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年級地理 » 地理必修二讀書筆記1000

地理必修二讀書筆記1000

發布時間: 2021-02-23 09:02:19

㈠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筆記

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第一節 人口的數量變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長
1、10年來人口增長
歷史時期 人類的生產勞動 人口數量和增長情況 人口變化的原因
農業革命之前 主要從事採集和狩獵 人口數量化少,增長緩慢 人們獲取食物的能力低,抵禦疾病和災難水平差,死亡率高
農業革命至工業革命期間 利用簡單的工具從事農業活動 人口數量增多,增長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術發展,食物供應變得穩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業革命以後 工業生產活動迅速擴大和發展 人口數量繼續增加,增長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人類不斷壯大著改造自然的能力,人們能獲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醫療服務,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長最根本因素:生產力水平的高低
決定因素: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3、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差異
自然增長率水平 人口增長特點及成因 今後變化趨勢
發達國家 保持較低水平 受生育觀念、生活質量、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增長緩慢 今後幾十年,人口數量將比較穩定,一些國家還會逐漸減少
發展中國家 水平較高 由於政治獨立,民族經濟發展,醫療衛生事業進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長很快 採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長速度將趨緩,但人口數量還將增加
中國 水平較低 增長緩慢 人口基數大
4、人口的發展一定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環境的承載力相適應。
二、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5、人口增長模式與相應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 人口問題
歷 原始低增長階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長過快
史 加速增長階段———「高低高」模式——傳統型——————兒童比重過大
軌 增長減緩階段—— 人口增長緩慢
跡 低速增長階段——「低低低」模式——現代型———————人口老齡化
6、影響人口模式轉變的因素:生產力水平、國家政策、自然環境、社會福利、文化觀念
7、為什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模式尚未進入現代型?生產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會制度。
第二節 人口的空間變化
一、 人口的遷移
1、 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
人口遷移三要素:居住地變更、時間上長期性(1年以上)、市空間位置變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 不同時期的國際人口遷移
時期 特點 遷出地區 遷入地區 原因 意義
19世紀以前 以集團型、大批量移民為主 舊大陸(亞非歐)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陸 歐洲殖民主義擴張、新大陸的開發 在客觀上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也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亞洲、非洲等 西歐、北美、西亞、北非 遷入地區經濟發展快 調整了勞動力空間分布不均
3、 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人口遷移和人口數量增減。
4、 不同時期的國內人口遷移
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時代 影響因素 遷移特點 流向
古代 深受統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縛;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大批遷入 遷往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
當代 性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 受國家政治政策影響大
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 有計劃、有組織 東部——西北和東北
沿海——內陸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 國家改革開放政策
經濟因素起主導作用 (改革開放政策) 遷移流量大,流向改變 西部——東部沿海城市和工礦區
農村——城市
5、 我國人口遷移的意義:調節人口空間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縮小地區差異。
6、 人口遷移效應
對遷入地區 積極 提供廉價勞動力,節約教育費用,促進遷入地經濟發展
消極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劇人地矛盾
對遷出地區 積極 緩解人地矛盾,改善環境,增加收入(外匯),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社會文化交流
消極 人才外流
其它效應 改變人口分布,人口結構;促進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人口群體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二是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
——經濟因素、生態環境、政治因素、社會變革、宗教、個人動機和需求
在某種特定的時空條件下,任何一種因素都有可能成為促使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
2、美國
1)促使美國成為移民國家的因素:
①新大陸為開發,需要大量勞動力
②15—16世紀,歐洲圈地運動,失業工人和破產農民為了追求更好的經濟待遇遷往美洲
③新航線開辟,為人們順利遷移掃清障礙
④殖民擴張,掠奪美洲資源財富
2)美國國內人口遷移
時期 遷移的原因 遷移流量
19世紀中期 南北戰爭——政治 人口大規模西移
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 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經濟 由鄉村流入城市
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 農業危機、自然災害——經濟、生態環境 南部人口遷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東北老工業基地環境惡化,西部、南部有新資源、新興工業的陽光地帶——經濟、生態環境、個人動機需求 由東北部遷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後 城市環境改善和老工業區經濟重建(經濟、生態環境) 人口向老工業區和城市迴流
第三節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 環境承載力
1、 環境承載力,只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人口數量是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
2、 環境人口容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報政府和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3、 環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間的關系
科技發展水平——————決定開發數量 資源————環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決定消耗數量
最主要因素:在各因素中,科技發展水平與華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呈負相關關系,資源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
4、 環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穩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俄人口數量。——一個理想的、難以確定精確數值的「虛數」。
2、意義:對於制定一個地區或國家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又總要意義,進而影響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
3、對整個世界來說
(1)國際社會要倡導各國政府,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盡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證大多數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
(3)尊重人地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持續發展戰略,既保持良好生態平衡,又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㈡ 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總結的讀書筆記 2500字

