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地理圖冊電子版湘教版
Ⅰ 求人教版初中地理圖冊填充圖電子版.(中國地圖出版社)
圖書館有賣的吧
Ⅱ 七年級上冊地理練習冊湘教版答案
你要把練習冊的名字說出來這樣才能有人回答。是《地理圖冊》還是《全優設計》或是其他什麼?
Ⅲ 八年級上地理圖冊答案
Ⅳ 八年級地理圖冊 湘教版 重點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節 地球的宇宙環境
認識過程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可見宇宙:半徑 光年,約 千米
天體系統的形成:
多層次的天體系統 太陽系
銀河系 中心天體( ):質量占 地月系:
八大行星: 、 、 、 組成 和
、 、 、
總星系 恆星世界
河外星系
普通性: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
自身條件
外部條件
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概念:
太陽輻射 波長范圍:
太陽輻射與地球 太陽常數:
太陽輻射→能源
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輻射→大氣運動、水循環
概念:
太陽活動 黑子→出現於 層
類型 耀斑和日珥→出現於 層
太陽活動與地球 太陽風→出現於 層
黑子與氣候變化有一定的相關性(周期 年)
對地球的影響 耀斑→磁暴→影響短波通信
太陽風→極光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自轉)
概況 方向 自 向 ,從北極上空看呈 時針方向,從南極上空看呈 時針方向
周期 日,長 小時 分4秒,而1太陽日是地球自轉 所需的時間。
速度 角速度為 /時。地球表面除 點外都相等
線速度從 向 遞減,南北緯60°處的線速度約為赤道處的 。
①導致 交替現象,由此,各地溫度發生晝夜變化,生物形成晝夜節律。
地理意義 ②水平運動的物體產生偏向,北半球向 偏,南半球向 偏。
③地方時:以一個地方太陽升到最高的時間為正午 時, 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時相同。東經數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時的值越 。西經反之。經度每相差1°,地方時相差 分鍾。
時區和區時:為了便於使用。國際上規定將全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佔有 個經度,以該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整個時區的統一時間,叫作 ,又稱 。
區時的計算:所求地的區時=已知地的區時±時區差×1小時
時區差的求法:在0時區兩側相加,同側相減
加減號的確定:所求地在已知地 取加號,反之取減號
國際日期變更線:一條大體沿 經線穿行的 線,它是為了消除因為地球球形而導致的日期換算中的不同結果而設定的,同時為了保持180°經線上同一行政歸屬的地方日期相同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公轉)
概況 軌道:是一個 ,太陽位於其中的一個 上,每年 月初位於近日點, 月初位於遠日點。
方向:自 向
角速度約為每天 ,近日點時較 ,遠日點時較
周期為 ,約為 日 時 分
黃赤交角及其影響:地球自轉的軌道面叫做 面,地球公轉的軌道面叫 面。地球的赤道面與黃道面之間的夾角,叫 ,約為 。也可以說,地軸與黃道面之間約成 的夾角。
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引起各地正午 的變化, 長短的變化以及 的更替、 的劃分等一系列地理現象。
名稱 帶、 帶、 帶、 帶、 帶
五帶 劃分界線: 、
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原因: 存在,地球的 (自轉或公轉)運動。
節氣 時間(前後) 直射點位置 移動方向 對應點
春分 月 日 向
夏至 月 日 向
秋分 月 日 向
冬至 月 日 向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太陽高度角的概念:太陽相對於 的高度角
地理意義 各地太陽高度在地方時 時時最大,稱為正午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在 的緯線最大,向 、 兩側逐漸降低。
晝夜長短的變化:太陽直射在哪一個半球,哪個半球的白晝就 ,而且緯度越高,白晝越 ,在極晝以內的地區還可能出現 現象。另一個半球的情況相反, 各地的晝夜長短,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
四季的更替: 緯度地區明顯。四季更替表現為一年中 和 的季節化。夏季是一年中 較長, 較大的季節,冬季反之。春秋兩季是過渡。
第四節 地球的結構
一、地球外部圈層
劃分依據:地震波 縱波(P波):能在 中傳播,速度較
橫波(S波):只能在 中傳播,速度較
