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2課標版a階段質量評估一人口的變化試卷
1. 地理必修2作業本的綜和測試答案
必修2 地 理 高一下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作業本 SHUXUE GAOYISHANG
第一章 人口與環境
第一節 人口增長模式
1. A 2. C 3. C 4. D 5. A 6. A 7. B 8. D 9. C 10.C 11. D 12. B 13. A4. C 15. B
6. () 低—低—低模式(現代人口增長模式) 高—低—高模式 (2) 上海市「三低」特徵人口自然增長率仍然呈下降趨勢,不少國家甚至出現人口零增長或者負增長 (3) B7. (1) A B (2)人口數量多,增長快,給經濟、社會環境、就業帶來壓力 勞動力缺乏,社會保障壓力大8. (1) 略 (2)由解放初的「高—高—低」模式轉為「高—低—高」模式,到 21 世紀初逐漸轉變為「低—低—低」模式 (3) 1965~1975 年 1949(或1952)~1957 年
第二節 人口合理容量.
(1) 近萬年 100 年 30 年 15 年 12 年 12 年 (2) 越來越短 加快
2. D 3. C. B 5. B 6. C. (1) 左:資源、環境 右:臨界性、相對性、警戒性 (2)影響人口容量的因素不是一成不變的。如自然資源,它的現有總數並不確定,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必然帶來人類獲取和利用資源的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變,從而導致人口容量的變化。這決定了人口容量具有相對性的特點. C 9. A0. (1)揭示了各種資源所決定的環境承載力,其中最小環境承載力決定環境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數量。 (2) 警戒性 (3)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相對性資源是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有限的資源只能供養有限的人口。
第三節 人口遷移
1. C 2. B 3. D 4. C 5. D 6. C 7.C. (1) 華北、華東、華南或滬寧杭 京津唐 珠江三角洲 (2) 中西部 東部 自發 (3) D(4) B (5) 三峽工程大移民 (6)政治 可持續 環境承載力 (7) 積極推動了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同時給城市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從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回答)
第四節地域文化與人口
1. C 2. (1)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長時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現象。受種族主義的影響,巴西足球在長時期演化過程中,漸漸形成了有別於其他地區的技巧嫻熟、配合默契、腳法細膩的足球風格。因此,巴西足球文化屬於地域文化。 (2) 拉丁美洲主要受天主教的影響,在這種宗教的影響下,人們一般都不反對人口增長,因此整個拉丁美洲地區成為世界上出生率最高的地區之一。3. B 4. B 5. D 6. A 7. C8. A 9. D 10. 略單元練習1. C 2. D 3. D 4. D 5. A 6. C 7. C 8. B 9. B 10. C11. D 12. B 13. A14. B 15. D 16. C 17. C 18. B 19. A 20. A 21. B 22. B23. D 24. C 25. B26. (1) 1850 年 1.8% (2) ③ 高 出 生 率 、低 死 亡 率 和 高 自 然 增 長率 (3) A (4) A自然增長率(出生率與死亡率之差)一直為正值,但數值減小27. (1) 人口老齡化 D (2)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欠發達地區 到發達地區 (3) 國際美國經濟發達28. (1) A 國:人口老齡化 B國:青少年兒童比重大(人口基數大,增長快) (2) A 國:勞動力不足(青壯年負擔重,兵源不足等)B 國:教育及就業等壓力大 (3) A國:適度鼓勵生育(移民、健全社會保障制度)B 國: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29. (1) 滬 蘇 津 粵實行計劃生育,人口自然增長率低,年輕人比重下降;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高,醫療條件好,生活質量改善,人口平均壽命延長。 (2)趨勢:東部與中西部人口分布不均在加劇(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在增加,中西部地區沒有明顯變化)。原因:東部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雖然並不高,但由於人口基數大,每年凈增人口依然很多;由於經濟發展較快,經濟活力強,吸引了大量外來流動人口,造成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增加。
第二章 城市與環境
第一節城市空間結構
1. A 2. C 3. D 4. D 5. D 6. C 7. D 8. A 9. C 10. C 11. B 12. C13. D14. B 15. D 16. B 17. D 18. A 19. D 20. C 21. A22. (1) A C C的服務范圍半徑最小 (2) R2R3R1R3R2R1(3) 核心 主導管理 服務 區域經濟的增長23. (1) 垂直 (2)商業的付租能力最強,且底層租金最貴;辦公室付租能力弱,居高層;住宅區付租能力最差,因此在最高層。 (3)離市中心越近,建築高度越高,土地利用率越高。24. (1) 商業 住宅 工業 (2) 外灘 陸家嘴 (3) ABC (4) 住宅 工業 長黃浦(5) D
