。② ,解決水資源季節變化大的問題。③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標志)
第四章 中國的經濟發展
一、交通運輸業
1、交通運輸是經濟發展的「 」。 現代運輸方式主要有: 。2、我國交通運輸網的分布特點:不均勻,東部稠密,西部稀疏。最重要的運輸方式是 。
我國鐵路網的骨架,簡稱「三橫五縱」
三橫有: 、 、 。
五縱有: 、 、 、 、 。
3、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需要考慮的因素有):貨物本身性質及運貨量、運輸距離、目的地位置、運輸工具的特點等。(P97活動2)
二、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1、農業是國民經濟的 產業,廣義的農業包括耕作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
2、我國農業的差異:①東西差異——界線:400毫米年降水量線。東部以種植業、林業、漁業為主;西部以 為主(我國的四大牧區: )
②南北差異——界線:秦嶺——淮河 (耕地類型、熟制、主要農作物)
我國的三大棉區: 、 、 。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基塘生產主要在 )
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人口多,耕地減少、水土流失、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等。(對策P105)
三、工業的分布與發展
1、工業是國民經濟的 :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
2、我國工業的分布:①京廣、京滬、哈大等鐵路沿線;②黃河流域是 開發的重要工
業帶;長江沿線形成了以 等城市為中心的沿江經濟發達地區;③沿海地區集中了 地區,以及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等工業發達的經濟核心區。遼中南工業區:以 為主的工業基地;京津唐工業區: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滬寧杭工業區:全國最大的 工業基地;珠江三角洲工業區:以 為主的工業基地。
3、高新技術產業:科學技術為基礎、 和 產業為龍頭、產品科技含量高 (北京)
發展與分布:①起步晚,發展迅猛;②分布:多依附於大城市, ;③地區差異:沿海——科技園區型,沿邊——貿易導向型,內陸——國防軍工
E. 地理八年級上冊知識點總結
1、中國從東西半球看,位於東半球,從南北半球看,位於北半球。
2、從大洲大洋位置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3、從緯度位置看,大部分位於屬於中緯度地區,屬於北溫帶,南部少部分位於熱帶,沒有寒帶。
4、我國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世界第三位,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
5、我國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千米,相鄰的國家有15個。我國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分別是日本、韓國、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6、我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7、全國的行政區域,基本分為省、縣、鄉三級。
8、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9、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人口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速度快。
10、為了使人口數量的增長同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條件相適應,我政府把實行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11、我國人口分布不均,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大,特別是東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區人口密度小。
12、我國人口分界線是黑龍江省黑河市到雲南省騰沖市。
13、我國人口最多的省份是河南省,面積最大的省份是新疆省。
14、在我國56個民族中,漢族人口最多,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
15、漢族的分布遍布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最為集中,少數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東北地區。
16、各民族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17、我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建立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民族鄉等。
18、我國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為主,東部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勢的特徵: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
19、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
20、一、二階梯的分界線是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二、三階梯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主要山脈走向:西北-東南走向:祁連山脈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東-西走向:天山山脈――陰山山脈 昆侖山脈――秦嶺, 南嶺 南-北走向:橫斷山脈
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長白山脈―武夷山脈 台灣山脈
21、四大高原是: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雲貴高原 ;
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
三大平原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22、黃土高原的特徵質地疏鬆,水土流失嚴重,溝壑縱橫,內蒙古高原的特徵地面平坦,一望無垠,
青藏高原的特徵:冰川廣布 發展農業生產條件最優越的盆地是(四川)盆地
雲貴高原的特徵地面崎嶇不平(梯田)。 海拔最高的盆地是(柴達木)盆地
緯度最高的盆地是(准噶爾)盆地 面積最大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盆地
24、山區常見的自然災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 27、1月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
25、山區包括山地、崎嶇的高原和丘陵,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2/3 。
26、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漠河 ,夏季最熱的地方是新疆吐魯番 。
27、我國從北到南劃分為5個溫度帶是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還有一個地高天寒、面積廣大的高原氣候區。
28、我國年降水量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
29、干濕地區的劃分是依據氣候的干濕程度,我國干濕地區是: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
30、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
31、季風氣候的最大優點是雨熱同期,是但它會帶來一些災害性天氣如寒潮、水旱災害、台風。
32、我國最大的內河流塔里木河 ,河水主要來自於昆侖山、天山的冰雪融水 。
33、世界上最長,開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運河。 40、黃河發源地巴顏喀拉山,注入渤海。
34、具有「塞上江南」美稱的是寧夏平原 。 42、黃河上中游的分界城市是河口 ,中下游的分界城市是孟津。
35、黃河下遊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 」。
36、黃河在流經中遊河段後,產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流經的地形是黃土高原。
37、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山脈,注入東海,它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有「水能寶庫」和「黃金水道 」之稱。
38、長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城市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城市湖口。
39、長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遊河段。宜賓以下城市四季都能通航。
40、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的三個主要來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北面的漢江。