劃分界面 莫霍面:距離地表約 千米,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都明顯
古登堡面:距離地表約 千米,縱波傳播速度明顯 ,橫波則突然
位置:莫霍面以上
厚度:平均約 千米,變化規律:大陸較 ,約 千米,海洋較 ,約 千地殼 米海拔越高,厚度 。
組成:含量最多的3種元素是 ; 礦物在地殼中分布最廣
結構: 上層為 層,相對密度較 ,分布不連續。
下層為 層,相對密度較 ,分布連續。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間
結構: 上地幔 具有 特徵,主要由 組成。
地幔 下地幔
岩石圈: 和 (軟流層以上)合在一起組成。
軟流層:位於上層地幔中,一般認為可能是 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
地核 組成:可能是極高溫度和高壓狀態下的 和
結構: 外核 呈 或 狀態
內核 呈 態
二、地球外部圈層
大氣圈 大氣密度隨高度增加而 。一般把 千米這個高度作為大氣圈的上界。
水 圈 由 水、 水和 水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為 水、
水、 水和 水,其中 水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最為密切。
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態系統中的主體和最活躍的因素。
第二章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第一節 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
一、地殼的物質組成
(一)礦物
概念:礦物是具有確定化學成分、物理屬性的 或
礦產: 在自然界富集到有開采價值時,就稱為礦產。
氣態 如
礦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種 液態 如
固態 如 ,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礦物。
礦物的分類:金 屬 礦 常見的有 等。
非金屬礦 常見的有
等,其中,以 礦物和 礦物最為重要。
(二)岩石
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殼)中體積較大的 物集合體,由一種或多種 組成。
岩漿岩:岩漿冷凝而成,可分為 侵入岩,如 ;
噴出岩,如 、 、 。
分類: 沉積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經過 而形成。
如 、 、 、 。
沉積岩有兩個突出的特徵: 、 。
變質岩:由於岩石存在的條件,如 、 等產生變化,導致岩石原先的 、 等發生變化而形成。
如花崗岩→ 、石灰岩→ 、砂岩→ 、頁岩→
二、地殼物質的循環
(一)地質循環
概 念:是指 和其下的 之間的大規模物質循環。
能量來源: 推動地質循環的能量,主要來自 產生的熱能。
產生影響:在地質循環過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斷地 ,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則 。與之相伴的是 以及 的持續轉化。
(二)岩石的轉化
岩漿→岩漿岩:在岩漿活動過程中伴隨 作用和 作用,岩漿 而形成;已經形成的岩石→沉積岩:在地表外力的 作用下形成;已經形成的岩石→變質岩:經 作用形成;
已經形成的岩石→岩漿: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地幔深處)被 成為新的岩漿。
在空格內填上岩石名稱,並在括弧內填上相應的作用形式名稱
第二節 地球的表面形態
一、不斷變化的地表形態
作用形式 能量來源 表現形式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內力作用 、 、 、
外力作用 、 、 、 、
二、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一)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
(1)岩石圈由 大板塊的組成,板塊處在 (運動或靜止)當中,
(2) 板塊相向運動,就會 (碰撞或張裂)形成 。
板塊相對運動,就會 (碰撞或張裂)形成 。
(3)我國成為世界多火山地震國家的原因:
(二)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
(1) :岩層的一系列波狀彎曲。形成的原因: 運動、 作用。
岩層上凸的稱為 、岩層下凹的稱為 。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 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作用。
原因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2) :岩層斷裂後發生明顯位移,形成的原因: 運動, 、 作用。
上升一側往往形成 ,如我國的 、 、 。