二、重難點知識講解(一)人口數量的變化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長,取決於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動;二是人口的機械增長,主要是由人口遷移引起的,它取決於人口遷移量的大小。考察的地域范圍越大,人口遷移對人口數量變動的影響就越小,從全球的范圍看,人口遷移對世界人口數量變動並不產生影響,決定人口變動的因素僅僅是人口的自然增長。(二)環境對人口數量變化的影響環境對人口數量變化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影響生育率和死亡率來實現的。生育率是指一定時期內出生人數與育齡婦女(指15歲到49歲婦女)數之比,它是決定出生率大小的基礎。1、環境因素對生育率的影響任何地區生育率的變化主要是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術、文化及宗教等社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如「按受教育程度統計的我國35歲到45歲婦女生育的子女數(1981年)」圖反映出受教育程度對生育率的影響。婦女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的子女數越少。農村婦女生育的子女數多,城市婦女生育的子女數少。我國計劃生育工作的重點在農村。提高經濟和文化落後的農村地區婦女受教育程度,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是落實計劃生育工作的重要途徑。自然環境因素對生育率的影響極小,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直接的證據說明不同地區的人口因氣候等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產生了生育率的差異。2、環境因素對死亡率的影響與生育率不同,死亡率不僅受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同時也明顯受自然環境因素的制約。(1)社會環境因素對死亡率的影響經濟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和醫療衛生條件等是影響死亡率變化的主要因素。(2)自然環境因素對死亡率的影響氣候、水、土壤等對死亡率的影響較為明顯。其中,有些因素的影響是直接的。例如,某些地方的水土中含有令人體不適的某些元素,或者缺乏人體必需的某些元素,都會使人體產生病變,對當地居民健康的危害非常突出。科學證明,克山病、地方性甲狀腺腫大、某些惡性腫瘤的發生與水土因素有密切關系。大的自然災害,如地震、火山爆發、洪水、風暴等,往往給人類的生命和財產造成重大損失,使受災地區死亡率大幅度上升。下表為1947~1970年全世界死於自然災害的人數。自然災害火山爆發地震水災熱帶風暴死之人數0.72萬15.1萬17.3萬74.5萬3、環境污染對死亡率的影響環境污染也是造成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癌症的發生大多與環境因素有關,在環境污染較嚴重的地區,癌症死亡率明顯高於其他地區,即使某一地區環境污染程度較低,如果在此地長期生活,多樣化的有害物質可能對人的機體產生不間斷的微小損害,積累的結果能導致人體生理和免疫功能的退化,使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三)人口數量變化對環境的影響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生產力發展水平不一樣,人口數量也不一樣,對環境的影響也不同。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人口數量很少人類的生存主要依賴自然環境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也很小農業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人口數量增多人類的生產活動影響和改造自然工業社會工業革命和科技進步使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人口數量劇增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改造活動進一步加劇,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人口數量增長對環境的影響:人口增長與環境污染並不呈現正相關,不能認為人口多,環境污染程度就高,人口少,環境污染就輕。換一個角度看,某一地區人口多,增長快,其環境污染並不一定嚴重;另一地區人口少,增長慢,也不見得其環境污染就輕。這不難從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對比中得出結論,發達國家人口少且增長慢,但環境污染的程度並不比發展中國家輕。先進的科學技術,當然有利於環境的改善和保護,但技術能不能完全解決現有的環境污染問題,先進的技術能不能被掌握,並應用到改善環境中,這些都是問題,況且技術發展的本身也會對環境產生影響。(四)人口再生產類型及其轉變1、人口再生產的概念人口內部的老一代陸續死亡,新一代不斷出生,世代更替的過程,使人口總體不斷地延續下去,這稱為人口再生產。2、人口再生產類型及其轉變(1)人口再生產類型的決定因素人口再生產類型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它是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所決定的。(2)人口再生產的基本類型類型歷史時期特點形成原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原始型采獵文明時期極高極高極低生產力水平極低,人們主要依靠天然食物來維持生存,抵禦疾病和自然災害的能力極低,加上部落間的戰爭頻繁,人口死亡率極高,平均預期壽命短,盡管出生率很高,但人口增長速度極低傳統型農業文明時期高高較低農業的出現帶動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生產力大發展。在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農業經濟條件下,雖然生產力有所提高,生存環境有一定改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死亡率仍然較高,出生率很高,人口增長速度有所加快過渡型產業革命時期高低高產業革命帶來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二次生產力大發展。產業革命使人類的生存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營養水平提高,醫療衛生事業進步,導致人口死亡率快速下降。但是由於出生率沒有保持同步下降,因而人口快速增長現代型後工業化時期低低低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進步,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進入了嶄的發展階段,在死亡率下降到很低水平並穩定後,出生率也持續下降到與死亡率相當的水平,人口發展表現為低增長或負增長(3)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①出生率高和死亡率很高,人口自然增長率偏低;②出生率高,死亡率快速下降,人口增長迅速;③死亡率進一步下降,出生率也開始下降,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④死亡率下降到很低水平穩定下來,出生率也趨於穩定,人口自然增長率普遍偏低。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是從死亡率的下降開始的。這是因為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的根本原因在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使人們逐步擺脫了完全依賴自然環境的狀況,人們的營養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種條件,特別是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改善,也就是說人們的生存環境發生很大的變化,這些都是死亡率下降的必要條件。可見,生產力的發展對死亡率的作用是直接的,這也正是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首先從死亡率下降開始的基本原因。最後階段處於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後階段,屬於「現代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進一步延長,世代更替緩慢,人口年齡結構呈現老年型,即老年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的死亡率一般較高。(五)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地區分布不同國家或地區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社會、經濟、文化及環境等存在差異,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並不具有同步性,也存在著各自的一些特點。地區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全世界2.20.91.4發達國家1.11.00.1發展中國家2.50.91.7非洲3.81.42.4北美1.40.90.6拉丁美洲2.40.61.8亞洲2.20.81.4歐洲1.01.1-0.1大洋洲1.80.71.11、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異從上表中可以看出,目前發達國家或地區已完成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即人口再生產類型已經處於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的「現代型」;發展中國家人口再生產類型屬於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長率的「過渡型」。