41、我國自然資源的特點是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42、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把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設用地。
43、我國主要是耕地少、林地多、難利用土地眾多,土地資源不足,人與耕地的矛盾尤為突出。
44、我國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內陸地區。
45、土地資源的人為破壞現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亂佔耕地。
46、土地資源的基本國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
47、地球上的水:海洋水佔97%,淡水資源只佔2.5%
48、地球上的淡水資源主要為兩極和高山的冰川。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淺層地下水。
49、我國水資源總量少於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位於世界第 6 位,若按人均計算,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
50、我國水資源南豐北缺,特別華北和西北地區缺水最為嚴重。解決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的有效辦法之一是跨流域調水(南水北調工程,引灤入津工程,引黃濟青工程)。
51、南水北調工程就是把長江水系水調到缺水嚴重的華北、西北地區。
52、針對我國水資源嚴重緊缺的問題,節約用水尤為重要。(農業,工業,家庭的節水方法)
53、在各種交通運輸中,鐵路運輸是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我國交通運輸網路的分布格局:東密西疏。
54、我國主要的鐵路干線:南北向:京哈線(北京—哈爾濱);
東西向:京包線(北京—包頭)—包蘭線(包頭—蘭州);
隴海(連雲港—蘭州)—蘭新線(蘭州—烏魯木齊);
滬杭(上海-杭州)—浙贛(杭州—株洲)—湘黔(株洲—貴陽)—貴昆(貴陽—昆明)線
京滬線(北京—上海); 京廣線(北京—廣州);京九線(北京—九龍) 焦柳線(焦作—柳州);
寶成線(寶雞-成都)——成昆線(成都—昆明)
我國主要的交通樞紐及經過的鐵路干線:
北京:(京哈線)、(京包線)、(京廣線)、(京滬線 )、(京九線)。 徐州:(隴海線)、(京滬線)。
鄭州:(隴海線)、(京廣線)。 蘭州:(隴海線)、(京包線)、(包蘭線)。
55、農業的生產部門有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
56、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
57、西部地區天然草場廣布,有我國四大牧區是內蒙古牧區、青海牧區、新疆牧區、西藏牧區。
58、林業集中分布在東北、西南、東南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地區是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
59、糧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麥公布呈現「南稻北麥」格局。
60、油料生產形成了長江油菜帶和黃淮花生區兩大生產區。
61、糖料作物則呈現明顯的「南甘北甜」的分布特點。
62、棉花生產以北方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三大棉區。
63、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
64、北京的中關村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區。
65、●工業分布特點:(沿海)、(沿河)、(沿交通線)
●工業的空間分布:
(1) 京廣、京哈、京滬等鐵路沿線的全國意義的工業基地。
(2) 黃河流域的(能源開發)工業帶。
(3) 長江沿線的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為中心的沿江經濟發達地帶。
(4) 沿海地區的(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 、(珠江三角洲地區)等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
●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1) 特徵:從業的科技人員比重大;開發研究的費用比例大;產品更新快。
(2) 分布特點:大多依附大城市,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依附於大城市,分布特點呈(大分散)、(小集中)
66、秦嶺-淮河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1、1月份0℃等溫線 2、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
3、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線 4、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
5、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6、旱地農業與水田農業的分界線
7、水稻生產與小麥生產的分界線 甘蔗與甜菜的分界線 油菜與花生的分界線
一年一熟,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一年三熟的分界線
8、常綠闊葉林與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 9、我國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
10、該線以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變化小、有結冰期
該線以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變化大、無結冰期
11、陸運與水運的分界線
F. 初二上地理復習筆記(蘇教版)
第一章 遼闊的疆域
1、從東西半球看,她位於東半球,從南北半球看,她位於北半球。
2、從大洲大洋位置看,她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3、從緯度位置看,大部分位於屬於中緯度地區,屬於北溫帶,南部少部分位於熱帶,沒有寒帶。
4、我國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
5、我國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千米,相鄰的國家有15個。
6、我國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分別是日本、韓國、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7、我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8、渤海有我國最大的鹽場長蘆鹽場,東海有我國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
9、全國的行政區域,基本分為省、縣、鄉三級。
10、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11、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人口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速度快。
12、為了使人口數量的增長,同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條件相適應,我政府把實行集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13、我國人口分布不均,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大,特別是東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區人口密度小。
14、我國人口分界線是黑龍江省黑河市到雲南省騰沖市。
15、我國人口最多的河南省,面積最大的新疆省。
16、在我國56個民族中,漢族人口最多,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
17、漢族的分布遍布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最為集中,少數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東北地區。
18 各民放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20、我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建立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民族鄉等。
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境
21、我國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為主,東部則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勢的特徵: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22、第一階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
23、一、二階梯的分界線是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二、三階梯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