第二節 城市化過程與特點
1. B 2. C 3. D 4. A 5. D 6. A 7. B 8. B 9. A 10. D11. C 12. A 13. B14. D 15. D 16. B 17. B 18. B 19. (1) a b (2)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3) 社會經濟 20. (1) A (2) C (3) B
第三節 城市化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 D 2. C 3. A 4. A 5. A 6. D 7. D 8. C 9. B 10. D 11.A 12. B 13. C14. D 15. B 16. A 17. D 18. A
19. (1) 應選 D處。原因:①在季風區應建在垂直於盛行風向的郊外,可以減少粉塵、有害氣體對居民區的污染;②在河流的下游,既減少污染,又有充足的水源;③離鐵路和公路、河流近,交通便利。 (2) 產生廢渣、廢水、廢氣。 (3)①利用該廠的廢渣在附近建一個礦渣水泥廠或磚廠,變廢為寶;②建一個廢水處理廠;③在廠區多種一些夾竹桃、月季、丁香等能吸收有毒氣體的植物。20.(1) C (2) 環境污染,交通擁擠,綠化面積少。 (3)城市生活、生產及交通排放出的廢氣造成大氣污染,生活污水和生產廢水造成水域污染。
單元練習
1. C 2. D 3. B 4. B 5. A 6.B 7. C 8. D 9. D 10. D 11. A 12. B 13. D14. B 15. D 16. D 17. C 18. B19. D 20. B 21. C 22. B 23. D 24. B 25. C
26. (1) 鐵礦石、煤、石灰石。 (2) 鋼鐵工業。(3) 資源豐富,交通方便。27. (1) 香港 (2) 河流為城市提供水源,並且方便交通。 (3)位於珠江三角洲,南臨香港特別行政區,經濟地理位置優越;得益於國家改革開放政策;交通方便;科學技術力量強。28. (1) 城市化 乙 乙 (2)受城市中心區環境惡化、地價上漲等因素影響。 (3) 中心商業 房租較低,生活費用支出少 (4) 城市人口多,接近消費市場。 (5)環境污染嚴重,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綠化面積少。
2. 求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單元 人口的變化概念提綱
人口
的變化
一、人口的數量變化
(1)
人口增長模式
:
原始型
、傳統型、版現代型
(2)人口增長的
地區權
分布:穩定增長型、高速增長型、增長率下降型
二、人口的空間變化
(1)
人口遷移
:
國際人口遷移
、
國內人口遷移
(2)
人口流動
:
外籍勞工
流動、國內人口流動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1)
環境承載力
(影響因素)
(2)合理人口流量(影響因素)
3. 高考資源網上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二章達標測試最後一題讀「人口增長模式隨時間變化圖」,以及部分國家
再比如說,人類在進入核物理時代以前,鈾、釷等元素就不是資源。資源與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負相關,是因為,在一定技術條件下,人們可利用的資源量增加,
4.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變化上多少個課時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地理2(必修)》的內容是人文地理的基礎知識。它以人類活動為核心,分析了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第一章「人口的變化」主要闡述的是人口問題。為什麼把人口問題放在開始呢?因為當今世界人口、資源、環境是人類普遍關注的三大問題,而人口問題又是產生另外兩大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人口問題成為所有問題的焦點。人口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地球資源的消耗,也影響著人口素質的提高,所以保持地球上人口的適度規模,盡快實現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是當務之急。當前我國和世界上面臨的人口問題,主要是由於人口增長過快引起的,因此人口數量的變化是學習的重點。這部分內容主要從人口增長過程及其地區差異和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兩個方面闡述。由於經濟發展迅速,全球范圍內的人口遷移越來越頻繁,而我國正在加速城鎮化的進程,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必然隨之出現,因此人口的空間變化也是學習的重點。這部分內容主要從人口遷移過程和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分析的。目前人口的日益增長,和一定歷史時期、一定地域范圍內人類開發利用資源的能力和空間的有限性,環境承載能力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十分緊迫。
所以第一章人口的變化包括三節課文,分別是人口的數量變化、人口的空間變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本章最後的問題研究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壯大的農民工為題材,利用資料讓學生分析民工現象存在的意義和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進一步培養學生關注現實生活,關愛他人,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意識。今天我主要備第一節和第二節的內容。