由於發展中國家人口約佔世界總人口的80%,因此總的來說,世界人口再生產類型屬於「過渡型」,正處在向「現代型」轉變的階段。人口出生率最高的是非洲,其次是拉丁美洲和亞洲;人口出生率最低的是歐洲,其次是北美洲和大洋洲。非洲生產力水平最低,生存環境、營養水平以及醫療條件相對較差,因而死亡率最高。2、發達國家之間的差異發達國家人口再生產均已處於「現代型」,但也存在明顯差別。德國、匈牙利等國家人口已連續多年出現負增長,整個歐洲人口自然增長率呈負值,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稍高,日本等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3、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異亞、非、拉及大洋洲人口再生產雖然總體上處於「過渡型」,但各個國家之間差別很大:非洲國家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都很高;亞洲的韓國、新加坡等國,拉丁美洲的古巴、烏拉圭等國,人口再生產已進入或正要進入「現代型」;中國由於大力開展計劃生育工作,人口轉變的速度較快,目前已接近「現代型」。(六)環境人口容量的概念1、環境人口容量概念產生的背景目前,只有地球上有適合人類生存的條件,而地球的空間和資源是有限的,面對世界人口快速增長的事實,人們必然關注人口增長與環境承載能力的問題,從而提出了環境人口容量的概念。2、環境人口容量概念的含義環境人口容量,簡單地說就是環境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曾對環境人口容量下了一個較為精確的定義: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到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和智力、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上述這一定義,其實包含以下幾層意思:(1)談環境人口容量,應指具體的時期,因為環境人口容量是時間的函數,具有不確定性;(2)資源、科技水平是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3)生活(包括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是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4)如果研究某一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要以該國或地區所能利用的資源和技術為依據,而所能利用的資源和技術,不見得完全就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定義中所說的「其他」(如國外或地區以外的)資源和技術,這一點對地區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結果有較大的影響。3、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1)資源資源是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類的生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資源狀況,資源越多,能供養的人口數量越多。資源的種類繁多,一般在研究中主要考慮的是幾種人類生存所依賴的資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2)科技發展水平人類獲得的資源數量,與科技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帶來獲取和利用資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變,從而帶來環境人口容量的改變。比如在原始社會,人類幾乎沒有掌握多少科技知識,所能獲得的資源也十分有限,因此環境人口容量很小。今天地球上的60億人口,在原始社會條件下是無論如何也不能、也不可能想像的。(3)生活消費水平人是社會性動物,人類的生活除了滿足吃、喝等生理方面的需求以外,還有精神生活的需求。生活消費不僅指物質生活消費,同時也包括文化精神生活的消費。由於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費水平並不相同,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費水平也在不斷變化。因此,確定什麼樣的消費水平,對環境人口容量產生較大的影響。(七)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1、環境人口容量的不確定性和相對確定性(1)環境人口容量的不確定性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不確定的。例如,現有的資源總數並不確定,科技發展水平及人口消費水平等也在不斷變化,這就決定了環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確定性。(2)環境人口容量的相對確定性在一定歷史階段內,在假定技術水平、資源的基礎和潛力相對穩定,以及人口消費水平變化不大的條件下,可以對環境人口容量進行相對定量的估計。這就是環境人口容量的相對確定性。為了簡便,在實際中通常把某一種或幾種資源能供養的人口數,例如土地資源所能供養的人口數,作為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值。2、地球的環境人口容量在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中,假定的條件不同,估計的方法不同,必然得出不同的估計結果。在地球究竟能容納多少人的問題上,存在著截然不同的觀點。(1)悲觀者觀點面對當前人口增長和資源加速利用的現狀,以及由此引出的種種問題,悲觀者認為,現今世界上的人口太多,已經大大超過了地球環境人口容量。依照目前科學技術發展的速度,不能解決人口過多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問題,人口的進一步增長,後果不堪設想。(2)樂觀者觀點樂觀者著眼於尚未被人類開發利用的資源,以及未探知和未發現的領域,認為未來世界的人口,不會達到地球環境人口容量的極限值。在經濟高度發展、科技進一步提高的未來,人類有足夠的力量制止環境退化,推動人口與環境關系的良性循環。(3)多數學者對地球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多數學者認為未來全球環境人口容量在100億左右。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公布的報告認為,將全球人口穩定在110億或略多一些,可使地球上的人維持合理健康的生活。(4)地球環境人口容量的正確認識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假定條件下得出的,假定的條件不同,估計的方法不同,結論也會不同。結合人類發展史來考察,每一個時期應該有各自的環境人口容量,這意味著在當時科學技術水平條件下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但人類的人口數從未達到過最高的人口容量。可以樂觀地相信,地球的人口增長不會達到自然環境的最高人口容量,因為科技水平在提高,新科技能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未來;另外人類對其自身與自然界關系的認識不斷地加深,已能主動調節人口增長與環境的關系,世界人口會得到有效的控制。但必須強調的是,樂觀的態度並不表示忽視環境人口容量估計的意義。在特定的時期和一定的科技發展水平下,過快的人口增長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是相當大的,對人類的發展也是有害的。3、我國的環境人口容量(1)我國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1991年,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發表報告《中國土地資源生產能力及人口承載力研究》,該報告認為,我國人口承載量最高應控制在16億左右。這里的16億主要是基於土地承載力而估計出來的。並不完全等同於我國的環境人口容量,這正如前面提到的,在實際中通常把某一種或幾種資源的人口承載力(如土地人口承載力)作為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值。(2)我國人口與環境關系的矛盾突出我國人口與環境,特別是人口與一些資源之間的矛盾已十分突出。①人口與可耕地的矛盾突出幾個國家人均耕地面積比較表(1991年)國家中國加拿大美國印度日本全世界人均耕地面積(公頃)0.081.690.750.190.030.25我國目前人均可耕地不足世界人均可耕地的1/3,屬於世界人均可耕地最低的國家之一。隨著人口增長和城市化的發展,生活用地和生產用地不斷增加,可耕地總數和人均可耕地存在繼續減少的趨勢。②人口與淡水資源的矛盾尖銳我國人均淡水佔有量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四分之一,淡水資源嚴重不足。由於缺水,工農業生產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人們不得不大量開采地下水,有些地區已出現地下水枯竭的現象。(3)緩解人口與環境矛盾的基本國策我們必須正視我國人口增長與環境關系的矛盾,為了逐步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必須堅定不移地執行計劃生育和環境保護這兩項基本國策。研究環境人口容量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讓人們更加清楚地認識環境與人口的關系;②有利於人們了解各種環境問題;③促使人類自覺地保持與自然環境的良性平衡關系。