下降一側往往形成 ,如我國的 、 。
斷層處往往形成溝谷、河流,原因 。
(3)現實指導意義: 儲油、 儲水; 下方建隧道,原因
。
(三)火山、地震活動和地表形態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態
流水的侵蝕地貌: 、 ,黃土高原的 地貌。
流水的堆積地貌:河口附近 ,河流中下游 (凹、凸)岸形成 平原,山口 。
風力的侵蝕地貌: 、 。
風力的堆積地貌: 、 的形成。
四、人類活動和地表形態
第三節 大氣環境(一)——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大氣的垂直分層依據:
對流層 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 ,原因是 。雲雨雪等天氣現象都發生在這一層,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
平流層 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 ,原因是 。
適合於高空飛機飛行。
高層大氣 高層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後又上升很快。
一、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性。平流層 吸收紫外線;對流層
吸收紅外線;
反射 性。
散射 性,波長較短藍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太陽→ →地面→ →大氣→ →宇宙空間
影響地面輻射的主要因素有: 、 、 。
第三節 大氣環境(二)——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
二、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
(一)熱力環流形成的原理
原理:太陽輻射在地表的差異分布,造成不同地區 不同,導致水平方向上的 差
異,引起大氣運動
受熱上升
形成:地面冷熱不均 垂直運動→同一水平面的 差異→水平運動
冷卻下沉
形成熱力環流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
水平氣壓梯度力:原動力(垂直於 線, 壓指向 壓) 風向與等
地轉偏向力:(垂直於風向,北半球向 ,南半球向 ) 壓線 風向和等壓線
摩擦力:(近地面、方向與風向 )
(三)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
形成因素: 因素,如 低氣壓帶和 高氣壓帶
因素,如 低氣壓帶和 高氣壓帶
低緯環流和信風帶(0°~30°)
情況 中緯環流和西風帶(30°~60°)
高緯環流和極地東風帶(60°~90°)
地面表現 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
以赤道低壓為軸南北對稱,高、低壓相間分布,氣壓帶之間為風帶
(四)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
移動原因: 隨季節而變化的南北移動
移動規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 移,冬季 移。南半球則相反
第三節 大氣環境(三)——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三、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1)氣壓帶和風帶季節移動與大氣活動中心
海陸 性質差異影響到海陸的氣壓分布
北半球氣壓帶被分隔成一系列的 中心,因為北半球 面積較大,而且海陸相間分布
時間 亞洲大陸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7月 低壓( 低壓) 夏威夷高壓 亞速爾高壓
1月 高壓( 高壓) 阿留申低壓 冰島低壓
南半球氣壓帶基本呈 狀分布,因為南半球的 面積占優勢
(2)氣壓帶和風帶季節移動與季風環流
季風環流形成因素:海陸分布和 的季節移動
概念: 大范圍地區盛行風隨 有顯著改變的現象。是大氣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亞洲
部和 部的季風環流最為典型
冬季 亞洲高壓流向阿留申低壓:東亞—— 季風
亞洲 亞洲高壓流向赤道低壓:南亞—— 季風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季風
夏季 夏威夷高壓吹向印度低壓:東亞—— 季風
南半球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向右偏:南亞— 季風—→氣壓帶、風帶的季 節移動
第三節 大氣環境(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一)鋒面系統與天氣
1、氣團:
概念:指位於對流層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圍內, 性質相對均勻的大團空氣。
分類:暖氣團:比下墊面溫度 的氣團。