24、四大高原是: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雲貴高原 ;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三大平原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25、黃土高原的特徵質地疏鬆,缺乏植被覆蓋的地方水土流失嚴重,溝壑縱橫,內蒙古高原的特徵地面平坦,一望無垠,青藏高原的特徵冰川廣布 ,雲貴高原的特徵地面崎嶇不平。
26、山區常見的自然災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
27、開以利用山區和時候,要特別注意生態環境建設。
28、山區包括山地、崎嶇的高原和丘陵,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 2/3 。
29、冬季,我國南北氣溫差別很大,夏季,大多數地方普遍高溫。
30、1月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
31、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漠河 ,夏季最熱的地方是新疆吐魯番 。
32、號稱我國「三大火爐」的是重慶、武漢、南京 。
33、劃分溫度帶主要指標是活動積溫 。
34、我國從北到南劃分為5個溫度帶是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 。還有一個地高天寒、面積廣大的 高原 氣候區。
35、我國年降水量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
36我國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灣的火燒寮 ,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 。
37、一個地方的降水量和蒸發量 對比關系,反映該地氣候的濕潤程度。
38、干濕地區的劃分是依據氣候的干濕 程度,我國四個干濕潤是 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
39、我國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緯度位置,冬季風
40、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42、季風氣候的最大優點雨熱同期,是但它會帶來一些災害性天氣如寒潮、水旱災害、台風。
43、我國最大的內河流塔里木河 ,河水主要來自於昆龍山、天山的冰雪融水 。外流河如長江,河水主要來自於天然降水。
44、世界上最長,開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運河。
45、黃河發源地巴顏喀拉山,注入渤 海。
46、具有「塞上江南」美稱的是寧夏平原 。
47、黃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 ,中下游的分界是孟津。
48、黃河下遊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 」。
49、黃河在流經中游 河段後,產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經的地形是黃土高原。
50、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山脈,注入東海,它是我國長度 最長、水量 最大、流域面積 最廣的河流,有「水能寶庫 」和「黃金水道 」之稱。
51、長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湖口。
52、長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游 河段。宜賓 城市以下四季都能通航。
53、有「九曲回腸」之稱的是荊江 ,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彎取直。
54、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的三個主要來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北面的漢江。
第三章 中國的自然資源
55、對於可再生資源,如果利用合理,並注意保護和培育 ,便能實現永續利用,對於非可再生資源,我們應該十分珍惜和節約使用 。
56、我國自然資源的特點是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57、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把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設用地。
58、我國人均土地資源佔有量小,且各類土地資源所佔的比例不盡合理,主要是,耕地 少、林地多、難利用土地不足,特別是後備土地資源 與人與耕地的矛盾尤為突出。
59、我國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氣候濕潤的東部季風區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內陸地區。
60、土地資源的人為破壞現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亂佔耕地。
61、土地資源的一項基本國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
62、地球上的水,海洋水佔97%,淡水資源 佔2.5%
63、地球上的淡水資源,絕大多數為兩極和高山的冰川 ,其餘大部分為深層地下水 。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淺層地下水 。
64、我國水資源總量少於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位於世界第 6 位,若按人均計算,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
65、從時間分配看,夏季 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有效調控徑流和水量的季節變化的措施興修水庫 ;
66、從空間分布看,我國水資源南豐北缺,特別華北和西北 地區缺水最為嚴重,進一步加劇了北方的缺水狀況。解決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的有效辦法之一是跨流域調水 。
67、南水北調工程就是把長江 水系水調到缺水嚴重的華北、西北 地區。
68、針對我國水資源嚴重緊缺的問題,節約用水尤為重要。
第四章 中國的經濟發展
69、經濟發展的「先行官」是交通運輸。
70、歷史上我國著名的四大「米市」是無錫、蕪湖、九江、長沙。
71、在各種交通運輸線中,鐵路運輸是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經過西藏省的鐵路是青藏鐵路。
72、貴重或急需的貨物而數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運送。
73、容易死亡或變質的貨物,多採用公路 運送。
74、大宗笨重貨物,遠距離運輸,一般選擇水運、鐵路 運送。
75、農業的生產部門有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
76、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民的基礎產業。
77、西部地區天然草場廣布,有我國四大牧區是內蒙古牧區、青海牧區、新疆牧區、西藏牧區。
78、林業集中分布在東北、西南、東南 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地區是我國淡水漁業最以達的地區。
79、糧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麥公布呈現「南稻北麥 」格局。
80、油料生產形成了長江油菜帶和黃淮花生區兩大生產區。
81、糖料作物則呈現明顯的「南甘北甜 」的分布特點。
82、棉花生產以北方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 三大棉區。
83、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
84、北京的中關村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了試驗區。
85、高新技術產業主要特點1。從業人員中,科技人員 所佔的比重大。2。銷售收入中,用於研究與開發的費用比例大,3。產品更新換代快。
86、高新技術產為是以電子和信息 類主業為「龍頭」產業。
87、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民區多依附於大城市 ,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
88、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方面要考慮自然環境的差異,另一方面要考慮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
84、北京的中關村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了試驗區。
85、高新技術產業主要特點1.從業人員中,科技人員所佔的比重大。2.銷售收入中,用於研究與開發的費用比例大。3.產品更新換代快。
86、高新技術產為是以電子和信息類主業為「龍頭」產業。
87、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民區多依附於大城市 ,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
88、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方面要考慮自然環境的差異,另一方面要考慮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
回答者: 海洋之畫畫 - 二級 2010-1-19 20:59
G. 求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二節筆記
是練習冊啵回答完畢,希望對你的提問有幫助,如果滿意請採納o(∩_∩)o...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