㈢ 文化苦旅1000字地理讀書筆記

【無論余秋雨還是文化苦旅,都引得文壇上爭議不斷。不論這些爭執孰對孰錯,但余秋雨的散文體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高考生已是不可爭的事實了吧。這些摘抄是高考後做的,現在搬來,原因是上網的時間遠多於去翻過去摘抄本的時間……】《狼山腳下》狼山蹲在長江邊上。長江走了那麼遠的路,到這里快走完了,即將入海。江面在這里變得非常寬闊,渺渺茫茫看不到對岸。長江一路上曾穿過多少崇山峻嶺,在這里劃一個小小的句點。狼山對於長江,是歡送,是告別,它要歸結一下萬里長江的不羈野性,因而把自已的名字也喊得粗魯非凡。我想,長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階段總是充滿著奇瑰和險峻,到了即將了結一生的晚年,怎麼也得走向平緩和實在。這位從亂軍中逃命出來的文學天才躲進了禪堂,在佛號經卷間打發著漫長的歲月,直至須發俱白。但是,藝術的天分並未因此而圓寂,勃鬱的詩情一有機遇就會隨口噴出。政事、兵刀、討伐、敗滅阻遏了他的創造,只落得這們名播九州的巨子隱名埋姓、東奔西藏。中國文學史在戰亂中斷了一截,在禪堂中毀了幾章。留下了數不清的宋之問,在寫寫弄弄,吟吟唱唱。《莫高窟》比之於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羅馬的斗獸場遺跡,中國的許多文化遺跡常常帶有歷史的層累性。別國的遺跡一般修建於一時,興盛於一時,以後就以純粹遺跡的方式保存著,讓人瞻仰。中國的長城就不是如此,總是代代修建、代代拓抻。長城,作為一種空間蜿蜒,竟與時間的蜿蜒緊緊對應。中國歷史太長、戰亂太多、苦難太深,沒有哪一種純粹的遺跡能夠長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墳里,躲在不為常人注意的秘處。阿房宮燒了,滕王閣坍了,黃鶴樓則是新近重修。成都的都江堰所以能長久保留,是因為它始終發揮著水利功能。因此,大凡至今轟轉的歷史勝跡,總有生生不息、吐納百代的獨特秉賦。我不能不在這暮色壓頂的時刻,在山腳前來回徘徊,一點點地找回自己,定一定被震撼了的驚魂。晚風起了,夾著細沙,吹得臉頰發疼。沙漠的月亮,也特別清冷。山腳前有一泓泉流,汩汩有聲。抬頭看看,側耳聽聽,總算,我的思路稍見頭緒。《陽關雪》我曾有緣,在黃昏的江船上仰望過白帝城,頂著濃冽的秋霜登臨過黃鶴樓,還在一個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圍,人頭濟濟,差不多絕大多數人的心頭,都回盪著那幾首不必引述的詩。人們來尋景,更來尋詩。這些詩,他們在孩提時代就能背誦。孩子們的想像,誠懇而逼真。因此,這些城,這些樓,這些寺,早在心頭自行搭建。待到年長,當他們剛剛意識到有足夠腳力的時候,也就給自己負上了一筆沉重的宿債,焦渴地企盼著對詩境實地的踏訪。為童年,為歷史,為許多無法言傳的原因。有時候,這種焦渴,簡直就像對失落的故鄉的尋找,對離散的親人的查訪。我在望不到邊際的墳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現出艾略特的《荒原》。這里正是中華歷史的荒原: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中原慈母的白發,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圓睜的怒目,獵獵於朔風中的軍旗。隨著一陣煙塵,又一陣煙塵,都飄散遠去。我相信,死者臨亡時都是面向朔北敵陣的;我相信,他們又很想在最後一刻回過頭來,給熟悉的土地投注一個目光。於是,他們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這兒應該有幾聲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極美,與自然渾和,奪人心魄。可惜它們後來都成了兵士們心頭的哀音。既然一個民族都不忍聽聞,它們也就消失在朔風之中。《沙原隱泉》沙漠中也會有路的,但這兒沒有。遠遠看去,有幾行歪歪扭扭的腳印。順著腳印走罷,但不行,被人踩過了的地方,反而松得難走。只能用自己的腳,去走一條新路。回頭一看,為自己長長的腳印高興。不知這行腳印,能保存多久?心氣平和了,慢慢地爬。沙山的頂越看越高,爬多少它就高多少,簡直像兒時追月。已經擔心今晚的棲宿。狠一狠心,不宿也罷,爬!再不理會那高遠的目標了,何必自己驚嚇自己。它總在的,不看也在。還是轉過頭來看看自己已經走過的路罷。我竟然走了那麼長,爬了那麼高。腳印已像一條長不可及的綢帶,平靜而飄逸地劃下了一條波動的曲線,曲線一端,緊系腳下。完全是大手筆,不禁欽佩起自己來了。不為那山頂,只為這已經劃乾的曲線,爬。不管能抵達哪兒,只為已耗下的生命,爬。無論怎麼說,我始終站在已走過的路的頂端。永久的頂端,不斷浮動的頂端,自我的頂端,未曾後退的頂端。沙山的頂端是次要的。爬,只管爬。夕陽下的綿綿沙山是無與倫比的天下美景。光與影以最暢直的線條流瀉著分割,金黃和黛赭都純凈得毫無斑駁,像用一面巨大的篩子篩過了。日夜的鳳,把山脊、山坡塑成波盪,那是極其款曼平適的波、不含一絲漣紋。於是,滿眼皆是暢快,一天一地都被鋪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凈凈。色彩單純到了聖潔,氣韻委和到了崇高。為什麼歷代的僧人