冷氣團:比下墊面溫度 的氣團。
2、鋒面系統
概念:冷暖氣團之間的交界面
分類 概念 過境時天氣 過境後天氣 實例
冷鋒 氣團主動向
氣團移動
等天氣,雨區主要在鋒後 氣溫和濕度 、氣壓 、天氣轉晴 冬季的
暖鋒 氣團主動向
氣團移動 雲、雨(多為 性降水)等天氣現象,雨區多在鋒前 氣溫 、氣壓 、雨過天晴 春、夏南方降水
(二)低氣壓、高氣壓系統與天氣
1、低氣壓、高氣壓系統與天氣
氣流狀況 氣壓 水平運動 垂直運動 天氣狀況 實例
氣旋 氣壓 四周向中心
(北逆南順) 台風
反氣旋 氣壓 中心向外
(北順南逆) 伏旱
2、鋒面氣旋系統與天氣
第四節 水循環和洋流
一、水循環
概念:水在地理環境中空間位置的 ,以及與之相伴的 狀態和 狀態的變化。
在 能及 的作用下,水在 、 和 間通過吸收 或放出 ,以 、 、 三態的轉化形成了總量平衡的循環運動。水循環又使地表 得以大規模地運動,並塑造了多種 。
過程:讀圖填出圖中箭頭表示的水循環過程
水循環過程伴隨著能量在地理環境中大規模轉化和交換
水是潔凈的可再生資源,人類目前只能以增加或減少 、 及
等方式,去影響水循環的個別環節。
二、洋流
概念:洋流又叫 ,是指大洋表層海水常年大規模地沿一定方向進行較為穩定的流動。
影響:是地球表面熱環境的主要調節者,巨大的洋流系統促進了地球高低緯度地區間的能量交換。洋流與所流經區域之間,也通過能量交換來改變其環境特徵。
分布規律:
在南北半球的熱帶、副熱帶海區形成以南北緯 ~ 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呈 時針方向,南半球呈 時針方向。大洋東側為
流,西側為 流。
在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形成以 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呈 時針方向流動,大洋東側為 流,西側為 流。
在南極大陸外圍地區形成環球形的 ,就性質來講屬於 。
(2)海水運動形式除洋流外,還有 、 。
洋流形成的成因有 、 、 。
a、b、c、d形成是由於 ,
a、d由於 風吹拂,b、c由於 風吹拂。
e、f折向低緯是赤道洋流的 ,性質上屬於 。
在太平洋里e、f分別是 流和 流。
在大西洋里e、f分別是 流和 流。
Ⅳ 七年級地理圖冊14頁答案湘教版
我沒有書啊!把題目貼上了啊……
Ⅵ 2012年七年級上冊填充地理圖冊 p1到p9。。。湘教版!!! 速度!!!
開始期中考試,地域范圍大概是年底的第二章
地理(七)審查點
,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個球體。
②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第一次實現人類繞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積的?5.1億平方公里,最大周長為4萬平方米,赤道半徑的和極6378公里半徑6357公里,平均半徑為6371公里。
2。緯編和經編
①相似之處:地軸垂直和圓世界各地。
緯線的長度不等,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②經:連接南北兩極,並垂直於緯線半圓。
的經紗的長度相等。
3。緯度和經度
①緯度變化:從赤道(0°緯度),南北極的增量。最大的緯度為90度,在南極和北極。
②緯度赤道以北的緯度,與「N」的緯度叫南緯,在赤道以南,與「S」。
③赤道部門,地球兩個半球的平均分為北,南,北,在北半球赤道,在南半球赤道以南。
④經度變化:向西從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東遞增到180°。
⑤經度的本初子午線東經,「E」,稱為本初子午線的經度西經,用「W」。
⑥東,西半球的分界線:20°W,160°E穿過線圈。
西20°W?160°E屬於西半球(大於20°W或大於160°E)
東20°W至160°E屬於東半球(小於20°W或小於160°E)
4。地球的運動
①
地球運動
周圍有什麼打開
方向
周期
產生的自然現象
回轉
地軸
從西到東
約24小時
晝夜交替
革命
太陽
從西到東
年
四季的形成
對面②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節(春季 - 秋季,夏季 - 冬季)
(3)5皮帶地球表面的劃分:北寒帶(66.5°? - 90°?),北溫帶(23.5°? - 66.5°?),熱帶(23.5°? - 23.5°S),南溫帶( 23.5°S - 66.5°S),南寒帶(66.5°S - 90°S)
北方:極晝和極夜現象熱帶陽光直射的地方
溫帶:既沒有陽光直射的現象,另外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變化
④低緯度:0° - 30°;中緯度:30° - 60°;高緯環球:60° - 90°
⑤切換地球從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的地球逆時針旋轉,地球南極上空順時針方向。
5。地圖
①地圖三要素:大小,方向,圖例。
②規模型:段規模化,數字化規模
③規模大小的判斷:分母較小,更大的成績,是一個大型的,分母越大,分數越小,小規模的。
④上述范圍內,規模大,說龍(東泰圖)