第一節 人口的數量變化
一、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人口自然增長的決定因素、時間差異和空間差異。
2、了解人口增長模式的含義、類型及其轉變的時空分布。
3、掌握人口增長模式的判斷方法。
4、掌握地理曲線統計圖和柱狀統計圖的閱讀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讀圖分析,讓學生歸納不同時期人口增長的特徵和不同地區人口增長的差異,理解相應國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講解人口增長模式的含義,藉助圖表、案例等的分析和討論,讓學生歸納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特徵及差異,引導學生對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形成、轉變進行深入地分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可持續發展觀。
2、通過學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我國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理解。
二、教學重點
1、理解人口數量增長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及其成因。
2、理解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特點和轉變的原因。
3、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圖習慣,提高學生具有從圖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難點
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
四、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 比較法
五、教學用具
自製多媒體課件
六、課時安排
2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新課導入)通過兩個嬰兒的出生圖片提出問題:為什麼社會如此關注?從而導入第一個標題——人口的自然增長。
[板書]一、人口的自然增長
教師展示材料一,讓學生明確自然增長與自然增長率的關系;自然增長率與出生率、死亡率的關系。
材料一
人口自然增長是指某時期某人口中出生人數減去死亡人數後的余數(或差額)。
公式:人口自然增長數=出生人數—死亡人數
人口自然增長率是指一定時期內人口自然增長數(出生人數減死亡人數)與該時期內平均人口數之比,通常以年為單位計算。
公式:人口自然增長率=(年內出生人數—年內死亡人數)/年平均人口數×100%
教師指出:人口自然增長率表明人口自然增長的程度和趨勢。自然增長率還可以用人口出生率與死亡率之差來表示。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師講解:當人口出生率大於死亡率時,人口自然增長率為正值;當人口死亡率大於出生率時,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值。因此,一個地區人口的自然增長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決定的。
過渡:下面我們從時間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數量變化的趨勢是怎樣的呢?為什麼會這樣呢?
[板書]1、人口自然增長的時間變化
引導學生讀課本圖1.2和圖1.3,讓學生分析
教師先讓學生說出閱讀地理曲線統計圖的一般步驟和方法,然後總結歸納:
1、讀圖名。
2、讀各個坐標分別表示什麼變數(兩圖橫坐標均表示時間,縱坐標均為相應時期的人口數)。
3、判讀圖形變化特徵(兩圖中曲線曲率的變化反映了對應時段內人口自然增長率的大小)。
4、思考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兩圖均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世界人口數量增長的不同特點)。
讓學生閱讀課本圖1.2,提問:
世界人口數量變化的總趨勢是什麼?讓學生結合課本P2讀圖思考題,分析回答。
讓學生閱讀課本圖1.3,在圖1.2中找出圖1.3所在的時段,指導學生自學P3第一段,讓學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長的原因。最後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填寫下表。
5. 地理必修2
1:人口增復長模式,人口增長類型,三個率制之間的關系,選擇題經常運用圖表來考,例如等邊三角形的圖,通過三個率,來區分不同類型的國家;人口遷移不常考,至少高中三年我沒遇到過幾次;會區分人口合理容量和環境人口容量,很簡單的!!
2:通常考城市空間規劃,例如在什麼地方應該是什麼功能分區,為什麼,該在什麼地方建設什麼,要考慮盛行風,河流的上下游;了解城市化的標志,特徵(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規模擴大等),第二章常考大題,難度不大!
3:這個單元是重點,每次考試都會考到,幾乎全是重要的,希望你能全部被下來,並不是很困難!!!!
4:這個單元相對次要,不常考,要考也考選擇題,或與選修6環境保護相結合,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