㈣ 求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全部的手寫筆記

有點小多,加個好友,然後我給你私發

高中地理必修二的主要內容

必修二部分(高一)第一章人口的變化§人口的數量變化1、一個地區人口的數量變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人口遷移)。其中,影響人口數量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是自然增長,而機械增長對人口數量的影響力隨著范圍的增大而減弱。2、從時間上看,世界人口數量的變化在不同歷史時期是不同的,從總的趨勢來看是不斷增長的,二戰後則進入快速增長時期,70年代後增長速度減緩。從空間上看,集中於歐洲、北美洲、大洋洲的發達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日本、俄羅斯;德國、法國、匈牙利等國家甚至出現了人口負增長現象;而集中於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因此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採取的人口政策是不同的。3、世界人口增長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三項指標共同構成的,可以分為原始型、傳統型、現代型三種類型。4、圖中曲線①表示出生率,曲線②表示死亡率。A表示的人口增長模式是原始型,B表示的人口增長模式是傳統型,C表示的人口增長模式是現代型。在表格中填出各種人口增長模式的相關特點。 5、影響人口模式轉變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生產力,在人口模式的轉變過程中,首先出現下降變化的是死亡率。6、全球增長模式從總體來看處於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從局部看,發達國家以及中國等少數發展中國家已經進入現代型型,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仍然處於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2人口的空間變化1、人口遷移按照是否跨越國界可以分為國際人口遷移和國內人口遷移。2、國際人口遷移總體特點是以集團性、大批量的移民為主。①19世紀以前主要遷往新發現的大陸,如由歐洲遷往美洲、大洋洲,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②二戰後的人口遷移主要特點是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加,遷移方向主要由發展中國家遷往發達國家以及世界性的大型能源基地,主要遷出區是拉丁美洲,主要遷入區有歐洲、北美和西亞、北非地區。3、我國人口遷移分為兩個階段:①20世紀80年代以前,為了開發邊疆,主要以政策性遷移為主。②20世紀80年代以後,主要特點表現為人口遷移規模增大,頻率加快,遷移方向主要為由農村向城市,由內陸向沿海。4、我國人口遷移的主要意義:①調節人口空間分布;②調節人才餘缺;③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④促進經濟發展、縮小地區經濟差距。5、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個人動機和需求等,從總體上看,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往往是經濟因素。§3人口的合理容量1、①環境人口容量:是環境承載力最重要的指標,表示一個地區能養活的最大人口數量;②人口合理容量表示一個地區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所能養活的最大人口數量。二者均具有不確定性性。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包括資源、科技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資源,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資源和科技水平,成反比的是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關鍵是既要提高生活質量,又要保持好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發展;對於不同國家和地區來說,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關鍵措施是不同的,發展中國家要盡最大可能將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而發達國家要建立公平秩序,保證大多數人追求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力。第二章城市與城市化§1城市內部空間結構1、城市形態分為組團狀(重慶)、團塊狀(北京、成都、合肥、華盛頓)、放射狀(延安)、條帶狀(蘭州、洛陽、西寧、宜昌)等。2、影響城市形態的因素有自然條件(地形、河流等)和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經濟、文化、歷史等)。如:平原地區的城市形態多為團塊狀,山區和丘陵區的城市形態則多為組團狀。3、城市中最常見的功能區主要是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各功能區之間沒有明顯界線;各功能區可能兼有其它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規模和類型的城市,其功能區構成不同。4、住宅區: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中高級與低級住宅區呈背向發展。 5、商業區:需要便捷的交通及大量消費者;分布以市場最優或交通最優為原則;多位於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或街角路口;大多呈點狀或條狀。6、工業區:專業化程度較高,相互之間協作性強;不斷向外緣移動;分布於交通便利地區(靠近公路、鐵路、河流等)7、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經濟因素,如地租的高低(主要取決於交通便捷程度及距市中心遠近)、各類土地利用方式的付租能力等。8、圖中A表示工業,B表示住宅,C表示商業,由市中心向外緣遞變最快的是商業,①-③中適合發展住宅區的是②,適合發展工業區的是③,適合發展商業區的是①。 9、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結構包括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10、城市規劃的合理性必須兼顧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例如:要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協調好相互的位置關系,以減少污染;設置必要的防護帶;必要的衛星城建設等等。§2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1、城市等級越高,其服務種類越多,服務級別越高,服務范圍越大。城市服務范圍通常不固定,沒有明顯界線。一般城市服務范圍包括城市本身、周圍的小城鎮以及廣大農村地區;省會城市服務范圍覆蓋周圍各縣乃至全省;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服務范圍則可擴展至全國。2、城市規模和等級與其地理位置相關,位於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地區,有利於城市等級的提高。3、合理布局城市的原則:①高等級城市數量少,低等級城市數量多;②低等級城市分布於高等級城市周圍;③高等級城市相互距離較遠,低等級城市相互距離較近;④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范圍層層嵌套(高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包含低等級城市服務范圍)§3城市化1、人口向城鎮集聚、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就是城市化。其水平高低的主要衡量標准包括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數量、城市用地規模和面積等,其中最重要的標準是城市人口比重的高低。2、促進城市化發展的原因主要包括:農村(推力):人口過剩(對土地壓力大)、自然災害頻繁嚴重、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城市(拉力):就業機會多、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齊全、交通便利。3、發達國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大),發展速度慢,已經進入城市化的後期成熟階段,多出現逆城市化現象,從而出現眾多的衛星城。4、發展中國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小),發展速度快,已經進入城市化的中期階段,多出現郊區城市化現象,造成城市規模和面積不斷擴大。5、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即可以改善環境,如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設施、綠化環境等,也可以破壞環境,產生環境污染問題(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電磁輻射污染等)和生態破壞問題(如生物多樣性減少),另外還可以產生交通及居住條件差、失業和就業問題突出、社會秩序混亂、內城衰落等現象。6、人類解決城市化問題(建造生態城市)的主要對策:①發展節能建築和綠色交通,減少環境污染。②使城市與自然環境保持協調,建立良性循環:例如:

㈥ 有關地理的讀書筆記1500字就夠了。。。急求 啊

《中國歷史人文地理》,鄒逸麟主編,社會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
一、過去的歷史,歷史教科書其實在疆域這方面是很不實事求是的,而是從政治方面,歷史受政治所要挾,從現今政治的角度來寫過去的歷史,今日的疆域如何,往日的疆域就在今日疆域的歷史上寫,比如朝鮮半島、越南,因為他近日民族國家還存在,就努力為他在古代還原現在的疆域,而西藏、內蒙、新疆、台灣——台灣還有問題——因為他今天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因而就在往日的歷史上努力將其打造成自古以來,自很古以來就一直是中國的一部分。這兩方面都很明顯是很不正確的。就宋所寫的,該書第一章特點的第三方面,「從歷史事實出發來闡釋歷史。如並不因為朝鮮與越南是獨立國家而遮掩其過去是我國領地的事實,不像過去一些史學家把當時對朝鮮等地的用兵看做是侵略」,從這一點來說,這本書是做得不錯的;
四、我國自古以來基層行政區劃最低一級的往往是最穩定的,而第一級區劃,即中央以下往往變化很大,這多出於政治的考慮,即便是因為經濟,如蘇南、蘇北,其目的也在於中央更好的控制整個中國,維持大一統。而地方,如縣城、鄉鎮、村落,有的則延續了幾千年,而與朝代興亡無關,所以感覺很多時候老百姓的生活與政治無關,(這可能就是中華民族文化延續的原因——歷經元清異族入侵——體系不亂;最低基層行政與高級政區在文化上是割裂的),上升不到那麼一個高度,進而會懷疑政治存在的意義,「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如果愚夫愚婦不知道這些,只知道吃穿用足,是不是會更好些……
(按:近觀所謂外國漢學家書——實不理解宋末士大夫之殉國。他們是五歲孩子放牛,自然不會理解。)
十、聽李教授講座,講到東西方人口之對比,中國古代人口增長之特點,與西方比較。可提之處有中國傳統是一夫多妻制,從禮儀檯面上講,目的在於傳宗接代,中國人口自古眾多,是在於大眾思想必有保存後代之想法,這就從總的層面上講,會保證整個中國的人口不會有大的衰減,這個是在正常的情況下,即使遇到災荒、戰亂,人口一下子有大的銳減,但一旦穩定下來,中國傳統的道德機器又馬上發揮其強大的作用,人口很快又會回升到戰亂前的水平;
十一、上面提到戰亂、災荒,這也是控制人口的一個古代的非人為機制,一旦生產力無法負擔超額的人口,這些矛盾便會涌現出來,不單是戰亂與災荒,國家制度也會受到沖擊,這些應然的反應也又像一個機器一樣,又將人口降低到與生產力適應的水平;
(按:譬如財政里的自動穩定器,又譬如賤買貴賣。 可是自進入機器時代,這些傳統的自動穩定器都失卻其作用,譬如今日如何體弱之幼兒,都不至於早夭)
十二、另一個就是中醫,中醫的先進來保存中國的人口。但是據說中醫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倪匡說:我不是不相信中醫,我只是不相信有人會用。) 我想古代中國人壽命比西方人長,一大原因可能在於中國人健康的飲食習慣與生活習慣,比如喝開水,吃熟食;據說中國人牙齒普遍比西方好,乃是多食纖維食物之緣故;
十三、另外,每次中國人口的銳減,下一次制度又會自動使他平衡;而西方人口的銳減卻最終導致了西方體制的變化,所以中國古代成熟的太早,制度太過完善,反而阻礙了中國近現代的蛻變;
十五、歷代造成人口銳減的戰爭,尤以少數民族入侵為甚,p136,元之南侵,金朝戶數下降到13%,四川下降到4%;
十七、中國古代人口分布的變遷與中國古代經濟中心的轉移幾乎是一致的,而且這兩項是互作用,共附共生的,人口的轉移會促進轉移地勞動力的增加,促進其經濟的增長,而人口的轉出地則因為其勞動力的下降,而進一步使其經濟下降,另一方面因為人口轉移到的熱點地帶經濟增長的加快,而進一步吸引轉出地人口轉出的加快;這就是經濟與人口遷移相依相存的作用。P142