企業規模小,范圍,內容略(江蘇省地圖)
⑤地面的垂直距離的位置在海拔稱為高度。的輪廓線的點連接到的高度將等於。輪廓顯示了跌宕起伏的地面。
二,陸地和海洋
1。世界上的陸地和海洋的分布極不均勻,土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圍繞北極的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繞過南極的土地(南極)
2。地球表面的71%是海洋,29%的土地。
3。半島是突出部分的土地進入他的海洋;海峽是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水道。
4。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
5。陸地和海洋的變化:在地球的地殼變化和海平面的上升和下降的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可以導致陸地和海洋的變化。
6。德國科學家魏格納大陸漂移假說。
7.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
8。六大板塊示意圖見教材第37頁。
9。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相對穩定區在板塊與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的,是世界上火山,地震的集中區。
10,所有洲的分界線
①在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和土耳其海峽的分界線 - 亞洲和歐洲
②蘇伊士運河 - 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
③巴拿馬運河 - 北美洲和南美洲之間的分界線
④白令海峽 - 北美和亞洲之間的分界線。
⑤德雷克海峽 - 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的分界線
(6)丹麥海峽 - 歐洲和北美之間的分界線
⑦直布羅陀海峽 - 歐洲和非洲的分界線
生物二單元第一章斌
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認識生物
第1節生物學特性
一,生物學特性:
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生物量的呼吸,排泄廢物
應力(病毒)所構成的細胞,生長和發展7,8,可以繁殖的遺傳變異
其次,觀察P2
第二節在我們身邊的生物調查
一,調查的一般方法
步驟:明確目標的調查,以確定調查,制定合理的調查,調查記錄,整理調查結果,撰寫調查報告
其次,生物的分類
在根據結構點的形式:動物,植物和其他生物
生活環境:陸地,水生生物
按照分區: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第二章對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部分生物圈
首先,對生物圈的范圍:底部的氣氛:飛翔的鳥兒,昆蟲,細菌,等。
水圈:從海平面150米范圍內的水層
岩石圈的表面:地球上所有的「立足之地」
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生活空間
第II部分的對生物環境的影響
首先,生物效應的非生物因素:,濕度,溫度,光,等等。
二,光的作用下對生命的鼠婦實驗(論文子課題的理解和把握)
三,探究的過程:1,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對照實驗P15
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根據同源或異源生物因素之間的關系可分為兩種類型:1,種內關系:內種互助(螞蟻將食物),種內斗爭(豹爭奪羚羊,爭奪棲息地的土地)
種間關系:寄生蟲(蛔蟲),競爭(獅子和豹爭奪食物),互助(犀牛和犀牛鳥)
第3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首先,該示例的生物適應環境的P19
生物環境:植物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濕度,植物的葉枯枝腐調節土壤肥力,動物糞便,以改善土壤,蚯蚓鬆土器
第4節生態系統
一個生態系統由以下部分組成:
的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2,非生物部分:陽光,水,空氣,溫度
二,食物鏈和食物網:
如圖1所示,作為起點的生產者的食物鏈
2,材料和能源流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
3,高營養,少生物質更高的營養水平,積累更多的有毒物質,如日本的水吳病。
三,生態系統具有自動調節能力
在正常情況下,生物的生態系統的數量和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的限制,將予以銷毀。