二十二、蒙古高原上自古民族眾多,然留至今日者,只一蒙古族,可見得漢族對蒙古族同化之失敗;蒙元之時,蒙古還有其四大汗國,在伊斯蘭,在印度,都與當地人融合的好的很。我認為民族融合是弱小民族之提升,強勢民族再獲內在動力之大因素,甚而可以消滅人種之分歧,消弭戰爭,民族融合之妙,非一言所能盡述。 蒙古人和漢人融合的不好,和元朝蒙古皇族普遍水準低,素質差,頭腦固執有很大的關系; 如分人種優劣的那幾個等級; p168
二十三、清朝滿族統治者一度禁止漢人出關外,以保護其土地,沒想到最後保護其土地的,恰是這些千方百計去了關外的漢人;
二十四、p173 「到鄭氏統治的末期,全島人口達25萬,其中十五萬是來自大陸的漢族移民及其後裔」,真不知道台灣人老搞什麼本省人、外省人有什麼意義,生生造出個民族來;更把一個高山族分成好多個小民族,一個山頭一個民族,如阿美族之類,無聊,且生造出許多矛盾來。最不智者即為此也,天下大同為萬世不可跌破之真理也!
(9月19日按:之前看白壽彝中國通史第一卷,發現高山族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民族調查未曾進行,所以他們非要分成很多民族,如果真有非政治的依據的話,也未嘗不可;)
二十六、看王孝通《中國商業史》,其中每把朝代之興衰寄之於商業,譬如秦之統一六國,不在於商鞅重農抑商,而在於商人呂不韋當了秦的丞相之後,改易商鞅的政策,大興商業,才最終導致秦的富強。很明顯他這個觀點是不對的。作者在寫商業史,故每每都扯到商業上去。中國社會從來都不是一個商業社會,作者也承認,中國近代之屈辱史,其一端也在於商業不興。而中國自古商業不興,就是因為中國從來只是一個農業社會,因為農業發達,物產豐富,所以商業存在的意義就不那麼大了。回到上面的問題,我們從初中歷史課本上就知道了秦之統一六國,其根基在於商鞅,在於商鞅重農抑商的政策,在於秦農業的發展。 此書亦提到了這一點。P178
二十七、p186,書上說道,在古代的社會生產條件下,農業的發展與人口數量基本上是成正比的,即使到了毛澤東時代,「人多力量大」還是深入人心。因此又回到經濟重心南移的問題上,基本上經濟重心南移與人口的南遷是重疊的問題;
二十八、中國古代農業技術的發展(輪作、輪荒、施肥、一年兩熟……),無非是發明新農具,創造新的種植制度,但總之都是精耕細作。這就是與現代農業的區別所在,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是大農庄式,大片土地機械耕種式,而多出來的人口,全部做服務業,作為農業服務的服務業,將農民解放出來,以服務業代替農業,同時獲得更多的由於農業的高效率而產生出來的利益;
三十一、(外一則)凡我心中有事之時,即片刻放不下,或以為該備要之事繁,而我獨使其簡;或以為該備要之事簡,而我獨使之繁,總之其縈繞於腦,揮之不去,不可或忘,而無法做其他事,如看書;但偏偏可去看電影,但我已浪費這許多時間,再去看會覺有愧於心。
我之煩惱,看似可笑,可真真切切不至結束不至紛至沓來那一刻而不可結束也!
寡人之愁,愁無可愁,愁後又愁,想以酒澆愁,又生新仇,且以書愁,聊以解愁,俟有佳人,陪我消愁,愁愁愁愁,無盡之愁……
三十三、商代都城之遷徙,是出於政治軍事的需要;
西周時各城邑之間的關系乃是宗法關系
三十四、歷代城邑的氣質是與王朝的氣象一樣的,王朝中興,則城邑布局無拘無束,p312,秦的阿房宮,漢武帝將建章宮建在西牆之外;如果疆域分裂,或者王朝凋敝,則會出現大批以廢墟形態出現的城市,p318,魏晉南北朝;再如曹魏,p322,「在北方……價值觀念」,城牆是價值觀的體現。
三十六、商業之發達,在於商品之需求,商品之需求,在於人口,人口超過其所在區域之供給,無法負荷,則產生商業;
商業的存在,依賴於兩方面,需求與供給。古代商業的產生,要麼它是某種產品的原產地,要麼就是它的人口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急需一定數量、一定種類的商品;
這又聯繫到移民,以及移民原來的種植技術與習慣;
三十九、商業也可定義為整個商業區域內的互通有無;