第五節生物圈保護區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類型P29
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二,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P30
注意滴滴涕為例(通常的做法試卷的主題)
第二細胞生物學和細胞
觀察細胞的結構的第一章
第一次練習使用顯微鏡
1,1。微觀結構
鏡座:穩定鏡筒;
鏡柱:支持鏡柱以上的部分;
鏡臂:握鏡像站點;
第二階段:將玻片標本。中央的通光孔,每邊觀察壓力支架固定對象。
牛刀:圓孔大小不等,稱為光圈。每個孔可以通過孔對准。的光的光的強度是用來調整:
鏡子:你可以旋轉,使反射的光線通過光孔起來。雙方不同的是:
桶:頂部安裝的目鏡,該轉換器,轉換器的下端裝有物鏡,後焦點螺釘。
焦螺旋:粗准焦螺旋:(也稱為粗)的鏡筒轉動的幅度抬高,精細調焦螺旋(也被稱為微調)。
否則上升關系的旋轉和升降方向:順時針旋轉准焦螺旋管了;
的顯微鏡掌握P37-38圖
觀察像對面的實際圖像。
放大倍數=物鏡倍數所述目鏡倍數
生物標本在顯微鏡下,它應該是薄而透明,光線通過,可以清楚地觀察到。因此必須要加工成的滑動標本。
第二節觀察植物細胞
,切片,塗片和裝片的區別P42
實驗P43-44
第三,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細胞壁:支持,保護
2,細胞膜:控制物質的輸入和輸出
3,細胞質液體可以流動
4核儲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5,葉綠體光合作用的網站
6,液泡:細胞液
7,線粒體呼吸的空間
在動物細胞中觀察到的第3節
觀察口腔上皮細胞實驗P47
其次,動物細胞的結構
如圖1所示,在細胞膜:控制和出來的材料
如圖2所示,核:遺傳信息的存儲和傳輸
3,細胞質:液體,可以流動
第二章細胞的生命
首節細胞的生活需要的材料和能源
一種物質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糖熔化實驗的例子。
的分子構成的物質的最小顆粒,分子的原子組成。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單元,和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單位。
二,細胞物質
有機化合物(一般含有碳,可以被燒毀):碳水化合物,脂質,蛋白質,核酸,這些都是大分子
無機物(通常是無碳):水,礦泉水,氧氣,這些都是小分子
三個控制和出來的材料在細胞膜上,有選擇性的,有用的物質成物質,廢物排放。
四,能量在細胞內轉換器:
葉綠體:光合作用,是細胞內合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糖,並產生氧氣。
線粒體呼吸,「發動機」的「強國」的細胞。
第二節的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
首先,存在於細胞核中的遺傳信息
多莉羊的例子P55
其次,在細胞核中的遺傳信息的載體 - DNA的
圖1中,DNA的結構作為一個螺旋階梯
如圖2所示,該基因是在具有特定的遺傳信息的DNA片段
,DNA和蛋白質組合物的染色體
1,不同的生物個體,染色體是完全不同的形狀,數量
如圖2所示,單個生物體相同的種,染色體形態,數量保持一定
3,染色體易鹼性染料染成
4,染色體的數目保持不變,否則會有嚴重遺傳性疾病
四,控制中心的細胞的細胞核
第三節細胞分裂產生新細胞
生物所提出的小是由於:細胞生長和細胞分裂
其次,在細胞分裂
1,染色體復制
2,分為兩個相等的核核
在圖3中,細胞質被分成兩個
如圖4所示,植物細胞:原始單元格中的中間形成了一個新的細胞的細胞膜和細胞壁
動物細胞:膜逐漸收縮,形成兩個新的細胞
關於考試的歷史第二單元第9課(審查列出了一些不完整的)
中國文明的起源(1-12章)
1,中國已知最早的人類元謀人,距今1.7億年P2
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會製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生活的時間和地點P1.3.4
4,從猿到人的進化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穴居人知道如何使火已經掌握了拋光和鑽井技術。 P4-5
6,北京人太多的社交生活,穴居人家族生活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已經使用磨製石器P7-8
8,河姆渡種植米,半坡比賽小米,中國是世界上種植水稻和小米的第一個國家。 P7-8
9,私人財產和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富國和窮國之間的鴻溝。 P7-P8
10,炎帝和黃帝部落聯盟,形成未來華夏,炎帝和黃帝的華夏祖先崇拜。 P12
11日,中國國家被稱為「人文初祖」黃帝。 P13
12,堯,舜,禹的「禪讓」:民主選舉的部落聯盟首領。 P14
第二章夏,商,西周戰國(13-40)
14,公元前2070年,於建利夏朝,這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的歷史。 P15