㈦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總結

一、城市化
1、問題
①環境質量下降環境污染
②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
③增加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
其他:貧困問題、內城衰落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社會治安問題
2、解決辦法
①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
③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
3、城市化特點
發達國家
①起步早
②城市化水平高。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發展中國家
①起步晚,發展快。②城市化水平較低。③城市發展不合理。二、人口遷入、遷出
1、對遷入區的影響
(利)引進廉價勞動力,促進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
(弊)人口對環境壓力增大,社會治安
2、對遷出區的影響
(利)減少人口密度,緩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
(弊)人才和勞動力的流失
三、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地形;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2、社會經濟因素:
市場(廣闊);交通(便利);科技(水平高);政策(支持);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
四、工業區(以魯爾地區為例)
1、區位優勢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離鐵礦近
②水源充足
③交通便利
④市場廣闊
2、衰落原因拯救措施
調整工業布局①煤炭能量地位下降
②世界性鋼鐵過剩
③生產結構單一調整工業結構,發展第三產業
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產業升級換代
⑤環境污染嚴重治理污染,美化環境
五、交通運輸布局(南昆鐵路修建的意義)
1、促進經濟發展
2、促進民族團結
3、鐵礦資源豐富,加強外運
4、科技發展,能夠克服自然條件的限制
5、合理布局交通網
六、污染:大氣污染、雜訊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
可持續發展: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原則:共同性原則、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