15,湯關閉的夏天,建立的商朝,盤庚遷殷,商朝的統治。 P21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牧野爭斗供應商,建立了西周資本高。 P23
17日,西周的分封制度的實施,加強法治無處不在。 P23-24
18,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P24
19的商代司母戊鼎已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銅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P26的一種特殊形式
20日,「三星堆文化出土的青銅面具,青銅大的立場人像,青銅神樹引起了關注中國的和外國的。P27
21,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繁榮的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 P27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被稱為「東方」。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的。 P30
23,進化:杜克大學,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 P30-32
24歲的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 P31
25,決定晉文公成為中原佔主導地位的活動是城濮之戰。 P32
26,戰國齊,楚,秦,燕,趙,魏,韓「戰國形勢圖」P33
27,公元前260年,發生了秦趙長平之戰打敗趙軍,從東方六國的不再是能抵抗秦國的軍隊的攻擊。 P34
28日,春秋,中國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牛耕是一場革命,在中國農業發展的歷史。 P36-37
29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 P37
30日,春季和春秋時期,我們發明生鐵冶煉技術,比歐洲早在1900年,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早在商代就存在製造。 P27,P36
31日,在戰國時期,李冰主持建造的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P37
32,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意義。 P38-39
33的商代刻在龜甲或獸骨文字,被稱為「甲骨文」。 P41
34,這段文字的歷史,從商代的P41
35的商周青銅器上刻的文字被稱為「克萊門蒂,也被稱為」銘文。 P41
36日的日食,月食記錄和20個節氣P43
37,闕醫生在春季和秋季,他總結了中國望,聞,問,切「四診法」。 P43
38,楚國,屈原生活在戰國末年時期的代表作「離騷」P43
39,全套的在湖北隨州出土的戰國時期的鍾「。P44
40,孔子的??一個重要貢獻的思想教育和文化P46-P47
41,春秋末期我的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被記錄在「道德經」,在戰國時期,墨子,墨家的創始人
他主張「兼愛」,「非攻」,儒家孟子的代表,他的「仁慈」的統治者的國家;道家莊子的代表,他提出的「無為而治」,法家代表韓非他所倡導的改革;軍事戰略家代表的是孫武,他是「戰爭的藝術,軍事格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本書的作者。
Ⅶ 八年級上冊地理那幾個圖比較重要
中國政區圖和中國地形圖最重要。它們兩個都是總圖,其他都是分圖,是細節圖。
Ⅷ 2010年湘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圖冊第四頁答案
一、讀圖完成
2.地球的形狀是:球體
3.極半徑長度:
6,356.8千米
赤道半徑長度:
6,378.2千米
平均半徑長度:
6,371千米
赤道周長長度:
40,076千米
表面積:510,000,000平方千米
二、
2.填表:
解釋下列地理名稱
地軸:即為地球斜軸,又稱地球自轉軸。是指地球自轉所繞的軸,北端與地表的交點是北極,南端與地表的交點是南極。
北極:地軸的北端與地面的交點,位於北冰洋中,其緯度是90°N,是所有經線的共同交點之一。
南極::地軸的南端與地面的交點,位於南極大陸中部,其緯度是90°S,是所有經線共同交點之一。
緯線:在地球儀上,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
經線: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叫經線。
這是我的回答,一定要給我分哦!
Ⅸ 請問各位老師:中國地圖出版社地理圖冊八年級上冊書上地圖表明四川盆地作物熟制是一年三熟,對嗎
四川盆地屬於亞熱帶,作物熟制是一年兩熟到三熟
==========
如果答案對你有所幫助,記得好評哦~~